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668A - 限位开关 - Google Patents

限位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668A
CN111033668A CN201980004001.4A CN201980004001A CN111033668A CN 111033668 A CN111033668 A CN 111033668A CN 201980004001 A CN201980004001 A CN 201980004001A CN 111033668 A CN111033668 A CN 111033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rotation shaft
rotation
shaft por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40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668B (zh
Inventor
高桥学
月森一如
米山弘泰
吉田昂平
小松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21/285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having an operating arm actuat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and mounted on an axis converting its rotating movement into a rectilinear switch activ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2021/287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with adjustable head, e.g. the actuator head can hav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limit switch itsel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限位开关具有:开关主体,其在内部具有触点机构部;以及操作部,其与该开关主体连接。操作部具有:弹性部,其经由转动轴部和第1凸轮部从第1动作位置朝向复原位置对操作杆施力,并且,经由转动轴部和第2凸轮部从第2动作位置朝向复原位置对操作杆施力;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其限制第1凸轮部在操作杆从复原位置朝向第2动作位置的第1方向上的转动;以及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其限制第2凸轮部在操作杆从复原位置朝向第1动作位置的第2方向上的转动。

Description

限位开关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限位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在内部收容有开关的外壳的限位开关。在该限位开关中,具有从外壳外部延伸到内部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的轴、以及与轴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部连接且能够转动轴的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4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这种限位开关中,臂在与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固定于轴,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轴的周向的3个位置(即,限位开关断开的中间的复原位置、以及限位开关接通的两端的第1动作位置和第2动作位置)之间转动。
在这种限位开关中,通过螺旋弹簧等的作用力将臂定位于复原位置,因此,在复原位置处,臂进行摆动而不会立即停止,有时无法准确地决定复原位置。该情况下,复原位置按照每个限位开关而产生偏差,有时无法使限位开关准确地进行动作。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的限位开关。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例的限位开关具有:开关主体,其在内部具有触点机构部;以及操作部,其与所述开关主体连接,所述操作部具有:外壳主体,其与所述开关主体连接;转动轴部,其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并且能够绕其延伸方向转动;轴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动轴部;操作杆,其在所述外壳主体的外部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部的延伸方向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间的复原位置与两端的第1动作位置和第2动作位置之间转动;圆环状的第1凸轮部,其在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具有第1传递部,该第1传递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在所述第1传递部不转动时,所述第1凸轮部容许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圆环状的第2凸轮部,其在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在所述转动轴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1凸轮部隔开间隙地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关于所述转动轴部而与所述第1凸轮部对称地配置,并且,具有第2传递部,该第2传递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在所述第2传递部不转动时,所述第2凸轮部容许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弹性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经由所述转动轴部和所述第1凸轮部从所述第1动作位置朝向所述复原位置对所述操作杆施力,并且,经由所述转动轴部和所述第2凸轮部从所述第2动作位置朝向所述复原位置对所述操作杆施力;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朝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的第1方向上的转动;以及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朝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的第2方向上的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限位开关,具有:弹性部,其经由转动轴部和第1凸轮部从第1动作位置朝向复原位置对操作杆施力,并且,经由转动轴部和第2凸轮部从第2动作位置朝向复原位置对操作杆施力;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其限制第1凸轮部在操作杆从复原位置朝向第2动作位置的第1方向上的转动;以及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其限制第2凸轮部在操作杆从复原位置朝向第1动作位置的第2方向上的转动。通过弹性部、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减少操作杆在复原位置处的摆动,能够使操作杆在复原位置处立即停止。其结果是,抑制操作杆的复原位置的偏差,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的限位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限位开关的除去操作杆的状态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限位开关的除去外壳和操作杆的状态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限位开关的第1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限位开关的第2变形例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限位开关的第3变形例的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容易参照附图理解本公开,并不是利用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此外,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例示,并非意图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适用物或本公开的用途。进而,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不是必须与现实情况一致。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开关1具备在内部具有触点机构部(未图示)的开关主体2、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该开关主体2连接的操作部3。
如图1所示,开关主体2具有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在与其长度方向相对的侧面的一方(即图1的上侧的面)连接有操作部3。
如图1所示,操作部3具有外壳10、从外壳10的外部延伸到外壳10的内部且能够绕其延伸方向转动的转动轴部20、设置于外壳10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转动轴部20的轴承部30(参照图3)、以及在外壳10的外部与转动轴部20连接的操作杆40。
如图2所示,外壳10具有与开关主体2连接的中空且大致立方体状的外壳主体11、以及设置于该外壳主体11的一面的周壁部12。在外壳主体11设置有轴承部30,在该轴承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从外壳主体11的外部延伸到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转动轴部20。此外,作为一例,周壁部12具有大致圆筒状,如图3所示,在外壳主体11的外部绕转动轴部20包围轴承部30。
如图2所示,转动轴部20具有大致圆柱形状,构成为能够绕其延伸方向转动。
如图3所示,转动轴部20具有在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径向上延伸的突起部21、以及在与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收容保持突起部21的凹部22。该突起部21由与转动轴部20不同的部件构成,其一部分被压入凹部22中进行收容保持。突起部21和凹部22分别被配置成,在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在比后述密封部13更靠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附近,突起部21在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周向上与后述轴承部30的转动限制部31接触。即,通过轴承部30的转动限制部31,限制突起部21绕转动轴部20转动,划定转动轴部20的转动范围。
如图3所示,轴承部30设置于外壳主体11,远离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端部被周壁部12包围。如图4所示,该轴承部30具有能够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转动轴部20的大致圆筒状,在该远离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端部设置有转动限制部31。
如图5所示,转动限制部31由在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周向上延伸的切口构成,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周向的第1端部32和第2端部33与转动轴部20的突起部21接触,限制转动轴部20的突起部21绕转动轴部20转动。
另外,在周壁部12内且在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轴承部30更远离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端部设置有密封部13。该密封部13例如由油封构成,对外壳主体11的内部进行密封。
如图1所示,操作杆40配置于外壳主体11的外部,在与转动轴部20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操作杆4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与转动轴部20连接,构成为能够随着操作杆40的转动而使转动轴部20转动。此外,在操作杆40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辊41,该辊41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与转动轴部20大致平行的转动轴L转动。
如图2所示,操作杆40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间的复原位置P1与两端的第1动作位置P2和第2动作位置P2之间转动。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复原位置P1、第1动作位置P2和第2动作位置P3在绕转动轴部20的周向上相互以大约90度的间隔进行配置。另外,在图2中,利用虚线示出在操作杆4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
如图1所示,操作杆40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位于复原位置P1。此时,操作杆40从转动轴部20沿着开关主体2的长度方向向远离开关主体2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的状态下,开关主体2内的触点机构部断开。
另一方面,当对操作杆40施加针对转动轴L的周向的外力时,操作杆40与转动轴部20一起从复原位置P1向第1动作位置P2或第2动作位置P3转动。通过该操作杆40的转动,与转动轴部20连接的后述第1凸轮部61和第2凸轮部61转动,将开关主体2内的触点机构部从断开切换成接通。即,操作杆40构成为使转动轴部20转动而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
另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在操作杆40位于第1动作位置P2的情况下,转动轴部20的突起部21与轴承部30的转动限制部31的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周向的第1端部32接触,另一方面,在操作杆40位于第2动作位置P3的情况下,转动轴部20的突起部21与轴承部30的转动限制部31的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周向的第2端部33接触。
此外,如图3所示,操作部3具有转动轴支承部50。该转动轴支承部50在周壁部12内且在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轴承部30更远离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位置处绕转动轴部20设置。
详细地讲,如图4所示,转动轴支承部50由绕转动轴部20在整周范围内配置的大致圆环状的第2轴承部51构成。该第2轴承部51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即沿着图1所示的转动轴L的外力F)未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容许转动轴部20的转动,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52与周壁部12的内周面121(图3所示)接触来支承转动轴部20。
进而,如图3所示,操作部3具有在外壳主体11的内部与转动轴部20分别连接的第1凸轮部61和第2凸轮部62、以及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弹性部63。第2凸轮部62关于转动轴部20而与第1凸轮部61对称地配置。
另外,如图6所示,连接有第1凸轮部61、第2凸轮部62和弹性部63的转动轴部20的沿着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具有大致半圆弧形状,形成有供后述第1凸轮部61和第2凸轮部62的卡定突起部613、623卡定的卡定面23。
如图6所示,第1凸轮部61为圆环状(不仅包含完整的圆环状,还包含设置有一部分切口的大致圆环状),具有第1传递部611,该第1传递部611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1动作位置P2转动时,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而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2动作位置P3转动时,不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即,第1传递部611将由于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1动作位置P2转动而产生的转动轴部20的转动运动的动力传递到驱动部件,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
在第1凸轮部61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大致圆形状的贯通孔部612。在该贯通孔部612的内周面设置有与转动轴部20的卡定面23卡定的卡定突起部613。通过该卡定突起部613,当操作杆40在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上转动时,第1凸轮部61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当操作杆40在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上转动时,第1凸轮部61不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容许转动轴部20相对于第1凸轮部61转动。
在第1传递部611的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第1接触面614。如图8所示,该第1接触面614配置成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的状态下,与后述第1接触突部71接触。此外,在第1传递部611的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第1接触面614的相反侧设置有卡定弹性部63的第1端部631的弹簧卡定部615。
如图7所示,第2凸轮部62为圆环状(不仅包含完整的圆环状,还包含设置有一部分切口的大致圆环状),具有第2传递部621,该第2传递部621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2动作位置P3转动时,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而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1动作位置P2转动时,不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即,第2传递部621将由于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向第2动作位置P3转动而产生的转动轴部20的转动运动的动力传递到驱动部件,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
在第2凸轮部62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大致圆形状的贯通孔部622。在该贯通孔部622的内周面设置有与转动轴部20的卡定面23卡定的卡定突起部623。通过该卡定突起部623,当操作杆40在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上转动时,第2凸轮部62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当操作杆40在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上转动时,第2凸轮部62不与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容许转动轴部20相对于第2凸轮部62转动。
在第2传递部621的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第2接触面624。如图8所示,该第2接触面624配置成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的状态下,与后述第2接触突部72接触。此外,在第2传递部621的相对于转动轴部20的第2接触面624的相反侧设置有卡定弹性部63的第2端部632的弹簧卡定部625。
另外,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第1凸轮部61的第1接触面614和第2凸轮部62的第2接触面624分别配置于与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同一假想平面上。
如图4所示,弹性部63由螺旋弹簧构成,配置于第1凸轮部61与第2凸轮部62之间,在第1端部631与第1凸轮部61的弹簧卡定部615卡定且第2端部632与第2凸轮部62的弹簧卡定部625卡定的状态下与转动轴部20连接。该弹性部63经由第1凸轮部61和转动轴部20从第1动作位置P2朝向复原位置P1对操作杆40施力,并且,经由第2凸轮部62和转动轴部20从第2动作位置P3朝向复原位置P1对操作杆40施力。
此外,操作部3具有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
如图8所示,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由第1凸轮部61的第1接触面614和与外壳主体11连接的第1接触突部71构成。第1接触突部71构成为从外壳主体11的内部朝向第1接触面614延伸,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时与第1接触面614接触,限制第1凸轮部61向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转动。
如图8所示,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由第2凸轮部62的第2接触面624和与外壳主体11连接的第2接触突部72构成。第2接触突部72构成为从外壳主体11的内部朝向第2接触面624延伸,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时与第2接触面624接触,限制第2凸轮部62向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转动。
另外,例如,通过对第1传递部611的第1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和第2传递部621的第2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行压扁加工,分别形成第1接触面614和第2接触面624。
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操作部3具有转动轴支承部50,该转动轴支承部50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未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容许转动轴部20相对于外壳主体11转动,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与周壁部12接触来支承转动轴部20。通过该转动轴支承部50,能够防止由于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而引起的转动轴部20的变形,因此,能够实现不容易故障的限位开关1。
此外,转动轴支承部50具有绕转动轴部20在整周范围内配置的圆环状的第2轴承部51。由此,能够在绕转动轴部20的任意位置处防止由于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而引起的转动轴部20的变形。
此外,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具有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开关主体2连接的操作部3,在该操作部3中,转动轴部20具有在相对于该转动轴部20的径向上延伸的突起部21,轴承部30具有转动限制部31,该转动限制部31配置成能够绕转动轴部20与突起部21接触,限制突起部21绕转动轴部20转动。即,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不是在开关主体2或操作部3的内部,而是在转动轴部20和轴承部30限制转动轴部20的转动,由此限制操作杆40的转动。由此,即使从其转动方向对操作杆40施加假设以上的大小的外力,也能够防止各凸轮部61、62等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的驱动部件的损坏,因此,例如,仅替换操作部就能够修理限位开关1。即,能够实现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位开关1。
此外,操作部3具有:筒状的周壁部12,其在外壳主体11的外部绕转动轴部20包围轴承部30;以及密封部13,其配置在周壁部12内且被配置成在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轴承部30更远离外壳主体11的内部,对外壳主体11的内部进行密封,突起部21被配置成在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密封部13更靠外壳主体11的内部的附近。由此,能够在密封操作部3的内部的同时,防止凸轮部61、62等使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的驱动部件的损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限位开关1的便利性。
此外,在转动轴部20设置有从该转动轴部20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突起部21,在轴承部30设置有转动限制部31。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位开关1。
此外,突起部21由与转动轴部20不同的部件构成,转动轴部20具有在与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收容保持突起部21的一部分的凹部22。由此,例如,利用硬度比转动轴部20的硬度高的材料构成突起部21,由此能够提高突起部21的强度。
此外,在所述限位开关1中,操作部3具有:弹性部63,其经由转动轴部20和第1凸轮部61从第1动作位置P2朝向复原位置P1对操作杆40施力,并且,经由转动轴部20和第2凸轮部62从第2动作位置P3朝向复原位置P1对操作杆40施力;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614、71,其限制第1凸轮部61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上的转动;以及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624、72,其限制第2凸轮部在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上的转动。通过弹性部63、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614、71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624、72,减少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的摆动,能够使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立即停止。其结果是,抑制操作杆40的复原位置P1的偏差,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的限位开关1。
此外,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1接触面614,其设置于第1传递部611的操作杆40从复原位置P1朝向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第1接触突部71,其与外壳主体11连接,并且,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时与第1接触面614接触,限制第1凸轮部61朝向第1方向A转动,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2接触面624,其设置于第2传递部621的第1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第2接触突部72,其与外壳主体11连接,并且,在操作杆40位于复原位置P1时与第2接触面624接触,限制第2凸轮部62朝向第2方向B转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的摆动。
另外,所述限位开关1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只要操作部3具有转动轴支承部50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结构。例如,也可以省略转动轴部20的突起部21、轴承部30的转动限制部31和转动轴支承部50。
转动轴支承部50不限于由绕转动轴部20在整周范围内配置的大致圆环状的第2轴承部51构成的情况。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由从转动轴部20朝向其径向的外侧延伸的突出部53构成。作为一例,该突出部53设置有多个,在转动轴部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这样,转动轴支承部50构成为能够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F未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容许转动轴部20的转动,在沿着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施加给操作杆40的状态下与周壁部12接触来支承转动轴部20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结构。即,能够实现不容易故障且设计自由度高的限位开关1。
突起部不限于转动轴部20,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从轴承部30的与转动轴部20对置的内周面在与转动轴部20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34。另外,在图10的转动轴部20设置有能够收容轴承部30的突起部34且在转动轴部20的周向上延伸的槽状的转动限制部24。
突起部21不限于由与转动轴部20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情况,也可以由与转动轴部20相同的部件一体地构成。
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分别不限于由接触面614、624和接触突部71、72构成的情况。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利用第3接触面616和第1弹性止挡件73构成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利用第4接触面626和第2弹性止挡件74构成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第3接触面616和第4接触面626分别配置成,在转动轴部20位于复原位置P1时,从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观察,在第1传递部611与第2传递部621之间且在操作杆40的延伸方向(即图11的上方)上与外壳主体11对置。此外,第1弹性止挡件73和第2弹性止挡件74分别与第3接触面616和第4接触面626接触,在与转动轴部20正交的方向上对各凸轮部61、62施力。
此外,例如,第1接触突部71和第2接触突部72分别可以由与外壳主体11相同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不同部件(例如橡胶等弹性部件、异形螺丝或垫片)构成。
这样,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分别构成为能够限制第1凸轮部61朝向第2方向B转动或第2凸轮部62朝向第1方向A转动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结构。即,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且设计自由度高的限位开关1。
周壁部12不限于一体地设置于外壳10的情况,也可以分开设置。该情况下,周壁部12可以由与外壳主体11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公开中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最后对本公开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还添加参照标号进行记载。
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限位开关1具有:
开关主体2,其在内部具有触点机构部;以及
操作部3,其与所述开关主体2连接,
所述操作部3具有:
外壳10,其与所述开关主体2连接;
转动轴部20,其从所述外壳10的外部延伸到所述外壳10的内部,并且能够绕其延伸方向转动;
轴承部30,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动轴部20;
操作杆40,其在所述外壳10的外部与所述转动轴部20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动轴部20一起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间的复原位置P1与两端的第1动作位置P2和第2动作位置P3之间转动;
圆环状的第1凸轮部61,其在所述外壳10的内部与所述转动轴部20连接,并且,具有第1传递部611,该第1传递部611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P2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P3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在所述第1传递部611不转动时,所述第1凸轮部61容许所述转动轴部20的转动;
圆环状的第2凸轮部62,其在所述外壳10的内部在所述转动轴部20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1凸轮部61隔开间隙地与所述转动轴部20连接,并且关于所述转动轴部20而与所述第1凸轮部61对称地配置,并且,具有第2传递部621,该第2传递部621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P3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P2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20一起转动,在所述第2传递部621不转动时,所述第2凸轮部62容许所述转动轴部20的转动;
弹性部63,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内部,经由所述转动轴部20和所述第1凸轮部61从所述第1动作位置P2朝向所述复原位置P1对所述操作杆40施力,并且,经由所述转动轴部20和所述第2凸轮部62从所述第2动作位置P3朝向所述复原位置P1对所述操作杆40施力;
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614、71,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内部,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61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朝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P3的第1方向A上的转动;以及
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624、72,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内部,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62在所述操作杆40从所述复原位置P1朝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P2的第2方向B上的转动。
根据第1方式的限位开关1,通过弹性部63、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614、71和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624、72,减少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的摆动,能够使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立即停止。其结果是,抑制操作杆40的复原位置P1的偏差,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的限位开关1。
在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限位开关1中,
所述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
第1接触面614,其设置于所述第1传递部611的所述第2方向B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
第1接触突部71,其与所述外壳10连接,并且,在所述操作杆40位于所述复原位置P1时与所述第1接触面614接触,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61朝向所述第1方向B转动,
所述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
第2接触面624,其设置于所述第2传递部621的所述第1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
第2接触突部72,其与所述外壳10连接,并且,在所述操作杆40位于所述复原位置P1时与所述第2接触面624接触,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62朝向所述第2方向B转动。
根据第2方式的限位开关1,能够进一步减少操作杆40在复原位置P1处的摆动。
在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限位开关1中,
所述第1接触突部71和所述第2接触突部72分别由与外壳10不同的部件构成。
根据第3方式的限位开关1,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且设计自由度高的限位开关1。
在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限位开关1中,
所述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1弹性止挡件73,该第1弹性止挡件73在所述操作杆40位于所述复原位置P1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转动轴部20正交的方向上对所述第1凸轮部61施力,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61朝向所述第1方向A转动,
所述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2弹性止挡件74,该第2弹性止挡件74在所述操作杆40位于所述复原位置P1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转动轴部20正交的方向上对所述第2凸轮部62施力,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62朝向所述第2方向B转动。
根据第4方式的限位开关1,能够实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动作且设计自由度高的限位开关1。
另外,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发挥各自具有的效果。此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本公开参照附图并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充分记载,但是,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来说,明白各种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脱离基于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公开的范围,则应该理解为这种变形和修正包含在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限位开关例如能够应用于汽车等的组装线。
标号说明
1 限位开关
2 开关主体
3 操作部
10 外壳
11 外壳主体
12 周壁部
121 内周面
13 密封部
20 转动轴部
21 突起部
22 凹部
23 卡定面
24 转动限制部
30 轴承部
31 转动限制部
32 第1端部
33 第2端部
34 突起部
40 操作杆
41 辊
50 转动轴支承部
51 第2轴承部
52 端部
53 突出部
61 第1凸轮部
611 第1传递部
612 贯通孔部
613 卡定突起部
614 第1接触面
615 弹簧卡定部
616 第3接触面
62 第2凸轮部
621 第2传递部
622 贯通孔部
623 卡定突起部
624 第2接触面
625 弹簧卡定部
626 第4接触面
63 弹性部
631 第1端部
632 第2端部
71 第1接触突部
72 第2接触突部
73 第1弹性止挡件
74 第2弹性止挡件
P1 复原位置
P2 第1动作位置
P3 第2动作位置
A 第1方向
B 第2方向
L 转动轴

Claims (4)

1.一种限位开关,该限位开关具有:
开关主体,其在内部具有触点机构部;以及
操作部,其与所述开关主体连接,
所述操作部具有:
外壳,其与所述开关主体连接;
转动轴部,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能够绕其延伸方向转动;
轴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动轴部;
操作杆,其在所述外壳的外部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部的延伸方向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间的复原位置与两端的第1动作位置和第2动作位置之间转动;
圆环状的第1凸轮部,其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具有第1传递部,该第1传递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在所述第1传递部不转动时,所述第1凸轮部容许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
圆环状的第2凸轮部,其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在所述转动轴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1凸轮部隔开间隙地与所述转动轴部连接,并且关于所述转动轴部而与所述第1凸轮部对称地配置,并且,具有第2传递部,该第2传递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而使所述触点机构部接通断开,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转动时,不与所述转动轴部一起转动,在所述第2传递部不转动时,所述第2凸轮部容许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
弹性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经由所述转动轴部和所述第1凸轮部从所述第1动作位置朝向所述复原位置对所述操作杆施力,并且,经由所述转动轴部和所述第2凸轮部从所述第2动作位置朝向所述复原位置对所述操作杆施力;
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朝向所述第2动作位置的第1方向上的转动;以及
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在所述操作杆从所述复原位置朝向所述第1动作位置的第2方向上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开关,其中,
所述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
第1接触面,其设置于所述第1传递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
第1接触突部,其与所述外壳连接,并且,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复原位置时与所述第1接触面接触,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转动,
所述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
第2接触面,其设置于所述第2传递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以及
第2接触突部,其与所述外壳连接,并且,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复原位置时与所述第2接触面接触,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开关,其中,
所述第1接触突部和所述第2接触突部分别由与外壳不同的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开关,其中,
所述第1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1弹性止挡件,该第1弹性止挡件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复原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转动轴部正交的方向上对所述第1凸轮部施力,限制所述第1凸轮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转动,
所述第2凸轮转动限制部具有第2弹性止挡件,该第2弹性止挡件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复原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转动轴部正交的方向上对所述第2凸轮部施力,限制所述第2凸轮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的转动。
CN201980004001.4A 2018-03-14 2019-03-05 限位开关 Active CN111033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6946 2018-03-14
JP2018046946A JP6866863B2 (ja) 2018-03-14 2018-03-14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PCT/JP2019/008633 WO2019176651A1 (ja) 2018-03-14 2019-03-05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668A true CN111033668A (zh) 2020-04-17
CN111033668B CN111033668B (zh) 2021-10-26

Family

ID=67907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4001.4A Active CN111033668B (zh) 2018-03-14 2019-03-05 限位开关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7650B2 (zh)
JP (1) JP6866863B2 (zh)
KR (1) KR102340956B1 (zh)
CN (1) CN111033668B (zh)
DE (1) DE112019001264T5 (zh)
TW (1) TWI694479B (zh)
WO (1) WO20191766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061A (zh) * 2020-12-02 2021-03-26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机车控制器用双向复位机构及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7682B2 (ja) 2021-02-12 2024-05-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20317A (ja) * 1989-02-20 1990-09-03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スイッチ
JPH02247924A (ja) * 1989-03-20 1990-10-03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電気機器
JPH04167319A (ja) * 1990-10-29 1992-06-15 Omron Corp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H04324213A (ja) * 1991-04-23 1992-11-13 Omron Corp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のヘッド構造
JPH08185761A (ja) * 1994-12-28 1996-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104011820A (zh) * 2012-01-13 2014-08-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限位开关
CN104517751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限位开关
CN104576110A (zh) * 2013-10-15 2015-04-2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4576153A (zh) * 2013-10-24 2015-04-2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4123A (ja) 1991-04-24 1992-11-13 Koufu Nippon Denki Kk 光ディスク読取り回路
JP3959826B2 (ja) * 1998-02-24 2007-08-1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4324123B2 (ja) 2005-03-17 2009-09-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モデルデータ表示プログラム、モデルデータ表示装置およびモデルデータ表示方法
FI121155B (fi) 2008-06-19 2010-07-30 Abb Oy Ohjainyksikkö kytkinlaitetta varten
JP5935334B2 (ja) * 2012-01-13 2016-06-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5878427B2 (ja) 2012-05-17 2016-03-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04867740B (zh) * 2014-02-25 2018-03-20 上海拜骋电器有限公司 触发开关
JP6316075B2 (ja) 2014-04-15 2018-04-25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105590767B (zh) 2016-03-04 2018-02-23 宁波高新区甬江电力设备厂 分接开关控制箱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20317A (ja) * 1989-02-20 1990-09-03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スイッチ
JPH02247924A (ja) * 1989-03-20 1990-10-03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電気機器
JPH04167319A (ja) * 1990-10-29 1992-06-15 Omron Corp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H04324213A (ja) * 1991-04-23 1992-11-13 Omron Corp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のヘッド構造
JPH08185761A (ja) * 1994-12-28 1996-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104011820A (zh) * 2012-01-13 2014-08-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限位开关
CN104517751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限位开关
CN104576110A (zh) * 2013-10-15 2015-04-2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4576153A (zh) * 2013-10-24 2015-04-2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061A (zh) * 2020-12-02 2021-03-26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机车控制器用双向复位机构及控制器
CN112563061B (zh) * 2020-12-02 2023-09-05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机车控制器用双向复位机构及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40956B1 (ko) 2021-12-20
JP2019160630A (ja) 2019-09-19
TWI694479B (zh) 2020-05-21
KR20200028469A (ko) 2020-03-16
WO2019176651A1 (ja) 2019-09-19
CN111033668B (zh) 2021-10-26
US11107650B2 (en) 2021-08-31
DE112019001264T5 (de) 2020-11-26
TW201939558A (zh) 2019-10-01
US20200402749A1 (en) 2020-12-24
JP6866863B2 (ja) 202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3668B (zh) 限位开关
CN110775144B (zh) 转向柱组件
US20190337554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CN111033667B (zh) 限位开关
US9653234B2 (en)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CN111066111B (zh) 限位开关
JP4358287B1 (ja) 電磁ブレーキの手動解放機構
WO2018070471A1 (ja) 車両用保持装置
CN102491170B (zh) 回转机构的限位装置及具有该限位装置的工程机械
JP2014006966A (ja) ロータリースイッチ装置
CN210859783U (zh) 驻车锁定装置
JP7215374B2 (ja) モータ
US10128065B2 (en) Rotation transmitting mechanism and lever switch adopting rotation transmitting mechanism
CN116848607A (zh) 限位开关
JP2007154496A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7106367A (ja)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