CN116073588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73588A CN116073588A CN202211310783.4A CN202211310783A CN116073588A CN 116073588 A CN116073588 A CN 116073588A CN 202211310783 A CN202211310783 A CN 202211310783A CN 116073588 A CN116073588 A CN 1160735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housing
- motor
- fluid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6—Electric machines and gearing, i.e. joint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7/00—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04B17/03—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41—Arrangements of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6—Lubrication by injection; Injection nozzles or tube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3—Lubr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2—Shaft arrangements; Shaft supports, e.g.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16H2057/0216—Intermediate shaft supports, e.g. by using a partition wal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包围转子的定子;传递机构,其具有多个齿轮,并传递马达的动力;壳体,其具有收纳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收纳传递机构的齿轮收纳部;流体,其积存于壳体内;以及流路,其供流体流动。壳体具有将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与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空间隔开的侧壁部。流路具有壳体内流路,该壳体内流路配置于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且设有喷出流体的提供孔。在侧壁部的与传递机构相对的齿轮相对面上,设有经由轴承支撑传递机构的轴的轴承座。提供孔经由设置于侧壁部的开口而与轴承相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设于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的开发盛行。这种驱动装置需要对齿轮和轴承等进行润滑。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壳体内的上部设置贮存润滑油的收集箱,使润滑油从该收集箱的底部的孔朝向润滑对象落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8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收集箱的情况下,存在为了确保收集箱的收纳空间而使驱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包围所述转子的定子;传递机构,其具有多个齿轮,并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收纳所述传递机构的齿轮收纳部;流体,其积存在所述壳体内;以及流路,其供所述流体流动。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空间隔开的侧壁部。所述流路具有壳体内流路,该壳体内流路配置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且设有喷出所述流体的提供孔。在所述侧壁部的与所述传递机构相对的齿轮相对面上,设有经由轴承支撑所述传递机构的轴的轴承座。所述提供孔经由设置于所述侧壁部的开口与所述轴承相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在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绕输出轴线J3配置的轴承及轴承座的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齿轮罩的主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从齿轮收纳部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主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壳体主体的剖视图。
图8是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的流路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驱动装置101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驱动装置201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驱动装置1装设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时的位置关系,规定重力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
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示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为下侧(重力方向)。
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示出装设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前后方向一侧),+X方向是车辆后方(前后方向另一侧)。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前方,-X方向为车辆后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示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的“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
<驱动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另外,图1伴随示意化,各部分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时与实际的位置关系不同。特别是,在图1中,中间轴线J2和输出轴线J3图示为上下方向位置相互反转。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其动力源使用。
驱动装置1具备马达2、传递机构3、逆变器7、壳体6、积存在壳体6内的流体O、泵8、冷却器9、多个轴承5A、5B、5C、5D、5E、5F、5G、5H、流路90、制冷剂L、制冷剂流路70。
壳体6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81、收纳传递机构3的齿轮收纳部82、收纳逆变器7的逆变器收纳部89。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轴向另一侧(-Y侧)。逆变器收纳部89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上侧。
<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三相交流马达。马达2兼有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
马达2具备: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的转子20;以及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在定子30的内侧配置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
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体(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在壳体6中。
转子20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A、固定于马达轴21A的外周面的转子铁芯24、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转子20的转矩被传递到传递机构3。
马达轴21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马达轴21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马达轴21A是在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部的中空状的轴。马达轴21A经由轴承5C、5D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6。
定子30保持在壳体6中。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的定子铁芯32、安装在定子铁芯32上的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体(省略图示)。定子铁芯32从环状的磁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配置有线圈线。位于相邻的磁极齿之间的间隙内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
<传递机构>
传递机构3传递马达2的动力并输出到输出轴55。传递机构3具有减速装置3a和差动装置3b。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3a传递至差动装置3b。减速装置3a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差动装置3b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传递相同的转矩。
传递机构3具有第一轴(轴)21B、第二轴(轴)45、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差动装置3b具有齿圈51、差速器壳体50以及配置在差速器壳体50的内部的差动机构部50c。即,传递机构3具有第一轴21B、第二轴45、多个齿轮41、42、43、51、差速器壳体50、差动机构部50c。
第一轴21B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第一轴21B与马达轴21A配置在同轴上。第一轴21B在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与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连接。由此,第一轴21B从轴向另一侧与转子20连接。
第一轴21B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外径比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内径小。在第一轴21B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及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花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第一轴21B的端部插入马达轴21A的端部的中空部而将轴彼此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将马达轴21A的端部插入第一轴21B的端部的中空部来进行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马达轴21A的端部的外周面和第一轴21B的端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花键。
第一轴21B与马达轴21A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第一轴21B是在内部具有中空部的中空状的轴。马达轴21A经由轴承5A、5B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6。
第一齿轮41设置在第一轴21B的外周面上。第一齿轮41与第一轴21B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第二轴45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在轴向上并排配置。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设置在第二轴45的外周面上。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第二轴45连接。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3b的齿圈51啮合。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输出轴线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3a传递到齿圈51。齿圈51固定在差速器壳体50上。
差速器壳体50具有:在内部收纳差动机构部50c的壳体部50b;相对于壳体部50b分别向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突出的差速器壳体轴(轴)50a。即,传递机构3具有差速器壳体轴50a。差速器壳体轴50a形成为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齿圈51设置在差速器壳体轴50a的外周面上。差速器壳体轴50a与齿圈51一起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旋转。
一对输出轴55连接到差动装置3b。一对输出轴55从差动装置3b的差速器壳体50向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突出。输出轴55配置在差速器壳体轴50a的内侧。输出轴55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于差速器壳体轴50a的内周面。
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马达2的第一轴21B、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二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传递至差动装置3b的齿圈51,并经由差动装置3b的差动机构部50c输出至输出轴55。传递机构3的多个齿轮(41、42、43、51)按照第一轴21B、第二轴45、差速器壳体轴50a的顺序传递马达2的动力。
<壳体>
壳体6具有壳体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和逆变器罩6D。壳体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以及逆变器罩6D分别是不同的部件。马达罩6A配置在壳体主体6B的轴向一侧(+Y侧)。齿轮罩6C配置在壳体主体6B的轴向另一侧(-Y侧)。逆变器罩6D配置在壳体主体6B的上侧。
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81、齿轮收纳部82以及逆变器收纳部89。马达收纳部81、齿轮收纳部82以及逆变器收纳部89由壳体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以及逆变器罩6D的各部分构成。
马达收纳部81由壳体主体6B的筒状部和覆盖该筒状部的轴向一侧(+Y侧)的开口的马达罩6A构成。马达2配置在由壳体主体6B和马达罩6A包围的空间内。
齿轮收纳部82由在壳体主体6B的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的凹状部和覆盖该凹状部的开口的齿轮罩6C构成。传递机构3配置在由壳体主体6B和齿轮罩包围的空间内。
逆变器收纳部89由在壳体主体6B的上侧开口的箱状部和覆盖该箱状部的开口的逆变器罩6D构成。逆变器7配置在由壳体主体6B和逆变器罩6D包围的空间内。
壳体6具有: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的第一侧壁部6a、第二侧壁部(侧壁部)6b及第三侧壁部6c;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的马达周壁部6d;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传递机构3的齿轮周壁部6e。
第一侧壁部6A设置在马达罩6A上。第一侧壁部6a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一部分。第一侧壁部6a位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
第二侧壁部6b设置在壳体主体6B上。第二侧壁部6b位于马达2的轴向另一侧(-Y侧)。第二侧壁部6b划分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第二侧壁部6b构成马达收纳部81及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
第二侧壁部6b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纵壁区域6k。纵壁区域6k朝向输出轴线J3的径向内侧。第二侧壁部6b构成为以纵壁区域6k为边界,靠近输出轴线J3的区域与远离输出轴线J3的区域相比配置在轴向一侧的台阶状。纵壁区域6k使输出轴线J3周围的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向轴向一侧(+Y侧)扩大。通过在第二侧壁部6b上设置纵壁区域6k,能够确保齿轮收纳部82内的配置差动装置3b的空间在轴向上比其他区域宽。
在第二侧壁部6b上设有轴通过孔6s及贯穿孔6h。轴通过孔6s使马达收纳部81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在轴通过孔6s中配置有支撑马达轴21A的轴承5C以及支撑第一轴21B的轴承5B。马达轴21A和第一轴21B在轴通过孔6s的内部相互连接。
贯穿孔6h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因此,贯穿孔6h沿输出轴线J3的径向贯通第二侧壁部6b。贯穿孔6h使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连通。
第三侧壁部6c设置在齿轮罩6c上。第三侧壁部6c构成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第三侧壁部6c配置在传递机构3的轴向另一侧(-Y侧)。
马达周壁部6d设置在壳体主体6B上。马达周壁部6d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一部分。马达周壁部6d形成为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马达周壁部6d连接第二侧壁部6b和第一侧壁部6a。马达周壁部6d从马达轴线J1的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的外周。
齿轮周壁部6e由壳体主体6B的一部分和齿轮罩6C的一部分构成。齿轮周壁部6e构成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齿轮周壁部6e沿轴向延伸。齿轮周壁部6e连接第三侧壁部6c和第二侧壁部6b。齿轮周壁部6e从马达轴线J1、中间轴线J2以及输出轴线J3的径向外侧包围齿轮41、42、43、51。
<轴承>
多个轴承5A、5B、5C、5D、5E、5F、5G、5H保持在壳体6上,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21A、第一轴21B、第二轴45以及差速器壳体轴50a中的任一个。
马达轴21A由轴承5C、5D支撑。轴承5C配置在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通过孔6s的内部,由第二侧壁部6b保持。轴承5D保持于第一侧壁部6a。在第一侧壁部6a上设有保持轴承5D的轴承座60D。
第一轴21B由轴承5A、5B支撑。轴承(第二轴承)5A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在第三侧壁部6c上设有保持轴承5A的轴承座(第二轴承座)60A。即,轴承座60A经由轴承5A支撑传递机构3的轴(第一轴21B)。轴承5B配置在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通过孔6s的内部,由第二侧壁部6b保持。
第二轴45由轴承5E、5F支撑。轴承5E由第三侧壁部6c保持。在第三侧壁部6c上设有保持轴承5E的轴承座60E。轴承(第一轴承)5F由第二侧壁部6b保持。在第二侧壁部6b上设有保持轴承5F的轴承座(第一轴承座)60F。即,轴承座60F经由轴承5F支撑传递机构3的轴(第二轴45)。
差速器壳体轴50a由轴承5G、5H支撑。轴承5G由第三侧壁部6c保持。在第三侧壁部6c上设有保持轴承5G的轴承座60G。轴承5H由第二侧壁部6b保持。在第二侧壁部6b上设有保持轴承5H的轴承座60H。轴承座60H设置在第二侧壁部6b的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6p上。轴承座60H经由轴承5H支撑差速器壳体轴50a。
图2是轴承5H和轴承座60H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轴承座60H具有包围轴承5H的筒状部6f。筒状部6f是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的圆筒状。筒状部6f从第二侧壁部6b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沿轴向突出。
在筒状部6f上设有从前端沿轴向延伸的切口部(开口)6g。因此,轴承5H在切口部6g处向输出轴线J3的径向外侧露出。切口部6g在筒状部6f中设置在相对于输出轴线J3配置于车辆前方侧(-X侧、前后方向一侧)的部分。筒状部6f的设有切口部6g的部分与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相对。如上所述,在纵壁区域6k设置有贯穿孔(开口)6h。切口部6g和贯穿孔6h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并排配置。
<流体>
流体O积存在壳体6内。流体O在后述的流路90内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O是油。流体O不仅用于马达2的冷却,还用于传递机构3的润滑。作为流体O,为了发挥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在壳体6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流体O的流体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积存部设置于齿轮收纳部82。积存于流体积存部P的流体O通过传递机构3的动作而被搅起并扩散到齿轮收纳部82内。
扩散到齿轮收纳部82内的流体O向齿轮收纳部82内的传递机构3的各齿轮提供,使流体O遍布齿轮的齿面。提供到传递机构3并用于润滑的流体O滴下而被回收到齿轮收纳部82内的流体积存部P。
图3是齿轮罩6C的主视图。
如图3所示,在壳体6的第三侧壁部6c上设有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二齿轮相对面6q。上述轴承座60G设置在第二齿轮相对面6q上。轴承座60G具有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的筒状部6t。
在第二齿轮相对面6q上设有配置在轴承座60G的筒状部6t的正上方的引导肋6w和沿着引导肋6w延伸的引导槽部6u。引导肋6w从第二齿轮相对面6q向轴向一侧(+Y侧)突出。引导肋6w沿上下方向延伸。引导肋6w的下端部与筒状部6t的外周面相连。引导槽部6u配置在引导肋6w的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车辆后方侧)。引导槽部6u贯通筒状部6t的内外。
绕输出轴线J3旋转的齿圈51将积存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流体O搅起。在车辆向前方(-X侧)行进时,齿圈51相对于齿圈51在车辆后方侧(+X侧)搅起流体O。被齿圈51搅起的流体O向齿圈51的上侧飞散而与引导肋6w的朝向车辆后方侧(+X侧)的面碰撞。碰到引导肋6w的流体O流入引导槽部6u,沿着引导槽部6u的内侧面流动而被引导到轴承座60G的内侧。由此,流体O对轴承5G进行润滑。
<流路>
图1所示的流路90设置于壳体6。流路90是流体O流动的循环路径。即,流体O在设置于壳体6的流路90中流动。流路90是从流体积存部P向马达2及传递机构3提供流体O的流体O的路径。
在流路90上设置有泵8和冷却器9。泵8和冷却器9分别固定在壳体6的外侧面。
泵8压送流路90内的流体O。泵8是由电驱动的电动泵。泵8也可以是伴随传递机构3的驱动而动作的机械泵。在泵8是机械泵的情况下,泵8经由齿轮等与输出轴55或差速器壳体轴50a连接,利用传递机构3的动力进行驱动。
冷却器9冷却流路90的流体O。在冷却器9的内部设置有流体O流动的内部流路(省略图示)和制冷剂L流动的内部制冷剂流路(省略图示)。冷却器9是通过使流体O的热向制冷剂L移动来冷却流体O的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的流路90具有吸入流路91、排出流路92、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一壳体内流路(壳体内流路)94、第二侧壁内流路95、第二壳体内流路96、第一轴内流路97A、第三壳体内流路98、第三侧壁内流路99和第二轴内流路97B。
吸入流路91、排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二侧壁内流路95以及第三侧壁内流路99是设置于壳体6的孔部。吸入流路91、排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二侧壁内流路95以及第三侧壁内流路99通过对壳体6的壁部实施基于钻头的开孔加工而形成。
排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壳体内流路94、第二壳体内流路96以及第三壳体内流路98是配置在壳体6内的管部件。排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壳体内流路94以及第二壳体内流路96配置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另一方面,第三壳体内流路98配置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
第一轴内流路97A及第二轴内流路97B分别设置在马达轴21A及第一轴21B的中空部。马达轴21A的中空部和第一轴21B的中空部相互连接。因此,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流体O和第二轴内流路97B的流体O在马达轴21A或第一轴21B的内部合流。
(吸入流路)
吸入流路91将壳体6的流体积存部P与泵8连接。吸入流路91的上游侧的端部向流体积存部P开口。吸入流路91贯通齿轮收纳部82的壁内部。吸入流路91将流体积存部P的流体O引导至泵8。
(排出流路)
排出流路92连接泵8和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排出流路92的路径中配置有冷却器9。排出流路92具有管部92a、第一孔部(孔部)92b和第二孔部(孔部)92c。管部92a为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的管状。另一方面,第一孔部92b及第二孔部92c通过开孔加工而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流体O按照第二孔部92c、第一孔部92b、管部92a的顺序在排出流路92内流动。
第二孔部92c将泵8的排出口与冷却器9的流入口连接。第二孔部92c从泵8向冷却器9提供流体O。第一孔部92b将冷却器9的流入口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连接。在马达周壁部6d的内侧面设有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台阶面81d。第一孔部92b在台阶面81d开口。
管部92a沿轴向延伸。管部92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台阶面81d的第一孔部92b的开口。另一方面,管部92a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一侧壁部6a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的开口。由此,管部92a将第一孔部92b的开口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连接。管部92a内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朝向一侧(+Y侧)流动。管部92a配置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在泵8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之间进行中继。
根据本实施方式,排出流路92不仅具有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的孔部(第一孔部92b及第二孔部92c),还具有管部92a。在将排出流路92的全长作为孔部的情况下,需要使设置孔部的部分的壳体变厚,壳体的重量增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排出流路92的一部分形成为管部92a,能够实现壳体6的轻量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管部92a配置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管部92a不会从壳体6的外侧面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管部92a配置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死区,与将管部92a配置在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驱动装置1小型化。
(第一侧壁内流路)
第一侧壁内流路93设置在第一侧壁部6a的壁内。即,第一侧壁内流路93设置于壳体的壁部。第一侧壁内流路93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上游侧的端部与排出流路92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下游侧的端部与轴承座60D的内部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上游侧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将管部92a、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轴承座60D的内部连接。
马达轴21A的中空部在轴承座60D的内部开口。从第一侧壁内流路93流入轴承座60D的内部的流体O对由轴承座60D保持的轴承5D进行润滑,并且流入马达轴21A的内部。因此,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轴内流路97A相连。
第一侧壁内流路93具有第一区域93a和第二区域93b。第一区域93a将排出流路92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连接。第二区域93b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第一轴内流路97A连接。从排出流路92流入第一侧壁内流路93并流过第一区域93a的流体O的一部分流入第一壳体内流路94,另一部分流入第二区域93b。另外,流入第二区域93b的流体O流入第一轴内流路97A。
图4是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截面的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在图4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图示第一侧壁内流路93。如图4所示,从轴向观察,第一区域93a配置在马达2的径向外侧。另一方面,从轴向观察,第二区域93b的至少一部分与马达2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从排出流路92向第一轴内流路97A延伸的路径中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连。因此,能够使第一侧壁内流路93成为在中途不分支的连在一起的流路。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在第一侧壁部6a内设置复杂的孔部。其结果是,不仅能够抑制第一侧壁部6a的强度降低,而且能够抑制对安装于第一侧壁部6a的其他结构的配置的限制。
另外,第一轴内流路97A也可以采用在第一侧壁部6a的内部分支为两股并在分支目的地分别与第一轴内流路97A及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连的结构。
(第一壳体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第一壳体内流路94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一侧壁部6a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的开口中。另一方面,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朝向另一侧(-Y侧)流动。
在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上设有向马达2提供流体O的第一提供孔(提供孔)94a和向轴承5H提供流体O的第二提供孔(提供孔)94b。第一提供孔94a和第二提供孔94b是在构成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管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部。
第一提供孔94a的开口方向和第二提供孔94b的开口方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反。更具体而言,第一提供孔94a的开口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一侧(-X侧、车辆前方侧)。另一方面,第二提供孔94b的开口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车辆后方侧)。
第一提供孔94a利用第一壳体内流路94内的压力将流体O朝向马达2喷出。同样,第二提供孔94b利用第一壳体内流路94内的压力将流体O朝向轴承5H喷出。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定子铁芯32的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对于定子铁芯32配置在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车辆后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定子铁芯32的一个固定部32a的下侧。定子铁芯3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32a。在固定部32a上设有沿轴向贯通固定部32a的插通孔32b。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2c穿过插通孔32b。螺栓32c被拧入设置在壳体6的内侧面上的未图示的螺纹孔中。通过将螺栓32c拧入螺纹孔,固定部32a被固定于壳体6的内侧面。即,定子铁芯32在固定部32a处固定于壳体6。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32具有四个固定部32a。多个固定部32a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第一提供孔94a朝向一个固定部32a的下侧的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喷出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a的径向位置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靠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配置,能够从第一提供孔94a向定子30高效地提供流体O。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上设有多个第一提供孔94a。多个第一提供孔94a沿轴向排列。如上所述,多个第一提供孔94a的一部分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提供流体O。另外,多个第一提供孔94a的另一部分向从定子铁芯32的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突出的线圈31的线圈端提供流体O。向定子铁芯32及线圈31提供的流体O在沿着定子铁芯32及线圈31的表面流动时从定子30吸收热量,从而冷却定子30。进而,流体O从定子30滴下而到达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区域,进而经由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贯穿孔(省略图示)而返回到流体积存部P。
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排出流路92的管部92a通过连结部4a相互连接。第一壳体内流路94、管部92a以及连结部4a由作为单一部件的流路部件4构成。在后面详细说明流路部件4的结构。
第一壳体内流路94沿着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配置。如上所述,在纵壁区域6k中设置有贯穿孔6h。贯穿孔6h设置在纵壁区域6k的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对的部分。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第二提供孔94b经由贯穿孔6h朝向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
如图2所示,第二提供孔94b、贯穿孔6h和轴承座60H的切口部6g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排列配置。即,第二提供孔94b隔着贯穿孔6h及轴承座60H与轴承5H的外周面相对。从第二提供孔94b喷出的流体O通过贯穿孔6h及切口部6g而提供到轴承5H。由此,流体O对轴承5H进行润滑。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管状的第一壳体内流路94向配置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轴承5H提供流体O。因此,不需要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用于对轴承5H提供流体O的贮存部(例如收集箱)等。由此,能够简化齿轮收纳部82的结构,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内流路94,能够向相互不同的收纳部(马达收纳部81及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分别提供流体O。因此,与在各个收纳部的内部分别配置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流路90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降低流路90内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泵8的消耗电力。另外,还能够减小流路90的配置空间,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流体O通过的开口,在纵壁区域6k设置贯穿孔6h,在筒状部6f设置切口部6g。由此,即使在第一壳体内流路94延伸的方向与作为轴承5H的中心的输出轴线J3相互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不会被纵壁区域6k及筒状部6f阻碍,能够将流体O提供到轴承5H。换言之,能够采用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配置成与输出轴线J3平行的结构,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二侧壁部6b上设置贯穿孔6h和切口部6g这两个开口作为供流体O通过的开口的情况。但是,流体O通过的开口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即,第二提供孔94b经由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贯穿孔6h及切口部6g)与轴承5H相对即可。即,开口不限于具体的结构(形状、姿势、方向以及数量等),只要使阻碍流体O在第二提供孔94b与轴承5H之间通过的第二侧壁部6b的一部分开口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6h的开口面积H1比切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大。当驱动装置1受到较大的振动时,从第二提供孔94b喷出的流体O的喷出方向沿振动方向振动。通过使贯穿孔6h的开口面积H1足够大,即使在从第二提供孔94b喷出的流体O的方向不稳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流体O输送到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即,即使不能将从第二提供孔94b喷出的流体O向轴承5H提供,也能够至少向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输送,能够抑制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排出量增加。若从第二提供孔94b向马达收纳部81排出流体O,则有可能导致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暂时积存的流体O的液位高于转子20的下端,转子20的搅拌阻力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流体O的液位升高。另外,另一方面,若切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过大,则轴承座60H的刚性降低,轴承5H的保持有可能不稳定。因此,切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受到限制,难以比贯穿孔6h的开口面积H1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开口面积H1、H2为上述的关系,能够使轴承座60H对轴承5H的保持稳定,并且能够抑制马达收纳部81内部的流体O的液位升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缺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是指,从输出轴线J3的径向观察缺口部6g时,缺口部6g的内缘与轴承座60H的前端缘的延长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提供孔94b、第二侧壁部6b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贯穿孔6h以及切口部6g)以及轴承5H沿着与马达轴线J1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因此,在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向轴承5H直接提供流体O,能够高效地润滑轴承5H。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内流路94在车辆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在相互平行的马达轴线J1与输出轴线J3之间。即,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马达轴线J1与输出轴线J3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马达2与轴承5H之间,使其分别靠近马达2和轴承5H。其结果是,能够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向马达2及轴承5H高效地提供流体O。
如图4所示,假设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分别与马达2的外形和轴承5H的外形接触的第一公切线L1和第二公切线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公切线L1及第二公切线L2分别与定子铁芯32的不同的固定部32a相切。第一壳体内流路94优选配置在由马达2、轴承5H、第一公切线L1和第二公切线L2围成的区域内。由此,能够使第一壳体内流路94接近马达2和轴承5H双方,能够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向马达2及轴承5H高效地提供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提供孔94b、贯穿孔6h、切口部6g以及轴承5H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排列成直线状。但是,如图5的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A所示,第二提供孔94b、贯穿孔6h、切口部6g以及轴承5H也可以排列配置成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向倾斜的直线状。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以流体O的喷出方向朝向轴承5H侧的方式设置第二提供孔94b,也能够将流体O提供到轴承5H。
(第二侧壁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连。第二侧壁内流路95设置在第二侧壁部6b的壁内。第二侧壁内流路95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连。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及第三壳体内流路98相连。第二侧壁内部流路95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及第三壳体内流路98连接。
第二侧壁内流路95具有与轴承座60F的内侧相连的提供部95a。提供部95a将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中流动的流体O提供到轴承座60F的内侧,能够对保持于轴承座60F的轴承5F进行润滑。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用于向轴承5F提供流体的贮存部等,就能够对轴承5F进行润滑。
图6是从齿轮收纳部82侧观察壳体主体6B的主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壳体主体6B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重叠。另外,提供部95a是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连接到轴承座60F的孔部。提供部95a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向轴向另一侧(-Y侧)延伸。提供部95a位于从轴向观察时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重叠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从轴向观察重叠。因此,能够缩短连接第二侧壁内流路95和轴承座60F的提供部95a的流路。因此,不仅能够降低提供部95a内的压力损失,而且能够抑制因设置提供部95a而导致的第二侧壁部6b的强度降低。
在第二侧壁部6b的第一齿轮相对面6p上设有凹槽部6m。凹槽部6m连接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轴承座60F和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轴通过孔6s。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配置在马达轴线J1的上侧。因此,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向轴承座60F共用的流体O经由凹槽部6m向轴通过孔6s提供。由此,配置在轴通过孔6s的内侧的轴承5B、5C被润滑。
如图7所示,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及第三壳体内流路98相连。第二壳体内流路96配置在向第二侧壁部6b的轴向一侧(+Y侧)扩展的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第三壳体内流路98配置在向第二侧壁部6b的轴向另一侧(-Y侧)扩展的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因此,第二壳体内流路96和第三壳体内流路98相对于第二侧壁内流路95朝轴向的相反侧延伸。
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在轴向一侧(+Y侧)开口的第一插入孔95p和在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的第二插入孔95q。第一插入孔95p及第二插入孔95q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第一插入孔95p和第二插入孔95q配置在同轴上。
在第一插入孔95p中插入构成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管,在第二插入孔95q中插入构成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管。第一插入孔95p的截面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第二插入孔95q中设置有截面积局部变窄的缩径部95r。
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第一插入孔95p中设有第一边界部95b。第一边界部95b是位于插入到第一插入孔95p中的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前端和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与轴向正交地延伸的部分之间的沿轴向延伸的区域。同样地,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第二插入孔95q中设置有第二边界部95c。第二边界部95c是位于插入到第二插入孔95q中的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前端和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与轴向正交地延伸的部分之间的沿轴向延伸的区域。即,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边界部具有第一边界部95b,在与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边界部具有第二边界部95c。另外,在第二边界部95c上设有缩径部95r。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边界部95b的截面积比第二边界部95c的截面积大。因此,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中流动的流体O流入第二壳体内流路96比流入第三壳体内流路98多。如后所述,向第二壳体内流路96提供的流体O主要向马达2提供并对马达2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向第三壳体内流路98提供的流体O主要向传递机构3提供并对传递机构3进行润滑。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马达2的冷却优先于传递机构3的润滑的情况下,能够向马达2提供比传递机构3多的流体O。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第一边界部95b及第二边界部95c相互重叠。因此,从轴向观察,第二壳体内流路96和第三壳体内流路98配置在相同位置,能够减小壳体6在轴向上的投影面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第二壳体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内流路96与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第二壳体内流路96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壳体6的内侧面。另一方面,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中。第二壳体内流路96内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朝向一侧(+Y侧)流动。
在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部6a之间设置有间隙。另外,在马达周壁部6d的内侧面设有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台阶面81e。第二壳体内流路96在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安装部81f处从轴向一侧(+Y侧)螺纹固定于台阶面81e。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内流路96能够在使马达罩6A开放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主体6B。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二侧壁部6b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组装。
在第二壳体内流路96上设置有向马达2提供流体O的第三提供孔(提供孔)96a。第三提供孔96a是在构成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管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部。第三提供孔96a利用第二壳体内流路96内的压力将流体O朝向马达2喷出。
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内流路96配置在定子铁芯32的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内流路96配置在定子铁芯32的正上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正上方”是指从上侧且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叠配置。
如上所述,定子铁芯3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部32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a的径向位置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二壳体内流路96靠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配置,能够将流体O从第三提供孔96a高效地向定子30提供。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第一提供孔94a和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第三提供孔96a分别向马达2的外周面提供流体O。由此,能够向马达2的外周面整体提供流体O,能够抑制在马达2的表面设置局部的高温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第二壳体内流路96配置在一个固定部32a的周向两侧,沿着马达轴线J1的轴向并行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分别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以及第二壳体内流路96向一个固定部32a的两侧的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提供流体O。
根据本实施方式,向第一壳体内流路94提供流体O的流路(第一侧壁内流路93)和向第二壳体内流路96提供流体O的流路(第二侧壁内流路95)设置在相互配置在轴向的相反侧的侧壁部(第一侧壁部6a和第二侧壁部6b)内。因此,流体O分别在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第二壳体内流路96中沿相反方向流动。
在两个壳体内流路与相对于马达位于轴向一侧的侧壁部内流路相连的情况下,该侧壁内流路容易变长而变得复杂。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第二壳体内流路96与马达2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因此,能够使各个侧壁内流路(第一侧壁内流路93以及第二侧壁内流路95)变短而简单。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侧壁部6a及第二侧壁部6b的强度及刚性降低。而且,与复杂的侧壁内流路集中配置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二侧壁部6b中的任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安装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二侧壁部6b的其他结构的配置的限制。
(第三壳体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三壳体内流路98与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第三壳体内流路98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三壳体内流路98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朝向另一侧(-Y侧)流动。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设置在第二侧壁部6b上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
在第三壳体内流路98上设有向传递机构3提供流体O的第四提供孔(提供孔)98a。第四提供孔98a是在构成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管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部。第四提供孔98a利用第三壳体内流路98内的压力将流体O朝向传递机构3喷出。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贮存部等提供流体O的结构,就能够从流路90向传递机构3提供流体O来润滑传递机构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提供孔98a的开口朝向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因此,从第四提供孔98a喷出的流体O向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42提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因此,通过从第四提供孔98a向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中的任一个提供流体O,能够利用流体O润滑这两个齿轮的齿面。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传递机构3中设有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旋转的齿圈51。齿圈51一般与其他齿轮相比直径较大,容易浸入流体积存部P中。因此,不一定需要向齿圈51以及与该齿圈51啮合的第三齿轮43提供流体O。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向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42提供流体O,则能够保持传递机构3的所有齿轮的润滑,能够使传递机构3的动作顺畅。
(第三侧壁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三侧壁内流路99与第三壳体内流路98相连。第三侧壁内流路99设置在第三侧壁部6c的壁内。第三侧壁内流路99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三侧壁内流路99具有第一流路部99A和第二流路部99B。第一流路部99A是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上游侧的区域,第二流路部99B是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下游侧的区域。
第一流路部99A在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三壳体内流路98相连。第一流路部99A在下游侧的端部与轴承座60E的内部相连。第二流路部99B在上游侧的端部与轴承座60E的内部相连。第二流路部99B在下游侧的端部与轴承座60A的内部相连。
如图3所示,第一流路部99A是设置在第三侧壁部6c的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二齿轮相对面6q上的凹槽。从第三壳体内流路98的端部排出的流体O流入第一流路部99A。第一流路部99A内的流体O由于重力而流入轴承座60E的内部。
如图1所示,第二轴45的中空部在轴承座60E的内部开口。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第一流路部99A流入轴承座60E的内部的流体O对保持于轴承座60E的轴承5E进行润滑,并且分别流入第二轴45的内部和第二流路部99B。流入第二轴45内部的流体O的一部分到达第二轴45的轴向一侧(+Y侧),对轴承5F进行润滑。
如图3所示,第二流路部99B是将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轴承座60E的筒状部和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轴承座60A的筒状部贯通的贯穿孔。第二流路部99B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配置在马达轴线J1的上侧。因此,轴承座60E的内部的流体O的一部分由于重力而流过第二流路部99B并流入轴承座60A的内部。
如图1所示,第一轴21B的中空部在轴承座60A的内部开口。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第二流路部99B流入轴承座60A的内部的流体O对保持于轴承座60A的轴承5A进行润滑,并且流入第一轴21B的内部。因此,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轴内流路97B相连。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侧壁内流路99向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的轴承5A、5E提供流体O。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用于对轴承5A、5E提供流体的贮存部等,就能够对轴承5A、5E进行润滑。
(第一轴内流路)
第一轴内流路97A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设置在马达轴21A的中空部。即,第一轴内流路97A是通过马达轴21A的中空部的流体O的路径。在第一轴内流路97A中,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朝向另一侧(-Y侧)流动。
在马达轴21A上设有沿径向延伸并使马达轴21A的内外连通的连通孔21p。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流体O在伴随马达轴21A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连通孔21p向径向外侧飞散而被提供至定子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轴内流路97A的轴的连结体在第一侧壁部6a与第三侧壁部6c之间延伸。因此,为了向第一轴内流路97A提供流体O,需要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三侧壁部6c中的任一方向轴的内部输送流体O。本实施方式的流路90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的第一侧壁部6a向第一轴内流路97A提供流体O。因此,与从第三侧壁部6c向第一轴内流路97A提供流体O的情况相比,容易缩短配置在马达收纳部81的外周的泵8与第一轴内流路97A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连接泵8和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流路的管路阻力,向第一轴内流路97A提供较多的流体O。
如图4所示,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第二壳体内流路96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第一轴内流路97A之间的距离D2短。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轴内流路97A比较接近第一壳体内流路94。因此,即使利用第一侧壁内流路93连接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第一轴内流路97A,也不易产生第一侧壁内流路93变长、变得复杂等问题。
(第二轴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轴内流路97B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相连,设置在第一轴21B的中空部。即,第二轴内流路97B是通过第一轴21B的中空部的流体O的路径。在第二轴内流路97B中,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朝向一侧(+Y侧)流动。
在第二轴内流路97B中流动的流体O与在第一轴内流路97A中流动的流体合流。合流后的流体O从马达轴21A与第一轴21B的连结部漏出,向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承5B、5C提供,对轴承5B、5C进行润滑。
(流路部件)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4的立体图。
流路部件4具有第一壳体内流路94、管部92a、连接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管部92a的连结部4a、加强连结部4a的多个肋4b。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泵8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之间进行中继的管部92a与第一壳体内流路94连接。因此,与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管部92a分别组装于壳体6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及管部92a由单一部件(流路部件4)构成,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实现成本削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相互并行地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a为沿着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状。在连结部4a上设有贯穿孔4h。贯穿孔4h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连结部4a。
流路部件4沿着马达2的外周面配置。流体O从第一壳体内流路94和第二壳体内流路96的提供孔(第一提供孔94a、第三提供孔96a)向马达2提供流体O。因此,在马达2的外周面弹回的流体O等落在流路部件4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连结部4a上设有贯穿孔4h,因此能够使落到连结部4a上的流体O向下方滴下,能够抑制流体O积存在连结部4a的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肋4b为沿着与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多个肋4b沿着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各个肋4b与管部92a的外周、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外周以及连结部4a相连。
在流路部件4上设有由管部92a、第一壳体内流路94、连结部4a和肋4b包围的凹部4c。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4上设置有三个凹部4c。向流路部件4飞散的流体O容易积存在三个凹部4c中。本实施方式的贯穿孔4h配置于构成各个凹部4c的连结部4a。因此,贯穿孔4h能够将积存在各个凹部4c中的流体O排出。另外,贯穿孔4h只要配置在构成凹部4c的任一面上,就能够排出积存在该凹部4c中的流体O。因此,贯穿孔4h只要设置在连结部4a和肋4b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如图4所示,从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管部92a的下侧。这样,通过将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中的任一方配置在另一方的下侧,能够倾斜地配置流路部件4,能够抑制朝向流路部件4飞散的流体O积存在流路部件4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马达轴线J1及输出轴线J3的上侧。如上所述,第一壳体内流路94向绕马达轴线J1配置的马达2和绕输出轴线J3配置的轴承5H分别提供流体O。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马达轴线J1及输出轴线J3的上侧,因此能够利用重力向马达2及轴承5H提供流体O。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配置在管部92a的下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中配置在下侧的管作为第一壳体内流路94,能够将第一壳体内流路94靠近马达2和轴承5H配置,能够高效地提供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与马达轴线J1之间的距离比管部92a与马达轴线J1之间的距离短。这样,通过将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中的向马达2提供流体O的第一壳体内流路94靠近马达轴线J1配置,能够高效地向马达2提供流体O。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部92a中流动的流体O的流动方向与在第一壳体内流路94中流动的流体O的流动方向相反。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管部92a向第一壳体内流路94提供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肋4b沿着与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肋4b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流路部件104所示,肋104b也可以沿与管部92a和第一壳体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制冷剂流路>
图1所示的制冷剂流路70是供制冷剂L流动的流路。在制冷剂流路70内流动的制冷剂L例如是水。冷却剂流路70设置在壳体6中。制冷剂流路70具有通过壳体6的外部的外部制冷剂配管71和通过壳体6的内部的内部制冷剂流路72。另外,在制冷剂流路70的路径中配置有逆变器7和冷却器9。
外部制冷剂配管71是与壳体6连接的配管。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制冷剂配管71分别与逆变器收纳部89和马达收纳部81的侧部连接。内部制冷剂流路72是在壳体6的内部延伸的孔部。内部制冷剂流路72将外部制冷剂配管71与冷却器9连接。在外部制冷剂配管71的路径中配置有省略图示的散热器。散热器对在制冷剂流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L进行冷却。
制冷剂流路70从未图示的散热器依次通过逆变器7及冷却器9而返回到该散热器。制冷剂L在冷却器9中与在流路90中流动的流体O进行热交换来冷却流体O。另外,制冷剂L在通过逆变器7的过程中冷却逆变器7。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油作为流体O、采用冷却水作为制冷剂L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流体O和制冷剂L也可以都是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流路90和制冷剂流路70设置成相互独立的路径,在内部流动的油彼此不混合即可。
<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相同形态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1)
图10是变形例1的驱动装置101的剖视示意图。
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第一壳体内流路194以及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壳体106具有马达收纳部181和齿轮收纳部182。在齿轮收纳部182设置有积存流体O的流体积存部P。另外,本变形例的壳体106具有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的第一侧壁部106a、第二侧壁部106b以及第三侧壁部106c。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侧壁部106a位于马达2的轴向另一侧(-Y侧),划分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182的内部空间。另外,第二侧壁部106b位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第三侧壁部106c配置在传递机构3的轴向另一侧(-Y侧)。
本变形例的流路190具有吸入流路191、喷出流路192、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第一壳体内流路194、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第二壳体内流路196、第一轴内流路197A和第三壳体内流路198。另外,本变形例的流路190还可以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第三侧壁内流路99和第二轴内流路97B。在该情况下,第三侧壁内流路99与第三壳体内流路198相连,第二轴内流路97B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相连。
吸入流路191将流体积存部P与泵8连接。排出流路192从泵8延伸至第一侧壁部106a。排出流路192将泵8与第一侧壁内流路193连接。第一侧壁内流路193与第一壳体内流路194相连,设置在第一侧壁部106a的壁内。
第一壳体内流路194在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一壳体内流路194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朝向一侧(+Y侧)流动。
第三壳体内流路198与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相连,在齿轮收纳部18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三壳体内流路198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朝向另一侧(-Y侧)流动。
第二侧壁内流路195与第一壳体内流路194相连,设置在第二侧壁部106b的壁内。
第一轴内流路197A与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相连,设置在马达轴21A的中空部。
第二壳体内流路196与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相连,在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二壳体内流路196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朝向另一侧(-Y侧)流动。
根据本变形例,向第一壳体内流路194提供流体O的侧壁部(第一侧壁部106a)和向第二壳体内流路196提供流体O的侧壁部(第二侧壁部106b)隔着马达2配置在轴向的相反侧。因此,与从一个侧壁内流路向第一壳体内流路194及第二壳体内流路196提供流体O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个侧壁内流路193、195变短且简单,能够抑制第一侧壁部106a及第二侧壁部106b的强度及刚性降低。而且,与在第一侧壁部106a和第二侧壁部106b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复杂的侧壁内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安装于第一侧壁部106a和第二侧壁部106b的其他结构的配置的限制。
(变形例2)
图11是变形例2的驱动装置201的剖视示意图。
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20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第一壳体内流路294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壳体206具有马达收纳部281和齿轮收纳部282。另外,本变形例的壳体206具有划分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282的内部空间的侧壁部206b。
在侧壁部206b上设置有与传递机构3(图11中省略)相对的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206p。在第一齿轮相对面206p上设有经由轴承5H支撑传递机构3的差速器壳体轴50a的轴承座60H。
轴承座60H具有从第一齿轮相对面206p突出并包围轴承5H的筒状部206f。侧壁部206b具有被筒状部206f包围的底部区域206s。在底部区域206s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通侧壁部206b的贯穿孔(开口)206h。从输出轴线J3的轴向观察,贯穿孔206h与轴承5H重叠。因此,贯穿孔206h使轴承5H向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空间露出。第一壳体内流路294的第二提供孔294b朝向贯穿孔206h和轴承5H开口。
本变形例的流路290具有在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壳体内流路294。第一壳体内流路294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在第一壳体内流路294上设有第一提供孔294a和第二提供孔294b。第一提供孔294a向马达2提供流体O。另一方面,第二提供孔294b向轴承5H提供流体O。
从第二提供孔294b喷出的流体O通过贯穿孔206h提供到轴承5H。由此,流体O对轴承5H进行润滑。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从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81内部的管状的第一壳体内流路294对配置于齿轮收纳部282内部的轴承5H进行润滑。
在本变形例中,对在底部区域294s设置贯穿孔206h作为使来自第二提供孔294b的流体O通过的开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将从第二提供孔294b喷出的流体O提供到轴承5H。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符号说明
1、1A、101、201:驱动装置;2:马达;3:传递机构;4、104:流路部件;4a:连结部;4b、104b:肋;4c:凹部;4h、6h、206h:贯穿孔;5A:轴承(第二轴承);5B、5C、5D、5E、5G、5H:轴承;5F:轴承(第一轴承);6、106、206:壳体;6a、106a:第一侧壁部;6b、106b、206b:第二侧壁部(侧壁部);6c、106c:第三侧壁部;6d:马达周壁部;6f、6t、206f:筒状部;6g:切口部(开口);6h、206h:贯穿孔(开口);6k:纵壁区域;6p、206p: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8:泵;20:转子;21A:马达轴;21B:第一轴(轴);30:定子;31:线圈;32:定子铁芯;32a:固定部;41:第一齿轮(齿轮);42:第二齿轮(齿轮);43:第三齿轮(齿轮);45:第二轴(轴);50a:差速器壳体轴(轴);51:齿圈(齿轮);60A:轴承座(第二轴承座);60D、60E、60G、60H:轴承座;60F:轴承座(第一轴承座);81、181、281:马达收纳部;82、182、282:齿轮收纳部;90、190、290:流路;91、191:吸入流路;92、192:排出流路;92a:管部;92b:第一孔部(孔部);92c:第二孔部(孔部);93、193:第一侧壁内流路;94、194、294:第一壳体内流路(壳体内流路);94a:第一提供孔(提供孔);94b:第二提供孔(提供孔);95、195:第二侧壁内流路;95a:提供部;95b:第一边界部;95c:第二边界部;96、196:第二壳体内流路;96a:第三提供孔(提供孔);97A、197A:第一轴内流路;97B:第二轴内流路;98、198:第三壳体内流路;98a:第四提供孔(提供孔);99:第三侧壁内流路;206s:底部区域;D1、D2:距离;H1、H2:开口面积;J1:马达轴线;O:流体;P:流体积存部。
Claims (8)
1.一种驱动装置,具备:
马达,该马达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包围所述转子的定子;
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并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
壳体,该壳体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收纳所述传递机构的齿轮收纳部;
流体,该流体积存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流路,该流路供所述流体流动,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空间隔开的侧壁部,
所述流路具有壳体内流路,该壳体内流路配置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并设有喷出所述流体的提供孔,
在所述侧壁部的与所述传递机构相对的齿轮相对面上,设置有经由轴承支撑所述传递机构的轴的轴承座,
所述提供孔经由设置于所述侧壁部的开口而与所述轴承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纵壁区域,
所述轴承座具有包围所述轴承的筒状部,
所述纵壁区域设有作为所述开口的贯穿孔,
所述筒状部设置有作为所述开口的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提供孔、所述开口及所述轴承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贯穿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切口部的开口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内流路上设有向所述马达喷出所述流体的提供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以平行于所述马达轴线延伸的轴线为中心,
所述壳体内流路从上下方向观察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线与所述轴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具备压送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流体的泵,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积存所述流体的流体积存部,
所述流路包括:
连接所述流体积存部和所述泵的流路;以及
连接所述泵和所述壳体内流路的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承座具有从所述齿轮相对面突出并包围所述轴承的筒状部,
所述侧壁部具有被所述筒状部包围的底部区域,
所述开口是设置于所述底部区域的贯穿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78102 | 2021-10-29 | ||
JP2021178102A JP2023067110A (ja) | 2021-10-29 | 2021-10-29 | 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73588A true CN116073588A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5983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10783.4A Pending CN116073588A (zh) | 2021-10-29 | 2022-10-25 | 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36544A1 (zh) |
JP (1) | JP2023067110A (zh) |
CN (1) | CN116073588A (zh) |
DE (1) | DE1020221285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2202609A1 (de) * | 2021-03-26 | 2022-09-29 | Nidec Corporation | Antriebsvorricht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9337B2 (ja) * | 2010-03-04 | 2014-06-11 | Ntn株式会社 |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
JP5557147B2 (ja) * | 2011-02-04 | 2014-07-23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5956203B2 (ja) * | 2012-03-14 | 2016-07-2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電動機 |
JP2017133594A (ja) * | 2016-01-28 | 2017-08-0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流体ポンプユニット |
JP6412060B2 (ja) * | 2016-05-30 | 2018-10-24 | 株式会社Subaru | 車両の駆動力伝達装置 |
DE102017120985A1 (de) * | 2016-09-14 | 2018-03-15 | Borgwarner Inc. | Elektrisches fahrzeugantriebssystem |
JP2019129608A (ja) * | 2018-01-24 | 2019-08-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CN111936336B (zh) * | 2018-04-06 | 2023-10-1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 |
JP7227782B2 (ja) | 2019-02-08 | 2023-02-22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潤滑油供給装置 |
JP2021099107A (ja) * | 2019-12-19 | 2021-07-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
-
2021
- 2021-10-29 JP JP2021178102A patent/JP2023067110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0-25 CN CN202211310783.4A patent/CN11607358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27 DE DE102022128545.6A patent/DE102022128545A1/de active Pending
- 2022-10-27 US US17/974,521 patent/US202301365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36544A1 (en) | 2023-05-04 |
DE102022128545A1 (de) | 2023-05-04 |
JP2023067110A (ja) | 2023-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24418B (zh) | 马达单元 | |
CN111585394B (zh) | 马达单元 | |
US11578798B2 (en) | Drive device | |
US11828358B2 (en)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including oil catch tank | |
JP7281639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7278845B2 (ja) | 駆動装置 | |
US11837940B2 (en)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 |
CN112152384A (zh) | 马达单元 | |
JP7424106B2 (ja) | 駆動装置 | |
CN114520563A (zh) | 驱动装置和车辆 | |
US20230067898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5733299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472137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6073588A (zh) | 驱动装置 | |
WO2021200537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気自動車 | |
US20230069613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5706465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720027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6073590A (zh) | 驱动装置 | |
JP2023030839A (ja) | 駆動装置 | |
CN116073594A (zh) | 驱动装置 | |
JP7318287B2 (ja) | 駆動装置 | |
TWI810661B (zh) |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 |
WO2024142459A1 (ja) | 駆動装置 | |
CN113258723B (zh) | 驱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