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187A - 中空的部件 - Google Patents

中空的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187A
CN111051187A CN201780094334.1A CN201780094334A CN111051187A CN 111051187 A CN111051187 A CN 111051187A CN 201780094334 A CN201780094334 A CN 201780094334A CN 111051187 A CN111051187 A CN 111051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ending
filling
hollow member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43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187B (zh
Inventor
广濑智史
中泽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1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2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a foamable synthetic material or metal being added in situ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S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N GENERAL; STRUCTURES BUILT-UP FROM SUCH ELEMENTS, IN GENERAL
    • F16S3/00Elongated members, e.g. profiled members; Assemblies thereof; Gratings or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中空的部件,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具备:中空的金属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弯曲引起部;以及树脂件,由杨氏模量20MPa以上的树脂构成,与上述金属部件密接地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

Description

中空的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空的部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铁路车辆、飞机或建物等的构造物的形成方法之一,有由相当于骨架的框架和其他的构造部件(外皮等)形成构造物的方法。对于这样的框架,典型的是从构造物的强度改善及成本抑制的观点,要求高强度化及轻量化。例如,关于汽车,从碰撞安全性能的维持或改善及燃耗改善的观点,推进了形成框架的钢板的高强度化及薄壁化。
此外,为了在汽车碰撞时等抑制框架的变形,有在该框架的内侧填充由发泡树脂件等形成的填充部件的情况。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框架的内侧无间隙地配置填充部件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8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汽车的碰撞时那样在框架上施加载荷的情况下,框架变形。此时,在框架的截面中发生变形。将该变形称作截面变形。并且,如果对框架施加的载荷超过规定值,则在框架发生压曲,框架的耐载荷性能显著地下降。所述的发生压曲,是弯曲。在此情况下,有可能不能确保对于框架设想的能量吸收量。
可以考虑将填充部件填充到框架的内部空间来抑制框架的截面变形。但是,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那样将填充部件过度地填充,则作为能量吸收量的改善的代价而使框架的重量增加。
因此,本发明者们考虑到以下是有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由填充部件带来的能量吸收量的改善的质量效率,并且抑制作为使框架的能量吸收量减少的因素的面外变形。但是,关于用来抑制面外变形并使框架的能量吸收量改善的填充部件的有效的配置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任何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较高的质量效率实现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的、新且改良的中空的部件。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的部件,具备:中空的金属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弯曲引起部;以及树脂件,由杨氏模量20MPa以上的树脂构成,与上述金属部件密接地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
也可以是,上述金属部件具有底壁部、从上述底壁部的两端立起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上述底壁部对置的顶壁部,由上述底壁部、上述一对侧壁部及上述顶壁部形成闭截面。
也可以是,上述树脂件与上述底壁部或上述顶壁部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地配置。
也可以是,上述树脂件与上述一对侧壁部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地配置。
也可以是,在上述金属部件的内侧,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接合地配置第2金属板。
也可以是,上述树脂件与上述第2金属板密接地配置。
也可以是,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具有孔部,上述树脂件由发泡树脂构成,上述树脂件贯通上述孔部而与上述第1金属板的外表面及内表面的两面密接地配置。
也可以是,上述孔部的孔缘端位于比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靠上述金属部件的内方侧。
也可以是,上述孔部是上述孔部的孔缘端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的外侧朝向内侧突出的内缘翻边孔(毛口磨光孔)。
也可以是,在上述孔部,设有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相比向上述金属部件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陷部;上述孔部设在上述凹陷部的内部。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上述金属部件的全塑性力矩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变化的部分。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由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的重心形成的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上述重心的轨迹的曲率半径为260mm以下的部分。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板厚变化部。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设有凹部的部分。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设有凸部的部分。
上述弯曲引起部也可以是设有孔部的部分。
上述树脂件也可以以将上述弯曲引起部及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来配置。
也可以是,在从上述弯曲引起部到上述树脂件的上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距离为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高度的2分之1以下的范围内,上述树脂件以将上述弯曲引起部及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是,上述树脂件在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中,在由从上述截面的重心朝向上述弯曲引起部的方向定义的上述截面的高度方向上被配置在比将上述截面2等分的边界更靠有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一侧。
也可以是,上述树脂件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一部分,而没有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的另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在载荷的输入时由弯曲引起部引起弯曲变形,另一方面,通过配置在弯曲引起部的树脂件,能够抑制在弯曲变形发生时在弯曲引起部发生的面外变形。由此,载荷的输入时的中空的部件的面外变形被抑制,所以能够以在设计阶段中设想的水平维持由中空的部件的截面发挥的耐载荷性能。因此,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改善)。此外,由于必须将面外变形限制的地方被限定于弯曲引起部或其周围,所以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改善)。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实现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应用对象的汽车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的一例的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将中空部件的截面的重心的轨迹可视化的示意图。
图5是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框架的II-II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框架的III-III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8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9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0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体图。
图12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框架的V-V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框架的VI-VI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6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7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8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变形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19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变形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0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框架的VIII-VIII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24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5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6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7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8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5配置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9是用来说明有关该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及第5配置例的变形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作用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有关该变形例的框架的作用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7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3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0是图39所示的框架的XIII-XIII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41是图39所示的框架的XIV-XIV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4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43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与孔部对置而设置的填充部件的变形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44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45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47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48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49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5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5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53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4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5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6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7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凹部的形状及大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8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9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6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6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62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3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4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5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6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凸部的形状及大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7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8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板厚变化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9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薄壁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3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74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75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强度变化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6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弯曲部及孔部的组合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7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弯曲部及孔部的组合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8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弯曲部及孔部的组合的例子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9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在中空部件的内侧将加强件在长度方向上相离而并列设置的结构例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8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的第1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8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的第2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8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的第3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83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弯曲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84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弯曲部)和填充部件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85是表示中空部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6是表示中空部件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87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孔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88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凹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89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凸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0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板厚变化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1是表示设在框架上的弯曲引起部(不同强度部)和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2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的具体例的平面图。
图93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的另一具体例的平面图。
图94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的另一具体例的平面图。
图95是表示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框架及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6是表示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框架及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7是表示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框架及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8是表示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框架及填充部件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比较例2及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弯曲部的截面形状的碰撞模拟前后的变化的图。
图100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比较例2及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弯曲部的截面形状的碰撞模拟前后的变化的图。
图101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各试样的框架的与冲程St对应的E.A.的曲线图。
图102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各试样的框架的与E.A.=14kJ对应的冲程St14kJ的曲线图。
图103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比较例1的框架的与冲程St14kJ对应的有关比较例2、比较例3及实施例1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的改善量的曲线图。
图10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有关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在十字拉伸试验中使用的试样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5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实施例1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
图106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实施例2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
图107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有关比较例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
图108是表示有关该实施方式的通过十字拉伸试验计测的各试样的最大载荷的曲线图。
图109是用来说明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的模拟设定的图。
图110是表示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1~实施例5及参考例1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的一览表的图。
图111是表示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1~实施例5及参考例1的、将参考例1的能量吸收量设为1的情况下的作为能量吸收量的比率的吸收能量比的曲线图。
图112是表示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6~实施例10及参考例2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的一览表的图。
图113是表示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6~实施例10及参考例2的、将参考例2的能量吸收量设为1的情况下的作为能量吸收量的比率的吸收能量比的曲线图。
图114是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实施例的中空部件的平面图。
图115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中空部件的全塑性力矩比率的长度方向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16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参考例的中空部件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
图117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实施例1的中空部件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
图118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实施例2的中空部件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
图119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实施例3的中空部件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
图120是表示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中空部件的全塑性力矩比率的长度方向的变化及发生了弯曲变形的位置的曲线图。
图121是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实施例的框架的侧视图。
图122是图121所示的框架的平面图。
图123是图122所示的框架的A1-A1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124是图122所示的框架的A2-A2切断线的剖视图。
图125是表示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有关实施例的填充部件的密度与屈服应力及杨氏模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6是表示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变形动态的一览的图。
图127是表示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变形时的反作用力及冲程的曲线图。
图128是表示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碰撞能量吸收量的曲线图。
图129是表示被薄壁化的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化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0是表示被薄壁化的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化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31是表示配设有填充部件的框架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132是表示配设有填充部件的框架的作用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中空的部件的应用对象>>
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中空的部件能够作为各种的构造部件利用。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一例,对将有关一实施方式的中空的部件作为车辆用构造部件来用于车辆用框架的情况进行说明。以下,将车辆用框架简单记作框架。
图1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应用对象的汽车的概要结构图。图1所示的通常的汽车等的车辆1000所设置的车体能够划分为前构造(FRONT)、后构造(REAR)及座舱构造(CABIN)。
前构造及后构造也被称作“可压碎区”,承担将对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并缓和的功能(冲击吸收功能)。可压碎区在车辆碰撞时被碰撞能量压溃。即,在车辆碰撞时,为了确保搭载在座舱上的乘员的安全,前构造及后构造被要求是将通过碰撞产生的能量(碰撞能量)吸收的构造。因而,构成前构造及后构造的框架被要求在碰撞时发生了弯曲或塌溃时也将碰撞能量吸收。在该前构造及后中使用的框架例如是前侧构件、后侧构件、保险杠加强件及碰撞吸能盒等。前侧构件包括构成后端部的前侧构件后部、以及构成比该后端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前侧构件前部。后侧构件包括构成后端部的后侧构件后部及构成比该后端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后侧构件前部。
另一方面,座舱构造也被称作“安全区”,在车辆碰撞时承担确保搭乘在该车辆上的乘员的安全的功能(乘员保护功能)。即,在车辆碰撞时,为了确保乘员的安全,座舱构造被要求是对于冲击力不易塌溃的构造。因而,构成座舱构造的框架被要求不易变形且具有较高的耐载荷性能。在该座舱构造中使用的框架例如是前柱(A柱)、中央柱(B柱)、后柱(C柱、D柱)、前柱低部(A柱低部)、侧梁、车顶纵梁、横梁及风道等。
此外,为了兼顾维持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以及轻量化,推进了形成车体构造的构造件(例如钢板)的高强度化及薄壁化。对于构成上述的前构造、后构造及座舱构造的框架,也推进了替换为薄壁化的高强度钢板。对于替换,要求碰撞能量吸收量及耐载荷性能的至少某个与以往的框架等同。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框架的板厚能够比由以往的钢板形成的框架薄。由此,可以想到能够将高强度框架的碰撞性能维持为与以往框架等同并且使框架的重量减小。
但是本发明者们发现,在对于被薄壁化的框架在长度方向上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当框架被弯曲时框架的截面变形变大,则有可能不能确保对于框架原来设想的碰撞安全性能。框架的板厚越薄,发生压曲的情况越多。
图129是表示被薄壁化的框架900的截面形状的变化的一例的剖视图。如图129所示,在框架9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被施加碰撞载荷,如果在框架900发生弯曲,则以底壁部900a向面外方向隆起、并且侧壁部900b向面外方向挠曲的方式变形(截面形状901)。另外,底壁部900a是弯曲内侧。如果弯曲进一步进展,则底壁部900a及侧壁部900b的向面外方向的变形进一步发展。结果,框架900压曲。压曲的框架900的截面形状902从最初的截面形状大幅地脱离。
此外,图130是表示被薄壁化的框架910的截面形状的变化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如图130所示,在框架9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被施加碰撞载荷,或在与底壁部910a的面垂直方向上被施加碰撞载荷,如果在框架910发生弯曲,则以底壁部910a凹陷且侧壁部910b挠曲的方式变形(截面形状911)。另外,底壁部910a是弯曲内侧。如果弯曲进一步进展,则底壁部910a及侧壁部910b向面外方向进一步变形。结果,框架910压曲。压曲的框架910的截面形状912从最初的截面形状大幅地脱离。如果在框架900(910)发生图129及图130所示那样的压曲,则截面塌溃为扁平。将这样的变形称作截面塌溃。
构造件的弯曲刚性依存于构造件的板厚。如果框架的板厚比以往的框架板厚薄,则构成框架的面容易面外变形。结果,框架的弯曲刚性下降。即,容易发生图129及图130所示那样的框架的弯曲变形。如果框架发生截面变形,则框架的高度(厚度)逐渐变小,所以弯曲刚性逐渐变小。并且,如果弯曲变形发展而发生压曲,则弯曲刚性急剧地下降。压曲的结果是,框架的耐载荷性能与设计的值相比极端地变低。因此,该框架以往具有的碰撞安全性能降低。即,仅通过单纯地使用高强度钢板使框架薄壁化来实现车体的轻量化,有可能因框架的截面变形或压曲而不能确保原来设想的碰撞安全性能。
如果将填充部件填充到框架的内部空间中,则能够抑制框架的截面变形。但是,如果将填充部件填充,则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但是使得框架的重量增加。所以,本发明者们想到了设置在载荷输入时引起弯曲变形的弯曲引起部、在该弯曲引起部处配置填充部件、从而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的中空的部件。如果在框架处配置填充部件,则被配置的地方通过填充部件而厚度增加,所以弯曲刚性被提高。由于弯曲引起部优先面外变形,所以在弯曲引起部处配置填充部件为有效的填充部件的配置。根据本发明,在到框架面外变形而达到压曲为止的期间中,配置在弯曲引起部处的填充部件提高了框架的刚性,结果,框架耐性较强地进行能量吸收。此外,还能够抑制带来重量增加的填充部件的量。以下,对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中空的部件进行说明。
以下,以将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中空的部件应用为车辆用构造部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所述的载荷,例如是碰撞载荷。此外,所述的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是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的由框架进行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使碰撞能量的吸收量改善(提高)意味着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提高)。
<<2.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是与第2金属板密接而在弯曲引起部配置树脂件的形态。
<2.1.框架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本说明书中的框架1,是中空的部件的一例。另外,该中空的部件例如被用于汽车的前侧构件、后侧构件。前侧构件包括构成后端部的前侧构件后部、以及构成比该后端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前侧构件前部。后侧构件包括构成后端部的后侧构件后部、以及构成比该后端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后侧构件前部。此外,该中空的部件也被用于汽车的柱。柱例如包括前柱(A柱)、中央柱(B柱)、后柱(C柱,D柱)、前柱低部(A柱低部)。此外,该中空的部件也能够用于地板加强件、地板横梁、保险杠加强件、侧梁、车顶侧梁、车顶中央加强件、碰撞吸能盒、风道等。此外,该中空的部件不仅是应用于汽车,也能够应用于其他车辆及可自行的机械。其他车辆及可自行的机械,例如包括二轮车辆、公共汽车或牵引车等的大型车辆、拖车、铁路车辆、建设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一般机械、飞机及船舶等。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具备第1构造部件2、第2构造部件3、加强件4及填充部件5。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由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形成。图3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一例的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以下,参照图2及图3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结构进行说明。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1构造部件2是形成长条状的中空部件10的构造部件的一例,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如图2及图3所示,第1构造部件2具有沿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底壁部2a、侧壁部2b、2b、凸缘部2c、2c及棱线部2d、2d、2e、2e。
侧壁部2b从底壁部2a的Z轴方向(宽度方向)的两端立起而设置。由侧壁部2b和底壁部2a形成的角度并不限于大致垂直,根据部件的设计而适当设定。此外,棱线部2d是作为底壁部2a与侧壁部2b的边界的部分。
凸缘部2c从侧壁部2b的相对于底壁部2a相反侧的端部沿着Z轴方向向外侧立起而设置。凸缘部2c与侧壁部2b所成的角度只要根据部件的设计而适当决定就可以。此外,棱线部2e是作为侧壁部2b与凸缘部2c的边界的部分。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2构造部件3是与第1构造部件2一起形成上述中空部件10的构造部件的一例。第2构造部件3是板状的部件。如图3所示,第2构造部件3具有顶壁部3a及接合部3c、3c。
顶壁部3a是与第1构造部件2的底壁部2a对置的部分。此外,接合部3c是对于第1构造部件2的凸缘部2c抵接、被与凸缘部2c接合的部分。即,顶壁部3a是相当于第2构造部件3中的存在于与一对棱线部2e各自的连接部分之间的区域的部分。此外,接合部3c是第2构造部件3中的与被棱线部2e和凸缘部2c的端部夹着的凸缘部2c的区域抵接的部分。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通过凸缘部2c和接合部3c被接合,由第1构造部件2和第2构造部件3形成。此时,如图3所示,中空部件10具有闭截面。该闭截面由底壁部2a、一对侧壁部2b、2b和顶壁部3a形成。另外,凸缘部2c与接合部3c的接合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例如,该接合方法既可以是激光焊接、电弧焊接、点焊接等的焊接,也可以是铆接或螺栓紧连等的机械接合,也可以是通过粘接剂或铜焊的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缘部2c和接合部3c通过点焊接接合。
另外,中空部件10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是大致多边形。这里,所述的大致多边形,是指能够用多个线段近似表现的封闭的平面图形。例如,图3所示的闭截面是由4个线段(相当于底壁部2a、侧壁部2b、顶壁部3a)及4个顶点(相当于棱线部2d、2e)构成的大致四边形。该大致四边形包括矩形、梯形等。
此外,即使在中空部件10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是大致四边形以外的大致多边形的情况下,在本说明书中,也设为该中空部件10由底壁部2a、一对侧壁部2b、2b及顶壁部3a形成而进行说明。关于中空部件10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的例子在后面叙述。
中空部件10既可以如上述说明那样具有闭截面构造,也可以具有U字状等的开放截面构造。此外,中空部件1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没有被特别限定。例如,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截面,也可以是圆形截面。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是金属部件的一例。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由例如钢板等的金属板形成。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是第1金属板的一例。根据轻量化的观点,两构造部件的板厚在较多使用在公共汽车等的大型的车辆中的框架构造中,板厚优选的是2.3mm以下,在较多在通常的尺寸的车辆中使用的单壳车身构造车辆中,板厚优选的是1.8mm以下,在自行车等的小型车辆中,板厚优选的是1.4mm以下。进而,在本发明的观点中,如果在这些板厚比较薄的金属板上设置弯曲引起部,则能够使弯曲引起部比其他部位优先地产生面外变形。此外,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的强度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两构造部件的拉伸强度优选的是780MPa以上。此外,两构造部件的拉伸强度更优选的是980MPa以上。这是因为,构成中空部件的金属部件在弯曲引起部中被配置在被赋予了最高的拉伸应力的表面。拉伸强度较低的部件屈服强度也较低。如果屈服强度较低,则在发生面外变形时,中空部件容易塑性变形。如果塑性变形发展,则中空部件压曲。
回到图2,对框架1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加强件4如图2所示,被配置在中空部件10的内侧。加强件4如图2所示,具有主面部4a及接合部4b。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4以主面部4a与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对置的方式配置。
此外,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4b被接合于侧壁部2b。由此,以主面部4a架设在一对侧壁部2b、2b间的方式设置。于是,当在中空部件10施加了冲击时,加强件4抑制一对侧壁部2b、2b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另外,接合部4b与侧壁部2b的接合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例如,该接合方法和凸缘部2c与接合部3c的接合同样没有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4b与侧壁部2b通过点焊接被接合。此外,加强件4还具有用来将填充部件5的配置区域分隔的作为隔板的功能。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4是第2金属板的一例。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4由例如钢板等的金属板形成。此外,形成加强件4的材料也可以是合成树脂、碳纤维、合金板或复合材。
另外,关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4的中空部件10的内部中的具体的配置位置在后面叙述。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是树脂件。填充部件5由聚氨酯类、环氧类或其他的任意的树脂构成。填充部件5如果是聚氨酯类的树脂则能够以最大300MPa左右、如果是环氧类的树脂则能够以最大3000MPa左右的杨氏模量形成。填充部件5也可以是由例如发泡树脂构成的硬质的发泡填充部件。发泡树脂在被填充到中空部件10的内侧之后通过化学变化而硬化,形成填充部件5。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优选的是20MPa以上。可以根据形成填充部件5中的树脂的密度而使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变化。但是,由于树脂的密度越高则树脂的成形越难,所以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优选的是最大为300~400MPa。
另外,关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的中空部件10的内部中的具体的配置位置在后面叙述。
此外,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设置弯曲部6A及6B。弯曲部6是中空部件10弯曲的部分。即,所述的弯曲部6,是沿着中空部件10的截面的重心定义的重心的轨迹的长度方向上的曲率半径为260mm以下的部分。图4是将中空部件10的截面的重心的轨迹可视化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中空部件10的截面的重心的轨迹C1在弯曲部6A及6B中弯曲。
弯曲部6详细情况后述,是弯曲引起部的一例。具备这样的弯曲部6的中空部件10例如通过进行加压成形为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的一部分弯曲的形状、并将这些构造部件组装而得到。这样的弯曲部6根据框架1被应用的车辆的构造而适当设置。即,在框架1上根据车辆的构造而有被容许弯曲变形的部位,在该部位处设置弯曲部6。被容许弯曲变形的部位可以例示即使在该部位处框架1弯曲变形、弯曲的框架1也不与乘员及重要零件接触的部位。设在中空部件10上的弯曲部6的数量没有被特别限定,如上述那样根据车辆的构造而适当决定。
弯曲引起部被设置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在中空部件10上形成了弯曲引起部的情况下,通过向长度方向的碰撞,在弯曲引起部发生弯曲变形。例如,如图4所示,如果该弯曲部6A及6B的曲率半径RA及RB的至少某个是260mm以下,则中空部件10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在满足上述曲率半径的条件的弯曲部6A及6B中的至少某个发生弯曲变形。该弯曲变形所需要的能量被从由碰撞带来的能量供给。即,通过中空部件10的弯曲变形,能够将碰撞能量吸收。通过在中空部件10上设置该弯曲引起部,能够设定通过碰撞发生的中空部件10的弯曲起点。因此,能够避免由中空部件10的设想外的弯曲带来的向座舱的冲击,所以能够维持座舱的安全性。
进而,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的内侧设置加强件4,以将中空部件10从内侧支撑。由此,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碰撞时的截面变形,提高对于碰撞的耐载荷性。所以,能够提高碰撞安全性能。
另外,底壁部2a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的是侧壁部2b的X轴方向的长度以上。由此,中空部件10的有关Z轴方向的截面二次力矩变得比有关X轴方向的截面二次力矩大。因此,当在中空部件10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容易弯曲。
以下,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内部中的加强件4及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上述的弯曲引起部并不限于弯曲部6。关于弯曲引起部的具体例在后面叙述。
(填充部件及加强件的配置)
图5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图5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所示的I-I切断线的中空部件10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中空部件10有2个弯曲部6A和6B。弯曲部6A以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向底壁部2a方向弯曲。弯曲部6B以顶壁部3a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向顶壁部3a方向弯曲。这些弯曲部6A、6B相当于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5B分别与加强件4的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设在与底壁部2a对置的部分。此外,填充部件5B设在与顶壁部3a对置的部分。
另外,图5所示的关于框架1所赋予的各尺寸的记号的定义如下。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长度LFL例如是几百mm左右。
LFL:中空部件10的Y轴方向(长度方向)的长度。
DFL1:中空部件10的碰撞侧的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DFL2:中空部件10的另一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LR:加强件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SFL:弯曲部6的长度方向前后的第2构造部件3的偏移长度。
LFMA、LFMB:填充部件5A及5B的Y轴方向的长度。
图6及图7是图5所示的框架1的II-II切断线及III-III切断线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填充部件5A在由底壁部2a、主面部4a和一对侧壁部2b形成的空间7A中与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另外,详细情况后述,填充部件5A只要以至少与主面部4a密接的方式配置就可以。例如,填充部件5A也可以并不一定被配置到空间7A侧。更具体地讲,填充部件5A也可以在相对于加强件4的与空间7A相反的一侧的空间中与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此外,如图7所示,在弯曲部6B,填充部件5B在由顶壁部3a、主面部4a和一对侧壁部2b形成的空间7B中与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另外,填充部件5B与填充部件5A的例子同样,也可以并不一定被配置在空间7B中。更具体地讲,填充部件5B也可以在相对于加强件4的与空间7B相反的一侧的空间中与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
参照图6对填充部件5A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首先,填充部件5A与加强件4的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通过填充部件5A与主面部4a密接(优选的是粘接),主面部4a的对于面外变形的抵抗变高。由此,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作用于加强件4的Z轴方向的压缩应力而可能发生的主面部4a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因而,加强件4能够抑制由该碰撞载荷的输入带来的侧壁部2b的变形,所以也抑制了中空部件10的闭截面的截面变形。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发挥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参照图6,填充部件5A与弯曲部6处的底壁部2a的部分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通过将填充部件5A与该位置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弯曲部6A的对于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的抵抗变高。由此,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发生了该弯曲的位置处的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因而,中空部件10的闭截面的截面变形被填充部件5A直接地抑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进而,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将主面部4a与底壁部2a连结。这里所述的连结,是指填充部件5A跨主面部4a和底壁部2a与其分别密接而配置。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主面部4a和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发生。这里,将主面部4a和底壁部2a通过填充部件5A连结,填充部件5A能够将通过主面部4a及底壁部2a各自的变形而受到的力抵消。由此,不仅是单单抑制主面部4a的面外变形,还能够将产生面外变形的力本身减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与加强件4及侧壁部2b连续地密接而配置。即,填充部件5A密接于将主面部4a和侧壁部2b连接的连接部分4c的内侧而配置。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在连接部分4c发生较高的应力,在连接部分4c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通过填充部件5A与连接部分4c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能够抑制在连接部分4c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与底壁部2a及侧壁部2b连续地密接而配置。即,填充部件5A与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与上述的连接部分4c的塑性变形同样,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在棱线部2d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通过填充部件5A与该位置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与棱线部2d及连接部分4c的全部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在棱线部2d或连接部分4c的至少某个的内侧配置填充部件5A,就发挥碰撞安全性能的提高。
这里,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越高,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上述的塑性变形的效果越高。但是,为了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要求以高密度将树脂成形。即,如果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则填充部件5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截面变形发生的地方、即需要抑制截面变形的地方限定于弯曲部6或其周围。因此,估预截面变形的地方从而需要配置填充部件5的地方也能够限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高杨氏模量化的重量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提高(改善)。
以上,对通过填充部件5A的配置带来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说明。另外,关于图7所示那样的被填充到顶壁部3a与主面部4a之间的填充部件5B也同样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及效果。
这样,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中,在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的内侧设置加强件4,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由此,由加强件4维持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所以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因而,在为了实现车体的轻量化而减小中空部件10及加强件4的板厚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另外,图5所示的加强件4由一个部件形成,以与弯曲部6中的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的各自对置的方式设置,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加强件4也可以与弯曲部6等的弯曲引起部处的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对置而设置多个。此外,加强件4也可以沿着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整体地设置。即,加强件4只要设在弯曲引起部的内侧,加强件4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及长度没有被特别限定。
<2.2.填充部件的配置例>
以上,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及5B的配置进行了说明。另外,填充部件5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6及图7所示的例子。以下,对填充部件5的其他配置例进行说明。
(第1配置例)
在第1配置例中,通过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的填充部件510来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如果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则能够抑制加强件4连接的壁部(例如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结果,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
图8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8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所示的框架1的II-I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8所示,填充部件510与主面部4a的对置于底壁部2a的面的中央部分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通过该配置,如上述那样,能够使对于主面部4a的面外变形的抵抗变大。即,通过填充部件510仅与主面部4a的一部分密接而配置,也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即,能够充分地得到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的效果。因而,只要能够确保被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如图8所示,填充部件510也可以仅配置在主面部4a的一部分。由此,填充部件510的填充量变少,所以能够将填充部件510的成本及框架1的重量抑制得较低。
另外,填充部件510的配置位置并不限于如上述那样主面部4a的与底壁部2a对置的一侧。例如,图8所示的填充部件510也可以设在主面部4a的与顶壁部3a对置的一侧。即,只要填充部件510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10的主面部4a的配置面没有被特别限定。
(第2配置例)
在第2配置例中,填充部件511将加强件4与对置于加强件4的壁部(例如底壁部2a)相连。由于经由填充部件511而加强件4和对置于加强件4的壁部互相约束,所以能够抑制加强件4和对置于加强件4的壁部的面外变形。进而,由于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所以也能够抑制加强件4连接的壁部的面外变形。结果,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
图9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9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所示的框架1的II-I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9所示,填充部件511以将主面部4a的中央部分与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连结的方式,与各部分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通过该配置,如上述那样,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加强件4及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在此情况下,如图9所示,即使填充部件511仅将主面部4a的一部分及底壁部2a的一部分连结,也能够充分地得到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的效果。因而,只要能够确保被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如图9所示,填充部件511也可以以仅将主面部4a及底壁部2a的一部分连结的方式配置。由此,填充部件511的填充量变少,所以能够将填充部件511的成本及框架1的重量抑制得较低。
此外,填充部件511的配置位置如上述那样,并不限于主面部4a与底壁部2a之间。例如,图9所示的填充部件511也可以配置在主面部4a与顶壁部3a之间,将主面部4a与顶壁部3a连结。此外,在以加强件4的主面部4a与侧壁部2b对置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填充部件511也可以将某个侧壁部2b与主面部4a连结。即,只要填充部件511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作为填充部件511的连结对象的部分没有被特别限定。
另外,关于第1配置例及第2配置例所示的填充部件5在主面部4a(及底壁部2a)的Z轴方向上的配置位置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的是填充部件5与受到弯曲力矩的主面部4a的挠曲量最大的主面部4a的中央部分密接而配置。进而,主面部4a上的填充部件5的宽度优选的是主面部的宽度的20%以上。如果是30%以上则更为优选。由此,通过加强件4的弹性变形,能够防止加强件4被施加碰撞能量。这是因为,如果加强件4被施加碰撞能量,则会阻碍碰撞时的由弯曲进行的能量吸收。
此外,如图8及如图9所示,填充部件5也可以并不一定以将空间7A紧密地填充的方式配置。只要填充部件5至少与加强件4的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就发挥由加强件4带来的抑制中空部件的截面变形的效果。填充部件5在空间7A中的填充量及配置位置可以基于被要求的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及框架1的重量、以及填充部件5的填充成本等而适当调整。此外,填充部件5也可以并不一定设在空间7A中。即,填充部件5也可以配置到中空部件10的空间中的与空间7A不同侧的空间中。
(第3配置例)
在第3配置例中,填充部件512将加强件4与加强件4所连接的壁部相连。由于加强件4和加强件4所连接的壁部被填充部件512约束,所以加强件4与加强件4连接的壁部所成的角被固定。结果,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
图10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10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所示的框架1的II-I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10所示,填充部件512以与主面部4a及底壁部2a及一对侧壁部2b密接(优选的是粘接)的方式配置在由主面部4a、底壁部2a及一对侧壁部2b包围而形成的空间7A中。此外,填充部件512在其内部具有空洞512a。由此,能够提高抑制加强件4及中空部件10的变形的效果,并且抑制填充部件512的填充量。另外,图10所示的填充部件512只要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与其他壁部的密接的有无及填充量没有被特别限定。
<<3.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是与金属部件的底壁或顶壁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在弯曲引起部配置树脂件的形态。
<3.1.框架的结构>
(框架的构成要素)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具备第1构造部件2、第2构造部件3及填充部件5(5A、5B)。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由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形成。图11所示的框架1的结构除了不具有加强件4这一点及填充部件5的配置以外,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而参照图2~图4说明那样的。以下,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内部中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填充部件的配置)
图12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图12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1所示的IV-IV切断线的中空部件10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中空部件10上,设有向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A、及向顶壁部3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B。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及5B如图11及如图12所示,与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的设有弯曲部6A及弯曲部6B的部分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这些弯曲部6相当于框架1中的弯曲引起部。
另外,关于图12所示的框架1所赋予的各尺寸的记号的定义如下。
LFL:中空部件10的Y轴方向(长度方向)的长度。
DFL1:中空部件10的碰撞侧的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DFL2:中空部件10的另一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SFL:弯曲部6的长度方向前后的第2构造部件3的偏移长度。
LFMA、LFMB:填充部件5A及5B的Y轴方向的长度。
图13是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V切断线的剖视图。此外,图14是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I-VI切断线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填充部件5A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该底壁部2a的内表面相当于弯曲部6A的弯曲内侧部分。特别是,如图13所示,填充部件5A与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此外,如图14所示,填充部件5B与顶壁部3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该顶壁部3a的内表面相当于弯曲部6B的弯曲内侧部分。
通过该配置,在底壁部2a被施加了起因于框架1的弯曲压缩的向面外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的变形被填充部件5A约束。由此,能够抑制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即,在框架1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被配置了填充部件5A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面外变形。由此,框架1的截面变形被抑制,所以能够提高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所以,能够实现框架1的轻量化,并且将碰撞安全性能维持得较高。
另外,关于填充部件5A及5B的X轴方向的壁厚a没有被特别限定,该壁厚a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耐载荷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为了控制填充部件5A及5B的壁厚a,例如也可以在中空部件10的内侧设置未图示的加强件等的板材。此外,关于决定填充部件5A及5B的配置位置的距侧壁部的距离b1及b2也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通过使填充部件5A及5B与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能够有效率地抑制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进而,底壁部2a上的填充部件5A及5B的宽度优选的是底壁部2a的宽度的20%以上。如果是30%以上则更为优选。此外,距离b1及b2优选的是同值。此外,距离b1及b2的大小对应于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耐载荷性能及重量适当设定的填充部件5A及5B的X轴方向的壁厚来决定。
在图14中,填充部件5B被配置在顶壁部3a上。填充部件5B除了被配置在顶壁部3a上以外与图13是相同的。但是,顶壁部3a上的填充部件5B的宽度优选的是闭截面内的顶壁部3a的宽度的20%以上。如果是30%以上则更为优选。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密接,是指无间隙地相接而配置。特别是,在密接中,最优选的是相互约束的粘接。在不相互约束的情况下,也发挥填充部件5抑制形成中空部件10的至少某个的壁部面外变形的效果。例如,假设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发生图129及图130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的变化。在填充部件5被粘接在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上的情况下,如果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面外变形,则填充部件5也追随于该内表面的面外变形。因此,显著地发挥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的面外变形的效果。此外,在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不相互约束而密接配置的情况下,也存在如果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面外变形则填充部件5和该内表面部分性地相离的情况。但是,在该内表面面外变形的情况下,也为与填充部件5的至少一部分相接的状态。因而,即使是填充部件5与该内表面不相互约束而密接的状态,也充分发挥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的面外变形的效果。
这里,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越高,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上述的塑性变形的抑制效果越高。但是,为了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要求以高密度将树脂成形。即,如果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则填充部件5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发生截面变形地方、即应该抑制截面变形的地方限定在弯曲部6或其周围。因此,能够估计截面变形的地方从而限定应配置填充部件5的地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高杨氏模量化的重量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提高。
以上,对填充部件5A的配置、以及由该配置带来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说明。另外,通过图14所示那样的被配置在弯曲部6B的内侧的填充部件5B也同样发挥上述的作用及效果。
这样,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中,密接于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的内侧所包含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而配置填充部件5A,密接于弯曲部6B的内侧所包含的顶壁部3a的内表面而配置填充部件5B。通过该结构,在框架1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以框架1的弯曲压缩为起因而发生的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的面外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因碰撞带来的框架1的截面塌溃。因而,在为了实现车体的轻量化而减小中空部件10的板厚的情况下,通过将质量密度较低的填充部件5配置在上述那样的部分,也能够不怎么增加框架1的重量而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即,例如能够防止弯曲引起部处的框架1的容易的弯曲。
<3.2.填充部件的配置例>
以上,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及5B的配置进行了说明。另外,填充部件5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11~图14所示的例子。以下,对填充部件5的其他配置例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第1配置例~第4配置例中,填充部件将侧壁部2b的端部与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相连。即,与棱线部2d或棱线部2e邻接而配置填充部件。填充部件抑制侧壁部2b与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所成的角的变化。即,填充部件抑制棱线部2d或棱线部2e的变形。结果,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
(第1配置例)
图15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15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V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15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20与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即填充部件520与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当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弯曲时,在棱线部2d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通过该塑性变形,促进了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此,通过填充部件520与该位置密接而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另外,填充部件520的壁厚a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耐载荷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
此外,对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I-V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15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20与顶壁部3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
(第2配置例)
图16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16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V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21a及521b与棱线部2d各自的内侧局部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减少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此外,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填充部件521a及521b与棱线部2d的内侧局部地密接而配置,能够几乎不增加框架1的重量而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第3配置例)
此外,也可以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与棱线部2d的至少某一方的内侧局部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图17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17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V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17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21c与棱线部2d的一方的内侧局部地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配置了填充部件521c的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此外,由于能够减少填充部件的填充量,所以不使框架1的重量增加就能够满足。
根据图16及图17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例,不仅抑制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还能够抑制棱线部2d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另外,关于将填充部件设在棱线部2d的一方的内侧还是两方的内侧,优选的是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来决定。此外,填充部件521a、521b及521c的Z轴方向的壁厚a(a1,a2)及X轴方向的壁厚c(c1,c2)适当设定。
此外,填充部件也可以与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d的内侧分别单独地密接而配置。如果填充部件各自与底壁部2a的中央部分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则能充分得到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的效果。
此外,对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I-V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16及图17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21a~521c与棱线部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
此外,填充部件不仅密接于棱线部2d的内侧,也可以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图18及图19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及第3配置例的各变形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18及图19所示,填充部件522a、522b及522c不仅密接于棱线部2d的内侧,也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进而,填充部件522a、522b及522c也可以与棱线部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使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与图16及图17所示的配置例相比成为同等以上。另外,填充部件522a、522b及522c的壁厚a(a1,a2)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耐载荷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
(第4配置例)
图20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0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V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0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23与底壁部2a及一对侧壁部2b的内表面连续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在侧壁部2b中,通过框架1的弯曲,容易发生向面外方向的倒下。根据图20所示的配置,由于填充部件523也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所以填充部件523能够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即使在框架1发生弯曲,由于由填充部件523抑制了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所以也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并且进行由框架1的压溃带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即,不仅提高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还能够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提高。
另外,图20所示的填充部件523与一对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填充部件523也可以与一对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的内表面分别单独地密接而配置。此外,填充部件523也可以与一对侧壁部2b的某个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即,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填充部件523也可以设置为L字状。即,如果将填充部件523分别设在一对侧壁部2b的某个和底壁部2a,则不仅提高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还能够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提高。关于填充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填充量,可以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此外,图20所示的填充部件523的壁厚a1、a2及a3也能够适当设定。
此外,对于图12所示的框架1的VI-V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20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23与一对侧壁部2b及顶壁部3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
另外,关于图13~图20所示的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对于不具有由弯曲部或孔部等实现的弯曲引起部的中空部件所形成的框架也能够应用。例如,在图11所示的框架1没有设置弯曲部的情况下,填充部件5也可以在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处沿着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而设置。由此,即使在碰撞时在框架1发生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为弯曲内侧那样的弯曲,也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即,通过将填充部件5与对应于希望弯曲的方向的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至少能够抑制框架1对于该方向的弯曲。
<<4.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是与金属部件的一对侧壁部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在弯曲引起部配置树脂件的形态。
<4.1.框架的结构>
(框架的构成要素)
图2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21所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具备第1构造部件2、第2构造部件3及填充部件5(5A、5B)。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由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形成。图21所示的框架1的结构除了不具有加强件4这一点及填充部件5的配置以外,是参照图2~图4对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以下,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内部中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填充部件的配置)
图22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图22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1所示的VII-VII切断线的中空部件10的剖视图。如图22所示,在中空部件10上,设有向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A及向顶壁部3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B。这些弯曲部6相当于框架1中的弯曲引起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及5B如图21及图22所示,与侧壁部2b的设有弯曲部6A及弯曲部6B的部分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另外,关于图22所示的框架1所赋予的各尺寸的记号的定义如下。
LFL:中空部件10的Y轴方向(长度方向)的长度。
DFL1:中空部件10的碰撞侧的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DFL2:中空部件10的另一端部处的X轴方向的截面尺寸。
SFL:弯曲部6的长度方向前后的第2构造部件3的偏移长度。
LFMA、LFMB:填充部件5A及5B的Y轴方向的长度。
图23是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切断线的剖视图。如图23所示,填充部件5A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另外,在填充部件5B中也同样,在图22所示的框架1的IX-IX切断线的截面中,填充部件5B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通过该配置,由于填充部件5A将侧壁部2b约束,所以能够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即,在框架1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的框架1的弯曲变形中,能够抑制配置有填充部件5A的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在框架1的弯曲变形后,框架1的截面变形也被抑制,所以能够提高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此外,由于填充部件5A的配置被限于对冲击吸收有贡献的部位,所以中空部件也不会变重。
此外,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与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即,填充部件5A与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当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弯曲时,在棱线部2d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通过该塑性变形,促进了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此,通过将填充部件5A与该位置密接而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此外,如图23所示,填充部件5A也可以与侧壁部2b及顶壁部3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e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结果,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填充部件5A如图23所示,优选的是与棱线部2d或2e的至少某个的内侧密接而配置。此时,弯曲部6A向以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在弯曲内侧,通过框架1的弯曲,力向压缩方向作用,由此容易发生棱线部的塑性变形。因此,填充部件5A及5B更优选的是与存在于底壁部2a与侧壁部2b的边界的棱线部2d的内侧至少密接而配置。
此外,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朝向图面而在上侧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配置填充部件5A,但也可以配置在下侧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此外,关于填充部件5A的壁厚a没有被特别限定,该壁厚a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及重量而适当设定。为了控制填充部件5A的壁厚a,例如也可以在中空部件10的内侧设置未图示的加强件等的板材。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密接,是指无间隙地相接而配置。特别是,在密接中,最优选的是相互约束的粘接。在不相互约束的情况下,也发挥填充部件5抑制形成中空部件10的至少某个的壁部面外变形的效果。例如,假设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发生图129及图130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的变化。在填充部件5被粘接在侧壁部2b的内表面上的情况下,如果侧壁部2b面外变形,则填充部件5也追随于该内表面的面外变形。因此,显著地发挥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的效果。此外,在填充部件5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不相互约束而密接地配置的情况下,也存在如果侧壁部2b面外变形、则填充部件5与该内表面部分地相离的情况。但是,在该内表面发生了面外变形的情况下,也为与填充部件5的至少一部分相接的状态。因而,即使是填充部件5与该内表面不相互约束而密接的状态,也充分发挥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的效果。
这里,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越高,由填充部件5带来抑制的上述的塑性变形的效果越高。但是,为了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要求以高密度将树脂成形。即,如果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则填充部件5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发生截面变形的地方、即应该抑制截面变形的地方限定于弯曲部6或其周围。因此,能够预估截面变形的地方,从而限定应配置填充部件5的地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高杨氏模量化的重量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提高。
以上,对填充部件5A的配置、以及由该配置带来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说明。另外,通过配置在弯曲部6B的内侧的填充部件5B也同样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及效果。
这样,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中,与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的内侧所包含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地配置填充部件5。通过该结构,当框架1被输入碰撞载荷而在框架1发生了弯曲变形时,能够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由此,在框架1弯曲后也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塌溃。因而,在为了实现车体的轻量化而减小中空部件10的板厚的情况下,通过将质量密度较低的填充部件5配置到上述那样的部分,也能够不怎么增加框架1的重量而将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较高。
另外,在图21及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弯曲部6A及6B分别单独地设置填充部件5A及5B,但也可以将1个填充部件5跨弯曲部6A及6B而设置。即,只要填充部件5至少与弯曲引起部的内侧所包含的侧壁部2b密接地设置,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位置及尺寸等没有被特别限定。
<4.2.填充部件的配置例>
以上,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A及5B的配置进行了说明。另外,填充部件5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21~图23所示的例子。以下,对填充部件5的其他配置例进行说明。
在下述的第1配置例和第2配置例中,通过与侧壁部2b密接而配置的填充部件530a或531a,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结果,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第1配置例)
图24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1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4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4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30a及530b与一对侧壁部2b的内表面分别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抑制侧壁部2b各自的面外变形,防止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即,与对一个侧壁部2b配置一个填充部件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所以能够进一步改善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进而,填充部件530a及530b与棱线部2d及2e各自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各棱线部的塑性变形,能够进一步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但是,通过在框架1设置填充部件530a及530b,框架1的整体的重量增加。因此,关于将填充部件设置在侧壁部2b的一方的内表面还是两方的内表面,优选的是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来决定。此外,填充部件530a的壁厚a1及530b的壁厚a2适当设定。
另外,对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IX-IX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24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
(第2配置例)
图25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2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5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5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31a及531b与一对侧壁部2b的内表面各自的中央部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这样,即使在棱线部2d及2e的哪个的内侧都不配置填充部件531a及531b,也能够抑制侧壁部2b各自的面外变形,局部地防止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能够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改善。
此外,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在侧壁部2b各自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31a及531b,但也可以仅在侧壁部2b的某个一方的内表面配置填充部件。关于将填充部件设置在侧壁部2b的一方还是两方的内表面,优选的是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来决定。此外,填充部件531a的壁厚a1及531b的壁厚a2、侧壁部2b上的填充部件531a距顶壁部3a的距离b1及b3、以及距底壁部2a的距离b2及b4能够适当设定。
另外,如上述那样,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起因于棱线部2d(2e)的塑性变形。因此,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的填充部件5优选的是也与棱线部2d(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填充部件带来的框架1的截面变形的抑制效果。
另外,对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IX-IX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25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
以上,对第1配置例及第2配置例进行了说明。在下述的第3配置例~第5配置例中,填充部件与侧壁部2b及连接于侧壁部2b的底壁部2a密接而配置。由于棱线部2d被填充部件约束,所以棱线部2d的变形被抑制。结果,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第3配置例)
图26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3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6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6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32与一对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的内表面连续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此时,由于弯曲部6A向以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所以填充部件532被配置在弯曲部6A的弯曲内侧部分。在作为弯曲内侧的底壁部2a,通过框架1的弯曲而力向压缩方向作用,容易发生面外变形。根据图26所示的配置,由于填充部件532也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所以填充部件532能够抑制底壁部2a的面外变形。由此,即使较高的碰撞载荷作用于框架1,也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塌溃。即,不仅提高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还能够使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提高。
另外,图26所示的填充部件532与一对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填充部件532也可以与一对侧壁部2b及底壁部2a的内表面分别单独地密接而配置。此外,填充部件532也可以与一对侧壁部2b的某个及底壁部2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即,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填充部件532也可以设置为L字状。即,如果将填充部件532分别设置在一对侧壁部2b的某个和底壁部2a,则不仅提高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还能够使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提高。关于填充部件的配置位置及填充量,可以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此外,图26所示的填充部件532的壁厚a1、a2及a3也能够适当设定。
此外,对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IX-IX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26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32与一对侧壁部2b及顶壁部3a连续地密接而配置。
(第4配置例)
图27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7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7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33a及533b与棱线部2d各自的内侧局部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减少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因而,能够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提高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此外,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填充部件533a及533b与棱线部2d的内侧局部地密接而配置,所以能够几乎不增加框架1的重量而抑制框架1的截面变形。
(第5配置例)
此外,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33c也可以与棱线部2d的至少某一方的内侧局部地密接(优选的是粘接)而配置。图28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5配置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图28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VIII-VIII的框架1的截面。
如图28所示,有关本配置例的填充部件533c与棱线部2d的一方的内侧局部地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填充部件533c被配置的棱线部2d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此外,由于能够减少填充部件的填充量,所以不使框架1的重量增加就能够满足。
根据图27及图28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例,不仅抑制侧壁部2b的面外变形,还能够抑制棱线部2d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因而,与图25所示的第2配置例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侧壁部2b向面外方向的倒下。
另外,关于将填充部件设置在棱线部2d的一方的内侧还是两方的内侧,优选的是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来决定。此外,填充部件533a、533b及533c的Z轴方向的壁厚a(a1,a2)及X轴方向的壁厚c(c1,c2)适当设定。
此外,填充部件也可以不仅密接于棱线部2d的内侧、还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图29是用来说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的第4配置例及第5配置例的变形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29所示,填充部件534不仅密接于棱线部2d的内侧、还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能够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与图27及图28所示的配置例相比成为同等以上。另外,填充部件534的壁厚a的大小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而适当设定。
此外,对于图22所示的框架1的IX-IX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图27~图29所示的填充部件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33a、533b、533c及534与棱线部2e的内侧(关于填充部件534,还有顶壁部3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5.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是将设在形成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上的孔部贯通、在弯曲引起部配置树脂件的形态。
如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在设在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改善。但是,在框架1发生了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该框架1容易面外变形。于是,在填充部件5向框架1的粘接力不充分的情况下,根据框架1的变形的程度,填充部件5有可能从框架1的内壁剥离。
图131是表示配设了填充部件925的框架920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131所示,在框架920的壁部922的内壁面922A上,密接而配置有填充部件925。但是,如图132所示,如果壁部922在变形位置BP面外变形,若填充并硬化后的填充部件925的粘接力不充分,则有可能由于壁部922的变形而填充部件925从内壁面922A剥离。在此情况下,由填充部件带来的抑制框架的壁部的变形的效果没有被充分发挥,难以达成设想的碰撞性能。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填充部件5能够稳定地贡献于碰撞安全性能的技术。
<5.1.第1例>
图3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100的一例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
如图30所示,框架100具备中空部件110及填充部件50。
另外,图30~图37所示的方向V(V1,V2)表示中空部件110的外方。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10是上述的金属部件的一例。具体而言,中空部件110是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壁部20的构造部件。中空部件110具有所谓的框架形状,由多个壁部20构成。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壁部20是上述的第1金属板的一例。中空部件110既可以具有中空的闭截面构造,也可以具有U字状等的开放截面构造。此外,中空部件11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没有被特别限定。例如,中空部件110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截面,也可以是圆形截面。
此外,在中空部件110的壁部20设置至少1个壁孔21。壁孔21的加工方法、以及壁孔21的数量及形状没有被特别限定。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壁孔21是孔部的一例。
填充部件50是上述的树脂件的一例。填充部件50由聚氨酯类、环氧类或其他的任意的树脂构成。填充部件5如果是聚氨酯类的树脂则以能够最大300MPa左右、如果是环氧类的树脂则能够以最大3000MPa左右的杨氏模量形成。填充部件50也可以是例如由发泡树脂件构成的硬质的发泡填充部件。发泡树脂在被设置到中空部件110的内侧之后,通过化学变化而硬化。填充部件50的杨氏模量优选的是20MPa以上。可以根据形成填充部件50的树脂的密度而是填充部件50的杨氏模量变化。但是,由于密度越高则成形越难,所以填充部件50的杨氏模量优选的是最大为300~400MPa。
填充部件50如果被设置到中空部件110的内侧,则以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密接的方式配设。将填充部件50中的与内壁面20A密接的部分称作第1填充部分51。例如,第1填充部分51通过向中空部件110的内侧导入发泡树脂而形成。此时,第1填充部分51与内壁面20A在抵接面51a密接。另外,第1填充部分51是第1加强部分的一例。
此外,填充部件50不仅密接于中空部件110的内侧、还将壁孔21贯通而与壁部20的外壁面20B密接而配设。将填充部件50中的与外壁面20B密接的部分称作第2填充部分52。例如,第2填充部分52通过向中空部件110的内侧导入发泡树脂、使发泡的该发泡树脂从中空部件110的内侧将壁孔21贯通向外侧隆起而形成。此时,第2填充部分52与外壁面20B在抵接面52a密接。另外,第2填充部分52是第2加强部分的一例。
进而,将填充部件50中的与壁孔21密接而设置的部分称作第3填充部分53。即,填充部件50由第1填充部分51、第2填充部分52和第3填充部分53一体地成形。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经由第3填充部分53连接。另外,第3填充部分53是第3加强部分的一例。
另外,填充部件50中的第2填充部分52是填充在中空部件110的内侧的填充部件将壁孔21贯通而漏出到中空部件110的外侧的。例如,在壁孔21的剖视中,第2填充部分52在距壁孔21的孔缘端22为距离p的范围中与壁部20密接而设置。为了充分得到第2填充部分52向外壁面20B的密接性,距离p例如优选的是5mm以上。
根据该结构,填充部件50将设在中空部件110的壁部20的壁孔21贯通而与壁部20的两面密接。于是,填充部件50被机械地卡挂于壁孔21,所以填充部件50被卡止于壁部20。在此情况下,填充部件50是否从壁部20脱落,不是由填充部件50对于壁部20的粘接力、而是由填充部件50的拉伸强度决定。通常,填充部件50的拉伸强度与填充部件50的粘接力相比显著较高,所以填充部件50难以从壁部20容易地脱落。
图31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0的作用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在框架100的结构中,假设碰撞载荷对于中空部件110的长度方向作用。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31所示,假设在壁孔21的附近的变形位置BP发生向中空部件110的外方(图中的方向V)突出那样的压曲,壁部20受到要向中空部件110的内方侧弯曲的作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内方侧,是图中的方向V的相反方向,是指中空部件110的重心侧的方向。
这里,填充部件50通过将壁孔21贯通并与第1填充部分51连接的第2填充部分52卡止在壁部20。因此,即使例如壁部20向中空部件110的内方侧弯曲,由于第1填充部分51追随于第2填充部分52,所以也维持第1填充部分51被约束于壁部20的状态。
于是,即使没有充分确保中空部件110的内侧的填充部件50对于壁部20的粘接力,填充部件50也难以从壁部20容易地脱落。由此,即使通过车辆碰撞而在壁部20作用产生面外变形的力,也能够维持填充部件50与中空部件110的壁部20密接的状态。因而,由于填充部件50的第1填充部分51约束壁部20向面外方向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壁部20的面外变形。即,填充部件50能够稳定地贡献于框架100的碰撞安全性能。
另外,将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连接的第3填充部分53优选的是被紧密地填充。这是因为,如果它们被紧密地填充,则抑制与壁孔21的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填充部件50的偏移,贡献于防止填充部件50的剥离。此外,将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连接的第3填充部分53也可以并不一定被紧密地填充到壁孔21中。例如,第3填充部分53也可以不与壁孔21的孔缘端22密接。在此情况下,也只要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连接,就实现填充部件50被卡止在中空部件110的状态。此外,填充部件50的内部也可以并不一定被紧密地填充。
(变形例)
接着,说明填充部件50的结构的变形例。
图32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框架100A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32所示,在构成有关本变形例的框架100A的中空部件110A的壁部20设有多个壁孔21。此外,填充部件50将这些壁孔21贯通并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及外壁面20B密接而设置。即,填充部件50由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在多个壁孔21的各自的位置与壁部20的外壁面20B密接的多个第2填充部分52、以及与多个壁孔21的各自密接而设置并将第1填充部分51与多个第2填充部分52连接的第3填充部分53构成。
通过该结构,根据填充部件50贯通的壁孔21的数量,将填充部件50与壁部20卡止的部分增加。由此,能够将填充部件50相对于壁部20更牢固地固定。
此外,通过该结构,不论壁部20将要弯曲的方向如何,都能够使填充部件50追随于壁部20。图33是表示有关本变形例的框架100A的作用的一例的部分剖视图。在框架100A的结构中,假设碰撞载荷对于中空部件110A的长度方向作用。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33所示,在壁孔21的附近的变形位置BP发生向中空部件110A的内方侧(图中的方向V的相反方向)突出那样的压曲,壁部20要向中空部件110A的外方弯曲。
在此情况下,在单是使填充部件50仅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密接的情况下,通过壁部20向中空部件110的外方弯曲,填充部件50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剥离。但是,填充部件50通过将多个壁孔21贯通而连接的第2填充部分52分别卡止在多个壁孔21。于是,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壁部20要向外侧弯曲,由于第1填充部分51追随于第2填充部分52,所以也维持第1填充部分51被约束于壁部20的状态。
于是,即使由于车辆碰撞而对中空部件110A作用使其向内侧面外变形的力,也能够维持填充部件50与中空部件110A的壁部20密接的状态。因而,由此,填充部件50的第1填充部分51约束壁部20向面外方向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壁部20的面外变形。即,填充部件50能够稳定地贡献于框架100A的碰撞安全性能。
图34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框架100B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34所示,有关本变形例的填充部件50的第1填充部分51被配设在中空部件110A的壁部20的棱线部23的内侧。此外,在壁部20的隔着棱线部23的两侧,分别设有壁孔21。填充部件50将这些壁孔21贯通,与壁部20的内壁面20A及外壁面20B密接而设置。
如果中空部件110B的壁部20面外变形,则在棱线部23局部地发生塑性变形。通过该塑性变形会促进壁部20向面外方向的倒下。所以,通过使填充部件50密接在棱线部23的内侧而配置,能够抑制在棱线部23发生的局部性的塑性变形。
此外,通过将填充部件50用上述的结构固定到壁部20,能够防止起因于在棱线部23发生的塑性变形而填充部件50从壁部20脱落。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壁部20的面外变形。
另外,设在壁部20的壁孔21的数量没有被特别限定。壁孔21优选的是设在夹着棱线部23的壁部20各自。于是,能够抑制中空部件110B以棱线部23的角打开的方式发生面外变形。通过将壁孔21设置在多个壁部20,填充部件50的将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连接的部位增加。于是,虽然由于壁部20的变形而第1填充部分51和第2填充部分52被拉伸,但如果作为其连接部分的第3填充部分53的数量较多,则每1个连接部分的负荷被分散。由此,通过增加壁孔21的数量,能够增加填充部件50相对于壁部20的固定力。但是,通过增加壁孔21的数量,中空部件110的刚性可能下降。因此,壁孔21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只要根据设计而适当决定就可以。
图35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框架100C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35所示,壁孔21A的孔缘端22A位于比壁部20更靠中空部件110C的内方侧。具体而言,壁部20具备在壁孔21A的附近朝向中空部件110C的内方侧倾斜的倾斜部24。
这里,如图35所示,填充部件50以侵入到倾斜部24中的方式并且与壁部20的内侧及外侧密接而配置。第2填充部分52与壁部20的外壁面20B中的倾斜部24的倾斜面24A密接而设置。
通过该结构,能够使第2填充部分52的外侧面52b和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同面的关系。于是,即使填充部件50从壁部20的内侧将壁孔21A贯通而向外侧隆起,也能够将隆起部除去而使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平坦。因而,不会发生因填充部件50的隆起带来的与其他部件的干扰。因此,框架100的处置变得容易。另外,该第2填充部分52例如通过向中空部件110C的内侧导入发泡树脂、将发泡的该发泡树脂从中空部件110C的内侧将壁孔21A贯通并将隆起到外侧的部分切除来得到。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发泡树脂固化之前沿着外壁面20B对壁孔21A上盖,将从外壁面20B跳出的发泡树脂推入。此外,如果没有与其他部件的干扰等的切除的理由,则第2填充部分52中的比壁部20的外壁面20B向外侧隆起的部分也可以不切除。
此外,如图35所示,由于填充部件50以将倾斜部24覆盖的方式与倾斜部24密接,所以由倾斜部24如锚定螺栓那样发挥将填充部件50与壁部20固定的功能。因而,填充部件50被更牢固地固定到壁部20上。
图36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框架100D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3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壁孔21B的孔缘端22B也位于比壁部20靠中空部件110D的内方侧。具体而言,壁部20具备孔缘端22B从壁部20的外侧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5。即,壁孔21是毛口磨光孔(内缘翻边孔)。该毛口磨光孔例如通过周知的内缘翻边加工形成。
这里,如图36所示,填充部件50以侵入到突出部25中的方式并且与壁部20的内侧及外侧密接而配置。第2填充部分52与壁部20的外壁面20B中的突出部25的外表面25A密接而设置。
通过该结构,与上述的第3变形例同样,能够使第2填充部分52的外侧面52b和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同面的关系。即,即使填充部件50从壁部20的内侧将壁孔21B贯通而向外侧隆起,也能够使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平坦。如果这样,则不发生因填充部件50的隆起带来的与其他部件的干扰。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发泡树脂固化之前沿着外壁面20B将壁孔21B上盖,将从外壁面20B跃出的发泡树脂推入。另外,第2填充部分52中的比壁部20的外壁面20B向外侧隆起部分如果没有与其他部件的干扰等的切除的理由,也可以不切除。
此外,如图36所示,由于填充部件50以将突出部25覆盖的方式与突出部25密接,所以由突出部25如锚定螺栓那样发挥将填充部件50与壁部20固定的功能。因而,填充部件50被更牢固地固定到壁部20。
图37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框架100E的结构例的部分剖视图。如图37所示,在有关本变形例的壁部20,设有比壁部20更向中空部件110E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陷部26。并且,壁孔21C设在凹陷部26的内部。
这里,如图37所示,填充部件50以侵入到凹陷部26中的方式并且与壁部20的内侧及外侧密接而配置。第2填充部分52与壁部20的外壁面20B中的凹陷部26的外表面26A密接而设置。
通过该结构,与上述的第3变形例及第4变形例同样,能够使第2填充部分52的外侧面52b和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同面的关系。即,即使填充部件50从壁部20的内侧将壁孔21C贯通而向外侧隆起,也能够使壁部20的外壁面20B成为平坦。如果这样,则不发生因填充部件50的隆起带来的与其他部件的干扰。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发泡树脂固化之前沿着外壁面20B将凹陷部26上盖,将从外壁面20B跃出的发泡树脂推入。另外,第2填充部分52中的比壁部20的外壁面20B向外侧隆起的部分如果没有与其他部件的干扰等的切除的理由,也可以不切除。
此外,如图37所示,由于填充部件50以将凹陷部26覆盖的方式与凹陷部26密接,所以由凹陷部26如锚定螺栓那样发挥将填充部件50与壁部20固定的功能。因而,填充部件50被更牢固地固定到壁部20上。
另外,上述的有关第3变形例~第5变形例的壁孔21的附近的壁部20的形状也可以相互组合。例如,也可以在壁部20设置凹陷部,在该凹陷部的内部设置壁孔,进而对该壁孔进行内缘翻边加工。进而,也可以代替凹陷部26而在壁部20上安装别的零件。别的零件的必要条件是,具备与填充部件50啮合的凹凸部或突出部,在壁部20的壁孔的周边且中空部件110的内部被固定配置在中空部件110。例如,也可以在壁部20设置壁孔,将螺母设为与螺孔及壁孔同轴上而接合配置到中空部件110的内部。在此情况下,螺孔的凹凸与填充部件50咬合,能够将填充部件固定。此外,通过螺母的六边形状,能够抑制填充部件50绕螺母旋转。
<5.2.第2例>
接着,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2例,对应用了上述的有关第1例的中空部件110及填充部件50的结构的框架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8所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具备第1构造部件2、第2构造部件3、加强件4及填充部件5。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由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形成。
图38所示的框架1的结构除了填充部件5具有在第1例中说明的填充部件50的结构这一点以外,是参照图2~图4对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详细地讲,如图38所示,在中空部件10的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在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与加强件4之间配置有填充部件5。进而,如图38所示,在弯曲部6附近,在底壁部2a设有壁孔21,填充部件5为具备将壁孔21贯通并与底壁部2a的内壁面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以及与底壁部2a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的结构。
以下,对于与填充部件5有关的结构及作用,参照图39~图41进行说明。
图39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的一例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图39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8所示的中空部件10的XII-XII切断线的框架1的截面。如图39所示,在中空部件10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弯曲部6A、6B。弯曲部6A向底壁部2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而设置。此外,弯曲部6B向顶壁部3a为弯曲内侧的方向弯曲而设置。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的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在图39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在弯曲部6A与底壁部2a密接而设置。此外,填充部件5B在弯曲部6B与顶壁部3a密接而设置。
此外,在弯曲部6A附近,在底壁部2a设有壁孔21,在加强件4的主面部4a设有孔41A。填充部件5A将壁孔21及孔41A贯通,与底壁部2a的两面及主面部4a的两面密接而设置。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A由与底壁部2a的内壁面及加强件4的主面部4a的第1面40a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A、与底壁部2a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A、与壁孔21密接而设置并将第1填充部分51A与第2填充部分52A连接的第3填充部分53A、与主面部4a的第2面40b密接的第4填充部分54A、以及设在孔41A的内侧并将第1填充部分51A与第4填充部分54A连接的第5填充部分55A构成。
同样,在弯曲部6B附近,在顶壁部3a设有壁孔31,在加强件4的主面部4a设有孔41B。填充部件5B将壁孔31及孔41B贯通,与顶壁部3a的两面及主面部4a的两面密接而设置。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B由与顶壁部3a的内壁面及加强件4的主面部4a的第2面40b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B、与顶壁部3a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B、与壁孔31密接而设置并将第1填充部分51B与第2填充部分52B连接的第3填充部分53B、与主面部4a的第1面40a密接的第4填充部分54B、以及设在孔41B的内侧并将第1填充部分51B与第4填充部分54B连接的第5填充部分55B构成。
图40及图41是图39所示的框架1的XIII-XIII切断线及XIV-XIV切断线的剖视图。如图40所示,填充部件5A在由底壁部2a、主面部4a和一对侧壁部2b形成的空间7A中与底壁部2a及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
在底壁部2a设有壁孔21,在主面部4a设有孔41A。填充部件5A其与空间7A的各壁面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A、和与底壁部2a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A及与主面部4a的第2面40b密接的第4填充部分54A将壁孔21及孔41A贯通而连接。由此,填充部件5A被卡止到底壁部2a和主面部4a的双方。
于是,例如在被输入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而在弯曲部6A发生弯曲的情况下,通过车辆碰撞而在底壁部2a及主面部4a作用使其发生面外变形的力。在此情况下,底壁部2a和主面部4a要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变形,在填充部件5A也作用拉伸的力。即使是这样的状态,由于填充部件5A被底壁部2a及主面部4a约束,所以也能够维持填充部件5A与底壁部2a及主面部4a密接的状态。因而,填充部件5A能够抑制底壁部2a及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
此外,由于填充部件5A发挥作为底壁部2a及主面部4a的接头的能力,所以能够将通过主面部4a及底壁部2a各自的变形而受到的力抵消。由此,不仅是简单地抑制主面部4a的面外变形,还能够减小产生面外变形的力本身。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在图40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A的第1填充部分51A与棱线部2d及连接部分4c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作用于棱线部2d或连接部分4c的局部较高的应力带来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如图41所示,在弯曲部6B,填充部件5B在由顶壁部3a、主面部4a和一对侧壁部2b形成的空间7B中与顶壁部3a及主面部4a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B的配置与上述的填充部件5A的配置同样。
关于图41所示那样的被填充在顶壁部3a与主面部4a之间的填充部件5B也同样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在图40及图41所示的例子中,假设壁孔21、31设在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壁孔21也可以设在与侧壁部2b或棱线部2d、2e邻接的壁部。即使是该情况,只要以填充部件5中的向侧壁部2b的外侧隆起的部分与这些外壁面密接的方式设置,就能够维持填充部件5与中空部件10的各壁部密接的状态。
这里,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越高,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抑制上述的塑性变形的效果越高。但是,为了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要求以高密度将树脂成形。即,如果提高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则填充部件5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发生截面变形的地方、即应该抑制截面变形的地方限定于弯曲部6或其周围。因此,能够预估截面变形的地方,从而限定应配置填充部件5的地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高杨氏模量化的重量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这样,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中,在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的内侧设置加强件4。此外,填充部件5将设在中空部件10的壁部及加强件4上的孔贯通,与它们的两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填充部件5从中空部件10及加强件4的哪个都不脱落,能够维持被它们约束的状态。于是,能够抑制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中空部件10的壁部及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由此,填充部件5能够稳定地贡献于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
此外,填充部件5也可以仅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例如,在图40及图41所示的空间7A、7B较大、填充部件5难以将空间7A及7B横截而与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及加强件4的两者密接而配置的情况下,填充部件5也可以仅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在此情况下,在加强件4上设置图30~图37所示那样的孔,填充部件5将该孔贯通并与加强件4的两面密接而配置。于是,在向框架1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填充部件5也不从加强件4脱落,能够维持被加强件4约束的状态。
另外,图39所示的加强件4由一个部件形成,以与弯曲部6中的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的各自对置的方式设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加强件4也可以与弯曲部6等的弯曲引起部中的底壁部2a或顶壁部3a对置而设置多个。此外,加强件4也可以沿着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而整体地设置。即,加强件4只要设在弯曲引起部的内侧,加强件4的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及长度没有被特别限定。
<<6.弯曲引起部的例>>
接着,对设在中空部件10上的弯曲引起部的例子进行说明。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6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弯曲引起部也可以具备2个特征的至少一方。
第1特征是与中空部件10的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全塑性力矩比周围下降的特征。在具有该特征的部分,引起中空部件10的弯曲。更具体地讲,关于在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全塑性力矩相对较小的部分,在该部分发生弯曲。将具备该特征的弯曲引起部称作全塑性力矩变化部。例如,不同强度部是全塑性力矩变化部。
第2特征是沿着中空部件10的轴向的棱线或面沿着轴向弯曲、断绝或壁厚变化等的形状变化的特征。将具备该特征的弯曲引起部称作形状变化部。例如,设在中空部件10的表面(例如,底壁部2a、侧壁部2b或顶壁部3a等)上的孔部、凹部、凸部及板厚变化部是形状变化部。
弯曲引起部具备第1特征及第2特征的两方的情况较多。此外,在仅具备单方的特征的情况下,弯曲引起部是形状变化部的情况较多。这是因为,形状变化部能够引导中空部件10弯曲的方向。中空部件10的与长度方向中的对应于弯曲引起部的区域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有形状变化部。当中空部件10弯曲时,由于形状变化部压曲,所以通过形状变化部的配置,能够引导中空部件10弯曲的方向。在汽车的骨架部件中采用本发明的情况下,中空部件10弯曲的方向被预先决定。对于中空部件10弯曲的方向的目的地,要求没有乘员及重要零件。因此,弯曲引起部优选的是至少具备形状变化部的特征。在弯曲引起部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的特征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相同地方的较小的形状变化部也发挥功能。因此,弯曲引起部优选的是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和形状变化部的两方的特征。
(孔部)
孔部兼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和形状变化部的特征。图4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42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孔部60。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孔部60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在孔部60,面(底壁部2a)的一部分断绝,所以弯曲强度较低。因而,在图42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以孔部60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因此,加强件4至少被设置在与设有孔部60的底壁部2a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孔部60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
另外,在图42所示的例子中,将填充部件5配置在底壁部2a的设有孔部60的部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图43是用来说明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孔部对置地设置的填充部件的变形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43所示,也可以在孔部60的内侧的空间中不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孔部60处的底壁部2a的弯曲变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其他的弯曲引起部的例子中也同样,通过使得在弯曲引起部的附近的空间中不配置填充部件5,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弯曲引起部处的弯曲变形。
这里,图42及图43中表示了如1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那样、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作为其他例子,在图44及图45中表示框架1不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
图44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44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44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孔部60。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孔部60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在孔部60,面(底壁部2a)的一部分断绝,所以弯曲强度较低。因而,在图44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以孔部60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设有孔部60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孔部60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
图45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45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45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孔部60。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孔部60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在孔部60,面(底壁部2a)的一部分断绝,所以弯曲强度较低。因而,在图45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以孔部60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设有孔部60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孔部60的部分处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孔部60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较高。
此外,关于孔部的形状及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46~图49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孔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如图46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圆形的孔部60a。此外,如图47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上设置多个孔部60b。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孔部60b在横截于中空部件10A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孔部60b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A容易被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48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沿横截于中空部件10A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的孔部60c。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孔部60c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A被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另外,孔部60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48所示的圆角矩形,也可以是所有的形状。
另外,上述的横截于中空部件10A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并不限定于图46~图48所示那样的与中空部件10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设有孔部60的部分的面中,中空部件10A的长度方向与该横截的方向所成的角优选的是45度以上90度以下。由此,能够引起稳定的弯曲变形。
此外,设置孔部60的部分并不限于底壁部2a。例如,也可以在侧壁部2b或顶壁部3a上设置孔部60。此外,在与设有孔部60的部分对置的部分,优选的是不设置孔部60等。例如,在底壁部2a设有孔部60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顶壁部3a不设置别的引起孔部60的弯曲变形的部分。这是因为,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在设有孔部60的一侧引起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49所示,孔部60d也可以设置在棱线部2d。由此,在中空部件10A中,在长度方向上设有孔部60d的部分的全塑性力矩显著地下降,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引起以设有孔部60d的部分为弯曲的起点的弯曲变形。
另外,也可以将在第4实施方式中上述说明的壁孔21也作为弯曲引起部的一例掌握。
(凹部)
孔部兼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和形状变化部的特征。图5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另外,加强筋部61是一实施方式的凹部的一例。如图50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加强筋部61。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凹部容易塌溃而成为弯曲的起点。因而,在图50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以加强筋部61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因此,加强件4至少被设在与设有加强筋部61的底壁部2a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加强筋部61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
这里,图50中表示了如1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那样、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凹部的例子。作为其他例子,在图51及图52中表示框架1不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
图5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51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另外,加强筋部61是一实施方式的凹部的一例。如图51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加强筋部61。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凹部容易塌溃而成为弯曲的起点。因而,在图51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以加强筋部61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处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加强筋部61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
图5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加强筋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52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另外,加强筋部61是一实施方式的凹部的一例。如图52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加强筋部61。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低。此外,凹部容易塌溃而成为弯曲的起点。因而,在图52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以加强筋部61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加强筋部61的部分处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加强筋部61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较高。
另外,关于凹部的形状及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53~图56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这里所述的凹部,是指压纹或加强筋等的设在中空部件10B的底壁部2a等的凹陷部分。如图53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圆形的凹部61a。
此外,如图54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多个凹部61b。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凹部61b在与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多个凹部61b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B容易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55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沿与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延伸的加强筋部61c。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加强筋部61c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B被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另外,加强筋部61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55所示的圆角矩形,也可以是所有的形状。
另外,上述的与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并不限定于图55所示那样的与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设有凹部61的部分的面中,只要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与该横截的方向所成的角是45度以上且90度以下就可以。
此外,设置凹部61的部分并不限于底壁部2a。例如,也可以在侧壁部2b或顶壁部3a设置凹部61。此外,在与设有凹部61的部分对置的部分,优选的是不设置凹部61等。例如,在底壁部2a设有凹部61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顶壁部3a不设置别的凹部61的引起弯曲变形的部分。这是因为,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在设有凹部61的一侧引起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56所示,也可以在棱线部2d设置凹部61d。由此,在中空部件10B中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部61d的部分的全塑性力矩显著地变化,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引起以设有凹部61d的部分为弯曲的起点的弯曲变形。
在设置上述那样的凹部61的情况下,凹部61的形态没有被特别限定,但凹部61优选的是具有以下所示的形态。例如,在中空部件10B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情况下,从成型性的观点,如图57所示,凹部61的深度Dd(设有凹部61的部分的面611与凹部61的底612之间的、与平面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参照图57)优选的是中空部件10B的板厚的3倍以上。此外,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上的凹部61的缘613彼此的距离Ld(参照图57)优选的是50mm以下。
图58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凹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如图58所示,沿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61e、61f沿着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排列而设置。在凹部61e和凹部61f中,在凹部的边缘沿着长度方向有棱线。在此情况下,在中空部件10B中,在长度方向上的凹部61e与凹部61f之间的部分610发生弯曲。这是因为,在长度方向上的凹部61e与凹部61f之间的部分610,棱线断绝。即,长度方向上的凹部61e与凹部61f之间的部分610是形状变化部。另外,在此情况下,也在中空部件10B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情况下,根据成型性的观点,凹部61e、61f的深度Dd优选的是中空部件10B的板厚的3倍以上。此外,也可以在该部分610上形成凹部、后述的凸部、薄壁部或不同强度部等。
另外,凹部61e及凹部61f如图58所示,也可以并不一定串联地排列。此外,凹部61e及凹部61f也可以并不一定在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例如,在设有凹部61e及凹部61f的部分的面中,中空部件10B的长度方向与凹部61e及凹部61f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只要是0度以上且45度以下就可以。
(凸部)
凸部具备形状变化部的特征。图59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59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凸部62。设有凸部62的部分是形状变化部。在图59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的边缘8a或8b的至少某个处,以凸部62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因此,加强件4至少被设置在与凸部62以及凸部62的前后的区域8a及8b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凸部62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
这里,在图59中表示了如1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那样、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凸部的例子。作为其他例子,在图60及图61中表示框架1不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
图6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60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60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凸部62。设有凸部62的部分是形状变化部。在图60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的前后的边缘8a或8b中的全塑性力矩最低的部分,以凸部62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包括凸部62及其前后的边缘8a及8b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凸部62及其前后的边缘8a及8b的部分处的底壁部2a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凸部62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
图6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61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61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凸部62。设有凸部62的部分是形状变化部。在图61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的前后的边缘8a或8b中的全塑性力矩最低的部分,以凸部62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包括凸部62及其前后的边缘8a及8b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凸部62及其前后的边缘8a及8b的部分处的侧壁部2b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凸部62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较高。
另外,关于凸部的形状及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62~图65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这里所述的凸部例如通过中空部件10的加工等而实现。即,该凸部也可以使构成中空部件10C的钢板的一部分变形而设置。如图62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圆形的凸部62a。
此外,如图63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多凸部62b。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凸部62b在与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上排列而设置。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凸部62b的前后的区域的某个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C容易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64所示,也可以在底壁部2a设置沿与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延伸的凸部62c。在此情况下,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c的前后的区域的某个作为弯曲的起点,中空部件10C被向底壁部2a侧弯曲变形。另外,凸部62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64所示的圆角矩形,也可以是所有的形状。
另外,上述的与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横截的方向并不限定于图64所示那样的与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设有凸部62的部分的面中,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与该横截的方向所成的角只要是45度以上且90度以下就可以。
此外,设置凸部62的部分并不限于底壁部2a。例如,也可以在侧壁部2b或顶壁部3a设置凸部62。此外,优选的是在与设有凸部62的部分对置的部分不设置凸部62等。例如,在底壁部2a上设有凸部62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顶壁部3a不设置别的凸部62等的引起弯曲变形的部分。这是因为,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在设有凸部62的一侧引起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65所示,也可以在棱线部2d设置凸部62d。由此,在中空部件10C中的长度方向上,在设有凸部62d的部分处棱线断绝,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引起以设有凸部62d的部分为弯曲的起点的弯曲变形。
在设置上述那样的凸部62的情况下,凸部62的形态没有被特别限定,但凸部62优选的是具有以下所示的形态。例如,中空部件10C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情况下,根据成型性的观点,如图66所示,凸部62的高度Hd(设有凸部62的部分的面621与凸部62的顶622之间的、与平面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参照图66)优选的是中空部件10C的板厚的3倍以上。此外,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的缘623彼此的距离Ld(参照图66)优选的是50mm以下。
图67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凸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如图67所示,沿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部62e、62f沿着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排列而设置。在凸部62e、62f中,在凸部的边缘上沿着长度方向有棱线。在此情况下,在中空部件10C中的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e与凸部62f之间的部分620处发生弯曲。这是因为,在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e与凸部62f之间的部分620处棱线断绝。即,长度方向上的凸部62e与凸部62f之间的部分620是形状变化部。另外,在此情况下,也在中空部件10C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情况下,根据成型性的观点,凸部62e、62f的高度(Hd)优选的是中空部件10C的板厚的3倍以上。此外,在该部分620,也可以形成上述的凹部、凸部或后述的薄壁部、或者不同强度部等。
另外,凸部62e及凸部62f如图67所示,也可以并不一定串联地排列。此外,凸部62e及凸部62f也可以并不一定在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例如,在设有凸部62e及凸部62f的部分的面中,中空部件10C的长度方向与凸部62e及凸部62f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只要是0度以上且45度以下就可以。
(板厚变化部/薄壁部)
板厚变化部/薄壁部兼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和形状变化部的特征。图68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板厚变化部的一例的示意图。这里所述的板厚变化部,是指在中空部件10D的长度方向上板厚变化的部分。如图68所示,中空部件10D具备第1板厚部111及第2板厚部112。第1板厚部111设在中空部件10D的端部侧,第2板厚部112沿着中空部件10D的长度方向与第1板厚部111连续而设置。在第1板厚部111与第2板厚部112之间,钢板的板厚不同。关于板厚的大小关系没有被特别限定,但从中空部件10D整体的弯曲刚性的确保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板厚部112的板厚比第1板厚部111的板厚大。
在此情况下,如图68所示,第1板厚部111与第2板厚部112的边界的部分为板厚变化部113。在该板厚变化部113中,中空部件10D的长度方向上的全塑性力矩变化。此外,板厚变化部113也是形状变化部。即,板厚变化部113相当于弯曲引起部。因而,在碰撞载荷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D的情况下,框架1在板厚变化部113处弯曲。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设有板厚变化部113的底壁部2a或设有板厚变化部113的部分处的侧壁部2b密接而配置。在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加强件4至少设在与设有板厚变化部113的底壁部2a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优选的是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板厚变化部113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
此外,弯曲引起部例如也可以由薄壁部实现。图69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薄壁部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69所示,在底壁部2a,在中空部件10D的长度方向前后,设有与其他部分相比板厚相对较薄的薄壁部114。包括薄壁部114在内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全塑性力矩比设有薄壁部114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D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D的全塑性力矩低。薄壁部114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和形状变化部的两方的特征。即,中空部件10D中的设有薄壁部114的部分相当于弯曲引起部。因而,在碰撞载荷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D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薄壁部的部分处以薄壁部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
具有该板厚变化部的中空部件10D例如也可以通过由切削、压力成形及拼接板构成的被加工板形成。该被加工板也可以是具有焊接线的激光拼焊板(Tailor WeldedBlank;TWB)。此外,上述被加工板也可以是通过轧辊使板厚不同而设置的连续变截面辊轧板(Tailor Rolled Blank;TRB)。在TWB中,板厚变化部的厚度差可以设在0.2mm以上。此外,在TRB中,单位部件长度方向的板厚变化部的板厚变化量可以设为0.1mm/100mm以上。
(不同强度部/强度变化部)
不同强度部和强度变化部具备全塑性力矩变化部的特征。不同强度部是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变化的部分。例如,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屈服强度变化的部分中,有与周围相比全塑性力矩较小的部位。即,不同强度部是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因而,在该部位引起中空部件10的塑性变形。强度变化部是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变化的边界部分。即,强度变化部是全塑性力矩变化部。
图70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70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不同强度部63。不同强度部63例如通过对中空部件10部分地进行焊接、淬火或回火等的热处理等而设置。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与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不同。因而,在图70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以不同强度部63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该弯曲是通过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区域塑性变形而发生的弯曲。因此,加强件4至少设在与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区域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抑制加强件4的压曲。
这里,图70中表示了如1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那样、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作为其他例子,在图71及图72中表示框架1不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
图71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71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71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不同强度部63。不同强度部63例如通过对中空部件10部分地进行焊接、淬火或回火等的热处理等而设置。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与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不同。因而,在图71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以不同强度部63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包括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该弯曲是通过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区域塑性变形而发生的弯曲。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包括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部分处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
图72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72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72所示,在底壁部2a设有不同强度部63。不同强度部63例如通过对中空部件10部分地进行焊接、淬火或回火等的热处理等而设置。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处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与设有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的前后(关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的部分的中空部件10的屈服强度不同。因而,在图72所示的碰撞载荷F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的情况下,在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以不同强度部63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即,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中空部件10中的包括不同强度部63的部分成为设在中空部件10上的弯曲引起部。该弯曲是通过不同强度部63或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区域塑性变形而发生的弯曲。因此,填充部件5至少与包括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的部分处的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在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而在不同强度部63的附近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较高。
另外,关于不同强度部的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73、图74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不同强度部的另一例的示意图。这里所述的不同强度部通过对形成中空部件10E的被加工板的焊接或热处理等而实现。
如图73所示,沿着对于中空部件10E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周向设有不同强度部120。在此情况下,中空部件10E中的设有不同强度部120的部分也相当于弯曲引起部。因而,在碰撞载荷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E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不同强度部120的部分处,不同强度部120以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
另外,该不同强度部例如如图74所示,也可以部分地设在底壁部2a等构成中空部件10E的截面的壁部的至少某个上。在该情况下,也在碰撞载荷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E的情况下,框架1在设有不同强度部121的部分处,以不同强度部121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
此外,弯曲引起部例如也可以由强度变化部实现。图75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上的强度变化部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75所示,中空部件10E具备第1强度部122及第2强度部123。第1强度部122设在中空部件10E的端部侧,第2强度部123沿着中空部件10E的长度方向与第1强度部122连续而设置。在第1强度部122与第2强度部123之间,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同。关于屈服强度的大小关系没有被特别限定,但从作为中空部件10E整体的弯曲刚性的确保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强度部123的屈服强度比第1强度部122的屈服强度大。
在此情况下,如图75所示,第1强度部122与第2强度部123的边界的部分为强度变化部124。在该强度变化部124中,中空部件10E的长度方向上的屈服强度变化。即,强度变化部124相当于弯曲引起部。因而,在碰撞载荷被输入给中空部件10E的情况下,框架1在强度变化部124处弯曲。
(组合)
另外,在具有弯曲部的中空部件中,也可以在弯曲部的弯曲内侧部分还设置上述的例子所示的孔部等的用来引起弯曲的部分。图76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弯曲部及孔部的组合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如图76所示,在中空部件10设有弯曲部6A,在底壁部2a的弯曲内侧部分6Aa处设有孔部64。加强件4至少设在与弯曲内侧部分6Aa及孔部64对置的位置,填充部件5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由此,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能够在弯曲部6A使中空部件10更可靠地弯曲。
这里,图76中表示了如1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2例那样、框架1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不同强度部的例子。作为其他例子,在图77及图78中表示框架1不具有加强件4的情况下的孔部的例子。
图77及图78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设在中空部件的弯曲部及孔部的组合的例子的框架1的剖视图。图77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1。图78所示的框架1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1。如图77及图78所示,在中空部件10设有弯曲部6A,在底壁部2a的弯曲内侧部分处设有孔部64。填充部件5与弯曲部6A中的底壁部2a或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由此,通过碰撞载荷F的输入,能够更可靠地在弯曲部6使中空部件10弯曲。
弯曲引起部的组合并不限于图76所示的例子,通过将上述所示的弯曲引起部的例子组合多个,能够使弯曲引起部处的中空部件10的弯曲更可靠地发生。例如,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弯曲部、凹部、凸部、孔部、板厚变化部、薄壁部、不同强度部及强度变化部的至少2个以上的组合,实现弯曲引起部。特别是,弯曲引起部中的形状变化部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的组合使较小的形状变化部发挥功能,对于将中空部件10向希望的方向弯曲是有用的。
另外,图42、图43、图50、图59、图70、图76所示的加强件4的设置位置只是弯曲引起部的内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只要至少设在弯曲引起部的内侧,加强件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及设置位置没有被特别限定。根据对框架1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及重量等,适当调整加强件4的尺寸、材质及设置位置。
(弯曲引起部的其他例)
此外,即使是在中空部件10上没有设置有效的弯曲引起部的情况,也只要在加强件4上设置弯曲部、凹部、凸部、孔部、板厚变化部、薄壁部、不同强度部及强度变化部,加强件4的弯曲部、凹部、凸部、孔部、板厚变化部、薄壁部、不同强度部及强度变化部就为弯曲引起部。但是,即使在加强件4上设置弯曲引起部,与中空部件10的弯曲引起部相比,如果是相同的条件,则难以得到作为弯曲引起部的效果。这是因为,由于加强件4处于中空部件10的内部,所以对弯曲变形动态的影响较小。
因此,设在中空部件10上的弯曲引起部被作为主要的弯曲引起部处置。此外,如果在中空部件10上不设置弯曲引起部,在加强件4上有凹部、凸部、孔部、板厚变化部、薄壁部、不同强度部及强度变化部,则将它们看作弯曲引起部。
在此情况下,例如关于弯曲部,将组合中空部件10和加强件4得到的截面(即,除了填充部件5以外的框架1的截面)的重心所形成的沿着长度方向的重心的轨迹的曲率半径是260mm以下的部分、看作作为弯曲引起部的弯曲部。
进而,即使是在加强件4没有设置基于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弯曲引起部的情况,也有加强件4的端部为弯曲引起部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通过加强件4的有无而全塑性力矩变化。图79是表示在有关一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内侧将加强件4在长度方向上相离而并列设置的结构例的框架1的剖视图。例如,如图79所示,在将加强件4在长度方向上相离而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在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加强件4的端部的位置配置填充部件5,则能够缓和部件的变形。这样,除了填充部件5以外的框架1的全塑性力矩在长度方向上变化的部分被看作弯曲引起部。
如以上这样,能够确定长度方向的弯曲引起部。进而,在长度方向的弯曲引起部中,如果需要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内定义弯曲引起部,可以看作如以下这样。在弯曲引起部是形状变化部的情况下,形状变化部是截面内的弯曲引起部。在弯曲引起部是弯曲部的情况下,从重心朝向沿着长度方向的重心的轨迹的弯曲的中心的方向是中空部件10弯曲的方向。将中空部件10的截面的外周部中的与将重心与重心的轨迹的弯曲的中心连结的线相交的部位看作截面内的弯曲引起部。
<<7.中空部件的闭截面的形状的例子>>
对中空部件10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第1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如图80所示,中空部件10的闭截面具有关于X轴对称的大致六边形的形状。其中,在第1构造部件2的与X轴方向大致正交的部分处存在4个顶点2d、2d、2f、2f。这里,在顶点2d的内角ang1比顶点2f的内轮廓ang2小的情况下,将顶点2d定义为棱线部2d。即,将包括顶点2f、2f的被一对棱线部2d夹着的部分定义为底壁部2a。
图8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第2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如图81所示,第1构造部件2及第2构造部件30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即,中空部件10由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的2个构造部件形成。在此情况下,第1构造部件2的侧壁部2b及第2构造部件30的侧壁部30b被定义为经由第1构造部件2的棱线部2e和第2构造部件30的棱线部30e连续的一个侧壁部(连续侧壁部)。即,中空部件10的闭截面由底壁部2a、一对连续侧壁部和底壁部30a(相当于顶壁部)形成。
此外,中空部件10及中空部件10所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3、图80及图81所示的例子。中空部件10所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是大致多边形,如果能够定义相当于形成该闭截面的底壁部、一对侧壁部及顶壁部的部分,则有关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对中空部件10应用。例如,中空部件也可以是通过将具有U字形的截面形状的2个构造部件以开口部分对置的方式重合而得到的具有闭截面的中空部件。此外,中空部件也可以是通过对圆管进行水压成形或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的中空部件。
此外,即使中空部件10所具有的闭截面的形状是大致多边形以外的任意的形状,有关本发明的技术也能够对中空部件10应用。图8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第3例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如图82所示,中空部件10由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第3构造部件9形成。中空部件10是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圆管。
第3构造部件9是第1金属板的一例。第3构造部件9由例如钢板等的金属板形成。第3构造部件9的强度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为了补偿通过轻量化可能降低的框架的整体性的强度,第3构造部件9的拉伸强度优选的是780MPa以上。此外,第3构造部件9的拉伸强度更优选的是980MPa以上。
另外,在图82中,表示了由一个构造部件形成中空部件10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将2个以上的构造部件相互接合而形成中空部件10。此外,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是正圆,也可以是椭圆。
<<8.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
如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填充部件5是树脂件的一例,被配置在框架1的与弯曲引起部对应的部位。以下,对弯曲引起部和填充部件5的配置范围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第1观点
首先,参照图83~图91,对将框架1(中空部件10)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范围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有将框架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称作“长度方向Y”、将框架1的高度方向(X轴方向)称作“高度方向X”、将框架1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称作“宽度方向Z”的情况。
(弯曲部的具体例1)
图83表示设在框架1上的弯曲引起部(弯曲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83所示,在框架1的底壁部2a,作为弯曲引起部而设有弯曲状的弯曲部6a。该弯曲部6a是框架1的底壁部2a沿着长度方向Y以曲线状弯曲的区域,在该弯曲部6a的位置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被设置在框架1的弯曲部6a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部6a的长度方向Y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比弯曲部6a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6aE1、6aE2更向长度方向Y的外侧伸出。将该填充部件5的伸出部分的长度方向Y的长度称作伸出长度LP。如图83所示,一侧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与弯曲部6a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6aE1之间的距离。同样,另一侧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另一侧端部5E2与弯曲部6a的长度方向Y的另一侧端部6aE2的之间的距离。在图83所示的例子中,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相同,但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
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填充部件5的伸出长度LP为框架1(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以下的范围内,该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部6a(弯曲引起部)的整体及其周边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即,优选的是LP≤H/2。由此,当对于框架1输入了载荷时,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改善弯曲部6a(弯曲引起部)及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能量吸收量。进而,在框架1中的从弯曲部6a(弯曲引起部)相离的部分,该能量吸收特性较低,但通过如上述那样设为LP≤H/2,不在该相离部分无用地配置填充部件5就足够,所以能够抑制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框架1的不必要的重量增加。
(弯曲部的具体例2)
图84表示设在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弯曲部)和填充部件5的另一具体例。如图84所示,在框架1的底壁部2a,设有角型的弯曲部6b作为弯曲引起部。该弯曲部6b是框架1在规定位置弯曲为角型的部分。弯曲部6b的长度方向Y的两侧的底壁部2a是平面状,这些平面状的底壁部2a成角度而相交的棱线部分构成弯曲部6b。在该弯曲部6b的弯曲位置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弯曲部6b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部6b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从弯曲部6b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而伸出。如图84所示,一侧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与弯曲部6b之间的距离。同样,另一侧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另一侧端部5E2与弯曲部6b之间的距离。在图84所示的例子中,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相同,但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
并且,在上述填充部件5的伸出长度LP为框架1(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以下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LP≤H/2)。由此,在图84所示的弯曲部6b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这里,参照图85及图86对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进行说明。
图85是表示中空部件10的一例的剖视图,表示与该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X正交的截面。如图85所示,中空部件10由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的第1构造部件2和平板状的第2构造部件3构成。第1构造部件2具有底壁部2a、设在底壁部2a的宽度方向Z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2b、2b、分别设在侧壁部2b、2b的端部的一对凸缘部2c、2c、以及棱线部2d、2d、2e、2e。一对侧壁部2b、2b的长度相互相等。第2构造部件3具有与上述底壁部2a对置配置的顶壁部3a和相对于上述凸缘部2c、2c接合的一对接合部3c、3c。
这里,所述的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是在与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Y正交的截面中、中空部件10的高度方向X的最大长度。即,所述的截面高度H,是指在中空部件10的弯曲变形时为内侧的面(弯曲内侧面)与对置于该面的面(弯曲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的距离。在图85所示的中空部件10的例子中,顶壁部3a相当于弯曲内侧面,底壁部2a相当于弯曲外侧面。并且,顶壁部3a和底壁部2a相互对置且相互平行。因而,图85的例子的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是顶壁部3a的外壁面与对置于顶壁部3a的底壁部2a的外壁面之间的高度方向X的距离。
图86是表示中空部件1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表示与该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X正交的截面。在图86所示的中空部件10的例子中,也与上述图85的例子同样,顶壁部3a相当于弯曲内侧面,底壁部2a相当于弯曲外侧面。另一方面,图86所示的中空部件10的例子中,第1构造部件2的底壁部2a和第2构造部件3的顶壁部3a相互不平行,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因而,图86的例子的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是顶壁部3a的外壁面与底壁部2a的外壁面之间的高度方向X的距离中的最大的距离,即顶壁部3a的外壁面与棱线部2d的位置处的底壁部2a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
(孔部的具体例)
图87表示设在框架1上的弯曲引起部(孔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87所示,在框架1的底壁部2a上,作为弯曲引起部而设有孔部60。该孔部60是在框架1的底壁部2a上贯通形成的开口。在YZ平面观察,孔部60的形状优选的是例如沿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长方形状,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是矩形状、多边形状、圆形状、椭圆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在该孔部60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如图87所示,填充部件5与该孔部60的周边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孔部60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孔部60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与孔部60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60E1、60E2相比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而伸出。伸出长度LP、LP分别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或另一侧端部5E2与孔部60的一侧端部60E1或另一侧端部60E2之间的距离。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此外,与上述同样,优选的是在为LP≤H/2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在图87所示的孔部60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凹部的具体例)
图88表示设在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凹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88所示,在框架1的底壁部2a上,设有凹部61作为弯曲引起部。该凹部61是框架1的底壁部2a的一部分朝向内侧陷下形成的部分。在YZ平面观察,凹部61的形状优选的是例如沿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长方形状,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是矩形状、多边形状、圆形状、椭圆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在该凹部61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如图88所示,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凹部61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凹部61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与凹部61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61E1、61E2相比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而伸出。伸出长度LP、LP分别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或另一侧端部5E2与凹部61的一侧端部61E1或另一侧端部61E2之间的距离。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此外,与上述同样,优选的是在为LP≤H/2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在图88所示的凹部61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凸部的具体例)
图89表示设在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凸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89所示,在框架1的底壁部2a上,设有凸部62作为弯曲引起部。该凸部62是框架1的底壁部2a的一部分朝向外侧突出形成的部分。在YZ平面观察,凸部62的形状优选的是例如沿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长方形状,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是矩形状、多边形状、圆形状、椭圆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在该凸部62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如图89所示,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凸部62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凸部62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与凸部62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62E1、62E2相比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伸出。伸出长度LP、LP分别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或另一侧端部5E2与凸部62的一侧端部62E1或另一侧端部62E2之间的距离。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此外,与上述同样,优选的是在为LP≤H/2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在图89所示的凸部62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板厚变化部/薄壁部的具体例)
图90表示设在框架1的弯曲引起部(板厚变化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90所示,框架1的底壁部2a上,设有板厚变化部113作为弯曲引起部。该板厚变化部113是钢板的板厚不同的第1板厚部111与第2板厚部112的边界的部分,例如在宽度方向Z上以直线状设置。在该板厚变化部113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如图90所示,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板厚变化部113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板厚变化部113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比板厚变化部113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伸出。伸出长度LP、LP分别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或另一侧端部5E2与板厚变化部113之间的距离。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此外,与上述同样,优选的是在为LP≤H/2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在图90所示的板厚变化部113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不同强度部/强度变化部的具体例)
图91表示设在框架1上的弯曲引起部(不同强度部)和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如图91所示,框架1的底壁部2a上,设有不同强度部63作为弯曲引起部。该不同强度部63是框架1的底壁部2a的强度部分性地下降的部分,例如被设为沿宽度方向Z延伸的带状。在该不同强度部63引起框架1的弯曲变形。
如图91所示,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在框架1的不同强度部63的内侧。填充部件5以将不同强度部63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5E1、5E2分别比不同强度部63的长度方向Y的两端部63E1、63E2更向长度方向Y的两侧以伸出长度LP、LP伸出。伸出长度LP、LP分别相当于填充部件5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端部5E1或另一侧端部5E2与不同强度部63的一侧端部63E1或另一侧端部61E2之间的距离。如上述那样,两侧的伸出长度LP、LP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某一方的伸出长度LP比另一方的伸出长度LP长。此外,与上述同样,优选的是在为LP≤H/2的范围内配置填充部件5。由此,在图91所示的不同强度部63的例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图83的例子的弯曲部6a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以上,根据第1观点,对各个弯曲引起部的例子中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范围进行了说明。
填充部件5通过至少被配置在弯曲引起部,能够抑制在由弯曲引起部引起的弯曲变形时发生的框架1的截面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进而,通过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引起部及其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由弯曲引起部引起的弯曲变形时发生的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更高。由此,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框架1的能量吸收量进一步改善。
除此以外,在填充部件5从弯曲引起部或从弯曲引起部的端部的伸出长度LP、LP为框架1(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以下的范围内(LP≤H/2),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引起部的长度方向Y的整体及其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由此,在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较低的范围中不配置填充部件5。因而,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框架1的不必要的重量增加。这样,通过以满足LP≤H/2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载荷输入时的能量吸收量改善。
·第2观点
接着,参照图92~图94,对将框架1(中空部件10)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范围进行说明。
图92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1的具体例的平面图。在图92所示的例子中,在框架1上,设有孔部60c作为弯曲引起部。孔部60c如参照上述图48说明那样,在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中以沿着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设置。
填充部件5在孔部60c中与中空部件10密接而设置。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在长度方向Y上遍及越过孔部60c的全部和孔部60c的端部60cE1或端部60cE2而直到达到孔部60c的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的范围而配置。填充部件5中的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1或端部60cE2的部分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此外,填充部件5在宽度方向Z上遍及越过孔部60c的全部及孔部60c的端部60cE3或端部60cE4直到达到孔部60c的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的范围而配置。填充部件5中的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3或端部60cE4的部分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在图92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以将孔部60c的全部覆盖的方式配置。因此,不论是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哪个区域中发生弯曲的情况,都至少在配置有填充部件5的区域中发生弯曲变形。因而,不论是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哪个区域中发生弯曲的情况,都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由此,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框架1的能量吸收量改善。
图93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1的另一具体例的平面图。孔部60c在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中以沿着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设置。该孔部60c相当于图93所示的框架1中的弯曲引起部。
填充部件5以将孔部60c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与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在长度方向Y上以将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一侧部分(区域601)覆盖、不将另一侧部分(区域602)覆盖的方式配置,并且,遍及越过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60cE1直到达到底壁部2a的范围而配置。填充部件5中的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1的部分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另一方面,填充部件5在宽度方向Z上遍及将孔部60c的全部(区域601)覆盖、并且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3或端部60cE4直到达到底壁部2a的范围而配置。填充部件5中的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3或端部60cE4的部分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在图93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上的一部分(区域601),不被配置在孔部60c的另一部分(区域602)。由于至少在区域602中不配置填充部件5,所以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框架1的重量增加。另一方面,区域602由于没有配置填充部件5,所以不能得到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对于框架1的变形的抵抗效果。因而,区域602与区域601相比容易弯曲。这里,在作为区域602的附近的区域601中配置有填充部件5。因而,在区域602中发生弯曲的情况下,被配置在区域601中的填充部件5能够在发生弯曲的部分的附近抑制随着该弯曲而发生的框架1的面外变形。另一方面,在区域601中发生弯曲的情况下,填充部件5能够抑制该部分处的框架1的面外变形。这样,不论是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哪个区域中发生弯曲的情况,都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由此,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框架1的能量吸收量改善。
图94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框架1的另一具体例的平面图。孔部60c在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中以沿着宽度方向Z延伸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设置。该孔部60c相当于图94所示的框架1中的弯曲引起部。
填充部件5以将孔部60c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与中空部件10的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设置。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以将孔部60c的宽度方向Z的中心部分(区域603)覆盖、不将宽度方向Z的两侧部分(区域604、604)覆盖的方式配置。此外,填充部件5遍及越过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端部60cE1或端部60cE2直到达到孔部60c的周边部分的底壁部2a的范围而配置。填充部件5中的越过孔部60c的端部60cE1或端部60cE2的部分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在图94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孔部60c的宽度方向Z上的一部分(区域603),没有被配置在孔部60c的另一部分(区域604)。由于至少在区域604中没有配置填充部件5,所以能够减轻伴随着填充部件5的配置的框架1的重量增加。另一方面,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占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全部的区域603中。因此,不论是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哪个区域中发生弯曲的情况,都至少在配置有填充部件5的区域603中发生弯曲变形。因而,不论是在孔部60c的长度方向Y的哪个区域中发生弯曲的情况,都能够抑制框架1的面外变形,将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由此,能够使载荷输入时的框架1的能量吸收量改善。
·第3观点
接着,参照图95~图98,对将框架1(中空部件10)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范围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作为一例,对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是圆形或椭圆的情况进行说明。图95~图98分别是表示与Y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框架1及填充部件5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在图95所示的例子中,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填充部件5在未图示的弯曲引起部(例如孔部60)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由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的圆弧状的密接面501和不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接触的弯曲状的解放面502构成。填充部件5优选的是在中空部件10的截面中被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有弯曲引起部的一侧(例如,形成有孔部60的一侧)。进而,优选的是在解放面502不超过边界19的范围中配置填充部件5。
另外,所述的边界,是将截面的弯曲方向的高度划分为一半的面。换言之,是在截面中用弯曲方向的高度的中心定义的面。边界19是在弯曲变形时作用的应力大致为零的面。如果将在弯曲变形时作用的应力是零的面定义为弯曲的中立面,则弯曲的中立面与边界19严格地不同。弯曲的中立面与边界19不一致是基于以下的理由。构造件的压缩与拉伸的刚性不同、构造件的板厚并不一定哪个都相同、有填充部件5的一侧不易变形而中立面向填充部件5侧移动、弯曲变形也伴随着在轴向上压缩或拉伸的变形等。但是,由于弯曲的中立面与边界19不会较大地背离,所以将边界19看作弯曲的中立面。另外,弯曲方向是从截面的重心朝向弯曲引起部的方向。这是因为中空部件10在弯曲引起部压曲、弯曲。在一个截面中有多个弯曲引起部的情况下,弯曲方向是将各个弯曲引起部的弯曲的矢量加总的方向。弯曲的矢量的大小根据弯曲引起部的种类、位置、大小等而变化。例如,在弯曲引起部较小的情况下,由该弯曲引起部带来的弯曲的矢量较小。由于在实际的中空部件10的设计中,设置弯曲引起部以使得在想要弯曲的部位处可靠地压曲,所以只要考虑一个或两个最大的弯曲引起部,就能够估算弯曲方向。例如,在将某个面弯曲的情况下,在该面的两侧的棱线设置弯曲引起部。在此情况下,如果观察设在棱线上的两个弯曲引起部,则能容易地知道弯曲方向是从重心朝向该面的方向。
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比构成中空部件10的金属板低。因而,填充部件5如果被赋予应力则容易地变形。该填充部件5抑制中空部件10的变形,是因为抑制了中空部件10中的被赋予了压缩应力的部位进行面外变形。即,是因为填充部件5阻碍了中空部件10的面外变形。因此,填充部件5与在中空部件10的变形时压缩变形的面密接而配置是有效的。进而,以填充部件5的质量效果比的观点看,最优选的是全部的填充部件5与在中空部件10的变形时压缩变形的面密接而配置。所述的在中空部件10的变形时压缩变形的面,是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有弯曲引起部的一侧的面(构成中空部件10的金属板)。
因此,填充部件5优选的是在中空部件10的有弯曲引起部的截面中,与比在以从截面的重心朝向弯曲引起部的方向定义的截面的高度方向上将截面二等分的边界19更靠有弯曲引起部的一侧密接而配置。
在图96所示的例子中,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是椭圆。填充部件5在未图示的弯曲引起部处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由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的弯曲状的密接面503、和直线状的解放面504构成。填充部件5在中空部件10的截面中被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弯曲内侧。即,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解放面504不超过边界19的范围中。
在图97所示的例子中,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填充部件5在未图示的弯曲引起部处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由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的圆弧状的密接面505、一对直线状的第1解放面506、507和圆弧状的第2解放面508构成。填充部件5在中空部件10的截面中被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弯曲内侧。即,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第1解放面506及507不超过边界19的范围中。
在图98所示的例子中,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填充部件5在未图示的弯曲引起部处与中空部件10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壁孔21设在中空部件10的未图示的弯曲引起部的附近。填充部件5如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将壁孔21贯通而与中空部件10密接。详细地讲,填充部件5具备与中空部件10的内壁面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与中空部件10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以及与壁孔21密接而设置并将第1填充部分51与第2填充部分52连结的第3填充部分53。填充部件5在中空部件10的截面中被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弯曲内侧。即,填充部件5被配置在第1填充部分51不超过边界19的范围中。
如图95~图98所示,填充部件5在中空部件10的截面中被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由弯曲引起部引起的弯曲内侧。边界19在弯曲变形时作用的应力是零,边界19附近在弯曲变形时作用的应力较少。因此,在边界19处,在中空部件10不易发生面外变形。通过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被限定在比边界19更靠弯曲内侧,至少在比边界19弯曲外侧的、不易发生面外变形的边界19附近的区域中不配置填充部件5。因而,能够维持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质量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参照图129及图130,则弯曲内侧比弯曲外侧发生更大的面外变形。因此,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在比中空部件10的边界19更靠弯曲内侧,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弯曲内侧发生的较大的面外变形。这样,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实施例
<<9.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9.1.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由加强件及填充部件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只不过是为了验证本发明效果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由加强件及填充部件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验证,利用模拟,计算了与各种框架的碰撞能量吸收量(Energy Absorption;E.A.(kJ))对应的碰撞时的冲程St(mm)。所述的冲程St,如图5所示,表示以框架1的碰撞侧的端面为起点的碰撞物体的移动量。即,冲程St相对于相同的E.A.越短,可以说碰撞安全性能越高。
作为本实施例的试样,准备了以往的框架(参考例1)、仅由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构成的框架(比较例1)、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内侧仅设有加强件4的框架(比较例2)、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内侧无间隙地仅设有填充部件5的框架(比较例3)及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中空部件10的内侧设有加强件4及粘接而固定的填充部件5的框架(实施例1)。另外,参考例1、各比较例及实施例1的中空部件10的内侧的加强件4、填充部件5及弯曲部6的配置位置与图5、图6及图7所示的配置位置相同。从图5、图6及图7所示的结构中去掉了填充部件5的结构是比较例2,去掉了加强件4的结构是比较例3,去掉了加强件4及填充部件5的双方的结构是参考例1及比较例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各框架的各尺寸(参照图5)如下(单位是mm)。
LFL=500
DFL1=70
DFL2=90
LR=240
SFL=60
LFMA=70
LFMB=70
关于各框架的参数是下述表1那样。
[表1]
Figure BDA0002393474260000761
此外,第1构造部件、第2构造部件及加强件都由钢板形成。此外,填充部件的材质是聚氨酯(杨氏模量=100MPa)。
向有关各试样的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输入碰撞载荷,对与碰撞物体的冲程对应的E.A.进行了计算。此外,对碰撞模拟后的比较例2及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弯曲部的截面形状进行了比较。
首先,对碰撞模拟后的有关比较例2及实施例1的框架的弯曲部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图99及图100是表示有关比较例2及实施例1的框架的弯曲部的截面形状的碰撞模拟前后的变化的图。如图99所示,在有关比较例2的框架1的加强件4的主面部4a中向X轴方向面外变形,发生了压曲。此外,在底壁部2a、侧壁部2b及棱线部2d也分别发生了面外变形。因此,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较大地变化。考虑这是因为,通过主面部4a进行面外变形,失去了由加强件4带来的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的抑制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100所示,在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1的加强件4的主面部4a中没有发生面外变形。此外,中空部件10的截面形状在碰撞前后不变化。考虑这是因为,通过与加强件4密接而配置的填充部件5A发挥了抑制加强件4的面外变形的效果。因而,可以考虑发挥了由加强件4带来的中空部件10的截面变形的抑制效果。
接着,对关于与碰撞物体的冲程对应的E.A.的计算结果进行说明。图101是表示有关各试样的框架的与冲程St对应的E.A.的曲线图。有关各试样的框架在E.A.=14kJ时大致完全压曲。此外,图102是表示有关各试样的框架的与E.A.=14kJ对应的冲程St14kJ的曲线图。如图102所示,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冲程St14kJ比其他的有关比较例的框架的冲程St14kJ小。进而,与参考例1相比,尽管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重量低约30%,但框架的冲程St14kJ呈现出是同等的水准。
此外,如图101所示,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与冲程St的增加对应的E.A.的增加率显示出与其他的有关比较例的框架相比大。考虑这是因为,通过由碰撞载荷的输入带来的弯曲部处的框架的截面形状被维持,与发生了截面形状的变化的其他框架相比碰撞能量吸收量变大。
图103是表示有关比较例2、比较例3及实施例1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相对于有关比较例1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的改善量的曲线图。如图103所示,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的改善量比有关比较例2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的改善量及有关比较例3的框架的冲程St14kJ的改善量的和大。根据其结果可知,通过使填充部件相对于加强件密接而配置,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由加强件带来的抑制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化。
与本实施例相比,在有关实施例1的框架中,能够抑制由碰撞载荷的输入带来的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化。由此,在被施以了轻量化的框架中,也呈现能够确保碰撞安全性能。
<9.2.与第2实施方式有关的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仅是为了验证本发明效果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此外,对于有关各实施例的填充部件,只要不特别区别,就称作“填充部件5”而进行说明。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验证,利用模拟,计算与相同的碰撞载荷对应的各种框架的最大载荷Lmax(kN)。所述的最大载荷Lmax,是指对于框架1输入碰撞载荷F时的与框架1有关的载荷-冲程曲线中的最大的载荷值。即,对于相同的碰撞载荷,最大载荷Lmax越大,可以说耐载荷性能越高,即碰撞安全性能越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2所示的框架1的弯曲部6A及6B的内侧使填充部件5与规定的部分密接而配置,使未图示的碰撞体对于该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碰撞。由此,碰撞载荷F被对框架1输入。将碰撞载荷F的输入后的该碰撞体的最大载荷Lmax对各实施例及参考例进行解析,对结果进行了研究。
首先,表示本实施例的试验条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框架1的各尺寸(参照图12)如下(单位是mm)。
LFL=500
DFL1=70
DFL2=90
SFL=60
LFMA=70
LFMB=70
此外,第1构造部件2的板厚是2.0mm,第1构造部件2的强度是780MPa。此外,第2构造部件3的板厚是1.5mm,第2构造部件3的强度是690MPa。此外,框架1的重量是3.63kg。
有关各实施例的弯曲部6A处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如下。括弧内的数量值是与填充部件5的壁厚及配置位置有关的值。
实施例1:图13所示的配置(a=10mm,b1=15mm,b2=15mm)
实施例2:图15所示的配置(a=10mm)
实施例3:图15所示的配置(a=3mm)
实施例4:图15所示的配置(a=30mm)
实施例5:图15所示的配置(a=50mm)
实施例6:图16所示的配置(a1,a2,c1,c2=10mm)
实施例7:图17所示的配置(a,c=10mm)
实施例8:图18所示的配置(a1,a2=10mm)
实施例9:图19所示的配置(a=10mm)
实施例10:图20所示的配置(a1,a2,a3=10mm)
有关实施例1~8的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另一方面,在弯曲部6B,有关该实施例的填充部件5在X方向上反转,与顶壁部3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例如,在弯曲部6B,实施例1为图14的配置。此外,有关实施例9及10的填充部件5在弯曲部6B也与底壁部2a及顶壁部3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
这里,填充部件5的密度为176kg/m3,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及屈服应力为100MPa及2.1MPa。
此外,在参考例中,在框架1没有设置填充部件5。
在表2中,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框架1的总重量及填充部件5的重量。
[表2]
表2.框架的总重量及填充部件的重量
总重量(kg) 填充部件重量(kg)
实施例1 3.67 0.032
实施例2 3.68 0.042
实施例3 3.65 0.018
实施例4 3.70 0.071
实施例5 3.74 0.107
实施例6 3.65 0.013
实施例7 3.64 0.006
实施例8 3.71 0.072
实施例9 3.67 0.036
实施例10 3.74 0.103
参考例 3.63 0
对于框架1的端部碰撞的碰撞体的重量为201kg,对于框架1的端部碰撞时的该碰撞体的速度为12m/s。
在表3中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填充部件5的重量、框架的最大载荷量Lmax及载荷改善率IL(kN/g)。另外,所述的最大载荷量Lmax,是框架能够对碰撞载荷承受的载荷。此外,所述的载荷改善率IL,是将有关参考例的框架的最大载荷与有关一例的框架的最大载荷的差用设在有关该一例的框架上的填充部件5的重量(g)除的值。即,载荷改善率IL是表示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耐载荷性能的质量效率的值。
[表3]
表3.填充部件的重量、框架的最大载荷量Lmax及载荷改善率IL
Figure BDA0002393474260000801
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比较,关于最大载荷量Lmax表示了相同的结果,但关于载荷改善率IL,实施例1显示出更好的结果。因而,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在底壁部2a(顶壁部3a)的中央部分,能够使与耐载荷性能有关的填充部件5的质量效率改善。因而,能够进一步促进车辆的轻量化。
将实施例2~5比较,对应于将填充部件5的壁厚a增加,呈现出最大载荷量Lmax及载荷改善率IL的双方进一步改善的结果。因而,通过根据对框架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调整配置在底壁部2a(顶壁部3a)的内表面上的填充部件5的填充量,能够在确保适当的耐载荷性能的同时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将实施例6及8、以及实施例7及9比较,关于最大载荷量Lmax,实施例8及9呈现出更好的结果。因而,通过使填充部件5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相比仅使填充部件5与棱线部2d(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耐载荷性。
关于实施例10,得到了较高的最大载荷量Lmax。因此,通过将填充部件5不仅与底壁部2a(顶壁部3a)、还与棱线部2d(2e)及侧壁部2b连续地密接而配置,不仅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改善,还能够使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也进一步改善。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通过将填充部件5主要与底壁部2a(顶壁部3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能够将被薄壁化的框架1的耐载荷性能维持得较高。
<9.3.与第3实施方式有关的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仅是为了验证本发明效果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此外,对于有关各实施例的填充部件,只要不特别区别,就称作“填充部件5”而进行说明。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验证,利用模拟计算了与相同的碰撞能量吸收量(Energy Absorption:E.A.)对应的各种框架的冲程St(mm)。所述的冲程St,如图22所示,表示以框架1的碰撞侧的端面为起点的碰撞体的移动量。即,对于相同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冲程St越短,可以说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越高,即碰撞安全性能越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22所示的框架1的弯曲部6A及6B的内侧使填充部件5与规定的部分密接而配置,使未图示的碰撞体对该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碰撞。由此,对框架1输入碰撞载荷F。对于各实施例及参考例解析碰撞载荷F的输入后的该碰撞体的最大冲程Stmax,对结果进行研究。
首先,表示本实施例的试验条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框架1的各尺寸(参照图22)如下(单位是mm)。
LFL=500
DFL1=70
DFL2=90
SFL=60
LFMA=70
LFMB=70
此外,第1构造部件2的板厚是2.0mm,第1构造部件2的强度是780MPa。此外,第2构造部件3的板厚是1.5mm,第2构造部件3的强度是690MPa。此外,框架1的重量是3.63kg。
有关各实施例的弯曲部6A处的填充部件5的配置如下。括弧内的数量值是与填充部件5的壁厚及配置位置有关的值。
实施例1:图23所示的配置(a=10mm)
实施例2:图24所示的配置(a1,a2=10mm)
实施例3:图25所示的配置(a1,a2=10mm,b1~b4=15mm)
实施例4:图26所示的配置(a1~a3=10mm)
实施例5:图27所示的配置(a1,a2,c1,c2=10mm)
实施例6:图28所示的配置(a,c=10mm)
实施例7:图29所示的配置(a=10mm)
实施例8:图29所示的配置(a=3mm)
实施例9:图29所示的配置(a=30mm)
实施例10:图29所示的配置(a=50mm)
有关实施例4~10的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d的内侧)密接而配置。另一方面,在弯曲部6B,有关该实施例的填充部件5在X方向上反转,与顶壁部3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
这里,填充部件5的密度为176kg/m3,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及屈服应力为100MPa及2.1MPa。
此外,在参考例中,对于框架1没有设置填充部件5。
在表4中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框架1的总重量及填充部件5的重量。
[表4]
表4.框架的总重量及填充部件的重量
总重量(kg) 填充部件重量(kg)
实施例1 3.67 0.036
实施例2 3.71 0.073
实施例3 3.68 0.048
实施例4 3.74 0.103
实施例5 3.65 0.013
实施例6 3.64 0.006
实施例7 3.68 0.042
实施例8 3.65 0.018
实施例9 3.70 0.071
实施例10 3.74 0.107
参考例 3.63 0
对于框架1的端部碰撞的碰撞体的重量为201kg,向框架1的端部碰撞时的该碰撞体的速度为12m/s。
在表5中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填充部件5的重量、碰撞体对于框架的最大冲程Stmax及冲程改善率ISt(mm/g)。另外,所述的最大冲程Stmax,如图22所示,表示以框架1的碰撞侧的端面为起点的、具有规定的E.A.的碰撞物体与框架1碰撞后的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的移动量。此外,所述的冲程改善率ISt,是将有关参考例的框架的最大冲程与有关一例的框架的最大冲程的差用有关该一例的设在框架上的填充部件5的重量(g)除的值。即,冲程改善率ISt是表示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的质量效率的值。
[表5]
表5.填充部件的重量、框架的最大冲程Stmax及冲程改善率Ist
Figure BDA0002393474260000831
Figure BDA0002393474260000841
此外,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比较,关于最大冲程Stmax,实施例2的呈现出更好的结果,但冲程改善率ISt相同。因而,通过根据对框架要求的碰撞安全性能而调整配置在侧壁部2b的内表面上的填充部件5的填充量,能够在确保适当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的同时,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此外,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3比较,得到了实施例1其填充部件5的重量更小、并且最大冲程Stmax更小的结果。此外,如实施例5及6所示,在仅配置在棱线部2d的内侧的情况下,也得到了较高的冲程改善率Ist。因此,呈现出通过将填充部件5与棱线部2d(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能够更有效地使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改善。
此外,关于实施例4,得到了最低的最大冲程Stmax。因此,呈现出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框架1的碰撞安全性能,优选的是将填充部件5不仅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还与底壁部2a(顶壁部3a)的内表面及棱线部2d(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
此外,将实施例7、9及10与实施例6比较,关于最大冲程Stmax,实施例7、9及10呈现出更好的结果。因而,通过使填充部件5与底壁部2a(顶壁部3a)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与仅使填充部件5与棱线部2d(2e)的内侧密接而配置相比,能够使碰撞时的冲程进一步减小。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通过将填充部件5主要与侧壁部2b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能够将被薄壁化的框架1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维持得高。
<9.4.与第4实施方式有关的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有关上述实施方式的填充部件(例如树脂件)相对于中空部件(例如金属部件)的密接性的改善效果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只不过是为了验证本发明效果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填充部件相对于中空部件的密接性的改善效果进行验证,评价了十字拉伸试验的CTS(Cross Tension Strength:十字剥离强度)。更详细地讲,在本试验中,按照实施例及比较例准备十字拉伸试验片,对它们进行拉伸试验,评价作为其接头强度的CTS。接头强度的大小与填充部件相对于中空部件的密接性的大小对应。
图104是表示在有关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十字拉伸试验中使用的试样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105是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如图104及图105所示,有关实施例1的试样,是通过在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102之间填充填充部件50并使其硬化而将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102接合的十字拉伸试验片。此外,在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102的中心,设有壁孔103、104。壁孔103、104的直径分别是22mm。
填充部件50的一部分为从该壁孔103、104隆起、与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102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此外,与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的内壁面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和第2填充部分52被与壁孔103、104密接而设置的第3填充部分53连接。即,填充部件50是通过粘接力被机械地卡止而接合在第1试验片101及第2试验片102的状态。
图106是表示有关实施例2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如图106所示,有关实施例2的试样,是通过在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202之间填充填充部件50并使其硬化而将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202接合的十字拉伸试验片。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在有关实施例2的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202的中心,设有壁孔203、204。对于壁孔203、204施以了内缘翻边加工(毛口磨光加工),壁孔203、204的孔缘端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壁孔203、204的内缘翻边加工(毛口磨光加工)后的直径分别是22mm。
填充部件50的一部分为从该壁孔203、204隆起、与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202的外壁面密接的第2填充部分52。此外,与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的内壁面密接的第1填充部分51和第2填充部分52被与壁孔203、204密接而设置的第3填充部分53连接。即,填充部件50是通过粘接力被机械地卡止而接合在第1试验片201及第2试验片202的状态。
图107是表示有关比较例的试样的结构的侧方剖视图。如图107所示,有关比较例的试样,是通过在第1试验片931及第2试验片932之间填充填充部件50并使其硬化而将第1试验片931及第2试验片932接合的十字拉伸试验片。另外,在有关比较例的第1试验片931及第2试验片932的中心没有设置壁孔。因而,填充部件50是仅通过粘接力接合在第1试验片931及第2试验片932的状态。
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第1试验片、第2试验片及填充部件的特性及尺寸如下。
-第1试验片,第2试验片
拉伸强度:1180MPa
尺寸:宽度50mm,长度150mm,厚度1.4mm
表面处理:合金化熔融锌镀层
-填充部件
材质:聚氨酯
厚度:10mm
此外,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第1试验片及第2试验片的两端侧,设有用来将用来在拉伸试验时将它们在拉伸方向上拉伸的夹具固定的固定孔(直径20mm)。
在十字拉伸试验中,将各实施例及有关比较例的试样以1mm/min的速度拉伸,计测最大载荷(N)。另外,各实施例及有关比较例的试样数分别为2。
图108是表示通过十字拉伸试验计测的各试样的最大载荷的曲线图。另外,实施例1-1及实施例1-2的曲线图分别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试样的试验结果。此外,实施例2-1及2-2的曲线图分别表示有关实施例2的试样的试验结果。此外,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曲线图分别表示有关比较例的试样的试验结果。
如图108所示,显示出有关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试样的最大载荷与有关比较例的试样的最大载荷相比显著较大。根据该结果,显示出与简单地使填充部件与相当于中空部件的试验片粘接相比,通过使填充部件与该试验片的两面密接而卡止在该试验片上,即使对试验片施加高负荷,也能够维持填充部件密接于试验片的状态。
此外,如果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比较,则显示出有关实施例2的试样的最大载荷比有关实施例1的试样的最大载荷大。根据该结果,显示出通过以填充部件侵入到被内缘翻边加工(毛口磨光加工)的壁孔的孔缘端中的方式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试验片与填充部件的接头强度。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通过使填充部件贯通到设在相当于中空部件的试验片上的孔中并与该试验片的两面密接,即使对试验片施加高负荷,填充部件也难以从试验片容易地脱落。因此,通过做成经由壁孔将填充部件与中空部件卡止的结构,能够维持将填充部件密接于中空部件的状态。即,即使通过碰撞载荷而对中空部件施加能够产生面外变形的负荷,填充部件也能够稳定地贡献于车辆用构造部件的碰撞安全性能。
<9.5.与填充部件的配置范围有关的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对由填充部件5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只不过是为了验证本发明效果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此外,对于有关各实施例的填充部件,只要不特别区别,就称作“填充部件5”而进行说明。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由填充部件带来的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验证,利用模拟计算了对于相同冲程St(mm)的各种框架的能量吸收量(Energy Absorption;E.A.(kJ))。所述的冲程St,表示图104所示的以框架1的碰撞侧的端面为起点的碰撞体的移动量。即,对于相同冲程St的E.A.越高,可以说碰撞安全性能越高。
图109是用来说明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模拟设定的图。如图109所示,有关本实施例的框架1由帽型的截面形状的第1构造部件2和板状的第2构造部件3构成,具有闭截面形状。进而,框架1在内部具有加强件4。此外,在底壁部2a的一区域69中设有弯曲引起部。在各个实施例中,与框架1的设有弯曲引起部的区域69的内表面密接而配置填充部件5。图109所示的伸出长度LP是将填充部件5中的弯曲引起部的端部向弯曲引起部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的外侧伸出的部分的长度。在本模拟中,假设长度方向上前后各自的伸出长度LP是同值。
第1构造部件2、第2构造部件3及加强件4都由钢板形成。第1构造部件2的板厚是1.4mm,第1构造部件2的强度是1180MPa。第2构造部件3的板厚是1.4mm,第2构造部件3的强度是1180MPa。加强件4的板厚是0.5mm,加强件4的强度是270MPa。填充部件5的杨氏模量是100MPa,屈服应力是2.1MPa。此外,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是72mm。
另外,在各实施例及各参考例中使用的弯曲引起部的种类及伸出长度LP如下(尺寸的单位是mm)。
实施例1:凹部,LP=0
实施例2:凹部,LP=9
实施例3:凹部,LP=18
实施例4:凹部,LP=36(相当于截面高度H的2分之1)
实施例5:凹部,LP=93
实施例6:板厚变化部,LP=0
实施例7:板厚变化部,LP=9
实施例8:板厚变化部,LP=18
实施例9:板厚变化部,LP=36(相当于截面高度H的2分之1)
实施例10:板厚变化部,LP=93
参考例1:凹部,无填充部件
参考例2:板厚变化部,无填充部件
本发明者们将有关各实施例及各参考例的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以500mm/s的等速赋予40mm冲程的压缩弯曲。并且,对各实施例及各参考例中的对于冲程的E.A.进行了计算。此外,对由模拟带来的变形前后的有关各实施例及各参考例的框架1的图109所示的XV-XV切断线的截面形状进行了比较。
图110是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5及参考例1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的一览表的图。在图110中,从上段左朝右依次表示参考例1、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从下段左朝右依次表示实施例3、实施例3及实施例5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作为代表,仅对实施例2的变形前的框架1的剖视图赋予了标号。
图111是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5及参考例1的将参考例1的能量吸收量设为1的情况下的作为能量吸收量的比率的吸收能量比的曲线图。本曲线图的横轴是伸出长度LP,纵轴是吸收能量比。曲线图中的各标绘点从左起依次相当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及实施例5。
参照图111,实施例1~实施例5的吸收能量比超过了1。因而,通过配置填充部件5,能量吸收量改善,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实施例5比较,实施例2~实施例5的吸收能量比大于实施例1的吸收能量比。因而,与填充部件5仅被配置在弯曲引起部相比,以将弯曲引起部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时吸收能量比更大,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4分别比较,伸出长度LP越长,吸收能量比越增加。因而,伸出长度LP越长,能量吸收量越增加,能够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4与实施例5比较,即使伸出长度LP增加,吸收能量比也不增加。实施例4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因而,如果伸出长度LP超过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则即使使伸出长度LP变长,碰撞安全性能也不改善。关于这一点,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到伸出长度LP为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的范围内,不配置不贡献于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的无用的填充部件5就足够。因而,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到伸出长度LP为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的范围内,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图112是表示实施例6~实施例10及参考例2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的一览表的图。在图112中,从上段左朝右依次表示参考例2、实施例6及实施例7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从下段左朝右依次表示实施例8、实施例9及实施例10的变形前后的剖视图。作为代表,仅对实施例7的变形前的框架1的剖视图赋予了标号。
图113是表示实施例6~实施例10及参考例2的、将参考例2的能量吸收量设为1的情况下的作为能量吸收量的比率的吸收能量比的曲线图。本曲线图的横轴是伸出长度LP,纵轴是吸收能量比。曲线图中的各标绘点从左起依次相当于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实施例9及实施例10。
参照图113,实施例6~实施例10的吸收能量比超过了1。因而,通过配置填充部件5,能量吸收量改善,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6与实施例7~实施例10比较,实施例7~实施例10的吸收能量比大于实施例6的吸收能量比。因而,与填充部件5仅被配置在弯曲引起部相比,以将弯曲引起部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填充部件5时,吸收能量比变大,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6与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8、实施例8与实施例9分别比较,伸出长度LP越长,吸收能量比越增加。因而,伸出长度LP越长,能量吸收量越增加,能够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将实施例9与实施例10比较,即使伸出长度LP增加,吸收能量比也不增加。实施例9中的伸出长度LP相当于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因而,如果伸出长度LP超过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则即使使伸出长度LP变长,碰撞安全性能也不改善。对于这一点,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到伸出长度LP为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的范围内,不配置不贡献于碰撞安全性能的改善的无用的填充部件5就足够。因而,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到伸出长度LP为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的范围内,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通过将填充部件5以将弯曲引起部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能够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进而,通过将填充部件5配置到伸出长度LP为中空部件10的截面高度H的2分之1的范围内,能够以较高的质量效率使碰撞安全性能改善。
<9.6.与全塑性力矩变化部有关的实施例>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的全塑性力矩变化部进行了验证。所述的全塑性力矩变化部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是指在全塑性力矩变化部引起弯曲变形。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只不过是为了验证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的全塑性力矩变化部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的全塑性力矩变化部进行验证,利用模拟,使强度变化部的全塑性力矩的变化程度不同的多个中空部件发生弯曲变形。并且,本发明者们验证了强度变化部的位置与发生弯曲变形的位置的关系根据强度变化部的全塑性力矩的变化程度怎样变化。
以下,参照图114及图115说明本实施例的模拟设定。
图114是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中空部件的平面图。有关本实施例的中空部件810由帽型的截面形状的第1构造部件812和板状的第2构造部件813构成,具有闭截面形状。在图114中,第1构造部件812隐藏而位于第2构造部件813的X轴方向里侧、即第2构造部件813的里侧,帽型的截面形状的开口部分朝向X轴方向跟前侧。第2构造部件813位于X轴方向跟前侧,将Z轴方向设为较短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第1构造部件812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与第2构造部件813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抵接,在该抵接部分,第1构造部件812与第2构造部件813接合。如图114所示,中空部件10具备第1强度部814及第2强度部815。第1强度部814设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左端810a侧。第2强度部815在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右端810b侧与第1强度部814连续地设置。在钢板的屈服强度在第1强度部814与第2强度部815之间不同的情况下,第1强度部814与第2强度部815的边界的部分为强度变化部816。在该强度变化部816,中空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屈服强度变化。
图115是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中空部件810的全塑性力矩比率的长度方向的变化的曲线图。在图115中,以中空部件810的左端810a为基准(即,1.0),表示从左端810a到右端810b的全塑性力矩比率的变化。全塑性力矩比率通过将对象部位的全塑性力矩的值用全塑性力矩的基准值除而计算。在图115中,以中空部件810的左端810a的全塑性力矩的值为基准值,计算全塑性力矩比率。全塑性力矩比率从1.0变化的位置是强度变化部816的位置。如图115所示,在参考例中,不论中空部件810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如何,全塑性力矩比率都不变化。即,在参考例中,在第1强度部814和第2强度部815中,全塑性力矩相同。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全塑性力矩比率在中空部件810的左端810a侧与右端810b侧之间阶段性地变化,右端810b侧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0.9。在实施例2中,全塑性力矩比率在中空部件810的左端810a侧与右端810b侧之间阶段性地变化,右端810b侧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0.95。在实施例3中,全塑性力矩比率在中空部件810的左端810a侧与右端810b侧之间阶段性地变化,右端810b侧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约1.11。
这里,定义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通过将强度变化部816的变化前后的全塑性力矩的值中的较小的值用较大的值除来计算。根据该定义,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如下。
参考例:1.0
实施例1:0.90
实施例2:0.95
实施例3:0.90
本发明者们通过对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中空部件8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810a及810b在相互对置上方向输入碰撞载荷F,将中空部件810在长度方向上压缩,使其发生弯曲变形。以下,参照图116~图120说明模拟仿真结果。
图116是表示有关参考例的中空部件810A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如图116所示,弯曲变形在中空部件810A的处于距右端810b较近的位置的区域817A中发生。图117是表示有关实施例1的中空部件810B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如图117所示,弯曲变形在中空部件810B的处于距强度变化部816较近的位置的区域817B中发生。图118是表示有关实施例2的中空部件810C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如图118所示,弯曲变形在中空部件810C的处于距右端810b较近的位置的区域817C中发生。图119是表示有关实施例3的中空部件810D的发生了弯曲变形的区域的图。如图119所示,弯曲变形在中空部件810D的处于距强度变化部816较近的位置的区域817D中发生。
图120是表示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中空部件810的全塑性力矩比率的长度方向的变化及发生了弯曲变形的位置的曲线图。如图120所示,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3中,在处于全塑性力矩比率从1.0变化的位置(即,强度变化部816的位置)附近的位置的区域817B及817D中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可知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3中,强度变化部816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中,在处于从全塑性力矩比率从1.0变化的位置相离的位置的区域817C中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可知在实施例2中,强度变化部816没有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此外,在参考例中,全塑性力矩比率是1.0的原状而没有变化,在处于与实施例2同样的位置的区域817A中发生了弯曲变形。即,在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0.95以上的情况下,强度变化部816不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为0.9的情况下,强度变化部816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因此,可以说在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0.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使强度变化部816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在强度变化部816的全塑性力矩比率是0.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使全塑性力矩变化部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换言之,在变化前后全塑性力矩的值减小10%以上的全塑性力矩变化部能够作为弯曲引起部发挥功能。
<9.7.关于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的实施例>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能够使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充分改善的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进行了验证。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只不过是为了验证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而进行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本发明者们为了对能够使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充分改善的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进行验证,利用模拟,对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不同的多个框架赋予碰撞载荷,计算反作用力及冲程。以下,参照图121~图125及表6说明本实施例的模拟设定。
图121是有关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框架的侧视图。有关本实施例的框架820由帽型的截面形状的第1构造部件822和板状的第2构造部件823构成,具有闭截面形状。在图121中,第1构造部件822的帽型的截面形状的开口部分朝向X轴方向-侧。第2构造部件823将Z轴方向设为较短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第1构造部件822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与第2构造部件823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抵接,在该抵接部分,第1构造部件822与第2构造部件823接合。如图121所示,框架820设有向长度方向(Y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826A及826B。弯曲部826A及826B是框架820的弯曲引起部。框架82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500[mm]。另外,框架820也可以不具备加强件。
图122是图121所示的框架820的平面图。图123是图122所示的框架820的A1-A1切断线的剖视图。图124是图122所示的框架820的A2-A2切断线的剖视图。如图123及图124所示,在框架820的内侧,无间隙地配置有填充部件825。此外,填充部件825被粘接在框架820的内表面上。框架820的截面高度定义为第1构造部件822的底壁部822a与第2构造部件823的顶壁部823a的距离。如图123所示,A1-A1切断线的截面的截面高度是70[mm]。如图124所示,A2-A2切断线的截面的截面高度是110[mm]。
在下述的表6中,表示参考例及各实施例的第1构造部件822及第2构造部件823的板厚、填充部件825的密度、杨氏模量及屈服应力、以及框架820的总重量(除了顶板821以外)及填充部件825的重量。如表6所示,在参考例中没有配置填充部件825。此外,各实施例的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在实施例1中是10MPa,在实施例2中是20MPa,在实施例3中是40MPa,在实施例4中是100MPa。另外,有关本实施例的填充部件825的密度与屈服应力及杨氏模量的关系是图125所示的曲线图那样的。
[表6]
表6.参考例及各实施例的模拟仿真设定
Figure BDA0002393474260000941
本发明者们将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Y轴方向+侧)固定,从另一端部(Y轴方向-侧)将图121及图122所示的盖状的天板821以初速度12[m/s]碰撞在框架上。并且,本发明者们观察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变形动态,计算反作用力及冲程。以下,参照图126~图128说明模拟结果。
图126是表示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变形动态的一览的图。在图126中,从上段朝向下段依次表示参考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实施例4的变形动态。各段的左侧表示框架820的变形后的状况,右侧表示框架820的应变量的分布。若观察在图126的各段左侧表示的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框架820的变形后的状况,则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越大地变形。若观察在图126的各段右侧表示的有关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框架820的应变量,则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变形的区域越大,并且应变量越大。根据这些可知,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框架820在越大的区域中变形。框架820通过以碰撞能量为变形能量而变形,将碰撞能量吸收。即,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框架820越分散到更多的区域中而将碰撞能量吸收。因而,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碰撞能量越不易集中于一点,越不易发生压曲。此外,都以Z字状变形,可知没有由填充部件825带来的变形模式的大的变化。
图127是表示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变形时的反作用力及冲程的曲线图。在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哪种情况下,都是在冲程为零附近的开始时反作用力最高,随着冲程增加而反作用力一边增减一边变小。然后,在反作用力暂时增加后,反作用力急减而成为零。此外,在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任一情况下,都是在反作用力急减的时点冲程开始减小,一部分的变形复原。将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各个曲线图比较,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相同的冲程的反作用力越高。即,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框架820耐性越强地变形。此外,将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各个曲线图比较,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最终的冲程越短。即,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框架820能够以越短的冲程将碰撞能量吸收。
图128是表示各实施例及参考例的碰撞能量吸收量(Energy Absorption;E.A.(kJ))的曲线图。在图128中,从左朝右依次表示参考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实施例4的E.A.。E.A.的改善率通过将计算对象的E.A.的值用作为基准的E.A.的值除来计算。以参考例为基准的E.A.的改善率,实施例1是6%,实施例2是15%,实施例3是31%,实施例4是65%。这样,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越高,E.A.越改善。为了框架发挥充分的碰撞安全性能,E.A.的改善率优选的是10%以上。即,填充部件825的杨氏模量优选的是20MPa以上。
以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越高,越不易发生压曲,耐性越强地变形,并且能够以越短的冲程将碰撞能量吸收。即,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越高,框架的碰撞安全性能越改善。此外,如果填充部件的杨氏模量是20MPa以上,则框架能够发挥充分的碰撞安全性能。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显然只要是具有本发明所述的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的知识的人,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的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了解的是关于它们也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标号说明
1、100 框架
2 第1构造部件
2a 底壁部
2b 侧壁部
2c 凸缘部
2d、2e 棱线部
3、30 第2构造部件
3a 顶壁部
30a 底壁部
30b 侧壁部
3c、30c 接合部
4 加强件
4a 主面部
4b 接合部
5 填充部件
6 弯曲部(弯曲引起部)
9 第3构造部件
10、110 中空部件
20 壁部
21 壁孔
22 孔缘端
51 第1填充部分
52 第2填充部分
53 第3填充部分
60、64 孔部
61 凹部
62 凸部
63 不同强度部

Claims (20)

1.一种中空的部件,
具备:
中空的金属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弯曲引起部;以及
树脂件,由杨氏模量20MPa以上的树脂构成,与上述金属部件密接地配置于上述弯曲引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金属部件具有底壁部、从上述底壁部的两端立起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上述底壁部对置的顶壁部,由上述底壁部、上述一对侧壁部及上述顶壁部形成闭截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与上述底壁部或上述顶壁部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与上述一对侧壁部的至少某个的内表面密接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在上述金属部件的内侧,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接合而配置第2金属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与上述第2金属板密接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具有孔部,上述树脂件由发泡树脂构成,上述树脂件贯通上述孔部而与上述第1金属板的外表面及内表面的两面密接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孔部的孔缘端位于比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靠上述金属部件的内方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孔部是上述孔部的孔缘端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的外侧朝向内侧突出的内缘翻边孔。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在上述孔部,设有与形成上述金属部件的第1金属板相比向上述金属部件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陷部;
上述孔部设在上述凹陷部的内部。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上述金属部件的全塑性力矩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变化的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由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的重心形成的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上述重心的轨迹的曲率半径为260mm以下的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板厚变化部。
14.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设有凹部的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设有凸部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弯曲引起部是设有孔部的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以将上述弯曲引起部及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而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在从上述弯曲引起部到上述树脂件的上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距离为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高度的2分之1以下的范围内,上述树脂件以将上述弯曲引起部及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两侧的周边部分覆盖的方式而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在上述金属部件的截面中,在由从上述截面的重心朝向上述弯曲引起部的方向定义的上述截面的高度方向上被配置在比将上述截面2等分的边界更靠有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一侧。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的部件,
上述树脂件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的一部分,不配置在上述弯曲引起部的另一部分。
CN201780094334.1A 2017-09-01 2017-09-01 中空的部件 Active CN111051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1523 WO2019043899A1 (ja) 2017-09-01 2017-09-01 中空の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187A true CN111051187A (zh) 2020-04-21
CN111051187B CN111051187B (zh) 2022-06-07

Family

ID=6552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4334.1A Active CN111051187B (zh) 2017-09-01 2017-09-01 中空的部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9408B2 (zh)
EP (1) EP3677489A4 (zh)
JP (1) JP6908117B2 (zh)
KR (1) KR102375069B1 (zh)
CN (1) CN111051187B (zh)
BR (1) BR112020003637A2 (zh)
CA (1) CA3073921A1 (zh)
MX (1) MX2020002172A (zh)
WO (1) WO20190438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8115B2 (en) 2009-03-03 2013-10-15 Panduit Corp. Communication cable including a mosaic tape
CN111051186B (zh) * 2017-09-01 2022-06-03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中空的部件
EP3677489A4 (en) * 2017-09-01 2021-04-07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HOLLOW ELEMENT
EP3760519B1 (en) * 2018-04-09 2024-03-06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structural member
WO2020090916A1 (ja) * 2018-10-31 2020-05-0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自動車骨格部材
US11975762B2 (en) * 2019-02-22 2024-05-07 Jfe Steel Corporation Crashworthiness energy absorption parts for automotive
JP7207108B2 (ja) * 2019-04-03 2023-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729762B1 (ja) * 2019-05-28 2020-07-2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59606B2 (ja) * 2019-09-11 2023-10-11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パネル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1182U (zh) * 1988-03-24 1989-09-27
JPH07246953A (ja) * 1994-03-08 1995-09-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の乗員の保護構造
CN1262652A (zh) * 1998-03-31 2000-08-09 玛志达株式会社 车体的框架结构
JP2001048054A (ja) * 1999-08-05 2001-02-20 Mazda Motor Corp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693048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填充构件
JP2010064698A (ja) * 2008-09-12 2010-03-2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骨格部材の補強構造
JP2010064669A (ja) * 2008-09-12 2010-03-25 Aisin Chem Co Ltd 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08210A (zh) * 2013-06-17 2015-10-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4960A (en) * 1994-05-19 1999-03-23 Henkel Corporation Reinforced door beam
US6168226B1 (en) * 1994-05-19 2001-01-02 Henkel Corporation Composite laminate automotive structures
US5575526A (en) * 1994-05-19 1996-11-19 Novamax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e laminate beam for radiator support
US20020066254A1 (en) * 1995-09-04 2002-06-06 Alfred Ebbinghaus Reinforced formed part, proces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its use
US6233826B1 (en) * 1997-07-21 2001-05-22 Henkel Corp Method for reinforcing structural members
KR20010049950A (ko) 1999-08-05 2001-06-15 제임스 이. 미러 차체의 프레임구조
JP3659135B2 (ja) 2000-07-04 2005-06-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発泡体で補強された自動車車体のフレー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8263B2 (ja) * 2004-07-15 2008-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部材
DE102005059447A1 (de) * 2005-12-13 2007-06-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Stoßfänger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50229267A1 (en) * 2010-08-04 2015-08-13 Donald Bennett Hilliard Apparatus for solar conversion
WO2015079644A1 (ja) * 2013-11-28 2015-06-04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鋼板素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並びにその鋼板素材を用いた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WO2015182666A1 (ja) * 2014-05-27 2015-12-0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曲げ部材の製造方法と鋼材の熱間曲げ加工装置
CN107249800B (zh) * 2015-02-13 2019-02-0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角焊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48475B (zh) * 2015-07-08 2020-08-25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保险杠加强件和具备该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
JP6331150B2 (ja) * 2015-08-07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JP6148385B2 (ja) * 2015-10-19 2017-06-1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アルミニウム構造部材
US10538273B2 (en) * 2016-02-05 2020-01-21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10442468B2 (en) * 2016-04-01 2019-10-15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Metal pipe and structural member using metal pipe
CN109311512B (zh) * 2016-06-07 2019-08-20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金属管和使用了金属管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RU2719114C1 (ru) * 2017-01-11 2020-04-17 Ниппон Стил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US10766444B2 (en) * 2017-03-23 2020-09-08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Bumper beam
KR102088985B1 (ko) * 2017-03-24 2020-03-13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해트 부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8207668A1 (ja) * 2017-05-10 2018-11-15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構造部材、車体構造及び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EP3677489A4 (en) * 2017-09-01 2021-04-07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HOLLOW ELEMENT
WO2019151085A1 (ja) * 2018-01-31 2019-08-08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車両用骨格部材および車両
WO2019151084A1 (ja) * 2018-01-31 2019-08-08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部材および車両
JP7125826B2 (ja) * 2019-02-18 2022-08-2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1182U (zh) * 1988-03-24 1989-09-27
JPH07246953A (ja) * 1994-03-08 1995-09-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の乗員の保護構造
CN1262652A (zh) * 1998-03-31 2000-08-09 玛志达株式会社 车体的框架结构
JP2001048054A (ja) * 1999-08-05 2001-02-20 Mazda Motor Corp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693048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填充构件
JP2010064698A (ja) * 2008-09-12 2010-03-2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骨格部材の補強構造
JP2010064669A (ja) * 2008-09-12 2010-03-25 Aisin Chem Co Ltd 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08210A (zh) * 2013-06-17 2015-10-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187B (zh) 2022-06-07
CA3073921A1 (en) 2019-03-07
US11279408B2 (en) 2022-03-22
JP6908117B2 (ja) 2021-07-21
US20200198703A1 (en) 2020-06-25
KR102375069B1 (ko) 2022-03-17
EP3677489A1 (en) 2020-07-08
KR20200037398A (ko) 2020-04-08
WO2019043899A1 (ja) 2019-03-07
MX2020002172A (es) 2020-07-14
JPWO2019043899A1 (ja) 2020-09-17
EP3677489A4 (en) 2021-04-07
BR112020003637A2 (pt) 202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187B (zh) 中空的部件
CN111051186B (zh) 中空的部件
US9889887B2 (en)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a vehicle with straight and curved sides and an optimized straight side length to curved side radius ratio
JP5420462B2 (ja) 自動車用部品
KR20210145270A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실 부품
RU2686287C1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заднего участк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13365905B (zh) 车身骨架部件
US10676138B2 (en)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comprising a reinforcement element between a longitudinal beam and a lowerside sill part
JP2011148496A (ja) 車両用エネルギ吸収ビーム及び車両用ドア構造
US11440594B2 (en) Front pillar outer
CN112689594A (zh) 面板构件
JP7131592B2 (ja) 自動車用構造部材及び自動車用中空部材の補強方法
RU2772084C1 (ru) Боковой нижний обвязочный брус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7001075B2 (ja) 自動車用構造部材、及び自動車用中空部材の補強方法
WO2023090112A1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及びサイドシル構造
WO2022079458A1 (ja) 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KR102202098B1 (ko) 차량용 시트 크로스 멤버 조립체
JP2024038910A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