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7701B -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7701B
CN111497701B CN202010366701.2A CN202010366701A CN111497701B CN 111497701 B CN111497701 B CN 111497701B CN 202010366701 A CN202010366701 A CN 202010366701A CN 111497701 B CN111497701 B CN 1114977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assenger seat
passenger
state
s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67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7701A (zh
Inventor
高子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67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77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7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7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7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7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56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the occupant to get in or out of the vehicle, e.g. stowing a seat forw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所述方法包括: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并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从而实现了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调节方法、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车辆中的乘客座椅可以进行前后调节。乘客在乘坐车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乘客座椅。但是,上一位乘客设置的乘客座椅的位置,不一定可以满足下一位乘坐车辆的乘客的乘坐需求。还容易导致乘客的上下车辆的过程中,由于乘客座椅之间的位置过窄,从而上下车辆困难。在此情况下,乘客通常需要在进入车辆并乘坐在乘客座椅之后,才可调节乘客座椅的位置,或者,由车辆驾驶员调节乘客座椅;导致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相应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和一种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椅包括副驾座椅以及一排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副驾后座座椅;
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若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椅包括N排乘客座椅,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i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和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的车门开启时,确定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调节,包括:
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第一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椅包括副驾座椅以及一排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副驾后座座椅;
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一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第一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二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二调节子模块,用于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椅包括N排乘客座椅,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i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三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三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模块还包括:
第四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四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模块还包括:
第五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和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五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四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的车门开启时,确定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六条件确定子模块,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六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状态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第二调节模块,用于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调节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车辆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车辆能够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调节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并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从而实现了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车门是否开启,从而确定乘客是否需要上车。并在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并根据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调节可能影响乘客舒适性的目标乘客座椅,为乘客上下车留出出入空间,并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需要上车。在此情况下,可以检测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是否需要对乘客座椅进行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在车辆的行驶速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可以认为所述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例如,7Km/h、5Km/h、0Km/h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车辆可以设置有若干个车门以及若干个乘坐座椅。当检测到任意一个车门开启时,可以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车辆中非车辆驾驶员乘坐的座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检测到车门开启的时刻,检测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车门开启时刻所述车辆中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调节乘客座椅。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检测到车门开启的过程中,持续地检测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若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由于乘客的上下车出现变化,可以根据变化后的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调节乘客座椅。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车辆中可以设置有车内摄像头,和/或,座椅压力传感器。所述车内摄像头可以用于通过拍摄图像或视频的方式识别乘客以及乘客所在的位置,从而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座椅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通过压力检测的方式,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乘坐状态可以包括:空闲状态和载人状态。空闲状态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没有乘客乘坐的状态。所述载人状态可以作为所述乘客座椅存在乘客乘坐的状态。
步骤102,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调节,使乘客可以较为容易的上下车,并具有较为舒适的乘坐空间。
在具体实现中,车辆中的乘客座椅,可能存在支持前后调节的乘客座椅和不支持前后调节的乘客座椅。例如,在四座车辆中,副驾座椅可以支持前后调节,而后排座椅根据车辆型号不同,可能不支持前后调节,也可能支持前后调节。又例如,在具有两排后排座椅的七座车辆中,副驾座椅以及第一排后排座椅支持前后调节,而第二排后排座椅不支持前后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前后方向可以为与车辆行驶方向平行的方向。对于支持前后调节的乘客座椅,可以通过前后调节,以改变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或者,改变乘客座椅之间的间距。由此,可以通过前后调节所述支持前后调节的乘客座椅,拓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以及乘客的乘坐空间,从而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一般来说,乘客需要上车时,乘客开启的车门可以对应有一排乘客座椅。该一排乘客座椅中可能存在乘客座椅是乘客需要乘坐的,且该一排乘客座椅与其前方的玻璃或者乘客座椅之间的间隙,可以为乘客上下车需要经过的通道。若乘客开启的车门对应的一排乘客座椅与前方的玻璃或者乘客座椅之间具有较宽的间距,则乘客可以较为轻松地上下车,并且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
然而,所述乘客座椅中可能存在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前后调节所述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和/或其正前方的乘客座椅,容易降低所述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坐座椅上乘客的舒适性。由此,可以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在支持前后调节的乘客座椅中,确定影响乘客上下车的舒适性,且不会影响当前车辆内部乘客的舒适性的目标乘客座椅;然后对所述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使乘客可以较为轻松地上下车,并且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并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从而实现了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以下以车辆的乘客座椅为两排,第一排包括副驾座椅,第二排为后排座椅的场景为例,对如何确定目标乘客座椅和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说明。
其中,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副驾后座座椅。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副驾座椅可以为与车辆驾驶员乘坐的主驾座椅位于同一排的乘客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可以为位于主驾座椅以及副驾座椅后方的乘客座椅。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可以为所述后座座椅中,位于所述副驾座椅正后方的乘客座椅。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希望乘坐所述副驾座椅,由此,可以检测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为需要上车的乘客留出上车通道、以及提供舒适的乘坐空间。
其中,检测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可以确定副驾座椅是否已有乘客乘坐,以确定是否存在乘客希望乘坐所述副驾座椅,从而是否需要前后调节副驾座椅。若副驾座椅需要前后调节,则可能影响坐在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客的乘坐空间。由此,可以确定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副驾座椅是否可以进行调节。
步骤202,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需要上车,且副驾座椅可以进行调节。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以确定所述副驾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副驾座椅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副驾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副驾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副驾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大。
所述副驾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副驾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副驾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副驾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当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为位于所述标准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标准位置更加偏向后方的位置时,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副驾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可以为满足副驾乘坐条件。而当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为位于比所述标准位置更加偏向前方的位置时,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进入副驾座椅可能存在困难,且副驾座椅的乘坐空间较为狭窄,则此时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可为不满足所述副驾乘坐条件。
步骤203,若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副驾座椅,使副驾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便于乘客上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坐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位于标准位置,或者比所述标准位置更加偏向后方的位置,则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座椅满足所述副驾乘坐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若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从而实现了判断副驾座椅是否可以调节,并在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即副驾座椅可以调节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副驾座椅是否需要调节,并在所述副驾座椅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向后调节所述副驾座椅,扩宽了乘客进入副驾座椅的通道,并提高了乘坐副驾座椅的舒适性。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步骤301,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希望乘坐所述一排后排座椅中的至少一个后排座椅,或者,存在乘客希望从后排座椅下车。
对于希望乘坐后排座椅的乘客来说,若所述后排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上下车通道,以及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对于希望从后排座椅下车的乘客来说,若所述后排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下车通道。
而由于主驾座椅为车辆驾驶员乘坐的座椅,一般情况下,主驾座椅的调节方式由车辆驾驶员决定。而主驾座椅正后方的后排座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支持前后调节,或者不支持前后调节。
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前后调节不影响所述主驾座椅,则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可以设置为支持前后调节。并且,可以通过前后调节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扩宽副驾座椅与副驾后座座椅之间的间距,便于乘客上下车,以及为乘客提供更加宽敞的乘坐空间。由此,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可以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是否需要调节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为需要上下车的乘客留出上下车通道、以及提供舒适的乘坐空间。
步骤302,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需要上车,或者,主驾座椅正后方的后排座椅上的乘客需要下车。且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可以进行调节,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以确定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乘客座椅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大。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乘客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所述乘客座椅在车辆中的位置,为不同的乘客座椅设置不同的标准位置。例如,可以设置所述副驾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设置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当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副驾后座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可以为满足后排乘坐条件。而当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从后排座椅的车门上下车可能存在困难,且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空间较为狭窄,则此时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可以不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步骤303,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座乘客,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使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与所述副驾座椅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便于乘客上下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坐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只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只将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同时将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同时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此时可以向前调节所述副驾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副驾后座座椅;或者,可以同时向前调节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且所述副驾座椅向前调节更多距离;或者,可以同时向后调节所述副驾座椅以及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且所述副驾后座座椅向后调节更多距离。在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副驾座椅与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副驾后座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从而实现了判断副驾座椅和/或副驾后座座椅是否可以调节,并在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即副驾座椅和/或副驾后座座椅可以调节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副驾座椅和/或副驾后座座椅是否需要调节,并在所述副驾后座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的情况下,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扩宽了乘客进入后排座椅的通道,并提高了乘坐副驾后座座椅的舒适性。
以下以车辆的乘客座椅为N排,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的场景为例,对如何确定目标乘客座椅和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可以包括N排乘客座椅,且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即所述车辆可以具有至少两排乘客座椅。并且,每一排乘客座椅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具体地,对于第1排乘客座椅来说,其可能与主驾座椅位于同一排,或者,其可能位于主驾座椅的后方,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步骤401,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i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希望乘坐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的至少一个乘客座椅,或者,存在乘客希望从第i排乘客座椅下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i可以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即所述第i排可以为第2排至第N-1排中任意一排。
对于希望乘坐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客来说,若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上下车通道,以及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对于希望从第i排乘客座椅下车的乘客来说,若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下车通道。
若希望调节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与前方第i-1排乘客座椅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和/或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而由于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调节可能影响所述i-1排的乘客以及所述第i排的乘客,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调节可能影响所述第i排的乘客以及所述第i+1排的乘客,由此,可以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调节乘客座椅。
步骤402,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后,可以根据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确定目标乘客座椅,并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的一乘客座椅,在第i-1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位于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的正前方座椅,在第i+1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位于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的正后方座椅。可以基于所述第i排的乘客座椅、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确定目标乘客座椅,并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可选地,对于一排乘客座椅来说,所述乘客座椅之间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连接的。由此,若所述乘客座椅相互连接,则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的一乘客座椅来说,需要所述乘客座椅,以及与其相互连接的第i排的其他乘客座椅皆处于空闲状态,才可认为所述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并且,无论所述正后方座椅是否与第i+1排的其他乘客座椅相互连接,都需要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以及与所述乘客座椅连接的第i排其他乘客座椅正后方的第i+1排其他乘客座椅皆处于空闲状态,才可以认为所述正后方座椅处于空闲状态。
对于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若所述正前方座椅不与其他乘客座椅连接,则所述正前方座椅自身处于空闲状态,即可认为所述正前方座椅处于空闲状态。若所述正前方座椅与第i-1排的其他乘客座椅相互连接,则需要所述正前方座椅,以及与其连接的第i-1排的其他乘客座椅皆处于空闲状态,才可认为所述正前方座椅处于空闲状态。并且,在所述正前方座椅与第i-1排的其他乘客座椅相互连接的情况下,需要所述乘客座椅、第i排与所述乘客座椅相互连接的其他乘客座椅、位于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相互连接的第i-1排的其他乘客座椅正后方的第i排乘客座椅皆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才可认为所述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S11,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此时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
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则可以认为此时可以调节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以扩宽乘客的上下车通道,并提供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座乘客条件,以确定所述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以及第i-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大。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以及第i-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乘客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所述乘客座椅在车辆中的位置,为不同的乘客座椅设置不同的标准位置。例如,可以设置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设置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而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可以较难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狭窄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不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S12,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使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方便乘客上下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客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只将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同时将所述乘客座椅以及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同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且所述正前方座椅向前调节更多距离,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在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S21,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此时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
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为载人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为空闲状态时,则可以认为此时可以调节所述乘客座椅,以扩宽乘客的上下车通道,并提供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以确定所述乘客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的乘客座椅可以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的间距最大。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乘客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而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可以较难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狭窄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不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S22,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乘客座椅,使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方便乘客上下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坐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在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S31,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和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此时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
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则可以认为此时可以调节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以扩宽乘客的上下车通道,并提供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座乘客条件,以确定所述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以及第i-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大。
在具体实现中,第i排以及第i-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乘客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所述乘客座椅在车辆中的位置,为不同的乘客座椅设置不同的标准位置。例如,可以设置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设置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而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可以较难进入第i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狭窄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不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S32,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使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方便乘客上下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客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且,由于此时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后方座椅不存在乘客,所述乘客座椅向后调节不会对其他乘客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只将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只将所述乘客座椅作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乘坐条件。也可以同时将所述乘客座椅以及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此时可以同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且所述正前方座椅向前调节更多距离;或者,可以同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且所述乘客座椅向后调节更多距离;或者,可以将所述正前方座椅向前调节,并将所述乘客座椅向后调节,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在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从而实现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参照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步骤501,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的车门开启时,确定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乘客座椅侧的车门开启时,可以认为可能存在乘客希望乘坐第N排乘客座椅中的至少一个乘客座椅,或者,存在乘客希望从第N排乘客座椅下车。需要说明的是,第N排乘客座椅可以为所述车辆中的最后一排乘客座椅。
对于希望乘坐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客来说,若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上下车通道,以及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对于希望从第N排乘客座椅下车的乘客来说,若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与前方座椅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则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下车通道。
若希望调节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与前方第N-1排乘客座椅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和/或所述第N-1排乘客座椅。而由于所述第N-1排乘客座椅的调节可能影响所述N-1排的乘客以及所述第N排的乘客,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的调节可能影响所述第N排的乘客,由此,可以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调节乘客座椅。
步骤502,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此时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
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则可以认为此时可以调节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以扩宽乘客的上下车通道,并提供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此时,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座乘客条件,以确定所述正前方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是否需要调节。
在具体实现中,第N排以及第N-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支持前后调节,从而所述乘客座椅可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向前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小。向后调节幅度最大时,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的乘客座椅之间,或者所述乘客座椅与前方玻璃之间的间距最大。
在具体实现中,第N排以及第N-1排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标准位置。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所述乘客座椅的初始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所述乘客座椅的调节幅度中,选取一位置作为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例如,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宽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又例如,在车型较窄的车辆中,所述标准位置可以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前方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所述乘客座椅在车辆中的位置,为不同的乘客座椅设置不同的标准位置。例如,可以设置所述第N-1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位于正中的位置,设置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为调节幅度中更偏向后方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已经具有较宽的间距,乘客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第N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而当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时,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具有较窄的间距,乘客可以较难进入第N排的乘客座椅,并具有较为狭窄的乘坐空间,则此时所述乘客座椅可以为不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步骤503,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此时需要调节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使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可以具有较宽的间距,方便乘客上下车,且具有较宽的乘客空间。由此,可以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只将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只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也可以同时将所述乘客座椅以及所述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此时可以同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且所述正前方座椅向前调节更多距离;或者,可以同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且所述乘客座椅向后调节更多距离;或者,可以将所述正前方座椅向前调节,并将所述乘客座椅向后调节,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在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乘客座椅与所述正前方座椅皆处于标准位置时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此外,在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乘客座椅处于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处于载人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后调节所述乘客座椅,使所述乘客座椅满足所述后排乘坐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的车门开启时,确定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从而实现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S41,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所述乘客已经确定了自己希望乘坐的乘客座椅,而可以较少地在车辆内移动。此时,可以检测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是否需要对乘客座椅进行调节,以进一步为所述乘客扩宽乘坐空间。
在具体实现中,在车辆的行驶速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可以认为所述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例如,7Km/h、10Km/h、20Km/h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在检测到车辆进入行驶状态后,采用预设时长持续地检测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乘客所在的位置。此后,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也可以每隔预设间隔时长后,采用预设时长持续地检测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在行驶过程中持续地检测乘客所在的位置。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车辆中可以设置有车内摄像头,和/或,座椅压力传感器。所述车内摄像头可以用于通过拍摄图像或视频的方式识别乘客以及乘客所在的位置,从而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座椅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通过压力检测的方式,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S42,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其前方可以具有一排乘客座椅。此时,将所述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的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任意一个乘客座椅向前调节,皆可以为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提供更加宽敞的乘坐空间。由此,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可以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使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更加宽敞的乘坐空间。
此外,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也存在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可能影响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坐座椅的乘坐空间。由此,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在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皆为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再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的至少一个乘客座椅,使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可以具有更加宽敞的乘坐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方法,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从而可以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根据车辆中乘客的位置,调整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第一状态确定模块601,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第一调节模块602,用于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乘客座椅包括副驾座椅以及一排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副驾后座座椅;
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一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第一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二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二调节子模块,用于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乘客座椅包括N排乘客座椅,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i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三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三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模块还包括:
第四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四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模块还包括:
第五条件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和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五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第四状态确定子模块,用于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N排的车门开启时,确定第N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第N-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第一调节模块包括:
第六条件确定子模块,针对所述第N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第六调节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状态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第二调节模块,用于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装置,通过第一状态确定模块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并通过第一调节模块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从而实现了扩宽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并使乘客可以具有较为宽敞的乘坐空间,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
其上存储有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机器可读介质,当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装置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个或多个机器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和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乘客座椅进行调节;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基于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对支持前后调节且处于空闲状态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所述标准位置基于车型以及所述乘客座椅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确定为调节幅度中的正中位置、或者偏向前方的位置、或者偏向后方的位置;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包括副驾座椅以及一排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副驾后座座椅;
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若所述副驾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副驾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副驾乘坐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后排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当所述副驾座椅的乘坐状态和副驾后座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副驾后座座椅的座椅状态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副驾座椅和/或所述副驾后座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包括N排乘客座椅,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包括:
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第i排乘客座椅的车门开启时,确定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及所述第i-1排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其中,所述i为大于1且小于N的正整数;
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且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的乘坐状态为载人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对支持前后调节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还包括:
针对所述第i排乘客座椅中乘坐状态为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若所述乘客座椅正前方座椅和正后方座椅的乘坐状态均为空闲状态时,判断所述乘客座椅是否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若所述乘客座椅不满足后排乘坐条件,则将所述乘客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座椅确定为目标乘客座椅,并向前和/或向后调节所述目标乘客座椅直至满足后排乘坐条件。
7.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检测到车门开启时,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以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乘客座椅进行调节;其中,所述乘坐状态包括:空闲状态或载人状态;
第一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基于所述乘客座椅的标准位置,对支持前后调节且处于空闲状态的目标乘客座椅进行前后调节;所述标准位置基于车型以及所述乘客座椅前后方向的调节幅度,确定为调节幅度中的正中位置、或者偏向前方的位置、或者偏向后方的位置;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状态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确定乘客座椅的乘坐状态;
第二调节模块,用于针对一处于载人状态的乘客座椅,若其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向前调节所述前方一排乘客座椅中处于空闲状态的乘客座椅。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如方法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座椅调节方法。
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车辆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车辆能够执行如方法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座椅调节方法。
CN202010366701.2A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1114977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6701.2A CN111497701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6701.2A CN111497701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7701A CN111497701A (zh) 2020-08-07
CN111497701B true CN111497701B (zh) 2022-07-08

Family

ID=71866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6701.2A Active CN111497701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77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6176B (zh) * 2021-01-25 2022-10-18 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使用环境感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195538B (zh) * 2021-04-08 2023-06-09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调整方法及汽车座椅调整系统
CN113479118B (zh) * 2021-06-30 2022-12-06 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座椅自动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86634B (zh) * 2021-07-07 2022-09-27 芜湖安道拓云鹤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拥有智能控制系统的汽车座椅
CN113602159A (zh) * 2021-08-17 2021-11-05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整汽车座椅的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871527A (zh) * 2021-09-26 2023-03-31 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方法和系统
CN113954703B (zh) * 2021-11-29 2023-04-28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车辆空间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32231B (zh) * 2021-12-28 2023-01-20 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5303135B (zh) * 2022-07-14 2024-01-0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调节主驾座椅的方法及系统
CN115195542A (zh) * 2022-07-15 2022-10-1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空间调节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5476739A (zh) * 2022-10-26 2022-12-16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
CN116160928A (zh) * 2023-03-02 2023-05-26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旋转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4361A (ja) * 2006-09-25 2008-04-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制御装置
CN103332123A (zh) * 2013-06-28 2013-10-02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座位自动调整装置及其汽车座位和调整方法
CN203995765U (zh) * 2014-06-16 2014-12-10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后排座椅距离自适应分配系统
KR20160133767A (ko) * 2015-05-13 2016-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시트 간격 조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7415777A (zh) * 2017-07-28 2017-12-01 天津陆耐酷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座椅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07173353U (zh) * 2017-08-15 2018-04-03 上海蓥石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轿车后排人员进出入的装置
CN109080507A (zh) * 2017-06-14 2018-12-25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车辆乘坐状态的车辆座椅调节方法和系统
CN110641395A (zh) * 2019-09-30 2020-01-03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座椅调节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5281C2 (de) * 1997-02-12 1999-03-11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 mit Hintersitz
US7023108B2 (en) * 2002-08-26 2006-04-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US9211821B2 (en) * 2013-10-25 2015-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pinch system for vehicle seating
CN105730286B (zh) * 2016-01-29 2019-04-05 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动态座椅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6364433B (zh) * 2016-08-25 2019-01-04 恒大法拉第未来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方法及车辆座椅
US10300832B1 (en) * 2016-09-19 2019-05-28 Apple Inc. Automated technique for configuring storage space
US10279703B2 (en) * 2016-12-02 2019-05-0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djustment systems
CN206568922U (zh) * 2017-02-08 2017-10-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自适应座椅调整系统
GB2585770B (en) * 2017-10-09 2022-04-20 Jaguar Land Rover Ltd Control of a seating arrangement
KR102410521B1 (ko) * 2017-12-06 2022-06-2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릴렉스 시트
KR102567188B1 (ko) * 2017-12-20 2023-08-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9228967B (zh) * 2018-09-05 2020-11-10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电动座椅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466458B (zh) * 2019-08-23 2022-02-15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电动调节的车载装置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10936859A (zh) * 2019-12-09 2020-03-31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后排空间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103980A (zh) * 2021-05-26 2021-07-13 北京旗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4361A (ja) * 2006-09-25 2008-04-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制御装置
CN103332123A (zh) * 2013-06-28 2013-10-02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座位自动调整装置及其汽车座位和调整方法
CN203995765U (zh) * 2014-06-16 2014-12-10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后排座椅距离自适应分配系统
KR20160133767A (ko) * 2015-05-13 2016-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시트 간격 조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9080507A (zh) * 2017-06-14 2018-12-25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车辆乘坐状态的车辆座椅调节方法和系统
CN107415777A (zh) * 2017-07-28 2017-12-01 天津陆耐酷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座椅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07173353U (zh) * 2017-08-15 2018-04-03 上海蓥石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轿车后排人员进出入的装置
CN110641395A (zh) * 2019-09-30 2020-01-03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座椅调节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7701A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7701B (zh)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10341556B (zh) 座椅调节限制器和控制方法
JP63041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制御装置
US1001119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vehicle seat
US9994126B2 (e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revent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seats for vehicle
US10494025B2 (en) Parking assist apparatus
KR20160084836A (ko) 운전자 지원 시스템 최적화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4132231B (zh) 一种车辆的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JP2013169947A (ja) シート乗員判定装置
JP4896467B2 (ja) 乗員検知装置
CN112046355A (zh) 一种汽车座椅位置调节方法及装置
JP4339368B2 (ja) 車両用乗員検知装置
JP6287155B2 (ja) シート乗員判定装置
KR20210104327A (ko) 시트 포지션 조절방법 및 시스템
JP7109922B2 (ja) 二輪自動車の前後方向間隔調整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3602159A (zh) 一种自动调整汽车座椅的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05938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vehicle seat with electric seat adjustment
JP2019011015A (ja) 車載装置および運転診断方法
JP2014159220A (ja) シート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20160046230A1 (en) Method for warning back side of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ar bumper multi carrier
US10976993B2 (en) Audio control system and audio control method
CN111823960A (zh) 车辆及控制该车辆的方法
US20230365030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uxiliary device
US2024006719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sampling rate of occupancy data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20230303104A1 (e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hicle in baby mod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