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7036B - 车辆用收纳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收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7036B
CN111247036B CN201880066398.5A CN201880066398A CN111247036B CN 111247036 B CN111247036 B CN 111247036B CN 201880066398 A CN201880066398 A CN 201880066398A CN 111247036 B CN111247036 B CN 1112470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support
portions
storag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63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7036A (zh
Inventor
菊地博文
安部秀之
竹本浩
古屋敬弘
青田直树
饭田富二夫
拉斐尔·匹阿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47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7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0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按照物品来改变收纳空间的车辆用收纳结构。车辆用收纳结构(1A)具有: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其以彼此相向的方式被延伸设置;挠性部(90),其以能够载置物品的方式被架设于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之间,并且呈现大于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之间的间隔的长度;分隔部(100),其被设置于挠性部(90);卡止部(110,120),其能够将分隔部(100)卡止在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之间。

Description

车辆用收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收纳结构(storage structure for vehicle)。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车辆的收纳结构一例,记载了在座间储物箱(console box)主体上配置有袋状收纳部的座间储物箱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12575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间储物箱结构中,由于袋状的收纳部的深度恒定且较深,因此存在在收纳有例如小件物品时难以将其取出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按照物品来改变收纳空间的车辆用收纳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支承部、挠性部(flexible portion)、分隔部(dividing portion)、卡止部(latching portion)和一对边部,其中,一对所述支承部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设置;所述挠性部以能够载置物品的方式被架设于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并且呈现(具有)比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大的长度;所述分隔部被设置于所述挠性部;所述卡止部能够将所述分隔部卡止在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一对所述边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一个所述支承部,另一个所述支承部架设于一对所述边部的顶端部之间,一对所述边部和另一个所述支承部能够绕一个所述支承部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用收纳结构中,能够按照物品来改变收纳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车厢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保存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三收纳状态(半收纳架模式)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保存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图,是表示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动限制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应用于车辆的驾驶席与副驾驶席之间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附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前后”表示车身前后方向,“上下”表示车身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的角度观察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A被设置于车辆的车厢的地板表面2上,并且位于驾驶席(右侧的车辆座椅)3X的座面部3X1与副驾驶席3Y(左侧的车辆座椅)的座面部3Y1之间。
如图2至图4(以图2为主)所示,车辆用收纳结构1A具有:第一U字形部10、前后一对L字形部20、20、前后一对第一T字管30、30、支承部40、第二U字形部50、前后一对第二T字管60、60、操作部70、施力部80、挠性部90、分隔部100、前后一对第一卡止部110和前后一对第二卡止部120。
<第一U字形部>
第一U字形部10是将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管弯曲形成为侧视观察呈U字形(日本片假名“コ”字形)的部件。第一U字形部10一体地具有前后边部11和前后一对上下边部12、12,其中,所述前后边部1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后一对上下边部12、12分别从前后边部11的前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
<L字形部>
L字形部20是将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长板弯曲形成为主视观察呈L字形的部件,并且是用于将第一U字形部10的上下边部12固定于地板表面2的安装支架。L字形部20一体地具有横边部21和纵边部22,其中,所述横边部2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纵边部22从横边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位于驾驶席3X侧的右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横边部21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地板表面2。前侧的L字形部20的纵边部22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前侧的上下边部12。后侧的L字形部20的纵边部22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后侧的上下边部12。
第一U字形部10(尤其是前后一对前后边部11)和前后一对L字形部20、20构成用于对支承部40、第二U字形部50和挠性部90等进行支承的腿部。
<第一T字管>
第一T字管30是侧视观察呈T字形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部件。第一T字管30一体地具有前后管部31和上下管部32,其中,所述前后管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上下管部32从前后管部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前后管部31中,以可转动的方式贯插有后面说明的支承部40。在前侧的第一T字管30的上下管部32中,插入并固定有前侧的上下边部12的上端部。在后侧的第一T字管30的上下管部32中,插入并固定有后侧的上下边部12的上端部。
<支承部>
支承部4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呈圆柱形状或圆筒形状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部件。支承部40的后端部成为大径部40a,该大径部40a具有的直径比该支承部40的一般部(前端部和中间部)的直径大。支承部40被贯插于前后一对第一T字管30的前后管部31。支承部40通过前后管部31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部40的轴线进行转动。
<第二U字形部>
第二U字形部50是将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管弯曲形成为侧视观察呈U字形(日本片假名“コ”字形)的部件。第二U字形部50一体地具有前后边部51和前后一对侧边部52、52,其中,所述前后边部5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后一对侧边部52,52分别从前后边部51的前后端部向与前后边部51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前后边部51以与支承部40相向的方式延伸设置,并且作为另一个支承部,与支承部40之间架设有挠性部90。
第二U字形部50比第一U字形部10小。即,第二U字形部50的前后边部51比第一U字形部10的前后边部11短,第二U字形部50的侧边部52比第一U字形部10的上下边部12短。因此,在后述的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下,第二U字形部50能够被收装于第一U字形部10的U字形内。
<第二T字管>
第二T字管60是侧视观察呈T字形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部件。一对第二T字管60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一对第一T字管30之间。第二T字管60一体地具有前后管部61和分支管部62,其中,所述前后管部6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分支管部62从前后管部6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与前后管部61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在前后管部61中,贯插有支承部40,并且所述支承部40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前后管部61转动。在前侧的第二T字管60的分支管部62中,插入并固定有前侧的侧边部52的顶端部。在后侧的第二T字管60的分支管部62中,插入并固定有后侧的侧边部52的顶端部。前侧的第二T字管60的前端部与后侧的第二T字管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前侧的第一T字管30的后端部与后侧的第一T字管30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
<操作部>
操作部70位于比前侧的第一T字管30靠前方的位置,被安装于支承部40的顶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70是呈T字形的操作杆。操作部70的T字形的顶端部(头部)向与第二U字形部50的侧边部52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操作部70能够根据驾驶员P1等的操作,使支承部40、第二U字形部50和第二T字管60在一对第一T字管30、30之间,相对于第一U字形部10在支承部40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另外,操作部70根据驾驶员P1等的操作,使支承部40、第二U字形部50和第二T字管60相对于第一U字形部10绕支承部40的轴线转动。
<施力部>
施力部80是对支承部40向后方施力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80是压缩弹簧,其被夹设于后侧的第一T字管30中的前后管部31的后端部与支承部40中的大径部40a的前端部之间。
支承部40被施力部80施力而向后方移动,通常,后侧的第二T字管60的后端部抵接于后侧的第一T字管30的前端部,这种状态下,通过转动限制部使支承部40不能绕该支承部40的轴线转动。
相对于此,当驾驶员P1等向前方拉动操作部70时,支承部40克服施力部80的施力而向前方移动。在这种状态下,转动限制部对支承部40的限制被解除,从而支承部40能够绕该支承部40的轴线转动。
<挠性部>
挠性部90是具有挠性的布状部件,其以能够载置物品A(参照图5~图7)的方式被架设于支承部40与第二U字形部50的前后边部51之间。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被缝制为构成闭合截面,支承部40贯插于该闭合截面中。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被缝制为构成闭合截面,第二U字形部50的前后边部51贯插于该闭合截面中。挠性部90的前后长度被设定为比前后边部51的长度稍短,挠性部90的长度(左右长度)被设定为,与支承部40与前后边部51的间隔相比,足够长。
另外,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被缝制为构成闭合截面,后述的分隔部100贯插于该闭合截面中。在挠性部90的上表面上的位于分隔部100附近的位置,设置有拉手91。
在此,若将从地板表面2至支承部40的高度设为H,将支承部40与前后边部51的间隔设为W(H>W),则最好将挠性部90的长度(左右长度)设定为大于等于2H且小于2H+W。另外,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前后边部51侧的端部)与分隔部100之间的长度被设定为略大于W。另外,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支承部40侧的端部)与分隔部100之间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前后边部51侧的端部)与分隔部100之间的长度。即,挠性部90的长度最好被设定为大于2W。
<分隔部>
分隔部100是用于通过卡止于后述的第一卡止部110或第二卡止部120,来对挠性部90中的收纳物品A(参照图5~图7)的部位进行分隔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00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杆状部件,并且被设置为在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分隔部100被设置在以下位置:从该分隔部100至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端部的长度在支承部40与前后边部51的间隔W以上的位置。分隔部100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挠性部90的宽度(前后长度),并且小于前后边部51的长度。分隔部100的前端部从挠性部90向前方突出,分隔部100的后端部从挠性部90向后方突出。
<第一卡止部>
第一卡止部110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钩部,能够在支承部40的附近卡止分隔部100。前侧的第一卡止部110被从前侧的第二T字管60中的前后管部61的后端部朝向前后边部51竖立设置。后侧的第一卡止部110被从前侧的第二T字管60中的前后管部61的后端部朝向前后边部51竖立设置。
<第二卡止部>
第二卡止部120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钩部,能够在前后边部51的附近卡止分隔部100。前侧的第二卡止部120被从前后边部51的前端部朝向支承部40竖立设置。后侧的第二卡止部120被从前后边部51的后端部朝向支承部40竖立设置。
《使用例》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A的使用例。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即,在前后边部51位于支承部40的旁边的状态下,驾驶员P1或乘员P2通过持拿拉手91来操作挠性部90,由此能够将该挠性部90切换为图5所示的第一收纳状态、图6所示的第二收纳状态和图7所示的第三收纳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
《第一收纳状态(使用状态:全收纳架模式)》
如图5所示,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分隔部100既未被第一卡止部110也未被第二卡止部120卡止的情况下,挠性部90成为深度最大的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即,整个挠性部90作为收纳物品A的架部发挥功能。在这种状态下,就座于驾驶席3X的驾驶员P1和就座于副驾驶席3Y的乘员P2能够将比较大的物品(例如,包等)A载置于挠性部90上来进行收纳。
《第二收纳状态(使用状态:收纳盘模式)》
如图6所示,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分隔部100被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10的情况下,挠性部90成为深度最小的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即,挠性部90中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与分隔部100之间的部分作为收纳物品A的收纳盘发挥功能。在这种状态下,就座于驾驶席3X的驾驶员P1和就座于副驾驶席3Y的乘员P2能够将比较小的物品(例如,便携终端、笔记本等)A载置于挠性部90上来进行收纳。
此外,在第二收纳状态下,挠性部90中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支承部40)与分隔部100(第一卡止部110)之间的部分还能够作为收纳物品A2(例如,杂志、地图册、商品说明书之类的书籍等)的收纳部发挥功能。
《第三收纳状态(使用状态:半收纳架模式)》
如图7所示,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分隔部100被卡止于第二卡止部120的情况下,挠性部90成为具有第一收纳状态和第二收纳状态中间的深度的第三收纳状态(半收纳架模式)。即,挠性部90中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分隔部100之间的部分作为收纳物品A的比较浅的架部发挥功能。在这种状态下,就座于驾驶席3X的驾驶员P1和就座于副驾驶席3Y的乘员P2能够将中等大小的物品(例如,小包等)A载置于挠性部90上来进行收纳。
此外,在第三收纳状态下,挠性部90中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前后边部51)与分隔部100(第二卡止部120)之间的部分还能够作为收纳物品A2(例如,便携终端设备等)的收纳部发挥功能。
《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
在所述的各收纳状态(使用状态)下,通过转动限制部限制支承部40绕该支承部40的轴线转动。当驾驶员P1向前方拉动操作部70时,支承部40克服施力部80的施力而向前方移动,从而转动限制部对支承部40的限制被解除。在这种状态下,若驾驶员P1使操作部70以从前方观察呈顺时针方向的方式旋转90°,则第二U字形部50绕支承部40旋转90°,被保存于第一U字形部10内,从而使第二U字形部50和挠性部90成为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在这种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下,前后边部51位于支承部40的下方。接着,若驾驶员P1减小持拿操作部70的力,则支承部40在施力部80的施力下向后方移动,从而被转动限制部限制转动。即,第二U字形部50在主视观察与第一U字形部10重叠的状态下被转动限制部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在图1所示的驾驶席3X与副驾驶席3Y之间,产生乘员P2能够移动的空间(过道)。
此外,在这种保存状态下,分隔部100最好被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10。据此,能够防止挠性部90与地板表面2接触。
另一方面,当在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下,驾驶员P1向前方拉动操作部70时,支承部40克服施力部80的施力而向前方移动,转动限制部对支承部的限制被解除。在这种状态下,若驾驶员P1使操作部70以从前方观察呈逆时针方向的方式旋转90°,则第二U字形部50绕支承部40旋转90°,成为水平的姿势,从而使第二U字形部50和挠性部90成为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接着,若驾驶员P1减小持拿操作部70的力,则支承部40在施力部80的施力下向后方移动,从而被转动限制部限制转动。即,第二U字形部50被转动限制部保持在在主视观察下保持水平的姿势。此外,在后面说明转动限制部的例子。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挠性部90的深度在分隔部100被卡止于卡止部110、120的状态和未被卡止的状态下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对应物品A来改变收纳空间。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第二U字形部50能够绕支承部40转动,因此能够在非使用时被保存而空出空间。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第二U字形部50的前后边部51能够在位于支承部40的旁边的位置和位于支承部40的下方的位置之间转动,因此能够在非使用时被紧凑地保存而空出空间。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卡止部110、120被设置于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双方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收纳空间的可调性。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能够使挠性部90在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和第三收纳状态(半收纳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按照物品A的大小和形状提供收纳空间。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被设置于左右一对车辆座椅之间,因此能够向左右的乘员提供可调的收纳空间。尤其是,在第二U字形部50能够绕支承部40转动的情况下,车辆用收纳结构1A能够在非使用时被保存而空出空间,从而能够实现例如过道。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中,由于具有改变挠性部90相对于一对支承部(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的深度的深度改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分隔部100和卡止部110、120),因此能够按照物品A来改变收纳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A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B中,挠性部90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实施方式。即,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分隔部100既未被第一卡止部110也未被第二卡止部120卡止的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的情况下,挠性部90的车宽方向上的中间部抵接于地板表面2。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将物品A的载荷转嫁于地板表面2,因此即使在物品A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收纳。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U字形部50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分隔部100被卡止于第二卡止部120的第三收纳状态(半收纳架模式)的情况下,挠性部90与地板表面2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B中,在第一收纳状态下,由于挠性部90抵接于地板表面2,因此能够利用地板表面2来承受物品A的载荷。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以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B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C中,代替第二U字形部50,而具有前后边部51C、前后一对侧边部52C,52C、前后一对第三T字管160、操作部170和施力部180。在此,前后边部51C和前后一对侧边部52C、52C是将第二U字形部50的前后边部51和前后一对侧边部52、52作为分体部件的部件。另外,前后边部51C的后端部成为大径部51a,该大径部51a位于比后侧的第三T字管160靠后方的位置,具有的直径比该前后边部51C的一般部(前端部和中间部)的直径大。另外,车辆用收纳结构1C是省略了挠性部90的拉手91、分隔部100、第一卡止部110和第二卡止部120的结构。
<第三T字管>
第三T字管160是侧视观察呈T字形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部件。第三T字管160一体地具有前后管部161和分支管部162,其中,所述前后管部16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分支管部162从前后管部16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沿与前后管部161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在前后管部161中,以相对于前后管部161可转动的方式贯插有前后边部51C。在前侧的第三T字管160的分支管部162中,插入并固定有前侧的侧边部52C的端部。在后侧的第三T字管160的分支管部162中,插入并固定有后侧的侧边部52C的端部。
<操作部>
操作部170位于比前侧的第三T字管160靠前方的位置,被安装于前后边部51C的顶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70是呈T字形的操作杆。操作部170根据驾驶员P1等的操作,使前后边部51C相对于第三T字管160绕前后边部51C的轴线转动,据此能够将挠性部90卷绕于前后边部51C,或者从前后边部51C拉出。
<施力部>
施力部180是对前后边部51C向后方施力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180是压缩弹簧,其被夹设于后侧的第三T字管160中的前后管部161的后端部与前后边部51C中的大径部51a的前端部之间。
前后边部51C由于被施力部180施力而向后方移动,通常,操作部170的后端部抵接于前侧的第三T字管160的前端部,在这种状态下,由转动限制部使前后边部51C不能绕该前后边部51C的轴线转动。
相对于此,当驾驶员P1等向前方拉动操作部170时,前后边部51C克服施力部180的施力而向前方移动。在这种状态下,转动限制部对前后边部51C的限制被解除,从而前后边部51C能够绕该前后边部51C的轴线转动。
《第一收纳状态(使用状态:全收纳架模式)》
如图11所示,在前后边部51C和一对侧边部52C、52C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挠性部90被从前后边部51C拉出的情况下,挠性部90成为深度最大的第一收纳状态(全收纳架模式)。
《第二收纳状态(使用状态:收纳盘模式)》
如图12所示,在前后边部51C和一对侧边部52C,52C被水平展开的状态下,在挠性部90被卷绕于前后边部51C的情况下,挠性部90成为深度最小的第二收纳状态(收纳盘模式)。
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C中,通过改变挠性部90卷绕于前后边部51C的卷绕量,能够连续采用所述的全收纳架模式与收纳盘模式中间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C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支承部40、51C、挠性部90和深度改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边部51C和一对第三T字管160、160),其中,所述一对支承部40、51C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延伸设置;所述挠性部90以能够载置物品A的方式被架设于一对支承部40、51C之间,并且呈现(具有)比一对支承部40、51C之间的间隔大的长度;所述深度改变部对挠性部90相对于一对支承部40,51C的深度进行改变。
因此,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C中,能够按照物品A来改变收纳空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为在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下,前后边部51位于支承部40的上方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即使分隔部100未被卡止于卡止部110、120中的任一方,也能够防止挠性部90与地板表面2接触。
另外,也可以为在挠性部90的前端部与前侧的侧边部52之间以及挠性部90的后端部与后侧的侧边部52之间分别架设绳、网等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物品A从挠性部90与侧边部52之间脱落。
另外,在车辆用收纳结构1A~1C中,也可以为被设置于驾驶席3X或副驾驶席3Y与后部座椅之间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车辆用收纳结构1A~1C被设置为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51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姿势。
另外,在不考虑非使用状态下的保存的情况下,也可以为支承部40和前后边部(支承部)51分别被安装于驾驶席3X和副驾驶席3Y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卡止部被设置于支承部40与前后边部51之间的中间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将由挠性部90形成的收纳空间沿着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两个部分,从而能够将物品A收纳于分隔出的两个收纳空间。即,能够适当改变卡止部的个数和设置部位。
另外,也可以为分隔部100沿着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选择被卡止于卡止部110、120的分隔部100,能够更精细地分等级改变挠性部90的深度。
另外,分隔部100与卡止部110、120的卡止方法并不限定于所述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为卡止部110、120是从侧边部52向沿着支承部40或前后边部51的方向延伸设置的突起,分隔部100呈钩形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分隔部100和卡止部110、120仅被设置于与挠性部9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侧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为操作部70使第二U字形部50绕支承部40转动而不使支承部40转动的结构。
<转动限制部的例子>
在此,说明转动限制部的例子。如图13所示,转动限制部200具有槽部210和被收装于槽部210的突起部220。
<槽部>
槽部210是形成于一(例如,后方的)前后管部31,突起部220可在其中移动的槽孔。槽部210一体地具有下槽部211、前槽部212和上槽部213,其中,所述下槽部211在前后管部31的左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槽部212从下槽部211的前端部沿着前后管部31的周面向上方延伸设置;所述上槽部213在前后管部31的上端部从前槽部212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
<突起部>
突起部220形成为从支承部40的外周面突出。
《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
在保存状态(非使用状态)下,突起部220被收装于下槽部211,在施力部80的施力下位于下槽部211的后端部的位置。
《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用状态下,突起部220被收装于上槽部213,在施力部80的施力下位于上槽部213的后端部的位置。
《动作例》
当在非使用状态或使用状态下,驾驶员P1等向前方拉动操作部70时,突起部和支承部40克服施力部80的施力而向前方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突起部220能够在前槽部212内移动,支承部40能够绕该支承部40的轴线转动。希望非使用状态的驾驶员P1等在突起部220位于前槽部212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减小持拿操作部70的力。据此,突起部220被收装于下槽部211内,从而限制支承部40的转动。希望使用状态的驾驶员P1等在突起部220位于前槽部212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减小持拿操作部70的力。据此,突起部220被收装于上槽部213内,从而限制支承部40的转动。
此外,这种转动限制部200也能够应用于第三实施方式中限制前后边部51C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槽部210形成于第三T字管160的前后管部161,将突起部220形成于前后边部51C。另外,为了能够使前后边部51C转动多圈,最好使前槽部212呈环状。因此,槽部210最好为在径向外侧具有底面的结构。另外,还能够将槽部210中的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槽部211和上槽部213形成于前侧的第三T字管160的前后管部161的前端部侧,将前后管部161的前端部用作前槽部212。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物品收纳结构;40:支承部(一个支承部);51:前后边部(另一个支承部);51C:前后边部(另一个支承部、深度改变部);52:侧边部(边部);70:操作部;170:操作部(深度改变部);90:挠性部;100:分隔部;110:第一卡止部(卡止部);120:第二卡止部(卡止部);160:第三T字管(深度改变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支承部、挠性部、分隔部、卡止部和一对边部,其中,
一对所述支承部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设置;
所述挠性部以能够载置物品的方式被架设于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并且呈现比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大的长度;
所述分隔部被设置于所述挠性部;
所述卡止部能够将所述分隔部卡止在一对所述支承部之间;
一对所述边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一个所述支承部,
另一个所述支承部架设于一对所述边部的顶端部之间,
一对所述边部和另一个所述支承部能够绕一个所述支承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另一个所述支承部能够在位于一个所述支承部的旁边的位置与位于一个所述支承部的下方的位置之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支承部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未被卡止于两个所述卡止部的状态下,所述挠性部成为深度最大的第一收纳状态,
在所述分隔部被卡止于一个所述卡止部的状态下,所述挠性部成为深度最小的第二收纳状态,
在所述分隔部被卡止于另一个所述卡止部的状态下,所述挠性部成为呈现所述第一收纳状态与所述第二收纳状态之间的深度的第三收纳状态。
5.一种车辆用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收纳结构是被设置于左右一对车辆座椅之间的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其中,
一对所述支承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CN201880066398.5A 2017-10-10 2018-10-10 车辆用收纳结构 Active CN1112470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979 2017-10-10
JP2017196979 2017-10-10
PCT/JP2018/037776 WO2019074010A1 (ja) 2017-10-10 2018-10-10 車両用収納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036A CN111247036A (zh) 2020-06-05
CN111247036B true CN111247036B (zh) 2023-04-28

Family

ID=66101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6398.5A Active CN111247036B (zh) 2017-10-10 2018-10-10 车辆用收纳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05072B2 (zh)
CN (1) CN111247036B (zh)
WO (1) WO2019074010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138A (zh) * 2002-07-04 2004-01-14 株式会社挨环境 垃圾收集箱
CN101590828A (zh) * 2008-05-26 2009-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收纳装置
CN106829271A (zh) * 2017-01-17 2017-06-13 上海舟驭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多功能置物架及垃圾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5Y2 (zh) * 1975-09-19 1980-01-05
JPS58191101U (ja) * 1982-06-17 1983-12-19 董 俊哉 簡便物入装置
JPH028630U (zh) * 1988-06-30 1990-01-19
JP2505368Y2 (ja) * 1989-12-21 1996-07-31 アラコ株式会社 車両用コンソ―ルボックス
DE4438910C1 (de) * 1994-11-03 1996-03-21 Butz Peter Verwaltung 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den Laderaum von Kraftfahrzeugen, wie z. B. für Kombinationskraftwagen oder Großraum-Personenkraftwagen
JP3832725B2 (ja) * 2001-10-03 2006-10-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構造
JP4802921B2 (ja) * 2006-08-02 2011-10-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小物収納部形成構造
JP2008179193A (ja) * 2007-01-23 2008-08-0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荷物収納装置
CN201756294U (zh) * 2010-06-02 2011-03-09 李庭柏 可折收的收纳容器
CN205010113U (zh) * 2015-09-28 2016-02-0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储物篮结构
CN205819082U (zh) * 2016-06-21 2016-12-21 林玉装 一种杂物网兜
CN106275707A (zh) * 2016-11-02 2017-01-04 天津市隆合钢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装载性好的金属网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138A (zh) * 2002-07-04 2004-01-14 株式会社挨环境 垃圾收集箱
CN101590828A (zh) * 2008-05-26 2009-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收纳装置
CN106829271A (zh) * 2017-01-17 2017-06-13 上海舟驭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多功能置物架及垃圾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74010A1 (ja) 2020-08-06
JP6905072B2 (ja) 2021-07-21
CN111247036A (zh) 2020-06-05
WO2019074010A1 (ja) 2019-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27341B2 (en) Vehicle portable device holding system
US10668838B2 (en) Vehicle seat
JP5115290B2 (ja) デッキボード及びデッキボードの取付構造
US20200307415A1 (en) Vehicle structure
JP592970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1247036B (zh) 车辆用收纳结构
JP4452231B2 (ja) ペットシートカバー
JP2016049938A (ja)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6046799B2 (ja) 格納式乗り物用座席
JP588030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1071160B (zh) 车辆用收纳构造
JP2008221907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0018153A (ja) 荷室セパレータ装置
JP202309039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2097292B1 (en) Flexible seat system
JP420680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カバー
TWI743310B (zh) 後殼以及具備該後殼的帶後殼座椅
JP442146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205875A (ja) 車室内荷物用載置装置
JP2006143037A (ja) 車両後部荷室構造
JP2004237923A (ja) 車両の補助シート装置
JP65333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901262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収納装置
JP2005186678A (ja) シート装置
KR200473029Y1 (ko) 암레스트 스커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