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9809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9809B
CN111749809B CN202010226217.XA CN202010226217A CN111749809B CN 111749809 B CN111749809 B CN 111749809B CN 202010226217 A CN202010226217 A CN 202010226217A CN 111749809 B CN111749809 B CN 111749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ins
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262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9809A (zh
Inventor
原田诚
上村拓真
北田芳宏
铃木达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9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9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9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9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04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air cooling
    • F02F1/06Shape or arrangement of cooling fins; Finned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04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air cooling
    • F02F1/06Shape or arrangement of cooling fins; Finned cylinders
    • F02F1/065Shape or arrangement of cooling fins; Finned cylinder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进入了冷却翅片之间的雨水等排出、并且能够容易地抑制气缸的变形、重量增加的内燃机。内燃机(1)具备:曲轴箱,其收容曲轴;以及气缸体(3a),其从曲轴箱突出,气缸体(3a)具备从朝向上方的气缸上表面向上方立起、并在沿着气缸上表面的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至少一个具备将该上部冷却翅片(35)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贯通而将所述排列方向两侧的空间彼此连通的连通部(40)。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
背景技术
有时在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等车辆的内燃机的气缸体、气缸盖设置冷却翅片。例如,在日本国特开2009-235930号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具有大致水平的前高后低的倾斜姿态的气缸的内燃机中,在气缸体的上壁具备多个冷却翅片。在该结构中,设置于气缸体的上壁的各冷却翅片在机动二轮车的行进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多个冷却翅片在气缸体的上壁上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然而,在如上述日本国特开2009-235930号那样具有大致水平的气缸的内燃机的情况下,雨水等容易进入气缸上的多个冷却翅片之间。为了容易排出该雨水等而考虑对冷却翅片的根部加厚等方法,但有可能导致气缸的变形、重量增加、对气缸的小型化产生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容易地将进入了冷却翅片之间的雨水等排出、并且能够容易地抑制气缸的变形、重量增加的内燃机。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内燃机具备:曲轴箱,其收容曲轴;以及气缸,其从所述曲轴箱突出,所述气缸具备从朝向上方的气缸上表面向上方立起、并在沿着所述气缸上表面的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片冷却翅片,所述多片冷却翅片中的至少一个冷却翅片具备将该冷却翅片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贯通而将所述排列方向两侧的空间彼此连通的连通部。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连通部是形成于所述冷却翅片的槽和孔中的至少一方。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多片冷却翅片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多片冷却翅片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
(4)在上述(3)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多片冷却翅片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一对冷却翅片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孔作为所述连通部。
(5)在上述(3)或(4)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多片冷却翅片中的、比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一对冷却翅片靠车宽方向内侧处排列的冷却翅片,形成有槽作为所述连通部。
(6)在上述(3)至(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内侧排列的所述冷却翅片中的比所述连通部靠后方的部分比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所述冷却翅片低。
(7)在上述(1)至(6)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连通部设置于在车辆搭载时所述气缸上表面中处于最下方的位置。
(8)在上述(1)至(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连通部的底部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曲面状。
(9)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连通部沿着所述多片冷却翅片的排列方向形成。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多片冷却翅片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上述多片冷却翅片的排列方向上贯通的连通部,从而即使在雨水等进入彼此相邻的冷却翅片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于冷却翅片的连通部将雨水等导向排出路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进入了多片冷却翅片之间的雨水等排出。另外,只是在冷却翅片贯通形成连通部即可,因此与对冷却翅片的根部加厚等方法相比,能够容易地抑制气缸的变形、重量增加、对气缸的小型化产生的阻碍。
根据上述(2)的方案,作为连通部,只是在冷却翅片形成槽及孔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设置连通部。
根据上述(3)的方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冷却翅片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多个而设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车辆前方进入了冷却翅片之间的雨水等通过连通部导向排出路径。
根据上述(4)的方案,通过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冷却翅片形成有孔来作为连通部,与形成有槽等来作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连通部的情况相比,连通部不容易显眼,能够抑制内燃机的外观受损。
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冷却翅片形成有槽来作为连通部,从而与形成有孔来作为连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雨水等的流量,使进入了冷却翅片之间的雨水等容易排出。另外,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冷却翅片中,通过形成槽而不是孔,能够使清扫等作业容易进行。
根据上述(6)的方案,车宽方向内侧的冷却翅片的比连通部靠后方的部分比位于最外侧的冷却翅片低,因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冷却翅片形成有槽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车宽方向内侧的冷却翅片的后部、槽不容易显眼。
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气缸上表面中的在车辆搭载时处于最下方的位置设置有连通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由于重力而积存于气缸上表面的处于最下方的位置的雨水等排出。
根据上述(8)的方案,连通部的底部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曲面状,因此与连通部的底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雨水等积存于连通部的角落部。
根据上述(9)的方案,连通部沿着多片冷却翅片的排列方向形成,因此能够使得用于形成连通部的加工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内燃机的包含局部截面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内燃机的沿着主要轴的轴线的展开剖面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上述内燃机的气缸体的气缸上表面而得到的图、是图2的IV向视图。
图5是从车辆前方观察上述气缸体而得到的图,是图4的V向视图。
图6是从右方观察上述气缸体而得到的图,是图4的VI向视图。
图7是从左方观察上述气缸体而得到的图,是图4的VII向视图。
图8是图4的A-A剖视向视图。
图9是图4的B-B剖视向视图。
图10是图4的D-D剖视向视图。
图11是从斜右上方观察上述气缸体而得到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若无特殊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就车辆而言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01中,其车架102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成。车架102是从将前轮悬架系统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103向后下方延伸有单一的主管108、并将头管103与乘员就座用的座椅109之间设为低部而使跨过容易性提升的所谓的脊骨(back bone)型。在主管108的后端部的下方延伸有枢轴架110,在枢轴架110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后轮悬架系统的摆臂112的前端部。在主管108的后端部的后上方延伸有座椅框架113,在座椅框架113上配置有座椅109,并且在座椅框架113与摆臂112之间配置有后轮悬架系统的后缓冲件114。图中附图标记104表示前轮,附图标记105表示前叉,附图标记106表示转向柱,附图标记107表示转向车把,附图标记111表示后轮。
在主管108的下方支承有机动二轮车101的内燃机1(发动机)。
一并参照图2、图3,内燃机1是使曲轴9的旋转中心轴线(曲轴轴线)C1沿着左右方向的空冷单气缸发动机,并使气缸3从曲轴箱2的前端部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地(详细而言稍微前高后低地)突出。图中线C2表示沿着气缸3的突出方向的轴线(中心轴)。
曲轴箱2以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分割面(例如车身左右中心面)为边界而分割为曲轴箱左半体2a、曲轴箱右半体2b。在曲轴箱左半体2a、曲轴箱右半体2b的外侧安装有构成它们的一部分的左曲轴箱罩24、右曲轴箱罩25。曲轴箱2兼用作收容手动变速装置(变速器,以下,简称为变速装置。)4的变速箱。在包括曲轴箱2的内燃机1的内部,发动机油适当循环、被搅拌。曲轴箱2保持曲轴9。
从曲轴箱2侧依次连结有气缸3的气缸体(气缸主体)3a及气缸盖3b。在气缸体3a的气缸孔(气缸筒)3d内能够往复运动地嵌合安装有活塞8。活塞8经由连杆(连杆)8a而与曲轴9的曲轴销9a连结。气缸盖3b保持气门机构(包括凸轮轴、阀机构)11,气门机构11控制空气相对于气缸孔3d内的出入。
曲轴9具有支承曲轴销9a的左右曲轴臂9b、从左右曲轴臂9b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左右轴颈部9c、以及从左右轴颈部9c进一步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左右延长轴9d。曲轴9将活塞8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
在左延长轴9d的基端侧设置有凸轮主动链轮12,在该凸轮主动链轮12卷绕有凸轮轴传动链(动力传递构件)14。凸轮轴传动链14在气缸盖3b内卷绕于气门机构11中的凸轮轴11a左端的凸轮从动链轮11b。凸轮轴传动链14从曲轴9向气门机构11传递动力。气门机构11经由凸轮轴传动链14而与曲轴9连动地驱动。
图中附图标记15表示设置于气缸3的左侧部内的凸轮轴传动链室(动力传递构件收容室),附图标记17表示安装于气缸盖3b的火花塞,附图标记18表示与气缸盖3b的上侧(进气侧)连接的节气门区,附图标记19表示与气缸盖3b的下侧(排气侧)连接的排气管。气缸体3a在气缸孔3d的左侧形成凸轮轴传动链室15。曲轴箱2的曲轴箱左半体2a形成作为凸轮轴传动链室15的一部分的(与凸轮轴传动链室15连结的)曲轴箱侧凸轮轴传动链室(曲轴箱侧动力传递构件收容室)52。凸轮轴传动链室15及曲轴箱侧凸轮轴传动链室52也作为使供给到气缸盖3b内的发动机油返回曲轴箱2内的回油通路而发挥功能。
曲轴9的旋转动力经由收容于曲轴箱2内右侧的两个离合器21、22、及收容于曲轴箱2内后部的变速装置4而向曲轴箱2的后部左侧的内燃机输出部23输出。内燃机输出部23经由链条式传动机构23a而与作为驱动轮的后轮111连接。以下,在从曲轴9到内燃机输出部23的传动路径中,有时将曲轴9侧称为上游侧并将内燃机输出部23侧称为下游侧。
在曲轴9的右延长轴9d上同轴支承有作为起步用离合器的离心离合器21。离心离合器21在曲轴9的停止时及低速旋转时处于不能传递动力的切断状态。离心离合器21伴随曲轴9的转速(旋转速度)的上升而成为能够传递动力的连接状态。图中附图标记26表示形成于离心离合器21的右侧的离心分离式的油过滤器。
在右延长轴9d的基端侧同轴支承有与离心离合器21的下游侧一体旋转的初级主动齿轮20a。初级主动齿轮20a与初级从动齿轮20b啮合,初级从动齿轮20b同轴支承于位于曲轴9的后方的主轴5的右侧部。初级主动齿轮20a及初级从动齿轮20b构成内燃机1的一级减速机构。
在曲轴9的后方,从前侧依次配置有变速装置4的主轴5及副轴6。主轴5及副轴6使各自的旋转中心轴线C3、C4沿着左右方向而(与曲轴轴线C1平行而)配置。
主轴5的右端部在比曲轴9的右端靠左方(内燃机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终止,在该右端部上同轴支承有作为变速用离合器的多盘离合器22。在多盘离合器22的上游侧能够一体旋转地同轴支承有初级从动齿轮20b。多盘离合器22与未图示的换挡踏板的变速操作连动而暂时地解除离合器板的压接,使变速装置4的换挡更加顺利。
变速装置4具备主轴5及副轴6、及跨主轴5及副轴6而被支承的变速齿轮组7。曲轴9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齿轮组7的任意的齿轮而从主轴5向副轴6传递。副轴6的左端部向曲轴箱2的后部左侧突出而成为内燃机输出部23。
在曲轴9的左延长轴9d的左端部上同轴支承有ACG起动器27。ACG起动器27作为起动内燃机1的起动电动机而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伴随内燃机1的运转而发电的交流发电机发挥功能。ACG起动器27的工作被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
如图4~图7所示,气缸体3a具备气缸体主体30、套筒31、下部冷却翅片32、右侧冷却翅片33、左侧冷却翅片34及上部冷却翅片(冷却翅片)35。
气缸体主体30呈大致长方体状。在气缸体主体30的沿着气缸中心轴C2的方向(中心轴C2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朝向曲轴箱2侧的后端面30r。在气缸体主体30的中心轴C2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朝向气缸盖3b侧的前端面30f。
气缸体主体30的曲轴箱2侧的后端面30r隔着衬垫与曲轴箱2的气缸3侧的前上端部对置。套筒31的后部插入曲轴箱2内。在该状态下,气缸体3a紧固固定于曲轴箱2的前上端部。
在气缸体主体30形成有沿中心轴C2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6(参照图8)。套筒31呈圆筒状,并被压入贯通孔36的内周面。套筒31从气缸体主体30的后端面30r沿着中心轴C2方向向曲轴箱2侧突出(参照图3)。套筒31形成有气缸孔3d。活塞8能够在中心轴C2方向上往复运动地收容于套筒31内。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没有套筒31而是气缸体主体30自身形成气缸孔3d的结构。
在气缸体主体30中,在相对于气缸孔3d为左方的位置形成有凸轮轴传动链室15。凸轮轴传动链室15从中心轴C2方向观察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截面形状。凸轮轴传动链室15在气缸体主体30的前端面30f和后端面3r贯通形成。
下部冷却翅片32设置于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01的状态下气缸体主体30中的朝向下方的下表面30b。下部冷却翅片32在车宽方向(内燃机宽度方向、左右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片。各下部冷却翅片32形成为从气缸体主体30的下表面30b朝向下方立起,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右侧冷却翅片33设置于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01的状态下气缸体主体30中的朝向右方的右侧面30c。右侧冷却翅片33在中心轴C2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片。各右侧冷却翅片33形成为从气缸体主体30的右侧面30c朝向右方立起,并沿着与中心轴C2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多片右侧冷却翅片33形成为从气缸体主体30的前端面30f侧越位于后端面30r侧,则从右侧面30c起的立起尺寸逐渐越小。
左侧冷却翅片34设置于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01的状态下气缸体主体30中的朝向左方的左侧面30d。左侧冷却翅片34在中心轴C2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片。各左侧冷却翅片34形成为从气缸体主体30的左侧面30d朝向左方立起,并沿着与中心轴C2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多片左侧冷却翅片34形成为从气缸体主体30的前端面30f侧越位于后端面30r侧,则从左侧面30d起的立起尺寸逐渐越小。
上部冷却翅片35设置于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01的状态下气缸体主体30中的朝向上方的气缸上表面38。上部冷却翅片35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片。各上部冷却翅片35形成为从气缸上表面38朝向上方立起,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上部冷却翅片35的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加强鼓起条39。各加强鼓起条39从上部冷却翅片35的下端向上方连续地形成。各加强鼓起条39形成到比上部冷却翅片35的上端向下方侧规定尺寸的位置。各加强鼓起条39具有半圆状的截面形状并沿着上部冷却翅片35的立起方向延伸。各加强鼓起条39从上部冷却翅片35的厚度方向的两侧面鼓起。加强鼓起条39优选为以在上部冷却翅片35的排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上部冷却翅片35中加强鼓起条39彼此互不干涉的方式配置为交错状。即,优选为在彼此相邻的一对上部冷却翅片35中,使一方的上部冷却翅片35的加强鼓起条39的中心轴C2方向上的位置与另一方的上部冷却翅片35的加强鼓起条39的中心轴C2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
如图8~图11所示,在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形成有连通部40,连通部40用于在雨水、汽油等进入了彼此相邻的上部冷却翅片35彼此之间的情况下将雨水、汽油等排出。连通部40包括形成于上部冷却翅片35的槽41或孔42。
在此,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大致区分为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以及上部冷却翅片35A以外的上部冷却翅片35B(被一对上部冷却翅片35A夹着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
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有孔42来作为连通部40。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来作为连通部4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仅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对上部冷却翅片35A的一方(右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有孔42,但也可以在另一方(左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孔42、或者在两方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孔42。
形成于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的槽41及孔42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换言之,形成于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的槽41及孔42形成于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位置。槽41及孔42在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中形成于比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靠后方的位置。槽41及孔42形成于上部冷却翅片35的气缸上表面38侧(根部侧)。
槽41及孔42的位于气缸上表面38侧的底部41b、42b形成为与气缸上表面38相同的高度。由此,作为连通部40的槽41及孔42在各上部冷却翅片35中将车宽方向第一侧(例如右方)的气缸上表面38上的空间与车宽方向第二侧(例如左方)的气缸上表面38上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连通。有时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的外侧不存在气缸上表面38,但在该情况下与上部冷却翅片35A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气缸体主体30为了确保强度,而在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形成有增加了壁厚的厚壁部30u、30v。由此,气缸上表面38在前端部侧的厚壁部30u与后端部侧的厚壁部30v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38a。在将内燃机1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01的车辆搭载时,气缸上表面38的凹部38a的后端部侧由于厚壁部30v而前低后高地倾斜。因此,在气缸上表面38的凹部38a的后端部侧与厚壁部30v的前端接近的位置在车辆搭载时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作为连通部40的槽41及孔42在气缸上表面38中形成于在车辆搭载时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
形成于多个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多个上部冷却翅片35B的槽41将从上部冷却翅片35B的上端到所述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的范围切除。槽41在与上部冷却翅片35B延伸的方向(中心轴C2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部冷却翅片35B的厚度方向)上将上部冷却翅片35B贯通而形成。槽41形成为从上方趋向下方而车辆前后方向的槽宽度逐渐变小。槽41的底部41b形成为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呈向下方凹陷的半圆弧状的曲面状。
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中,相对于比槽41靠前方的前方部分35Bf而言,比槽41靠后方的后方部分35Br的上端在与中心轴C2正交的上下方向(上部冷却翅片35的立起方向)上较低地形成。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中的比槽41靠后方的后方部分35Br的翅片上端35t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的上端35s低地形成。
形成于多个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的孔42形成于上部冷却翅片35A的所述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的高度。孔42在与上部冷却翅片35A延伸的方向(中心轴C2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部冷却翅片35A的厚度方向)上将上部冷却翅片35A贯通而形成。孔42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呈圆形,且其底部42b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半圆弧状的曲面状。
通过具备这样的连通部40,从而当雨水、汽油等液体进入设置于气缸体3a的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之间时,液体由于重力而沿着气缸上表面38的倾斜而在气缸上表面38上朝向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流动。在气缸上表面38上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形成有作为连通部40的槽41、孔42。相对于上部冷却翅片35进入了车宽方向第一侧的液体能够通过槽41、孔42而向上部冷却翅片35的第二侧移动。根据机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停车时的车宽方向上的倾斜状态,液体通过上述槽41、孔42而在车宽方向上向倾斜方向下方流动。这样,进入了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之间的雨水、汽油等液体从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的孔42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具备:曲轴箱2,其收容曲轴9;以及气缸体3a,其从曲轴箱2突出,气缸体3a具备从朝向上方的气缸上表面38向上方立起、并在沿着气缸上表面38的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至少一个具备将该上部冷却翅片35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贯通而将所述排列方向两侧的空间彼此连通的连通部40。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上述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的排列方向上贯通的连通部40,从而即使在雨水等进入了彼此相邻的上部冷却翅片35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于上部冷却翅片35的连通部40将雨水等导向排出路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进入了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之间的雨水等排出。另外,只是在上部冷却翅片35贯通形成连通部40即可,因此与对上部冷却翅片35的根部加厚等方法相比,能够容易地抑制气缸体3a的变形、重量增加、对气缸体3a的小型化产生的阻碍。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连通部40是形成于上部冷却翅片35的槽41及孔42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结构,作为连通部40,只是在上部冷却翅片35形成槽41及孔42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设置连通部40。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在车宽方向上排列。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部冷却翅片35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多个而设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车辆前方进入了上部冷却翅片35之间的雨水等通过连通部40导向排出路径。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在多个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在车宽方向上排列于最外侧的一对上部冷却翅片35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孔42作为连通部40。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形成有孔42来作为连通部40,从而与形成有槽等来作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连通部40的情况相比,连通部40不容易显眼,能够抑制内燃机1的外观受损。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在多个上部冷却翅片35中的、排列于比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作为连通部40。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来作为连通部40,从而与形成有孔等来作为连通部40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雨水等的流量,使进入了上部冷却翅片35B之间的雨水等容易排出。另外,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中,通过形成槽41而不是孔42,能够使清扫等作业容易进行。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排列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中的比连通部40靠后方的部分35Br比在车宽方向上排列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低。
根据该结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的比连通部40靠后方的部分比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低,因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的后部、槽41不容易显眼。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连通部40设置于在车辆搭载时气缸上表面38中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
根据该结构,在气缸上表面38中的在车辆搭载时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设置有连通部40,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由于重力而积存于气缸上表面38的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的雨水等排出。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连通部40的底部41b、42b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曲面状。
根据该结构,连通部40的底部41b、42b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曲面状,因此与连通部40的底部41b、42b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雨水等积存于连通部40的角落部。
另外,在上述内燃机1的基础上,连通部40沿着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的排列方向形成。
根据该结构,连通部40沿着多片上部冷却翅片35的排列方向形成,因此能够使用于形成连通部40的加工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冷却翅片、连通部的结构不限于适用于气缸体3a,也可以适用于气缸盖、气缸盖罩。也可以适用于与气缸突出方向(中心轴C2方向)交叉的冷却翅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有孔42,并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A形成槽41。
另外,也可以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冷却翅片35B形成孔4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内燃机而例示了单气缸发动机,但也可以适用于多气缸发动机。气缸的突出方向不限于前方,也可以是上方、侧方。在具有多个气缸的情况下,多个气缸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同。
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过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的车辆以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并且包括在原动机中含有电动马达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1),其中,
所述内燃机(1)具备:
曲轴箱(2),其收容曲轴(9);以及
气缸(3),其从所述曲轴箱(2)突出,
所述气缸(3)具备从朝向上方的气缸上表面(38)向上方立起、并在沿着所述气缸上表面(38)的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片冷却翅片(35),
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中的至少一个冷却翅片(35)具备将该冷却翅片(35)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贯通而将所述排列方向两侧的空间彼此连通的连通部(40),
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
在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一对冷却翅片(35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孔(42)作为所述连通部(40),
在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中的、比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一对冷却翅片(35A)靠车宽方向内侧处排列的冷却翅片(35B),形成有槽(41)作为所述连通部(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1),其中,
在所述气缸(3)的侧面(30c、30d)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侧部冷却片(33、34),所述连通部(40)的孔(42)设置在所述多个侧部冷却片(33、3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1),其中,
在车宽方向内侧排列的所述冷却翅片(35B)中的比所述连通部(40)靠后方的部分比在车宽方向上于最外侧排列的所述冷却翅片(35A)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1),其中,
所述连通部(40)设置于在车辆搭载时所述气缸上表面(38)中处于最下方的位置(38b)。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1),其中,
所述连通部(40)的底部(41b、42b)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曲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其中,
所述连通部(40)沿着所述多片冷却翅片(35)的排列方向形成。
CN202010226217.XA 2019-03-29 2020-03-26 内燃机 Active CN111749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6188A JP6892475B2 (ja) 2019-03-29 2019-03-29 内燃機関
JP2019-066188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9809A CN111749809A (zh) 2020-10-09
CN111749809B true CN111749809B (zh) 2022-04-15

Family

ID=72673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26217.XA Active CN111749809B (zh) 2019-03-29 2020-03-26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92475B2 (zh)
CN (1) CN111749809B (zh)
BR (1) BR102020006046A2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46A (zh) * 1994-03-15 1995-1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机
JPH09206886A (ja) * 1996-01-29 1997-08-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ボディ用鋳型
CN201141325Y (zh) * 2007-12-25 2008-10-29 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的气缸体
JP2009235930A (ja) * 2008-03-26 2009-10-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搭載内燃機関の冷却フィン構造
WO2018030302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5386Y2 (zh) * 1976-04-30 1982-10-06
JPS5922267Y2 (ja) * 1979-03-28 1984-07-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エンジン用冷却フインの防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46A (zh) * 1994-03-15 1995-1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机
JPH09206886A (ja) * 1996-01-29 1997-08-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ボディ用鋳型
CN201141325Y (zh) * 2007-12-25 2008-10-29 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的气缸体
JP2009235930A (ja) * 2008-03-26 2009-10-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搭載内燃機関の冷却フィン構造
CN101946078A (zh) * 2008-03-26 2011-0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载内燃机的散热片结构
WO2018030302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2475B2 (ja) 2021-06-23
BR102020006046A2 (pt) 2020-10-27
CN111749809A (zh) 2020-10-09
JP2020165368A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67486B2 (ja) 自動二輪車
US7669573B2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EP1178193B1 (en) Engine unit of motorcycle
JP382958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568890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EP1445435B1 (en) Mounting of an oil filter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110315110A1 (en) Engine for a vehicle
CN111749809B (zh) 内燃机
US9988978B2 (en) Four-cycle multi-cylinder engine
JP4580856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11749750B (zh) 内燃机
JP2019214978A (ja) 車両
JP5144351B2 (ja) エンジン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6105131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EP2031211B1 (en) Engin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9074677A (ja) エンジン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41481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57597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215721B2 (ja) エンジン
JP7380924B2 (ja) 内燃機関
JP7019831B2 (ja) 内燃機関
JP7022219B2 (ja) 内燃機関
EP2031275B1 (en) Engin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4476319B2 (ja) 自動二輪車
US8590667B2 (en) Crankcas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