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517B - 带端子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带端子的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2517B
CN111052517B CN201880056797.3A CN201880056797A CN111052517B CN 111052517 B CN111052517 B CN 111052517B CN 201880056797 A CN201880056797 A CN 201880056797A CN 111052517 B CN111052517 B CN 111052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wire
connection
conductor
relay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6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2517A (zh
Inventor
桥本务
平井宏树
泽田尚
曾根康介
佐波俊和
松永丈宽
竹田康人
池田吉孝
小原一仁
丸山高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2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2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液体从电线的导体之间向连接器端子渗透、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及生产率的带端子的电线。带端子的电线(1)具备连接器端子(2)、电线(3)、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连接器端子(2)配置于插入孔(71),该插入孔(71)设置于连接器壳体(7)。电线(3)由多个导体(31)集束而成。中继导体(4)由一个导体构成,并且将连接器端子(2)与电线(3)电连接。密封构件(5)安装于中继导体(4)的外周,并且配置于插入孔(71),且对密封构件(5)的内周与中继导体(4)的外周之间的缝隙(S1)及密封构件(5)的外周与插入孔(71)的内周之间的缝隙(S2)进行堵塞。

Description

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线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
背景技术
例如,在用于汽车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中,为了进行与控制装置之间的布线而使用带端子的电线。带端子的电线由向连接器壳体插入的连接器端子和与连接器端子连接的由多个导体集束而成的电线构成。在使用带端子的电线进行布线的电子设备中存在暴露于油、水等液体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已知有当电线的与电子设备连接的端部接触液体时,该液体通过毛细管现象向电线的导体之间渗透。
而且,从电线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渗透到导体之间的液体渗透至电线的相反一侧的端部,要进一步向控制装置内侵入。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电线的靠控制装置侧的端部形成由多个线材(导体)构成的芯线露出的芯线露出部,在芯线露出部的线材之间填充阻水剂,通过防水片覆盖填充有该阻水剂的芯线露出部。而且,通过阻水剂,避免液体渗透至设置于电线的端部的连接器端子,由此防止液体向控制装置侵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2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形成芯线露出部,需要将电线的中间位置的绝缘被覆剥离。该剥离需要一边在电线的端部余留绝缘被覆一边进行,作业性差。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进行以下作业:在芯线露出部的线材之间进行了阻水剂的填充后,使该阻水剂固化,进一步通过防水片覆盖填充有阻水剂的芯线露出部。因此,用于制造带端子的电线的工时多,其生产率差。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端子的电线,能够防止液体从电线的导体之间向连接器端子渗透、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及生产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带端子的电线,具备:连接器端子,配置于插入孔,上述插入孔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电线,由多个导体集束而成;中继导体,由一个导体构成,并且将上述连接器端子与上述电线电连接;及密封构件,安装于上述中继导体的外周,并且配置于上述插入孔,且用于将上述密封构件与上述中继导体之间的缝隙及上述密封构件与上述插入孔之间的缝隙堵塞。
发明效果
在上述一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中,使用中继导体进行连接器端子与由多个导体集束而成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在中继导体的外周安装的密封构件,防止液体从电线及中继导体向连接器端子渗透。
在油、水等液体从带端子的电线中的电线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向电线的导体之间渗透、该液体通过毛细管现象向电线的靠连接器端子侧的端部渗透时,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中继导体由一个导体形成,因此没有在导体内形成缝隙,不会产生液体在导体之间渗透之类的现象。
另外,若渗透至电线的导体之间的液体到达中继导体,则该液体在中继导体的外周传递而要渗透至连接器端子。此时,通过密封构件,将密封构件的内周与中继导体的外周之间的缝隙及密封构件的外周与插入孔的内周之间的缝隙堵塞,由此液体无法渗透至连接器端子。由此,可防止液体从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壳体向控制装置等侵入。
另外,能够通过敛紧(压接)、熔焊、钎焊等各种结构进行经由中继导体的连接器端子与电线之间的电连接。另外,在中继导体的外周进行密封构件的安装的工序数少。因此,进行电连接及安装的作业性提高,另外,制造带端子的电线的生产率也提高。
因此,根据上述一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能够防止液体从电线的导体之间向连接器端子渗透,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及生产率。
此外,通过使用多根带端子的电线和设置有多个插入孔的连接器壳体,能够形成汽车等中使用的线束部件。线束部件通过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各插入孔的各带端子的电线相互集束而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插入孔的带端子的电线的截面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插入孔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插入孔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插入孔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插入孔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其他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前述的带端子的电线所涉及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图3所示,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备连接器端子2、电线3、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连接器端子2是在设置于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配置的部件。电线3由多个导体31集束而成。中继导体4由一个导体构成,并且将连接器端子2与电线3电连接。密封构件5安装于中继导体4的外周,并且配置于插入孔71,且对密封构件5的内周与中继导体4的外周之间的缝隙S1及密封构件5的外周与插入孔71的内周之间的缝隙S2进行堵塞。
以下,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详述。
(带端子的电线1)
带端子的电线1在用于将四轮汽车、二轮汽车等汽车中使用的致动器、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布线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控制装置中使用。在连接器壳体7安装有多根带端子的电线1。而且,形成多根带端子的电线1和连接器壳体7一体化而成的线束部件。
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为了将作为搭载于汽车的电子设备的自动变速器连接于作为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而使用。在自动变速器中,使用用于进行自动变速的控制动作的油(工作油)。带端子的电线1中的电线3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与自动变速器的阀体连接。该电线3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浸渍于油内。阀体对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电路的动作进行控制,并具有多个作为致动器的电磁阀和多个滑阀,上述滑阀通过电磁阀的通电及切断通电而滑动。
(连接器壳体7)
供多根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安装的连接器壳体7配置于自动变速器等,并安装于在电子控制单元设置的对象侧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7横向排列形成有多个插入孔71,在上述插入孔71插入并保持连接器端子2。在对象侧连接器设置有与各连接器端子2连接的导体销。
此外,配置于连接器壳体7的各连接器端子2也可以经由对象侧连接器及电线而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另外,安装有多根带端子的电线1的连接器壳体7及对象侧连接器也能够作为用于将阀体与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的中继连接器使用。
(连接器端子2)
连接器端子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连接器端子2由折弯加工后的板金形成。连接器端子2具有供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的导体销插入的插入孔20,作为阴端子发挥功能。此外,也可以是,将连接器端子2作为导体销等阳端子而形成,在对象侧连接器设置供阳端子插入的阴端子。
另外,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端子2形成有与中继导体4的前端部的外周连接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1及与第一端子连接部21相邻并和中继导体4的外周连接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2。本方式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1及第二端子连接部22作为敛紧部形成。第一端子连接部21及第二端子连接部22形成为从周向的两侧包入中继导体4的形状。
在第一端子连接部21的端部形成有咬入中继导体4的前端部的外周的咬入部211。本方式的连接器端子2作为敛紧(压接)于中继导体4的敛紧端子(压接端子)而形成。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器端子2除了通过敛紧以外,还通过熔焊、钎焊等与中继导体4接合。
(电线3)
如图2及图3所示,电线3由集束的多个导体31整体捻合而成的绞合线形成。在多个导体31的整体的外周设置有由绝缘性的橡胶、树脂等形成的绝缘被覆层32。将电线3的与中继导体4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绝缘被覆层32除去,在该端部形成有多个导体31在外周露出的导体部310。此外,多个导体31的露出是指以单体观察电线3时多个导体31形成电线3的最外周部。
图2中,示出在电线3的导体部310连接中继导体4的导体连接部42前的状态。实际上,在导体部310敛紧导体连接部42而使导体部310与导体连接部42接触。
(中继导体4)
如图2及图3所示,中继导体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中继导体4具有供连接器端子2及密封构件5进行安装的安装轴部41和与电线3的靠中继导体4侧的端部连接的导体连接部42。中继导体4具有导体连接部42,由此中继导体4与电线3的连接能够不使用其他端子构件等而简单地进行。本方式的导体连接部42作为敛紧部形成。
另外,中继导体4作为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轴构件形成。在安装轴部41的外周,为了在与导体连接部42之间保持密封构件5而形成有向安装轴部41的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43。导体连接部42作为封闭筒形成,并以有底的圆筒形状形成。导体连接部42为了配置电线3的端部而形成有沿着中继导体4的轴向的有底的配置孔421。导体连接部42具有有底的配置孔421,由此向电线3的导体31之间渗透的液体能够容易留在配置孔421内,液体不易向中继导体4的外周渗透。
导体连接部42具有比安装轴部41的外径大的外径。在配置孔421插入电线3的端部,导体连接部42以缩小外径的方式变形,由此与电线3的端部中的导体部310及绝缘被覆层32的外周连接。密封构件5安装于安装轴部41的外周且凸缘部43与导体连接部42之间的位置。
中继导体4的最小截面积大于电线3的导体部310(多个导体31)的截面积。换言之,中继导体4的安装轴部41及导体连接部42的截面积大于电线3的导体部310的截面积。此处,截面积是指与中继导体4及电线3的长度方向(轴向)L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中继导体4与单芯线相同,由一个导体形成,因此液体不会向中继导体4的内部渗透。长度方向L是指中继导体4延伸的方向。
(密封构件5)
如图2及图3所示,密封构件5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树脂等材料构成。在密封构件5的外周设置有与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的整周接触的密封部51。在密封构件5的中心部形成有供中继导体4的安装轴部41插入的中心孔52。密封构件5的密封部51的外径在带端子的电线1的整体中最大。连接器端子2中的与长度方向(轴向)L正交的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密封部51的外径。
(制造方法)
带端子的电线1能够如以下那样制造(组装)。
首先,在中继导体4的安装轴部41的外周安装密封构件5。此时,将密封构件5的内周与中继导体4的外周之间的缝隙S1堵塞。另外,在进行该安装时,使密封构件5弹性变形而扩径,将该密封构件5从安装轴部41的前端部安装于安装轴部41中的凸缘部43与导体连接部42之间的位置。接着,将中继导体4的安装轴部41的前端部向连接器端子2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1及第二端子连接部22的内侧插入,使用工具等使各端子连接部21、22变形而将各端子连接部21、22敛紧于安装轴部41的前端部的外周。
另外,将电线3的靠连接器端子2侧的端部的绝缘被覆层32除去,使该端部的多个导体31作为导体部310露出。而且,在中继导体4的导体连接部42的配置孔421插入导体部310露出的电线3的靠中继导体4侧的端部,使用工具等使导体连接部42变形,将导体连接部42敛紧于电线3的靠中继导体4侧的端部的外周。这样,制造在电线3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端子2、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的带端子的电线1。
其后,将各带端子的电线1的设置有连接器端子2、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此时,将密封构件5的外周与插入孔71的内周的缝隙S2堵塞。另外,密封构件5通过插入孔71而被压缩,由此密封构件5的内周与中继导体4的外周更加紧贴。
此外,带端子的电线1的组装及带端子的电线1向连接器壳体7的组装通过作业者或者机器人等控制机械来进行。
(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使用中继导体4进行连接器端子2与电线3的电连接,通过安装于中继导体4的外周的密封构件5,防止液体从电线3及中继导体4向连接器端子2渗透。
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线3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与阀体的致动器连接,该端部浸渍于作为阀体所使用的液体的油内。另外,在电线3的多个导体31之间形成有微小的缝隙,油从电线3的靠电子设备侧的端部向该微小的缝隙(电线3的内部)进入。此时,油通过毛细管现象在导体31之间(电线3的内部)向中继导体4侧(控制装置侧)渗透,从电线3的靠中继导体4侧的端部到达至中继导体4的导体连接部42的配置孔421。
由于中继导体4由一个导体形成,所以没有在该导体内形成有缝隙。而且,到达至配置孔421的油不会向中继导体4的内部渗透。因此,到达至配置孔421的油从配置孔421向中继导体4的外周渗透、在中继导体4的外周传递而要渗透至连接器端子2。
此时,如图2所示,通过利用密封构件5将密封构件5的内周与中继导体4的外周之间的缝隙S1及密封构件5的外周与插入孔71的内周之间的缝隙S2堵塞,从而油无法向密封构件5的内周侧及密封构件5的外周侧中的任一个渗透。因此,油无法渗透至连接器端子2。由此,可防止液体从连接器端子2及连接器壳体7向电子控制单元侵入。
另外,经由中继导体4的连接器端子2与电线3的电连接能够通过连接器端子2的各端子连接部21、22的敛紧及中继导体4的导体连接部42的敛紧来进行。另外,密封构件5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安装于中继导体4的安装轴部41的外周,容易实现密封构件5向安装轴部41的外周的安装。密封构件5的安装能够通过一个工序进行,其工序数少。因此,进行电连接及安装的作业性提高,而且制造带端子的电线1的生产率也提高。
因此,根据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能够防止液体从电线3的导体31之间向连接器端子2渗透,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及生产率。
使用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子设备除了成为自动变速器以外,也能够成为利用油、水等液体的各种设备。向带端子的电线1的电线3的导体31之间渗透的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冷却剂(冷却液)等油以外的各种液体。
另外,在油、水等液体从外部向连接器壳体7或者带端子的电线1施加的情况下,密封构件5也能够防止该液体向连接器端子2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在密封构件5的内周及外周均可阻止液体向连接器端子2侵入。
另外,认为油等液体不仅向导体31之间渗透,还向多个导体31与绝缘被覆层32之间渗透。在这种情况下,也通过使用了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结构,防止向多个导体31与绝缘被覆层32之间渗透的液体渗透至连接器端子2。
<实施方式2>
本方式针对将连接器端子2与电线3电连接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的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示出。
如图4及图5所示,本方式的中继导体4以轴形状形成。中继导体4通过在其轴向上截面积大致恒定的实心的圆棒形成。另外,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备用于进行中继导体4与电线3的连接(连结)的连接端子6。
连接端子6具有与中继导体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1和与电线3的端部的导体部3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2。本方式的第一连接部61及第二连接部62作为敛紧部形成。连接端子6将电线3的多个导体31与中继导体4电连接。连接端子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另外,连接端子6由折弯加工后的板金形成。
另外,在从第二连接部62向电线3侧延长的位置形成有与电线3的绝缘被覆层32连接的第三连接部63。本方式的第三连接部63作为敛紧部形成。在第一连接部61的端部形成有咬入中继导体4的外周的咬入部611。在第二连接部62的端部形成有咬入导体部310的外周的咬入部621。第三连接部63形成为从周向的两侧包入电线3的绝缘被覆层32的形状。
如图4及图5所示,本方式的密封构件5除了具有堵塞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的密封部51之外,还具有与设置于连接器端子2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2连接的第一连接外周部53。第一连接外周部53设置于密封构件5的一方的端部,并以比密封构件5的密封部51的外径小的外径形成。本方式的第一连接外周部53作为敛紧外周部形成。
当制造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时,在中继导体4的外周安装密封构件5。接着,将中继导体4的一端部配置于连接器端子2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1内,并且将密封构件5的第一连接外周部53配置于连接器端子2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2内。而且,在中继导体4的一端部敛紧第一端子连接部21,并且在第一连接外周部53敛紧第二端子连接部22。
另外,将中继导体4的另一端部配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内,在中继导体4的另一端部敛紧第一连接部61。接着,将电线3的端部的导体部310配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二连接部62内,将电线3的端部的绝缘被覆层32配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三连接部63内。而且,在导体部310敛紧第二连接部62,并且在绝缘被覆层32敛紧第三连接部63。这样,制造在电线3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端子2、中继导体4、密封构件5及连接端子6的带端子的电线1。
在本方式中,通过使用连接端子6,能够通过简单的形状的圆棒形成中继导体4。另外,通过将连接器端子2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2敛紧于密封构件5的第一连接外周部53,能够将中继导体4中的密封构件5的轴向的位置固定。
针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等,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所示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3>
本方式针对密封构件5及连接端子6的构造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不同的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示出。
如图6所示,本方式的密封构件5除了具有第一连接外周部53之外,还具有与设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四连接部64连接的第二连接外周部54。第一连接外周部53形成于密封构件5的靠连接器端子2侧的端部,第二连接外周部54形成于密封构件5的靠连接端子6侧的端部。
本方式的连接端子6在从第一连接部61向连接器端子2侧延长的位置具有与密封构件5的第二连接外周部54连接的第四连接部64。第四连接部64作为敛紧部形成。第四连接部64以从周向的两侧包入第二连接外周部54的形状形成。
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基本的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在本方式中,在将中继导体4配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内时,将第二连接外周部54配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四连接部64内。而且,在中继导体4敛紧第一连接部61,并且在第二连接外周部54敛紧第四连接部64。该其他带端子的电线1的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
在本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过连接端子6的第四连接部64与密封构件5的第二连接外周部54连接,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中的靠连接端子6侧的端部的构造变稳固。因此,中继导体4中的在密封构件5的靠连接端子6侧的端部的附近部位401能够不易产生对带端子的电线1施加振动等时的应力的集中。由此,能够保护中继导体4免受损伤。
另外,在本方式中,通过将连接端子6的第四连接部64敛紧于密封构件5的第二连接外周部54,能够更稳固地固定密封构件5相对于中继导体4的轴向的位置。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也能够构成为密封构件5不具有第一连接外周部53而具有第二连接外周部54。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密封构件5相对于中继导体4的轴向的位置固定。
针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等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构成要素也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4>
本方式针对连接端子6的构造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不同的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示出。
如图7所示,在本方式的连接端子6形成有与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抵接的突起部65。突起部65能够与插入孔71抵接而将连接端子6支撑于插入孔71内。突起部65从连接端子6中的第一连接部61与第二连接部62之间的位置向连接端子6的外侧突出而形成。外侧是指与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的外侧,换言之是指插入孔71的径向的外侧。另外,突起部65使形成连接端子6的板金的局部在两侧延长而形成。此外,长度方向L是指中继导体4及连接端子6延伸的方向。
此外,在将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插入到插入孔71时,也可以在突起部65与插入孔71之间有微小的间隙(缝隙)。在这种情况下,也在带端子的电线1使用时由于振动等而使突起部65与插入孔71抵接。
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通过密封构件5的密封部51和连接端子6的突起部65被支撑于连接器壳体7的插入孔71。由此,能够使带端子的电线1不易相对于连接器壳体7振动。因此,特别是能够不易在中继导体4中的在密封构件5的靠连接端子6侧的端部的附近部位401产生损伤。
另外,突起部65能够以与插入孔71内抵接的各种形状形成。与不使用连接端子6的情况相比,在使用连接端子6的情况下,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变长。因此,为了使得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不易由于向带端子的电线1传递的振动而振动,设置突起部65较为有效。
突起部65能够设置于在长度方向L上尽可能离开密封构件5的位置、例如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位或者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基端侧部位。基端侧部位是指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上的接近电线3侧的部位。
另外,突起部65能够以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形成。此时,在突起部65抵接于插入孔71时,能够从突起部65对插入孔71产生基于弹性变形的弹力。突起部65能够在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向插入孔71插入时弹性变形。而且,维持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向插入孔71的插入的容易度,使突起部65作用弹力,能够使突起部65更可靠地抵接于插入孔71。
如图8及图9所示,突起部65A也能够通过在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位形成的沿着长度方向L的一个或者多个狭缝(切口)651而成为在狭缝651的两侧形成的多个带状部652。带状部652以长度方向L的两端被支撑于连接端子6的主体部的两端固定的状态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带状部652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位向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的外侧鼓出,在该中间部位形成突起顶点部653,带状部652能够弹性变形。突起顶点部653能够通过使带状部652弯曲而形成。另外,各带状部652的突起顶点部653最向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突出而与插入孔71抵接。
图8及图9所示的多个带状部652形成于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和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一侧这三处位置。而且,三处位置的带状部652全部能够通过突起顶点部653的形成而弹性变形。除此以外,能够弹性变形的带状部652例如能够仅在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也能够仅在高度方向的一侧形成。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能够在多个带状部652彼此之间形成不构成突起部65A的加强用带状部654。加强用带状部654能够与长度方向L平行地形成。加强用带状部654能够在绕沿着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形成于带状部652彼此之间。另外,也可以将多个带状部652中的任一个作为不构成突起部65A的加强用带状部654。
由于在连接端子6形成狭缝651,可能使连接端子6的电阻值变高、并且连接端子6的强度变低。因此,通过在连接端子6与带状部652一起还形成加强用带状部654,能够将连接端子6的电阻值维持得较低,并且能够将连接端子6的强度维持得尽可能高。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多个突起部65B也能够通过在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基端部中形成于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基端的一个或者多个切口655切开而形成。多个突起部65B能够在与长度方向L呈角度的方向上弯曲而形成。多个突起部65B通过具有一端被连接端子6的主体部支撑的悬臂式的形状而能够弹性变形。
此时,当将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插入到插入孔71时突起部65B的前端部抵接于插入孔71时,该突起部65B的前端部能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从突起部65B对插入孔71作用弹力。另外,突起部65B的形成数能够仅为一个,也能够为两个以上。在图12及图13中,示出形成三个突起部65B的情况。
另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突起部65C也能够以在连接端子6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位中通过狭缝(切口)656将连接端子6的局部切开、长度方向L的一端被支撑于连接端子6的主体部的悬臂式的状态形成。此时,在突起部65C的与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构成连接端子6的主体部的导通部657。
在这种情况下,突起部65C也能够弹性变形,能够作用弹力而与插入孔71抵接。另外,为了使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向插入孔71的插入变容易,突起部65C从长度方向L的前端侧(连接器端子2侧)朝向基端侧(电线3侧)从连接端子6的主体部倾斜地突出。
此外,突起部65、65A、65B、65C不仅可以能够弹性变形,也可以几乎不弹性变形。此时,在将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部分插入到插入孔71时,在突起部65与插入孔71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换言之,突起部不仅能够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特性,也能够不具有弹簧特性。
本方式的突起部65、65A、65B、65C也可以设置于实施方式2、3所示的连接端子6。针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中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等,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5>
本方式针对中继导体4及密封构件5的构造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不同的带端子的电线1进行示出。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本方式的中继导体4中,安装密封构件5的部位的周边与其他部位相比直径扩大地形成。密封构件5由整体为圆环形状且截面为圆形状的橡胶制的O型密封圈构成。中继导体4具有与设置于连接器端子2的第二端子连接部22连接的第一轴部44、与设置于连接端子6的第四连接部64连接的第二轴部45及与第一轴部44及第二轴部45相比直径扩大的扩径部46。第一轴部44、第二轴部45及扩径部46均具有圆形状的截面。
在扩径部46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位形成有为了安装O型密封圈而缩径的槽部461。O型密封圈通过配置于槽部461而进行相对于中继导体4的轴向的定位。连接器端子2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1及第二端子连接部22敛紧于中继导体4的第一轴部44。连接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及第四连接部64敛紧于中继导体4的第二轴部45。
在本方式中,带端子的电线1也能够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地制造。在本方式中,密封构件5使用作为标准品的O型密封圈,由此能够减少密封构件5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使用O型密封圈,与实施方式2~4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中继导体4的长度。
针对本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等,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同。
本发明不只是限定于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另外构成不同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包括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例等。

Claims (5)

1.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
连接器端子,配置于插入孔,所述插入孔设置于连接器壳体;
电线,由多个导体集束而成;
中继导体,由一个导体构成,并且将所述连接器端子与所述电线电连接;及
密封构件,安装于所述中继导体的外周,并且配置于所述插入孔,且用于将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中继导体之间的缝隙及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插入孔之间的缝隙堵塞,
所述中继导体以轴状形成,
所述中继导体和所述电线由连接端子连结,所述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中继导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电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密封构件具有:
连接外周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连接部及设置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及
密封部,堵塞所述插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所述连接外周部由与所述端子连接部连接的第一连接外周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外周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在所述连接端子形成有与所述插入孔抵接的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所述中继导体具有:第一轴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连接部连接;第二轴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及扩径部,与所述第一轴部及所述第二轴部相比直径扩大,
所述密封构件由安装于所述扩径部的O型密封圈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中,
所述中继导体具有:第一轴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连接部连接;第二轴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及扩径部,与所述第一轴部及所述第二轴部相比直径扩大,
所述密封构件由安装于所述扩径部的O型密封圈构成。
CN201880056797.3A 2017-09-21 2018-09-20 带端子的电线 Active CN111052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1592 2017-09-21
JP2017181592 2017-09-21
PCT/JP2018/034884 WO2019059301A1 (ja) 2017-09-21 2018-09-20 端子付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517A CN111052517A (zh) 2020-04-21
CN111052517B true CN111052517B (zh) 2021-09-14

Family

ID=6581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6797.3A Active CN111052517B (zh) 2017-09-21 2018-09-20 带端子的电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5865B2 (zh)
JP (1) JP7095702B2 (zh)
CN (1) CN111052517B (zh)
DE (1) DE112018005377T5 (zh)
WO (1) WO2019059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4182B2 (ja) * 2020-04-20 2024-01-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電線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CN111509452B (zh) * 2020-04-23 2021-09-28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连接器及其密封接触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1574B2 (en) * 2012-08-07 2016-03-0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rimp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or, wire harnes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rimp termin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WO2017015285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Molex, Llc Terminal fit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5003A (ja) * 1997-06-03 1998-1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JP3832114B2 (ja) * 1998-12-02 2006-10-11 株式会社戸上電機製作所 碍子、中心導体及びそれらを使用した口出部の接続構造体
JP4381872B2 (ja) * 2004-04-09 2009-1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圧着方法
JP2005346940A (ja) 2004-05-31 2005-12-15 Yazaki Corp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構造
JP2007294155A (ja) * 2006-04-21 2007-11-08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計器端子スリーブ
JP5320809B2 (ja) 2008-05-08 2013-10-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止水構造および止水部の形成方法
EP2278666A4 (en) * 2008-05-15 2014-04-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HYDROFUGE STRUCTURE FOR WIRE HARNESS
JP5157632B2 (ja) * 2008-05-15 2013-03-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RU2414782C2 (ru) * 2009-02-26 2011-03-20 Анатолий Федорович Крутин Способ соединения проводов с контактами электросоединителей
JP2011198655A (ja) * 2010-03-19 2011-10-06 Yazaki Corp 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接続構造
JP5679551B2 (ja) * 2010-10-07 2015-03-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JP5875136B2 (ja) 2011-03-04 2016-03-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505793B1 (ko) 2013-02-24 2015-03-24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선 접속 구조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전선 접속 구조체
JP2014211954A (ja) * 2013-04-17 2014-11-13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圧縮端子
JP2015011950A (ja) * 2013-07-02 2015-0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6267996B2 (ja) * 2014-02-27 2018-01-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CN205429263U (zh) * 2014-11-20 2016-08-03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插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1574B2 (en) * 2012-08-07 2016-03-0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rimp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or, wire harnes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rimp termin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WO2017015285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Molex, Llc Terminal fit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517A (zh) 2020-04-21
US11205865B2 (en) 2021-12-21
DE112018005377T5 (de) 2020-06-18
WO2019059301A1 (ja) 2019-03-28
US20200259275A1 (en) 2020-08-13
JPWO2019059301A1 (ja) 2020-10-15
JP7095702B2 (ja)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7525B2 (ja) 壁貫通型の密閉電気接続部の製造装置
US10355395B2 (en) Wire with terminal
US7828596B2 (en) Microencapsulation seal for coaxial cable connector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CN111295805A (zh) 线束部件
CN110021828B (zh) 带端子的电线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US5532436A (en) Method of installing and holding cable sealing components into an outlet
JP5369637B2 (ja)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052517B (zh) 带端子的电线
WO2015122270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US9906003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plicing shielded wire cables
US20150270696A1 (en)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for insulation-coated electrical wire, and wire harness
JP2010170706A (ja) コネクタ
CN107465313B (zh) 马达的定子组装方法、马达的定子构造、以及压接端子
CN111480396B (zh) 用于车辆用天线装置的缆线连接构造
JP2006294514A (ja) シールド金具及び該シールド金具を備えたシールド構造
CN105449915B (zh) 电动机及通电压接方法
JP4813973B2 (ja) 接続部材
JP7233229B2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7796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H11329521A (ja) 接続端子の電線保持構造
CN115443583A (zh) 带端子的电线及带连接器的电线
JP4933246B2 (ja) 接続部材及び該接続部材を用いたハーネス接続体
JP2014164848A (ja) 圧着端子、圧着接続構造体、コネクタ、及び圧着端子の圧着方法
JP2005146907A (ja) 高圧コード装置
JP2019036463A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