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6479A - 带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86479A
CN111086479A CN201910977387.9A CN201910977387A CN111086479A CN 111086479 A CN111086479 A CN 111086479A CN 201910977387 A CN201910977387 A CN 201910977387A CN 111086479 A CN111086479 A CN 111086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buckle
inner cover
anchor member
buck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73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二村祥太
堀山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86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6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06Attachment of buckle to str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06Anchoring devices for buck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60R2022/266Rear seats, e.g. ben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倾倒的带扣装置。在带扣装置(10)中,通过安全带(26)连结带扣主体(12)与锚(16),带扣主体(12)、锚(16)以及安全带(26)收纳于内罩(30)。在内罩(30)设置有锚夹持部(40),锚夹持部(40)在厚度方向与锚(1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接触。由此,内罩(30)能够抑制安全带(26)和带扣主体(12)朝锚(16)的厚度方向的倾倒。

Description

带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带扣主体安装有舌片的带扣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带扣装置中,安全带将板锚与带扣主体连结,板锚、带扣主体以及安全带收纳于套筒,套筒将带扣主体相对于板锚进行支承。
然而,在这样的带扣装置中,优选能够抑制安全带和带扣主体朝板锚的厚度方向的倾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3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倾倒的带扣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带扣装置具有:锚部件,其安装于车辆侧;带扣主体,其供舌片装配,该舌片安装于乘坐者约束用的安全带;连结部件,其具有可挠性,并将上述带扣主体与上述锚部件连结;支承部件,其为筒状,并对上述锚部件、上述带扣主体以及上述连结部件进行收纳;以及接触部,其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当该接触部在上述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上述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接触的状态下上述支承部件将上述带扣主体相对于上述锚部件进行支承。
对于第二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一方式的带扣装置中,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内,并限制上述带扣主体与上述锚部件的接近。
对于第三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带扣装置中,上述接触部在上述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上述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多个位置接触。
对于第四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一~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带扣装置中,上述接触部从一侧和另一侧与上述锚部件接触。
对于第五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一~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带扣装置中,具有狭窄部,该狭窄部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并且与上述带扣主体相比配置于上述锚部件侧,并将上述支承部件的内部截面缩小。
对于第六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五方式的带扣装置中,上述狭窄部使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向长度变长。
对于第七方式的带扣装置而言,在第一~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带扣装置中,上述接触部通过弹力来紧固上述锚部件,由此上述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锚部件自立。
在第一方式的带扣装置中,安装于乘坐者约束用的安全带的舌片装配于带扣主体。另外,锚部件安装于车辆侧,并且连结部件将带扣主体与锚部件连结,连结部件具有可挠性。并且,在筒状的支承部件收纳锚部件、带扣主体以及连结部件。
这里,在支承部件的接触部在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接触的状态下,支承部件将带扣主体相对于锚部件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通过接触部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倾倒。
在第二方式的带扣装置中,支承部件内的限制部限制带扣主体与锚部件的接近。因此,支承部件能够将带扣主体相对于锚部件适当地进行支承。
在第三方式的带扣装置中,接触部在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多个位置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倾倒。
在第四方式的带扣装置中,接触部从一侧和另一侧与锚部件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
在第五方式的带扣装置中,支承部件的狭窄部与带扣主体相比配置于锚部件侧,并且将支承部件的内部截面缩小。因此,狭窄部能够限制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接近。
在第六方式的带扣装置中,狭窄部使支承部件的周向长度变长。因此,能够通过狭窄部容易地将支承部件的内部截面扩大。
在第七方式的带扣装置中,接触部通过弹力来紧固锚部件,由此支承部件相对于锚部件自立。因此,能够通过接触部有效地抑制连结部件和带扣主体朝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倾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锚的俯视图。
图3是带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侧面观察的剖视图。
图4的(A)是内罩的主视图,图4的(B)是内罩的后视图,图4的(C)是内罩的支承部的从上下方向观察的简要剖视图。
图5的(A)是内罩的主要部分的从下方观察的简要剖视图,图5的(B)是内罩的主要部分的从正面观察的简要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扣装置;12…带扣主体;16…锚(锚部件);26…安全带(连结部件);30…内罩(支承部件);36…肋(限制部);40…锚夹持部(接触部、限制部);52…狭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10装备于车室内的座椅(特别是后座)。在图1中以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主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10,在图3中以侧面观察的剖视图表示带扣装置10的主要部分。此外,在附图中,以箭头FD表示装置正面方向,以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以箭头UP表示上方。
如图1和图3所示,带扣装置10具备块状的带扣主体12。带扣主体12配置于车室内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内侧,且配置为上部从座椅(省略图示)向上方露出。对于带扣装置10(带扣主体12)而言,宽度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正面侧为在车宽方向上与就座于座椅的乘坐者相反一侧(车宽方向内侧),与正面侧相反的背面侧为乘坐者侧(车宽方向外侧)。
在带扣主体12且在外壳12A的上部形成有插入口(舌片插入口)12B,能够供未图示的舌片进行拆装(插入和拔出)。在舌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通有乘坐者约束用的长尺寸带状的座椅安全带(安全带),就座于座椅的乘坐者将舌片插入(装配)于带扣主体12,由此乘坐者佩戴座椅安全带,座椅安全带能够约束乘坐者。另外,将舌片从带扣主体12拔出(脱离),由此解除乘坐者对座椅安全带的佩戴。
在车室的地板(车身)的座椅(省略图示)周边或者设置于地板的座椅的框架安装有金属制板状的托架14,在托架14固定有作为锚部件的金属制的锚(锚板)16。在图2中以正面观察的俯视图表示锚16。
如图2所示,锚16形成为大致矩形状,长边方向的一侧(上下方向的下侧)为基部18,长边方向的另一侧为连结部20。基部18的基端部为半圆形状,在基部18贯通形成有中心与基端的半圆的中心重合的圆形的固定孔18A。锚16的宽度方向为大致车辆前后方向,锚16利用插通于基部18的固定孔18A的螺栓18B(参照图1)安装于托架14。
锚16的连结部20的前端部(上部)为矩形状。连结部20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角部20A在分别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下为大致直角(大致没有弧度的状态),角部20A的弧度(半径R)为在能够制造的弧度中最小的弧度(半径R最小的弧度)。另外,在连结部20贯通形成有长边方向为锚16的宽度方向的长尺寸大致椭圆状的连结孔22。
如图3所示,在带扣主体12且在外壳12A内安装有带扣本体24(在图3中,图示一部分),装配于带扣主体12的舌片卡止于带扣本体24。在带扣本体24贯通形成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为长尺寸的大致椭圆状的连结孔24A。
另外,在带扣装置10设置有作为连结部件的具有可挠性的长尺寸带状的安全带26,安全带26由化学纤维等形成。安全带26的宽度方向为装置宽度方向,安全带26从长边方向一侧部26A插通并卷绕于锚16的连结孔22,安全带26在卷绕于锚16(连结孔22)的卷绕位置折返,使长边方向一侧部26A与长边方向中间部26B重合。另外,安全带26从长边方向另一侧部26C插通并卷绕于带扣本体24的连结孔24A,安全带26的在卷绕于带扣本体24的卷绕位置折返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部26C在长边方向一侧部26A与长边方向中间部26B之间重合。
另外,安全带26在长边方向一侧部26A、长边方向中间部26B、以及长边方向另一侧部26C重叠的部分被縫制。由此,在带扣装置10中,通过安全带26连结带扣主体12与锚16,带扣主体12经由锚16设置于车身。
另一方面,带扣装置10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内罩(安全带内罩)30。在图4的(A)中以从正面侧(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主视图表示内罩30,在图4的(B)中以从背面侧(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后视图表示内罩30,在图4的(C)中以上方观察的剖视图表示内罩30的主要部分。另外,在图5的(A)中以下方观察的剖视图表示内罩30的主要部分,在图5的(B)中以正面观察的剖视图表示内罩30的主要部分。
对内罩30使用作为软质树脂和弹性树脂(弹性材料)的弹性体,内罩30具有可挠性和弹性(橡胶弹性)。如图3、图4的(A)~图4的(C)所示,内罩30整体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筒状,内罩30在收纳有安全带26的状态下架设于带扣主体12与锚16之间。
内罩3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上侧)为收纳部32,内罩3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下侧)为支承部34,内罩30的收纳部32侧的前端(上端)和支承部34侧的前端(下端)开口,内罩30的内部以从收纳部32遍及到支承部34的方式连通。
收纳部32内以能够供带扣主体12的下侧部分插入的方式开口,支承部34内以能够收纳安全带26的方式开口。另外,内罩30的支承部34的内部截面的大小小于(窄于)收纳部32的内部截面。在内罩30中,收纳部32的下部在正面观察下朝向支承部34侧缓缓地减幅,并且在侧面观察下正面部30A以随着朝向支承部34侧而接近背面部30B的方式弯曲。
收纳部32的内周(沿着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的内周)短于带扣主体12的外周(沿着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的外周),收纳部32的开口的大小小于带扣主体12的外形。由此,收纳部32通过收纳带扣主体12而扩大,带扣主体12在因弹力被紧固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32内。
如图3所示,在收纳部32的支承部34侧且在正面部30A内表面形成有构成限制部的多个肋36,多个肋36沿收纳部32的装置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排列。另外,各个肋36从正面部30A内表面向背面部30B侧和上侧(上部开口侧)突出,肋36各自的上端与带扣主体12的外壳12A的下端对置。另外,肋36的背面部30B侧端(端面)与支承部34的正面部30A内表面大致齐平。由此,限制收纳于收纳部32内的带扣主体12相对于内罩30朝下侧的移动。
内罩30为在收纳部32内收纳有带扣主体12下部的状态下在支承部34的下端部收纳锚16的连结部20的前端部的长度。另外,在支承部34的下端部形成有舌片部38A、38B,舌片部38A从正面部30A延伸配置,舌片部38B从背面部30B延伸配置。由此,舌片部38A、38B的与支承部34相反一侧能够在相互的接触远离方向弹性变形。锚16在连结部20处被一对舌片部38A、38B覆盖连结孔22和连结孔22的周围。
另一方面,在内罩30的下部形成有作为接触部的锚夹持部40。如图5的(A)和图5的(B)所示,锚夹持部40为大致矩形的块状,锚夹持部40在支承部34的下端部向装置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突出。在支承部34的背面部30B侧且在支承部34与锚夹持部40之间形成有肋42,锚夹持部40被肋42加固而被限制车宽方向的摆动。
在锚夹持部40各自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兜部44,兜部44向支承部34内部和下方开口。在各个兜部44中,上侧的进深面46A、装置宽度方向的侧面46B、正面侧的相对面46C、以及背面侧的相对面46D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使相互交叉的角度为大致直角。另外,在进深面46A与侧面46B之间的角部内表面形成有内径R为能够制造的最小的弧度。
一对兜部44的侧面46B的间隔D1稍小于锚16(连结部20)的宽度尺寸d(D1<d)。另外,兜部44各自的相对面46C与相对面46D的间隔D2稍大于锚16的连结部20前端的厚度t(D2>t)。由此,兜部44为长方体状的空间,在一对兜部44之间能够以架设的方式插入配置锚16的前端部(连结部20前端部)。另外,锚16的前端的角部20A的每一个能够插入于一对兜部44的每一个。
锚夹持部40的进深面46A与收纳部32内的肋36一同构成限制部,插入到兜部44内的锚16的前端(端面)与进深面46A抵接,从而限制锚16相对于内罩30向上方移动。
在锚夹持部40(兜部44)内设置有多对突起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突起部48、50这两对)。突起部48在相对面46C、46D各自的支承部34侧朝向兜部44内(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突起部50在相对面46C、46D各自的侧面46B侧端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
在突起部48、50中,突出前端的间隔D3小于锚16的前端部的厚度t(D3<t<D2)。由此,通过将锚16插入配置于锚夹持部40的兜部44内,从而使锚16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面接触侧面46B,宽度方向的两端面被侧面46B挤压,锚16相对于内罩30朝装置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突起部48、50在宽度方向的每两个部位分别与锚16接触。由此,锚16由突起部48、50在宽度方向的每两个部位分别所夹持而被保持于支承部34。
另一方面,在内罩30的支承部34形成有狭窄部52,狭窄部52在支承部34的背面部30B以从收纳部32侧遍及到舌片部38B的方式形成。狭窄部52由从背面部30B朝向支承部34内部的倾斜部52A和将倾斜部52A的前端部连接的平坦部52B构成。
由此,狭窄部52在内罩30的背面部30B外侧形成槽状的陷没部分,在内罩30的背面部30B内侧形成筋状的凸部。另外,内罩30的支承部34的内部通过狭窄部52被缩小,狭窄部52限制收纳于支承部34内的安全带26的摆动。另外,支承部34形成有狭窄部52,从而与未形成有狭窄部52的情况相比,使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的周围的长度变长。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带扣装置10中,通过安全带26连结带扣主体12与锚16,锚16安装于托架14,从而带扣主体12配置于车身。另外,在带扣主体12与锚16之间架设有收纳有安全带26的内罩30,安全带26收纳于内罩30,并且带扣主体12的下部和锚16的前端部收纳于内罩30。
这里,内罩30具有弹性,收纳部32和支承部34的内部截面能够伸长。因此,内罩30能够容易地将支承部34的内部截面扩大,通过将支承部34的内部截面扩大从而能够供带扣主体12插入。由此,能够将带扣主体12从支承部34插入到收纳部32,因此能够将内罩30架设配置于带扣主体12与锚16之间。因此,在带扣装置10中,内罩30的组装变得容易,提高内罩30的组装操作性。
另外,在内罩30的支承部34一体形成有一对锚夹持部40,在锚夹持部40内的兜部44嵌合有锚16的连结部20前端部。在锚夹持部40各自的内部沿锚16的宽度方向形成有突起部48、50,突起部48、50在厚度方向与锚16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内罩30在锚16的厚度方向倾倒。并且,在各个锚夹持部40中,突起部48、50通过弹力将锚16沿厚度方向夹持而进行紧固。由此,锚16被各个锚夹持部40在锚16的厚度方向上保持,锚16能够使内罩30适当地自立,自立的内罩30能够适当地支承带扣主体12和安全带26。
并且,突起部48、50在宽度方向的两个部位处在厚度方向与锚16接触。由此,锚夹持部40能够将锚16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沿厚度方向有效地紧固。
另外,锚夹持部40在支承部34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两侧将锚16沿厚度方向夹持。因此,抑制锚夹持部40相对于内罩30围绕上下方向挠曲。由此,通过锚16防止内罩30围绕上下方向扭转,因此内罩30的自立性提高,能够稳定地支承带扣主体12和安全带26。
另外,在一对锚夹持部40的侧面46B之间沿宽度方向紧固锚16(在宽度方向接触即可)。因此,抑制内罩30相对于锚16在装置宽度方向倾倒,因此内罩30能够恰当地自立,能够支承带扣主体12和安全带26。
并且,在锚夹持部40内,进深面46A与侧面46B呈大致直角配置。因此,锚16的角部20A分别抵接于进深面46A和侧面46B,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内罩30相对于锚16在装置宽度方向倾倒。并且,连结部20的角部20A为最小的弧度,兜部44的进深面46A与侧面46B之间的角部内表面为最小的弧度,因此兜部44的进深面46A和侧面46B分别紧密地接触连结部20的与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内罩30相对于锚16在装置宽度方向倾倒。
另外,内罩30的从支承部34的下端部延伸配置的舌片部38A、38B覆盖锚16的连结部20的车宽方向两侧。因此,在内罩30相对于锚16在装置宽度方向倾倒时,舌片部38A、38B与连结部20抵接而使内罩30产生复原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内罩30朝车宽方向的倾倒。
因此,通过在内罩30设置锚夹持部40,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被锚16支承的内罩30倾倒且有效地提高内罩30的自立性。并且,在利用相对面46C、46D夹住锚16的情况下,摩擦力较大而损害内罩30的组装性能,但在锚夹持部40中,通过各个突起部48、50夹持锚16,因此摩擦较小,能够抑制组装性能被损害。
另一方面,在内罩30且在收纳部32内设置有与带扣主体12的下端对置的肋36,通过使肋36与带扣主体12抵接,从而在内罩30内限制带扣主体12向下方移动。另外,通过使锚16的前端与锚夹持部40内的进深面46A抵接,从而在内罩30内限制锚16向上方移动。
因此,在内罩30内限制带扣主体12与锚16相互接近,抑制因带扣主体12与锚16接近而在内罩30产生松动、挠曲。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内罩30的自立性。
另外,通过安全带26连结带扣主体12与锚16。因此,能够通过锚16限制带扣主体12朝从内罩30拔出的方向(上方)的移动,并且能够通过带扣主体12限制锚16朝从内罩30拔出的方向(下方)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内罩30与带扣主体12、锚16之间产生错位。
并且,抑制在肋36与锚夹持部40的进深面46A之间且在内罩30产生错位,因此能够抑制在肋36的上侧且在内罩30(正面部30A)产生错位,由此,能够抑制内罩30相对于带扣主体12错位下降。
并且,在内罩30中,在带扣主体12的下侧的支承部34设置有狭窄部52。内罩30的支承部34的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内部截面为闭合截面,在闭合截面内突出有狭窄部52。由此,能够通过狭窄部52有效地限制带扣主体12朝锚16的接近。
另外,狭窄部52使内罩30的支承部34的围绕上下方向的外周部的长度变长。因此,支承部34容易沿周向伸长,通过弹性变形扩大支承部34的内部截面而更容易将带扣主体12插入。由此,内罩30的组装更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内罩30的组装性能。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10中,通过对内罩30使用弹性材料,从而提高内罩30的组装作业的操作性。另外,在内罩30设置锚夹持部40,通过锚夹持部40夹持锚1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因此能够确保被锚16支承的内罩30的自立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结部件使用长尺寸带状的安全带26,但作为连结部件,也可以使用线状体(wire)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托架14将锚16安装于车身,但锚部件也可以直接安装于车身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接触部的锚夹持部40且在突起部48、50这两个部位将锚16沿厚度方向夹住而进行紧固。然而,接触部也可以在一个部位紧固锚部件,也可以在三个部位以上的部位紧固锚部件。另外,接触部只要在厚度方向与锚部件接触即可。

Claims (7)

1.一种带扣装置,其中,具有:
锚部件,其安装于车辆侧;
带扣主体,其供舌片装配,所述舌片安装于乘坐者约束用的安全带;
连结部件,其具有可挠性,并将所述带扣主体与所述锚部件连结;
支承部件,其为筒状,并对所述锚部件、所述带扣主体以及所述连结部件进行收纳;以及
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当所述接触部在所述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带扣主体相对于所述锚部件进行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内,并限制所述带扣主体与所述锚部件的接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在所述锚部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锚部件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多个位置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从一侧和另一侧与所述锚部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具有狭窄部,所述狭窄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并且与所述带扣主体相比配置于所述锚部件侧,并将所述支承部件的内部截面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所述狭窄部使所述支承部件的周向长度变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通过弹力来紧固所述锚部件,由此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锚部件自立。
CN201910977387.9A 2018-10-24 2019-10-15 带扣装置 Pending CN1110864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0205 2018-10-24
JP2018200205A JP7184279B2 (ja) 2018-10-24 2018-10-24 バッ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6479A true CN111086479A (zh) 2020-05-01

Family

ID=7032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7387.9A Pending CN111086479A (zh) 2018-10-24 2019-10-15 带扣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30638A1 (zh)
JP (1) JP7184279B2 (zh)
CN (1) CN11108647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2847U (ja) * 1982-04-23 1983-10-2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ツクル支持装置
JPS5916654U (ja) * 1982-07-22 1984-02-0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用自立式バツクル装置
JPS6424653U (zh) * 1987-08-04 1989-02-10
JP5179994B2 (ja) 2008-08-05 2013-04-1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ブーツ固定方法
JP5860981B1 (ja) 2015-01-26 2016-02-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ックル装置
JP2016222071A (ja) 2015-05-28 2016-12-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ッ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30638A1 (en) 2020-04-30
JP7184279B2 (ja) 2022-12-06
JP2020066332A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1997B2 (ja) バックル装置
EP2530335A1 (en) Clamp
US9669775B2 (en) Clip and pillar garnish mounting structure
KR100563780B1 (ko) 차량의 인테리어부의 장착구조체
US8430421B2 (en) Fastener clip
US20140151514A1 (en) Corrugated tube clamp
US10414443B2 (en) Vehicle attachment component
US9302632B2 (en) Tether clip and pillar garnish mounting structure
US10188178B2 (en) Buckle for seatbelt device
JP4768254B2 (ja) 留め具及び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US9776578B2 (en) Clip and pillar garnish fixing structure
JP2020152271A (ja) アンカ装置
EP1701413A1 (en) Self-aligning connector
CN111086479A (zh) 带扣装置
US6508143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to steering wheel
WO2009029478A1 (en) Trim clip for trim for curtain side air bags
US5533745A (en) Air bag module
JP2009173163A (ja) 車載用室内照明装置のバルブソケット構造
JP2019048561A (ja) アンカ装置
KR101867046B1 (ko) 케이블용 고정 장치를 구비한 벨트 버클
JP2022176710A (ja) 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バックル装置用カバー部材
JP4459868B2 (ja) ケーブル用クリップ
JP4238125B2 (ja) 開閉体用給電装置
JP6858094B2 (ja) クランプ及びクラン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06353061A (ja) ケーブル用クリ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