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1288B - 卧式冷柜 - Google Patents

卧式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1288B
CN111351288B CN201811585077.4A CN201811585077A CN111351288B CN 111351288 B CN111351288 B CN 111351288B CN 201811585077 A CN201811585077 A CN 201811585077A CN 111351288 B CN111351288 B CN 111351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inner container
cover plate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50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1288A (zh
Inventor
李大伟
丁剑波
成俊亮
张奎
徐磊
廉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70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54749B/zh
Priority to CN201811585077.4A priority patent/CN11135128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4125 priority patent/WO20201341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351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1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1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1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7Evaporator fa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5Air flow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5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return
    • F25D2317/0654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return through the s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supply
    • F25D2317/0664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supply from the s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7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ai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400/00General features of,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or fo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class
    • F25D2400/10Refrigerator top-coo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卧式冷柜,包括箱体,该箱体包括箱壳及内胆,该内胆嵌设于该箱壳中,该内胆具有容置部,该内胆的底部朝向该容置部凹陷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一端连接于该内胆的底板;风道板邻近该第一侧壁设置,该风道板与该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其中,该风道板位于该容置部中,该风道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及第三盖板,该第二盖板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三盖板之间,该第二盖板包括弯折部,该弯折部朝向该蒸发器腔室中延伸。本发明提供的卧式冷柜中,风道板的第二盖板具有弯折部,弯折部降低风道板与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蒸发器腔室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内胆的容置部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卧式冷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冷卧式冷柜。
背景技术
卧式冷柜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用于低温保藏食物或其他物品的电器,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
目前,依据卧式冷柜的制冷原理一般分为直冷卧式冷柜以及风冷卧式冷柜,其中,直冷卧式冰柜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箱内结霜问题,而风冷卧式冷柜因具有无霜的优势,被用户所青睐。在风冷卧式冷柜中,通过冷空气吹入冷柜内部,以对存放在冷柜内的物品制冷,但是,由于冷空气比重较大,易在冷柜底部聚集,这样,使冷柜内底部温度低,顶部温度高,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存放物品的品质。
此外,现有的风冷卧式冷柜的中蒸发器的布置方式也对制冷效果、用户体验等有重大影响,例如,蒸发器设置的位置过于靠近风冷卧式冷柜的玻璃门体,一方面会占用较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蒸发器所在的风道顶部距离玻璃门体过近,玻璃门体的外表面容易凝露,且风道顶部易结霜。
卧式冷柜在宽度方向上或者横向方向上较长,现有的风道的送风口及回风后往往设置于靠近卧式冷柜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位置,使得送风距离延长而不容易送风到箱体对面,若是出风口及回风口设置在同一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则箱腔中间部分风量较小,造成箱内温度不均匀。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卧式风冷冷柜,克服了现有的卧式冷柜制冷中存在的问题。
蒸发器设置位置及风循环的易造成结霜和其具有更均匀的温度分布、玻璃门体不易结露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冷柜,通过改变蒸发器的设置位置、内胆中风循环的方式,使卧式冷柜具有更均匀的温度分布、内胆上方的玻璃门体不易结露。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冷柜,包括箱体,该箱体包括箱壳及内胆,该内胆嵌设于该箱壳中,该内胆具有容置部,该内胆的底部朝向该容置部凹陷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一端连接于该内胆的底板;风道板邻近该第一侧壁设置,该风道板与该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其中,该风道板位于该容置部中,该风道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及第三盖板,该第二盖板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三盖板之间,该第二盖板包括弯折部,该弯折部朝向该蒸发器腔室中延伸。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一侧壁平行且相对,该第三盖板与该底板平行且相对,其中,该第一盖板的一端连接于该底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回风口,该回风口设置于该第一盖板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包括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回风口,该内胆还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胆壁与第二内胆壁,该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一内胆壁上,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二内胆壁上,其中,对应于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该容置部中还设置出风盖板,该出风盖板上设置出风微结构,该出风微结构包括出风微孔,该出风微孔贯穿该出风盖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出风微孔自该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朝向该出风盖板的内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并贯穿该风道板,其中,该外侧表面与该内侧表面相背,该出风微孔控制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中的出风方向为下倾出风。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蒸发器,该蒸发器为水平式布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风机组,该风机组设置于该蒸发器腔室与该第一侧壁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蒸发器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风机组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蒸发器靠近该风机组的第二端部低于该蒸发器远离该风机组的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相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凹部为该底板朝向该容置部弯折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卧式冷柜中,风道板的第二盖板具有弯折部,弯折部降低风道板与凹部的第一侧壁之间的蒸发器腔室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内胆的容置部的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调整出风口回风口的位置,缩短了出风和回风的距离,有效维持内胆中的温度均衡、避免玻璃门体结露。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卧式冷柜的内胆与箱壳分解后的示意图。
图3A为图1中卧式冷柜的分解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图1中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在不同视角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在不同视角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俯视示意图。
图7B与图7C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7D与图7E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风道板的示意图。
图7F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蒸发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俯视示意图。
图8B至图8D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卧式冷柜的内胆与箱壳分解后的示意图;图3A为图1中卧式冷柜的分解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4A至图4C为图1中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下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至图4C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卧式冷柜100,特别是关于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其包括箱体与门体(未图示),门体设置于箱体上方,门体例如包括透明玻璃,使用者可透过透明玻璃观察到箱体内储藏的物品;箱体例如包括箱壳10、发泡层90及内胆20,发泡层90位于箱壳10与内胆20之间,发泡层90为保温材料制成。
内胆20嵌设于箱壳10的容置空间11中,内胆20具有容置部21,容置部 21用储藏待冷冻或者冷藏的物品,内胆20的底部朝向容置部21凹陷形成凹部 22,凹部22具有第一侧壁221,第一侧壁221的一端连接于内胆20的底板25,或者说,第一侧壁221自底板25朝向容置部21中延伸;风道板30邻近第一侧壁221设置,且风道板30与第一侧壁221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其中,风道板30位于容置部21中。
凹部22还包括第二侧壁222,第二侧壁222与第一侧壁221相互垂直,即,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之间构成直角结构,较佳的,第一侧壁221垂直底板25,例如,第一侧壁221的一端与底板25的边缘垂直连接;第二侧壁222 垂直于内胆20的第三内胆壁26,第二侧壁222的一端与第三内胆壁26的下边缘垂直连接。本实施例中,凹部22可视作是底板25朝向容置部21中弯折形成的直角台阶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凹部22的第一侧壁 221可由底板25朝向容置部21弯折,第二侧壁222可由第三内胆壁26朝向容置部中弯折,且使得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在容置部21中交汇相互连接
风道板30包括第一盖板31和第二盖板32,第一盖板31与第二盖板32例如相互垂直,第一盖板31与凹部22的第一侧壁221平行且相对,第二盖板32 的顶表面与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的顶表面相互齐平。其中,第一侧壁221、第一盖板31及第二盖板32之间的空间为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内胆20的底板25对应于蒸发器腔室的区域设置安装槽(未图示),使得蒸发器50可被定位于安装槽中。当然出于安装便利的目的,蒸发器50与风机组60可预先被组装至一安装板(未图示)上,安装板通过螺丝锁固等方式而固定于安装槽中,风机组60位于蒸发器腔室与内胆20的第一内胆壁23之间。风机组60还还可包括外壳组件,外壳组件填充于蒸发器腔室与第一内胆壁23 之间的间隙中。
本实施例中,风道板30上设置固定孔,固定件穿过固定孔,将风道板30 固定结合于内胆20上,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风道板30可与内胆20的凹部22一体成型,即,风道板30可视作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 朝向容置部21中延伸后,再继续朝向底板25弯折形成。较佳的,上述风道板 30的材料可与内胆20的材料相同。
内胆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分别自底板25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向上延伸;上述第三内胆壁 26分别垂直连接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内胆20还包括第四内胆壁27,第四内胆壁27与第三内胆壁26相对,第四内胆壁27自底板25的另一侧边向上延伸,且分别垂直连接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其中,第一内胆壁 23、第二内胆壁24、第三内胆壁26、第四内胆壁27、底板25及凹部22的第一侧壁221和第二侧壁222围绕的空间为内胆20的容置部21。
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多组出风口,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多组回风口,多组出风口用于送出经蒸发器50处理的空气至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多组回风口用于将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的空气回风至蒸发器腔室中,重新被蒸发器50 处理;上述送风与回风过程视为卧式冷柜100的风循环。
继续参照图3A所示,第一内胆壁23上的多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231、第二出风口232、第三出风口233及第四出风口234,其中,第一出风口231靠近第一内胆壁23的上边缘设置,其包括多个出风开孔,多个出风开孔沿着第一内胆壁23的横向排列;第二出风口232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中部,其包括多个出风开孔,多个出风开孔沿着第一内胆壁23的横向排列,第一内胆壁23的中部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上边缘与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的中间;第三出风口233设置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第四风口234设置第一内胆壁23靠近第三内胆壁26一侧,且第四出风口234 位于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的上侧;其中,上述多个出风开孔分别贯穿第一内胆壁23。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232的出风开孔的个数小于第一出风口231 的出风开孔的个数,第三出风口233及第四风口234的出风开孔的个数分别为1 个,但不以此为限。
多组回风口包括第一回风口241及第二回风口242,第一回风口241设置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其包括多个回风开孔,多个回风开孔沿着第二内胆壁24 横向排列,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位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上边缘与第二内胆壁24 的下边缘的中间;第二回风口242设置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下边缘,其包括多个回风开孔,多个回风开孔沿着第二内胆壁24横向排列,第二内胆壁24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其中,上述多个回风开孔分别贯穿第二内胆壁24。本实施例中,由于凹部22的存在,第二出风口242中的回风开孔的个数小于第一回风口241 的回风开孔的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均为沿着卧式冷柜100 宽度方向上或者横向延伸的内胆壁,第三内胆壁26与第四内胆壁27均为沿着卧式冷柜100的长度方向或者纵向延伸的内胆壁;换言之,底板25包括一对长边与一对短边,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分别设置于一对长边上,第三内胆壁26与第四内胆壁27分别设置一对短边上。其中,由于内胆20的底板25 弯折形成台阶部22,因此,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的最大长度分别大于第三内胆壁26与第四内胆壁27的长度。上述在卧式冷柜100的横向延伸相对的两侧壁上设置出风口和回风口,使得送风距离缩短,有利于内胆20中各区域的温度均衡。
此外,卧式冷柜100中一般会设置食品筐(未图示),食品筐放置于容置部 21的上层,较佳的,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上部第一出风口231高于食品筐的上边沿,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中部第二出风口232平行于或者略低于食品筐的下边沿。为了避免食品筐阻挡回风处的风循环,位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第一回风口241低于食品筐的下边沿。其中,为了兼顾容置部21中各区域的温度,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靠近第四内胆壁的角落增设第三出风口233,且第一内胆壁23靠近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处增设第四出风口234,进而避免了容置部 21存在出风死角的区域。
进一步,第一内胆壁23上还设置出风道连接孔235,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回风道连接孔243,出风道连接孔235与回风道连接孔243分别连通蒸发器腔室,其中,风机组60靠近出风道连接孔235,风机组60例如是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
第一内胆壁23与箱壳10之间设置出风道槽85,第二内胆壁24与箱壳10 之间设置回风道槽86,其中,出风道槽85分别连通多组出风口与出风道连接孔 235,回风道槽86分别连通多组回风口与回风道连接孔243,出风道槽85与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空气通道为出风道,回风道槽86与第二内胆壁24之间的空气通道为回风道。风机组60送出的空气自出风道连接孔235进入上述出风道中再经上述多组出风口进入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的空气被风机组60自回风口吸入经回风道再经回风道连接孔243中进入蒸发器腔室中,吸入的空气被蒸发器50滤除水汽。本实施例中,出风道槽85固定于第一内胆壁23面对箱壳10的一侧,回风道槽86固定于第二内胆壁24面对箱壳10 的一侧,发泡层90填充于内胆20与箱壳10之间,使得出风道槽85与回风道槽86存在于发泡层中。
内胆20的容置21中还设置多组出风盖板,多组出风盖板与多组出风口一一对应,多组出风盖板分别设置用于调节出风口送风量和送风方向的出风微结构,出风微结构与出风开孔一一对应,出风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贯穿于出风盖板的开孔、开槽等。出风盖板可通过焊接、卡扣、螺丝锁固等方式结合于第一内胆壁23上,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多组出风盖板可与内胆壁一体成型,通过在对应多组出风口所在的位置对出风盖板(或者内胆壁) 进行镂空处理形成出风微结构,以实现对出风口的风量及风向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多组出风盖板包括第一出风盖板81、第二出风盖板82、第三出风盖板87以及第四出风盖板88,第一出风盖板81与第一出风口231相适配,第二出风盖板82与第二出风口232相适配,第三出风盖板87与第三出风口233 相适配,第四出风盖板88与第四出风口234相适配。以下将以第一出风盖板81 为例详细说明出风微结构。
第一出风盖板81上的出风微结构例如是多个出风微孔811,出风微孔811 贯穿上部出风盖板81,且出风微孔811倾斜贯穿出风盖板81,即,沿着出风盖板81的厚度方向,出风微孔811自出风盖板81的外侧表面朝向出风盖板81的内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并贯穿上部风道板81,以实现上部出风盖板81的下倾送风。其中,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相背,外侧表面面对第二内胆壁24,内侧表面面对第一内胆壁23。出风微孔811可以是六边形、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等形状的开孔。当然,上述实现下倾送风的出风微孔811也可同样设置于第二出风盖板82、第三出风盖板87以及第四出风盖板88中。其中,下倾送风的方式有利于将气流传送至冷柜的底部,便于冷柜底部的气流循环。
为了实现下倾送风,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可在上述多个出风盖板的出风口处设置出风格栅,出风格栅的栅叶朝向内胆的底部倾斜。此外,出风格栅与出风微孔可同时设置于上述出风盖板上。
内胆20的第二内胆壁23还设置多组回风盖板(未图示),多组回风盖板与多组回风口一一对应,回风盖板设置用于调节回风量和回风方向的回风微结构,回风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贯穿于回风盖板的开孔、开槽等。回风盖板可通过卡扣或者螺丝锁固的方式结合于第二内胆壁24上,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多组回风盖板可与内胆壁一体成型,通过在对应回风位置对回风盖板(或者内胆壁)进行镂空处理形成回风微结构,以实现对出风口的风量及风向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多组回风盖板包括第一回风盖板83及第二回风盖板84,第一回风盖板83与第二回风口241相适配,第一回风盖板84与第二回风口242相适配。其中,第一回风盖板83与第二回风盖板84上可分别设置回风微结构,回风微结构与出风微结构相似,关于回风微结构的说明可参照上述出风微结构的说明,不另赘述。当然,依据实际的需求,可改变回风微结构的开孔、开槽的形状、倾斜方向等以获得最佳的回风结果。
结合图3A至图4A可知,卧式冷柜100中蒸发器50位于蒸发器腔室的中间,蒸发器50包括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第一端部51靠近第二内胆壁 24,第二端部52靠近风机组60,风机组60靠近第一内胆壁23,其中,第一端部51低于第二端部52,即,蒸发器50靠近风机组60的第二端部52高于蒸发器50靠近第二内胆壁24的第一端部51,使得蒸发器50中的化霜水自第二端部 52朝向第一端部51流动,便于化霜水的排出,同时避免风机组60转动时吸入化霜水而冻结,造成异常。
蒸发器50下方设置接水盒70,接水盒70用于接收上述化霜水,接水盒70 的排水口71靠近第一端部51设置,排水口71设置于接水盒70远离风机组60 的一侧,可避免风机组60吸入混合有化霜水或者其它水汽的空气直接吸入风机组60中,造成风机组60被水汽冻结而不能正常工作。
进一步,蒸发器5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顶部保温层41及底部保温层42,顶部保温层41设置于风道板30与蒸发器50之间,顶部保温层41的形状与风道板30的形状相似;底部保温层42设置于接水盒70与底板25之间;其中,顶部保温层41和底部保温层42共同支撑蒸发器50。本实施例中,顶部保温层 41与底部保温层42面对蒸发器50的表面均为斜面结构,斜面结构自靠近第二内胆壁24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一内胆壁23的另一端逐渐斜向上延伸;蒸发器50 被支撑于上述斜面结构以实现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51低于第二端部52。通过顶部保温层41与底部保温层42上的斜面结构使得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51低于第二端部52只是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但不以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可在内胆的底板上设置支撑件,支撑件使得蒸发器靠近风机组的第二端部高于蒸发器远离风机的第一端部。
卧式冷柜100中,蒸发器50为“水平式布置”,“水平式布置”是指当空气流经蒸发器50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平行于蒸发器50中的翅片。蒸发器50还包括穿设于多个翅片中的盘管。此外,蒸发器50的多个翅片中还嵌入加热管(未图示),加热管提供热量对凝结于蒸发器50中的结霜进行化霜操作。
卧式冷柜100中的风循环包括送风与回风,风机组60启动吸入蒸发器50 一侧空气,上述空气经出风道连接孔235进入出风道,再经多组出风口以及多组出风盖板的出风微结构中送出而进入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内胆20中的空气在风机组60产生的吸力作用下,自回风盖板的回风微结构经回风开口、回风通道,再经回风道连接孔243中回风至蒸发器腔室中,自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 51朝向第二端部52流动,使对上述回风的空气进行处理后,再次被风机60吸入而送出。由于本实施例中,于卧式冷柜100在使用时,第一内胆壁23位于远离使用者一侧,即,第一内胆壁23可视作卧式冷柜100的背侧,第二内胆壁24 位于靠近使用者一侧,即,第二内胆壁24可视作卧式冷柜100的前侧,因此,上述风循环可视作,背侧出风、前侧回风的循环。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冷柜100中,蒸发器腔室设置于凹部22(或者台阶部)的一侧,构成蒸发器腔室的风道板30的第二盖板32的顶表面与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的顶表面相齐平;内胆20相对的内胆壁上分别设置多个出风口及回风口,缩短了出风和回风的距离,可有效维持内胆内部的温度均衡;出风道槽85及回风道槽86内置于内胆20与箱壳10之间的发泡层90中,未占用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的储物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此外,蒸发器50水平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且蒸发器50靠近风机组60的第二端部52高于第一端部51,不仅便于化霜水排出蒸发器腔室外,同时避免风机组60吸入化霜水而造成异常。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5A至图5C中与图1至图4C中相同标号的元件具有相似的功能,在此不另赘述。
第二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2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100的区别在于, 1)卧式冷柜200中的风道板210的结构不同;2)回风口205的设置位置不同; 3)由出风口和回风口的位置不同带来的风循环不同。
具体来讲,卧式冷柜200的内胆20的底部朝向容置部21中凹陷形成凹部 22(如图2所示),凹部22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第一侧壁221垂直连接于内胆20的底板25,风道板210靠近第一侧壁221设置,且风道板210位于容置部21中,风道板210与第一侧壁221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及风机组60设置蒸发器腔室中。
风道板2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盖板211、第二盖板212及第三盖板213,第二盖板212位于第一盖板211与第二盖板213之间,其中,第一盖板211与第一侧壁221平行且相对,第一盖板211上设置回风口205,较佳的,回风口 205位于第一盖板211的下边缘,第一盖板211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
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11的高度小于第一侧壁221的高度。第二盖板212 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盖板211与第三盖板213,其中,第三盖板213的顶表面与凹部22的第二侧壁222的顶表面相互齐平,第二盖板212为弯折结构,弯折结构的一端连接第一盖板211,弯折结构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盖板213,其中,弯折结构的弯折部214朝向蒸发器腔室内延伸。本实施例中,弯折部214朝向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的连接处弯折。
风道板210中朝向蒸发器腔室内延伸的弯折部214实质上使得蒸发器腔室占用的空间变小,即,蒸发器腔室上部的空间被压缩,上部空间被压缩的蒸发器腔室中的蒸发器50可采用扁平式蒸发器,以适应上述空间变化。其中,由于第二盖板212及其弯折部214的设置,可明显改善卧式冷柜200的内胆20的容置部21的空间利用率。
卧式冷柜200的内胆20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1,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第二出风口203,其中,第一出风口201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上边缘,第二出风口203位于第二内胆壁 24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上,使得第一出风口201与第二出风口203相对错开,而避免出风时的相互干扰。第一出风口201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开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贯穿第一内胆壁23,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沿着第一内胆壁23的横向排列布置;相似的,第二出风口203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开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贯穿第二内胆壁24,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沿着第二内胆壁24的横向排列布置。此外,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有第二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
此外,若内胆20中设置食品筐(未图示),则第一出风口201高于食品筐的上边缘;第二出风口203略低于食品筐的下边沿。此外,第一出风口201、第二出风口203的出风侧可分别设置出风盖板,出风盖板位于容置部21中,出风盖板分别与第一出风口201、第二出风口203一一对应,其中,出风盖板包括出风微孔(可参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出风微孔811的说明),出风微孔自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至出风盖板的相对的内侧表面贯穿出风盖板。藉由上述出风微孔的设计,可以使得上述多个出风口的下倾出风,即,朝向内胆 20的底部出风。当然,出风微孔也可以替换为出风格栅的设计。
第一内胆壁23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一出风道槽202(如图5A虚线所示),第二内胆壁24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二出风道槽204(如图5B虚线所示),其中,第一出风道槽202连通第一出风口201及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且第一出风道槽 202与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一出风道;第二出风道槽204连通第二出风口及第二出风道连接孔,且第二出风道槽204与第二内胆壁24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二出风道;较佳的,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中部,第二出风连接孔位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下边缘,第二内胆壁24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亦可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第一内胆壁23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第二出风道连接孔亦可位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
回风道槽(未图示)例如设置于蒸发腔室中,用于连通回风口205及蒸发器腔室,导引回风的空气至蒸发器腔室中以分别进入蒸发器50中,控制回风的空气自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朝向蒸发器50的第二端部流通,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相对。其中,回风道槽与风道板210之间的空气通道为回风道。
卧式冷柜200中蒸发器50为“水平式布置”,“水平式布置”是指当空气流经蒸发器50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平行于蒸发器50中的翅片。蒸发器50的多个翅片中嵌入加热管,加热管提供热量对凝结于蒸发器50中的结霜进行化霜操作。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化霜水排出蒸发器腔室外,蒸发器50靠近风机组60的第二端部低于蒸发器50远离风机组60的第一端部。
继续参照图5A至图5C,风机组60例如是离心风机,风机组60设置于第一侧壁221与蒸发器腔室之间,且蒸发器50设置于第一盖板211与风机组60 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风道板210的第三盖板213可视作风机组60的外壳的一部分。
风机组60送风时,将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一分流通道1分流至第一内胆壁23 的第一出风道连接孔,及通过第二分流通道2分流至第二内胆壁24的第二出风道连接孔中。第一分流通道1及第二分流通道2例如可通过在蒸发器腔室中设置对应的第一分流隔板与第二分流隔板,其中,第一分流隔板与第一侧壁221 之间的空间为第一分流通道1;第二分流隔板与第一侧壁222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分流通道2,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通道与第二分流通道例如是管道结构,管道结构的入风口与风机组相通,管道结构的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或者第二出风道连接孔相通。
卧式冷柜200风循环包括送风和回风,风机组60工作后,风机组60吸入蒸发器50一侧的空气,进入连通第一出风连接孔及第二出风道连接孔的第一分流通道1及第二分流通道2中,经第一出风道连接孔及第二出风道连接孔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道及第二出风道中;再经对应的第一出风口201及第二出风口203 送风至内胆20中;内胆20中的空气自第一盖板211的回风口205经回风道槽导向进入蒸发器腔室中,回风道槽将内胆20中的空气导向蒸发器50,自蒸发器 50的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流通,再次被风机组60吸入而送出。其中,于卧式冷柜200在使用时,第一内胆壁23位于远离使用者一侧,即,第一内胆壁23 可视作卧式冷柜100的背侧,第二内胆壁24位于靠近使用者一侧,即,第二内胆壁24可视作卧式冷柜100的前侧,而第一盖板211靠近底板25,因此,上述风循环可视作,背侧及前侧出风、底部回风循环。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200,风道板210的第二盖板212具有弯折部214,弯折部214降低风道板210与凹部22的第一侧壁221之间的蒸发器腔室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内胆20的容置部21的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出风口和回风口的设计,也提供了内胆壁相对两侧同时送风,内胆靠近底部回风的风循环。
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6A至图6C中与图1至图4C中相同标号的元件具有相似的功能,在此不另赘述。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提供的卧式冷柜30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卧式冷柜100区别在于,1)内胆20的凹部的结构不同;2)风道板310的结构与风道板30的结构不同;3)内胆20中的风循环不同。
具体来讲,卧式冷柜300的内胆20的底部朝向容置部21形成凹部,凹部为弧形侧壁223,弧形侧壁223的一端连接底板25,弧形侧壁223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内胆壁26;风道板310设置于弧形侧壁223的一侧,且位于容置部21中,风道板310与弧形侧壁223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 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较佳的,弧形侧壁223具有斜面,蒸发器50结合于弧形侧壁223的斜面上。
换言之,卧式冷柜300中内胆20底部的凹部通过弧形侧壁223取代了卧式冷柜100中内胆20底部的凹部22的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其中,弧形侧壁223自底板25朝向第三内胆壁25斜向向上延伸,以分别连接底板25与第三内胆壁26。较佳的,弧形侧壁223例如是底板25朝向容置部21中弯折形成的。
风道板310包括第一盖板311、第二盖板312及第三盖板313,其中,第一盖板311大致上平行于弧形侧壁223的斜向延伸区域,第二盖板3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盖板311与内胆20的底板25,第二盖板312与第一盖板311之间的夹角为一钝角;第三盖板313连接第一盖板311与第三内胆壁26,第三盖板313 与第一盖板311之间的夹角也为一钝角。其中,由于第一盖板311大致上平行于弧形侧壁223的斜向延伸区域,即,第一盖板311也可视作斜向延伸的盖板。
内胆20包括相对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第一出风口301,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第二出风口303,其中,第一出风口301 位于第一内胆壁23的上边缘,第二出风口303位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上,使得第一出风口301与第二出风口303相对错开,而避免第一出风口301与第二出风口303同时出风而相互干扰。第一出风口301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开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贯穿第一内胆壁23,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沿着第一内胆壁23的横向排列布置;相似的,第二出风口303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开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贯穿第二内胆壁24,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沿着第二内胆壁24 的横向排列布置。此外,内胆20的第三内胆壁26上设置第三出风口307,第三内胆壁26位于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之间,第三出风口307出风位置略低于第一出风口301(如图6C所示)。
此外,若内胆20中设置食品筐(未图示),则第一出风口301高于食品筐的上边缘;第二出风口303及第三出风口307分别略低于食品筐的下边沿。此外,第一出风口301、第二出风口303及第三出风口307的出风侧可分别设置出风盖板,出风盖板包括出风微孔(可参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出风微孔811 的说明),出风微孔自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至出风盖板的相对的内侧表面贯穿出风盖板。藉由上述出风微孔的设计,可以使得上述多个出风口的下倾出风,即,朝向内胆20的底部出风。当然,出风微孔也可以替换为出风格栅的设计。
第一内胆壁23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一出风道槽302(图6A中虚线所示),第二内胆壁24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二出风道槽304(图6B中虚线所示),第三内胆壁26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三出风道槽308,第一出风道槽302至第三出风道槽分别固定于内胆20对应的内胆壁上,使得第一出风道槽302至第三出风道槽308不占用内胆20的容置部21的空间。进一步,第一出风道槽302连通第一出风口301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第一出风道槽302与第一内胆壁 23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一出风道;第二出风道槽304连通第二出风口303与第二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第二出风道槽304与第二内胆壁24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二出风道;第三出风道槽308连通第三出风口307与第三出风道连接孔,第三出风道槽308与第三内胆壁26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三出风道;其中,第一出风道连接孔、第二出风道连接孔及第三出风道连接孔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内胆壁23、第二内胆壁24及第三内胆壁26上,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风道连接孔可以合并为一个,例如设置于内胆的第三内胆壁上,此时,对应改善第一出风道槽、第二出风道槽及第三出风道槽的结构,实现一个出风道连接孔同时向多个出风道槽送风的效果。
此外,第三盖板313与对应的部分弧形侧壁22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连通上述第一至第三风道连接孔。
回风口305设置于第二盖板312上,较佳的,回风口305设置于第二盖板312的下边缘,第二盖板312的下边缘靠近底板25。回风口305例如包括多个回风开孔,回风开孔贯穿第二盖板312,沿着第二盖板312表面纵向排列布置。回风道槽(未图示)例如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用于连通回风口与蒸发器腔室,回风道槽导引进入蒸发器腔室中的回风空气进入蒸发器50中,较佳的,控制回风的空气自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51朝向蒸发器50的第二端部52流通。其中,回风道槽与风道板310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为回风道。
卧式冷柜300的蒸发器腔室中,于弧形侧壁223表面依次布置风机组60与蒸发器50,风机组60位于蒸发器50的上方,风机组60靠近设置于内胆20的内胆壁上的出风道连接孔,蒸发器50靠近内胆20的底板25。
由于弧形侧壁223为倾斜结构,蒸发器50实质上依靠弧形侧壁223设置,通过弧形侧壁223使得蒸发器50靠近风机组60的第二端部52高于蒸发器50 远离风机组60的第一端部51。此时,弧形侧壁223在功能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卧式冷柜100中的具有斜面结构顶部保温层41及底部保温层42的功能相似,即,维持蒸发器50的倾斜。此外,弧形侧壁223与大致上与其平行的第一盖板311的共同作用可进一步减少蒸发器腔室占用的空间,提升内胆20的空间利用率。
此外,卧式冷柜啊300中蒸发器50为“水平式布置”,“水平式布置”是指当空气流经蒸发器50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平行于蒸发器50中的翅片。蒸发器50 的多个翅片中嵌入加热管,加热管提供热量对凝结于蒸发器50中的结霜进行化霜操作。
卧式冷柜300的风循环包括送风和回风,例如,风机组60工作后,自蒸发器50一侧吸入空气,自风机组60的另一侧送风,经出风道连接孔(出风道连接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道、第二出风道、第三出风道中,再经对应的第一出风口301、第二出风口303及第三出风口307中进入内胆20中;内胆20中的空气自回风口305回风,经回风道槽而进入蒸发器腔室中,蒸发器50对回风的空气处理后,再次被风机组60吸入而送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胆壁23例如远离使用者,位于卧式冷柜200的背侧;第二内胆壁 24例如靠近使用者,位于卧式冷柜200的前侧;第三内胆壁26例如是位于使用者的右侧;第二盖板312上的回风口205靠近内胆20的底板25。上述风循环的过程,可视作,背侧、前侧及右侧同时送风,底部回风。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300,将内胆20的凹部的侧壁设置为弧形侧壁,风道板的第一盖板大致平行于弧形侧壁,蒸发器结合于弧形侧壁的倾斜结构上,进一步降低风道板与凹部的弧形侧壁之间的蒸发器腔室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内胆20的容置部21的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出风口和回风口的设计,也提供了内胆壁相对两侧及右侧三侧同时送风,内胆靠近底部回风的风循环。
图7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俯视示意图;图7B与图7C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图7D与图7E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风道板的示意图;图7F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的蒸发器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7A至图7F中与图1至图4C中标号相同的元件具有相似的功能,不另赘述。
如图7A至图7F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中提供卧式冷柜400,卧式冷柜400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卧式冷柜100的区别在于,1)风道板410的设置位置及结构不同;2)蒸发器腔室中蒸发器50’为“垂直式布置”;3)蒸发器50’与内胆20的组装方式不同。
具体来讲,卧式冷柜400包括内胆20,内胆20的底部朝向内胆20的容置部21凹陷形成凹部,凹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第一侧壁221的一端垂直连接底板25,第二侧壁222垂直连接内胆20的第三内胆壁 26;风道板410设置于第一侧壁21的一侧,且风道板410与内胆20的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
本实施例中,风道板410包括第一盖板411、第二盖板412、第三盖板413 及第四盖板414,第一盖板411的一端与第二盖板412垂直连接,第一盖板411 的相对另一端结合于内胆20的第一内胆壁23上,第二盖板412平行于第一内胆壁23,第三盖板413与第四盖板414平行且相对,且第三盖板413、第四盖板414均分别结合于第一盖板411与第二盖板412上。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盖板411、412、413、414与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安装于蒸发器腔室中,较佳的,风机组60安装于蒸发器腔室中,且风机组60安装于蒸发器50’上方。风机组60位于蒸发器50’的上方是指,风机组60位于蒸发器50’与第一盖板411之间,风机组60实质上位于蒸发器腔室的上侧空间。其中,为了实现风机组60的固定,第二盖板412面对蒸发器腔室的一侧具有延伸凸台420,风机组60固定于延伸凸台420上。本实施例中,延伸凸台420固定风机组60的表面为一斜面,使得风机组60的上侧朝向第一内胆壁23倾斜,即,风机组60倾斜设置于蒸发器50’的上方,其中,具有斜面的延伸凸台420不会影响风机组60从蒸发器50’一侧吸风,即,不影响整个内胆20 的容置部21中的风循环。
风道板410并不以图7D及图7E中所示的结构为限,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风道板例如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开口朝向第一内胆壁,其中,风机组位于U型结构的风道板的上侧,U型结构的底壁与第一内胆壁平行且相对,风机组的外壳倾斜固定于U型结构的底壁上,且朝向第一内胆壁倾斜。其中,风机组的外壳与U型结构以及第一内胆壁共同构成空气流通的通道。
此外,如图7F所示,蒸发器50’为“垂直式布置”,“垂直式布置”是指空气流经蒸发器50’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于蒸发器50’中的翅片。蒸发器50’的底部设置加热管,加热管提供热量对凝结于蒸发器50’中的结霜进行化霜操作。
此外,蒸发器50’包括挂钩501,对应于挂钩501,内胆20的第一内胆壁23 上设置安装孔(未图示),通过挂钩501卡入安装孔,直接将蒸发器50’挂靠于第一内胆壁23上,便于蒸发器50’的组装。
由于本实施例中蒸发器50’为“垂直式布置”,相较于卧式冷柜100中蒸发器50“水平式布置”,使得卧式冷柜400中,风道板410和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蒸发器腔室的纵向深度较小,其中,纵向深度较小的蒸发器腔室占用了较小的空间,提高内胆20的空间利用率。且在纵向深度较小的蒸发器腔室中设置风机组60,于风道板410的内部形成延伸凸台420,风机组60倾斜固定在延伸凸台420上为一种较佳的设计方式。延伸凸台420并不仅限于自风道板410的第二盖板412上凸出。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延伸凸台可自风道板或者第一内胆壁23朝向蒸发器腔室中凸出。
风机组60例如为离心风机,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机组60 也可以是轴流风机。
继续参照图7A至图7C,卧式冷柜400的内胆20包括第一内胆壁23,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第一出风口401,第一内胆壁23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一出风道槽(未图示),其中,与风机组60相通的第一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也设置于第一内胆壁23上,第一出风道槽连通第一出风口401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第一出风道槽与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气流通道为第一风道,风机组60送出的空气自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中进入第一出风道再经第一出风口401中进入内胆20 的容置部21中。
此外,若内胆20中设置食品筐(未图示),则第一出风口401高于食品筐的上边沿。此外,第一出风口401的出风侧可分别设置出风盖板,出风盖板包括出风微孔(可参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出风微孔811的说明),出风微孔自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至出风盖板的相对的内侧表面贯穿出风盖板。藉由上述出风微孔的设计,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401下倾出风,即,朝向内胆20的底部出风。当然,出风微孔也可以替换为出风格栅的设计。
卧式冷柜400的内胆20包括底板25,底板25上设置回风口402,底板25 与箱壳10之间设置回风道槽(未图示),较佳的,回风口402位于底板25靠近第二内胆壁24的一侧,第二内胆壁24与第一内胆壁23分别位于底板23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其中,底板25还设置回风道连接孔(未图示),回风道连接孔位于底板25靠近蒸发器50’的区域,较佳的回风道连接孔位于蒸发器腔室内。回风道槽连通回风口402与回风道连接孔,回风道槽与底板25之间的空气通道为回风道,内胆20的容置部21的中空气自回风口进入回风道经回风道连接孔进入蒸发器50’中,被蒸发器50’处理后再次被风机组60吸入而送出。
由上述可知,卧式冷柜400中的风循环,包括送风和回风,风机组60工作后,自蒸发器50’一侧吸入空气,经风机组60的另一侧送风,上述空气自出风道连接孔进入第一风道中,再经第一出风口401进入内胆20中;内胆20中的空气自回风口402回风,回风的空气自回风道经回风道连接孔进入蒸发器腔室中,自蒸发器50’下部朝向上部流动,被蒸发器50’除去水汽后再次被风机组60 吸入。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胆壁23例如远离使用者,位于卧式冷柜200的背侧;而回风口402靠近内胆20的底板25。上述风循环的过程,可视作,背侧送风,底部回风。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卧式冷柜400的出风口并不局限于设置于第一内胆壁23上,还可于第三内胆壁26及第四内胆壁27上分别设置第二出风口(未图示)及第三出风口(未图示),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之间通过第二出风道槽(未图示)(未图示)连通,第三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之间通过第三出风道槽(未图示)连通,第二出风道槽设置于第三内胆壁26与箱壳10 之间,第三出风道槽设置于第四内胆壁27与箱壳10之间,第二出风道槽与第三内胆壁26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二风道,第三出风道槽与第四内胆壁27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三风道。风机组60送出的空气自第一出风道连接孔分别经过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及第三风道,再分别自第一出风口401、第二出风口及第三出风口中进入内胆的容置部中。其中,卧式冷柜400使用时,第三内胆壁26位于使用者的右侧,第四内胆壁27位于使用者的左侧,而回风口402依然设置于底板25靠近第二内胆壁24的一侧,因此上述出风也可看做背侧、左、右侧同时送风,底部回风的循环。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400,通过将垂直设置的蒸发器50’挂靠于内胆20的第一内胆壁23上,简化了蒸发器50’的安装步骤,缩减了蒸发器腔室纵向的深度,降低了蒸发器腔室的横向上空间占用,提高了内胆20的容置部21 的空间利用率。此外,依据蒸发器50’设置方式,提供一种背侧送风、底部回风或者背侧、左右两侧送风,底部回风的风循环。
图8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俯视示意图;图8B至图8D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卧式冷柜于不同视角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8A至图8D 中与图1至图4C中标号相同的元件具有相似的功能,不另赘述。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冷柜500,卧式冷柜50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卧式冷柜100的区别在于:1)风机组60和蒸发器50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2)卧式冷柜500的风循环与卧式冷柜100的风循环不同。
如图8A至图8D所示,卧式冷柜500的内胆20的底部朝向容置部21凹陷形成凹部,凹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侧壁221与第二侧壁222,第一侧壁221垂直连接底板25,第二侧壁222垂直连接第三内胆壁26;风道板510设置于第一侧壁221的一侧,风道板510与第一侧壁221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蒸发器50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其中,风道板510位于内胆20的容置部21中。
风道板510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盖板511与第二盖板512,第一盖板511平行于第一侧壁221,第二盖板512位于第一盖板511与第一侧壁221之间,且第二盖板512的顶表面与第二侧壁222的顶表面相互齐平。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511上设置回风口505,回风口505靠近第一盖板511靠近底板25的下边缘,其中,回风口505可以包括多个回风开孔,多个回风开孔贯穿第一盖板511,且多个回风开孔沿着第一盖板511纵向排列布置,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回风口505例如是一个纵向延伸的长条形开孔,长条形开孔贯穿第一盖板511。
第一盖板511与蒸发器50之间设置回风道槽506,回风道槽506靠近第二内胆壁24一侧设置回风道连接孔507;回风道槽506连通回风口505与回风道连接孔507;回风道槽506与第一盖板511之间的空气通道为回风道。
内胆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胆壁23与第二内胆壁24,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第一出风口501,第二内胆壁24上设置第二出风口503;第一内胆壁23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一出风道槽502(如图8B中虚线所示),第二内胆壁24与箱壳10之间设置第二出风道槽504(如图8C中虚线所示);第一内胆壁23上设置第一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第二内胆壁24设置第二出风道连接孔(未图示)。第一出风道槽502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口501与第一出风道连接孔,第二出风道槽504分别连接第二出风口503与第二出风道连接孔;第一出风道槽502与第一内胆壁23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一出风道,第二出风道槽504与第二内胆24 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二出风道。
为了避免第一出风口501与第二出风口503之间的出风干扰,第一出风口 501设置第一内胆壁23的上侧,第二出风口503设置于第二内胆壁24的中部。若内胆20中放置储物筐,较佳的,第一出风口501高于内胆20中储物筐(未图示)的上边沿,第二出风口503略低于内胆20中储物筐(未图示)的下边沿。
第一出风口501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开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贯穿第一内胆壁23,且多个第一出风开孔沿着第一内胆壁23的横向排列布置;相似的,第二出风口503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开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贯穿第二内胆壁24,且多个第二出风开孔沿着第二内胆壁24的横向排列布置。第一出风口501及第二出风口503的出风侧可分别设置出风盖板,出风盖板包括出风微孔(可参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出风微孔811的说明),出风微孔自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至出风盖板的相对的内侧表面贯穿出风盖板。藉由上述出风微孔的设计,可以使得上述多个出风口的下倾出风,即,朝向内胆20的底部出风。当然,出风微孔也可以替换为出风格栅的设计。
进一步,风机组60设置蒸发器腔室中,风机组60靠近第一内胆壁23设置,且风机组60于蒸发器腔室中位于蒸发器50的上方,即风机组60位于第二盖板 512与蒸发器50之间(如图8B及图8D所示),蒸发器腔室中可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位于第一内胆壁23与蒸发器50的第二端部52之间,风机组60位于支撑结构的上侧,蒸发器50位于支撑结构的下侧。
如图8D所示,蒸发器腔室中还包括隔板508,隔板508设置于蒸发器50 的上侧,隔板508与第二盖板512之间的空气通道为第三出风道,第三出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与第二出风道连接孔。本实施例中,隔板508 位于蒸发器腔室中,实质上将蒸发器腔室分隔为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上部区域为隔板508与第二盖板512之间的区域,其用作第三出风道;下部区域为隔板508与底板25之间的区域,其用作蒸发器50的收纳空间。
风机组6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自蒸发器50一侧吸入空气,朝向第三出风道中送出空气。
卧式冷柜500中蒸发器50为“水平式布置”,“水平式布置”是指当空气流经蒸发器50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平行于蒸发器50中的翅片。蒸发器50的多个翅片中嵌入加热管,加热管提供热量对凝结于蒸发器50中的结霜进行化霜操作。
此外,为了便于蒸发器50中的化霜水的排出,蒸发器50倾斜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蒸发器50靠近风机组60的第二端部52高于蒸发器50远离风机组 60的第一端部51,避免了蒸发器50中的化霜水流向风机组60,导致风机组60 吸入化霜水后结霜被冻住、工作异常。
蒸发器50与隔板508之间可设置顶部保温层,蒸发器50与底板25之间可设置依序叠至的接水盒与底部保温层42。顶部保温层与底部保温层用于将蒸发器50与外界环境隔离。且,底部保温层42具有斜面结构,斜面结构使得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51低于第二端部52。本实施例中顶部保温层与底部保温层42 的说明可参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顶部保温层41与底部保温层42的说明。
卧式冷柜500中的风循环,包括送风和出风,风机组60的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工作时,自蒸发器50一侧吸入空气,经风机组60的另一侧送风,上述空气进入第三风道中,经第一出风道连接孔与第二出风道连接孔分别进入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中,再经由第一出风口501与第二出风口503中而进入内胆 20中;内胆20中的空气自风道板510的第一侧壁511上回风口505回风进入回风道中,经回风道连接孔507进入蒸发器腔室中,自蒸发器50的第一端部51 朝向第二端部52流动,被蒸发器50处理后再次被风机组60吸入而送至上述出风道中。其中,于卧式冷柜500使用时,第一内胆壁23位于远离使用者一侧,可视作卧式冷柜500的背侧;第二内胆壁24位于靠近使用者一侧,可视作卧式冷柜500的近侧;而回风口505靠近内胆20的底板25设置;因此,上述风循环还可视作,背侧、前侧出风,底部回风的循环。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卧式冷柜,通过将风道板设置于内胆的凹部的一侧,风道板与内胆的凹部侧壁或者内胆壁之间的空间作为蒸发器腔室以容置蒸发器;并配合调整出风口和回风口在内胆上的设置位置,实现了对内胆均匀控温的目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卧式冷柜的玻璃门体结露的现象。此外,改善凹部及风道板的结构可有效降低蒸发器腔室的占用空间,进而提高内胆的容置部的空间利用率。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卧式冷柜,包括箱体,该箱体包括箱壳及内胆,该内胆嵌设于该箱壳中,其特征在于,该内胆具有容置部,该内胆的底部朝向该容置部凹陷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一端连接于该内胆的底板;风道板邻近该第一侧壁设置,该风道板与该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构成蒸发器腔室;
其中,该风道板位于该容置部中,该风道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及第三盖板,该第二盖板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三盖板之间,该第二盖板包括弯折部,该弯折部朝向该蒸发器腔室中延伸;
凹部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互垂直,弯折部朝向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弯折,第一侧壁的一端与底板的边缘垂直连接、第二侧壁垂直于内胆的第三内胆壁;
卧式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内胆还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胆壁与第二内胆壁,该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一内胆壁上,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二内胆壁上,上述第三内胆壁分别垂直连接第一内胆壁与第二内胆壁;
还包括风机组,风机组是离心风机,风机组设置于第一侧壁与蒸发器腔室之间;
卧式冷柜还包括连通风机组与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分流通道、连通风机组与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分流通道;
第一盖板上设置回风口,回风口位于第一盖板的下边缘,第一盖板的下边缘靠近底板,风机组设置于第一侧壁与蒸发器腔室之间,且蒸发器设置于第一盖板与风机组之间;
还包括蒸发器,蒸发器的多个翅片中嵌入加热管,蒸发器靠近风机组的第二端部低于蒸发器远离风机组的第一端部;
还包括设置于蒸发器腔室中的回风道槽,用于连通回风口及蒸发器腔室,导引回风的空气至蒸发器腔室中以分别进入蒸发器中,控制回风的空气自蒸发器的第一端部朝向蒸发器的第二端部流通,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一侧壁平行且相对,该第三盖板与该底板平行且相对,其中,该第一盖板的一端连接于该底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口,该回风口设置于该第一盖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该容置部中还设置出风盖板,该出风盖板上设置出风微结构,该出风微结构包括出风微孔,该出风微孔贯穿该出风盖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微孔自该出风盖板的外侧表面朝向该出风盖板的内侧表面斜向向上延伸并贯穿该风道板,其中,该外侧表面与该内侧表面相背,该出风微孔控制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中的出风方向为下倾出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器为水平式布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当空气流经蒸发器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平行于蒸发器中的翅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器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风机组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相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该凹部为该底板朝向该容置部弯折形成。
CN201811585077.4A 2018-12-24 2018-12-24 卧式冷柜 Active CN111351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7049.7A CN113154749B (zh) 2018-12-24 2018-12-24 风冷卧式冷柜
CN201811585077.4A CN111351288B (zh) 2018-12-24 2018-12-24 卧式冷柜
PCT/CN2019/104125 WO2020134169A1 (zh) 2018-12-24 2019-09-03 卧式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5077.4A CN111351288B (zh) 2018-12-24 2018-12-24 卧式冷柜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7049.7A Division CN113154749B (zh) 2018-12-24 2018-12-24 风冷卧式冷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1288A CN111351288A (zh) 2020-06-30
CN111351288B true CN111351288B (zh) 2022-12-30

Family

ID=711274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5077.4A Active CN111351288B (zh) 2018-12-24 2018-12-24 卧式冷柜
CN202110387049.7A Active CN113154749B (zh) 2018-12-24 2018-12-24 风冷卧式冷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7049.7A Active CN113154749B (zh) 2018-12-24 2018-12-24 风冷卧式冷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1351288B (zh)
WO (1) WO2020134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464B (zh) * 2020-08-18 2023-04-18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
CN114688786A (zh) * 2020-12-30 2022-07-0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14688787A (zh) * 2020-12-30 2022-07-0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15060029A (zh) * 2022-05-13 2022-09-16 南通艾卡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化霜冷冻柜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2836A (ja) * 1994-06-08 1995-1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気循環式平形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H07332837A (ja) * 1994-06-14 1995-1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気循環式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5034605A (ja) * 2003-06-25 2005-02-10 Sanden Corp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8151439A (ja) * 2006-12-19 2008-07-03 Gac Corp 収納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7246754A (zh) * 2017-06-22 2017-10-13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卧式冷柜
CN107490229A (zh) * 2017-08-03 2017-12-19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四风道风冷式冰柜
CN207113346U (zh) * 2017-06-01 2018-03-16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立体循环风道的卧式冷冻冷藏箱
CN108413678A (zh) * 2018-03-15 2018-08-17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无霜卧式冷柜
CN207922657U (zh) * 2018-02-27 2018-09-28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面送风的小容积卧式无霜冷柜
CN108981257A (zh) * 2018-07-09 2018-12-1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卧式风冷冷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82186A (en) * 1949-09-30 1952-11-05 Martin Emanuel Rydin Improvements in refrigerating counters
JP2002078577A (ja) * 2000-09-06 2002-03-19 Nakano Refrigerators Co Ltd 冷凍機内蔵型ショーケース
JP3610005B2 (ja) * 2000-12-04 2005-01-12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横型冷蔵庫
EP1649228A2 (en) * 2003-07-04 2006-04-26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Cabinet refrigerating system
US20050097910A1 (en) * 2003-11-12 2005-05-12 Sanden Corporation Open showcase
JP4636361B2 (ja) * 2004-06-30 2011-02-23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空調ユニット本体及び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DE202005002486U1 (de) * 2005-02-16 2006-06-22 Liebherr-Hausgeräte Ochsenhausen GmbH Kühl- und/oder Gefriergerät
EP2545333B1 (en) * 2010-03-10 2021-05-26 Orrell Limited A refrigeration cabinet
EP2936019A1 (en) * 2012-12-19 2015-10-28 Arçelik Anonim Sirketi A chest freezer comprising air circulation ducts
CN106225389A (zh) * 2016-08-31 2016-12-14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冰柜的风道系统及其冰柜
CN106642905A (zh) * 2017-02-17 2017-05-10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
CN206724548U (zh) * 2017-05-25 2017-12-08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容积的卧式无霜冷柜
CN106958973A (zh) * 2017-05-25 2017-07-18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容积的卧式无霜冷柜
CN107642930A (zh) * 2017-06-01 2018-01-30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低湿卧式风冷冷柜
CN207471870U (zh) * 2017-08-04 2018-06-08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内胆组件、冷柜用柜体及卧式风冷冷柜
CN107940870B (zh) * 2017-10-30 2020-11-20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组件及其冰箱
CN207501524U (zh) * 2017-10-31 2018-06-15 青岛海容商用冷链股份有限公司 卧式冷柜
CN107965957B (zh) * 2017-11-15 2023-10-13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冰柜
CN108061416A (zh) * 2017-12-01 2018-05-22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双内胆风冷无霜卧式冷柜
CN207570115U (zh) * 2017-12-06 2018-07-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接水盘及空调器
CN108917262B (zh) * 2018-08-13 2023-10-20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2836A (ja) * 1994-06-08 1995-1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気循環式平形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H07332837A (ja) * 1994-06-14 1995-1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気循環式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5034605A (ja) * 2003-06-25 2005-02-10 Sanden Corp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8151439A (ja) * 2006-12-19 2008-07-03 Gac Corp 収納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7113346U (zh) * 2017-06-01 2018-03-16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立体循环风道的卧式冷冻冷藏箱
CN107246754A (zh) * 2017-06-22 2017-10-13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卧式冷柜
CN107490229A (zh) * 2017-08-03 2017-12-19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四风道风冷式冰柜
CN207922657U (zh) * 2018-02-27 2018-09-28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面送风的小容积卧式无霜冷柜
CN108413678A (zh) * 2018-03-15 2018-08-17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无霜卧式冷柜
CN108981257A (zh) * 2018-07-09 2018-12-1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卧式风冷冷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54749A (zh) 2021-07-23
CN113154749B (zh) 2022-11-25
WO2020134169A1 (zh) 2020-07-02
CN111351288A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1289B (zh) 卧式冷柜
CN111351288B (zh) 卧式冷柜
WO2020173354A1 (zh) 具有带蜗壳离心风机的冰箱
US20130000333A1 (en) Refrigerator
CN110440504B (zh) 一种冰箱
CN113154752B (zh) 风冷卧式冷柜
KR20190013112A (ko) 냉장고
CN113154748B (zh) 卧式冷柜
CN113108524B (zh) 风冷卧式冷柜
WO2020173339A1 (zh) 冰箱
EP4006458B1 (en) Refrigerator with obliquely arranged evaporator
CN111351282B (zh) 卧式冷柜
CN211739628U (zh) 一种冰箱
CN210772966U (zh) 一种冰箱
CN110440513B (zh) 一种冰箱
KR20110136917A (ko) 냉장고
CN211424809U (zh) 冰箱
WO2023123937A1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1351283A (zh) 卧式冷柜
CN111351281A (zh) 卧式冷柜
CN112413965A (zh) 风冷卧式冷柜
CN116481224A (zh) 制冷器具
CN110953788A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