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2455B - 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12455B CN111712455B CN201880089171.2A CN201880089171A CN111712455B CN 111712455 B CN111712455 B CN 111712455B CN 201880089171 A CN201880089171 A CN 201880089171A CN 111712455 B CN111712455 B CN 1117124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ing
- return
- movable
- lever
- emergency st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66B5/22—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by means of linearly-movable we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紧急停止装置包括制动机构和用于使制动机构的制动构件进行动作的动作机构。动作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可动构件、动作用施力构件和保持返回机构。保持返回机构包括保持构件、保持齿轮构件和保持驱动部。保持驱动部对保持构件的向解除与保持齿轮构件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通过使保持构件和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从而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并限制可动构件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紧急时停止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和具有该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
背景技术
通常,绳索式电梯具有连接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和补偿绳、以及用于检测轿厢或对重的速度的调速器绳等长物体。此外,规定在电梯中设置紧急停止装置作为安全装置,该紧急停止装置用于在沿着导轨上升和下降的轿厢的速度超过规定值时,自动停止轿厢的运行。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在不使用调速器的情况下,以电气方式使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紧急停止装置。作为现有的这种紧急停止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有通过驱动弹簧和电磁体装置与轨道分离接触的楔形摩擦构件,并具备在驱动弹簧中蓄力的同时使电磁体装置返回的返回电动机的技术。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返回电动机驱动用于推动电磁体装置并使其返回到保持位置的返回构件,返回构件允许处于保持位置的电磁体装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驱动弹簧与返回弹簧一起被返回电动机蓄力,返回电动机被返回弹簧旋转,返回构件偏向待机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273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制动机构仅通过作为保持驱动部的电磁体装置的驱动力来保持不动作的状态。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需要设置具有比作为动作用施力构件的驱动弹簧的施力更大的驱动力的保持驱动部,保持驱动部大容量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急停止装置和电梯,该紧急停止装置和电梯考虑到上述问题,能够抑制保持驱动部的大容量化。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目的,紧急停止装置基于升降体的升降移动的状态来停止升降体的移动。紧急停止装置包括: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设置在升降体上,并且通过夹持用于升降体进行滑动的导轨来使升降体的移动停止;以及动作机构,该动作机构使制动机构的制动件进行动作。
动作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可动构件、动作用施力构件和保持返回机构。固定构件固定于升降体。可动构件可移动地支承于固定构件。动作用施力构件朝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方向对可动构件进行施力。保持返回机构通过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来对可动构件进行保持。
此外,保持返回机构包括保持构件、保持齿轮构件和保持驱动部。保持构件设置在固定构件和可动构件中的某一个上。设置在固定构件和可动构件中其余的另一个上,并且与保持构件可解除地卡合。保持驱动部对保持构件的向解除与保持齿轮构件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通过保持构件和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从而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并限制可动构件的移动。
此外,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体,
包括:导轨,该导轨竖直设置在升降通道内,并且可滑动地支承升降体;以及紧急停止装置,该紧急停止装置基于升降体的升降移动的状态来使升降体的移动停止。此外,使用上述的紧急停止装置来作为紧急停止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紧急停止装置和电梯,能够抑制保持驱动部的大容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制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进行动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A、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中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图7A、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中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进行动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中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中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11说明本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和电梯。另外,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第1实施方式例
1-1.电梯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对第1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升降通路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包括表示搭载人或货物的升降体的一个示例的轿厢120、主绳索130、表示升降体的另一个示例的对重140。电梯1包括曳引机100和紧急停止装置5。
此外,电梯1包括控制装置170和反绳轮150。另外,升降通路110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在其顶部设置有机械室160。
在机械室160配置有曳引机100和反绳轮150。主绳索130卷绕在曳引机100的图中所示的曳引轮上。此外,在曳引机100附近设置有架设主绳索130的反绳轮150。
主绳索130的一端与轿厢120的上部连接,主绳索130的另一端与对重140的上部连接。通过驱动曳引机100,使轿厢120及对重140在升降通路110内升降。以下,将轿厢120及对重140升降移动的方向设为升降方向Z。
轿厢120经由未图示的滑块被一对导轨201A、201B以能滑动的方式支承。同样,对重140经由未图示的滑块被对重侧导轨201C以能滑动的方式支承。两个导轨201A、201B和对重侧导轨201C在升降通道110内沿着升降方向Z延伸。
此外,在轿厢120上设置有用于紧急停止轿厢120的升降移动的紧急停止装置5。紧急停止装置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此外,在机械室160设置有控制装置170。控制装置170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布线连接到轿厢120。而且,控制装置170向轿厢120输出控制信号。此外,控制装置170设置在升降通道110中,并且连接有用于检测轿厢120的状态的未图示的状态检测传感器。
作为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有在升降通道110内升降移动的轿厢120的位置信息、轿厢120的速度信息、轿厢120的加速度信息等。作为轿厢120的位置信息例如是多个轿厢120在同一升降通道110内升降移动的多轿厢电梯中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轿厢120之间的间隔比预定间隔更接近时检测到的异常接近信息。
此外,作为轿厢120的速度信息例如是当轿厢120的下降速度达到额定速度的1.3倍以上时检测到的异常下降速度信息。而且,作为轿厢120的加速度信息例如是当轿厢120的加速度偏离预先设定的模式时检测到的异常加速度信息。状态检测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息输出到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170基于由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来判断轿厢120的状态是异常还是正常。而且,当判断轿厢120的状态为异常时,控制装置170向紧急停止装置5输出动作指令信号。因此,紧急停止装置5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70的动作指令信号来进行动作,从而使轿厢120停止。
另外,在本示例中,已经说明了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加速度信息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加速度信息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传感器检测。此外,控制装置170可以选择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并单独获取,或者可以组合多个信息来获取。
此外,控制装置170和轿厢120不限于通过有线连接的示例,可以通过无线能发送和接收信号地进行连接。
1-2.紧急停止装置的构成
接下来,将参照图2至图4描述紧急停止装置5的详细结构。
图2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5的主视图。
如图2所示,紧急停止装置5具有两个制动机构10A、10B、动作机构11、联动机构12、第一上拉杆13和第二上拉杆14。动作机构11和联动机构12配置在设置于轿厢120的上部的十字头121上。
[联动机构]
联动机构12具有第一动作杆16、第二动作杆17、第一动作轴18、第二动作轴19、支承托架20和连结轴25、26。
支承托架20设置在轿厢120中的与升降方向Z正交并且与导轨201A相对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此外,支承托架20固定于十字头121。支承托架20具有第一止动件21和第二止动件22。第一止动件21设置在支承托架20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第二止动件22设置在支承托架20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
该支承托架20上设置有第一动作轴18。第一动作杆16由第一动作轴18可旋转地支承。第一动作杆16形成为大致T字形。
第一动作杆16具有转动片16a和连接片16b。转动片16a从连接片16b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中间部大致垂直地突出。而且,转动片16a穿过设置在支承托架20上的第一止动件21和第二止动件22之间,并且朝向配置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上的导轨201A突出。第一上拉杆13连接到转动片16a上的与连接片16b相反一侧的端部。
第一连结轴25连接到连接片16b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而且,第一动作杆16在转动片16a和连接片16b的连接位置处被第一动作轴18可旋转地支承。
第二动作杆17在十字头121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动作轴19。第二动作杆17由第二动作轴19可旋转地支承。第二动作杆17与第一动作杆16同样地形成为大致T字形。
第二动作杆17具有转动片17a和连接片17b。转动片17a从连接片16b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中间部大致垂直地突出。而且,旋转片17a朝向配置在导轨201B上的导轨201B突出,该导轨201B配置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第二上拉杆14连接到转动片17a上的与连接片17b相反一侧的端部。
第二连结轴26连接到连接片17b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而且,第二动作杆17在转动片17a和连接片17b的连接位置处被第二动作轴19可旋转地支承。
第一连结轴25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与第一动作杆16的连接片16b连接,第一连结轴25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与后述的动作机构11连接。此外,第二连结轴26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第二动作杆17的连接片17b,第二连结轴26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连接到动作机构11。另外,动作机构11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当动作机构11进行动作时,第一连结轴25和第二连结轴26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因此,第一动作杆16以第一动作轴18为中心旋转,以使得转动片16a的与第一上拉杆13连接的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此外,第二动作杆17以第二动作轴19为中心旋转,以使得转动片17a的与第二上拉杆14连接的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结果是,第一上拉杆13和第二上拉杆14联动地朝升降方向Z的上方上拉。
此外,第一制动机构10A连接到第一上拉杆138的与转动片16a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而且,第二制动机构10B连接到第二上拉杆14的与转动片17a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
[制动机构]
第一制动机构10A和第二制动机构10B设置在轿厢120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第一制动机构10A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与导轨201a相对地进行设置。此外,第二制动机构10B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与导轨201B相对地进行设置。
图3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5的制动机构10A、10B的立体图。另外,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0A和第二制动机构10B具有相同的结构,此处对第一制动机构10A进行说明。下面,将第一制动机构10简称为制动机构10A。此外,将与升降方向Z正交且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
如图3所示,制动机构10A具有一对制动件31(图3中仅示出单侧)、一对引导构件32、32、连结构件33和施力构件34。
一对制动件31将导轨201A夹在它们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相对地配置。而且,在紧急停止装置5进行动作之前的状态下,在一对制动件31和导轨201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
制动件31的与导轨201A相对的一个面与导轨201A的一个面平行,即与升降方向Z平行地形成。此外,制动件31的与导轨201A相对的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倾斜,以使得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接近导轨201A。因此,制动件31形成为楔形。
一对制动件31由连结构件33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支承。此外,一对制动件31通过连结构件33连结。第一上拉杆13连接到连结构件33。而且,通过将第一上拉杆13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上拉时,一对制动件31和连接构件33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
此外,一对制动件31由一对引导构件32、32可移动地支承。一对引导构件32、32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框体固定到轿厢120(参照图2)。此外,一对引导构件32、32将导轨201A和一对制动件31夹在中间,并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预定间隔相对。
引导构件32的与制动件31相对的一个面倾斜,以使得随着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而接近导轨201A。因此,一对引导构件32、32中与制动件31相对的一个面的间隔随着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而变窄。
此外,施力构件34配置在引导构件32的与制动件31相对的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上。施力构件34例如由在与升降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切割的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板簧构成。施力构件34的两端部将导轨201A夹在中间,并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预定间隔相对。而且,引导构件32固定在施力构件34的两端部上的彼此相对的一个面上。
此外,作为施力构件34,不限于U字形的板簧,例如可以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夹在引导构件32和未图示的框体之间。
当一对制动件31相对于引导构件32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相对移动时,一对制动件31通过引导构件3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即向接近导轨201A的方向移动。此外,当一对制动件31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时,一对制动件31通过引导构件32被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按压在导轨201A上。由此,对轿厢120的升降移动进行制动。
[动作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动作机构11。
图4是示出动作机构11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动作机构11具有固定构件41、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两个导向杆47、47、两个动作用施力构件48、48、保持返回机构49、返回用驱动机构50。另外,导向杆47和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固定构件41固定到设置在轿厢120上端的十字头121。固定构件41具有固定面部42、第一相对面部43和第二相对面部44。固定面部42使用固定螺栓通过紧固固定或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到十字头121上。第一相对面部43与固定面部4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相连接,第二相对面部44与固定面部4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相连接。
第一相对面部43从固定面部42的一端部沿第二方向Y大致垂直地连续。此外,第二相对面部44从固定面部42的另一端部沿第二方向Y大致垂直地连续。而且,第一相对面部43和第二相对面部44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相对。
两个引导孔43a、43a和支承孔43b形成于第一相对面部43。两个引导孔43a、43a形成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而且,两个引导孔43a、43a沿着第一方向X穿过第一相对面部43。此外,支承孔43b形成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而且,支承孔43b沿着第一方向X穿过第一相对面部43。
两个引导孔44a、44a形成于第二相对面部44。两个引导孔44a、44a形成在第二相对面部44的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此外,两个引导孔44a和44a分别面向设置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引导孔43a。
导向杆47可滑动地插入第一相对面部43的引导孔43a和第二相对面部44的引导孔44a中。导向杆47由第一相对面部43和第二相对面部44可滑动地支承,并且导向杆47以其轴向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一可动板45固定在导向杆47的轴向的一端部、即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第二可动板46固定在导向杆47的轴向的另一端部、即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第一可动板45和第二可动板46将固定构件41夹在中间,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彼此相对。可动构件由该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和导向杆47构成。
第一可动板45和第二可动板46分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第一连结轴25连接到第一可动板45的与固定构件41和第二可动板46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面。此外,第二连结轴26连接到第二可动板46的与固定构件41和第一可动板45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的面。因此,第一连结轴25和第二连结轴26通过第一可动板45、导向杆47和第二可动板46连结。
在第一可动板45和固定构件41的第一相对面部43之间夹有动作用施力构件48。动作用施力构件48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动作用施力构件48安装在导向杆47上。而且,如图4所示,在动作机构11不进行动作的正常状态(以下称为“待机状态”)中,即在电梯1的正常运行时,动作用施力构件48抵抗其作用力以压缩状态夹在第一可动板45和第一相对面部43之间。
[保持返回机构]
此外,保持返回机构49配置在第一可动板45和第一相对面部43之间。保持返回机构49包括:表示保持构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保持齿轮构件53、第一旋转轴56、第二旋转轴57、第一支承基座58和第二支承基座59。此外,保持返回机构49具有表示保持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
后述的返回用驱动机构50的返回用活塞62连接到第一支承基座58。而且,第一支承基座58安装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与第一可动板45相对的一个面上。第一保持杆51通过第一旋转轴56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支承基座58上。
表示拉引用的杆的示例的第一保持杆51从第一支承基座58朝向第一可动板45,即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第一卡合钩片51a形成在第一保持杆51的与第一支承基座58相反侧的端部、即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第一卡合钩片51a可解除地卡合到后述的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齿部53a。
此外,第一旋转螺线管54设置在第一旋转轴56上。第一旋转螺线管54通过通电使第一保持杆51向第一卡合钩片51a与卡合齿部53a卡合的方向旋转。即,第一旋转螺线管54对第一保持杆51的朝解除与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此外,当切断对第一旋转螺线管54的通电时,第一保持杆51由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向第一卡合钩片51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旋转(参照图5)。
此外,可以在第一旋转轴56上设置扭力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其在第一旋转螺线管54抵抗动作的方向上,即在第一卡合钩片51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上对第一保持杆51施力。
第二支承基座59固定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与第一可动板45相对的一个面上。此外,第二支承基座59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上与第一支承基座58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二保持杆52通过第二旋转轴57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二支承基座59上。
表示防止返回用杆的一个例子的第二保持杆52从第二支承基座59朝向第一可动板45,即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而且,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相对。
第二保持杆52与第一保持杆51同样地形成有第二卡合钩片52a。第二卡合钩片52a设置在第二保持杆52的与第二支承基座59相反一侧的端部,即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部。而且,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卡合钩片52a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第二卡合钩片52a可解除地卡合到后述的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齿部53a。
此外,第二旋转螺线管55设置在第二旋转轴57上。第二旋转螺线管55通过通电使第二保持杆52向第二卡合钩片52a与卡合齿部53a卡合的方向旋转。即,第二旋转螺线管55对第二保持杆52的朝解除与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此外,当切断对第二旋转螺线管55的通电时,第二保持杆52由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向第二卡合钩片52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旋转(参照图5)。
另外,与第一旋转轴56相同,第二旋转轴57可以设置有扭力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其在第二卡合钩片52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上对第二保持杆52施力。
保持齿轮构件53具有多个卡合齿部53a和设置有多个卡合齿部53a的轴部53b。轴部53b固定在第一可动板45的与第一相对面部43相对的一个面上。而且,轴部53b从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相对面部43突出。
多个卡合齿部53a从轴部53b的侧面部突出。此外,多个卡合齿部53a沿着第一方向X排列配置在轴部53b的侧面部上。卡合齿部53a形成为大致三角形。而且,卡合齿部53a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即第一相对面部43侧的一个面是相对于第二方向Y倾斜的倾斜面部。
第一保持杆51的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保持杆52的第二卡合钩片52a可拆卸地与该卡合齿部53a卡合。而且,通过使卡合齿部53a与第一卡合钩片51a以及第二卡合钩片52a卡合,从而限制第一可动板45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
因此,在待机状态下,将动作用施力构件48保持在压缩状态下的力是作为保持驱动部的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的驱动力以及卡合齿部53a与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卡合钩片52a之间的摩擦力。由此,由于第一保持杆51以及第二保持杆52与保持齿轮构件53的摩擦力被加到保持驱动部的驱动力上,因此能够增强用于将动作用施力构件48保持在压缩状态下的力。由此,能减弱在待机状态下对保持驱动部进行通电的电力,并且能减小保持驱动部的容量。
这里,在卡合齿部53a的与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卡合钩片52a的接触面和轴部53b的侧面部之间,即在卡合齿部53a的接触面上的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角度θ1被设定为90度或钝角。
此外,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卡合钩片52a的与卡合齿部53a的接触面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角度θ2被设定为90度或锐角。并且,第一角度θ1被设定为与180度-第二角度θ2大致相同的角度。
由此,能够牢固地卡住卡合齿部53a、第一卡合钩片51a和第二卡合钩片52a,并且能够抑制作为保持驱动部的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的大容量化,能够实现容量小型化。
[返回用驱动机构]
接着,对返回用驱动机构50进行说明。
返回用驱动机构50具有作为返回驱动部的返回用螺线管61、返回用活塞62、返回用施力构件63和弹簧座64。返回用螺线管61固定在第一相对面部43的与第二相对面部44相对的面上。
此外,在返回用螺线管61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贯穿的筒孔61a。而且,筒孔61a与设置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上的支承孔43b连通。返回用活塞62沿着第一方向X穿过该筒孔61a。
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从返回用螺线管61的筒孔61a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从返回用螺线管61的筒孔61a插入到第一相对面部43的支承孔43b中。此外,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沿第一方向X可滑动地支承在支承孔43b中。
而且,第一支承基座58连接到从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的部分。因此,当返回用活塞62沿第一方向X移动时,第一支承基座58和第一保持杆51都沿第一方向X移动。
此外,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从返回用螺线管61的筒孔61a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突出。在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大致平板状的弹簧座64。
返回用施力构件63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而且,返回用施力构件63覆盖返回用螺线管61的外周,并夹在第一相对面部43和弹簧座64之间。此外,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大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
在待机状态下,返回用螺线管61的线圈61b不通电,返回用活塞62被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如上所述,在返回用活塞62的一端部,夹着第一相对面部43设置有第一支承基座58。因此,通过使第一支承基座58抵接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上,从而能防止返回用活塞62从返回用螺线管61的筒孔61a拔出。
此外,当返回用螺线管61的线圈61b被通电时,返回用活塞62通过返回用螺线管61的电磁吸力抵抗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参照图7A)。
另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应用压缩螺旋弹簧作为动作用施力构件48和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作为动作用施力构件48和返回用施力构件63,能应用诸如板簧和橡胶的各种其它弹性构件。
1-3.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例
下面,参照图5至图7B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紧急停止装置5的动作例。另外,这里对紧急停止装置5中的动作机构1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动作机构11进行动作的状态的说明图。以下将图5所示的状态称为制动状态。
首先,参照图5说明动作机构11从待机状态到制动状态的动作。
当控制装置170判断为在轿厢120(参照图1和图2)下降移动时轿厢120的下降速度达到额定速度的1.3倍以上时,控制装置170向紧急停止装置5输出动作指令信号。由此,切断对作为保持驱动部的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的通电。由此,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的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上的旋转被释放,并且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能旋转。
因此,如图5所示,第一保持杆51利用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以第一旋转轴56为中心朝第一卡合钩片51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旋转。同样地,第二保持杆52利用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以第二旋转轴57为中心朝第二卡合钩片52a与卡合齿部53a分离的方向旋转。结果是,第一可动板45的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移动被解除。
而且,第一可动板45由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施力。因此,连接到第一可动板45的导向杆47由固定构件41的引导孔43a,44a支承,并且与第一可动板45一起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此外,与导向杆47连接的第二可动板46也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即,由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和导向杆47构成的可动构件由固定构件41支承,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
由此,连接到第一可动板45的第一连结轴25和连接到第二可动板46的第二连结轴26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并且第一制动机构10A和第二制动机构10B(参见图2)进行动作。结果是,通过使第一制动机构10A和第二制动机构10B的一对制动件31(参照图3)夹持导轨201A,从而机械地停止轿厢120的升降运动。
接着,参照图6A~图7B,说明动作机构11的从制动状态恢复到待机状态的返回动作。
图6A至图7B是示出动作机构11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6A所示,当作为保持驱动部的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被通电时,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以第一旋转轴56和第二旋转轴57为中心向保持齿轮构件53旋转。由此,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再次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
接着,如图6B所示,切断对第一旋转螺线管54的通电。而且,对返回用驱动机构50的返回用螺线管61的线圈61b进行通电。由此,返回用活塞62通过返回用螺线管61的电磁吸力抵抗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因此,返回用施力构件63被压缩在弹簧座64和第一相对面部43之间。
此外,通过使返回用活塞62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连接到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一支承基座58也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而且,通过使第一保持杆51抵接在卡合齿部53a的倾斜面部上,从而第一保持杆51以第一旋转轴56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第一保持杆51越过设置在保持齿轮构件53上的一个卡合齿部53a,并且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
当第一保持杆51越过卡合齿部53a时,利用动作用施力构件48对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施力。然而,第二旋转螺线管55被通电,并且第二保持杆52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而且,通过第二保持杆52和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来限制作为可动构件的第一可动板45的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移动。因此,第一保持杆51能够平稳地越过卡合齿部53a。
如图7A所示,当第一保持杆51越过卡合齿部53a并且第一保持杆51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时,再次对第一旋转螺线管54进行通电,使第一保持杆51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然后,切断对第二旋转螺线管55的通电,并且切断对返回用螺线管61的线圈61b的通电。
由此,通过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对返回用活塞62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因此,连接到返回用活塞62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一支承基座58也被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此外,由于第一保持杆51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因此通过保持齿轮构件53和第一保持杆51还对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
如上所述,返回用施力构件63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大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因此,第一可动板45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相当于一个卡合齿部53a的距离。此外,连接到第一可动板45的导向杆47和第二可动板46也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相当于一个卡合齿部53a的距离。
当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时,第二保持杆52抵接在卡合齿部53a的倾斜面部上。因此,第二保持杆52以第二旋转轴57为中心转动。因此,第二保持杆52也越过一个卡合齿部53a。第二旋转螺线管55再次进行通电,使第二保持杆52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由此,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交替地重复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解除与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而且,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动作机构11从图5所示的制动状态恢复到图4所示的待机状态。
这里,将一个卡合齿部53a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设为s,并且将返回用活塞62和第一保持杆51在第一方向X上的动作行程量W设定为满足下式1的值。
[式1]
s<W<2s
由此,根据本示例的动作机构11,通过重复返回用螺线管61的往复运动,从而能使第一可动板45从制动状态的位置恢复到待机状态的位置。因此,即使第一可动板45在制动状态和待机状态下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量变长,返回用活塞62在第一方向X上的动作行程量W也不改变。结果是,能够减小返回用活塞62的动作行程量W,并且能够实现返回用驱动机构50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保持杆51的动作行程量W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第一保持杆51和返回用活塞62的动作行程量W例如可以为两个卡合齿部53a以上。
并且,根据本示例的动作机构11,能通过对返回用螺线管61、第一旋转螺线管54和第二旋转螺线管55通电和切断,即通过导通/断开各个螺线管来进行返回动作。因此,能简化动作机构11中的返回动作时的电控制。
2.第2实施方式例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1说明紧急停止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例。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进行动作的状态的说明图。此外,图10A、图10B和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的说明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动作机构中的保持返回机构和返回用驱动机构的构成。因此,这里说明保持返回机构和返回用驱动机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5的动作机构1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动作机构70具有固定构件41、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两个导向杆47、47、两个动作用施力构件48、48。此外,动作机构70具有保持返回机构71和返回用驱动机构90。
固定构件41具有固定面部42、第一相对面部43和第二相对面部44。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第二相对面部44上,形成有后述的返回用活塞92插入的插入孔44b。
保持返回机构71具有第一保持杆51、第二保持杆52、保持齿轮构件53、第一旋转轴56、第二旋转轴57、第一支承基座58和第二支承基座59。第一抵接销51b设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第一保持杆51上。同样地,第二保持杆52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销52b。此外,保持返回机构71具有保持驱动机构80。
保持驱动机构80包括表示保持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保持用螺线管72、保持用活塞73、施力构件74、保持用弹簧座75、第一保持臂81和第二保持臂82。此外,保持驱动机构80具有第一臂旋转轴84、第二臂旋转轴85、以及表示保持用施力构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一板簧86和第二板簧87。
保持用螺线管72固定到未图示的支架,并且配置在固定构件41的第一相对面部43和第二相对面部44之间。保持用活塞73穿过保持用螺线管72的筒孔。此外,保持销73a设置在保持用活塞73的轴向的一端部。而且,在保持用活塞73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大致平板状的保持用弹簧座75。
在保持用弹簧座75和保持螺线管72的轴向另一端部之间夹有施力构件74。施力构件74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或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在待机状态下,保持用螺线管72的线圈被通电,并且保持用活塞73抵抗施力构件74的作用力并向轴向的一侧突出。
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保持用螺线管72和保持用活塞73以其轴向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保持用活塞73沿着第一方向X移动。然而,保持用螺线管72和保持用活塞73的配置方向并不限于此,保持用螺线管72和保持用活塞73也可以以其轴向与升降方向Z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用活塞73沿着升降方向Z移动。
第一保持臂81由第一臂旋转轴84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上。第一保持臂8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从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第一保持臂8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从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突出。
第一板簧86固定在第一保持臂8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第一板簧86从第一保持臂8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此外,第一板簧86的与第一保持臂81相反一侧的端部与设置在第一保持杆51上的第一抵接销51b抵接。此外,第一板簧86配置在第一抵接销51b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即第一保持杆51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一侧。
第一辊81a设置在第一保持臂8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第一辊81a配置在第一保持臂81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在待机状态下,第一辊81a与保持用活塞73的保持销73a抵接。
第二保持臂82由第二臂旋转轴85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上。此外,第二保持臂82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与第一保持臂81隔开间隔地设置。而且,第一保持杆81和第二保持杆82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相对。
第二保持臂8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从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第二保持臂8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从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突出。
第二板簧87固定在第二保持臂8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第二板簧87从第二保持臂8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此外,第二板簧87的与第二保持臂82相反一侧的端部与设置在第二保持杆52上的第二抵接销52b抵接。此外,第二板簧87配置在第二抵接销52b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即第二保持杆52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一侧。
第二辊82a设置在第二保持臂8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第二辊82a配置在第二保持臂82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在待机状态下,第二辊82a与保持用活塞73的保持销73a抵接。
因此,保持用活塞73的保持销73a夹在第一保持臂81的第一辊81a和第二保持臂82的第二辊82a之间。利用该保持销73a对第一保持臂81和第二保持臂82朝第一辊81a和第二辊82a接近的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即,第一保持臂81朝第一板簧86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第二保持臂82朝第二板簧87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此外,第一保持杆51通过第一抵接销51b被第一板簧86和第一保持臂81保持。因此,第一保持杆51经由第一板簧86和第一保持臂81通过保持用螺线管72朝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同样地,第二保持杆52通过第二抵接销52b被第二板簧87和第二保持臂82保持。因此,第二保持杆52经由第二板簧87和第二保持臂82通过保持用螺线管72朝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即使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动作机构70中,在待机状态下,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被卡合到保持齿轮构件53。因此,第一保持杆51以及第二保持杆52与保持齿轮构件53的摩擦力被加到用于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并将动作用施力构件48保持在压缩状态的力上。结果是,即使在该第二实施例的动作机构70中,也能抑制作为保持驱动部的保持用螺线管72的容量增大,能实现容量小型化。
接着,对返回用驱动机构90进行说明。
返回用驱动机构90具有作为返回驱动部的返回用螺线管91、返回用活塞92、返回用施力构件93和弹簧座94。返回用螺线管91固定在第二相对面部44中的与第一相对面部43相对的面上。设置在返回用螺线管91中的筒孔91a与设置在第二相对面部44中的插入孔44b连通。此外,筒孔91a面向设置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中的支承孔43b(参照图10B)。
返回用活塞92沿着第一方向X穿过返回用螺线管91的筒孔91a。返回用活塞92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从返回用螺线管91的筒孔91a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而且,返回用活塞92的一端部可滑动地插入设置在第一相对面部43中的支承孔43b中。
此外,返回用活塞92的一端部从第一相对面部43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突出。而且,第一支承基座58连接到返回用活塞92的一端部的从第一相对面部43突出的部分。
此外,返回用活塞9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从返回用螺线管91的筒孔91a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突出。而且,返回用活塞92的另一端部插入设置在第二相对面部44中的插入孔44b中。
大致平板状的弹簧座94设置在返回用活塞92上。此外,弹簧座94设置在返回用活塞92的返回用螺线管91和第一相对面部43之间。
返回施力构件93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等具有弹性的构件构成。而且,返回用施力构件93覆盖返回用螺线管91的外周,并夹在第二相对面部44和弹簧座94之间。
在待机状态下,返回用螺线管91的线圈91b不通电,并且返回用活塞92被返回用施力构件93的作用力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此外,当返回用螺线管91的线圈91b被通电时,返回用活塞92通过返回用螺线管91的电磁吸力抵抗返回用施力构件93的作用力并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此外,返回用螺线管91中的电磁吸力、即用于使返回用活塞92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的驱动力被设定为大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动作机构70的动作。首先,参照图9说明动作机构70从待机状态到制动状态的动作。
图9是示出动作机构70进行动作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9所示,当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70(参见图1)的动作指令信号切断对保持用螺线管72的通电时,通过施力构件74的作用力,对保持用活塞73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因此,保持用活塞73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保持销73a与第一辊81a和第二辊82a分离。
因此,第一保持臂81和第二保持臂82的朝第一辊81a和第二辊82a接近的方向的旋转被释放。结果是,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的朝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的旋转被释放,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能进行旋转。
而且,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通过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朝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转动。由此,第一可动板45的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移动被解除。结果是,由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和导向杆47构成的可动构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第一制动机构10A和第二制动机构10B(参照图2)进行动作。
接着,参照图10A~图11,说明动作机构70的从制动状态恢复到待机状态的返回动作。
图10A至图11是示出动作机构70的返回动作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10A所示,对保持用螺线管72进行通电。由此,保持用活塞73抵抗施力构件74的作用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而且,保持用活塞73的保持销73a抵接在第一保持臂81的第一辊81a和第二保持臂82的第二辊82a上。因此,第一保持臂81以第一臂旋转轴84为中心朝第一辊81a与第二辊82a分离的方向旋转。此外,第二保持臂82以第二臂旋转轴85为中心朝第二辊82a与第一辊81a分离的方向旋转。
而且,第一保持杆51被设置在第一保持臂81上的第一板簧86施力,并朝向保持齿轮构件53转动。此外,第二保持杆52被设置在第二保持臂82上的第二板簧87施力,并朝向保持齿轮构件53转动。由此,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再次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
此时,返回用螺线管91也进行通电。因此,返回用活塞92抵抗返回用施力构件93的作用力并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而且,连接到返回用活塞92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一支承基座58也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
接着,如图10B所示,切断向返回用螺线管91的通电。由此,返回用活塞92被返回用施力构件93施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此外,连接到返回用活塞92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一支承基座58也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
当第一保持杆51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移动时,第一保持杆51抵接在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齿部53a的倾斜面部上。而且,第一保持杆51抵抗第一板簧86的作用力,以第一旋转轴56为中心向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旋转。而且,当第一保持杆51越过一个卡合齿部53a时,利用第一板簧86的作用力,使第一保持杆51朝向保持齿轮构件53旋转。而且,第一保持杆51再次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
此时,第二保持杆52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因此,通过第二保持杆52和保持齿轮构件53的卡合,来限制作为可动构件的第一可动板45的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移动。因此,第一保持杆51能够平稳地越过卡合齿部53a。
如图11所示,当第一保持杆51越过卡合齿部53a并且第一保持杆51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时,对返回用螺线管91进行通电。因此,返回用活塞92被返回用螺线管91的电磁吸力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因此,连接到返回用活塞92的第一保持杆51和第一支承基座58也被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此外,由于第一保持杆51和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因此通过保持齿轮构件53和第一保持杆51还对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施力。
如上所述,返回用螺线管91的电磁吸力被设定为大于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因此,由第一可动板45、第二可动板46以及导向杆47构成的可动构件抵抗动作用施力构件48的作用力,并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相当于一个卡合齿部53a的距离。
此外,当第一可动板45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移动时,第二保持杆52抵接在卡合齿部53a的倾斜面部上。而且,第二保持杆52抵抗第二板簧87的作用力,以第二旋转轴57为中心向与保持齿轮构件53分离的方向旋转。
当第二保持杆52越过一个卡合齿部53a时,利用第二板簧87的作用力使第二保持杆52朝向保持齿轮构件53旋转。而且,第二保持杆52再次与保持齿轮构件53卡合。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动作机构70从图9所示的制动状态恢复到图8所示的待机状态。
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紧急停止装置5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通过具有这样的动作机构70的紧急停止装置,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5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动作机构70,在进行返回动作时,第一保持杆51和第二保持杆52由第一板簧86和第二板簧87保持。因此,在进行返回动作时,对作为保持驱动部的保持用螺线管72的通电保持在导通状态,仅作为返回驱动部的返回用螺线管91重复通电的导通/断开。由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动作机构70,能通过控制对一个螺线管的导通/断开来进行返回动作,并且能进一步简化返回动作时的电控制。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的且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动作机构11、70中的可动构件移动的方向即动作方向设定为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动作机构11、70的动作方向可以被设定为几乎平行于升降方向Z或第二方向Y,或者可以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升降方向Z倾斜的方向。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第一保持杆51、第二保持杆52、返回用驱动机构50、90配置在固定构件41,将保持齿轮构件53配置在作为可动构件的第一可动板45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保持杆51、第二保持杆52、返回用驱动机构50、90可以配置于可动构件,保持齿轮构件53可以配置于固定构件41。
此外,升降体不限于轿厢120,可以应用对重140。而且,紧急停止装置可以设置在对重140上,使对重140的升降运动紧急停止。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他们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而是既包含“平行”及“正交”,也可以是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电梯,5紧急停止装置,10A、10第一制动机构,11动作机构,12联动机构,13、14上拉杆,16第一动作杆,17第二动作杆,20支承托架,25第一连结轴,26第二连结轴,31制动件,32导向构件,33连结构件,34施力构件,41固定构件,43第一相对面部,43a,44a引导孔,43b支承孔,44第二相对面部,44b插入孔,45第1可动板(可动构件),46第二可动板(可动构件),47导向杆(可动构件),48动作用施力构件,49、70保持返回机构,50、90返回用驱动机构,51第一保持杆(保持构件),51a第一卡合钩片,51b第一抵接销,52第二保持杆(保持构件),52a第二卡合钩片,52b第二抵接销,53保持齿轮构件,53a卡合齿部,53b轴部,54第一旋转螺线管(保持驱动部),55第二旋转螺线管(保持驱动部),56第一旋转轴,57第二旋转轴,58第1支承基座,59第二支承基座,61、91返回用螺线管,61a、91a筒孔,61b、91b线圈,62、92返回用活塞,63、93返回用施力构件,72保持用螺线管(保持驱动部),73保持用活塞,73a保持销,80保持驱动机构,81第一保持臂,81a第一辊,82第二保持臂,82a第二辊,84第一臂旋转轴,85第二臂旋转轴,86第一板簧(保持用施力构件),87第二板簧(保持用施力构件),100曳引机,110升降通道,120轿厢(升降体),121十字头,130主绳索,140对重(升降体)150反绳轮,160机械室,170控制装置,201A、201B导轨。
Claims (8)
1.一种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设置在升降体上,并且通过夹持用于所述升降体进行滑动的导轨以使所述升降体的移动停止;以及
动作机构,该动作机构使所述制动机构的制动件进行动作,
所述动作机构包括: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升降体;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构件;
动作用施力构件,该动作用施力构件朝所述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方向对所述可动构件进行施力;以及
保持返回机构,该保持返回机构通过抵抗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来对所述可动构件进行保持,
所述保持返回机构包括:
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某一个上;
保持齿轮构件,该保持齿轮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其余的另一个上,并且该保持齿轮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可解除地卡合;以及
保持驱动部,该保持驱动部对所述保持构件的朝解除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通过使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来抵抗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并对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动作机构包括返回用驱动机构,该返回用驱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制动机构从所述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制动状态恢复到所述制动机构不进行动作的待机状态,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
第一保持杆,该第一保持杆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以及
第二保持杆,该第二保持杆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某一个上,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
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交替地使所述第一保持杆和所述第二保持杆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以及解除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具有沿所述可动构件进行移动的方向配置的多个卡合齿部,
当通过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解除所述第一保持杆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的卡合时,所述第一保持杆在所述可动构件移动的方向上至少移动相当于一个所述卡合齿部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包括:
返回用螺线管,该返回用螺线管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设置有所述保持构件的一个上;
返回用活塞,该返回用活塞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返回用螺线管的筒孔中,并连接到所述第一保持杆;以及
返回用施力构件,该返回用施力构件对所述返回用活塞施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用螺线管中的电磁吸力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返回机构具有保持用施力构件,该保持用施力构件对所述保持构件朝向所述保持齿轮构件进行施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停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齿轮构件的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或钝角。
8.一种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体,该电梯的特征在于,包括:
导轨,该导轨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并且可滑动地支承所述升降体;
紧急停止装置,该紧急停止装置基于所述升降体的升降移动的状态来使所述升降体的移动停止;
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体上,并且通过夹持所述导轨来使所述升降体的移动停止;以及
动作机构,所述动作机构使所述制动机构的制动件进行动作,
所述动作机构包括: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升降体;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构件;
动作用施力构件,该动作用施力构件朝所述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方向对所述可动构件进行施力;以及
保持返回机构,该保持返回机构通过抵抗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来对所述可动构件进行保持,
所述保持返回机构包括:
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某一个上;
保持齿轮构件,该保持齿轮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其余的另一个上,并且该保持齿轮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可解除地卡合;以及
保持驱动部,该保持驱动部对所述保持构件的朝解除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的卡合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通过使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来抵抗所述动作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并对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动作机构包括返回用驱动机构,该返回用驱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制动机构从所述制动机构进行动作的制动状态恢复到所述制动机构不进行动作的待机状态,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
第一保持杆,该第一保持杆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以及
第二保持杆,该第二保持杆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某一个上,并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
所述返回用驱动机构交替地使所述第一保持杆和所述第二保持杆与所述保持齿轮构件卡合以及解除卡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45295A JP2019156567A (ja) | 2018-03-13 | 2018-03-13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JP2018-045295 | 2018-03-13 | ||
PCT/JP2018/040483 WO2019176160A1 (ja) | 2018-03-13 | 2018-10-31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12455A CN111712455A (zh) | 2020-09-25 |
CN111712455B true CN111712455B (zh) | 2022-03-11 |
Family
ID=6790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9171.2A Active CN111712455B (zh) | 2018-03-13 | 2018-10-31 | 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56567A (zh) |
CN (1) | CN111712455B (zh) |
WO (1) | WO20191761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92230B2 (ja) * | 2020-02-20 | 2023-06-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CN115397760B (zh) * | 2020-04-21 | 2023-04-2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紧急制动装置以及电梯 |
CN111470397B (zh) * | 2020-05-28 | 2023-12-22 | 上海贝思特门机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夹式集成轿门锁同步门刀 |
CN115720567A (zh) * | 2020-08-17 | 2023-02-2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设备 |
WO2022038665A1 (ja) * | 2020-08-18 | 2022-02-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7558754B2 (ja) * | 2020-10-29 | 2024-10-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WO2022123624A1 (ja) * | 2020-12-07 | 2022-06-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WO2022172364A1 (ja) * | 2021-02-10 | 2022-08-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13848054B (zh) * | 2021-11-30 | 2022-03-04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倒链承载性能测试方法 |
CN117657915A (zh) | 2022-08-25 | 2024-03-08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电梯安全钳操控装置、电梯安全设备和电梯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1653A (zh) * | 1998-12-23 | 2002-01-16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电梯用电子式安全系统 |
CN101112955A (zh) * | 2006-07-27 | 2008-01-30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电梯 |
JP2009227353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緊急停止装置およびその点検方法 |
JP2013189283A (ja) * | 2012-03-13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停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30457B2 (en) * | 2015-12-01 | 2022-01-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levator apparatus |
-
2018
- 2018-03-13 JP JP2018045295A patent/JP2019156567A/ja active Pending
- 2018-10-31 WO PCT/JP2018/040483 patent/WO20191761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0-31 CN CN201880089171.2A patent/CN1117124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1653A (zh) * | 1998-12-23 | 2002-01-16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电梯用电子式安全系统 |
CN101112955A (zh) * | 2006-07-27 | 2008-01-30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电梯 |
JP2009227353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緊急停止装置およびその点検方法 |
JP2013189283A (ja) * | 2012-03-13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停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56567A (ja) | 2019-09-19 |
WO2019176160A1 (ja) | 2019-09-19 |
CN111712455A (zh) | 2020-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12455B (zh) | 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 | |
JP7204448B2 (ja)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CN114746354B (zh) | 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 | |
CN108290713B (zh) | 电梯装置 | |
CN111483901B (zh) | 电梯安全装置 | |
JP7157718B2 (ja)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US8006806B2 (en) | Emergency brake of elevator | |
AU2016231645B2 (en) | Braking system for a hois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braking a hoisted structure | |
CN110790109B (zh) | 用于电梯系统的电子安全致动器组件 | |
CN110482366A (zh) | 用于提升电梯的安全楔的电子安全促动器 | |
JP467265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US11261056B2 (en) | Elevator safety actuator systems | |
WO2014102933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7319878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方法 | |
CN109019241B (zh) | 电梯装置、电梯保护的触发方法 | |
CN113879935A (zh) | 安全钳装置、电梯系统和用于操作电梯系统的安全钳的方法 | |
WO2022249793A1 (ja) | 非常止め装置、エレベーター及び非常止め装置の復帰方法 | |
CN114426236B (zh) | 紧急停止装置及电梯 | |
CN115397760B (zh) | 紧急制动装置以及电梯 | |
CN118632816A (zh) | 电梯的紧急停止动作装置 | |
KR20070032287A (ko) | 엘리베이터의 비상 브레이크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