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30360U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30360U
CN212230360U CN202020936988.3U CN202020936988U CN212230360U CN 212230360 U CN212230360 U CN 212230360U CN 202020936988 U CN202020936988 U CN 202020936988U CN 212230360 U CN212230360 U CN 212230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movable
movable contact
electromagnetic relay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369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冈克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369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30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30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30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以及驱动装置,其具有根据通电状态而沿着第1轴线移动的可动铁芯和与所述可动铁芯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的轴,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轴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伴随着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所述轴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可动铁芯,在所述轴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所述通气路径将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空间与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在驱动装置的轴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由使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触点装置构成,用于接入、断开电流。这样的电磁继电器通常搭载于汽车等而进行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9/150658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电磁继电器具有驱动装置,与由驱动装置驱动的轴联动,而使可动触头所具有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然而,在以往通常使用的驱动装置中,在可动铁芯及轴向上方移动时,圆筒构件内部的存在于轭铁上板与可动铁芯之间的间隙的空气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可能妨碍可动铁芯及轴的运动。另外,在可动铁芯及轴向下方移动时,圆筒构件内部的存在于可动铁芯的下部的间隙的空气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可能妨碍可动铁芯及轴的运动。由于可动铁芯及轴的运动被空气妨碍,存在如下问题:与轴联动的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运动变得缓慢,电磁继电器的响应特性变差。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以及驱动装置,其具有根据通电状态而沿着第1轴线移动的可动铁芯和与所述可动铁芯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的轴,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轴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伴随着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所述轴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可动铁芯,在所述轴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所述通气路径将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空间与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
由此,在所述轴的内部设有通气路径,能够抑制所述轴移动时的空气阻尼效应,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轴是中空的,并且在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端面设有开口,在该端面以外的位置设有1个以上的开口。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并且与棒状的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所述轴自身的重量,因此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轴在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端面设有开口。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轴在侧面设有1个以上的开口。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利用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平面剖切所述轴而得到的截面呈大致环状、或者大致C形、或者大致涡旋状。
在轴的截面呈大致环状时,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在轴的截面呈大致C形时,无需在所述轴的上表面及侧面特意设置开口,通过简单的加工就能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在轴的截面呈大致涡旋状时,无需在所述轴的上表面及侧面特意设置开口,通过简单的加工就能在所述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而且,所述轴的内部不会完全变为中空,因此所述轴的耐久性较高,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轴呈大致螺旋状。
由此,所述轴的耐久性提高,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备随着所述轴的移动而对所述通气路径进行开闭的止回阀。
由此,能够控制通气路径中的空气的流动,从而提供具备期望的响应特性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在所述轴移动而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时,所述止回阀切断所述通气路径,在所述轴移动而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分离时,所述止回阀开放所述通气路径。
由此,能够通过减慢所述轴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的速度而降低震颤,能提供能够更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朝向所述可动触头侧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圆筒构件,所述可动铁芯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轴线在所述圆筒构件的侧壁上滑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所述通气路径将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的位于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空间与位于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轴在圆筒构件的内部移动时的空气阻尼效应,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在通电状态下吸引所述可动铁芯的固定铁芯,所述固定铁芯固定地设于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可动铁芯位于所述可动触头侧、或者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轴在圆筒构件的内部移动时的空气阻尼效应,能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中,在驱动装置的轴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由此,能够使轴的动作敏捷而提供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卸下图1中的壳体的状态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卸下图1中的壳体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的一变形例的轴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的另一变形例的轴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的又一变形例的轴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的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可动触头与磁轭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触点装置和轴的A-A线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和轴的A-A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继电器;2:壳体;21:盖体;211:贯穿孔;22:主体;3:驱动装置;31:灌封体;32:线圈;33:线圈骨架;34:圆筒构件;35:可动铁芯;351:贯穿孔;351a:上部贯穿孔;351b:下部贯穿孔;36:轴;36a:起点;36b:终点;37:复位弹簧;38:轭铁;381:轭铁上板;381a:贯穿孔;382:轭铁下板;383:轭铁侧板;39:套筒;4:触点装置;41:基体;411:上表面壁;411a:贯穿孔;412:侧面壁;413:上凸缘;42:固定端子;421:固定端子上部;422:固定端子贯穿部;423:固定触点;43:可动触头;431:可动触点;432:定位凸部;44:调整部;45:磁轭;451:定位凹部;452:定位开口部;46:压接弹簧;47:弹簧承接部;471:板状部;472:定位凸部;473:隔壁部;48:触头支架;481:主体部;5:触点装置;51:弹簧承接部;511:定位凸部;52: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其中,下述公开的实施方式均为例示,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触点装置进行限制。
另外,在下述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有时会省略过于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会省略对公知事项的详细说明、对实质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说明变得不必要的冗长,从而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理解。
下述说明中所使用的第1轴线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第2轴线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第3轴线是指与第1轴线及第2轴线垂直的方向,且是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另外,图2中的上方或者下方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为上方或者下方。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由盖体21和主体22构成的壳体2。盖体21由一面开口的大致矩形箱体的合成树脂成型体构成。盖体21具备供后述的固定端子贯穿的贯穿孔211。主体22由一面开口的大致矩形箱体的合成树脂成型体构成。通过将盖体21盖在主体22上,从而组装出壳体2。
图2是卸下图1中壳体2的状态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卸下图1中的壳体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如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驱动装置3及触点装置4。
(驱动装置3)
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3具备灌封体31、线圈32、线圈骨架33、圆筒构件34、可动铁芯35、轴36、复位弹簧37、轭铁38、套筒39。
灌封体31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配置于主体22的内部的底部侧。灌封体31呈沿着主体22的内径的大致矩形箱状,从上表面设有多个狭缝,如后述那样供多个部件嵌合。其中,灌封体31并不是本实施方式的必要结构,也可以利用灌封体31以外的方法进行部件的定位、固定。
线圈32是通过将导线缠绕于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线圈骨架33而形成的。线圈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未图示的一对线圈端子。经由该一对线圈端子向线圈32通电。线圈32及线圈骨架33嵌合于灌封体31的狭缝,从而相对于灌封体31进行定位。
在灌封体31的中央附近嵌合有朝向上方(可动触头43侧)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圆筒构件34,并且设于圆筒构件34的上端的凸缘部抵接于后述的轭铁上板381的下表面,并气密地接合在一起。
在圆筒构件34的内部设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可动铁芯35。可动铁芯35以能够沿着第1轴线在圆筒构件34的侧壁上滑动的方式设于圆筒构件34的内部。圆筒构件34不仅用于对配置于圆筒构件34的内部的可动铁芯35进行定位,还用于将后述的轭铁上板381与可动铁芯35之间磁性绝缘。在可动铁芯35的内部设有贯穿孔351,轴36贯穿设置于贯穿孔351的内部。
贯穿孔351具备上部贯穿孔351a和下部贯穿孔351b。上部贯穿孔351a形成为直径大于下部贯穿孔351b的直径。另外,可动铁芯35与轴36固定在一起。具体而言,轴36的下端部(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插入到可动铁芯35。可动铁芯35根据线圈32的通电状况而在沿着第1轴线的上下方向上移动。
具体而言,在线圈32处于断电状态时,可动铁芯35在通常位置静止,当线圈32变为通电状态时,可动铁芯35向上方移动,伴随着可动铁芯35的移动,轴36也移动。当线圈32从通电状态变化为断电状态时,可动铁芯35向下方移动,在通常位置静止。
但是,线圈32的通电状况与可动铁芯35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通电状态下的可动铁芯35的移动方向及断电状态下的可动铁芯35的移动方向与上述相反。在该情况下,在线圈32处于断电状态时,可动铁芯35向上方移动,在线圈32处于通电状态时,可动铁芯35向下方移动并在通常位置静止。
而且,前述的轴36的上表面(可动触头43侧的端面)、底面(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的端面)并未被封堵,也就是说构成为中空的圆筒状,因此在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由此,在轴36随着可动铁芯35的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能够在轴36内部的通气路径形成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空气阻尼效应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可动铁芯35及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时,圆筒构件34内部的存在于后述的轭铁上板381与可动铁芯35之间的间隙的空气不会被压缩,而是从轴36上表面的开口向轴36底面的开口流动,并向轴36的外部排出。另外,在可动铁芯35及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下方移动时,圆筒构件34内部的存在于可动铁芯35的下部的间隙的空气不会被压缩,而是从轴36底面的开口向轴36的上表面的开口流动,并向轴36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抑制空气阻尼效应对可动铁芯35及轴36的影响。另外,通过将轴36形成为中空形状,与棒状的情况相比轴36自身的重量变小。因此,驱动装置3的动作变得敏捷,能获得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1。
其中,也可以是,轴36的上表面(可动触头43侧的端面)未开口,而在上表面以外的部位形成1个以上的开口。例如,在可动铁芯35静止于通常位置时,在可动铁芯35的上表面与后述的轭铁上板381之间存在间隙,在轴36的位于该间隙的部位的侧面设有开口。由此,即使不将弹簧承接部47像后述那样设为定位凸部472开口的构造,也能在圆筒构件34内部的通气路径形成空气的流动,能够获得抑制空气阻尼效应的影响从而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1。关于轴36的底面(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的端面)以外的开口,只要不是与其它部件接触的部位,设置在哪里都可以。
其中,利用与第1轴线正交的平面剖切轴36而得到的C-C线截面可以如图4所示呈大致圆形。该情况的轴36不具有方向性,因此易于组装。
此外,轴36的C-C线截面也可以如图5所示呈大致C形。轴36在C-C线截面中具备作为板状材料的一边的起点36a和作为板状材料的一边的终点36b。此处的大致C形是指,起点36a与轴3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终点36b与轴3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而且起点36a与终点36b彼此不接触。该情况的轴36易于对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且无需另外在侧面设置开口。由此,轴36的加工变得容易。
此外,轴36的C-C线截面也可以如图6所示呈大致涡旋状。轴36在C-C线截面中具备作为板状材料的一边的起点36a和作为板状材料的一边的终点36b。此处所说的大致涡旋状是指,起点36a与轴3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终点36b与轴3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该情况的轴36易于对板状的材料进行加工,无需另外在侧面设置开口。另外,轴36内部不会完全变为中空,因此能够分散对轴36沿着第1轴线施加的力,能够提高轴的耐久性。
此外,轴36也可以如图7所示具备大致螺旋构造。具备大致螺旋构造的轴36的侧面可以具备开口,也可以不具备开口。在轴36的侧面具备开口的情况下,无需重新在侧面或者上表面设置开口,加工较为容易。其中,既可以是轴36整体具备大致螺旋构造,也可以是轴36的局部具备大致螺旋构造。
回到图2,复位弹簧37在可动铁芯35内部的上部贯穿孔351a内沿着轴36的侧面以沿第1轴线压缩的状态设置。在复位弹簧3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对可动铁芯35向下方弹性施力。由此,当线圈32从通电状态变化为断电状态时,对可动铁芯35向下方施力,返回通常位置。
轭铁38具备轭铁上板381、轭铁下板382、一对轭铁侧板383。轭铁上板381设于线圈骨架33的上表面一侧。在轭铁上板381的中央部设有贯穿孔381a,轴36的上部贯穿贯穿孔381a。轭铁下板382设于线圈骨架33的下表面一侧。轭铁侧板383设于线圈32的侧面。轭铁侧板383及轭铁下板382是通过将1张金属板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因此成为一体。
其中,轭铁侧板383与轭铁下板382只要接触即可,可以不必为一体。轭铁上板381与轭铁侧板383配置为彼此接触。
套筒39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状,嵌合于灌封体31的狭缝而被定位及固定。
这里,可动铁芯35、轭铁上板381、轭铁侧板383、轭铁下板382、套筒39形成磁路。
(触点装置4)
如图2及图3所示,触点装置4具备基体41、一对固定端子42、可动触头43、调整部44、磁轭45、压接弹簧46、弹簧承接部47、触头支架48。
基体41呈下方开口的箱形状,用于收纳后述的固定触点423。基体41由上表面壁411、侧面壁412形成,上表面壁411以与第1轴线垂直的方式呈大致矩形延伸设置。在上表面壁411设有一对贯穿孔411a,在该贯穿孔411a分别贯穿有后述的固定端子42。侧面壁412从上表面壁411的周缘向下方延伸设置。上表面壁411和侧面壁412由陶瓷等绝缘材料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基体41与轭铁上板381之间的间隙的上凸缘413,该上凸缘413将基体41的侧面壁412的下端气密地接合于轭铁上板381的上表面。
一对固定端子42由铜等导电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形成。固定端子42由连接于未图示的外部负载等的固定端子上部421、贯穿基体41的上表面壁411的固定端子贯穿部422、形成于下端部的固定触点423构成。固定端子上部421的外径大于基体41的贯穿孔411a的内径,通过钎焊等将固定端子42固定于基体41,从而气密地封闭贯穿孔411a。固定触点423既可以一体形成于固定端子42,或者,也可以通过铆接等固定于固定端子42。
可动触头43在沿第2轴线方向较长的平板状的上表面具备与固定触点423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可动触点431,各个可动触点431分别与固定触点423相对配置。可动触点431既可以一体形成于可动触头43,或者,也可以通过铆接等固定于可动触头43。如图8所示,在可动触头43的下部形成有定位凸部432,用于进行后述的磁轭45的定位以及与磁轭45之间的固定。
调整部44由大致矩形板状的磁性体材料构成,载置于可动触头43的平板状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其中,调整部44也可以不是大致矩形板状,可以是任意形状。
如图3及图8所示,磁轭45在从第2轴线方向观察时构成为大致U字型,配置为夹持可动触头43的侧部及底部。另外,通过以夹持可动触头43的方式配置,能够防止因固定触点423与可动触点431之间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可动触头43的粘连。而且,调整部44和磁轭45成为因可动触点431与固定触点423之间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的磁路,能够提高通电时的短路耐量。在磁轭45的底部形成有定位凹部451,与可动触头43的定位凸部432嵌合而进行固定。另外,在磁轭45的底部中央部形成有定位开口部452,用于将后述的压接弹簧46相对于磁轭45进行定位。
图9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触点装置和轴的A-A线剖视图。压接弹簧46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等的弹簧构成,以弹性方向与第1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于磁轭45的下部。压接弹簧46嵌合于定位开口部452,相对于磁轭45进行定位。
弹簧承接部47具备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沿着第2轴线扩展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板状部471。在板状部471的中央上表面设有圆筒状的定位凸部472,而且在定位凸部472的外周部设有隔壁部473。压接弹簧46被定位凸部472及隔壁部473夹持,从而将弹簧承接部47相对于压接弹簧46进行定位。定位凸部472在中央开口,与嵌合于定位凸部472的内径部的轴36的中空部连通,从而形成了一条通气路径。其中,定位凸部472呈圆筒状并不是必要的结构要素,只要与轴36的中空部连通而形成一条通气路径,定位凸部472也可以呈大致矩形箱状等其它形状。但是,考虑到与压接弹簧46的组合,期望定位凸部472呈大致圆筒状。
此外,在如前述那样将轴36的截面设为大致C形或涡旋状、或者将轴36的形状设为螺旋状从而从轴36的侧面进行空气的进出的情况下,定位凸部472开口并不是必要的结构要素。
此外,同时设置定位凸部472及隔壁部473这两者并不是必要的结构要素,只要能够进行定位也可以仅设置其中任一者。
如图3所示,触头支架48由一对主体部481构成。各主体部481分别具备通过对非磁性体材料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大致L字形。L字形的底部通过嵌件成型等嵌入到板状部471内。L字形的侧部从底部延伸设置到调整部44的侧面,从第3轴线方向夹持调整部44、磁轭45、可动触头43。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4的动作。
当利用驱动装置3使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时,伴随着固定于轴36的弹簧承接部47的移动,触头支架48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而且,伴随着弹簧承接部47及触头支架48的移动,可动触头43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可动触头43所具有的可动触点431与固定触点423抵接。通过使可动触点431与固定触点423抵接,触点间通电。另外,当利用驱动装置3使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下方移动时,伴随着固定于轴36的弹簧承接部47及触头支架48的移动,可动触头43沿着第1轴线向下方移动,可动触头43所具有的可动触点431离开固定触点423。由此触点间断电。
另外,如上所述,在轴36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由此,在可动铁芯35及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时,圆筒构件34内部的存在于轭铁上板381与可动铁芯35之间的间隙(可动铁芯35的可动触头43侧的空间)的空气不会被压缩,而是从轴36上表面的开口向轴36底面的开口流动,并向轴36的外部排出。另外,在可动铁芯35及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下方移动时,圆筒构件34内部的存在于可动铁芯35的下部的间隙(可动铁芯35的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的空间)的空气不会被压缩,而是从轴36底面的开口向轴36的上表面的开口流动,并向轴36外部排出。由此,通过利用通气路径将可动铁芯35的可动触头43侧的空间与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能够抑制空气阻尼效应对可动铁芯35及轴36的影响。另外,通过在轴36的内部形成通气路径,与实心的棒状的情况相比轴36自身的重量变小。因此,驱动装置3的动作变得敏捷,能获得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1。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圆筒构件34的凸缘部气密地接合于轭铁上板381的下表面,基体41的侧面壁412的下端借助上凸缘413气密地接合于轭铁上板381的上表面,固定端子42气密地封闭基体41的贯穿孔411a,由此,基体41内和圆筒构件34内经由轭铁上板381的贯穿孔381a连通,而整体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在这样的密闭空间中,更容易产生空气阻尼效应,因此特别适合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在轴36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图10示出了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5和轴36的A-A线剖视图。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5在弹簧承接部51具备止回阀52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
弹簧承接部51在定位凸部511上部具备止回阀52。当轴36沿着第1轴线向上方移动而使固定触点423与可动触点431接触时,该止回阀52阻碍空气从弹簧承接部51向轴36内的通气路径流入,从而切断通气路径。由此,能够使轴36向上方的移动变得缓慢,因此能够防止因轴36向上方的移动过快导致的震颤。另外,当轴36向下方移动而使固定触点423与可动触点431分离时,弹簧承接部51不会被止回阀52封堵,因此止回阀52开放通气路径。由此,在轴36向下方移动时不受空气阻尼效应的影响,轴36能够高速移动。由此,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能够高速响应,并且能够降低震颤。
止回阀52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定位凸部511上部,只要能够随着轴36的移动而对通气路径进行开闭,就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电磁继电器中,在通电状态下利用轭铁上板381吸引可动铁芯35。但是,也可以像以往的电磁继电器那样,在轭铁上板381与可动铁芯35之间设置固定铁芯,该固定铁芯固定地设于圆筒构件34的内部,在通电状态下吸引可动铁芯35。当然,也可以将固定铁芯设于可动铁芯35与圆筒构件34的底部之间。也就是说,固定铁芯既可以相对于可动铁芯35位于可动触头43侧,也可以相对于可动铁芯35位于可动触头43侧的相反侧。
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在轴内部具备通气路径,能够抑制轴3移动时的空气阻尼效应,而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轴自身的重量,因此能获得能够高速响应的电磁继电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通过在轴的内部设置通气路径而具备优异的响应速度。因此,能够较佳地用于汽车等要求对大电流进行高速开闭的装置等。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磁继电器具备:
固定端子,其具有固定触点;
可动触头,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以及
驱动装置,其具有根据通电状态而沿着第1轴线移动的可动铁芯和与所述可动铁芯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的轴,
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轴的移动联动而沿着所述第1轴线移动,
伴随着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
所述轴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可动铁芯,
在所述轴的内部形成有通气路径,
所述通气路径将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空间与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是中空的,并且在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端面设有开口,在该端面以外的位置设有1个以上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在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端面设有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在侧面设有1个以上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利用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平面剖切所述轴而得到的截面呈大致环状、或者大致C形、或者大致涡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呈大致螺旋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备随着所述轴的移动而对所述通气路径进行开闭的止回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移动而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时,所述止回阀切断所述通气路径,
在所述轴移动而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分离时,所述止回阀开放所述通气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朝向所述可动触头侧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圆筒构件,
所述可动铁芯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轴线在所述圆筒构件的侧壁上滑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
所述通气路径将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的位于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空间与位于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的空间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在通电状态下吸引所述可动铁芯的固定铁芯,
所述固定铁芯固定地设于所述圆筒构件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可动铁芯位于所述可动触头侧、或者所述可动触头侧的相反侧。
CN202020936988.3U 2020-05-28 2020-05-28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2230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36988.3U CN212230360U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36988.3U CN212230360U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30360U true CN212230360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28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36988.3U Active CN212230360U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30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661396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EP326443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139396B1 (e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US8570125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WO2017183305A1 (ja) 接点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KR101631760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EP348998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0062054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0035013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2230360U (zh) 电磁继电器
JP2008098404A (ja) ソレノイド装置
US10916398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117809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2021144957A (ja) 電磁継電器
US2999916A (en) Miniature relay
WO2023119957A1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30162936A1 (en) Relay device
JP5822804B2 (ja) 電磁リレー
KR20200101136A (ko) 릴레이 장치
CN11452128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7174534A (zh) 引出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118339628A (zh) 电磁继电器
JPH1196878A (ja) 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