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3417A -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3417A
CN111093417A CN201780094568.6A CN201780094568A CN111093417A CN 111093417 A CN111093417 A CN 111093417A CN 201780094568 A CN201780094568 A CN 201780094568A CN 111093417 A CN111093417 A CN 111093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slider
inclined surface
fastener
wing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4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3417B (zh
Inventor
滨田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93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3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3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3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链用拉链头具备将一对链牙列(4L、4L)啮合及分离的拉链头主体(6)。拉链头主体具备:一对翼板(7、8)、连结一对翼板(7、8)的柱(9)、及在前后方向贯通的链牙通路(12)。翼板中的至少一者分别具备作为其自身的相对面的前缘部并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引导分离的一对链牙列的引导面(72、82)。引导面是随着从相对面的前缘朝向链牙通路的后侧以将一对翼板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式相对于水平而倾斜的斜面,并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远离柱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斜面部(73、83)、第二斜面部(74、84)、第三斜面部(75、85)。第二斜面部的倾斜角度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更接近水平面的锐角,且第二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更大。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拉链的拉链头以及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的闭合难易度受一对链牙列的状态影响。例如,一般而言,拉链易闭合的情况是指一对链牙列中以拉链头为中心而其前后的部分配置于水平面上的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若欲使拉链头前进以闭合拉链,则一对链牙列中的随后将要进入拉链头的部分、即,相对于拉链头位于前方的多个链牙的链牙厚度方向上的两表面为与水平面平行的状态。之后,将该状态称作链牙的姿势为良好的状态。另外,在拉链头中,彼此啮合的链牙的姿势为良好状态。
另外,链牙具备:主体部,其固定于拉链带并且沿拉链带的水平宽度方向延伸;和啮合部,其从主体部朝向相对的带突出。并且,在链牙的姿势为良好状态的情况下,主体部与啮合部为与水平面平行的状态。
但是,若在闭合拉链时,随后将要进入拉链头的链牙变为链牙的水平宽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换言之,变为啮合部相对于主体部位于上侧或者下侧的状态,则即使欲使拉链头前进,也会存在该倾斜的链牙会与拉链头中的上下相对的一对翼板的相对面发生碰撞的情况,与链牙的姿势处于良好状态的情况相比,链牙难以进入拉链头中。
以减少上述不良情况为目的,作为现有的拉链头的一例,存在有在上下相对的一对翼板的相对面的前缘部具备斜面,在翼板的相对面中的比前缘部更位于后侧处具备水平面的拉链头(专利文献1)。该斜面的倾斜度为将一对翼板的上下间隔随着朝向后方而变窄,并具有以下作用。
虽然链牙相对于基准面以规定角度倾斜,但若使拉链头前进,则链牙一边与斜面接触一边被引导至拉链头中,链牙逐渐地变为适于啮合的姿势,具体来说,链牙转动以变为水平,最终被引导至水平面。并且,相对的链牙彼此随着拉链头的前进而一边在上下的水平面之间保持水平,一边逐渐接近,从而啮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专利第2015/09779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头中存在难以闭合拉链链牙带的情况,期望进一步地易于闭合。
例如,当一对链牙列进入拉链头时,存在如下情况:一对链牙列的相距程度(分离间隔)变窄,一对链牙列接近柱的情况;相反地一对链牙列接近位于翼板的左右端部的凸缘的情况;或者链牙大幅度倾斜,为了使链牙转动以将链牙倾斜方向变为水平,斜面的纵深宽度(从相对面的前缘朝向链牙通路的后侧(里侧)的宽度)相对于倾斜角度而变窄的情况等。期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拉链链牙带闭合。
另外,在斜面的纵深宽度过窄的情况下,期望将斜面的倾斜角度变缓,将斜面变宽。
但是,若遍及翼板的前缘部的全长地将斜面的倾斜角度变缓,则翼板的相对面中的水平面的面积变窄,链牙彼此啮合困难。因此,不希望遍及翼板的前缘部的全长地将斜面的倾斜角度变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易于闭合一对拉链链牙带。
本发明的拉链用拉链头具备拉链头主体,该拉链头主体将在前后延伸并且左右相对的一对链牙列啮合以及分离。并且,拉链头主体具备:一对翼板,其具有上下相对的相对面;柱,其将一对翼板的前部在彼此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上下连结;以及链牙通路,其在一对翼板之间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其前侧在柱的左右分支为两股。另外,翼板中的至少一者分别具备引导面,该引导面为翼板中的至少一者自身的相对面的前缘部,并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引导分离的一对链牙列。并且,引导面是随着从相对面的前缘朝向链牙通路的后侧以将一对翼板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式相对于水平而倾斜的斜面,并且具备在左右方向之中的远离柱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斜面部、第二斜面部、第三斜面部。在此基础之上,第二斜面部的倾斜角度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更接近水平面的锐角,并且第二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更大。
另外,对于“在左右方向之中的远离柱的方向上”,在相对于柱为左侧的引导面的情况下是指左侧,在相对于柱为右侧的引导面的情况下是指右侧。
关于面积,不论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的关系如何,为了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链牙列的链牙转动成水平,优选将接近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的斜面、即缓斜面变宽,并如下设置。
即,将第二斜面部的面积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的面积大。
另外,不论第二斜面部的形状如何,将斜面尽可能地变宽,为了易于将倾斜的链牙的姿势变为水平,期望如下设置。
将第二斜面部设为三角形状。
另外,对于拉链头主体,为了将链牙列切实地引导至引导面,期望除了一对翼板、柱、链牙通路之外,还具备如下部件。
即,将拉链头主体设为具备一对凸缘,该一对凸缘从翼板的至少一者的左右缘部向将一对翼板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向突出。并且,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的翼板是凸缘突出的翼板。另外,引导面形成于柱与凸缘之间。
另外,至少一个翼板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但是为了使链牙不论怎样倾斜均易进入拉链头并易于闭合一对拉链链牙带,期望如下设置。
即,一对翼板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
另外,即使为一对翼板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的拉链头,也由于链牙的构造而存在链牙难以进入拉链头的情况。对于具备像这样难以进入构造的链牙的拉链,期望使用上述的拉链头,其一例如下所示。
本发明的拉链具备上述拉链头和由拉链头所引导的一对拉链链牙带。并且,一对拉链链牙带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带、和固定于一对带的相对的侧缘部的一对链牙列。另外,链牙列具备沿带而固定的多个链牙。并且,链牙具备:链牙主体部,其固定于带;啮合部,其从链牙主体部的下部向侧方突出并且与其他链牙啮合;以及隐藏部,其从链牙主体部的上部向侧方突出并且将啮合部部分地隐藏。在此基础之上,在链牙的上表面中,相对于链牙主体部和隐藏部将啮合部设置得较低而呈台阶状,并且将链牙主体部的上表面和隐藏部的上表面设于同一水平面且设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平行的矩形形状,链牙的下表面设为水平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拉链头即使在一对链牙列接近柱的情况下、在距离柱非常远的情况下、或在链牙列大幅倾斜的情况下,只要链牙列与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发生碰撞,链牙列就也会变得易于进入拉链头,将第二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设为比第一斜面部、第三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大,因此,与遍及翼板的前缘的全长地将纵深宽度设为与第二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相同的长度时相比,能够将引导面的面积变窄,变得易于闭合一对拉链链牙带。
另外,如果拉链头的一对翼板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则不论链牙怎样倾斜都变得易于进入拉链头,一对拉链链牙带变得易于闭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链牙具备链牙主体部、啮合部、以及隐藏部,将链牙的下表面设为水平面,对于链牙的上表面,将啮合部设置得较低而呈台阶状,另外,将链牙主体部的上表面和隐藏部的上表面设于同一水平面,且设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平行的矩形形状,因此,例如与将链牙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设为水平面相比,链牙难以进入拉链头,但是,由于拉链头的一对翼板相对于柱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因此,不论链牙怎么倾斜都变得易于进入拉链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中使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立体图;
图3的(A)、(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正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4是表示链牙水平地进入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的(A)、(B)是表示链牙倾斜地进入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主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的说明图;
图8的(A)~(D)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的链牙的俯视图、正视图、仰视图、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具备:一对拉链链牙带2、2,其在平面上平行地延伸;和拉链头5,其配置于一对拉链链牙带2、2的相对的侧缘部之间并能够沿着相对的侧缘部移动。并且,通过使拉链头5向拉链链牙带2的延伸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一对拉链链牙带2、2打开。另外,通过使拉链头5向拉链链牙带的延伸方向中的另一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一对拉链链牙带2、2闭合。
之后,为了说明拉链1,将方向规定如下。
前后方向是拉链链牙带2的延伸方向,也称为长度方向。前方向是图7的上方向,是拉链头5将一对拉链链牙带2、2闭合的方向。后方向是图7的下方向,是拉链头5将一对拉链链牙带2、2打开的方向。
左右方向是与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正交且一对拉链链牙带2、2相对的方向,也称为水平宽度方向或者侧方。左方向是图7的左方向,右方向是图7的右方向。
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也称为厚度方向。上方向是相对于图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即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近前侧的方向。下方向是相对于图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里侧的方向。
一对拉链链牙带2、2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左右相对的一对带3、3和在一对带3、3的相对的左右侧缘部上沿着前后方向固定的一对链牙列4L、4L。
带3是长度方向的宽度比水平宽度大的带状,其厚度方向是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链牙列4L由沿着带3的相对的侧缘部在前后隔开间隔而固定的多个链牙4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链牙列是多个链牙连续而成的,举一例来说,存在将单丝弯曲为卷材状,该卷材的一卷的量的链牙连续多个而成等。并且,若为了闭合一对拉链链牙带2、2而使拉链头5向前移动,则一对链牙列4L、4L的链牙彼此啮合。另外,若为了打开一对拉链链牙带2、2而使拉链头5向后移动,则一对链牙列4L、4L的链牙彼此左右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链牙4的具体情况示于图8。链牙4具备:链牙主体部41,其以夹持带3的状态而固定于带3;啮合部45,其从链牙主体部41的下部向侧方突出并且与其他链牙4啮合;以及隐藏部48,其从链牙主体部41的上部向侧方突出并且将啮合部45部分地隐藏。
并且,在链牙4的上表面4U中,相对于链牙主体部41和隐藏部48将啮合部45设置得较低而呈台阶状,并且将链牙4的下表面4D设为水平面,更详细而言,链牙主体部41与啮合部45设为连续的同一水平面。
链牙主体部41具备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前表面41F与后表面41B、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由水平面形成的上表面41U与下表面41D。另外,链牙主体部41中,将左侧面41L以及右侧面41R中的与啮合部45相反侧的面(一侧的面)设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另外,链牙主体部41具备构成其上部的主体上部42、和构成该链牙主体部41的下部并在啮合部侧与主体上部42接合的主体下部43。
主体下部43具备链牙主体部41的下部的左侧面41L以及右侧面41R中的另一侧的面,并使啮合部45从该另一侧的面(在侧方上相对的链牙侧的侧面)突出。
隐藏部48从主体上部42的啮合部侧的侧面向啮合部侧伸出。隐藏部48的伸出长度相当于啮合部45的水平宽度方向的全长的一部分。
另外,主体上部42的上表面是链牙主体部41的上表面41U,链牙主体部41的上表面41U与隐藏部48的上表面48U处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呈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平行的矩形形状。此外,此处的前后左右方向是链牙4啮合状态下的方向。
啮合部45中,将其上表面45U设置得比隐藏部48的上表面48U更低而呈台阶状。另外,啮合部45的下表面45D与链牙主体部41(主体下部43)的下表面41D为同一水平面。
另外,啮合部45设为,将水平宽度的全长中的链牙主体部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设置得比水平宽度方向的全长中的前部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窄,并且配置于隐藏部48的下侧。并且,若从下方观察啮合部45,则隐藏部48相对于啮合部45的水平宽度方向的全长中的链牙主体部侧的部分在前后伸出。
如图7所示,将上述一对拉链链牙带2、2打开以及闭合的是拉链头5。拉链头5具备:拉链头主体6,其将一对链牙列4L、4L啮合以及分离并且能够前后移动;和拉片(省略图示),其连结于拉链头主体6。
如图2和图3所示,拉链头主体6具备:上下翼板7、8,其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相对设置;柱9,其夹持于一对链牙列4L、4L之间,将上下翼板7、8的前部在彼此相对之间在彼此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连结;以及凸缘F,其从上下翼板7、8中的至少一者(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者)的左右端部向将上下翼板7、8的相对的间隔变窄的方向突出。
另外,拉链头主体6具备在前后方向贯通并且前侧相对于柱9在左右分支为两股的链牙通路12、和与链牙通路12连通并且在左右开口的带槽13,作为拉链头主体6的内部空间。链牙通路12供一对链牙列4L、4L通过,各带槽13供对应侧的带3通过。
另外,拉链头主体6具备拉片安装部11作为其一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拉片安装部11设为从引导一对链牙列的上方的上侧翼板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1H。并且,通过将拉片的一部分插入贯穿该贯通孔11H,从而拉片连结于拉链头主体6。
一对翼板7、8具备上下相对的相对面71、81。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前述那样,一对翼板7、8均为凸缘F突出的翼板。由于一对翼板7、8的相对面71、81为上下对称形状,因此,以下侧翼板8的相对面81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上侧翼板7的相对面71进行简略说明。
如图1所示,下侧翼板8的相对面81具备:一对引导面82、82,其在拉链头主体6的前缘部引导分离的一对链牙列;和啮合面87,其使分离的一对链牙列(通过一对引导面82、82而朝向后方的一对链牙列)啮合。
下侧翼板8的啮合面87是水平面,与一对引导面82、82的后侧邻接。
下侧翼板8中的一对引导面82、82是相对面81的前缘部并相对于柱9配置于左右两侧。更具体而言,左侧的引导面82是相对面81的前缘部且形成于柱9与左侧的凸缘F之间,右侧的引导面82是相对面81的前缘部且形成于柱9与右侧的凸缘F之间。另外,引导面82是以随着从相对面81的前缘朝向链牙通路12的后侧而将一对翼板7、8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式相对于水平倾斜的斜面。并且,引导面82(斜面)具备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在前后方向分开的前边82F与后边82B和在左右方向分开的一对侧边82L、82R,且为由前边82F、后边82B与一对侧边82L、82R包围的形状。此外,前边82F是水平的。
下侧翼板8中的一对侧边82L、82R中的一者相当于柱9的侧面的位置,另一者相当于凸缘F的前缘的位置。
另外,下侧翼板8的前边82F与从厚度方向观察时的翼板7的外形中的前缘的形状一致,并为将前边82F全长中的柱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凸缘侧的一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比将柱侧的一端与凸缘侧的一端连接为一直线的直线更位于前侧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前边82F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远离柱9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前边部82F1、第二前边部82F2、第三前边部82F3。并且,反过来说,前边82F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接近柱9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三前边部82F3、第二前边部82F2、第一前边部82F1。
并且,前边82F由从柱侧朝向凸缘侧的直线与向前侧鼓出的圆弧状的曲线交替连接的(连续的)3条线构成。更详细而言,前边82F具备作为直线的第一前边部82F1、第三前边部82F3、以及作为呈圆弧状的曲线的第二前边部82F2。
第三前边部82F3是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
第一前边部82F1是在随着远离柱9而趋向后方的状态下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直线。
第二前边部82F2如前所述为圆弧状,相对于其圆弧的两端的2条切线为第一前边部82F1和第三前边部82F3。
另外,下侧翼板8的后边82B中,将其柱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凸缘侧的一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为将从厚度方向观察时的相对于翼板8的前边82F的纵深宽度为恒定的假想线L1(与前边82F平行的假想线)用连接该假想线上的2点即P1、P2的直线进行切除而成的形状。并且,假想线L1上的2点是相对于假想线L1的全长的中间点而位于两侧的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线L1上的2点P1、P2是位于假想线L1的全长的中间点和全长的两端点之间的点。并且,后边82B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远离柱9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后边部82B1、第二后边部82B2、第三后边部82B3。
第一后边部82B1是与第一前边部82F1平行的直线。
第三后边部82B3是与第三前边部82F3平行的直线。
第二后边部82B2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直线,是随着远离柱9而趋向后方的直线。
另外,下侧翼板8中的引导面82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远离柱9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斜面部83、第二斜面部84、第三斜面部85。第一斜面部83、第二斜面部84、第三斜面部85是平面。并且,第二斜面部84的倾斜角度设为比第一斜面部83、第三斜面部85更接近水平面的锐角。换言之,第二斜面部84是比第一斜面部83、第三斜面部85更缓的斜面。另外,第二斜面部8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4W比第一斜面部83、第三斜面部85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3W、85W大。
对于纵深宽度和倾斜角度,以如下方式确定。
1)引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斜面的前边82F的任意一点的切线L2。
2)从该任意一点引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该切线L2正交的正交线L3。该正交线L3为确定纵深宽度的线。
按照上述1)、2)的顺序,求出第一斜面部83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3W、第二斜面部8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4W、第三斜面部85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5W,则第二斜面部8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4W>第一斜面部83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3W、第三斜面部85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5W。
另外,引导面82的倾斜角度,以如下方式确定。
3)沿着该正交线在厚度方向将翼板切断,形成截面。
4)在包括截面的平面中,引出与正交线交叉的水平线。这样一来,形成锐角和钝角。其中,锐角的角度是倾斜角度。
下侧翼板8的第二斜面部84是三角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5中,三角形的顶点部分示出为以圆弧状突出的形状,为了以曲面与邻接的其他面相接来对三角形状的顶点部分进行倒角处理而得到。另外,进行了倒角的区域的面积为相对于第二斜面部84的面积可忽略不计的大小。因此,可以说第二斜面部84形成于第二前边部82F2与第二后边部82B2之间。另外,由于第二斜面部84的一边占斜面的后边82B的一半以上、更详细而言为2/3以上,并且将斜面的后边82B的第二后边部82B2设为三角形状的一边,因此,形成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纵深方向正交的宽度随着朝向后方而扩大的形状。并且,第二斜面部84的面积比第一斜面部83以及第三斜面部85的面积大。
第一斜面部83、第二斜面部85设为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前边82F平行的宽度随着朝向后边82B而变窄的形状。并且,如所述那样,前边82F由从柱侧朝向凸缘侧的直线与向前侧鼓出的圆弧状的曲线交替连接的(连续的)3条线构成。并且,关于第一斜面部83,与作为直线的第一前边部82F1平行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一后边部82B1而变窄,关于第二斜面部85,与作为直线的第三前边部82F3平行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三后边部82B3而变窄。另外,第一斜面部83形成于第一前边部82F1以及第二前边部82F2、和第一后边部82B1之间。另外,第三斜面部85形成于第二前边部82F2以及第三前边部82F3、和第三后边部82B3之间。
如上所述,上侧翼板7的相对面71是下侧翼板8的相对面81的对称形状,因此,具备一对引导面72、72和啮合面77。另外,上侧翼板7的引导面72也具备第一斜面部72、第二斜面部73、第三斜面部74。
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使一对链牙列4L、4L啮合的原理如下所示。
例如,在一对链牙列4L、4L接近凸缘F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链牙主体部41中的与啮合部45相反侧的一端通过凸缘F的附近。此时,如图5(A)所示,在链牙4为以使啮合部侧相对于链牙主体部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形态的情况下,链牙4的下表面4D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与下侧翼板8的第三斜面部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链牙4的上表面4U的啮合部侧的一端与上侧翼板7的第二斜面部74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并且,链牙4的下表面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在下侧的第三斜面部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的上表面的啮合部侧的一端在上侧的第二斜面部74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转动并如图4所示变成姿势良好的状态、即水平平行的状态,进入上下的啮合面77、87,在左右方向相对的链牙4使彼此的啮合部45啮合,趋向链牙通路12的后方。
另外,如图5(B)所示,在链牙4的形态为以啮合部侧相对于链牙主体部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形态的情况下,以与图5(A)所示的情况相反的要领使链牙列4L啮合。更详细而言,链牙4的上表面4U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与上侧翼板7的第三斜面部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链牙4的下表面4D的啮合部侧的一端与下侧翼板8的第二斜面部84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并且,链牙4的上表面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在上侧的第三斜面部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的下表面4D的啮合部侧的一端在下侧的第二斜面部84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转动并如图4所示变成姿势良好的状态、即水平平行的状态,进入上下的啮合面77、87,在左右方向相对的链牙4使彼此的啮合部45啮合,趋向链牙通路12的后方。
另外,在一对链牙列接近柱9的情况下,链牙主体部41中的啮合部侧的一端通过柱9的附近。该情况与一对链牙列4L、4L接近凸缘F的情况以相反的形式使一对链牙列啮合。
更详细而言,在链牙4的形态为以啮合部侧相对于链牙主体部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形态的情况下,链牙4的下表面4D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与下侧翼板8的第二斜面部84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链牙4的上表面4U的啮合部侧的一端与上侧翼板7的第一斜面部73接触并进入链牙通路12。并且,链牙4的下表面4D的与啮合部相反侧的一端在下侧的第二斜面部84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的上表面4U的啮合部侧的一端在上侧的第一斜面部83移动并趋向后边侧,链牙4转动并变成姿势良好的状态、即水平平行的状态,进入上下的啮合面77、87,在左右方向相对的链牙4、4使彼此的啮合部45、45啮合,趋向链牙通路12的后方。
需要说明的是,对链牙4的形态为以啮合部侧相对于链牙主体部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形态的情况,省略说明。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5的一对翼板7、8均相对于柱9在左右具备第一~第三斜面部73~75、83~85,因此,不论链牙4相对于水平如何倾斜,都能够使链牙4变为姿势良好的状态。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5中,即使在一对链牙列4L、4L接近柱9的情况下,或在接近凸缘F的情况下(离柱9很远的情况下)、或在链牙列4L大幅倾斜的情况下,只要链牙4与第一斜面部73、83、第三斜面部75、85发生碰撞,链牙4就也会易于进入拉链头5。另外,在下侧翼板8中,将第二斜面部8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4W设为比第一斜面部83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3W与第三斜面部85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85W长,同样地在上侧翼板7中,也将第二斜面部7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设为比第一斜面部73以及第三斜面部75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长,因此,如果与遍及斜面的前边的全长地将纵深宽度设为与第二斜面部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相同长度的翼板相比,能够将上下的引导面72、82的面积变窄,由此能够将上下的啮合面77、87的面积变宽,一对拉链链牙带2、2变得易闭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对翼板7、8均从左右缘部突出一对凸缘F、F,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5能够将链牙列4L确实地引导至各引导面72、82。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中,链牙4具备链牙主体部41、啮合部45以及隐藏部48,将链牙4的下表面4D设为水平面,对于链牙4的上表面4U,将啮合部45设置得较低而呈台阶状,另外,将链牙主体部41的上表面41U与隐藏部48的上表面48U设为同一水平面且设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平行的矩形形状,因此,例如与将链牙4的上表面4U和下表面4D设为不具有隐藏部的单纯的水平面相比,链牙4难以进入拉链头5,但是,由于拉链头5的一对翼板7、8相对于柱9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引导面72、82,因此,变得不论链牙4怎样倾斜都易于进入拉链头5。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5,更详细而言,使用了由直线状的第一前边部82F1、圆弧状的第二前边部82F2、以及直线状的第三前边部82F3形成上下的引导面72、82的前边82F的拉链头5,但是,也可以使用图6所示的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头5变形之后的例子(以下,称为变形例)的拉链头5A。
由于变形例的拉链头5A的一对相对面也是上下对称的形状,因此,此处,只对下侧的相对面进行说明。下侧的相对面81的引导面82的前边82F仅由向前侧鼓出的圆弧状的一根曲线构成。
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符号说明:
1 拉链
2 拉链链牙带
3 带
4 链牙
4L 链牙列
4U 上表面
4D 下表面
41 链牙主体部
41U 上表面
41D 下表面
41F 前表面
41B 后表面
41L 左侧面
41R 右侧面
42 主体上部
43 主体下部
45 啮合部
45U 上表面
45D 下表面
48 隐藏部
48U 上表面
5、5A 拉链头
6 拉链头主体
7 上侧翼板
71 相对面
72 引导面
73 第一斜面部
74 第二斜面部
75 第三斜面部
77 啮合面
8 下侧翼板
81 相对面
82 引导面
82F 前边
82F1 第一前边部
82F2 第二前边部
82F3 第三前边部
82B 后边
82B1 第一后边部
82B2 第二后边部
82B3 第三后边部
82L 侧边
82R 侧边
83 第一斜面部
83W 纵深宽度的最大值
84 第二斜面部
84W 纵深宽度的最大值
85 第三斜面部
85W 纵深宽度的最大值
87 啮合面
9 柱
F 凸缘
11 拉片安装部
11H 贯通孔
12 链牙通路
13 带槽
L1 假想线
P1、P2 假想线上的点
L2 切线
L3 正交线。

Claims (6)

1.一种拉链用拉链头,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拉链头主体(6),其将在前后延伸并且左右相对的一对链牙列(4L、4L)啮合以及分离,
所述拉链头主体(6)具备:一对翼板(7、8),其具有上下相对的相对面(71、81);柱(9),其将一对所述翼板(7、8)的前部在彼此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上下连结;以及链牙通路(12),其在一对所述翼板(7、8)之间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其前侧在所述柱(9)的左右分支为两股,
所述翼板(7、8)中的至少一者分别具备引导面(72、82),该引导面(72、82)为所述翼板(7、8)中的至少一者自身的所述相对面(71、81)的前缘部,并相对于柱(9)在左右两侧引导分离的一对所述链牙列(4L、4L),
所述引导面(72、82)是随着从所述相对面(71、81)的前缘朝向所述链牙通路(12)的后侧以将一对所述翼板(7、8)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式相对于水平而倾斜的斜面,并且具备在左右方向中的远离所述柱(9)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配列的第一斜面部(73、83)、第二斜面部(74、84)、第三斜面部(75、85),
所述第二斜面部(74、84)的倾斜角度设为比所述第一斜面部(73、83)以及第三斜面部(75、85)更接近水平面的锐角,并且所述第二斜面部(74、84)的纵深宽度的最大值设为比所述第一斜面部(73、83)以及所述第三斜面部(75、85)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链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部(74、84)的面积比所述第一斜面部(73、83)以及第三斜面部(75、85)的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链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部(74、84)为三角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链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链头主体(6)具备一对凸缘(F、F),该一对凸缘(F、F)从所述翼板(7、8)中的至少一者的左右缘部向将一对所述翼板(7、8)的上下间隔变窄的方向突出,
相对于所述柱(9)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所述引导面(72、82)的所述翼板(7、8)是所述凸缘(F)突出的所述翼板(7、8),
所述引导面(72、82)形成于所述柱(9)与所述凸缘(F)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链头,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翼板(7、8)相对于所述柱(9)在左右两侧分别具备所述引导面(72、82)。
6.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所述拉链头(5);和
由所述拉链头(5)所引导的一对拉链链牙带(2、2),
一对所述拉链链牙带(2、2)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带(3、3)、和固定于一对所述带(3、3)的相对的侧缘部的一对链牙列(4L、4L),
所述链牙列(4L)具备沿所述带(3)而固定的多个链牙(4),
所述链牙(4)具备:链牙主体部(41),其固定于所述带(3);啮合部(45),其从所述链牙主体部(41)的下部向侧方突出并且与其他所述链牙(4)啮合;以及隐藏部(48),其从所述链牙主体部(41)的上部向侧方突出并且将所述啮合部(45)部分地隐藏,
在所述链牙(4)的上表面(4U)中,相对于所述链牙主体部(41)和所述隐藏部(48)将所述啮合部(45)设置得较低而呈台阶状,并且将所述链牙主体部(41)的上表面(41U)和所述隐藏部(48)的上表面(48U)设于同一水平面且设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平行的矩形形状,
所述链牙(4)的下表面(4D)设为水平面。
CN201780094568.6A 2017-09-01 2017-09-01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Active CN111093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1608 WO2019043912A1 (ja) 2017-09-01 2017-09-0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3417A true CN111093417A (zh) 2020-05-01
CN111093417B CN111093417B (zh) 2022-10-25

Family

ID=65527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4568.6A Active CN111093417B (zh) 2017-09-01 2017-09-01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77140B1 (zh)
CN (1) CN111093417B (zh)
TW (1) TWI651065B (zh)
WO (1) WO201904391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9357U (en) * 2001-12-14 2003-04-2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tructure of zipper head with smooth pulling functions
CN201860935U (zh) * 2010-11-29 2011-06-15 广东辉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拉头
CN103153120A (zh) * 2010-08-11 2013-06-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3153117A (zh) * 2010-08-11 2013-06-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4270986A (zh) * 2012-05-08 2015-01-0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JP3202594U (ja) * 2015-03-13 2016-02-12 中傳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ねじり強度を高めるためのファスナーヘッド組み合わせ構造及びそのスライダー
JP3203767U (ja) * 2016-02-04 2016-04-14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6637B2 (ja) * 2007-08-20 2012-03-28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WO2012124024A1 (ja) * 2011-03-11 2012-09-20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エレメント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5097793A1 (ja) 2013-12-25 2015-07-0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9357U (en) * 2001-12-14 2003-04-2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tructure of zipper head with smooth pulling functions
CN103153120A (zh) * 2010-08-11 2013-06-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3153117A (zh) * 2010-08-11 2013-06-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201860935U (zh) * 2010-11-29 2011-06-15 广东辉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拉头
CN104270986A (zh) * 2012-05-08 2015-01-0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JP3202594U (ja) * 2015-03-13 2016-02-12 中傳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ねじり強度を高めるためのファスナーヘッド組み合わせ構造及びそのスライダー
JP3203767U (ja) * 2016-02-04 2016-04-14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43912A1 (ja) 2019-03-07
EP3677140A1 (en) 2020-07-08
EP3677140A4 (en) 2021-04-07
CN111093417B (zh) 2022-10-25
EP3677140B1 (en) 2023-06-21
TW201912057A (zh) 2019-04-01
TWI651065B (zh) 2019-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4958B (zh) zipper
US8973224B2 (en) Slide fastener
TWI403285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EP1938706B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top end stop
EP2027789A2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355904B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US8826500B2 (en) Slide fastener
TWI481358B (zh) zipper
TWI556762B (zh) Zipper closure and zipper
CN102858199B (zh) 隐形拉链
KR850003133Y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US8813318B2 (en) Slide fastener
CN109549294B (zh) 拉链中包含的止动件
CN110636773A (zh) 拉链
CN107708471B (zh)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11093417B (zh)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TWI480007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743359B (zh) 拉鏈用滑件
WO201410300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21413B (zh) Zipper with stop
CN107205527B (zh) 拉链的拉头
TWI459912B (zh) zipper
CN116456858A (zh) 分体式上止
WO2024034143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開き具
WO2023243092A1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