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3594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3594A
CN116073594A CN202211310784.9A CN202211310784A CN116073594A CN 116073594 A CN116073594 A CN 116073594A CN 202211310784 A CN202211310784 A CN 202211310784A CN 116073594 A CN116073594 A CN 116073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ousing
motor
side wall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07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田惠介
石川勇树
土井创太
大庭広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73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3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7/00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04B17/03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 H02K5/12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using air-gap sleeves or air-gap dis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5/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2205/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drain passages or by venting, breathing or pressure compensa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面包括:马达;具有马达收纳部的外壳;以及供流体流动的流路。外壳具有:位于马达的轴向一侧并沿着与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的第一侧壁部;位于马达的轴向另一侧并沿着与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的第二侧壁部;以及将马达的外周包围的马达周壁部。流路具有:设置于第一侧壁部的壁内的第一侧壁内流路;与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外壳内流路;与第一外壳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第二侧壁部的壁内的第二侧壁内流路;以及与第二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外壳内流路。在第一外壳内流路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设置有将流体供给至马达的供给孔。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设于电动汽车等的驱动装置的开发正在盛行。在上述驱动装置中装设有对旋转电机的定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制冷剂从两根制冷剂供给管供给至定子芯部主体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99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结构中,在配置于马达的轴向一侧的侧壁部内分岔出的流路连接有两根管。在上述这种结构中,在一个侧壁部内集中配置有为了将制冷剂供给至管而从其他流路延伸的流路和跨及两根管彼此之间延伸的流路。其结果是,设置于一个侧壁部内的流路变长且变复杂,外壳的强度以及刚性可能会变低,或者可能会限制安装于所述侧壁部的其他结构的配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设置有流路,所述流路保持外壳的强度且不易限制其他结构的配置。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面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以及定子,所述转子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将所述转子包围;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流体,所述流体积存于所述外壳内;以及流路,所述流路供所述流体流动。所述外壳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位于所述马达的轴向一侧并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位于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并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以及马达周壁部,所述马达周壁部将所述马达的外周包围。所述流路具有:第一侧壁内流路,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壁内;第一外壳内流路,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二侧壁内流路,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壁内;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以及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设置有将所述流体供给至所述马达的供给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设置有流路,所述流路保持外壳的强度,且不易限制其他结构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在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配置于输出轴线J3周围的轴承以及轴承座的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齿轮罩的主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从齿轮收纳部一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外壳主体的剖视图。
图8是一实施方式的流路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的流路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驱动装置101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驱动装置201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以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
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
此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前后方向一侧),+X方向是车辆后方(前后方向另一侧)。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前方,-X方向为车辆后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在下述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线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其中,上述“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
驱动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另外,图1中,伴随着示意化,各部分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时与实际的位置关系不同。尤其,在图1中,中间轴线J2和输出轴线J3被图示为上下位置相互反转。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传递机构3、逆变器7、外壳6、积存于外壳6内的流体O、泵8、冷却器9、多个轴承5A、5B、5C、5D、5E、5F、5G、5H、流体O、流路90、制冷剂L和制冷剂流路70。
外壳6具有:马达收纳部81,所述马达收纳部81对马达2进行收纳;齿轮收纳部82,所述齿轮收纳部82对传递机构3进行收纳;以及逆变器收纳部89,所述逆变器收纳部89对逆变器7进行收纳。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轴向另一侧(-Y侧)。逆变器收纳部89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上侧。
<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三相交流马达。马达2兼具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
马达2包括:转子20,所述转子20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30,所述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转子20配置于定子30的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
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芯部32、线圈31和绝缘件(省略图示),所述绝缘件夹设在定子芯部32与线圈31之间。定子30保持于外壳6。
转子20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A;转子芯部24,所述转子芯部24固定于马达轴21A的外周面;以及转子磁体(省略图示),所述转子磁体固定于转子芯部。转子20的转矩被传递至传递机构3。
马达轴21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马达轴21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马达轴21A是在内部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中空部的中空状的轴。马达轴21A经由轴承5C、5D能旋转地支承于外壳6。
定子30保持于外壳6。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环状的定子芯部32,所述定子芯部32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线圈31,所述线圈31安装于定子芯部32;以及绝缘件(省略图示),所述绝缘件夹设在定子芯部32与线圈31之间。定子芯部32从环状的轭部的内周面至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配置有线圈线。位于相邻的磁极齿之间的间隙内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绝缘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
(传递机构)
传递机构3将马达2的动力传递并输出到输出轴55。传递机构3具有减速装置3a和差动装置3b。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3a传递至差动装置3b。减速装置3a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式减速机。在车辆转弯时,差动装置3b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且将相同的转矩传递至左右两轮。
传递机构3具有第一轴(轴)21B、第二轴(轴)45、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差动装置3b具有:齿圈51;差速器箱50;以及差动机构部50c,所述差动机构部50c配置于差速器箱50的内部。即,传递机构3具有第一轴21B、第二轴45、多个齿轮41、42、43、51、差速器箱50和差动机构部50c。
第一轴21B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第一轴21B配置于与马达轴21A同轴上。第一轴21B在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处连结于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由此,第一轴21B从轴向另一侧连结于转子20。
第一轴21B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外径小于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内径。在第一轴21B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及马达轴21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啮合的花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第一轴21B的端部插入到马达轴21A的端部的中空部以将轴彼此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将马达轴21A的端部插入到第一轴21B的端部的中空部以进行连结。在上述情况下,在马达轴21A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及第一轴21B的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相互啮合的花键。
第一轴21B与马达轴21A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第一轴21B是在内部具有中空部的中空状的轴。第一轴21B经由轴承5A、5B能旋转地支承于外壳6。
第一齿轮41设置于第一轴21B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第一轴21B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第二轴45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配置成在轴向上排列。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设置于第二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经由第二轴45连接。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3的齿圈51啮合。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3a传递至齿圈51。齿圈51固定于差速器箱50。
差速器箱50具有:壳体部50b,所述壳体部50b将差动机构部50c收纳于内部;以及差速器箱轴(轴)50a,所述差速器箱轴50a相对于壳体部50b分别向轴向一侧以及轴向另一侧突出。即,传递机构3具有差速器箱轴50a。差速器箱轴50a呈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的筒状。齿圈51设置于差速器箱轴50a的外周面。差速器箱轴50a与齿圈51一起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旋转。
一对输出轴55连接于差动装置3b。一对输出轴55从差动装置3b的差速器箱50向轴向一侧以及轴向另一侧突出。输出轴55配置于差速器箱轴50a的内侧。输出轴55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能旋转地支承于差速器箱轴50a的内周面。
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传递机构3的第一轴21B、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二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传递至差动装置3b的齿圈51,并经由差动装置3b的差动机构部50c输出至输出轴55。传递机构3的多个齿轮(41、42、43、51)以第一轴21B、第二轴45和差速器箱轴50a的顺序传递马达2的动力。
<外壳>
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和逆变器罩6D。外壳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以及逆变器罩6D分别是不同构件。马达罩6A配置于外壳主体6B的轴向一侧(+Y侧)。齿轮罩6C配置于外壳主体6B的轴向另一侧(-Y侧)。逆变器罩6D配置于外壳主体6B的上侧。
外壳6具有马达收纳部81、齿轮收纳部82以及逆变器收纳部89。马达收纳部81、齿轮收纳部82以及逆变器收纳部89由外壳主体6B、马达罩6A、齿轮罩6C以及逆变器罩6D的各部分构成。
马达收纳部81由外壳主体6B的筒状部和将该筒状部的轴向一侧(+Y侧)的开口覆盖的马达罩6A构成。马达2配置于由外壳主体6B和马达罩6A围成的空间。
齿轮收纳部82由外壳主体6B的向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的凹状部和将所述凹状部的开口覆盖的齿轮罩6C构成。传递机构3配置于由外壳主体6B和齿轮罩包围的空间。
逆变器收纳部89由箱状部和逆变器罩6D构成,所述箱状部朝外壳主体6B的上侧开口,所述逆变器罩6D将所述箱状部的开口覆盖。逆变器7配置于由外壳主体6B和逆变器罩6D围成的空间。
外壳6具有: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的第一侧壁部6a、第二侧壁部(侧壁部)6b以及第三侧壁部6c;马达周壁部6d,所述马达周壁部6d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以及齿轮周壁部6e,其从径向外侧包围传递机构3。
第一侧壁部6a设置于马达罩6A。第一侧壁部6a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一部分。第一侧壁部6a位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
第二侧壁部6b设置于外壳主体6B。第二侧壁部6b位于马达2的轴向另一侧(-Y侧)。第二侧壁部6b对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第二侧壁部6b构成马达收纳部81以及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
第二侧壁部6b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纵壁区域6k。纵壁区域6k朝向输出轴线J3的径向内侧。第二侧壁部6b构成为,以纵壁区域6k为边界,接近于输出轴线J3的区域配置于比远离输出轴线J3的区域靠轴向一侧处的台阶状。纵壁区域6k在绕输出轴线J3的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中向轴向一侧(+Y侧)扩展。通过在第二侧壁部6b设置有纵壁区域6k,能确保齿轮收纳部82内的配置差动装置3b的空间比其他区域在轴向上更大。
在第二侧壁部6b设置有轴经过孔6s以及贯通孔6h。轴经过孔6s使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在轴经过孔6s配置有对马达轴21A进行支承的轴承5C以及对第一轴21B进行支承的轴承5B。马达轴21A和第一轴21B在轴经过孔6s的内部相互连结。
贯通孔6h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因此,贯通孔6h沿着输出轴线J3的径向贯通第二侧壁部6b。贯通孔6h使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连通。
第三侧壁部6c设置于齿轮罩6C。第三侧壁部6c构成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第三侧壁部6c配置于传递机构3的轴向另一侧(-Y侧)。
马达周壁部6d设置于外壳主体6B。马达周壁部6d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一部分。马达周壁部6d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的筒状。马达周壁部6d使第二侧壁部6b与第一侧壁部6a相连。马达周壁部6d从马达轴线J1的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的外周。
齿轮周壁部6e由外壳主体6B的一部分和齿轮罩6C的一部分构成。齿轮周壁部6e构成齿轮收纳部82的一部分。齿轮周壁部6e沿着轴向延伸。齿轮周壁部6e使第三侧壁部6c与第二侧壁部6b相连。齿轮周壁部6e从马达轴线J1、中间轴线J2和输出轴线J3的径向外侧将齿轮41、42、43、51包围。
(轴承)
多个轴承5A、5B、5C、5D、5E、5F、5G、5H保持于外壳6,并将马达轴21A、第一轴21B、第二轴45以及差速器箱轴50a中的任一者支承为能旋转。
马达轴21A支承于轴承5C、5D。轴承5C配置于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经过孔6s的内部,而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轴承5D保持于第一侧壁部6a。在第一侧壁部6a设置有轴承座60D,所述轴承座60D对轴承5D进行保持。
第一轴21B支承于轴承5A、5B。轴承(第二轴承)5A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在第三侧壁部6c设置有轴承座(第二轴承座)60A,所述轴承座60A对轴承5A进行保持。即,轴承座60A经由轴承5A对传递机构3的轴(第一轴21B)进行支承。轴承5B配置于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经过孔6s的内部,而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
第二轴45支承于轴承5E、5F。轴承5E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在第三侧壁部6c设置有轴承座60E,所述轴承座60E对轴承5E进行保持。轴承(第一轴承)5F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在第二侧壁部6b设置有轴承座(第一轴承座)60F,所述轴承座60F对轴承5F进行保持。即,轴承座60F经由轴承5F对传递机构3的轴(第二轴45)进行支承。
差速器箱轴50a支承于轴承5G、5H。轴承5G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在第三侧壁部6c设置有轴承座60G,所述轴承座60G对轴承5G进行保持。轴承5H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在第二侧壁部6b设置有轴承座60H,所述轴承座60H对轴承5H进行保持。轴承座60H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6p。轴承座60H经由轴承5H对差速器箱轴50a进行支承。
图2是轴承5H以及轴承座60H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轴承座60H具有包围轴承5H的筒状部6f。筒状部6f呈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的圆筒状。筒状部6f从第二侧壁部6b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沿着轴向突出。
在筒状部6f设置有从前端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部(开口)6g。因此,轴承5H在缺口部6g处向输出轴线J3的径向外侧露出。缺口部6g设置于筒状部6f中的相对于输出轴线J3配置于车辆前方侧(-X侧、前后方向一侧)的部分。筒状部6f的设置有缺口部6g的部分与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相对。如上所述,在纵壁区域6k设置有贯通孔(开口)6h。缺口部6g和贯通孔6h配置成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排列。
<流体>
流体O积存于外壳6内。流体O在后述的流路90内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O是油。流体O不仅用于马达2的冷却,还用于传递机构3的润滑。作为流体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在外壳6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流体O积存的流体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积存部设置于齿轮收纳部82。积存于流体积存部P的流体O通过传递机构3的动作而被扬起并扩散至齿轮收纳部82内。
扩散至齿轮收纳部82内的流体O供给至齿轮收纳部82内的传递机构3的各齿轮并使流体O遍及齿轮的齿面。供给至传递机构3且用于润滑的流体O滴下并被回收到齿轮收纳部82内的流体积存部P。
图3是齿轮罩6C的主视图。
如图3所示,在外壳6的第三侧壁部6c设置有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二齿轮相对面6q。上述轴承座60G设置于第二齿轮相对面6q。轴承座60G具有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的筒状部6t。
在第二齿轮相对面6q设置有引导肋6w和引导槽部6u,所述引导肋6w配置于轴承座60G的筒状部6t的正上方,所述引导槽部6u沿着引导肋6w延伸。引导肋6w从第二齿轮相对面6q向轴向一侧(+Y侧)突出。引导肋6w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引导肋6w的下端部与筒状部6t的外周面相连。引导槽部6u配置于引导肋6w的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车辆后方侧)。引导槽部6u将筒状部6t的内外贯通。
绕输出轴向J3旋转的齿圈51将积存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流体O扬起。在车辆朝前方(-X侧)行进时,齿圈51在相对齿圈51的车辆后方侧(+X侧)扬起流体O。被齿圈51扬起的流体O向齿圈51的上侧飞散并与引导肋6w的朝向车辆后方侧(+X侧)的面碰撞。与引导肋6w碰撞的流体O流入引导槽部6u并沿着引导槽部6u的内侧面流动,而被引导至轴承座60G的内侧。由此,流体O对轴承5G进行润滑。
<流路>
图1所示的流路90设置于外壳6。流路90是供流体O流动的循环路径。即,流体O在设置于外壳6的流路90中流动。流路90是从流体积存部P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以及传递机构3的流体O的路径。
在流路90设置有泵8以及冷却器9。泵8以及冷却器9分别固定于外壳6的外侧面。
泵8对流路90内的流体O进行压送。泵8是通过电气驱动的电动泵。泵8也可以是伴随着传递机构3的驱动动作的机械泵。在泵8是机械泵的情况下,泵8经由齿轮等与输出轴55或差速器箱轴50a连结,并通过传递机构3的动力驱动。
冷却器9对流路90的流体O进行冷却。在冷却器9的内部设置有供流体O流动的内部流路(省略图示)和供制冷剂L流动的内部制冷剂流路(省略图示)。冷却器9是通过将流体O的热量转移至制冷剂L以对流体O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的流路90具有吸入流路91、吐出流路92、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一外壳内流路(外壳内流路)94、第二侧壁内流路95、第二外壳内流路96、第一轴内流路97A、第三外壳内流路98、第三侧壁内流路99和第二轴内流路97B。
吸入流路91、吐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二侧壁内流路95以及第三侧壁内流路99是设置于外壳6的孔部。吸入流路91、吐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内流路93、第二侧壁内流路95以及第三侧壁内流路99是通过对外壳6的壁部施行由钻孔器进行的钻孔加工而形成的。
吐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外壳内流路94、第二外壳内流路96以及第三外壳内流路98是配置于外壳6内的管构件。吐出流路92的一部分、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另一方面,第三外壳内流路98配置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
第一轴内流路97A以及第二轴内流路97B分别设置于马达轴21A以及第一轴21B的中空部。马达轴21A的中空部和第一轴21B的中空部相互连结。因此,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流体O和第二轴内流路97B的流体O在马达轴21A或第一轴21B的内部汇流。
(吸入流路)
吸入流路91使外壳6的流体积存部P与泵8相连。吸入流路91的上游侧端部开口于流体积存部P。吸入流路91将齿轮收纳部82的壁内部贯通。吸入流路91将流体积存部P的流体O引导至泵8。
(吐出流路)
吐出流路92使泵8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在吐出流路92的路径中配置有冷却器9。吐出流路92具有管部92a、第一孔部(孔部)92b和第二孔部(孔部)92c。管部92a呈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的管状。另一方面,第一孔部92b以及第二孔部92c通过钻孔加工设置于外壳6的壁部。流体O以第二孔部92c、第一孔部92b和管部92a的顺序在吐出流路92内流动。
第二孔部92c使泵8的吐出口与冷却器9的流入口相连。第二孔部92c将流体O从泵8供给至冷却器9。第一孔部92b使冷却器9的流出口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相连。在马达周壁部6d的内侧面设置有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台阶面81d。第一孔部92b开口于台阶面81d。
管部92a沿着轴向延伸。管部92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台阶面81d的第一孔部92b的开口。另一方面,管部92a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一侧壁部6a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的开口。由此,管部92a使第一孔部92b的开口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管部92a内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流向轴向一侧(+Y侧)。管部92a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并对泵8和第一外壳内流路94之间进行接续。
根据本实施方式,吐出流路92不仅具有设置于外壳6的壁部的孔部(第一孔部92b以及第二孔部92c),还具有管部92a。在将吐出流路92的全长设为孔部的情况下,需要将设置孔部的部分的外壳设为厚壁,从而外壳的重量增大。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吐出流路92的一部分设为管部92a,能实现外壳6的轻量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管部92a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管部92a不会从外壳6的外侧面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管部92a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内的死区空间,与将管部92a配置于外部的情况相比能使驱动装置1小型化。
(第一侧壁内流路)
第一侧壁内流路93设置于第一侧壁部6a的壁内。即,第一侧壁内流路93设置于外壳的壁部。第一侧壁内流路93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上游侧端部处与吐出流路92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下游侧端部处与轴承座60D的内部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之间的区域内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93使管部92a、第一外壳内流路94和轴承座60D的内部相连。
马达轴21A的中空部朝轴承座60D的内部开口。从第一侧壁内流路93流入轴承座60D的内部的流体O对保持于轴承座60D的轴承5D进行润滑,并且流入马达轴21A的内部。因此,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下游侧端部处与第一轴内流路97A相连。
第一侧壁内流路93具有第一区域93a和第二区域93b。第一区域93a使吐出流路92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第二区域93b使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第一轴内流路97A相连。从吐出流路92流入第一侧壁内流路93并在第一区域93a中流动的流体O一部分流入第一外壳内流路94,另一部分流入第二区域93b。此外,流入第二区域93b的流体O流入第一轴内流路97A。
图4是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截面的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在图4中,用假想线(两点划线)来图示第一侧壁内流路93。如图4所示,第一区域93a从轴向观察时配置于马达2的径向外侧。另一方面,第二区域93b从轴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马达2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在从吐出流路92向第一轴内流路97A延伸的路径中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因此,能使第一侧壁内流路93成为连在一起的流路而不在中途分岔。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第一侧壁部6a内设置复杂的孔部。其结果是,不仅能抑制第一侧壁部6a的强度下降,还能对限制安装于第一侧壁部6a的其他结构的配置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第一侧壁内流路93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第一侧壁部6a的内部分岔为两股,在分支处分别与第一轴内流路97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
(第一外壳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第一外壳内流路94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一侧壁部6a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的开口。另一方面,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第一外壳内流路94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流向轴向另一侧(-Y侧)。
在第一外壳内流路94设置有第一供给孔(供给孔)94a和第二供给孔(供给孔)94b,所述第一供给孔94a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所述第二供给孔94b将流体供给至轴承5H。第一供给孔94a以及第二供给孔94b是沿着构成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管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孔部。
第一供给孔94a的开口方向与第二供给孔94b的开口方向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互为相反的方向。更具体而言,第一供给孔94a的开口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一侧(-X侧,车辆前方侧)。另一方面,第二供给孔94b的开口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车辆后方侧)。
第一供给孔94a通过第一外壳内流路94内的压力将流体O向马达2喷出。同样地,第二供给孔94b通过第一外壳内流路94内的压力将流体O向轴承5H喷出。
如图4所示,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定子芯部32的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对于定子芯部32配置于前后方向另一侧(+X侧、前后方向后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定子芯部32的一个固定部32a的下侧。定子芯部3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32a。在固定部32a设置有插通孔32b,所述插通孔32b沿着轴向贯通固定部32a。沿着轴向延伸的螺栓32c穿过插通孔32b。螺栓32c被拧入到设置于外壳6的内侧面的未图示的螺纹孔。通过螺栓32c被拧入到螺纹孔,以将固定部32a固定于外壳6的内侧面。即,定子芯部32在固定部32a处固定于外壳6。本实施方式的定子芯部32具有四个固定部32a。多个固定部32a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第一供给孔94a向一个固定部32a的下侧的定子芯部32的外周面喷出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a的径向位置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成靠近定子芯部32的外周面,能高效地将流体O从第一供给孔94a供给至定子30。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内流路94设置有多个第一供给孔94a。多个第一供给孔94a沿着轴向排列。多个第一供给孔94a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将流体O供给至定子芯部32的外周面。此处,多个第一供给孔94a的其他部分将流体O供给至从定子芯部32的轴向一侧以及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线圈31的线圈边端。供给至定子芯部32以及线圈31的流体O在沿着定子芯部32以及线圈31的表面流动时从定子30夺取热量,而对定子30进行冷却。接着,流体O从定子30滴下并到达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区域,进而经由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贯通孔(省略图示)返回至流体积存部P。
第一外壳内流路94和吐出流路92的管部92a通过连结部4a相互连结。第一外壳内流路94、管部92a以及连结部4a由作为单个构件的流路构件4构成。关于流路构件4的结构,将在后段中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外壳内流路94沿着第二侧壁部6b的纵壁区域6k配置。如上所述,在纵壁区域6k设置有贯通孔6h。贯通孔6h设置于纵壁区域6k的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对的部分。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第二供给孔94b经由贯通孔6h朝向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
如图2所示,第二供给孔94b、贯通孔6h和轴承座60H的缺口部6g配置成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排列。即,第二供给孔94b经由贯通孔6h以及轴承座60H与轴承5H的外周面相对。从第二供给孔94b喷出的流体O经过贯通孔6h以及缺口部6g供给至轴承5H。由此,流体O对轴承5H进行润滑。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流体O从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管状的第一外壳内流路94供给至配置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轴承5H。因此,无需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用于将流体O供给至轴承5H的贮存部(例如收集容器)等。由此,能简化齿轮收纳部82的结构,能实现驱动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内流路94,能将流体O分别供给至互为不同的收纳部(马达收纳部81以及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因此,与分别将流路配置于各个收纳部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简化流路90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减小流路90内的压力损失,能抑制泵8的消耗电力。此外,还能减小流路90的配置空间,能实现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流体O经过的开口,在纵壁区域6k设置有贯通孔6h,在筒状部6f设置有缺口部6g。由此,即使在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延伸的方向与作为轴承5H的中心的输出轴线J3平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在不被纵壁区域6k以及筒状部6f阻碍的情况下将流体O供给至轴承5H。换言之,能采用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延伸的方向配置成与输出轴线J3平行的结构,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供流体O经过的开口,在第二侧壁部6b设置有贯通孔6h以及缺口部6g这两个开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供流体O经过的开口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即,第二供给孔94b只要经由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贯通孔6h以及缺口部6g)与轴承5H相对即可。即,开口并不限定于具体的结构(形状、姿态、方向以及数量等),只要使在第二供给孔94b与轴承5H之间阻碍流体O经过的第二侧壁部6b的一部分开口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6h的开口面积H1大于缺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当驱动装置1受到大的振动时,从第二供给孔94b喷出的流体O的喷出方向将会在振动方向上摆动。通过使贯通孔6h的开口面积H1足够大,即使在从第二供给孔94b喷出的流体O的方向不稳定的情况下,也能将流体O送至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即,即使无法将从第二供给孔94b喷出的流体O供给至轴承5H,至少也能送至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能抑制朝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排出的吐出量增加。当将流体O从第二供给孔94b吐出到马达收纳部81时,临时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流体O的液位可能会高于转子20的下端,转子20的搅拌阻力可能会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流体O的液位变高。此外,另一方面,若使缺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过大,则轴承座60H的刚性会下降,轴承5H的保持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因此,缺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存在限制,不易大于贯通孔6h的开口面积H1。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开口面积H1、H2设为上述关系,能使通过轴承座60H进行的轴承5H的保持稳定,并且能抑制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液位变高。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缺口部6g的开口面积H2是从输出轴线J3的径向观察缺口部6g时,由缺口部6g的内缘和轴承座60H的前端缘的延长线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给孔94b、第二侧壁部6b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贯通孔6h以及缺口部6g)以及轴承5H沿着与马达轴线J1的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因此,在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成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情况下,能从第一外壳内流体94直接将流体O供给至轴承5H,能高效地对轴承5H进行润滑。
如图4所示,第一外壳内流路94在车辆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相互平行的马达轴线J1与输出轴线J3之间。即,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于马达轴线J1与输出轴线J3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马达2与轴承5H之间,并分别接近马达2以及轴承5H。其结果是,能将流体O高效地从第一外壳内流路94供给至马达2以及轴承5H。
如图4所示,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假定分别与马达2的外形和轴承5H的外形接触的第一共用切线L1以及第二共用切线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切线L1以及第二共用切线L2分别与定子芯部32的不同的固定部32a相切。较为理想的是,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由马达2、轴承5H、第一共用切线L1和第二共用切线L2围成的区域。由此,能使第一外壳内流路94靠近马达2和轴承5H这两方,能高效地将流体O从第一外壳内流路94供给至马达2以及轴承5H。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给孔94b、贯通孔6h、缺口部6g以及轴承5H呈直线状在输出轴线J3的径向上排列。然而,如图5的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A所示,第二供给孔94b、贯通孔6h、缺口部6g以及轴承5H也可以配置成呈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向轴向倾斜的直线状排列。即使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将第二供给孔94b设置成使流体O的喷出方向朝向轴承5H一侧,能将流体O供给至轴承5H。
(第二侧壁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第二侧壁内流路95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壁内。第二侧壁内流路95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上游侧端部处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连。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下游侧端部处与第二外壳内流路96以及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连。第二侧壁内流路95使第一外壳内流路94、第二外壳内流路96以及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连。
第二侧壁内流路95具有供给部95a,所述供给部95a与轴承座60F的内侧相连。供给部95a能将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中流动的流体O供给至轴承座60F的内侧,而对保持于轴承座60F的轴承5F进行润滑。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不设置用于将流体供给至轴承5F的贮存部等的情况下,对轴承5F进行润滑。
图6是从齿轮是内部82一侧观察外壳主体6B的主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外壳主体6B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第二侧壁内流路95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与轴承座60F重叠。此外,供给部95a是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相连的孔部。供给部95a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向轴向另一侧(-Y侧)延伸。供给部95a位于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从轴向观察时重叠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从轴向观察时重叠。因此,能缩短使第二侧壁内流路95与轴承座60F相连的供给部95a的流路。因此,不仅能减小供给部95a内的压力损失,还能抑制因设置供给部95a导致的第二侧壁部6b的强度下降。
在第二侧壁部6b的第一齿轮相对面6p设置有凹槽部6m。凹槽部6m使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轴承座60F与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轴经过孔6s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从第二侧壁内流路95供给至轴承座60F的流体O经由凹槽部6m供给至轴经过孔6s。由此,配置于轴经过孔6s的内侧的轴承5B、5C被润滑。
如图7所示,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二外壳内流路96和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连。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于朝第二侧壁部6b的轴向一侧(+Y侧)扩展的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第三外壳内流路98配置于朝第二侧壁部6b的轴向另一侧(-Y侧)扩展的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空间。因此,第二外壳内流路96和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对于第二侧壁内流路95向轴向的相反侧延伸。
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第一插入孔95p和第二插入孔95q,所述第一插入孔95p朝轴向一侧(+Y侧)开口,所述第二插入孔95q朝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第一插入孔95p以及第二插入孔95q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第一插入孔95p和第二插入孔95q配置于同轴上。
在第一插入孔95p插入有构成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管,在第二插入孔95q插入有构成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管。第一插入孔95p的截面积大致一样。另一方面,在第二插入孔95q设置有截面积局部变窄的缩径部95r。
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第一插入孔95p设置有第一边界部95b。第一边界部95b是位于插入到第一插入孔95p的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前端和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与轴向正交地延伸的部分之间的沿着轴向延伸的区域。同样地,在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第二插入孔95q设置有第二边界部95c。第二边界部95c是位于插入到第二插入孔95q的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前端和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与轴向正交地延伸的部分之间的沿着轴向延伸的区域。即,第二侧壁内流路95在与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边界部处具有第一边界部95b,在与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边界部处具有第二边界部95c。此外,在第二边界部95c设置有缩径部95r。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边界部95b的截面积大于第二边界部95c的截面积。因此,与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比,流过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流体O更多地流入第二外壳内流路96。如后所述,供给至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流体O主要供给至马达2并对马达2进行冷却。另一方面,供给至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流体O主要供给至传递机构3并对传递机构3进行冷却。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马达2的冷却优先于传递机构3的润滑的情况下,能使供给至马达2的流体O比供给至传递机构3的流体O更多。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第一边界部95b以及第二边界部95c相互重叠。因此,从轴向观察时,将第二外壳内流路96和第三外壳内流路98配置于相同位置,能减小外壳6的朝向轴向的投影面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实现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第二外壳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外壳内流路96与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第二外壳内流路96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壳6的内侧面。另一方面,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第二外壳内流路96内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流向一侧(+Y侧)。
在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与第一侧壁部6a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在马达周壁部6d的内侧面设置有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台阶面81e。第二外壳内流路96在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安装部81f处从轴向一侧(+Y侧)螺纹固定于台阶面81e。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壳内流路96能在使马达罩6A开放的状态下固定于外壳主体6B。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二侧壁部6b固定的情况相比,能更容易地进行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组装。
在第二外壳内流路96设置有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的第三供给孔(供给孔)96a。第三供给孔96a是沿着构成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管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孔部。第三供给孔96a通过第二外壳内流路96内的压力将流体O向马达2喷出。
如图4所示,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于定子芯部32的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于定子芯部32的正上方。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正上方”表示在从上侧及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叠地配置。
如上所述,定子芯部3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32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a的径向位置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成靠近定子芯部32的外周面,能高效地将流体O从第三供给孔96a供给至定子30。
根据本实施方式,流体O分别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第一供给孔94a和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第三供给孔96a被供给至马达2的外周面。由此,能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的外周面整体,能抑制在马达2的表面设置有局部的高温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和第二外壳内流路96配置于一个固定部32a的周向两侧,并沿着马达轴线J1的轴向并行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流体O从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96分别供给至一个固定部32a的两侧的定子芯部32的外周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流体O供给至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流路(第一侧壁内流路93)和将流体O供给至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流路(第二侧壁内流路95)设置于彼此配置于轴向上的相反侧的侧壁部(第一侧壁部6a以及第二侧壁部6b)内。因此,流体O分别朝相反方向流至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96。
在相对于马达使两个外壳内流路与轴向一侧的侧壁部内流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侧壁内流路容易变长变复杂。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的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第二外壳内流路96与马达2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因此,能缩短并简化各个侧壁内流路(第一侧壁内流路93以及第二侧壁内流路95)。其结果是,能抑制第一侧壁部6a以及第二侧壁部6b的强度以及刚性下降。除此以外,与在第一侧壁部6a以及第二侧壁部6b中的任一方集中配置有复杂的侧壁内流路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对安装于第一侧壁部6a以及第二侧壁部6b的其他结构的配置进行限制。
(第三外壳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三外壳内流路98与第二侧壁内流路95相连。第三外壳内流路98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三外壳内流路98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流向轴向另一侧(-Y侧)。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设置于第二侧壁部6b的第二侧壁内流路95的开口。
在第三外壳内流路98设置有将流体O供给至传递机构3的第四供给孔(供给孔)98a。第四供给孔98a是沿着构成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管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孔部。第四供给孔98a通过第三外壳内流路98内的压力将流体O向传递机构3喷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不设置贮存部等供给流体O的结构的情况下,将流体O从流路90供给至传递机构3并对传递机构3进行润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供给孔98a的开口朝向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因此,从第四供给孔98a喷出的流体O被供给至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相互啮合。因此,通过将流体O从第四供给孔98a供给至第一齿轮41以及第二齿轮42中的任一方,能通过流体O对这两方的齿轮的齿面进行润滑。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传递机构3设置有以输出轴线J3为中心旋转的齿圈51。齿圈51一般情况下直径比其他齿轮的直径大,容易浸渍于流体积存部P。因此,并不一定需要将流体O供给至齿圈51以及与该齿圈51啮合的第三齿轮43。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流体O供给至第一齿轮41或第二齿轮42,则能确保传递机构3所有的齿轮的润滑,能使传递机构3的动作顺畅。
(第三侧壁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三侧壁内流路99与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连。第三侧壁内流路99设置于第三侧壁部6c的壁内。第三侧壁内流路99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三侧壁内流路99具有第一流路部99A和第二流路部99B。第一流路部99A是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上游侧的区域,第二流路部99B是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下游侧的区域。
第一流路部99A在上游侧端部处与第三外壳内流路98相连。第一侧流路部99A在下游侧端部处与轴承座60E的内部相连。第二流路部99B在上游侧端部处与轴承座60E的内部相连。第二流路部99B在下游侧端部处与轴承座60A的内部相连。
如图3所示,第一流路部99A是设置于第三侧壁部6c的与传递机构3相对的第二齿轮相对面6q的凹槽。从第三外壳内流路98的端部吐出的流体O流入第一流路部99A。第一流路部99A内的流体O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轴承座60E的内部。
如图1所示,第二轴45的中空部开口于轴承座60E的内部。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第一流路部99A流入轴承座60E的内部的流体O对保持于轴承座60E的轴承5E进行润滑,并且分别流入第二轴45的内部和第二流路部99B。流入第二轴45的内部的流体O的一部分到达第二轴45的轴向一侧(+Y侧),而对轴承5F进行润滑。
如图3所示,第二流路部99B是贯通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轴承座60E的筒状部和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轴承座60A的筒状部的贯通孔。第二流路部99B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轴承座60E的内部的流体O的一部分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过第二流路部99B并流入轴承座60A的内部。
如图1所示,第一轴21B的中空部开口于轴承座60A的内部。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第二流路部99B流入轴承座60A的内部的流体O对保持于轴承座60A的轴承5A进行润滑,并且流入第一轴21B的内部。因此,第三侧壁内流路99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轴内流路97B相连。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侧壁内流路99将流体O供给至保持于第三侧壁部6c的轴承5A、5E。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不设置用于将流体供给至轴承5A、5E的贮存部等的情况下,对轴承5A、5E进行润滑。
(第一轴内流路)
第一轴内流路97A与第一侧壁内流路93相连并设置于马达轴21A的中空部。即,第一轴内流路97A是穿过马达轴21A的中空部的流体O的路径。在第一轴内流路97A中,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流向轴向另一侧(-Y侧)。
在马达轴21A设置有连通孔21p,所述连通孔21p沿着径向延伸并使马达轴21A的内外连通。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流体O在伴随着马达轴21A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过连通孔21p并向径向外侧飞散,从而供给至定子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轴内流路97A的轴的连结体在第一侧壁部6a与第三侧壁部6c之间延伸。因此,为了将流体O供给至第一轴内流路97A,需要从第一侧壁部6a和第三侧壁部6c中的任一方将流体O送至轴的内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90将流体O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的第一侧壁部6a供给至第一轴内流路97A。因此,与将流体O从第三侧壁部6c供给至第一轴内流路97A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到配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外周的泵8和第一轴内流路97A的距离缩短。其结果是,能抑制使泵8与第一轴内流路97A相连的流路的管路阻力,能将大量的流体O供给至第一轴内流路97A。
如图4所示,从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第一轴内流路97A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第二外壳内流路96之间的距离D2短。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轴内流路97A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对较近。因此,即使通过第一侧壁内流路93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第一轴内流路97A相连,也不易产生第一侧壁内流路93变长、变复杂等问题。
(第二轴内流路)
如图1所示,第二轴内流路97B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相连,并设置于第一轴21B的中空部。即,第二轴内流路97B是穿过第一轴21B的中空部的流体O的路径。第二轴内流路97B中,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流向轴向一侧(+Y侧)。
在第二轴内流路97B中流动的流体O与在第一轴内流路97A中流动的流体汇流。汇流后的流体O从马达轴21A与第一轴21B的连结部漏出,并供给至保持于第二侧壁部6b的轴承5B、5C,从而对轴承5B、5C进行润滑。
(流路构件)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构件4的立体图。
流路构件4具有:第一外壳内流路94;管部92a;连结部4a,所述连结部4a使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管部92a连结;以及多个肋4b,多个所述肋4b对连结部4a进行加强。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泵8与第一外壳内流路94之间进行接续的管部92a连结于第一外壳内流路94。因此,与分别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和管部92a分开地组装于外壳6的情况相比,能简化组装工序。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管部92a由单个构件(流路构件4)构成,因此,能减少部件个数,实现成本削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管部92a和第一外壳内流路94相互并行地延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a呈沿着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状。在连结部4a设置有贯通孔4h。贯通孔4h沿着厚度方向贯通连结部4a。
流路构件4沿着马达2的外周面配置。流体O从第一外壳内流路94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96的供给孔(第一供给孔94a、第三供给孔96a)供给至马达2。因此,在马达2的外周面弹回的流体等施加于流路构件4。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连结部4a设置有贯通孔4h,因此,能使施加于连结部4a的流体O向下方滴下,能抑制流体O积存于连结部4a的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肋4b呈沿着与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多个肋4b沿着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各个肋4b与管部92a的外周、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外周以及连结部4a相连。
在流路构件4设置有凹部4c,所述凹部4c由管部92a、第一外壳内流路94、连结部4a和肋4b围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构件4设置有三个凹部4c。飞散到流路构件4的流体O容易积存于三个凹部4c。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4h配置于构成各个凹部4c的连结部4a。因此,贯通孔4h能将积存于各个凹部4c的流体O排出。另外,贯通孔4h只要配置于构成凹部4c的任一个面,则能将积存于该凹部4c的流体O排出。因此,贯通孔4h只要设置于连结部4a和肋4b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如图4所示,从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马达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比管部92a靠下侧的位置。如此,通过将管部92a和第一外壳内流路中的任一方配置于比另一方靠下侧的位置,能将流路构件4倾斜配置,能抑制向流路构件4飞散的流体O积存于流路构件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以及输出轴线J3靠上侧的位置。如上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94分别将流体O供给至绕马达轴线J1配置的马达2以及绕输出轴线J3配置的轴承5H。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比马达轴线J1以及输出轴线J3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利用重力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以及轴承5H。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于比管部92a靠下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中的配置于下侧的管部设为第一外壳内流路94,能将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成接近马达2以及轴承5H,能高效地供给流体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与马达轴线J1之间的距离比管部92a与马达轴线J1之间的距离短。如此,通过将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中的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的第一外壳内流路94配置成接近马达轴线J1,能高效地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部92a中流动的流体O的流动方向与在第一外壳内流路94中流动的流体O的流动方向互为相反方向。根据本实施方式,能使用管部92a将流体O供给至第一外壳内流路94。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肋4b沿着与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肋4b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如图9示出的变形例的流路构件104所示,肋104b也可以沿着与管部92a以及第一外壳内流路94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制冷剂流路>
图1所示的制冷剂流通路70是供制冷剂L流动的流路。在制冷剂流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L例如是水。制冷剂流路70设置于外壳6。制冷剂流路70具有:外部制冷剂配管71,所述外部制冷剂配管71经过外壳6的外部;以及内部制冷剂流路72,所述内部制冷剂流路72经过外壳6的内部。此外,在制冷剂流路70的路径中配置有逆变器7和冷却器9。
外部制冷剂配管71是连接于外壳6的配管。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制冷剂配管71分别连接于逆变器收纳部89和马达收纳部81的侧部。内部制冷剂流路72是在外壳6的内部延伸的孔部。内部制冷剂流路72使外部制冷剂配管71与冷却器9相连。在外部制冷剂配管71的路径中配置有省略图示的散热器。散热器对在制冷剂流路70中流过的制冷剂L进行冷却。
制冷剂流路70从未图示的散热器依次经过逆变器7以及冷却器9,并返回至该散热器。制冷剂L在冷却器9中与在流路90中流动的流体O热交换而对流体O进行冷却。此外,制冷剂L在经过逆变器7的过程中对逆变器7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油作为流体O并采用冷却水作为制冷剂L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流体O和制冷剂L也可以均是油。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只要流路90和制冷剂流路70设置于相互独立的路径中,在内部流动的油彼此不相互混合即可。
<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能采用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1)
图10是变形例1的驱动装置101的剖视示意图。
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第一外壳内流路194以及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本变形例的外壳106具有马达收纳部181和齿轮收纳部182。在齿轮收纳部182设置有积存流体O的流体积存部P。此外,本变形例的外壳106具有:第一侧壁部106a,所述第一侧壁部106a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第二侧壁部106b;以及第三侧壁部106c。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侧壁部106a位于马达2的轴线另一侧(-Y侧),并对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182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此外,第二侧壁部106b位于马达2的轴向一侧(+Y侧)。第三侧壁部106c配置于传递机构3的轴向另一侧(-Y侧)。
本变形例的流路190具有吸入流路191、吐出流路192、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第一外壳内流路194、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第二外壳内流路196、第一轴内流路197A和第三外壳内流路198。此外,本变形例的流路190也可以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三侧壁内流路99以及第二轴内流路97B。在上述情况下,第三侧壁内流路99与第三外壳内流路198相连,第二轴内流路97B与第三侧壁内流路99相连。
吸入流路191使流体积存部P与泵8相连。吐出流路192从泵8延伸至第一侧壁部106a。吐出流路192使泵8与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相连。第一侧壁内流路193与第一外壳内流路194相连并设置于第一侧壁部106a的壁内。
第一外壳内流路194在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一外壳内流路194的流体O从轴向另一侧(-Y侧)流向轴向一侧(+Y侧)。
第三外壳内流路198与第一侧壁内流路193相连,并在齿轮收纳部182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三外壳内流路198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流向轴向另一侧(-Y侧)。
第二侧壁内流路195与第一外壳内流路194相连,并设置于第二侧壁部106b的壁内。
第一轴内流路197A与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相连并设置于马达轴21A的中空部。
第二外壳内流路196与第二侧壁内流路195相连,并在马达收纳部181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二外壳内流路196内的流体O从轴向一侧(+Y侧)流向轴向另一侧(-Y侧)。
根据本变形例,将流体O供给至第一外壳内流路194的侧壁部(第一侧壁部106a)与将流体O供给至第二外壳内流路196的侧壁部(第二侧壁部106b)夹着马达2配置于轴向的相反侧。因此,与将流体O从一个侧壁内流路供给至第一外壳内流路194以及第二外壳内流路196的情况相比,能缩短并简化各个侧壁内流路193、195,能抑制第一侧壁部106a以及第二侧壁部106b的强度以及刚性下降。除此以外,与在第一侧壁部106a以及第二侧壁部106b中的任一方配置有复杂的侧壁内流路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对安装于第一侧壁部106a以及第二侧壁部106b的其他结构的配置进行限制。
(变形例2)
图11是变形例2的驱动装置201的剖视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201主要是第一外壳内流路294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本变形例的外壳206具有马达收纳部281和齿轮收纳部282。此外,本变形例的外壳206具有侧壁部206b,所述侧壁部206b对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空间和齿轮收纳部282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
在侧壁部206b设置有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206p,所述第一齿轮相对面206p与传递机构3(在图11中省略)相对。在第一齿轮相对面206p设置有轴承座60H,所述轴承座60H经由轴承5H对传递机构3的差速器箱轴50a进行支承。
轴承座60H具有从第一齿轮相对面206p突出并将轴承5H包围的筒状部206f。侧壁部206b具有被筒状部206f包围的底部区域206s。在底部区域206s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贯通侧壁部206b的贯通孔(开口)206h。从输出轴线J3的轴向观察时,贯通孔206h与轴承5H重叠。因此,贯通孔206h使轴承5H露出于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空间。第一外壳内流路294的第二供给孔294b向贯通孔206h以及轴承5H开口。
本变形例的流路290具有第一外壳内流路294,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294在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延伸。第一外壳内流路294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在第一外壳内流路294设置有第一供给孔294a和第二供给孔294b。第一供给孔294a将流体O供给至马达2。另一方面,第二供给孔294b将流体O供给至轴承5H。
从第二供给孔294b喷出的流体O经过贯通孔206h供给至轴承5H。由此,流体O对轴承5H进行润滑。根据本变形例,能从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81的内部的管状的第一外壳内流路294对配置于齿轮收纳部282的内部的轴承5H进行润滑。
在本变形例中,对在底部区域206s设置有贯通孔206h以作为使来自第二供给孔294b的流体O经过的开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使是上述这种结构,也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将从第二供给孔294b喷出流体O供给至轴承5H。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1A、101、201驱动装置;2马达;3传递机构;4,104流路构件;4a连结部;4b,104b肋;4c凹部;4h、6h、206h贯通孔;5A轴承(第二轴承);5B、5C、5D、5E、5G、5H轴承;5F轴承(第一轴承);6、106、206外壳;6a、106a第一侧壁部;6b、106b、206b第二侧壁部(侧壁部);6c、106c第三侧壁部;6d马达周壁部;6f、6t、206f筒状部;6g缺口部(开口);6h、206h贯通孔(开口);6k纵壁区域;6p、206p第一齿轮相对面(齿轮相对面);8泵;20马达;21A马达轴;21B第一轴(轴);30定子;31线圈;32定子芯部;32a固定部;41第一齿轮(齿轮);42第二齿轮(齿轮);43第三齿轮(齿轮);45第二轴(轴);50a差速器箱轴(轴);51齿圈(齿轮);60A轴承座(第二轴承座);60D、60E、60G、60H轴承座;60F轴承座(第一轴承座);81、181、281马达收纳部;82、182、282齿轮收纳部;90、190、290流路;91、191吸入流路;92、192吐出流路;92a管部;92b第一孔部(孔部);92c第二孔部(孔部);93、193第一侧壁内流路;94、194、294第一外壳内流路(外壳内流路);94a第一供给孔(供给孔);94b第二供给孔(供给孔);95、195第二侧壁内流路;95a供给部;95b第一边界部;95c第二边界部;96、196第二外壳内流路;96a第三供给孔(供给孔);97A、197A第一轴内流路;97B第二轴内流路;98、198第三外壳内流路;98a第四供给孔(供给孔);99第三侧壁内流路;206s底部区域;D1、D2距离;H1、H2开口面积;J1马达轴线;O流体;P流体积存部。

Claims (15)

1.一种驱动装置,其中,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以及定子,所述转子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将所述转子包围;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
流体,所述流体积存于所述外壳内;以及
流路,所述流路供所述流体流动,
所述外壳具有:
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位于所述马达的轴向一侧并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
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位于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并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以及
马达周壁部,所述马达周壁部将所述马达的外周包围,
所述流路具有:
第一侧壁内流路,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壁内;
第一外壳内流路,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
第二侧壁内流路,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壁内;以及
第二外壳内流路,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以及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设置有将所述流体供给至所述马达的供给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定子具有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定子芯部,
所述定子芯部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固定于所述外壳,
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和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以夹着所述固定部的方式沿着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并行地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转子具有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中空状的马达轴,
所述流路具有第一轴内流路,所述第一轴内流路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的中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一轴内流路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之间的距离短。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包括:
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并对所述马达的动力进行传递;以及
泵,所述泵对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流体进行压送,
所述外壳具有齿轮收纳部,所述齿轮收纳部相对于所述马达收纳部位于轴向另一侧并设置有对所述流体进行积存的流体积存部,并且所述齿轮收纳部对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收纳,
所述第二侧壁部对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
所述流路具有:
吸入流路,所述吸入流路使所述流体积存部与所述泵相连;以及
吐出流路,所述吐出流路使所述泵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吐出流路具有:
孔部,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壁部;以及
管部,所述管部使所述孔部的开口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侧壁部设置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经由第一轴承对所述传递机构的轴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具有供给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第一轴承座的内侧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一轴承座重叠,
所述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一轴承座在从轴向观察时重叠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具有第三外壳内流路,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与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相连并在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沿着轴向延伸,
在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设置有将所述流体供给至所述传递机构的供给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部具有: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并从轴向另一侧连结于所述转子;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以及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的所述供给孔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在与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的边界部具有第一边界部,在与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的边界部具有第二边界部,
所述第一边界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边界部的截面积。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侧壁内流路在与所述第二外壳内流路的边界部具有第一边界部,在与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的边界部具有第二边界部,
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边界部和所述第二边界部相互重叠。
13.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第三侧壁部,所述第三侧壁部位于所述传递机构的轴向另一侧并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
在所述第三侧壁部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经由第二轴承对所述传递机构的轴进行支承,
所述流路具有第三侧壁内流路,所述第三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三外壳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部的壁内,
所述第三侧壁内流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内部相连。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具有中空状的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轴从轴向另一侧连结于所述转子,
所述第二轴承座经由所述第二轴承对所述第一轴进行支承,
所述流路具有第二轴内流路,所述第二轴内流路与所述第三侧壁内流路相连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中空部。
1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包括:
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并对所述马达的动力进行传递;以及
泵,所述泵对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流体进行压送,
所述外壳具有齿轮收纳部,所述齿轮收纳部相对于所述马达收纳部位于轴向一侧并设置有积存所述流体的流体积存部,并且所述齿轮收纳部对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收纳,
所述第一侧壁部对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
所述流路具有:
吸入流路,所述吸入流路使所述流体积存部与所述泵相连;以及
吐出流路,所述吐出流路使所述泵与所述第一侧壁内流路相连。
CN202211310784.9A 2021-10-29 2022-10-25 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60735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8104A JP2023067112A (ja) 2021-10-29 2021-10-29 駆動装置
JP2021-178104 2021-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3594A true CN116073594A (zh) 2023-05-05

Family

ID=85983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0784.9A Pending CN116073594A (zh) 2021-10-29 2022-10-25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9181A1 (zh)
JP (1) JP2023067112A (zh)
CN (1) CN116073594A (zh)
DE (1) DE102022128317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28317A1 (de) 2023-05-04
US20230139181A1 (en) 2023-05-04
JP2023067112A (ja)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24418A (zh) 马达单元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CN111835138B (zh) 马达单元
JP7281639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220282783A1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JP2022136505A (ja) 駆動装置
CN112152384B (zh) 马达单元
CN114520563A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US20230067898A1 (en) Drive apparatus
CN113472137A (zh) 驱动装置
CN115095648A (zh) 驱动装置
CN116073588A (zh) 驱动装置
CN115208130A (zh) 驱动装置及车辆
CN113098191B (zh) 驱动装置
CN115720027A (zh) 驱动装置
CN116073594A (zh) 驱动装置
CN116073590A (zh) 驱动装置
CN115051513A (zh) 驱动装置
CN114857248A (zh) 齿轮箱和动力装置
JP2023030839A (ja) 駆動装置
JP2022081379A (ja) 駆動装置、及び車両
CN115882666A (zh) 驱动装置
TWI810661B (zh)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CN116073587A (zh) 驱动装置
US20230065709A1 (en) Drive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