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8650B -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8650B
CN111108650B CN201880044595.7A CN201880044595A CN111108650B CN 111108650 B CN111108650 B CN 111108650B CN 201880044595 A CN201880044595 A CN 201880044595A CN 111108650 B CN111108650 B CN 1111086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einforcing element
belt
strip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45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8650A (zh
Inventor
奥利弗·沙尔科夫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 Kabel Managem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Auto Kabel Managem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 Kabel Management GmbH filed Critical Auto Kabel Managem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108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8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6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12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n eye, hook, or for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2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3/0207Ultrasonic-, H.F.-, cold- or impact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柔性连接器,具有多层金属带(4)、至少一个设置在至少一个带端部(2)上的连接元件,其中,金属带的层在带端部的区域内材料配合地相互连接,其中在带端部(2)布置有加强元件(6),其中,加强元件与带材料配合地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和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尤其是插接连接器或电池单元连接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电池组中的各个单元的接触或者电池组彼此之间的连接而使用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必须是高度柔性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组中的各个单元的接触必须是柔性的,以便能够补偿各个单元之间的可能的高度差。非常大量的单元连接器被安装在电池组中,因为相应的单元必须彼此连接并且非常大量的单元用在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组中。因此,单元连接器的制造必须能够以尽可能完全自动化的过程进行,以便保持制造成本低。这同样也适用于高压插接连接器,其中,柔性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便确保大多由两部件组成的插头的简单装配。
已经发现,多层金属带可以用于这种连接器。多层金属带在下文中不仅可以理解为编织物、编织物带,而且可以理解为层压体。特别是使用铜编织物以及铜层压件,所谓的母线,并且也可以根据本发明地使用。铜编织物由非常细的、编织在一起的或交织的铜绞合线形成。其形成高度柔性的导体,该导体可以被轧制并且因此作为铜编织物带提供。各个绞合线的直径为0.1mm或更小。因此,各个绞合线是极其细的并且铜编织物带的电流承载能力仅通过大量的相互编织的单绞合线产生。对于层压的铜带,各个层由铜片形成。当下文提到片时,则也指的是薄膜。在此,片或薄膜大多仅具有0.01mm或更小的厚度。
然而,由于该极小的材料厚度,多层的带在与连接件接触方面存在问题。为了实现这种接触,连接元件设置在带上。然而,连接元件必须以材料配合的方式与带接合。在这些接合方法中,特别是在热接合方法中,接合配对件由于能量输入而损坏。在使用编织物带时例如出现金属碎屑可能从复合结构中松脱的金属碎屑。然而正是在电池应用中必须避免这种金属碎屑,因为通过这些金属碎屑引起的短路可能造成大的损坏。
已经提出,在端侧对金属带进行金属涂覆,尤其是在浸渍浴中进行镀锡。随后,连接孔可作为连接元件冲压到带中。
但是,这样的连接孔大多也不提供足够的强度,因为其直接被引入到带的材料中并且因此引入到带的极其薄的层中。
也已经提出,对各个层(也称为各个带)进行覆层,尤其是用锡覆层,以便随后在锡层的作用下使带彼此连接。在这种方法中,向层压体中引入能量,使得涂层熔化并且沿着涂层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然而,这可能产生一种类型不纯的化合物,其可能在电气或在其耐久性方面是不利的。
直接材料配合地接合带的多层以获得层压的铜带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在材料配合的接合方法中必须将巨大的焊接能量引入到带的两个靠外的彼此相对置的层中,以便将所有层可靠地材料配合地彼此连接。通过这种巨大的焊接能量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外层撕裂或烧毁。此外,可能导致接合配对件的硬化并且由此导致脆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连接器,其能够成本低廉地制造,并且同时能够实现与电气元件连接的足够强度。
已经认识到,金属带的至少一个、优选两个端部设有至少一个、优选至少两个加强元件。在此,加强元件可以以片或扁平导体的形式提供。加强元件可以是两件式的,并且被放置在带的彼此相对的侧面或表面上。接着,加强元件的各部件与带一起材料配合地连接。在带端部产生焊接节点,该焊接节点通过金属带的各个层和加强元件的部件形成。带的各个层理解为层压体的各个层,或者编织物的各个绞合线。加强元件也可以只是一件式的。然后,加强元件能够贴靠在带的表面上。特别是,加强元件位于利用超声焊极加工的表面上。这样,加强元件就被设置在带的表面和超声焊极之间。这在优化材料使用的同时导致对带的期望的保护。
加强元件也可以由这些层的外层形成,即外部的层或其部件。于是,带的外层可以以相对于带内部的层更大的材料厚度构成。特别是,构成加强元件的层的层厚可以是内层的至少1.5至两倍。
加强元件优选由片或扁平导体或薄板构成。加强元件的第一部件放置在带上,并且必要时加强元件的第二部件放置在带下。随后,借助接合方法,例如超声波焊接、电阻焊、钎焊或者类似方法,由加强元件的上部和下部以及带的位于上部和下部之间的层制造复合体,尤其是唯一的焊接节点。
随后,连接几何形状可以由焊接节点冲压、切割和夹紧突出形成。此外,连接元件、例如连接孔可以例如借助冲压或切割被引入到加强元件和带端部中。
通过加强元件,使连接元件、特别是连接孔相对于没有这种加强元件的带具有提高的拉出力。通过适当地选择加强元件的部件的材料厚度可以限定拉出力。特别是加强元件部件的材料厚度可以大于带的各层的材料厚度或带的绞合线的材料厚度。
如已经解释的,多层带被建议为多层的层压体或编织物。再次提及,出于本申请的目的,多层应理解为是指层压体和编织物两者。各个绞合线也在编织物中上下叠放并且是多层的。
如已经解释的,多层带建议为多层层压体或编织物。再次提及,在本申请中,多层既可以理解为是层压体也可以理解为编织物。各个绞合线也在编织物中上下叠放并且是多层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出,所述带或其层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构成。由铜构成的带尤其是适合的,因为其具有特别高的导电性。其他金属,例如非铁金属、半贵金属或贵金属同样是可行的。加强元件同样可以由铜或铜合金或铝或铝合金构成。特别地,已经发现,加强元件的部件可以由铜合金、特别是黄铜制成。然而也可能的是,加强元件可以由其他金属、尤其非铁金属、半贵金属或贵金属形成。
如上所述,加强元件由一个或两个部件构成。在此,加强元件可以由片形成。片可以以薄板或扁平导体的形式连续地或不连续地提供。片可以放置在带的相对的表面上。接着,将两个片与位于其间的带的材料连接成唯一的节点,尤其是焊接节点,或者说仅将一个片与带连接成唯一的节点,尤其是焊接节点。
也可能的是,由实心材料制成的导体、尤其扁平导体由带包围。然后,可以使用可能的加强元件将带焊接到导体。在此,加强元件可以完全包围带。特别优选地,这种带可用于将由实心材料制成的两个导体柔性地彼此连接。所述带可以分别包围导体的端侧端部。那么,加强元件可能围绕各被环绕的端部设置,或者加强元件可能已经通过带的外层形成。导体的相应的端部可以以在此示出的方式与带连接。然后,两个导体通过带柔性地相互连接。带可以形成为软管。带可以由编织物形成。导体的端侧端部可以这样被带包围。也可以将导线插入到软管中。
为了限定拉出力,可能有意义的是,加强元件的两个部件的材料厚度设计为不同的。特别可能的是,在作为连接元件的孔上在两个相对置的侧面上出现不同的力,所述力可以通过加强元件的部件的不同的材料厚度来抵消。
本发明建议,加强元件的至少一个部件构成为壳形元件。所述壳形元件可以以电缆接头套管的形式构成。所述壳形元件可以在两个侧面的边缘上弯曲并且所述元件在其余的端侧的边缘上可以保持平坦。然后可以通过敞开的平坦的边缘将带插入壳形元件中。元件的侧向弯曲边缘可以在侧面用作带端部的止挡。壳形元件可在三个边缘处弯曲,并且在剩余的第四边缘处,元件可保持平坦。然后可以通过该敞开的、平坦的边缘将带插入壳形元件中。元件的弯曲边缘既可以在侧面也可以在端面用作带端部的止挡。
优选的是,加强元件的部件被构造为壳形元件,并且因此以套筒的方式容纳带端部。然而,也优选的是,仅设置一个壳形元件,并且必要时将加强元件的第二部件形成为平坦的片。在所述第一种情况下,利用两个壳形元件,弯曲的边缘特别是这样的,即,边缘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带的高度的一半。如果只设置一个壳形元件和一个与其对应的扁平的片,则弯曲的边缘尤其这样成形,使得其高度大致相当于带的材料厚度。然后可以将片放置在带的与壳形元件对置的一侧上并且直接贴靠在弯曲的边缘上。在两个壳形元件的情况下,各个弯曲的边缘面彼此重叠。
加强元件的部件相互连接。如果存在壳形元件,则尤其也在弯曲的边缘上、尤其在边缘面上形成连接。在此可能的是,两个壳形元件的边缘面相互连接,或者一个壳形元件的边缘面与一个片的表面连接。
加强元件可以侧向和/或端侧地突出于带端部。例如,加强元件可以同时形成连接片。该连接片可以在端侧或侧向从带端部突出。于是,尤其是加强元件的一个部件被构造为具有分别比加强元件的另一部件大至少5倍、优选10倍的材料厚度。特别是壳形元件可以与一个突出于端侧端部或侧面突出于带的片连接,该片具有比壳形元件明显更大的材料厚度。具有较大材料厚度的片于是可以同时用作连接片。连接孔可以设置在,尤其是冲压在该加强元件的突出带端部的部件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建议在与其侧面边缘和/或与其端侧的、方向背离带的边缘间隔的中央区域中进行焊接。因此,加强元件沿周向在三个边缘上没有焊接。指向带的方向的边缘与带焊接直至外边缘。
如已经阐述的那样,连接元件可以是连接孔。其尤其适用于容纳连接螺栓、螺钉或铆钉。在此,连接孔可以由延伸穿过带和加强元件的彼此相对的部件的开口形成。开口在此能够是圆形的。也可能的是,开口可以沿周向具有不同直径,尤其可以是四边形或六边形。
如果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不仅在其远端配备有加强元件,而且如果至少一个另外的加强元件额外地布置在带的两个远端之间,则允许特别灵活地使用该连接器。该另外的加强元件可以根据前述的设置在带端部的加强元件成形。因此,在连接器的走向中也可以实现一种灵活的、具有高拉出力的连接。
加强元件的至少一个部件可以横向于带的纵向延伸超出带的侧向边缘延伸。特别地,加强元件的该部件可以垂直于纵向延伸方向延伸超过带的侧向边缘。也可能的是,彼此在纵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的加强元件延伸超过带的不同的侧向边缘。第一加强元件的第一部件可以延伸超过第一侧向边缘,并且第二加强元件的第一部件可以延伸超过与第一侧向边缘相对的第二侧向边缘。在此,各个加强元件可以相互交替,从而间断地、一次使加强元件的一个部件延伸超过第一侧向边缘,并且随后使加强元件的一个部件延伸超过第二侧向边缘。
也可以在远端的加强元件上以及在远端之间的可能的加强元件上借助接合方法,例如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摩擦焊接或类似方法接合连接栓或插接栓。
另一方面是一种制造连接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优选以连续带提供多层的金属带。带例如可以从卷材中展开。带也可以从辊或类似物展开。当然,带不是无端的,而是与连接器的纵向延伸部分相比延伸了相当大的长度,特别地,连续带比连接器长100倍、1000倍或更多。
将带供应给接合装置并且加强元件的各一个部件在带的各一侧或带的表面上压靠到带上。接着将这些部件与带材料配合地接合并且在焊接之后将经焊接的带从接合装置中去除。
本发明的连接器以及本发明的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产生金属碎屑。接合工具与带的层、尤其是绞合线或者各个薄膜或片不直接接触。由此,可靠的、长时间稳定的接触是可能的。
为了与连接件接触,可以要么将连接元件、尤其是连接孔引入加强元件中,要么借助接触方法、尤其是材料配合的接触方法、例如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或也钎焊与其它连接元件接触。
可以采用的另一种接合方法是激光焊接方法或电磁脉冲焊接。也可以借助于激光从加强元件中切割出连接孔。加强元件的部件可以是矩形的。也可能的是,加强元件的边缘通过大的半径相互连接。特别地,加强元件在俯视图中也可以例如形成为U形或O形。
连接器的分割可以或者直接在接合装置中,特别是在材料配合地连接期间或之后进行,或者在将带从接合装置移除之后进行。在此,分割能够借助于切割或冲压进行。
特别是在连续处理中,如果在接合期间将加强元件应用到带上,并且特别是在加强元件中设置两个连接元件,则加强元件可以特别好地布置在连接器的两个远端。然后,在接合期间或者之后以及在接合装置外部,可以在加强元件的中心,特别是在连接元件之间,将带分离。这样被分开的带在分离部位两侧具有加强元件并且尤其是也具有连接元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出,首先将多个片相互层叠地输送给接合装置。这些片同样以连续带提供。
优选地,两个外部的片被认为是加强元件的部件。首先切断具有比内部的片(其例如是薄膜状的)更大的、尤其是至少5倍、优选至少10倍的材料厚度的该外部的片,并交替地在各个侧面(表面)上分别去除一个片。因此,在相互层叠的片的每侧上分别形成具有外部的片的外层和没有外部的片的层的区域。剩余的外部的片在带的纵向延伸中位于带的相同位置,从而它们彼此相对。
接着,带可以与剩下的位于外部的片材料配合地连接,从而剩下的片形成加强元件的部件。
最后,可以在连接区域中将带分离。在分离之后,通过外部片形成的加强元件分别贴靠在分离部位的两侧。
特别是为了防止在接合过程中带的绞合线或层从加强元件的部件中移出,设有侧面的限制部。利用这些侧面的限制部防止带的层在侧面上被压出。这种接合空间的限制,特别是焊接空间的限制,通过侧面的限制部来实现。这些限制部尤其彼此间具有间距,从而在接合工具、尤其超声焊极两侧形成具有在1mm至0.02mm、尤其0.04mm的尺寸的间隙。因此,在接合过程期间在接合工具、尤其是超声焊极与侧向的限制部之间产生间隙,其中,该间隙优选不大于1mm,并且尤其是在1mm至0.02mm之间、尤其是0.04mm。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示出实施例的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主体。附图示出:
图1a-c示出了通过连接器的带端部的截面图;
图2a-c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的俯视图;
图3a-c示出了连接器的变体;
图4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接合方法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利用连续带的接合方法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的视图;
图8a-b示出了具有焊接区域侧向限制的接合方法;
图9示出了在同时层压多个带的情况下的连续接合;
图10a-c示出了作为连接器的不同的带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由多层金属带4构成的连接器的带端部2的横截面。在附图中,金属带4既作为层压体又作为编织物示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没有分别示出层压体和编织物。所有示图都适用于多层的带意义上的层压体或编织物。多层的带4既可理解为层压体也可理解为编织物。
在带端部的区域内,带4布置在加强元件6的两个部件6a、6b之间。可以看出,部件6a、6b布置在带4的上侧4a和下侧4b的表面上。部件6a、6b材料配合地与上侧4a和下侧4b上的表面连接。一种连接方法例如是超声波焊接。也可以使用电阻焊、激光焊或者也可以使用钎焊方法。
带4优选由铜形成。如上所述的其他金属也是可能的。部件6a、b优选由黄铜形成,如上所述的其它金属或合金也是可能的。可能的是,部件6a、b形成为扁平部件,特别是形成为扁平的片。部件6a、b的朝向带4的表面材料配合地与带4连接。当部件6a、b与带4焊接时,在带端部2的区域内形成紧凑的焊接节点。
图1b示出带端部2的另一实施例。在此,第一部件6a形成为壳形元件。面向部件6b的弯曲的边缘面6a′,6a″与部件6b材料配合地连接。在此,带4或者说存在于其中的层或绞合线也被压缩并且与部件6a、6b材料配合地连接、尤其是焊接。
图1c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2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部件6a、b形成为壳形的。部件6a、b的朝向彼此弯曲的边缘在边缘面处材料配合地彼此连接。在这里,带4也在部件6a、b之间被压缩并且材料配合地与部件6a、b连接。
图2a示出了带端部的俯视图。可以看出,加强元件6在端面倒圆,尤其是呈半圆形。在加强元件6的中间形成有容纳孔形式的容纳元件8。
图2b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2的另一实施例。在此可以看出,加强元件6在其两个远端处倒圆,特别是呈半圆形。
图2c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2的另一实施例。这里,加强元件形成为矩形。
图3a示出了连接器的带端部4的局部视图。可以看出,在带4的端部上布置有具有容纳元件8的加强元件6。容纳元件8在此作为开口来布置。通过加强元件6防止在部件6a、b与带4材料配合地连接时损坏或撕裂带4的外层或外部的绞合线。
图3b示出了连接器10的另一实施例。连接器10在其两个带端部2上分别设有加强元件6。在此可以看出,容纳元件8也可以构成为栓,所述栓安装在加强元件6上。
图3c示出了连接器10的另一实施例。在此,设置有两个分别由实心材料形成的导线20a、b,例如扁平导线。导线20a、b可以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
导线20a、b分别在端侧的端部上由带4包围。带4可以是编织带。带4可以完全地包围导体20a、b。带4可以形成为软管。导线20a、b在端侧被剥除绝缘皮,使得在被剥除绝缘皮的区域中,带4包围导体20a、b。导线20a、b也可以插入到软管中。
加强元件6可以分别围绕带放置。在此,加强元件6可以至少设置在焊缝的区域中,特别地,加强元件6可以在相应导线20a、b端侧的端部的区域中环绕地包围带4。
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侧面滑块12d可以将加强元件6和/或带4在两个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压靠到相应的导线20a、b上。然后,可以将带4在仍然敞开的侧面上夹紧在超声焊极和铁砧之间,并且可以借助超声波将加强元件6、带4和导体20a、b的端部焊接。
图4示出了穿过连接器10的带端部2的纵剖面。在此可以看出,容纳元件6作为通孔既通过部件6a、b也通过带4形成。
图5示出用于将带4与加强元件6的部件6a、b接合的方法。为此,带端部2移动到超声焊极12a和铁砧12b之间。接着将超声焊极12a在方向12c上压到铁砧12b上,其中,带4与部件6a、b压缩并且借助超声波材料配合地焊接。
图6示出制造方法的流程,其中,带4从辊14、例如卷材展开。部件6a、b被输送到带4的上侧和下侧并且借助于铁砧12b和超声焊极12a通过超声波焊接在带4上。在该过程中或之后,可以例如通过冲压或切割将容纳元件8压印到带端部2中。带4在接合过程之后继续传送并且借助于分离装置沿着分离线16切断。分离线16在之前施加的部件6a、b的中间延伸,尤其在两个压印的容纳元件8之间延伸。沿着分离线16的分离同样可以直接在接合之后、与容纳元件8的压印相应地进行。
在沿分离线16切断之后,部分10被分割,并且在部分10的两个端部2上设置加强元件6的部件6a、b。这示出了连续的加工过程,其中,连续的带4被导入并且最后这样进行连接器10的分割,即,在分离线16的两侧分别在带4上形成一个加强元件6。
图7示出了优选的实施例,其中,部件6b在端侧伸出超过带4的端侧4c。部件6b在此形成为扁平部件。部件6b可以形成为具有容纳元件8的连接片。可以看出,部件6b被构成为扁平部件,而部件6a则被构成为壳形元件以便容纳带4。该布置大致相当于根据图1b的布置。
图8a示出了焊接空间的限定。通过两个侧面滑块来限制超声焊极12a的焊接空间。超声焊极12a具有宽度12a′。侧面滑块12d彼此间具有间距12d′。间距12d′稍大于间距12a′。带4的宽度大致等于宽度12a′。因此,通过侧面滑块12d防止带4的侧面元件在借助超声焊极12a焊接期间被压出。在带4的侧面和相应的侧面滑块12d之间的间距优选小于1mm,在1至0.02mm之间,尤其为0.04mm。
图8b示出了类似的实施例,然而,其中部件6a形成为壳形元件,而部件6b形成为扁平部件。通过侧面滑块12d防止在将超声焊极12压靠到部件6a上时这些弯曲的边缘被向外挤压并且可能从扁平部件6b的表面上滑脱。
在图8a、b中,侧向滑块12d与带4的边缘面或部件6a的表面之间的间距被放大地示出,然而实际上该间距与带4的宽度相比小得多。特别地,该间距小于部件6a的厚度。
图9示出制造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在连续的过程中不仅带4被层压而且部件6a、b被施加到带4上。例如具有0.1mm和更小厚度的多个带4′,4″,4″′,4″″,尤其是薄膜,在连续的过程中例如从卷展开而输送给层压过程。同时,带6a′,b″施加到带4′-4″″的外侧。
通过分离装置18将带6a′,b′分割,并且分别仅在应当形成加强元件6的区域中,带6a′、b′的部件6a,b保留在带4′-4″″的层压体上。首先,将带6a′,b′合理地固定在4′-4″″的层压体上。接着,使带4连同部件6a、b运动到接合装置中并且在那里例如借助超声焊极12a压到铁砧12b上。在此进行部件6a、b与带4′-4″″材料配合的连接。
随后或同时,可以沿分离线16进行带4的切断,如其已经结合图6所示。图9中的连接、冲压和分离可以根据图6进行。然而,与图6不同,优选地,带4′-4″″在单个工艺中一同被层压,并且部件6a、b由带6a′,b′供给。
应当理解的是,带6a′,b′的材料厚度可以一方面与带4′,4″的材料厚度不同。尤其是材料厚度可以是带4′-4″的材料厚度的5至10倍,然而也可以是20至100倍。另一方面,带6a′,b′的材料厚度可以彼此不同。
图10a示出了连接器10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连接片形式的加强元件6突出超过带4的侧向边缘。连接元件8设置在突出于带4的部分的区域中。加强元件6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侧向地突出于带4。可能的是,加强元件6的仅一个部件6a、b伸出超过带4的侧向边缘。
图10b示出了一个实施例,其中在带端部2之间可以沿着带4设置多个加强元件6。加强元件6可以与带4的宽度对齐或者如右侧所示伸出带4的侧向边缘。布置在带端部2上的加强元件6也可以不同地成形,并且例如突出超过带4的侧向边缘、突出超过带4的端侧的边缘或者也可以仅平放在带4上。
图10c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其中,加强元件6交替地在带端部2之间伸出超过带4的侧向边缘。
应当理解,其它配置是可能的。尤其是,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可以自由地相互组合并且特征的互换是可能的。
附图标记说明
2 带端部
4 带
4a 上侧
4b 下侧
4c 端侧
4′-4″″ 薄膜/带
6a,b 部件
6a′,6b′ 带
6 加强元件
8 容纳元件
10 连接器
12a 超声焊极
12a′ 间距
12b 铁砧
12c 方向
12d 侧面滑块
12d′ 间距
14 辊
16 分离线
18 分离装置

Claims (12)

1.一种柔性的连接器,包括
多层金属的带,
其中,金属的带的层在该带端部的区域中材料配合地相互连接,其中,
在该带端部布置有加强元件,其中,加强元件与带材料配合地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完全地包围由实心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端侧端部,并且在使用所述加强元件的条件下将所述带焊接到所述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多层的该带是多层的层压体或编织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形成,并且所述加强元件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元件由至少一个部件构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部件贴靠在所述带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元件由片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元件由至少一个壳形元件构成,并且壳形元件容纳带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元件具有形成为片的部件,所述壳形元件沿着其外边缘材料配合地与所述片材料配合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加强元件的至少一个部件在侧向和/或端侧超出带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加强元件的部件具有彼此不同的片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构造为电池单元连接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加强元件的至少一个部件构造为连接片,或者连接片与加强元件材料配合地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的两个远端之间布置至少一个另外的加强元件。
CN201880044595.7A 2017-06-01 2018-03-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108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2123.4 2017-06-01
DE102017112123 2017-06-01
DE102017116879.6A DE102017116879A1 (de) 2017-06-01 2017-07-26 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erbinders
DE102017116879.6 2017-07-26
PCT/EP2018/057123 WO2018219515A1 (de) 2017-06-01 2018-03-21 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erbind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8650A CN111108650A (zh) 2020-05-05
CN111108650B true CN111108650B (zh) 2021-12-10

Family

ID=64278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4595.7A Active CN111108650B (zh) 2017-06-01 2018-03-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8645B2 (zh)
EP (1) EP3631898B1 (zh)
CN (1) CN111108650B (zh)
DE (1) DE102017116879A1 (zh)
MX (1) MX2019014405A (zh)
WO (1) WO20182195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24693B3 (de) * 2017-10-23 2018-11-29 Lisa Dräxlmaier GmbH Verfahren zum stoffschlüssigen Fügen einer elektrischen Leitung an ein elektrisches Kontaktteil
USD925453S1 (en) * 2019-02-27 2021-07-20 A.F.W. Co., Ltd. Grounding bus bar
DE102019112328A1 (de) * 2019-05-10 2020-11-12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Elektrische Anschlusskonsole für KFZ Bordnetzleitung
DE102020112051B3 (de) * 2020-05-05 2021-09-30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Verbind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Verbindungsanordnung
JP7123514B2 (ja) * 2020-06-17 2022-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構造体
DE102021105747A1 (de) 2021-03-10 2022-09-15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Elektrische Verbindung für Kraftfahrzeugleitung
DE102021109369A1 (de) 2021-04-14 2022-10-2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Leiteranordn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Leiteranordnung
DE102021127187B3 (de) * 2021-10-20 2023-03-23 Lisa Dräxlmaier GmbH Doppelstromschie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5A (zh) * 1991-03-23 1992-10-14 大连铁道学院 多层铜箔扩散焊柔性导电装置
CN1759506A (zh) * 2003-01-29 2006-04-12 法国圣戈班韦特罗特斯有限公司 用于供应特别是玻璃长丝的喷丝头的电连接装置
DE102013208230A1 (de) * 2013-05-06 2014-11-06 Robert Bosch Gmbh Zell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ellverbind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00585A (en) * 1930-07-21 1933-03-07 Gen Electric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s
US2074810A (en) * 1934-10-15 1937-03-23 American Steel & Wire Co Bond
US3181110A (en) * 1961-07-24 1965-04-27 Jessie H Raborg Solderless electric connector
US3706955A (en) * 1971-04-28 1972-12-19 Amp Inc Electrical cable having integral terminals
JPS5922628B2 (ja) * 1980-06-25 1984-05-28 満男 内藤 スポット溶接用空冷ケ−ブル
JPH0295187U (zh) * 1989-01-12 1990-07-30
US5071368A (en) * 1991-03-27 1991-12-10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jumper cable assembly
US5154646A (en) * 1991-11-12 1992-10-13 Shoup Kenneth E Battery clamp
DE4439645C1 (de) 1994-11-07 1996-04-11 Sekurit Saint Gobain Deutsch Stromanschlußelement für eine heizbare Autoglasscheibe
USD400169S (en) * 1995-09-27 1998-10-27 Sony Corporation Leading wire
TWI252951B (en) * 2004-03-04 2006-04-1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1054374A (ja) * 2009-09-01 2011-03-17 Nec Corp 導体ケーブル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DE102010013351A1 (de) * 2010-03-30 2011-12-15 Li-Tec Battery Gmbh Kontaktelement für Ableiter galvanischer Zellen
DE202011000930U1 (de) * 2011-04-19 2014-01-22 Hagemann-Systems Gmbh Batterieverbinder
DE102013208203A1 (de) 2013-05-06 2014-11-06 Aktiebolaget Skf Wälzlager
JP2015138634A (ja) * 2014-01-22 2015-07-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607739B2 (en) * 2014-07-30 2017-03-28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onding flat cable and bonding object, ultrasonic bonding device, and cable
CN106537691B (zh) * 2014-07-31 2020-07-24 田渊电机株式会社 端子连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4303375U (zh) * 2014-12-18 2015-04-29 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大型直流电机刷架引接线柔性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5A (zh) * 1991-03-23 1992-10-14 大连铁道学院 多层铜箔扩散焊柔性导电装置
CN1759506A (zh) * 2003-01-29 2006-04-12 法国圣戈班韦特罗特斯有限公司 用于供应特别是玻璃长丝的喷丝头的电连接装置
DE102013208230A1 (de) * 2013-05-06 2014-11-06 Robert Bosch Gmbh Zell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ellverbind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1898A1 (de) 2020-04-08
US10998645B2 (en) 2021-05-04
EP3631898B1 (de) 2023-12-27
US20200153124A1 (en) 2020-05-14
DE102017116879A1 (de) 2018-12-06
WO2018219515A1 (de) 2018-12-06
MX2019014405A (es) 2020-02-10
CN111108650A (zh)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8650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US6641027B2 (en) Method of connecting electric leads to battery tabs
KR101818631B1 (ko)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458056B (zh) 制造布线基板的方法
JPWO2010137353A1 (ja) クラッド板
JP2020013633A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04406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3524417A (ja) ガルバニセルの導体のための接触要素
US20190296316A1 (en) Battery tab having a localized welded joi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EP4205516A1 (en) Forming connections to flexible interconnect circuits
CN111564746A (zh) 附带接地条的焊锡及同轴电缆阵列制造方法
KR200469693Y1 (ko) 리드 부재
JP5243712B2 (ja) 電磁溶接方法及び導体モジュール
JP7124842B2 (ja)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
KR20230152104A (ko) 적어도 두 개의 갈바니 셀을 접속시키는 셀 커넥터 및 방법
KR20190045205A (ko) 적층 금속박의 제조 방법
WO2020170761A1 (ja) バスバー接合体およびバスバー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339365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被覆導線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構造体
US9083089B2 (en) Electrical grounding and structural device for dissimilar metal components
JP2012033422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6304882B2 (ja) 電極積層体に対するクリップの装着方法
JP2002163934A (ja) 平型シールドハーネス及び平型シールド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WO2023063283A1 (ja) メス型端子、コネクタ、端子付き電線、コネクタ付き電線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494957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4078642A (ja) 積層コイルおよび積層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