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0673A - 罐和液体消耗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罐和液体消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60673A CN111660673A CN202010394800.1A CN202010394800A CN111660673A CN 111660673 A CN111660673 A CN 111660673A CN 202010394800 A CN202010394800 A CN 202010394800A CN 111660673 A CN111660673 A CN 1116606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liquid
- ink
- film
-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罐和液体消耗装置。该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并积存向该液体消耗部供给的液体,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液体积存室,由第一面及与该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来划定,并积存上述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液体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及液体流出口,使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积存室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上述壳体具备:框架;第一膜,构成上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膜,构成上述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2017年3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10188666.8的、发明名称为“罐”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液体注入口来补充液体的罐和液体消耗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能够补充墨液的罐和从喷嘴喷出从该罐供给的墨液并向用纸记录图像的记录头的打印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当罐内的墨液被消耗时,使用者能够从罐的液体注入口补充积存于瓶内的墨液。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希望在罐中积存尽可能多的墨液。另一方面,希望罐的占有空间尽可能小。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罐的占有空间维持得较小并增多能够积存于罐的液体量的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提供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并积存向该液体消耗部供给的液体,其中,所述罐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液体积存室,由第一面及与该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划定,并积存上述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液体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及液体流出口,使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积存室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上述壳体还具备:框架;第一膜,构成上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膜,构成上述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这双方由薄的膜构成。由此,能够实现罐的小型化。而且,不用改变罐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的量。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是彼此对向的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短沿着第一面与第二面的对向方向的罐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第一膜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膜的一部分对向。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在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由膜构成的部分的比例。由此,不用改变罐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的量。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平行。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短对向的膜间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罐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第一膜及上述第二膜熔敷于上述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膜熔敷于壳体,因此能够降低液体积存室内的液体从膜与壳体的间隙漏出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框架为具有第一边、比该第一边短的第二边及比该第二边短的第三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各自具有上述第一边和上述第二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大第一面及第二面的面积。由此,能够增加在壳体中由膜构成的部分的比例。其结果是,不用改变罐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的量。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壳体具备:第一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第一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及第二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比上述第一量少的第二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在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处于上述第一线与上述第二线之间的至少一个状态下,该液面的外缘中由上述第一膜或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比既未通过上述第一膜也未通过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在壳体中由膜构成的部分的比例。由此,不用改变罐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的量。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框架具备构成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壁,该壁的刚度比上述第一膜及第二膜的刚度高。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壳体具备将上述液体积存室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结的大气连通路,上述大气连通路包括:第一大气连通路,从上述第一面朝向上述第二面延伸;及第二大气连通路,从上述第二面朝向上述第一面延伸。上述第一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一面的端部与上述液体积存室连通,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二面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二面的端部连通,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一面的端部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壳体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这双方由薄膜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具备第一大气连通路及第二大气连通路的结构。若液体要想从液体积存室向壳体的外部流动,则液体需要在第一大气连通路中向从第一面朝着第二面的方向流动,进而在第二大气连通路中向从第二面朝着第一面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降低液体通过大气连通路向壳体的外部泄漏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的罐中,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由半透膜闭塞。
根据上述结构,液体积存室内的液体要想到达半透膜,则液体需要在第一大气连通路中向从第一面朝着第二面的方向流动,进而在第二大气连通路中向从第二面朝着第一面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半透膜的可能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罐的占有空间维持得较小,并增多能够积存于罐的液体的量。
附图说明
图1(A)是盖为闭位置的状态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B)是盖为开位置的状态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架及罐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
图5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右侧视图。
图7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左侧视图。
图8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右侧视图。
图11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左侧视图。
图12(A)是图6的XIIA-XIIA截面的示意图。
图12(B)是图10的XIIB-XIIB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图6的XIIA-XIIA截面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横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复合机10及安装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以能够使用的方式设置于水平面的姿势(图1(A)、1(B)的姿势)标记为“使用姿势”。以使用姿势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将复合机10的设置有开口13的面作为前表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表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势下,上下方向7相当于铅垂方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相当于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朝上是上下方向7的一成分,朝下也是上下方向7的一成分。同样,向左、向右分别是左右方向9的一成分。向前、向后分别是前后方向8的一成分。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A)、1(B)所示,复合机10(装置的一例)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复合机10的下部设有以喷墨记录方式向用纸12(参照图2)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打印机部11具有壳体14。在壳体14的前壁14A形成有开口13。如图2所示,在壳体14的内部配置有供送部15、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传送辊部54、记录部24、排出辊部55、压印平板42以及罐组99。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
<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
在复合机10的前表面且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3。如图1(A)、1(B)所示,供送托盘20由使用者通过开口13而相对于复合机10在前后方向8上插抜。供送托盘20能够支承层叠的多个用纸12。排出托盘21配置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与供送托盘20一起插抜。排出托盘21支承通过排出辊部55而从记录部24与压印平板42之间排出的用纸12。
<供送部15>
供送部15将支承于供送托盘20的用纸12向传送路径65供送。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和轴27。供送辊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供送臂26的前端。供送辊25通过传送电动机(未图示)的反转,而将用纸12在向传送方向16传送的方向上旋转。以下,供送辊25、传送辊60及排出辊62在将用纸12向传送方向16传送的方向上旋转的情况记作“正旋转”。供送臂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在打印机部11的框架支承的轴27。供送臂26通过自重、弹簧等产生的弹性力而被以向供送托盘20侧转动的方式施力。
<传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65是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向打印机部11的后方延伸,在打印机部11的后方一边向上方延伸一边向前方进行U形转弯,经由记录部24与压印平板42之间的空间而到达排出托盘21的路径。传送路径65的一部分是由在打印机部11的内部以规定间隔对向的外侧引导构件18及内侧引导构件19形成的空间。如图2及图3所示,传送路径65的、传送辊部54及排出辊部55之间的部分设置在复合机10的左右方向9上的大致中央部,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传送路径65内的用纸12的传送方向16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
<传送辊部54>
如图2所示,传送辊部54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传送方向16的上游处。传送辊部54具有彼此对向的传送辊60及夹送辊61。传送辊60由传送电动机来驱动。夹送辊61伴随着传送辊60的旋转而旋转。用纸12由通过传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传送辊60及夹送辊61夹持并向传送方向16传送。
<排出辊部55>
如图2所示,排出辊部55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传送方向16的下游处。排出辊部55具有彼此对向的排出辊62及刺轮63。排出辊62由传送电动机来驱动。刺轮63伴随着排出辊62的旋转而旋转。用纸12由通过传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排出辊62及刺轮63夹持并向传送方向16传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配置在传送方向16上的传送辊部54及排出辊部55之间。记录部24以隔着传送路径65而与压印平板42沿上下方向7对向的方式配置。记录部24具备滑架23和记录头39(液体消耗部的一例)。
如图3所示,滑架23支承于在前后方向8上分离并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设置的导轨43、44。导轨43、44支承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滑架23与设于导轨44的公知的传送带机构连结。传送带机构由滑架电动机(未图示)来驱动。与传送带机构连结的滑架23通过滑架电动机的驱动而沿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滑架23的移动范围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直至比传送路径65靠右方及左方处为止。
墨液管32和柔性扁平线缆33从滑架23延伸。
墨液管32将罐组99及记录头39连接。墨液管32将构成罐组99的4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表示为“墨液罐100”)中积存的墨液(液体的一例)向记录头39供给。墨液罐100是罐的一例。详细而言,供黑色、洋红色、青绿色、黄色的墨液流通的4根墨液管32B、32Y、32C、32M分别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延伸出,它们以捆扎的状态与滑架23连接。有时将4根墨液管32B、32M、32C、32Y总称而标记为“墨液管32”。
柔性扁平线缆33将安装有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与记录头39电连接。柔性扁平线缆33将从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向记录头39传递。
如图2所示,滑架23搭载有记录头39。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配置有多个喷嘴40。多个喷嘴40的前端从记录头39的下表面露出。以下,将喷嘴40的前端露出的面标记为“喷嘴面”。记录头39从喷嘴40以微小的墨液滴的方式喷出墨液。在滑架23移动的过程中,记录头39朝向支承于压印平板42的用纸12喷出墨液滴。由此,向用纸12记录图像。而且,由此,积存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墨液被消耗。
打印机部11具备维修机构(未图示)。维修机构进行记录头39的维修。详细而言,维修机构执行对喷嘴40内的墨液、空气进行吸引的净化动作、附着于喷嘴面的异物等的除去动作。维修机构将从记录头39的喷嘴40吸引的墨液通过管(未图示)向废墨液罐(未图示)送出。维修机构配置在滑架23的正下方,该滑架23位于比传送路径65靠右方或左方处。
在执行净化动作之前,滑架23移动到维修机构的正上方。然后,维修机构的帽盖(未图示)向上方移动而覆盖喷嘴面。帽盖经由管而与废墨液罐连结。在管配置有旋转式的管泵。通过管泵进行驱动而管内成为真空。由此,吸引记录头39内的墨液。吸引的墨液通过帽盖及管向废墨液罐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管是在至少一个部位被旋转式的管泵堵塞的状态。
<压印平板42>
如图2及图3所示,压印平板42在传送方向16上,配置于传送辊部54及排出辊部55之间。压印平板42以隔着传送路径65而与记录部24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的方式配置。压印平板42从下方支承由传送辊部54传送的用纸12。
<罐组99>
罐组99积存向记录头39供给的墨液。如图1A、1B所示,罐组99具备4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在4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分别积存不同颜色的墨液。具体而言,在墨液罐100B中积存黑色墨液,在墨液罐100Y中积存黄色墨液,在墨液罐100C中积存青绿色墨液,在墨液罐100M中积存洋红色墨液。但是,墨液罐100的数量及墨液的颜色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4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左右方向9配置成一列。在4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中,墨液罐100B配置在最右方,墨液罐100M配置在最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尺寸尤其是左右方向9的宽度比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尺寸的大小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墨液罐100B的墨液的容许积存量比其他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容许积存量的大小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如图1(A)、1(B)所示,罐组99安置在壳体14的内部的右前部。换言之,罐组99以无法从复合机10容易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复合机10。需要说明的是,“无法容易拆卸”是指例如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熟练的修理者为了修理罐组99而从复合机10的壳体14拆卸那样的情况排除在外。因此,使用者只要不能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即可。
各墨液罐100的前表面通过在壳体14的前壁14A的右部形成的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开口22与开口13在左右方向9上相邻。在壳体14设有盖70。盖70能够在覆盖开口22的闭位置(图1A所示的位置)与使开口22露出的开位置(图1B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盖70在上下方向7的下端的附近具有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转动轴(未图示),以绕着转动轴的转动轴线70A转动的方式由壳体14支承。
以下,详细说明墨液罐100的结构。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将墨液罐100Y、100C、100M中的1个称为墨液罐100,对其结构进行说明。而且,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结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类似,因此在说明了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之后,关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说明其结构。这种情况下,在墨液罐100B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中,对于虽然形状稍有不同但是具有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复合机10及安置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就处于使用姿势。
<墨液罐100>
如图4及图5所示,墨液罐100由形成墨液罐的外形的壳体140构成。壳体140具备框架141、2张膜142、143(第一膜及第二膜的一例)。
框架141整体为左右方向9的尺寸短且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左右方向9的尺寸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而且,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上下方向7的尺寸长。即,墨液罐10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一边、比该第一边短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第二边以及比该第二边短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第三边。
框架141由具有能够从墨液罐100的外部观察后述的墨液室111内的墨液的程度的透光性的树脂形成。框架141例如由聚丙烯形成。框架141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型。框架141的刚度比膜142、143的刚度高。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41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而且,框架141可以是将多个构件组合的结构。例如,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和第二墨液室132可以分别由不同的2个壳体构成,并将这2个壳体通过管等连结。
框架141具备前壁101、左壁103、上壁104、下壁105、后壁110以及内壁69、71~79、151~155。
前壁101由立壁102和倾斜壁106构成。立壁102沿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扩展。倾斜壁106是将立壁102的上端及上壁104的前端连结的壁,相对于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倾斜。
左壁103是从前壁10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左壁103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左壁103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左壁103是将前壁101的左端、上壁104的前部的左端、下壁105的前部的左端连结的壁。即,左壁103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上壁104从前壁101的上端(倾斜壁10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上壁104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上端连接。从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至后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44。凸部144具备:从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前壁144A;从上壁104的后部向上方突出的后壁144B;以及将前壁144A的上端与后壁144B的上端连结的上壁144C。
下壁105是从前壁10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壁。下壁105形成为从上壁104向下方分离。如上所述,下壁105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下端连接。下壁105的左端部向上方弯折。弯折的下壁105的上端与后述的内壁72的下表面连接(参照图5)。
后壁110从前壁101向后方分离形成。如上所述,后壁110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左部位于比后壁110的右部靠后方处。在后壁110的左部形成有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6及图7所示,内壁7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71是沿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扩展的壁。内壁71设置在图6及图7所示的阴影的范围。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例如,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内壁71的部位,框架141的内部被左右分割。而且,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可以设置在与框架141的右端接近的位置或与框架141的左端接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内壁71对后述的连通路的一部分进行规定,因此优选设置在框架141的不包含右端及左端的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2在上下方向7上,设置在上壁104与下壁105之间的下壁105的附近。内壁72从下壁105的前端部至后端部,向上方倾斜并向后方延伸。内壁72的前端与下壁105的前端部侧的部位连接。内壁72的后端从后壁110分离而位于后壁110的前方。
内壁73与后壁110之间的间隔维持为恒定,并从内壁72的后端大致向上方延伸。内壁73以沿着凸部144的外形的方式弯折,并延伸至凸部144的内部。内壁73的上端从上壁144C分离而位于凸部144的上壁1444C的下方。内壁73的一部分(比后述的内壁75靠下方的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左端。另一方面,内壁73的其他的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内壁71。
内壁69沿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扩展。内壁69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内壁72与后述的内壁75之间。内壁69位于内壁73的前方。内壁69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内壁69的部位,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被左右分割。内壁69的下端与内壁72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上端与内壁75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74~77从内壁71(参照图6)向右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4~77从内壁71延伸至框架141的右端。
如图4~图6所示,内壁74在上壁104的下表面104A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内壁74的后表面与内壁71的前端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内壁76从内壁73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即,内壁76位于比内壁75靠上方处。内壁76的前端位于比后述的贯通孔175靠后方处。
内壁77从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7的前部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凸部144的上壁144C与内壁75之间,且与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内壁75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部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内壁76与内壁75之间,且与内壁76及内壁75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端从内壁73分离而位于内壁73的前方。
以下说明的内壁78、79从内壁71(参照图6及图7)向右方及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8、79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左端。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8沿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扩展。内壁78在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后方与前壁144A分离地设置。如图6所示,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隔着贯通孔175而与内壁76对向。即,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于前壁144A与贯通孔175之间。
内壁79沿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扩展。内壁79位于比内壁74靠后方处且比内壁69靠前方处。内壁79的上端与内壁75连接。内壁79的下端与内壁72连接。内壁79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151、152从内壁71(参照图7)向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151、152从内壁71延伸至框架141的左端。
如图5及图7所示,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后部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直至上壁144C。
内壁152是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2个部位连结的壁。该2个部位是上壁144C的前端部和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内壁152从上壁144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直至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情况下,内壁152由上壁144C和内壁151包围。
如图4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开放。在前壁101、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9、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熔敷膜142,由此框架141的右表面被封止。
如图5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的后部开放。在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后述的分隔壁186的左表面熔敷膜143,由此框架141的左表面被封止。
如图4所示,前壁101的立壁102的外表面(前表面)具备第一线146和第二线147。
第一线146沿左右方向9延伸。在复合机10为使用姿势下,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容许的最大量(第一量的一例)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与该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第二线147沿左右方向9延伸。第二线147位于比第一线146靠下方处。详细而言,在复合机10为使用姿势下,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比上述最大量少的量(第二量的一例)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罐100为使用姿势下,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需要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墨液室111>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壳体140的内部形成有墨液室111(液体积存室的一例)。墨液室111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积存墨液。墨液室111具备第一墨液室131和第二墨液室132。
第一墨液室131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和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一连通路171。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缓冲室148以及墨液流出路114。关于大气连通路、缓冲室148及墨液流出路114,在后文叙述。
第一墨液室131由前壁101、左壁103、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凸部144的上壁144C、膜142及膜143来划定。前壁101对第一墨液室131的前表面进行划定。下壁105及内壁72对第一墨液室131的下表面进行划定。内壁73对第一墨液室131的后表面进行划定。内壁75、内壁74及上壁104对第一墨液室131的上表面进行划定。膜142对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进行划定。左壁103及膜143对第一墨液室131的左表面进行划定。
第一墨液室131由内壁79分割成前墨液室137和后墨液室138。内壁79的前表面对前墨液室137的后表面进行划定。内壁79的后表面对后墨液室138的前表面进行划定。
内壁79的上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开口135。开口135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2来划定。内壁79的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开口136。开口136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2来划定。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35、136连通。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二墨液室13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及后方。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情况下,第二墨液室132为大致L字形状。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下墨液室51和上墨液室52。下墨液室51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上墨液室52从下墨液室5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上墨液室5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的后方。
下墨液室51由下壁105、内壁72及膜142来划定。下壁105对下墨液室51的前表面、下表面及左表面进行划定。内壁72对下墨液室51的上表面进行划定。膜142对下墨液室51的右表面进行划定。下墨液室51的后端开放。在该后端,下墨液室51与上墨液室52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开口145。开口145由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2来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由开口145连通。
上墨液室52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来划定。后壁110对上墨液室52的后表面及左表面进行划定。内壁73对上墨液室52的前表面进行划定。膜142对上墨液室52的右表面进行划定。上墨液室52的下端开放。在该下端,上墨液室52与下墨液室51连通。
上墨液室52的上端开放。在此,该上端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即,在复合机10为使用姿势下,该上端是与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并且,在该上端,上墨液室5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即,该上端是上墨液室52与第二连通路172的交界。需要说明的是,该交界并不局限于前述的位置,可以是例如比第一线146靠上方或下方处。
如上所述,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第一面的一例)由膜142的左表面142L(参照图12(A))来划定。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全部由膜142构成。
另外,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第二面的一例)由膜143的右表面143R及左壁103的右表面103R(参照图12(A))来划定。即,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一部分由膜143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也可以由膜142和壁来划定。即,也可以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一部分由膜142构成。而且,可以是墨液室111的左表面仅由膜143来划定。即,可以是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全部由膜143构成。
另外,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不需要对齐。例如图12(A)所示,在膜143熔敷的状态下,膜143的右表面143R位于比左壁103的右表面103R靠左方处。即,在膜143的右表面143R与左壁103的右表面103R存在阶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面也由膜143的右表面143R及左壁103的右表面103R组成。即,第二面由具有阶梯的多个平面构成。
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面对。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是彼此对向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中的构成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膜142的一部分与构成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膜143的一部分彼此对向。
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膜142的比内壁79靠后方且比内壁69靠前方的部分与膜143的比内壁69靠前方的部分以它们之间不介有其他的构件的方式彼此对向。即,膜142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142A与膜143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143A以在它们之间不介有其他的构件的方式彼此对向。
另外,膜142的后部142B与膜143的后部143B以在它们之间介有内壁69的状态彼此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墨液室111的左表面处,与膜142的前部142C对向的不是膜143而是左壁103。即,膜142的前部142C与膜143不对向。
由上所述,膜142的一部分与膜143的一部分对向是指膜彼此对向。
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都是沿前后方向8及上下方向7扩展的面。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8的第一边和沿上下方向7的第二边。而且,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都是沿前后方向8及上下方向7扩展的面,因此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也可以不平行。例如,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可以是相对于墨液室111的左表面发生了倾斜的面。
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换言之在上壁104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下壁105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墨液的液面如图6的虚线191所示。即,墨液的液面如上所述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
此时,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上下方向7的高度)与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上下方向7的高度)相同。
另外,此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前壁101、内壁73、膜142、左壁103及膜143包围。另一方面,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包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的情况并不局限于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例如,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的情况也可以是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成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当然,可以是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成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及/或积存其他的量的墨液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
另外,即便在复合机10不是使用姿势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也相互独立地形成。
例如,在下壁105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上壁104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虚线192所示。即,在上下方向7上,是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所示的虚线192的位置。
另外,例如,在前壁101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后壁110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单点划线193所示。
另外,例如,在后壁110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前壁101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双点划线194所示。
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的由膜142或143划定的部分的长度(以下,记为第一长度)比该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的既未由膜142也未由膜143划定的部分,即该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的由壁划定的部分的长度(以下,记为第二长度)长。此时,壁是对墨液室111进行划定的面。即,不包含图13的内壁69、内壁73、内壁79。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第一长度为A1+A2+A3+A4,第二长度为B1+B2+B3+B4。并且,A1+A2+A3+A4比B1+B2+B3+B4长。
在墨液罐110内设有多个墨液室的情况下,在不是在墨液室111整体而是在一个墨液室(例如,第一墨液室131)中上述那样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就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时,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由通过膜142或膜143划定的部分的长度(与上述同样地记为第一长度)比该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的既未由膜142也未由膜143划定的部分,即该墨液的液面的外缘中的通过壁划定的部分的长度(与上述同样地记为第二长度)长。此时,壁是对第一墨液室131进行划定的面。即,不包含图13的内壁69或内壁79。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第一长度为A1+A2+A4,第二长度为B1+B2+B4。并且,A1+A2+A4比B1+B2+B4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的液面处于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的情况下,第一长度比第二长度长。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包括墨液的液面与第一线146相同的情况及墨液的液面与第二线147相同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长度比第二长度长这样的条件只要在墨液的液面位于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的至少一个状态下满足即可。例如,如果在墨液的液面比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的中间线高的情况下满足上述条件的话,则在墨液的液面比该中间线低的情况下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
<缓冲室148>
如图4及图6所示,在壳体140的内部形成有缓冲室148。缓冲室148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介于第二墨液室132与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之间。即,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缓冲室148设置在壳体140的后方下部的右侧。缓冲室148由内壁153、内壁154、内壁155、下壁105、后壁110及膜142来划定。
内壁153从后壁110的右下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且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内壁153对缓冲室148的上表面进行划定。内壁154从下壁105的右后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内壁154对缓冲室148的前表面进行划定。内壁155是沿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扩展的壁,由内壁153、内壁154、后壁110及下壁105包围。内壁155对缓冲室148的左表面进行划定。下壁105对缓冲室148的下表面进行划定。后壁110对缓冲室148的后表面进行划定。膜142对缓冲室148的右表面进行划定。
内壁154的右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154的右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49。开口149由内壁154及膜142来划定。开口149将第二墨液室132的后方下部的右侧与缓冲室148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54被切口为半圆状,但是切口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半圆状,也可以为例如矩形形状。
在内壁155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50。开口150将缓冲室148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开口150流入。换言之,开口150是用于使墨液从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的墨液流入口(液体流入口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5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可以是例如矩形形状等。
<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5及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墨液流出路114。墨液流出路114是用于使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经由开口145向第二墨液室132移动,因此墨液流出路114也称为用于使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
墨液流出路114通过开口150而与缓冲室148连通。墨液流出路114从开口150向左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直至开口156。
墨液流出路114形成作为从后壁110的左表面向右方凹陷的槽。墨液流出路114的除了右表面的一部分及左表面之外的部分由后壁110来划定。墨液流出路114的右表面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由内壁155来划定。墨液流出路114的左表面由膜143来划定。
框架141具备筒状的突出部157。突出部157从后壁110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向后方突出。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经由开口156而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后端通过开口158(液体流出口的一例)而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墨液管32经由开口158而与突出部157连接。
如以上所述,墨液流出路114的一端经由缓冲室148而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而且,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经由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及墨液管32而与记录头39的喷嘴40连通。即,从开口150流入的墨液朝向记录头39从开口158流出。而且,当由于从记录头39喷出墨液滴而墨液被消耗时,墨液流出路114内的墨液朝向记录头39移动。
在此,墨液流出路114是流路。流路是一端与墨液室111连接且在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都不会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仅具备墨液流出路114作为流路,但是也可以除了墨液流出路114以外还具备流路。
如上所述,从能够覆盖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维修机构的帽盖延伸的管由泵闭塞。由此,在喷嘴40由帽盖覆盖时,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靠近突出部157的一端)通过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墨液管32、记录头39及帽盖而与闭塞的管连通。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闭塞。并且,墨液流出路114的截面积远小于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因此,即便墨液罐100为使用姿势以外的姿势,即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都不会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喷嘴40未由帽盖覆盖时,喷嘴40开放。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开放。因此,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能够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另一方面,上述的开口145及后述的大气连通路为交界。交界是一端或另一端的至少一方与墨液室111连接且即便假设一端或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也能够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仅具备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作为交界,但是也可以除了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以外还具备交界。
<大气连通路>
如图4~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大气连通路。大气连通路是用于将墨液室11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路。换言之,大气连通路是用于使墨液室111进行大气开放的连通路。大气连通路具备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和图4~图7所示的第三连通路173。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71靠右方处。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71的右方及左方这双方。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74而与第一墨液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74通过对内壁75的右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74由内壁75、内壁74、膜142来划定。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74向后方延伸,接着进行U形转弯而向前方延伸,直至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贯通孔175设于内壁71。贯通孔175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在比凸部144的中央稍靠前方处。贯通孔175将内壁71的右方与左方连通。
第一连通路171通过上壁104、内壁73、内壁74、内壁75、内壁76及内壁77对前后及上下的表面进行划定。而且,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内壁71来划定左表面,通过膜142来划定右表面。
第二连通路172的下端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的上端连通。第二连通路172从与上墨液室52连通的连通位置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直至贯通孔175。
第二连通路172通过后壁110、上壁104、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来划定后表面及上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通过内壁73及内壁76来划定前表面及下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通过内壁71来划定左表面,通过膜142来划定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三连通路173具备左方连通路176(第一大气连通路的一例)、右方连通路177(第二大气连通路的一例)、后方连通路178、迷宫179。
左方连通路176从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向左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左端。即,左方连通路176从墨液室111的右表面朝向左表面延伸。左方连通路176通过贯通孔175而与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在此,第一连通路171与第一墨液室131连通,第二连通路172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由此,左方连通路176的靠贯通孔175的端部(左方连通路176的靠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端部)与墨液室111连通。左方连通路176通过开口180而与右方连通路177连通。开口180通过对内壁78的左下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80由内壁78、内壁152、膜143来划定。
左方连通路176通过内壁78来划定前表面,通过内壁152来划定后表面及下表面,通过凸部144的上壁144C来划定上表面,通过膜143来划定左表面。
右方连通路177从开口180向右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右端。即,右方连通路177从墨液室111的左表面朝向右表面延伸。如上所述,右方连通路177在开口180处与左方连通路176连通。即,右方连通路177的靠开口180的端部(右方连通路177的靠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端部)与左方连通路176的靠开口180的端部(左方连通路176的靠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端部)连通。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内壁71的形成有右方连通路177的部分形成开口181。右方连通路177的内壁71的左侧与右侧通过开口181而连通。
如图4所示,围壁182从内壁71的开口181的周缘向右方突出。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以右端位于比左端靠上方的方式倾斜。在围壁182的突出前端面,即围壁182的右表面粘贴有半透膜183(参照图4)。由此,右方连通路177由半透膜183闭塞。
半透膜183是具有将墨液的通过隔断且容许气体的通过的微小的孔的多孔膜。例如,半透膜183由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
如图5及图7所示,对于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左部,由内壁152来划定前表面及下表面,由内壁78来划定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来划定上表面,由内壁71(参照图6)来划定右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3来划定左表面。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对于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由凸部144的前壁144A来划定前表面,由内壁77和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来划定下表面,由内壁78来划定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来划定上表面,由内壁71来划定左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2来划定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后方连通路178通过形成在凸部144的前壁144A与内壁71之间的开口184(参照图6及图7)而与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连通。后方连通路178从开口184向左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通过形成在内壁151与内壁152之间的开口185而直至迷宫179。如后所述,迷宫179经由大气开放口187而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即,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即右方连通路177的靠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端部)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后方连通路178由内壁151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来划定下表面及前表面,由内壁152来划定后表面及上表面,由内壁71来划定右表面,由膜143来划定左表面。
迷宫179是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排列地设置多个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分隔壁186而反复进行上下方向7的U形转弯并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的连通路。迷宫179的一端(前下端)通过开口185而与后方连通路178连通。迷宫179的另一端(后上端)与大气开放口187(参照图5)连通。
大气开放口187构成为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沿上下方向7贯通的孔。大气开放口187的下端与迷宫179连通。大气开放口187的上端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大气开放口187位于比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
如上所述,如图4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开口174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连通,且在第二连通路172的下端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大气开放口187处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墨液罐100B>
以下,参照图8~图11,说明墨液罐100B的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墨液罐100B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参照图4及图5)长。
以下,关于墨液罐100B,说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墨液罐100B中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相同结构的部分,在标注与图4~图7相同的参照符号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而且,仅仅是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的结构长这一点不同的情况下,关于墨液罐100B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图7相同的参照符号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墨液罐100B的壳体140具备框架141和3张膜139、142、143。
如图8及图10所示,墨液罐100B不具备墨液罐100Y、100C、100M具备的左壁103(参照图5),而具备右壁159。右壁159是从前壁10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右壁159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右壁159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右壁159是将前壁101的右端、上壁104的前部右端、下壁105的前部右端连结的壁。即,右壁159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上壁104的前部形成有凹部162。凹部162由侧壁162A、162B、162C及上壁104来划定。
墨液罐100B不具备内壁71(参照图6)。墨液罐100B具备内壁160(参照图8及图10)及内壁161(参照图9及图11)作为与内壁71(参照图6)对应的壁。
内壁160及内壁16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160及内壁161是沿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扩展的壁。
内壁160设置于图10所示的阴影的范围。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位置。例如,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比中央靠右侧。
内壁161设置于图11所示的阴影的范围。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且比内壁160靠左侧的位置。例如,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比中央靠左侧。
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即,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设置在比内壁160靠右侧。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内壁74的部分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即,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内壁74的部分设置在比侧壁162A靠左侧。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从上壁104的左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不与内壁160及内壁161连接,而与侧壁162A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向后方延伸的部分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接着,内壁75向右方延伸。内壁75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的前端与侧壁162B(参照图8)连接且后端与凸部144的前壁144A(参照图8及图11)连接。接着,内壁75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向后方延伸的部分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
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9的右端与右壁159连接。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后壁144B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直至后壁144B。
如图8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的后部开放。通过在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3、75~79、凹部162的侧壁162B、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上熔敷膜142,由此将框架141的右表面封止。
如图9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开放。通过在后壁110、上壁104、下壁105、内壁72、内壁74、内壁75、内壁78、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分隔壁186的、左表面上熔敷膜143,由此将框架141的左表面封止。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墨液室131由前壁101、右壁159、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膜142及膜143来划定。右壁159及膜142对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进行划定。
如图9所示,内壁79的上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开口163。开口163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3来划定。内壁79的下端部也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开口164。开口164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3来划定。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63、164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开口165。开口165由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3来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通过开口165连通。
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由右壁159及膜142的左表面142L来划定。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一部分由膜142构成。
另外,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由膜143的右表面143R来划定。即,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全部由膜143构成。
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面对。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和左表面是彼此对向的面。
在墨液罐100B中,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中,构成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膜142的一部分与构成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膜143的一部分彼此对向。
具体而言,如图12(B)所示,膜142的比内壁69靠前方的部分与膜143的比内壁79靠后方且比内壁69靠前方的部分以它们之间不介有其他的构件的方式彼此对向。即,膜142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142A与膜143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143A彼此对向。
另外,膜142的后部142B与膜143的后部143B以它们之间介有内壁69的状态彼此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膜143的前部143C对向的部分不是膜142而是右壁159。即,膜143的前部143C与膜142不对向。
如图8及图10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160靠右方。如图8~图11所示,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160的右方及内壁161的左方这双方。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66而与第一墨液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66通过将内壁75的左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66由内壁75、内壁74及膜143来划定。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向后方延伸,接着进行U形转弯而向前方延伸,直至贯通孔175(参照图10)。贯通孔175是将内壁160及内壁161沿左右方向9贯通的孔,将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与第三连通路173连接。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的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A、内壁74、内壁75及膜143来划定。第一连通路171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B、内壁75、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来划定。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的比内壁160靠右方处的部分通过内壁160、内壁73、内壁75、内壁76、内壁77及膜142来划定。
如图9所示,框架141具备从后壁11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67。突出部167通过后述的光学传感器98照射光,由此来检测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的墨液室111中积存的墨液的液面的高度。突出部167为长方体形状。突出部167具有内部空间167A,突出部167的前端及后端开放。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前端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设于第二墨液室132。突出部167的后端开放。开放的突出部167的后端通过粘贴膜139而被闭塞。
在从上方观察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上端以下且下端以上的高度处的墨液罐100的水平截面的情况下,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比第一墨液室131的截面积小。并且,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截面积小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但是内部空间167A也可以与第一墨液室131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也可以设于第一墨液室131。这种情况下,突出部167例如可以从前壁101、左壁103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中,突出部167仅设于墨液罐100B。然而,突出部167也可以设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的至少一个。
<光学传感器98>
打印机部11具备光学传感器98。光学传感器98安装于壳体14。如图9的虚线所示,在罐组99安置于壳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光学传感器98位于墨液罐100B的框架141的突出部167的右方及左方。
光学传感器98具备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发光部98A与受光部98B隔着突出部167而沿左右方向9配置。发光部98A位于突出部167的右方。受光部98B位于突出部167的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配置位置也可以是左右颠倒。
以使发光部98A的向受光部98B的光的照射位置和受光部98B的从发光部98A的光的受光位置成为第二线147以下的高度的方式决定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上下方向7的配置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光学传感器98位于比第二线147靠下方。即,突出部167的相当于从光学传感器98照射的光的光路的位置的高度是比图10所示的虚线低的位置。在此,该虚线表示使用姿势的墨液罐需要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的液面。由所述可知,突出部16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包含比第二线147靠下方处的位置。
光学传感器98经由电气回路而与复合机10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
从发光部98A朝向受光部98B照射光。照射的光透过突出部167而进入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在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上方的情况下,光被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遮挡而不会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在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下方的情况下,光在内部空间167A内,在空气中前进。这种情况下,光通过内部空间167A而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高电平的信号。
控制部在从光学传感器98输出的信号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高,在从光学传感器98输出的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低。
<注入口112>
如图1(B)所示,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倾斜壁106分别设有用于向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的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标记为“注入口112”)。注入口112将倾斜壁106沿厚度方向贯通,并使对应的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倾斜壁106的内表面面向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倾斜壁106的外表面面向墨液罐100的外部。因此,注入口112使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直接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设于未设置突出部167的第一墨液室13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向第二墨液室132注入墨液而可以设置注入口112。
通过将盖70定位在开位置,而倾斜壁106及设于倾斜壁106的注入口112通过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时的墨液罐100的姿势(注入姿势)为使用姿势。即,在墨液罐100处于使用姿势时,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
<帽盖113>
如图1所示,墨液罐100具有以使注入口112闭塞的方式相对于倾斜壁106能够拆装的帽盖113B、113Y、113C、113M。4个帽盖113B、113Y、113C、113M分别对应于墨液罐100的4个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如图1(A)所示,安装于倾斜壁106的帽盖113紧贴于对注入口112的周缘进行划定的壁面而使注入口112闭塞。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从倾斜壁106拆卸的帽盖113使注入口112开放。在使盖70位于开位置的状态下,帽盖113相对于倾斜壁106拆装。而且,通过将帽盖113从注入口112拆卸,通过注入口112能够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
<盖70>
如图1所示,盖70设置成能够对形成于壳体14的前壁14A的开口22进行开闭。盖70绕着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转动轴70A转动。盖70具有与开口22对应的大小的外形,为朝向开口22开口的箱形状。盖70在闭位置处,覆盖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盖70在开位置处,使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向壳体14的外部露出。
[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壳体14的右表面及左表面这双方由薄膜142、143构成。由此,能够使墨液罐100在左右方向9上实现小型化。而且,不改变墨液罐100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彼此对向,因此能够缩短墨液罐100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膜142的一部分与膜143的一部分对向,因此在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处能够增加由膜142、143构成的部分的比例。由此,不改变墨液罐100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与左表面平行,因此能够缩短对向的膜142、143间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墨液罐100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膜142、143熔敷于壳体14,因此能够降低墨液室111内的墨液从膜142、143与壳体14的间隙漏出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分别具有比沿着左右方向9的第三边长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一边及沿着上下方向7的第二边。因此,能够增大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的面积。由此,能够增加在壳体14中由膜142、143构成的部分的比例。其结果是,不改变墨液罐100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的缘中的与膜142、143抵接的部分的长度比不与膜142、143抵接的部分的长度长。由此,能够增加在壳体14中由膜142、143构成的部分的比例。由此,不改变墨液罐100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增多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壳体14的右表面及左表面这双方由薄膜142、143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具备左方连通路176及右方连通路177的结构。墨液要想从墨液室111向壳体14的外部流动,则墨液需要在左方连通路176中向左方流动,进而在右方连通路177中向右方流动。由此,能够降低墨液通过左方连通路176及右方连通路177向壳体14的外部泄漏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墨液室111内的墨液在左方连通路176中向左方流动,进而在右方连通路177中向右方流动,从而到达半透膜183。由此,能够降低墨液附着于半透膜183的可能性。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墨液罐100中,膜142的一部分与膜143的一部分彼此对向,但是也可以如图14及图15所示膜142、143彼此不对向。在图15中,壳体140的右侧面由膜142构成,并且后壁110的一部分由膜143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大气开放口187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室111内的墨液流出的开口158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液室132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但是第一墨液室131也可以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这种情况下,缓冲室148介于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流出路114之间。而且,可以是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这双方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墨液作为液体的一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取代墨液,在打印时先于墨液而向记录用纸喷出的前处理液、或者为了防止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干燥而向记录头39的喷嘴40附近喷雾的水等为液体的一例。
Claims (20)
1.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并积存向该液体消耗部供给的液体,其中,
所述罐具备壳体,
该壳体具有:
液体积存室,由第一面及与该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划定,并积存上述液体;
注入口,用于向上述液体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及
液体流出口,使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积存室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
上述壳体还具备:
框架;
第一膜,构成上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及
第二膜,构成上述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彼此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膜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膜的一部分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面与上述第二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膜及上述第二膜熔敷于上述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框架为具有第一边、比该第一边短的第二边以及比该第二边短的第三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各自具有上述第一边和上述第二边。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壳体具备:
第一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第一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及
第二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比上述第一量少的第二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罐,其中,
在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处于上述第一线与上述第二线之间的至少一个状态下,该液面的外缘中由上述第一膜或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比既未由上述第一膜也未由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框架具备构成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壁,该壁的刚度比上述第一膜及第二膜的刚度高。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壳体具备将上述液体积存室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结的大气连通路,
上述大气连通路包括:
第一大气连通路,从上述第一面朝向上述第二面延伸;及
第二大气连通路,从上述第二面朝向上述第一面延伸,
上述第一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一面的端部与上述液体积存室连通,
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二面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二面的端部连通,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的靠上述第一面的端部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二大气连通路由半透膜闭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罐以无法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容易拆卸的方式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罐,其中,
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的壳体容易地拆卸上述罐。
14.一种罐,被配置为积存液体,所述罐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
两个面,在一个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划定液体积存室;及
注入口,与所述液体积存室连通,
其中,所述壳体具备:
框架;
第一膜,构成上述两个面中的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及
第二膜,构成上述两个面中的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两个面彼此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膜的大小与上述第二膜的大小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第一膜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膜的一部分在上述一个方向上彼此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罐,其中,
上述壳体具备:
第一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第一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及
第二线,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为比上述第一量少的第二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
在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处于上述第一线与上述第二线之间的至少一个状态下,该液面的外缘中由上述第一膜或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比既未由上述第一膜也未由上述第二膜划定的部分的长度长。
19.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4-18所述的罐,上述罐还具备液体流出口,使上述液体从上述液体积存室流出,及
液体消耗部,接收通过上述液体流出口流出的上述液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还具备管,连接上述液体流出口和上述液体消耗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73588A JP6932899B2 (ja) | 2016-03-31 | 2016-03-31 | タンク |
JP2016-073588 | 2016-03-31 | ||
CN201710188666.8A CN107443914B (zh) | 2016-03-31 | 2017-03-27 | 罐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88666.8A Division CN107443914B (zh) | 2016-03-31 | 2017-03-27 | 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0673A true CN111660673A (zh) | 2020-09-15 |
CN111660673B CN111660673B (zh) | 2022-03-08 |
Family
ID=599601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88666.8A Active CN107443914B (zh) | 2016-03-31 | 2017-03-27 | 罐 |
CN202010394800.1A Active CN111660673B (zh) | 2016-03-31 | 2017-03-27 | 罐和液体消耗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88666.8A Active CN107443914B (zh) | 2016-03-31 | 2017-03-27 | 罐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611163B2 (zh) |
JP (3) | JP6932899B2 (zh) |
CN (2) | CN1074439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32899B2 (ja) * | 2016-03-31 | 2021-09-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ク |
JP1594600S (zh) * | 2017-04-21 | 2021-01-12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303883A1 (en) * | 1998-07-15 | 2008-12-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 supply unit suitable for it |
CN101376292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盒 |
CN101376291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盒 |
CN101376293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制造墨盒的方法 |
JP2010058294A (ja) * | 2008-09-01 | 2010-03-18 | Ricoh Co Ltd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50109386A1 (en) * | 2013-10-23 | 2015-04-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
JP2015223739A (ja) * | 2014-05-27 | 2015-12-14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CN105269972A (zh) * | 2014-06-12 | 2016-01-2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液体消耗装置及复合机 |
CN106004058A (zh) * | 2015-03-26 | 2016-10-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罐、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
CN107443914B (zh) * | 2016-03-31 | 2020-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98059B2 (ja) * | 1990-04-27 | 1999-05-31 |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容器 |
EP1281526B1 (en) | 1998-02-13 | 2005-09-1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droplet ejection capability recovery method |
CN1184076C (zh) * | 2000-02-16 | 2005-01-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
CA2461959C (en) * | 2003-03-26 | 2012-07-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
US6817707B1 (en) * | 2003-06-18 | 2004-11-1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ressure controlled ink jet printhead assembly |
KR100529344B1 (ko) * | 2003-08-28 | 2005-1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젯 프린터용 잉크 카트리지 |
JP2007125829A (ja) * | 2005-11-05 | 2007-05-24 | World Network Kk |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CN2843850Y (zh) * | 2005-12-04 | 2006-12-06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墨盒 |
KR100855544B1 (ko) * | 2006-03-18 | 2008-09-01 | 주식회사 잉크테크 | 프린터용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잉크충전방법 |
JP2007260947A (ja) * | 2006-03-27 | 2007-10-11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CN200995519Y (zh) * | 2006-06-21 | 2007-12-26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墨盒 |
CN200954712Y (zh) * | 2006-09-13 | 2007-10-03 | 冼均祥 | 钢珠阀门式墨盒 |
JP5573397B2 (ja) * | 2010-06-17 | 2014-08-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5327168B2 (ja) | 2010-09-03 | 2013-10-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6155556B2 (ja) * | 2012-05-31 | 2017-07-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
JP6131592B2 (ja) * | 2012-12-19 | 2017-05-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119338B2 (ja) * | 2013-03-19 | 2017-04-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429425B2 (ja) | 2013-07-23 | 2014-0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6492393B2 (ja) * | 2013-10-23 | 2019-04-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5621902B2 (ja) | 2013-12-05 | 2014-11-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6187357B2 (ja) * | 2014-03-31 | 2017-08-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
JP2015199264A (ja) * | 2014-04-08 | 2015-11-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460303B2 (ja) * | 2014-06-12 | 2019-0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027807A (ja) | 2014-09-25 | 2015-02-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2016073588A (ja) * | 2014-10-03 | 2016-05-12 | 雅子 中田 | 移乗が楽に出来る車椅子用座席 |
-
2016
- 2016-03-31 JP JP2016073588A patent/JP69328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27 CN CN201710188666.8A patent/CN10744391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27 CN CN202010394800.1A patent/CN11166067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US US15/474,033 patent/US1061116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06 US US16/840,835 patent/US11040543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17 JP JP2021132591A patent/JP2021178515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1-22 JP JP2022186323A patent/JP7544114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303883A1 (en) * | 1998-07-15 | 2008-12-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 supply unit suitable for it |
CN101376292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盒 |
CN101376291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盒 |
CN101376293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制造墨盒的方法 |
JP2010058294A (ja) * | 2008-09-01 | 2010-03-18 | Ricoh Co Ltd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50109386A1 (en) * | 2013-10-23 | 2015-04-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
JP2015223739A (ja) * | 2014-05-27 | 2015-12-14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CN105269972A (zh) * | 2014-06-12 | 2016-01-2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液体消耗装置及复合机 |
CN106004058A (zh) * | 2015-03-26 | 2016-10-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罐、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
CN107443914B (zh) * | 2016-03-31 | 2020-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43914B (zh) | 2020-06-05 |
JP6932899B2 (ja) | 2021-09-08 |
US11040543B2 (en) | 2021-06-22 |
CN111660673B (zh) | 2022-03-08 |
JP7544114B2 (ja) | 2024-09-03 |
CN107443914A (zh) | 2017-12-08 |
JP2023010882A (ja) | 2023-01-20 |
US10611163B2 (en) | 2020-04-07 |
US20200298578A1 (en) | 2020-09-24 |
JP2017177786A (ja) | 2017-10-05 |
JP2021178515A (ja) | 2021-11-18 |
US20170282582A1 (en) | 2017-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79770B (zh) | 罐 | |
CN107972362B (zh) | 供给装置 | |
US10850524B2 (en) | Tank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7192917B2 (ja) | タンク | |
JP7544114B2 (ja) | タンク | |
JP2024036528A (ja) | タンクセ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
CN107264052B (zh) | 罐 | |
CN111703209B (zh) | 罐 | |
CN107264049B (zh) | 罐 | |
JP2023063584A (ja) | タンク | |
JP2023026656A (ja) | タンク | |
JP6821938B2 (ja) | タンク | |
CN107443915B (zh) | 液体消耗装置 | |
JP7078103B2 (ja) | タンク | |
CN111730983B (zh) | 罐 | |
JP6819070B2 (ja) | タン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