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3462B -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3462B
CN111433462B CN201880074975.5A CN201880074975A CN111433462B CN 111433462 B CN111433462 B CN 111433462B CN 201880074975 A CN201880074975 A CN 201880074975A CN 111433462 B CN111433462 B CN 1114334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take
air passage
partition plate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49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3462A (zh
Inventor
谷岛诚
松本崇
尾中洋次
上村教将
福冈宏纪
足立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33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3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3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3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3Sound atten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3Sound attenuation
    • F04D29/665Sound attenuation by means of resonance chambers or interfer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10Two-dimensional
    • F05D2250/19Two-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 F05D2250/191Two-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perfor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70Shape
    • F05D2250/75Shape given by its similarity to a letter, e.g. T-sha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5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using reson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送风装置具有:框体,其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和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第一分隔板,其将框体的内部划分为吸气风路和吹出风路;喇叭口,其设置于开口部的周缘,所述开口部形成于第一分隔板;以及叶轮,其经由喇叭口设置于第一分隔板,并具备在与第一分隔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叶轮从吸气口向吸气风路吸入空气,并经由吹出风路从吹出口吹出空气,吸气风路是将风从吸气口沿着第一分隔板引导到开口部的风路,在从吸气口沿着第一分隔板前进并超过了开口部的中心的位置具有风路壁,从叶轮的旋转轴到风路壁的距离比从叶轮的旋转轴到喇叭口的与吸气口接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短,阻挡空气从与风路壁相比远离吸气口的一侧流入叶轮。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备离心风扇和在与该离心风扇的叶轮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而开口的袖型的空气吸入流路。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在空气吸入流路中设置整流构件及分流壁而使吸入回旋流缓和及稳定化,使从喇叭口的整个周向的空气吸入状态顺畅且稳定地进行吸入。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中,风量-压力特性提高,实现静音化及轴动力降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7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风装置中,虽然在空气吸入风路中配置整流构件及分流壁能够控制空气吸入风路内的气流,但整流构件及分流壁的配置位置及形状给气流带来的影响较大,稳健性(robustness)较低。即,整流构件及分流壁的依存度较大,用于得到期望的效果的整流构件及分流壁的最佳设计的范围的宽度较窄。
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风装置的部件数量较多且整流构件及分流壁的形状较复杂,所以有可能导致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本发明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的送风装置及搭载该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有:框体,所述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和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划分为所述吸气风路和所述吹出风路;喇叭口,所述喇叭口设置于开口部的周缘,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以及叶轮,所述叶轮经由所述喇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并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所述叶轮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吸气风路吸入空气,并经由所述吹出风路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所述吸气风路是将风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引导到所述开口部的风路,在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前进并超过了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的位置具有风路壁,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风路壁的距离比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喇叭口的与所述吸气口接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短,阻挡空气从与所述风路壁相比远离所述吸气口的一侧流入所述叶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由于通过设置风路壁而形成吸气风路,所以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吸气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作为比较例不设置风路分隔板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风路分隔板的位置与向叶轮输入的输入电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示出风路分隔板的位置与噪音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负荷侧设备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图8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概略地示出图8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图10的AA-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13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概略地示出图13的C-C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2的效果说明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的H/D与风扇输入的关系。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H/D与噪音的关系。
图18是示意地示出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9是示意地示出倾斜配置风路分隔板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20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1是概略地示出图20的D-D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2是概略地示出图21的E-E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3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4是概略地示出图23的D-D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5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6是概略地示出图25的F-F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7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28是概略地示出图27的G-G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9是概略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30是概略地示出图29的H-H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1是概略地示出图29的J-J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并且,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1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及图2说明热源机1a-1。此外,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1的内部。另外,在图2中用箭头A1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并且,在图1及图2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1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1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加热或冷却例如住宅、大厦或公寓等的室内,即加热或冷却空调对象空间。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具有负荷侧设备和热源机1a-1,并具有将搭载于负荷侧设备和热源机1a-1的要素设备配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循环,从而执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加热或冷却。热源机1a-1被用作热源侧单元或室外单元。负荷侧设备被用作负荷侧单元、利用侧单元或室内单元。此外,用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热源机1a-1包括至少一个热交换器4、压缩机1、控制箱2、叶轮3、喇叭口6、风扇电机13及排水盘8而构成。热交换器4、压缩机1、控制箱2、叶轮3、喇叭口6、风扇电机13及排水盘8设置于构成热源机1a-1的轮廓的框体5。
框体5具有吸气口7及吹出口10。吸气口7及吹出口10开口形成为将框体5的外部与内部连通。吸气口7例如开口形成在框体5的后表面。吹出口10例如开口形成在框体5的正面。即,热源机1a-1不是从框体5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取入空气或吹出空气,而是从框体5的一个侧面取入空气,并从框体5的不同的一个侧面吹出空气。通过将框体5的侧面设为装卸自如,从而拆下侧面后的开口构成吸气口7。
热交换器4设置于叶轮3的下游侧与吹出口10之间。
叶轮3具有旋转轴,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从而输送空气。叶轮3由风扇电机13旋转驱动。
喇叭口6设置在叶轮3的吸入侧,即设置在形成于第一分隔板20的开口部周缘,并将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叶轮3。喇叭口6具有从吸气风路14A侧的入口朝向叶轮3口逐渐变窄的部分。在图2中,将最远离吸气口7的位置的喇叭口6的入口半径的端部图示为喇叭口6的端部6a。
排水盘8设置于热交换器4的下方。
另外,在框体5的内部形成有利用第一分隔板20划分而成的吸气风路14A及吹出风路14B。即,在框体5中设置上下分隔框体5的第一分隔板20,划分形成吸气风路14A和吹出风路14B。即,设置上下分隔框体5的第一分隔板20,将框体5设为二层构造。在第一分隔板20上形成有将吸气风路14A与叶轮3连通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喇叭口6。此外,上下分隔框体5是指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上下分隔框体5。
吸气风路14A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风路分隔板9-1形成于框体5的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从而将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引导到喇叭口6。
吹出风路14B形成于框体5的上部,通过与吹出口10连通从而将从叶轮3吹出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10。
并且,在吸气风路14A中,装卸自如地设置有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的风路分隔板9-1。即,利用风路分隔板9-1在中途截断吸气风路14A。因此,从吸气口7取入并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与风路分隔板9-1碰撞并向喇叭口6的方向改变朝向。在没有风路分隔板9-1的情况下,气流在喇叭口的端部6a与风路分隔板9-1之间的空间中流动,但气流被风路分隔板9-1阻挡而吸引到叶轮3。阻挡处于与风路分隔板9-1相比远离吸气口7侧的一侧的空气流入叶轮3。
此外,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是指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另外,阻挡流入是指不仅包括流入量变少,还包括完全不流入的情况。
风路分隔板9-1相当于“风路壁”。
风路分隔板9-1的宽度与吸气风路14A的宽度相同,高度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相同。另外,如图2所示,垂直配置有风路分隔板9-1。垂直配置是指配置成使风路分隔板9-1的吸气风路14A侧的壁面相对于吸气风路14A的底面在正交方向上延伸。
当叶轮3驱动时,如图2的箭头A1及箭头A2所示,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经由喇叭口6从叶轮3的下部被吸引,在叶轮3的周向上被吹出,在热交换器4被加热或冷却,并从吹出口10吹出。如上所述,吸气口7例如形成在框体5的后表面。另外,吹出口10例如形成在框体5的正面。
由此,仅通过构成吸气风路14A的框体5的侧面的一部分及风路分隔板9-1的装卸就能够变更吸气口7的朝向。即,在热源机1a-1中,也能够将吸气口7的朝向选择为正面、位于图1的纸面上的侧面、后表面及位于图1的纸面下的侧面中的任一个。因此,根据热源机1a-1,能够根据设置场所来变更吸气口7的朝向,设置自由度高。
此外,在吸气风路14A的一部分,例如包括构成吸气风路14A的底面的金属板、构成吸气风路14A的侧面的金属板及固定这些金属板的螺钉等紧固构件。
另外,吸气风路14A的宽度W比叶轮3的外径大,吸气风路14A的高度H1比吹出风路14B的高度H2低。此外,吸气风路14A的宽度W是指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的距离。另外,吸气风路14A的高度是指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的距离。
在此,将从叶轮3的旋转轴到喇叭口6的端部6a的距离定义为X。风路分隔板9-1配置在比喇叭口6的端部6a靠吸气口7侧且从叶轮3的旋转轴到风路分隔板9-1的距离L比距离X短的位置。另外,由于风路分隔板9-1垂直配置,所以风路分隔板9-1相对于叶轮3的轴向平行。叶轮3的旋转轴在与第一分隔板20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优选叶轮3的旋转轴在与第一分隔板20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但无需严格地正交,可以稍微偏移。
详细地说明风路分隔板9-1。
图3是示意地示出吸气风路14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4是示意地示出作为比较例不设置风路分隔板9-1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14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概略地示出图2的B-B截面的一例。另外,在图3中,用箭头B1~箭头B7表示空气的流动。在图4中,用箭头C1~箭头C7表示空气的流动。并且,在图3及图4中,用箭头D表示叶轮3的旋转方向。
如图3所示,用箭头B1~箭头B3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中央部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接直线前进,并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另外,用箭头B4及箭头B5示出的在吸气口7的中央部到两侧部之间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线前进后,在与风路分隔板9-1碰撞前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另一方面,用箭头B6及箭头B7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两侧部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线前进后,与风路分隔板9-1碰撞。与风路分隔板9-1碰撞后的空气此后由于叶轮3的负压而向中央侧改变朝向,并从喇叭口6的与吸气口7相反的一侧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因此,在喇叭口6的与吸气口7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风路分隔板9-1之间的喇叭口6上游侧的空间中,空气不流动。
即,通过设置风路分隔板9-1,从而能够以较短的路径将空气从吸气口引导到喇叭口6下游,空气从喇叭口6的整个周向均匀地流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叶轮3的性能。
如图4所示,用箭头C1~箭头C3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中央部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接直线前进,并向喇叭口6内周侧流入。另外,用箭头C4及箭头C5示出的在吸气口7的中央部到两侧部之间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线前进后,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另一方面,用箭头C7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侧部的一方流入的空气在吸气风路14A中直线前进后,与吸气风路14A的里侧的侧面碰撞。此后,空气向中央侧改变朝向,再次直线前进后与吸气风路14A的侧面碰撞。此后,空气进一步向吸气口7改变朝向,与用箭头C6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侧部的另一方流入的气流碰撞,从喇叭口6的11点钟方向附近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
即,在喇叭口6的6点钟方向到11点钟方向之间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的量变小,不能从喇叭口6的整个周向均匀地吸入空气。当不能从喇叭口6的整个周向均匀地流入时,在叶轮3的周向上产生风速差及压力差,叶轮3的性能降低。另外,当产生压力变动时,噪音也变大。
图5是示出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与叶轮3的输入电力的关系的图表。基于图5说明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与叶轮3的输入电力的关系。在图5中,纵轴示出向驱动叶轮3的风扇电机13输入的输入电力(W),横轴示出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mm)。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向驱动叶轮3的风扇电机13输入的输入电力简称为风扇输入。
成为风路分隔板9-1的基准的位置是将风路分隔板9-1设置在喇叭口6的端部6a的位置。在图5中用“0mm”示出该位置。以该位置为基准,使风路分隔板9-1在吸气风路14A内沿水平方向移动。而且,在图5中,用“-”表示使风路分隔板9-1向吸气口7侧移动后的位置,将使风路分隔板9-1向吸气口7的相反侧移动后的位置表示为“+”。
另外,风扇输入表示在风路分隔板9-1的每个位置处向驱动叶轮3的风扇电机13输入的电力。此外,在图5中,以风扇输入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处于5%的范围内的情况为例而示出。
风路分隔板9-1的“+70mm”的位置例如是风路分隔板9-1与吹出口10处于同一面的位置,此时,风扇输入小于成为风路分隔板9-1的基准的位置的风扇输入。当使风路分隔板9-1向吸气口7侧移动到“+20mm”、“0mm”时,风扇输入从风路分隔板9-1的“+70mm”的位置的风扇输入起阶段性地增加。
当使风路分隔板9-1进一步向吸气口7侧移动时,在“-10mm”~“-60mm”中,风扇输入小于成为风路分隔板9-1的基准的位置的风扇输入。而且,当风路分隔板9-1处于“-70mm”的位置时,风扇输入再次增加,当风路分隔板9-1处于“-80mm”的位置时,风扇输入大于成为风路分隔板9-1的基准的位置的风扇输入。
由此可知:风路分隔板9-1配置在“+70mm”、“-10mm”~“-60mm”的区域中对风扇输入降低是有效的。但是,由于“+70mm”处的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是与吹出口10处于同一面的位置或接近吹出口10的位置,所以相比喇叭口6的端部6a位于吹出口10侧,不满足上述距离L条件。
图6是示出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与噪音的关系的图表。基于图6说明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与噪音的关系。在图6中,纵轴示出噪音(dB(A)),横轴示出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mm)。
与图5同样地,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是以将风路分隔板9-1设置在喇叭口6的端部6a的位置为基准,使风路分隔板9-1在吸气风路14A内沿水平方向移动后的位置。
另外,噪音表示在风路分隔板9-1的每个位置处测定的噪音。测定噪音的噪音计的位置设在叶轮3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例如与吸气风路14A的底面相距1m。此外,在图6中,以噪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处于8dB的范围内的情况为例而示出。
风路分隔板9-1的“+70mm”的位置例如是风路分隔板9-1与吹出口10处于同一面的位置,此时,噪音大于成为风路分隔板9-1的基准的位置的噪音。当使风路分隔板9-1向吸气口7侧移动到“+20mm”、“0mm”时,噪音从风路分隔板9-1的“+70mm”的位置的噪音起阶段性地降低。当使风路分隔板9-1进一步向吸气口7侧移动时,在“-20mm”的位置,噪音成为最低的噪音。当使风路分隔板9-1进一步接近吸气口7时,噪音再次微增。
由此可知:风路分隔板9-1配置在“-10mm”~“-60mm”的区域中对噪音降低是有效的。
因此,为了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优选将风路分隔板9-1配置在-10mm~-60mm的范围内。该位置对应于喇叭口6的入口的半径的75%~95%。
如以上那样,根据热源机1a-1,通过设置风路分隔板9-1这样的简易结构,从而能够减小风扇输入及噪音。另外,根据热源机1a-1,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变形例1>
图7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负荷侧设备1b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基于图7说明空调装置的变形例1。
在图1~图6中以热源机1a-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同样地将上述说明内容应用于图7所示的负荷侧设备1b。图7所示的负荷侧设备1b是从图1~图6所示的热源机1a-1除去压缩机1后的设备。通过设为在这种负荷侧设备1b中具备风路分隔板9-1,从而负荷侧设备1b也能够得到与热源机1a-1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8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送风装置1c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9是概略地示出图8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8及图9说明空调装置的变形例2。
在图1~图6中以热源机1a-1为例,在图7中以负荷侧设备1b为例,分别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同样地将上述说明内容应用于图8及图9所示的送风装置1c。图8及图9所示的送风装置1c是从图1~图6所示的热源机1a-1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后的装置。通过设为在这种送风装置1c中具备风路分隔板9-1,从而送风装置1c也能够得到与热源机1a-1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9所示,也能够使吸气风路14A的里侧的壁与风路分隔板9-1的位置对齐、即使吸气风路14A的里侧的壁兼用作风路分隔板9-1。因此,仅通过吸气风路14A就能够得到风路分隔板9-1的效果,并且能够使框体5小型化。
<变形例3>
图10是概略地示出图8的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图11是概略地示出图10的AA-AA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与图9的不同点在于喇叭口6的形状。图9的喇叭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在喇叭口的上游侧具备风路分隔板9-1,但图10的喇叭口6的截面形状为D形状,在D形状的直线部的延长线上配置风路分隔板9-1。喇叭口6和风路分隔板9-1可以由一体部件构成。喇叭口6的直线部及风路分隔板9-1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为上述记载的“-10mm”~“-60mm”是有效的。
<空调装置>
图12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基于图12说明空调装置100。空调装置100具有图1~图6所示的热源机1a-1、图7所示的负荷侧设备1b以及图8及图9所示的送风装置1c中的至少任一个。在图12中,以具备图1~图6所示的热源机1a-1及图7所示的负荷侧设备1b双方的情况为例而示出。
此外,在图12中,以能够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空调装置100为例进行图示。在图12中,用实线箭头示出使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使热交换器4-2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示出使热交换器4-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使热交换器4-2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12中,将热交换器4中的搭载于热源机1a-1的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4-1,将热交换器4中的搭载于负荷侧设备1b的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4-2进行区分。另外,在图12中,将叶轮3中的搭载于热源机1a-1的叶轮作为叶轮3-1,将叶轮3中的搭载于负荷侧设备1b的叶轮作为叶轮3-2进行区分。
如图12所示,空调装置100具备用制冷剂配管17将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18、热交换器4-1、减压装置19及热交换器4-2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在此,以设置流路切换装置18并能够利用流路切换装置18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但也可以不设置流路切换装置18而将制冷剂的流动设为一定。在不设置流路切换装置18的情况下,热交换器4-2仅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热交换器4-2仅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18、热交换器4-1及叶轮3-1搭载于热源机1a-1。热源机1a-1设置在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室外,并向负荷侧设备1b供给冷能或热能。
减压装置19、热交换器4-2及叶轮3-2搭载于负荷侧设备1b。负荷侧设备1b设置在向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热能的空间例如室内,利用从热源机1a-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冷却或加热空调对象空间。
压缩机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压缩机1例如能够由回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往复压缩机等构成。在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热交换器4-1输送。在热交换器4-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热交换器4-2输送。
流路切换装置18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侧,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流路切换装置18例如能够由四通阀、三通阀的组合或二通阀的组合构成。
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
减压装置19使经过了热交换器4-1或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减压。减压装置19例如能够由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将减压装置19搭载于负荷侧设备1b,而是搭载于热源机1a-1。
热交换器4-2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功能,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
接着,关于空调装置100的工作,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制冷运转、即使热交换器4-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运转。
通过使压缩机1驱动,从而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制冷剂按照实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8流入热交换器4-1。在热交换器4-1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利用叶轮3-1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利用减压装置19使从热交换器4-1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这样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4-2。在热交换器4-2中,在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利用叶轮3-2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交换器4-2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8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即使热交换器4-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运转。
通过使压缩机1驱动,从而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制冷剂按照虚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8流入热交换器4-2。在热交换器4-2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利用叶轮3-2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利用减压装置19使从热交换器4-2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这样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热交换器4-1。在热交换器4-1中,在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利用叶轮3-1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交换器4-1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8被吸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因此,根据空调装置100,由于具有热源机1a-1、负荷侧设备1b及送风装置1c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3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2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14是概略地示出图13的C-C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13及图14说明热源机1a-2。此外,在图13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2的内部。另外,在图13及图14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2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2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在实施方式1中,以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实施方式2中,倾斜配置有风路分隔板9-2。风路分隔板9-2的喇叭口6侧的端部9a即纸面上端部配置在比喇叭口6的端部6a靠吸气口7侧的位置。另外,风路分隔板9-2的吸气风路14A的底面侧的端部9b即纸面下端部配置在比端部9a靠吸气口7侧的位置。此外,倾斜配置是指配置成使风路分隔板9-2的吸气风路14A侧的壁面相对于吸气风路14A的底面在倾斜方向上延伸。
使用图15、图16、图17,说明风路分隔板9-2的角度与效果的关系。在图15中,在图13的C-C截面中,示出确定风路分隔板9-2的角度这方面的主要尺寸。图中的D是喇叭口6的吸气口侧的直径尺寸,图中的H是风路分隔板9-2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在图16中示出H/D与风扇输入的关系,在图17中示出H/D与噪音的关系。在H/D为0.4附近的情况下,风扇输入和噪音均较大,在H/D为0.7附近,风扇输入和噪音均成为最小值。当H/D成为0.7以上时,风扇输入及噪音缓慢地变大。因此,优选的是,风路分隔板9-2的H尺寸相对于D尺寸在约0.6倍~0.9倍的范围内。
另外,与风路分隔板9-1同样地,风路分隔板9-2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吸气风路14A,并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即,利用风路分隔板9-2截断吸气风路14A。风路分隔板9-2的宽度与吸气风路14A的宽度相同。即,吸气风路14A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风路分隔板9-2形成于框体5的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从而将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引导到喇叭口6。
详细地说明风路分隔板9-2。
图18是示意地示出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2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14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9是示意地示出倾斜配置风路分隔板9-2的情况下的吸气风路14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此外,在图18及图19中,概略地示出图13的C-C截面的一例。在图18及图19中用箭头A1及箭头A2表示空气的流动。另外,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2的情况是指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风路分隔板9-1同样地配置。
在吸气风路14A为图18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从吸气口7吸入的空气与风路分隔板9-2大致呈直角地碰撞,此后,向喇叭口6的内周侧流入。
与此相对,在吸气风路14A为图19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从吸气口7吸入的空气与风路分隔板9-2碰撞的角度成为钝角,所以吸气风路14A内的通风阻力变小。
因此,如图19所示,通过倾斜配置风路分隔板9-2,与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2的情况相比,为了得到相同的风量,能够降低叶轮3的转速,能够减小风扇输入及噪音。倾斜配置风路分隔板9-2在开放侧即叶轮3的吸入侧的工作点特别有效。另外,根据热源机1a-2,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风路分隔板9-2相当于“风路壁”。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倾斜配置的风路分隔板9-2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2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倾斜配置的风路分隔板9-2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2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具有应用了倾斜配置的风路分隔板9-2的热源机1a-2、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热源机1a-2、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一个结构例,可列举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0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3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1是概略地示出图20的D-D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22是概略地示出图21的E-E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20~图22说明热源机1a-3。此外,在图20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3的内部。另外,在图20~图22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3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3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在图22中,用箭头E1~箭头E7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实施方式1中,以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实施方式3中,垂直配置有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3。风路分隔板9-3以图20所示的中央部9c处于比图20的纸面上下侧的端部9d远离吸气口7的位置的方式弯曲。即,风路分隔板9-3构成为朝向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凸出的弯曲状,并设置成在吸气风路14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即,吸气风路14A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风路分隔板9-3形成于框体5的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从而将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引导到喇叭口6。
另外,与风路分隔板9-1同样地,风路分隔板9-3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吸气风路14A,并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即,利用风路分隔板9-3截断吸气风路14A。风路分隔板9-3的高度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相同。此外,垂直配置是指配置成使风路分隔板9-3的吸气风路14A侧的壁面相对于吸气风路14A的底面在正交方向上延伸。
详细地说明风路分隔板9-3。
风路分隔板9-3的中央部9c是最远离吸气口7的部分并位于比喇叭口6的端部6a靠吸气口7侧的位置。另外,风路分隔板9-3朝向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9d对称且平缓地弯曲。
根据该方式,用箭头E6及箭头E7示出的从吸气口7的两侧部流入的空气被顺畅地引导到喇叭口6的内部,通风阻力变小。
因此,通过将风路分隔板9-3设为弯曲形状,与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1的情况相比,为了得到相同的风量,能够降低叶轮3的转速,能够减小风扇输入及噪音。另外,根据热源机1a-3,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风路分隔板9-3相当于“风路壁”。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3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3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3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3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具有应用了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3的热源机1a-3、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热源机1a-3、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一个结构例,可列举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3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4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4是概略地示出图23的D-D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基于图23及图24说明热源机1a-4。此外,在图23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4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4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在实施方式3中,以垂直配置有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实施方式4中,相对于框体5的底板倾斜地配置有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4。风路分隔板9-4的喇叭口6侧端部以图23所示的中央部9c处于比图23的纸面上下侧的端部9d远离吸气口7的位置的方式弯曲。风路分隔板9-4的框体5的底面侧的端部也与喇叭口6侧端部同样地,以风路分隔板9-4的中央部比图23的纸面上下侧的端部9e远离吸气口7的方式弯曲。即,风路分隔板9-4构成为朝向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凸出的弯曲状,并设置成在吸气风路14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图24是图23的D-D剖视图。与风路分隔板9-3同样地,风路分隔板9-4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吸气风路14A,并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即,利用风路分隔板9-4截断吸气风路14A。位于喇叭口的内周侧的部分的风路分隔板9-4的高度处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与框体的底面至喇叭口的下游侧端部的高度之间,除去位于喇叭口的内周侧的部分之外的风路分隔板9-4的高度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同等。
详细地说明风路分隔板9-4。
风路分隔板9-4的喇叭口侧的端部的中央部9c是最远离吸气口7的部分并位于比喇叭口6的端部6a靠吸气口7侧的位置。另外,风路分隔板9-4的喇叭口侧的端部朝向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9d对称且平缓地弯曲。另外,风路分隔板9-4的框体底板侧的端部位于比喇叭口侧的端部靠吸气口7侧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利用风路分隔板9-4将从吸气口7的两侧部流入的空气从吸气风路14A顺畅地引导到喇叭口6的端部6a,通风阻力变小。
因此,与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3的情况相比,为了得到相同的风量,能够降低叶轮3的转速,能够减小风扇输入及噪音。
风路分隔板9-4相当于“风路壁”。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4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4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弯曲的风路分隔板9-4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4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5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5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6是概略地示出图25的F-F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25及图26说明热源机1a-5。此外,在图25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5的内部。另外,在图25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5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5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详细地说明风路分隔板9-5。
在实施方式5中,垂直配置或倾斜配置有风路分隔板9-5,所述风路分隔板9-5形成有多个微细孔11。即,使用形成于风路分隔板9-5的微细孔11和处于风路分隔板9-5的背后空间中的空气层,构成亥姆霍兹共振器。吸气风路14A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风路分隔板9-5形成于框体5的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从而将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引导到喇叭口6。
而且,以通过微细孔11内的空气在想要降低的频带中振动的方式设计微细孔11各自的大小,并设计各微细孔11的间距。此外,风路分隔板9-5的背后空间是指利用风路分隔板9-5分隔而成的吸气风路14A的不是吸气口7侧的一方的空间。
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因此,通过在风路分隔板9-5上形成多个微细孔11,与没有形成微细孔11的风路分隔板9-1~风路分隔板9-4相比,不仅起到相同的效果,还能够进一步减小噪音。根据实施方式5,降低1000Hz以下的噪音时特别有效。此外,如果在风路分隔板9-1~风路分隔板9-4上形成微细孔11,则能够进一步减小噪音。另外,根据热源机1a-5,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风路分隔板9-5相当于“风路壁”。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形成有多个微细孔11的风路分隔板9-5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5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形成有多个微细孔11的风路分隔板9-5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5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具有应用了形成有多个微细孔11的风路分隔板9-5的热源机1a-5、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热源机1a-5、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一个结构例,可列举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
实施方式6.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7是概略地示出从上表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6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28是概略地示出图27的G-G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27及图28说明热源机1a-6。此外,在图27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6的内部。另外,在图27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6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6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以用风路分隔板分隔吸气风路14A的情况为例而示出,但在实施方式6中,用吸音材料12分隔吸气风路14A。即,在实施方式6中,通过在框体5的下部的一部分填充吸音材料12来代替风路分隔板,从而成形出吸气风路14A。吸气风路14A的方式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
详细地说明吸音材料12。
吸音材料12形成为:吸气风路14A侧的上侧角部12a及下侧角部12b处于与实施方式2的风路分隔板9-2的端部9a及端部9b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但是,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排列上侧角部12a及下侧角部12b的位置。
实施方式6的方式对降低由于叶轮3的旋转等而产生的风噪声是有效的。因此,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从叶轮3向框体5的平面侧传播的噪音并降低声音向空调对象空间的传播。吸音材料12例如能够由多孔质材料或毛毡等构成。
因此,通过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吸音材料12形成吸气风路14A,从而除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叶轮3的旋转等而产生的风噪声。根据实施方式6,降低500Hz以上的噪音时特别有效。另外,根据热源机1a-6,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吸音材料12相当于“风路壁”。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吸音材料12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6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吸音材料12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6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具有应用了吸音材料12的热源机1a-5、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热源机1a-5、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兼顾风扇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的一个结构例,可列举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
实施方式7.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实施方式7中,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9是概略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的热源机1a-7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30是概略地示出图29的H-H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31是概略地示出图29的J-J截面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29~图31说明热源机1a-7。此外,在图29中,示意地示出热源机1a-7的内部。另外,在图30及图31中,以将纸面右侧设为热源机1a-7的后表面,并将纸面左侧设为热源机1a-7的正面的状态为例而示出。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中,以具备一个叶轮3的情况为例而示出,但在实施方式7中,设置有多个叶轮3。另外,关于喇叭口6,也设置多个,设置与叶轮3的设置个数相同的个数。即,在实施方式7中,具备多个叶轮3,能够大风量化。吸气风路14A的方式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
在吸气风路14A中,装卸自如地设置有左右分隔吸气风路14A的风路分隔板9-6。即,利用风路分隔板9-6截断吸气风路14A。因此,从吸气口7取入并在吸气风路14A中流动的空气与风路分隔板9-6碰撞并向喇叭口6的方向改变朝向,被吸引到叶轮3。
与风路分隔板9-1同样地,风路分隔板9-6的宽度与吸气风路14A的宽度相同,高度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相同。另外,垂直配置有风路分隔板9-6。即,吸气风路14A利用框体5的壁面和与吸气口7相向地设置的风路分隔板9-6形成于框体5的下部,通过与吸气口7连通从而将从吸气口7取入的空气引导到喇叭口6。
风路分隔板9-6相当于“风路壁”。
如图30及图31所示,多个叶轮3在框体5的宽度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在图30及图31中,以设置有一对叶轮3的状态为例而示出。同样地,一对喇叭口6与叶轮3对应地设置。如图30所示,在吹出风路14B的多个叶轮3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15,与各个叶轮3对应地分隔吹出风路14B。另外,如图31所示,在与多个叶轮3之间对应的吸气风路14A中设置有第三分隔板16,与各个叶轮3对应地分隔吸气风路14A。
当没有第二分隔板15及第三分隔板16而较近地配置多个叶轮3时,受到由叶轮3引起的流场及压力场的影响,空气动力特性、噪音及风扇输入变差。因此,在实施方式7中,与多个叶轮3对应地在吸气风路14A中配置有第三分隔板16,在吹出风路14B中配置有第二分隔板15。
第三分隔板16具有从风路分隔板9-6到吸气口7的开口面的长度,并配置在多个叶轮3的中央附近。另外,第三分隔板16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即高度与吸气风路14A的高度相同。
第二分隔板15具有从排水盘8到控制箱2或吸气口7的开口面的长度,并配置在多个叶轮3的中央附近。另外,第二分隔板15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即高度与吹出风路14B的高度相同。
因此,通过设置多个叶轮3,除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实现大风量化。即,即使具备多个叶轮3也能够抑制空气动力特性、噪音及风扇输入变差,所以在实现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同样的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大风量化。另外,根据热源机1a-7,由于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所以稳健性较高,能够抑制施工性变差及成本增加。
在图29中,以垂直配置风路分隔板9-6的情况为例而示出,但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那样倾斜配置风路分隔板9-6。另外,也可以如实施方式3那样将风路分隔板9-6设为弯曲状。并且,也可以如实施方式5那样在风路分隔板9-6上形成有微细孔。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设置两个叶轮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将叶轮3的设置个数限定为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叶轮3。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地,通过在各个叶轮3之间配置第二分隔板15、第三分隔板16,从而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多个叶轮3应用于负荷侧设备。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7除去压缩机1即可。由此,作为负荷侧设备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多个叶轮3应用于送风装置。在该情况下,从热源机1a-7除去压缩机1、热交换器4及排水盘8即可。由此,作为送风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具有设置有多个叶轮3的热源机1a-6、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热源机1a-6、负荷侧设备及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任一个,所以实现风扇输入降低、噪音降低及大风量化。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的一个结构例,可列举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
如以上那样,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分为6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中的任意的方案组合而构成。例如,在实施方式7中,也可以设置由吸音材料12形成的吸气风路14A。另外,也可以在吸音材料12上设置微细孔,在吸音材料12的内部形成与微细孔连通的空间,并形成亥姆霍兹共振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1a-1~1a-7热源机,1b负荷侧设备,1c送风装置,2控制箱,3、3-1、3-2叶轮,4、4-1、4-2热交换器,5框体,6喇叭口,6a端部,7吸气口,8排水盘,9-1~9-6风路分隔板,9a、9b端部,9c中央部,9d端部,10吹出口,11微细孔,12吸音材料,12a上侧角部,12b下侧角部,13风扇电机,14A吸气风路,14B吹出风路,15第二分隔板,16第三分隔板,17制冷剂配管,18流路切换装置,19减压装置,20第一分隔板,100空调装置。

Claims (24)

1.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
框体,所述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和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
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划分为所述吸气风路和所述吹出风路;
喇叭口,所述喇叭口设置于开口部的周缘,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以及
叶轮,所述叶轮经由所述喇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并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
所述叶轮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吸气风路吸入空气并向所述叶轮的周向吹出,经由所述吹出风路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
所述吸气风路是具有比所述叶轮的外径大的宽度并将风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引导到所述开口部的风路,在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前进并超过了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的位置具有风路壁,在所述喇叭口的入口处,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风路壁的距离比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喇叭口的与所述吸气口接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短,阻挡空气从与所述风路壁相比远离所述吸气口的一侧流入所述叶轮,所述风路壁具有与所述吸气风路相同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从所述旋转轴到所述风路壁的距离为所述喇叭口的入口的半径的0.75倍~0.9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吸气风路的高度比所述吹出风路的高度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的高度与所述吸气风路的高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配置成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配置成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相对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倾斜,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喇叭口侧的端部靠所述吸气口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所述喇叭口的所述吸气口侧的直径尺寸在0.6倍~0.9倍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构成为朝向在所述吸气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凸出的弯曲状,并配置成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正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构成为朝向在所述吸气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凸出的弯曲状,所述风路壁的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相对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倾斜,所述风路壁的、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侧的端部与所述风路壁的喇叭口侧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吸气口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的位于所述喇叭口的内周侧的部分的高度处于所述吸气风路的高度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至喇叭口下游侧端部的高度之间,所述风路壁的除去所述喇叭口的内周侧之外的部分的高度与所述吸气风路的高度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在所述风路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风路壁的背后空间连通的多个微细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叶轮和多个所述喇叭口,
在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
在与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对应的所述吸气风路中设置有第三分隔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由对所述吸气风路的一部分进行分隔的风路分隔板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由填充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的吸音材料构成。
15.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
框体,所述框体形成有与吸气口连通的吸气风路和与吹出口连通的吹出风路;
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划分为所述吸气风路和所述吹出风路;
喇叭口,所述喇叭口设置于开口部的周缘,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以及
叶轮,所述叶轮经由所述喇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并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
所述叶轮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吸气风路吸入空气,并经由所述吹出风路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
所述吸气风路是将风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引导到所述开口部的风路,在从所述吸气口沿着所述第一分隔板前进并超过了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的位置具有风路壁,在所述喇叭口的入口处,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风路壁的距离比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到所述喇叭口的与所述吸气口接近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短,阻挡空气从与所述风路壁相比远离所述吸气口的一侧流入所述叶轮,
所述喇叭口的截面形状为D形状,在D形状的直线部的延长线上配置有所述风路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配置成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正交。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配置成所述吸气风路侧的壁面相对于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倾斜,所述吸气风路的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喇叭口侧的端部靠所述吸气口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所述喇叭口的所述吸气口侧的直径尺寸在0.6倍~0.9倍的范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在所述风路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风路壁的背后空间连通的多个微细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叶轮和多个所述喇叭口,
在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
在与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对应的所述吸气风路中设置有第三分隔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由对所述吸气风路的一部分进行分隔的风路分隔板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风路壁由填充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的吸音材料构成。
23.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热源机和负荷侧设备,其中,
将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搭载于所述热源机和所述负荷侧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叶轮的下游侧与所述吹出口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热交换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叶轮,
设置有多个设置在所述叶轮的吸入侧的喇叭口,
在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
在与所述叶轮的各个之间对应的所述吸气风路中设置有第三分隔板,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
所述第二分隔板具有从所述排水盘到所述吸气口的开口面的长度,具有与所述吹出风路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所述第三分隔板具有从所述风路壁到所述吸气口的开口面的长度,具有与所述吸气风路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CN201880074975.5A 2017-12-13 2018-11-14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11433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8778 2017-12-13
JP2017-238778 2017-12-13
PCT/JP2018/042094 WO2019116810A1 (ja) 2017-12-13 2018-11-14 送風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3462A CN111433462A (zh) 2020-07-17
CN111433462B true CN111433462B (zh) 2021-10-01

Family

ID=6682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4975.5A Active CN111433462B (zh) 2017-12-13 2018-11-14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4096B2 (zh)
EP (1) EP3726060B1 (zh)
JP (1) JP6887491B2 (zh)
CN (1) CN111433462B (zh)
ES (1) ES2950711T3 (zh)
WO (1) WO20191168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59400T3 (es) * 2017-12-13 202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idad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y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que tiene la misma montada en él
EP4276372A1 (en) * 2022-05-13 2023-11-15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Air exchanger devi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6362A (ja) * 1999-06-16 2000-12-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332997A (ja) * 2001-05-10 2002-1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
JP2007321738A (ja) * 2006-06-05 2007-12-13 Toyota Motor Corp ダクトおよび冷却装置
WO2009052170A3 (en) * 2007-10-19 2009-06-04 Borgwarner Inc Duct for changing direction of flow, particularly for turbocharger compressor inlet
JP2010127165A (ja) * 2008-11-27 2010-06-10 Daikin Ind Ltd 送風装置
CN201925993U (zh) * 2011-01-10 2011-08-1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具有稳流降噪结构的油烟机
CN203869173U (zh) * 2013-04-24 2014-10-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WO2016158252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85200C (de) 1951-01-21 1953-08-03 Bruno C Grosskopf Stroemungsmaschine
DE3226217A1 (de) 1981-08-14 1983-03-03 Oertli AG Dübendorf, 8600 Dübendorf Radialgeblaese, insbesondere mit trommellaeufer
JPS61119048U (zh) 1985-01-11 1986-07-26
JP2931431B2 (ja) * 1991-04-09 1999-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H10300130A (ja) * 1997-04-28 1998-11-13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394165B2 (ja) 1997-09-04 2003-04-07 昭和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形送風機の吸込口構造
JP3047001U (ja) 1997-09-09 1998-03-31 昭和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形送風機の吸込口構造
JP2000127740A (ja) * 1998-10-21 2000-05-09 Denso Corp 遠心送風機
JP3460642B2 (ja) * 1999-09-28 2003-10-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装置
JP2007032434A (ja) * 2005-07-27 2007-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
JP4863696B2 (ja) * 2005-11-07 2012-01-25 協立エアテック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6167780B2 (ja) * 2013-09-11 2017-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233120B2 (ja) 2014-03-17 2017-11-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6265843B2 (ja) * 2014-06-16 2018-0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送風機
KR101707617B1 (ko) * 2015-09-30 2017-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6362A (ja) * 1999-06-16 2000-12-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332997A (ja) * 2001-05-10 2002-1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
JP2007321738A (ja) * 2006-06-05 2007-12-13 Toyota Motor Corp ダクトおよび冷却装置
WO2009052170A3 (en) * 2007-10-19 2009-06-04 Borgwarner Inc Duct for changing direction of flow, particularly for turbocharger compressor inlet
JP2010127165A (ja) * 2008-11-27 2010-06-10 Daikin Ind Ltd 送風装置
CN201925993U (zh) * 2011-01-10 2011-08-1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具有稳流降噪结构的油烟机
CN203869173U (zh) * 2013-04-24 2014-10-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WO2016158252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14096B2 (en) 2023-03-28
EP3726060A4 (en) 2021-01-27
CN111433462A (zh) 2020-07-17
JPWO2019116810A1 (ja) 2019-12-19
EP3726060A1 (en) 2020-10-21
JP6887491B2 (ja) 2021-06-16
WO2019116810A1 (ja) 2019-06-20
US20200309151A1 (en) 2020-10-01
ES2950711T3 (es) 2023-10-13
EP3726060B1 (en) 2023-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7850084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433462B (zh) 送风装置及搭载有送风装置的空调装置
CN108291727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12601892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EP3130860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1433520B (zh)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KR102522048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JP677139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EP4310404A1 (en)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5558449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085889A1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312467Y1 (ko) 천장카세트형 에어컨의 흡입그릴 구조
CN111811047A (zh) 具有低摩擦空气出口的空调器
KR20090041809A (ko) 천정형 에어컨
JP2009236334A (ja) 屋内埋込型熱源機
KR20070037527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