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5402B -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5402B
CN111605402B CN202010104243.5A CN202010104243A CN111605402B CN 111605402 B CN111605402 B CN 111605402B CN 202010104243 A CN202010104243 A CN 202010104243A CN 111605402 B CN111605402 B CN 1116054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display device
vehicle
concave mirror
vertic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42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5402A (zh
Inventor
岭井太一
村松茂人
长田康伸
野村哲央
坪井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0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5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4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20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0K35/21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using visual output, e.g. blinking lights or matrix displays
    • B60K35/23Head-up displays [HU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 B60K37/20Dashboard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60Structural details of dashboards or instruments
    • B60K2360/65Features of dashboards
    • B60K2360/652Crash protection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60Structural details of dashboards or instruments
    • B60K2360/68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691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816Fastening of displays or touch 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84Mounting of dashboard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18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 G02B2027/01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comprising devices for attenuating parasitic image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平视显示器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设置于仪表盘的内部,配设有构成为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在所述凹面镜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设置有退避部,该退避部构成为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向所述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

Description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0-064709中公开了在平视显示器装置中设置有从外壳(以下,称作“壳体”)的侧壁部的下部突出且与设置于车身侧的托架结合的固定构件的技术。该固定构件具有支撑于托架的支撑部、与托架紧固的紧固部及连结支撑部与壳体的侧壁部的连结部,在连结部形成有槽部,槽部的底部侧被设为薄壁部。
该薄壁部被设定成,当向壳体施加规定的外力时断裂,通过薄壁部的断裂,该壳体与托架的结合关系被解除。因而,若该薄壁部断裂,则平视显示器装置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由此,前风窗玻璃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能够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在日本特开2014-156219中公开了在平视显示器装置中在构成壳体的下部的下壳的角部、台阶部等形成有多个壁厚形成得薄的脆弱部(以下,称作“薄壁部”)的技术。并且,在该平视显示器装置中,相对于来自车辆上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多个薄壁部断裂,壳体压扁,从而能够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如以上这样,在这些关联技术中,在支撑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固定构件或平视显示器装置的下壳设置薄壁部,通过使该薄壁部断裂,能够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发明内容
一般,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下部侧(下壳侧)配设有投射图像信息的光源部。因而,在如以上这样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固定构件或下壳形成薄壁部而使其脆弱化的情况下,从该光源投射的图像信息有可能因路面输入等行驶时的车辆的振动而摇晃。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车辆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并且相对于来自车辆上方侧的冲击载荷的输入而吸收冲击能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平视显示器装置。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设置于仪表盘的内部,配设有构成为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在所述凹面镜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设置有退避部,该退避部构成为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向所述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在仪表盘的内部设置有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而且,在壳体配置有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
在此,若例如作为比较例而考虑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该凹面镜保持为原样的状态而不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的情况,则在该情况下,通过凹面镜的反作用力而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变形被抑制。
在如上述比较例那样壳体的变形被抑制的情况下,前风窗玻璃及仪表盘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形)被抑制。因此,在比较例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相对于来自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有可能无法充分吸收冲击能量。
相对于此,在上述方案中,在凹面镜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设置有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部。由此,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该凹面镜能够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
即,在上述方案中,不被凹面镜阻碍,前风窗玻璃及仪表盘等能够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变形。这样,通过使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使前风窗玻璃及仪表盘等充分变形,在上述方案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因此,与被设定成通过使壳体在脆弱部处断裂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不同,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前风窗玻璃及仪表盘等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因而,在上述方案中,能够担保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自身的刚性。其结果,在上述方案中,能够在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抑制车辆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
由以上可知,在上述方案中,能够在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抑制车辆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并且相对于来自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的冲击载荷的输入而吸收冲击能量。
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所述壳体可以包括构成所述壳体的上部的上壳和构成所述壳体的下部的下壳。所述退避部可以设置于包括在所述下壳的下壁部形成的开口部的位置。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构成为包括构成该壳体的上部的上壳和构成壳体的下部的下壳。并且,容许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部构成为包括在下壳的下壁部形成的开口部。通过这样在下壳的下壁部形成开口部,在该壳体变形且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时,凹面镜能够通过开口部内。
在此,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当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被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变形。也就是说,壳体从上部侧朝向下部侧压扁(变形)。此时,伴随于该壳体的变形,凹面镜要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但通过凹面镜通过在下壳的下壁部形成的开口部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壳体不被凹面镜阻碍而能够变形。
也就是说,上述结构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具有“能够通过形成于下壳的开口部而使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使壳体变形”这一优异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所述壳体可以还包括:第一纵壁部,构成所述下壳的一部分,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纵壁部,构成所述上壳的一部分,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壁部的外侧重叠;及结合件,构成为将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结合,当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所述壳体输入了冲击载荷时断裂。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构成下壳的一部分的第一纵壁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形成。另一方面,构成上壳的一部分的第二纵壁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上壳的第二纵壁部以与下壳的第一纵壁部的外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下壳的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和上壳的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通过结合件而结合。
在此,该结合件被设定成当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输入了冲击载荷时断裂。如前所述,上壳的第二纵壁部以与下壳的第一纵壁部的外侧重叠的方式配置,该结合件使下壳的第一纵壁部的上端部与上壳的第二纵壁部的下端部结合。因而,若结合件断裂,则上壳朝向下壳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由此,凹面镜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
即,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在使下壳和上壳相对于输入载荷在剪切方向上重叠并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了使结合件断裂的结构,所以能够降低壳体的容积。其结果,增加前风窗玻璃、仪表盘等的变形量(变形行程),使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
因此,例如与被设定成通过使壳体在脆弱部处断裂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不同,在上述方案中,相对于来自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的冲击载荷的输入,通过使前风窗玻璃、仪表盘等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能够担保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自身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可以从所述开口部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有肋。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从开口部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突出有肋,使开口部周边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伴随于壳体的变形的开口部的变形。
即,上述结构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具有“能够抑制开口部的变形,通过该开口部而使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这一优异的效果。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所述凹面镜可以配设于所述下壳。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所述凹面镜可以具有在车辆俯视下朝向车辆前方侧呈凸状鼓出的形状。所述开口部可以具有至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在所述车辆俯视下朝向车辆前方呈凸状鼓出的弯曲形状。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所述下壳可以具有比所述上壳高的刚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涉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具备:平视显示器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设置于仪表盘的内部,配设有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及前围上盖板,在所述前风窗玻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从该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外侧覆盖。在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的所述壳体的下壁部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向所述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所述前围上盖板包括对向壁,该对向壁构成所述前围上盖板一部分并且配置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以在该对向壁与该下壁部之间确保容许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的退避空间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中,在仪表盘的内部设置有平视显示器装置。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配设有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
另一方面,在前风窗玻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前围上盖板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该前围上盖板将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从外侧覆盖。
在此,在上述方案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下壁部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另外,在构成前围上盖板的一部分且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下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形成的对向壁与该壳体的下壁部之间确保有容许通过了开口部的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空间。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下壁部与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之间设置有容许通过了开口部的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空间。
通过这样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下壁部与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之间设置退避空间,与未设置该退避空间的情况相比,与退避空间的设置相应地进一步容许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其结果,前风窗玻璃、仪表盘、前围上盖板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变形量增加,相应地,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
如上所述,第二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具有“能够抑制车辆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并且相对于来自车辆上方侧的冲击载荷的输入而吸收冲击能量”这一优异的效果。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中,所述对向壁可以包括偏转面,该偏转面构成为将所述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的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中,在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形成有偏转面。该偏转面被设定成将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移动。在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壳体的下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设置有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如前所述,在该壳体的下壁部与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之间设置有退避空间。
在此,要想使前风窗玻璃、仪表盘、前围上盖板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变形量增大,将该退避空间确保得大即可。也就是说,使壳体的下壁部与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大幅分离即可。但是,在该情况下,前围上盖板大型化,相应地,车辆重量增加。
相对于此,在上述方案中,在前围上盖板的对向壁形成偏转面,该偏转面被设定成将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必要最小限度的退避空间使前风窗玻璃、仪表盘、前围上盖板等有效地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变形。
在上述方案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中,在所述前围上盖板,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隔着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而安装有第一前围上盖加强件及第二前围上盖加强件。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可以具备固定于所述第一前围上盖加强件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第二前围上盖加强件的第二固定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示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的车室的前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的车室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的车室的前部的被输入了冲击载荷前后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切断的状态的动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另外,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整体结构
首先,对搭载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车辆10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车辆10的车室14的前部14A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车辆10的车室14的前部14A设置有仪表盘16。
虽然未图示,但该仪表盘16安装于在设置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前柱间架设的大致圆柱状的仪表盘加强件,从车辆上下方向上侧覆盖转向柱等。
在该仪表盘16的上侧设置有前风窗玻璃18。该前风窗玻璃18由在仪表盘16的前侧遍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全域而设置的前围上盖20、在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配置的前柱的上部及在前柱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前顶板支撑。
在此,例如,前围上盖20具备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外侧覆盖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前部12A且构成该前围上盖20的后部20A的钢板制的前围上盖板22。该前围上盖板22经由在车辆侧视下形成为曲柄状的托架24等而相对于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区划收容车辆10的动力单元的动力单元室26和车室14的钢板制的前围板28的上端部28A焊接(结合)。
另外,在前围上盖20的前部20B设置有与前围上盖板22一起在车辆侧视下构成闭合截面部30的前围上盖板3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这里的“闭合截面部30”,并非必须是完全的闭合截面构造。
另外,前围上盖板32例如构成为包括构成前围上盖板32的上部且由树脂形成的前围上盖板34和构成前围上盖板32的下部且由金属形成的前围下盖板36。需要说明的是,该前围上盖板34构成在前风窗玻璃18的车辆前方侧设置的前围上盖百叶板38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前围上盖板22形成为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外侧覆盖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前部12A。因而,前围上盖板22形成为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壁部40、侧壁部42及下壁部44对向,在车辆侧视下呈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大致C字状。
具体来说,在前围上盖板22的上部22A设置有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壁部40对向且从车辆下方侧支撑前风窗玻璃18的下端部18A的支撑部46。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部46设置有使前风窗玻璃18与该前围上盖板22接合的接合部47。
另外,在前围上盖板2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22B,在前围上盖板22的上下形成有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侧壁部42对向且朝向车辆前方侧折弯的折弯部48、50,能够以该折弯部48、50为起点而朝向车辆前方侧折弯。通过这样在前围上盖板22中设置多个折弯部48、50,以该折弯部48、50为起点而折弯,能够有效地进行由前围上盖板22的变形实现的冲击能量的吸收。
另外,在前围上盖板22的下部22C设置有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对向的对向壁52。该对向壁52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在该对向壁52与后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之间设置有构成退避部53的一部分的退避空间54。另外,在该对向壁52的后部52A侧设置有偏转面56。该偏转面56与对向壁52的前部52B相比相对于水平面平缓地形成有倾斜角度。
另外,在前围上盖板22的对向壁52的后端紧固有前述的托架24的下部24A。并且,托架24的上部24B焊接于前围板28的上端部28A。需要说明的是,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为了避免与该托架24的上部24B及前围板28的上端部28A的干涉而形成有台阶部71。不过,该台阶部71并非必需。
另一方面,在图2中示出了车辆10的车室14的前部14A的省略了图1所示的仪表盘16及前风窗玻璃18的图示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该车辆10是所谓的左舵规格车,但也可以是右舵规格车。
在此,如图2所示,在前围上盖板22,在车辆后方侧隔着平视显示器装置12而分别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前围上盖加强件58、60。并且,该平视显示器装置12相对于这些前围上盖加强件58、6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58A、60A经由后述的固定部70C、70D(参照图3)而固定,并且相对于前围板28经由托架73而紧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了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俯视图。
平视显示器装置的结构
接着,对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结构进行说明。
简单来说,图1所示的平视显示器装置12构成为,从由LED等构成的光源部(光源)62作为图像而投射车辆信息(以下,称作“图像信息”),该图像信息通过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壁部40设置的透过玻璃64及仪表盘16的开口部16A而在前风窗玻璃18上作为虚像而映出。
在此,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构成为包括构成该壳体66的上部66A的上壳68和构成壳体66的下部66B的下壳70。上壳68及下壳70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分别由树脂形成。
如图1所示,上壳68具备构成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壁部40(图中左侧)的盖体部68A(图中右侧)和从该盖体部68A的外缘垂下且构成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侧壁部42(图中左侧)的纵壁部(第二纵壁部)68B(图中右侧)。另一方面,下壳70具备构成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图中左侧)的底壁部70A(图中右侧)和从该底壁部70A的外缘立起的纵壁部(第一纵壁部)70B。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壁部40和上壳68的盖体部68A、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侧壁部42和上壳68的纵壁部68B,为了便于说明而改变标号及部位名来说明,但两者分别表示相同部位。与此同样,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和下壳70的底壁部70A也表示相同部位。
另外,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中,上壳68的外形尺寸被设定成比下壳70的外形尺寸大一些,上壳68能够以该上壳68的纵壁部68B与下壳70的纵壁部70B的外侧重叠的方式相对于下壳70结合。
具体来说,在该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中,从上壳68的纵壁部68B的下缘垂下有结合片(纵壁部68B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72,该结合片72相对于下壳70的纵壁部70B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70B1在外侧重叠。虽然未图示,但在形成于结合片72的结合孔与形成于下壳70的纵壁部70B的结合孔对应的状态下,上壳68经由螺钉(结合件)74而固定于下壳70。
并且,该螺钉74被设定成,若在上壳68经由螺钉74而固定于下壳70的状态下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沿着单点划线P输入冲击载荷F,则该螺钉74通过剪切力而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冲击载荷F例如基于在日本国的汽车评价(JNCAP)中规定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试验而设定。即,在使模拟大人或孩子的头部的碰撞体即头部冲击器76从试验机与前风窗玻璃18碰撞时向前风窗玻璃18作用(输入)的载荷被设为冲击载荷F。
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至少配设有光源部62、平面镜78、凹面镜80,光源部62及平面镜78收容于在下壳70设置的收容部82内。另一方面,凹面镜80配置于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前部12A侧且通过支撑前风窗玻璃18的支撑部46并沿着头部冲击器76的载荷输入方向(单点划线P)的该支撑部4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
在此,在图4中示出了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仰视图。如图3、图4所示,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收容部82形成有多个通气孔84,该多个通气孔84被设定成释放收容部82内的热。需要说明的是,该通气孔84被能够散热且抑制尘埃等的侵入的未图示的片材等堵住。
另外,如图1所示,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中,收容部82被罩86堵住,避免尘埃向收容部82内侵入。另一方面,在罩86设置有透过玻璃87,能够使光透过。并且,从光源部62出射的光(图像信息)由平面镜78弯折,透过透过玻璃87,由未图示的反射镜等向凹面镜80入射。
需要说明的是,该凹面镜80使用聚碳酸酯(PC)等透明性高的树脂或玻璃。并且,如前所述,由该凹面镜80投射出的光(图像信息)朝向前风窗玻璃18透过,在前风窗玻璃18形成虚像。
如以上这样,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配设有投射图像信息的光源部62。因而,考虑振动等的影响,在该下壳70中,以得到高的刚性的方式设定板厚、材质等。另一方面,上壳68被设定成刚性比该下壳70低。
例如,上壳68形成为板厚比下壳70薄,或者由杨氏模量比下壳70低的材料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以满足它们双方的方式形成上壳6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68及下壳70由树脂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由金属形成。而且,还可以是下壳70由金属形成,上壳68由树脂形成。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的底壁部70A,在凹面镜8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形成有构成退避部53的另外的一部分且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部88。另外,从该开口部88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突出有肋88A。
需要说明的是,该凹面镜80在大致俯视下呈朝向车辆前方侧呈凸状鼓出的形状。因而,配合该凹面镜80的形状,如图4所示,在开口部8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形成有在大致俯视下朝向车辆前方侧呈凸状鼓出的弯曲部88B。由此,能够以必要最小限度的开口部88的大小使凹面镜80通过。
另一方面,如图3、图4所示,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设置有固定部70C、70D。关于固定部70C、70D,该固定部70C经由螺栓等紧固构件而固定于前围上盖加强件58(参照图2),并且该固定部70D经由螺栓等紧固构件而固定于前围上盖加强件60(参照图2)。
另外,如图4所示,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固定有长板状的托架7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73A。并且,托架7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73B固定于前围板28(参照图2)。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视显示器装置12固定(支撑)于图2所示的前围上盖加强件58、60及前围板28。需要说明的是,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支撑方法不限于此,例如,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设定成经由托架等而支撑于仪表盘加强件。
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经由下壳70而设置于仪表盘16的内部17的状态下,在形成于该下壳70的开口部88的下方侧设置有前围上盖板22的对向壁52。并且,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壁部44)与前围上盖板22的对向壁52之间设置有退避空间54。
平视显示器装置的作用及效果
在此,对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平视显示器装置12设置于仪表盘16的内部17,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配设有使从光源部62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18投影的凹面镜8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凹面镜8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设置有退避部53。该退避部53作为在经由前风窗玻璃18而从车辆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输入了冲击载荷F(参照图5)时容许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结构而设置。
例如,作为比较例,虽然未图示,但在从车辆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输入了冲击载荷F时凹面镜80保持为原样的状态而不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凹面镜80的反作用力而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的变形被抑制。
在这样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的变形被抑制的情况下,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形)被抑制。因此,在该比较例中,相对于来自前风窗玻璃18的车辆上方侧的冲击载荷F的输入,有可能无法充分吸收冲击能量。
相对于此,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在凹面镜8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设置有容许该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部53。由此,如图5所示,在经由前风窗玻璃18而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输入了冲击载荷F时,凹面镜80能够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示出车辆10的车室14的前部14A的被输入了冲击载荷F前后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切断的状态的动作图。双点划线示出了被输入冲击载荷F前的状态,实线示出了被输入冲击载荷F后的状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不被凹面镜80阻碍,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能够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变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使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充分变形,能够有效地进行冲击能量的吸收。
因而,例如与作为比较例而虽然未图示但被设定成通过使壳体在脆弱部处断裂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担保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自身的刚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中抑制车辆10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
由以上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中吸收车辆10的行驶时的图像信息的摇晃,并且相对于来自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的冲击载荷F的输入而吸收冲击能量。通过这样吸收冲击能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相对于行人的反作用力,缓和向行人作用的冲击。
尤其是,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整体由前围上盖板22等金属覆盖的情况下,难以使平视显示器装置12整体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因而,通过至少使凹面镜80能够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能够期待向行人的头部的冲击减少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中,能够实现在用于抑制图像信息的摇晃的高刚性化和用于保护行人的低刚性化下背反的两个性能的兼顾。
在此,对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构成为包括构成该壳体66的上部的上壳68和构成该壳体66的下部的下壳70,退避部53构成为包括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形成的开口部88。通过这样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形成开口部88,在该壳体66变形且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时,该凹面镜80能够通过形成于下壳70的开口部88内。
如图5所示,当经由前风窗玻璃18而从车辆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输入冲击载荷F时,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变形。也就是说,该壳体66从上部侧朝向下部侧变形。此时,伴随于该壳体66的变形,凹面镜80要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但通过该凹面镜80通过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形成的开口部88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壳体66不被凹面镜80阻碍而能够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开口部88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突出有肋88A。由此,使开口部88周边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伴随于壳体66的变形的开口部88的变形。
另外,通过使该肋88A从开口部88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突出,在凹面镜80通过开口部88内时,能够沿着该肋88A将凹面镜80朝向前围上盖板22侧引导。需要说明的是,该肋88A并非必需。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上壳68的外形尺寸被设定成比下壳70的外形尺寸大一些。并且,从上壳68的纵壁部68B垂下的结合片72以与下壳70的纵壁部70B的上端部70B1的外侧重叠的方式相对于下壳70结合。另外,使上壳68与下壳70结合的螺钉74被设定成当从车辆上方侧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输入冲击载荷F时通过剪切力而断裂。
如前所述,上壳68的纵壁部68B以与下壳70的纵壁部70B的外侧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螺钉74而结合。因而,若该螺钉74断裂,则上壳68朝向下壳70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由此,凹面镜80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将下壳70与上壳68结合的螺钉74断裂,降低壳体66的容积,来增加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的变形量(变形行程),使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
因此,例如与作为比较例而虽然未图示但被设定成通过使壳体在脆弱部处断裂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担保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自身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风窗玻璃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前围上盖2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该前围上盖20从外侧覆盖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前部12A。
在此,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下壳70的底壁部70A形成有构成退避部53的一部分的开口部88。该开口部88在从车辆上方侧向凹面镜80输入了冲击载荷F时容许该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
另一方面,在构成前围上盖20的一部分且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形成的对向壁52与下壳70的底壁部70A之间确保了退避空间54,该退避空间54构成容许通过了开口部88的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部53的另外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与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之间设置有容许通过了开口部88的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空间54。
通过这样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与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之间设置退避空间54,与虽然未图示但未设置该退避空间54的情况相比,与退避空间54的设置相应地进一步容许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其结果,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变形量增加,相应地,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形成有偏转面56。该偏转面56被设定成将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移动。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设置有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如前所述,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与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之间设置有退避空间54。
在此,要想使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变形量增大,将该退避空间54确保得大即可。也就是说,使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与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大幅分离即可。但是,在该情况下,前围上盖20大型化,相应地,车辆重量增加。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围上盖20的对向壁52形成偏转面56,该偏转面56被设定成将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以必要最小限度的退避空间54使前风窗玻璃18、仪表盘16及前围上盖板22等有效地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变形。不过,该偏转面56并非必需。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退避部53,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形成有开口部88,但只要在从车辆上方侧输入了冲击载荷F时不阻碍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即可,因此不限于此。
例如,该开口部88并非必须是开口,也可以为了抑制尘埃等的侵入而被带、薄板等强度比下壳70低的构件堵住。在开口部88的内缘形成有肋88A的情况下,在该肋88A的顶端设置带、薄板等。
而且,作为退避部53,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中并非必需形成开口部88。例如,虽然未图示,但在下壳70的底壁部70A中,也可以形成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突出且容许凹面镜8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凹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视显示器装置12的壳体66中,上壳68构成为包括盖体部68A及纵壁部68B,下壳70构成为包括底壁部70A及纵壁部70B。但是,只要上壳68能够相对于下壳7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移动即可,因此关于形状、结构等不限于此。例如,在下壳70中,纵壁部70B并非必需。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结合件,经由螺钉74而将上壳68固定于下壳70。但是,只要当向平视显示器装置12输入了冲击载荷F时结合件断裂即可,因此并非限定于螺钉74。例如,也可以取代螺钉74而使用通过断裂而松脱的夹子等。
而且,并非限定于该结合件。例如,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上壳68的纵壁部68B形成爪部,该爪部卡定于下壳70的纵壁部70B侧,被设定成当冲击载荷F输入时该爪部断裂。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也可以将一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适当组合而使用,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案来实施。

Claims (10)

1.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壳体,设置于仪表盘的内部,配设有构成为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及
退避部,设置于所述凹面镜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所述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通过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下壁部的开口部而向对向壁侧引导所述凹面镜,其中所述对向壁在所述壳体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该壳体的下壁部相对向地配置、且确保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移动的退避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构成所述壳体的上部的上壳和构成所述壳体的下部且配设有所述光源的下壳,
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下壳的下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成为还包括:
第一纵壁部,构成所述下壳的一部分,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纵壁部,构成所述上壳的一部分,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壁部的外侧重叠;及
结合件,构成为将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结合,当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向所述壳体输入了冲击载荷时断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肋从所述开口部的内缘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镜配设于所述下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镜具有在车辆俯视下朝向车辆前方侧呈凸状鼓出的形状,
所述开口部具有至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在所述车辆俯视下朝向车辆前方呈凸状鼓出的弯曲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具有比所述上壳高的刚性。
8.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设置于仪表盘的内部,配设有构成为使从光源投射出的图像信息向前风窗玻璃投影的凹面镜;及
前围上盖板,在所述前风窗玻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从该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外侧覆盖,
其中,在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的所述壳体的下壁部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向所述凹面镜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容许该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
所述前围上盖板包括对向壁,该对向壁构成所述前围上盖板一部分并且配置于所述下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配置成在该对向壁与该下壁部之间确保容许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移动的退避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向壁包括偏转面,该偏转面构成为将所述凹面镜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变换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部隔着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而安装有第一前围上盖加强件及第二前围上盖加强件,
所述平视显示器装置具备固定于所述第一前围上盖加强件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第二前围上盖加强件的第二固定部。
CN202010104243.5A 2019-02-26 2020-02-20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Active CN111605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3234A JP7183865B2 (ja) 2019-02-26 2019-02-26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取付構造
JP2019-033234 2019-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5402A CN111605402A (zh) 2020-09-01
CN111605402B true CN111605402B (zh) 2023-05-05

Family

ID=69726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4243.5A Active CN111605402B (zh) 2019-02-26 2020-02-20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7639B2 (zh)
EP (1) EP3702194B1 (zh)
JP (1) JP7183865B2 (zh)
CN (1) CN1116054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5644B2 (ja) * 2019-02-26 2023-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7273780B2 (ja) * 2020-12-09 2023-05-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R3124125A1 (fr) * 2021-06-22 2022-12-23 Psa Automobiles Sa Boitier de dispositif de vision tête haute à protection en cas de choc
CN113752831B (zh) * 2021-08-17 2023-06-20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仪表盘
FR3126353A1 (fr) * 2021-08-27 2023-03-03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affichage adapté à la collision avec une personne, pour un véhic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1361B2 (ja) 2003-09-26 2008-08-27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3939691B2 (ja) 2003-10-08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パーピボット取り付け部構造
EP2097782B1 (en) * 2006-11-20 2014-06-1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virtual display for a vehicle
JP2010064708A (ja) 2008-09-12 2010-03-25 Denso Corp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064709A (ja) 2008-09-12 2010-03-25 Denso Corp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035736A (ja) 2010-08-06 2012-02-23 Toyota Motor Corp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069017B2 (ja) 2013-02-18 2017-01-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5058720A (ja) 2013-09-17 2015-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表示装置
WO2015034055A1 (ja) * 2013-09-05 2015-03-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載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5067015A (ja) 2013-09-27 2015-04-13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US10101584B2 (en) * 2014-03-24 2018-10-16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head up display
CN106458032B (zh) 2014-06-12 2019-05-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车辆显示装置
JP6284233B2 (ja) * 2014-06-12 2018-02-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表示装置
WO2017022176A1 (ja) 2015-08-06 2017-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JP7275644B2 (ja) 2019-02-26 2023-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3865B2 (ja) 2022-12-06
EP3702194A1 (en) 2020-09-02
CN111605402A (zh) 2020-09-01
US20200269694A1 (en) 2020-08-27
JP2020138564A (ja) 2020-09-03
EP3702194B1 (en) 2021-12-22
US11167639B2 (en)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5402B (zh) 平视显示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的安装构造
CN111605401B (zh) 平视显示装置
EP2870035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05339243B (zh)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KR20050040734A (ko) 차량용 후드구조
JP2009083687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524563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080052754A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CN109649313B (zh) 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
JP571194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US6840659B2 (en)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a vehicle engine hood or front trunk lid and a headlight
JP6187423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EP3702254B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0966494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4537536B (zh) 车身构造
EP2070778A1 (en) Airbag apparatus
CN102862534A (zh) 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JP2020138563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0078986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710229B2 (ja) 取付部材
JP6101722B2 (ja) 車室前部用支持体
EP3808606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EP2428432B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0203165B (zh) 仪表板的构造
CN211308742U (zh) 机舱前围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