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0408A -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0408A
CN111960408A CN202010920297.9A CN202010920297A CN111960408A CN 111960408 A CN111960408 A CN 111960408A CN 202010920297 A CN202010920297 A CN 202010920297A CN 111960408 A CN111960408 A CN 111960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ophase pitch
microspheres
mesophase
asphalt
p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02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0408B (zh
Inventor
杨建校
董斯琳
祁勇
魏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9202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04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0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0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0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0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05Prepa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rking-Up Tar And Pitch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即毛细管破裂法。首先将中间相沥青与增塑助剂混合均匀,然后将其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通过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形成“串珠状”的沥青液珠;随后所挤出的沥青液珠直接滴入至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沥青微球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本发明基于沥青的滴落行为,通过中间相沥青与增塑助剂的作用调节沥青前驱体的粘度与表面张力以及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改变沥青前驱体的剪切性能的方式而提出了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新思路。该制备方法具有沥青微球收率高、尺寸可控、石墨化程度高的特点和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毛细管破裂法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是在中间相沥青合成过程中衍生的一种高性能碳材料。中间相沥青炭微球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性高、导电和导热性优良、球形结构完整、填充密度高、耐磨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已成为开发高密度各向同性石墨、电容器电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炭材料的核心原材料。因此,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沥青基炭材料,对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热缩聚法、乳化法、悬浮法等。其中,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收率低(10~30%)、尺寸大小不易控制等问题一直是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生产和应用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已有一些专利涉及了中间相沥青炭微球制备的优化与改进的方法。专利(CN101920956A、CN103274395A和CN103420358A)分别提出了在中间相沥青合成过程中加入松香和歧化松香、石墨、带静电荷的添加剂等物质可以制备出收率高、粒径分布可控的中间相炭微球。然而,这些添加物虽然可以吸附在中间相小球体表面、缓解小球间较大的表面张力、阻止了球体间的融并,但是由于它们后续难以脱除,且与中间相小球体的相容性较差、易造成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结构缺陷和杂质带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结构性能。另一方面,专利(CN102942172A、CN101555008A)分别采用热解悬浮法和乳化法制备出了球径均一、单分散的炭微球,但是这些悬浮法和乳化法仍存在炭微球形貌较差,且工艺过程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等缺点。在此基础上,尽管专利(CN110357069A)提出了乳化-加氢-热聚三元耦合体系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可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且石墨化度高的中间相炭微球,但是该方法大大增加了中间相炭微球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因此,以上的这些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思路依旧是在中间相沥青的合成过程中,控制中间相小球体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溶剂分离或者高温离心的方式将中间相小球体从沥青母液中分离出来制备中间相炭微球。该思路的制备方法通常要求热缩聚反应程度较低、以防止小球体融并,导致沥青微球的收率低下以及尺寸大小分布较宽、片层排列多样,突显出中间相炭微球结构形态可控性差的问题。此外,专利(CN103663410A和CN103663440A)尽管提出了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原理制备纳米级炭微球的思路,分别采用超声雾化和气雾化的方法制备出了较好形貌和性能的中间相炭微球。但是该制备方法由于工艺复杂繁琐,且无法大量生产,生产效率低等不足,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总之,寻求更加高效简单的制备方法以提高其收率、控制其结构形态、优化其应用性能,仍旧是中间相沥青炭微球制备与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本专利发明人基于沥青流变理论的认识与熔融纺丝技术的积累,创新性地提出了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新思路。在沥青熔融纺丝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及粘度的作用,沥青往往会在喷丝口积聚,并形成沥青液珠。若通过对沥青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进行调节以及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可以快速地形成“串珠”状沥青成球液珠缓慢滴落,并滴入水相中直接制备中间相沥青微球。这为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沥青微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因此,本发明的毛细管破裂法可以快速地制备高收率的中间相沥青微球,并通过沥青流变性能与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改变沥青分子的取向与微晶片层的排列,制备得到石墨化程度高的中间相炭微球,可实现对中间相沥青微球的分子取向和尺寸大小的精准调控,且制备过程中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便捷、环保易操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现状以及新的制备思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即毛细管破裂法。
首先将中间相沥青与增塑助剂混合均匀,然后将其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通过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形成“串珠状”的沥青液珠;随后所挤出的沥青液珠直接滴入至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沥青微球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上述所用的中间相沥青是煤系中间相沥青、石油系中间相沥青或萘系合成中间相沥青,类型属于小球体中间相沥青、镶嵌型中间相沥青、流线型中间相沥青。沥青的软化点要求为250℃~300℃。
上述所用的增塑助剂为萘、四氢萘、四甲苯等稠环化合物,加入量为中间相沥青质量含量的2%~10%。
对所述的熔融纺丝工艺,是指氮气压力为0.2~1.0MPa;纺丝温度为310℃~360℃;喷丝孔的尺寸特征可选用长径比为0.4mm/0.2mm、0.4mm/0.4mm、0.8mm/0.4mm的无倒角形状。
对所述的水相接收器要求接收器与喷丝板口的位置距离为30cm~60cm,且且水相以大于600rpm的速度搅拌。
对所述的预氧化处理,是指将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微球在空气气氛下,从室温以0.5℃/min或者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80℃保温1h进行预氧化处理。
对所述的碳化处理,是指将经预氧化后样品在氮气气氛下,从室温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1200℃保温1~2h进行碳化处理。
对所述的石墨化处理,是指将碳化后样品放入在高温石墨化炉内进行2800℃~3000℃保温10~30min的石墨化处理,最终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中间相炭微球的微观形貌、尺寸大小。采用拉曼光谱测定与计算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ID/IG值,表征其石墨化程度。ID/IG值越低,说明样品的石墨化程度越高。
本发明的优点是:不同于现有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工艺,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毛细管破裂法。该方法基于沥青的滴落行为,通过中间相沥青与增塑助剂的作用调节沥青前驱体的粘度与表面张力以及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改变沥青前驱体的剪切性能的方式而提出了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思路。该制备方法具有沥青微球收率高、尺寸可控、高石墨化度的特点和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的优势,可实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实验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2、3、4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拉曼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毛细管破裂法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实验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
首先,将100g萘系中间相沥青(软化点275℃)与4g增塑助剂(四甲苯)在500mL反应釜中进行室温机械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将其混合物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在工艺参数为氮气压力0.3MPa、纺丝温度350℃、喷丝口长径比0.4mm/0.2mm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形成的沥青液珠直接滴落于距离喷丝口距离为45cm的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所得到的沥青微球经预氧化(280℃、1h)、碳化(1000℃、1h)、石墨化(3000℃、30min)制备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收率达到45%。如图2所示,采用SEM观察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微观形貌,其球形形貌规整、尺寸大小30μm左右。采用拉曼光谱测试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石墨化程度,其ID/IG值为0.05。
实施例2
首先,将100g萘系中间相沥青(软化点275℃)与8g增塑助剂(萘)在500mL反应釜中进行室温机械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将其混合物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在工艺参数为氮气压力0.15MPa、纺丝温度345℃、喷丝口长径比0.4mm/0.2mm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形成的沥青液珠直接滴落于距离喷丝口距离为50cm的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所得到的沥青微球经预氧化(280℃、1h)、碳化(1000℃、1h)、石墨化(3000℃、30min)制备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收率达到42%。采用SEM观察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微观形貌,其球形形貌规整、尺寸大小20μm左右。采用拉曼光谱测试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石墨化程度,其ID/IG值为0.06。
实施例3
首先,将100g煤系中间相沥青(软化点290℃)与8g增塑助剂(四氢萘)在500mL反应釜中进行室温机械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将其混合物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在工艺参数为氮气压力0.5MPa、纺丝温度360℃、喷丝口长径比0.8mm/0.4mm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形成的沥青液珠直接滴落于距离喷丝口距离为35cm的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所得到的沥青微球经预氧化(280℃、1h)、碳化(1000℃、1h)、石墨化(3000℃、30min)制备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收率达到46%。采用SEM观察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微观形貌,其球形形貌规整、尺寸大小40μm左右。采用拉曼光谱测试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石墨化程度,其ID/IG值为0.07。
实施例4
首先,将100g油系中间相沥青(软化点270℃)与5g增塑助剂(四氢萘)在500mL反应釜中进行室温机械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将其混合物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在工艺参数为氮气压力0.4MPa、纺丝温度340℃、喷丝口长径比0.4mm/0.4mm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形成的沥青液珠直接滴落于距离喷丝口距离为60cm的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所得到的沥青微球经预氧化(280℃、1h)、碳化(1000℃、1h)、石墨化(3000℃、30min)制备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收率达到38%。采用SEM观察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微观形貌,其球形形貌规整、尺寸大小25μm左右。采用拉曼光谱测试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石墨化程度,其ID/IG值为0.05。
实施例1、2、3、4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拉曼光谱图如图3所示。

Claims (8)

1.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中间相沥青与增塑助剂混合均匀,然后将其置于纺丝机的料筒中,通过熔融纺丝工艺的调节形成“串珠状”的沥青液珠;随后所挤出的沥青液珠直接滴入至水相接收器中,并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沥青微球,最后沥青微球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中间相沥青是煤系中间相沥青、石油系中间相沥青或萘系合成中间相沥青,类型属于小球体中间相沥青、镶嵌型中间相沥青或流线型中间相沥青,软化点为250℃~3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增塑助剂为萘、四氢萘或四甲苯稠环化合物,加入量为中间相沥青质量含量的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熔融纺丝工艺是指氮气压力为0.2~1.0MPa;纺丝温度为310~360℃;喷丝孔的尺寸特征选用长径比为0.4mm/0.2mm、0.4mm/0.4mm或0.8mm/0.4mm的无倒角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相接收器要求接收器与喷丝板口的位置距离需控制为30~60cm,且水相以大于600rpm的速度搅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氧化工艺是指将所制备的沥青微球在空气气氛下,从室温以0.5℃/min或者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60~280℃保温1~3h进行预氧化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化工艺是指将所制备的预氧化产物在氮气气氛下,从室温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1200℃保温1~2h进行碳化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石墨化工艺是指将碳化后样品放入高温石墨化炉内进行2400~3000℃进行保温10~30min的石墨化处理,最终得到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CN202010920297.9A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960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0297.9A CN111960408B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0297.9A CN111960408B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0408A true CN111960408A (zh) 2020-11-20
CN111960408B CN111960408B (zh) 2023-04-07

Family

ID=73391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0297.9A Active CN111960408B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04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140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掺氮中间相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845114A (zh) * 2021-11-18 2021-12-28 湖南大学 一种核壳型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7921A (en) * 1980-09-02 1982-03-19 Koa Sekiyu Kk Preparation of carbon fiber
JPH04146219A (ja) * 1990-09-29 1992-05-20 Kawasaki Steel Corp 球状繊維塊活性炭の製造方法
JPH0860447A (ja) * 1994-08-26 1996-03-05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ピッチ系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3268941A (zh) * 2013-04-18 2013-08-28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CN104108697A (zh) * 2013-04-19 2014-10-2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4945640A (zh) * 2015-07-02 2015-09-30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利用串珠状纳米纤维的水解制备聚乳酸微球的方法
CN106115690A (zh) * 2016-06-20 2016-11-16 中原工学院 一种连续中空炭球的制备方法
CN106350089A (zh) * 2016-08-30 2017-01-25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连续法制备沥青球工艺
CN106744933A (zh) * 2016-11-16 2017-05-31 俞祥敏 一种适合工业生产的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08395899A (zh) * 2018-04-16 2018-08-14 西安润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法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熔体造粒方法
CN208213092U (zh) * 2018-04-16 2018-12-11 西安润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法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熔体造粒装置
CN110364730A (zh) * 2018-03-26 2019-10-2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7921A (en) * 1980-09-02 1982-03-19 Koa Sekiyu Kk Preparation of carbon fiber
JPH04146219A (ja) * 1990-09-29 1992-05-20 Kawasaki Steel Corp 球状繊維塊活性炭の製造方法
JPH0860447A (ja) * 1994-08-26 1996-03-05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ピッチ系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3268941A (zh) * 2013-04-18 2013-08-28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CN104108697A (zh) * 2013-04-19 2014-10-2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4945640A (zh) * 2015-07-02 2015-09-30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利用串珠状纳米纤维的水解制备聚乳酸微球的方法
CN106115690A (zh) * 2016-06-20 2016-11-16 中原工学院 一种连续中空炭球的制备方法
CN106350089A (zh) * 2016-08-30 2017-01-25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连续法制备沥青球工艺
CN106744933A (zh) * 2016-11-16 2017-05-31 俞祥敏 一种适合工业生产的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10364730A (zh) * 2018-03-26 2019-10-2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8395899A (zh) * 2018-04-16 2018-08-14 西安润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法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熔体造粒方法
CN208213092U (zh) * 2018-04-16 2018-12-11 西安润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法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熔体造粒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 SUN IM等: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spun activated carbon materials having meso- and macropore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
何云晓等: "《园林建筑材料实用教程》", 30 September 2015 *
刘尚乐等人: "《乳化沥青及其在道路、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 July 2008,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焦桂萍等: "沥青基球形活性炭成球工艺研究", 《舰船科学技术》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140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掺氮中间相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845114A (zh) * 2021-11-18 2021-12-28 湖南大学 一种核壳型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0408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0408B (zh) 一种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高效制备方法
CN102031593B (zh) 一种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9686952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包覆制备方法
CN110079896B (zh) 一种碳化硅纳米纤维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23590B (zh) 一种碳化硅中空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KR101966104B1 (ko) 액정복합탄소섬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4481368B (zh) 中空碳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havez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entrifugally spun composite fibers and their performance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and sodium-ion batteries
CN1100093C (zh)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10357069B (zh) 用乳化-加氢-热聚三元耦合体系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
CN105040161B (zh) 一种高纯度wo3介孔纳米带的制备方法
CN113845114B (zh) 一种核壳型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13247878A (zh) 一种沥青基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5652479B (zh) 一种静电纺丝法制备碳化硅中空微球的方法
CN110380050A (zh) 一种制备高振实微晶石墨负极材料的混合工艺
CN112281260B (zh) 一种原料馏分控制制备的可纺沥青、方法及制备碳纤维的应用
CN115369520A (zh) 一种混合结构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53434B (zh) 基于星状嵌段共聚物的自支撑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249827A (zh) 一种硫化钴/碳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KR101970980B1 (ko) 고전도성 탄소섬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7552188B (zh) 一种重质渣油基炭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803693A (zh) 一种蒽油基中间相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5321512B (zh) 一种煤沥青制备的各向同性炭微球及其方法
CN107574509A (zh) 一种四氧化三铁和碳的复合纳米空心管的制备方法
CN110299497B (zh) 一种静电纺丝锂电池隔膜材料以及5号、7号可充电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