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0220A -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0220A
CN111620220A CN202010073151.5A CN202010073151A CN111620220A CN 111620220 A CN111620220 A CN 111620220A CN 202010073151 A CN202010073151 A CN 202010073151A CN 111620220 A CN111620220 A CN 111620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using
damping device
elastic component
vibration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31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0220B (zh
Inventor
俞英杰
蔡晓华
周俊帆
童正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659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04916B/zh
Priority to CN202010073151.5A priority patent/CN1116202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0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0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0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0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4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08Inert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减振装置罩壳、上部弹性组件、下部弹性组件和耗能重块;耗能重块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相抵;耗能重块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相抵;耗能重块位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直接接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的电梯装置。本发明能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通过承重梁传递到建筑墙体上。

Description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梯高速化,曳引机输出功率逐步变大,导致曳引机振动激励幅值有所增大;另外,当建筑开发商采用较为单薄的墙体结构时,曳引机振动激励极易激发顶层住户墙体的振动,并产生结构辐射噪声。随着客户对噪声问题的关注,采用更高要求的振动抑制措施对电梯的曳引机振动进行抑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在曳引机底座下方安装曳引机侧隔振装置的方式对电梯曳引机的振动激励进行衰减,从而减少和抑制曳引机主机振动传递到建筑上。采用现有的电梯减振技术,往往难以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传播到建筑结构上。
现有技术的改进方式通常是在承重梁两端的下部补充增加一层隔振装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减振系统的减振效率。但是该方式的缺点是,改造的过程复杂,需要起吊主机,有时还需要对建筑的部分墙体进行拆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通过承重梁传递到建筑墙体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
耗能重块19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耗能重块19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耗能重块19位于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13直接接触。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固接。
较佳的,所述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存在缺口;
上部弹性组件18-1下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上端面缺口内;
下部弹性组件18-2上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下端面缺口内。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至少一个阻尼特性可调。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下部固接组件17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
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后侧表面13-4。
较佳的,外部封板15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上部固接组件16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下部固接组件17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下部。
较佳的,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均开有螺栓孔;
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也相应开有螺纹孔;
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1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上部弹性组件18-1的螺栓孔螺纹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上端面的螺纹孔,使上部弹性组件18-1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通过第二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2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下部弹性组件18-2的螺栓孔螺纹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下端面的螺纹孔,使下部弹性组件18-2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较佳的,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均开有螺纹孔;
上部弹性组件18-1上表面粘接固定有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下部弹性组件18-2下表面粘接固定有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螺纹孔,顶压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螺纹孔,顶压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通过调节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旋转穿过螺纹孔的长度,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形变量,实现调整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刚度。
较佳的,减振装置12还包括侧部弹性组件;
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上,另一侧通过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上。
较佳的,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另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较佳的,减振装置12还包括中间弹性组件18-3;
耗能重块19包括至少两个子耗能重块;
各子耗能重块依次上下放置,相邻子耗重模块之间放置有中间弹性组件18-3;
最上子耗能重块19-1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最下子耗能重块19-2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上子耗能重块19-1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下子耗能重块19-2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中间弹性组件18-3通过粘接方式与两相邻的子耗能重块固接。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L”形外部封板15-2、上部固接组件16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L”型外部封板15-2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较佳的,“L”型外部封板15-2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用于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上部平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
“L”型外部封板15-2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较佳的,所述上部固接组件16包括“┑”型高度调节板16-1和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41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42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下部竖板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43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横板上侧面带有竖直弹簧固定柱23;
所述弹簧固定柱23外套有螺旋弹簧24;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44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上部竖板上焊有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
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所述“┑”型高度调节板16-1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22,通过改变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腰形孔22的紧固位置,使得“┑”型高度调节板1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调节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
“┑”型高度调节板16-1横板下表面与螺旋弹簧24上端相抵。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和“コ”型外部封板15-3组成;
罩壳基板14插入“コ”型外部封板15-3内部,并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コ”型外部封板15-3固接;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上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上部横板下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与上部弹性组件18-1相抵;“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下部横板上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コ”型外部封板15-3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螺栓孔固定有螺母26;
螺母26探出到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上方的高度可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包括所述的减振装置的电梯装置,电梯装置还包括承重梁9;
承重梁9固定在井道1建筑墙体11上;
承重梁9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9-1、中间立板9-2及下支撑平板9-3,上支撑平板9-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9-3;
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较佳的,所述承重梁9为工字钢。
较佳的,在每根承重梁9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减振装置。
较佳的,在每根承重梁9上安装有不少于一种规格的减振装置12;
不同规格的减振装置12内的耗能重块19的质量或弹性组件的刚度不同。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下部固接组件17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L”型外部封板15-2、上部固接组件16组成;
“L”型外部封板15-2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并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较佳的,上部固接组件16包括“┑”型高度调节板16-1和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51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52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下部竖板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53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横板上侧面带有竖直弹簧固定柱23;
所述弹簧固定柱23外套有螺旋弹簧24;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054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上部竖板上焊有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
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所述“┑”型高度调节板16-1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22,通过改变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腰形孔22的紧固位置,使得“┑”型高度调节板1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调节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
“┑”型高度调节板16-1横板下表面与螺旋弹簧24上端相抵;
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无外力按压时,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大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
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施加外力按压时,螺旋弹簧24受压发生形变,使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小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减振装置12能够插入到承重梁9内任意位置,并由弹簧力作用,使减振装置12卡紧在承重梁9内。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コ”型形外部封板15-3组成;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上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螺栓孔固定有螺母26。
所述减振装置12的高度为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的90%~99%。
将竖向紧固螺栓25穿过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的螺栓孔及螺母26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下表面相抵并固定。
较佳的,电梯装置还包括电梯轿厢3、对重4、钢丝绳5、曳引机6、曳引导向轮7、曳引机底座8;
钢丝绳5绕过曳引机6的曳引轮及曳引导向轮7,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梯轿厢3及对重4;
曳引机6及曳引导向轮7固定在曳引机底座8上;
曳引机底座8固定在承重梁9上。
较佳的,曳引机底座8同承重梁9之间设置有曳引机侧隔振装置10。
本发明的减振装置12,通过将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固接到承重梁9上部,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固接到承重梁9下部,保证承重梁9与减振装置12刚性连接,承重梁9上的振动可以有效传递到减振装置12上;上部弹性组件18-1固接在耗能重块19上端和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下部弹性组件18-2固接在耗能重块19下端和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在未受激励发生振动的初始状态下,上部弹性组件18-1和下部弹性组件18-2受压变形,向耗能重块19提供初始状态的预紧力,并且保证减振装置12工作时,耗能重块19与上部弹性组件18-1及下部弹性组件18-2不会脱离,且耗能重块19可以在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自由振动。由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组成谐振单元子系统。当减振装置12安装在承重梁9上,减振装置罩壳13与承重梁9完全刚性连接,考虑到承重梁9重量重,近似视减振装置罩壳13不动,此时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存在耗能重块19沿X、Y、Z三个方向的平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x、fy、fz;以及耗能重块19绕X、Y、Z轴转动的三个转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yz,fxz,fxy。当曳引机6的振动激励频率、振动方向与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相匹配,且该频率下所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形态与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相位时,减振装置12内部产生共振,承重梁9上振动峰值的能量被减振装置12抑制吸收,可以有效抑制曳引机6振动通过承重梁9传递到建筑墙体11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一实施例正视图;
图4为电梯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一实施例安装两种规格减振装置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弹性组件同耗能重块嵌卡固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固接组件、弹性组件、耗能重块螺栓固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弹性组件粘接固定有弹性组件受压板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设有侧部弹性组件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耗能重块分为多段子耗能重块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减振装置罩壳具有“L”型外部封板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高度调节板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减振装置罩壳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一实施例减振装置罩壳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井道;3轿厢;4对重;5钢丝绳;6曳引机;7曳引导向轮;8曳引机底座;9承重梁;9-1上支撑平板;9-2中间立板;9-3下支撑平板;10曳引机侧隔振装置;11建筑墙体;12减振装置;13减振装置罩壳;13-1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2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3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4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4罩壳基板;15外部封板;15-2“L”形外部封板;15-3“コ”型外部封板;16上部固接组件;16-1高度调节板;16-2高度调节导向板;17下部固接组件;18-1上部弹性组件;18-2下部弹性组件;18-3中间弹性组件;18-4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5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9耗能重块;19-1最上子耗能重块;19-2最下子耗能重块;20封板固定螺栓;21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2腰形孔;23竖直弹簧固定柱;24螺旋弹簧;25竖向紧固螺栓;26螺母;27-1第一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2第二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8-1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减振装置12包括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
耗能重块19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耗能重块19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耗能重块19位于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13直接接触。
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通过将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固接到承重梁9上部,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固接到承重梁9下部,保证承重梁9与减振装置12刚性连接,承重梁9上的振动可以有效传递到减振装置12上;上部弹性组件18-1固接在耗能重块19上端和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下部弹性组件18-2固接在耗能重块19下端和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在未受激励发生振动的初始状态下,上部弹性组件18-1和下部弹性组件18-2受压变形,向耗能重块19提供初始状态的预紧力,并且保证减振装置12工作时,耗能重块19与上部弹性组件18-1及下部弹性组件18-2不会脱离,且耗能重块19可以在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自由振动。由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组成谐振单元子系统。当减振装置12安装在承重梁9上,减振装置罩壳13与承重梁9完全刚性连接,考虑到承重梁9重量重,近似视减振装置罩壳13不动,此时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存在耗能重块19沿X、Y、Z三个方向的平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x、fy、fz;以及耗能重块19绕X、Y、Z轴转动的三个转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yz,fxz,fxy。当曳引机6的振动激励频率、振动方向与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相匹配,且该频率下所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形态与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相位时,减振装置12内部产生共振,承重梁9上振动峰值的能量被减振装置12抑制吸收,可以有效抑制曳引机6振动通过承重梁9传递到建筑墙体11上。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下部固接组件17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下部,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
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后侧表面13-4。
较佳的,外部封板15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上部固接组件16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下部固接组件17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下部。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端和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端和下部固接组件17上部固接。
较佳的,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12的电梯装置,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下部固接组件17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后侧表面13-4。
实施例二的减振装置12,通过将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的上部固接组件16上部固接到承重梁9上部,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的下部固接组件17固接到承重梁9下部,保证承重梁9与减振装置12刚性连接,承重梁9上的振动可以有效传递到减振装置12上。
实施例三
如图2、图3所示,一种包括上述减振装置12的电梯装置还包括承重梁9;
承重梁9固定在井道1建筑墙体11上;
承重梁9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9-1、中间立板9-2及下支撑平板9-3,上支撑平板9-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9-3;
承重梁9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9-1、中间立板9-2及下支撑平板9-3,上支撑平板9-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9-3;
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较佳的,述承重梁9为工字钢。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较佳的,如图4所示,电梯装置还包括电梯轿厢3、对重4、钢丝绳5、曳引机6、曳引导向轮7及曳引机底座8;
钢丝绳5绕过曳引机6的曳引轮及曳引导向轮7,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梯轿厢3及对重4;
曳引机6及曳引导向轮7固定在曳引机底座8上;
曳引机底座8固定在承重梁9上。
较佳的,曳引机底座8同承重梁9之间设置有曳引机侧隔振装置10。
较佳的,在每根承重梁9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减振装置。
实施例三的电梯装置,当曳引机6的振动激励频率、振动方向与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相匹配,且该频率下所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形态与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相位时,减振装置12内部产生共振,承重梁9上振动峰值的能量被减振装置12抑制吸收,可以有效抑制曳引机6振动通过承重梁9传递到建筑墙体11上。
实施例三的电梯装置,通过匹配曳引机的振动频率与减振装置局部系统的模态频率,引起减振装置局部系统的共振及能量耗散,分担曳引机的振动能量,从而起到有效减少传递到建筑墙体上的振动能量,改善由于曳引机振动引起的建筑结构振动和结构噪声问题,结构简单轻巧、便于安装且能有效提高抑制曳引机振动。
实施例四
基于实施例二的电梯装置,如图5所示,在每根承重梁9上安装有两种以上不同规格的减振装置12-1,12-2;
不同规格的减振装置12内的耗能重块19的质量或弹性组件的刚度不同。
实施例四的电梯装置,在每根承重梁9上安装有两种不同规格的减振装置12-1,12-2,使得第一规格减振装置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有模态频率fx1、fy1、fz1、fyz1、fxz1、fxy1,第二规格减振装置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有模态频率fx2、fy2、fz2、fyz2、fxz2、fxy2。通过减振装置规格的增加,使得系统可以应对的减振频率数量增加。此时即使曳引机6的主要激励频率较多,通过合理设计只要使各规格减振装置的模态频率与曳引机6振动激励频率相匹配,且激励频率下,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形态与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相位,就可以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传递到建筑墙体11上。
实施例五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至少一个阻尼特性可调。
通过调整上部弹性组件18-1或/和下部弹性组件18-2的阻尼特性,可以使承重梁9上的振动在减振装置12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附近的振动都得到抑制,从而拓宽减振装置12的起效频率带宽,当曳引机6的振动激励频率不稳定存在一定的频率波动时,减振装置12也不会失效。
实施例六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固接。
实施例六的减振装置12,能防止减振装置工作时,耗能重块19振动幅度过大,造成耗能重块19与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脱离。
实施例七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如图6所示,所述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存在缺口;
上部弹性组件18-1下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上端面缺口内;
下部弹性组件18-2上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下端面缺口内;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实施例七的减振装置12,能防止减振装置工作时,耗能重块19振动幅度过大,造成耗能重块与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脱离。
实施例八
基于实施例七的减振装置12,如图7所示,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均开有螺栓孔;
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也相应开有螺纹孔;
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1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上部弹性组件18-1的螺栓孔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上端面的螺纹孔,使上部弹性组件18-1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通过第二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2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下部弹性组件18-2的螺栓孔螺纹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下端面的螺纹孔,使下部弹性组件18-2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实施例八的减振装置12,能防止减振装置工作时,耗能重块19振动幅度过大,造成耗能重块19与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脱离。
实施例九
基于实施例七的减振装置12,如图8所示,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均开有螺纹孔;
上部弹性组件18-1上表面粘接固定有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下部弹性组件18-2下表面粘接固定有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螺纹孔,顶压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螺纹孔,顶压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通过调节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旋转穿过螺纹孔的长度,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形变量,实现调整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刚度。
实施例九的减振装置12,通过调节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旋转穿过螺纹孔的长度,能快速调节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刚度,以迅速改变减振装置12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便于使减振装置12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模态频率更好更灵活的匹配曳引机6的振动激励频率,以改善减振装置12对曳引机振动的抑制效果。
实施例十
基于实施例一,如图9所示,减振装置12还包括侧部弹性组件18-4,18-5;
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上,另一侧通过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上。
较佳的,为保证减振装置12工作时,耗能重块19与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侧部弹性组件18-4,18-5不会脱离,且耗能重块19可以在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自由振动,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另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实施例十的减振装置12,耗能重块19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侧部弹性组件18-4,18-5分别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相抵,在未受激励发生振动的初始状态下,确保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侧部弹性组件18-4,18-5受压变形,并向耗能重块19提供初始状态的预紧力。
实施例十一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如图10所示,减振装置12还包括中间弹性组件18-3;
耗能重块19包括至少两个子耗能重块;
各子耗能重块依次上下放置,相邻子耗重模块之间放置有中间弹性组件18-3;
最上子耗能重块19-1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的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最下子耗能重块19-2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在未受激励发生振动的初始状态下,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及中间弹性组件18-3均受压变形,并向各子耗能重块提供初始状态的预紧力。
较佳的,为保证减振装置12工作时,子耗能重块不会与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中间弹性组件18-3发生脱离,且子耗能重块可以在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自由振动,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上子耗能重块19-1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下子耗能重块19-2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中间弹性组件18-3通过粘接方式与两相邻的子耗能重块固接。
实施例十一的减振装置12,以安装两块子耗能重块为例,耗能重块19分为最上耗能重块19-1、最下子耗能重块19-2两块,该减振装置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存在最上子耗能重块19-1、最下子耗能重块19-2沿X、Y、Z三个方向的同向平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x、fy、fz;存在有最上子耗能重块19-1、最下子耗能重块19-2沿X、Y、Z三个方向的反向平动模态,其模态频率fx’、fy’、fz’;存在有最上子耗能重块19-1、最下子耗能重块19-2绕X、Y、Z轴转动的三个同向转动模态频率fyz,fxz,fxy;存在有最上子耗能重块19-1、最下子耗能重块19-2绕X、Y、Z轴转动的三个反向转动模态频率fyz’,fxz’,fxy’。此时即使曳引机6的主要激励频率较多,在不增加减振装置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使减振装置12的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模态频率与曳引机振动激励频率相匹配,且激励频率下,上述谐振单元子系统的振动形态与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相位,就可以有效抑制曳引机6振动传递到建筑墙体11上。
实施例十一的减振装置12,可以有效增加减振频率的数量,解决曳引机6激励频率较多时的振动传递问题,适用于承重梁9上安装条件苛刻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十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如图11、图12所示,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L”型外部封板15-2和上部固接组件16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与上部弹性组件18-1相抵;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上部平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
“L”型外部封板15-2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较佳的,“L”型外部封板15-2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用于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
“L”型外部封板15-2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较佳的,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12的电梯装置,“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实施例十三
基于实施例十二的减振装置12,上部固接组件16包括“┑”型高度调节板16-1和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141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142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下部竖板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143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横板上侧面带有竖直弹簧固定柱23;
所述弹簧固定柱23外套有螺旋弹簧24;
所述
Figure BDA0002377784970000144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上部竖板上焊有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
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所述“┑”型高度调节板16-1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22,通过改变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腰形孔22的紧固位置,使得“┑”型高度调节板1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调节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
“┑”型高度调节板16-1横板下表面与螺旋弹簧24上端相抵。
较佳的,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12的电梯装置,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无外力按压时,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大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
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施加外力按压时,螺旋弹簧24受压发生形变,使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小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确保减振装置12可以插入到承重梁9内任意位置,并由弹簧力作用,使减振装置12卡紧在承重梁9内。
实施例十三的减振装置12,根据现场曳引机6布置情况、承重梁9的安装情况,调整减振装置12到最优安装位置,以提高减振装置12的隔振效果。当减振装置12安装位置确认后,松开高度调节板16-1,高度调节板16-1受弹簧形变力作用抵住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下表面,用螺母拧紧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使螺旋弹簧24失效,保证在减振装置12正常工作时,减振装置12与承重梁9始终处于刚性连接状态。该减振装置12,便于调整安装位置,方便固定到承重梁9上,提高隔振效果。
实施例十四
基于实施例一的减振装置12,如图13、图14所示,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和“コ”型外部封板15-3组成;
罩壳基板14插入“コ”型外部封板15内部,并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コ”型外部封板15-3固接;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上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同时该上部横板下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与上部弹性组件18-1相抵;“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用于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同时,所述下部横板上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螺栓孔固定有螺母26;
螺母26探出到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上方的高度可调,调节螺母26使其与承重梁9上部下表面相抵。
较佳的,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12的电梯装置,“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调节螺母26使其与承重梁9上部下表面相抵。
较佳的,所述减振装置12的高度为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的90%~99%,使得减振装置12在实际安装时根据现场曳引机6的布置情况及承重梁9的安装情况,可以方便快速地调整其安装位置;
将竖向紧固螺栓25穿过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的螺栓孔及螺母26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下表面相抵并固定,使得在减振装置12正常工作时,减振装置12与承重梁9始终处于刚性连接状态。所述的两个竖向紧固螺栓25位于减振装置12左右两侧且沿X轴分布,提高了减振装置12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绕Y轴转动模态共振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减振装置12的隔振效果。
实施例十四的减振装置12,便于调整安装位置,方便固定在承重梁9上,并能有效放大所述绕Y轴转动模态的效果。在承重梁9以沿X轴方向的弯曲振动形态为主时,能有效的放大减振装置12组成的谐振单元子系统中与所述承重梁9振动形态呈反向位的绕Y轴转动模态,从而也能提高减振装置12的减震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
耗能重块(19)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耗能重块(19)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耗能重块(19)位于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13)直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存在缺口;
上部弹性组件(18-1)下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上端面缺口内;
下部弹性组件(18-2)上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下端面缺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至少一个阻尼特性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下部固接组件(17)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
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后侧表面(1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外部封板(15)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上部固接组件(16)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下部固接组件(17)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均开有螺栓孔;
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也相应开有螺纹孔;
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1)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上部弹性组件(18-1)的螺栓孔螺纹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上端面的螺纹孔,使上部弹性组件(18-1)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通过第二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2)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下部弹性组件(18-2)的螺栓孔螺纹固定到耗能重块(19)下端面的螺纹孔,使下部弹性组件(18-2)与耗能重块(19)、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均开有螺纹孔;
上部弹性组件(18-1)上表面粘接固定有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下部弹性组件(18-2)下表面粘接固定有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穿过上部固接组件(16)螺纹孔,顶压上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1);
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穿过下部固接组件(17)螺纹孔,顶压下部弹性组件受压板(28-2);
通过调节第三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3)、第四弹性组件固定螺栓(27-4)旋转穿过螺纹孔的长度,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形变量,实现调整改变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的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12)还包括侧部弹性组件;
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上,另一侧通过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抵靠到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耗能重块(19)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另一侧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一侧部弹性组件(18-4)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通过粘接方式与第二侧部弹性组件(18-5)固接;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12)还包括中间弹性组件(18-3);
耗能重块(19)包括至少两个子耗能重块;
各子耗能重块依次上下放置,相邻子耗重模块之间放置有中间弹性组件(18-3);
最上子耗能重块(19-1)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最下子耗能重块(19-2)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上子耗能重块(19-1)上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最下子耗能重块(19-2)下表面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固接;
中间弹性组件(18-3)通过粘接方式与两相邻的子耗能重块固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L”形外部封板(15-2)、上部固接组件(16)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L”型外部封板(15-2)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L”型外部封板(15-2)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用于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上部平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
“L”型外部封板(15-2)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固接组件(16)包括“┑”型高度调节板(16-1)和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41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42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下部竖板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43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横板上侧面带有竖直弹簧固定柱(23);
所述弹簧固定柱(23)外套有螺旋弹簧(24);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44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上部竖板上焊有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
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所述“┑”型高度调节板(16-1)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22),通过改变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腰形孔(22)的紧固位置,使得“┑”型高度调节板(1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调节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
“┑”型高度调节板(16-1)横板下表面与螺旋弹簧(24)上端相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和“コ”型外部封板(15-3)组成;
罩壳基板(14)插入“コ”型外部封板(15-3)内部,并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コ”型外部封板(15-3)固接;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上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上部横板下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与上部弹性组件(18-1)相抵;“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下部横板上表面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与下部弹性组件18-2相抵,“コ”型外部封板(15-3)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罩壳基板(14)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后侧表面(13-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螺栓孔固定有螺母(26);
螺母(26)探出到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上方的高度可调。
18.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梯装置还包括承重梁(9);
承重梁(9)固定在井道1建筑墙体(11)上;
承重梁(9)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上支撑平板(9-1)、中间立板(9-2)及下支撑平板(9-3),上支撑平板(9-1)平行于下支撑平板(9-3);
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梁(9)为工字钢。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根承重梁(9)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减振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根承重梁(9)上安装有不少于一种规格的减振装置(12);
不同规格的减振装置(12)内的耗能重块(19)的质量或弹性组件的刚度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固接;
下部固接组件(17)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通过螺栓与承重梁(9)下支撑平板(9-3)固接;
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及后侧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L”型外部封板(15-2)、上部固接组件(16)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L”型外部封板(15-2)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L”型外部封板(15-2)的竖板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
“L”型外部封板(15-2)的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并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部固接组件(16)包括“┑”型高度调节板(16-1)和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51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52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下部竖板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53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横板上侧面带有竖直弹簧固定柱(23);
所述弹簧固定柱(23)外套有螺旋弹簧(24);
所述
Figure FDA0002377784960000054
型高度调节导向板(16-2)的上部竖板上焊有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
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所述“┑”型高度调节板(16-1)竖板上的上下方向腰形孔(22),通过改变横向高度调节紧固螺栓(21)穿过腰形孔(22)的紧固位置,使得“┑”型高度调节板(1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调节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
“┑”型高度调节板(16-1)横板下表面与螺旋弹簧(24)上端相抵;
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无外力按压时,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大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
当“┑”型高度调节板(16-1)上施加外力按压时,螺旋弹簧(24)受压发生形变,使整个减振装置(12)的高度小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减振装置(12)能够插入到承重梁(9)内任意位置,并由弹簧力作用,使减振装置(12)卡紧在承重梁(9)内。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コ”型形外部封板(15-3)组成;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上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
“コ”型外部封板(15-3)的下部横板作为减振装置罩壳(13)底端板,与承重梁(9)下部上表面相抵固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示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有左右两个螺栓孔,螺栓孔固定有螺母(26)。
所述减振装置(12)的高度为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同下支撑平板(9-3)的间距H的90%~99%。
将竖向紧固螺栓(25)穿过减振装置罩壳(13)顶端板设置的螺栓孔及螺母(26)与承重梁(9)上支撑平板(9-1)下表面相抵并固定。
27.根据权利要求18到26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梯装置还包括电梯轿厢(3)、对重(4)、钢丝绳(5)、曳引机(6)、曳引导向轮(7)、曳引机底座(8);
钢丝绳(5)绕过曳引机(6)的曳引轮及曳引导向轮(7),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梯轿厢(3)及对重(4);
曳引机(6)及曳引导向轮(7)固定在曳引机底座(8)上;
曳引机底座(8)固定在承重梁(9)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曳引机底座(8)同承重梁(9)之间设置有曳引机侧隔振装置(10)。
CN202010073151.5A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Active CN111620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5911.0A CN114104916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CN202010073151.5A CN111620220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3151.5A CN111620220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65911.0A Division CN114104916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0220A true CN111620220A (zh) 2020-09-04
CN111620220B CN111620220B (zh) 2021-12-03

Family

ID=7226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3151.5A Active CN111620220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CN202111365911.0A Active CN114104916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65911.0A Active CN114104916B (zh) 2020-01-22 2020-01-22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1620220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0818A (ja) * 1998-01-28 1999-08-03 Bridgestone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20030062230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GB2403759A (en) * 2003-07-11 2005-01-12 Pandrol Ltd Tuned absorbers for railway rails
JP2006045995A (ja) * 2004-08-06 2006-02-16 Sekisui Chem Co Ltd 防音方法
US20090294234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Design, Imaging & Control, Inc. Adjustable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s
CN201722566U (zh) * 2010-07-14 2011-01-26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一种钢轨轨腰吸振器
CN102606672A (zh) * 2012-03-26 2012-07-25 厦门嘉达环保建造工程有限公司 曳引机隔振平衡结构
CN203346739U (zh) * 2013-07-10 2013-12-18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轨道吸振器
CN103787169A (zh) * 2012-11-02 2014-05-14 张利锋 用于曳引电梯轿厢上梁的减振机构
CN105889385A (zh) * 2016-06-14 2016-08-2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压缩弹簧式六自由度准零刚度隔振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06365020A (zh) * 2016-12-07 2017-02-01 常州工邦减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梯曳引机带式抗摇摆减振装置
CN107606027A (zh) * 2017-08-21 2018-01-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
CN207451381U (zh) * 2017-11-08 2018-06-05 广东亚太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曳引装置结构
CN109016970A (zh) * 2018-10-16 2018-12-18 余彬楠 一种线装书用的打孔设备
CN110566617A (zh) * 2019-09-17 2019-12-13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磁-刚度基非光滑吸振器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0818A (ja) * 1998-01-28 1999-08-03 Bridgestone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20030062230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GB2403759A (en) * 2003-07-11 2005-01-12 Pandrol Ltd Tuned absorbers for railway rails
JP2006045995A (ja) * 2004-08-06 2006-02-16 Sekisui Chem Co Ltd 防音方法
US20090294234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Design, Imaging & Control, Inc. Adjustable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s
CN201722566U (zh) * 2010-07-14 2011-01-26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一种钢轨轨腰吸振器
CN102606672A (zh) * 2012-03-26 2012-07-25 厦门嘉达环保建造工程有限公司 曳引机隔振平衡结构
CN103787169A (zh) * 2012-11-02 2014-05-14 张利锋 用于曳引电梯轿厢上梁的减振机构
CN203346739U (zh) * 2013-07-10 2013-12-18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轨道吸振器
CN105889385A (zh) * 2016-06-14 2016-08-2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压缩弹簧式六自由度准零刚度隔振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06365020A (zh) * 2016-12-07 2017-02-01 常州工邦减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梯曳引机带式抗摇摆减振装置
CN107606027A (zh) * 2017-08-21 2018-01-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
CN207451381U (zh) * 2017-11-08 2018-06-05 广东亚太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曳引装置结构
CN109016970A (zh) * 2018-10-16 2018-12-18 余彬楠 一种线装书用的打孔设备
CN110566617A (zh) * 2019-09-17 2019-12-13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磁-刚度基非光滑吸振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鲁风勇: "消能部件中钢筋混凝土支撑构件的设计", 《江苏建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0220B (zh) 2021-12-03
CN114104916B (zh) 2023-08-01
CN114104916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65020A (zh) 一种新型电梯曳引机带式抗摇摆减振装置
CN111620220B (zh) 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JP2012006695A (ja)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RU2384513C2 (ru) Клеть лифта
CN205421356U (zh) 一种桩基础多维减震控制装置
CN206606895U (zh) 一种轿厢反绳轮的减振安装结构
CN203715020U (zh) 一种电梯双轿顶轮减震装置
WO201811644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0944400U (zh) 一种免支架的防脱电梯导轨组件
CN217201553U (zh) 一种电梯曳引机用支撑底座
WO2021070362A1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調整装置及び巻上機据付方法
CN202510619U (zh) 曳引机承重钢梁减振结构
CN214337713U (zh) 一种可实现降噪功能的电力工程用卷扬机
JP2003221177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巻上機装置
JP376580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19173992U (zh) 一种具有减振功能的电梯主机底架
CN217376939U (zh) 一种大吨位货梯专用轿顶卡胶
CN216514891U (zh) 一种铁路调高垫板
CN205602938U (zh) 一种减震电梯轿顶轮组件
CN219194119U (zh) 下置式井道内施工升降机及其主机装置
JP380657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のガイドレール支持構造
CN215101381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层结构
CN214269849U (zh) 浅底坑电梯用单层轿底结构
CN210528174U (zh) 一种电梯导靴
CN214152680U (zh) 一种油浸式铁心电抗器减振降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