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6107A - 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6107A
CN111066107A CN201880057272.1A CN201880057272A CN111066107A CN 111066107 A CN111066107 A CN 111066107A CN 201880057272 A CN201880057272 A CN 201880057272A CN 111066107 A CN111066107 A CN 111066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wall
portions
capacitor element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72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66107B (zh
Inventor
马场亮佑
松本进
佐野正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66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66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容纳电容器元件的壳体。壳体包含周壁部、外壁部和多个壁连结部。外壁部设置在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并且设置为与周壁部具有间隙。多个壁连结部局部地设置在周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将周壁部和外壁部连结。

Description

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容纳电容器元件(电容器坯体)的壳体(容器)的周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外侧设置外壁,并且使外壁与该周壁具有间隙,从而将壳体设为双重的壁构造的电容器(电容器装置)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该电容器中,能够由外壁对在通电时起因于电容器元件的振动而产生并漏出到周壁外的噪声(轰鸣声)进行隔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1242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电容器元件振动时,该振动可能传播到壳体的周壁。在专利文献1的电容器中,周壁与外壁之间通过遍及全周包围这些周壁和外壁的壁而连结,因而,若周壁振动,则该振动容易经由连结的壁而传播到外壁,容易从外壁自身产生噪声。因而,在专利文献1的电容器中,作为整体,难以有效地降低电容器所产生的噪声。
此外,从周壁泄漏并与外壁碰撞的声音会与外壁的内面碰撞而反射。此时,若反射的声音向壳体的外方向扩展,则会容易从壳体泄漏。
鉴于该课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期待良好地获得双重的壁构造的壳体对噪声的抑制效果的电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1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容纳电容器元件的壳体。壳体包含周壁部、外壁部和多个壁连结部。外壁部设置在壳体的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并且设置为与周壁部具有间隙。多个壁连结部局部地设置在周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将周壁部和外壁部连结。
本公开的第2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容纳电容器元件的壳体。壳体包含:周壁部、和设置在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并且设置为与周壁部具有间隙的外壁部。外壁部的与周壁部对置的内壁面具有随着从外壁部的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与周壁部分离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期待良好地获得双重的壁构造的壳体对噪声的抑制效果。
本公开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变得更明确。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终究只是将本公开实施化时的一个例示,本公开完全不限制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被填充之前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在中央部被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剖视图。
图3A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3B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4A是图3A的A-A′剖视图。
图4B是图3A的B-B′剖视图。
图5A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用于说明测定来自电容器元件的噪声时的测定条件的图。
图5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测定了来自电容器元件的噪声的结果的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7A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7B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8A是图7A的A-A′剖视图。
图8B是图7A的B-B′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被填充之前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在中央部被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剖视图。
图11A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1B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12A是图11A的A-A′剖视图。
图12B是图11A的B-B′剖视图。
图13A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用于说明测定来自电容器元件的噪声时的测定条件的图。
图13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测定了来自电容器元件的噪声的结果的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5A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5B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16A是图15A的A-A′剖视图。
图16B是图15A的B-B′剖视图。
图17A是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用于说明壳体的结构的壳体的主视剖视图。
图17B是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用于说明壳体的结构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8A是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用于说明壳体的结构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8B是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用于说明壳体的结构的壳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进行说明。方便起见,在各图适当地附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终究表示薄膜电容器的相对方向,并非表示绝对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端面电极”对应。此外,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2壁部”对应。进而,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1壁部”对应。进而,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外壁部”对应。进而,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右第1连结部315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壁连结部”以及“第1连结部”对应。进而,左第2连结部314以及右第2连结部316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壁连结部”以及“第2连结部”对应。
不过,上述记载终究以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为目的,权利要求书并非通过上述建立对应完全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40被填充之前的薄膜电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在中央部被切断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视剖视图。图3A以及图3B分别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30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4A以及图4B分别是图3A的A-A′剖视图以及B-B′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方便起见,填充树脂40设为透明的状态,仅其上面部分用斜线绘制。此外,在图4B中,方便起见,电容器元件10的外形由单点划线示出。
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10、一对引线端子20、壳体30和填充树脂40。如图2那样,在壳体30内容纳有连接了一对引线端子20的电容器元件10,并填充有填充树脂40。填充树脂40例如由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构成,以熔融状态注入到壳体30内,通过壳体30被加热而固化。填充树脂40覆盖电容器元件10和一对引线端子20,保护这些部分不受湿气、冲击的影响。一对引线端子20的前端部不被填充树脂40覆盖,向比壳体30更靠上方突出,与设置于外部装置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
电容器元件10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进行卷绕而形成,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电容器元件10以两端面朝着左右方向的状态容纳在壳体30内。在电容器元件10,在左侧的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镀而形成第1端面电极11,在右侧的端面同样通过锌等金属的喷镀而形成第2端面电极12。
另外,电容器元件10除了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薄膜以外,还可以由蒸镀了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薄膜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10既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中的多个金属的金属化薄膜形成,也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的金属化薄膜形成。
一对引线端子20具有圆杆状,通过由锡等镀覆材料覆盖铜等导电性优异的芯材而形成。一个引线端子20通过钎焊、熔焊等连接方法与第1端面电极11电连接,另一个引线端子20通过钎焊、熔焊等连接方法与第2端面电极12电连接。
壳体30由耐湿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材料例如聚苯硫醚(PPS)形成。此外,壳体30例如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形成。
壳体30具有容纳电容器元件10的容纳部301。在壳体30的上表面,形成与容纳部301相通的开口部302。包围容纳部301的周壁部303由前壁部304、后壁部305、底壁部306、左壁部307和右壁部308构成。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底壁部306在壳体30中位于开口部302的相反侧。左壁部307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对置,右壁部308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2端面电极12对置。
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具有大致正方形状。底壁部306包含:为略微横长的长方形状且平坦的平坦部306a、和从平坦部306a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相连到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的圆弧状的弯曲部306b。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具有其下部的前后的角部被加工成大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的略微纵长的长方形状,使得与前侧以及后侧弯曲的底壁部306的形状对应。
在底壁部306的内面,在左右的端部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各两个共计4个突出部309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即,向开口部302侧突出。突出部309具有前端部被弄圆的圆柱状。由这4个突出部309支撑容纳部301(壳体30)内的电容器元件10,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此外,成为在前后两个突出部309之间嵌入电容器元件10的一部分的状态,因此电容器元件10以在前壁部304与后壁部305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限制其前后的移动(参照图4B)。
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内面,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3个槽部3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3个槽部310中的中央的槽部310内,容纳与电容器元件10连接的引线端子20。另外,有时在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分别连接两个引线端子20。在这样的情况下,在3个槽部310中的前后两个槽部310内,容纳两个引线端子20。槽部310的上端部被设为槽的宽度以及深度大于比其更靠下侧的部分的大槽部310a。大槽部310a的下端的位置被设为向壳体30内注入的填充树脂40的注入量的目标,填充树脂40注入到壳体30内直至到达该位置为止(参照图2)。
在壳体30,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之间设置有给定的间隙。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具有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同样的形状以及大小。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厚度既可以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小,还可以比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大。
壳体3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左壁部3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311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左壁部307和左外壁部311连结的上侧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下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同样地,壳体3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地设置在右壁部3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312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右壁部308和右外壁部312连结的上侧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下侧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
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在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沿着左外壁部311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左第1连结部313位于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前端部,另一个左第1连结部313位于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后端部。此外,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左外壁部311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以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重叠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更靠内侧(靠中央)。
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的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的配置也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的配置相同。
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右第1连结部315具有前后方向的厚度在左壁部307侧以及右壁部308侧的部分大而在左外壁部311侧以及右外壁部312侧的部分小的形状。此外,左第2连结部314以及右第2连结部316在左壁部307侧以及右壁部308侧,与形成于这些壁部307、308的肋317、318连接。
在薄膜电容器1中,在对电容器元件10通电时,电容器元件10振动,会起因于该振动而从电容器元件10产生噪声(轰鸣声)。
图5A以及图5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于说明测定了来自电容器元件10的噪声的结果的图。图5A是用于说明测定条件的图,图5B是示出噪声的测定结果的表。
如图5A所示,将电容器元件10容纳于长方体形状的测定壳体,在电容器元件10的两端面(第1端面电极11、第2端面电极12)朝向的X轴方向和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朝向的Y轴方向上测定了从测定壳体泄漏的噪声。在此,测定壳体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进深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D以及高度尺寸H(Z轴方向的尺寸)分别为W=57.5mm、D=44.5mm以及H=44.5mm,前后、左右以及底的全部壁部的壁厚t为t=1mm。从电容器元件10的端面以及周面到测定器为止的各个距离Lx、Ly为Lx=Ly=10mm。在测定时,使用直流电源以及纹波电源。对于电容器元件10,从直流电源施加DC650V的电压,从纹波电源施加9A的纹波电流。
如图5B所示,作为噪声测定的结果,X轴方向的噪声的声压为75dB,Y轴方向的噪声为70dB。
如上述的测定结果所示那样,在电容器元件10中,从两端面即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噪声比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噪声大。
在薄膜电容器1中,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相对大的噪声被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隔声,进而,从这些壁部307、308泄漏的噪声被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隔声。另一方面,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相对小的噪声被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隔声。另外,在壳体30的开口部302侧,填充树脂40的层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可进行基于该厚的填充树脂40的层的隔声。
此外,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可能还传播到周壁部303(前壁部304、后壁部305、底壁部306、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从而周壁部303振动。
在壳体30中,左壁部3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311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3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312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局部地连结。即,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以及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不是如遍及全周地覆盖壁部的状态,而成为前后以及上下的大部分被开放的状态。因而,在左壁部307振动时,该振动仅经由左第1连结部313和左第2连结部314而稍微传播到左外壁部311。在右壁部308振动时,该振动仅经由右第1连结部315和右第2连结部316而稍微传播到右外壁部312。因而,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此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壳体30,在作为周壁部303的一部分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此能够通过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对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泄漏的噪声进行隔声。由此,能够抑制从壳体30的起因于电容器元件10的振动的噪声的泄漏。
此外,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即便来自电容器元件10的振动传播,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振动,该振动也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而,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壳体30的噪声的泄漏。
进而,在壳体30,在与产生相对大的噪声的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对置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在与产生相对小的噪声的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的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的外侧不设置外壁部。由此,能够在尽量抑制设为双重的壁构造所引起的壳体30的尺寸增加的同时降低从壳体30泄漏的噪声。
进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分别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重叠,因此能够通过使用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的模具的树脂成型来容易地形成壳体30。
进而,在前后方向上,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相对地位于外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相对地位于内侧,因此在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上侧,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刚性提高,在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下侧,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刚性提高,作为整体,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外的刚性提高。因而,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不易振动。
另外,在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靠端)的情况下,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靠中央)的部分的刚性变弱,内侧容易振动。反之,在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靠中央)的情况下,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靠端)的部分的刚性变弱,外侧容易振动。
进而,在壳体30内,电容器元件10通过4个突出部309被支撑为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直接与底壁部306接触。由此,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不易传播到底壁部306,底壁部306不易振动。另外,只要将电容器元件10支撑为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突出部309的形状以及个数就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以及个数。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的应用例也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50的立体图。图7A以及图7B分别是本变更例涉及的壳体50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8A以及图8B分别是图7A的A-A′剖视图以及B-B′剖视图。
也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0而本变更例的壳体50配备于薄膜电容器1。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2壁部”对应。此外,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1壁部”对应。进而,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外壁部”对应。进而,左第1连结部515、右第1连结部517、前第1连结部519以及后第1连结部521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壁连结部”以及“第1连结部”对应。进而,左第2连结部516、右第2连结部518、前第2连结部520以及后第2连结部522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壁连结部”以及“第2连结部”对应。
壳体50由耐湿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材料例如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形成。
壳体50具有容纳电容器元件10的容纳部501,开口部502与容纳部501相通。包围容纳部501的周壁部503由前壁部504、后壁部505、底壁部506、左壁部507和右壁部508构成。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底壁部506在壳体50中位于开口部502的相反侧。左壁部507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对置,右壁部508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2端面电极12对置。
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具有大致正方形状。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具有略微纵长的长方形状。
在底壁部506的内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0的底壁部306同样地设置有4个突出部509。通过这4个突出部509支撑容纳部501(壳体50)内的电容器元件10,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506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成为在前后两个突出部509之间嵌入电容器元件10的一部分的状态,因此电容器元件10以在前壁部504与后壁部505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限制其前后的移动(参照图8B)。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内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0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同样地设置有3个槽部510,槽部510的上端部被设为大槽部510a。
在壳体50,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在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与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之间、和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与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之间设置有给定的间隙。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具有与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同样的形状以及大小。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的厚度既可以与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小,还可以比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大。
壳体5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左壁部5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511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左壁部507和左外壁部511连结的上侧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和下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此外,壳体5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右壁部5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512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右壁部508和右外壁部512连结的上侧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和下侧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进而,壳体5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前壁部504的外缘部与前外壁部513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前壁部504和前外壁部513连结的上侧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和下侧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进而,壳体50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后壁部505的外缘部与后外壁部514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后壁部505和后外壁部514连结的上侧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和下侧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
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在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沿着左外壁部511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左第1连结部515位于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前端部,另一个左第1连结部515位于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后端部。此外,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左外壁部511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更靠内侧(靠中央),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重叠。
右壁部508与右外壁部512之间的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的配置也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的配置相同。
左第1连结部515以及右第1连结部517具有前后方向的厚度在左壁部507侧以及右壁部508侧的部分大而在左外壁部511侧以及右外壁部512侧的部分小的形状。此外,左第2连结部516以及右第2连结部518在左壁部507侧以及右壁部508侧,与形成于这些壁部507、508的肋523、524连接。
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在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沿着前外壁部513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前第1连结部519位于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左端部,另一个前第1连结部519位于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右端部。此外,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前外壁部513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更靠内侧(靠中央),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重叠。
后壁部505与后外壁部514之间的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以及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的配置也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以及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的配置相同。
在具备壳体50的薄膜电容器1中,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相对大的噪声被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隔声,进而,从这些壁部507、508泄漏的噪声被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隔声。另一方面,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相对小的噪声被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隔声。进而,从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泄漏的噪声被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隔声。另外,在壳体50的开口部502侧,填充树脂40的层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可进行基于该厚的填充树脂40的层的隔声。
此外,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可能还传播到周壁部503(前壁部504、后壁部505、底壁部506、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从而周壁部503振动。
在壳体50中,左壁部5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511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5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512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因此从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同样地,在壳体50中,前壁部504的外缘部与前外壁部513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和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被局部地连结,后壁部505的外缘部与后外壁部514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和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因此从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
在本变更例中,在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对置的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外侧设置有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不仅如此,在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的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外侧也设置有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因此壳体5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0相比,其前后方向的尺寸略有增加,但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的泄漏。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也可以是,壳体50在底壁部506的外侧设置有底外壁部,并且设置为与该底壁部506具有间隙,底壁部506的外缘部和底外壁部的外缘部局部地被多个连结部连结。即,也可以在壳体50的周壁部503的几乎全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壁部。如此一来,壳体50不仅在前后方向上还在上下方向上尺寸略有增加,但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噪声的泄漏。
<其他变更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中,也可以使吸音材料介于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以及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对于吸音材料,能够使用玻璃棉、岩棉、毛毡等已知的吸音材料。由此,可期待从壳体30的噪声的泄漏被进一步抑制。同样地,在变更例的壳体50中,也可以使吸音材料介于左壁部507与左外壁部511之间、右壁部508与右外壁部512之间、前壁部504与前外壁部513之间以及后壁部505与后外壁部514之间。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端面电极”对应。此外,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2壁部”对应。进而,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1壁部”对应。进而,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外壁部”对应。
不过,上述记载终究以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为目的,权利要求书并非通过上述建立对应完全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9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40被填充之前的薄膜电容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在中央部被切断的薄膜电容器100的主视剖视图。图11A以及图11B分别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31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2A以及图12B分别是图11A的A-A′剖视图以及B-B′剖视图。另外,在图10中,方便起见,填充树脂40设为透明的状态,仅其上面部分用斜线绘制。此外,在图12B中,方便起见,电容器元件10的外形由单点划线示出。
薄膜电容器100具备电容器元件10、一对引线端子20、壳体31、和填充树脂40。如图10那样,在壳体31内容纳有连接了一对引线端子20的电容器元件10,并填充有填充树脂40。填充树脂40例如由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构成,以熔融状态注入到壳体31内,通过壳体31被加热而固化。填充树脂40覆盖电容器元件10和一对引线端子20,保护这些部分不受湿气、冲击的影响。一对引线端子20的前端部不被填充树脂40覆盖,向比壳体31更靠上方突出,与设置于外部装置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
电容器元件10以及一对引线端子2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壳体31由耐湿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材料例如聚苯硫醚(PPS)形成。此外,壳体31例如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形成。
壳体31具有容纳电容器元件10的容纳部301。在壳体31的上表面,形成与容纳部301相通的开口部302。包围容纳部301的周壁部303由前壁部304、后壁部305、底壁部306、左壁部307和右壁部308构成。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底壁部306在壳体31中位于开口部302的相反侧。左壁部307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对置,右壁部308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2端面电极12对置。
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具有大致正方形状。底壁部306包含:为略微横长的长方形状且平坦的平坦部306a、和从平坦部306a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相连到前壁部304以及后壁部305的圆弧状的弯曲部306b。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具有其下部的前后的角部被加工成大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的略微纵长的长方形状,使得与前侧以及后侧弯曲的底壁部306的形状对应。
在底壁部306的内面,在左右的端部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各两个共计4个突出部309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即,向开口部302侧突出。突出部309具有前端部被弄圆的圆柱状。由这4个突出部309支撑容纳部301(壳体31)内的电容器元件10,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此外,成为在前后两个突出部309之间嵌入电容器元件10的一部分的状态,因此电容器元件10以在前壁部304与后壁部305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限制其前后的移动(参照图12B)。
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内面,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3个槽部3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3个槽部310中的中央的槽部310内,容纳与电容器元件10连接的引线端子20。另外,有时在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分别连接两个引线端子20。在这样的情况下,在3个槽部310中的前后两个槽部310内,容纳两个引线端子20。槽部310的上端部被设为槽的宽度以及深度大于比其更靠下侧的部分的大槽部310a。大槽部310a的下端的位置被设为向壳体31内注入的填充树脂40的注入量的目标,填充树脂40注入到壳体31内直至到达该位置为止(参照图10)。
在壳体31,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在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之间设置有给定的间隙。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厚度既可以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小,还可以比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厚度大。
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与壳体31的外侧、即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分离的形状。因而,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对置的各内壁面311a、312a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面。
壳体3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左壁部3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311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左壁部307和左外壁部311连结的上侧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下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同样地,壳体3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右壁部3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312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右壁部308和右外壁部312连结的上侧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下侧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
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在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沿着左外壁部311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左第1连结部313位于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前端部,另一个左第1连结部313位于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后端部。此外,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左外壁部311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左壁部307以及左外壁部311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更靠内侧(靠中央),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重叠。
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的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的配置也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的配置相同。
在薄膜电容器100中,在对电容器元件10通电时,电容器元件10振动,会起因于该振动而从电容器元件10产生噪声(轰鸣声)。
图13A以及图13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于说明测定了来自电容器元件10的噪声的结果的图。图13A是用于说明测定条件的图,图13B是示出噪声的测定结果的表。
如图13A所示,将电容器元件10容纳于长方体形状的测定壳体,在电容器元件10的两端面(第1端面电极11、第2端面电极12)朝向的X轴方向和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朝向的Y轴方向上测定了从测定壳体泄漏的噪声。在此,测定壳体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W、进深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D以及高度尺寸H(Z轴方向的尺寸)分别为W=57.5mm、D=44.5mm以及H=44.5mm,前后、左右以及底的全部壁部的壁厚t为t=1mm。从电容器元件10的端面以及周面到测定器为止的各个距离Lx、Ly为Lx=Ly=10mm。在测定时,使用直流电源以及纹波电源。对于电容器元件10,从直流电源施加DC650V的电压,从纹波电源施加9A的纹波电流。
如图13B所示,作为噪声测定的结果,X轴方向的噪声的声压为75dB,Y轴方向的噪声为70dB。
如上述的测定结果所示那样,在电容器元件10中,从两端面即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噪声比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噪声大。
在薄膜电容器100中,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相对大的噪声被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隔声,进而,从这些壁部307、308泄漏的噪声被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隔声。另一方面,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相对小的噪声被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隔声。另外,在壳体31的开口部302侧,填充树脂40的层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可进行基于该厚的填充树脂40的层的隔声。
在此,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泄漏的声音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碰撞并反射。此时,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各内壁面311a、312a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面,因此在各内壁面311a、312a反射的声音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侧改变方向,从而朝向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由此,反射声不易扩展到壳体31的外方向,容易封闭在壳体31的内部。
此外,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可能还传播到周壁部303(前壁部304、后壁部305、底壁部306、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从而周壁部303振动。
在壳体31中,左壁部3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311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3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312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局部地连结。即,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以及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不是如遍及全周地覆盖壁部的状态,而成为前后以及上下的大部分被开放的状态。因而,在左壁部307振动时,该振动仅经由左第1连结部313和左第2连结部314而稍微传播到左外壁部311,在右壁部308振动时,该振动仅经由右第1连结部315和右第2连结部316而稍微传播到右外壁部312。因而,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此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壳体31,在作为周壁部303的一部分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此能够通过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对从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泄漏的噪声进行隔声。由此,能够抑制从壳体31的起因于电容器元件10的振动的噪声的泄漏。
此外,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各内壁面311a、312a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面,在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各内壁面311a、312a反射的声音不易扩展到壳体31的外方向,容易封闭在壳体31的内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壳体31的噪声的泄漏。
进而,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即便来自电容器元件10的振动传播,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振动,该振动也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因而,从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壳体31的噪声的泄漏。
另外,在这样设为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局部地连结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以及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其外周部分被开放得大。因而,若来自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反射声扩展到外方,则声音容易泄漏到壳体31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结构中,设为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各内壁面311a、312a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面,由此反射声不易扩展到外方的结构,因此尤其能够期待从壳体31的声音泄漏的显著的抑制效果。
进而,在壳体31,在与产生相对大的噪声的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对置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的外侧设置有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在与产生相对小的噪声的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的前壁部304、后壁部305以及底壁部306的外侧不设置外壁部。由此,能够在尽量抑制设为双重的壁构造所引起的壳体31的尺寸增加的同时降低从壳体31泄漏的噪声。
进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分别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重叠,因此能够通过使用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的模具的树脂成型来容易地形成壳体31。
进而,在前后方向上,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相对地位于外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相对地位于内侧,因此在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上侧,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刚性提高,在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下侧,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刚性提高,作为整体,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外的刚性提高。因而,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不易振动。
另外,在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靠端)的情况下,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靠中央)的部分的刚性变弱,内侧容易振动。反之,在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靠中央)的情况下,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靠端)的部分的刚性变弱,外侧容易振动。
进而,在壳体31内,电容器元件10通过4个突出部309被支撑为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直接与底壁部306接触。由此,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不易传播到底壁部306,底壁部306不易振动。另外,只要将电容器元件10支撑为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306之间形成间隙,突出部309的形状以及个数就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以及个数。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的应用例也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壳体51的立体图。图15A以及图15B分别是变更例涉及的壳体51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6A以及图16B分别是图15A的A-A′剖视图以及B-B′剖视图。
也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1而本变更例的壳体51配备于薄膜电容器100。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2壁部”对应。此外,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1壁部”对应。进而,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外壁部”对应。
壳体51由耐湿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材料例如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形成。
壳体51具有容纳电容器元件10的容纳部501,开口部502与容纳部501相通。包围容纳部501的周壁部503由前壁部504、后壁部505、底壁部506、左壁部507和右壁部508构成。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底壁部506在壳体51中位于开口部502的相反侧。左壁部507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对置,右壁部508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2端面电极12对置。
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具有大致正方形状。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具有略微纵长的长方形状。
在底壁部506的内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1的底壁部306同样地设置有4个突出部509。通过这4个突出部509支撑容纳部501(壳体51)内的电容器元件10,在电容器元件10与底壁部506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成为在前后两个突出部509之间嵌入电容器元件10的一部分的状态,因此电容器元件10以在前壁部504与后壁部505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限制其前后的移动(参照图16B)。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内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1的左壁部307以及右壁部308同样地设置有3个槽部510,槽部510的上端部被设为大槽部310a。
在壳体51,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在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在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与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之间、和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与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之间设置有给定的间隙。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具有与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同样的形状以及大小。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的厚度既可以与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小,还可以比左壁部507、右壁部508、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厚度大。
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与壳体51的外侧、即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分离的形状。因而,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的与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对置的各内壁面511a、512a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向壳体51的外侧突出的面。同样地,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与壳体51的外侧、即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分离的形状。因而,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的与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对置的各内壁面513a、514a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呈曲线地弯曲为向壳体51的外侧突出的面。
壳体5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左壁部5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511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左壁部507和左外壁部511连结的上侧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和下侧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此外,壳体5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右壁部5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512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右壁部508和右外壁部512连结的上侧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和下侧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进而,壳体5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前壁部504的外缘部与前外壁部513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前壁部504和前外壁部513连结的上侧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和下侧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进而,壳体51包含局部地(断续地)设置在后壁部505的外缘部与后外壁部514的外缘部之间并将后壁部505和后外壁部514连结的上侧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和下侧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
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在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沿着左外壁部511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左第1连结部515位于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前端部,另一个左第1连结部515位于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后端部。此外,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左外壁部511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左壁部507以及左外壁部511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更靠内侧(靠中央),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重叠。
右壁部508与右外壁部512之间的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以及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的配置也与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以及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的配置相同。
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在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沿着前外壁部513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一个前第1连结部519位于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左端部,另一个前第1连结部519位于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右端部。此外,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以在上下方向(沿着前外壁部513的壁面并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前壁部504以及前外壁部513的下端部,在该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更靠内侧(靠中央),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重叠。
后壁部505与后外壁部514之间的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以及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的配置也与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以及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的配置相同。
在具备壳体51的薄膜电容器100中,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产生的相对大的噪声被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隔声,进而,从这些壁部507、508泄漏的噪声被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隔声。另一方面,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产生的相对小的噪声被前壁部504、后壁部505以及底壁部506隔声。进而,从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泄漏的噪声被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隔声。另外,在壳体51的开口部502侧,填充树脂40的层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可进行基于该厚的填充树脂40的层的隔声。
在此,从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泄漏的声音与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碰撞并反射。此时,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的各内壁面511a、512a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51的外侧突出的面,因此在各内壁面511a、512a反射的声音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侧改变方向,从而朝向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由此,反射声不易扩展到壳体51的外方向,容易封闭在壳体51的内部。同样地,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的各内壁面513a、514a也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51的外侧突出的面,因此在这些各内壁面513a、514a反射的声音也容易封闭在壳体51的内部。
此外,在电容器元件10振动时,该振动可能还传播到周壁部503(前壁部504、后壁部505、底壁部506、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从而周壁部503振动。
在壳体51中,左壁部507的外缘部与左外壁部511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515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516被局部地连结,右壁部508的外缘部与右外壁部512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517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518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因此从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同样地,在壳体51中,前壁部504的外缘部与前外壁部513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前第1连结部519和两个前第2连结部520被局部地连结,后壁部505的外缘部与后外壁部514的外缘部之间仅通过两个后第1连结部521和两个后第2连结部522被局部地连结。因而,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振动不易传播到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因此从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不易产生起因于振动的噪声。
在本变更例中,在与电容器元件10的第1端面电极11以及第2端面电极12对置的左壁部507以及右壁部508的外侧设置有左外壁部511以及右外壁部512,不仅如此,在与电容器元件10的周面13对置的前壁部504以及后壁部505的外侧也设置有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因此壳体5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1相比,其前后方向的尺寸略有增加,但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的泄漏。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也可以是,壳体51在底壁部506的外侧设置有底外壁部,并且设置为与该底壁部506具有间隙,底壁部506的外缘部和底外壁部的外缘部局部地被多个连结部连结。即,也可以在壳体51的周壁部503的几乎全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壁部。如此一来,壳体51不仅在前后方向上还在上下方向上尺寸略有增加,但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噪声的泄漏。在该情况下,期望底外壁部被设为与左外壁部511等同样的弯曲形状。
<其他变更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31中,也可以使吸音材料介于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以及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对于吸音材料,能够使用玻璃棉、岩棉、毛毡等已知的吸音材料。由此,可期待从壳体31的噪声的泄漏被进一步抑制。同样地,在变更例的壳体51中,也可以使吸音材料介于左壁部507与左外壁部511之间、右壁部508与右外壁部512之间、前壁部504与前外壁部513之间以及后壁部505与后外壁部514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形状。然而,也可以如图17A所示,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形状。进而,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也可以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双方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形状(三维弯曲形状)。即便在壳体51的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也可进行同样的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的壁部整体被设为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弯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各内壁面311a、312a形成为弯曲面。然而,为了不将反射声扩展到壳体31的外方向,各内壁面311a、312a只要是随着从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与左壁部307或右壁部308分离的形状即可。因而,也可以如图17B所示,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形成为各内壁面311a、312a成为弯曲面,各外壁面311b、312b成为平坦面。即便在壳体51的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也可进行同样的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即各内壁面311a、312a形成为如呈曲线地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那样的弯曲形状。然而,也可以如图18A、图18B所示,左外壁部311以及右外壁部312、即各内壁面311a、312a是呈直线地折曲为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另外,如图18B那样,在各内壁面311a、312a,如果为小的范围,则可以在中央部存在平坦的面。这一点在各内壁面311a、312a呈曲线地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情况下也同样。即便在壳体51的左外壁部511、右外壁部512、前外壁部513以及后外壁部514,也可进行同样的变更。
进而,也可以对图17A的结构应用图17B、图18A以及图18B的结构。
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壳体30(31),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通过两个左第1连结部313和两个左第2连结部314被连结,右壁部308与右外壁部312之间通过两个右第1连结部315和两个右第2连结部316被连结。然而,也可以设为如左壁部307与左外壁部311之间的外周部分被壁部覆盖而闭塞的结构。即便在壳体50(51)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更。
进而,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左第1连结部313、左第2连结部314、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右第2连结部316在壳体30(31)中各设置两个。然而,左第1连结部313、左第2连结部314、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右第2连结部316的个数并不限定于这些,可以是任意的个数。进而,设置有左第1连结部313以及左第2连结部314(右第1连结部315以及右第2连结部316)的位置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局部地设置在左壁部307(右壁部308)与左外壁部311(右外壁部312)之间,就也可以为任意的位置。同样地,设置于壳体50(51)的左第1连结部515、左第2连结部516、右第1连结部517、右第2连结部518、前第1连结部519、前第2连结部520、后第1连结部521以及后第2连结部522的个数、位置也是可以为任意的个数、位置。
进而,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100)设为在壳体30(31)内容纳一个电容器元件10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此,薄膜电容器1(100)也可以设为在壳体30(31)内容纳多个电容器元件10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10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等而形成,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的两面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薄膜和绝缘薄膜重叠并将其卷绕等而形成电容器元件10。
进而,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在容纳了电容器元件10的壳体30(31)内填充有填充树脂40。然而,也可以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即,在壳体30(31)内不填充填充树脂40,壳体30(31)的开口部302被盖部覆盖,壳体30(31)的内部被密闭。
进而,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例,列举了薄膜电容器1(100)。然而,只要是电容器元件容纳于壳体内的结构的电容器,本公开就也能够应用于薄膜电容器1(100)以外的电容器。
除此之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上方”、“下方”等方向的术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并不表示铅锤方向、水平方向等的绝对方向。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在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气设备等所使用的电容器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10 电容器元件;
11 第1端面电极(端面电极);
12 第2端面电极(端面电极);
30 壳体;
31 壳体;
100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302 开口部;
303 周壁部;
304 前壁部(第2壁部);
305 后壁部(第2壁部);
306 底壁部;
307 左壁部(第1壁部);
308 右壁部(第1壁部);
309 突出部;
311 左外壁部(外壁部);
311a 内壁面;
312 右外壁部(外壁部);
312a 内壁面;
313 左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314 左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315 右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316 右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50 壳体;
51 壳体;
502 开口部;
503 周壁部;
504 前壁部(第2壁部);
505 后壁部(第2壁部);
506 底壁部;
507 左壁部(第1壁部);
508 右壁部(第1壁部);
509 突出部;
511 左外壁部(外壁部);
511a 内壁面;
512 右外壁部(外壁部);
512a 内壁面;
513 前外壁部(外壁部);
513a 内壁面;
514 后外壁部(外壁部);
514a 内壁面;
515 左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516 左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517 右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518 右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519 前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520 前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521 后第1连结部(壁连结部、第1连结部);
522 后第2连结部(壁连结部、第2连结部)。

Claims (7)

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和
壳体,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
所述壳体包含:
周壁部;
外壁部,设置在所述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并且设置为与该周壁部具有间隙;和
多个壁连结部,局部地设置在所述周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用于连结该周壁部和该外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多个壁连结部包含:
两个第1连结部,在沿着所述外壁部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和
两个第2连结部,设置在与所述两个第1连结部不同的位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
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在沿着所述外壁部的壁面并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两个第1连结部和所述两个第2连结部分离地配置,
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时,所述两个第1连结部的各连结部不与所述两个第2连结部的各连结部重叠。
3.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和
壳体,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
所述壳体包含:
周壁部;和
外壁部,设置在所述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并且设置为与该周壁部具有间隙,
所述外壁部的与所述周壁部对置的内壁面具有随着从所述外壁部的外缘部朝向中央部而与所述周壁部分离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在沿着所述周壁部的壁面并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的至少任一个方向上,所述外壁部的所述内壁面呈直线状折曲或者呈曲线状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具有一对端面电极,
所述周壁部包含:一对第1壁部,与所述一对端面电极分别对置;和一对第2壁部,配置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两侧,将所述一对第1壁部之间连结,
在所述一对第1壁部的外侧设置有所述外壁部,在所述一对第2壁部的外侧未设置所述外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具有一对端面电极,
所述周壁部包含:一对第1壁部,与所述一对端面电极分别对置;和一对第2壁部,配置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两侧,将所述一对第1壁部之间连结,
在所述一对第1壁部以及所述一对第2壁部的外侧设置有所述外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部,用于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
所述周壁部具有在所述壳体中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侧的底壁部,
在所述底壁部设置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向所述开口部侧突出,支撑所述电容器元件使得在该电容器元件与所述底壁部之间产生间隙。
CN201880057272.1A 2017-09-20 2018-08-22 电容器 Active CN111066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0330 2017-09-20
JP2017-180331 2017-09-20
JP2017180331 2017-09-20
JP2017-180330 2017-09-20
PCT/JP2018/030886 WO2019058846A1 (ja) 2017-09-20 2018-08-22 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107A true CN111066107A (zh) 2020-04-24
CN111066107B CN111066107B (zh) 2021-12-07

Family

ID=6580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7272.1A Active CN111066107B (zh) 2017-09-20 2018-08-22 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09149B2 (zh)
CN (1) CN111066107B (zh)
WO (1) WO20190588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7620B2 (ja) * 2016-08-09 2020-09-23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6970876B2 (ja) * 2016-11-29 2021-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2923U (zh) * 1979-03-12 1980-09-20
JPH03293710A (ja) * 1990-04-11 1991-12-25 Nichicon Corp 電解コンデンサ
US6021040A (en) * 1998-01-19 2000-02-01 Hitachi,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converter using same
JP2009188313A (ja) * 2008-02-08 2009-08-20 Panasonic Corp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201348937Y (zh) * 2009-02-05 2009-11-18 芜湖市金诚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力电容器的芯组固定结构
CN201812679U (zh) * 2010-08-26 2011-04-27 佛山市顺德区丰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容器外壳
JP5212811B2 (ja) * 2008-10-08 2013-06-19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65154A (ja) * 2012-02-10 2013-08-22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
CN203377105U (zh) * 2013-06-14 2014-01-01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插针式薄膜电容的防爆结构
CN103715375A (zh) * 2012-09-28 2014-04-09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装置
CN204668158U (zh) * 2015-06-17 2015-09-23 铜陵市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电力电容器
CN105097274A (zh) * 2014-12-02 2015-11-25 铜陵翔宇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电容器
CN105097285A (zh) * 2015-09-14 2015-11-25 安徽富吉电容有限责任公司 新型防爆薄膜电容器
WO2015182081A1 (ja) * 2014-05-28 2015-12-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2528B2 (ja) * 1977-04-05 1984-12-20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2009177000A (ja) * 2008-01-25 2009-08-06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2009286326A (ja) * 2008-05-30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機器の収納ケースの振動低減装置
JP6616692B2 (ja) * 2016-01-20 2019-12-0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2923U (zh) * 1979-03-12 1980-09-20
JPH03293710A (ja) * 1990-04-11 1991-12-25 Nichicon Corp 電解コンデンサ
US6021040A (en) * 1998-01-19 2000-02-01 Hitachi,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converter using same
JP2009188313A (ja) * 2008-02-08 2009-08-20 Panasonic Corp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5212811B2 (ja) * 2008-10-08 2013-06-19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348937Y (zh) * 2009-02-05 2009-11-18 芜湖市金诚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力电容器的芯组固定结构
CN201812679U (zh) * 2010-08-26 2011-04-27 佛山市顺德区丰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容器外壳
JP2013165154A (ja) * 2012-02-10 2013-08-22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
CN103715375A (zh) * 2012-09-28 2014-04-09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装置
CN203377105U (zh) * 2013-06-14 2014-01-01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插针式薄膜电容的防爆结构
WO2015182081A1 (ja) * 2014-05-28 2015-12-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5097274A (zh) * 2014-12-02 2015-11-25 铜陵翔宇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电容器
CN204668158U (zh) * 2015-06-17 2015-09-23 铜陵市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电力电容器
CN105097285A (zh) * 2015-09-14 2015-11-25 安徽富吉电容有限责任公司 新型防爆薄膜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58846A1 (ja) 2020-10-22
CN111066107B (zh) 2021-12-07
JP7209149B2 (ja) 2023-01-20
WO2019058846A1 (ja)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9422B2 (en) Film capacitor
CN108352252B (zh) 薄膜电容器
JP4983217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6890233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11066107B (zh) 电容器
JPWO2018051656A1 (ja) コンデンサ
JP7217404B2 (ja) コンデンサ
US20200279690A1 (en) Capacitor
JP7390531B2 (ja) コンデンサ
JP7122657B2 (ja) コンデンサ
WO2018173520A1 (ja) コンデンサ
JP6305731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57223B2 (ja) コンデンサ
CN114072889B (zh) 电容器
CN109997207B (zh) 电容器
US11404212B2 (en) Capacitor
JP2016032048A (ja) 電磁シールド体及び箱体
CN111386583B (zh) 电容器
JP6145690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15088046A (zh) 电子部件保持件及电气设备
JP6933756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349679B2 (ja) コンデンサ
US11908622B2 (en) Capacitor
CN117999621A (zh) 无壳体电容器以及逆变器
JP2013191749A (ja) 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