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2648B - 盘式制动器用垫 - Google Patents

盘式制动器用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2648B
CN111902648B CN201980021586.0A CN201980021586A CN111902648B CN 111902648 B CN111902648 B CN 111902648B CN 201980021586 A CN201980021586 A CN 201980021586A CN 111902648 B CN111902648 B CN 111902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circumferential
anchor
radial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02648A (zh
Inventor
野间康平
真下庄悟
藤原忠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02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02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16D65/04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2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for axially-engaging brakes, e.g. disc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在相对于支承件(2a)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的轭架的外体的轴向内侧面,将在构成外垫(5a)的背板(48)的轴向外侧面设置的轴向突部(50)以与凹凸卡合的状态支承。在背板(48)的外周缘部设置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将悬臂梁状地设置于缸体(8a)的锚定件(25)的轴向外端部配置在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彼此之间。从而,在制动时,使径向突起(51a、51b)与锚定件(25)抵接,支承制动切线力。

Description

盘式制动器用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装在用于进行车辆制动的盘式制动器中使用的盘式制动器用垫。
背景技术
图24表示日本特开2002-372082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结构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具备支承件2、轭架(卡钳)3、内垫4以及外垫5。
支承件2被以与和车轮一起旋转的转子6的轴向内侧相邻的状态固定于构成车身的转向节等悬架装置。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轴向(Z)”、“径向(Y)”以及“周向(X)”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指转子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另外,关于构成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各部件,轴向内侧(ZI)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轴向外侧(ZO)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另外,径向内侧(YI)是指转子的径向内侧,径向外侧(YO)是指转子的径向外侧。另外,周向内侧(XI)是指组装状态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周向中央侧,周向外侧(XO)是指组装状态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周向两侧。
轭架3在轴向外侧部具有两叉状的爪部7,在轴向内侧部具有缸体8。轭架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件2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各自的基端部支承固定于轭架3的一对滑动销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在支承件2设置的一对滑动孔10的内侧。
内垫4配置在转子6的轴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件2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与此相对,外垫5配置于转子6的轴向外侧,支承于构成轭架3的爪部7的轴向内侧面。为此,在外垫5的轴向外侧面(背面)固定的垫弹簧11与爪部7卡合。另外,在外垫5的轴向外侧面形成的一对轴向突部(暗销)12分别凹凸嵌合于在爪部7的轴向内侧面形成的一对承接孔(暗销孔)13。
在进行制动时,向缸体8内送入压力油,利用未图示的活塞将内垫4从图24的上方向下方按压在转子6的轴向内侧面。于是,作为该按压力的反作用,轭架3基于滑动销9与滑动孔10的滑动而向图24的上方移动,利用爪部7将外垫5按压于转子6的轴向外侧面。其结果是,转子6被强力地从轴向两侧夹持而进行制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20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结构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中,由于外垫5不支承于支承件2而直接支承于轭架3的爪部7,因此有利于实现支承件2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然而,在现有结构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中,由于采用了将外垫5支承于轭架3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的要改善的课题。
即,在制动时,朝向周向(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分别作用于内垫4及外垫5。作用于内垫4的制动切线力被固定于悬架装置的支承件2直接支承,但作用于外垫5的制动切线力经由轭架3而被滑动销9与滑动孔10的抵接部支承。滑动销9与滑动孔10的抵接部的轴向位置从作用于外垫5的制动切线力的作用点的轴向位置向轴向内侧大幅度远离。因此,在轭架3上,由于作用于外垫5的制动切线力,而在图24中容易产生箭头α所示的方向的倾斜(tilt)。其结果是,外垫5与转子6单侧接触,外垫5容易产生偏磨损,并且在制动时容易产生鸣叫等异常声音(噪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无论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如何,都能够抑制在轭架发生倾斜的盘式制动器用垫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具备:内衬和对该内衬的轴向外侧面进行支承的背板,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安装于轭架并且配置于转子的轴向外侧,所述轭架经由滑动销相对于被配置于所述转子的轴向内侧并固定于车体的固定部件支承为能够进行轴向的移动。即,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是组装于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外垫。
特别地,在本发明中,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径向突起。该径向突起是用于基于与在所述固定部件例如悬臂梁状地设置的锚定件的抵接来支承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的部件。
另外,在所述背板的轴向外侧面设置有一个至多个(例如两个)轴向突部,所述轴向突部与所述轭架中的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外侧配置的外体的轴向内侧面凹凸嵌合。
此外,所述径向突起与所述锚定件的抵接不仅指直接抵接的情况,例如也包含为了确保滑动性的目的而经由在两部件之间配置的不锈钢钢板等其他部件而抵接的情况。
所述锚定件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例如缸体、支承件等)分体并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也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一体地设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设置为其与所述锚定件的抵接部的周向位置位于所述内衬的周向上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设置为至少在前进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抵接。
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设置为在前进制动和后退制动与所述锚定件抵接。
或者,所述径向突起设置为仅在前进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抵接。该情况下,在后退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能够从在所述外垫片设置的所述轴向突起传递到所述轭架,并被所述滑动销支承。
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在周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
在该情况下,所述一对径向突起的径向外端部彼此在周向上连结。
或者,所述一对径向突起的径向外端部分别设置成自由端。
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中央部仅设置有一个。
在所述径向突起仅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所述径向突起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中的从周向中央部向周向(例如转入侧或转出侧)偏离的位置。
本发明中,盘式制动器用垫整体被设置成在周向上为对称形状。
或者,盘式制动器用垫整体被设置成在周向上为非对称形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轴向突起被设置成圆柱形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轴向突起与所述背板一体设置。
该情况下,所述轴向突起通过对所述背板实施例如压纹加工(压出加工)等的冲压加工而形成。
或者,所述轴向突起与所述背板分体地相对于该背板固定。
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中的在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抵接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凸圆弧形状。
或者,在本发明中,所述径向突起中的在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抵接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平坦面状。
发明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无论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如何,都能够抑制在轭架产生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外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周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3的D-D剖视图。
图8是从图1中省略轭架而表示的图。
图9是从图2中省略轭架而表示的图。
图10是从图3中省略轭架而表示的图。
图11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取出锚定件,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12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取出外垫,从轴向内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13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取出外垫,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取出外垫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为了说明外垫的径向突起与锚定件的定宽部的关系而示出的、相当于图7上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制动时的状态的图,图16的(A)表示前进制动时的状态,图16的(B)表示后退制动时的状态。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与图15相当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与图15相当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9中省略轭架而表示的图。
图21是从图20中将外垫省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所涉及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24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现有结构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1b 浮动型盘式制动器
2、2a、2b 支承件
3、3a、3b 轭架
4、4a 内垫
5、5a、5b 外垫
6 转子
7 爪部
8、8a、8b 缸体
9、9a 滑动销
10、10a 滑动孔
11 垫弹簧
12 轴向突部
13 承接孔
14 支承件基部
15 支承件臂部
16 安装孔
17 缸体单元
18 缸体臂部
19 配管口
20 泄放器
21 第一活塞
22 第二活塞
23 内螺纹孔
24 固定螺钉
25、25a 锚定件
26 螺栓
27、27a 锚定件主体
28 安装凸缘
29 尖细部
30、30a 定宽部
31a、31b 保护罩
32 避让凹部
33 安装座
34 台阶面
35a、35b 小径部
36、36a 内体
37 外体
38、38a 桥部
39 支承孔
40 承接孔
41、41a 收纳凹部
42a、42b 内窗部
43 外窗部
44 内衬
45 背板
46 耳部
47 内衬
48 背板
49 垫弹簧
50 轴向突部
51a~51e 径向突起
52a、52b 密封部件
55 保护罩
56 连结部
57 活塞
58 紧固孔
59 安装部
60a、60b 锚定件突起部
61 插通孔
62 卡合凹部
63、63a 突起部
64 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使用图1~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
本第一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a用于进行汽车的制动,具备支承件2a、轭架3a、内垫4a和外垫5a、缸体单元17以及一对滑动销9a。这些各构成部件以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圆板状的转子6为基准,在轴向内侧配置有支承件2a、内垫4a、缸体单元17、一对滑动销9a,在轴向外侧配置有外垫5a,在径向外侧配置有轭架3a。在这些各构成部件中,外垫5a相当于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
支承件2a为金属制,配置于转子6的轴向内侧,并固定于车身。支承件2a构成为从正面观察呈大致U字状,具备配置于径向内侧部且沿周向伸长的支承件基部14和从该支承件基部14的周向两外侧部向径向外侧伸长的一对支承件臂部15。在支承件基部14的周向两外侧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支承件2a固定于转向节等悬架装置的安装孔16。在支承件臂部15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将缸体单元17相对于支承件2a固定的紧固孔。另外,在支承件臂部15各自的周向内侧面设置有用于在制动时对作用于内垫4a的制动切线力以及扭矩进行支承的卡合凹部62。
缸体单元17具备大致圆筒状的缸体8a和以从缸体8a的外周面向周向两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缸体臂部18。在缸体8a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部,在周向上分离地设有配管口19和泄放器20。如后所述,缸体单元17固定于支承件2a,与支承件2a一起构成固定部件。因此,在本第一例的构造中,轭架3a与缸体8a相互分体地构成。
缸体8a的内部空间在轴向两侧分别开口,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装有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另外,缸体8a的内部空间中的在第一活塞21与第二活塞22之间存在的部分被作为用于导入压力油的油压室。另外,在缸体8a的轴向两端部与第一活塞21及第二活塞22各自的前端部之间架设有保护罩31a、31b。在缸体8a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有外径尺寸比轴向中间部小的小径部35a、35b。而且,在缸体8a的内周面与第一活塞21及第二活塞22各自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密封部件52a、52b。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缸体和后述的锚定件一体地设置的情况下等,虽然省略图示,但保护罩的端部固定于缸体的轴向端部的内周面。
在缸体臂部18的前端部,沿径向分别相邻地形成有用于固定滑动销9a的前端部的内螺纹孔23和未图示的插通孔。这样的缸体单元17在缸体臂部18的前端部从轴向内侧与支承件臂部15的前端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使在轴向上将缸体臂部18的插通孔插通的固定螺钉24与支承件臂部15的紧固孔螺纹结合而固定于支承件2a。
在本第一例中,在构成上述那样的缸体单元17的缸体8a上设置有用于对制动时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进行支承的锚定件25。锚定件25从径向观察的形状为大致T字状,与缸体8a分体地构成。并且,锚定件25使用紧固部件即一对螺栓26而固定于缸体8a的轴向外端部的径向外端部。因此,锚定件25以悬臂梁状设置于缸体8a,配置于转子6的径向外侧且轭架3a的径向内侧。另外,锚定件25在周向上具有对称形状(图11的左右对称形状)、即关于自身的中心轴线O25线对称的形状。另外,锚定件25设置于其中心轴O25的周向位置与缸体8a的中心轴的周向位置一致的位置。因此,锚定件25(后述的定宽部30)设置于与外垫5a的内衬47的周向中央部S47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锚定件25具备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板状(棒状)的锚定件主体27和一对安装凸缘28。为了充分提高与周向相关的刚性(提高截面二次力矩)以承受朝向周向的制动切线力,锚定件主体27的与轴向正交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周向尺寸比径向尺寸大的长圆形状。因此,如后所述,在锚定件主体27中,与设置于外垫5a的径向突起51a、51b抵接的周向外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凸圆弧形状。
在锚定件主体27中,在轴向内端部(基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越朝向轴向外侧则周向尺寸越小的尖细部29,在轴向外端部(前端部)设置有周向尺寸以及径向尺寸在轴向上恒定的定宽部30。如后所述,定宽部30配置于在与轭架3a一起在轴向上移动的外垫5a上设置的径向突起51a、51b彼此之间。因此,考虑到制动时的外垫5a的轴向移动量来限制定宽部30的轴向尺寸。另外,在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部的径向内侧面中的周向中间部,设置有用于将保护罩31a安装于缸体8a的小径部35a的避让凹部32。在本第一例中,通过使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部弯曲成径向外侧凸出,从而在锚定件主体27的径向内侧面形成避让凹部32。
一对安装凸缘28以从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部向周向两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螺栓插通孔。在本第一例中,将这样的螺栓插通孔插通后的螺栓26与在缸体8a的轴向外端面开口的内螺纹孔螺纹结合,从而将锚定件25螺纹固定于缸体8a。具体而言,在缸体8a中,在配管口19及泄放器20的轴向外侧分别设有具有内螺纹孔的安装座33,螺栓26与该安装座33螺纹结合。另外,在锚定件25固定于缸体8a时,安装凸缘28的轴向内侧面与安装座33的轴向外侧面抵接,并且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面与在缸体8a的外周面形成的台阶面34抵接。安装凸缘28的轴向内侧面、安装座33的轴向外侧面、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面以及台阶面34分别构成为平坦面状。在缸体8a的轴向外端部设置的小径部35a配置于避让凹部32的内侧。
在本第一例中,如图8所示,沿轴向配设的螺栓26的中心轴O26的径向位置被限制为落在设于固定器主体27前端部的定宽部30的径向尺寸A30的范围内。在图示的例子中,使一对螺栓26的中心轴O26的径向位置与定宽部30的径向中央部(凸圆弧形状的圆周方向外侧面的顶部的径向位置)一致,一对螺栓26的中心轴O26与定宽部30的径向中央部被配置在同一假想直线L上。由此,作用于定宽部30的制动切线力的作用点的径向位置与支承该制动切线力的螺栓26的径向位置一致或者彼此接近,输入到定宽部30的制动切线力被螺栓26高效地支承,力矩力不容易作用于锚定件主体27。
轭架3a为金属制或非金属制,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为弓形状。轭架3a以分别从径向外侧覆盖支承件2a、内垫4a、外垫5a以及缸体单元17的方式配置。这样的轭架3a具备:在支承件2a以及缸体单元17的轴向内侧配置的内体36;在外垫5a的轴向外侧配置的外体37;以及在转子6的径向外侧配置且将内体36与外体37沿轴向连结的桥部38。
内体36的周向中央部的轴向外侧面构成为平坦面状,与嵌装于缸体8a的第二活塞22的前端部在轴向上对置。另外,在内体36的周向两外侧部,以在轴向上贯通的状态设置有用于可滑动地配置滑动销9a的滑动孔10a。
在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为了支承外垫5a而分别设置有有底孔即支承孔39和一对承接孔(暗销孔)40。支承孔39是大致矩形状的凹部,设置在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的周向中央部。一对承接孔40是圆柱形状的凹部,设置在支承孔39的周向两外侧。承接孔40的内径尺寸比在外垫5a设置的后述的轴向突部50的外径尺寸稍大。
桥部38配置于转子6的径向外侧,在其径向内侧面的周向中央部设置有用于收纳锚定件主体27的沿轴向伸长的收纳凹部41。收纳凹部41的截面呈大致矩形,比锚定件主体27的截面形状沿周向和径向分别稍大。另外,在桥部38的轴向内侧部的周向中间部,沿周向分离地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一对内窗部42a、42b,在缸体单元17设置的配管口19和泄放器20从这些内窗部42a、42b露出。另外,在桥部38的轴向外侧部的周向中央部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外窗部43,锚定件25的轴向外端部和构成外垫5a的后述的径向突起51a、51b从该外窗部43露出。
上述那样的轭架3a利用一对滑动销9a以能够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部件即缸体单元17。具体而言,滑动销9a从轴向内侧插入到在内体36设置的滑动孔10a的内侧,滑动销9a的轴向中间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于滑动孔10a的内侧。另外,滑动销9a的前端部与在构成缸体单元17的缸体臂部18的前端部设置的内螺纹孔23螺纹结合。由此,滑动销9a相对于缸体单元17沿水平方向固定,并且轭架3a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这样的滑动销9a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另外,在滑动销9a中的从滑动孔10a向轴向两侧露出的部分分别安装有保护罩55。
内垫4a配置于转子6的轴向内侧,具备内衬(摩擦件)44和对内衬44的背面即轴向内侧面进行支承的金属制的背板(压板)45。这样的内垫4a配置于支承件基部14的径向外侧且一对支承件臂部15的周向内侧部分,从而以能够相对于支承件2a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且限制了与径向以及周向相关的移动的状态被支承。具体而言,通过在构成内垫4a的背板45的周向两外侧设置的一对耳部46分别与在一对支承件臂部15的周向内侧面形成的卡合凹部62凹凸卡合,从而将内垫4a支承于支承件2a。另外,在这样将内垫4a支承于支承件2a的状态下,第一活塞21的前端部在轴向上与背板45的轴向内侧面对置。另外,在内垫4a的周向中间部的径向外侧配置锚定件25(锚定件主体27)。
外垫5a配置于转子6的轴向外侧,具备内衬(摩擦件)47和对内衬47的背面即轴向外侧面进行支承的金属制的背板(压板)48。在本第一例中,外垫5a在周向上为对称形状。在背板48的轴向外侧面的周向中央部铆接固定有板簧制的垫弹簧49。另外,在背板48的轴向外侧面的周向两外侧部设置有一对轴向突部(暗销)50。轴向突部50分别构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被设置为从背板48的轴向外侧面向轴向外侧突出。在本例中,通过对背板48实施压纹加工,从而将轴向突部50与该背板48一体地形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轴向突部50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特别地,在本第一例中,为了减少在制动时基于与转子6的接触而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中的经由轭架3a传递至滑动销9a的比例,在背板48的外周缘部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径向突起51a、51b。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构成为使在锚定件25的轴向外端部设置的定宽部30以能够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插入)在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彼此之间。
径向突起51a、51b分别构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周向上对置的周向内侧面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坦面,周向外侧面形成为越朝向径向外侧则越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另外,一对径向突起51a、51b的周向内侧面彼此的距离H比定宽部30的周向尺寸B30稍大(H>B30)。特别是在本第一例中,在以定宽部30位于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彼此之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在定宽部30的凸圆弧形状的周向外侧面与径向突起51a、51b的平坦面状的周向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大小设定为比在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之间形成的间隙小。
为了将外垫5a支承于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在外垫5a的轴向外侧面设置的一对轴向突部50被松弛地凹凸嵌合(插入)于在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形成的一对承接孔40,并且在外垫5a的轴向外侧面固定的垫弹簧49被弹性地卡合在支承孔39的内侧。通过将轴向突部50插入到承接孔40的内侧,来限制外垫5a相对于外体37的周向以及径向的移动。另外,垫弹簧49与支承孔39弹性地卡合(卡扣卡合),从而实现与外垫5a的周向相关的定位(发挥定心功能),并且防止向轴向内侧的脱落。另外,在外垫5a安装于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的状态下,在一对径向突起51a、51b彼此之间配置有锚定件25的定宽部30。
为了利用本第一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a进行制动,向缸体8a内的油压室导入压力油。由此,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在轴向上分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一活塞21将内垫4a从图5的上方向下方按压在转子6的轴向内侧面。同时,利用第二活塞22将内体36从图5的下方向上方按压,使轭架3a相对于固定部件即支承件2a以及缸体单元17向图5的上侧移动。由此,外垫5a经由外体37而从图5的下方向上方按压于转子6的轴向外侧面。其结果是,转子6被强力地从轴向两侧夹持而进行制动。
当转子6被内垫4a及外垫5a从轴向两侧夹持时,在内垫4a及外垫5a上分别作用有朝向周向(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作用于内垫4a的制动切线力由支承件2a直接支承。与此相对,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由锚定件25直接支承。关于这一点,参照图1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6的(A)所示,在汽车前进时的转子6的旋转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在前进制动时,在构成外垫5a的内衬47的摩擦面中心(图心)上,作用有朝向周向一侧(XA:转出侧、图16的(A)的右侧)的制动切线力F1。由此,外垫5a向周向一侧(XA)移动,在周向另一侧(XB:在图16的(A)的左侧)设置的径向突起51a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周向外侧面抵接。因此,锚定件25根据与外垫5a的周向另一侧(XB)的径向突起51a的抵接,而直接支承在前进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1。此时,径向突起51a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周向外侧面的抵接部P1的周向位置位于比内衬47的周向中央部S47靠转入侧(周向另一侧(XB))的位置,并且位于内衬47的周向的范围R内。
在本第一例中,由于径向突起51a的平坦面状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凸圆弧形状的周向外侧面抵接,因此,使接触状态为线接触,从而能够使抵接位置稳定。另外,抵接部P1位于比制动切线力F1的作用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在外垫5a作用有欲使该外垫5a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这样的力矩既能够通过使定宽部30的径向内侧面与背板48的外周缘部抵接而利用锚定件25进行支承,也能够经由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的抵接部而传递到轭架3a。在本第一例中,如图7所示,在前进制动时,作用于外垫5a的力矩被支承部X1、X2、X3这三点支承,该支承部X1、X2、X3包括:径向突起51a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周向外侧面的第一支承部X1(抵接部P1);周向一侧(XA:转出侧、图7的右侧)的轴向突部50的径向外端部与承接孔40的径向外端部的第二支承部X2;和周向另一侧(XB:转入侧、图7的左侧)的轴向突部50的径向内端部与承接孔40的径向内端部的第三支承部X3。将支承部X1、X2、X3这三点连结而描绘的三角形的大小(面积)与外垫5a的向轴向的倾斜容易度相关,三角形越在径向上扩展,则外周侧部分或内周侧部分越难向轴向倾斜,在该部分越难以产生偏磨损,三角形月在周向上扩展,则转入侧部分或转出侧部分越难向轴向倾斜,在该部分越难以产生偏磨损。在本第一例中,能够将支承力矩的三点即支承部X1、X2、X3中的第一支承部X1配置在比内衬4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内衬47的外周侧部分向轴向(转子6侧)倾斜。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内衬47的外周侧部分产生偏磨损。
与此相对,在后退制动时,如图16的(B)所示,在构成外垫5a的内衬47的摩擦面中心作用有朝向周向另一侧(XB:转出侧、图16的(B)的左侧)的制动切线力F2。由此,外垫5a向周向另一侧(XB)移动,在周向一侧(XA:在图16的(B)的右侧)设置的径向突起51b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周向外侧面抵接。因此,锚定件25根据与外垫5a的周向一侧(XA)的径向突起51b的抵接而直接支承在后退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2。径向突起51b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周向外侧面的抵接部P2的周向位置也位于比内衬47的周向中央部S47靠转入侧(周向一侧(XA))的位置,并且位于内衬47的周向的范围R内。
在本第一例中,在后退制动时,由于径向突起51b的平坦面状的周向内侧面与定宽部30的凸圆弧形状的周向外侧面抵接,因此使接触状态为线接触,从而能够使抵接位置稳定。另外,对于基于后退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2的力矩,也与前进制动时的情况同样地,由锚定件25进行支承,或者经由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的抵接部而传递到轭架3a。
接着,参照图6对在前进制动时作用于内垫4a的力矩进行说明。
在汽车前进时的转子6的旋转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在前进制动时,在构成内垫4a的内衬44的摩擦面中心(图心)作用有朝向周向一侧(转出侧、图6的右侧)的制动切线力F3。由此,内垫4a向周向一侧移动,在背板45的周向另一侧(图6的左侧)的径向内端部设置的突起部63的周向内侧面与构成支承件2a的支承件基部14的一部分抵接。在此,突起部63的周向内侧面与支承件基部14的抵接部位于比制动切线力F3的作用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在内垫4a作用有欲使该内垫4a顺时针转动的力矩。而且,在本第一例中,作用于内垫4a的力矩由支承部Y1、Y2、Y3这三点支承,支承部Y1、Y2、Y3包括:突起部63与支承件基部14的第一支承部Y1;周向一侧的耳部46的径向内侧面与卡合凹部62的径向内侧面的第二支承部Y2;以及周向另一侧的耳部46的径向外侧面与卡合凹部62的径向外侧面的支承部Y3。在本第一例中,能够将支承力矩的三点即支承部Y1、Y2、Y3中的第二支承部Y2和第三支承部Y3配置在背板45的周向两端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内衬44的转入侧部分和转出侧部分产生偏磨损。
在制动解除时,从缸体8a的油压室排出压力油。由此,第一活塞21被在第一活塞21的周围配置的密封部件52a的弹力向内部空间吸回(回动)。同样地,对于第二活塞22,也被在第二活塞22的周围配置的密封部件52b的弹力向内部空间吸回。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第一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a,无论在制动时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F1、F2如何,都能够抑制在支承外垫5a的轭架3a产生倾斜(tilt)。
即,在本第一例中,在前进制动时以及后退制动时,在外垫5a的外周缘部设置的径向突起51a、51b与以悬臂梁状设置于缸体8a的锚定件25抵接,从而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F1、F2被锚定件25直接支承。因此,能够减少制动切线力F1、F2通过在外垫5a设置的轴向突部50与在外体37设置的承接孔40的抵接部而传递到轭架3a的比例。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轭架3a上产生倾斜(tilt)。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构成外垫5a的内衬47产生偏磨损,并且能够抑制在制动时产生鸣叫等异常声音(噪声)。另外,由于能够抑制滑动销9a与滑动孔10a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产生撬力),因此也能够抑制颤振的产生。
另外,在本第一例的构造中,针对在作用有制动切线力F1、F2时在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抵接之前使径向突起51a、51b与锚定件25抵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径向突起51a、51b与定宽部30进行抵接的同时或在其之前,使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抵接。在该情况下,由于锚定件25能够支承制动切线力F1、F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轭架3a的倾斜。
另外,在本第一例中,由于轴向突部50被一体地设置在背板48,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另外,能够容易确保轴向突部50的刚性。而且,轴向突部50被设为圆柱形状,承接孔40被设为圆柱形状的凹部。因此,通过使用轴向突部50的外径在尺寸公差中偏向正侧的部件(或者使用承接孔40的内径在尺寸公差中偏向负侧的部件),能够降低轴向突部50与承接孔40之间的间隙(clearance),还能够降低吱嘎声以及哐啷声等异常声音。
另外,由于锚定件主体2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周向尺寸比径向尺寸大的长圆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对支承制动切线力很重要的与周向相关的刚性,并且能够防止径向尺寸过大。因此,能够防止以覆盖锚定件主体27的方式配置的轭架3a的外径尺寸过大。进一步地,由于在轭架3a的径向内侧面设置有用于收纳锚定件主体27的收纳凹部41,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设置锚定件25而导致的轭架3a的外径尺寸变大。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a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第一例中,使锚定件25与外垫5a的抵接部P1、P2位于衬垫47的周向上的范围R内。因此,对于基于制动切线力F1、F2而在外垫5a产生的绕朝向径向的中心轴的力矩(卷入力),能够使力臂缩短,因此能够将内衬47相对于转子6的按压力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抑制内衬47的偏磨损。另外,能够抑制在制动时产生音鸣等异常声音。而且,由于使抵接部P1、P2位于内衬47的周向的范围R内,因此能够抑制在背板48的外周缘部设置的径向突起51a、51b的突出量。因此,能够抑制外垫5a的重量增大,并且能够抑制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a的大型化。另外,对于作为固定部件的缸体单元17,也不需要为了固定锚定件25而新设置沿周向伸出的部分等,因此从这方面也能够抑制重量增大。
另外,由于在锚定件主体27的轴向内端部的径向内侧面设置有避让凹部32,因此能够防止安装于缸体8a的轴向外端部的保护罩31a与锚定件主体27干涉。因此,不需要将锚定件25配置在必要以上的径向外侧。
并且,由于锚定件25与缸体8a分体构成,因此也能够由不同的材料制造锚定件25和缸体8a,或者使例如铸造、锻造这样的制造方法不同。因此,有利于提高锚定件25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或提高轻量化、刚性。另外,在本第一例中,利用锚定件25,也能够抑制在汽车行驶时外垫5a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使用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在本第二例中,在构成外垫5a的背板48的外周缘部设置的一对径向突起51a、51b的径向外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56在周向上连结。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第二例中,实现径向突起51a、51b的与周向相关的刚性的提高。因此,能够减少径向突起51a、51b的与周向相关的弹性变形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作用于外垫5a的制动切线力被传递至滑动销9a(参照图5)。
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使用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在本第三例中,在外垫5a设置的径向突起51c、51d的截面形状和在锚定件25的轴向外端部设置的定宽部30a的截面形状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结构相反。即,径向突起51c、51d的周向内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凸圆弧形状,定宽部30a的周向外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平坦面状。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第三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径向突起51c、51d与定宽部30a的接触状态为线接触,因此能够使这些径向突起51c、51d与定宽部30a的抵接位置稳定。
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使用图19~图2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进行说明。在本第四例的浮动型盘式制动器1b中,与前述的现有结构同样地,采用在轭架3b上一体地设置有缸体8b的构造。在缸体8b中仅嵌合安装有一个被朝向轴向外侧推出的活塞57。另外,缸体8b是轭架3b的一部分,不构成固定部件。除了轭架3b的基本构造不同以外,外垫5b相对于轭架3b的支承结构等基本上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结构相同。
本第四例的轭架3b在内体36a的周向中央部一体地具有缸体8b,并且利用一对滑动销9a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即支承件2b进行相对于轴向的移动。具体而言,滑动销9a从轴向内侧插入到在内体36a的周向两侧设置的滑动孔的内侧,滑动销9a的轴向中间部被配置为能够在滑动孔的内侧滑动。另外,滑动销9a的前端部与在构成支承件2b的支承件臂部15a的前端部设置的紧固孔58螺纹结合。由此,将滑动销9a相对于支承件2b沿水平方向固定,并且将轭架3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这样的滑动销9a进行与轴向相关的移动。另外,在本第四例中,作为支承件2b,使用对钢板等具有充分的强度和刚性的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弯曲加工等冲压加工而成的大致U字形的所谓的金属板支承件。
在本第四例中,在上述那样的支承件2b设有用于在制动时对作用于外垫5b的制动切线力进行支承的锚定件25a。与支承件2b同样地,锚定件25a是对钢板等具有充分的强度及刚性的金属板实施冲孔加工或弯曲加工等冲压加工而制造的,与支承件2b分体地构成。这样的锚定件25a使用滑动销9a固定于支承件臂部15a的前端部。因此,锚定件25a以悬臂梁状设置于支承件2b,配置于转子6(参照图5)的径向外侧且轭架3b的径向内侧。
锚定件25a具备:长板状的锚定件主体27a,其设置为沿周向架设在一对支承件臂部15a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以及一对安装部59,其设置为从该锚定件主体27a的周向两侧部向径向内侧弯折成直角。在锚定件主体27a的轴向外端部(前端部)的周向中间部,沿周向分离地设置有一对锚定件突起部60a、60b。另外,一对锚定件突起部60a、60b的周向内侧面的截面形状为相互平行的平坦面状。在安装部59形成有用于沿轴向插装滑动销9a的插通孔61。
在本第四例中,在构成外垫5b的背板48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中央部设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1个径向突起51e。径向突起51e构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状,具有能够配置于一对锚定件突起部60a、60b彼此之间的周向尺寸。具体而言,在一对锚定件突起部60a、60b彼此之间配置有径向突起51e(配置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在径向突起51e的周向外侧面与锚定件突起部60a、60b的周向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大小设定为比在设于外垫5b的轴向突部50与设于轭架3b的承接孔40(参照图5)之间形成的间隙小。另外,在本第四例中,在构成轭架3b的桥部38a的径向内侧面形成有能够收纳锚定件主体27a的收纳凹部41a。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第四例中,在前进制动时,径向突起51e的周向外侧面与在周向一侧设置的锚定件突起部60a的周向内侧面抵接。因此,锚定件25a基于与外垫5b的径向突起51e的抵接,而直接支承在前进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1。另外,在后退制动时,径向突起51e的周向外侧面与在周向另一侧设置的锚定件突起部60b的周向内侧面抵接。因此,锚定件25a基于与外垫5b的径向突起51e的抵接,直接支承在后退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2。
如上所述,在本第四例中,通过设置于轭架3b的锚定件25a,能够支承在前进制动时以及后退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F1、F2。因此,能够抑制在支承外垫5b的轭架3b上产生倾斜(tilt)。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外垫5b产生偏磨损,能够抑制制动时产生鸣叫等异常声音(噪声)。另外,在本第四例中,在构成支承件2b的一对支承件臂部15a上以沿周向架设的方式固定有锚定件25a,因此,即使在使用金属板支承件作为支承件2b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另外,由于锚定件25a利用滑动销9a而固定于支承件2b,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及轻量化。
另外,在本第四例的情况下,在前进制动时,在外垫5b上作用有欲使该外垫5b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并且,如图23所示,在前进制动时作用于外垫5b的力矩由支承部X1、X2、X3这三点支承,支承部X1、X2、X3包括:径向突起51e的周向外侧面与锚定件突起部60a的周向内侧面的第一支承部X1;周向一侧(转出侧、图23的右侧)的轴向突部50的径向外端部与承接孔40的径向外端部的第二支承部X2;以及周向另一侧(转入侧、图23的左侧)的轴向突部50的径向内端部与承接孔40的径向内端部的第三支承部X3。在本第四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支承力矩的3点即支承部X1、X2、X3中的第一支承部X1配置在比内衬4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内衬47的外周侧部分的偏磨损。
另外,如图22所示,在汽车前进时的转子6的旋转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在前进制动时,在构成内垫4a的内衬44的摩擦面中心作用有朝向周向一侧(转出侧、图22的右侧)的制动切线力F3。由此,内垫4a向周向一侧移动,在背板45的周向另一侧(图22的左侧)的径向内端部设置的突起部63a的周向内侧面与构成支承件2b的支承件基部14的一部分抵接。在此,突起部63a的周向内侧面与支承件基部14的抵接部位于比制动切线力F3的作用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在内垫4a作用有欲使该内垫4a顺时针转动的力矩。并且,在本第四例中,作用于内垫4a的力矩由支承部Y1、Y2、Y3这3点支承,支承部Y1、Y2、Y3包括:突起部63a与支承基部14的第一支承部Y1;周向一侧的耳部46的径向内侧面与在周向一侧的支承臂部15a设置的台阶面64的第二支承部Y2;以及背板45的外周缘部与锚定件主体27a的径向内侧面的支承部Y3。在本第四例中,能够将支承力矩的3点即支承部Y1、Y2、Y3中的第三支承部Y3配置在比内衬4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内衬44的外周侧部分产生偏磨损。另外,由于第一支承部Y1配置于背板45的径向内端部,因此也能够防止在内衬44的内周侧部分产生偏磨损。而且,由于第一支承部Y1和第二支承部Y2配置在背板45的靠近周向另一端的部分和周向一端部,且能够确保这些第一支承部Y1与第二支承部Y2的周向间隔较大,因此还能够防止在内衬44的转入侧部分和转出侧部分产生偏磨损。进而,在本第四例中,也能够通过变更第二支承部Y2的径向位置,来调整(tuning)内衬44的周向一侧部中的外周侧部分以及内周侧部分的偏磨损的容易度。
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只要不产生矛盾,本发明就能够适当组合实施方式的各例的结构来实施。
在此,将上述的本发明涉及的盘式制动器用垫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分别简洁总结并列记为以下。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垫(外垫5a、5b),其特征在于,具备:内衬(47)和对该内衬(47)的轴向外侧面进行支承的背板(48、48a),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安装于轭架(3a)并且配置于转子(6)的轴向外侧(ZO),所述轭架(3a)经由滑动销(9a)相对于被配置于所述转子(6)的轴向内侧并固定于车体的固定部件(支承件2a及缸体单元17)支承为能够进行轴向的移动,
在所述背板(48、48a)的外周缘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径向突起(51a~51e),所述径向突起(51a~51e)基于与在所述固定部件(支承件2a及缸体单元17)设置的锚定件(25、25a)的抵接来支承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
在所述背板(48、48a)的轴向外侧面设置有轴向突部(50),所述轴向突部(50)与所述轭架(3a)中的在所述转子(6)的轴向外侧(ZO)配置的外体(37)的轴向内侧面凹凸嵌合。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5a、5b),其中,
所述径向突起(51a、51e)至少在前进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25、25a)抵接。
[3]根据上述[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外垫5a),其中,
所述径向突起(51a~51d)在周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
[4]根据上述[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外垫5a),其中,
所述一对径向突起(51a、51b)的径向外端部彼此在周向上连结。
[5]根据上述[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外垫5b),其中,
所述径向突起(51e)在所述背板(48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中央部仅设置有一个。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所涉及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在请求保护内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并且这些变形例或修正例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059773),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引用在本申请中。
产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无论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如何,都能够抑制在轭架产生倾斜。其结果是,外垫不容易与转子单侧接触,外垫不易产生偏磨损,并且在制动时不容易产生鸣叫等异常声音(噪声)。

Claims (4)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具备内衬和对该内衬的轴向外侧面进行支承的背板,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安装于轭架并且配置于转子的轴向外侧,所述轭架经由滑动销相对于被配置于所述转子的轴向内侧并固定于车体的固定部件支承为能够进行轴向的移动,
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径向突起,所述径向突起基于与在所述固定部件设置的锚定件的抵接来支承在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
在所述背板的轴向外侧面设置有轴向突部,所述轴向突部与所述轭架中的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外侧配置的外体的轴向内侧面凹凸嵌合,
所述径向突起设置在比所述背板的所述外周缘部的周向两侧靠近周向中央部,
所述径向突起在周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径向突起的周向内侧面彼此的距离比所述锚定件的周向尺寸稍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其中,
所述径向突起至少在前进制动时与所述锚定件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其中,
一对所述径向突起的径向外端部彼此在周向上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其中,
所述径向突起在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中央部仅设置有一个。
CN201980021586.0A 2018-03-27 2019-03-27 盘式制动器用垫 Active CN111902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9773A JP7109954B2 (ja) 2018-03-27 2018-03-27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
JP2018-059773 2018-03-27
PCT/JP2019/013444 WO2019189508A1 (ja) 2018-03-27 2019-03-27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2648A CN111902648A (zh) 2020-11-06
CN111902648B true CN111902648B (zh) 2022-12-06

Family

ID=6806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586.0A Active CN111902648B (zh) 2018-03-27 2019-03-27 盘式制动器用垫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09954B2 (zh)
CN (1) CN111902648B (zh)
WO (1) WO201918950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4308A (ja) * 2000-04-26 2001-10-31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2323074A (ja) * 2001-04-23 2002-11-08 Aisin Seiki Co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0121705A (ja) * 2008-11-19 2010-06-03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5725281B2 (ja) * 2010-12-03 2015-05-27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2117656A (ja) * 2010-12-03 2012-06-21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5791449B2 (ja) * 2011-09-28 2015-10-07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WO2014065400A1 (ja) * 2012-10-26 2014-05-01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用ブレーキパッド
JP6189718B2 (ja) * 2013-11-07 2017-08-30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2648A (zh) 2020-11-06
JP7109954B2 (ja) 2022-08-01
WO2019189508A1 (ja) 2019-10-03
JP2019173782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9718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US20060054425A1 (en) Floating caliper-type disc brake
US4940119A (en) Disc brake assembly
US5706917A (en) Disc brake having a shim engaged between a piston and a friction pad for retracting the friction pad upon retraction of the piston
JP2015090201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スプリング
JP4698147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組立体
CN110730876B (zh) 盘式制动器
CN111954770B (zh) 浮动型盘式制动器
CN111902648B (zh) 盘式制动器用垫
US11946519B2 (en) Disc brake device
US11885383B2 (en) Disc brake pad
EP3575624A1 (en) Disc brake pad and disc brake device
JP2008304026A (ja)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24116541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735693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4126066A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H0754889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摩耗警報装置
JP6113494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13646555A (zh) 盘式制动器以及层叠垫片
JPH08277858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5240904A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H084801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2039232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KR20090084012A (ko) 차량용 디스크브레이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