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1481B - 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81481B CN111381481B CN201911372112.9A CN201911372112A CN111381481B CN 111381481 B CN111381481 B CN 111381481B CN 201911372112 A CN201911372112 A CN 201911372112A CN 111381481 B CN111381481 B CN 1113814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tridge
- main body
- apparatus main
- guide
- permit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mechanical or optical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protrusions, bar cod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84—Projections on process cartridge for guiding mounting thereof in main mach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引导部,其具有在沿盒至装置主体的附接方向观察时与设置在盒中的接合部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并且引导接合部;第二引导部,其引导设置在盒上的定位目标部,定位目标部用于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盒的附接完成位置;和可动构件,位于其中第二引导部对定位目标部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除非被接合部按压否则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承载显影剂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清洁装置、具有该清洁装置并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使用电子照相成像系统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传真装置和文字处理器。
背景技术
在所谓的处理盒系统成像装置中,被允许或被批准附接至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盒可以附接至该装置主体,而不被允许或不被批准附接至装置主体的盒也可能附接至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盒附接部。这是盒的附接错误(插入错误)。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盒是其产品型号与成像装置的产品型号匹配的盒。在下文中,将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的主体的盒称为被允许盒,而将不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的主体的盒称为不被允许盒。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4-66794提出了一种用于防止不被允许盒的附接错误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将不被允许盒插入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设置在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开口附近的可动基座不能与设置在不被允许盒中的凸台接合,由此防止附接错误。即,在上述构造中,接合部设置在可动基座中,使得被允许盒的凸台与可动基座接合,而不被允许盒的凸台与可动基座发生干涉以防止进一步插入。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4-66797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将盒插入至装置主体中时,在盒的第一抵接部通过装置主体的可动构件的突出方向之后,当第二抵接部抵接在可动构件的抵接目标部上时,装置主体的第一抵接部和旋转构件彼此分离。而且,当第二抵接部与可动构件分离时,第一抵接部可以通过旋转构件的突出方向,并且盒可以插入至装置主体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改进传统示例以及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更可靠地确定盒是否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的技术。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和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的盒,并且成像装置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中
盒包括:
定位目标部,其用于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盒的附接完成位置;和
接合部,
装置主体包括:
定位部,在盒位于附接完成位置时定位部抵接在定位目标部上;
第一引导部,其引导接合部,并且具有在沿盒至装置主体的附接方向观察时与接合部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
第二引导部,其引导定位目标部;和
可动构件,其构造成随着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的移动而被接合部按压,由此使可动构件从其中第二引导部对定位目标部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管制位置移动至其中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非管制位置,其中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构造成除非被接合部按压否则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
为了实现该目的,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成像装置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装置主体被构造成使得盒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其上,装置主体包括:
定位部,在盒位于附接完成位置时,定位部抵接在设置于盒中的定位目标部上;
第一引导部,其引导接合部,并且具有在沿盒至装置主体的附接方向观察时与设置在盒中的接合部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
第二引导部,其引导定位目标部;和
可动构件,其构造成随着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的移动而被接合部按压,由此使可动构件从其中第二引导部对定位目标部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管制位置移动至其中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非管制位置,其中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除非被接合部按压否则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和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的盒,并且成像装置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中
作为用于允许仅将盒附接至装置主体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盒包括:
第一识别目标部和第三识别目标部,其在与盒的附接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设置在一端侧,
装置主体包括:
第一识别部,其设置在一端侧以引导盒的附接和拆卸;和
第一可动部,其设置在一端侧,第一可动部被第一识别目标部按压,由此使第一可动部从第三识别目标部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第一管制位置移动到第三识别目标部的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第一允许位置;
作为用于允许仅将盒附接至装置主体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盒包括:
第二识别目标部和第四识别目标部,其在第一方向上设置在另一端侧,
装置主体包括:
第二识别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端侧以引导盒的附接和拆卸;和
第二可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端侧,第二可动部被第二识别目标部按压,由此使第二可动部从第四识别目标部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第二管制位置移动到第四识别目标部的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第二允许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更可靠地确定盒是否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
根据下文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C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D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E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1的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1的盒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1的盒的分解图;
图6A和6B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A和7B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A至8C是示出如何将盒附接至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图;
图9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0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在盒的插入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11A至11C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盒和成像装置的构造的图;
图12是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根据实施例2的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4是根据实施例2的盒的分解图;
图15是根据实施例2的盒的分解图;
图16A和16B是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7A和17B是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8A至18C是示出如何将盒附接至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图;
图19A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19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19C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19D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19E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0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1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移除期间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的图;
图22A和22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3A和23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4A和24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5A和25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图26A和26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和
图27A和27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在盒的插入期间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示例)的描述。然而,可以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构造、各种条件等而适当地改变在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它们的相对布置等。因此,在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它们的相对布置等并不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以下实施例。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盒和成像装置。在下文中,作为成像装置的示例将描述激光束打印机,并且作为盒的示例将描述在激光束打印机中使用的盒。
在下文描述中,假定盒的纵向方向与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匹配。
而且,下文描述中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附图,并且不限制构造。
集成为盒的各部件根据装置构造等而适当地设计,并且不限于本文示出的盒的那些部件。
实施例1
成像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下文中称为成像装置)的成像装置主体A(下文中称为“装置主体A”)和作为第一盒的盒B的剖视图。图3是盒B的剖视图。
在此,装置主体A是成像装置的构造的除盒B以外的部分。
图2中所示的成像装置是使用电子照相技术并且其中盒B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激光束打印机。
在盒B的下方布置有堆叠用作成像目标的记录介质(记录材料)(下文中称为“片材PA”)的片材托盘4。
此外,沿着片材PA的传送方向D在装置主体A中顺序地布置有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转印引导件6、转印辊7、传送引导件8、定影装置9、排出辊对10、排出托盘11等。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过程的概况。电子照相感光鼓(下文中称为感光鼓62或简称为鼓62)基于打印开始信号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沿由图2和3中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
被施加有偏压电压的充电辊(充电构件)66与鼓62的外周接触,以使鼓62的外周被均匀地充电。
曝光装置3输出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束L。激光束L穿过设置在盒B的清洁框架主体71中的激光开口71h,以扫描并曝光鼓62的外周。以这种方式,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鼓62的外周上。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20中,调色剂室29中的调色剂T通过传送构件(搅拌构件)43的旋转而被搅拌并被传送,并且被递送至调色剂供应室28。
调色剂T通过磁辊(固定磁体)34的磁力而承载在显影辊(显影套筒)32的表面上。显影辊32是在其表面上承载显影剂(调色剂T)以使形成在鼓62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3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T的厚度在被显影刮刀42摩擦带电的同时被管制。
调色剂T根据静电潜像而被供应至鼓62以使潜像显影。以这种方式,潜像被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鼓62是在其表面上承载潜像或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或显影剂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如图2所示,借助于拾取辊5a和进给辊对5b与激光束L的输出定时同步地从片材托盘4递送存储在装置主体A的下部中的片材PA。片材PA通过转印引导件6并被传送至鼓62和转印辊7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该转印位置处,调色剂图像被从鼓62顺序地转印至片材PA。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A与鼓62分离并沿着传送引导件8被传送至定影装置9。片材PA通过位于形成定影装置9的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之间的夹持部。在该夹持部处,进行加压和加热处理,并且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至片材PA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A被传送至排出辊对10并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1。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执行转印操作之后留在鼓62的外周上的残余调色剂被清洁刮刀77移除并被再次用于成像过程。从鼓62移除的调色剂存储在清洁单元60的废调色剂室71b中。清洁单元60是具有感光鼓62的单元。
充电辊66、显影辊32、转印辊7和清洁刮刀77是作用在鼓62上的处理器件。
盒的整体构造
接下来,将参考图3、4和5描述盒B的整体构造。图3是盒B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和5是用于描述盒B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将省略对用于组合各个部件的螺钉的描述。
盒B包括清洁单元(感光构件保持单元、鼓保持单元、图像承载构件保持单元、或第一单元)60、显影单元(显影剂承载构件保持单元或第二单元)20。
通常,处理盒是这样的构件,其中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作用在感光构件上的至少一个处理器件被集成为盒,以便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体(装置主体)上。处理器件的示例包括充电器件、显影器件和清洁器件。
如图3所示,清洁单元60包括鼓62、充电辊66、清洁构件77、和支撑这些构件的清洁框架主体71。
如图4所示,在驱动侧,鼓62构造成使得设置在鼓62的驱动侧端部的驱动侧鼓凸缘63由鼓支承部73的孔73a可旋转地支撑。从广义上讲,鼓支承部73和清洁框架主体71也可以统称为清洁框架主体。
如图5所示,在非驱动侧,鼓62构造成使得压配合到形成在清洁框架主体71中的孔71c中的鼓轴78由非驱动侧鼓轴的孔(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
鼓凸缘是由支承部可旋转地支撑的支承目标部。
在清洁单元60中,充电辊66和清洁构件77设置成与鼓62的外周接触。
清洁构件77包括作为弹性构件的橡胶刮刀77a和支撑橡胶刮刀的支撑构件77b,橡胶刮刀77a是由橡胶形成的刮刀状弹性构件。橡胶刮刀77a相对于鼓62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抵接在鼓62上。即,橡胶刮刀77a抵接在鼓62上,使得橡胶刮刀77a的远端面向鼓6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
如图3所示,由清洁构件77从鼓62的表面移除的废调色剂存储在由清洁框架主体71和清洁构件77形成的废调色剂室71b中。
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防止废调色剂从清洁框架主体71泄漏的铲片65以抵接鼓62的方式设置在清洁框架主体71的边缘处。
充电辊66通过位于清洁框架主体7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处的充电辊支承部67可旋转地附接至清洁单元60。
清洁框架主体71的纵向方向(盒B的纵向方向)大致平行于鼓62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轴向方向)。因此,在下文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纵向方向或轴向方向是指鼓62的轴向方向。
充电辊66以这样的方式与鼓62压力接触,使得充电辊支承部67被偏压构件68压向鼓62。充电辊66随着鼓62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3所示,显影单元20包括显影辊32、支撑显影辊32的显影容器23、显影刮刀42等。显影辊32通过设置在显影辊32的两端处的支承构件26(图4)和27(图5)以可旋转的方式附接至显影容器23。
此外,磁辊34设置在显影辊32中。用于管制显影辊32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刮刀42布置在显影单元20中。如图4和5所示,间隔保持构件38附接至显影辊32的两端,并且间隔保持构件38和鼓62彼此抵接,由此以在鼓62和显影辊32之间形成非常小的间隙的方式来保持显影辊32。
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防止调色剂从显影单元20泄漏的防吹出片33以抵接在显影辊32上的方式设置在底部构件22的边缘处。此外,传送构架43设置在由显影容器23和底部构件22形成的调色剂室29中。传送构架43搅拌储存在调色剂室29中的调色剂并朝调色剂供应室28传送调色剂。
如图4和5所示,盒B通过组合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而形成。
在组合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时,首先,相对于清洁框架主体71的第一驱动侧悬挂孔71i对准支承构件26的第一显影支撑凸台26a的中心,以便相对于第二非驱动侧悬挂孔71j匹配支承构件27的第二显影支撑凸台27a的中心。具体地,显影单元20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显影支撑凸台26a和第二显影支撑凸台27a分别装配至第一悬挂孔71i和第二悬挂孔71j。以此方式,显影单元20被连接成能够相对于清洁单元60移动。更具体地,显影单元20可旋转地(可转动地)连接至清洁单元60。即,显影辊32以可朝向鼓62移动和远离鼓62移动的方式连接。之后,鼓支承部73与清洁单元60组装在一起以形成盒B。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偏压构件46L(图5)和驱动侧偏压构件46R(图4)由压缩弹簧形成。通过这些弹簧的偏压力,驱动侧偏压构件46R和非驱动侧偏压构件46L朝清洁单元60偏压显影单元20,由此显影辊32被可靠地压向鼓62。此外,间隔保持构件38附接至显影辊32的两端。即,鼓62和显影辊32在间隔保持构件38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以预定的接触压力彼此接触,由此显影辊32被保持离鼓62具有预定的间隔并且它们的相对位置得以确定。
这里,为了使鼓62上的静电潜像被承载在显影辊3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T稳定地显影,期望的是以高精度恒定地维持鼓62与显影辊32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要求在鼓62与显影辊32在间隔保持构件38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彼此接触时稳定地维持接触压力。
盒的附接
随后,将参考图6A、6B、7A、7B、8A和8B详细描述盒B的附接。图6A是成像装置A的驱动侧引导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附接,图6B是成像装置A的非驱动侧引导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附接。图7A是成像装置A的驱动侧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定位。图7B是成像装置A的非驱动侧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定位。图8A是成像装置A的驱动侧引导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附接,图8B是成像装置A的非驱动侧引导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描述盒B的附接。
将描述盒B的附接。如图6A和6B所示,第一驱动侧板15具有作为引导件的上导轨15g和导轨15h,而非驱动侧板16具有导轨16d和导轨16e。此外,设置在盒B的驱动侧的鼓支承部73具有旋转停止目标部73c。
盒B的附接方向是基本与鼓62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参见箭头C)。
此外,清洁框架主体71在纵向方向上的非驱动侧具有定位目标部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1g。在从装置主体A的盒插入开口17附接盒B时,盒B的凸台73g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3c被引导至装置主体A的在盒B的驱动侧的上导轨15g和导轨15h。在盒B的非驱动侧,盒B的定位目标部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1g分别被引导至装置主体A的导轨16d和导轨16e。以这种方式,盒B被附接至装置主体A。
接下来,将描述门13被关闭的状态。如图6A、6B、7A和7B所示,第一驱动侧板15具有作为定位部的上定位部15a、下定位部15b、上旋转停止部15c1、和下旋转停止部15c2。此外,非驱动侧板16具有定位部16a、上旋转停止部16c1和下旋转停止部16c2。鼓支承部73具有上定位目标部(第一定位目标部、第一突起或第一鼓出部)73d和下定位目标部(第二定位目标部、第二突起或第二鼓出部)73f。
此外,盒按压构件1和2可旋转地附接至门13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盒按压弹簧19和21附接至设置在成像装置A中的前板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鼓支承部73具有作为偏压力接收部的按压目标部73e,并且清洁框架主体71在非驱动侧具有按压目标部71o(参见图3和6A至7B)。在门13关闭时,盒B的按压目标部73e和71o被由装置主体A的盒按压弹簧19和21偏压的盒按压构件1和2按压(参见图7A和7B)。
这样,在驱动侧,盒B的上定位目标部73d、下定位目标部73f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3c分别抵接在装置主体A的上定位部15a、下定位部15b和旋转停止部15c上。结果,盒B和鼓62在驱动侧得以定位。此外,在非驱动侧,盒B的定位目标部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1g分别抵接在装置主体A的定位部16a和旋转停止部16c上。这样,盒B和鼓62在非驱动侧得以定位。
虽然作为确定盒B相对于装置主体A的位置的构造的示例已经描述了上述构造,但是定位器件的构造不限于此。定位器件可以直接作用在盒B的驱动侧的上定位目标部73d和下定位目标部73f上以及非驱动侧的定位目标部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71g上,以固定各个定位部。
盒的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通过作为被允许或被批准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第一盒(被允许盒或被批准盒)的盒B的示例以及作为不被允许或不被批准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第二盒(不被允许盒或不被批准盒)的盒E1和E2的示例,将描述盒附接错误防止机构(附接错误防止系统)。
盒B的情况
将参考图1A至1E和8A至8C描述用于盒B的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
图1A至1E是示出了将盒B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过程的侧视剖视图。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了非驱动侧板16和清洁单元60。此外,尽管在图1A中仅用阴影线标出了清洁单元60和杆16g以识别各部件的形状,但是为方便起见在图1B至1E中没有用阴影线标出清洁单元60和杆16g。
图8A是示出了盒B被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状态的透视图,图8B和8C是示出盒B被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状态的详细局部视图。在本示例中,为方便起见,对于装置主体A仅示出了非驱动侧板16。
如图8A和8B所示,在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肋71p设置在清洁框架主体71的非驱动侧端部处。第一接合部71p1设置在肋71p的盒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下游侧。
此外,作为第一引导部的导轨16f设置在非驱动侧板16中。在盒B的插入过程中,导轨16f不与肋71p发生干涉。然而,如图8C所示,当插入在纵向方向上在与盒B的肋71p不同的位置处具有肋71q(作为不被允许或不被批准的接合部)的盒E2(第一不被允许盒)时,肋71q不能通过导轨16f。即,导轨16f管制盒E2的插入(到达附接完成位置)。
即,在沿将盒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方向观察时,导轨16f具有与肋71p(第一接合部71p1)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并且在入口周围形成有抵接在肋71q上的管制壁。导轨16f及其周围结构形成本发明的第一引导部。设置在盒B和E2中的第一引导部和接合部(肋71p和肋71q)形成第一识别部,其用于识别要被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
如图1A所示,作为可动构件的杆16g设置在非驱动侧板16中。杆16g构造成能够绕轴中心H摆动。通过从偏压构件(未示出)施加的偏压力而沿箭头N1指示的方向偏压杆16g,并且杆16g的管制目标表面16g1与设置在非驱动侧板16中的管制表面16b接触,由此确定了杆16g的位置。在本情况中,形成杆16g阻塞导轨16d(第二引导部)对定位目标部71d的引导路径的状态(这是第一位置或管制位置)。以此方式,设置在杆16g中的接合目标部16g2构造成管制盒E1的定位目标部71d2沿附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通过导轨16d前进,如稍后将描述的。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处于管制位置的可动构件(杆16g的接合目标部16g2)与盒的定位目标部71d和71d2形成第二识别部,其用于识别要被附接至装置主体A的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
如图1B所示,作为第一接合部71p1与之接合的接合目标部的表面16g3设置在杆16g中。接合目标部16g2和表面16g3设置成比导轨16f更靠近盒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
在进行盒B的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插入时,第一接合部71p1在通过导轨16f之后与表面16g3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定位目标部71d比杆16g的接合目标部16g2更靠近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上的上游侧。
如图1C所示,在进行盒B的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插入时,接合目标部16g3由于盒B的插入力而从设置在盒B中的第一接合部71p1接收力F1。以这种方式,杆16g在抵抗来自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的同时围绕轴中心H沿箭头N2所示的方向移动。以这种方式,形成了杆16g被完全释放而不阻塞导轨16d对定位目标部71d的引导路径的状态(这是第二位置或非管制位置)。即,允许盒B的定位目标部71d朝导轨16d前进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定位目标部71d布置成比杆16g在第一位置处所处的位置更靠近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上的上游侧。
如图1D所示,在进行盒B的插入并且定位目标部71d经过杆16g在第一位置处所处的位置之后,具有第一接合部71p1的肋71p和接合目标部16g3维持接触状态。
如图1E所示,在进行盒B的插入时,肋71p和接合目标部16g3之间的接触状态消失。以这种方式,杆16g由于来自偏压构件(未示出)的偏压力而接收沿箭头N1所示的方向的力,以移动直至第一位置。
如上所述,在插入盒B的过程中,杆16g在第一位置(管制位置)和第二位置(非管制位置)之间移动而不与定位目标部71d接触。
盒E1的情况
将参考图9描述用于盒E1(第二不被允许盒)的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操作。
图9是示出了盒E1被插入到装置主体A中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类似于图1A至1E,在图9中仅示出了非驱动侧板16和清洁单元60。
盒E1与盒B之间的区别在于,盒E1不具有与第一接合部71p1相对应的形状。由于此,在将盒E1插入至成像装置中时,盒E1可以在不与导轨16f发生干涉的情况下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前进。然而,盒E1不具有与第一接合部71p1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即使在进行盒E1的插入时,盒E1也不会与杆16g的表面16g3接触,并且不施加使杆16g移动直至第二位置(非管制位置)的力。因此,杆16g保持阻塞导轨16d(即,第一位置)。由于此,在进行盒E1的插入时,盒E1的作为第二识别部的定位目标部71d2与设置在杆16g的接合目标部16g2中的突起16g4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盒E1的附接力而向突起16g4施加来自定位目标部71d2的力F2。
突起16g4构造成抵接在定位目标部71d2上,使得不会由于从盒E1的定位目标部71d2接收的力F2而产生沿抵抗作用在杆16g上的偏压力的方向作用的力(因此力F2不包括这种分力)。至少突起16g4从定位目标部71d2接收的力F2可以沿与杆16g的接合目标部16g2的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用。优选地,可以从定位目标部71d2以这样的角度按压突起16g4,使得产生由于偏压力而在沿杆16g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与朝非管制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力。
这里,在杆16g的与被从定位目标部71d2按压的接合目标部16g2相反的一侧(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下游侧),在非驱动侧板16中设置有作为支撑杆16g的支撑部的管制表面16k。以这种方式,例如,即使在盒E1被强行插入时,杆16g也从定位目标部71d接收力F2,并且杆16g变形,杆16g在力F2的方向上的变形能够由管制表面16k得以管制。由于此,可以防止杆16g的变形和破坏,并且可以可靠地管制不被允许盒的插入(到达附接完成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为了节省空间而将盒的非驱动侧的定位目标部71d和71d2用作第二识别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而是可以使用其他构造部分,并且可以设置专用于识别部的其他构造。
盒的移除
接下来,将参考图10描述移除盒B的操作。
如上所述,在盒B处于附接完成状态时,杆16g处于第一位置。
第二接合部71p2设置在盒B的肋71p的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上的上游侧。在盒B沿与箭头C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接合部71p2在定位目标部71d与杆16g接触之前与表面16g3接触。力F3由于盒B的移除力而通过布置在之间的第二接合部71p2施加至杆16g。以这种方式,杆16g围绕轴中心H在方向N2上旋转并且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后续的移除操作与盒B的上述附接操作相反,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靠地确定盒是否被允许附接至成像装置,而不会对被允许盒的附接/拆卸操作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实施例2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盒和成像装置。
在下文描述中,实施例2中的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此外,假定作为第一方向的纵向方向Y与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匹配。另外,在纵向方向Y上,将驱动力从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传递至感光鼓的一侧称为驱动侧,而将相反侧称为非驱动侧。
成像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下文称为成像装置)的成像装置主体2A(下文称为“装置主体2A”)和作为第一盒的盒2B的剖视图。图13是盒2B的剖视图。
这里,装置主体2A是成像装置的结构的除盒2B以外的部分。
图12所示的成像装置是使用电子照相技术并且其中盒2B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激光束打印机。
在盒2B的下方布置有堆叠用作成像目标的记录介质(记录材料)(下文称为“片材P”)的片材托盘4。
此外,沿着片材P的传送方向D在装置主体2A中顺序地布置有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转印引导件6、转印辊7、传送引导件8、定影装置9、排出辊对10、排出托盘11等。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过程的概况。电子照相感光鼓(下文称为感光鼓262或简称为鼓262)基于打印开始信号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沿由图12和13中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
被施加有偏压电压的充电辊(充电构件)266与鼓262的外周接触,以使鼓262的外周均匀地充电。
曝光装置3输出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束L。激光束L穿过设置在盒2B的清洁框架主体271中的激光开口271h,以扫描并曝光鼓262的外周。以这种方式,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鼓262的外周上。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220中,调色剂室229中的调色剂T通过传送构件(搅拌构件)243的旋转而被搅拌并被传送,并且被递送至调色剂供应室228。
调色剂T通过磁辊(固定磁体)234的磁力而承载在显影辊(显影套筒)232的表面上。显影辊232是在其表面上承载显影剂(调色剂T)以使形成在鼓262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23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T的厚度在被显影刮刀242摩擦带电的同时被管制。
调色剂T根据静电潜像而被供应至鼓262,以使潜像显影。以这种方式,潜像被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鼓262是在其表面上承载潜像或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或显影剂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如图12所示,借助于拾取辊5a和进给辊对5b与激光的输出定时同步地从片材托盘4递送存储在装置主体2A的下部中的片材P。片材P通过通过转印引导件6并被传送至鼓262和转印辊7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该转印位置处,调色剂图像被从鼓262顺序地转印至片材P上。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与鼓262分离并且沿着传送引导件8被传送至定影装置9。片材P通过位于形成定影装置9的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之间的夹持部。在该夹持部处,进行加压和加热处理并且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片材P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被向上传送至排出辊对10并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1。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执行转印操作之后留在鼓262的外周上的残余调色剂被清洁刮刀277移除并被再次用于成像过程。从鼓262移除的调色剂存储在清洁单元260的废调色剂室271b中。清洁单元260是具有感光鼓262的单元。
充电辊266、显影辊232、转印辊7和清洁刮刀277是作用在鼓262上的处理器件。
盒的整体构造
接下来,将参考图13、14和15描述盒2B的整体构造。图13是盒2B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和15是用于描述盒2B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将省略对用于组合各个部件的螺钉的描述。
盒2B包括清洁单元(感光构件保持单元、鼓保持单元、图像承载构件保持单元或第一单元)260、显影单元(显影剂承载构件保持单元或第二单元)220。
通常,处理盒是这样的构件,其中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作用在感光构件上的至少一个处理器件集成为盒,以便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体(装置主体)上。处理器件的示例包括充电器件、显影器件和清洁器件。
如图13所示,清洁单元260包括鼓262、充电辊266、清洁构件277、和支撑这些构件的清洁框架主体271。
如图14所示,在作为另一端侧的驱动侧,鼓262构造成使得设置在鼓262的驱动侧端部处的驱动侧鼓凸缘263由鼓支承部273的孔273a可旋转地支撑。从广义上讲,鼓支承部273和清洁框架主体271也可以被统称为清洁框架主体。
如图15所示,在作为一个端侧的非驱动侧,鼓262构造成使得压配合至形成在清洁框架主体271中的孔271c中的鼓轴278由非驱动侧鼓轴的孔(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
鼓凸缘是由支承部可旋转地支撑的支承目标部。
在清洁单元260中,充电辊266和清洁构件277布置成与鼓262的外周接触。
清洁构件277包括作为弹性构件的橡胶刮刀277a和支撑橡胶刮刀的支撑构件277b,橡胶刮刀277a是由橡胶形成的刮刀状弹性构件。橡胶刮刀277a相对于鼓262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抵接在鼓262上。即,橡胶刮刀277a以其远端面向鼓26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方式抵接在鼓262上。
如图13所示,通过清洁构件277从鼓262的表面移除的废调色剂存储在由清洁框架主体271和清洁构件277形成的废调色剂室271b中。
此外,如图13所示,用于防止废调色剂从清洁框架主体271泄漏的铲片265以抵接在鼓262上的方式设置在清洁框架主体271的边缘处。
充电辊266通过位于清洁框架主体27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处的充电辊支承部267而可旋转地附接至清洁单元260。
充电辊266以这样的方式与鼓262压力接触,使得充电辊支承部267被偏压构件268压向鼓262。充电辊266随着鼓262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13所示,显影单元220包括显影辊232、支撑显影辊232的显影容器223、显影刮刀242等。显影辊232通过设置在显影辊232的两端处的支承构件226(图14)和227(图15)以可旋转的方式附接至显影容器223。
此外,磁辊234设置在显影辊232中。用于管制显影辊232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刮刀242布置在显影单元220中。如图14和15所示,间隔保持构件238附接至显影辊232的两端,并且间隔保持构件238和鼓262彼此抵接,由此以在鼓262和显影辊232之间形成非常小的间隙的状态下保持显影辊232。
此外,如图13所示,用于防止调色剂从显影单元220泄漏的显影片构件233以抵接在显影辊232上的方式设置在底部构件222的边缘处。此外,传送构件243设置在由显影容器223和底部构件222形成的调色剂室229中。传送构件243搅拌储存在调色剂室229中的调色剂并向调色剂供应室228传送调色剂。
如图14和15所示,盒2B通过组合清洁单元260和显影单元220而形成。
在组合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时,首先,相对于清洁框架主体271的第一驱动侧悬挂孔271i对准支承构件226的第一显影支撑凸台226a的中心,以便相对于第二非驱动侧悬挂孔271j匹配支承构件227的第二显影支撑凸台227a的中心。具体地,显影单元220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显影支撑凸台226a和第二显影支撑凸台227a分别装配至第一悬挂孔271i和第二悬挂孔271j中。以这种方式,显影单元220被连接成能够相对于清洁单元260移动。更具体地,显影单元220可旋转地(可转动地)连接至清洁单元260。即,显影辊232以可朝向鼓262移动和远离鼓262移动的方式连接。之后,鼓支承部273与清洁单元260组装在一起以形成盒2B。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偏压构件246L(图15)和驱动侧偏压构件246R(图14)由压缩弹簧形成。通过这些弹簧的偏压力,驱动侧偏压构件246R和非驱动侧偏压构件246L朝清洁单元260偏压显影单元220,由此显影辊232被可靠地压向鼓262。此外,间隔保持构件238附接至显影辊232的两端。即,鼓262和显影辊232在间隔保持构件238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以预定的接触压力彼此接触,由此显影辊232被保持离鼓262具有预定的间隔并且确定了它们的相对位置。
这里,为了使鼓262上的静电潜像被承载在显影辊232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T稳定地显影,期望的是以高精度恒定地维持鼓262与显影辊232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要求在鼓262和显影辊232以间隔保持构件238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彼此接触时稳定地维持接触压力。
盒的附接
接下来,将参考图16A、16B、17A、17B、11A、11B和11C详细描述盒2B至装置主体2A的附接。
图16A至17B是示出了装置主体2A至盒2B的附接部的说明图(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图16A和17A示出了非驱动侧,而图16B和17B示出了驱动侧。图11A至11C是将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时的图,并且是从与盒2B的附接方向C上的上游侧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一侧观察时的图。
如图16A和16B所示,用于暴露和覆盖盒2B的附接部S的门13设置在装置主体2A中。在附接盒2B时,门13沿箭头R1所示的方向转动,以使盒2B的附接部S和形成在附接部S中并作为用于附接盒2B的入口的插入开口217暴露。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能够沿与纵向方向Y正交的方向(附接方向C)将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状态。
如图16A、11A和11B所示,非驱动侧引导件216设置在附接部S的非驱动侧。非驱动侧引导件216具有沿附接方向C设有切口的非驱动侧上引导件216d、非驱动侧下引导件216e、和与附接部S相对(面对)的非驱动侧内表面216k。
另一方面,如图16B、11A和11C所示,作为第二识别部的第二导轨218(第二引导部)和驱动侧引导件215设置在附接部S的驱动侧。驱动侧引导件215和第二导轨218分别具有沿附接方向C设有切口的驱动侧引导部215d和第二引导部218a。此外,第二导轨218还具有与附接部S相对(面对)的驱动侧内表面218c。
另一方面,在盒2B中设置有引导目标部,沿着该引导目标部引导对装置主体2A的附接。
如图11A至11C和15所示,在盒2B的非驱动侧,在清洁框架主体271中设置有与纵向方向Y正交的端表面271k、从端表面271k沿纵向方向Y向外侧突出且作为第三识别目标部的定位目标部271d(第三突起)、旋转停止目标部271g。
如图11A至11C和14所示,在盒2B的驱动侧,在鼓支承部273中设置有与纵向方向Y正交的端表面273h、从端表面273h沿纵向方向朝外侧突出的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第一突起)、和作为第二识别目标部的识别目标凸台273g(第二突起)。
如图11A至11C所示,在从装置主体2A的盒插入开口217附接盒2B时,盒2B的非驱动侧端表面271k和驱动侧端表面273h分别靠近并面对非驱动侧内表面216k和驱动侧内表面218c。以这种方式,确定了在盒2B的附接期间在纵向方向Y上的位置(轨迹)。
另外,在盒2B的非驱动侧,定位目标部271d被引导至非驱动侧上引导件216d,而旋转停止目标部271g被引导至非驱动侧下引导件216e。
相比之下,在盒2B的驱动侧,识别目标凸台273g被引导至第二引导部218a,而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被引导至驱动侧引导部215d。
以这种方式,确定了在盒2B的附接期间在盒2B的与附接方向C和纵向方向Y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轨迹)。
以这种方式,盒2B沿着所确定的附接轨迹(附接方向C)附接至装置主体2A。
接下来,将描述门13被关闭的状态。如图16A、16B、17A和17B所示,驱动侧引导件215具有作为定位部的上定位部215a、下定位部215b和旋转停止部215c。此外,非驱动侧引导件216具有定位部216a和旋转停止部216c。鼓支承部273具有上定位目标部273d和下定位目标部273f。
此外,盒按压构件201和202可旋转地附接至门13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盒按压弹簧19、21附接至设置在装置主体2A的前板的纵向方向Y上的两端。鼓支承部273具有作为偏压力接收部的按压目标部273e,并且清洁框架主体271在非驱动侧具有按压目标部271o(参见图13、15、16A、16B、17A和17B)。在门13关闭时,盒2B的按压目标部273e和271o被由装置主体2A的盒按压弹簧19和21偏压的盒按压构件201和202按压(参见图17A和17B)。
以这种方式,在驱动侧,盒2B的上定位目标部273d、下定位目标部273f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分别抵接在驱动侧引导件215的上定位部215a、下定位部215b和旋转停止部215c上。结果,盒2B和鼓262在驱动侧得以定位。此外,在非驱动侧,盒2B的定位目标部2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1g分别抵接在装置主体2A的定位部216a和旋转停止部216c上。以这种方式,盒2B和鼓262在非驱动侧得以定位。
尽管作为确定盒2B相对于装置主体2A的位置的构造的示例已经描述了上述构造,但是定位器件的构造不限于此。定位器件可以直接作用在位于盒2B的驱动侧的定位目标部2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1g上以及位于非驱动侧的定位目标部273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3f上,以固定各个定位部。
盒的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将参考图11A至11C和18A至2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盒附接错误防止系统。
将参考图11A至11C描述盒附接错误防止系统的概况。如图11A至11C所示,盒附接错误防止系统包括设置在纵向方向Y上的一端侧(非驱动侧)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以及设置在另一端侧(驱动侧)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和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独立地作用,并且可以将被这两个机构所允许的盒附接至装置主体2A(稍后将描述细节)。
盒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将参考图18A至18C描述第一盒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构造。图18A是与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有关的装置主体2A和盒2B的说明图,图18B是装置主体2A和盒2B的说明图。
如图18A所示,在与纵向方向Y和附接方向C这两者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Z)上延伸且作为第一识别目标部的肋271p设置在清洁框架主体271的非驱动侧端部处。第一抵接部271p1设置在肋271p的盒附接方向C上的上游侧。同时,如图18B所示,作为第一识别部的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设置在装置主体2A中。切口216f1(第一引导部)在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中设置在盒2B的纵向方向Y上的与肋271p匹配的位置处。
另外,如图11B所示,作为第一可动构件的可动杆216g设置在非驱动侧引导件216中。可动杆216g构造成能够围绕轴中心H摆动并且被偏压构件(未示出)沿箭头N1所示的方向偏压。以如下方式确定可动杆216g的位置,使得可动杆216g的管制目标表面216g1与设置在非驱动侧板216上的管制表面216b接触(这是第一管制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可动杆216g阻塞盒2B的定位目标部271d的通过非驱动侧上引导件216d(第三引导部)形成的附接路径(引导路径)G1的状态。此外,在可动杆216g中,在比凹口216f1更靠近盒2B的附接方向C上的下游侧的一侧处设置抵接表面216g3。在第一管制位置中,抵接表面216g3是与盒2B的附接方向C和箭头N1所示的方向(以轴中心H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交叉且面对箭头N1所示的方向的表面。此外,作为第一可动部的杆管制部216g2设置在可动杆216g的管制目标表面216g1的附近。在第一管制位置处,杆管制部216g2是与盒2B的附接方向C交叉且面对箭头N3所示的方向的表面。
将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过程
将参考图19A至19E描述将被允许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2B附接至非驱动侧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过程。图19A至19E是示出了将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过程的侧视剖视图。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了非驱动侧引导件216和清洁单元260。此外,尽管在图19A中仅用阴影线标出了清洁单元260和可动杆216g以识别各部件的形状,但是为方便起见在图19B至19E中没有用阴影线标出部件。
如图19B所示,在将盒2B插入装置主体2A中时,肋271p通过切口216f并进入装置主体2A。随后,在盒2B进入装置主体2A时,在定位目标部271d抵接在杆管制部216g2上之前,肋271p的第一抵接部271p1抵接在可动杆216g的抵接表面216g3上。
当在这种状态下沿方向C进一步插入盒2B时,如图19C所示,第一抵接部271p1向抵接表面216g3施加源自于盒2B的附接力(使用者的操作力)的力F1。借助该力F1,可动杆216g沿箭头N2所示的方向转动,并且盒2B可以进一步进入装置主体2A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可动杆216g的转动,杆管制部216g2也沿箭头N2所示的方向移动直至盒2B的定位目标部271d的附接路径G1(参见图11B)被释放的第一允许位置(非管制位置)。
此外,在进行盒2B的插入时,如图19D所示,在肋271p和抵接表面216g3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定位目标部271d通过杆管制部216g2。在肋271p通过抵接表面216g3时,盒2B可以最终到达相对于装置主体2A的附接完成位置,如上所述在该附接完成位置处,图17A所示的定位目标部271d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1g分别抵接在装置主体2A的定位部216a和旋转停止部216c上。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肋271p不抵接在抵接表面216g3上,因此如图19E所示,可动杆216g由于偏压力而被再次移动至第一管制位置。
以这种方式,在插入被允许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2B时,肋271p通过切口216f1以使可动杆216g转动。这样,盒2B可以在防止定位目标部271d抵接在杆管制部216g2上的同时进入装置主体2A。
防止盒D1(第一不被允许情况)的附接错误的过程
将参考图18A至18C描述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防止盒D1(第一不被允许盒)至装置主体2A的附接错误的过程。如图18C所示,盒D1在纵向方向Y上在与盒2B的肋271p不同的位置处具有肋271q(作为不被允许的识别目标部)。在要插入盒D1时,由于肋271q的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与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的切口216f1的位置不同,因此盒D1不能通过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这样,可以管制盒D1的附接。
即,在沿盒至装置主体2A的附接方向观察时,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的切口216f1具有与盒2B的肋271p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在入口周围形成有抵接在盒D2的肋271q上的管制壁。通过作为第一识别部的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和作为设置在盒2B或D1中的第一识别目标部的肋271p和271q来实现对要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的第一识别。
防止盒D2(第二不被允许情况)的附接错误的过程
将参考图20描述防止另一盒D2(第二不被允许盒)的附接错误的过程。图20是示出了盒D2被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类似于图19A至19E,仅示出了非驱动侧引导件216和清洁单元260。
如图20所示,盒D2不具有盒2B的肋271p。由于此,盒D2能够在防止清洁框架主体271与非驱动侧识别轨道216f发生干涉的同时沿附接方向C前进。然而,如果在该状态下插入盒D2,则盒D2在清洁框架主体271不抵接在抵接表面216g3上的状态下前进。这样,在可动杆216g处于第一管制位置的状态下,盒D2的作为第三识别目标部的定位目标部271d2与杆管制部216g2接触。这样,源自于盒D2的附接力的力F2从定位目标部271d2施加至杆管制部216g2。
由于杆管制部216g2面向箭头N3所示的方向,因此力F2以使可动杆216g沿箭头N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作用。这样,可动杆216g不能进一步移动并且附接路径G1保持处于阻塞状态。这样,能够管制盒D2的附接。
即,通过可动杆216g的作为第三识别部的杆管制部216g2和盒D2的作为第三识别目标部的定位目标部271d2来实现对要被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的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的第三识别。
更具体地,突起216g4设置在杆管制部216g2的由箭头N1所示的方向上的远端处,并且杆管制部216g2的突起216g4主要与盒D2的定位目标部271d2接触。突起216g4构造成抵接在定位目标部271d2上,从而不会由于从定位目标部271d2接收的力F2而产生在抵抗作用在可动杆216g上的偏压力的方向上作用的力(使得力F2不包括这种分力)。至少突起216g4从定位目标部271d2接收的力F2可以在与可动杆216g的杆管制部216g2的可动方向(箭头N1、N2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作用。优选地,可以从定位目标部271d2以这样的角度按压突起216g4,使得产生由于偏压力而在沿可动杆216g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与朝非管制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力。
这里,在可动杆216g的与被从定位目标部271d2按压的杆管制部216g2相反的一侧(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下游侧),在非驱动侧引导件216中设置有作为支撑可动杆216g的支撑部的管制表面216l。这样,例如,即使在盒D2被强行插入时,可动杆216g也从定位目标部271d接收力F2,并且可动杆216g变形,可动杆216g在力F2的方向上的变形可以被管制表面216l管制。由于此,可以防止可动杆216g的变形和破坏,并且能够可靠地管制不被允许盒的插入(到达附接完成位置)。
如上所述,使用设置在盒的一个端侧(非驱动侧)的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能够允许被允许盒的附接并且管制不被允许盒(第一或第二不被允许盒)的附接。
盒的移除
将参考图21描述在移除盒2B时的操作。
如上所述,在盒2B处于附接完成状态时,可动杆216g处于第一管制位置。
第二抵接部271p2设置在盒2B的肋271p的插入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上游侧。在盒2B沿与箭头C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抵接部271p2在定位目标部271d与可动杆216g接触之前与抵接表面216g3抵接。力F3由于盒2B的移除力而借助布置在之间的第二抵接部271p2施加至可动杆216g。这样,可动杆216g围绕轴中心H沿箭头N2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从第一管制位置移动至第一允许位置。随后的移除操作与盒2B的上述附接操作相反,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盒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
将参考图22A至23B描述设置在装置主体2A的驱动侧的第二盒附接错误防止机构。图22A是盒2B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说明图,图22B是装置主体2A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说明图。图23A和23B是装置主体2A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说明图,其中一些机构被取出。
如图22A所示,在盒2B的纵向方向Y上的驱动侧,除了识别目标凸台273g(第二识别目标部)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之外,还设置有作为第四识别目标部的抵接目标部273f。抵接目标部273f是与鼓支承部273的端表面273h的附接方向C上的下游侧端部一体地设置的部分并且具有与附接方向C垂直的表面。在盒2B的附接过程中,抵接目标部273f通过位于图22B中所示的驱动侧内表面218c(其与驱动侧端表面273h相似)附近的位置。这里,如图22A所示,将识别目标凸台273g与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的距离被定义为距离73r,并且抵接目标部273f所通过的路径被定义为附接轨迹G2(第四引导部)(参见图22B)。
另一方面,如图22B所示,除驱动侧引导件215和第二导轨218(第二识别部)之外,在装置主体2A的驱动侧还设置有作为第二可动构件的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如上所述,驱动侧引导部215d设置在驱动侧引导件215中,而第二引导部218a设置在第二导轨218中。这些引导部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的间隔被定义为距离15r。
可动滑块240由第二导轨218支撑并且设置成能够在盒2B的上下方向Z上移动。可动滑块240被作为压缩弹簧的滑块弹簧242沿箭头M1所示的方向偏压以堵塞第二引导部218a。另外,可动滑块240在盒2B的附接方向C上的上游侧具有抵接表面240a,使得该抵接表面240a与附接方向C和箭头M1所示的方向相交且面向附接方向C上的上游侧。此外,如图23A和23B所示,可动滑块240在盒2B的附接方向C上的下游侧具有操作可动凸轮241的连接部240b。
可动凸轮241在盒2B的附接方向C上的比可动滑块240更靠近下游侧的一侧处被第二导轨218(参见图22A)支撑。如图23A和23B所示,可动凸轮241包括作为第二可动部的凸轮管制部241a(第四识别部)、由第二导轨218(参见图22A)支撑的支撑目标部241c、和从可动滑块240接收操作力的连接目标部241b。可动凸轮241被支撑成能够围绕在与附接方向C平行的方向上的支撑目标部241c旋转并且能够在第二管制位置(图23A)和第二允许位置(图23B)之间移动。在此,在可动凸轮241位于第二管制位置时,如图23A所示,凸轮管制部241a从驱动侧内表面218c进一步突出以阻塞抵接目标部273f的附接路径G2。相比之下,如图23B所示,在可动凸轮241位于第二允许位置(非管制位置)时,凸轮管制部241a不从驱动侧内表面218c伸出而释放抵接目标部273f的附接路径G2。此外,可动凸轮241被作为扭转螺旋弹簧的凸轮弹簧243沿箭头Q2所示的方向偏压(即,从而处于第二允许位置)。
如图23A所示,在未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可动滑块240通过滑块弹簧242的偏压力而沿箭头M1所示的方向移动。这样,连接部240b沿箭头M1所示的方向按压连接目标部241b,由此使可动凸轮241在抵抗凸轮弹簧243的偏压力的同时沿箭头Q1所示的方向转动。当设置在驱动侧引导件215中的凸台215e被装配到设置在可动滑块240中的引导件240c中以抵接在引导件上表面240c1上时,可动滑块240在方向M1上的移动受到管制。连接部240b和连接目标部241b彼此互锁,由此确定了可动凸轮241和凸轮管制部241a的位置(第二管制位置)。
相比之下,如图23B所示,在可动滑块240由于外力而沿与箭头M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M2所示的方向)移动时,连接部240b与可动凸轮241的连接目标部241b分离。这样,可动凸轮241由于凸轮弹簧243的偏压力而在与箭头Q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Q2所示的方向)上转动,直至连接目标部241b抵接在连接部240b上为止。
此外,在可动凸轮241由于外力而沿箭头Q2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可动滑块240在抵抗滑块弹簧242的偏压力的同时沿箭头M2所示的方向移动。这样,即使在操作方向与主从关系相反时,这些部件也类似地彼此互锁。
尽管弹簧(偏压器件)设置在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这两者中,但是偏压器件可以设置在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中的任一个中,并且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可以通过连杆机构连接。
盒2B被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过程
将参考图24A至25B描述将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过程。图24A至25B是用于描述盒2B的附接过程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箭头VC的视图。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驱动侧引导件215和鼓支承部273。此外,箭头VC视图是以剖视图示出了在盒2B的附接方向C的与上游侧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一侧处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的状态的视图。
首先,如图24A所示,盒2B的距离73r与装置主体A的距离15r相同。因此,在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时,在识别目标凸台273g被引导至第二引导部218a并且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被引导至驱动侧引导部215d的同时盒2B沿附接方向C进入。
这样,如图24B所示,识别目标凸台273g抵接在可动滑块240的抵接表面240a上。当在这种状态下沿附接方向C移动盒2B时,识别目标凸台273g向抵接表面240a施加源自于盒2B的附接力的力F4。
借助该力F4,如图25A所示,可动滑块240在抵抗滑块弹簧242的偏压力的同时沿箭头M2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且盒2B可以进一步进入装置主体2A中。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凸轮241随着可动滑块240的移动而沿箭头Q2所示的方向转动并且移动直至盒2B的抵接目标部273f的附接路径G2被释放的第二允许位置。
在进一步插入盒2B时,如图25B所示,在可动滑块240沿箭头M2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识别目标凸台273g通过可动滑块24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动滑块240与识别目标凸台273g之间的接触消失,因此可动凸轮241由于滑块弹簧242的偏压力而开始沿箭头Q1所示的方向转动。凸轮抵接部241d抵接在鼓支承部273的驱动侧端表面273h上,由此使可动凸轮241的转动停止。
在进一步插入盒2B时,盒2B相对于装置主体2A到达图27B所示的上述附接完成位置。即,盒2B的上定位目标部273d、下定位目标部273f和旋转停止目标部273c分别抵接在装置主体2A的上定位部215a、下定位部215b和旋转停止部215c上,由此完成了附接。
总结上文描述,在插入被允许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2B时,识别目标凸台273g通过第二引导部218a。在借助可动滑块240使凸轮管制部241a(可动凸轮241)移动至第二允许位置时,盒2B可以在防止抵接目标部273f抵接在凸轮管制部241a上的同时进入装置主体2A。
防止盒D3(第一不被允许情况)的附接错误的过程
将参考图26A和26B描述使用第二驱动侧附接错误防止机构来防止盒D3(第三不被允许盒)至装置主体2A的附接错误的过程。图26A和26B是用于描述盒D3的附接过程的剖视图,其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装置主体2A的驱动侧引导件215和盒D3的鼓支承部274。
如图26A所示,不同于盒2B的距离73r,盒D3构造成使得识别凸台274g与旋转停止目标部274c之间的距离74r变窄。在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插入盒D3时,距离74r与装置主体的距离15r不同。因此,如图26B所示,鼓支承部274与驱动侧引导件215或第二导轨218发生干涉,并且盒D3不能进入附接部S。这样,可以管制盒D3的附接。
即,在沿盒至装置主体2A的附接方向观察时,第二导轨218的第二引导部218a具有与盒2B的识别目标凸台273g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入口形状。在入口周围形成有抵接在盒D3的识别凸台274g上的管制壁。通过作为第二识别部的第二导轨218、设置在盒2B或D4中的作为第二识别目标部的识别目标凸台273g和识别目标凸台274g来实现对要被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的第二识别。
防止盒D4(第二不被允许情况)的附接错误的过程
将参考图27A和27B描述防止另一盒D4(第四不被允许盒)的附接错误的过程。图27A和27B是用于描述盒D4的附接过程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箭头VC的视图。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装置主体2A的驱动侧引导件215和盒D4的鼓支承部275。此外,箭头VC视图是以剖视图示出了在盒D4的附接方向C的与上游侧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一侧处可动滑块240和可动凸轮241的状态的视图。
如图27A所示,盒D4包括不具有盒2B的识别目标凸台273g的鼓支承部275(仅具有旋转停止目标部275c)。由于此,在盒D4沿附接方向C插入时,如图27B所示,盒D4可以在防止鼓支承部275与驱动侧引导件215和第二导轨218发生干涉的同时沿附接方向C前进。然而,当在这种状态下插入盒D4时,盒D4在防止鼓支承部275抵接在可动滑块240的抵接表面240a上的同时进入。这样,在凸轮管制部241a位于第二管制位置的状态下,盒D4的抵接目标部275f与凸轮管制部241a接触。这样,源自于盒D4的附接力的力F5从抵接目标部275f施加至凸轮管制部241a。这样,可动凸轮241不能从第二管制位置移动,并且附接路径G2保持处于阻塞状态。由于力F5在与可动凸轮241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作用并且可动凸轮241的移动被可动滑块240管制,因此在阻塞附接路径G2的状态下可动凸轮241不移动。这样,能够管制盒D4的附接。
即,通过作为第四识别部的凸轮管制部241a和盒D4的作为第四识别目标部的抵接目标部273f来实现对要被附接至装置主体2A的盒是被允许盒还是不被允许盒的第四识别。
如上所述,使用设置在盒的另一端侧(驱动侧)的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能够允许被允许盒的附接并且管制不被允许盒(第三或第四不被允许盒)的附接。
除了第一附接错误防止机构之外,仅允许被第一和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这两者所允许的盒2B附接至装置主体2A。相比之下,管制由第一和第二附接错误防止机构中的任一个确定为不被允许的盒(盒D1至D4)附接至装置主体2A。
更具体地,通过附接错误防止机构中的任一个来确定盒D1至D4对应于(i)第一不被允许情况和(ii)第二不被允许情况的任一种,并且与装置主体2A的附接受到管制。第一不被允许情况是其中在附接路径中的最上侧的第一附接位置处的附接受到管制的情况。第二不被允许情况是这样的情况,其中:尽管盒能够通过第一附接位置,但是在比附接完成位置更靠近上游侧的第二附接位置处的附接受到管制,并且盒不能到达附接完成位置。因此,通过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进行识别,可以增加被允许和不被允许的识别模式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识别模式(第一识别部和第一识别目标部的组合)布置成使得盒的纵向方向Y上的位置是否彼此匹配得以识别。而且,驱动侧识别模式(第二识别部和第二识别目标部的组合)布置成使得盒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是否彼此匹配得以识别。然而,识别模式不限于这种构造,而是可以根据附接错误防止机构的布置空间来任意地选择识别模式的布置方向。结果,可以布置多个附接错误防止机构,以提高装置主体2A的空间效率。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些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盒;和
装置主体,盒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主体并且装置主体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中,
盒包括被定位部和接合部,被定位部用于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盒;
装置主体包括:
定位部,其抵接在盒的被定位部上以使得盒位于附接完成位置;
第一引导部,其引导盒的接合部,并且具有在沿盒至装置主体的附接方向观察时与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入口;
第二引导部,其引导盒的被定位部;和
可动构件,其构造成随着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的移动而被盒的接合部按压,由此使可动构件从其中第二引导部对盒的被定位部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管制位置旋转至其中所述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非管制位置,其中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构造成通过附接不具有与所述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部分的盒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引导部管制第一不被允许盒到达附接完成位置,第一不被允许盒具有在与盒的接合部不同的位置处设置的不被允许的接合部,并且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构造成即使在被不具有与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部分的第二不被允许盒按压时也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从而管制第二不被允许盒移动到附接完成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包括偏压构件,其被构造成向可动构件施加在使可动构件从非管制位置旋转至管制位置的方向上的偏压力,并且
可动构件具有要被第二不被允许盒的被定位部按压的被接合部,使得不会由于从第二不被允许盒接收的力而产生在抵抗偏压力的方向上作用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包括支撑部,其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在与被从第二不被允许盒的被定位部按压的被接合部的那侧相反的一侧处支撑被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引导部具有管制表面,管制表面通过在与附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抵接在不位于与入口相对应的位置处的所述不被允许的接合部上而管制第一不被允许盒在附接方向上的移动。
6.一种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成像装置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装置主体被构造成使得盒能够可拆卸地附接至其上,装置主体包括:
定位部,其被构造成抵接在盒的被定位部上以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盒,使得盒位于附接完成位置;
第一引导部,其被构造成引导盒的接合部,并且具有在沿盒至装置主体的附接方向观察时与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入口;
第二引导部,其被构造成引导盒的被定位部;和
可动构件,其构造成随着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的移动而被盒的接合部按压,由此使可动构件从其中第二引导部对盒的被定位部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被阻塞的管制位置旋转至其中引导路径未被阻塞的非管制位置,其中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通过附接不具有与所述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部分的盒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其中,
第一引导部管制第一不被允许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移动,第一不被允许盒具有在与盒的接合部不同的位置处设置的不被允许的接合部,并且
在管制位置处的可动构件构造成即使在被不被允许附接至装置主体且不具有与盒的接合部相对应的部分的第二不被允许盒的被定位部按压时也不能从管制位置移动,从而管制第二不被允许盒朝附接完成位置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其中,装置主体包括偏压构件,其被构造成向可动构件施加在使可动构件从非管制位置旋转至管制位置的方向上的偏压力,并且
可动构件具有被第二不被允许盒的被定位部按压的被接合部,使得不会由于从第二不被允许盒接收的力而产生在抵抗偏压力的方向上作用的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
支撑部,其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在与被从第二不被允许盒按压的被接合部的那侧相反的一侧处支撑被接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其中,
第一引导部具有管制表面,管制表面通过在与附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抵接在不位于与入口相对应的位置处的所述不被允许的接合部上而管制第一不被允许盒在附接方向上的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546851.5A CN116540511A (zh) | 2018-12-28 | 2019-12-27 | 成像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6952A JP7229763B2 (ja) | 2018-12-28 | 2018-12-28 | カートリッジの誤装着防止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246942 | 2018-12-28 | ||
JP2018-246952 | 2018-12-28 | ||
JP2018246942A JP7171429B2 (ja) | 2018-12-28 | 2018-12-28 | カートリッジの誤装着防止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装置本体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46851.5A Division CN116540511A (zh) | 2018-12-28 | 2019-12-27 | 成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81481A CN111381481A (zh) | 2020-07-07 |
CN111381481B true CN111381481B (zh) | 2023-06-02 |
Family
ID=6900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46851.5A Pending CN116540511A (zh) | 2018-12-28 | 2019-12-27 | 成像装置 |
CN201911372112.9A Active CN111381481B (zh) | 2018-12-28 | 2019-12-27 | 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46851.5A Pending CN116540511A (zh) | 2018-12-28 | 2019-12-27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048207B2 (zh) |
EP (2) | EP4425269A2 (zh) |
CN (2) | CN11654051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39655B2 (ja) * | 2018-03-30 | 2022-09-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ドラムユニット |
BR112021023671A2 (pt) | 2019-06-12 | 2022-01-04 | Canon Kk | Cartucho, acessório e kit de montagem |
EP4163729A4 (en) | 2020-06-08 | 2024-07-17 | Canon Kk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
JP2023043462A (ja) | 2021-09-16 | 2023-03-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保護組立体 |
JP2024002834A (ja)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0210A (zh) * | 2000-09-22 | 2002-05-22 |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
JP2016136219A (ja) * | 2015-01-24 | 2016-07-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6814575A (zh) * | 2015-10-14 | 2017-06-09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02997B2 (ja) | 1994-09-28 | 2000-10-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96647A (ja) * | 2000-12-22 | 2002-07-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67444B2 (ja) * | 2006-12-13 | 2011-04-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8687984B2 (en) * | 2010-10-15 | 2014-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665470B2 (ja) | 2010-10-15 | 2015-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30330101A1 (en) * | 2012-06-07 | 2013-12-12 | Jesus Gonzalez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ifying Device Housing |
JP5972131B2 (ja) | 2012-09-25 | 2016-08-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本体、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誤挿入防止システム |
JP6049376B2 (ja) | 2012-09-25 | 2016-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本体、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誤挿入防止システム |
CN110109331B (zh) * | 2012-09-25 | 2023-02-17 | 佳能株式会社 | 错误插入防止系统、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系统 |
JP6056407B2 (ja) * | 2012-11-20 | 2017-01-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2407B2 (ja) * | 2012-12-12 | 2018-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6107615B2 (ja) * | 2013-11-18 | 2017-04-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351324B2 (ja) | 2014-03-24 | 2018-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本体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671884B2 (ja) * | 2014-10-14 | 2020-03-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205519A (ja) * | 2017-06-02 | 2018-12-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 |
JP6377209B2 (ja) | 2017-06-07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の誤挿入防止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29813B2 (ja) * | 2019-02-27 | 2023-0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誤装着防止システム |
-
2019
- 2019-12-20 EP EP24183212.0A patent/EP4425269A2/en active Pending
- 2019-12-20 EP EP19218952.0A patent/EP3674814A3/en active Pending
- 2019-12-27 US US16/728,191 patent/US110482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2-27 CN CN202310546851.5A patent/CN116540511A/zh active Pending
- 2019-12-27 CN CN201911372112.9A patent/CN111381481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20 US US17/325,329 patent/US11256209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13 US US17/574,690 patent/US1166904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0210A (zh) * | 2000-09-22 | 2002-05-22 |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
JP2016136219A (ja) * | 2015-01-24 | 2016-07-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6814575A (zh) * | 2015-10-14 | 2017-06-09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669044B2 (en) | 2023-06-06 |
US20200209803A1 (en) | 2020-07-02 |
US20210271203A1 (en) | 2021-09-02 |
EP3674814A3 (en) | 2020-10-21 |
CN116540511A (zh) | 2023-08-04 |
US11256209B2 (en) | 2022-02-22 |
EP4425269A2 (en) | 2024-09-04 |
CN111381481A (zh) | 2020-07-07 |
EP3674814A2 (en) | 2020-07-01 |
US11048207B2 (en) | 2021-06-29 |
US20220137551A1 (en) | 2022-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81481B (zh) | 成像装置和成像装置的装置主体 | |
KR102251926B1 (ko) | 화상형성장치의 본체에 장착가능한 현상 카트리지 | |
KR20210053866A (ko) | 화상형성장치의 본체에 장착가능한 현상 카트리지 | |
JP20160810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72774B2 (ja) | トナー補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76945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29813B2 (ja) | 誤装着防止システム | |
JP693816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1948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80242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 |
CN109725519B (zh) | 成像设备 | |
JP201613376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365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224261A (ja) | 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5369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063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29432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9581838B (zh) | 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
KR20170101790A (ko) |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
JP2010078850A (ja) |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003381A (ja) |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9179258A (ja) | 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61616A (ja) | 搬送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