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6479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6479B
CN111656479B CN201880088029.6A CN201880088029A CN111656479B CN 111656479 B CN111656479 B CN 111656479B CN 201880088029 A CN201880088029 A CN 201880088029A CN 111656479 B CN111656479 B CN 1116564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fixed
yoke
core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0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6479A (zh
Inventor
石川智子
神谷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56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6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6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6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4Means for adjusting limits of movement; Mechanical means for adjusting return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包括可动件(34)、可动磁轭(36)、固定磁轭(37)、可动部(56)和止动部(9)。可动件具有可动触点(35A、35B)。可动磁轭以与可动件一体地往复移动的方式与可动件连结。可动部含有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可动芯(52)和由无机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轴(53)。固定磁轭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配置在可动芯与可动磁轭之间。止动部,其朝向固定磁轭及可动部中的一方突设且与另一方一体成型,以在可动部朝向固定磁轭移动时与该一方抵接。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8年1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015154,其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磁继电器中,当线圈通电时,通过线圈产生的电磁力,可动芯抵抗复位弹簧而被吸引到固定芯侧。另一方面,当线圈断电时,通过复位弹簧,可动芯被推压向固定芯侧的相反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7-84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这种电磁继电器中,可动芯的移动量通常通过与存在于可动芯的移动目的地的其他构件的抵接来限制。为了规定或限制该移动量,可在可动芯的移动目的地侧设置止动件等限制部。这种限制部还可以具有防止支撑固定磁轭等的合成树脂部件与可动芯发生干扰、并抑制由于干扰而产生异物的功能。
然而,在现有的这种电磁继电器中,止动件等限制部的设置,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等而作出的。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电磁继电器包括:
线圈,其通过通电来形成磁场;
固定件,其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固定触点;
可动件,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在线圈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可动触点;
固定芯,其由磁性材料形成且配置在线圈的内侧;
可动部,其包括可动芯和轴,且通过设置于可动件与固定芯之间、能够根据线圈的通电状态使可动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可动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固定芯相邻配置,所述轴由无机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与可动芯连结并朝向可动件沿中心轴线方向延设;
可动磁轭,其由磁性材料形成,且以与可动件一体地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与可动件连结;
固定磁轭,其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以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而相互通电时能够与可动磁轭之间产生磁轭吸力的方式被配置于可动芯与可动磁轭之间;
止动部,其朝向固定磁轭及可动部中的一方突设且与另一方一体成型,以在可动部朝向固定磁轭移动时与该一方抵接。
在这种结构中,含有可动芯的可动部根据线圈的通电状态,朝向固定磁轭移动。此时,朝向固定磁轭及可动部中的一方突设的止动部,与另一方一体成型。因此,止动部与固定磁轭及可动部中的一方抵接。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良好地限制可动芯的移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中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止动部的形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止动部的形状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止动部的形状的又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止动部的形状的又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另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可以应用于一个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如若将其插入到与该实施方式相关的一系列说明的中间,则可能妨碍对该实施方式的理解,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后将进行汇总说明。
(结构)
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电磁继电器1包括:线圈2、触点机构部3、永久磁铁4、驱动部5、基架6、中间罩7、外侧罩8和止动部9。其中,线圈2、触点机构部3、永久磁铁4、驱动部5、中间罩7及止动部9被容纳在外侧罩8的内侧的容纳空间S内。
在各附图中,将平行于X轴的方向、即平行于线圈2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称为“中心轴线方向”。此外,将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即Y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与中心轴线方向及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Z轴方向称为“元件高度方向”。
并且,在图中,将X轴负方向称为“吸引方向”,将X轴正方向称为“复位方向”。即,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在未明确是吸引方向还是复位方向的情况下,下文中使用“中心轴线方向”这一用语。中心轴线方向也可以称为“触点开闭方向”。
并且,如图3所示,将与中心轴线C正交且与宽度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称为“中央线L”。中央线L设置成在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通过呈点状的中心轴线C。
线圈2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即靠近吸引方向侧的位置。即,线圈2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以与外侧罩8的吸引方向侧的内壁面靠近并相对的方式配置。
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场的线圈2,与固定在基架6上的线圈端子板21电连接。线圈端子板21是舌片状的金属板部,并从基架6朝向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与元件高度方向平行地(即,Z轴负方向)延设。
触点机构部3配置成比线圈2更靠近复位方向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机构部3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即靠近复位方向侧的位置。
触点机构部3构造成,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在驱动部5的驱动下、可以切换通电状态和断开状态。具体而言,触点机构部3具有第一固定件31A、第二固定件31B、第一输入输出端子32A、第二输入输出端子32B、第一固定触点33A、第二固定触点33B、可动件34、第一可动触点35A、第二可动触点35B、可动磁轭36、固定磁轭37和压缩弹簧38。
第一固定件31A为在元件高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舌片状部,由导电性材料制成。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件31A,由金属(例如,铜)形成为板状。第一固定件31A配置成比中心轴线C更靠近Y轴正方向侧。
第一固定件31A,与作为舌片状金属板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32A无缝式一体成型。第一输入输出端子32A,从基架6朝向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与元件高度方向平行地(即,Z轴负方向)延设。
第二固定件31B为在元件高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舌片状部,其由导电性材料制成。具体而言,第二固定件31B,由金属形成为板状。第二固定件31B,配置成比中心轴线C更靠近Y轴负方向侧。
第二固定件31B,与作为舌片状金属板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32B无缝式一体成型。第二输入输出端子32B,从基架6朝向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与元件高度方向平行地(即,Z轴负方向)延设。
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沿宽度方向排列。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基架6固定支承,从而在断开状态下彼此电绝缘。第一输入输出端子32A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32B之中,一个电连接到电源侧,另一个电连接到负载(例如,电动机等)侧。
第一固定件31A,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33A。第一固定触点33A是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轴中心的、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并且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一固定件31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31A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触点33A。第一固定触点33A配置成其轴中心通过中央线L。
第二固定件31B,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33B。第二固定触点33B是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轴中心的、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并且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二固定件31B。即,第一固定触点33A和第二固定触点33B,隔着中心轴线C、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固定件31B上,2个第二固定触点33B设置为隔着中央线L大致对称。并且,2个第二固定触点33B配置成,连接它们的线段的中点与第一固定触点33A的轴中心隔着中央线L大致对称。
可动件34,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可动件34为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金属板构件,且被配置为比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更靠近复位方向侧。即,可动件34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相对配置。可动件34设置成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可动件3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可动触点35A。在可动件3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可动触点35B。即,第一可动触点35A和第二可动触点35B,隔着中心轴线C、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
第一可动触点35A,是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轴中心的、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并且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到可动件34。第一可动触点35A,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固定触点33A相对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件34上,设置有1个第一可动触点35A。第一可动触点35A与第一固定触点33A,配置成在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合。
第二可动触点35B,是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轴中心的、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并且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到可动件34。第二可动触点35B,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固定触点33B相对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件34上设置有2个第二可动触点35B。彼此对应的第二可动触点35B与第二固定触点33B,配置成在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合。
可动磁轭36,由磁性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可动磁轭36,由作为强磁性材料的磁性体金属形成为板状。
可动磁轭36与可动件34连结,从而可与可动件34一体地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具体而言,可动件34和可动磁轭36以相互重合的状态结合。
固定磁轭37配置在线圈2与可动磁轭36之间。固定磁轭37在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的附近位置处,由基架6固定地支承。具体而言,固定磁轭37在比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更靠近内侧,即中心轴线C侧的位置处,通过嵌件成型等方式埋设在基架6内。
固定磁轭37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以在通电状态下与可动磁轭36之间产生磁轭吸力。通电状态是指,第一固定触点33A与第一可动触点35A抵接而相互通电、且第二固定触点33B与第二可动触点35B抵接而相互通电的状态。具体而言,固定磁轭37由作为强磁性材料的磁性体金属形成为板状或块状。
压缩弹簧38配置在可动件34和可动磁轭36的结合体、与中间罩7之间。压缩弹簧38为螺旋弹簧,其设置为将可动件34在吸引方向上向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推压。
永久磁铁4配置成,在宽度方向上靠近第一固定件31A或第二固定件31B与可动件34的相对位置。永久磁铁4安装在中间罩7上。具体而言,永久磁铁4在中间罩7的外侧面上,由中间罩7固定地支承。永久磁铁4设置成具有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磁极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包括2个永久磁铁4。即,永久磁铁4隔着中心轴线C,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2个永久磁铁4均设置成其S极朝向中心轴线C。并且,2个永久磁铁4形成为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合的相同形状,并且在中心轴线方向和元件高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处。
驱动部5构造成,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可使可动件34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具体而言,驱动部5具有固定芯51、可动芯52、轴53、复位弹簧54和可动绝缘子55。
固定芯51由磁性材料形成,且配置在线圈2的内侧。具体而言,固定芯51为由作为强磁性体的金属无缝式一体成型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并且其容纳在线圈2的内侧。
可动芯52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配置成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固定芯51邻接并相对。具体而言,可动芯52配置成比固定芯51更靠近复位方向侧。即,可动芯52设置成当线圈2通电时可被吸引到固定芯51上。吸引方向是指,线圈2通电时可动芯52受到固定芯51吸引的方向。
可动芯52是由作为强磁性体的金属制成的大致圆板状的构件,并且在轴5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被固定到轴53。即,轴53以贯穿可动芯52的轴中心的方式与可动芯52连接。
轴53是棒状构件,其由无机材料制成的刚体来形成。具体而言,轴53为金属制圆棒状构件,并且设置成其长度方向与中心轴线方向平行。
轴53中的、自可动芯52朝向吸引方向侧突设的部分,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可往复移动地容纳在,沿固定芯51的轴中心设置的通孔的内侧。轴53中的、自可动芯52向复位方向侧突设的部分,朝向可动件34沿中心轴线方向延设。
从上述说明可知,固定磁轭37配置在可动磁轭36与可动芯52之间。另外,固定磁轭37配置在比可动芯52更靠复位方向侧,即,配置在线圈2的通电被切断时的可动芯52的移动目的地侧。
复位弹簧54是以包围固定芯51和轴53的方式配置的螺旋弹簧,并且设置成将可动芯52向复位方向推压。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可动绝缘子55,以包覆轴53上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固定到该端部。可动绝缘子55设置成,当向线圈2的通电断开、且可动芯52被复位弹簧54向复位方向推压着移动时,抵靠在可动件34上并使可动件34向复位方向移动。
驱动部5包括可动部56。可动部56设置在可动件34与固定芯51之间,由此构造成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使可动件34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56包括可动芯52、轴53和可动绝缘体55。
基架6为固定地支承线圈2、触点机构部3、驱动部5和中间罩7的构件,且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无缝式一体成型。具体而言,基架6具有主体部61、底板部62和引导部63。
主体部61是厚板状的部分,自底板部62向元件高度方向(即,Z轴正方向)突设。在主体部61的内部保持有固定磁轭37。在主体部61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可动件34相对的面上,固定地支承有第一固定件31A和第二固定件31B。并且,在主体部61的、与中心轴线C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轴53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及可动绝缘子55可以穿过的通孔。
底板部62设置成,使主体部61向元件高度方向呈悬臂梁状延伸并对其进行固定支承。底板部62是在元件高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板状部,且形成为在沿着元件高度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由底板部62和外侧罩8包围的空间来形成容纳空间S。
引导部63自主体部61向复位方向延设。引导部63形成为,能够对可动件34沿中心轴线方向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
中间罩7由基架6的主体部61固定地支承,以从图1和图2中的上侧覆盖触点机构部3。具体而言,中间罩7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磁铁保持部71、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盖板部72,并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无缝式一体成型。
磁铁保持部71形成为,具有向复位方向开口的凹部、并可在该凹部的内侧保持永久磁铁4。磁铁保持部71的、面向触点机构部3的薄板状的壁部,在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处与盖板部72连接。即,永久磁铁4配置成与上述薄板状的壁部的外表面相接触。
盖板部7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矩形的板状部,且设置成自磁铁保持部71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延伸、从而与触点结构部3相对。即,中间罩7形成为,在盖板部7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接一对磁铁保持部71、从而在沿元件高度方向观察时呈大致U字状。而且,中间罩7具有关于通过中心轴线C且以中央线L为法线的平面呈大致平面对称的形状。
在盖板部72的、与触点机构部3相对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弹簧卡锁槽73。弹簧卡锁槽73形成为大致环状,以卡锁住压缩弹簧38在复位方向侧的端部。
外侧罩8具有在长方体形状的一面开口的浴缸形状,其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无缝式一体成型。具体而言,外侧罩8具有顶板部80、第一侧板部81、第二侧板部82和一对第三侧板部83。
顶板部80是在元件高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矩形平板状部,其在中心轴线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设。顶板部80隔着触点机构部3与基架6的底板部62相对设置。
第一侧板部81,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矩形的平板状部,其设置成靠近盖板部72并与之相对。即,第一侧板部81自顶板部80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与盖板部72相对,且与元件高度方向平行地(即,在Z轴负方向)延设。
第二侧板部8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矩形的平板状部,其设置成隔着线圈2和触点机构部3与第一侧板部81相对。第二侧板部82自顶板部80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与元件高度方向平行地(即,在Z轴负方向)延设。第二侧板部82设置成与线圈2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靠近并相对。
第三侧板部83是矩形的平板状部,其设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一对第三侧板部83中的一个,与顶板部80、第一侧板部81和第二侧板部8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连接。一对第三侧板部83中的另一个,与顶板部80、第一侧板部81和第二侧板部8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
由顶板部80、第一侧板部81、第二侧板部82和一对第三侧板部83形成的上述浴缸形状的开口部84,被设置成沿着元件高度方向(即,图中Z轴负方向)开口。外侧罩8被构造成,通过将基架6的底板部62安装到开口部84,来覆盖线圈2、触点机构部3、永久磁铁4、驱动部5和中间罩7。
止动部9,其朝向固定磁轭37及可动部56中的一方突设且与另一方一体成型,以在可动部56朝向固定磁轭37移动时与该一方抵接。参照图1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9是与固定磁轭37无缝式一体成型的突起,并朝向可动芯52沿中心轴线方向延设。具体而言,止动部9形成为,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方向的母线的圆柱状。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含有可动芯52的可动部56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朝向固定磁轭37移动。此时,朝向构成可动部56的可动芯52突设的止动部9,与固定磁轭37一体成型。因此,止动部9与可动芯52抵接。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良好地限制可动芯52的移动量。
顺便要说的是,当线圈2被通电且可动芯52被吸引到固定芯51时,可动芯52在吸引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通过吸力的作用迅速收敛。与此相对,当线圈2的通电被切断且可动芯52借助复位弹簧54的推压力向复位方向移动时,不会产生如上述吸力那样约束可动芯52的位置的力。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固定磁轭37配置在,线圈2的通电被切断时的、可动芯52的移动目的地侧。因此,在线圈2的通电被切断且可动芯52借助复位弹簧54的推压力向复位方向移动时,止动部9发挥作用以限制可动芯52在复位方向上的位置。因此,根据这种结构,当线圈2的通电被切断时,可以使可动芯52在复位方向上的位置迅速收敛。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止动部9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固定磁轭37的一部分。另外,与止动部9抵接的可动芯52也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当通过止动部9与可动芯52抵接来限制可动芯52在复位方向上的位置时的、合成树脂片等异物的产生、以及由该异物引起的电磁继电器1的操作故障的产生。另外,不需要用于将止动部9设置在预定位置的定位,从而可以提高止动部9的位置精度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变形例)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示例。即,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改变。下面将对代表性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在以下对变形例的说明中,关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或特别的追加说明,均可相应援引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说明。
第一固定触点33A,与第二固定触点33B相同,还可以隔着中央线L在对称位置各设置一个。或者,第二固定触点33B也可以与第一固定触点33A相同,在中央线L上仅设置一个。也可以对触点机构部3任意施加其他变形。
永久磁铁4的磁极的朝向,可以适当地改变。即,例如,2个永久磁铁4均可以设置成其N极朝向中心轴线C。或者,2个永久磁铁4均可以设置成其N极朝向Y轴正方向。即,一对永久磁铁4可以设置成同极彼此相对。驱动部5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示例。
磁铁保持部71中可将永久磁铁4保持在内侧的凹部的开口方向,不限于复位方向,例如,可以是吸引方向,也可以是元件高度方向。
止动部9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即,例如,止动部9的形状可以是圆锥台状。或者,例如,如图5所示,止动部9的形状也可以是棱柱状(例如,四棱柱状)。或者,例如,如图6所示,止动部9的形状也可以是半球状。或者,例如,如图7所示,止动部9的形状也可以是母线与止动部9的突出方向正交的半圆柱状。
止动部9也可以设置在可动部56侧。例如,如图8所示,止动部9可以设置在可动芯52上。具体而言,止动部9与可动芯52一体成型,并且可沿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固定磁轭37延设。即,止动部9可作为构成可动芯52的一部分而与可动芯52无缝式一体成型。
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含有可动芯52的可动部56,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朝向固定磁轭37移动。此时,朝向固定磁轭37突设的止动部9,与构成可动部56的可动芯52一体成型。据此,设置在可动芯52上的止动部9与固定磁轭37抵接。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良好地限制可动芯52的移动量。
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止动部9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可动芯52的一部分。另外,与止动部9抵接的固定磁轭37也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当通过设置在可动芯52上的止动部9与固定磁轭37抵接来限制可动芯52在复位方向上的位置时的、合成树脂片等异物的产生、以及由该异物引起的电磁继电器1的操作故障的产生。另外,不需要用于将止动部9设置在预定位置的定位,从而可以提高止动部9的位置精度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或者,例如,如图9所示,止动部9可以设置在轴53上。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轴53具有沿与中心轴线C分离的径向方向延设的、大致圆板状的凸缘部531。
凸缘部531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固定磁轭37相对配置,并与可动芯52结合。止动部9与凸缘部531一体成型,并沿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固定磁轭37延设。
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含有可动芯52的可动部56根据线圈2的通电状态,朝向固定磁轭37移动。此时,朝向固定磁轭37突设的止动部9,与构成可动部56的轴53的凸缘部531一体成型。据此,设置在与可动芯52结合的轴53的凸缘部531上的止动部9,与固定磁轭37抵接。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良好地限制可动芯52的移动量。
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止动部9是由无机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轴53的一部分。另外,与止动部9抵接的固定磁轭37,也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的。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当通过止动部9与固定磁轭37抵接来限制可动芯52在复位方向上的位置时的、合成树脂片等异物的产生、以及由该异物引起的电磁继电器1的操作故障的产生。另外,不需要用于将止动部9设置在预定位置的定位,从而可以提高止动部9的位置精度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的说明中,无缝式一体成型的构件,也可以通过多个构件间的接合等方式而有接缝地形成为一体。即,例如,基架6的主体部61,可以通过接合等方式固定到底板部62上。同样地,通过接缝相互连接的多个构件,也可以彼此无缝地结合为一体。
并且,对各部件的材料也没有特别限制。即,例如,如上所述,可动绝缘子55、基架6、中间罩7和外侧罩8通常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来形成。另外,导电构件和强磁性构件通常由金属制成。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这种方式。此外,轴53可以由除了金属之外的材料(例如,陶瓷)来形成。
变形例也不限于上述示例。而且,多个变形例可以彼此组合。进一步地,上述实施方式的全部或部分、与变形例的全部或部分之间,可以彼此组合。
不言自明的是,构成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是必须等情况以外,未必是必须的要素。另外,当提及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数量、范围等的数值时,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数值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其特定数值。同样,当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限定为特定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其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

Claims (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
线圈(2),其通过通电来形成磁场;
固定件(31A、31B),其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固定触点(33A、33B);
可动件(34),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在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方向(X)上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可动触点(35A、35B);
固定芯(51),其由磁性材料形成且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侧;
可动部(56),其含有可动芯(52)和轴(53),且通过设置于所述可动件与所述固定芯之间、能够根据所述线圈的通电状态使所述可动件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其中,所述可动芯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固定芯相邻配置,所述轴由无机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与所述可动芯连结,并且朝向所述可动件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延设;
可动磁轭(36),其由磁性材料形成、且以与所述可动件一体地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可动件连结;
固定磁轭(37),其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且以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抵接而相互通电时能够与所述可动磁轭之间产生磁轭吸力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可动芯与所述可动磁轭之间;以及
止动部(9),其由无机磁性材料制成的刚体形成,并朝向所述固定磁轭及所述可动部中的一方突设且与另一方无缝地一体成型,以在所述可动部朝向所述固定磁轭移动时与所述一方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固定磁轭配置在,所述线圈的通电被切断时的、所述可动芯的移动目的地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固定磁轭一体成型,且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朝向所述可动芯延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可动芯一体成型,且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朝向所述固定磁轭延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轴具有配置为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磁轭相对、且与所述可动芯结合的凸缘部(531),
所述止动部与所述凸缘部一体成型、且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朝向所述固定磁轭延设。
CN201880088029.6A 2018-01-31 2018-10-05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11656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5154 2018-01-31
JP2018015154A JP6743834B2 (ja) 2018-01-31 2018-01-31 電磁継電器
PCT/JP2018/037341 WO2019150658A1 (ja) 2018-01-31 2018-10-05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6479A CN111656479A (zh) 2020-09-11
CN111656479B true CN111656479B (zh) 2023-03-28

Family

ID=67479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029.6A Active CN111656479B (zh) 2018-01-31 2018-10-05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7752B2 (zh)
JP (1) JP6743834B2 (zh)
CN (1) CN111656479B (zh)
DE (1) DE112018006992T5 (zh)
WO (1) WO2019150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7167B2 (ja) * 2016-12-21 2020-08-0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285229B2 (ja) * 2020-03-11 2023-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5152A (zh) * 2012-06-14 2014-01-15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装置
CN103875052A (zh) * 2011-10-07 2014-06-1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WO2016047020A1 (ja) * 2014-09-25 2016-03-31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7086025A1 (ja) * 2015-11-17 2017-05-2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8014173A (ja) * 2016-07-19 2018-01-2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2784B2 (ja) * 2003-02-28 2008-02-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202549738U (zh) * 2011-03-22 2012-11-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JP5776449B2 (ja) * 2011-08-30 2015-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スイッチ
JP5938745B2 (ja) * 2012-07-06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4103043A (ja) * 2012-11-21 2014-06-05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US10090127B2 (en) * 2013-06-28 2018-10-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JP5673878B1 (ja) * 2014-03-14 2015-02-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6667257B2 (ja) 2015-10-28 2020-03-18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12017005582T5 (de) * 2016-11-04 2019-08-29 Anden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052A (zh) * 2011-10-07 2014-06-1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CN103515152A (zh) * 2012-06-14 2014-01-15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装置
WO2016047020A1 (ja) * 2014-09-25 2016-03-31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7086025A1 (ja) * 2015-11-17 2017-05-2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8014173A (ja) * 2016-07-19 2018-01-2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50134A1 (en) 2020-11-05
JP6743834B2 (ja) 2020-08-19
DE112018006992T5 (de) 2020-10-08
WO2019150658A1 (ja) 2019-08-08
CN111656479A (zh) 2020-09-11
US11587752B2 (en) 2023-02-21
JP2019133843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0292B (zh) 电磁继电器
KR101661396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0985905B1 (ko) 선형 진동기
CN109727817B (zh) 电磁继电器
US827434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727818B (zh) 电磁继电器
KR101631760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US20080180197A1 (en)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assembly
CN111656479B (zh) 电磁继电器
US11476744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and vibration gen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50987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527768B (zh)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WO2019087927A1 (ja) 電磁リレー、及び電磁石装置
WO2017086025A1 (ja) 電磁継電器
US1115847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168692B (zh) 触点装置及电磁继电器
US2020019219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2230360U (zh) 电磁继电器
US2023010446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23119957A1 (ja) 電磁継電器
JP7065388B2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リレー
JP2003031088A (ja) 開閉装置用電磁駆動機構
CN113168999A (zh) 电磁继电器
KR100206996B1 (ko) 전자 접촉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NDE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