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71A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71A
CN111746671A CN202010194063.0A CN202010194063A CN111746671A CN 111746671 A CN111746671 A CN 111746671A CN 202010194063 A CN202010194063 A CN 202010194063A CN 111746671 A CN111746671 A CN 111746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cover member
adapter
edge
bod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40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71B (zh
Inventor
山口奈津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8Side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4Superstructure sub-units with access or drainage openings having movable or removable closures; Seal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2015/0458Details of the tank inlet
    • B60K2015/0474Arrangement of fuel filler pipe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并同时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的车身侧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具有: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车身后部侧面的盖部件(3);和与后部车门开口(5)相比设于后方的三角窗(1),通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盖部件(3)的上边(31a)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三角窗(1)的下边(13a)而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间隙。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身侧部构造,已知一种以使盖部件的后边沿着车身侧部的后部灯的前边延伸的方式使两条边对齐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形成一种强调从车身侧面观察时的后部灯与盖部件的一体感的外观设计。
另外,以往已知一种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在三角窗与后部灯之间配置有盖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布第1993351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29184号公报
不过,在这些以往的车身侧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中,也可以考虑以谋求外观设计的丰富化为目的将这些构造进行组合,从而在三角窗的后方使后部灯的前边与盖部件的后边对齐形成。
然而,该车身侧部构造由于盖部件和三角窗的分型线彼此分离且独立地形成,所以会使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并同时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的车身侧部构造。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车身后部侧面的盖部件;和与后部车门开口相比设于后方的三角窗,通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盖部件的上边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三角窗的下边而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间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并同时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结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车身侧部构造的盖部件打开后的车身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
图5是适配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与形成于外面板的适配部件用开口对应的位置上安装的适配部件的情况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1的箭头VII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三角窗
2 后部灯(rear light)
3 盖部件
4 外面板
4b1 适配部件用开口的壁部
4a 三角窗的安装开口
4b 适配部件用开口
4c 按压弹起件的安装开口
4f 盖部件配置部
5 后部车门开口
6 铰链
6a 铰链的旋转轴
7 后部车门开口的后缘
7a 后部车门开口的上侧后缘
7b 后部车门开口的下侧后缘
8 按压弹起件(push lifter)
11 三角窗玻璃
12b1 唇部的下端面
12 镶条
12a 镶条的夹持部
12b 镶条的唇部
12c 镶条的延长部
13a 三角窗的下边
13b 三角窗的前边
13c 三角窗的后边
22a 后部灯的上边
22b 后部灯的前边
22c 后部灯的下边
31a 盖部件的上边
31b 盖部件的前边
31c 盖部件的下边
31d1 盖部件的上侧后边
31d2 盖部件的下侧后边
32 盖部件的扩张部
33 适配部件(adapter)
33a 适配部件的前边
33b 适配部件的后端
34 适配部件的周槽
34a 周槽的缺损部
C 车身侧部构造
G1 间隙
G2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主要特征在于,由盖部件的上边和三角窗的下边形成的间隙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左侧面具有覆盖加油口的盖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为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将盖部件限定于此,还能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具有覆盖供电口、充电口等的盖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另外,这种盖部件还能构成为具备于车身的右侧面。而且,当设想为例如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左右分别配置有加油口和充电口的情况等时,盖部件也能配置于车身的左右两侧面。顺带一提,右侧面配置有盖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是与以下要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车身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此外,图中的左侧表示车宽方向外侧,右侧表示车宽方向内侧。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的结构说明图。具体而言,图1是车身后部左侧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此外,在图1中,配置于外面板4里侧(车宽方向内侧)的后述适配部件33和盖部件3的铰链6由隐藏线(虚线)表示。另外,附图标记4b是在盖部件3的内侧形成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用开口。该适配部件用开口4b使配置于外面板4内侧的适配部件33的一部分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另外,附图标记8是安装于外面板4外侧的按压弹起件。在图1中,关于适配部件用开口4b和按压弹起件8也由隐藏线(虚线)表示。
如图1所示,车身侧部构造C构成为具备三角窗1、后部灯2、和盖部件3。
<三角窗>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三角窗1配置于后部车门开口5的后方。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中的后部车门开口5具有在由未图示的后部车门关闭后在与后部车门的分型线之间形成间隙的后缘7。该后缘7使上下中央部后退而弯曲成弓形,并以上下中央部为界具有上侧后缘7a和下侧后缘7b。
也就是说,三角窗1配置于后部车门开口5的上侧后缘7a的后方。
这种三角窗1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以将由形成车身后部的侧面的外面板4的上缘、后三角柱(rear quarter pillar)P1的后缘、和后柱P2的前缘包围而成的三角区域封闭的方式配置。
这种三角窗1的平面形状以与上述三角区域对应的方式呈由下边13a、前边13b及后边13c构成的三角形。具体而言,三角窗1呈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13a与从该下边13a的前端向前斜上方延伸的前边13b的夹角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
这种三角窗1具有形成三角窗1的主体的为三角形的三角窗玻璃11、和对该三角窗玻璃11的周缘进行镶边的镶条12。
三角窗玻璃11的形状呈从三角窗1减去相当于镶条12的宽度的量的、比三角窗1的钝角三角形略小的大致相似形状。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且是包含形成三角窗1的下边13a(参照图1)的镶条12的截面的图。
如图2所示,镶条12具有将三角窗玻璃11的周缘夹在中间进行支承的大致U字形的夹持部12a、和在车宽方向外侧从夹持部12a向斜下方外侧延伸的唇部12b。
该唇部12b在从构成夹持部12a的U字部的开放侧的外侧上端向外侧延伸的中途,将方向改变为斜下方外侧而进一步延伸。
这种本实施方式中的唇部12b的下端面12b1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而且,唇部12b的下端面12b1与后述盖部件3的上边31a的上表面31a1相对。
这种唇部12b的下端面12b1形成三角窗1的下边13a中的三角窗1的分型线。
另外,镶条12具有延长部12c。
该延长部12c以从夹持部12a的外侧下角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而且,延长部12c以相对于盖部件3的上边31a在车宽方向内侧重叠的方式向下方延伸。也就是说,延长部12c与唇部12b及盖部件3的上边31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与盖部件3的上边31a相比向下方延伸。
这种本实施方式中的延长部12c如之后详细说明的那样以与关闭的盖部件3的上边31a对应的方式形成于镶条12的一部分(参照图3)。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镶条12设想为由泡沫橡胶或EPDM等橡胶材料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以上那种三角窗1安装于后述外面板4的安装开口4a(参照图6)。
<后部灯>
接着,对后部灯2(参照图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部灯2虽省略图示,但分别配置于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的角部。具体而言,后部灯2以跨越车身的后表面和侧面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后部灯2除了倒车灯21之外还一体化地配置有未图示的后部方向指示器、后部紧急闪烁指示灯、刹车灯、尾灯等。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部灯2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22a、从该上边22a的前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前边22b、和从该前边22b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边22c。
而且,后部灯2的上边22a形成后部灯2上侧的分型线,并同时使其前端与三角窗1的后边13c的下部相连。
另外,后部灯2的前边22b与朝向三角窗1的后边13c的下方延伸的虚拟延长线大致一致。
<盖部件>
接着,对盖部件3(参照图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关闭状态的盖部件3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五边形。
具体而言,盖部件3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31a、从上边31a的前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前边31b、和从该前边31b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边31c。另外,盖部件3还具备从上边31a的后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上侧后边31d1、和从该上侧后边31d1的下端向前斜下方延伸并与下边31c的后端连接的下侧后边31d2。
盖部件3的上边31a以沿着三角窗1的下边13a的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盖部件3的上边31a通过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而使上表面31a1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
由此,上边31a的上表面31a1如上所述与构成三角窗1的镶条12的唇部12b的下端面12b1相对。
如图1所示,这种盖部件3的上边31a与下边31c大致平行。
如图1所示,盖部件3的前边31b相对于后部车门开口5的上侧后缘7a局部平行。盖部件3的上侧后边31d1以沿着后部灯2的前边22b的方式形成。
另外,与之后详细说明的适配部件33的后端33b相比配置于后方并朝向后部灯2侧延伸的盖部件3的扩张部32不同于盖部件3的前部,而是具有由上侧后边31d1与下侧后边31d2夹着的三角区域。
而且,如之后详细说明的那样,在该盖部件3的扩张部32的内侧配置有按压弹起件8。
这种盖部件3经由铰链6及适配部件33开闭自如地安装于外面板4。
图3是盖部件3打开后的车身侧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在图3中,配置于外面板4内侧的适配部件33由隐藏线(虚线)表示。该适配部件33在盖部件3打开后经由形成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而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图3的纸面近前侧)。
如图3所示,适配部件用开口4b在形成于外面板4的盖部件配置部4f的大致中央形成。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中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呈大致矩形,但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加油口9a的加油口盖(filler cap)9b面向适配部件用开口4b。此外,加油口9a安装于之后详细说明的适配部件33的加油口安装孔37(参照图5)。
盖部件配置部4f是与盖部件3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并以外面板4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
而且,盖部件3在通过绕着铰链6转动而将适配部件用开口4b关闭后收纳入盖部件配置部4f内。
在盖部件配置部4f,并与适配部件33的后端33b相比靠后方,以与盖部件3的扩张部32(参照图1)对应的方式形成有三角形的大致平坦区域4f1。在该大致平坦区域4f1配置有按压弹起件8。
本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弹起件8虽省略图示,但其具备被向从大致平坦区域4f1的面部突出的方向弹压的轴部件、和以与该轴部件形成大致T字的方式设于轴部件的顶端的细长的卡定片。
该按压弹起件8在盖部件3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使被弹压的轴部件从大致平坦区域4f1的面部突出。
另外,按压弹起件8在盖部件3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使轴部件以被盖部件3的背面按压而一边抵抗弹压力一边被压着收缩的方式向大致平坦区域4f1的里侧后退。
该轴部件的伸缩动作通过交替机构在每次被按压时一边产生咔嗒感一边交替进行。
而且,盖部件3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轴部件是相对于盖部件3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轴部件绕着轴旋转大致90°后的状态。也就是说,细长的卡定片在从轴向上观察时旋转大致90°。
另外,盖部件3在以关闭状态与按压弹起件8的轴部件相对的位置上具备被卡定板。在该被卡定板上形成有与按压弹起件8的细长的卡定片对应的长孔。而且,细长的卡定片能够穿插至打开状态的盖部件3的被卡定板的长孔中。
在这种按压弹起件8中,当关闭盖部件3时,按压弹起件8的细长的卡定片嵌入盖部件3的上述长孔。而且,盖部件3的背面抵抗着弹压力将轴部件压入进去。被压入的轴部件一边使细长的卡定片旋转大致90°一边通过交替机构产生咔嗒感来维持收缩状态。此时,旋转大致90°后的卡定片通过相对于所插入的长孔的长度方向交叉来卡定盖部件3的被卡定板。盖部件3维持关闭状态。
而且,如图2所示,关闭状态的盖部件3的上边31a位于构成三角窗1的镶条12的延长部12c的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在图3所示的盖部件配置部4f内成为关闭状态的盖部件3虽省略图示,但与盖部件配置部4f周围的外面板4为同一水平面。
接着,当打开盖部件3时,用户将盖部件3朝向大致平坦区域4f1侧压入。
由此,轴部件通过交替机构产生咔嗒感并因弹压力而伸出。盖部件3由轴部件顶起。而且,轴部件使卡定片反转大致90°。按压弹起件8的细长的卡定片能够从盖部件3的上述长孔脱离。
用户将所顶起的盖部件3拉起来,由此,盖部件3通过绕着铰链6转动而成为打开状态。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此外,在图4中,将关闭状态的盖部件3的上侧的一部分用实线表示,并将打开状态的盖部件3用虚线(双点划线)示出。
如图4所示,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与盖部件3的上部相比,与盖部件3的下部对应的位置上的外面板4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
而且,铰链6的旋转轴6a在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以与外面板4的鼓出方向D大致正交的方式倾斜配置。也就是说,铰链6的旋转轴6a在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以使下侧与上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位移的方式倾斜。
另外,如图1所示的虚线L1与虚线L2的间隔所示,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铰链6的旋转轴6a与盖部件3的前边31b之间的距离以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
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中的铰链6安装于适配部件33且在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前方配置于外面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
接下来要参照的图5是适配部件33的整体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与形成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对应的位置上安装的适配部件33的情况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5所示,适配部件33由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箱体形成。具体而言,具有与外面板4(参照图3)的背面(车宽方向内侧的面)连接的开口周缘36、和经由与该开口周缘36连接的侧壁39而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底面35a的适配部件主体部35。
在适配部件主体部35的底面35a上形成有供加油口9a(参照图3)安装的大致圆形的加油口安装孔37。在该加油口安装孔37的周围形成有用于安装加油口9a的螺栓孔37a。
另外,在适配部件主体部35前方的侧壁39上形成有铰链6(参照图4)的支承部39a。在该支承部39a上形成有用于安装铰链6(参照图4)的螺栓孔39a1。
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周缘36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侧视时呈大致矩形。在这种开口周缘36的与外面板4(参照图3)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34。
该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34除了之后详细说明的缺损部34a之外沿着开口周缘36连续延伸。
如图6所示,适配部件33从外面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外面板4的背面连接。此时,适配部件33经由形成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而以使加油口安装孔37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安装。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具有从外面板4的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的壁部4b1。
适配部件33在这种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周围与外面板4连接。具体而言,适配部件33使填充于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34(参照图5)内的密封材料夹在其与外面板4之间,并在规定部位相对于外面板4进行点焊。
此时,在图6所示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中以在内角侧将壁部4b1所形成的角部4b2跨越的方式配置的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参照图5)部分,成为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34(参照图5)中断的缺损部34a(参照图5)。
具有这种缺损部34a的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能够使其与角部4b2处的外面板4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更小,并能改善角部4b2处的密封材料的布置。
此外,在图6中,附图标记4a是在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上方形成于外面板4的三角窗1(参照图1)的安装开口。另外,附图标记4c是在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后方形成于外面板4的按压弹起件8(参照图3)的安装开口。
顺带一提,安装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33的铰链6(参照图4)的支承部39a(参照图5)虽省略图示,但配置在位于图6所示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前方的外面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
而且,如图3所示,适配部件33的前边33a的一部分在后部车门开口5中的上侧后缘7a与下侧后缘7b的边界的附近以沿着上侧后缘7a的方式相邻配置。
由此,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铰链6(参照图4),也成为与后部车门开口5相邻配置。
如上所述,安装于外面板4(参照图1)的三角窗1(参照图1)与盖部件3(参照图1)在车身后方的侧面上相对于后部灯2(参照图1)一体地配置。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的侧视图,且是图1的箭头V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通过盖部件3的上边31a和三角窗1的下边13a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间隙G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通过后部灯2的前边22b和盖部件3的上侧后边31d1形成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间隙G2。
而且,后部灯2与盖部件3的间隙G2和三角窗1与盖部件3的间隙G1相连。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三角窗1的下边13a如上所述由镶条12中的作为分型线的唇部12b(参照图2)的下端面12b1(参照图2)规定。
另外,盖部件3的上边31a由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的上表面31a1(参照图2)所规定。
而且,如图2所示,间隙G1形成于唇部12b的下端面12b1与盖部件3的上表面31a1之间。
这种间隙G1以相对于三角窗1没有夹着其它部件、且与盖部件3相邻的方式配置而形成为开闭时的盖部件3不干扰三角窗1的程度。
另外,间隙G1也能以开闭时的盖部件3不干扰三角窗1为前提而设定为以往的车辆中的、盖部件与外面板的间隙的程度或三角窗与外面板的间隙的程度。
另外,关于间隙G2,也能以开闭时的盖部件3不干扰后部灯2为前提而设定为以往的车辆中的、盖部件与外面板的间隙的程度或三角窗与外面板的间隙的程度。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发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通过盖部件3的上边31a和三角窗1的下边13a形成间隙G1。
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不使其它部件进入盖部件3与三角窗1之间而使分型线汇总成一条。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并同时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另外,该车身侧部构造C通过后部灯2的前边22b和盖部件3的上侧后边31d1形成间隙G2。而且,后部灯2与盖部件3的该间隙G2和三角窗1与盖部件3的间隙G1相连。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其它部件不会进入盖部件3与后部灯2之间而使分型线汇总成一条。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能够更加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另外,在该车身侧部构造C中,三角窗1的镶条12具有相对于盖部件3的上边31a在车宽方向内侧重叠的延长部12c。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镶条12的延长部12c作为使盖部件3向关闭方向转动时的缓冲部件(缓冲橡胶)发挥功能。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无需另行设置盖部件3用的缓冲部件而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另外,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由于盖部件3的上边31a与延长部12c重叠,所以能够抑制行驶风进入盖部件3内。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能够更加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另外,在该车身侧部构造C中,适配部件33的前边33a接近后部车门开口5而配置。
根据车身侧部构造C,由于能够将铰链6接近后部车门开口5而配置,所以能够较大地确保盖部件3的面积。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的盖部件3的开闭时的操作性和加油口盖9b等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该车身侧部构造C中,在从车身后部观察时,铰链6的旋转轴6a与盖部件3的前边31b之间的距离以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L1及附图标记L2)。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相对于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外面板4能够防止开闭时的盖部件3干扰外面板4。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的铰链6的旋转轴6a的下侧与上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在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以使盖部件3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上方转动的方式打开。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在将盖部件3收纳入盖部件配置部4f时,盖部件3从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的打开状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斜下转动。由此,盖部件3因自重而变得容易向关闭方向转动。
另外,车身侧部构造C在使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的打开状态的盖部件3进一步朝向前方转动时,盖部件3会因自重而反转以维持打开状态。由此,能够省略在以往的盖部件装置中为了维持盖部件的打开状态而设置的弹压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在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后方形成有按压弹起件8的安装开口4c。也就是说,在外面板4上分开地形成有适配部件用开口4b和按压弹起件8的安装开口4c。
该车身侧部构造C不同于按压弹起件8的安装部与适配部件33一起设置的构造,而是能够缩小适配部件33。由此,形成于外面板4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变小。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由于能够缩小在形成于外面板4的比较大的三角窗1的安装开口4a的下方相邻的适配部件用开口4b,所以能够抑制外面板4的刚性下降。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由于能够将按压弹起件8与适配部件33相比配置于车辆后方,所以能够在离铰链6更远的位置上安装按压弹起件8。由此,车身侧部构造C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较大地确保盖部件3,并且将变大后的盖部件3收纳入盖部件配置部4f时的盖部件3的操作性优异。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不同于在外面板4的内侧将按压弹起件8安装于适配部件33的构造,而是在形成有盖部件配置部4f的外面板4上直接安装按压弹起件8。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由于按压弹起件8直接安装于外面板4,所以不再需要至少经由适配部件33进行的按压弹起件8的位置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当开闭盖部件3时,抵抗着按压弹起件8的弹压力将盖部件3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按压,以使盖部件3收纳入形成于外面板4的盖部件配置部4f。
在像这样按压盖部件3时,越在远离按压弹起件8的位置上按压盖部件3,则越对盖部件3施加更大的负荷。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在与盖部件3的扩张部32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按压弹起件8。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通过用户按压扩张部32,能够缩小对盖部件3施加的负荷。由此,还能抑制盖部件3的挠曲。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盖部件3的扩张部32的形状相对于盖部件3的前部的形状为非对称形状。
根据这种车身侧部构造C,用户容易从铰链6视觉辨认处于更远位置的扩张部32。由此,能够简单辨别使对盖部件3施加的负荷变小的盖部件3的优选按压部位,并且用户能够以更小的力开闭盖部件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在适配部件33的周缘36中形成有与外面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对地延伸的周槽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在适配部件用开口4b形成有从外面板4的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壁部4b1。而且,周槽34在与壁部4b1对应的位置上的适配部件33的周缘36处中断。
当在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与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壁部4b1交叉的部位设置周槽34时,该部位上的外面板4与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之间的距离变长。而且,当外面板4与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之间的距离变长时,存在夹在外面板4与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之间的密封材料无法充分布置的隐患。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C中,由于周槽34在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与适配部件用开口4b的壁部4b1交叉的部位中断,所以外面板4与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之间的距离变短。由此,密封材料在外面板4与适配部件33的开口周缘36之间充分布置。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车身后部侧面的盖部件;和
与后部车门开口相比设于后方的三角窗,
通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盖部件的上边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三角窗的下边而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后部侧面还具备后部灯,
通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后部灯的前边和从所述盖部件的上边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所述盖部件的后边而形成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间隙,
所述后部灯与所述盖部件的该间隙和所述三角窗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间隙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窗具有三角窗玻璃、和对所述三角窗玻璃的周缘进行镶边的镶条,
所述镶条具有形成所述三角窗的下边上的分型线的唇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唇部及所述盖部件的上边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与所述盖部件的上边相比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适配部件,该适配部件配置于在所述后部车门开口的后方形成车身后部侧面的外面板的内侧,且设置有所述盖部件的铰链,
所述铰链与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适配部件的前边相邻配置,
并且所述适配部件的前边的至少一部分以沿着所述后部车门开口的方式接近所述后部车门开口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板的在所述盖部件的前侧与所述盖部件相邻的部位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
并且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所述铰链的旋转轴与从所述盖部件的上边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所述盖部件的前边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下方而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的旋转轴在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以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位移的方式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所述盖部件的按压弹起件,
在所述外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三角窗的安装开口,
并且在所述外面板上还形成有使所述适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盖部件的背面侧的适配部件用开口、和在所述适配部件用开口的后方以与所述盖部件的后部对应的方式设置的所述按压弹起件的安装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具有从所述适配部件的后端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至所述后部灯的前边的扩张部,
所述按压弹起件配置于所述扩张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扩张部以车身前后方向的所述盖部件的中央部为界相对于所述盖部件的前部成为非对称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适配部件的周缘中形成有与所述外面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对地延伸的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
所述适配部件用开口具有从形成车身后部侧面的所述外面板的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的壁部,
所述密封材料填充用的周槽在与所述壁部对应的位置上的所述适配部件的周缘处中断。
CN202010194063.0A 2019-03-28 2020-03-18 车身侧部构造 Active CN111746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5053A JP6861752B2 (ja) 2019-03-28 2019-03-28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9-065053 2019-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71A true CN111746671A (zh) 2020-10-09
CN111746671B CN111746671B (zh) 2023-02-17

Family

ID=72606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4063.0A Active CN111746671B (zh) 2019-03-28 2020-03-18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3959B2 (zh)
JP (1) JP6861752B2 (zh)
CN (1) CN1117466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09192A (ko) * 2020-02-27 2021-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아우터패널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6738A (ja) * 2002-10-16 2004-05-13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836928A (zh) * 2005-03-22 2006-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遮阳板装置
JP2008062896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スライドドア付車両
CN102741110A (zh) * 2010-03-23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CN203237299U (zh) * 2013-04-22 2013-10-1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加油口盖总成
CN105636857A (zh) * 2013-10-18 2016-06-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5722750A (zh) * 2013-11-13 2016-06-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58812A (en) * 1939-09-16 1941-10-14 Gen Motors Corp Rear fender
JPS61201954U (zh) * 1985-06-10 1986-12-18
JPS62198133U (zh) * 1986-06-10 1987-12-16
JPH0242852U (zh) * 1988-09-19 1990-03-23
US6092855A (en) * 1996-09-21 2000-07-25 Volkswagen Ag Flap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DE19933512A1 (de) * 1999-07-16 2001-01-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Vorrichtung zum Füllen eines Kraftstofftankes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01310643A (ja) * 2000-04-28 2001-11-06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の取付構造
ATE340089T1 (de) * 2003-03-25 2006-10-15 Seat Sa Karosserie mit hinteren seitenfenstern für kraftfahrzeuge
JP4060255B2 (ja) * 2003-08-29 2008-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支持構造
JP4958852B2 (ja) * 2008-06-24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燃料供給口蓋構造
JP5229184B2 (ja) 2009-10-13 2013-07-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照明装置
US8720968B2 (en) * 2011-09-28 2014-05-13 Tesla Motors, Inc. Charge port door with electromagnetic latching assembly
JP2014043177A (ja) * 2012-08-28 2014-03-13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補給口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6738A (ja) * 2002-10-16 2004-05-13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836928A (zh) * 2005-03-22 2006-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遮阳板装置
JP2008062896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スライドドア付車両
CN102741110A (zh) * 2010-03-23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CN203237299U (zh) * 2013-04-22 2013-10-1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加油口盖总成
CN105636857A (zh) * 2013-10-18 2016-06-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5722750A (zh) * 2013-11-13 2016-06-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13959B2 (en) 2022-08-16
CN111746671B (zh) 2023-02-17
JP6861752B2 (ja) 2021-04-21
JP2020163947A (ja) 2020-10-08
US20200307374A1 (en)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81644U (zh) 一种对开式汽车中央扶手总成
JP5374560B2 (ja) 車両用ドア
WO2014006974A1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WO2006090851A1 (ja) 車両のガラスガイド構造
WO2015049902A1 (ja) 車両用ドア
CN111746671B (zh) 车身侧部构造
TWI276555B (en) Seal structure for vehicle door
US6641205B1 (en) Vehicle door sealing assembly
JP6053939B2 (ja) 車両用ドア
JP6858226B2 (ja) 車両用ドア
JP6084702B2 (ja) 車両用ドア
JP6256587B1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152637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構造
CA3009789C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JP6202122B2 (ja) 格納ルーフ付き自動車用の上部車体構造
JP4177279B2 (ja)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の支持構造
JP6095632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H05116532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WO2022075283A1 (ja) 車両のリッド装置
JP6853304B2 (ja) 車両用ドア
JP2010173565A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JP4300860B2 (ja) 自動車用バック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JP2009078683A (ja) ドアガラスランの構造
JP2022178012A (ja) 車体後部補強構造
JP4070188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