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625B - 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8625B
CN111688625B CN202010074018.1A CN202010074018A CN111688625B CN 111688625 B CN111688625 B CN 111688625B CN 202010074018 A CN202010074018 A CN 202010074018A CN 111688625 B CN111688625 B CN 111688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line
characteristic line
instrument panel
tea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40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8625A (zh
Inventor
国府健嗣
大竹正俊
宫岛赴史
田门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88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8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60R2021/21652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the tearing being done or assisted by cut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20),其以能够展开的方式被收纳;仪表板(10),其覆盖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并且形成车厢的外观设计面。在仪表板(10)的车厢的一侧的外观设计面上,设置有朝向展开方向(24)成为凸部的部位相连而成的特征线(12)。在仪表板(10)中的安全气囊(20)的一侧的面上,沿着特征线(12)而设置有在安全气囊(20)的展开时断裂的撕裂线(16)。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9年3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044615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备以能够展开的方式被收纳的安全气囊的车辆用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一般情况下,会在覆盖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的面板部件的里面上设置有撕裂线。而且,在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时,撕裂线断裂,从而安全气囊向车厢内展开。
在日本特开2007-022336号公报中,记载了关于在面板部件的车厢侧的外观设计面上具有凹凸的情况。在此,通过在面板部件的里面上形成撕裂线,并且在撕裂线的底部形成与外观设计面的凹部相对应的凸部以及与外观设计面的凸部相对应的凹部,从而使撕裂线的壁厚均匀化。
在日本特开2014-125169号公报中,存在有如下的记载,即,在于面板部件的外观设计面上具有按照外观设计的槽的部分中,与其他的部分相比而将面板部件的里面的撕裂线形成为锐利的尖细形状。在被形成为锐利的尖细形状的撕裂线中,由于应力集中较为集中,因此撕裂线会稳定地断裂。
发明内容
有时在面板部件的外观设计面(意指面板部件中的朝向车厢侧的面)上,会设置有特征线(character line)。特征线是指,在外观设计面被制作为以向车厢方向凸出的方式而弯曲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其凸部的顶点附近的连接而被构成的线状的部位。在夹着特征线的两侧,外观设计面的角度不同,从而在安全气囊的展开时,面板部件从安全气囊接受的表面压力的方向也不同。因此,例如,可以考虑到如下状况,即,在特征线以斜向地横穿撕裂线的方式被设置的情况下,在撕裂线的各个位置处,在作用于撕裂线的力上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从而使安全气囊的展开变为不稳定的状況。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具有特征线的面板部件上设置撕裂线的情况下,使安全气囊的展开稳定化。
本公开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安全气囊,其以能够展开的方式被收纳;面板部件,其覆盖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并且形成车厢的外观设计面,在所述面板部件的所述车厢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展开方向成为凸部的部位相连而成的特征线,在所述面板部件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一侧的面上,沿着所述特征线而设置有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时断裂的撕裂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在于所述展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特征线和所述撕裂线被设置在实质上重叠的位置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在于所述展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特征线和所述撕裂线被分离配置,在所述面板部件和所述安全气囊之间,在与所述撕裂线相比靠所述特征线的一侧处设置有对从所述安全气囊向所述面板部件所传递的力的方向进行控制的间隔部件。
在本公开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即使在于面板部件上设置有特征线的情况下,由于面板部件中的撕裂线的切断稳定化,因此也提高了安全气囊的展开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顶视图。
图2为图1的AA面中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性的端视图。
图3为表示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中途的状态的示意性的端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顶视图。
图5为图4的BB面中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性的端视图。
图6为对作为间隔部件的肋条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在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而示出了具体的方式,但这些方式是对实施方式进行例示的方式,也能够采取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3来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10的一部分的图。在图1所示的坐标系中,F轴表示车辆前方向、U轴表示上方向、R轴表示搭乘者的右手方向(在以下的图中,也是同样的)。
仪表板10为,被设置于车厢前部的树脂制的面板部件。仪表板10的车厢侧为搭乘者所目视确认的面,并成为考虑到设计性而被形成的外观设计面。仪表板10例如通过将比较硬的树脂作为基材并在该车厢侧设置由比较柔软的树脂构成的表皮,从而形成外观设计面。也存在有如下情况,即,在表皮上,通过压花加工而施加细致的图案,从而提高设计性。
在实施方式中,在仪表板10上设置有特征线12。该特征线12是在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上观察时连接成为凸部的部位而被形成的。虽然特征线12按惯例被成称为“线”,但并未被限定于直线,也可以被形成为曲线状。此外,虽然特征线12有时会作为较细的线而被识别,但也有时会作为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的线而被识别。
在仪表板10的背面(意指与车厢侧相反的面)上,设置有对安全气囊进行收纳的安全气囊保持器14。而且,在仪表板10的里面上,形成有在安全气囊的展开时用于使仪表板10断裂的撕裂线16。该撕裂线16沿着特征线12而设置。在此,所谓沿着而设置是指,与特征线12大致平行地设置有撕裂线16的状态。如果进一步详细而言,则撕裂线16在安全气囊展开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在与特征线12重叠的位置处。
为了扩展仪表板10的断裂部位,在撕裂线16的两端处设置有副撕裂线18a、18b、18c、18d。副撕裂线18a、18b从撕裂线16的左端起被分成两股并延伸,副撕裂线18c、18d从撕裂线的右端起被分成两股并延伸。虽然这些副撕裂线18a、18b、18c、18d由于位于被设置于中央的撕裂线16的周围,因此在称谓时标记了“副”字,但是在使仪表板的10断裂的结构这一点上,与没有“副”字的撕裂线16是相同的。
图2为,图1的AA面中的示意性的端视图。在图2中,图示了仪表板10、安全气囊保持器14、安全气囊20以及充气装置22。此外,用箭头标记示出了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为了简化说明,将展开方向24设为与U轴的方向、即铅直向上的方向相一致的方向。另外,在图2中,特别强调了纵向的凹凸,需要注意的是,其与实际的比例尺有所不同。
如图2所示那样,仪表板10被形成为,在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上成为凸部这样的曲面形状。特征线12位于该凸部的顶点附近。即,特征线12位于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的最顶端附近,而且,与周围相比,仪表板10的曲率变大。特征线12在AA面中,位于与中央相比稍靠后方的位置。
仪表板10中的与特征线12相比靠后方的部分成为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下方向下降的后倾面10a1。此外,仪表板10中的与特征线12相比靠前方的部分成为随着趋向于前方而向下方下降的前倾面10a2。在仪表板10的特征线12的背面上,设置有撕裂线16。撕裂线16为,被设置于仪表板10的背面上的槽形形状的部位。对于撕裂线16而言,由于仪表板10的壁厚较薄,因此成为与周围相比而易于断裂的脆弱部。
安全气囊保持器14为,被安装于仪表板10的背面的树脂制的部件。安全气囊保持器14包括侧壁14a1、14a2(有时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为侧壁14a)、和上壁14b1、14b2(有时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为上壁14b)。侧壁14a1被设置于安全气囊20的后方的侧面处,侧壁14a2被设置于安全气囊20的前方的侧面处。从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长方形形状可知,侧壁14a作为整体而包围安全气囊的四方的侧面。
上壁14b为,被设置于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24的前方的壁面。上壁14b1被设置于仪表板10的后倾面10a1的背面,并且以与后倾面10a1相同的角度而后倾。在图2中,在上壁14b1和后倾面10a1之间设置了少许间隙,并且以接近的状态而配置。但是,上壁14b1和后倾面10a1也可以以彼此接触的状态而设置。上壁14b1与侧壁14a1相连接,在上壁14b1中的侧壁14a1的附近处,设置有朝向下方而被形成为凸部的铰链部14c1。铰链部14c1是为了在安全气囊20的展开时弯曲从而使上壁14b1顺利地开放而被设置的。
此外,上壁14b2被设置于前倾面10a2的背面,并且以与前倾面10a2相同的角度而前倾。上壁14b2与侧壁14a2相连接,而且,具备铰链部14c2。在上壁14b1、14b2之间设置有间隙空间14d,且两者处于被断开的状态。该间隙空间14d在于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被设置于位于与撕裂线16重叠的位置处。
在图2中,安全气囊20被折叠并被收纳于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内侧。安全气囊20在展开方向上,处于被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上壁14b和仪表板10覆盖的状态。在安全气囊20的下部,设置有充气装置22。充气装置22为,将高压的气体注入到安全气囊20的内部的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3来对安全气囊的展开时的状況进行说明。图3为,与图2相对应的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了安全气囊20刚展开后的状态。
在传感器检测到了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充气装置22启动,从而高压的气体朝向展开方向24而被注入至安全气囊20的内部。然后,如图3所示那样,由于安全气囊20向展开方向急剧膨胀,因此特别是其前表面会将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上壁14b1、14b2朝向展开方向而按压。
上壁14b1与侧壁14a1相连接,从安全气囊20接受的力中的、作用在与上壁14b1的壁面平行的方向的力,通过作用于上壁14b1的内部的阻力而被抵消。因此,上壁14b1在与壁面平行的方向上几乎不动。另一方面,对于上壁14b1从安全气囊20接受的力中的、作用在与图3中用箭头标记所示出的上壁14b1的壁面上的按压力26而言,阻力几乎不发挥作用。因此,上壁14b1以铰链部14c1为旋转轴,从而很容易地向按压力26的方向运动,进而强烈地按压了仪表板10的后倾面10a1的背面。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安全气囊20的表面压力而产生的垂直地作用于上壁14b2的壁面上的按压力28使上壁14b2在按压力28的方向上运动,从而推压前倾面10a2的背面。
仪表板10中的特征线12以及撕裂线16处于与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间隙空间14d重叠的位置。因此,在仪表板10中,按压力26通过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上壁14b1而作用在后倾面10a1上,按压力28通过上壁14b2而作用在前倾面10a2上。即,在仪表板10中,在与特征线12相比靠后方处,作用有朝向上方且后方的按压力26,在与特征线12相比靠前方处,作用有朝向上方且前方的按压力28。因此,在特征线12附近成为朝向上方而膨胀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被拉拽的状态。由于特征线12因处于背面的撕裂线16而被制作得较为脆弱,因此在仪表板10中,撕裂线16容易产生断裂,从而形成断裂区域30。图3表示刚产生断裂后的状态,在仪表板10中,后倾面10a1朝向按压力26的方向而开裂,前倾面10a2朝向按压力28的方向而开裂。
以此方式,在仪表板10的特征线12上,在安全气囊20的展开时,从特征线12的两侧作用有拉拽特征线12的方向的力。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于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将撕裂线16形成在与特征线12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仪表板10中,能够使撕裂线16稳定地断裂。
在以上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那样,特征线12的方向(其以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而具有少许角度的方式被形成)和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方向(其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平行)被设为不同的方向。这是为了,易于确保设置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空间。但是,很显然,也可以使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设置方向与特征线12的方向一致。
此外,安全气囊20的展开方向24,如图2所示那样,被设为上方向。但是,例如,也能够采取像使图2的仪表板10等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展开方向24稍稍朝向搭乘者侧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于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成为凸部的顶点处设置特征线12,从而能够使安全气囊20的展开稳定化。
此外,在仪表板10的背面处设置有安全气囊保持器14的上壁14b。但是,即使在并未设置有上壁14b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
(2)实施方式2:
参照图4至图6来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说明。图4和图5为,分别与图1和图2相对应的图。
如图4所示,被设置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仪表板110上的特征线112位于,与被设置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仪表板10上的特征线12相比靠向后方平行移动的位置处。该情况的含义在于,仪表板110的立体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仪表板10不同。因此,虽然在实施方式2中,安全气囊保持器114、撕裂线116、副撕裂线118a、118b、118c、118d其立体形状与实施方式1稍有不同,但是在图4的顶视图中观察的位置被设定为以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在实施方式2中,虽然撕裂线116沿着特征线112而设置,但是在于展开方向24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被设置于不与特征线112重叠的位置处。
图5为,图4的BB面中的示意性的端视图。BB面与图1所图示的AA面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位置有所不同。这是为了使图5的端视图中的特征线112的位置与图2的端视图中的特征线12的位置大致一致,从而容易进行比较。
如图5所示那样,该端面中的仪表板110为,与图2所示的仪表板10大致相同形状。即,仪表板110在与中央相比略靠后方处具有特征线112,并在特征线112的后方具有后倾面110a1,在前方具有前倾面110a2。
在仪表板110中,撕裂线116被设置于仪表板110中的中央附近的背面处。如上所述,与实施方式1不同,撕裂线116在于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被设置在不与特征线112重叠的位置处。
安全气囊保持器114具备侧壁114a1、114a2、和上壁114b1、114b2。在上壁114b1、114b2上,分别设置有铰链部114c1、114c2。而且,在上壁114b1、114b2之间设置有间隙空间114d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间隙空间114d被设置于,在于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与仪表板110的撕裂线116重叠的位置上。因此,虽然间隙空间114d沿着特征线112而设置,但在于展开方向24上观察时,不与特征线112重叠。
在上壁114b1的背面(安全气囊20的侧的面)处,在铰链部114c1和间隙空间114d之间设置有作为间隔部件的示例的多个肋条114e。这些肋条114e的顶端114e1被设定为,实质上位于相同的平面。间隔部件为,为了缓和伴随着特征线112的形状的复杂度并对来自安全气囊20的表面压力的方向进行控制而被设置的部件。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该肋条114e的一部分的图。在图6中,图示了仪表板110的后倾面110a1、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上壁114b1、以及多个肋条114e。肋条114e从上壁114b1朝向下方且前方倾斜地延伸。如后文所述那样,该方向为,按压力126所作用的方向。而且,各个肋条114e的顶端114e1以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被设定了其长度。该平面被设定为,成为垂直于按压力126的方向。各个肋条114e与安全气囊保持器114一起通过树脂而被一体成形。在作为间隔部件而采用了肋条114e的情况下,由于与采用致密的树脂的情况相比会迅速进行固化,因此一体成形较为容易。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中的安全气囊20的展开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开始展开的安全气囊20,在展开方向24上伸长。然后,在与中央附近相比靠后方处,安全气囊20对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肋条114e的顶端114e1进行按压。由于根据与实施方式1的说明相同的理由,作用在顶端114e1的面内方向上的力被安全气囊保持器114内的阻力抵消,因此不会有助于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运动。另一方面,作用于与顶端114e1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按压力126使上壁114b1向该按压力126的方向运动,进而,将要使其上方的仪表板110向按压力126的方向运动。在仪表板110中,在接受该按压力126的范围中,包含有后倾面110a1的整体、特征线112、和前倾面110a2的一部分,并且其倾斜度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存在肋条114e,因此在从安全气囊20接受力的阶段中,被控制为,按压力126的方向一致。因此,在位于与撕裂线116相比靠后方处的仪表板110上,被稳定地传递有用于开裂的按压力126。
另一方面,在与中央附近相比靠前方处,安全气囊20对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上壁114b2的背面进行按压。上壁114b2与上壁114b1不同,由于在整体上被形成为相同程度的角度,因此稳定地规定了按压力128的方向。这样,即使相对于位于其上方的仪表板110而言,在与撕裂线116相比靠前方处,也被稳定地传递有按压力128。
其结果为,在仪表板110中,由于从撕裂线116的两侧作用有拉拽力,因此撕裂线116被稳定地断裂。然后,安全气囊20也将稳定地展开。
一般情况下,撕裂线116被设置于安全气囊20(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中央附近处。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无需使特征线112和撕裂线116在于展开方向24观察时重叠,因此能够提高关于撕裂线116的设置位置(以及安全气囊20的设置位置)、或者特征线112的设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间隔部件,使用多个肋条114e来对按压力126进行控制。如果肋条114e能够确保不会因按压力126而变形的强度,则能够设为不与相邻的肋条114e连结的独立的突起。此外,为了确保强度,例如,也能够设为与相邻的肋条114e连结的结构。而且,如果能够确保承接按压力126的强度,则也能够代替肋条114e,而使用具有其他的形状的间隔部件。作为一个示例,可列举出使用由无间隙的致密的树脂构成的间隔部件的方式。肋条114e或者其代替的间隔部件,既可以与安全气囊保持器114一体成形,也可以在单独成形后与安全气囊保持器114接合。另外,在于仪表板110的背面处并未设置有安全气囊保持器114的上壁114b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在仪表板110上,设置肋条114e等的间隔部件即可。
此外,在作为间隔部件的各个肋条114e中,其顶端114e1被设为位于大致相同的平面上。但是,间隔部件被按压在安全气囊20上的面并未被限定于平面,也能够设为使被传递的按压力126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相一致的程度地具有较大曲率的曲面。此外,间隔部件无需被设置在上壁114b1的背面整体上,也可以仅被设置在一部分上。例如,也能够采用仅在从撕裂线116至特征线112附近的背后设置间隔部件的方式。

Claims (4)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安全气囊,其以能够展开的方式被收纳;
面板部件,其覆盖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并且形成车厢的外观设计面,
在所述面板部件的所述车厢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展开方向成为凸部的部位相连而成的特征线,
在所述面板部件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一侧的面上,沿着所述特征线而设置有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时断裂的撕裂线,
在于所述展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特征线和所述撕裂线被分离配置,
在所述面板部件和所述安全气囊之间,在与所述撕裂线相比靠所述特征线的一侧处设置有对从所述安全气囊向所述面板部件所传递的力的方向进行控制的间隔部件,
所述间隔部件包括多个肋条,所述多个肋条被设置为在于所述展开方向上观察时,朝向所述安全气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特征线的背后设置所述间隔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多个肋条的顶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多个肋条朝向下方且前方倾斜地延伸。
CN202010074018.1A 2019-03-12 2020-01-22 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116886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615A JP7159925B2 (ja) 2019-03-12 2019-03-12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44615 2019-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625A CN111688625A (zh) 2020-09-22
CN111688625B true CN111688625B (zh) 2022-10-21

Family

ID=6978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4018.1A Active CN111688625B (zh) 2019-03-12 2020-01-22 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5217B2 (zh)
EP (1) EP3708437B1 (zh)
JP (1) JP7159925B2 (zh)
CN (1) CN1116886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58663A (ko) 2020-09-01 2023-05-03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합물
KR102572301B1 (ko) * 2021-01-25 2023-08-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Pab 도어의 절개 유도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603072B2 (en) * 2021-08-06 2023-03-14 Autoliv Asp, Inc. Dual stage inf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9896A (en) * 1988-10-17 1991-02-05 Tip Engineering Group, Inc. Double door closure for an air bag deployment opening
JP2956137B2 (ja) * 1990-06-20 1999-10-0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モジュールカバー
JP3150588B2 (ja) * 1995-11-15 2001-03-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69828967D1 (de) * 1997-06-09 2005-03-17 Textron Automotive Co Inc Vorrichtung zur entfaltung eines luftsacks durch ein festes verkleidungsteil
JP2000006742A (ja) 1998-06-18 2000-01-11 Kansei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リッド構造
DE19912107A1 (de) * 1999-03-18 2000-09-21 Porsche Ag Innenverkleidungsteil, insbesondere Instrumententafel für Kraftfahrzeuge
GB0207087D0 (en) * 2002-03-26 2002-05-08 Peguform Gmbh Air bag cover assembly
US7425018B2 (en) * 2003-09-30 2008-09-16 Nihon Plast Co., Ltd. Vehicle interior panel and production process
JP2007022336A (ja) 2005-07-15 2007-02-01 Daikyoo Nishikawa Kk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付内装品
JP2008049883A (ja) * 2006-08-25 2008-03-06 Calsonic Kansei Corp エアバッグリッド部の製造方法
US7918481B2 (en) * 2008-03-13 2011-04-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08588B2 (en) * 2008-03-19 2013-04-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Fixture having airbag outlet flap
JP5177220B2 (ja) * 2008-10-29 2013-04-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座席間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23974A (ja) 2011-12-14 2013-06-24 Takata Corp モジュール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25169A (ja) 2012-12-27 2014-07-07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18188A (ja) * 2013-05-09 2014-1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15093555A (ja) * 2013-11-11 2015-05-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パネル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39444A (ja) * 2015-08-21 2017-02-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17052401A (ja) * 2015-09-09 2017-03-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US9975517B2 (en) 2016-04-22 2018-05-2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restrai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FR3083760B1 (fr) * 2018-07-12 2021-01-22 Reydel Automotive Bv Piece de garniture pour volet d'airbag
KR20210006643A (ko) * 2019-07-09 2021-0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백 도어 전개부를 포함하는 크러쉬 패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08437B1 (en) 2023-07-26
EP3708437A1 (en) 2020-09-16
JP2020147098A (ja) 2020-09-17
CN111688625A (zh) 2020-09-22
JP7159925B2 (ja) 2022-10-25
US11225217B2 (en) 2022-01-18
US20200290550A1 (en)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8625B (zh) 安全气囊装置
EP1908648B1 (en) Airbag device
US7384061B2 (en) Trim panel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21021231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气囊系统以及一种装饰组件
JP2007090954A (ja) アクティブニーボルスター
US20080106082A1 (en) Dynamic ramp apparatus for curtain airbag in automobile
JP200820132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US11279313B2 (en) Airbag door structure
JP4169672B2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JP4918848B2 (ja) エアバッグ展開方法、エアバッグドア用ティアライン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75433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の開裂構造
JP484285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JP2007030841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CN112135755A (zh) 汽车用内装饰件
JP390976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40034262A1 (en) Instrument panel airbag assembly
JP4478829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4614796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3144139B2 (ja) エアバッグの開口リッド構造
EP2141052B1 (en) Airbag cover and airbag apparatus
JP4163051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構造
JP2024050280A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9267708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を一体に有する車室側部材の構造
JP5139217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036149A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