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9727A - 组电池 - Google Patents

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19727A
CN111819727A CN201880090938.3A CN201880090938A CN111819727A CN 111819727 A CN111819727 A CN 111819727A CN 201880090938 A CN201880090938 A CN 201880090938A CN 111819727 A CN111819727 A CN 111819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separator
secondary batteries
stopper portion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09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笠井正胜
清水纪雄
室永晃
星野光弘
重久研司
武藤隆志
古泽朝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19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97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这样的组电池在充放电时发热,因此为了抑制二次电池的性能劣化而对二次电池进行冷却非常重要。在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二次电池有效地冷却的组电池。具有夹在多个二次电池各自之间的多个分隔件,在分隔件的上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与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的厚度的第二限位部,在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在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形成冷却通路,在与壳体的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冷却通路对置的开口部。

Description

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车辆、电子设备、以及其他产业用的电源,将二次电池组合而成的组电池的用途逐渐放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20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这样的组电池在充放电时发热,所以为了抑制二次电池的性能劣化,对二次电池进行冷却非常重要。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二次电池有效地冷却的组电池。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实施方式是组电池具有:
多个二次电池,其具备: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端子面、从所述端子面的一对长边沿着与所述端子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主面、在所述主面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面、以及与所述端子面对置的底面;
壳体,包含上部开口且具有与所述底面对置的下面的下壳体、以及下部开口且具有与所述端子面对置的上面的上壳体,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以所述主面对置的方式隔开规定的二次电池间隔地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收容;以及
多个分隔件,夹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各自之间,
所述下壳体具有多个第一壁部,该多个第一壁部从所述下面向上方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分别隔开,
所述上壳体具有多个第二壁部,该多个第二壁部从所述上面向下方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分别隔开,
所述多个分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在所述分隔件的下部具有第一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的厚度,在所述分隔件的上部具有第二限位部,该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的厚度,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形成冷却通路,
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冷却通路对置的开口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截面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6的实施方式的分隔件的截面图。
图7是变形例1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1的分隔件的截面图。
图9是变形例1的组电池的截面放大图。
图10是变形例2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分隔件的截面图。
图12是变形例2的组电池的截面放大图。
图13是变形例3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3的分隔件的截面图。
图15是变形例3的组电池的截面放大图。
图16是变形例4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4的组电池的立体图。
图18是变形例5的分隔件的横面图。
图19是变形例5的组电池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变形例6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6的组电池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变形例7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变形例7的分隔件的截面图。
图24是变形例8的分隔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变形例8的组电池的截面图。
图26是变形例9的分隔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而规定了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相互正交。
图1是实施方式的组电池1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组电池1的分解立体图。组电池1具有上部开口的矩形箱状的下壳体2和与该下壳体2的开口的上部侧连接且下部开放的矩形箱状的上壳体3,还具备覆盖该上壳体3的上部且下面开口的矩形箱状的盖体4。
另外,下壳体2、上壳体3、盖体4的各部件使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改性PPE(聚苯醚)、PFA(全氟烷氧基烷烃、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此外,作为合成树脂材料,可以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例如PE、PP、PMP等聚烯烃树脂、PET、PBT、PEN等聚酯系树脂、POM树脂、PA6、PA66、PA12等聚酰胺系树脂、PPS树脂、LCP树脂等结晶性树脂及它们的合金树脂、或者PS、PC、PC/ABS、ABS、AS、改性PPE、PES、PEI、PSF等非结晶性树脂及它们的合金树脂。
在具有下壳体2、上壳体3、盖体4的框体的内部收容着图3所示的多个二次电池5。二次电池5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具备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扁平或大致立方形状的外装容器6和与非水电解液一起收纳在外装容器6内的电极体(未图示)。
在外装容器6的上部的端子面9,在二次电池5的长边方向Y的两端部具备正极端子7a和负极端子7b这两种端子,正极端子7a及负极端子7b与电极体电连接。此外,也可以具备将二次电池5内产生的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阀8、以及用于将非水电解液注入到二次电池5的内部的注液口(未图示)。
此外,外装容器6除了端子面9之外,还具备从端子面9的一对长边向与端子面9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主面10、在该主面10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面11、以及与端子面9对置的底面12。
使用图1、图2、以及作为组电池1的XZ平面的局部放大截面图的图4,继续说明下壳体2及上壳体3。在下壳体2形成有与二次电池5的底面12对置的下面16,在上壳体3形成有与二次电池5的端子面9对置的上面17,二次电池5以多个二次电池5的主面10彼此对置的方式,隔开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而在X方向(第一方向)上排列收容。
此外,在下壳体2的下面16形成有多个第一壁部13,该多个第一壁部13向上方(Z方向的上方向)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多个二次电池5之间分别间隔开。
另一方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壁部15,该多个第二壁部15从上壳体3的上面17向下方(Z方向的下方向)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多个二次电池5之间分别间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9个二次电池5串联连接的例子。二次电池5以使主面10彼此对置的方式排列而构成电池单元群。上壳体3的与二次电池5的正极端子7a、负极端子7b对应的部分开口,正极端子7a及负极端子7b通过焊接等与总线14连接。
总线14载置于上壳体3的上面17之中的不与二次电池5的端子面9对置的一侧的面。总线14将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正极端子7a和负极端子7b电连接。另外,总线14是将导电性的铝或黄铜等的金属板弯曲成形而形成的。进而,总线14也可以具备用于与后述的基板20电连接的电压检测部(未图示)。
如图4所示,在多个二次电池5各自之间夹着多个分隔件41。以下基于图4、图5及图6详细说明分隔件41。图5是分隔件41的立体图,图6是分隔件41的截面图。
分隔件41使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改性PPE(聚苯醚))等。此外,作为合成树脂材料,可以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PE、PET、PBT、PEN等聚酯系树脂、或者PS、PC、PC/ABS、ABS、AS、改性PPE、PES、PEI、PSF等非结晶性树脂及它们的合金树脂。
分隔件41具备第一限位部(stopper)41a、冷却通路41b、第二限位部41c。在此,第一限位部41a在Z轴方向上设置在分隔件41的一端,第二限位部41c在Z轴方向上设置在分隔件41的另一端,冷却通路41b设置在第一限位部41a与第二限位部41c之间。
第一限位部41a为大致立方体的凸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下壳体2的第一壁部13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多个第一限位部41a在与分隔件41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另一方面,第二限位部41c是在Y轴方向上连续的槽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上壳体3的第二壁部15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第二限位部41c沿着与分隔件41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此外,第一限位部41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二限位部41c的Z轴方向的长度更长。
本实施方式的分隔件41的冷却通路41b具有锯齿状的截面构造以在多点与设置在分隔件41的两侧的二次电池5相接,沿着与分隔件41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换言之,在冷却通路41b具有第一突出部41b-1和第二突出部41b-2,该第一突出部41b-1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与冷却通路41b邻接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与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另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该第二突出部41b-2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另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与另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第一突出部41b-1和第二突出部41b-2在将第一限位部41a与第二限位部41c连结的方向(Z轴方向)上连续且交替地重复设置。
接着,返回图4,说明具备分隔件41的组电池1。如上述那样,分隔件41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主面10对置,夹在二次电池5之间地配置。在此,分隔件41以第一限位部41a载置于下壳体2的第一壁部13的上部、第二限位部41c载置于上壳体3的第二壁部15的下部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组电池1的上壳体3之中的、与二次电池5的侧面11对置的侧面(XZ侧面)形成有多个开口部60。多个开口部6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截面,与供分隔件41配设的二次电池间隔连接。即,开口部60与分隔件41同样地隔开第一规定间隔而形成,在第一规定间隔中能够送入空气等的冷却介质。
这样的组电池1具备分隔件41,所以能够将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绝缘的同时对相邻的二次电池5设置规定间隔,能够在该间隔中流动空气等的冷却介质。
此外,分隔件41具备锯齿状的冷却通路41b。因此,冷却介质不是仅与一个二次电池5的主面10接触,而是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双方的主面10接触。因此,相比于冷却介质仅与一个二次电池5接触的情况,冷却介质以比较均等地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接触的方式流动,所以二次电池5被冷却的程度不易产生差异,能够减小二次电池5的温度差。
进而,分隔件41具备第一限位部41a及第二限位部41c。第一限位部41a及第二限位部41c的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形成为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防止分隔件41进入二次电池5与第一壁部13之间、以及二次电池5与第二壁部15之间。此外,能够限制分隔件41在二次电池间隔内的移动。
第一限位部41a及第二限位部41c的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形成为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所以冷却介质不易流到形成有第一限位部41a及第二限位部41c的部分。因此,冷却介质集中地在冷却通路41b中流动。
此外,第一限位部41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限位部41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冷却通路41b位于发热大的二次电池5的端子面9侧,在该部分能够流过更多的冷却介质。由此,能够将二次电池5高效地冷却。
(变形例1)
以下说明变形例1。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7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2的立体图,图8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2的截面图。此外,图9是具备分隔件42的组电池1的XZ平面放大截面图。
如图7~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2具备第一限位部42a、冷却通路42b、第二限位部42c。
在此,第一限位部42a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2的一端,第二限位部42c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2的另一端,冷却通路42b设置在第一限位部42a与第二限位部42c之间。
第一限位部42a是在Y轴方向上连续的槽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下壳体2的第一壁部13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第一限位部42a沿着与分隔件42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另一方面,第二限位部42c是在Y轴方向上连续的槽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上壳体3的第二壁部15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第二限位部42c沿着与分隔件42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此外,第一限位部42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二限位部42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分隔件42的冷却通路42b是平面,形成在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X轴方向的第一规定间隔的大致一半的位置。换言之,分隔件42的冷却通路42b设置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部。
具备这样的分隔件42的组电池1能够使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绝缘的同时对相邻的二次电池设置规定间隔,能够使空气等的冷却介质流动。
此外,分隔件42具备设置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部的冷却通路42b,能够使冷却介质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分别接触。因此,相比于冷却介质仅与一个二次电池5接触的情况,冷却介质能够以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比较均等地接触的方式流动,所以二次电池5被冷却的程度不易产生差异,能够减小二次电池5彼此的温度差。
进而,分隔件42具备第一限位部42a及第二限位部42c。第一限位部42a及第二限位部42c的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形成为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X轴方向的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防止分隔件42进入二次电池5与第一壁部13之间、以及二次电池5与第二壁部15之间。此外,能够限制分隔件41在第一间隙内的移动。
此外,冷却介质不易流入形成有第一限位部42a及第二限位部42c的部分。因此,冷却介质流入冷却通路42b所形成的部分。第一限位部42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限位部42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冷却通路42b位于发热大的二次电池的端子面9侧,能够在该部分流过更多的冷却介质。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将二次电池5冷却。
(变形例2)
以下说明变形例2。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10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3的立体图,图11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3的截面图。此外,图12是具备分隔件43的组电池1的XZ平面放大截面图。
如图10~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3具备第一限位部43a、冷却通路43b、第二限位部43c。
在此,第一限位部43a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3的一端,第二限位部43c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3的另一端,冷却通路43b设置在第一限位部43a与第二限位部43c之间。
第一限位部43a是大致立方体的凸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下壳体2的第一壁部13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多个第一限位部43a在与分隔件43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另一方面,第二限位部43c是在Y轴方向上连续的槽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与立设于上壳体3的第二壁部15对置。此外,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与多个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第二限位部43c沿着与分隔件43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此外,第一限位部43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二限位部43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
本实施方式的分隔件43的冷却通路43b具有波形状的截面构造以与设置于分隔件43的两侧的二次电池5在多点相接,沿着与分隔件43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换言之,在冷却通路43b具有第一突出部43b-1和第二突出部43b-2,该第一突出部43b-1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与冷却通路43b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并与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另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该第二突出部43b-2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另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并与另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第一突出部43b-1和第二突出部43b-2在与冷却通路垂直的方向上连续且交替地设置,形成波形状。
另外,第一限位部43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二限位部43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
这样的组电池1具备分隔件43,所以能够使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绝缘的同时对相邻的二次电池设置规定间隔,能够使空气等的冷却介质流动。
此外,分隔件43具备冷却通路43b。因此,冷却介质不是仅与一个二次电池5的主面10接触,而是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双方的主面10接触。因此,二次电池5被冷却的程度不易产生差异,能够减小二次电池5的温度差。
进而,分隔件43具备第一限位部43a及第二限位部43c。第一限位部43a的凸部的宽度及第二限位部43c的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形成为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所以能够防止分隔件43进入二次电池5与第一壁部13之间、以及二次电池5与第二壁部15之间。
此外,冷却介质不易流到形成有第一限位部43a及第二限位部43c的部分。因此,冷却介质流入冷却通路43b所形成的部分。第一限位部43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限位部43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冷却通路43b位于发热大的二次电池的端子面9侧,能够在该部分流过更多的冷却介质。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将二次电池5冷却。
此外,第一限位部43a及第二限位部43c夹在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间形成的二次电池间隔中而被固定。由此,能够限制分隔件43在第一间隙内的移动,能够避免分隔件43在二次电池间隔内移动而偏向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单侧。由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尽可能均等地与两个二次电池5接触,能够尽可能均等地将二次电池5冷却。
(变形例3)
以下说明变形例3。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13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4的立体图,图14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4的截面图。此外,图15是具备分隔件44的组电池1的XZ平面放大截面图。
如图13~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4具备第一限位部44a、冷却通路44b、第二限位部44c。
在此,第一限位部44a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4的一端,第二限位部44c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分隔件44的另一端,冷却通路44b设置于第一限位部44a与第二限位部44c之间。
第一限位部44a是大致立方体的凸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此外,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X轴方向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多个第一限位部44a在与分隔件44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另一方面,第二限位部44c是在Y轴方向上连续的槽部,具有大致コ字型的截面。此外,X轴方向的槽部的宽度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X轴方向的规定间隔(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第二限位部44c沿着与分隔件44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另外,第一限位部44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二限位部44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
实施方式的分隔件44的冷却通路44b中,凹凸部分别以规定间隔形成并且该凹凸部具有多个连续的构造,以与设置于分隔件44两侧的二次电池5在多处相接,该冷却通路44b沿着与分隔件44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
换言之,冷却通路44b在与所述冷却通路垂直的方向上连续且交替地重复设置第一突出部44b-1和第二突出部44b-2,该第一突出部44b-1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与冷却通路43b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并与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5之中的另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该第二突出部44b-2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另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并与另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在与一个二次电池5之间形成间隙,第一突出部44b-1和第二突出部44b-2连续地形成。
在此,第一突出部44b-1及第二突出部44b-2具有与二次电池5的主面10抵接的面,该面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
具备这样的分隔件44的组电池1能够使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绝缘的同时对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设置规定的二次电池间隔,能够使空气等的冷却介质在该间隔中流动。
此外,通过使用分隔件44,能够在由第一突出部44b-1及第二突出部44b-2形成的、与相互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每个之间的间隙中流动冷却介质。因此,相比于冷却介质仅与一个二次电池5接触的情况,能够将相邻的二次电池5比较均等地冷却。因此,二次电池5被冷却的程度不易产生差异,能够减小二次电池5彼此的温度差。
进而,第一限位部42a及第二限位部42c的X轴方向的凸部的宽度形成为与二次电池5彼此间设置的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所以能够防止分隔件44进入二次电池5和第一壁部13及第二壁部15之间。
进而,冷却通路44b中,第一突出部44b-1、第二突出部44b-2具有在Z轴方向上以规定的长度与二次电池5的主面10相接的面,分隔件44容易固定到相邻的二次电池的主面10。由此,能够限制分隔件44在二次电池间隔内的移动。
此外,冷却介质不易流入形成有第一限位部44a及第二限位部44c的部分。因此,冷却介质流入冷却通路44b所形成的部分。第一限位部44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限位部44c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冷却通路44b位于发热大的二次电池5的端子面9侧,在该部分能够流过更多的冷却介质。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将二次电池5冷却。
(变形例4)
以下说明变形例4。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16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5的立体图,图17是分隔件45、二次电池5、上壳体3及盖体4一体化的组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6、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5是通过连接部45d将实施方式的多个分隔件40连结而成的。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5具备第一限位部45a、冷却通路45b、第二限位部45c、以及连接部45d。
分隔件45的除连接部45d之外的构造与实施例所示的分隔件41相同,所以省略对分隔件41说明的内容。
连接部45d利用与分隔件45的其他构件相同的材质形成为例如立方体,将多个第一限位部45a彼此连接。连接部45d沿着与具备第一限位部45a、冷却通路45b、第二限位部45c的面(YZ平面)垂直的方向(X方向)延伸地形成。
此外,连接部45d与第一限位部45a的连结部是能够弯折的构造,如图17所示,分隔件45能够经由连接部45d变形为曲折的形状。
如图17所示,在二次电池5设置于上壳体3的状态下,分隔件45从上壳体3的开口部侧插入到由二次电池5形成的二次电池间隔中。
将分隔件45插入的方向是以第二限位部41c为前头的方向,在分隔件45形成连接部45d是在插入方向的逆侧,所以能够减少将分隔件45插入上壳体3时与连接部45d干涉的可能性。此外,分隔件45是多个分隔件一体化的构造,所以插入一片分隔件即可,相比于将分隔件逐片插入二次电池间隔的情况,能够减少插入分隔件的工时。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1的形状加入了连接部45d的方式,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通过加入连接部来应用。
(变形例5)
以下说明变形例5。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18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6的侧面图,图19是分隔件46、二次电池5、上壳体3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18所示,分隔件46具有第一限位部46a、冷却通路46b、第二限位部46c,并且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6a的区域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舌片状突起部46e。分隔件46的除去舌片状突起部46e之外的构造与实施例所示的分隔件41相同,所以省略对分隔件41说明的内容。
具体地说,分隔件46的包含舌片状突起部46e在内的Y轴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二次电池5的Y轴方向的宽度更长。
如图19所示,通过使用这样的分隔件46,在插入到上壳体3中的状态下,分隔件46的舌片状突起部46e也不会被二次电池5遮挡,能够在二次电池5的侧面11附近看到。由此,在组电池1的制造时能够防止忘记插入分隔件。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1的形状加入了舌片状突起部46e的方式,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通过加入连接部来应用。
(变形例6)
以下说明变形例6。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20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7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分隔件47、二次电池5、下壳体2和基板20的组电池1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分隔件47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7a、冷却通路47b、流路方向变更部47f。分隔件47的除流路方向变更部47f之外的构造与变形例3所示的分隔件44的除第二限位部44c之外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对分隔件44说明的内容。
在从分隔件47的Y轴方向两端部起朝中心部的规定长度上,Z轴方向上方开放,以使冷却介质向Z轴方向上方流动。
另一方面,在分隔件47的Y轴方向中心部,具有从二次电池间隔的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另一个二次电池5突出并与另一个二次电池5抵接的流路方向变更部47f。
如图21(省略上壳体3等)所示,通过对组电池1使用这样的分隔件,在从组电池1的两侧面流入了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沿着流路方向变更部47f的形状在二次电池的端子面9侧及基板20侧流动。
二次电池的端子面9侧和基板20侧的发热大,所以通过在这些部分流过更多的冷却介质,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4的形状加入了流路方向变更部47f的形态,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应用流路方向变更部47f。
(变形例7)
以下说明变形例7。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22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8的立体图,图23是分隔件48的截面图。
如图22及图23所示,分隔件48具备第一限位部48a、冷却通路48b、第二限位部48c,进而在冷却通路48b具备突起部48g。分隔件48的除突起部48g之外的构造与变形例3所示的分隔件44的构造相同,省略对分隔件44说明的内容。
突起部48g形成于分隔件48的冷却通路48b,在形成了突起部48g的面形成有凸形状,在其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凹形状,突起部48g沿着冷却通路48b的Y轴方向形成多个。这些多个突起部48g优选为在Z轴方向上不一致,优选为与分隔件48的材质相同。
在具备形成有这样的突起部48g的分隔件48的组电池1中,流入至冷却通路48b的冷却介质在突起部48g附近产生紊流。通过其紊流效应,能够提高二次电池5与流体之间的热传导率,提高热交换性。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4的形状应用突起部48g的形方式,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应用突起部48g。
(变形例8)
以下说明变形例8。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24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9的立体图,图25是具备本变形例的分隔件49的组电池1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图24及图25所示,分隔件49具备第一限位部49a、冷却通路49b、第二限位部49c、以及与冷却通路49b嵌合的刚体49h。分隔件49的除刚体49h之外的构造与变形例3所示的分隔件44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对分隔件44说明的内容。
刚体49h具有能够承受二次电池5的膨胀的刚性,通过在二次电池5的膨胀较大的部分具备刚体49h,即使在二次电池5膨胀的情况下,刚体49h与相邻的二次电池5的双方抵接,也能够确保规定间隔。由此,能够抑制二次电池5的膨胀,能够降低分隔件49被相邻的二次电池5彼此压溃的可能性。
刚体49h优选为与Z轴方向上的二次电池5的中央部附近嵌合。一般来说,二次电池5的膨胀在二次电池5的中央部最大,以与该中央部相接的方式设置刚体49h,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4的形状应用刚体49h的方式,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应用刚体49h。
(变形例9)
以下说明变形例9。适当省略也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或相同的效果的记载。
图26是本变形例的分隔件50的立体图。
如图26所示,分隔件50具备第一限位部50a、冷却通路50b、第二限位部50c,在第一限位部50a与冷却通路50b之间形成有连续凹凸部50i。分隔件50的除连续凹凸部50i之外的构造与变形例3所示的分隔件44相同,所以省略对分隔件44说明的内容。
连续凹凸部50i沿着Y轴方向延伸地形成,在Y轴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相对于具有与二次电池间隔大致同一高度的凸部50i-1、具有规定的深度的凹部50i-2在Y轴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连续凹凸部50i的凸部50i-1与二次电池5的主面10抵接。
连续凹凸部50i优选为设置于Z轴方向上的二次电池5的中央部。
连续凹凸部50i具有分隔件的骨架的功能,所以提高了分隔件的强度。进而,凸部50i-1与二次电池5的主面10抵接,即使在相邻的二次电池5分别膨胀的情况下,凸部50i-1分别与二次电池5抵接,所以也能够抑制其膨胀。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分隔件44的形状应用连续凹凸部50i的方式,但是在其他的分隔件形状中也能够应用连续凹凸部50i。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示,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内,也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范围内。符号的说明
1组电池;2下壳体;3上壳体;4盖体;5二次电池;13第一壁部;15第二壁部;41分隔件;41a第一限位部;41b冷却通路;41b-1第一突出部;41b-2第二突出部;41c第二限位部。

Claims (6)

1.一种组电池,具有:
多个二次电池,其具备: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端子面、从所述端子面的一对长边沿着与所述端子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主面、在所述主面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面、以及与所述端子面对置的底面;
壳体,包含上部开口且具有与所述底面对置的下面的下壳体、以及下部开口且具有与所述端子面对置的上面的上壳体,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以所述主面对置的方式隔开规定的二次电池间隔地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收容;以及
多个分隔件,夹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各自之间,
所述下壳体具有多个第一壁部,该多个第一壁部从所述下面向上方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分别隔开,
所述上壳体具有多个第二壁部,该多个第二壁部从所述上面向下方以规定的高度立设,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分别隔开,
所述多个分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在所述分隔件的下部具有第一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的厚度,在所述分隔件的上部具有第二限位部,该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大致相同的厚度,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之间形成冷却通路,
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冷却通路对置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电池,其中,
所述冷却通路中,在与所述冷却通路垂直的方向上连续且交替地重复设置有多个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冷却通路相邻的两个所述二次电池之中的一个二次电池突出并与所述一个二次电池抵接,在与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二次电池之中的另一个二次电池之间形成间隙,该第二突出部从所述二次电池间隔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朝向所述另一个二次电池突出并与所述另一个二次电池抵接,在与所述一个二次电池之间形成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连续的锯齿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连续的波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电池,其中,
所述冷却通路通过在所述二次电池间隔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部设置平面而形成在两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
CN201880090938.3A 2018-03-09 2018-03-09 组电池 Pending CN1118197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9212 WO2019171575A1 (ja) 2018-03-09 2018-03-09 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9727A true CN111819727A (zh) 2020-10-23

Family

ID=67846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0938.3A Pending CN111819727A (zh) 2018-03-09 2018-03-09 组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9005B2 (zh)
JP (1) JPWO2019171575A1 (zh)
CN (1) CN111819727A (zh)
WO (1) WO20191715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044A1 (zh) * 2022-09-05 2024-03-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86215B2 (en) 2005-05-21 2010-03-30 Apple Inc. Techniques and systems for supporting podcasting
EP4131596A4 (en) * 2020-03-31 2024-03-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EP4131595A4 (en) * 2020-03-31 2024-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WITH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230163402A1 (en) * 2020-03-31 2023-05-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ing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3461A (ja) * 2004-09-06 2006-03-16 Toyota Motor Corp 組電池
JP2010049842A (ja) * 2008-08-19 2010-03-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組電池
JP2012173269A (ja) * 2011-02-24 2012-09-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載用表示装置
CN102810654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二次电池装置、二次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3191440A (ja) * 2012-03-14 2013-09-26 Toshiba Corp 二次電池装置
US20140220404A1 (en) * 2011-06-17 2014-08-07 Yukiko Yoshioka Battery assembly
JP2015088236A (ja) * 2013-10-28 2015-05-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US20150188203A1 (en) * 2012-09-19 2015-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and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JP2016201258A (ja) * 2015-04-10 2016-12-01 株式会社東芝 組電池
CN106233497A (zh) * 2014-04-25 2016-12-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具有电池组的车辆
JP2017050164A (ja) * 2015-09-02 2017-03-09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1719B2 (ja) 1992-08-21 2002-06-10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4045678B2 (ja) 1998-12-18 2008-0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のセパレータ
KR101212369B1 (ko) * 2006-01-05 2012-12-13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리튬 2차 전지 시스템의 냉각구조
JP5496604B2 (ja) * 2009-10-30 2014-05-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SG183166A1 (en) 2010-02-24 2012-09-27 Hydrexia Pty Ltd Hydrogen storage unit
US20130183571A1 (en) * 2010-09-30 2013-07-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9437857B2 (en) 2011-06-17 2016-09-06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Battery assembly
WO2013084756A1 (ja) 2011-12-10 2013-06-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3461A (ja) * 2004-09-06 2006-03-16 Toyota Motor Corp 組電池
JP2010049842A (ja) * 2008-08-19 2010-03-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組電池
JP2012173269A (ja) * 2011-02-24 2012-09-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載用表示装置
CN102810654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二次电池装置、二次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140220404A1 (en) * 2011-06-17 2014-08-07 Yukiko Yoshioka Battery assembly
JP2013191440A (ja) * 2012-03-14 2013-09-26 Toshiba Corp 二次電池装置
US20150188203A1 (en) * 2012-09-19 2015-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and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JP2015088236A (ja) * 2013-10-28 2015-05-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06233497A (zh) * 2014-04-25 2016-12-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具有电池组的车辆
JP2016201258A (ja) * 2015-04-10 2016-12-01 株式会社東芝 組電池
JP2017050164A (ja) * 2015-09-02 2017-03-09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044A1 (zh) * 2022-09-05 2024-03-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71575A1 (ja) 2021-02-04
WO2019171575A1 (ja) 2019-09-12
US11509005B2 (en) 2022-11-22
US20210367290A1 (en)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9727A (zh) 组电池
JP5440666B2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用セパレータ
JP5510044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02403481A (zh) 电池单元
WO2020054228A1 (ja) 電源装置
CN111771294A (zh) 组电池
CN113574718A (zh) 用于使相邻的电池单体绝缘的隔板和电源装置
WO2020196190A1 (ja) 蓄電装置
US11916209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JP6684613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組電池
JP2019087416A (ja) 組電池
JP7053524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9153543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組電池
WO2024043254A1 (ja) 蓄電装置
WO2023190713A1 (ja) 蓄電装置
JP6261028B2 (ja) 蓄電装置
WO2024101197A1 (ja) 蓄電装置
WO2021039511A1 (ja) 蓄電装置
WO2024101199A1 (ja) 蓄電装置
WO2024101198A1 (ja) 蓄電装置
JP2023136738A (ja) 蓄電装置
JP2023136719A (ja) 蓄電装置
JP2017182988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組電池
JP2023136702A (ja) 蓄電装置
JP2023136606A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