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67A - 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667A CN1116667A CN95103322A CN95103322A CN1116667A CN 1116667 A CN1116667 A CN 1116667A CN 95103322 A CN95103322 A CN 95103322A CN 95103322 A CN95103322 A CN 95103322A CN 1116667 A CN1116667 A CN 11166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knitted fabric
- yarn
- needle plate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needle cylinder and dial for ribbed goo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作重平组织的编织时,不向前后对置的一对针板(1),(2)上的针(A-H)、(a-h)中的最外侧针(I)供纱,使导纱器(3)反转后对针(I)喂纱,然后再反转导纱器(3)。接着,使导纱器(3)再度反转后,从针(I)开始依顺序向(A-I),(a-h)供纱。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前后至少具有一对针板(座)和导纱器的横编机编织(纬编)重平组织的方法,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可提高(纬编)重平组织边缘美观与耐久性的编织方法。
在前后对置的一对针座(板)上编织而成的(纬编)重平组织比起仅用一个针座(板)编织而成的平纹组织来,其厚度较大,具优异的弹性及花纹保持性能,因此,该重平组织往往被用于穿着时易受力拉伸的衣料部分,如,短袖开领套衫的领子部分和开襟羊毛衫的襟前(领)部分。
众所周知的(纬编)重平组织编织方法是,对重平针织物的边缘部分不作特别的处理,在向着针织物的边缘的线圈横列上,使导(喂)纱器移动至该边缘外侧,直至对着织物最边缘的纵行的针,交替供(喂)纱给着前后二针座的针,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然后,反转导纱器,使其移动至织物内侧,从对着最边缘纵行的线圈的针交替供纱至前后二针座上的针,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如上编织而成的(纬编)重平编织组织结构示于图11。
在图11的(纬编)重平组织上,在向着织物边缘的线圈横列中,针织纱形成了最侧缘纵行的线圈(101),在向着下续织物内侧的线圈横列中,形成了同一纵行中的下一线纱(103)。导纱器在织物外侧反转后向着织物内侧移动,作为线圈(101)和(103)之间的连接纱(102)由从线圈(101)、从织物来看为外侧的方向开始,在织物外侧反转后,改变在图中所示的上、下向,过渡至线圈(103)。这是由于,在向着针织物的边缘的线圈横列中,在给相对于最边缘的纵行的针喂纱后,导纱器反转,由下一横列线圈中的同一针开始再次供纱所致。连接(过渡)纱(102)从线圈(101)的外侧开始,且在针织物的外侧反转。因此,连接纱(102)在该针织物边缘的外侧膨起,该膨起出现在针织物的边缘,使该针织物边缘呈不均匀的波状线条,有损美观。
假定在图11中,以前针板(座)编织该图下部的组织,以后针板(座)编织上部的组织,则在朝向针织物内侧的线圈横列中的最边缘的线圈(103)(以前针板编成)被连接纱(104)连接至以后针板编织的下一线圈。不过,该连接纱(104)通过该织物的边缘内侧(图上线圈(101)、(103)的左侧),而不通过边缘外侧。另外,连接纱(102)连接了以前针板编织而成的线圈(101)、(103),而不连接前针板一侧的线圈(101)和后针板一侧的线圈。这样,在针织物边缘外侧缺少连接前针板一侧的线圈和后针板一侧的线圈的连接纱,导致针织物边缘强度不足,缺乏耐久性。因此,衣服反复穿、脱时,针织物边缘就反复多次受力,该重平(纬编)织物即易从边缘开始损伤。
为了解决在如图11的(纬编)重平组织中,连续纱(102)鼓起在织物外侧,影响美观的问题,已知有编织如图12的(纬编)重平针织物的方法。在该编织方法中,在(纬编)重平针织物的边缘部编织上数个纵行的平纹组织(在该图中为3纵行),该平纹组织的边缘部利用了其具有向图中A向卷曲的性质,使其边缘纵行的连接纱(106)不鼓起在针织物外侧。然而,以该方法,针织物边缘部成为平纹组织,边缘部的强度仍显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1,使连接纱不在(纬编)重平组织的边缘部的外侧鼓起,防止该针织物边缘部成波状不匀。
2,将连接在前针板一侧编织的线圈和在后针板一侧编织的线圈的连接纱设置于该重平组织的边缘部外侧,以增强针织物和边缘部强度。
针织物的边缘部得到增强后,就使得连系前针板一侧的线圈和后针板一侧的线圈的连接纱不在中途发生反转,连接纱就不会在针织物外侧臌起。这样,就可平衡解决增强针织物边缘部强度和提高该边缘部美观的矛盾。
本发明系一种重平(纬编)(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该方法使用的横机具有至少一对互相对置的针板(座)(1,2)和至少一个移动于该针板(1,2)之上、并供纱至针板(1,2)上针的导纱器(3)。用此横机对至少具有一个边缘部的针织物作重平组织编织,使导纱器(3)交替地向前后二针板(1,2)上的、对应于织物的针(A—I,a—h)供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重平组织编织方法中,包括如下步骤:
a:使导纱器(3)从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上移动至该针织物外侧,其间,关于针板(座)(1),(2),除了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中至少最外侧的针组成的空针(I)、(H,I)、(h)、(g,h)以外,使导纱器(3)交替地向一侧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和另一侧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供纱,形成线圈,进行重平组织编织;和
b:接着,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的外侧移动至该针织物之上部,其间,对上述空针(I)、(H,I)、(h)、(g,h)供纱,形成线圈;和
c;接着,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上移动至该针织物外侧;和
d:然后,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之外侧移动至该织物上部,其间,使导纱器(3)向着一侧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G)、(A—F)、(A—G,I)和另一侧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供纱,形成线圈,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作为上述空针最好是在上述一侧针板(1)、(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范围之内的、最外侧之一针(I)、(h);或者是在上述一侧针板(1)、(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范围内的、最外侧针的(I)、(h)及与其邻接的内侧的一定枚数的针(H)、(g)。
两针板(1)、(2)可半节距移动地配置针,对应于针织物的首块针板(1)上的针(A—I)中最外侧的针(I),如果比起对应于针织物的第二块针板(2)上的针(a—h)中最外侧的针(h)来,处于更外侧,则上述空针最好作为对应于织物的、首块针板(1)上的针(A—I)中至少是最外侧的针(I),(H,I)。
又,较好的是,针对针板(1)、(2)的同样配置,将上述空针作为对应于织物的、第二块针板(2)上的针(a—h)中至少最外侧的针(h)、(g,h);在上述步骤a中,除了上述空针(h)、(g,h)以外,向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I,a—g)、(A—I,a—f)供纱;在上述步骤b中,在向上述空针(h)、(g,h)供纱之后,再向相对于该供纱已作最后喂纱的针(h),(g),与其最接近的、首块针板(1)上内侧的针(H)、(G)供纱;在上述步骤(c)中,向首块针板(I)上的、对应于织物邻接于外侧的针(I)、(H,I)供纱,该针(I)、(H,I)在内侧最接近于针(H)、(G);在上述步骤d中,在对上述空针(h)、(g,h)供纱后,从第二块针板(2)上、其内侧针(g)、(f)开始,交替地向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a—f)和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A—F)供纱,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或者,较好的是,针对针板(1)、(2)的同样配置,将上述空针作为上述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至少是最外侧的针(h),在上述步骤a中,除了上述空针(h),向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I,a—h)供纱;在上述步骤b中,在向上述空针(h)供纱以后,再向首块针板(1)上的、其内侧最接近的针(H)供纱;在上述步骤d中,在向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最外侧的针(I)和上述空针(h)供纱以后,从该第二针板(2)上的、其内侧针(g)开始,交替地向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a—g)和,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供纱,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较好的是,使对于同一针板上的、与针织物对应的最外侧针和其内侧针,至少有2个线圈作连续的形成状(图3、5、7、9)。如此编织的线圈,其编织组织与其它线圈不同(图4、6、8、10),线圈之间互受牵拉,纵行间的间隔变窄,在和通常的重平编织组织之间出现装饰线条,成为优异美观的针织物。
前后一对的针板互为对向设置,各针板上配置有一定节距的多枚针。在所有的针板上,针节距皆相等。针板为公知的细条(长尺)状,在本说明书中,以针板的长度方向为横向,以大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横向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两块针板孰在前孰在后并不重要,重平组织是使前后针板的针原则上作半节距互相横向移动配置编织而成。又,有关针织物的编织用针,即,形成线圈的针,在本说明书中即指作为对应于针织物的针。在实施例中,未考虑织物的增、减幅,对应于针织物的针数一定,但是有增、减幅的场合,对应于针织物的针数则不一定。又,导纱器可设置多个,为简单起见,以一个导纱器为例进行说明。
适用本发明的边缘部的编织,适用于重平组织中至少一个边缘部。例如,在用于短袖开领套衫的领子和开襟羊毛衫的襟前(领)部分时,该套衫领上部及羊毛衫襟前部分内侧边缘因较重要,原则上,该部分适用本发明。上述领下部及襟前部分的外侧可与这些衫的前身部分如,平纹组织成整体编织,此时,该套衫领下部及羊毛衫襟前的外侧部分没有重平组织的边缘部。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2为以图1的实施例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边缘部的线圈图。
图3所示为图1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4为由图3的变形例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的边缘部的线圈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6为由图5的实施例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边缘部的线圈图。
图7所示为图5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8所示为由图7的变形例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边缘部的线圈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10所示为由图9的实施例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边缘部分的线圈图。
图11为用已有方法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的边缘部分的线圈图。
图12为用其它的已有方法编织而成的重平组织针织物的边缘部分的线圈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例的(纬编)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在实施例中,为说明方便,仅对本发明用于重平组织的右侧边缘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所用针的根数也比实际的要少。
重平编织组织是在前后针板上针的排列在作半节距左右移动的状态下编织而成,前后两针板上即使使用了相同数目的针,但位于编织区域两端部的针也因分别位于前后两针板上,其半节距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在实施例中,将针织物最外侧的纵行作为最边缘纵行,将其次续于内侧的纵行作为第二边缘纵行,针也分别与这些纵行对应表示之。又,着眼于在一个针板时,该针板上参与形成最边缘一侧的线圈的针作为最外侧的针。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图1,图2),其变形例(图3,图4),第二实施例(图5,图6)及其变形例(图7,图8),第三实施例(图9,图10)的顺序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示各项、如无特别说明,则可直接适用于各种变形例和其它实施例。实施例1
将第一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平面图示于图1,将所得的重平组织编织物的边缘部结构示于图2。在图1中,(1)表示前针板,(2)表示后针板,这些针板前后对置,设有很多细条状针。在前针板(1)上的针中,与线圈对应的针,即,编织区域的针以(A—I)表示,在后针板(2)上的针中,与线圈对应的针以(a—h)表示。关于前针板(1),图中所示的针(A—I)数为9根,在图的左侧,还具有用于编织重平组织的内部的多枚针。关于后针板(2)图中所示的针(a—h)数为8根,在其左侧还有多根用于编织重平组织内部的针。针板(1)、(2)并不限于一对,例如,使用具有4块针板的横机时,其中一对可用于本发明。在实施例中,针(I)为对应于最边缘纵行的针,针(h)为对应于第二边缘纵行的针,针(I),(h)分别为在针板(1)、(2)中的最外侧的针,重平编织物的右边缘处于针(I)之上。(3)为导纱器,此处只表示了一个导纱器,但也可用多个。图1右侧的箭头表示导纱器(3)的移动方向,箭头的上下记号表示由供纱进行线圈的形成。所用横机为通常的V板横编机。
在该实施例中,在从重平编织物内侧(图之左侧)至其边缘部(图之右侧)的首个线圈横列(图1—1)中,直至针(h)进行通常的重平组织编织,由导纱器(3)向前针板(1)的针(A—H)和后针板(2)的针(a—h)交替地供纱,形成重平编织物。然而,前针板(1)的最外侧针(I)作为空针,不给纱,使导纱器(3)移动至编织区域(图中为针(A—I)上和针(a—h)上的区域)的外侧(图之右侧)。然后,使导纱器(3)反转,移动至编织区域上。其间,向在图1—1的线圈横列中未形成线圈的、前针板(1)之最外侧的针(I)喂纱,形成线圈(图1—2)。接着,再反转导纱器(3),不形成线圈,即,不供纱至任一根针,而使其移动至针织物之外侧(图1—3)。其次,再度反转导纱器(3),使其移动至针织物之内侧,其间,从导纱器(3)交替地喂纱至与针织物对应的所有的针(A—I),(a—h),编织重平编织物(图1—4)。图1—4的线圈横列为通常的重平组织线圈横列。
如上所得的重平针织物于图2。图中的X—X线表示前、后针板(1)、(2)的齿口中心线,图中的(F—I,f—h)记号表示用于编织的针。在图1—1的向着针织物边缘的线圈横列中,编织纱不供至针(I),而以针(h)形成最后的线圈(10)。针(I)在图1—2中,接受由右向左的供纱,形成最边缘纵行的线圈(12)。在图1—2中,导纱器(3)的移动方向为自右向左(针织物中自外向内),线圈(10)、(12)之间的连接纱(20)进入最边缘纵行的线圈(12)的右侧。这和以针(H)形成的线圈(14)和以针(g)形成的线圈(16)之间的连接纱(18)进入线圈(14)的左边的情况相反。又,连接纱(20)没有发生反转。在图1—3中,导纱器(3)一旦移向编织区域的外侧,则在图1—4中,编织物自针(I)向着针织物的内侧进行编织,所以,线圈(12)和图1—4中由针(I)编织的最边缘纵行的线圈(22)之间的连接纱(24)就从线圈(12)的左侧开始反转,其朝向由图中的向上变为向下,进入线圈(22)之右侧。图1—4中,由针(h)编织的线圈(26)和线圈(22)之间的连接纱(28)从线圈(22)之左侧开始,在线圈(26)的右侧结束,其间没有发生反转。
连接纱(20)在针织物的边缘外侧连接线圈(10)、(12)。由于连接由前针板(1)编织而成的组织和由后针板(2)编织而成的组织的连接纱(20)产生于针织物边缘的外侧,因此,线圈(10)和(12)被强固地连接,重平编织物的边缘部的强度增加。又,因连接纱(20)不反转,不膨起在外侧,也提高了针织物的美观。连接纱(24)的反转部分位于线圈(12)的中间,从而可无损边缘部之美观。另外,线圈(22)藉连接纱(28)被结合至由相反侧针板(2)编织而成的线圈(26)。这样,可以得到具有优异外观和强度的重平针织物的边缘部。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例的图1—1的首列线圈横列中,将针(I)(对应于最边缘纵行的线圈的针)作为空针,向其它所有编织区域内的针供纱,形成线圈。但是,不光是针(I),续于针(I)之后,同样针板(1)内侧的所定根数的针,例如,针(H)和针(G)、(H),都可作为空针。这样的例子示于图3,所得重平编织物示于图4。在图3—1中,不仅是针(I),对针(H)也不供纱;在图3—2中,对针(I)、(H)供纱;在图3—3中,使导纱器(3)反转,移动至编织物之外;在图3—4中,由针(I)开始依次地向针板(1)、(2)的在编织区域内的各针供纱。在图1—1及图3—1中不喂纱的针可以是例如,1根(图1—1)或2根(图1—2),或者是数根。又,在图1—1或图3—1中省去喂纱的空针在图1—2或图3—2中供纱,自图1—1编织至图1—4或自图3—1编织至图3—4,所形成的线圈数目对各个针(A—I),(a—h)来说皆是2个。
在图4的重平组织中,由于在图3—1中不喂纱至针(H)、(I),而连续供纱至针(g,h),所以,在后针板(2)编织成的最外侧线圈(10)(图3—1中编成)以平纹组织状连接至同样在后针板(2)上编织成的其内侧的线圈(40)。在图3—2中,编织成线圈(42)、(44),在图3—4中,按线圈(52)、(56)、(58)的顺序编织成这些线圈。线圈(10)、(42)以连接纱(46)连接,连接纱(46)没有反转,另外,该连接纱(46)通过针织物边缘的外侧。又,线圈(44)、(52)之间的连接纱(56)被线圈覆盖,不出现于针织物边缘外侧,不在边缘部鼓起。又,线圈(10)、(40)在图3—1中,连续地在同一针板(2)上编织而成,线圈(42)、(44)则在图3—2中连续地在同一针板(1)上编织而成。从而,这部分的编织组织与其它重平编织组织不同,线圈(42)、(44)及线圈(10)、(40)互相牵拉集合在一起,使纵行向的间隔变窄。这样,对应于从针(g)至针(I)的纵行间隔变窄,产生装饰线条,给编织物增添美丽的外观。实施例2
第二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平面图示于图5,所得到的针织物结构示于图6。在对前针板(1)的针(A—H)及后针板(2)的针(a—g)交替地喂(供)纱进行(纬编)重平组织编织后,对针(H)之后,同是针板(1)的针(I)供纱,形成线圈(图5—1)。空针为后针板(2)的最外侧针(h)。接着,使导纱器(3)反转后,对前线圈横列的空针(h)和前针板(1)之上的、与该针最接近的内侧上的针(H)供纱,形成线圈(图5—2)。再次反转导纱器(3),然后,对前针板(1)的针(I)供纱形成线圈(图5—3)。再度反转导纱器(3)后,对后针板(2)的针(h)及同为后针板(2)上的针(g)供纱,形成线圈。紧接着,对前针板(1)的针(G—A)及后针板(2)上的针(f—a)作前后交替的喂纱,形成线圈(图5—4)。
如上编织而形成的重平编织结构示于图6。图5—1中,因将针(h)作为空针,在前针板(1)上的针(H)、(I)上连续形成线圈(62)、(64)。在图5—2中,由于向针(h)、(H)喂纱,形成了线圈(66)、(68)。在图5—3中,因向针(I)供纱,形成了线圈(70);在图5—4中,形成了线圈(72)、(74),其后,(喂纱)朝向编织物内侧,编织得到通常的(纬编)重平组织。(76)为连接线圈(64)、(66)的连接纱,(78)为连接线圈(70)、(72)的连接纱,(80)为连接线圈(68)、(70)的连接纱。这些连接纱(76)、(78)、(80)并不向着针织物边缘的外侧鼓起,又由于在针织物边缘的外侧有两根连接纱(76)、(78),所以该针织物的边缘得到进一步加强。
接着,在同样的针板上连续编织而成的线圈(62,64)、(68、70)、(72,74)与以通常的(纬编)重平组织编织方法(向前后两针板的针交替地供纱编织的方法)编织而成的部分,其编织的组织不同,相邻接的线圈之间互相牵拉,纵行间的间隔变窄。因此,以通常的编织方法偏织而成的部分与向同一针板上的针供纱编织而成的部分之间出现装饰线条,成为外观美丽的针织物。
在第二实施例中,仅将针(h)作为空针,在图5—1中,以与通常不同的顺序供纱至针板(1)之最外侧的针(I),形成线圈,如图7—1所示,将针(g,h)作为空针,对于前针板(1)之最外侧的针(I)和其内侧所定根数(在图7中为针(H)一根)的针,其喂纱顺序也可与通常的有所不同。如图7所示,在设有二根空针(g,h)时,其编织物的边缘部分示于图8。该(纬编)重平组织的边缘部分的结构与图6所示结构类似。实施例3
将第三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平面图示于图9,所得的编织组织示于图10。在图9—1中,向前针板(1)的针(A—H)及后针板(2)的针(a—g)交替喂纱、形成线圈,针(h)作为空针。为此,紧接前针板(1)的针(h),喂纱至同一针板(1)上的针(I),形成线圈。其次,在图9—2中,使导纱器反转后,对在前一线圈横列中未形成线圈的、后针板(2)上的空针(h)、以及位于导纱器(3)的前进方向上的、前针板(1)上邻近上述(h)针的针(H)喂纱,形成线圈。在图9—3中,导纱器(3)反转后,移动至编织物外侧。在图9—4中,向前针板(1)的针(I)及针(h)喂纱,形成线圈,再向后针板(2)的针(g—a)及前针板(1)的针(G—A)交替喂纱,形成线圈。
如上编织而成的重平编织物类似于图6的编织物结构,其不同之处是,图6的线圈(70)在图10中被扭转变成了线圈(90),与此同时,原图6中的连接纱(78)、(80)变成了图10中的连接纱(92)、(94)。这是因为,在图5—3中。喂纱至针(I),变为在图9—4中喂纱至针(A)。线圈(68)、(70)之间的连接纱(94)不向编织物的边缘方向膨起,同样,连接纱(76)、(92)也不向织物的边缘方向鼓起。又,由前针板(1)上编织而成的线圈(64)、(90)由连接纱(76)、(92)在该重平编织物的最外侧连结至在后针板(2)上编织而成的线圈(66)、(72),编织物的边缘部分得到增强。
另外,在前针板(1)上连续编织而成的线圈(62,64)、(68,70)及在后针板(2)上连续编织而成的线圈(72)、(74),其编织组织与通常的(纬编)重平编织组织不同。上述线圈因相邻接的线圈之间受牵拉,其纵行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在这些纵行和以通常的编织方法编织成的其它纵行之间,显现装饰线条,成为美观的编织物。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皆以针织物的右边缘的编织作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针织物的左边缘。在各实施例中,是以对针织物的整个编织区域进行(纬编)重平组织的编织举例说明的,但也可以如同编织例如开领羊毛衫的前身一侧的情况那样,只对构成该羊毛衫前身一侧边缘部的襟领部分进行(纬编)重平组织的编织,而对其它部分作平纹编织,也可以在同一线圈横列中混合编织(纬编)重平编织组织和其它的编织组织。
Claims (6)
1.一种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该方法使用的横机具有至少一对互相对置的针板(1,2)和至少一个移动于该针板(1,2)之上、并供纱至针板(1,2)上针的导纱器(3)。用此横机对至少具有一个边缘部的针织物作重平组织编织,使导纱器(3)交替地向前后两针板(1,2)上的对应于织物的针(A—I,a—h)供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重平组织编织方法中,包括如下步骤:
a:使导纱器(3)从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上移至该针织物外侧,其间,关于针板(1),(2),除了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中至少最外侧的针组成的空针(I)、(H,I)、(h)、(g,h)以外,使导纱器(3)交替地向一侧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和另一侧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供纱,形成线圈,进行重平组织编织;和
b:接着,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的外侧移动至该针织物之上部,其间,对止述空针(I)、(H,I)、(h)、(g,h)供纱,形成线圈;和
c;接着,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上移动至该针织物外侧;和
d:然后,使导纱器(3)由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h)上侧移动至该织物上部,其间,使导纱器(3)向着一侧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A—G)、(A—F)、(A—G,I)和对应于另一侧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供纱,形成线圈,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编织方法中,
上述空针是在上述一侧针板(1)、(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范围之内的、最外侧之一针(I)、(h)。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编织方法中,
在上述一侧针板(1)、(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范围内的、最外侧之一针的(I)、(h)及与其邻接的内侧的一定枚数的针(H)、(g)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编织方法中,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的最外侧的针(I),比起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的最外侧的针(h)来,设置于更外侧,
另外,上述空针作为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至少是最外侧的针(I),(H,I)。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编织方法中,
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的最外侧的针(I),比起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的最外侧的针(h)来,设置于更外侧;
上述空针是在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至少最外侧的针(h)、(g,h);
在上述步骤a中,除了上述空针(h)(g,h)以外,向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I,a—g)、(A—I,a—f)供纱;
在上述步骤b中,在对上述空针(h)、(g,h)供纱之后,再向相对于该供纱已作最后喂纱的针(h),(g),与其最接近的、首块针板(1)上内侧的针(H)、(G)供纱;
在上述步骤c中,在向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织物的邻接于外侧的针(I)、(H,I)供纱,该针(I),(H,I)在内侧最接近于针(H),(G);
在上述步骤d中,在对上述空针(h),(g,h)供纱后,从第二块针板(2)上、其内侧针(g)、(f)开始,交替地向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a—f)和对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A—F)供纱,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平组织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编织方法中,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的最外侧的针(I),比起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的最外侧的针(h)来,设置于更外侧;
又,上述空针是上述第二块针板(2)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h)中至少是最外侧的针(h);
在上述步骤a中,除了上述空针(h),向(A—I,a—h)供纱;
在上述步骤b中,在向上述空针(h)供纱以后,再向首块针板(1)上的、其内侧最接近的针(H)供纱;
在上述步骤d中,在向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针(A—I)中最外侧的针(I)和上述空针(h)供纱之后,从该第二针板(2)上的、其内侧针(g)开始,交替地向第二块针板(2)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和,首块针板(1)上的、对应于针织物的各个针(A—G)供纱,进行重平组织的编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58777/1994 | 1994-03-29 | ||
JP58777/94 | 1994-03-29 | ||
JP5877794 | 1994-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67A true CN1116667A (zh) | 1996-02-14 |
CN1059938C CN1059938C (zh) | 2000-12-27 |
Family
ID=13093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03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938C (zh) | 1994-03-29 | 1995-03-29 | 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537843A (zh) |
EP (1) | EP0675219B1 (zh) |
KR (1) | KR100239333B1 (zh) |
CN (1) | CN1059938C (zh) |
DE (1) | DE69503083T2 (zh) |
ES (1) | ES2117830T3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61863A (zh) * | 2012-03-30 | 2013-10-2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03849992A (zh) * | 2012-11-30 | 2014-06-11 |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 带有仿缝合缝份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及编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92480B1 (ko) * | 1995-04-10 | 2003-11-2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횡편기를사용한바인딩오프방법과,그방법으로바인딩오프된편성포 |
DE69617617T2 (de) * | 1995-12-28 | 2002-05-08 | Shima Seiki Mfg. Ltd., Wakayama | Verfahren zum Abbinden von Strickwaren, Abgebundenes Gestrick und CAD-Vorrichtung dafür |
JPH09217254A (ja) * | 1996-02-13 | 1997-08-19 | Tsudakoma Corp | 渡り糸止め部の形成方法 |
DE19701425B4 (de) * | 1997-01-17 | 2005-01-05 | H. Stoll Gmbh & Co. | Verfahren zum Einbinden von Fadenanfängen bzw. Fadenenden in ein Gestrick |
DE19710896A1 (de) * | 1997-03-15 | 1998-09-17 | Stoll & Co 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es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
JP3457519B2 (ja) * | 1997-09-19 | 2003-10-20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116056A (en) * | 1998-02-27 | 2000-09-12 | Royal Knit, Inc. | Method of knitting an improved comfort selvage |
JP3650268B2 (ja) * | 1998-07-15 | 2005-05-1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リブ編みを含む両面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JP5452791B2 (ja) * | 2010-03-15 | 2014-03-2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JP5940411B2 (ja) * | 2012-08-08 | 2016-06-2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36383A (en) * | 1965-12-04 | 1968-12-11 | John Carr Doughty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warp knitting machines and knitted fabrics produced thereon |
GB1136384A (en) * | 1965-12-18 | 1968-12-11 | John Carr Doughty | Improvements in knitting machines and in fabrics produced on the same |
US4691537A (en) * | 1984-08-29 | 1987-09-08 | Cullen John C | Mock link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two pieces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edging trim for use therewith |
JPH0621401B2 (ja) * | 1989-09-28 | 1994-03-2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US5259207A (en) * | 1989-09-28 | 1993-11-09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ed product |
JPH0823102B2 (ja) * | 1990-03-28 | 1996-03-0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帯状編成端の接続編成方法及び帯状編成端が連結された編地 |
DE4027606A1 (de) * | 1990-08-31 | 1992-03-05 | Stoll & Co 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ormgerechten flachgestrickes fuer ein mit aermeln versehenes kleidungsstueck |
JP2538406B2 (ja) * | 1990-09-19 | 1996-09-2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み地の接続編成方法及び端部が編成された状態に連結された筒状編み地 |
IT1271974B (it) * | 1993-03-05 | 1997-06-10 | Benetton Spa |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 capo di abbigliamento completo su di una macchina rettilinea a due fronture con aghi a linguetta |
-
1995
- 1995-03-25 KR KR1019950006454A patent/KR10023933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03-28 US US08/411,976 patent/US553784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3-29 EP EP95302087A patent/EP067521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3-29 DE DE69503083T patent/DE69503083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3-29 CN CN95103322A patent/CN105993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03-29 ES ES95302087T patent/ES2117830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61863A (zh) * | 2012-03-30 | 2013-10-2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03849992A (zh) * | 2012-11-30 | 2014-06-11 |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 带有仿缝合缝份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及编织方法 |
CN103849992B (zh) * | 2012-11-30 | 2015-09-30 |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 带有仿缝合缝份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及编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675219A1 (en) | 1995-10-04 |
US5537843A (en) | 1996-07-23 |
DE69503083D1 (de) | 1998-07-30 |
KR100239333B1 (ko) | 2000-04-01 |
CN1059938C (zh) | 2000-12-27 |
DE69503083T2 (de) | 1998-11-05 |
KR950032786A (ko) | 1995-12-22 |
EP0675219B1 (en) | 1998-06-24 |
ES2117830T3 (es) | 1998-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94190B (zh) | 一种换色提花织物的制作工艺 | |
CN100503923C (zh)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
CN1059938C (zh) | 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
CN112962204B (zh) |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 |
CN103835063A (zh) | 双色贾卡提花间隔织物的生产方法 | |
CN101395313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 |
CN1213022A (zh) | 具有多个在连续针织过程中彼此过渡的立体组织的针织品 | |
KR102389840B1 (ko) | 경편기, 경편지의 제조방법 및 경편지 | |
CN101487164A (zh) | 一种经编提花无缝织物的编织方法 | |
US3338071A (en) | Seamless hosiery heel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
FI56405C (fi) | Ett varpstickat material | |
CN103572494B (zh) | 经编无缝无底连裤袜的织造方法 | |
CN109680393A (zh) | 一种具梭织效果的横机针织方法 | |
CN111058164B (zh) | 针织面料插入式拼接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CN1867713A (zh) | 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 | |
JP3939884B2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
CN108866791B (zh) |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 |
US5542269A (en) | Warp knitted fabric with ribbed satin-like back | |
CN110042541B (zh) | 针织物的微浮雕视错竖纹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CN110644121A (zh) | 一种改善全成型条纹花样错位的编织方法 | |
CN109652915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110791863A (zh) | 一种全成型摩尔花纹图案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5019130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丝袜的织造方法 | |
KR20090065441A (ko) | 손가락부가 있는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 |
CN211771873U (zh) | 一种e28贾卡双针床经编网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12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