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5149A -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5149A
CN111525149A CN202010387113.7A CN202010387113A CN111525149A CN 111525149 A CN111525149 A CN 111525149A CN 202010387113 A CN202010387113 A CN 202010387113A CN 111525149 A CN111525149 A CN 111525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composite electrode
intermediate product
porous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71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继军
唐升智
伍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shan Innovati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shan Innovati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shan Innovati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shan Innovati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871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51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5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51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3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13Gas-impermeable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1Organic resins; Organic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将中间产物二脱除溶剂一得到中间产物三;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后得到复合电极。本发明能使树脂有效填充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内,同时减少覆盖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树脂,既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又有效降低电阻率,有效提高液流电池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液流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流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利用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是一种新能源产品,不同于通常使用固体材料电极或气体电极的电池,其活性物质是流动的电解质溶液,它最显著特点是规模化蓄电。液流电池由电堆单元、电解质溶液及电解质溶液储供单元、控制管理单元等部分组成,液流电池区别于其它电池的最主要特征,是将原先储存在固体电极上的电化学活性物质溶解进入电解液中,通过电解液循环流动给电池供给电化学反应所需的活性物质。由于参与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溶解于电解质溶液中,只要改变所使用的电解液量,就能够改变电池的储能容量。液流电池的特定结构为用户提供极大便利,既能够满足用户对储能容量要求,又能够满足储能功率的需求。
双极板是液流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在电池中连接上一级单电池负极与下一级单电池正极,两侧电解液分别为上一级单电池的负极电解液和下一级单电池的正极电解液。因此,液流电池的双极板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同时需要有效阻止电解液渗透性能,满足电池制造与使用过程的机械强度要求。
现有的液流电池双极板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采用具有孔隙的柔性石墨板为基础材料,将其浸渍于热塑性树脂中使得热塑性树脂填充入石墨板内的孔隙,再经过固化、压制等程序制成液流电池的双极板,石墨板起到导电的作用,而热塑性树脂能提高石墨板的机械强度并且阻止电解液渗透,但现有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双极板的导电性能较差,双极板的电阻率较大,会影响液流电池的性能,并且热塑性树脂难以有效填充满石墨板内的孔隙,浸渍处理时间长、效率低下,石墨板内部的热塑性树脂含量较少,从而制得的双极板仍然容易出现机械强度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解决目前技术中制备液流电池双极板的方法容易导致双极板出现导电性差、机械强度差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D、将中间产物二脱除溶剂一得到中间产物三;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后得到复合电极。
本发明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中得到的树脂溶液的粘度较小,具有较好的流动浸润性,并且在浸渍的同时进行振动使得树脂溶液能更有效的填充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内,最终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内部能有效被树脂溶液填充满,最终提高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内部含树脂量,从而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满足电池制造与使用过程的要求;当多孔隙导电材料层浸渍于树脂溶液中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两侧表面也会被树脂溶液覆盖,在脱除溶剂之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就会被塑化的热塑性树脂覆盖,从而多孔隙导电材料层难以充分与电解液接触,从而制得的复合电极的电阻率较高,导电性能较差,严重影响液流电池的性能,而本发明在进行浸渍之后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从而在脱除溶剂之后能有效避免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被塑化的热塑性树脂覆盖,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能充分的与电解液接触,从而能有效的降低制得的复合电极的电阻率,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性。本发明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有效增加了复合电极内部的热塑性树脂含量,同时减少了复合电极表面的热塑性树脂含量,从而既能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电阻率,满足液流电池的性能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B中采用超声波进行振动浸渍,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能够加快浸渍的速度,同时提高浸渍充分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内部热塑性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C中采用机械刮除方式去除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以得到中间产物二,机械刮除方式效率高,实施方便简单,能有效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从而有效避免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被塑化的热塑性树脂覆盖,进而有效的降低制得的复合电极的电阻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C中仅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中间区域的树脂溶液,用以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边缘处形成由树脂溶液构成的环形带,在将复合电极组装成电池时还需要在复合电极的两侧表面的边缘处附上绝缘条,而本发明直接利用树脂溶液构成的环形带在脱除溶剂后形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带,从而能省去后续在复合电极的两侧表面的边缘处附上绝缘条的加工步骤,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热塑性树脂为氯化聚氯乙烯、氟化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其中的氯化聚氯乙烯为较优选择,氯化聚氯乙烯由聚氯乙烯树脂氯化改性制得,分子链排列的不规则性增加,极性增加,使树脂的溶解性增大,化学稳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及耐酸、碱、盐、氧化剂等的腐蚀的性能,并且提高了树脂的热变形温度的机械性能,而且与其他热塑性工程塑料比较,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电极的制作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D中在脱除溶剂后的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溶剂二以溶解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残余的热塑性树脂,进一步的充分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残存的热塑性树脂,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能充分的与电解液接触,从而能有效的降低制得的复合电极的电阻率,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剂一、溶剂二为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氯仿、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其中的一种,溶剂一、溶剂二可选相同成分的溶剂也可选不同成分的溶剂,热塑性树脂能充分溶解于上述的各种溶剂中,从而能保障浸渍的均匀性和充分性,其中的四氢呋喃是一种无色、可与水混溶、在常温常压下有较小粘稠度的有机液体,能保障得到的树脂溶液的粘度较小,具有较好的流动浸润性,提高浸渍效率和充分性,并且四氢呋喃的沸点低,在脱除溶剂一时所需的加热能耗低。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E中的导电剂由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而成,直接将导电材料涂覆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时导电材料的附着性差,容易脱落,并且涂覆均匀性差,影响复合电极的导电均匀性,而本发明采用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制得溶液形式的导电剂,能有效提高涂覆均匀性,并且能使得导电材料能更有效稳定的附着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导电材料能更好的嵌入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来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截面,在加热加压制得复合电极后也能有效避免导电材料脱落,避免脱落的导电材料导致电堆堵塞,避免导电材料脱落导致复合电极的电阻率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电材料为碳纳米管、膨胀石墨、鳞片石墨、碳黑、乙炔黑、长碳纤维、短碳纤维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成,导电材料嵌入附着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从而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整个表面具有均匀性的导电性,能有效降低复合电极的电阻率,提高电堆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E中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处理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15分钟,重复步骤E若干次后将温度升温至130℃并保温30~35分钟,然后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终得到复合电极。通过加热加压的方式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中的热塑性树脂有效塑化成型,最终确保得到的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满足电池制造与使用过程的要求,实现优良的导电性能,有效避免复合电极出现易碎状况,具有较好的柔韧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采用振动浸渍的方式使得树脂溶液能更有效的填充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内,提高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内部被树脂溶液填充的充满率,提高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内部含树脂量,从而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满足电池制造与使用过程的要求,同时减少覆盖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热塑性树脂,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能充分的与电解液接触,从而能有效的降低制得的复合电极的电阻率,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性,从而既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同时又有效降低电阻率,充放电阻大大降低,充放电效率明显提高,能有效提高液流电池的性能;
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易于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与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涂覆导电剂次数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能使得热塑性树脂有效填充满多孔电极材料的内部,从而有效提高电极的结构强度,并且有效降低电极的电阻率,提高电极的导电性,从而提高液流电池的性能。
实施例一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步骤主要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热塑性树脂可采用氯化聚氯乙烯、氟化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溶剂一采用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氯仿、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其中的一种,热塑性树脂的重量百分比为5~25%,优选为20~25%,更优选为22%~25%,还可加入增塑剂,可使复合电极在保障强度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韧性,降低脆性,提高抗弯强度,增塑剂具体可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本实施例中,热塑性树脂只采用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重量百分比为2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重量百分比可为3.5%,四氢呋喃(THF)的重量百分比为71.5%;
在制备树脂溶液时,准确称量四氢呋喃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后先加入容器内进行搅拌混匀,然后将氯化聚氯乙烯缓慢少量加入容器内并在加料过程中保持搅拌,最终确保氯化聚氯乙烯溶解完全并搅拌混匀最终得到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多孔隙导电材料层可选自石墨毡、碳毡、碳纸和碳布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采用石墨毡,将石墨毡浸没入树脂溶液中并进行振动浸渍,可采用电机振动方式也可采用超声波振动方式,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能够加快浸渍的速度,同时提高浸渍充分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内部热塑性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进行超声波振动浸渍30分钟;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机械刮除方式去除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具体的可采用平行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机械式刮刀接触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并沿着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移动来刮除树脂溶液,并且将刮除下来的树脂溶液回收再利用,避免材料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D、将中间产物二脱除溶剂一(四氢呋喃),具体可在真空干燥箱内进行真空干燥,最终得到中间产物三,四氢呋喃的沸点低,可在室温下通过真空干燥方式脱除溶剂,脱除溶剂所需的能耗低,留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上的材料主要为热塑性树脂,利用热塑性树脂填堵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从而有效阻止电解液渗透;
真空干燥箱通过真空管连接着真空泵,真空泵的出口通过排气管连接着回收瓶,回收瓶内装有蒸馏水,排气管伸入在液面之下,从而可将溶剂一回收,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
具体的,导电剂由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而成,所述的导电材料为碳纳米管、膨胀石墨、鳞片石墨、碳黑、乙炔黑、长碳纤维、短碳纤维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材料采用碳纳米管(CNT),溶剂三为乙醇,碳纳米管与乙醇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溶液,然后将溶液形式的导电剂涂刷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此为“湿刷”,能提高碳纳米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均匀性,并且使得碳纳米管具有更好的附着性,能有效避免碳纳米管脱落,保障复合电极具有长效稳定导电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热压机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热压机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分钟;
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进行加热加热,重复此过程三次,至复合电极的表面呈均匀黑色位置,导电材料能很好的嵌入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包括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里以及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空隙内的热塑性树脂中)来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截面;
然后再将热压机升温至130℃并保温30分钟;
然后热压机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刷子轻刷掉复合电极表面多余的碳纳米管,得到最终的复合电极。
表1树脂溶液成分实施例
Figure BDA0002484448900000081
如表1所示的树脂溶液成分实施例,如果在树脂溶液中添加了导电介质材料(包括碳粉、碳纳米管等材料),无论树脂溶液的粘度大小如何,添加了导电介质材料的树脂溶液都难以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内部浸润良好,即,制得的复合电极的内部树脂含量少,从而制得的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较差,难以满足需求;而在树脂溶液中不添加导电介质材料时,树脂溶液能更好的浸润多孔隙导电材料层内部,最终有效提高制得的复合电极的内部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
如图1所示,A代表第一次热压,并且不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6.8Ω;B代表第一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5.0Ω,相比于A平均电阻降低了26.5%;C代表第二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9Ω,相比于B平均电阻降低了22%;D代表第三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5Ω,相比于C平均电阻降低了10.1%;E代表第四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3Ω,相比于D平均电阻降低了5.7%;F代表第一次对复合电极进行水清洗,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4.2Ω,相比于E平均电阻增加了27.3%,这是因为水清洗会使得复合电极表面一些附着不牢的CNT脱落,从而会导致平均电阻出现反弹增加的状况;G代表第五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2.9Ω,相比于F平均电阻降低了31.0%;H代表第二次对复合电极进行水清洗,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4.0Ω,相比于G平均电阻增加了37.9%;I代表第六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7Ω,相比于H平均电阻降低了7.5%;J代表第七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3Ω,相比于I平均电阻降低了10.8%;K代表第三次对复合电极进行水清洗,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6Ω,相比于J平均电阻增加了9.1%;L代表第八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刷导电剂后再热压,此时得到的复合电极的平均电阻为3Ω,相比于K平均电阻降低了16.7%。
实施例二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步骤主要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在本实施例中,热塑性树脂采用氟化聚氯乙烯与聚苯乙烯按照1:1混合而成,溶剂一采用甲苯,热塑性树脂的重量百分比为22%,甲苯的重量百分比为78%;
在制备树脂溶液时,准确称量甲苯后先加入容器内,然后将热塑性树脂缓量加入容器内并在添加过程中保持搅拌,最终确保热塑性树脂溶解完全并搅拌混匀最终得到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在本实施例中,多孔隙导电材料层采用石墨毡,将石墨毡浸没入树脂溶液中并进行振动浸渍,采用电机振动方式来提高浸渍充分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内部热塑性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机械刮除方式去除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具体采用平行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机械式刮刀接触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并沿着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移动来刮除树脂溶液,并且将刮除下来的树脂溶液回收再利用,避免材料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D、将中间产物二脱除甲苯以得到中间产物三,具体可在真空干燥箱内进行真空干燥,甲苯的沸点较高,在真空干燥过程中需要进行加热来实现高效、充分的脱除甲苯,加热温度可为80~100℃,温度越高则脱除时间更短;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后得到复合电极;
具体的,导电剂可以直接采用导电材料构成,所述的导电材料为碳纳米管、膨胀石墨、鳞片石墨、碳黑、乙炔黑、长碳纤维、短碳纤维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成,将导电剂涂刷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使得复合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界面,能够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均匀性,保障复合电极具有长效稳定导电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热压机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热压机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分钟;
并且,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进行加热加热,重复此过程三次,至复合电极的表面呈均匀黑色位置;
然后再将热压机升温至130℃并保温30分钟;
然后热压机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刷子轻刷掉复合电极表面多余的碳纳米管,最终得到复合电极。
实施例三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步骤主要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热塑性树脂采用聚苯乙烯与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1:1混合而成,溶剂一采用氯仿,并且加入增塑剂,增塑剂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本实施例中,热塑性树脂的重量百分比为20%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重量百分比可为3.5%,氯仿的重量百分比为76.5%;
在制备树脂溶液时,准确称量氯仿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后先加入容器内进行搅拌混匀,然后将热塑性树脂缓量加入容器内并在加入过程中保持搅拌,最终确保热塑性树脂溶解完全并搅拌混匀最终得到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在本实施例中,多孔隙导电材料层采用石墨毡,将石墨毡浸没入树脂溶液中并进行超声波振动浸渍,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能够加快浸渍的速度,同时提高浸渍充分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内部热塑性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进行超声波振动浸渍25~35分钟;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采用平行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机械式刮刀接触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并沿着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移动来刮除树脂溶液,并且将刮除下来的树脂溶液回收再利用,避免材料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D、将中间产物二加热脱除氯仿以得到中间产物三,具体可在真空干燥箱内进行真空干燥,氯仿的沸点61~62℃,可在室温下通过真空干燥方式脱除溶剂,也可在真空干燥过程中进行加热以缩短脱除时间;
在脱除溶剂后的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通过喷涂的方式均匀涂覆上溶剂二,溶剂二采用氯仿,利用氯仿溶解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残余的热塑性树脂,进一步的达到减少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残留的热塑性树脂的目的,使得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能更好裸露出来,有利于使得复合电极形成良好的导电界面,从而有效降低电阻率,有效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性;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
具体的,导电剂由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材料采用碳纳米管,溶剂三为乙醇,碳纳米管与乙醇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溶液,然后将溶液形式的导电剂涂刷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能提高碳纳米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均匀性,并且使得碳纳米管具有更好的附着性,能有效避免碳纳米管脱落,保障复合电极具有长效稳定导电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热压机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热压机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15分钟;
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进行加热加热,重复此过程若干次,导电材料能很好的嵌入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包括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里以及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空隙内的热塑性树脂中)来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截面;
然后再将热压机升温至130℃并保温25分钟;
然后热压机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刷子轻刷掉复合电极表面多余的碳纳米管,最终得到复合电极。
实施例四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步骤主要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热塑性树脂采用氯化聚氯乙烯,溶剂一采用四氢呋喃,并且加入增塑剂,增塑剂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本实施例中,氯化聚氯乙烯的重量百分比为22%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重量百分比可为3%,四氢呋喃的重量百分比为75%;
在制备树脂溶液时,准确称量四氢呋喃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后先加入容器内进行搅拌混匀,然后将氯化聚氯乙烯缓量加入容器内并在加入过程中保持搅拌,最终确保氯化聚氯乙烯溶解完全并搅拌混匀最终得到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在本实施例中,多孔隙导电材料层采用石墨毡,将石墨毡浸没入树脂溶液中并进行超声波振动浸渍,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能够加快浸渍的速度,同时提高浸渍充分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内部热塑性树脂含量,提高复合电极的机械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进行超声波振动浸渍35分钟;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采用平行于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机械式刮刀接触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并沿着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移动来刮除树脂溶液,并且将刮除下来的树脂溶液回收再利用,避免材料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在刮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时,仅刮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中间区域的树脂溶液,保留靠近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边缘处的树脂溶液,从而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形成沿着边缘的由树脂溶液构成的环形带,在进行步骤D后,环形带内的四氢呋喃被脱除,从而剩下由氯化聚氯乙烯构成的环形的绝缘带,进而无需在组装电池时再在复合电极的边缘加工上绝缘条,减少加工步骤,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D、将中间产物二脱除溶剂一(四氢呋喃)得到中间产物三,具体可在真空干燥箱内进行真空干燥,四氢呋喃的沸点低,可在室温下通过真空干燥方式脱除溶剂;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
具体的,导电剂由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材料采用碳纳米管,溶剂三为乙醇,碳纳米管与乙醇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溶液,然后将溶液形式的导电剂涂刷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能提高碳纳米管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复合电极的导电均匀性,并且使得碳纳米管具有更好的附着性,能有效避免碳纳米管脱落,保障复合电极具有长效稳定导电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热压机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热压机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分钟;
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进行加热加热,重复此过程若干次,至复合电极的表面呈均匀黑色位置,导电材料能很好的嵌入到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表面(包括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里以及导电材料嵌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的空隙内的热塑性树脂中)来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截面;
然后再将热压机升温至130℃并保温30分钟;
然后热压机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刷子轻刷掉复合电极表面多余的碳纳米管,最终得到复合电极。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A、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溶剂一中制得树脂溶液;
B、将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置入步骤A得到的树脂溶液中进行振动浸渍,以使树脂溶液填充进入多孔隙导电材料层的孔隙中得到中间产物一;
C、将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去除得到中间产物二;
D、将中间产物二脱除溶剂一得到中间产物三;
E、在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导电剂,然后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后得到复合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采用超声波进行振动浸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采用机械刮除方式去除中间产物一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树脂溶液以得到中间产物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仅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中间区域的树脂溶液,用以在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的边缘处形成由树脂溶液构成的环形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塑性树脂为氯化聚氯乙烯、氟化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D中在脱除溶剂后的中间产物三的多孔隙导电材料层两侧表面涂覆溶剂二以溶解去除多孔隙导电材料层表面残余的热塑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剂一、溶剂二为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氯仿、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其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的导电剂由导电材料与溶剂三混合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材料为碳纳米管、膨胀石墨、鳞片石墨、碳黑、乙炔黑、长碳纤维、短碳纤维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中对中间产物三进行加热加压处理的温度为125℃,并且保温10~15分钟,重复步骤E若干次后将温度升温至130℃并保温30~35分钟,然后停止加热在保压状态下自然冷却至室温,最终得到复合电极。
CN202010387113.7A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15251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7113.7A CN111525149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7113.7A CN111525149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5149A true CN111525149A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08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7113.7A Pending CN111525149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514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0486A (zh) * 2021-06-03 2021-09-17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63683A (zh) * 2022-12-29 2023-03-28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1324A (zh) * 2012-09-25 2013-01-2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钒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35928A (zh) * 2012-12-18 2013-04-1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钒电池用一体化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33336A (zh) * 2012-08-29 2014-03-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31879A (zh) * 2017-07-04 2017-11-07 清华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双极板的连续化制造方法
WO2020033763A1 (en) * 2018-08-10 2020-02-13 Ess Tech,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 redox flow battery system by roll-to-roll process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3336A (zh) * 2012-08-29 2014-03-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1324A (zh) * 2012-09-25 2013-01-2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钒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35928A (zh) * 2012-12-18 2013-04-1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钒电池用一体化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31879A (zh) * 2017-07-04 2017-11-07 清华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双极板的连续化制造方法
WO2020033763A1 (en) * 2018-08-10 2020-02-13 Ess Tech,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 redox flow battery system by roll-to-roll processing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0486A (zh) * 2021-06-03 2021-09-17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63683A (zh) * 2022-12-29 2023-03-28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63683B (zh) * 2022-12-29 2023-09-12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5622B (zh) 一种石墨烯@金属磷化物@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489814B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改性隔膜的制备方法、改性隔膜以及具有多层该改性隔膜的锂硫电池
CN102760867B (zh) 包含石墨烯基水凝胶的超级电池极板、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组装的铅酸超级电池
CN110034279B (zh) 一种柔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024408B (zh) 一种氧化钌-硫化铜复合材料、应用及一种超级电容器用的电极片
CN105489898A (zh) 导电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1174509B (zh) 用于超级电容器中的集电极的表面处理方法
CN106159197A (zh) 一种柔性一体化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25149A (zh)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CN108346523A (zh) 一种混合型储能器件的含锂金属负极制备方法
CN107819136B (zh) 一种层叠结构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1007B (zh) 一种碳纳米材料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25150A (zh) 一种液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方法
CN107579256A (zh) 一种导电浆料及其形成网状碳导热导电网络集流体的方法
CN110364687A (zh) 一种柔性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及所制备的电极和用途
CN103887475A (zh) 自组装碳基材电池负极结构
US8088261B2 (en) CuC1 thermochemical cycle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CN105810947A (zh) 一种铝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极及铝离子电池
Su et al. Bifunctional hydrogen-bonding cross-linked polymeric binders for silicon anod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2985595A (zh)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集电流器的制作方法
CN101150015A (zh) 一种电极基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112604A (zh) 一种石墨烯纤维基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18482B (zh) 一种磺化聚芳醚酮、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154507A (zh) 一种超级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40828B (zh) 一种规模化生产的超级电容器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