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0751A - 防触指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防触指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0751A
CN103730751A CN201310470767.6A CN201310470767A CN103730751A CN 103730751 A CN103730751 A CN 103730751A CN 201310470767 A CN201310470767 A CN 201310470767A CN 103730751 A CN103730751 A CN 103730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terminal
pin type
terminal
cellular
cellular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707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0751B (zh
Inventor
竹下祐平
庄子隆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30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0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0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0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孔式端子、针式端子、孔式端子壳体和针式端子壳体。上述针式端子具有插入上述孔式端子并与上述孔式端子的接点部接触的平板部、和以树脂覆盖上述平板部而形成的覆盖部。上述覆盖部具有覆盖上述平板部的平面部分的平面部。上述平面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上述针式端子壳体与上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使上述平板部面对上述孔式端子并与上述接点部接触。上述覆盖部在上述针式端子壳体与上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覆盖上述平板部的除了面对上述开口部的部分以外的上述平板部的整体。

Description

防触指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孔式端子与针式端子的连接器,特别涉及能够实现防止手指触碰到针式端子的防触指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通过将把持孔式端子的孔式端子壳体和把持与上述孔式端子连接的针式端子的针式端子壳体相互嵌合,从而将孔式端子与针式端子连接的连接器。例如,上述端子呈分别压接于电线,并插入各壳体以收容于各壳体,且在双方壳体嵌合时使各端子的接点部相互接触从而通电的构造。
然而,在高电压电路所使用的连接器中,需要避免操作人员在孔式端子壳体与针式端子壳体嵌合时及分离时误触孔式端子和/或针式端子的情况(触到手指),以确保安全,防止触电等事故。因此,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应该能够实现确保这类安全的对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前端组装有用于防止手指触碰和电弧放电的绝缘帽的端子(针式端子)的连接器的构造例。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前端设有模压或蒸镀有绝缘构件的绝缘部的端子(针式端子)的连接器的构造例。根据上述文献所公开的连接器构造,能够防止操作人员直接触碰针式端子,从而有可能实现防止触电等事故的目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500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66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构造的绝缘帽组装于端子的前端的情况下,必须有用于防止该绝缘帽脱落的构造,仅这部分构造就会导致端子结构的复杂化。而且,绝缘帽本身多为小型部件,因此难以用组装夹具等进行安装,容易导致组装时的可操作性差。与此相对,在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连接器构造的通过模压成型或蒸镀在端子的前端设置绝缘部的情况下,无需特地设置用于防止该绝缘部脱落的构造。但另一方面,即使在设有这样的绝缘部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该连接器构造中,在将孔式端子与针式端子电导通时,孔式端子与针式端子将相对滑动,直至达到双方端子壳体完全嵌合的位置,即接点部彼此接触的位置。因此,当在端子间的通电和断电状态之间切换时,这些端子将被反复插拔,端子之间反复滑动。因此,会出现例如施加于针式端子表面的镀层(镀锡、镀银等)因反复滑动而被刮除,结果导致端子间的导通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实现小型轻型化、又能够以简单结构实现防止手指触碰到端子的防触指连接器。
本发明的防触指连接器具备: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接点部的孔式端子;与上述孔式端子连接的针式端子;把持上述孔式端子的孔式端子壳体;和把持上述针式端子的针式端子壳体。上述针式端子具有:插入上述孔式端子并与上述接点部接触的平板部;和以树脂覆盖上述平板部而形成的覆盖部。上述覆盖部具有覆盖上述平板部的平面部分的平面部。上述平面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上述针式端子壳体与上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使上述平板部面对上述孔式端子从而与上述接点部接触。上述覆盖部在上述针式端子壳体与上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状态下,覆盖上述平板部的除了面对上述开口部的部分以外的上述平板部的整体。上述孔式端子与上述针式端子在上述孔式端子壳体与上述针式端子壳体嵌合的状态下,彼此通电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针式端子设置覆盖部来覆盖平板部,能够可靠防止操作人员的手指触碰针式端子。并且,通过形成开口部,能够容易地使得露出于开口部的平板部(针式端子的接点端子部分)与孔式端子的接点部相接触,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接针式端子与孔式端子通电连接。
另外,上述平面部的从前端至上述开口部的区域也可以由自润滑性树脂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自润滑性树脂形成平面部的前端部分,即针式端子插入孔式端子时与孔式端子的接点部滑动接触的部位。由此,能够减小针式端子插入孔式端子时针式端子所施加的压入力。
另外,上述平板部也可以具有向上述开口部隆起的隆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孔式端子的接点部的弹性位移量,防止针式端子向孔式端子插拔时孔式端子的接点部的过度位移。换言之,能够防止针式端子对接点端子部分的过度按压。
另外,上述覆盖部还可以具有在上述平板部的基端侧从上述平面部竖立,定位上述针式端子相对于上述针式端子壳体的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定位部与针式端子壳体侧的定位部(针式端子侧框体部的壁部)卡合,能够把持针式端子并定位其相对于针式端子壳体的位置。
另外,上述平板部与上述覆盖部也可以成形为一体。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覆盖部的平面部和/或前端部从平板部脱落以致消失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实现了小型轻型化并能够以简易结构实现防止手指触碰到端子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该针式端子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2(b)是该针式端子另一侧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该针式端子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3(b)是该针式端子另一侧表面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该针式端子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箭头A4部分处从箭头方向观察而得的纵剖面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2:孔式端子壳体;4:孔式端子;6:针式端子壳体;8:针式端子;41:接点部(孔式端子侧接点部);83:平板部;84:覆盖部;84a:平面部;85: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通过连接端子使得与规定的电路连接的电线彼此之间导通和断开的接口,其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一例,可以假定是在与通过使用电动马达来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并用发动机和电动马达来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所搭载的电源装置而形成的电压较高的电路相连接的电线(线束等)之间实现导通和断开的情况等。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连接器具备: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接点部41的孔式端子4;把持孔式端子4的孔式端子壳体2;与孔式端子4连接的针式端子8;和把持针式端子8的针式端子壳体6。使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嵌合,以使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说明中,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的嵌合方向(图1中以箭头A1表示的左右方向)也被称为连接方向,将相对于该连接方向的靠孔式端子壳体2侧(图1中为右侧)称为一侧、靠针式端子壳体6侧(图1中为左侧)称为另一侧。另外,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具有弹性即可,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6均由树脂制成。
孔式端子壳体2具备:把持孔式端子4的大致呈筒状的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外周部突出,向另一侧弯曲并延伸而出的孔式端子侧罩部22;和将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一侧开口21a密封的孔式端子侧盖部23。在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外周部的连接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设有用于装配针式端子壳体6和孔式端子侧罩部22的安装部24。安装部24具有用于卡止孔式端子侧罩部22的卡止部24a。通过使卡止部24a与孔式端子侧罩部22的被卡止部25卡合,定位固定孔式端子侧罩部22相对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位置。由此,在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与孔式端子侧罩部22之间形成大致呈筒状的空隙S。孔式端子侧罩部22的延伸突出端(图1中为左端)的延伸突出尺寸被设定为比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另一侧端部还向另一侧(针式端子壳体6侧)突出。换言之,将安装部24相对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配置位置设定为形成该突出状态。
孔式端子4具备能够弹性变形的接点部(下文称为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使电线(下文称为孔式端子侧电线)1的芯线11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连接的孔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42、和将孔式端子4定位固定于孔式端子壳体2的孔式端子侧固定部43。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由导电材料形成,由隔开规定间隔对置并从孔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42向另一侧(即针式端子8侧)延伸突出的两张平板构成,且能够以孔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42为基点相对于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一例,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弹性挠曲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述针式端子8的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呈平板状,因此将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做成两张平板的结构。但是,在例如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呈棒状(销状)结构时,也可假定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采用由对置的两张大致半圆筒状的板材延伸突出成比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大一圈的大致圆筒状的结构。
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在另一侧的前端具有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一对接点端子41a、41b能够在从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在图1中,上侧以及下侧)夹住针式端子8的状态下与针式端子8接触(换言之,孔式端子4能够与针式端子8电连接)。即,接点端子41a、41b形成所谓的弹性接点型端子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接点端子41a、41b)的表面实施镀敷(如镀锡、镀银等)。
图1中分别示出了一对接点端子中的一个接点端子(图1中的上侧接点端子41a)为卷绕成弹簧状的端子结构、另一个接点端子(图1中的下侧接点端子41b)为壁部隆起的端子结构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点端子41b采用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两处平板部位均等隆起并向着连接方向并行的一组端子的结构。上述接点端子41a、41b呈随着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对置间隔的变窄,相互之间相对于对方的接点端子隔开间隔并向着该对方的接点端子突出的结构。这样,孔式端子4就形成了能够使针式端子8插入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的结构。孔式端子4在其被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及其接点端子41a、41b、孔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42围成的区域内,具有用于收容插入上述空隙的针式端子8的针式端子收容部44。即,在将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嵌合组装时,针式端子8插入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并使该针式端子8被收容于针式端子收容部44,从而将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电连接。因此,一对接点端子41a、41b的间隔(最小间隔)预设为比针式端子8(更具体而言,为后述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的平板部83的被覆盖部84所覆盖的平面部分)的壁厚稍小的尺寸。针式端子收容部44根据针式端子8(具体而言,为后述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的长度(连接方向的尺寸)来设定。需要说明的是,接点端子的结构不特别限定于图1所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例如将图1所示的卷绕端子和隆起端子上下调换的端子结构、或者两者均是卷绕端子或者均是隆起端子的端子结构。或者,还可以是随着对置间隔变窄、相互之间相对于对方的接点端子隔开间隔并向着该对方的接点端子突出的弯曲端子结构。
孔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42通过铆接等将芯线11与接点端子41a、41b压接,从而将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与孔式端子侧电线1连接。通过装配于孔式端子侧电线1的一侧的端部外周的环状部件(作为一例,为密封圈)43a,将孔式端子侧固定部43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一侧的端部内周密合。由此将孔式端子4把持于孔式端子壳体2,在该状态下,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一侧开口21a由孔式端子侧盖部23密封。孔式端子4在被孔式端子侧盖部23密封之前由开口21a插入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通过环状部件43a将孔式端子侧固定部43定位固定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孔式端子侧电线1由孔式端子侧盖部23的导出孔23a露出到孔式端子壳体2的外部,从而与规定的电路(未图示)连接。
针式端子壳体6具备:把持针式端子8的大致呈筒状的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和将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另一侧开口61a密封的针式端子侧盖部62。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比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大一圈,且比孔式端子侧罩部22小一圈。这样,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就能在不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和孔式端子侧罩部22中的任一方相干扰的状态下插入形成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与孔式端子侧罩部22之间的大致呈筒状的空隙S。在向该空隙S插入时,通过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一侧的前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下文称为被嵌合部)61b与形成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固定部24的嵌合部24b嵌合,使针式端子壳体6在相对于孔式端子壳体2的位置被定位的状态下被组装。被嵌合部61b呈相对于针式端子壳体部61的其它部位尖端稍细的形状,以使插入空隙S的针式端子壳体部61的被嵌合部61b易于跃上至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嵌合部24b,以易于与嵌合部24b嵌合。嵌合部24b由与孔式端子壳体2相同的弹性树脂形成。嵌合部24b在借助弹性变形而使被嵌合部61b跃上至其上之后,能够借助其弹性复原力与被嵌合部61b在密合的状态下嵌合。需要说明的是,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的嵌合构造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选用适当的例如使用了槽的构造以及能够嵌入该槽并沿该槽移动的条、肋部的构造等现有嵌合构造。
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筒延伸突出尺寸设定为使得其一侧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呈比被把持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针式端子8的前端部(在图1中,右端部)还向一侧(孔式端子壳体2侧)突出的状态。换言之,以形成该突出状态的方式来设定针式端子8相对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把持位置。因此,针式端子8在其前端部比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一侧的端部(即被嵌合部61b)下凹的状态下,定位于该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内部。由此,就能使针式端子8不致露出到外部,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嵌合及分离时操作人员误触到针式端子8的情况。结果就能够防止例如因手指触到针式端子8而导致的触电事故等。而且,由于无需另行设置用于防止针式端子8露出到外部的防护部件(例如,覆盖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罩部件、壁部件等),因此仅该结构就能够使得针式端子壳体6小型轻型化(体量减小)。并且,由于无需设置在与针式端子壳体6嵌合时用于避开上述保护部件的结构,因此还能够实现孔式端子壳体2的小型轻型化。结果就能够缩小连接器的体量,例如,在将连接器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容易确保其搭载空间以及孔式端子壳体2与针式端子壳体6的嵌合作业所需空间等,并能实现轻型化所带来的抗振性的提高。
在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内周部的连续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设有定位针式端子8的壁部63。壁部63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内周部向内突出。此时,既可以沿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内周部的整个圆周设置连续的壁部63,也可以仅在与后述针式端子8的覆盖部84的定位部84b对应的部位设置壁部63。即,壁部63可以为任意结构,只要能够将针式端子8定位固定于规定位置并把持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即针式端子壳体6)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壁部63可用与针式端子壳体6(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相同的弹性树脂制成。
针式端子8具备: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接触并电连接的接点部(下文称其为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和使电线(以下称其为针式端子侧电线)9的芯线91与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连接的针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82。针式端子8的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具备:插入孔式端子4并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接触的平板部83;和以树脂(作为一例,为绝缘性树脂)整体覆盖平板部83的大致整体(除了后述平板部83的相当于开口部85的部位的接点端子部86之外)而形成的覆盖部8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呈作为导电部分的平板部83与作为树脂部分的覆盖部84成形为一体的构造。平板部83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从针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82向一侧(即孔式端子4侧)延伸突出成一张平板状。平板部83能够在被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接点端子41a、41b从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图1中为上侧及下侧)夹持的状态下与孔式端子4接触(换言之,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能够通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平板部83的表面实施镀敷(例如镀锡、镀银等)。另外,针式端子侧接点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平板状,也可以为例如棒状(销状)等。
覆盖部84具有:覆盖平板部83的平面部分的平面部84a;和在平板部83的基端侧(图1中为左端侧)从平面部84a竖立,定位固定针式端子8相对于针式端子壳体6的位置的定位部84b。平面部84a覆盖着平板部83的一侧表面(图1中为上侧平面部分),并覆盖着平板部83的另一平面(图1中为下侧平面部分)。平面部84a分别与覆盖着平板部83的延伸突出前端部分的前端部84c和覆盖着平板部83的侧面部分的侧面部84d连续。即,覆盖部84利用平面部84a、前端部84c和侧面部84d覆盖平板部83的除了与针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82连接的连接部分附近之外的表面部分,并形成为一体。这样,通过由覆盖部84覆盖平板部83的大致整个表面部分,特别是通过前端部84c和平面部84a覆盖延长前端附近,就能够防止操作人员与针式端子8的平板部83(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直接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覆盖部84与平板部83成形为一体从而构成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因此还能够避免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及前端部84c从平板部83脱落以致消失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一侧的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成为比被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把持的针式端子8的前端部、换言之覆盖部84的前端部84c还向一侧(孔式端子壳体2侧)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操作人员的手指触碰到针式端子8。
定位部84b在平板部83的一侧平面部分(图1中为上侧平面部分)的基端侧,从平面部84a基本垂直地竖立成平板状,并且在平板部83的另一侧平面部分(图1中为下侧平面部分)的基端侧,从平面部84a基本垂直地竖立成平板状。即,定位部84b从平板部83的两侧平面部分以互呈反向(换言之即为对称)的方式竖立。由此,通过使定位部84b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壁部63卡合,能够定位针式端子8相对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位置,并能够将针式端子8把持于针式端子壳体6。此时,针式端子8在被针式端子侧盖部62密封前,由开口61a插入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使定位部84b与壁部63抵接。当在该状态下施加规定的压入力并将针式端子8插入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时,则定位部84b和壁部63与该压入力相抗而向着插入方向(图1中为右方向)弹性挠曲变形,使得定位部84b跃上至壁部63。而且,在定位部84b跃过壁部63之后,一旦解除上述压入力,则定位部84b和壁部63就会向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1中,左方向)弹性挠曲复原变形,从而形成相互卡合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结果就能够定位针式端子8相对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即针式端子壳体6)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说明中,如图1所示,将针式端子8相对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针式端子壳体6)定位的状态被称为针式端子定位状态。
针式端子侧芯线连接部82通过铆接等将芯线91与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压接,使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与针式端子侧电线9连接。针式端子侧电线9在针式端子定位状态下,利用装配在另一侧的端部外周的环状部件(作为一例,为密封圈)92而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另一侧的端部内周密合,从而被定位固定。在该状态下,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另一侧开口61a由针式端子侧盖部62密封。需要说明的是,针式端子8呈在由针式端子侧盖部62密封之前,由开口61a被插入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由环状部件43a定位固定针式端子侧电线9的状态(换言之,针式端子定位状态)下,把持于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即针式端子壳体6)的结构。另外,针式端子侧电线9从针式端子侧盖部62的导出孔62a向针式端子壳体6的外部露出,从而与规定的电路(未图示)连接。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针式端子8的结构。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8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针式端子8的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2(b)是针式端子8的另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式端子8具备覆盖部84,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形成有开口部85,使得在把持由定位部84b定位的针式端子8的针式端子壳体6与孔式端子壳体2嵌合的状态(图1所示状态)下,针式端子侧接点部81的平板部83面对孔式端子4,并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更具体而言为接点端子41a、41b)接触。即,针式端子8的平板部83中的相当于开口部85的部位(下文称为接点端子部)86未被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覆盖,而是呈露出在外的状态。由此,针式端子8成为面对覆盖部84(平面部84a)的开口部85的平板部83,即开口部85的露出到外部的接点端子部86能够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接点端子41a、41b)接触(能够与孔式端子4电连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接点端子41a、41b呈能够在从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图1中的上侧及下侧)夹住针式端子8的状态下与针式端子8接触,因此开口部85呈能够使针式端子8的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即平板部83的一侧表面(图1中为上侧平面部分)和另一侧表面(图1中为下侧平面部分)这两部分面对孔式端子4(接点端子41a、41b)的结构。由此,在平板部83的一侧表面形成接点端子部86(下文也称为接点端子部86a),并在平板部83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接点端子部86(下文也称为接点端子部86b)。
图2(a)示出了使平板部83的一侧表面部分面对孔式端子4(接点端子41a)的开口部85(下文也称为开口部85a)、即接点端子部86a的结构例,图2(b)示出了使平板部83的另一侧表面部分面对孔式端子4(接点端子41b)的开口部85(下文也称为开口部85b)、即接点端子部86b的结构例。如图2(a)所示,在平板部83的一侧表面侧(图1的上侧),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呈中央部附近具有矩形缺口的状态,该缺口部构成开口部85a。开口部85a呈与露出于开口部85a的平板部83、即接点端子部86a接触的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卷绕成弹簧状的接点端子41a的结构相应的矩形。与此相对,如图2(b)所示,在平板部83的另一侧表面侧(图1的下侧),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呈中央部附近具有两处朝向连接方向并行且均等的细长矩形缺口的状态,该缺口部构成开口部85b。开口部85b呈与露出于开口部85b的平板部83、即接点端子部86b接触的孔式端子侧接点部41的隆起的一组接点端子41b的结构相应的细长矩形。
开口部85a、85b在呈针式端子定位状态的针式端子8得以插入孔式端子4的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且针式端子壳体6与孔式端子壳体2嵌合组装完毕的状态(图1所示状态)下,被定位于由开口部85a、85b露出的接点端子部86a、86b与接点端子41a、41b能够相互接触的位置。
开口部85a、85b均呈平板部83的延伸突出前端侧(图2右侧)的边缘从平面部84a向着平板部83(接点端子部86a、86b)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的状态。换言之,在覆盖部84的开口部85a、85b的边缘,设有从平面部84a向着平板部83(接点端子部86a、86b)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84e。通过设置该倾斜部84e,使得在针式端子8插入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后,上述接点端子41a、41b被沿着倾斜部84e引导,从而能够容易地与通过开口部85a、85b露出的接点端子部86a、86b接触。
在此说明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电连接时的操作顺序的一例。此时,使得呈针式端子定位状态的针式端子8与孔式端子4的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正对,并使针式端子壳体6的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被嵌合部61b与孔式端子壳体2的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和孔式端子侧罩部22之间的空隙S正对。然后,使针式端子8(具体为覆盖部84的前端部84c)与孔式端子4的一对接点端子41a、41b抵接。在该状态下施加规定的压入力(图1中为向右的力),从而将针式端子8插入孔式端子4的一对接点端子41a、41b之间的空隙。此时,针式端子8使接点端子41a、41b对抗该压入力发生弹性挠曲变形,以扩大两接点端子的对置间隔,并使该接点端子41a、41b在与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抵接的状态下移动,由此使得针式端子8被收容于针式端子收容部44。在保持该压入力的作用的状态下,接点端子41a、41b在平面部84a上滑动,从而沿着倾斜部84e被引导进入开口部85a、85b。在接点端子41a、41b进入开口部85a、85b之后,接点端子41a、41b发生弹性挠曲复原变形,使接点端子之间的对置间隔变窄,从而在夹住接点端子部86a、86b的状态下与该接点端子部86a、86b接触。由此,就能够借助接点端子部86a、86b将接点端子41a、41b与平板部83之间导通,从而实现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的电连接。
另一方面,通过上述压入力的作用,使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插入空隙S,并使针式端子侧框体部61的被嵌合部61b与孔式端子侧框体部21的嵌合部24b抵接。在保持该压入力的作用的状态下,被嵌合部61b发生弹性挠曲变形而向外侧扩开,同时嵌合部24b发生弹性变形而向内侧陷入,使被嵌合部61b跃上嵌合部24b。然后,当被嵌合部61b完全跃上嵌合部24b之后,被嵌合部61b则发生弹性挠曲复原变形而向内侧缩窄,同时嵌合部24b发生弹性复原变形而向外侧膨胀,使得被嵌合部61b与嵌合部24b以密合的状态嵌合。该嵌合状态和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的电连接状态同步发生。而且,通过该嵌合状态维持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的电连接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接点端子41a、41b进入开口部85a、85b与接点端子部86a、86b接触的状态下,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成为相互静止的状态,几乎不会滑动。在断开孔式端子4与针式端子8的电连接时,以与上述连接顺序相反的顺序依次操作即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针式端子8设置覆盖部84来覆盖平板部83,就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人员的手指触到针式端子8。且通过形成开口部85,能够容易地使露出于开口部85的平板部83、即接点端子部86a、86b与接点端子41a、41b接触,以轻易实现针式端子8与孔式端子4的电连接。
在此,本发明的针式端子8的结构不特别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图2)。例如,在采用图3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图4所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以下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图3)和第三实施方式(图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图1和图2)相同,因此对于与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附图中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因此,下文仅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3)和第三实施方式(图4)所特有的针式端子的结构。
图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8a的结构。图3(a)是该针式端子8a的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3(b)是针式端子8a的另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的从前端(图3右端)至开口部85的区域由自润滑性树脂形成。即,平面部84a包括覆盖从平板部83的前端(在图3中,右端)至接点端子部86的平面部分的第一平面部84f,和覆盖平板部83的剩余平面部分的第二平面部84g。第一平面部84f由具有绝缘性且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形成,第二平面部84g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第一平面部84f可以由具有绝缘性且自润滑性优异的树脂,例如聚甲醛(POM:polyoxymethylene)等形成。覆盖平板部83的延伸突出前端部分的覆盖部84的前端部84h与第一平面部84f同样由具有绝缘性且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形成,优选由具有绝缘性且自润滑性优异的树脂(例如,POM)形成。覆盖部84的侧面部84d由与第二平面部84g同样的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只不过与第一平面部84f和前端部84h同样,第二平面部84g和侧面部84d也可由具有绝缘性且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形成。
通过这样形成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的前端部分(第一平面部84f)和前端部84h,即针式端子8a插入孔式端子4时与接点端子41a、41b滑动接触的部位由自润滑性树脂形成的第一平面部84f和前端部84h,能够减小针式端子8a作用于上述空隙的压入力。由此,能够改善针式端子8a插入孔式端子4时的阻力感(感觉),并能够减轻针式端子8a向孔式端子4插拔时的载荷,即端子之间的滑动载荷,从而能够实现上述端子4、8a的寿命延长(长寿化)。例如,能够抑制针式端子8a(接点端子部86a、86b)表面所施加的镀层(镀锡、镀银等)因反复滑动而被削除的情况,使得端子间的导通性能不易降低。
图4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针式端子8b的结构。图4(a)是针式端子8b的一侧表面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箭头A4部分处从箭头方向观察而得的纵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部83b具有向开口部85隆起的隆起部87。需要说明的是,平板部83b除了具有隆起部87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平板部83(图1及图2)的结构相同。在平板部83b的一侧表面侧(图4(b)的上侧)和另一侧表面侧(图4(b)的下侧)中的任一表面侧,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均呈中央部附近具有朝向连接方向并行且均等的细长矩形状的两处缺口的状态,该缺口部构成开口部8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平面部84a的平板部83b的一侧表面侧和另一侧表面侧中的任一表面侧均为与图2(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板部83的另一侧表面侧相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孔式端子侧接点部的一对接点端子均在孔式端子侧接点部的平板部的两处部位形成向着连接方向并行且均等隆起的一组端子(与图1所示的接点端子41b相同的结构),开口部85则呈与露出于开口部85的平板部83b,即与接点端子部86接触的孔式端子侧接点部的隆起的一组接点端子的结构对应的细长矩形。
如图4(b)所示,隆起部87呈平板部83b向一侧表面侧(图4(b)上侧)弯曲,由该弯曲部分87a填充开口部85,且平板部83b向另一侧表面侧(图4(b)下侧)弯曲,由该弯曲部分87b填充开口部85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隆起部87(平板部83b的弯曲部分87a、87b)相当于露出于开口部85的平板部83b,即接点端子部86。弯曲部分87a与弯曲部分87b配置成沿连接方向并行,并且以相对于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一个例子,图4(a)中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重叠的方式配置为位置错开而位置互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隆起部87(弯曲部分87a、87b)例如既可以通过模压进行弯曲加工形成平板状的平板部83b,也可以通过镶嵌加工形成平板部83b。
通过这样形成隆起部87,使得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与隆起部87(弯曲部分87a、87b),即平面部84a与接点端子部86,在平板部83b的一侧表面侧(图4(b)上侧)和另一侧表面侧(图4(b)下侧)中的任一表面侧均能够形成为共面状态,从而能够使它们形成平坦的连续面。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隆起部87优选采用平板部83b以与平面部84a共面的方式向开口部85隆起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并非与平面部84a严格共面的结构。例如,隆起部87也可以为相对于平面部84a稍突出或稍凹陷的结构。
由此,在针式端子8b的接点端子部86与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接触时,在覆盖部84的平面部84a上滑动的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不会进入开口部85。因此,能够缩小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的弹性位移量,从而能够防止针式端子8b向孔式端子插拔时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过度位移,换言之,能够防止针式端子8b对接点端子部86的过度按压。结果就能够实现这些端子寿命的延长(长寿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85被隆起部87(弯曲部分87a、87b)填充,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不会进入开口部85,因此覆盖部84不用设置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倾斜部84e(图2)。另外,在对针式端子8b(平板部83b)的表面实施镀敷(如镀锡、镀银等)时,能够将镀敷位置仅限制于作为与孔式端子的接点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位的隆起部87(弯曲部分87a、87b),即仅限于接点端子部86,因此同时还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由第一平面部84f与第二平面部84g构成平面部84a,由具有绝缘性且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优选自润滑性优异的树脂)形成第一平面部84f及前端部84c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图1及图2)、第二实施方式(图3)和第三实施方式(图4),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轻型化,并能够以简易结构防止手指触碰端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孔式端子壳体2和针式端子壳体6所分别把持的孔式端子4和针式端子8(8a、8b)的数量既可以为仅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日本特愿2012-225548号(申请日:2012年10月10日)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此。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接点部的孔式端子;
与所述孔式端子连接的针式端子;
把持所述孔式端子的孔式端子壳体;和
把持所述针式端子的针式端子壳体,
所述针式端子具有:插入所述孔式端子并与所述接点部接触的平板部;和以树脂覆盖所述平板部而形成的覆盖部,
所述覆盖部具有覆盖所述平板部的平面部分的平面部,
所述平面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针式端子壳体与所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使所述平板部面对所述孔式端子并与所述接点部接触,
所述覆盖部在所述针式端子壳体与所述孔式端子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覆盖所述平板部的除了面对所述开口部的部分以外的所述平板部的整体,
所述孔式端子与所述针式端子在所述孔式端子壳体与所述针式端子壳体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彼此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的从前端至所述开口部的区域由自润滑性树脂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具有向所述开口部隆起的隆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在所述平板部的基端侧从所述平面部竖立,定位所述针式端子相对于所述针式端子壳体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在所述平板部的基端侧从所述平面部竖立,定位所述针式端子相对于所述针式端子壳体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部与所述覆盖部成形为一体。
CN201310470767.6A 2012-10-10 2013-10-10 防触指连接器 Active CN103730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5548 2012-10-10
JP2012225548A JP5973865B2 (ja) 2012-10-10 2012-10-10 触指防止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0751A true CN103730751A (zh) 2014-04-16
CN103730751B CN103730751B (zh) 2015-12-09

Family

ID=50454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70767.6A Active CN103730751B (zh) 2012-10-10 2013-10-10 防触指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73865B2 (zh)
CN (1) CN10373075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240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阳型连接器
CN110492277A (zh) * 2018-05-14 2019-11-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
CN111200204A (zh) * 2018-11-20 2020-05-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555065A (zh) * 2019-02-08 2020-08-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2970151A (zh) * 2018-11-16 2021-06-1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44187B1 (ko) * 2015-09-14 2022-09-16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보호부가 구비된 터미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커넥터
US10283892B2 (en) 2017-05-11 2019-05-07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ouch protection feature
JP7041104B2 (ja) 2019-09-24 2022-03-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US11548052B2 (en) 2020-03-26 2023-01-10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Self-lubricating connector
JP7480664B2 (ja) 2020-10-06 2024-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ユニット
JP2022150224A (ja) * 2021-03-26 2022-10-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第1端子,第2端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506A (zh) * 1995-12-01 1997-09-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端连接结构
JP2000150040A (ja) * 1998-11-09 2000-05-30 Yazaki Corp 端 子
CN2442411Y (zh) * 2000-08-18 2001-08-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2001266986A (ja) * 2000-03-24 2001-09-28 Fujikura Ltd オス型端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5014A (ja) * 1996-11-22 1998-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電話機
JP5024398B2 (ja) * 2010-02-03 2012-09-12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98632B2 (en) * 2010-05-28 2015-04-07 Apple Inc. Dual orientation connector with external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506A (zh) * 1995-12-01 1997-09-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端连接结构
JP2000150040A (ja) * 1998-11-09 2000-05-30 Yazaki Corp 端 子
JP2001266986A (ja) * 2000-03-24 2001-09-28 Fujikura Ltd オス型端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構造
CN2442411Y (zh) * 2000-08-18 2001-08-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240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阳型连接器
CN107534240B (zh) * 2015-04-24 2019-09-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阳型连接器
CN110492277A (zh) * 2018-05-14 2019-11-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
CN112970151A (zh) * 2018-11-16 2021-06-1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1200204A (zh) * 2018-11-20 2020-05-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200204B (zh) * 2018-11-20 2021-05-1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555065A (zh) * 2019-02-08 2020-08-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555065B (zh) * 2019-02-08 2021-12-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0751B (zh) 2015-12-09
JP5973865B2 (ja) 2016-08-23
JP2014078402A (ja)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0751B (zh) 防触指连接器
JP6422940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039429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CN110226266B (zh) 屏蔽连接器及阳侧屏蔽端子
CN107666048B (zh) 连接器
JP6138560B2 (ja)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US11575224B2 (en) Terminal module
CN109088201B (zh) 连接器装置
JP2011238558A (ja) 雌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03222123A (zh) 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US9136660B2 (en) Female terminal
KR20120021028A (ko) 자동차용 모드 스위치
JP2017073214A (ja) コネクタ
CN107666047B (zh) 连接器
KR20100083413A (ko) 버스바조립체
JP7056756B2 (ja) コネクタ
JP6397965B1 (ja) コネクタ
KR102639004B1 (ko) 커넥터
JP6793817B2 (ja) 統合化された短絡ブリッジ要素を備えたマルチコンタクトプラグ
KR100907541B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CN103229366A (zh) 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JP7348035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217062591U (zh) 电气连接装置及相应连接器套件
JP2017004752A (ja) コネクタ
KR101342164B1 (ko) 커넥터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터미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