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6205A - 端子座 - Google Patents

端子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6205A
CN111066205A CN201980004007.1A CN201980004007A CN111066205A CN 111066205 A CN111066205 A CN 111066205A CN 201980004007 A CN201980004007 A CN 201980004007A CN 111066205 A CN111066205 A CN 111066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opening
terminal
hous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40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66205B (zh
Inventor
小野真广
的场正人
桥本清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66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66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2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with an opening in the housing for insertion of a release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16Means for guiding or retaining wires or cables connected to 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15Terminal blocks providing connections to wir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端子座具备:绝缘性的外壳,其具有端子连接面和设置在内部的容纳部,在端子连接面上,沿着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一开口部以及与第一开口部相邻且能够供工具插拔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别与所述容纳部连接,并且,在容纳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设置有开口面,所述宽度方向跟排列方向和与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交叉;以及被配置在容纳部中的端子电极部和板簧部。外壳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限制板簧部的可动部移动的第一移动限制部。

Description

端子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推入连接式的端子座。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端子座,其具备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端子连接面,其具有能够插拔电线的开口部和与该开口部相邻地配置的确认窗;和容纳部,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与开口部连接。在所述端子座中,在容纳部设置有长条的显示体,随着电线的插拔,所述显示体在容纳部的与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绕转动轴转动。在该显示体中一体地设置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设置在所述显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且被配置成能够通过显示体的转动从确认窗露出,根据该显示部是否从确认窗露出而向使用者报知电线的连接状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登记第3098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端子座中,外壳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面的一方构成开口面,利用与外壳分体的部件的保持部覆盖该开口面,从而对容纳部内的部件进行保持。因此,部件数量增加,端子座的制造成本有可能会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加的端子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端子座具备:
绝缘性的外壳,其具有设置在内部的容纳部和端子连接面,在所述端子连接面上,沿着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一开口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相邻且能够供工具插拔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别与所述容纳部连接,并且,在所述容纳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设置有开口面,所述宽度方向跟所述排列方向以及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交叉;和
被配置在所述容纳部中的端子电极部和板簧部,
所述容纳部具有:
电线通路部,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移动;和
工具通路部,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工具移动,
所述端子电极部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电线通路部延伸,并且被配置成能够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所述板簧部具有:
固定部,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一个端部,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所述外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电线通路部和所述工具通路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和
可动部,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另一端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与所述端子电极部的所述接触部对置且跨着所述电线通路部和所述工具通路部进行配置,所述可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所述可动部被配置成,将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中的所述导体部夹持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的所述接触部之间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成为连接状态,并且,所述可动部与从所述第二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工具通路部中的所述工具接触,解除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成为非连接状态,
所述外壳一体地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限制所述板簧部的所述可动部的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端子座,外壳一体地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该第一移动限制部在宽度方向上限制板簧部的可动部的移动。利用该第一移动限制部,能够防止板簧部从容纳部的开口面脱落到外壳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的开口面上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子座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端子座的一个容纳部和端子连接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端子座的显示用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端子座的动作的第一平面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端子座的动作的第二平面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的端子座的动作的第三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采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者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右”、“左”的用语),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容易参照附图来理解本发明,并非通过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下面的说明本质上只是示例,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并且,附图是示意性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不一定与现实的情况一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子座1具备:绝缘性的外壳2;和端子连接部3,其被设置在该外壳2的内部。在该端子座1中,作为一个示例而设置有两个端子连接部3。各端子连接部3具有端子电极部20、板簧部30、显示用可动部件40和复位用弹簧部50。
如图1所示,外壳2为中空的大致矩形板状,其具有两个容纳部10和端子连接面11。
各容纳部10被设置于外壳2的内部,并相对于穿过外壳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心的假想直线L大致对称地配置。在各容纳部10的内部配置有端子连接部3。
端子连接面11构成了外壳2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面的一方。在端子连接面11上,直列地并排设置有两组第一开口部12、第二开口部13和第三开口部14,各组第一开口部12、第二开口部13和第三开口部14分别与各容纳部10连接。第一开口部12构成为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第二开口部13与第一开口部12相邻且构成为能够供工具插拔,第三开口部14与第二开口部13相邻且构成为能够显示导体部的连接状态。
在各容纳部10的宽度方向W的一方设置有具有开口部的开口面15,所述宽度方向W跟第一开口部12、第二开口部13和第三开口部14的排列方向(即,外壳2的长边方向。下面,简称为排列方向)以及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交叉。端子连接部3(即,端子电极部20、板簧部30、显示用可动部件40和复位用弹簧部50)从该开口部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
在各容纳部10中设置有与端子连接面11相对的引导面16。作为一个示例,该引导面16被配置成,设置于后述的端子电极部20的横板部22,并沿着排列方向延伸,与后述的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接触。
此外,如图2所示,各容纳部10具有电线通路部61、工具通路部62和可动部件通路部63。电线通路部61、工具通路部62和可动部件通路部63分别被配置成,构成外壳2的一部分,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被夹在端子连接面11与引导面16之间。
电线通路部61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该电线通路部61与第一开口部12连接而形成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移动的通路。工具通路部62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该工具通路部62与第二开口部13连接而形成能够供工具移动的通路。
可动部件通路部63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该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与第三开口部14连接,并且形成能够供后述的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移动的通路。该可动部件通路部63被配置成,在排列方向上,第三开口部14位于该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与第二开口部13之间。即,可动部件通路部63被配置成,在从与端子连接面11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未经第三开口部14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
此外,在可动部件通路部63的靠第三开口部14侧的端部设置有弯曲部64。该弯曲部64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接近所述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朝向排列方向上的从第三开口部14朝向第二开口部13的方向弯曲。
电线通路部61和工具通路部62在排列方向上配置在端子电极部20与后述的板簧部30的固定部31之间。电线通路部61配置在端子电极部20的附近,工具通路部62配置在板簧部30的固定部31的附近。此外,可动部件通路部63被配置成,在排列方向上,板簧部30的固定部31位于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与工具通路部62之间。
如图2所示,端子电极部20具有接触部23,所述接触部23沿着电线通路部61延伸,并且被配置成能够与从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容纳部中的导体部接触。
具体而言,端子电极部20由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的纵板部21、和在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横板部22构成。横板部22在排列方向上相对于电线通路部61配置在与工具通路部62相反一侧,并且在与后述的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对置的面设置有接触部23。此外,横板部22与纵板部21的接近引导面16侧的端部连接,横板部22的与端子连接面11相对的面构成引导面16。另外,如图1所示,配置于各容纳部10中的端子电极部20的横板部22彼此连接而一体化。
如图2所示,板簧部30是中间部屈曲的板状,具有:固定部31,其被设置在板簧部3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和可动部32,其设置在板簧部3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
固定部31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外壳2:在排列方向上,电线通路部61和工具通路部62位于所述固定部31与端子电极部20的纵板部21之间。具体而言,固定部31被固定于外壳2的板簧固定部17,所述板簧固定部17在排列方向上配置于工具通路部62与可动部件通路部63之间且在与端子连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端子连接面11与引导面16之间。
可动部32在排列方向上配置于固定部31与端子电极部20之间且配置于端子电极部20的附近。即,可动部32在端子电极部20的纵板部21的附近被配置成与纵板部21的接触部23对置,并且跨着电线通路部61和工具通路部62配置。此外,可动部32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固定部31接近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而移动。
如图2所示,显示用可动部件40为中间部屈曲的细长的板状,具有主体部41和接触可动部42,所述接触可动部42沿着引导面16延伸而与主体部41连接。
主体部41被配置成,能够在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中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并沿着可动部件通路部63的延伸方向从端子连接面11的附近延伸到引导面16的附近。具体而言,该主体部41构成为,能够在显示位置P2(参照图5)与非显示位置P1(参照图4)之间往复移动,在显示位置P2处,该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端子连接面11侧的末端部43在第三开口部14处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在非显示位置P1处,所述末端部43被容纳到容纳部10中。如图3所示,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沿着可动部件通路部63的弯曲部64的弯曲形状弯曲。
另外,如图3所示,主体部41的中间部在宽度方向W上的尺寸比其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W上的尺寸小。由此,使显示用可动部件40轻量化而易于使主体部41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接触可动部42沿着引导面16延伸,且被配置成,接触可动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部44能够在电线通路部61处与电线的导体部接触而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向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第一方向A移动,接触可动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二端部45与主体部41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接触可动部42具有第一部件421和第二部件422。
第一部件421沿着引导面16延伸,其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第二端部45。第一部件421的一端部(即,接触可动部42的第二端部45)与主体部41的连接部分具有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朝向引导面16弯曲的弯曲形状。此外,在第一部件421的靠第二部件422侧的端部设置有抵接部423,随着第一端部44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A以及第二方向B,该第二方向B是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抵接部423在引导面16上滑动。
第二部件422构成为,向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主体部41而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在第一方向A上弹性变形。即,第二部件422相对于引导面16向随着接近端子电极部20而远离引导面16的方向倾斜,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在第二部件422的构成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引导面16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构成第一端部44。
此外,如图3所示,显示用可动部件40具有突出部46,所述突出部46从主体部41向与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该突出部46设置在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的附近,并从主体部41朝向第二开口部13延伸。即,突出部46相对于主体部41,随着在排列方向上从主体部41朝向端子电极部20的纵板部21远离而在与端子连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向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倾斜。
如图2所示,复位用弹簧部50构成为,对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朝向第一方向A施力。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复位用弹簧部50一体地设置于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复位用弹簧部50从接触可动部42中的第一部件421与第二部件422的连接部分处的与端子连接面11相对的部分朝向板簧部30的固定部31延伸。如图2所示,复位用弹簧部50的延伸方向上的离接触可动部42较远一侧的末端部51从第二方向B与外壳2的板簧固定部17接触。
此外,如图2所示,各容纳部10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71、第二移动限制部72和第三移动限制部73。
第一移动限制部71构成为,一体地设置于外壳2,在宽度方向W(即,图2的纸面贯通方向)上限制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一移动限制部71从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的、端子连接面11与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的中间沿着电线通路部61延伸到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的附近。即,第一移动限制部71被配置成,覆盖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的可动区域(具体而言,可动部32的末端部321的可动区域),并且能够朝向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引导从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电线通路部61中的电线的导体部。
第二移动限制部72构成为,允许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在排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二移动限制部72以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部件421的抵接部423移动的方式,与端子电极部20的横板部22一体地设置于引导面16。
第三移动限制部73构成为,一体地设置于外壳2,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突出部46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三移动限制部73以从第三开口部14向第二方向B延伸的方式覆盖突出部46的末端部461的可动区域。
下面,采用图4至图6对将电线的导体部100插入到第一开口部12中并将工具110插入到第二开口部13中时的端子座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当将电线的导体部100从端子座1的第一开口部12插入到容纳部10的电线通路部61中时,被插入的电线的导体部100与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接触而向第一方向A按压可动部32。由此,可动部32克服其弹性力而向接近固定部31的方向弹性变形,电线的导体部100如图5所示地被夹持在可动部32与端子电极部20的纵板部21之间,电线的导体部100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连接状态。
另外,当将电线的导体部100从第一开口部12插入到电线通路部61中时,电线的导体部100向第一方向A按压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而使其移动。当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移动时,接触可动部42的抵接部423在引导面16上向排列方向上远离端子电极部20的纵板部21的方向滑动,另一方面,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沿着第二方向B从非显示位置P1向显示位置P2移动,并经第三开口部14而从容纳部10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由此,显示出电线的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从非连接状态变更为连接状态。
接着,当从图5所示的电线的导体部100与端子电极部20处于连接状态的端子座1的第二开口部13将工具110插入到工具通路部62中时,如图6所示,工具110的末端与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接触而使可动部32克服其弹性力而进一步向接近固定部31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可动部32与电线的导体部100的接触被解除,电线的导体部100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非连接状态。此后,能够将容纳部10内的电线的导体部100拔出到容纳部10外。
当将电线的导体部100拔出到容纳部10外时,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借助于复位用弹簧部50的作用力朝向第一方向A移动,另一方面,被导体部100向第一方向A按压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借助于自身的弹性力朝向第二方向B移动,显示用可动部件40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此时,从第三开口部14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的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沿着第二方向B从显示位置P2向非显示位置P1移动而被容纳在容纳部10中。由此,显示出电线的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从连接状态变更为非连接状态。
这样,根据所述端子座1,具备显示用可动部件40,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具有:主体部41,其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显示位置P2与非显示位置P1之间往复移动,在显示位置P2处,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延伸方向上的末端部43在第三开口部14处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在非显示位置P1处,所述末端部43被容纳到容纳部10中;和接触可动部42,其沿着引导面16延伸,该接触可动部42被配置成,其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部44能够在电线通路部61处与电线的导体部100接触而向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第一方向A移动,该接触可动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二端部45与主体部41连接,并且,通过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移动,从而所述接触可动部42在排列方向上移动而使主体部41向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移动。借助于该显示用可动部件40,在使电线的导体部100从第一开口部12插入到电线通路部61中而使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移动时,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经第三开口部14从容纳部10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显示出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从非连接状态变更为连接状态。此外,在电线的导体部100从电线通路部61中被拔出时,主体部41借助于复位用弹簧部50的作用力朝向第一方向A移动,从第三开口部14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的末端部43被容纳到容纳部10中,显示出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从连接状态变更为非连接状态。即,所述端子座1能够借助于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末端部43向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的直线移动而非旋转运动,在第三开口部14处显示出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是连接状态还是非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容纳部10内的空间效率(即,容纳部10内的空间的使用率)。其结果是,即使使端子座1小型化,也能够向使用者报知准确的电线的连接状况。
此外,容纳部10具有可动部件通路部63,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第三开口部14连接,并且被配置成,第三开口部14在排列方向上位于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与第二开口部13之间,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能够在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中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位于容纳部10内的情况(即,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为非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在与端子连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很难从第三开口部14露出到外壳2的外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尽管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是非连接状态也进行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是连接状态这样的错误的判断,能够向使用者更准确地报知电线的连接状况。
此外,可动部件通路部63具有弯曲部64,所述弯曲部64设置在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的靠第三开口部14侧的端部,并且向第二方向B上接近第二开口部13的方向弯曲,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沿着弯曲部64的弯曲形状弯曲。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使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此外,显示用可动部件40和复位用弹簧部50一体地设置。由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1。
此外,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具有:第一部件421,其沿着引导面16延伸,该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第二端部45,并且所述第一部件421具有抵接部423,随着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的移动,该抵接部423在引导面16上滑动;和第二部件422,其向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主体部41而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构成第一端部44。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在第三开口部14处显示导体部2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是连接状态还是非连接状态。
此外,根据所述端子座1,外壳2一体地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71,该第一移动限制部71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的移动。利用该第一移动限制部71,能够防止板簧部3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处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1。
此外,第一移动限制部71构成为覆盖板簧部30的可动部32的可动区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板簧部3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
此外,所述端子座1还具备被配置在容纳部10中的显示用可动部件40和第二移动限制部72,容纳部10具有沿着排列方向延伸的引导面16。并且,第二移动限制部72允许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在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移动。利用该第二移动限制部72能够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处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更大地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1。
此外,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具有:第一部件421,其沿着引导面16延伸,该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第二端部45,并且所述第一部件421具有抵接部423,随着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的移动,所述抵接部423在引导面16上滑动;和第二部件422,其向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主体部41而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构成第一端部44,第二移动限制部72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第一部件421的抵接部423的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
此外,显示用可动部件40具有从主体部41向与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6,外壳2一体地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突出部46的移动的第三移动限制部73。利用该第三移动限制部73,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处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
此外,突出部46从主体部41朝向第二开口部13延伸且配置在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的附近。由此,能够提高容纳部10内的空间效率而实现可小型化的端子座1。
此外,第一移动限制部71沿着电线通路部61配置,朝向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引导从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电线通路部61中的电线的导体部100。即,通过将电线的导体部100从第一开口部12插入到电线通路部61中,从而能够使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的第一端部44更可靠地向第一方向A移动。由此,能够在第三开口部14处更可靠地显示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是连接状态还是非连接状态。
另外,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不限于配置成在排列方向上第三开口部14位于所述可动部件通路部63与第二开口部13之间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沿与端子连接面1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上配置可动部件通路部63和第三开口部14。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可动部件通路部63的弯曲部64。此外,可以使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为适合于导体部100的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的显示的任意的形状。
复位用弹簧部50构成为朝向第一方向A对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施力即可。例如,复位用弹簧部50也可以与显示用可动部件40分体地设置。
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接触可动部42不限于具有第一部件421和第二部件422的情况。只要是如下的结构:通过第一端部44向第一方向A移动,从而接触可动部42一边与引导面16接触一边在排列方向上移动而使主体部41向第二方向B移动,则能够采用任意的结构。
引导面16不限于设置于端子电极部20的横板部22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外壳2的容纳部10。
第一移动限制部71、第二移动限制部72和第三移动限制部73也可以省略。例如,既可以省略第一移动限制部71、第二移动限制部72和第三移动限制部73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省略第一移动限制部71、第二移动限制部72和第三移动限制部73中的任意两个,也可以省略第一移动限制部71、第二移动限制部72和第三移动限制部73中的全部。在省略第三移动限制部72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的突出部46。
可以省略显示用可动部件40。在省略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情况下,至少设置第一移动限制部71即可,可以省略第二移动限制部72、第三移动限制部73和第三开口部14。
突出部46不限于从主体部41朝向第二开口部13延伸且配置在主体部41的末端部43的附近的情况,可以根据端子座1的设计等而配置在主体部41的任意位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最后,对本发明的各种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个示例,还添加记载有参照标号。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端子座1具备:
绝缘性的外壳2,其具有设置在内部的容纳部10和端子连接面11,在所述端子连接面11上,沿着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一开口部12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部12相邻且能够供工具插拔的第二开口部13,所述第一开口部12和所述第二开口部13分别与所述容纳部10连接,并且在所述容纳部10的宽度方向W的一方设置有开口面15,所述宽度方向W跟所述排列方向和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交叉;以及
被配置在所述容纳部10中的端子电极部20和板簧部30,
所述容纳部10具有:
电线通路部61,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开口部12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移动;和
工具通路部62,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开口部13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工具移动,
所述端子电极部20具有接触部23,所述接触部23沿着所述电线通路部61延伸,并且被配置成能够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所述容纳部10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所述板簧部30具有:
固定部31,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一个端部,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所述外壳2: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电线通路部61和所述工具通路部62位于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之间;和
可动部32,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另一端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之间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的所述接触部23对置且跨着所述电线通路部61和所述工具通路部62配置,可动部32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31移动,
所述可动部32被配置成,以将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61中的所述导体部夹持在所述可动部32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的所述接触部23之间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固定部31移动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成为连接状态,并且,所述可动部32与从所述第二开口部13被插入到所述工具通路部62中的所述工具接触,以解除所述可动部32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固定部31移动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20成为非连接状态,
所述外壳2一体地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71,该第一移动限制部71限制所述板簧部30的所述可动部32的移动。
根据第一形态的端子座1,借助第一移动限制部71,能够防止板簧部3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上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1。
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71构成为,通过覆盖所述可动部32的可动区域,从而限制所述可动部32的移动。
根据第二形态的端子座1,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板簧部3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上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端子座1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容纳部10中的显示用可动部件40和第二移动限制部72,
在所述端子连接面11上设置有第三开口部14,所述第三开口部14与所述第二开口部13相邻且与所述容纳部10连接,并且能够显示所述导体部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开口部12、所述第二开口部13和所述第三开口部14沿着所述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
所述容纳部10具有引导面16,所述引导面16被配置成,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一同夹着所述电线通路部61和所述工具通路部62,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具有:
主体部41,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主体部41能够在显示位置P2与非显示位置P1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显示位置P2处,所述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上的末端部43在所述第三开口部14处露出到所述外壳2的外部,在所述非显示位置P1处,所述末端部43被容纳到所述容纳部10中;和
接触可动部42,其沿着所述引导面16延伸,且被配置成,该接触可动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部44能够在所述电线通路部61处与所述导体部接触而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端子连接面11的第一方向A移动,该接触可动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二端部45与所述主体部41连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端部44向所述第一方向A移动,从而所述接触可动部42一边与所述引导面16接触一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主体部41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向接近所述端子连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移动,
通过将所述导体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61中而使所述接触可动部42的所述第一端部44向所述第一方向A移动,从而所述主体部41向所述第二方向B移动,并且所述主体部41的与所述端子连接面11接近一侧的末端部43从所述非显示位置P1向所述显示位置P2移动,显示出所述导体部相对于所述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态从所述非连接状态变更为所述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72允许所述接触可动部42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限制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所述接触可动部42的移动。
根据第三形态的端子座1,借助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72,能够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上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而更大地减少制造成本的端子座1。
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所述接触可动部42具有:
第一部件421,其沿着所述引导面16延伸,该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所述第二端部45,并且第一部件421具有抵接部423,随着所述第一端部44向所述第一方向A和所述第二方向B的移动,所述抵接部423在所述引导面16上滑动;和
第二部件422,其向所述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所述主体部41而接近所述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部件421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部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构成所述第一端部44,
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72配置成,在所述宽度方向W上限制所述第一部件421的所述抵接部423的移动。
根据第四形态的端子座1,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处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具有突出部46,所述突出部46从所述主体部41沿着与所述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外壳2一体地具有第三移动限制部73,所述第三移动限制部73在所述宽度方向W上限制所述突出部46的移动。
根据第五形态的端子座1,利用第三移动限制部73,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用可动部件40从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脱落到外壳2的外部,无需作为另外的部件而设置覆盖容纳部10的开口面15上的开口部的盖等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突出部46从所述主体部41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12延伸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41的所述末端部43的附近。
根据第六形态的端子座1,能够提高容纳部10内的空间效率而实现可小型化的端子座1。
在本发明的第七形态的端子座1中,
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71沿着所述电线通路部61配置,朝向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40的所述接触可动部42的所述第一端部44引导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2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61中的所述导体部。
根据第七形态的端子座1,能够在第三开口部14处更可靠地显示出导体部100相对于端子电极部20是连接状态还是非连接状态。
另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起来,从而能够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此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者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者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地充分地记载了本发明,对于本技术的熟练人员而言,各种变形或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应理解为,那样的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括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端子座可用于例如控制盘。
标号说明
1:端子座
2:外壳
3:端子连接部
10:容纳部
11:端子连接面
12:第一开口部
13:第二开口部
14:第三开口部
15:开口面
16:引导面
17:板簧固定部
20:端子电极部
21:纵板部
22:横板部
23:接触部
30:板簧部
31:固定部
32:可动部
321:末端部
40:显示用可动部件
41:主体部
42:接触可动部
421:第一部件
422:第二部件
423:抵接部
43:末端部
44:第一端部
45:第二端部
46:突出部
50:复位用弹簧部
51:末端部
61:电线通路部
62:工具通路部
63:可动部件通路部
64:弯曲部
71:第一移动限制部
72:第二移动限制部
73:第三移动限制部
L:假想直线
W:宽度方向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Claims (7)

1.一种端子座,所述端子座具备:
绝缘性的外壳,其具有设置在内部的容纳部和端子连接面,在所述端子连接面上,沿着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一开口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相邻且能够供工具插拔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别与所述容纳部连接,并且,在所述容纳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设置有开口面,所述宽度方向跟所述排列方向以及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交叉;和
被配置在所述容纳部中的端子电极部和板簧部,
所述容纳部具有:
电线通路部,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移动;和
工具通路部,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工具移动,
所述端子电极部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电线通路部延伸,并且被配置成能够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所述板簧部具有:
固定部,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一个端部,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所述外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电线通路部和所述工具通路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和
可动部,其设置在所述板簧部的另一端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与所述端子电极部的所述接触部对置且跨着所述电线通路部和所述工具通路部进行配置,所述可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所述可动部被配置成,将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中的所述导体部夹持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的所述接触部之间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成为连接状态,并且,所述可动部与从所述第二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工具通路部中的所述工具接触,解除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而使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成为非连接状态,
所述外壳一体地具有第一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限制所述板簧部的所述可动部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构成为,通过覆盖所述可动部的可动区域,从而限制所述可动部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端子座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容纳部中的显示用可动部件和第二移动限制部,
在所述端子连接面(11)设置有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三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相邻且与所述容纳部连接,并且能够显示所述导体部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和所述第三开口部沿着所述排列方向直列地并排配置,
所述容纳部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被配置成,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一同夹着所述电线通路部和所述工具通路部,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具有:
主体部,其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主体部能够在显示位置与非显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显示位置处,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末端部在所述第三开口部处露出到所述外壳的外部,在所述非显示位置处,所述末端部被容纳到所述容纳部中;和
接触可动部,其沿着所述引导面延伸,且被配置成,所述接触可动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在所述电线通路部处与所述导体部接触而能够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端子连接面的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接触可动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二端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接触可动部一边与所述引导面接触一边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向接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第二方向移动,
通过将所述导体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中而使所述接触可动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端子连接面接近一侧的末端部从所述非显示位置向所述显示位置移动,显示出所述导体部相对于所述端子电极部的连接状态从所述非连接状态变更为所述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允许所述接触可动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限制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的所述接触可动部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的所述接触可动部具有:
第一部件,其沿着所述引导面延伸,所述第一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所述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具有抵接部,随着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引导面上滑动;和
第二部件,其向所述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所述主体部而接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构成所述第一端部,
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被配置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限制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抵接部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外壳一体地具有第三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三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限制所述突出部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末端部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座,其中,
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沿着所述电线通路部配置,朝向所述显示用可动部件的所述接触可动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引导从所述第一开口部被插入到所述电线通路部中的所述导体部。
CN201980004007.1A 2018-03-14 2019-03-06 端子座 Active CN111066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7289A JP6848909B2 (ja) 2018-03-14 2018-03-14 端子台
JP2018-047289 2018-03-14
PCT/JP2019/008742 WO2019176666A1 (ja) 2018-03-14 2019-03-06 端子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205A true CN111066205A (zh) 2020-04-24
CN111066205B CN111066205B (zh) 2021-03-26

Family

ID=67906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4007.1A Active CN111066205B (zh) 2018-03-14 2019-03-06 端子座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1583B2 (zh)
JP (1) JP6848909B2 (zh)
KR (1) KR102364124B1 (zh)
CN (1) CN111066205B (zh)
DE (1) DE112019001295B4 (zh)
TW (1) TWI703783B (zh)
WO (1) WO20191766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14613S1 (en) * 2018-04-19 2021-03-30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Electric terminal
DE102019131143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einrichtung zum Anschließen einer elektrischen Leitung
US11011860B1 (en) * 2020-05-21 2021-05-18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Plug terminal block structure
JP7303782B2 (ja) * 2020-08-03 2023-07-05 不二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台
TWI812001B (zh) * 2021-03-12 2023-08-11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連接裝置
US11444395B1 (en) 2021-04-01 2022-09-13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Terminal block with integral guiding structure
DE102021110757B3 (de) 2021-04-27 2022-05-05 Dinkle Electric Machinery (China) Co., Ltd. Anschlussblock mit elastischer Leiste
DE102022100165A1 (de) 2022-01-05 2023-07-06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Anschlussvorrichtung
DE102022134060A1 (de) * 2022-12-20 2024-06-2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anordn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2382A (zh) * 2006-11-10 2008-06-18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连接分配器
JP2009230859A (ja) * 2008-03-19 2009-10-08 Toyo Giken Kk 端子台
CN101673883A (zh) * 2009-09-23 2010-03-17 江苏金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
EP3029776A1 (en) * 2014-12-04 2016-06-08 Switchlab Inc. Conductive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rail-type electrical terminal
CN107112649A (zh) * 2014-12-18 2017-08-29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连接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4242A (en) * 1998-12-31 2000-06-13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Wire-trap connector for solderless compression connection
DE50313417D1 (de) * 2002-04-12 2011-03-03 Weidmueller Interface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Leiter
JP3946631B2 (ja) * 2002-12-20 2007-07-18 東洋技研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3098937U (ja) * 2003-06-30 2004-03-18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ネジ無端子台の電線接続検知構造
JP4486915B2 (ja) * 2005-07-20 2010-06-23 東洋技研株式会社 端子台
ITMI20080673A1 (it) * 2008-04-15 2009-10-16 Morsettitalia Spa Elemento elastico per la trattenuta di fili elettrici e morsetto comprendente tale elemento elastico
DE102011055919B4 (de) * 2011-12-01 2014-05-15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klemme
US20140113502A1 (en) * 2012-09-28 2014-04-24 Phoenix Contact Development & Manufacturing, Inc. Connector Block with Spring-Loaded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ies
DE102015114938A1 (de) * 2015-09-07 2017-03-09 Eaton Electrical Ip Gmbh & Co. Kg Kontaktierungsvorrichtung zum Kontaktieren eines elektrischen Leiters und eines elektrischen Steckers an eine elektrische Leiterbahn
DE202015105021U1 (de) 2015-09-22 2016-12-23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Anschlussgehäuse mit einer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Leiter
TWM525577U (zh) 2016-03-23 2016-07-11 Meng-Feng Li 控制箱配線器改良結構
JP2018107079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6805953B2 (ja) * 2017-02-28 2020-12-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EP3367508B1 (en) 2017-02-28 2019-07-24 Omron Corporation Terminal block
JP6355800B1 (ja) 2017-06-28 2018-07-11 ヤフー株式会社 学習装置、生成装置、学習方法、生成方法、学習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生成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2382A (zh) * 2006-11-10 2008-06-18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连接分配器
JP2009230859A (ja) * 2008-03-19 2009-10-08 Toyo Giken Kk 端子台
CN101673883A (zh) * 2009-09-23 2010-03-17 江苏金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
EP3029776A1 (en) * 2014-12-04 2016-06-08 Switchlab Inc. Conductive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rail-type electrical terminal
CN107112649A (zh) * 2014-12-18 2017-08-29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连接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9819A (zh) 2019-10-01
JP2019160653A (ja) 2019-09-19
US11101583B2 (en) 2021-08-24
JP6848909B2 (ja) 2021-03-24
CN111066205B (zh) 2021-03-26
TWI703783B (zh) 2020-09-01
KR20200027006A (ko) 2020-03-11
KR102364124B1 (ko) 2022-02-17
DE112019001295B4 (de) 2022-10-27
US20200243988A1 (en) 2020-07-30
DE112019001295T5 (de) 2020-12-17
WO2019176666A1 (ja)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6205B (zh) 端子座
US7544103B2 (en) Terminal block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CN110277677B (zh) 插座
CN110277659B (zh) 连接件以及插座
CN104335427B (zh) 触头、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TW200818615A (en) Connector device
EP3264532A1 (en) Terminal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switch
CN111066204B (zh) 端子座
AU2008321277A1 (en) Protecting against incorrect battery polarity
CN103730751A (zh) 防触指连接器
WO2019176661A1 (ja) 端子台
US10074917B1 (en) Terminal block
EP366253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914769A2 (en) Connecting conductor and finger module of air circuit breaker
CN109690874A (zh) 连接元件
CN113169468B (zh) 端子座及端子座组
CN113169467B (zh) 端子座组
JP7006575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端子台
CN109119273B (zh) 开关
CN201004485Y (zh)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KR20100089756A (ko) 전기 커넥터
JP2005141956A (ja) 低背コネクタ
KR20070094302A (ko) 탄성 접속구조를 갖는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2013187085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