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2333A -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2333A
CN111572333A CN202010031943.6A CN202010031943A CN111572333A CN 111572333 A CN111572333 A CN 111572333A CN 202010031943 A CN202010031943 A CN 202010031943A CN 111572333 A CN111572333 A CN 111572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wall
vehicle
passag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19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达奈·俊拉姆恩
帕努瓦特·菲尼提亚罗恩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72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2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中,冷却管道(43)具备取入外气的管道入口(44)、朝向比冷却管道(43)靠下游侧的变速器收容室(35a)取出外气的管道出口(45)、遍及管道入口(44)与管道出口(45)之间的管道通路(46)、将从管道入口(44)进入到冷却管道(43)内的杂质向冷却管道(43)外排出的杂质排出口(47)、及遍及管道入口(44)与杂质排出口之间的杂质排出通路(48),管道通路(46)形成从管道出口(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管道入口配置在相对于第一纵向通路的上端部(46a)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杂质排出通路(48)形成与第一纵向通路相邻而向管道入口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

Description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第6242712号公开了在踏板型车辆的变速器壳体的前上部的侧面具备用于向变速器壳体内导入冷却用的外气的进气口的结构。是一种从进气口吸入后的外气原封不动地朝向进气口的下方的风扇吸入口的结构。形成从进气口至风扇吸入口的流路的部位构成进气管道。
发明内容
然而,尘埃、雨水等杂质有时会与空气一起混入到从车辆的进气口吸入的外气中,但是这些杂质向变速器壳体内侵入的情况不优选。而且,如果在例如进气管道设置专用的空气滤清器,则会产生对成本、冷却风量造成影响等的课题。
本发明的形态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杂质从进气管道向外气导入壳体内侵入的情况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中,具备能够向车辆(1)的外气导入壳体(35)内导入外气的进气管道(43),其中,所述进气管道(43)具备:取入外气的管道入口(44)、朝向比所述进气管道(43)靠下游侧的外气导入部(35a)取出外气的管道出口(45)、遍及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管道出口(45)之间的管道通路(46)、将从所述管道入口(44)进入到管道内的杂质向管道外排出的杂质排出口(47)、以及遍及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杂质排出口(47)之间的杂质排出通路(48),所述管道通路(46)形成从所述管道出口(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所述管道入口(44)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所述杂质排出通路(48)形成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相邻而向所述管道入口(44)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
根据该结构,在相对于管道通路中的从管道出口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的上端部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配置管道入口,向管道入口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与第一纵向通路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将具有两个纵向通路的进气管道紧凑地形成。而且,从管道入口进入到管道内的尘埃、雨水等杂质因自重通过管道入口下方的第二纵向通路而到达杂质排出口,因此在管道入口的内侧能良好地进行杂质去除。这样,通过致力于进气管道的要素的配置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仅将进行了杂质去除的空气从管道入口通过沿水平方向偏移的第一纵向通路而向管道出口引导,并使其到达外气导入壳体内。
(2)在上述(1)的形态中,所述车辆(1)可以具备:曲轴(23),其指向车宽方向;后轮车轴(AR),其与所述曲轴(23)平行而配置在所述曲轴(23)的后方;驱动滑轮(31),其设置在所述曲轴(23)的轴端部(23a);从动滑轮(32),其配置在比所述驱动滑轮(31)靠所述后轮车轴(AR)侧的位置;及传动带(33),其遍及所述驱动滑轮(31)和所述从动滑轮(32)地架设,所述外气导入壳体(35)可以是收容变速器(M)的变速器壳体(35),所述变速器(M)包括所述驱动滑轮(31)、所述从动滑轮(32)及所述传动带(33),所述变速器壳体(35)可以具备将所述曲轴(23)及所述驱动滑轮(31)的轴向外侧覆盖的壳体罩(37),在所述壳体罩(37)可以配置能够朝向所述驱动滑轮(31)导入外气的作为冷却管道的所述进气管道(43),所述管道入口(44)可以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向前方偏移的位置,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可以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在收容带式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的壳体罩中,能够将具有两个纵向通路的进气管道紧凑地配置。而且,由于两个纵向通路沿前后方向相邻,因此能够抑制进气管道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而且,由于管道入口及第二纵向通路配置在第一纵向通路的前方,因此从管道入口进入到进气管道内的行车风首先在管道入口的内侧进行杂质去除,然后通过管道入口的后方的第一纵向通路及管道出口到达变速器壳体内。这样,能够在行车风的杂质去除后使该行车风到达变速器壳体内。
(3)在上述(2)的形态中,所述壳体罩(37)可以具备壳体主体(36)和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36)的管道罩(42),所述进气管道(43)可以由所述壳体主体(36)和所述管道罩(42)构成。
根据该结构,进气管道由壳体罩的壳体主体和管道罩构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提高组装性,实现成本下降。
(4)在上述(2)或(3)的形态中,在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之间可以设置比所述管道入口(44)的下端部(44b)更向上方延伸的分隔壁(52)。
根据该结构,虽然是设置比管道入口的下端部更向上方延伸的分隔壁这样简易的结构,但能够提高从自管道入口进入到进气管道内的外气中将尘埃、雨水等杂质分离的效果,从而提高清洁性。
(5)在上述(2)~(4)的任一项的形态中,所述管道入口(44)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以指向车辆外侧面的方式开口,在所述管道入口(44)可以设有百叶窗(49),所述百叶窗(49)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多个百叶窗板(49a)。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管道入口设置前高后低地倾斜的百叶窗,起到将相对于空气作为重量物的行驶卷起尘埃、雨水等向下方弹回的效果,与管道入口内侧的杂质去除效果相互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洁性。
(6)在上述(2)~(5)的任一项的形态中,所述车辆(1)可以是具有乘客放脚的底板部(29)的踏板型车辆,所述底板部(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可以前低后高地倾斜形成,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所述底板部(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的延长线(29c)上配置所述管道入口(44)。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沿着底板部的下表面后端部流动的行车风向进气管道高效地取入,并能够用在底板部的下方且在路面附近流动的行车风良好地进行杂质去除。由此,能够维持清洁性并高效地利用行车风而提高变速器的冷却性。
(7)在上述(2)~(6)的任一项的形态中,所述壳体罩(37)可以具备壳体主体(36)和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36)的管道罩(42),在所述壳体主体(36)与所述管道罩(42)的对合部可以夹设有绳状的密封构件(58)。
根据该结构,通过沿着壳体主体与管道罩的对合部地配置绳状的密封构件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提高进气管道的清洁性并实现成本下降。
(8)在上述(7)的形态中,所述进气管道(43)可以具备:将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与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之间分隔的分隔壁(52)、与所述分隔壁(52)的下端部相连并绕过所述管道出口(45)的下方而向上方折回的出口下壁(53)、与所述出口下壁(53)的后端部相连并沿着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壁(54)、与所述第一纵壁(54)的上端部相连并在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方向所述管道入口(44)侧弯折而向前方延伸的管道上壁(55)、以及与所述管道上壁(55)的前端部相连并在所述管道入口(44)的前方向下方弯折而沿着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壁(56),所述分隔壁(52)、所述出口下壁(53)、所述第一纵壁(54)、所述管道上壁(55)及所述第二纵壁(56)可以构成从所述壳体主体(36)及所述管道罩(42)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立起的连续的立起壁(51),并且所述立起壁(51)的立起前端部(51a)经由连续的绳状的所述密封构件(58)而与另一者相接。
根据该结构,遍及管道入口、第一纵向通路及管道出口的流路、以及遍及管道入口、第二纵向通路及杂质排出口的流路由连续的立起壁和绳状的密封构件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管道内流路的密封性,并实现简易的密封结构产生的成本下降及组装性的提高。
(9)在上述(8)的形态中,所述密封构件(58)可以是与所述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相接的终端部配置在比与所述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相接的基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沿着分隔壁、出口下壁、第一纵壁、管道上壁及第二纵壁呈涡卷状地延伸的绳状密封构件中,终端部比基端部更延伸至下方,因此通过密封构件的基端部及终端部的上下位置的交叠能够简易地提高前后排列的两个纵向通路的密封性,从而实现清洁性的进一步提高。
(10)在上述(9)的形态中,位于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的所述密封构件(58)的终端部可以延伸至与所述管道出口(45)的中心位置(45a)相同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在密封构件的下方考虑到行车风的影响(间隙风的侵入引起的气流的紊乱等),通过将密封构件的终端部尽可能地延伸至下方,能够抑制密封构件的下方的气流的紊乱引起的卷起,并与行车风产生的吸出效果(负压效果)相互结合而提高第二纵向通路带来的杂质去除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杂质从进气管道向外气导入壳体内侵入的情况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变速器壳体的进气管道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3是相对于图2而将一部分的部件未图示的左侧视图。
图4是相对于图3而将进气管道以剖面表示的左侧视图。
图5是包含上述进气管道周边的剖面的立体图。
图6是包含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的一部分剖面的俯视图。
图7是上述进气管道的管道罩的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设为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在车身框架F的前端部具备头管13。在头管13支承有能够转向的、对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前叉11及转向手把12。在车身框架F的下部支承有能够上下摆动的摇摆式动力单元(以下,称为动力单元U。)U的前部下侧。
一并参照图6,动力单元U是在前部配置有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即发动机E、在后部左侧配置有对发动机E的输出进行变速的变速器M的一体的单元。在变速器M的后部支承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车轴(后轮车轴AR)。动力单元U的前部下侧经由悬架连杆8而能够上下摆动地被支承于车身框架F的下部的支承托架17。动力单元U的后端部经由作为缓冲装置的后减震器9而被支承于车身框架F的后端部。
参照图1,车身框架F具备:从头管13的上下中间部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上部向下框架14、从头管13的下部以比上部向下框架14陡的倾斜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折延伸的下部向下框架15、以及从下部向下框架15的后端部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后框架16。在后框架16的前部连接有上部向下框架14的后端部并且安装有对乘员用的左右踏板19进行支承的左右踏板托架18。乘员用的左右踏板19能够在向车宽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使用状态与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姿势的折叠状态之间转动。图示出使用状态的踏板19。
车身框架F的周围由车身罩27覆盖。在车身罩27的后部上方支承有具有乘客就座用的前后就座面的座椅28。车身罩27具备:就座于座椅28的驾驶者放脚的左右一对的踏板底板(底板部)29、在左右踏板底板29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通道CT、与中心通道CT及左右踏板底板29的前方相连的前主体FB、与中心通道CT及左右踏板底板29的后方相连的后主体RB。中心通道CT的上方且座椅28与转向手把12之间作为乘客容易跨车身的跨骑空间。
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驾驶者放脚的左右踏板底板29的踏板型车辆。左右踏板底板29的上表面(放脚面)29a在侧视观察下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在踏板底板29的后端部形成有以比上表面29a陡的倾斜而前低后高地倾斜的下表面后端部29b。
<动力单元>
参照图1、图6,动力单元U一体具备前部的发动机E和在后部左侧收容变速器M的变速器壳体(外气导入壳体)35。
发动机E是使曲轴23的旋转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单气缸发动机,并使缸部22从曲轴壳体21的前端部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地(详细而言稍前高后低地倾斜)突出。
在曲轴壳体21的左侧部一体形成有向左方突出之后向后方延伸出的作为后臂的壳体主体36。壳体主体36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在该开放部分从车宽方向外侧安装壳体罩37。通过壳体主体36及壳体罩37,构成收容变速器M的变速器壳体35。
变速器M是遍及变速器壳体35的侧视观察的长度方向而被收容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变速器M具备:收容于变速器壳体35的前部内而与曲轴23同轴配置的驱动滑轮31、收容于变速器壳体35的后部内的从动滑轮32、以及遍及驱动滑轮31及从动滑轮32地卷挂的环状的V带(传动带)33。变速器壳体35在侧视观察下呈遍及驱动滑轮31及从动滑轮32的外周的大致椭圆形形状。在向变速器壳体35的后部右侧突出的后轮车轴AR(输出轴)安装有能够一体旋转的后轮WR。
一并参照图3,在发动机E的缸部22的上方配置有作为进气系部件的节气门主体24。节气门主体24的下游侧即前端部经由绝缘体24a而连接于缸部22的上部(缸盖的进气门)。节气门主体24的上游侧即后端部经由连接管25a连接空气滤清器25。连接管25a在节气门主体24的后方在俯视观察下向左方弯折,并连接于在变速器壳体35的上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25的前端部。在缸部22的下部(缸盖的排气门)连接有未图示的排气管。图6中符号25b示出在空气滤清器25内收容的元件。
<变速器冷却结构>
参照图2~图5,在曲轴23的左侧的轴端部23a(参照图5)设有能够一体旋转的驱动滑轮31。在驱动滑轮31的车宽方向外侧构成有冷却风扇34(参照图2)。冷却风扇34与驱动滑轮31一起旋转,由此从变速器壳体35的前部上侧的进气口(管道入口44)向变速器壳体35内导入外气,能够进行变速器壳体35内的变速器M的冷却。
变速器壳体35的前部的左右外侧部(壳体罩37的前部)设为与罩主体41分体的管道罩42。在壳体罩37的前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1a。管道罩42以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壳体主体36的凹部41a的方式设置。通过该管道罩42和壳体罩37的凹部41a,构成能够将冷却用的外气导入到变速器壳体35内的冷却管道(进气管道)43。
冷却管道43通过在变速器M的驱动滑轮31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的冷却风扇34的驱动,能够向变速器壳体35内导入外气(冷却风)。冷却管道43覆盖曲轴23的左侧的轴端部23a及驱动滑轮31的车宽方向外侧,并通过设置于驱动滑轮31的冷却风扇34能够向变速器壳体35内导入外气。
管道罩42例如为一体的树脂成型部件,罩主体41例如为一体的铝铸造部件。管道罩42形成呈现出与罩主体41一体的外观的冷却管道43。换言之,管道罩42成为壳体罩37的一部分,在壳体罩37的前部形成一体的冷却管道43。需要说明的是,冷却管道43及管道罩42并不局限于成为壳体罩37的一部分的结构,冷却管道43及管道罩42可以设为与壳体罩37分体的结构。
罩主体41具备:设置于前部而供管道罩42安装的凹部41a、设置于凹部41a的后方而形成变速器壳体35的后部的外侧面的外侧壁41b、从外侧壁41b的上下缘及后缘向车宽方向内侧立起而形成变速器壳体35的后部的外周面的外周壁41c、以及在驱动滑轮31的上方局部性地突出的进气用突部41d。凹部41a形成相对于外侧壁41b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的位移壁41a1。进气用突部41d呈将位移壁41a1向上方延长的壁状。
管道罩42在侧视观察下呈与罩主体41的凹部41a重叠的形状。管道罩42具备:与罩主体41的外侧壁41b的前方连续设置而形成变速器壳体35的前部的外侧面的管道外侧壁42a、与罩主体41的外周壁41c的前方连续设置而形成变速器壳体35的前部的外周面的管道外周壁42b、以及从管道外侧壁4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立起而划定冷却管道43的流路的立起壁51。
另外,管道罩42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于罩主体41的进气用突部41d的进气口形成部42d。进气口形成部42d具备:在进气用突部41d的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隔地配置的外侧部42d1、以及从外侧部42d1的前后缘及上缘向车宽方向内侧立起的外周部42d2。外侧部42d1在前半部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管道入口(进气口、外气取入口)44,在后半部形成与进气用突部41d大致平行的遮蔽壁44a。
冷却管道43将杂质排出通路(尘埃用通路)48向管道入口44的下方延长,并将管道通路(清洁通路)46向遮蔽壁44a的下方延长。即,管道入口44处于相对于管道通路46的上端部46a而向前方偏移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上端部46a不交叠的位置)。杂质排出通路48与管道通路46由立起壁51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壁52分隔。管道通路46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杂质排出通路48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
参照图2,在管道入口44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乘员用踏板19及踏板托架18。踏板19及踏板托架18向管道入口44的车宽方向外侧分离,抑制对进气的影响,并抑制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干扰对于管道入口44的影响。
另外,在管道入口44的后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25的进气口25c。在进气口25c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与放在乘员用踏板19上的脚的脚后跟周边抵接的脚跟板19a。脚跟板19a向进气口25c的车宽方向外侧分离,抑制对进气的影响,并抑制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干扰对于进气口25c的影响。
参照图4,管道通路46的下部以在侧视观察下鼓出成与曲轴23同心的圆形形状的方式形成。在管道通路46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罩主体41的凹部41a的位移壁41a1。在该位移壁41a1形成与曲轴23同心的圆形形状的管道出口45。管道出口45使变速器壳体35内的变速器收容室(外气导入部)35a与管道通路46的下部连通。在管道出口45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壁41a1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曲轴23的左轴端部23a及驱动滑轮31。
参照图2,在驱动滑轮31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具有多个鼓风凸片34a的冷却风扇34。冷却风扇34作为在轴向上吸引外气而向离心方向吹出的离心风扇发挥功能。即,风扇伴随着驱动滑轮31的旋转,从管道出口45吸引外气,将该外气向变速器壳体35的长度方向(后方)吹出。吹出的外气在对变速器M进行了冷却之后,从在变速器壳体35的下端开口的排气口(未图示)排气。
参照图4,冷却管道43在管道通路46的前方具备隔着分隔壁52而相邻的杂质排出通路48。在杂质排出通路48的下端部设有向冷却管道43的下方开口的杂质排出口(尘埃排出口)47。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比管道入口44的下端部44b更向上方延伸。侵入到管道入口44内的外气所包含的尘埃、雨水等杂质与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碰触而向杂质排出通路48落下,从杂质排出口47向冷却管道43的外部排出。
管道入口44在侧视观察下呈大致矩形形状。在管道入口44设有百叶窗49,该百叶窗49具有在车辆搭载状态的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多个百叶窗板49a。百叶窗49的百叶窗板49a在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由此行车风所包含的尘埃、雨水等与百叶窗板49a的前下朝向的下表面碰撞,向管道入口44的下方弹回。
参照图2,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在侧视观察下前低后高地倾斜。冷却管道43的管道入口44位于该下表面后端部29b的侧视观察下的延长线29c上。由此,沿着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向后方流动的行车风容易被导向管道入口44,能提高变速器M的冷却性。另一方面,沿着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流动的行车风容易包含尘埃、雨水等杂质。然而,通过前述的百叶窗49而杂质难以侵入管道入口44内,且即使杂质侵入管道入口44内,通过以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为排水阱的迷宫结构,也能将杂质向杂质排出通路48引导。由此,在冷却管道43内进行包含气液分离的杂质去除,能抑制杂质向变速器壳体35内的侵入。
参照图5,使用壳体主体36的前部和管道罩42这两个部件构成冷却管道43。管道罩42的管道外周壁42b使车宽方向内侧的立起前端部接近壳体主体36的凹部41a的位移壁41a1的外周部。在管道外周壁42b的立起前端部与位移壁41a1的外周部之间确保间隙。
参照图4、图5,在位移壁41a1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在侧视观察下沿管道罩42的立起壁51延伸的槽部57。槽部57通过遍及立起壁51的全长地使其立起前端部51a嵌合,将管道罩42定位,并划定冷却管道43内的流路。通过立起壁51和槽部57,构成壳体主体36与管道罩42的对合部。由于在管道外周壁42b与位移壁41a1之间设置间隙,因此在该对合部能够没有间隙地嵌合。槽部57由例如从位移壁41a1的外侧面隆起的堤57a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堤而形成槽部57。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槽部57的背侧(位移壁41a1的内侧面)设置加强筋等突形形状。
一并参照图7,管道罩42的立起壁51具备:将第一纵向通路46b与第二纵向通路48b之间分隔的分隔壁52、与分隔壁52的下端部相连并绕过管道出口45的下方而向上方折回的出口下壁53、与出口下壁53的后端部相连并沿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壁54、与第一纵壁54的上端部相连并在第一通路的上方向管道入口44侧弯折而向前方延伸的管道上壁55、以及与管道上壁55的前端部相连并在管道入口44的前方向下方弯折而沿第二通路的前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壁56。立起壁51(及槽部57)在侧视观察下呈大致涡卷状地连续。
参照图5,在槽部57内配置绳状的密封构件58。密封构件58例如由截面圆形的聚氨酯泡沫材料构成。在将管道罩42组装于壳体主体36时,密封构件58在槽部57内被立起壁51的立起前端部51a压扁。由此,将对合部遍及全长而气密且液密地密封。这样,通过将连续的绳状的密封构件58遍及立起壁51及槽部57的全长地设置这样简易的密封结构,将连续的管道内流路简单且可靠地密封。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立起壁51设置于壳体主体36且槽部57设置于管道罩42的结构。
密封构件58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与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对应的部位)与密封构件58的长度方向的终端部(与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对应的部位)相互使上下方向位置交叠。在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的下方,在管道罩42与壳体主体3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间隙风容易进入管道罩42内,在行驶中容易产生气流的紊乱。由于该气流的紊乱,将尘埃、雨水等卷起而妨碍向杂质排出通路48的落下时,卷起的杂质可能会侵入管道通路46内。
相对于此,与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相比,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位于下方,因此即使在管道罩42内产生间隙风,也难以妨碍与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触碰的杂质向杂质排出通路48的落下,能确保变速器壳体35内的清洁性。
另外,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向下方延伸至与管道通路46的下部(管道出口45)的中心位置45a同等的高度。由此,在第二纵壁56的下方产生的间隙风沿着将管道出口45的下方包围的圆弧状的出口下壁53流动,因此难以产生向杂质排出通路48的卷起。而且,通过间隙风在出口下壁53的下方流动产生的吸出效果,将杂质排出通路48内的杂质良好地引导至杂质排出口4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可以延伸至比管道通路46的下部(管道出口45)的中心位置45a靠下方的位置。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在能够将外气导入到机动二轮车1的变速器壳体35内的冷却管道43的结构中,将管道入口44设置在比变速器壳体35的上端部高的部位,进而使分隔管道内流路的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向侵入到管道入口44内的冷却风的流路突出,由此能够简单并良好地抑制与外气一起侵入到管道内的固体、液体向变速器壳体35内的侵入。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管道43具备:取入外气的管道入口44、朝向比冷却管道43靠下游侧的变速器收容室35a取出外气的管道出口45、遍及管道入口44与管道出口45之间的管道通路46、将从管道入口44进入到冷却管道43内的杂质向冷却管道43外排出的杂质排出口47、以及遍及管道入口44与杂质排出口47之间的杂质排出通路48,管道通路46形成从管道出口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管道入口44配置在相对于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杂质排出通路48形成与第一纵向通路46b相邻而向管道入口44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
根据该结构,在相对于管道通路46中的从管道出口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配置管道入口44,向管道入口44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与第一纵向通路46b相邻配置,因此能够将具有两个纵向通路46b、48b的冷却管道43紧凑地形成。而且,从管道入口44进入管道内的尘埃、雨水等杂质因自重而通过管道入口44下方的第二纵向通路48b到达杂质排出口47,因此在管道入口44的内侧能良好地进行杂质去除。这样,通过致力于冷却管道43的要素的配置这样简单的结构,仅将进行了杂质去除的空气从管道入口44通过沿水平方向偏移的第一纵向通路46b向管道出口45引导,从而能够到达变速器壳体3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二轮车1具备:指向车宽方向的曲轴23、与曲轴23平行地配置在曲轴23的后方的后轮车轴AR、设置在曲轴23的轴端部23a的驱动滑轮31、配置在比驱动滑轮31靠后轮车轴AR侧的位置的从动滑轮32、以及遍及驱动滑轮31和从动滑轮32地架设的传动带33,变速器壳体35收容包含驱动滑轮31、从动滑轮32及传动带33在内的变速器M,变速器壳体35具备将曲轴23及驱动滑轮31的轴向外侧覆盖的壳体罩37,在壳体罩37配置能够朝向驱动滑轮31导入外气的冷却管道43,管道入口44配置在相对于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向前方偏移的位置,第二纵向通路48b在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前方相邻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收容带式的变速器M的变速器壳体35的壳体罩37中,能够将具有两个纵向通路46b、48b的冷却管道43紧凑地配置。而且,两个纵向通路46b、48b沿前后方向相邻,因此能够抑制冷却管道43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而且,由于管道入口44及第二纵向通路48b配置在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前方,因此从管道入口44进入到冷却管道43内的行车风首先在管道入口44的内侧进行杂质去除,然后通过管道入口44的后方的第一纵向通路46b及管道出口45到达变速器壳体35内。这样,能够在行车风的杂质去除后使该行车风到达变速器壳体3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罩37具备壳体主体36和安装于壳体主体36的管道罩42,冷却管道43由壳体主体36和管道罩42构成。
根据该结构,冷却管道43由壳体罩37的壳体主体36和管道罩42构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提高组装性,实现成本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道入口44与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之间设置比管道入口44的下端部44b更向上方延伸的分隔壁52。
根据该结构,虽然是设置比管道入口44的下端部44b更向上方延伸的分隔壁52这样简易的结构,但能够提高从自管道入口44进入到冷却管道43内的外气中将尘埃、雨水等杂质分离的效果,从而提高清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入口44相对于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而在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指向车辆外侧面地开口,在管道入口44设置百叶窗49,该百叶窗49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多个百叶窗板49a。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管道入口44设置前高后低地倾斜的百叶窗49,起到将相对于空气作为重量物的行驶卷起尘埃、雨水等向下方弹回的效果,与管道入口44内侧的杂质去除效果相互结合,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清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乘客放脚的踏板底板29的踏板型车辆,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前低后高地倾斜形成,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的延长线29c上配置管道入口44。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沿着踏板底板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流动的行车风向冷却管道43高效地取入,并能够用在踏板底板29的下方且在路面附近流动的行车风良好地进行杂质去除。由此,能够维持清洁性并高效地利用行车风而提高变速器M的冷却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36与管道罩42的对合部夹设绳状的密封构件58。
根据该结构,通过沿着壳体主体36与管道罩42的对合部地配置绳状的密封构件58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提高冷却管道43的清洁性并实现成本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管道43具备:将第一纵向通路46b与第二纵向通路48b之间分隔的分隔壁52、与分隔壁52的下端部相连并绕过管道出口45的下方而向上方折回的出口下壁53、与出口下壁53的后端部相连并沿着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壁54、与第一纵壁54的上端部相连并在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方向管道入口44侧弯折而向前方延伸的管道上壁55、以及与管道上壁55的前端部相连并在管道入口44的前方向下方弯折而沿着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壁56,分隔壁52、出口下壁53、第一纵壁54、管道上壁55及第二纵壁56构成从壳体主体36及管道罩42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立起的连续的立起壁51,并且立起壁51的立起前端部51a经由连续的绳状的密封构件58而与另一者相接。
根据该结构,遍及管道入口44、第一纵向通路46b及管道出口45的流路、以及遍及管道入口44、第二纵向通路48b及杂质排出口47的流路由连续的立起壁51和绳状的密封构件58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管道内流路的密封性,并实现由简易的密封结构带来的成本下降及组装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58中的位于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的终端部比与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相接的基端部更靠下方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沿着分隔壁52、出口下壁53、第一纵壁54、管道上壁55及第二纵壁56呈涡卷状地延伸的密封构件58中,终端部比基端部延伸至下方,因此通过密封构件58的基端部及终端部的上下位置的交叠能简易地提高前后排列的两个纵向通路46b、48b的密封性,能够实现清洁性的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的密封构件58的终端部延伸至与管道出口45的中心位置45a相同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在密封构件58的下方考虑行车风的影响(间隙风的侵入引起的气流的紊乱等),通过将密封构件58的终端部尽可能地延伸至下方,能够抑制密封构件58的下方的气流的紊乱引起的卷起,并与行车风产生的吸出效果(负压效果)相互结合而提高第二纵向通路48b的杂质去除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适用本发明的外气导入壳体并不局限于使用了V带的变速器M的壳体,可以是使用了齿轮、链条等的传动机构的壳体,或机构以外的例如电气安装部件等单元的壳体。而且,可以是各种空气滤清器壳体。即,适用本发明的进气管道并不局限于冷却管道。管道入口44并不局限于相对于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向前方偏移的结构,可以是向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偏移的结构。
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者跨车身地乘坐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而且,也可以适用于跨骑型车辆以外的乘用车等。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具备能够向车辆(1)的外气导入壳体(35)内导入外气的进气管道(43),其中,
所述进气管道(43)具备:取入外气的管道入口(44)、朝向比所述进气管道(43)靠下游侧的外气导入部(35a)取出外气的管道出口(45)、遍及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管道出口(45)之间的管道通路(46)、将从所述管道入口(44)进入到管道内的杂质向管道外排出的杂质排出口(47)、以及遍及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杂质排出口(47)之间的杂质排出通路(48),
所述管道通路(46)形成从所述管道出口(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通路(46b),
所述管道入口(44)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所述杂质排出通路(48)形成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相邻而向所述管道入口(44)的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向通路(48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车辆(1)具备:
曲轴(23),其指向车宽方向;
后轮车轴(AR),其与所述曲轴(23)平行而配置在所述曲轴(23)的后方;
驱动滑轮(31),其设置在所述曲轴(23)的轴端部(23a);
从动滑轮(32),其配置在比所述驱动滑轮(31)靠所述后轮车轴(AR)侧的位置;及
传动带(33),其遍及所述驱动滑轮(31)和所述从动滑轮(32)地架设,
所述外气导入壳体(35)是收容变速器(M)的变速器壳体(35),所述变速器(M)包括所述驱动滑轮(31)、所述从动滑轮(32)及所述传动带(33),
所述变速器壳体(35)具备将所述曲轴(23)及所述驱动滑轮(31)的轴向外侧覆盖的壳体罩(37),
在所述壳体罩(37)配置能够朝向所述驱动滑轮(31)导入外气的作为冷却管道的所述进气管道(43),
所述管道入口(44)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向前方偏移的位置,
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壳体罩(37)具备壳体主体(36)和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36)的管道罩(42),
所述进气管道(43)由所述壳体主体(36)和所述管道罩(42)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在所述管道入口(44)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之间设有比所述管道入口(44)的下端部(44b)更向上方延伸的分隔壁(52)。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管道入口(44)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端部(46a)在车辆行进方向的前侧指向车辆外侧面并开口,
在所述管道入口(44)设有百叶窗(49),所述百叶窗(49)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多个百叶窗板(49a)。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车辆(1)是具有乘客放脚的底板部(29)的踏板型车辆,
所述底板部(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前低后高地倾斜形成,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所述底板部(29)的下表面后端部(29b)的延长线(29c)上配置所述管道入口(44)。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壳体罩(37)具备壳体主体(36)和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36)的管道罩(42),
在所述壳体主体(36)与所述管道罩(42)的对合部夹设有绳状的密封构件(5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进气管道(43)具备:将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与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之间分隔的分隔壁(52)、与所述分隔壁(52)的下端部相连并绕过所述管道出口(45)的下方而向上方折回的出口下壁(53)、与所述出口下壁(53)的后端部相连并沿着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壁(54)、与所述第一纵壁(54)的上端部相连并在所述第一纵向通路(46b)的上方向所述管道入口(44)侧弯折而向前方延伸的管道上壁(55)、以及与所述管道上壁(55)的前端部相连并在所述管道入口(44)的前方向下方弯折而沿着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纵壁(56),
所述分隔壁(52)、所述出口下壁(53)、所述第一纵壁(54)、所述管道上壁(55)及所述第二纵壁(56)构成从所述壳体主体(36)及所述管道罩(42)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立起的连续的立起壁(51),并且所述立起壁(51)的立起前端部(51a)经由连续的绳状的所述密封构件(58)而与另一者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所述密封构件(58)的与所述第二纵壁(56)的下端部(56a)相接的终端部配置在比与所述分隔壁(52)的上端部(52a)相接的基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其中,
位于所述第二纵向通路(48b)的前缘的所述密封构件(58)的终端部延伸至与所述管道出口(45)的中心位置(45a)相同的高度。
CN202010031943.6A 2019-02-15 2020-01-13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Pending CN1115723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5631A JP2020131839A (ja) 2019-02-15 2019-02-15 車両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JP2019-025631 2019-0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2333A true CN111572333A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18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1943.6A Pending CN111572333A (zh) 2019-02-15 2020-01-13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31839A (zh)
CN (1) CN111572333A (zh)
PH (1) PH1202000005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9642A (zh) * 2006-12-06 2008-08-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00331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EP2368417A1 (de) * 2010-03-24 2011-09-28 Deere & Company Erntemaschine mit einer Siebeinrichtung für Kühlluft
CN102483146A (zh) * 2009-09-03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带式无极变速器的冷却风导入构造
CN104428525A (zh) * 2012-07-11 2015-03-18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进气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3183B2 (ja) * 2011-09-25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6242712B2 (ja) * 2014-02-24 2017-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306978B2 (ja) * 2014-08-21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WO2017033615A1 (ja) * 2015-08-21 2017-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9642A (zh) * 2006-12-06 2008-08-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00331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483146A (zh) * 2009-09-03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带式无极变速器的冷却风导入构造
EP2368417A1 (de) * 2010-03-24 2011-09-28 Deere & Company Erntemaschine mit einer Siebeinrichtung für Kühlluft
CN104428525A (zh) * 2012-07-11 2015-03-18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进气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1839A (ja) 2020-08-31
PH12020000051A1 (en) 202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4586B2 (en)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hybrid vehicle
JP3879421B2 (ja) 鞍乗型4輪車
US6287354B1 (en) Vehicular air cleaner device
US8950799B2 (en) Windbreak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7810600B2 (en) Motorcycle with intake duct for belt chamber arranged between seat and rear fender
JP3572262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を有する騎乗型不整地四輪走行車
JP4894401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US7458343B2 (en) Atmospheric pollutant treatment structure
CN215922429U (zh) 跨骑型车辆
JP378649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
CN101062705B (zh) 摩托车
CN111572333A (zh) 车辆的进气管道结构
CN106560392B (zh) 鞍骑型车辆
JP5849688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CN108248740A (zh)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KR100891781B1 (ko)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의 냉각 구조
JP6256017B2 (ja) ベルト変速装置の冷却構造
JP7131360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799415B (zh) 自动二轮车
JP2013136998A (ja)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WO2021192212A1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5247049A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2007203827A (ja) ベルト式変速機およびレッグシールドを備える車両
CN216102547U (zh) 鞍乘型车辆
JP73096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