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6508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508A
CN114696508A CN202111599192.9A CN202111599192A CN114696508A CN 114696508 A CN114696508 A CN 114696508A CN 202111599192 A CN202111599192 A CN 202111599192A CN 114696508 A CN114696508 A CN 1146965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ousing
axial
case memb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991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本祥平
高田响
中松修平
麻生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519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0300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96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5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rushe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传递机构壳体固定于马达壳体的轴向一侧。马达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和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第2壳体部件。传递机构壳体具有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的第3壳体部件和固定于第3壳体部件的轴向一侧的第4壳体部件。固定第1壳体部件和第2壳体部件的螺栓从轴向另一侧穿过第2壳体部件的贯通孔,并固定在第1壳体部件的螺栓孔中。固定第2壳体部件和第3壳体部件的螺栓从轴向另一侧穿过第1壳体部件的贯通孔,并固定在第3壳体部件的螺栓孔中。固定第3壳体部件和第4壳体部件的螺栓从轴向一侧穿过第4壳体部件的贯通孔,并固定在第3壳体部件的螺栓孔中。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具有在内部收纳电动马达的壳体并且在壳体上具有制冷剂流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5987号公报
在上述旋转电机中,壳体由前罩、后罩以及主体部构成。在主体部的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设置有螺纹孔,通过未图示的螺栓来安装前罩和后罩。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用的驱动装置中,需要将旋转电机的马达壳体与传递机构壳体一体地安装。在如上述旋转电机那样从轴向两端向主体部安装前罩和后罩的构造中,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分割数增加,进而驱动装置的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降低驱动装置的重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覆盖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传递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连接;以及壳体,其具有马达壳体和传递机构壳体,该马达壳体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该传递机构壳体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的轴向一侧并在内部收纳所述传递机构。所述马达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传递机构壳体;以及第2壳体部件,其被多个螺栓固定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轴向另一侧。所述传递机构壳体具有:第3壳体部件,其被多个螺栓固定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以及第4壳体部件,其被多个螺栓固定在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轴向一侧。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螺栓从轴向另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螺栓从轴向另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固定所述第3壳体部件和所述第4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3螺栓从轴向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4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降低驱动装置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后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中的第1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中的第2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路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中的第1壳体部件的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流槽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第2流槽部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210:壳体;10a:第1螺栓;10b、210b:第2螺栓;10c:第3螺栓;11:马达壳体;11a:孔;12:传递机构壳体;13、213:第1壳体部件;13a:第1对置壁部;13c:轴承保持部;13k:第1突出部;13m、213m:第3突出部;13x、13y、14x、15y:紧固面;14:第2壳体部件;14k:第2突出部;15:第3壳体部件;15a:第2对置壁部;15m:第4突出部;16:第4壳体部件;20:马达;30:转子;40:定子;50:第1流路;51、51c:轴向流路部;52a、52c:第1周向流路部;52b:第2周向流路部;60:传递机构;72:轴承;90:第2流路;92d、93h:流路部分(第1部分);92f、93j:流路部分(第2部分);100:驱动装置;213r、213s:对置部;G:空隙;J1: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即,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关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至少在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满足即可。
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含大致正交的方向。
适当地图示的中心轴线J1是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假想轴线。更详细而言,中心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左侧(+Y侧)称为“轴向一侧”,将右侧(-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适当地图示的箭头θ表示周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周向中的从轴向一侧(+Y侧)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箭头θ所朝向的一侧(+θ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轴向一侧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与箭头θ所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θ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第1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是搭载于车辆并使车轴64旋转的驱动装置。搭载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装置100具有:马达20、传递机构60、壳体10、轴承71~76、逆变器单元80以及泵94,其中,该壳体10具有在内部收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1和在内部收纳传递机构60的传递机构壳体12。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是相互固定的分体。传递机构壳体12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轴向一侧。即,传递机构壳体12与马达壳体11的轴向一侧相连。轴承71~76例如是球轴承。
马达20是对驱动装置100进行驱动的部分。马达20具有定子40和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30。转子30具有轴31和转子主体32。轴31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31被轴承71、72、73、74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轴承71、72、73、74将转子30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是中空轴。轴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轴31上设置有将轴31的内部和轴31的外部连接的孔部33。轴31跨越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而延伸。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突出。在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有减速装置61。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是第1轴部件31a和第2轴部件31b沿轴向连结而构成的。第1轴部件31a收纳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在第1轴部件31a上设置有孔部33。第2轴部件31b与第1轴部件31a的轴向一侧连结。第2轴部件31b的外径比第1轴部件31a的外径小。第2轴部件31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嵌合于第1轴部件3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内部。第2轴部件31b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第1轴部件31a和第2轴部件31b例如通过花键嵌合而彼此连结。第1轴部件31a被轴承71、7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2轴部件31b被轴承73、74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主体32固定于轴31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转子主体32固定于第1轴部件31a的外周面。虽然省略了图示,转子主体32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和线圈组件42。定子铁芯41呈包围转子30的环状。线圈组件42具有沿着周向安装在定子铁芯41上的多个线圈42c。多个线圈42c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件安装在定子铁芯41上。虽然省略了图示,线圈组件42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42c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42c彼此连接的搭接线。线圈组件42具有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a和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b。
传递机构60与马达20连接。传递机构60将转子30的旋转传递至车辆的车轴6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60具有与马达20连接的减速装置61和与减速装置61连接的差动装置62。
减速装置61具有第1齿轮61a、第2齿轮61b、第3齿轮61c以及齿轮轴61d。第1齿轮61a固定于轴31中的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部分。第2齿轮61b和第3齿轮61c固定于齿轮轴61d。第2齿轮61b与第1齿轮61a啮合。齿轮轴61d以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延伸的齿轮轴线J2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齿轮轴线J2是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的假想轴线。齿轮轴线J2例如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齿轮轴61d被轴承75、76支承为能够旋转。
差动装置62具有齿圈62a。齿圈62a与第3齿轮61c啮合。齿圈62a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贮存于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中。通过齿圈62a旋转,油O被扬起。被扬起的油O例如作为润滑油而被提供给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差动装置62使车轴64绕差动轴线J3旋转。差动轴线J3是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延伸的假想轴线。
马达壳体11在内部收纳转子30和定子40。马达壳体11具有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
第1壳体部件13是在马达20的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0的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的内周面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第1壳体部件13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第1壳体部件13固定于传递机构壳体12。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内部嵌合有定子铁芯41。第1壳体部件13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第1对置壁部13a、从第1对置壁部13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3b以及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承保持部13c。
第1对置壁部13a与传递机构壳体12在轴向上对置。第1对置壁部13a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轴向另一侧。第1对置壁部13a固定于传递机构壳体12。第1对置壁部13a具有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的孔13d。孔13d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孔。第2轴部件31b沿轴向通过孔13d。
如图2所示,第1对置壁部13a具有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的贯通孔13e。贯通孔13e是将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后述的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与马达壳体11的内部连接的贯通孔。贯通孔13e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中的位于比轴承保持部13c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贯通孔13e的下侧的端部与周壁部13b的内周面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3c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3c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如图3所示,轴承保持部13c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3c具有沿径向贯穿轴承保持部13c的贯通部13f。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13f沿径向贯穿轴承保持部13c中的比中心轴线J1靠上侧且位于后侧(-X侧)的部分。贯通部13f从轴承保持部13c的内周面向后侧且斜上侧延伸至轴承保持部13c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13c在内部保持轴承72。
第2壳体部件14与第1壳体部件13是分体的。第2壳体部件14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第2壳体部件14封闭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如图4所示,第2壳体部件14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盖壁部14a和从盖壁部14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4b。如图1所示,周壁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壳体部件13中的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接触。盖壁部14a具有从盖壁部14a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14c。凹部14c中的轴向一侧部分是在内部保持轴承71的轴承保持部14d。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11上安装有逆变器单元80。逆变器单元80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后侧的面。虽然省略了图示,逆变器单元80具有与定子40电连接的逆变器电路。
传递机构壳体12在内部收纳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如图2所示,传递机构壳体12比马达壳体11向下侧突出。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面位于马达壳体11的内表面中的比位于下侧的底面靠下侧的位置。传递机构壳体12具有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13的第3壳体部件15和固定于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一侧的第4壳体部件16。
第3壳体部件15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第2对置壁部15a、从第2对置壁部15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5b以及设置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承保持部15c、15d。第2对置壁部15a与第1对置壁部13a在轴向上对置。第2对置壁部15a固定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第2对置壁部15a具有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的孔15f。孔15f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孔。第2轴部件31b沿轴向通过孔15f。
第2对置壁部15a具有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凹部15e。例如沿轴向观察时,凹部15e的内周缘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状。凹部15e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第1对置壁部13a封闭。在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设置有空间S。空间S由凹部15e的内部构成。
如图2所示,第2对置壁部15a具有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的贯通孔15h。贯通孔15h是将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连接的贯通孔。贯通孔15h设置于第2对置壁部15a中的位于比轴承保持部15c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贯通孔15h设置在凹部15e的底面的下侧的端部。凹部15e的底面是凹部15e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一侧且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贯通孔15h的下侧的端部与凹部15e的内周面相连。贯通孔15h例如隔着间隙与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贯通孔13e的轴向一侧对置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对置壁部13a和第2对置壁部15a构成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分隔开的分隔壁部19。即,壳体10具有分隔壁部19。分隔壁部19具有连接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贯通孔19a。贯通孔19a沿轴向贯穿分隔壁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9a由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贯通孔13e、凹部15e的下侧的端部以及设置于第2对置壁部15a的贯通孔15h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5c、15d设置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5c、15d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如图5所示,轴承保持部15c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5d呈以齿轮轴线J2为中心的圆筒状。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15c在内部保持轴承73。轴承保持部15d在内部保持轴承75。
第4壳体部件16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盖壁部16a、从盖壁部16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6b以及设置于盖壁部16a的轴承保持部16c、16d。周壁部1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3壳体部件15的周壁部15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轴向上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6c、16d设置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6c、16d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轴承保持部16c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6d呈以齿轮轴线J2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6c在内部保持轴承74。轴承保持部16d在内部保持轴承76。
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收纳有油O。油O贮存于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下部区域。油O被用作冷却马达20的制冷剂。油O也作为润滑油而使用于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作为油O,例如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相当于第2流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递机构壳体12上安装有泵94。泵94安装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下侧的面。泵94是使油O在后述的第2供给流路92内流动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泵94是电动泵。另外,泵94也可以是通过轴31或者齿轮轴61d而旋转的机械式的泵。
虽然省略了图示,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的轴向之间、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之间以及第3壳体部件15与第4壳体部件16的轴向之间被密封部件密封。密封部件例如是液体密封垫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第2壳体部件14、第3壳体部件15以及第4壳体部件16通过螺栓而固定。更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通过第1螺栓10a而相互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通过第2螺栓10b而相互固定。第3壳体部件15和第4壳体部件16通过第3螺栓10c而相互固定。第1螺栓10a、第2螺栓10b以及第3螺栓10c分别包围中心轴线J1而设置多个。即,第2壳体部件14被多个第1螺栓10a固定在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第3壳体部件15被多个第2螺栓10b固定在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第4壳体部件16被多个第3螺栓10c固定在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一侧。
多个第1螺栓10a分别固定设置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第1突出部13k和设置在第2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的多个第2突出部14k。第1突出部13k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1突出部13k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第1突出部13k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突出部13k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13k设置有8个。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一对象等间隔地配置”包括某一对象严格地等间隔配置的情况和某一对象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
第1突出部13k具有从第1突出部13k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3p。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3p沿轴向贯穿第1突出部13k。另外,内螺纹孔13p也可以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孔。内螺纹孔13p按每个第1突出部13k而各设置有1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3p合计设置有8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内螺纹孔13p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7所示,第2突出部14k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2突出部14k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第2突出部14k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第2突出部14k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第2突出部14k例如设置有8个。各第2突出部14k的轴向一侧的面与各第1突出部13k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
第2突出部14k具有沿轴向贯穿第2突出部14k的固定孔14p。固定孔14p按每个第2突出部14k而各设置有1个。固定孔14p例如合计设置有8个。多个固定孔14p例如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沿轴向观察时,各固定孔14p与各内螺纹孔13p彼此重叠。各第1螺栓10a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各固定孔14p,并拧入至各内螺纹孔13p中。由此,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通过多个第1螺栓10a而固定。如图8所示,多个第1螺栓10a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第2螺栓10b分别固定设置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第3突出部13m和设置在第3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的多个第4突出部15m。第3突出部13m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3突出部13m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第3突出部13m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3突出部13m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出部13m设置有8个。第3突出部13m的周向位置相对于第1突出部13k的周向位置偏移。第3突出部13m的周向位置例如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突出部13k彼此之间的周向的中央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多个第1突出部13k和多个第3突出部13m沿着周向彼此交替地配置。
第3突出部13m具有沿轴向贯穿第3突出部13m的固定孔13q。固定孔13q按每个第3突出部13m而各设置有1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孔13q合计设置有8个。多个固定孔13q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第4突出部15m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4突出部15m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第4突出部15m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第4突出部15m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第4突出部15m例如设置有8个。各第4突出部15m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各第3突出部13m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第4突出部15m具有从第4突出部15m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5q。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5q沿轴向贯穿第4突出部15m。另外,内螺纹孔15q也可以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孔。内螺纹孔15q按每个第4突出部15m而各设置有1个。内螺纹孔15q例如合计设置有8个。多个内螺纹孔15q例如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沿轴向观察时,各固定孔13q与各内螺纹孔15q彼此重叠。各第2螺栓10b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各固定孔13q,并拧入至各内螺纹孔15q中。由此,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通过多个第2螺栓10b而固定。如图8所示,多个第2螺栓10b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多个第1螺栓10a和多个第2螺栓10b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相互交替地配置。沿轴向观察时,各第2螺栓10b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螺栓10a彼此之间的周向的中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通过从与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第1螺栓10a相同的一侧拧入的第2螺栓10b而相互固定。即,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第2螺栓10b按照与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第1螺栓10a相同的朝向插入至固定孔13q和内螺纹孔15q中。
如图6所示,第3螺栓10c将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第5突出部15n和设置于第4壳体部件16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第6突出部16n固定。虽然省略了图示,第5突出部15n和第6突出部16n分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各设置多个。第5突出部15n和第6突出部16n向径向外侧突出。第5突出部15n和第6突出部16n的周向位置可以与第3突出部13m和第4突出部15m的周向位置相同,也可以是相对于第3突出部13m和第4突出部15m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
第5突出部15n具有从第5突出部15n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5r。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5r沿轴向贯穿第5突出部15n。另外,内螺纹孔15r也可以是在轴向另一侧具有底部的孔。第6突出部16n具有沿轴向贯穿第6突出部16n的固定孔16r。各第3螺栓10c从轴向一侧穿过各固定孔16r,并拧入至各内螺纹孔15r中。由此,第3壳体部件15和第4壳体部件16通过多个第3螺栓10c而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壳体部件15和第4壳体部件16通过从与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第1螺栓10a和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第2螺栓10b所拧入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拧入的第3螺栓10c而相互固定。即,固定第3壳体部件15和第4壳体部件16的第3螺栓10c按照与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第1螺栓10a和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第2螺栓10b不同的朝向插入至固定孔16r和内螺纹孔15r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3p、13i、15q、15r相当于螺栓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孔13q、14e、14p、16r相当于贯通孔。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从轴向中的与由第1螺栓10a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一侧相同的一侧通过第2螺栓10b而固定。因此,能够从轴向的相同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作业和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作业。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0的组装作业性。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壳体12形成为比马达壳体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欲从传递机构壳体12相对于马达壳体11所在的一侧即轴向一侧插入螺栓而将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固定,则为了避免与传递机构壳体12自身的干涉,需要将螺栓的固定部更靠径向外侧配置。因此,壳体10容易大型化。
与此相对,例如,如果利用从轴向一侧插入的螺栓将第1壳体部件13、第3壳体部件15以及第4壳体部件16共同紧固,则能够在抑制壳体10大型化的同时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卸下螺栓而欲将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分离时,构成传递机构壳体12的第3壳体部件15与第4壳体部件16也分离。因此,在未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状态下,无法以组合了传递机构壳体12的状态进行处理。由此,壳体10的组装性容易变差。另外,在进行驱动装置100的维护时及更换传递机构60时等,作业性容易变差。
另外,在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之间的密封部件与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与第4壳体部件16的轴向之间的密封部件中,有时为了适当维持密封性而所需的螺栓的轴向力不同。因此,若利用相同的螺栓将第1壳体部件13、第3壳体部件15以及第4壳体部件16共同紧固,则有时难以对分别配置于各壳体部件间的密封部件适当地施加轴向力。因此,容易产生各壳体部件间的密封性降低及螺栓的轴向力的调整变得困难等问题。
通过从轴向一侧插入的螺栓将以上所说明的第1壳体部件13、第3壳体部件15以及第4壳体部件16共同紧固的情况下的问题点也同样适用于利用从轴向另一侧插入的螺栓将第1壳体部件13、第2壳体部件14以及第3壳体部件15共同紧固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从轴向中的与由第1螺栓10a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一侧相同的一侧通过第2螺栓10b而固定。因此,即使不将由第2螺栓10b固定的部分的位置变更为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能够抑制第2螺栓10b与传递机构壳体12发生干涉。由此,能够在抑制壳体10大型化的同时利用第2螺栓10b来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另外,即使卸下第2螺栓10b,仅通过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分离,第3壳体部件15与第4壳体部件16也不会分离。因此,即使在未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状态下,也能够以组合了传递机构壳体12的状态进行处理。由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组装性变差。另外,在进行驱动装置100的维护时及更换传递机构60时等,能够抑制作业性变差。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第2螺栓10b和第3螺栓10c分别改变轴向力,因此能够对位于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之间的密封部件和位于第3壳体部件15与第4壳体部件16之间的密封部件分别单独地施加不同的轴向力。由此,能够容易确保各壳体部件间的密封性,也能够容易调整第2螺栓10b的轴向力和第3螺栓10c的轴向力。这对于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之间的密封部件也是同样的。
另外,例如,若在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之间配置另一壳体部件,并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相对于该另一壳体部件固定,则也可以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以分别组装的状态进行分离。但是,在该情况下,与设置该另一壳体部件相应地,构成壳体10的部件数量增加。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在不设置该另一部件的情况下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分别以组装的状态进行分离。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壳体10的部件数量增加。另外,由于可以不设置该另一部件,因此能够降低驱动装置100的重量。由此,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驱动装置100的构造为利用水W对马达20进行冷却的水冷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整体的重量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多个第1螺栓10a分别固定设置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第1突出部13k和设置在第2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的多个第2突出部14k。这样,通过采用在各壳体部件的外周面设置局部突出的第1突出部13k和第2突出部14k,并利用第1螺栓10a固定第1突出部13k和第2突出部14k的构造,能够抑制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整周范围内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多个第2螺栓10b分别固定设置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第3突出部13m和设置在第3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的多个第4突出部15m。这样,通过采用在各壳体部件的外周面设置局部突出的第3突出部13m和第4突出部15m,并利用第2螺栓10b固定第3突出部13m和第4突出部15m的构造,能够抑制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在整周范围内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轴向观察时,多个第1螺栓10a和多个第2螺栓10b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相互交替地配置。因此,能够在将多个第1螺栓10a和多个第2螺栓10b分别沿周向配置而将第1壳体部件13、第2壳体部件14以及第3壳体部件15稳定地固定的同时抑制第1螺栓10a和第2螺栓10b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发生干涉。由此,在从轴向的相同侧进行利用第1螺栓10a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的作业和利用第2螺栓10b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作业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壳体10的组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1螺栓10a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通过多个第1螺栓10a更稳定地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另外,容易使由多个第1螺栓10a对位于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之间的密封部件施加的轴向力在周向的整体范围内均匀。由此,容易在整周上适当地密封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之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2螺栓10b沿着绕中心轴线J1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通过多个第2螺栓10b更稳定地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另外,容易使由多个第2螺栓10b对位于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之间的密封部件施加的轴向力在周向的整体范围内均匀。由此,容易在整周上适当地密封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之间。
另外,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第3突出部13m也可以沿轴向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3突出部13m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接近第1突出部13k。由此,在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作业时,能够使使用用于供第2螺栓10b拧入的治具和工具的位置接近进行将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固定的作业时的使用治具和工具的位置。另外,能够缩短治具和工具等的轴向的尺寸。由此,能够提高利用第2螺栓10b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作业的作业性。特别是,能够适当地拧紧第2螺栓10b,适当地产生轴向力。
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第3突出部13m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的中心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第3突出部13m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1突出部13k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3突出部13m与第1突出部13k发生干涉。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也通过与上述多个第1螺栓10a不同的第4螺栓10d而固定。如图3所示,第1壳体部件13具有从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3i。内螺纹孔13i位于后述的槽部93a与后述的第1流路50的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之间。内螺纹孔13i位于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径向内侧。
如图4所示,第2壳体部件14具有沿轴向贯穿第2壳体部件14的固定孔14e。固定孔14e位于后述的连接部93b与后述的第1流路50的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之间。固定孔14e位于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径向内侧。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固定孔14e的第4螺栓10d被拧入至内螺纹孔13i中。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后述的回收流路93的径向内侧且与第1流路50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处相互固定。
如图9所示,第1壳体部件13具有设置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定位突出部13r。第2壳体部件14具有设置在第2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的定位突出部14r。定位突出部13r、14r向径向外侧突出。定位突出部13r具有从定位突出部13r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孔部13s。孔部13s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圆形状的孔。定位突出部14r具有从定位突出部14r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孔部14s。孔部14s是在轴向另一侧具有底部的圆形状的孔。孔部13s与孔部14s在轴向上对置。
定位突出部13r与1个第1突出部13k在周向上相连。定位突出部14r与1个第2突出部14k在周向上相连。定位突出部13r与定位突出部14r在轴向上接触。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突出部13r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2个定位突出部13r分别设置于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J1的大致相反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定位突出部14r也与定位突出部13r同样地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具有将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周向上定位的定位销10e。定位销10e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定位销10e嵌合于在第1壳体部件13的定位突出部13r设置的孔部13s和在第2壳体部件14的定位突出部14r设置的孔部14s双方。由此,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周向上被定位。
定位销10e中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与孔部13s嵌合。定位销10e中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与孔部14s嵌合。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销10e设置有2个。2个定位销10e分别设置在隔着中心轴线J1的大致相反侧的位置。
另外,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第1突出部13k、第2突出部14k、第3突出部13m、第4突出部15m、第5突出部15n、第6突出部16n以及定位突出部13r、14r的图示。在图3中,省略了第1突出部13k和定位突出部13r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第2突出部14k和定位突出部14r的图示。在图12中,省略了第1突出部13k、第2突出部14k、第3突出部13m以及定位突出部13r、14r的图示。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1流槽部17。第1流槽部17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即,第1流槽部17位于空间S。如图10所示,第1流槽部17呈在上侧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流槽状。油O在第1流槽部17内流动。第1流槽部17是能够在内部贮存油O的储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槽部17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第1流槽部17位于孔13d的后侧。
第1流槽部17连接第1对置壁部13a和第2对置壁部15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槽部17具有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第1部分17a和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2部分17b。第1部分17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2部分17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第2部分17b的轴向的尺寸比第1部分17a的轴向的尺寸大。
第1流槽部17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17c和从底面17c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向上侧突出的一对侧面17d、17e。底面17c和一对侧面17d、17e沿轴向延伸。底面17c和一对侧面17d、17e将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连接。一对侧面17d、17e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侧面17d位于侧面17e的前侧(+X侧)。
底面17c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倾斜。底面17c随着朝向前侧(+X侧)而位于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17c是随着接近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第1孔部13g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利用重力将第1流槽部17内的油O沿着底面17c引导至第1孔部13g内。第1孔部13g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第1孔部13g例如是圆形状的孔。第1孔部13g在第1流槽部17的内部中的前侧的端部开口。第1孔部13g与底面17c和侧面17d相连。
如图5所示,第1流槽部17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1孔部13g的下侧的部分和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2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第2孔部15g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第2孔部15g例如是圆形状的孔。第2孔部15g在第1流槽部17的内部中的后侧(-X侧)的端部和第2流槽部18的内部中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2流槽部18。第2流槽部18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如图5和图11所示,第2流槽部18呈在上侧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流槽状。油O在第2流槽部18内流动。第2流槽部18是能够在内部贮存油O的储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槽部18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第2流槽部18位于轴承保持部15d的上侧。如图5所示,第2流槽部18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第1流槽部17的后侧的端部的轴向一侧(+Y侧)。
如图2所示,第2流槽部18连接第2对置壁部15a和盖壁部16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槽部18具有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第1部分18a和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2部分18b。第1部分18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2部分18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
如图11所示,第2流槽部18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18c和从底面18c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向上侧突出的一对侧面18d、18e。底面18c和一对侧面18d、18e沿轴向延伸。底面18c和一对侧面18d、18e将第2对置壁部15a与盖壁部16a连接。一对侧面18d、18e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
侧面18d位于侧面18e的前侧(+X侧)。侧面18d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侧面18d随着朝向上侧而位于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18d是随着接近第2孔部15g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利用重力将进入到第2流槽部18内的油O沿着侧面18d引导至第2孔部15g内。
侧面18e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侧面18d随着朝向上侧而位于后侧(-X侧)。底面18c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倾斜。底面18c随着朝向后侧(-X侧)而位于下侧。
如图5所示,第2流槽部18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2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在第2流槽部18设置有供给孔部18f、18g。供给孔部18f连接第2流槽部18的内部和轴承保持部15c的内部。因此,进入到第2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供给孔部18f而提供到轴承保持部15c内的轴承73。如图11所示,供给孔部18f在侧面18d开口。供给孔部18f从侧面18d朝向前侧(+X侧)且斜下侧延伸。
供给孔部18g连接第2流槽部18的内部和轴承保持部15d的内部。因此,进入到第2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供给孔部18g而提供到轴承保持部15d内的轴承75。供给孔部18g在底面18c开口。供给孔部18g从底面18c朝向下侧且斜前侧(+X侧)延伸。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1流路50和第2流路90。第1流路50是供作为第1流体的水W在内部流动的流路。第2流路90是供作为第2流体的油O在内部流动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和水W作为冷却定子40的制冷剂而发挥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50和第2流路90是供作为冷却定子40的制冷剂的水W流动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流路90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壳体部件13、第2壳体部件14以及第3壳体部件15构成。因此,容易增大设置有第1流路50和第2流路90的轴向范围,能够容易冷却定子4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路”是指流体流动的路径。因此,“流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流体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流体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流体滴落的路径。使流体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流体的储存器等。
第2流路90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90由第1壳体部件13、第2壳体部件14以及第3壳体部件15构成。第2流路90具有第1供给流路91、第2供给流路92以及回收流路93。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是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向马达壳体11的内部提供的供给流路。
第1供给流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0a。扬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62的齿圈62a的旋转而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扬起而进入到第2流槽部18内的路径。轴供给路径91b是供第2流槽部18内的油O通过设置于盖壁部16a的未图示的流路而流入到轴承保持部16c内并从轴承保持部16c内流入到轴31内的路径。在轴供给路径91b中,油O流入到轴承保持部16c内,由此向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6c的轴承74提供油O。在本实施方式的轴供给路径91b中,油O从轴31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流入。
轴内路径91c是从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流入到轴31内的油O在轴31内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0a是轴31内的油O从孔部33通过转子主体32的内部而向定子40飞散的路径。这样,通过第1供给流路91向转子30和定子40提供油O。
如图1所示,第2供给流路92具有导入流路部92a、连结流路部92b、轴内路径92c以及转子内路径90a。导入流路部92a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更详细而言,导入流路部92a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通过第2对置壁部15a、第1对置壁部13a以及周壁部13b而延伸至第2壳体部件14。即,导入流路部92a具有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流路部分92d、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的流路部分92e以及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的流路部分92f。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分92d相当于“第1部分”,流路部分92f相当于“第3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90具有作为第1部分的流路部分92d和作为第2部分的流路部分92f。作为第2部分的流路部分92f与作为第1部分的流路部分92d的轴向一侧相连。因此,通过流路部分92d和流路部分92f,能够使第2流路90适当地在轴向上变大。流路部分92e与流路部分92d的轴向另一侧相连。因此,通过流路部分92d和流路部分92e,能够更适当地使第2流路90在轴向上变大。作为第2部分的流路部分92f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并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因此,能够使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从流路部分92f流入到导入流路部92a内。被泵94从传递机构壳体12内吸引的油O流入到导入流路部92a内。在导入流路部92a内,油O向轴向另一侧流动。
如图3所示,导入流路部92a的流路截面呈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的尺寸比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的尺寸、后述的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的尺寸以及后述的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的尺寸小。因此,能够使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的尺寸比较小。由此,能够降低在导入流路部92a内流动的油O中产生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利用泵94而容易地向导入流路部92a内输送油O。
导入流路部92a例如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前侧(+X侧)且下侧的位置。导入流路部9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流路部92a中的除了轴向两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体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导入流路部92a位于第1流路50的下侧。
如图1所示,连结流路部92b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的盖壁部14a。连结流路部92b从导入流路部9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并与凹部14c相连。由此,油O流入到凹部14c内。流入到凹部14c内的油O的一部分被提供到由轴承保持部14d保持的轴承71。流入到凹部14c内的油O的另一部分从轴向另一侧流入到轴31内。轴内路径92c是从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流入到轴31内的油O在轴31内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路径。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油O从轴向两侧流入到轴31内。因此,例如与油O仅从轴31内的一端部流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油O适当地流向轴31的轴向的整体。即,能够抑制从轴31内的一端部流入的油O不到达轴31内的另一端部而油O不会遍及轴31内的整体。因此,容易向对轴31的轴向两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71、74分别适当地提供油O。在轴内路径92c中流动的油O与轴内路径91c同样地在转子内路径90a中流动而向转子30和定子40提供。
通过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而提供到定子40的油O从定子40夺取热。冷却了定子40后的油O向下侧落下而积存在马达壳体1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壳体1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分隔壁部19的贯通孔19a或回收流路93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
如图2所示,回收流路93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93跨越第3壳体部件15、第1壳体部件13以及第2壳体部件14而设置。回收流路93位于马达20的下侧。回收流路93具有槽部93a、连接部93b以及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槽部93a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从第1壳体部件13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向下侧凹陷。槽部93a沿轴向延伸。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封闭。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连接部93b相连。
槽部93a的底面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即,槽部93a的底面是随着朝向连接部93b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能够利用重力将进入到槽部93a内的油O容易地沿着槽部93a的底面引导至连接部93b。槽部93a的底面是槽部93a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的底面朝向上侧。如图12所示,槽部93a的周向的尺寸比贯通孔13e的周向的尺寸小。
连接部93b连接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连接部93b与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f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93b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的周壁部14b。连接部93b从周壁部14b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向下侧延伸。连接部93b在上侧开口。如图2所示,连接部93b的下侧的端部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g相连。由此,连接部93b连接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f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g。
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比槽部93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槽部93a的下侧。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沿轴向延伸并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p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跨越第2壳体部件14、第1壳体部件13以及第3壳体部件15而设置。即,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具有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流路部分93h、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的流路部分93i以及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的流路部分93j。流路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与流路部分93j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流路部分93h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m与流路部分93i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相连。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从连接部93b的下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沿轴向贯穿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并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比分隔壁部19的贯通孔19a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分93h相当于“第1部分”,流路部分93j相当于“第2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90具有作为第1部分的流路部分93h和与第1部分的轴向一侧相连的作为第2部分的流路部分93j。因此,能够利用流路部分93h和流路部分93j适当地使第2流路90在轴向上变大。作为第2部分的流路部分93j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并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因此,能够使油O从流路部分93j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流路截面呈在周向上较长的形状。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的尺寸比槽部93a的周向的尺寸和连接部93b的周向的尺寸大。因此,能够增多向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的流量。由此,能够增多从马达壳体11内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返回的油O的量。
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由此,回收流路9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如图12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中的沿周向夹持槽部93a而配置的后述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第1流路50中的位于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后述的第1周向流路部52c、以及第1流路50中的沿周向夹持连接部93b而配置的后述的一对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述那样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的尺寸比槽部93a的周向的尺寸和连接部93b的周向的尺寸大,因此能够使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比槽部93a和连接部93b沿周向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配置在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
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与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一侧(+θ侧)相邻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流路部92a与回收流路93在周向上相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1中的设置有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和导入流路部92a的部分比马达壳体11的其他部分向下侧突出。
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设置有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内部沿周向分隔的分隔壁部93d。分隔壁部93d从流路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p朝向轴向另一侧而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93d从流路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延伸至流路部分93h的轴向的中央部。换言之,分隔壁部93d从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延伸至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的中央部。分隔壁部93d将在周向上较长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沿周向大致2等分。通过分隔壁部93d,能够提高壳体10中的设置有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部分的强度。另外,能够将第2螺栓10b的轴向力更适当地传递到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
另外,分隔壁部93d也可以不延伸至流路部分93h的轴向中央部、即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中央部。例如,分隔壁部93d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r只要位于比流路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流路部分93h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m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则也可以配置在任意的位置。
如图3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93e。凹陷部93e位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中的轴向另一侧部分的周向中央部。马达壳体11中的设置有凹陷部93e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固定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的第2螺栓10b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发生干涉。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马达2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50中的除轴向两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体位于马达20的径向外侧。第1流路50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位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与马达20的径向之间。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50沿周向呈矩形波状延伸。第1流路50具有多个轴向流路部51、多个第1周向流路部52a以及多个第2周向流路部52b。
多个轴向流路部51沿轴向延伸。多个轴向流路部51沿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流路部51设置于马达壳体11。更详细而言,轴向流路部51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如图12所示,多个轴向流路部51中的位于下侧的2个轴向流路部51沿周向夹持槽部93a而配置。
如图1所示,多个轴向流路部51包含被分隔壁部51d沿轴向一分为二的轴向流路部51c。轴向流路部51c具有上游侧流路部51a和下游侧流路部5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流路部51a是轴向流路部51c中的比分隔壁部51d靠轴向一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流路部51b是轴向流路部51c中的比分隔壁部51d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流路部51由沿轴向贯穿第1壳体部件13的孔11a的至少一部分构成。轴向流路部51例如由孔11a的除了轴向两端部以外的部分构成。孔11a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第3壳体部件15封闭。孔11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第2壳体部件14封闭。
如图12所示,第1周向流路部52a和第2周向流路部52b沿周向延伸。多个第1周向流路部52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第2周向流路部5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第1周向流路部52a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第2周向流路部52b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通过第1周向流路部52a和第2周向流路部52b将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彼此交替地连接,从而第1流路50形成为矩形波状。
多个第1周向流路部52a包含沿周向跨越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第1周向流路部52c。第1周向流路部52c是多个第1周向流路部52a中的最靠下侧的第1周向流路部52a。第1周向流路部52c的周向的尺寸比其他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的尺寸大。贯通孔13e位于第1周向流路部52c的周向另一侧(-θ侧)部分的上侧。
多个第2周向流路部52b包含沿周向夹持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连接部93b的一对第2周向流路部52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连接部93b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周向流路部52b彼此之间。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周向流路部52a跨越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而设置。更详细而言,第1周向流路部52a跨越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而设置。即,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另外,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第3壳体部件15的面。第1周向流路部52a是沿轴向连结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部分和从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槽而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周向流路部52b跨越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而设置。即,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另外,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第2壳体部件14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50跨越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而设置。第2周向流路部52b是沿轴向连结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的部分和从第2壳体部件14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而构成的。
将由第1周向流路部52a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沿周向分隔的分隔壁部52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另一侧离开地配置。将由第2周向流路部52b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沿周向分隔的分隔壁部52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离开地配置。
在轴向流路部51内,水W沿轴向流动。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内,水W流动的朝向彼此相反。在第1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2周向流路部52b内,水W按照周向一侧朝向(+θ朝向)流动。第1周向流路部52a将水W朝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水W朝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第2周向流路部52b将水W朝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水W朝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
如图1所示,第1流路50具有流入流路部53a和流出流路部53b。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53a和流出流路部53b通过逆变器单元80的内部。水W从驱动装置100的外部流入到流入流路部53a。流入到流入流路部53a的水W流入上游侧流路部51a。流入到上游侧流路部51a的水W一边沿着由轴向流路部51、第1周向流路部52a以及第2周向流路部52b构成的矩形波状的流路流动一边绕马达20的周围一周,而从下游侧流路部51b流入到流出流路部53b内。流入到流出流路部53b内的水W流出到驱动装置100的外部。
如图6所示,通过第1螺栓10a相互固定的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的紧固面13x、14x是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的连接部分中的第1流路50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紧固面13x是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紧固面14x是第2壳体部件14的轴向一侧的面。另外,紧固面13x、14x也是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的连接部分中的第2流路90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因此,能够利用第1螺栓10a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2壳体部件14的连接部分中的第1流路50的一部分与第2流路90的一部分集中密封。由此,与利用不同的螺栓分别进行第1流路50的密封和第2流路90的密封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组装壳体10。另外,容易减少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数量。
通过第2螺栓10b相互固定的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紧固面13y、15y是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连接部分中的第1流路50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紧固面13y是第1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面。紧固面15y是第3壳体部件15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另外,紧固面13y、15y也是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连接部分中的第2流路90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因此,能够利用第2螺栓10b将第1壳体部件13与第3壳体部件15的连接部分中的第1流路50的一部分与第2流路90的一部分集中密封。由此,与利用不同的螺栓分别进行第1流路50的密封和第2流路90的密封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壳体10的组装。另外,容易进一步减少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数量。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油供给路95。油供给路95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而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油供给路95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并延伸至马达壳体11的内部。如图5所示,油供给路95具有向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3c的轴承72提供油O的供给口13h。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口13h是第1孔部13g中的在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开口的开口部。供给口13h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供给口13h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供给口13h在贯通部13f的内部开口。沿轴向观察时,供给口13h与贯通部13f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供给路95具有第1孔部13g、第2孔部15g、第1流槽部17以及第2流槽部18。如图5中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被齿圈62a扬起而进入到第2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2孔部15g而流入到空间S内的第1流槽部17内。流入到第1流槽部17内的油O在第1流槽部17内流动,并通过第1孔部13g而从供给口13h被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从供给口13h排出的油O经由贯通部13f而流入到轴承保持部13c的内部,并提供给轴承72。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马达2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对马达20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对定子40进行冷却。另外,回收流路9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回收流路93靠近第1流路50而配置。由此,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而容易冷却通过回收流路93内的油O。因此,能够降低从回收流路93流入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的温度。因此,能够使从传递机构壳体12内利用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而提供到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由此,能够向收纳于马达壳体11内的马达20提供温度比较低的油O。因此,能够利用温度比较低的油O适当地冷却马达2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水W和油O适当地冷却马达20。因此,能够提高马达20的冷却效率。另外,即使不设置油冷却器等冷却器以冷却油O,也能够容易冷却马达20。因此,能够与未设置冷却器相应地减少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数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流路50沿周向呈矩形波状延伸。因此,能够扩大壳体10中的设置有第1流路50的部分,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进一步适当地冷却马达2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2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壳体10被分为多个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由构成壳体10的各部件构成第1流路50,从而容易制作第1流路50。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构成。因此,容易使第1流路50在传递机构壳体12所处的轴向一侧较长。由此,容易通过第1流路50适当地冷却马达20。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述那样分别用2个壳体部件来组装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能够将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分离。由于形成为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利用构成传递机构壳体12的第3壳体部件15来构成第1流路50,从而容易更适当地在轴向上较大地设置第1流路5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1流路50比保持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承72向轴向一侧延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因此,也能够将第1流路50的一部分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由此,能够使第1流路50适当地在轴向上变大,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冷却马达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因此,也能够将第1流路50的一部分设置于第2壳体部件14。由此,能够使第1流路50更适当地在轴向上变大,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冷却马达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沿轴向贯穿第1壳体部件13的孔11a,并利用第2壳体部件14和第3壳体部件15封闭该孔11a的轴向两侧,能够容易地制作第1流路50。在本实施方式中,孔11a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第3壳体部件15封闭,孔11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第2壳体部件14封闭。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第3壳体部件15的面。第2周向流路部52b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第2壳体部件14的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第1流路5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周向流路部52a跨越第1壳体部件13和第3壳体部件15而设置。因此,例如与第1周向流路部52a的整体设置于第3壳体部件15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3壳体部件15在轴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在轴向上大型化。另外,由于使第1流路50适当地延伸至比定子40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能够通过第1流路50冷却的定子40的范围。由此,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而更适当地冷却马达2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93具有:槽部93a,其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内周面并沿轴向延伸;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其位于比槽部93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并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以及连接部93b,其连接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因此,能够使利用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而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从槽部93a流入到回收流路93内。另外,能够将流入槽部93a的油O经由连接部93b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输送。由此,通过回收流路93能够容易使马达壳体11的油O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容易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对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93b连接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即,能够使通过连接部93b连接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位置成为在轴向上比较远离传递机构壳体12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油O从连接部93b流入到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而到达传递机构壳体12内为止所流动的距离。由此,能够延长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对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的时间。因此,能够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适当地冷却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因此,能够容易向马达20提供更低温的油O。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2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1周向流路部52a包含沿周向跨越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第1周向流路部52c。连接部93b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周向流路部52b彼此之间。这样,在轴向中的与设置有连接部93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通过使第1周向流路部52c跨越槽部93a,从而能够使连接部93b不与第1流路50干涉地从比第1流路5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至比第1流路5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不与第1流路50干涉地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供给流路92具有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的导入流路部92a。导入流路部9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导入流路部92a靠近第1流路50而配置。由此,利用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而容易冷却通过导入流路部92a内的油O。因此,能够使利用第2供给流路92而提供到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因此,能够利用油O更适当地冷却收纳于马达壳体11内的马达2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2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入流路部92a与回收流路93在周向上相邻地配置。因此,能够集中配置导入流路部92a和回收流路93。由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构造复杂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93和第1流路50分别跨越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而设置。因此,能够使回收流路93和第1流路50分别在轴向上变大。由此,容易增多回收流路93中的靠近第1流路50而配置的部分。因此,通过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能够更加容易冷却在回收流路93内流动的油O。另外,通过能够在轴向上增大第1流路50,能够在轴向上扩大能够通过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进行冷却的马达20的范围。由此,通过在第1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能够容易冷却定子铁芯41的整体及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a、42b。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2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回收流路93的径向内侧且沿周向与第1流路50相邻的位置处相互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拧入至内螺纹孔13i中的第4螺栓10d,将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该位置处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将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在接近回收流路93和第1流路50双方的位置处固定。因此,能够抑制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中的分别构成回收流路93的部分彼此相互分离。另外,能够抑制第1壳体部件13和第2壳体部件14中的分别构成第1流路50的部分彼此相互分离。由此,能够抑制油O从回收流路93内泄漏、以及水W从第1流路50内泄漏。另外,能够抑制从回收流路93内泄漏的油O浸入到第1流路50内而与水W混合。另外,能够抑制从第1流路50内泄漏的水W浸入到回收流路93内而与油O混合。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分隔壁部19具有连接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贯通孔19a。因此,除了回收流路93之外,还能够从贯通孔19a使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由此,能够增多从马达壳体11内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返回的油O的量。
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壳体10由构成马达壳体11的2个分体部件和构成传递机构壳体12的2个分体部件构成的情况下,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被分割而设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往会在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中分别设置有用于使轴承分别润滑的构造。因此,由于壳体10的构造复杂化、或者使用了不需要提供润滑油的比较高价的轴承等,存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不需要提供润滑油的比较高价的轴承例如是设置有半固体状的润滑脂的轴承。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10具有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而延伸的油供给路95。油供给路95具有向马达壳体11中的保持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承72提供油O的供给口13h。供给口13h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从供给口13h排出的油O落下,而提供到支承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的转子30的轴承中的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即,能够利用油供给路95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的一部分提供到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这样,利用设置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轴承润滑构造而能够使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润滑。即,在驱动装置100中,能够在构成为能够将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分离的同时能够使用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对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进行润滑。因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构造复杂化,从而也不需要使用不需要提供润滑油的轴承作为轴承72。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13c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油供给路95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并延伸至马达壳体11的内部。供给口13h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开口。因此,即使在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3c的轴承72位于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油供给路95向轴承72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13c具有沿径向贯穿轴承保持部13c的贯通部13f。供给口13h在贯通部13f的内部开口。因此,从供给口13h排出的油O容易从贯通部13f容易地提供到轴承保持部13c的内部。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向轴承72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供给路95具有沿轴向贯穿第1对置壁部13a的第1孔部13g、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15a的第2孔部15g以及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并连接第1对置壁部13a和第2对置壁部15a的第1流槽部17。第1流槽部17与第1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1孔部13g的下侧的部分和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2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因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依次经由第2孔部15g、第1流槽部17以及第1孔部13g而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由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更适当地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的轴承7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供给路95具有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第2流槽部18。第2流槽部18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2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因此,例如能够利用第2流槽部18承接通过基于齿圈62a的扬起而飞散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的一部分。另外,能够使由第2流槽部18承接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向第2孔部15g内流动。由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依次经由第2孔部15g、第1流槽部17以及第1孔部13g更适当地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的轴承7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对置壁部15a具有将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连接的贯通孔15h。因此,例如能够使从第1流槽部17内泄漏的油O经由贯通孔15h而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由此,能够抑制油O积存在空间S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对置壁部13a具有将位于第1对置壁部13a与第2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与马达壳体11的内部连接的贯通孔13e。因此,能够利用贯通孔13e、空间S以及贯通孔15h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连接。由此,构成上述的贯通孔19a,能够使提供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210中的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213的多个第3突出部213m中的至少一个第3突出部213m具有在轴向上隔着空隙G而配置的一对对置部213r、213s。具有一对对置部213r、213s的至少一个第3突出部213m利用穿过分别设置于一对对置部213r、213s的贯通孔213u、213v双方和空隙G的第2螺栓210b而固定于第4突出部15m。因此,能够与在对置部213r、213s彼此的轴向之间设置空隙G相应地,使第3突出部213m轻量化。由此,能够使壳体210轻量化。另一方面,由于第2螺栓210b穿过一对对置部213r、213s的各贯通孔213u、213v,因此能够抑制第2螺栓210b相对于轴向倾斜。贯通孔213u沿轴向贯穿对置部213r。贯通孔213v沿轴向贯穿对置部213s。固定一对对置部213r、213s的第2螺栓210b具有穿过空隙G而向壳体210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部210e。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3突出部213m的全部分别具有一对对置部213r、213s。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3突出部213m具有将对置部213r与对置部213s在轴向上连接的连接部213t。连接部213t将对置部213r的径向内侧部分与对置部213s的径向内侧部分在轴向上连接。连接部213t位于露出部210e的径向内侧。连接部213t的轴向的尺寸与空隙G的轴向的尺寸相同。连接部213t的轴向的尺寸比对置部213r、213s的轴向的尺寸大。连接部213t的轴向的尺寸例如为对置部213r、213s的轴向的尺寸的3倍以上。对置部213r是第3突出部213m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对置部213s是第3突出部213m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对置部213s与第4突出部15m接触。
壳体210的其他结构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其他结构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多个第3突出部213m中的仅一部分的第3突出部213m具有一对对置部213r、213s,而其他第3突出部213m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突出部13m相同的结构。具有一对对置部213r、213s的第3突出部13m也可以不具有连接部213t。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和其他方法。第2流路只要具有供给流路和回收流路,则可以为任意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设置有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作为供给流路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第1供给流路91和第2供给流路92中的任一方作为供给流路。
从马达壳体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的内部的回收流路只要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流路的径向外侧,则可以为任意结构。在马达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和第2壳体部件的情况下,在马达壳体中,回收流路也可以仅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槽部的形状及大小、连接部的形状及大小、回收流路主体部的形状及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槽部和连接部。
第1流路可以为任何形状。第1周向流路部也可以不以跨越第1壳体部件和第3壳体部件而设置。第2周向流路部也可以不跨越第1壳体部件和第2壳体部件而设置。第1流路例如也可以是沿周向延伸并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流路部的轴向端部彼此连结而成的,并且该第1流路沿着轴向呈矩形波状延伸。第1流路也可以呈螺旋状延伸。轴向流路部的数量只要为2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1周向流路部的数量和第2周向流路部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在第1流路的内部流动的第1流体的种类和在第2流路的内部流动的第2流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第1流体和第2流体也可以是相同种类的流体。第2流体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第2流体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第1流体可以是油。也可以不设置第1流路和第2流路中的至少一方。
从传递机构壳体的内部沿轴向贯穿第2对置壁部而延伸的油供给路只要具有位于比中心轴线靠上侧的位置且向轴承提供油的供给口,则可以为任意结构。在设置于马达壳体的第1对置壁部的轴承保持部设置于第1对置壁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即第1对置壁部中的朝向传递机构壳体侧的面的情况下,油供给路也可以仅贯穿第2对置壁部而不贯穿第1对置壁部。在该情况下,例如,油供给路的供给口在第1对置壁部与第2对置壁部之间的空间开口。油供给路也可以不具有第1孔部、第2孔部、第1流槽部、第2流槽部中的至少1个。油供给路例如也可以由管等管状的部件构成。也可以不设置油供给路。
应用了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例如可以在使车轴旋转的用途以外的用途中搭载于车辆,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使用驱动装置时的姿势没有特别限定。马达的中心轴线可以相对于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倾斜,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3)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覆盖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
传递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连接;以及
壳体,其具有马达壳体和传递机构壳体,该马达壳体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该传递机构壳体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的轴向一侧并在内部收纳所述传递机构,
所述马达壳体具有:
第1壳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传递机构壳体;以及
第2壳体部件,其被多个第1螺栓固定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传递机构壳体具有:
第3壳体部件,其被多个第2螺栓固定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以及
第4壳体部件,其被多个第3螺栓固定在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轴向一侧,
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1螺栓从轴向另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
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2螺栓从轴向另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
固定所述第3壳体部件和所述第4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3螺栓从轴向一侧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第4壳体部件的多个贯通孔,并分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多个螺栓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1螺栓分别对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外周面的多个第1突出部和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外周面的多个第2突出部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固定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所述多个第2螺栓分别对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外周面的多个第3突出部和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外周面的多个第4突出部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3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第3突出部具有在轴向上隔着空隙而配置的一对对置部,并且该至少一个第3突出部利用穿过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对置部的贯通孔双方和所述空隙的所述第2螺栓而固定于所述第4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1螺栓和所述多个第2螺栓沿着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相互交替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螺栓沿着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第2螺栓沿着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供对所述定子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
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1壳体部件、所述第2壳体部件以及所述第3壳体部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轴承,该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1壳体部件具有:
第1对置壁部,其与所述第3壳体部件在轴向上对置;以及
轴承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对置壁部,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所述壳体具有供第1流体在内部流动的第1流路,
所述第1流路具有:
多个轴向流路部,该多个轴向流路部沿轴向延伸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1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以及
第2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
并且,所述第1流路沿周向呈矩形波状延伸,
所述第1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3壳体部件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向流路部由沿轴向贯穿所述第1壳体部件的孔的至少一部分构成,
所述孔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被所述第3壳体部件封闭,
所述孔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所述第2壳体部件封闭,
所述第1周向流路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面,
所述第2周向流路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周向流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
所述第2周向流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供第2流体流动的第2流路,
所述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3壳体部件构成,
通过所述第2螺栓而相互固定的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紧固面是将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连接部分中的所述第1流路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并且该紧固面是将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3壳体部件的连接部分中的所述第2流路的一部分密封的密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2流路具有:
第1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以及
第2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3壳体部件,与所述第1部分的轴向一侧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3壳体部件具有第2对置壁部,该第2对置壁部与所述第1对置壁部在轴向上对置,
所述第2部分沿轴向贯穿所述第2对置壁部并在所述传递机构壳体的内部开口。
CN202111599192.9A 2020-12-25 2021-12-24 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46965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7578 2020-12-25
JP2020217578 2020-12-25
JP2021-051921 2021-03-25
JP2021051921A JP2022103006A (ja) 2020-12-25 2021-03-25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508A true CN114696508A (zh) 2022-07-01

Family

ID=81972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99192.9A Pending CN114696508A (zh) 2020-12-25 2021-12-24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5975B2 (zh)
CN (1) CN114696508A (zh)
DE (1) DE102021214080A1 (zh)
TW (1) TWI8107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4552B2 (ja) * 2020-08-12 2024-05-1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8633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7980343B2 (en) * 2007-11-13 2011-07-1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type power device
KR20110089717A (ko) * 2010-02-01 2011-08-09 하이젠모터 주식회사 전동기 및 이의 냉각유닛
CN103161922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动力传输装置
CN112020816A (zh) * 2018-04-25 2020-12-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6983A (ja) * 1995-05-23 1997-02-14 Fanuc Ltd 電動機の枠体の仕上加工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により加工される電動機
TWM275627U (en) * 2004-09-10 2005-09-11 Jian-Jr Jou Improved structure of elevation motor
JP5979077B2 (ja) 2013-05-16 2016-08-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回転電機
MY167716A (en) 2015-05-20 2018-09-21 Nissan Motor Drive device
JP6279059B1 (ja) * 2016-11-25 2018-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DE112020001073T5 (de) * 2019-03-06 2021-12-23 Nidec Corporation Motoreinhe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80343B2 (en) * 2007-11-13 2011-07-1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type power device
JP2010268633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
KR20110089717A (ko) * 2010-02-01 2011-08-09 하이젠모터 주식회사 전동기 및 이의 냉각유닛
CN103161922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动力传输装置
CN112020816A (zh) * 2018-04-25 2020-12-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214080A1 (de) 2022-06-30
TW202226716A (zh) 2022-07-01
US20220209619A1 (en) 2022-06-30
TWI810762B (zh) 2023-08-01
US11735975B2 (en)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6117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CN114696516A (zh) 驱动装置
US11781643B2 (en) Drive device
CN112770926A (zh) 驱动装置
CN114696508A (zh) 驱动装置
JP2017028798A (ja) 減速機付き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JP745638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220294317A1 (en) Drive device
CN114696519A (zh) 驱动装置
JP2022103006A (ja) 駆動装置
JP2022136508A (ja) 駆動装置
JP7331501B2 (ja) 駆動装置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US20230136544A1 (en) Drive apparatus
WO2022180874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CN115133720A (zh) 驱动装置
CN115133723A (zh) 驱动装置
JP7468313B2 (ja) 駆動装置
US20230065709A1 (en) Drive apparatus
WO2023228735A1 (ja) 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US20230139181A1 (en) Drive apparatus
US20230137429A1 (en) Drive apparatus
US20230139180A1 (en) Drive apparatus
JP2023050385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