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8592B -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8592B
CN111628592B CN202010116051.6A CN202010116051A CN111628592B CN 111628592 B CN111628592 B CN 111628592B CN 202010116051 A CN202010116051 A CN 202010116051A CN 111628592 B CN111628592 B CN 111628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nd
stator
bus bar
coil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60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8592A (zh
Inventor
枣田充俊
天野寿人
樱田俊
坂口英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211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83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28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8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8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8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定子的线圈与汇流条容易连接的构造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马达(10)具备多个定子部件(20)和汇流条部件(30)。多个定子部件(20)分别缠绕有线圈(23),在马达(10)的轴向观察排列为环状。汇流条部件(30)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232)连接。汇流条部件(30)具备环状的基座部(310)、和与基座部(310)连接并与线圈端部(231、232)连接的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11)具备两个凹部(3113)。两个凹部(3113)分别供邻接的第一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第二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插通。

Description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控制在缠绕于定子的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相位而产生旋转力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马达。专利文献1的马达具备定子铁芯和汇流条。定子铁芯由分别缠绕有绕组的多个齿构成。多个齿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汇流条在马达的轴向上与定子铁芯相邻。汇流条具备圆环状的基部和与基部相连的连接部。连接部以基部为基准,向与配置定子铁芯的一侧相反侧突出。连接部具有对置的两个平板。
在连接齿的绕组和汇流条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将绕组抽出到外部,并插入到连接部的两个平板之间。然后,操作人员在将绕组夹在连接部的两个平板之间的状态下进行焊接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05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的构造中,定子的齿的绕组与汇流条的连接部的位置关系未必总是恒定。
因此,定子的绕组与汇流条的连接部的接合作业不容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定子的线圈与汇流条容易连接的构造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本发明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具备多个线圈、定子、以及汇流条。多个线圈分别具有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定子缠绕有多个线圈,该多个线圈配置为环状。汇流条与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连接。在多个线圈中的邻接的线圈彼此间,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在沿着环状的方向上邻接地配置。
汇流条具备环状的基座部、和与基座部连接并与线圈端部连接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具备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别供相互邻接的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插通。
在该结构中,邻接的线圈端子插通于汇流条的连接端子的凹部。因此,在接合线圈端子和汇流条的连接端子时,也可以不牵引线圈端子。
根据本发明,定子的线圈和汇流条的连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多个定子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定子部件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定子部件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的(A)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立体图,图6的(B)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俯视图,图6的(C)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一侧视图,图6的(D)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二侧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与汇流条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与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部件与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放大图。
图10的(A)和(B)是表示线圈端部与连接端子的接合形态的放大图。
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等效电路图。
图12的(A)、(B)是分别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立体图,图12的(C)是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第一侧视图,图12的(D)是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第二侧视图。
图13的(A)、(B)是分别表示连接端子的其他方式的双视图,图13的(C)是表示(B)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接合方式的派生例的局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马达;20...定子部件;21...定子铁芯;22...绝缘体;23...线圈;30...汇流条部件;31、32、33...汇流条;34...绝缘层;40...转子部件;41...轴;42...转子磁轭;43...磁铁;44...轴承;50...壳体;51...第一部件;52...第二部件;214...外端面;215...内端面;221...外侧部件;222...内侧部件;223...中央部件;224...外端面;226...面;230...主导体;231、232...线圈端部;310、320、330...基座部;311、321、331...连接端子;312、322、332...输出端子;500...空间;511、512、521...壁;3111...第一部分;3112...第二部分;3113、3113A、3113B、3113C...凹部;3114、3115...舌部;331、331C...主部;332...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多个定子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图3的(A)是定子部件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定子部件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对马达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发电机。即,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可以是从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器,也可以是从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器。
(马达10的简要构造)
如图1所示,马达10具备定子部件20、汇流条部件30、转子部件40、以及壳体50。定子部件20为多个。定子部件20对应于本发明的“定子”。
壳体50具备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第一部件51具有圆筒形的壁511、和堵塞圆筒形的一端的平板状的壁512。第一部件51是具有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的箱状。第二部件52为大致板状。第二部件52具有平板状的壁521。第二部件52配置为堵塞第一部件51的开口。由此,壳体50具有通过壁511、壁512、以及壁521大致屏蔽了外部的空间500。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的材质是刚度较高的材质。
定子部件20、汇流条部件30、以及转子部件40配置于由壳体50形成的空间500。俯视壁521和壁512时,转子部件40配置于大致中心。换言之,转子部件40配置于由壁511形成的大致圆筒形的包括中心轴的规定的大小的中心区域。此时,转子部件40的轴向与由多个定子部件20形成的大致圆筒形的轴向一致(平行)。
如图1所示,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于壳体50的圆筒形的壁511与转子部件40之间。此时,如图2所示,多个定子部件20沿着圆筒形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定子部件20相互相邻。
如图1所示,汇流条部件30在壳体50的轴向上与多个定子部件20邻接配置。汇流条部件30通过后述的连接图案与定子部件20连接。另外,汇流条部件30具备汇流条输出端子。汇流条输出端子的一部分向壳体50的外部露出。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多个定子部件20与壁511之间形成有绝缘性的树脂。树脂的热导率高于空气的热导率。由此,马达10的散热性能提高。另外,该绝缘性的树脂也可以形成于多个定子部件20的除了面向转子部件40的一侧以外的部分。
(转子部件40的简要的构造)
转子部件40具备轴41、转子磁轭42、磁铁43、以及轴承44。轴41为棒状,具有较高的刚度。轴41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轴向)与由多个定子部件20形成的圆环形的轴一致。轴41经由轴承44设置于壳体50。转子磁轭42配置于轴41的外周面。磁铁43配置于转子磁轭42的外周面。
(定子部件20的具体的构造)
定子部件20具备定子铁芯21、绝缘体22、以及线圈23。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定子铁芯21由磁性材料构成,且为大致柱状。定子铁芯21具有外端面214和内端面215。定子铁芯21的内端面215和磁铁43对置。绝缘体22具有绝缘性。绝缘体22具备外侧部件221、内侧部件222、以及中央部件223。中央部件223为大致筒状。在中央部件223的轴向观察时,外侧部件221和内侧部件222的面积比中央部件223的外形的面积大。此外,绝缘体22被分割成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这两个部件,通过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覆盖定子铁芯21。因此,上侧部件的中央部件223和下侧部件的中央部件223的截面是大致半圆的形状。
中央部件223覆盖定子铁芯21的中央部的外周面的大致整个面。外侧部件221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外端部附近,内侧部件222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内端部附近。根据该结构,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未被绝缘体22覆盖,定子铁芯21的内端面215未被绝缘体22覆盖。
线圈23由圆柱形且线状的导体构成。线圈23具有主导体230、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也是线状的圆柱形。线圈端部231是主导体230的一端,线圈端部232是主导体230的另一端。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对应于本发明的“线圈的端部”。
主导体230由绝缘性的膜覆盖。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未被绝缘性的被膜覆盖。主导体230卷绕于绝缘体22的中央部件223。此时,主导体230配置于由绝缘体22中的中央部件223的外周面、外侧部件221中的在与中央部件223连接的一侧不与中央部件223重叠的壁面、以及内侧部件222中的在与中央部件223连接的一侧不与中央部件223重叠的壁面围起的区域内。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从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侧被引导至定子部件20的外部。此时,如图3的(A)、图3的(B)所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从外侧部件221的一个面226被引导到外部。线圈端部231从外侧部件221的面226的一端被引导到外部,线圈端部232从外侧部件221的面226的另一端被引导到外部。此外,这里的一端和另一端是指定子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且是指多个定子部件20排列的方向(周向)上的端部。
通过该结构,如图2所示,在相邻的定子部件20中,一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另一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随着多个定子部件20排列而接近。在这里,例如,一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的定子的线圈端部”,另一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的定子的线圈端部”。
(汇流条部件30的具体的构造)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的(A)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立体图。图6的(B)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俯视图。图6的(C)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一侧视图,图6的(D)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二侧视图。
如图4、图5所示,汇流条部件30具备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以及多个绝缘层34。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为板状,且具有导电性。由于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为板状,因此较薄,并且能够流过大电流。
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以及多个绝缘层34按绝缘层34、汇流条31、绝缘层34、汇流条32、绝缘层34、汇流条33、以及绝缘层34的顺序层叠。此外,如果该层叠方向的两端的绝缘层34获得与壳体50等的绝缘性,则也可以省略。
汇流条31具备基座部310、多个连接端子311、以及输出端子312。基座部310为环状。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基座部310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在图4、图5的例子中,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周向以大致90°的角度间隔配置。多个连接端子311是从基座部310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基座部310的周向具有宽度。该宽度对应于上述的相邻的定子部件20中的相邻的线圈端部231与线圈端部232的距离。输出端子312是从基座部310的外周向外方突出的形状。输出端子312连接于基座部310的周向上的与多个连接端子311的连接位置不同的位置。
多个连接端子311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在中途弯曲。换言之,如图6的(A)、图6的(B)、图6的(C)、图6的(D)所示,多个连接端子311具备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第一部分3111与基座部310连接。第一部分3111中的与向基座部310的接续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部分3112连接。
第一部分3111与基座部310大致共面。换言之,基座部310的主面和第一部分3111的主面在同一平面上相连。第二部分3112与第一部分3111正交。即,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与第一部分3111的周面大致正交。
多个连接端子311弯曲的方向相同。即,多个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相对于基座部310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在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形成有两个凹部3113。两个凹部3113是从在第二部分31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与连接于第一部分3111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一部分3111侧凹陷的形状。
两个凹部3113在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形成。两个凹部3113的间隔与相互相邻的定子部件20的第一的定子部件20中的线圈端部231的位置与第二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的位置的间隔大致相同。
两个凹部3113具备主部341和前端部342。主部341的深度方向的一端在第二部分3112的前端向外部开口。主部341的深度方向的另一端与前端部342相连。
俯视第二部分3112时,主部341为矩形。即,主部341的宽度在深度方向上整体相同。主部341的宽度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主部341的长度可以比宽度大,但不限于此。
俯视第二部分3112时,前端部342为大致半圆形。换言之,俯视第二部分3112时,形成前端部342的壁面的轨迹为圆弧状。而且,前端部342中的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第二部分3112的前端的距离比前端部342中的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第二部分3112的前端的距离长。由前端部342形成的大致半圆形的直径与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大致相同。
汇流条32具备基座部320、多个连接端子321、以及输出端子322。汇流条32具有与汇流条3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相同。汇流条32的多个连接端子321与汇流条31的多个连接端子311相同。但是,多个连接端子321中的沿与基座部32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比多个连接端子311中的沿与基座部3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长。汇流条32的输出端子322与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相同。
汇流条33具备基座部330、多个连接端子331、以及输出端子332。汇流条33具有与汇流条3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相同。汇流条33的多个连接端子331与汇流条31的多个连接端子311相同。但是,多个连接端子331中的沿与基座部33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比多个连接端子311中的沿与基座部3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多个连接端子321中的沿与基座部32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长。汇流条33的出力端子332与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相同。
在层叠方向上观察,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以及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重叠。
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的相互的连接端子不重叠。更具体而言,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在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重叠的圆环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此时,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沿周向依次配置。
绝缘层34为圆环形。绝缘层34由绝缘纸构成。绝缘层34比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薄。绝缘层34至少配置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与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之间、以及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与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之间。通过这些绝缘层34,汇流条部件30确保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之间的绝缘性。
此外,在图4、图5中,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为圆环状,但只要是环状,则不限于圆环状。另外,在图4、图5中,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是在周向无缝隙的构造,但也可以存在缝隙。
(多个定子部件20和汇流条部件30的位置关系以及连接构造)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和汇流条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和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部件和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放大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汇流条部件30配置于多个定子部件20,使得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连接端子321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端子331的第二部分成为定子部件20侧。此时,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配置为与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对置部重叠。另外,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接续端子331配置为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的外端面214对置。
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凹部3113、连接端子321的两个凹部3113、或者连接端子331的两个凹部3113的任一个。例如,如图9所示,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凹部3113。供线圈端部231插通的凹部3113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凹部”,供线圈端部232插通的凹部3113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凹部”。
此时,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间隔与两个凹部3113的间隔大致相同。由此,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被容易地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凹部3113。
因此,在将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与连接端子331接合时,操作人员也可以不牵引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以使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靠近连接端子331。因而,操作人员能够将定子部件20的线圈23与汇流条部件30容易地接合。
另外,凹部3113的宽度比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大较好。由此,在将汇流条部件30安装于多个定子部件20时,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入凹部3113。由此,在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部件30能够容易地接合的状态下,汇流条部件30相对于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
另外,凹部3113的主部341的深度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收容于凹部3113内,而不会从第二部分3112的前端侧的开口突出到凹部3113的外部。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难以从凹部3113脱落。另外,通过该构造,使用后述的舌部3315的接合变得容易。
另外,凹部3113的前端部342是半圆形。在该情况下,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凹部3113的前端部342沿着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周向(大致半周)与第二部分3112接触。优选该情况下的接触是整个面,但也可以是基于制造公差等的局部的接触。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更准确地固定于凹部3113内。
图10的(A)和图10的(B)是表示线圈端部与连接端子的接合方式的放大图。图10的(A)所示的方式是将图7所示的接合方式放大后的形态。图10的(B)所示的方式表示与图10的(A)不同的方式的一个例子。此外,图10的(A)、图10的(B)示出了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31的接合方式。然而,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32或汇流条33的接合方式也与汇流条31的情况相同。
在图10的(A)和图7所示的方式中,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从第二部分3112的厚度方向向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弯曲。
此时,线圈端部231沿着具有线圈端部231的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的外端面224向与邻接的定子部件20相反侧弯曲。另一方面,线圈端部232沿着具有线圈端部232的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的外端面224向与邻接的定子部件20相反侧弯曲。
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弯曲部设置于凹部3113在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侧开口的部分。
在图10的(A)的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0的(A)和图9所示,第二部分3112具备一个舌部3114和两个舌部3115。舌部3114配置于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两个舌部3115配置于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邻的舌部3114和舌部3115被凹部3113分离。
一个舌部3115与线圈端部231重叠。另一个舌部3115与线圈端部232重叠。与线圈端部231重叠的舌部3115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舌部”,与线圈端部232重叠的舌部3115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舌部”。
一个舌部3115被折弯,通过该折弯构造覆盖线圈端部231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舌部3115和线圈端部231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1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另一个舌部3115被折弯,通过该折弯构造覆盖线圈端部232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舌部3115和线圈端部232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2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在图10的(B)的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0的(B)所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的长度方向上且向第一部分3111侧弯曲。在该状态下,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和第二部分3112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在这里,如上述那样,凹部3113的前端部342具有圆弧状的壁面。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抵接于前端部342的壁面的状态下弯曲。因此,例如,操作人员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将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向第一部分3111侧弯曲。
此外,通过以上那样的构造,能够实现图11所示的电路结构的马达10。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1所示,马达10具备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U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U1、线圈U2、线圈U3、线圈U4而成的电路结构。V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V1、线圈V2、线圈V3、线圈V4而成的电路结构。W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W1、线圈W2、线圈W3、线圈W4而成的电路结构。
U相线圈的一端与V相线圈的一端连接。V相线圈的另一端与W相线圈的一端连接。W相线圈的另一端与U相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即,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被Δ接线。
线圈U1、线圈U2、线圈U3、线圈U4、线圈V1、线圈V2、线圈V3、线圈V4、线圈W1、线圈W2、线圈W3、以及线圈W4分别由上述的定子部件20实现。连接U相线圈和V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1实现。连接V相线圈和W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2实现。连接W相线圈和U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3实现。而且,Δ接线的三个输出部由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汇流条32的输出端子322、以及汇流条33的输出端子332实现。
在以上的结构中,如上述那样,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在轴向上向多个定子部件20侧弯曲。进一步,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的第二部分、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的第二部分在轴向上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重叠。换言之,从侧面观察马达10(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重叠。而且,在这些第二部分中,连接端子与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连接。
由此,马达10的轴向上的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大小仅为将汇流条部件30中的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以及多个绝缘层34的层叠部的厚度和定子部件20的轴向的大小相加后的厚度。换言之,马达10的轴向上的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大小不受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大小影响。因此,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形状变小。由此,马达10能够减小形状而不会降低输出。
进一步,如图1、图7、图8所示,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靠中心轴侧。由此,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不会变大。因此,马达10能够在维持输出的状态下减小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形状。
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如图9所示,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抵接于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的外端面224。这些抵接部能够用于将汇流条部件30向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时的定位。因此,马达10的组装变得容易。
进一步,如上述那样,在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各第二部分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供线圈端部插通。由此,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与多个线圈端部的定位和接合也变得容易。因此,马达10的组装进一步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多个线圈端部在被各第二部分的舌部3115覆盖的状态下被熔融。由此,线圈端部与第二部分的接合的可靠性提高。进一步,熔融用的夹具不与线圈端部直接接触。因此,线圈端部附近的膜难以附着于熔融用的夹具。因此,熔融的工序管理变得容易,熔融用的夹具的维护变得容易。
而且,此时,通过具有供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的两个凹部3113,而形成舌部3115。因此,即使在第二部分3112没有用于形成舌部3115的切口等,也形成舌部3115。
(连接端子(凹部)的其他方式)
图12的(A)、图12的(B)是分别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立体图。图12的(C)是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第一侧视图。图12的(D)是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第二侧视图。图13的(A)和图13的(B)是分别表示连接端子的一方式的双视图。图13的(C)是表示图13的(B)的方式的接合例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图13的(C)的接合方式的派生例的局部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图12的(D)、图13的(A)、图13的(B)、以及图13的(C)中,以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为例示出,但对于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和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也能够是同样的结构。
在图12的(A)所示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形成有两个凹部3113A。两个凹部3113A相对于上述的两个凹部3113仅深度不同,在其他的结构上是相同的。凹部3113A的深度比线圈端部231的直径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小,例如,为线圈端部231的半径和线圈端部232的半径左右。
在图12的(B)所示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形成有两个凹部3113B。两个凹部3113B相对于上述的两个凹部3113的不同点在于,在俯视时前端部为直线,在其他的结构上是相同的。
在图12的(C)所示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形成有两个凹部3113C。两个凹部3113C相对于上述的两个凹部3113来说,俯视的形状不同,在其他的结构上是相同的。
凹部3113C具备主部341C和前端部342。在主部341C中,向外部开口的一侧的端部(第二部分3112中的与连接于第一部分3111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的宽度比前端部342侧的端部的宽度大。在该结构中,在将汇流条部件30与多个定子部件20接近并设置时,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容易收容于凹部3113C。由此,马达10的组装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在图12的(D)所示的连接端子331中,第二部分3112弯曲。更具体而言,第二部分3112在宽度方向的任何位置到基座部310的距离都相同。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在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的外端面224弯曲的情况下,第二部分3112和外端面224以整个面抵接。
在图13的(A)所示的连接端子311中,第二部分3112和第一部分3111不正交。例如,如图13的(A)所示,第二部分3112的绝缘体侧的面和第一部分3111的绝缘体形成的角是大于90°且小于180°的钝角。
在图13的(B)所示的连接端子311中,第二部分3112和第一部分3111笔直地相连。换言之,连接端子311不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弯曲的部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3的(C)所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向与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弯曲,并且,弯曲成沿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延伸。而且,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被舌部3115覆盖的状态下,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此时,如图13的(B)所示,最好舌部3114向与第一部分3111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如图14所示,在图13的(C)的情况下,最好在接合后将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以及舌部3115向定子组件侧弯曲。由此,定子组件和汇流条部件30的构造体的轴向的长度变小。
此外,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和外端面224的构造也可以为以下所示的构造。
绝缘体22的外端面224的供连接端子接触的面是平坦的。即,在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相互邻接的端部,外端面224被向内侧切削。此时,外端面224被切削成为也包括导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部位。而且,邻接的绝缘体被切削的部位成为共面。
通过这样的结构,绝缘体的形状变小。进一步,在导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部位,连接端子与外端面224的距离接近或者抵接。因此,上述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的凹部3113的构造被容易地实现。
另外,优选绝缘体22的面226具备导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槽。这些槽的间隔与连接端子的两个凹部3113的间隔大致相同。
通过该结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被抽出到所希望的位置。因此,上述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的凹部3113的构造能够进一步被容易地实现。

Claims (8)

1.一种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具备:
多个线圈,分别具有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
定子,是将所述多个线圈整体配置为环状而成的;以及
汇流条,与所述第一的线圈端部和所述第二的线圈端部连接,
在所述多个线圈中的邻接的线圈彼此间,所述第一的线圈端部和所述第二的线圈端部在沿着所述环状的方向上邻接地配置,
所述汇流条具备:
环状的基座部;以及
连接端子,与所述基座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的线圈端部和所述第二的线圈端部分别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具备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分别供相互邻接的第一的线圈端部和第二的线圈端部插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沿所述连接端子的宽度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从所述连接端子的与向所述基座部的连接端相反侧的端部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的前端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前端部是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比凹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深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线圈端部为线状的圆柱形,
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比所述第一的定子的线圈端部的直径大,
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比所述第二的定子的线圈端部的直径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的定子的线圈端部沿着所述第一凹部的壁和所述第一的定子的外表面弯曲,
所述第二的定子的线圈端部沿着第二凹部的壁和所述第二的定子的外表面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具备:
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一凹部之间的第一舌部;以及
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二侧端与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的第二舌部,
所述第一的定子的线圈端部被所述第一舌部局部地覆盖,
所述第二的定子的线圈端部被所述第二舌部局部地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一端与所述基座部连接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途向所述定子侧弯曲,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形成于弯曲部与另一端之间。
CN202010116051.6A 2019-02-28 2020-02-25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Active CN111628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6203 2019-02-28
JP2019-036203 2019-02-28
JP2019-221129 2019-12-06
JP2019221129A JP7188370B2 (ja) 2019-02-28 2019-12-06 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8592A CN111628592A (zh) 2020-09-04
CN111628592B true CN111628592B (zh) 2022-05-03

Family

ID=7223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6051.6A Active CN111628592B (zh) 2019-02-28 2020-02-25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9719B2 (zh)
CN (1) CN111628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8592B (zh) * 2019-02-28 2022-05-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DE102021211160A1 (de) * 2021-10-04 2023-04-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r Schaltring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r Schaltringanordnung mit einem Leiterelem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9523A (ja) * 2006-03-20 2007-10-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インシュレータ
KR20120048316A (ko) * 2010-11-05 2012-05-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Eps 모터의 버스바
JPWO2013065577A1 (ja) * 2011-10-31 2015-04-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KR20150080400A (ko) * 2013-12-30 2015-07-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압축기, 그에 포함되는 전동기 및 전동기의 제조 방법
JP2017153198A (ja) * 2016-02-23 2017-08-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
JP2017208871A (ja) * 2016-05-16 2017-11-24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回転電機
DE102016123479A1 (de) * 2016-12-05 2018-06-07 Nidec Corporation Sammelschieneneinheit für einen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8674B2 (ja) 2014-06-0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CN111628593B (zh) * 2019-02-28 2023-04-0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CN111628591A (zh) * 2019-02-28 2020-09-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2020141503A (ja) * 2019-02-28 2020-09-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スバー部材、バスバ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11628592B (zh) * 2019-02-28 2022-05-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US11438680B2 (en) * 2019-02-28 2022-09-0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ducer for converting between electrical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9523A (ja) * 2006-03-20 2007-10-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インシュレータ
KR20120048316A (ko) * 2010-11-05 2012-05-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Eps 모터의 버스바
JPWO2013065577A1 (ja) * 2011-10-31 2015-04-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KR20150080400A (ko) * 2013-12-30 2015-07-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압축기, 그에 포함되는 전동기 및 전동기의 제조 방법
JP2017153198A (ja) * 2016-02-23 2017-08-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
JP2017208871A (ja) * 2016-05-16 2017-11-24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回転電機
DE102016123479A1 (de) * 2016-12-05 2018-06-07 Nidec Corporation Sammelschieneneinheit für einen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8592A (zh) 2020-09-04
US20200280232A1 (en) 2020-09-03
US11239719B2 (en)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6100B2 (en) Stator for rotating machine and rota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EP2063516B1 (en) Stator for rotating machine and rota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CN111628593B (zh)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WO2018038246A1 (ja) モータ
CN111628591A (zh)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US7893590B2 (en) Stator having high assembly
US20130221781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2010110140A (ja) モータコイルの配線部品
CN111628592B (zh)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CN111628594B (zh)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2009017667A (ja) ステータ
JP2014011901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188370B2 (ja) 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US11336133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7188371B2 (ja) 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JP2009207334A (ja) コイルの固定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US11677290B2 (en) Motor
JP7205454B2 (ja) ステータ、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JP2008086080A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7205453B2 (ja) ステータ、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JP7216254B2 (ja) ステータ
JP2018207616A (ja) モータ
WO2023149252A1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12239262A (ja) 電動機の突極集中巻きステータ
JP2018207613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