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存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加工生产中,一个部件的生产通常是先将各零部件进行加工,质检合格、入库,然后再将各部件统一汇总到装配车间进行装配,有的产品装配时需要将部件从储存的装置中重新放置在装配车间的固定装置内,例如对于环境等因素有很高要求的产品,也有储存装置与装配设备不能进行配合的情况,对于一些小的产品来讲,零部件体积小且数量众多,要将储存设备中的部件输入到装配设备中时,需要用到较大的设备,如提升机等,如滚珠轴承的装配,装配数量多,需要将滚珠、外圈、内圈等小的零部件通过提升或者吸料的方式输送至自动装配机中进行装配,储存装置不能与装配设备便捷衔接,使得装配处需要设置众多用于提升送料的设备,投资大,同时装配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大,生产受到场地极大的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目前小型产品装配时零部件储存装置与装配设备不能便捷衔接,使得装配处需要设置众多设备,增加投资的同时,装配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以实现小型产品储存装置与装配设备便捷装配,降低投入减小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包括储件箱,所述储件箱的一侧设置有滑动侧板,所述滑动侧板上设置有卡接槽;还包括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有顶部框架;若干所述支撑柱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两部升降装置,所述储件箱可以叠放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顶部框架上设置有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驱动齿轮组,所述驱动齿轮组啮合连接有移动部,所述移动部的一端连接有移动爪,所述移动爪设置于所述储件箱的前端;还包括出料装置,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异形轮,所述异形轮与所述驱动齿轮组的其中一个齿轮同轴设置,所述异形轮的一侧设置有传递部,所述传递部的一端与所述异形轮的侧面相抵接,所述传递部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料提升部,所述出料提升部内部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的一端能够与所述滑动侧板上的卡接槽相卡接。
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为液压升降平台。
进一步,所述出料提升部包括壳体,所述出料提升部通过所述壳体与所述顶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传递部包括连接杆与斜楔块A,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异形轮相抵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斜楔块A相连接,所述斜楔块A滑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斜楔块A的下部设置有斜楔块B,所述斜楔块B滑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斜楔块B的斜面与所述斜楔块A的斜面相抵接,所述斜楔块B的下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有斜面,所述卡接件的上端面设置有带有斜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斜面与所述连杆下端的斜面相配合,所述卡接件的侧面以及其下部均设置有弹性装置。
进一步,所述卡接件侧面的弹性装置包括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所述固定体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体的空腔内互动连接有滑动体,所述滑动体能够沿所述固定体的空腔竖直滑动,所述滑动体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滑动体内设置有弹性件B以及T型件,所述弹性件B的一端与所述滑动体相接触,所述弹性件B套接在T型件上,所述T型件的另一端穿过滑动体端壁与所述卡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中部铰接在顶部框架内,所述的一端滑动连接于移动部的侧面。
进一步,所述储件箱内部的底板为斜面。
进一步,所述支撑系统的侧面还设置有输送轨道。
进一步,所述输送轨道的上边缘处设置有出料传感器,所述支撑柱上还设置有到位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驱动齿轮组的输入轴连接有电机,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液压升降平台、所述出料传感器、所述到位传感器以及所述电机电连接。
一种基于上述物料储存输送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使用时,开始时,升降台A处于最低位置,升降台B处于最高位置减去一个储件箱的高度,异形轮的长径侧靠近出料侧,使得连接杆带动斜楔块位于最左侧位置,斜楔块B受斜楔块A推动,位于最低位,使得卡接件位于最低位置,卡接件侧面的弹性装置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卡接件的卡接端位于壳体内;
需要输送物料时,将多个装有物料的储件箱叠放放置在升降台上,启动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上升,直至上升到出料位置后,到位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停止上升,到达指定位置后,控制系统控制电机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异形轮旋转,连接杆与异形轮抵接处由长径侧渐变为短径侧,弹性件A恢复弹性,推动卡接件上移,进而斜楔块B上移推动斜楔块A移动,故连接杆随着异形轮的旋转右移,在弹性件A的推动下,卡接件不断上移,同时弹性件B恢复弹性,推动卡接件向右移动,移动一定距离后,卡接件由壳体中伸出,卡接到滑动侧板的卡接槽中,随着卡接件的上移带动滑动侧板上移;滑动侧板上移到工作时的位置,电机停止,其下部为出料口,由于底板的倾斜设计,物料自动滑出到输送轨道;
当储件箱中物料全部输出,出料传感器在出料口检测不到物料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逆时针旋转,异形轮由短径侧向长径侧渐旋转,推动连接杆向左移动,斜楔块A推动斜楔块B下移,连杆的斜面与卡接件上部凹槽的斜面相配合,压缩弹性件A下移的同时压缩弹性件B,使卡接件向下运动的同时向左运动,卡接件滑出滑动侧板卡接槽的同时,带动滑动侧板下移,完成滑动侧板的复位;与此同时,齿条被齿轮B驱动向右移动,带动移动爪向右移动,当滑动侧板复位后,移动爪与储件箱接触,由齿条带动继续向右移动,将空的储件箱向右移动到升降台B上,空的储件箱转移至升降台B上后,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上升,继续上述过程,升降台B向下移动一个箱体高度,为转移下一个空箱做准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包括储件箱,所述储件箱的一侧设置有滑动侧板,所述滑动侧板上设置有卡接槽,还包括支撑系统,支撑柱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两部升降装置,所述储件箱可以叠放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顶部框架上设置有转移装置,以及出料装置,出料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滑动侧板上下移动”等,能够通过支撑系统与升降装置实现直接使用储件箱上料的效果,解决了物料传输投资大,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并且可实现自动上料,上料完成后自动转移空箱的技术效果,达到便捷输送物料的目的。
2.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升降装置为液压升降平台”等,可通过液压升降平台将储件箱升到一定高度,利用自然条件将箱内物料输出,液压升降平台是很成熟的设备,且依据需求有可选不同规格,应用更方便,且价格便宜,减少投资,且代替提升装置可以节省空间。
3.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异形轮相抵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斜楔块A相连接,所述斜楔块A滑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斜楔块A的下部配合设置有斜楔块B,所述斜楔块B的下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有斜面,所述卡接件的上端面设置有带有斜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斜面与所述连接下端斜面相配合,所述卡接件的侧面以及其下部均设置有弹性装置”等,可通过弹性装置与斜楔机构的配合,同时实现卡接件的水平和竖直运动,即可以实现对滑动侧板的提升,又不会妨碍储件箱的上下运动的技术效果。
4.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中部铰接在顶部框架内,所述的一端滑动连接于移动部的侧面”等,可通过拨杆在齿条回程时,对储件箱进行推动,解决了储件箱比较大,装置空间不足,转移装置不能一次性将储件箱转移到位的技术问题,达到装置集约化,减小设备体积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示意图,为出料装置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出料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出料提升部示意图;
图中:100-支撑系统、110-支撑柱、120-顶部框架、121-外框架、122-支撑板A、123-支撑板B、124-支撑板C、125-支撑板D、130-输送轨道;200-升降装置、210-升降台A、220-升降台B;300-转移装置、310-齿轮A、320-齿轮B、330-移动部、331-齿条、332-滑杆、340-移动爪、350-电机、360-导向支撑块A;400-出料装置、410-异形轮、420-传递部、421-连接杆、422-斜楔块A、430-出料提升部、431-壳体、432-斜楔块B、433-连杆、434-卡接件、435-弹性件A、436-T型件、437-弹性件B、438-滑动体、439-固定体、440-拨杆、450-导向支撑块B;500-储件箱、510-底板、520-滑动侧板、521-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包括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分为两个空间,两个空间的下部均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上可以直接叠放储件箱,可将储件箱提升到输送轨道处,进行物料的输送;支撑系统的上部设置有转移装置,用于转移储件箱,所述出料装置用于控制储件箱滑动侧板的升降,可以实现在储件箱上升到输送轨道处时,滑动侧壁自动打开一定高度,使物料由此处出口滑出到输送轨道上,当储件箱中的物料全部输送完后,转移装置与出料装置相配合,出料装置将滑动侧壁复位后,转移装置将空的储件箱推至用于放置空的储件箱的升降装置上。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叙述:
本发明为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物料储存输送系统,包括储件箱500,所述储件箱500的一侧设置有滑动侧板520,所述滑动侧板520上设置有卡接槽521,所述储件箱500内部的底板510为斜面,便于储件箱500内的物料自动滑出。
还包括支撑系统100,所述支撑系统100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支撑柱110,所述支撑柱110顶部设置有顶部框架120,所述顶部框架120包括外框架121,所述外框架121内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有支撑板A122和支撑板B123,所述支撑板A122和支撑板B123之间平行设置有支撑板C124和支撑板D125,所述顶部框架120用于安装部件。
所述支撑系统100内部分为两个空间,两个空间的下部均设置有升降装置200分别为升降台A210和升降台B220,所述升降台A210和升降台B220均可为液压升降平台,或者其它可实现上下升降的装置,本申请中以市场中常见的液压升降平台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储件箱500可以叠放在所述升降装置200上,其中所述升降台A210上用于放置装有物料的储件箱500,所述升降台B220用于放置空的储件箱500,其中升降台参数选择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升到的高度以及承重进行选择相应的规格。
如图1及图3所示,支撑系统100出料侧的支撑柱110之间设置有挡板,在挡板的上端留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处倾斜安装有输送轨道130,所述输送轨道130可以依据物料的种类进行设计,例如安装各种侧挡,设置分隔轨道等,所述输送轨道130的末端与该装置对接的设备相连接,用于将物料输送至设备中,所述输送轨道130的上边缘处设置有出料传感器,所述出料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物料进入到输送轨道130上,所述支撑柱110内壁上还设置有到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储件箱500是否上升到设定位置。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所述顶部框架120上设置有转移装置300,所述转移装置300包括驱动齿轮组,所述驱动齿轮组包括齿轮A310和齿轮B320,所述齿轮A310由电机350驱动,所述齿轮A310啮合连接有齿轮B320,所述电机350固定安装在支撑板D125上,所述支撑板D125以及支撑板C124上还对应设置有支座,用于支撑齿轮A310,所述支撑板C124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齿轮B320的支座。所述齿轮B320下端啮合连接有移动部330,如图5所示,所述移动部330包括齿条331以及设置于齿条331两端的滑杆332,所述支撑板A122和支撑板B123的下部分别固定安装有导向支撑块A360,所述齿条331两端的滑杆332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导向支撑块A360中,使得驱动齿轮组可以驱动齿条331可以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所述齿条331靠近出料侧的一端连接有移动爪340,如图2中所示,所述移动爪340延伸设置于所述储件箱500的前端,并离储件箱500的滑动侧板520有一定距离,此距离依据返程时侧壁复位所需距离进行确定。
所述转移装置300还包括拨杆440,如图2所示,所述拨杆440的杆部铰接在支撑板C124靠近所述齿条331的侧面,所述拨杆440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齿条331的侧面,具体的结构可以为,所述齿条331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固定点,所述拨杆440上设置有贯通的槽,齿条331上的固定点可以在贯通的槽中滑动,当齿条331滑动的时候,齿条331会带动拨杆440绕支撑板C124上的铰接点旋转。当储件箱500长度较长,移动爪340将其移动一定距离后,利用回程时拨杆440的转动,将储件箱500完全推到用于放置空箱的升降台上。
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顶部框架120上还安装有出料装置400,所述出料装置400包括异形轮410,所述异形轮410包括长径侧和短径侧,所述异形轮410与所述齿轮A310同轴设置,在所述异形轮410靠近出料侧的一端设置有传递部420,所述传递部420包括连接杆421与斜楔块A422,所述连接杆421的一端与所述异形轮410相抵接,所述连接杆421的另一端与所述斜楔块A422相连接,所述支撑板A122上设置有导向支撑块B450,所述连接杆421与所述导向支撑块B450滑动连接,导向支撑块B450用于连接杆421的支撑与导向。
如图2及图9所示,所述外框架121出料侧固定设置有出料提升部430,所述出料提升部430包括壳体431,所述出料提升部430通过所述壳体431与所述顶部框架120固定连接;如图5及图7所示,所述斜楔块A422滑动设置于所述壳体431内;所述斜楔块A422的下部设置有斜楔块B432,所述斜楔块B432滑动设于所述壳体431内,所述斜楔块B432的斜面与所述斜楔块A422的斜面相抵接,如图6及图8所示,所述斜楔块B432的下部连接有连杆433,所述连杆433的下端设置有斜面,所述卡接件434的上端面设置有带有斜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斜面与所述连杆433下端的斜面相配合,所述卡接件434的侧面以及其下方均设置有弹性装置。
所述卡接件434侧面的弹性装置包括固定体439,所述固定体439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431的外侧面上,所述固定体439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壳体431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体439的空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体438,所述滑动体438可沿所述固定体439的空腔竖直滑动;所述滑动体438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滑动体438内设置有弹性件B437以及T型件436,所述弹性件B437的一端与所述滑动体438相接触,所述弹性件B437套接在T型件436上,所述T型件436的另一端穿过滑动体438端壁与所述卡接件43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434下部的弹性装置为弹性件A435,所述弹性件A435可以为弹簧等弹性部件。滑动体438的设置,可以使得卡接件434上下移动的时候,位于侧面的弹性装置可以整体随着卡接件434上下滑动。出料装置400可以实现利用卡接件434带动滑动侧板520上下移动的功能,进而进行自动的出料以及出料完成后滑动侧板520的复位。
本申请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降台A、升降台B、所述出料传感器、所述到位传感器以及所述电机350电连接。控制系统用于实现自动控制,其控制原理为行业常规技术,不做赘述。
具体使用时,开始时,升降台A210处于最低位置,升降台B220处于最高位置减去一个储件箱500的高度,出料装置400的初始位置如图5所示,异形轮410的长径侧靠近出料侧,使得连接杆421带动斜楔块A422位于最左侧位置,斜楔块B432受斜楔块A422推动,位于最低位,进而使得卡接件434下面的弹性件A435处于压缩状态位于最低位置,卡接件434侧面的弹性装置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卡接件434的卡接端位于壳体431内,不会影响储件箱500的上移。
需要输送物料时,将多个装有物料的储件箱500进行叠放同时搬运至输送系统处,放置在升降台A210上,启动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210上升,直至上升到出料位置后,到位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210停止上升,储件箱500与出料提升部430的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到达指定位置后,控制系统控制电机350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异形轮410旋转,连接杆421与异形轮410抵接处由长径侧渐变为短径侧,由于弹性件A435的作用,推动卡接件434上移,进而斜楔块B432上移推动斜楔块A422移动,故滑杆332随着异形轮410的旋转右移,在弹性件A435的推动下,卡接件434不断上移,同时由于弹性件B437的作用,推动卡接件434向右移动,移动一定距离后,卡接件434由壳体431中伸出,卡接到滑动侧板520的卡接槽521中,随着卡接件434的上移带动滑动侧板520上移,设计时异形轮410由长径侧旋转至短径侧时,滑动侧板520上移到工作时的位置,电机350停止,其下部为出料口,由于底板510的倾斜设计,使得物料自动滑出到输送轨道130上,此时转移装置300以及出料装置400的状态如图7及图8所示。
当储件箱500中物料全部输出,出料传感器在出料口检测不到物料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350逆时针旋转,异形轮410由短径侧向长径侧渐旋转,推动连接杆421向左移动,斜楔块A422推动斜楔块B432下移,连杆433的斜面与卡接件434上部凹槽的斜面相配合,压缩弹性件A435下移的同时压缩弹性件B437,使卡接件434向下运动的同时向左运动,卡接件434滑出滑动侧板520卡接槽521的同时,带动滑动侧板520下移,完成滑动侧板520的复位;与此同时,齿条331被齿轮B320驱动向右移动,带动移动爪340向右移动,当滑动侧板520复位后,移动爪340与储件箱500接触,由齿条331带动继续向右移动,将空的储件箱500向右移动到升降台B220上;在移动过程中,若空间不足,齿条331的移动行程不足以将储件箱500移动到升降台B220上时,可以配合拨杆440,如图2所示,当齿条331向右移动时,拨杆440被齿条331驱动绕铰接点旋转,顺时针旋转,当齿条331运行到最右端后,拨杆440的自由端位于储件箱500的前端,电机350反向回程,齿条331将带动拨杆440绕铰接点逆时针旋转,拨杆440的自由端将推动储件箱500继续向右移动,进而将储件箱500完全推至升降台B220上,可以解决转移过程中驱动距离不足的问题。
空的储件箱500转移至升降台B220上后,控制系统控制升降台A210上升,继续上述过程,升降台B220向下移动一个箱体高度,为转移下一个空箱做准备;当升降台A210上的所有储件箱500的物料均输送完后,将升降台A210降至最低,运输新的装有物料的储件箱500到升降台A210上,同时将升降台B220上的空箱运回,进行循环。
本发明通过支撑系统与转移装置及出料装置的配合,实现储件箱与设备之间物料的便捷输送,并实现自动上料,自动转移空箱的功能,装置简单,投资小,占地面积小,效率高。
本发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只为描述结构的方便,并不形成对技术方案的限定。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