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5354A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5354A
CN111795354A CN202010242866.9A CN202010242866A CN111795354A CN 111795354 A CN111795354 A CN 111795354A CN 202010242866 A CN202010242866 A CN 202010242866A CN 111795354 A CN111795354 A CN 111795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shaped light
lamp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28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川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95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53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1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1/14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2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1/24Light gu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3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1/32Optical layou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具有板状导光体,提高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作为板状导光体(32),构成为使来自光源的光在由在第1板面(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进行全反射后,从其第2板面(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此时,将各反射元件的表面形状设为半径Rs=R0.01~0.1mm的凹球面状,且将彼此相邻的反射元件相互的中心间距离(Ps)相对于上述凹球面的半径(Rs)而设定为5~15倍的值。由此,在灯具点灯时,使得多个反射元件看上去2维地大致均一地发光,另一方面,在灯具非点灯时,由于反射元件彼此间的通透部的存在而使板状导光体具有透明感。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使射入至板状导光体的来自光源的光在由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进行全反射后,从该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而记载有下述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使来自沿板状导光体的后端面配置的多个光源的出射光从其后端面射入至板状导光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386号公报
通过采用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在灯具正面观察时板状导光体看上去大致均一地发光。
但是,该板状导光体成为下述结构,即,在其背面侧的第1板面以台阶状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因此,板状导光体看上去明亮地发光的视线方向受限。另外,在该板状导光体中,在灯具非点灯时在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也可见。
对此,作为车辆用灯具希望提高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具有板状导光体,能够提高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
本发明通过对板状导光体的结构实施改进,从而使得实现达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其具有光源和板状导光体,
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使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的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由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进行全反射后,从该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所述多个反射元件彼此隔开间隔而2维地配置,
所述各反射元件具有将半径设定为R0.01~0.1mm的值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
彼此相邻的所述反射元件相互的中心间距离,相对于所述球面的半径而设定为5~15倍的值。
上述“光源”的种类并不特别受到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发光二极管、白炽灯泡或者激光二极管等。
上述“板状导光体”只要构成为使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的来自光源的光在由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进行全反射后,从该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则其外形形状、表面形状等具体的形状并不特别受到限定。
上述“球面”可以是凹球面,也可以是凸球面。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使射入至板状导光体的来自光源的光在由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进行全反射后,从该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但多个反射元件彼此隔开间隔而2维地配置,且各反射元件具有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因此能够得到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由各反射元件处的全反射引起的光反射朝向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因此即使将对板状导光体进行观察时的视线方向从灯具正面观察的方向大幅地变化,也能够维持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即,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的区域)看上去2维地发光的状态。
此时,各反射元件的将其表面形状构成的球面的半径设定为R0.01~0.1mm的值,且彼此相邻的反射元件相互的中心间距离相对于上述球面的半径而设定为5~15倍的值,因此在灯具点灯时能够使得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看上去2维地大致均一地发光,另一方面,在灯具非点灯时由于反射元件彼此间的通透部的存在,从而能够使板状导光体具有透明感。由此,在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任意者都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板状导光体在灯具非点灯时看上去只是像透明板一样,但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看上去发光,因此能够使与点灯/熄灯的切换相伴的外观设计的变化具有意外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具有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能够提高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与点灯/熄灯的切换相伴的外观设计的变化具有意外性。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构成为,作为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的结构,将多个反射元件的占有面积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区域整体的面积的比率设定为1~10%的值,则能够容易地实现灯具点灯时的明亮度和灯具非点灯时的透明感的兼顾。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将多个反射元件配置为正三角格子状,则反射元件彼此间的间隔变得恒定,因此能够将灯具点灯时的均一发光功能及灯具非点灯时的透明感提高至最大限度。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作为车辆用灯具的结构,构成为具有棒状导光体,且具有多个光源,该棒状导光体以从三个方向将板状导光体包围的方式沿该板状导光体的外周缘延伸,在此基础上各光源配置为在棒状导光体的多个部位分别使光向该棒状导光体射入,则能够得到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来自多个光源的光相对于板状导光体从棒状导光体的多个部位射入,因此能够使大量的光从彼此不同的方向到达将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构成的多个反射元件。由此,能够使得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看上去更明亮且更均一地发光。
另外,棒状导光体配置为从三个方向将板状导光体包围,因此能够构成为在板状导光体中位于剩余一个方向的端面处在车辆用灯具的端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车辆用灯具例如在车体的后端部配置于与后门、后备箱盖相邻的位置(或者在后门、后备箱盖中与车体相邻的位置)等,能够提高其布局的自由度。
此时,如果构成为在棒状导光体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它们使来自多个光源中的1对光源的光相对于该棒状导光体从彼此反方向射入,则能够容易地将从多个光源射入至棒状导光体的光一边在该棒状导光体的全长范围大致均等地引导、一边向板状导光体射入。由此,能够使得即使在难以使来自光源的光相对于棒状导光体从其端面射入的灯具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如上所述车辆用灯具在车体的后端部配置于与后门、后备箱盖相邻的位置的情况等),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也会看上去更加明亮且更加均一地发光。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作为板状导光体的结构,构成为在与棒状导光体的连接部分中的上述多个部位各自的附近区域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则能够得到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从多个光源经由棒状导光体而向板状导光体射入的光,在来自多个光源的光向棒状导光体射入的多个部位各自的附近区域变多。因此,在板状导光体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存在下述倾向,即,上述多个部位各自的附近区域相对地变得明亮。
与此相对,作为板状导光体,通过构成为在与棒状导光体的连接部分中的上述多个部位各自的附近区域形成有槽部,从而能够减少来自上述附近区域的入射光量,因此能够抑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在上述附近区域处相对地变得明亮,由此能够使得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看上去更均一地发光。
此时,如果作为上述槽部的结构而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多个部位各自远离而深度减小,则能够使得反射元件形成区域看上去更进一步均一地发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正视图。
图2是将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取出而表示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灯具单元的侧视图。
图4(a)是图2的IVa-IVa线剖面详细图,(b)是(a)的b部详细图,(c)是(b)的c部详细图,(d)是(b)的d部详细图。
图5是图4(c)的V方向矢向视图。
图6是图2的VI部详细图。
图7是将上述灯具单元以点灯状态表示的正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的正视图,(b)是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以点灯状态表示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的正视图。
图10(a)是图9的Xa-Xa线剖面详细图,(b)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与(a)相同的图,(c)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与(a)相同的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的正视图。
图12(a)是图11的XIIa-XIIa线剖面详细图,(b)是图11的XIIb-XIIb线剖面详细图,(c)是图11的XIIc-XIIc线剖面详细图。
标号的说明
10、100、110车辆用灯具
12灯体
14透光罩
16伸出部件
16a开口部
20、120、220、520灯具单元
30、230、330、430、530透光部件
32、132、232、332、432、532板状导光体
32a、132a、232a、332a、432a、532a第1板面
32A、232A、332A、432A、532A第1区域
32A1、132A、332A1、432A1、532A1反射元件形成区域
32As、132s反射元件
32b、132b、232b、332b、432b、532b第2板面
32B、232B第2区域
32Bs反射元件
32C、232C第3区域
34、234、334、434、534棒状导光体
34a耳片部
34A、234A、334A、434A、534A上部区域
34A1、34A2、34B1、34B2、34C1、34C2、234A1、234A2、234B1、234B2、234C1、234C2、534A1、534A2、534B1、534B2、534C1、534C2光入射部
34A1a、34A2a、34B1a、34B2a、34C1a、34C2a前端面
34B、234B、534B下部区域
34C、234C、534C侧部区域
40A1、40A2、40B1、40B2、40C1、40C2、140光源
42A、42B、42C、142基板
132c左端面
232Aa、232Ab、232Ac、332Ac、432Ac、532Aa、532Ab、532Ac槽部
Ps中心间距离
Rs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正视图。另外,
图2是将车辆用灯具10的灯具单元20取出而表示的正视图,图3是其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通过X表示的方向是作为车辆用灯具10的“前方”(作为车辆是“后方”),通过Y表示的方向是“右方向”(作为车辆也是“右方向”),通过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除了这些以外的附图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作为在车辆的右后端部配置的尾灯而构成。此时,该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以与安装于车辆的后门(或者后备箱盖)的其他车辆用灯具100的右侧相邻地配置的状态安装于车体。此外,车辆用灯具100也具有与车辆用灯具10大致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在由灯体12和安装于其前端开口部的通透(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装入有灯具单元20。
在上述灯室内配置有伸出部件16,其在灯具正面观察时将灯具单元20的周缘部覆盖。该伸出部件16构成为面板状的部件,在其外周缘部支撑于灯体12。
如图2及3所示,灯具单元20构成为具有透光部件30和3对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
透光部件30是无色透明的树脂制(例如丙烯酸树脂制)部件,且是板状导光体32和沿该板状导光体32的外周缘延伸的棒状导光体34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板状导光体32以1~3mm左右的板厚(例如2mm左右的板厚)形成。该板状导光体32在灯具正面观察时具有右端部沿斜上方向倾斜的大致倒梯形状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从其左端部朝向右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弯曲而延伸。
此外,对该板状导光体32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记述。
棒状导光体34以φ4~8mm左右的直径(例如φ6mm左右的直径)形成为圆柱状,以从三个方向将板状导光体32包围的方式沿其外周缘延伸。
具体地说,该棒状导光体34是上部区域34A、下部区域34B和侧部区域34C连续地形成的结构,该上部区域34A沿板状导光体32的上端缘延伸,该下部区域34B沿板状导光体32的下端缘延伸,该侧部区域34C沿板状导光体32的右端缘延伸。此时,侧部区域34C形成为从其下端部朝向上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及右侧倾斜地延伸,其上下两端部沿大致圆弧形状平滑地与上部区域34A及下部区域34B各自相连。
在该棒状导光体34,在其上部区域34A的靠左端的位置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34A1、34A2,在其下部区域34B的靠左端的位置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34B1、34B2,在其侧部区域34C的上端部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34C1、34C2。
在上部区域34A形成的1对光入射部34A1、34A2形成为,一个光入射部34A1从上部区域34A的左端附近部位朝向左上方延伸,并且另一个光入射部34A2从相对于光入射部34A1向右方向分离了一定程度的中间部位朝向右上方延伸。
此时,各光入射部34A1、34A2以平滑地与上部区域34A相连的方式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其前端面34A1a、34A2a朝向相对于正上方的方向稍微向灯具后方侧倾斜的方向。
在下部区域34B形成的1对光入射部34B1、34B2形成为,一个光入射部34B1从下部区域34B的左端附近部位朝向左下方延伸,并且另一个光入射部34B2从相对于光入射部34B1向右方向分离了一定程度的中间部位朝向右下方延伸。
此时,各光入射部34B1、34B2以平滑地与下部区域34B相连的方式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其前端面34B1a、34B2a朝向相对于正下方的方向稍微向灯具方向侧倾斜的方向。
在侧部区域34C的上端部形成的1对光入射部34C1、34C2形成为,一个光入射部34C1从上部区域34A的右端部朝向灯具后方沿大致水平方向弯曲地延伸,并且另一个光入射部34C2从相对于光入射部34C1向下方向分离了一定程度的中间部位朝向灯具后方沿上方向弯曲地延伸。
此时,各光入射部34C1、34C2形成为平滑地与上部区域34A及侧部区域34C各自相连,其前端面34C1a、34C2a朝向灯具后方。
3对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都由红色发光二极管构成。
1对光源40A1、40A2在1对光入射部34A1、34A2的前端面34A1a、34A2a的附近,以将其发光面朝向该前端面34A1a、34A2a的状态进行配置。而且,这1对光源40A1、40A2构成为使来自该光源40A1、40A2的出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34A1、34A2相对于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从彼此反方向射入。
1对光源40B1、40B2在1对光入射部34B1、34B2的前端面34B1a、34B2a的附近,以将其发光面朝向该前端面34B1a、34B2a的状态进行配置。而且,这1对光源40B1、40B2构成为使来自该光源40B1、40B2的出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34B1、34B2相对于棒状导光体34的下部区域34B从彼此反方向射入。
1对光源40C1、40C2在1对光入射部34C1、34C2的前端面34C1a、34C2a的附近,以将其发光面朝向该前端面34C1a、34C2a的状态进行配置。而且,位于上侧的光源40C1构成为使来自该光源40C1的出射光经由光入射部34C1而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并且位于下侧的光源40C2构成为使来自该光源40C2的出射光经由光入射部34C2而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侧部区域34C。
1对光源40A1、40A2搭载于共通的基板42A,1对光源40B1、40B2搭载于共通的基板42B,1对光源40C1、40C2搭载于共通的基板42C。
如图1所示,各基板42A、42B、42C支撑于灯体12。
另外,透光部件30在其棒状导光体34中的形成于上部区域34A的2个部位及形成于下部区域34B的1个部位的耳片部34a处,通过螺钉紧固等支撑于灯体12。
伸出部件16具有开口部16a,该开口部16a形成为在灯具正面观察时使透光部件30的板状导光体32的大致整个区域和棒状导光体34的一部分区域露出。具体地说,该开口部16a具有下述开口形状,即,沿棒状导光体34延伸,并且沿板状导光体32的左端缘附近延伸。
如图2及3所示,板状导光体32具有:第1区域32A,其与棒状导光体34的内周侧相邻;第2区域32B,其与该第1区域32A的内周侧相邻;以及第3区域32C,其与该第2区域32B的内周侧相邻。
第1区域32A形成为沿铅垂面带状地延伸,在其背面侧的第1板面32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2As。此时,多个反射元件32As形成于带状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该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位于第1区域3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在第1区域32A中位于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的两侧的带状的区域形成为通透状。
第2区域32B形成为从第1区域32A的内周缘相对于铅垂面向板状导光体32的背面侧(即,灯具后方侧及左侧)倾斜地延伸。该第2区域32B也形成为带状地延伸,在其背面侧的第1板面32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2Bs。此时,多个反射元件32Bs在第2区域32B带状地延伸的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进行配置,但配置为在其宽度方向上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间距逐渐地变大。
第3区域32C形成为沿铅垂面在水平方向带状地延伸。该第3区域32C形成为通透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20中,构成为使从棒状导光体34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的光在由在板状导光体32的第1板面32a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进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32的第2板面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此时,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C1的出射光,在经由各光入射部34A1、34A2、34C1而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后,沿该上部区域34A延伸的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另外,来自各光源40B1、40B2的出射光,在经由各光入射部34B1、34B2而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下部区域34B后,沿该下部区域34B延伸的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并且,来自光源40C2的出射光,在经由光入射部34C2而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侧部区域34C后,沿该侧部区域34C延伸的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
图4(a)是图2的IVa-IVa线剖面详细图。另外,图4(b)是图4(a)的b部详细图,图4(c)是图4(b)的c部详细图,图4(d)是图4(b)的d部详细图。并且,图5是图4(c)的V方向矢向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那样,在第1区域32A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彼此隔开等间隔而2维地配置。
如图4(c)所示,各反射元件32As具有同一尺寸的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具体地说,各反射元件32As形成为大致半球面状,构成其表面形状的凹球面的半径Rs设定为Rs=R0.01~0.1mm(更优选为0.03~0.05mm(例如0.04mm左右))的值。
另外,如图5所示,多个反射元件32As配置为正三角格子状。此时,彼此相邻的反射元件32As相互的中心间距离Ps相对于将各反射元件32As的表面形状构成的凹球面的半径Rs而设定为5~15倍(例如10倍左右)的值。
而且,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设定为多个反射元件32As的占有面积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整体的面积的比率为1~10%(例如5%左右)的值。
如图4(d)所示,在第2区域32B形成的各反射元件32Bs,具有与在第1区域32A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形成的各反射元件32As同一尺寸的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
图6是图2的VI部详细图。
如图6及图4(c)所示,从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C1的光,在该第1区域32A中沿彼此不同的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在由形成于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进行全反射后,从第2板面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此时,各反射元件32As具有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因此由该反射元件32As处的全反射引起的光反射朝向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
另外,在从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后,到达第2区域32B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C1的光,在该第2区域32B中也沿彼此不同的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在由在第2区域32B的第1板面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Bs进行全反射后,从第2板面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图7是将灯具单元20以点灯状态表示的正视图。
如图7所示,在从灯具正面方向(即,车辆后方)观察3对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处于点灯的状态的灯具单元20时,关于其透光部件30,经由棒状导光体34而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的光由在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进行全反射,由此带状地延伸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在其整个区域的范围看上去大致均一地发光。
另外,在经由棒状导光体34而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后,到达第2区域32B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的光,由在该第2区域32B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Bs进行全反射,由此带状地延伸的第2区域32B看上去发光。此时,多个反射元件32Bs在第2区域32B带状地延伸的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进行配置,但配置为在其宽度方向上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间距逐渐地变大,因此看上去以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明亮度逐渐地减小的形态发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使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的来自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的光在由在板状导光体32的第1板面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进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32的第2板面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但多个反射元件32As彼此隔开间隔而2维地配置,且各反射元件32As具有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因此能够得到下述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由各反射元件32As处的全反射引起的光反射朝向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因此即使将对板状导光体32进行观察时的视线方向从灯具正面观察的方向大幅地变化,也能够维持板状导光体32的第1板面32a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即,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2As的区域)看上去2维地发光的状态。
此时,各反射元件32As将构成其表面形状的凹球面的半径Rs设定为R0.01~0.1mm的值,且彼此相邻的反射元件32As相互的中心间距离Ps相对于上述凹球面的半径Rs而设定为5~15倍的值,因此能够使得在灯具点灯时板状导光体32的第1板面32a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看上去2维地大致均一地发光,另一方面,在灯具非点灯时由于反射元件32As彼此间的通透部的存在而能够使板状导光体32保持透明感。由此,能够在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任意者都提高车辆用灯具10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板状导光体32在灯具非点灯时看上去只是像透明板一样,但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看上去发光,因此能够使与点灯/熄灯的切换相伴的外观设计的变化具有意外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板状导光体32的车辆用灯具10中,能够提高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与点灯/熄灯的切换相伴的外观设计的变化具有意外性。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导光体32的第1板面32a中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构成为多个反射元件32As的占有面积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整体的面积的比率设定为1~10%的值,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灯具点灯时的明亮度和灯具非点灯时的透明感的兼顾。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反射元件32As配置为正三角格子状,反射元件32As彼此间的间隔成为恒定,因此能够将灯具点灯时的均一发光功能及灯具非点灯时的透明感提高至最大限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具有以从三个方向将板状导光体32包围的方式沿其外周缘延伸的棒状导光体34,并且具有多个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车辆用灯具10成为下述结构,即,各光源40A1~40C2配置为在棒状导光体34的多个部位分别使光射入至该棒状导光体34,因此车辆用灯具10能够得到下述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来自多个光源40A1~40C2的光相对于板状导光体32而从棒状导光体34的多个部位射入,因此能够相对于将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构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As使大量的光从彼此不同的方向到达。由此,能够使得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看上去更明亮且更均一地发光。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导光体32和棒状导光体34作为透光部件30而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从棒状导光体34向板状导光体32的光入射效率。
另外,棒状导光体34配置为从三个方向将板状导光体32包围,因此能够构成为在板状导光体32中位于剩余一个方向的端面处在车辆用灯具10的端部。由此,能够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这样,构成为以与安装于车辆的后门(或者后备箱盖)的车辆用灯具100相邻地配置的状态安装于车体,能够提高其布局的自由度。
此时,车辆用灯具100也具有与车辆用灯具1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将两者的外观设计设为连续性的外观设计。
而且,在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34A1、34A2,它们使来自1对光源40A1、40A2的光相对于该上部区域34A从彼此反方向射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1对光源40A1、40A2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上部区域34A的光一边在该上部区域34A的全长范围大致均等地引导,一边使光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另外,在棒状导光体34的下部区域34B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34B1、34B2,它们使来自1对光源40B1、40B2的光相对于该下部区域34B从彼此反方向射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1对光源40B1、40B2射入至棒状导光体34的下部区域34B的光一边在该下部区域34B的全长范围大致均等地引导,一边使光射入至板状导光体32。
由此,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这样,能够使得即使在难以使来自光源的光相对于棒状导光体34从其端面射入的灯具结构的情况下,在灯具点灯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1也会看上去更加明亮且更加均一地发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导光体32中的位于第1区域32A的内周侧的第2区域32B,形成了具有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的多个反射元件32Bs,因此经由板状导光体32的第1区域32A而到达第2区域32B的来自各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的光,由在该第2区域32B的第1板面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32Bs进行全反射,由此能够使得带状地延伸的第2区域32B看上去发光。
此时,多个反射元件32Bs在第2区域32B带状地延伸的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进行配置,但在其宽度方向上配置为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间距逐渐地变大,因此能够使得看上去以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明亮度逐渐地减小的形态发光,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点灯时的外观设计性。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反射元件32Bs在第2区域32B带状地延伸的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配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采用下述结构,即,配置为在第2区域32B带状地延伸的方向上也随着从第1区域32A朝向第3区域32C而间距逐渐地变大。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将各反射元件32As、32Bs的表面形状构成的凹球面为大致半球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采用比其浅的球面形状。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各反射元件32As、32Bs的表面形状设为凹球面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其设为凸球面状。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用灯具10为尾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除了尾灯以外,对于制动灯、转向信号灯、示廓灯、日间行车灯等,与在车辆中设置的部位、功能无关地,通过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120的正视图。
如图8(a)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120构成为具有板状导光体132和3个光源140。
板状导光体132是无色透明的树脂制(例如丙烯酸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且以1~3mm左右的板厚(例如2mm左右的板厚)形成。该板状导光体132在灯具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横长矩形形状。
该板状导光体132构成为在其背面侧的第1板面132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132s。此时,在第1板面132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132s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在左右方向隔开恒定的间隔而配置于多个部位(具体地说是4个部位)。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形成为具有朝向右方向弯折的形状的带状区域。
多个反射元件132s在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中彼此隔开间隔而2维地配置。此时,多个反射元件132s的配置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各反射元件132s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反射元件32As相同的形状。
3个光源140都由红色发光二极管构成。这3个光源140在板状导光体132的左端面132c的附近,以将其发光面朝向该左端面132c的状态,在上下方向隔开恒定的间隔而配置。而且,这3个光源140设为使来自该光源140的出射光相对于板状导光体132从其左端面132c射入。
这3个光源140搭载于共通的基板142。
相对于板状导光体132从其左端面132c射入的来自各光源140的光,在该板状导光体132的内部朝向右方向被引导,在该导光过程中,在由在第1板面132a的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132s进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132的第2板面132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此时,各反射元件132s具有凹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因此由该反射元件132s处的全反射引起的光反射朝向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
图8(b)是将灯具单元120以点灯状态表示的正视图。
如图8(b)所示,在从灯具正面方向(即车辆后方)观察3个光源140处于点灯的状态的灯具单元120时,射入至板状导光体132的来自各光源140的光,通过在多个部位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132s进行全反射,由此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在其整个区域范围看上去大致均一地发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由各反射元件132s处的全反射引起的光反射朝向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因此即使将对板状导光体132进行观察时的视线方向从灯具正面观察的方向大幅地变化,也能够维持板状导光体132的第1板面132a中的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看上去2维地发光的状态。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2A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132s成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配置且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得在灯具点灯时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看上去2维地大致均一地发光,另一方面,在灯具非点灯时由于反射元件132s彼此间的通透部的存在而能够使板状导光体132保持透明感。由此,能够在灯具点灯时及灯具非点灯时的任意者都提高灯具单元120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板状导光体132在灯具非点灯时看上去只是像透明板一样,但在灯具点灯时多个部位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132A看上去发光,因此能够使与点灯/熄灯的切换相伴的外观设计的变化具有意外性。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220的正视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具单元22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透光部件230的结构的一部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透光部件230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光部件30同样地,构成为,板状导光体232和沿其外周缘延伸的棒状导光体234一体地形成。
棒状导光体234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棒状导光体34完全相同。
另一方面,板状导光体23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32同样地,构成为具有:第1区域232A,其与棒状导光体234的内周侧相邻;第2区域232B,其与该第1区域232A的内周侧相邻;以及第3区域232C,其与该第2区域232B的内周侧相邻,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32的不同点在于,在第1区域232A中的与棒状导光体234之间的连接部分的3个部位,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232Aa、232Ab、232Ac。
具体地说,槽部232Aa形成为沿棒状导光体234的上部区域234A的下端缘,从与光入射部234A1的基端部相比左侧的位置延伸至与光入射部234A2的基端部相比右侧的位置。
另外,槽部232Ab形成为沿棒状导光体234的下部区域234B的上端缘,从与光入射部234B1的基端部相比左侧的位置延伸至与光入射部234B2的基端部相比右侧的位置。
并且,槽部232Ac形成为沿从棒状导光体234的上部区域234A向侧部区域234C绕入的角部的内周缘,从与光入射部234C1的基端部相比左侧的位置延伸至与光入射部234C2的基端部相比下侧的位置。
图10(a)是图9的Xa-Xa线剖面详细图。
如图10(a)所示,槽部232Ac形成于板状导光体232的第1区域232A中的第1及第2板面232a、232b这两者。各槽部232Ac是通过将第1及第2板面232a、232b各自的上端缘部在规定长度范围以楔状的剖面形状切除而形成的。
由此,板状导光体232的第1区域232A中的与棒状导光体234的上部区域234A之间的连接部分,是将形成有1对槽部232Ac的部分的板厚设定为其他一般部分的板厚的1/3~2/3(例如1/2左右)的值。
在其他2个部位形成的槽部232Aa、232Ab也以与槽部232Ac相同的剖面形状形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232在其第1区域232A中的与棒状导光体234之间的连接部分的3个部位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232Aa、232Ab、232Ac,因此能够得到下面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从3对光源40A1、40A2、40B1、40B2、40C1、40C2经由棒状导光体234向板状导光体232射入的光,在来自1对光源40A1、40A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234A1、234A2而射入的位置(即,上部区域234A的靠左端的位置)的附近区域、来自1对光源40B1、40B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234B1、234B2而射入的位置(即,下部区域234B的靠左端的位置)的附近区域、以及来自1对光源40C1、40C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234C1、234C2而射入的位置(即,从上部区域234A向侧部区域234C绕入的角部的位置)的附近区域变多。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232,在其第1区域232A中的与棒状导光体234之间的连接部分的3个部位的附近区域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232Aa、232Ab、232Ac,因此能够减小来自上述3个部位的附近区域的向第1区域232A的入射光量。
因此,能够抑制反射元件形成区域232A1在上述3个部位的附近区域相对地变得明亮,由此能够使得反射元件形成区域232A1看上去更均一地发光。
接下来,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0(b)、(c)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及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透光部件330、430的要部的、与图10(a)相同的图。
如图10(b)所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透光部件330也构成为,在其板状导光体332的第1区域332A中的第1及第2板面332a、332b这两者,具有楔状的剖面形状的槽部332Ac以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槽部232Ac大致相同的深度形成,但槽部332Ac的开口宽度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槽部232Aa的开口宽度相比变窄。
如图10(c)所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432构成为,仅在其第1区域432A中的第1板面432a形成有槽部432Ac,在第2板面432b没有形成槽部。槽部432Ac具有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槽部232Aa相同的剖面形状,但其深度与槽部232Aa相比变大。
在采用第1及第2变形例的任意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来自棒状导光体334、434的上部区域334A、434A的入射光,都能够使得第1区域332A、432A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332A1、432A1看上去更均一地发光。
图11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520的正视图。另外,图12(a)是图11的XIIa-XIIa线剖面详细图,图12(b)是图11的XIIb-XIIb线剖面详细图,图12(c)是图11的XIIc-XIIc线剖面详细图。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52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其透光部件530的板状导光体532的结构的一部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板状导光体532也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导光体232同样地,构成为在第1区域532A的第1及第2板面532a、532b中的与棒状导光体534之间的连接部分的3个部位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532Aa、532Ab、532Ac,但各槽部532Aa、532Ab、532Ac的剖面形状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具体地说,如图12(a)所示,在来自1对光源40C1、40C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534C1、534C2而向棒状导光体534射入的位置(即,从上部区域534A向侧部区域534C绕入的角部的位置)的附近区域形成的槽部532Ac,具有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槽部232Ac相同的楔形的剖面形状,但如图12(b)、(c)所示,形成为随着从上述角部远离,其深度逐渐地减小。
如图11所示,在来自1对光源40A1、40A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534A1、534A2而射入的位置(即,上部区域534A的靠左端的位置)的附近区域形成的槽部532Aa,也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射入位置远离,其深度逐渐地减小,另外,在来自1对光源40B1、40B2的光经由1对光入射部534B1、534B2而射入的位置(即下部区域534B的靠左端的位置)的附近区域形成的槽部532Ab,也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射入位置远离,其深度逐渐地减小。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从而能够将从棒状导光体534向板状导光体532的第1区域532A射入的光量在其全长范围大致设为恒定,由此能够使得反射元件形成区域532A1看上去更均一地发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要素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这些要素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加入了除此以外的各种变更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有光源和板状导光体,
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使射入至该板状导光体的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由在该板状导光体的第1板面形成的多个反射元件进行全反射后,从该板状导光体的第2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所述多个反射元件彼此隔开间隔而2维地配置,
所述各反射元件具有将半径设定为R0.01~0.1mm的值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
彼此相邻的所述反射元件相互的中心间距离,相对于所述球面的半径而设定为5~15倍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板面中形成有所述多个反射元件的反射元件形成区域,将所述多个反射元件的占有面积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区域整体的面积的比率设定为1~10%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反射元件配置为正三角格子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棒状导光体,且具有多个所述光源,该棒状导光体以从三个方向将所述板状导光体包围的方式沿该板状导光体的外周缘延伸,
所述各光源配置为,在所述棒状导光体的多个部位分别使光向该棒状导光体射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棒状导光体形成有1对光入射部,该1对光入射部使来自所述多个光源中的1对光源的光相对于该棒状导光体从彼此反方向射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在与所述棒状导光体的连接部分中的所述多个部位各自的附近区域形成有沿该连接部分延伸的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多个部位各自远离而深度减小。
CN202010242866.9A 2019-04-03 2020-03-31 车辆用灯具 Pending CN1117953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1125 2019-04-03
JP2019-071125 2019-04-03
JP2019221942A JP7406972B2 (ja) 2019-04-03 2019-12-09 車両用灯具
JP2019-221942 2019-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5354A true CN111795354A (zh) 2020-10-20

Family

ID=72746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2866.9A Pending CN111795354A (zh) 2019-04-03 2020-03-31 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06972B2 (zh)
CN (1) CN11179535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10905A (ja) * 2021-01-19 2022-07-2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8410Y (zh) * 2002-12-20 2003-11-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面光源模组
US20080049419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suitable for display devices
KR20080018330A (ko) * 2006-08-24 2008-02-28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측면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도광판 구조
CN101680619A (zh) * 2008-02-07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导光板、面发光装置、液晶显示设备及导光板制造方法
US20140160778A1 (en) * 2012-12-07 2014-06-12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lamp
US20150138836A1 (en) * 2011-07-19 2015-05-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llumina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guide panel
CN106663398A (zh) * 2014-09-03 2017-05-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板显示装置
CN107091442A (zh) * 2016-02-17 2017-08-25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TWI611136B (zh) * 2017-08-01 2018-01-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調整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53781B1 (fr) 2009-12-11 2016-02-26 Automotive Lighting Rear Lamps France Dispositif pour feu de signalisa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1016001A1 (de) 2011-04-04 2012-10-04 Audi Ag Leucht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Lichtleitelementen
US20140313772A1 (en) 2011-10-26 2014-10-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JP6268881B2 (ja) 2013-09-30 2018-01-31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2015088244A (ja) 2013-10-28 2015-05-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22965B2 (ja) 2015-01-06 2019-12-1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JP6829973B2 (ja) 2016-09-29 2021-02-1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灯具ユニット
JP7104015B2 (ja) 2019-12-06 2022-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灯体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8410Y (zh) * 2002-12-20 2003-11-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面光源模组
KR20080018330A (ko) * 2006-08-24 2008-02-28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측면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도광판 구조
US20080049419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suitable for display devices
CN101680619A (zh) * 2008-02-07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导光板、面发光装置、液晶显示设备及导光板制造方法
US20150138836A1 (en) * 2011-07-19 2015-05-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llumina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guide panel
US20140160778A1 (en) * 2012-12-07 2014-06-12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lamp
CN106663398A (zh) * 2014-09-03 2017-05-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板显示装置
CN107091442A (zh) * 2016-02-17 2017-08-25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TWI611136B (zh) * 2017-08-01 2018-01-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調整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70698A (ja) 2020-10-15
JP7406972B2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4206B (zh) 车辆用灯具
JP5832241B2 (ja) 導光板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US20140071703A1 (en) Vehicular lamp
JP4527555B2 (ja) ターンランプ及びターンランプ付きドアミラー
KR101538251B1 (ko) 차량의 실내를 조명하기 위한 차량 램프
US10816159B2 (en) Vehicle lamp
JP2012113970A (ja) 車両外装ガーニッシュ
JP6082992B2 (ja) 照明装置、灯具および車両
JP7278920B2 (ja) 導光レンズ、レンズ結合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JP2019160750A (ja) 車両用灯具
JP6829973B2 (ja) 灯具ユニット
CN108131595B (zh) 灯具
CN111795354A (zh) 车辆用灯具
JP6221438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6212988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8129148A (ja) 灯具
JP2015230872A (ja) 車輌用灯具
CN113597529B (zh) 车辆用灯具
JP2013171658A (ja) 導光部材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23155612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5060797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7174628A (ja) 車両用灯具
JP7271241B2 (ja) 車両用灯具
JP7417412B2 (ja) 車両用灯具
US11590879B2 (en) Vehicle lamp bod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