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2388B - 空调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2388B
CN111032388B CN201880053974.2A CN201880053974A CN111032388B CN 111032388 B CN111032388 B CN 111032388B CN 201880053974 A CN201880053974 A CN 201880053974A CN 111032388 B CN111032388 B CN 111032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dust
dust concentration
dust sensor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9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2388A (zh
Inventor
中嶋健太
熊田辰己
河合孝昌
石黑俊辅
石山尚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2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2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2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2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控制装置,该空调控制装置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因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空气调节单元(2)具有空调壳体(21),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通的通风路(24);以及尘埃传感器(32),该尘埃传感器通过受光部(322)接受从发光部(321)发出的光来检测通风路的尘埃浓度。在该空调单元中被使用的空调控制装置具备结露判定部(S030)和值决定部(S040、S041)。该结露判定部判定在尘埃传感器是否发生了结露。并且,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值决定部基于作为尘埃传感器在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的结露前检测值(Dbm),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Description

空调控制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7年8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60340,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空调单元中使用的空调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尘埃传感器的换气装置。该尘埃传感器具有受光部和发光部,通过光的反射来检测浮游粒子。在换气装置的框体内部设置有尘埃传感器和收纳该尘埃传感器的传感器收纳部。该传感器收纳部设置为面向框体内部的风路。进而,在该风路与传感器收纳部的边界设置有能够开闭的挡板。
该挡板在通常时关闭,仅在尘埃传感器检测时打开。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缩短尘埃传感器暴露在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时间,从而缓和尘埃传感器的透镜的污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5587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当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时,存在尘埃传感器产生误检测的情况。而且,认为如果使用专利文献1的挡板,则能够抑制尘埃传感器的结露。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由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本申请的发明人详细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如上所述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控制装置,该空调控制装置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因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空调控制装置在空调单元中被使用,该空调单元具有: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通的通风路;以及尘埃传感器,该尘埃传感器通过受光部接受从发光部发出的光来检测通风路的尘埃浓度,该空调控制装置具备:
结露判定部,该结露判定部判定在尘埃传感器是否发生了结露;以及
值决定部,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该值决定部基于结露前检测值,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该结露前检测值是尘埃传感器在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
这样,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结露中尘埃浓度值来避免因该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例如因尘埃传感器的误检测而使尘埃浓度被把握为与实际值的大小相差很大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
空调控制装置在空调单元中被使用,该空调单元具有: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通的通风路;以及尘埃传感器,该尘埃传感器通过受光部接受从发光部发出的光来检测通风路的尘埃浓度,该空调控制装置具备:
结露判定部,该结露判定部判定在尘埃传感器是否发生了结露;
要因判定部,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该要因判定部判定是否发生了成为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原因的规定的尘埃浓度上升要因;以及
控制实施部,在由要因判定部判定为发生了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该控制实施部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以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与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开始前相比降低的方式使空调单元工作的控制。
这样,在尘埃传感器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来避免因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例如因尘埃传感器的误检测而不能正确把握尘埃浓度,从而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情况。
另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是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单元和空调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用于简单地说明图1的尘埃传感器检测尘埃浓度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尘埃传感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简单地表示图1的尘埃传感器检测尘埃浓度并输出表示该尘埃浓度的信号为止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为了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5的控制处理,而例示了以经过时间为横轴的尘埃浓度检测值的波形的图。
图7是为了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5的控制处理,而例示了尘埃浓度检测值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向变大侧骤变时的尘埃浓度检测值的波形的图。
图8是为了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5的控制处理,而例示了尘埃浓度检测值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向变小侧骤变时的尘埃浓度检测值的波形的图。
图9是将图6的IX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10是将图9的X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5的图。
图12是为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1的控制处理,而例示了以经过时间为横轴的尘埃浓度检测值的波形的图,是放大图示与图10所示的部位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基于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的上升率来决定相加量而使用的相加量映射的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5的图。
图15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14的图。
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15的图。
图18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是相当于图17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互相同或均等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空调单元2和在该空调单元2中使用的空调控制装置40。该空调单元2是设置于车室内并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例如,空调单元2设置在车室内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仪表板内。另外,图1的各箭头DR1、DR2表示搭载有空调单元2的车辆的朝向。即,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前后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上下方向DR2。这些方向DR1、DR2是相互交叉的方向,严格地说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2具有空调壳体21、内外气体切换门22、送风机23、蒸发器26、加热器芯27、空气混合门28、空气过滤器30、吹出开口部门254、255、256以及尘埃传感器32等。
空调壳体21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强度也优良的树脂形成。作为形成空调壳体21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空调壳体21构成空调单元2的外壳,在空调壳体21的内侧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通路即通风路24。另外,空调壳体21在通风路24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具有内部气体导入口241和外部气体导入口242,该内部气体导入口241用于将内部气体从车室内的规定部位导入到通风路24,该外部气体导入口242用于将外部气体从车外导入到通风路24。在此,内部气体是指车室内的空气,外部气体是指车室外的空气。
另外,空调壳体21在通风路24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具有用于从通风路24向车室内的前座区域吹送空气的多个吹出开口部251、252、253。该多个吹出开口部251、252、253包含面部吹出开口部251、脚部吹出开口部252和除霜吹出开口部253。
面部吹出开口部251是向就座于前排座椅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脚部吹出开口部252是向该乘员的脚边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除霜吹出开口部253是向车辆的前窗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
在空调壳体21的内部设置有内外气体切换门22、送风机23、蒸发器26、加热器芯27、空气混合门28以及空气过滤器30等。
内外气体切换门22连续地调整内部气体导入口241的开口面积和外部气体导入口242的开口面积。内外气切换门22由未图示的伺服电动机等致动器驱动。内外气体切换门22以越是打开内部气体导入口241和外部气体导入口242中的一方的导入口就越关闭另一方的导入口的方式进行旋转动作。由此,内外气体切换门22能够调整导入到通风路24的内部气体的风量和外部气体的风量的比例。
例如,在主要将内部气体被导入到通风路24的内部气体模式中,内外气体切换门22被定位在打开内部气体导入口241而关闭外部气体导入口242的工作位置。相反,在主要将外部气体导入到通风路24的外部气体模式中,内外气体切换门22被定位在关闭内部气体导入口241而打开外部气体导入口242的工作位置。
送风机23是离心送风机,具有配置于通风路24的离心风扇231和驱动该离心风扇231旋转的未图示的电动机。当送风机23的离心风扇231被驱动旋转时,在通风路24形成气流。由此,从内部气体导入口241或外部气体导入口242导入到通风路24的空气在该通风路24流动,从面部吹出开口部251、脚部吹出开口部252和除霜吹出开口部253中的任一个吹出。另外,在通风路24中的比离心风扇231更靠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空气大致向箭头Ar所示的方向流动。
面部吹出开口部门254设置于面部吹出开口部251,并调整该面部吹出开口部251的开口面积。脚部吹出开口部门255设置于脚部吹出开口部252,并调整该脚部吹出开口部252的开口面积。除霜吹出开口部门256设置于除霜吹出开口部253,并调整该除霜吹出开口部253的开口面积。
蒸发器26是用于冷却在通风路24流动的空气的热交换器。蒸发器26使通过蒸发器26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冷却该空气并使制冷剂蒸发。
加热器芯27是用于对在通风路24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加热器芯27例如使发动机冷却水与通过加热器芯27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的热加热空气。另外,加热器芯27相对于蒸发器26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
另外,空调壳体21的通风路24包含旁路通路24a,该旁路通路24a与加热器芯27并列地形成,使空气绕过加热器芯27而流动。
空气混合门28设置于空调单元2的蒸发器26与加热器芯27之间。空气混合门28调整通过蒸发器26并绕过加热器芯27流动的风量(即,流过旁路通路24a的风量)与通过蒸发器26后通过加热器芯27的风量的比例。
空气过滤器30配置于空调壳体21的通风路24中的送风机23与蒸发器26之间。换言之,空气过滤器30配置在送风机2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且蒸发器26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
空气过滤器30捕捉通过该空气过滤器30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等。因此,从送风机23吹出的空气在该空气中的尘埃等被空气过滤器30除去某种程度后,流入蒸发器26。
由于该空气过滤器30设置于空调壳体21的通风路24,因此空调控制装置40能够以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方式运转空调单元2。在这样运转的情况下,空调控制装置40例如在将空调单元2设为内部气体模式的基础上,使送风机23工作。并且,送风机23的送风量越大,空调单元2除去车室内的尘埃的尘埃除去能力就越高。
尘埃传感器32是检测规定的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的检测装置。并且,尘埃传感器32向空调控制装置40输出表示尘埃浓度的检测信号。该尘埃浓度也称为灰尘浓度,具体而言,是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的质量浓度,尘埃浓度的单位例如是“μg/m3”。总之,尘埃浓度是指空气的单位体积中所含的尘埃的质量。
本实施方式的尘埃传感器32是构成为通过光散射法检测尘埃浓度的光学式尘埃传感器。即,如图2及图3所示,尘埃传感器32具备:发出光的发光部321;接受发光部321发出的光的受光部322;以及收容该发光部321和受光部322的传感器壳体323。尘埃传感器32通过受光部322接受从该发光部321发出的光,从而检测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
因此,从空调壳体21的通风路24向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器壳体323内导入空气。具体而言,尘埃传感器32配置在送风机23的离心风扇231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且空气过滤器3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因此,空气从通风路24中的离心风扇231与空气过滤器30之间导入到传感器壳体323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路24中的离心风扇231与空气过滤器30之间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部位。
尘埃传感器32的发光部321具有例如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发光元件321a和照射光透镜321b。受光部322具有例如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受光元件322a和聚光透镜322b。如图3的箭头B1所示,从发光元件321a发出并通过照射光透镜321b的光被导入到传感器壳体323内的空气中的尘埃反射,该反射的光如箭头B2所示,通过聚光透镜322b被受光元件322a接收。受光元件322a通过受光而产生电流。
并且,如图4所示,尘埃传感器32具有传感器电路324,该传感器电路324放大受光元件322a的电流,并将其通过放大器作为电压输出。该电压输出被换算成尘埃浓度。尘埃传感器32像这样检测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另外,图4的曲线GF的纵轴表示根据电压值换算出的尘埃浓度即浓度换算值,曲线GF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
图1所示的空调控制装置40是控制空调单元2的控制装置。具体而言,空调控制装置40是包含由半导体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实体存储介质构成的存储部和处理器的电子控制装置。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存储在其存储部中的计算机程序。通过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执行与计算机程序对应的方法。即,空调控制装置40按照该计算机程序,执行后述的图5的控制处理等各种控制处理。
另外,空调控制装置40通过向空调单元2所包含的各促动器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各促动器的工作。总之,空调控制装置40在空调单元2中进行各种空调控制。例如,上述的送风机23、内外气体切换门22、空气混合门28、面部吹出开口部门254、脚部吹出开口部门255以及除霜吹出开口部门256由空调控制装置40控制驱动。
另外,如图1所示,在空调控制装置40,除了例如尘埃传感器32等传感器类和门等的促动器之外,还电连接有操作装置44及显示装置46。
操作装置44是在对从空调单元2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或温度等进行调整时由乘员操作的操作部。操作装置44例如配置于车辆的仪表板。在操作装置44中,例如能够设定空调风的风量、车室内的目标室温、以及空调风的吹出口等。另外,在操作装置44中,也能够设定自动地进行空调风的风量调整、空调风的温度调整、以及内部气体循环或外部气体导入的选择的自动空调模式。操作装置44将表示这些设定的信息、即表示对操作装置44进行的乘员操作的操作信息输出到空调控制装置40。
例如,当通过操作装置44设定为自动空调模式时,空调控制装置40根据来自多个传感器类的输入信号自动地调整或控制送风机23的送风量以及各门22、28、254、255、256的工作。
显示装置46是显示空调单元2的各种信息的显示部。即,从空调控制装置40向显示装置46输入表示该空调单元2的各种信息的信号,显示装置46根据来自该空调控制装置40的输入信号进行显示。
显示装置46例如配置于车辆的仪表板等车室内的乘员容易看到的位置。该显示装置46既可以包含于汽车导航装置等其他车载设备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构成为空调单元2专用的装置。
空调控制装置40在功能上包含进行与尘埃传感器32相关的控制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该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例如执行图5的控制处理。
图5是表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例如在空调单元2的工作中,周期性地反复执行图5的流程图。对于后述的图11、图14、图15、图17以及图18的流程图,在空调单元2的工作中周期性地反复执行这一点也是同样的。
如图5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首先在步骤S010中,根据来自尘埃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取得尘埃传感器32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Dm即尘埃浓度检测值Dm。总之,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实施根据来自尘埃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在步骤S010之后进入步骤S020。
在步骤S02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记录在步骤S010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被存储于例如由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的存储部,由此被记录。通过反复执行该步骤S020,能够得到图6所示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时间变化。另外,图6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图6的纵轴表示尘埃浓度。在图5的步骤S020之后进入步骤S030。
在步骤S03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判定在尘埃传感器32是否发生了结露。例如,如图7及图8所示,在尘埃浓度检测值Dm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即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梯度超过规定的限度而骤变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这是因为,当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时,在传感器壳体323内,从发光部321发出的光也会被该结露水反射。即,在该步骤S030中,判定尘埃浓度检测值Dm是否受到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的影响,在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受到结露的影响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另外,在上述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梯度的骤变中,该梯度有向如图7所示变大的一侧的骤变,则也有向如图8所示变小的一侧的骤变。
然后,识别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从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梯度发生骤变的时刻t1开始。即,在图7和图8中,该时刻t1是尘埃传感器32开始结露的结露开始时刻。
另外,在步骤S030中,基于从结露开始时刻t1起的经过时间,认定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已消除的结露消除时刻t2。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从结露开始时刻t1起的经过时间达到预先实验设定的结露持续时间Td的情况下,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已消除。总之,从结露开始时刻t1经过了结露持续时间Td的时刻被认定为结露消除时刻t2。
因此,在步骤S030中,当根据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梯度的变化,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时,不考虑尘埃浓度检测值Dm,持续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直到从结露开始时刻t1起经过结露持续时间Td为止,。
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0。例如,在从图6的结露开始时刻t1到结露消除时刻t2的期间,从该步骤S030进入步骤S040。
另一方面,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未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60。例如,在图6的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以及结露消除时刻t2之后,从该步骤S030进入步骤S060。
在步骤S040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基于结露前检测值Dbm来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被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该结露前检测值Dbm是指,尘埃传感器32在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即,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Dm。具体而言,由于尘埃传感器32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在图5的步骤S010周期性地反复执行,因此结露前检测值Dbm是相对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开始时刻t1的前次检测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总之,该结露前检测值Dbm是在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逐次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中最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
如上所述,由于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是根据结露前检测值Dbm来决定的,因此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决定与结露发生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无关。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成为结露前检测值Dbm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总之,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为与结露前检测值Dbm相同的值。这样,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基于结露前检测值Dbm来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另外,图9是将图6的IX部分放大后的放大图,图10是将该图9的X部分放大后的放大图。在图5的步骤S040之后进入步骤S050。
在步骤S05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将在步骤S040中决定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作为尘埃传感器32的检测部位即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输出。例如,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被输出到空调控制装置40中的除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外的控制部,例如控制空调单元2的多个门以及送风机23的控制部。例如,如图6所示,在从结露开始时刻t1到结露消除时刻t2的期间中,通过执行该步骤S050,在空调控制装置40中,不管在结露发生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如何,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被识别为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在步骤S06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将在步骤S010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直接作为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输出。图5的流程图在步骤S050或步骤S060结束后,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另外,上述图5的各步骤中的处理构成实现各各功能的功能部。在后述的图11、图14、图15、图17以及图18的流程图中也同样。
另外,图2的步骤S030对应于结露判定部,步骤S040对应于值决定部。并且,空调控制装置40所包含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功能上具备该结露判定部和值决定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空调控制装置40所包含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判定在尘埃传感器32是否发生了结露。然后,如图6及图10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基于结露前检测值Dbm来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因此,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来避免因该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例如,因尘埃传感器32的误检测而导致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被把握为与实际值相差很大的大小的情况。
换言之,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由该结露引起的尘埃传感器32的误检测的影响,并且能够将与结露中的实际值接近的尘埃浓度作为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而得到。
例如,在根据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实施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空调单元2的运转控制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该空调单元2除去车室内的尘埃的尘埃除去能力因尘埃浓度的误检测而不足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5的步骤S04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成为结露前检测值Dbm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因此,能够简单地确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不会成为与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相差很大的值。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5的步骤S03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判定在尘埃传感器32是否发生了结露。例如,如图7及图8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尘埃浓度检测值Dm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超过规定的限度而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因此,具有不需要用于判定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的特别的装置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地说明。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对图5的流程图追加了图11的流程图的步骤S031、S041。在图11的流程图中,作为除此以外的步骤的步骤S010、S020、S030、S040、S050、S060与图5的流程图相同。另外,该图11的控制处理也与上述图5的控制处理同样地由包含于空调控制装置40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
在图11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030中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31。在该步骤S031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判定尘埃浓度检测值Dm是否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即,图12的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已上升。换言之,判定该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是否有上升倾向。例如,在图12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波形中,如A1部分所示,由于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上升,因此,在该情况下,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各种识别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是否已上升的方法。例如,假设尘埃浓度检测值Dm与经过时间具有线性关系。然后,将结露开始时刻t1作为规定的上升判定期间的结束时刻,在到该结露开始时刻t1为止的上升判定期间内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推移中,通过公知的方法计算出尘埃浓度检测值Dm相对于经过时间的梯度。其结果是,如果尘埃浓度检测值Dm相对于该经过时间的梯度(即,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为正值,则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结露开始时刻t1之前上升。
在图11的步骤S031中,在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1。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0。另外,尘埃浓度检测值Dm未上升的情况是指,尘埃浓度检测值Dm下降的情况或尘埃浓度检测值Dm未变化的情况。
在步骤S041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成为比结露前检测值Dbm大的值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本实施方式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这样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基于上述上升判定期间内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使用图13的相加量映射图来决定相加量Dx。然后,如图12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将该决定的规定的相加量Dx与结露前检测值Dbm相加而得到的值作为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在图13的相加量映射图中,横轴表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即上述上升判定期间内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纵轴表示相加量Dx。从该相加量映射图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越大,相加量Dx就被设定得越大。并且,若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大于零,则相加量Dx总是大于零。图11的步骤S041之后进入步骤S050。
在图11的步骤S04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的步骤S040同样,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为与结露前检测值Dbm相同的值。因此,在该步骤S040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为与在步骤S031中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相比小的值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所谓在步骤S031中判定为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换言之,是在步骤S041中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情况。在步骤S040之后进入步骤S050。
在图11的步骤S05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将在步骤S040或S041中决定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作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检测部位即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输出。
当步骤S050或步骤S060结束时,图11的流程图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另外,图11的步骤S040及S041对应于值决定部,步骤S031对应于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并且,空调控制装置40所包含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露判定部之外,还在功能上具有该值决定部和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中发生了结露且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下,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成为比结露前检测值Dbm大的值的方式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因此,能够以提高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相对于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的正确性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在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的情况下,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为与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该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相比小的值的方式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因此,能够根据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是否已上升,对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大小适当地设置差异。
具体而言,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在这样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的情况下,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与结露前检测值Dbm为相同值。因此,例如在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该结露发生前下降的情况下,能够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难以低于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11的流程图的步骤S041中,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为比结露前检测值Dbm大的值的方式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在这样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将结露前检测值Dbm与规定的相加量Dx相加而得到的值作为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并且,如图13所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越大,用于计算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上述相加量Dx就被设定得越大。因此,与该相加量Dx例如为恒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相对于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的正确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对图5的流程图追加了图14的流程图的步骤S072、S082、S092、S102。而且,图14的流程图不包含图5的步骤S020、S040、S050。另外,图14的步骤S010、S030、S060与图5的流程图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4的控制处理由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详细地说,图14的步骤S010、S030、S060由包含于该空调控制装置40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
如图14所示,当控制处理开始时,按照步骤S010、S060、S030的顺序进行。
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72。另一方面,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未发生结露的情况下,图14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在步骤S072中,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乘员(即,用户)是否发出了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指示。即,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是否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指示了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指,以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与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开始前相比降低的方式使控制空调单元2工作的控制。可以设想各种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中的空调单元2的工作内容,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尘埃浓度降低控制中,空调单元2为内部气体模式,与此同时,送风机23的送风量为该送风量的可变范围中的最大送风量。
另外,在图1的操作装置44中,例如包含由乘员手动操作的尘埃除去开关。乘员通过手动操作使该尘埃除去开关接通,从而能够指示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在图14的步骤S072中,在判定为指示了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了接通尘埃除去开关的接通操作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9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没有指示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例如在没有进行该尘埃除去开关的接通操作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82。
在步骤S082中,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是否发生了规定的尘埃浓度上升要因。详细地说,判定在图12的结露开始时刻t1以后是否发生了该尘埃浓度上升要因。该尘埃浓度上升要因是成为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原因的情况,是预先确定的。作为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例子,能够举出打开车辆的某一个门、以及打开车辆的某一个窗玻璃等。这是因为,当发生这种情况中的任一个时,尘埃容易从车室外侵入到车室内。
上述车辆的门的开闭能够基于来自检测该门的开闭的门传感器的信号来识别。另外,关于车辆的窗玻璃的开闭,能够基于为了使该窗玻璃进行开闭动作而由乘员操作的电动窗开关的操作信息来识别。另外,虽然确认地叙述,但在如上述那样确定了多个情况来作为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只要发生了该多个情况中的一个情况,就判定为发生了尘埃浓度上升要因。
在步骤S082中,在判定为发生了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9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发生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图14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在步骤S092中,空调控制装置40实施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上述尘埃浓度降低控制。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根据上述步骤S030、S072、S082的判定结果来实施的,由此可知,无论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大小如何都实施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总之,在该步骤S092中,无论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大小如何,都通过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来强制性地除去车室内的尘埃。在步骤S092之后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是否已消除。该判定与步骤S030中的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消除的判定同样地进行。并且,如果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已消除,则空调控制装置40判断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已消除的结露消除时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该规定时间预先实验设定为没有过度或不足的时间,以使步骤S092的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在结露消除前不结束。
在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尚未消除的情况下,或者在判定为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消除时起尚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092。即,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092中继续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消除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图14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即,在该情况下,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结束。
另外,图14的步骤S082对应于要因判定部,步骤S092、S102对应于控制实施部。而且,空调控制装置40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露判定部之外,还在功能上具备该要因判定部和控制实施部。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空调控制装置40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发生了成为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原因的规定的尘埃浓度上升要因。并且,空调控制装置40在判定为发生了该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并且,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指,以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与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开始前相比降低的方式使空调单元2工作的控制。因此,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来避免因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而引起的不适当的情况,例如因尘埃传感器32的误检测而不能正确把握尘埃浓度而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而指示了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空调控制装置40也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因此,乘员能够在任意时刻通过空调单元2来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的控制处理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对图14的流程图追加了图15的流程图的步骤S043、S053、S063、S073。另外,图15的步骤S010、S030、S060、S072、S082、S092、S102与图14的流程图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图15的控制处理由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并且,图15的步骤S010、S030、S060由包含于该空调控制装置40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
如图15所示,当控制处理开始时,按照步骤S010、S060、S030的顺序进行。
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3。另一方面,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未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63。
在步骤S043中,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是否能够通过图16的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该结露指示器461是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的通知装置,构成显示装置46的一部分。
例如,如果在搭载有空调控制装置40的车辆设置有结露指示器461,则判定为能够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
在图15的步骤S043中,在判定为能够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53。另一方面,在步骤S043中,在判定为不能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73。
在步骤S053中,空调控制装置40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具体而言,空调控制装置40将结露指示器461切换为接通,由此,将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向乘员通知。如果结露指示器461接通,则继续保持接通的状态。使该结露指示器461接通是指,例如使结露指示器461点亮或闪烁。在步骤S053之后进入步骤S072。
在步骤S063中,空调控制装置40将结露指示器461切换为关闭。如果结露指示器461关闭,则继续保持关闭状态。使该结露指示器461关闭是指,例如使结露指示器461熄灭。当步骤S063结束时,图15的流程图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在步骤S073中,空调控制装置40判定空调单元2是否以自动空调模式(换言之,自动模式)运转。
在此,当实施步骤S092的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时,空调单元2自动地成为内部气体模式,并自动调整送风机23的送风量。因此,为了预先确认乘员是否认识到空调单元2处于自动切换内部气体模式和外部气体模式且自动调整送风量的状况,而设置有该步骤S073。
在步骤S073中,在判定为空调单元2以自动空调模式运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8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空调单元2不在自动空调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例如在判定为空调单元2在手动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图15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该手动模式是指,通过乘员对操作装置44的手动操作来进行空调风的风量调整、空调风的温度调整、以及内部气体循环或外部气体导入的选择的空调模式。
在图15的步骤S072中,与图14的步骤S072同样地进行判定。然后,在图15的步骤S072中,在判定为指示了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9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没有指示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图15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在图15的步骤S082中,与图14的步骤S082同样地进行判定。并且,在图15的步骤S082中,在判定为发生了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9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发生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图15的流程结束,再次从步骤S010开始。
在图15的步骤S092中,与图14的步骤S092同样地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在图15的步骤S092之后进入步骤S102。
在图15的步骤S102中,与图14的步骤S102同样地进行判定。即,在图15的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尚未消除的情况下,或者在判定为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消除时起尚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092中继续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从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消除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结束。
另外,图15的步骤S053、S063对应于结露通知部。并且,空调控制装置40除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露判定部、要因判定部和控制实施部之外,还在功能上具备该结露通知部。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空调控制装置40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因此,能够使乘员认识到尘埃传感器32有可能因结露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大致是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该图17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10、S020、S030、S040与图5的流程图相同。另外,图17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43、S053、S063、S073、S072、S082、S092、S102与图15的流程图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图17的控制处理由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然后,图17的步骤S010、S020、S030、S040由包含于该空调控制装置40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
如图17所示,当控制处理开始时,按照步骤S010、S020、S030的顺序进行。
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0。另一方面,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未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54。
在图17的步骤S040中,进行与图5的步骤S040相同的处理。然后,在步骤S040之后进入步骤S044。
在图17的步骤S044中,空调控制装置40将在步骤S040中决定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视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部位即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并且,空调控制装置40根据该尘埃浓度控制空调单元2,以除去尘埃。如果已经实施该空调单元2的控制,则保持继续进行。例如,在该步骤S044中的与尘埃浓度对应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中,将空调单元2设为内部气体模式,与此同时,该尘埃浓度越高,就使送风机23的送风量越大。在步骤S044之后进入步骤S043。
在图17的步骤S054中,与上述步骤S044同样,实施与尘埃浓度对应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但是,空调控制装置40不是将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视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而是将在步骤S010中得到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视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
总之,在上述步骤S044中,实施与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对应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但在该步骤S054中,实施与尘埃浓度检测值Dm对应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在步骤S054之后进入步骤S063。
在此,步骤S092的尘埃浓度降低控制优先于在步骤S044或S054中实施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而实施。即,在实施步骤S044或S054中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的过程中,图17的控制处理进入步骤S092的情况下,代替步骤S044或S054中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另外,在图17的流程图中,步骤S043以后的流程和步骤S063以后的流程与图15的流程图相同。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该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大致是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如图18所示,该图18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10、S020、S030、S040、S031、S041与图11的流程图相同。另外,图18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43、S053、S063、S073、S072、S082、S092、S102、S044、S054与图17的流程图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图18的控制处理由空调控制装置40执行。并且,图18的步骤S010、S020、S030、S040、S031、S041由包含于该空调控制装置40的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执行。
如图18所示,当控制处理开始时,按照步骤S010、S020、S030的顺序进行。
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31。另一方面,在步骤S030中,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未发生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54。
另外,在步骤S031中,在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上升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1。然后,在步骤S041之后进入步骤S044。另一方面,在步骤S031中,在判定为尘埃浓度检测值Dm在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40。然后,在步骤S040之后进入步骤S044。
在图18的步骤S044中,与图17的步骤S044同样,空调控制装置40将在步骤S040或步骤S041中决定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视为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部位即通风路24的尘埃浓度。然后,实施与该尘埃浓度对应的空调单元2的控制。在步骤S044之后进入步骤S043。
另外,在图18的流程图中,步骤S043以后的流程及步骤S054以后的流程与图17的流程图相同。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具有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该共用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气过滤器30在空调壳体21的通风路24中,配置在尘埃传感器32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且蒸发器26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但这是一例。只要在通风路24中流动的空气的全部或大部分通过空气过滤器30,则通风路24内的空气过滤器30的配置没有限定。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控制装置40功能性地包含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但这是一例。该空调控制装置40也可以由物理上分离的多个控制装置构成。例如,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也可以是与空调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门类、送风机23的控制部不同的控制装置。在该情况下,该尘埃传感器控制部50和尘埃传感器32也可以为一体构成而构成一个尘埃传感器单元。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30中,判定在尘埃传感器32是否发生了结露,该结露是否发生是使用尘埃浓度检测值Dm和经过时间来判定的,但这是一例。判定尘埃传感器32是否发生结露的方法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导入到尘埃传感器32的传感器壳体323内的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尘埃传感器32的周边温度等来判定该结露是否发生。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后的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040中,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与结露前检测值Dbm为相同的值,但不限于此。在该步骤S040中,只要基于结露前检测值Dbm来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即可。例如,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可以是对结露前检测值Dbm加上某一值而得到的值,也可以是从结露前检测值Dbm减去某一值而得到的值。这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以后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也是同样的。
(5)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前的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越大,用于计算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的相加量Dx就被设定得越大,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考虑相加量Dx与该尘埃浓度检测值Dm的上升率无关而为恒定值。
(6)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图14的流程图包含步骤S072,但也可以设想在该图14的流程图中没有步骤S072。在没有该步骤S072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030中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82。
(7)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图14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030中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32发生了结露,且在步骤S072中判定为乘员发出了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指示的情况下,在步骤S092中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但是,这是一例。例如,即使在尘埃传感器32没有发生结露,在乘员发出了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的指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8)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图15的步骤S043中,例如,如果在搭载有空调控制装置40的车辆设置有结露指示器461,则判定为能够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但是,这是一个例子。例如,假设显示装置46成为能够择一地切换多个显示模式的结构的情况。在像这样形成显示装置46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46切换到能够通过结露指示器461显示尘埃传感器32的结露发生的显示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通过结露指示器461向乘员通知该结露发生。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5、图11、图14、图15、图17以及图18的流程图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但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
(1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当然未必是必须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量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结露判定部判定在尘埃传感器是否发生了结露。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值决定部基于结露前检测值,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该结露前检测值是尘埃传感器在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值决定部以将结露中尘埃浓度值作为结露前检测值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因此,能够简单地确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不会成为与尘埃传感器的传感部位的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相差很大的值。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在由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为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已上升时,值决定部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成为比结露前检测值大的值的方式,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因此,能够以提高结露中尘埃浓度值相对于尘埃浓度的实际值的正确性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在由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为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的时,值决定部以使结露中尘埃浓度值成为与判定为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已上升的情况相比小的值的方式,决定结露中尘埃浓度值。因此,能够根据尘埃浓度的检测值是否在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已上升,对结露中尘埃浓度值的大小适当地设置差异。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周期性地反复执行由尘埃传感器进行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并且,结露前检测值是通过相对于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开始时刻的上一次检测而得到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要因判定部判定是否发生了成为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原因的规定的尘埃浓度上升要因。在由要因判定部判定为发生了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控制实施部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并且,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以使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与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开始前相比降低的方式使空调单元工作的控制。这在第七观点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在由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结露通知部通过通知装置向乘员通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因此,能够使乘员认识到尘埃传感器有可能因结露而未正常地发挥功能。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在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而指示了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控制实施部也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因此,乘员能够在任意时刻通过空调单元降低车室内的尘埃浓度。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在尘埃浓度的检测值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超过规定的限度而变化的情况下,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因此,具有不需要用于判定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的特别的装置的优点。

Claims (6)

1.一种空调控制装置,在空调单元(2)中被使用,该空调单元具有:空调壳体(21),该空调壳体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通的通风路(24);以及尘埃传感器(32),该尘埃传感器通过受光部(322)接受从发光部(321)发出的光来检测所述通风路的尘埃浓度,所述空调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结露判定部(S030),该结露判定部判定在所述尘埃传感器是否发生了结露;
值决定部(S040、S041),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该值决定部基于结露前检测值(Dbm),决定作为结露发生中的尘埃浓度而使用的结露中尘埃浓度值(Dc),所述结露前检测值是所述尘埃传感器在该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检测出的尘埃浓度的检测值;以及
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S031),该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是否在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已上升,
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在由所述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已上升时,所述值决定部以使所述结露中尘埃浓度值成为比所述结露前检测值大的值的方式,决定该结露中尘埃浓度值,
在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下降了的情况下,所述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
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在由所述尘埃浓度上升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在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前未上升时,所述值决定部使所述结露中尘埃浓度值成为与所述结露前检测值相同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周期性地反复执行由所述尘埃传感器进行的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
所述结露前检测值是通过相对于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开始时刻的上一次检测而得到的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要因判定部(S082),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该要因判定部判定是否发生了成为使所述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上升的原因的规定的尘埃浓度上升要因;以及
控制实施部(S092、S102),在由所述要因判定部判定为发生了所述尘埃浓度上升要因的情况下,该控制实施部实施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所述尘埃浓度降低控制是以使所述车室内的尘埃浓度与该尘埃浓度降低控制开始前相比降低的方式使所述空调单元动作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结露通知部(S053、S063),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的情况下,该结露通知部通过通知装置(461)向乘员通知所述尘埃传感器的结露发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而指示了实施所述尘埃浓度降低控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实施部也实施所述尘埃浓度降低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尘埃浓度的检测值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比例超过规定的限度而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尘埃传感器发生了结露。
CN201880053974.2A 2017-08-23 2018-07-19 空调控制装置 Active CN111032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0340 2017-08-23
JP2017160340A JP6841187B2 (ja) 2017-08-23 2017-08-23 空調制御装置
PCT/JP2018/027163 WO2019039149A1 (ja) 2017-08-23 2018-07-19 空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2388A CN111032388A (zh) 2020-04-17
CN111032388B true CN111032388B (zh) 2023-05-09

Family

ID=65438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974.2A Active CN111032388B (zh) 2017-08-23 2018-07-19 空调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1187B2 (zh)
CN (1) CN111032388B (zh)
WO (1) WO20190391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8869B (zh) * 2020-09-29 2021-12-2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故障检测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3444A (en) * 1980-05-21 1981-12-16 Nippon Denso Co Ltd Device for detecting blur on window glass
JPS59128432A (ja) * 1983-01-13 1984-07-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ガス濃度測定装置
JPH0360104U (zh) * 1989-10-18 1991-06-13
JP2005153795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Corp 車載用空気清浄装置
JP4005580B2 (ja) * 2004-03-30 2007-11-07 株式会社山武 鏡面冷却式露点計
JP2006230037A (ja) * 2005-02-15 2006-08-31 Toyota Motor Corp 作動装置および作動機器の制御方法
JP2009274603A (ja) * 2008-05-15 2009-11-26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インテークドア制御装置
CN101354332A (zh) * 2008-09-26 2009-01-28 北京绿林创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湿度连续自动修正功能的激光粉尘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JP2011168195A (ja) * 2010-02-19 2011-09-0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気浄化装置
KR20170048789A (ko) * 2015-10-27 2017-05-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미세먼지 자동 제거 장치
JP6477652B2 (ja) * 2015-11-12 2019-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8335A (ja) 2019-03-14
WO2019039149A1 (ja) 2019-02-28
JP6841187B2 (ja) 2021-03-10
CN111032388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3861B (zh) 灰尘浓度检测装置
US8312918B2 (en) Low humidity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US786616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defogging condition calculation and control
EP1800920B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01680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843081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032388B (zh) 空调控制装置
JP201621038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049888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225811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496777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88468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95368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6791047B2 (ja) 車両用報知装置
KR101427231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의 디포깅장치
JP6551253B2 (ja) 防曇装置
JP2006056450A (ja) 車両用内外気切換装置
JP366129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242807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20090049776A (ko) 자동차용 김서림 방지장치 및 방법
JP200532463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60124459A (ko)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59628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40034635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JP2006282123A (ja) 太陽電池出力により空調出力が制御される車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