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3909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83909B CN111983909B CN202010430253.8A CN202010430253A CN111983909B CN 111983909 B CN111983909 B CN 111983909B CN 202010430253 A CN202010430253 A CN 202010430253A CN 111983909 B CN111983909 B CN 1119839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device
- guide
- flow path
- discharge por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使冷却用的空气流向加压部件进行冷却,且能够以较少的冷却面积高效地冷却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等。具备:加压部件(32),在与加热部件(31)之间形成通纸部N且能够旋转;以及引导部件(36),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配置在加压部件的附近,在引导部件设置有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与加压部件的周面接近地配置,并在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为了加压部件的冷却而从风扇(91)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的流路(362)的第一引导壁(361)、和将在流路从上游流向下游的冷却空气导向远离加压部件的方向的排出口(365、365a),引导部件还构成为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距离在最下游部最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或者它们的复合机等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从装置的简便性等观点来看广泛地利用具备通过卤素灯等加热设备进行了加热的定影带、定影辊等加热部件和加压辊等加压部件,并使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通过将这些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压力接触形成的辊隙部并进行加热·加压的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
然而,若使小尺寸纸连续通过定影装置,则有加热部件、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纸张通过部分由于加热部件的热量被纸张吸收而被抑制了温度上升,但在作为纸张的非通过部分的加热部件、加压部件的两端部,特别是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温度持续上升,功能部件破损而产生大量的超微粒粉尘(UFP)的可能。
因此,以往,为了抑制加热部件、加压部件的局部的温度上升而使用均热辊,通过使该均热辊与加压部件接触来进行加压部件等的长度方向上的温度的均匀化,或者通过使用脉冲相位调制控制(PPM(Pulse Phase Modulation)控制)降低生产性等来进行应对。
但是,由于均热辊与加压部件直接接触,所以由于纸屑、调色剂等污垢而给予加压部件损伤,缩短加压部件等的寿命。另外在PPM控制中降低生产性所以有到打印结束为止花费时间,相应地使用户等待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排出风扇的冷却用的空气来冷却加压部件的技术。具体而言,在具备使加压部件6移动到从定影位置10退避的退避位置的移动设备的定影装置1中,在冷却机构45配设整风板20、22,无论在通过移动设备的加压部件6的移动的前后的哪个状态,都通过整风板20、22,限制为冷却风44沿着加压部件6流动并排气到外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47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与通纸部相反侧使冷却空气流向加压部件,所以尽管本来冷却面积较少,但未进行用于使冷却用的空气沿着加压部件高效地流动的考虑,在冷却效率这一点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使冷却用的空气流向加压部件进行冷却的定影装置,且能够以较少的冷却面积高效地冷却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加压部件,在与加热部件之间形成通纸部且能够旋转;以及引导部件,在与通纸部相反侧的位置配置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附近,在上述引导部件设置有在与通纸部相反侧的位置与上述加压部件的圆周面接近地配置,并在与上述加压部件之间形成为了上述加压部件的冷却而从风扇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的流路的第一引导壁、和将在上述流路从上游流向下游的上述冷却空气导向远离加压部件的方向的排出口,上述引导部件还构成为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距离在最下游部最小。
(2)根据前项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引导部件构成为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距离随着到达上述流路的下游连续地减小。
(3)根据前项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上述引导部件,以与加压部件的周面大致正交的状态形成有拦截在上述流路流向下游的上述空气的流动的防风壁,并且与上述防风壁连续地形成将被上述防风壁拦截的上述空气导向上述排出口的第二引导壁。
(4)根据前项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防风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缝隙比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最下游部的距离窄。
(5)根据前项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从上述风扇供给的上述空气的向上述流路的流入角度相对于上述加压部件的切线方向为0~50度。
(6)根据前项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加压部件的周方向上的上述流路的长度被设定为上述加压部件的半周以下。
(7)根据前项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排出口的方向被设定为能够使上述空气远离上述加压部件排出的方向。
(8)根据前项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位置,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左右对称的关系配置。
(9)根据前项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冷却空气的流路的上述加压部件的周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相比端部侧较短。
(10)根据前项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上述第一引导壁设置有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分隔上述流路的一个或者多个分隔部。
(11)根据前项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上述排出口形成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并且上述排出口的面积根据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范围而不同,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通纸部侧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未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大,以及或者,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最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纸张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大。
(12)根据前项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形成将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上述空气导向在定影装置外具备并捕集上述冷却空气的过滤装置的导出路径,或者吸引部。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前项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风扇,供给用于对上述定影装置中的加压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的空气。
(14)根据前项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捕集从形成在上述定影装置中的引导部件的排出口排出的上述空气的过滤装置。
根据前项(1)所述的发明,在与加热部件之间形成通纸部的能够旋转的加压部件的与通纸部相反侧的位置,在加压部件的周面接近地配置引导部件的第一引导壁,在加压部件与第一引导壁之间形成冷却用的空气的流路。而且,从风扇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在该流路从上游向下游流动,所以加压部件与空气接触而进行冷却。
引导部件构成为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距离在最下游部最小,所以在流路的最下游部流过的冷却用的空气的流速在流路中最快,新鲜的空气大量地与加压部件接触。因此,能够使新鲜的空气大量地与加压部件的周面接触,其结果,能够以较少的冷却面积高效地冷却加压部件。并且,在引导部件设置有将在流路从上游流向下游的空气导向远离加压部件的方向的排出口,通过了流路的冷却空气导向远离加压部件的方向,所以能够抑制空气流入加热部件侧的危险。
根据前项(2)所述的发明,引导部件构成为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距离随着到达流路的下游而连续地减小,所以随着从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空气的流速加快,并且流通阻力也减小,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根据前项(3)所述的发明,通过形成为与加压部件的周面大致正交的状态的引导部件的防风壁,能够通过防风壁拦截在流路流向下游的空气的流通,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流路流向下游的空气直接流入加热部件侧。
根据前项(4)所述的发明,防风壁与加压部件的缝隙比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最下游部的距离窄,所以能够通过防风壁可靠地抑制在流路流向下游的空气从防风壁与加压部件的缝隙流入加热部件侧。
根据前项(5)所述的发明,从风扇供给的空气的向流路的流入角度相对于加压部件的切线方向为0~50度,所以能够提高基于空气的冷却效果。
根据前项(6)所述的发明,加压部件的周方向上的流路的长度被设定为加压部件的半周以下,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的向加热部件侧的流入。
根据前项(7)所述的发明,排出口的方向被设定为能够使空气远离加压部件的通纸部排出到定影装置外的方向,所以能够在加压部件的冷却后迅速地空气排出到定影装置外,能够抑制空气的向加热部件侧的流入。
根据前项(8)所述的发明,引导部件在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位置,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左右对称的关系配置,所以能够避免通过与纸张的接触而抑制了温度上升的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不需要的冷却,并高效地冷却温度上升较大的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
根据前项(9)所述的发明,空气的流路的上述加压部件的周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相比端部侧较短,所以能够高效地冷却与端部侧相比温度上升较大的中央部侧。
根据前项(10)所述的发明,在第一引导壁设置有在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分隔流路的一个或者多个分隔部,所以能够使空气仅流向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想要进行冷却的部分的流路来集中地进行冷却。
根据前项(11)所述的发明,在加压部件的通纸部侧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未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大的情况下,在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在加压部件的冷却后迅速地将空气导向较大的面积的排出口,所以能够防止空气的向温控传感器侧的流入。另外,在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最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纸张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大的情况下,迅速地将温度上升不大的最端部的空气导向较大的面积的排出口,所以能够防止空气的向加热部件侧的流入。
根据前项(12)所述的发明,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经由导出路径或者吸引部,导向在定影装置外具备的过滤装置并被捕集,所以能够在过滤装置除去空气所包含的粉尘等。
根据前项(13)所述的发明,成为能够使从风扇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在抑制该空气流入加热部件侧的危险的同时流向加压部件,并对加压部件进行高效的冷却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前项(14)所述的发明,能够在过滤装置捕集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能够利用过滤器除去空气所包含的粉尘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附近时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2的右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附近时的图。
图4是从正面侧放大观察定影装置时的剖视图。
图5(a)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中配置在加压辊32的左端部的第一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5(b)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a)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中配置在加压辊32的右端部的第二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6(b)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将引导部件36安装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图5(a)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将引导部件36安装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图5(a)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冷却用的空气从导气管流入加压辊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流路时的流入角度的图。
图10示出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是从图2的左侧观察定影装置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91…排出风扇,92…吸引风扇,93…过滤装置,94…导气管,31…定影带(加热部件),32…加压辊(加压部件),35…温控传感器,36…第一引导部件,37…第二引导部件,300…定影装置,361、371…第一引导壁,362、372…流路,363、373…水平壁,364、374…第二引导壁,365、375、365a、375a…排出口,366、376…防风壁,367…缝隙,368a、378a…堵塞部,368b、378b…分隔部,N…通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在该例子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串行的彩色打印机。
在图1中,该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在装置主体1A的下部配置供纸部200,在中央部配置彩色图像形成部10,在上部配置排纸部600。从供纸部200到排纸部600设置有向上方输送从供纸部200抽出的纸张S的纸张输送路206。
彩色图像形成部10具备配置在装置主体1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一对辊51、50、水平地架设于这些辊51、50之间并向箭头方向行进的中间转印带60、沿着该行进方向配置的作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种颜色的成像单元的感光体单元62Y、62M、62C、62K。
使在各感光体单元62Y、62M、62C、62K制成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并转印到转印带60,在转印带60的输送端(图中右端)对在薄片输送路206输送来的纸张S进行二次转印,并将纸张S送至定影装置300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另外,在定影装置300的下方附近配设有排出风扇91,在定影装置300的上方配设有吸引风扇92和过滤装置93。后述定影装置300、排出风扇91、吸引风扇92以及过滤装置93。
各感光体单元62Y、62M、62C、62K是通过静电复印方式成像的单元,具备配设在各单元的周围的带电器、显影器61Y、61M、61C、61K、感光鼓63Y、63M、63C、63K、以及转印器等。另外,通过具备具有四个激光二极管、多面镜、以及扫描透镜等的打印头41以及四个反射镜42等的曝光部40的各激光二极管,对通过带电器带电的各感光鼓63Y、63M、63C、63K的表面进行曝光,在该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另外,作为对各感光体单元62Y、62M、62C、62K的显影器61Y、61M、61C、61K补给调色剂的补给机构,在上述感光体单元62Y、62M、62C、62K的上方位置配置有调色剂盒70Y、70M、70C、70K以及副料斗80Y、80M、80C、80K。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400是经由LAN等网络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另外附图标记500是具备键部、显示部的操作面板部。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定影装置300的详细进行说明。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300的附近时的剖视图,图3是从图2的右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300的附近时的图,图4是从正面侧放大观察定影装置300时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300具备定影带31、相当于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2、以及衬垫式的固定部件33,固定部件33与加压辊32配置为对置状态。定影带31架设在从动辊34与固定部件33之间,并且以与加压辊32压力接触的状态夹在固定部件33与加压辊32之间,与加压辊32的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驱动配合地在从动辊34和固定部件33的周围进行转动行进。
在从动辊34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加热装置,在定影动作时,经由利用该加热装置进行了加热的从动辊34加热定影带31。另外,在与加压辊32相反侧的位置,在从动辊34的附近配置有用于检测定影带31的温度的温控传感器35。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定影动作时,从上游侧(图2以及图4的下方侧)如虚线箭头A1所示那样输送来的记录薄片S通过形成在加压辊32与定影带31之间的通纸部(辊隙部)N,并通过定影带31和加压辊32进行加热·加压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S,并输送到下游侧(图2以及图4的上方侧)。
如图2~图4所示,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在加压辊32的周面的附近配置有引导部件36、37。这些引导部件36、37具有使从排出风扇91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导向加压辊32的周面并与该周面接触之后使其排出的功能。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36、37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各具备一个合计具备两个。
参照图5~图7对引导部件36、37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示出在图3中配置在加压辊32的左端部的第一引导部件36,图6示出在图3中配置在加压辊32的右侧端部的第二引导部件37,图5(a)以及图6(a)是从斜上方观察各引导部件36、37的立体图,图5(b)以及图6(b)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将引导部件36安装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图5(a)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同样的图5(a)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引导部件36具备在上下方向向与加压辊32的周面形状对应的方向弯曲,并向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壁361。如图4所示,该第一引导壁361与通过加压辊32的轴的垂线Y相比和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周面对置地接近配置,从而在加压辊32与第一引导壁361之间,形成成为用于冷却加压辊32的空气的从下方向上方的流路362的缝隙。
另外,如图7所示,将第一引导壁361的剖面的弯曲形状设定为对于第一引导壁631与加压辊3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流路362的宽度来说,流路362的最上游部的宽度也就是第一引导壁361的最下部与加压辊32之间的距离r2最宽,并随着到达下游(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方)连续地减小,并设定为流路632的最下游部的宽度也就是第一引导壁361的最上部与加压辊32之间的距离r1最小。
在第一引导壁的上端部,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向远离加压辊32的方向延伸的水平壁363。另一方面,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水平壁363的上方,与水平壁363对置地形成有向加压辊32侧延伸的第二引导壁364,在水平壁363与第二引导壁364之间,以向与加压辊32的通纸部N相反的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使在流路362流过来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365。
另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图5(a)、图5(b)的右侧的端部),通过将水平壁363与第二引导壁364的距离设定为比长度方向的其它的部分大,将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设定为比长度方向的其它的部分大。因此,排出口365的面积较大的一端部的流路的长度L2比排出口365的面积较小的其它的部分的流路的长度L1短。另外,为了防止冷却用的空气容易流入定影带31侧,而优选流路的长度L1设定为加压辊32的半周以下。
此外,图5(a)、图5(b)所示的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排出口365a的上面开口,然而在图8所示的安装状态下,被其它的部件堵住成为第二引导壁364。另外,排出口365a的上面也可以保持开口的状态,也可以与第一引导部件36一体地形成第二引导壁364。
在第一引导部件36,还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从第二引导壁364向加压辊32侧连续地延伸的防风壁366。该防风壁366具有拦截从下方在流路362流过来的空气的功能,在第一引导部件36与加压辊32接近配置的状态下,防风壁366配置为大致与加压辊32的周面正交的状态,并且防风壁366的前端与通过加压辊32的轴的垂线Y相比存在于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成为隔开较小的缝隙367接近加压辊32的周面的状态。该缝隙367为了防止拦截的空气的从缝隙367的逸出,而越窄越好,优选至少比第一引导壁361的最上部与加压辊32之间的距离r1窄。第二引导壁364实现将被防风壁366拦截的空气导向排出口365的作用。
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在长度方向堵塞流路362以及排出口365的堵塞部368a。各堵塞部368a的加压辊32侧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2的周面的圆弧状。并且在第一引导壁361的内面沿着第一引导壁361的弯曲形状设置有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分隔流路362以及排出口365的多个分隔部368b。该分隔部368b的加压辊32侧的边缘也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2的周面的圆弧状。此外,分隔部368b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设置。
上述那样的构成的第一引导部件36以其面积较宽的排出口365a位于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向,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左端部(在图3中)并且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与加压辊32接近配置。在该状态下,第一引导部件36的堵塞部368a以及分隔部368b的圆弧状边缘、及防风壁366的前端隔开较小的缝隙与加压辊32的周面对置,在加压辊32的周面与第一引导部件36的第一引导壁361之间,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的整个范围形成剖面弯曲状的流路362。另外,流路362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通过分隔部368b被分隔而被分割为多个流路。
此外,图6所示的第二引导部件37与图5所示的第一引导部件36仅在构成为左右对称这一点不同,第二引导部件37的第一引导壁371、流路372、水平壁373、第二引导壁374、排出口375、375a、防风壁376、堵塞部378a、分隔部378b分别与第一引导部件36的第一引导壁361、流路362、水平壁363、第二引导壁364、排出口365、365a、防风壁366、堵塞部368a、分隔部368b对应,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以相对于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引导部件36左右对称的关系配置第二引导部件37。因此,第二引导部件37以其面积较宽的排出口375a位于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向,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右端部并且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与加压辊32接近配置。
在定影装置300的周边部中,在各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的下方各配设一个总共配设两个上述的排出风扇91、91以朝向上方供给冷却用的空气。另外,在各排出风扇91与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之间设置有导气管94,如图2的虚线箭头A2所示,经由导气管94将从排出风扇91朝向上方供给的冷却用的空气导入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的各流路362、372。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构成为在各导气管94的出口附近设置有与由分隔部368b、378b分割的流路362、372对应的能够控制开闭的闸板,通过根据纸张宽度开闭需要的闸板,仅使冷却用的空气流入需要冷却的流路362、372。由此,能够进行与纸张宽度对应的效率良好的冷却控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全部的闸板开口,而对流路362、372的整体供给冷却用的空气为例进行说明。
在定影装置300的外部,在各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的上方各配置一个总共配置两个吸引风扇92、92,利用各吸引风扇92吸引在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的各流路362、372流过并从排出口365、365a、375、375a排出的空气,并将其导向过滤装置93,在过滤装置93捕集除去空气所包含的粉尘等,之后排出到机外。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吸引风扇92,而具备将从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的各排出口365、365a、375、375a排出的空气导向过滤装置93的导出路径。
接下来,对第一引导部件36的作用进行说明,第二引导部件37的作用也相同,所以对第二引导部件37的作用省略说明。
在定影装置300的动作时,定影带31通过温控传感器35被加热调整为恒定温度,使在纸张输送路206从下方向上方输送来的图像形成完毕的纸张S通过定影带31与加压辊32之间的通纸部N并进行加热加压来进行定影,之后从排纸部600排出到机外。
例如若使小尺寸纸在定影装置300连续通过,则不与纸张S接触的加压辊32等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特别是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部位的温度上升。
因此,若在定影装置300的动作时,在需要的定时,使排出风扇91以及吸引风扇92工作而向上方供给冷却用的空气,则空气经由导气管94输送,从导气管94流入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下端部开口的流路362。流入的冷却用的空气通过沿着加压辊32的外圆周的圆弧状的流路362上升。在该上升过程中冷却用的空气与加压辊32的周面接触,夺取加压辊32的圆周面的热量而对加压辊32进行冷却。
如上述那样,第一引导部件36构成为对于流路362上的第一引导壁361与加压辊32的距离来说,最下游部的距离r1最小,所以在流路362的最下游部流过的冷却用的空气的流速在流路中最快,新鲜的空气大量地与加压辊32接触。并且,加压辊32从流路362的下游侧向上游侧旋转,所以与定影带31接触之后的温度较高的状态的加压辊32的周面与流路362的上游侧相比先通过下游侧。因此,能够使新鲜的空气大量地与加压辊32的周方向上的温度较高的部分接触,其结果,能够以较少的冷却面积高效地冷却加压辊32。
并且,第一引导部件36构成为流路362上的第一引导壁361与加压辊32的距离在流路362的上游部也就是冷却用空气的入口最大,且随着到达流路362的下游侧连续地减小,所以随着从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空气的流速加快,并且流通阻力也减小而能够将空气集中于加压辊32的周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并且,流路362通过分隔部368b在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被分隔被分割为多个流路,所以空气不会在分割后的各流路362扰乱流动而沿着加压辊32的外周进行流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这里,为了冷却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优选限制从排出风扇91供给并从导气管94流入流路362的空气的流入角度。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优选将规定流入角度的导气管94的上端倾斜部94a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相对于加压辊32的切线方向C在内侧成为0~50度。若低于0度则加压辊32的冷却效率降低,若高于50度则空气与加压辊32的下部周面碰撞而分散,而冷却效率降低,并且有碰撞后的空气从加压辊32与导气管94的缝隙流入定影带31侧,而妨碍定影带31的温度控制的可能。图9示出导气管94的上端倾斜部94a的倾斜角度θ为0度的情况。
在流路362向下游上升的空气与设置为与加压辊32的周面大致正交的状态的防风壁366抵接并被拦截,之后沿着与防风壁362连续的第二引导壁364导向排出口365、365a。防风壁366的前端在与通过加压辊32的轴的垂线Y相比在与通纸部N相反侧的位置接近加压辊32,并且防风壁366与加压辊32的缝隙367比流路362上的第一引导壁361与加压辊32的最下游部的距离r1窄,所以也与设置为与加热辊32的周面大致正交的状态相结合,能够抑制被防风壁366拦截的空气从防风壁366与加压辊32的缝隙367流入定影带31侧。除此之外,在流路出口与防风壁366之间形成任意的空间,所以被防风壁366拦截的空气在该空间产生乱流,能够进一步防止从防风壁366与加压辊32的缝隙367向定影带31侧的空气的流入。
另外,排出口365、365a在远离加压辊32的位置逆向地开口,所以被防风壁366拦截的空气沿着第二引导壁364导向远离加压辊32的方向,并以远离加压辊32的状态从排出口365、365a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防风壁366与加压辊32的缝隙367流入定影带31侧。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压辊32的周方向上的流路362的长度L1设定为加压辊32的半周以下,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向定影带31侧的流入。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引导部件36、37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位置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左右对称的关系配置。换句话说,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不存在引导部件,因此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不进行利用冷却用的空气的冷却。其理由如以下那样。
即,在纸张S的通纸时,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纸张S接触,不与定影带31直接接触,所以例如即使在使小尺寸的纸张连续地通过,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温度上升,缺乏利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必要性。与此相对,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不夹有纸张而与定影带31直接接触,在连续通纸时导致温度上升。特别是,小尺寸的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部位的温度上升较大。因此,在覆盖小尺寸的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部位的范围,在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引导部件36、37,仅对需要的部位集中地进行冷却。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对纸张S进行通纸而抑制了温度上升的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不需要的冷却,并高效地冷却温度上升较大的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
另外,如上述那样,加压辊32的温度上升在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最大,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最端部的温度上升较小。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内侧端部侧(加压辊3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的排出口365的面积相比较大地确保第一引导部件36的长度方向的外侧端部的排出口365a的面积,将温度上升不大的最端部的空气迅速导向较大的面积的排出口365a,防止空气的向定影带31侧的流入。此外,通过使内侧端部侧的排出口365的面积比外侧端部的排出口365a的面积小,与外侧端部的流路的长度L2相比较长地确保内侧端部的流路的长度L1,所以内侧端部的冷却效率不会降低。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图2的左侧观察定影装置300时的俯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31的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配置温控传感器35,并且在配置温控传感器35的范围W,如图8所示较大地设定第一引导部件36的排出口365a的面积,对于未配置温控传感器35的范围,如图7所示较小地设定第一引导部件36的排出口365的面积。这样,在配置温控传感器35的范围,通过在加压辊32的冷却后迅速地将空气导向较大的面积的排出口365a,能够防止空气的向温控传感器35侧的流入。此外,在第二引导部件37中也成为相同的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定影装置300构成为利用定影带31和加压辊32形成通纸部N,但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加热辊和加压辊形成通纸部N。
Claims (14)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压部件,在与加热部件之间形成通纸部且能够旋转;以及
引导部件,在与通纸部相反侧的位置配置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附近,
在上述引导部件设置有:在与通纸部相反侧的位置与上述加压部件的周面接近地配置,并在与上述加压部件之间形成为了上述加压部件的冷却而从风扇供给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第一引导壁、和将在上述流路从上游流向下游的上述冷却空气导向远离加压部件的方向的排出口,
上述引导部件还构成为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距离在最下游部最小,
上述排出口形成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并且上述排出口的面积根据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范围而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构成为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距离随着到达上述流路的下游而连续地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部件,以与加压部件的周面正交的状态形成有拦截在上述流路流向下游的上述空气的流动的防风壁,并且与上述防风壁连续地形成有将被上述防风壁拦截的上述空气导向上述排出口的第二引导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风壁与上述加压部件的缝隙比上述流路上的第一引导壁与加压部件的最下游部的距离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风扇供给的上述空气的向上述流路的流入角度相对于上述加压部件的切线方向为0~5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的周方向上的上述流路的长度被设定在上述加压部件的半周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口的方向设定为能够使上述空气远离上述加压部件地排出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位置,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左右对称的关系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空气的流路的上述加压部件的周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相比端部侧较短。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引导壁设置有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分隔上述流路的一个或者多个分隔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压部件的通纸部侧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未配置有温控传感器的范围的排出口的面积大,以及或者,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排出口的面积被设定为比长度方向的其他部分的面积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将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上述空气导向在定影装置外具备并捕集上述冷却空气的过滤装置的导出路径,或者吸引部。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风扇,供给用于冷却上述定影装置中的加压部件的冷却用的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捕集从形成在上述定影装置中的引导部件的排出口排出的上述空气的过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95716A JP7363093B2 (ja) | 2019-05-22 | 2019-05-22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9-095716 | 2019-05-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83909A CN111983909A (zh) | 2020-11-24 |
CN111983909B true CN111983909B (zh) | 2023-08-18 |
Family
ID=73441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30253.8A Active CN111983909B (zh) | 2019-05-22 | 2020-05-20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71461A1 (zh) |
JP (1) | JP7363093B2 (zh) |
CN (1) | CN111983909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86218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169813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360585A (zh) * | 2010-01-27 | 2015-02-18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9244431B2 (en) * | 2014-03-12 | 2016-01-2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6094458A (zh) * | 2015-04-27 | 2016-11-0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40138B2 (ja) | 2009-12-10 | 2014-03-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65974B2 (ja) * | 2011-12-22 | 2014-08-0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12554B2 (ja) | 2012-01-20 | 2013-06-1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2291B2 (ja) * | 2012-10-24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6891541B2 (ja) * | 2017-03-01 | 2021-06-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863048B2 (ja) | 2017-04-27 | 2021-04-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
-
2019
- 2019-05-22 JP JP2019095716A patent/JP736309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04 US US16/866,230 patent/US2020037146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0-05-20 CN CN202010430253.8A patent/CN1119839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60585A (zh) * | 2010-01-27 | 2015-02-18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169813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4186218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244431B2 (en) * | 2014-03-12 | 2016-01-2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6094458A (zh) * | 2015-04-27 | 2016-11-0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71461A1 (en) | 2020-11-26 |
CN111983909A (zh) | 2020-11-24 |
JP7363093B2 (ja) | 2023-10-18 |
JP2020190628A (ja) | 2020-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013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ir flow path therein | |
US7433625B2 (en)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
US789001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ir blowing device for cooling rotary member | |
US738627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4539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887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8922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 |
JP2019020644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1983909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701309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61257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ir blowing device and an air exhaust device | |
US1018065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00087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 |
JP454676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72700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9561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64938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that change opening widths of air blowing openings by moving shielding members with respect to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fixing device | |
JP70347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30665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110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09805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2024000434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3038473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21264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4074859A (zh) | 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