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8149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28149B
CN111828149B CN202010258919.6A CN202010258919A CN111828149B CN 111828149 B CN111828149 B CN 111828149B CN 202010258919 A CN202010258919 A CN 202010258919A CN 111828149 B CN111828149 B CN 1118281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exhaust gas
exhaust
radiator
gas sens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89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28149A (zh
Inventor
山本恭太郎
黛慧
山田将臣
泽崎和也
牧野壮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28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8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28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8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1/00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5Telescopic supports, e.g. telescopic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8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exhaust sensors in or on exhaust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紧凑地配置散热器等部件,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10);发动机(11),其支承于车架(10);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发动机(11)被设置于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其中,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发动机(11)的排气管(61、62),并且位于散热器(40)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发动机,其支承于车架;排气传感器,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散热器,发动机被设置于车架的发动机悬吊部所支承,排气传感器设置于散热器的下方且比发动机悬吊部靠前侧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排气传感器设置于发动机的排气口,位于比发动机悬吊部靠前侧的位置,但也可以相对于发动机悬吊部偏向车宽方向内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7016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鞍乘型车辆中,排气传感器设置为从发动机的排气口突出,因此限制了配置于发动机的附近的散热器等部件的配置自由度,难以紧凑地配置散热器等部件。另外,在像上述以往的那样将排气传感器配置于排气口时,能够利用发动机保护排气传感器,但期望在将排气传感器配置于与排气口不同的部位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针对鞍乘型车辆,能够紧凑地配置散热器等部件,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10;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所述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11被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管61、62,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器40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具有紧固部53,发动机紧固器具54贯插于所述紧固部53中并将所述紧固部53紧固于所述发动机11,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配置于比所述紧固部53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发动机11连接有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61、62,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61、62,各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相对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61、62被从车宽度方向外侧插入。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65a、66a位于比所述散热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40a、40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散热器40的下端部41b具有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上方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77L、77R。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排气管61、62具有从所述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管部61a、62a,所述倾斜面77L、77R在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的上方沿着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向前下方倾斜,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设置于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下方设置有喇叭49,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被所述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及所述喇叭49包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下方设置有净化废气的催化剂装置63,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被所述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及所述催化剂装置63包围。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散热器40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5,在所述凹部75中布置有线束76a、76b、76c。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散热器40相对于车体被紧固部件71在前后方向上紧固,所述紧固部件71配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61、62之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从所述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所述排气管61、62在屈曲部61e、62e处改变朝向而向后下方延伸,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屈曲部61e、62e的后上方。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发动机,其支承于车架;排气传感器,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发动机用的散热器,发动机被设置于车架的发动机悬吊部所支承,排气传感器在比发动机悬吊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发动机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散热器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与发动机悬吊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排气传感器在比发动机悬吊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发动机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散热器的下方,因此,排气传感器不容易妨碍散热器的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散热器。另外,排气传感器位于散热器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与发动机悬吊部重叠,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和发动机悬吊部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发动机悬吊部具有紧固部,发动机紧固器具贯该紧固部并将该紧固部紧固于发动机,排气传感器配置于比紧固部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发动机悬吊部的紧固部从下方侧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发动机连接有左右一对的排气管,排气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排气管,各排气传感器相对于左右一对的排气管被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
根据该结构,容易使排气传感器从车宽方向外侧装卸。另外,排气传感器的配置是左右对称的,因此外观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排气传感器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位于比散热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并且能够将排气传感器配置成不显眼,从而能够确保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散热器的下端部具有在排气传感器的上方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排气传感器靠近散热器的下端部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排气传感器,并且容易利用散热器保护排气传感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排气管具有从发动机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管部,倾斜面在下方延伸管部的上方沿下方延伸管部向前下方倾斜,排气传感器设置于下方延伸管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排气管和排气传感器配置为靠近散热器的下端部和发动机,能够紧凑地配置排气管和排气传感器,并且容易利用散热器保护排气传感器。另外,能够使散热器配置为靠近发动机,能够减小散热器的向前方侧的探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排气传感器的下方设置有喇叭,排气传感器被散热器、发动机悬吊部以及喇叭包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发动机悬吊部以及喇叭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排气传感器的下方设置有净化废气的催化剂装置,排气传感器被散热器、发动机悬吊部以及催化剂装置包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发动机悬吊部以及催化剂装置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散热器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凹部中布置有线束。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散热器的上表面的凹部中设置线束,线束不易显眼,外观性良好,另外,能够上下紧凑地配置线束和散热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散热器相对于车体被紧固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紧固,紧固部件配置于左右一对的排气管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将散热器在前后方向上紧固的紧固部件紧凑地固定散热器,并且能够利用左右的排气管隐藏紧固部件,从而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为,从发动机向前下方延伸的排气管在屈曲部处改变朝向而向后下方延伸,排气传感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屈曲部的后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排气管的屈曲部从前下方保护排气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前方侧观察发动机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的周边部的正视图。
图4是发动机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5是发动机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的周边部的右视图。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散热器的下方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从前方侧观察散热器的上部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侧方侧观察左侧的发动机悬吊部和散热器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10:车架;11:发动机;40:散热器;40a、40b:端缘;41b:下端部;49:喇叭;51L、51R:发动机悬吊部;53:紧固部;54:发动机紧固器具;61:一侧排气管(排气管);61a、62a:下方延伸管部;61e、62e:屈曲部;62:另一侧排气管(排气管);63:催化剂装置;65、66:排气传感器;65a、66a:基端部(外端部);71:下侧紧固部件(紧固部件);75:凹部;76a、76b、76c:线束;77L、77R: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针对前后左右和上下等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在各图中示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如下车辆: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支承于车架10,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转向系统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对后轮3进行支承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坐的方式坐在座椅14上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0具有:前立管15,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6,它们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下框架17L、17R,它们在前立管15从主框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18,它们从主框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座椅框架19,其从主框架16的后部和枢轴框架18的上部向后方延伸。
另外,车架10具有:左右一对的第1加强框架20,它们将下框架17L、17R的上部与主框架16的上部连接;以及左右一对的第2加强框架21,它们在第1加强框架20的下方将下框架17L、17R的上部与主框架16连接。
转向系统12具有:转向轴23,其转动自如地轴支于前立管15;顶梁24,其固定于转向轴23的上端;底梁25,其固定于转向轴23的下端;左右一对的前叉26,它们被支承于顶梁24和底梁25;以及转向用的把手27,其固定于顶梁24。
顶梁24在前立管15的上方从转向轴23沿车宽方向延伸,将左右的前叉26的上端部连结。
底梁25在前立管15的下方从转向轴23沿车宽方向延伸,将左右的前叉26连结。
前叉26配置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后倾。前轮2被轴支于跨左右的前叉26的下端部之间的车轴2a。
摆臂13被轴支于枢轴28,该枢轴28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8。枢轴28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摆臂13的前端部被轴支于枢轴28,摆臂13以枢轴28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被轴支于设置在摆臂13后端部的车轴3a上。
自动二轮车1具有左右一对的后悬架29,后悬架29架设在摆臂13的后端部与座椅框架19之间。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下框架17L、17R与枢轴框架18之间,并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有:曲轴箱31,其对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曲轴30进行支承;气缸32,其设置于曲轴箱31的前部的上部;气缸盖33,其与气缸32的上表面结合;以及盖罩34,其安装于气缸盖33的上表面。气缸32的气缸轴线32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发动机11的进气装置36与气缸盖33的后表面的进气端口连接。
在气缸盖33的前表面部左右一对地设置有发动机11的排气端口37L、37R。
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部38,其与排气端口37L、37R连接;以及消音器39,其与排气管部38的下游端连接。
曲轴箱31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的变速器箱部31a。发动机11的输出借助于将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连接的驱动链条(未图示)而被传递至后轮3。
发动机11的冷却水所通过的散热器40在前立管15的下方配置于发动机11的前方。
燃料箱42在主框架16的上方配置于前立管15与座椅14之间。
自动二轮车1的车体罩具有:前侧侧罩43a,其覆盖第1加强框架20与第2加强框架21之间;以及后侧侧罩43b,其覆盖座椅框架19与主框架16之间。第2加强框架21配置于比盖罩34靠上方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
前照灯44配置于前立管15的前方且底梁25的上方,被转向系统12支承。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5被支承于前叉26。
后轮3被配置于座椅14的后方的后挡泥板46从上方覆盖。
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前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供座椅14的乘员放脚的踏板47。
侧支架48配置于左侧的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
发出警笛声的喇叭49配置于发动机11的前表面侧。
在前叉26的下端部的后部设置有钳支架56,在钳支架56固定有前轮2的制动装置的制动钳57。
图3是从前方侧观察发动机11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38的周边部的正视图。图4是发动机11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38的周边部的左视图。图5是发动机11的支承结构和排气管部38的周边部的右视图。
参照图2~图5,下框架17L、17R具有:宽幅部50L、50R,其以随着从前立管15靠向后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延伸;以及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其从宽幅部50L、50R彼此大致平行地向后下方延伸。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对发动机11的前部进行支承。
发动机11在曲轴箱31的前表面侧具有紧固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托架35。
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经由托架35以悬挂的方式对发动机11的前部进行支承。左右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
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具有:由构成宽幅部50L、50R的管部件直接向下方延伸而成的下方延伸部52;以及设置于下方延伸部52的下端的紧固部53。
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位于气缸32、气缸盖33以及盖罩34的前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沿着气缸轴线32a的方式前倾配置。
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从左右的各第2加强框架21的前端与下框架17L、17R相结合的结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至曲轴箱31的前方的位置。
左右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被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紧固部53中的发动机紧固器具54而分别紧固于发动机11的托架35。这里,发动机紧固器具54由螺栓54a和螺母54b构成。
详细而言,紧固部53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在筒内具有:承受部(未图示),其在轴向上承受发动机紧固器具54;以及孔部(未图示),其贯通该承受部,螺栓54a贯插于该孔部中。紧固部53形成为在轴向上比下方延伸部52的直径长,紧固部53相对于下方延伸部52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和内侧突出。
发动机11所具有的托架35具有:大致矩形的前壁部35a,其从前方覆盖曲轴箱31的前表面;左右一对的侧壁部35b、35c,它们从前壁部35a的车宽方向的两个侧缘向后方延伸;以及发动机悬架连结部35d(图3),其在前壁部35a的后方将左右的侧壁部35b、35c在车宽方向上连接。
发动机悬架连结部35d呈沿车宽方向贯通侧壁部35b、35c的管状,发动机悬架连结部35d的两端部从侧壁部35b、35c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发动机11具有从气缸32的前表面部向前方突出的托架固定部32b。托架35的上部被从车宽方向贯插于侧壁部35b、35c中的托架紧固器具35e(图4)紧固于托架固定部32b。
另外,托架35的下部被从车宽方向贯插于侧壁部35b、35c中的托架紧固器具35f(图5)紧固于曲轴箱31的下部的前端部。
发动机11的托架35配置于左右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之间,被发动机紧固器具54紧固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
详细而言,发动机悬架连结部35d被夹在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左右的紧固部53之间,托架35被贯插于左右的紧固部53和发动机悬架连结部35d中的发动机紧固器具54紧固。发动机紧固器具54在托架35的上部位于托架紧固器具35e的前下方。
参照图2~图5,排气管部38具有:一侧排气管61(排气管),其从左右的一侧(左侧)的排气端口37L向下方延伸;另一侧排气管62(排气管),其从左右的另一侧(右侧)的排气端口37R向下方延伸;催化剂装置63,其与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的废气流的下游的端部连接;以及连接管64,其从催化剂装置63向后方延伸,并与消音器39连接。
在一侧排气管61设置有对一侧排气管61的排气进行检测的排气传感器65。在另一侧排气管62设置有对另一侧排气管62的排气进行检测的排气传感器66。
消音器39配置为相对于自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偏向左右的另一侧,位于后轮3的右侧方。
催化剂装置63配置为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而与消音器39同样地偏向左右的另一侧。
催化剂装置63具有筒状的催化剂壳体63a和收纳在催化剂壳体63a内的催化体(未图示)。在上述催化体中保持有对排气气体成分进行分解的催化物质(例如,铂、铑以及钯)。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剂装置63以向曲轴箱31的前部的下方倾斜的姿态配置,以使得催化剂壳体63a的轴线63b前高后低。
催化剂壳体63a的与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的下游端连接的前端部63c位于曲轴箱31的前方,并且位于比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下方的位置。
详细而言,催化剂装置63的前部位于右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R的正下方,并从下方覆盖发动机悬吊部51R的紧固部53的至少一部分。
排气端口37L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中心线C与左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L之间。一侧排气管61具有:下方延伸管部61a,其从排气端口37L以沿着中心线C的方式向前下方延伸;侧方延伸管部61b,其从下方延伸管部61a向车宽方向屈曲,并跨中心线C向催化剂装置63侧延伸;以及连接管部61c,其从侧方延伸管部61b向后下方屈曲,与催化剂壳体63a的前端部63c连接。侧方延伸管部61b在托架35的前方左右延伸。
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一侧排气管61的下方延伸管部61a从排气端口37L向前下方延伸,在屈曲部61e处改变朝向,连接管部61c向后下方延伸。屈曲部61e由侧方延伸管部61b和连接管部61c的一部分构成。
排气端口37R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中心线C与右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R之间。另一侧排气管62具有:下方延伸管部62a,其从排气端口37R以沿中心线C的方式向前下方延伸;以及连接管部62b,其从下方延伸管部62a向后下方屈曲,与催化剂壳体63a的前端部63c连接。
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另一侧排气管62的下方延伸管部62a从排气端口37R向前下方延伸,在屈曲部62e处改变朝向,连接管部62b向后下方延伸。
参照图1~图5,散热器40具有冷却水所通过的散热器主体41和覆盖散热器主体41的前表面的散热器罩68。
散热器主体41是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配置为使板厚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散热器主体41在前立管15的下方设置于发动机11和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前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散热器主体41以沿着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方式前倾配置。散热器主体4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大致平行。另外,散热器主体41位于比催化剂装置63靠上方的位置。
散热器罩68是紧固于散热器主体41的前表面的大致矩形的网状部件,散热器罩68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散热器主体41稍大。
散热器主体41的上端部41a位于前立管15的下端部附近。
散热器主体41的下端部41b位于比排气端口37L、37R靠下方且比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下端部即紧固部53靠上方的位置。
散热器主体41的下部从前方覆盖排气端口37L、37R、一侧排气管61以及另一侧排气管62的上部。
如图2所示,散热器主体41的车宽方向的大小与左右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之间的宽度大致相等,散热器主体41的车宽方向的端部41c、41d分别从前方覆盖发动机悬吊部51L、51R。
图6是从前方观察散热器40的下方的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6,在发动机11的托架35的上部安装有对散热器40的下部进行支承的散热器支承部件70。
散热器支承部件70呈从托架35的前壁部35a向上方延伸的板状。散热器支承部件70被从前方贯插于散热器支承部件70的下部处的多个固定具70a而紧固于前壁部35a的上部。
在图3的正视图中,散热器支承部件70配置于由下方延伸管部61a、下方延伸管部62a、侧方延伸管部61b以及散热器主体41的下端部41b包围的区域69中。
散热器主体41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多个从下端部41b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下侧撑架部41e。下侧撑架部41e配置于左右的下方延伸管部61a、62a之间的位置。
散热器主体41被从前方贯插于各下侧撑架部41e中的下侧紧固部件71(紧固部件)紧固于散热器支承部件70的上部。在下侧撑架部41e与散热器支承部件70之间夹装有供下侧紧固部件71贯插的筒状的防振部件72。
下侧紧固部件71是以螺纹部的轴线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紧固于散热器支承部件70的螺栓。因此,能够以在车宽方向上紧凑的结构将散热器40固定于车体侧。
下侧紧固部件71和固定具70a配置于左右的下方延伸管部61a、62a之间且侧方延伸管部61b与散热器主体41的下端部41b之间,并从下方延伸管部61a、62a之间向前方露出。因此,不容易使下侧紧固部件71和固定具70a显眼,能够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从前方接近下侧紧固部件71和固定具70a,维护性良好。
图7是从前方侧观察散热器40的上部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散热器主体41具有从上端部41a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上侧撑架部41f。上侧撑架部41f设置于散热器主体4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散热器主体41被从前方贯插于上侧撑架部41f中的上侧紧固部件74紧固于车体。上侧紧固部件74是以螺纹部的轴线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的螺栓,例如紧固在设置于车架10的上部的撑架(未图示)上。
在上侧撑架部41f与车体之间夹装有供上侧紧固部件74贯插的筒状的防振部件76。
在散热器主体41的上端部41a的上表面设置有该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5。
凹部75设置于散热器主体4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凹部75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左右的下框架17L、17R之间。凹部75位于前立管15的下端部的下方,以避开前立管15的下端部的方式向下方凹陷。
上侧撑架部41f设置于凹部75,从凹部75向上方延伸。
多个线束76a、76b、76c从散热器40的后方的车体向散热器40的前方布置,该多个线束76a、76b、76c在前立管15的下端部的下方前后地在凹部75内通过。因此,不容易从外侧视认线束76a、76b、76c,外观性良好。另外,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线束76a、76b、76c和散热器40。
线束76a、76b、76c是线状部件,例如是电装品的电线、操作用的线缆、制动器的配管以及冷却水的配管等。
图8是从后侧方侧观察左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L和散热器40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4、图6以及图8,在散热器主体41的下端部41b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朝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77L、77R。倾斜面77L、77R是下端部41b的后部向上方侧凹陷的凹状。倾斜面77L、77R相对于配置于中央的下侧撑架部41e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左侧的倾斜面77L位于一侧排气管61的下方延伸管部61a的上方,并沿下方延伸管部61a向前下方倾斜。下方延伸管部61a的上部从后方接近倾斜面77L,沿倾斜面77L向下方延伸。因此,能够使一侧排气管61与散热器40靠近而紧凑地进行配置。
右侧的倾斜面77R位于另一侧排气管62的下方延伸管部62a的上方,沿下方延伸管部62a向前下方倾斜。下方延伸管部62a的上部从后方接近倾斜面77R,沿倾斜面77R向下方延伸。因此,能够使另一侧排气管62与散热器40靠近而紧凑地进行配置。
参照图3和图4,喇叭49配置为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偏向催化剂装置63的相反侧。
喇叭49在一侧排气管61和托架35的外侧方位于左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L的正下方,从下方覆盖左侧的发动机悬吊部51L的一部分。喇叭49设置于比散热器40靠下方的位置。喇叭49相对于发动机悬吊部51L的紧固部53位于前下方。
喇叭49具有圆板状的喇叭主体49a和从喇叭主体49a向后方延伸的安装部49b。喇叭49被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安装部49b中的喇叭紧固器具49c紧固于托架35的左侧的侧壁部35b。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喇叭49以喇叭主体49a与发动机悬吊部51L大致平行的方式前倾配置。
喇叭49的电线49d从喇叭主体49a向上方延伸。
参照图3~图6以及图8,在一侧排气管61的下方延伸管部61a的外侧面设置有安装排气传感器65的传感器安装部61d。传感器安装部61d呈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筒状。
另外,在另一侧排气管62的下方延伸管部62a的外侧面设置有安装排气传感器66的传感器安装部62d。传感器安装部62d呈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筒状。
排气传感器65、66呈棒状,在末端部具有对废气的氧浓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未图示)。在排气传感器65、66的基端部65a、66a(外端部)分别连接有连接线缆81、82。排气传感器65、66的检测结果经由连接线缆81、82被传递向对发动机11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
如图2所示,作为针对前方的防溅罩,也可以在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设置覆盖排气传感器65、66自身的传感器防护罩85。在图2以外的图中,未图示传感器防护罩85。
排气传感器65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于传感器安装部61d,上述检测部配置在一侧排气管61内。即,排气传感器65以基端部65a成为排气传感器65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的朝向安装于一侧排气管61。
排气传感器66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于传感器安装部62d,上述检测部配置在另一侧排气管62内。即,排气传感器66以基端部66a成为排气传感器66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的朝向安装于另一侧排气管62。
排气传感器65、66以在图3的正视观察车辆时随着靠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使排气传感器65、66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配置。排气传感器65、66的轴线65b、66b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
另外,如图4所示,排气传感器65、66以随着靠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使排气传感器65、66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左侧的排气传感器65配置于散热器40的下方且发动机悬吊部51L的前方。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排气传感器65从一侧排气管61朝向发动机悬吊部51L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排气传感器65的基端部65a在正视观察车辆时从前方与发动机悬吊部51L的下方延伸部52重叠。
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从上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5,并且能够利用发动机悬吊部51L从后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5。
如图3所示,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的基端部65a位于比散热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40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从车宽方向外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5。这里,端缘40a是散热器罩68的左右的一侧的端缘,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沿铅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配置于比向下方延长散热器主体41的前表面而得的延长线41g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主体41从前方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5。
另外,排气传感器65配置在喇叭49的正上方,排气传感器65相对于发动机悬吊部51L的紧固部53位于前上方。因此,能够利用紧固部53从后下方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5。
排气传感器65位于散热器主体41的倾斜面77L的正下方,在从下方观察时与倾斜面77L重叠。因此,能够使排气传感器6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41在上下方向上靠近,能够紧凑地配置排气传感器65。
排气传感器65的连接线缆81通过倾斜面77L的正下方并向后上方延伸,并以沿着散热器40的后表面的方式布置向上方。
排气传感器65被上方的散热器40、下方的喇叭49、后方的发动机悬吊部51L以及侧方的一侧排气管61包围。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喇叭49、发动机悬吊部51L以及一侧排气管61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5。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配置于一侧排气管61的屈曲部61e的后上方。因此,能够利用屈曲部61e从前下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5。
右侧的排气传感器66配置于散热器40的下方且发动机悬吊部51R的前方。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排气传感器66从另一侧排气管62朝向发动机悬吊部51R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排气传感器66的基端部66a在正视观察车辆时从前方与发动机悬吊部51R的下方延伸部52重叠。
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从上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6,并且能够利用发动机悬吊部51R从后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6。
如图3所示,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6的基端部66a位于比散热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40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从车宽方向外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6。这里,端缘40b是散热器罩68的左右的另一侧的端缘,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沿铅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6配置于比散热器主体41的前表面的延长线41g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主体41从前方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6。
另外,排气传感器66配置在催化剂装置63的前端部63c的正上方,排气传感器66相对于发动机悬吊部51R的紧固部53位于前上方。因此,能够利用紧固部53从后下方侧保护排气传感器66。
排气传感器66的连接线缆82通过散热器主体41的正下方并向后上方延伸,以沿着散热器40的后表面的方式布置向上方。
排气传感器66被上方的散热器40、下方的催化剂装置63、后方的发动机悬吊部51R以及侧方的另一侧排气管62包围。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催化剂装置63、发动机悬吊部51R以及另一侧排气管62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6。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6配置于另一侧排气管62的屈曲部62e的后上方。因此,能够利用屈曲部62e从前下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6。
另外,散热器40向下方延伸至从前方覆盖排气端口37L、37R的位置而确保了容量,因此能够高效地对发动机11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传感器65、66在散热器40的下方设置于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因此例如与在排气端口37L、37R设置排气传感器65、66的结构相比,排气传感器65、66不易成为妨碍物,能够将散热器40配置为靠近排气端口37L、37R,能够减小散热器40向前方侧探出的量。因此,能够前后紧凑地配置散热器40,能够确保散热器40与前轮2之间的距离。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有:车架10;发动机11,其支承于车架10;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发动机11被设置于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发动机11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并且位于散热器40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根据该结构,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发动机11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并且位于散热器40的下方,因此排气传感器65、66不容易妨碍散热器40的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散热器40。另外,排气传感器65、66位于散热器40的下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因此能够利用散热器40和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
另外,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具有紧固部53,发动机紧固器具54贯插于该紧固部53并将该紧固部53紧固于发动机11,排气传感器65、66配置于比紧固部53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发动机悬吊部51L、51R的紧固部53从下方侧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
另外,在发动机11连接有左右一对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排气传感器65、66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各排气传感器65、66相对于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被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
根据该结构,容易使排气传感器65、66从车宽方向外侧装卸。另外,排气传感器65、66配置为左右对称,因此外观性良好。
此外,排气传感器65、66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即基端部65a、66a位于比散热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40a、40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40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并且能够配置为使排气传感器65、66不显眼而确保外观性。
另外,散热器40的下端部41b具有在排气传感器65、66的上方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77L、77R。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排气传感器65、66靠近散热器40的下端部41b地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排气传感器65、66,并且容易利用散热器40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
另外,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具有从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管部61a、62a,倾斜面77L、77R在下方延伸管部61a、62a的上方沿下方延伸管部61a、62a向前下方倾斜,排气传感器65、66设置于下方延伸管部61a、62a。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一侧排气管61、另一侧排气管62以及排气传感器65、66配置为靠近散热器40的下端部41b和发动机11,能够紧凑地配置一侧排气管61、另一侧排气管62以及排气传感器65、66,并且容易利用散热器40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另外,能够使散热器40配置为靠近发动机11,能够减小散热器40向前方侧的探出。
另外,在排气传感器65的下方设置有喇叭49,排气传感器65被散热器40、发动机悬吊部51L、以及喇叭49包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40、发动机悬吊部51L以及喇叭49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5。
另外,在排气传感器66的下方设置有净化废气的催化剂装置63,排气传感器66被散热器40、发动机悬吊部51R以及催化剂装置63包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散热器40、发动机悬吊部51R以及催化剂装置63有效地保护排气传感器66。
此外,在散热器40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5,线束76a、76b、76c布置于凹部75中。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线束76a、76b、76c设置于散热器40的上表面的凹部75中,线束76a、76b、76c不显眼,使外观性良好,另外,能够上下紧凑地配置线束76a、76b、76c和散热器40。
另外,散热器40相对于车体被下侧紧固部件71在前后方向上紧固,下侧紧固部件71配置于左右一对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前后方向上紧固的下侧紧固部件71紧凑地固定散热器40,并且能够用左右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隐藏下侧紧固部件71,从而提高外观性。
另外,从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一侧排气管61和另一侧排气管62在屈曲部61e、62e处改变朝向而向后下方延伸,排气传感器65、66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屈曲部61e、62e的后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屈曲部61e、62e从前下方保护排气传感器65、66,从而能防止飞溅的小石子等打破排气传感器65、66。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排气传感器65、66分别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排气传感器65、66中,只要排气传感器65、66中的至少一方与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排气传感器65与发动机悬吊部51L重叠,排气传感器66与发动机悬吊部51R不重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2个前轮或后轮的3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有4个以上轮子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13)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
车架(10);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
所述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
所述发动机(11)被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器(40)的下方,
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具有紧固部(53),发动机紧固器具(54)贯插于所述紧固部(53)中并将所述紧固部(53)紧固于所述发动机(11),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配置于比所述紧固部(53)靠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11)连接有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
各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相对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被从车宽度方向外侧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位于比所述散热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40a、40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40)的下端部(41b)具有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上方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77L、77R)。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有从所述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管部(61a、62a),
所述倾斜面(77L、77R)在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的上方沿着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向前下方倾斜,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设置于所述下方延伸管部(61a、62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下方设置有喇叭(49),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被所述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及所述喇叭(49)包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下方设置有净化废气的催化剂装置(63),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被所述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及所述催化剂装置(63)包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器(40)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5),在所述凹部(75)中布置有线束(76a、76b、76c)。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40)相对于车体被紧固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紧固,所述紧固部件配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发动机(11)向前下方延伸的所述排气管在屈曲部处改变朝向而向后下方延伸,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屈曲部的后上方。
1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
车架(10);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
所述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
所述发动机(11)被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器(40)的下方,
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所述排气管具有左右一对的排气管,
在所述发动机(11)连接有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
各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相对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排气管被从车宽度方向外侧插入。
12.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
车架(10);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
所述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
所述发动机(11)被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器(40)的下方,
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在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下方设置有喇叭(49),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被所述散热器(40)、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以及所述喇叭(49)包围。
13.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
车架(10);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传感器(65、66),其对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进行检测;以及
所述发动机(11)用的散热器(40),
所述发动机(11)被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发动机悬吊部(51L、51R)所支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在比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管,并且位于所述散热器(40)的下方,
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排气传感器(65、66)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吊部(51L、51R)重叠,
在所述散热器(40)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部(75),在所述凹部(75)中布置有线束(76a、76b、76c)。
CN202010258919.6A 2019-04-11 2020-04-03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11828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5862 2019-04-11
JP2019075862A JP6816199B2 (ja) 2019-04-11 2019-04-11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8149A CN111828149A (zh) 2020-10-27
CN111828149B true CN111828149B (zh) 2022-05-03

Family

ID=72613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8919.6A Active CN111828149B (zh) 2019-04-11 2020-04-03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0929B2 (zh)
JP (1) JP6816199B2 (zh)
CN (1) CN111828149B (zh)
DE (1) DE1020202041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65213A (ja) * 2022-05-02 2023-11-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6790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EP1980737A1 (en) * 2007-04-09 2008-10-1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N102465786A (zh) * 2010-11-10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废气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CN102700658A (zh) * 2010-12-07 2012-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203005648U (zh) * 2011-11-22 2013-06-19 铃木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JP201607016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センサ配置構造
CN107407215A (zh) * 2015-03-26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JP201811565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6554B2 (ja) * 1991-02-22 1999-10-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排気装置のo2 センサ配置構造
JPH0932711A (ja) * 1995-07-18 1997-02-04 Yamaha Motor Co Ltd 燃料噴射式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
US5946908A (en) * 1996-01-17 1999-09-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control and wall temperature sensor
JP2008024291A (ja) 2006-06-23 2008-02-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4986685B2 (ja) * 2007-03-30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6231751B2 (ja) * 2013-01-30 2017-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配置構造
JP6106482B2 (ja) * 2013-03-22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50215B2 (ja) * 2014-01-17 2016-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JP6235511B2 (ja) * 2015-03-19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358723B2 (ja) * 2015-03-24 2018-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17120026A (ja) * 2015-12-28 2017-07-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排気装置
US10473019B2 (en) * 2017-01-16 2019-11-12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Exhaust gas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6790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EP1980737A1 (en) * 2007-04-09 2008-10-1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CN102465786A (zh) * 2010-11-10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废气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CN102700658A (zh) * 2010-12-07 2012-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203005648U (zh) * 2011-11-22 2013-06-19 铃木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JP201607016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センサ配置構造
CN107407215A (zh) * 2015-03-26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JP201811565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204178A1 (de) 2020-10-15
JP6816199B2 (ja) 2021-01-20
US20200324846A1 (en) 2020-10-15
CN111828149A (zh) 2020-10-27
JP2020172907A (ja) 2020-10-22
US11260929B2 (en)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49407B1 (en) Exhaust apparatus of vehicles
JP51296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保持構造
EP3301001B1 (en) Electric componen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e vehicle
EP1772359A1 (en) Motorcycle
EP248984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1828149B (zh) 鞍乘型车辆
JP5764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159147B1 (en) Motorcycle with inclination sensor
CN1116888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EP1772366B1 (en) Motorcycle
CN110015368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CN112351935B (zh) 机动二轮车的氧气传感器配置结构
EP3141469A1 (en) Steer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0922697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CN1103926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JP66366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54706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1032502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JP70468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3179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86734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装置配置構造
US20220315149A1 (en) Saddle-ride vehicle
EP3348464B1 (en) Muffl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2207855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4064100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