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9538B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9538B
CN110949538B CN201910903832.7A CN201910903832A CN110949538B CN 110949538 B CN110949538 B CN 110949538B CN 201910903832 A CN201910903832 A CN 201910903832A CN 110949538 B CN110949538 B CN 1109495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vehicle body
interface device
interfa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38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9538A (zh
Inventor
井口裕贵
中西志允
伊藤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4Superstructure sub-units with access or drainage openings having movable or removable closures; Seal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充电或供电的作业。车体前部结构具备:罩锁定部(148),其设置于前隔板(26)的上车架(24),以便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对设置于前罩(12)的前部的罩撞锁部(130)进行卡合;以及接口装置(70),其在前部空间(3)内固定于车体(4),能够经由设置于前罩(12)的接口用开口(12A)接近该接口装置(70),接口装置(70)具有充电接口(76)和/或供电接口(77),罩锁定部(148)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于与接口装置(70)不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包括具有充电接口和/或供电接口的接口装置的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将电动马达用作驱动源的电动车中,设置有用于对给电动马达供电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部结构。作为电动车的充电部结构,公知有如下设置的充电部结构:在罩设置有充电用开口部,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口被配置在充电用开口部,盖部件对充电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其中,所述罩对在前围板的前方隔出的前部空间的、朝向上方敞开的上端开口部进行开闭(参照专利文献1)。该充电部结构在应用于现有的车体的情况下,只要变更罩的设计即可,无需大幅变更包含保险杠的车体前部的设计,因此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车体设计的变更而应用于现有的车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2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车的充电部结构中,即使想要为了能够容易地进行充电作业而将充电口配置在前侧,设置于前罩的前部的罩撞锁部或与该罩撞锁部卡合的罩锁定部也会成为障碍。因此,无法将具有充电口或供电口这样的接口的接口装置配置在充分靠前侧的位置,充电作业或供电作业的容易化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背景,其课题在于提供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车体设计的变更在现有的车体上设置接口装置,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充电或供电的作业。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备:前罩12,所述前罩对形成于车体4的前部的前部空间3的向上方敞开的车体开口3A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进行覆盖;罩锁定部148,所述罩锁定部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前隔板26的上部24,以便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对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前部的罩撞锁部130进行卡合;以及接口装置70,所述接口装置在所述前部空间内固定于所述车体,能够经由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开口12A或缺口接近所述接口装置70,所述接口装置具有充电接口76和/或供电接口77,所述罩锁定部和所述接口装置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在所述前隔板的上部,所述罩锁定部被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接口装置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接口装置在前部空间内固定于车体,并且能够经由设置于前罩的开口或缺口进行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车体设计的变更在现有的车体设置接口装置。并且,由于罩锁定部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充电接口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将接口装置配置于车体的前端侧时,罩撞锁部或罩锁定部不会成为阻碍。因此,能够将接口装置配置在靠近车体的前端的位置,从而能够使站在车体的前方的作业者容易地进行充电作业或供电作业。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口装置70被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罩锁定部148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充电接口或供电接口与罩锁定部同等地配置在前侧,因此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充电作业或供电作业。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车体前部结构还具备用于将所述接口装置70安装于所述车体4的支承梁50,所述支承梁具有:固定于所述前隔板26的前部安装片62;以及向后斜下方延伸并固定于车体部件28的后部脚片54。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支承梁固定于前隔板,能够将接口装置配置在车体的前侧,并且支承梁具有向后斜下方延伸并固定于车体部件的后部脚片,由此,在接口装置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时,后部脚片会变形而吸收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抑制接口装置的破损。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口装置70被配置在所述车体开口3A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所述罩撞锁部130以及所述罩锁定部148配置在所述接口装置70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
在与配置于车体开口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接口装置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只配置有一组罩撞锁部以及罩锁定部的情况下,由于前罩并未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通过罩锁定部卡合,因此有可能在行驶中发生前罩的振动。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接口装置的两侧的夹着接口装置的位置设置两个罩锁定部,前罩通过罩锁定部被稳定地卡定,能够抑制前罩的振动。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口装置70还具有:壳体主体102,所述壳体主体构成为至少在上方具有开口的箱状,并内置有所述充电接口76和/或所述供电接口77;盖部件100,所述盖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开闭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盖锁定机构120,所述盖锁定机构对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部件进行固定;以及盖锁致动器126,所述盖锁致动器驱动所述盖锁定机构,所述盖锁致动器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削减配置在壳体主体的内部的盖锁定用的部件的数量,确保了壳体主体内的空间,从而能够扩大用于吸收在车辆碰撞时受到的载荷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盖锁致动器126在所述罩锁定部148的后方固定于所述前隔板26。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罩锁定部保护盖锁致动器不受前方载荷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在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时盖部件意外地打开。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车体设计的变更在现有的车体设置接口装置,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充电或供电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立体图。
图2是打开前罩的状态的电动汽车的前部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动汽车的前部骨架的立体图。
图4是电动汽车的前部纵剖视图。
图5是从右斜侧透视观察前罩的电动汽车的前部立体图。
标号说明
1:电动汽车;
3:前部空间;
3A:车体开口;
4:车体;
12:前罩;
12A:接口用开口;
24:上车架;
26:前隔板;
28:横架(车体部件);
50:支承梁;
54:后部脚片;
62:前部安装片;
70:接口装置;
74:壳体;
76:充电接口;
77:供电接口;
100:盖部件;
102:壳体主体;
118:盖撞锁部;
120:盖闩锁部(盖锁定机构);
126:盖锁致动器;
130:罩撞锁部;
132:闩锁部托架;
142:闩锁部支承部件;
144:罩闩锁部;
148:罩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电动汽车1具有:划分车厢和配置在车厢的前方的前部空间3等的车体4;左右的前轮5;以及左右的后轮(未图示)。车体4具有:左右的前柱7;以及设置在左右的前柱7之间并形成车厢的前部的前挡风玻璃8。并且,车体4具有:在车厢的前方前后延伸的左右的前挡泥板10;以及前罩12,其覆盖形成在左右的前挡泥板10之间的前部空间3的向上方敞开的车体开口3A。
左右的前挡泥板10的前端通过前保险杠14连结,在前保险杠14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前照灯16的前面板18。车体开口3A的前部由前面板18形成,车体开口3A的后部由划分车厢与前部空间3的前围板20(隔板)形成。
在前罩12的前部形成有用于充电或供电的接口用开口12A。前罩12在后端借助铰链21而与车体4结合,前罩12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关闭车体开口3A。具体地说,前罩12通过抬起前部来打开车体开口3A,通过压下前部来关闭车体开口3A。图示例的铰链21由多个连杆部件构成,铰链21将前罩12的后端以在移动的瞬间能够绕旋转中心转动的方式与车体4结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铰链21也可以由一对金属板构成,将前罩12的后端以能够绕一个旋转中心转动的方式与车体4结合。
如图3所示,电动汽车1的车体前部结构具有以下部分作为车体骨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形成侧梁的前侧车架22;与左右的前侧车架22的前端接合、并包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车架24的前隔板26;以及在前隔板26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车体部件的横架28。前隔板26在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形状,上车架24构成矩形框的上边部分。
横架28具有:副车架30,在俯视观察时,该副车架30由左右两个纵梁30A、前部横梁30B以及后部横梁30C的组装体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左右两个纵梁30A沿前后方向延伸,前部横梁30B以及后部横梁30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便将左右的纵梁30A的前部以及后部彼此相互连接;以及将左右的纵梁30A与各自对应的左右的前侧车架22连接的左右的连接端部32。详细地说,横架28的各连接端部32包含内端以及外端,所述内端通过螺栓34固定于在左右对应侧的纵梁30A所设置的安装片30D,所述外端通过螺栓36固定于左右对应侧的前侧车架22。
在副车架30通过多个安装螺栓以被左右的纵梁30A、前部横梁30B以及后部横梁30C包围的方式安装有电箱(未图示),该电箱容纳有用于充电的电气设备。为了均衡地配置这些重量物,副车架30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
上车架24和前部横梁30B沿左右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如图4所示,上车架24在车体开口3A的前缘的后方且下方的附近沿前缘设置。前部横梁30B设置于比上车架24低的位置。在上车架24的下方配置有电气设备冷却用的散热器(省略图示)。
如图2~图4所示,在上车架24与前部横梁30B之间安装有支承接口装置70的装置主部72的支承梁50。如图3中明确表示,支承梁50包含由冲压成型品构成的梁主部52以及左右的后部脚片54。
梁主部52具有:前倾的平面状的安装面56;从安装面56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弯折的弯折肋片58;以及从弯折肋片58的下端朝向前方弯折的前部安装片62。梁主部52具有供安装于安装面56的装置主部72通过的向后方开放的缺口,在俯视观察时,梁主部52呈大致U字形(沟槽形状)。
弯折肋片58在左右两侧具有上下翻转的大致三角形状的扩张片部58A,左右的后部脚片54的上端与各扩张片部58A在两张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多个焊接点而焊接在一起。各后部脚片54从扩张片部58A向下倾斜地向后方延伸,各后部脚片54在下端(自由端)具有弯折形成的后部安装片64(图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支承梁50通过螺栓66(贯通在前部安装片62形成的贯通孔)将前部固定于上车架24,并且通过螺栓68(贯通在后部安装片64形成的贯通孔)将后部固定于前部横梁30B。
如图4所示,接口装置70具备壳体74和箱状的装置主部72,装置主部72与带线的多个电连接用连接器80连接,壳体74一体地设置于装置主部72的上部,并在装置主部72的上方形成了能够开闭的接口空间。在装置主部72的上部设置有100V/200V用的充电接口76以及供电接口7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装置主部72也可以具备充电接口76以及供电接口77中的一方。并且,充电接口76和供电接口77可以如图示例那样独立地形成,也可以形成兼用作充电以及供电的公共的接口。
装置主部72被插入到支承梁50的缺口内,并通过多个螺钉78固定在安装面56上。与装置主部72连接的各电连接用连接器80配置在安装面56的下方。各电连接用连接器80的线82从支承梁50的敞开的下方被向后方取出而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接口装置70的壳体74被设置成能够经由前罩12的接口用开口12A接触到壳体74。
壳体74具备:构成在上方敞开的箱状、并内置有充电接口76以及供电接口77的壳体主体102;以及被壳体主体102支承、并对壳体主体102的开口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进行覆盖的盖部件100。壳体主体102被配置成使上端的开口缘部沿着接口用开口12A。壳体主体102的后部借助后部连结片104通过螺栓106而固定在L字形的左右的内侧安装片90(更详细地说,是焊接于内侧安装片90的多个螺母94),左右的内侧安装片90焊接于支承梁50的左右的后部脚片54的中间部。壳体主体102的前部借助前部连结片108通过螺栓110而固定在前部安装片62(更详细地说,是焊接于前部安装片62的多个螺母96)。
在前罩12的接口用开口12A的周缘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与前罩12嵌合的矩形框状的装饰件112以与前罩12的上表面共面的方式安装在该凹陷部内。
盖部件100具有开闭装饰件112的内侧的开口(相当于接口用开口12A)的板状的盖主部100A以及从盖主部100A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盖脚片100B。盖部件100以能够绕铰链轴116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102,铰链轴116设置于各盖脚片100B的自由端。
盖部件100通过以铰链轴116为中心转动而在闭盖位置与用假想线表示的开盖位置(还参照图1)之间转动移动,闭盖位置是如图4中实线所示那样盖主部100A关闭装饰件112的开口的位置,开盖位置是通过从闭盖位置向图4中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大致90度而立起并打开装饰件112的开口的位置。盖部件100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始终被向开盖位置侧施力。
在闭盖位置时,盖主部100A以与装饰件112大致共面的方式沿着前罩12配置。并且,在开盖位置时,盖主部100A的比盖脚片100B靠后侧的部分落入盖容纳空间102A内,盖容纳空间102A在壳体主体102的后部形成为向下方凹陷。
在盖主部100A的前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盖撞锁部118。盖撞锁部118通过将由圆钢构成的金属线呈U字形状弯折而形成,盖撞锁部118在盖主部100A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下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壳体主体102的前部中的与盖撞锁部118对应的位置安装有作为盖锁定机构的盖闩锁部120,该盖闩锁部120能够与盖撞锁部118卡合且能够解除该卡合。
具体地说,在壳体主体102的前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22(图1),配置在槽122的下方(壳体主体102的下方)的盖闩锁部120通过支承部件124安装于上车架24。盖闩锁部120被设置成能够向左右方向转动,盖闩锁部120通过弹簧始终被向维持与盖撞锁部118之间的卡合的锁定方向施力。
通过由使用者向闭盖位置侧对位于开盖位置(打开状态)的盖部件100进行转动操作,盖撞锁部118与盖闩锁部120抵接,使盖闩锁部120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向左右方向(解锁方向)转动。由此,盖闩锁部120与盖撞锁部118卡合,盖撞锁部118被借助弹簧力而向锁定方向返回的盖闩锁部120卡定,盖部件100被保持在闭盖位置。盖闩锁部120形成对处于关闭状态的盖部件100进行固定的盖锁定机构的动作部。
在盖闩锁部120安装有为了解除与盖撞锁部118的卡合而驱动盖闩锁部120的盖锁致动器126(图5)。通过由使用者进行规定的打开操作,盖锁致动器126牵拉缆线128,驱动盖闩锁部120向解锁方向转动。由此,解除盖闩锁部120与盖撞锁部118的卡合,盖部件100通过弹簧的作用力向开盖位置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接口装置70以及支承接口装置70的支承梁50被配置在前隔板26的上车架24与比上车架24靠后方的横架28(详细地说,是前部横梁30B)之间。即,接口装置70以及支承梁50配置在比前隔板26的上车架24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与为了使充电或供电的作业性良好而将接口用开口12A配置在车体4的前端侧、并且接口装置70以及支承梁50被设置成比上车架24向前方探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前悬长度,能够无需加长前悬长度地设置接口装置70。由此,电动汽车1的小型化设计的自由度增大。并且,与接口装置70以及支承梁50被设置成比上车架24向前方探出的情况相比,接口装置70不易受到前方碰撞时的载荷,改善了前方碰撞时对接口装置70的保护性。而且,由于接口装置70以能够经由设置于前罩12的接口用开口12A接触到的方式在前部空间3内固定于车体4,因此能够通过最小限度的车体设计的变更在现有的车体4设置接口装置70。
接下来,对前罩12的结构和接口装置70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前罩12的前部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罩撞锁部130。罩撞锁部130通过将由圆钢构成的金属线弯折成U字形状而形成,并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前罩12的下表面上的接口用开口12A的左右两侧。罩撞锁部130从前罩1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在上车架24的与罩撞锁部130对应的位置固定有左右的闩锁部托架132。闩锁部托架13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主面朝向前方的作为钢板的冲压成型品的主板部134;在主板部134的上缘以及左右的侧缘向后方弯折的肋片136;以及在肋片136的左右的下端弯折形成的左右的安装凸缘138。闩锁部托架132利用螺栓140将左右的安装凸缘138紧固于上车架24的上表面。另外,在闩锁部托架132安装有与罩撞锁部130卡合的作为锁定部件的罩闩锁部144(图5),但是在图3中省略了罩闩锁部144。
如图5所示,在闩锁部托架132的主板部134的前表面安装有闩锁部支承部件142。闩锁部支承部件142将罩闩锁部144支承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转动。罩闩锁部144具备容纳罩撞锁部130的卡合槽146,在将罩撞锁部130容纳在卡合槽146内的状态下,即使从罩撞锁部130受到朝向上方的力,也会维持与罩撞锁部130的卡合。并且,罩闩锁部144通过弹簧而始终被向维持与罩撞锁部130的卡合的方向施力。通过由使用者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对罩闩锁部144进行转动操作,罩闩锁部144与罩撞锁部130卡合被解除。由闩锁部托架132、闩锁部支承部件142以及罩闩锁部144构成对所对应的罩撞锁部130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进行卡合的罩锁定部148。罩锁定部148在接口装置70的左右两侧的、在车宽方向上与接口装置70不重叠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接口装置70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即,两个罩锁定部148和接口装置70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在前隔板26的上部。
将盖部件100保持在闭盖位置的盖闩锁部120如上所述配置在壳体主体102的前部的下方。驱动该盖闩锁部120转动的盖锁致动器126配置在上车架24的后方,并被支承托架152支承,支承托架152通过螺栓150紧固于上车架24的上表面。在支承托架152还支承有将与盖闩锁部120连结的缆线128支承为能够滑动的外管154的一端。通过由盖锁致动器126牵拉缆线128,缆线128在外管154内滑动,驱动盖闩锁部120向解锁方向转动。该支承托架152配置在右侧的罩锁定部148的后方。由此,通过罩锁定部148保护盖锁致动器126不受在前方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载荷。
这样,由于罩锁定部148被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接口装置70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将接口装置70配置在车体4的前端侧时,罩撞锁部130或罩锁定部148不会成为阻碍。因此,能够将接口装置70配置在靠近车体4的前端的位置,站在车体4的前方的作业者进行的充电作业或供电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接口装置70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罩锁定部148重叠的位置,充电接口76或供电接口77与罩锁定部148同等地配置在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充电作业或供电作业。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接口装置70安装于车体4的支承梁50具有:固定于前隔板26的前部安装片62;以及向后斜下方延伸并固定于横架28的后部脚片54。因此,能够将接口装置70配置在车体4的前端侧,并且在接口装置70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时,后部脚片54变形而吸收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抑制接口装置70的破损。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副车架30为了均衡地配置未图示的电箱等而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由于接口装置70的后部脚片54固定于该副车架30的前部横梁30B,因此接口装置70被配置在车体开口3A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在此,在与接口装置70(配置在车体开口3A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仅配置有一组罩撞锁部130以及罩锁定部148的情况下,前罩12并未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通过罩锁定部148被卡定,因此有可能在行驶中发生前罩12的振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罩撞锁部130以及罩锁定部148配置在接口装置7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两组罩撞锁部130以及罩锁定部148被设置在接口装置70的两侧的夹着接口装置70的位置处,由此,前罩12通过罩锁定部148被稳定地卡定。由此,能够抑制前罩12的振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盖闩锁部120的盖锁致动器126配置在接口装置70的壳体主体102的外部。因此,削减了配置在壳体主体102的内部的盖锁定用部件的数量,由此确保了壳体主体102内的空间,能够扩大用于吸收在车辆碰撞时受到的载荷的空间。
并且,由于盖锁致动器126在罩锁定部148的后方固定于前隔板26,因此通过罩锁定部148保护盖锁致动器126不受前方载荷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在发生电动汽车1的前方碰撞时盖部件100意外地打开。
以上,结束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实施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本发明应用于电动汽车1,但是也可以应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发动机驱动的汽车。并且,接口装置70可以不配置在车体开口3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也可以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罩锁定部148不重叠的位置。而且,也可以在前罩12形成缺口而不是形成接口用开口12A,并以能够经由缺口进行接触的方式设置接口装置7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口装置70的壳体主体102构成为上方敞开的箱状,但是只要至少在上方具有开口即可。此外,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各部件以及部位的具体的结构以及配置、数量等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并非必须全部具备,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

Claims (4)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备:
前罩,所述前罩对形成于车体的前部的前部空间的向上方敞开的车体开口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进行覆盖;
罩锁定部,所述罩锁定部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前隔板的上部,以便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对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前部的罩撞锁部进行卡合;以及
接口装置,所述接口装置在所述前部空间内固定于所述车体,能够经由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开口接近所述接口装置,所述接口装置具有充电接口和/或供电接口,
所述罩锁定部和所述接口装置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在所述前隔板的上部,
所述罩锁定部被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接口装置不重叠的位置,
所述接口装置还具有: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构成为至少在上方具有开口的箱状,并内置有所述充电接口和/或所述供电接口;
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开闭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
盖锁定机构,所述盖锁定机构对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部件进行固定;以及
盖锁致动器,所述盖锁致动器驱动所述盖锁定机构,
所述盖锁致动器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并且在所述罩锁定部的后方固定于所述前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装置被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罩锁定部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还具备用于将所述接口装置安装于所述车体的支承梁,
所述支承梁具有:固定于所述前隔板的前部安装片;以及向后斜下方延伸并固定于车体部件的后部脚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装置被配置在所述车体开口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所述罩撞锁部以及所述罩锁定部配置在所述接口装置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
CN201910903832.7A 2018-09-27 2019-09-24 车体前部结构 Active CN1109495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1581 2018-09-27
JP2018181581A JP6734338B2 (ja) 2018-09-27 2018-09-2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538A CN110949538A (zh) 2020-04-03
CN110949538B true CN110949538B (zh) 2022-03-29

Family

ID=69975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3832.7A Active CN110949538B (zh) 2018-09-27 2019-09-24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34338B2 (zh)
CN (1) CN1109495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26A (ja) * 1998-09-11 2000-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3847533A (zh) * 2012-12-05 2014-06-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力驱动车辆的充电单元结构
JP2014151687A (ja) * 2013-02-06 2014-08-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CN104640737A (zh) * 2012-09-19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外部充电构造
CN104640728A (zh) * 2012-09-19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充电端口构造
CN105270484A (zh) * 2014-07-17 2016-01-2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盖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2895B2 (ja) * 2010-05-17 2014-07-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部構造
JP6003614B2 (ja) * 2012-12-18 2016-10-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26A (ja) * 1998-09-11 2000-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4640737A (zh) * 2012-09-19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外部充电构造
CN104640728A (zh) * 2012-09-19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充电端口构造
CN103847533A (zh) * 2012-12-05 2014-06-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力驱动车辆的充电单元结构
JP2014151687A (ja) * 2013-02-06 2014-08-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CN105270484A (zh) * 2014-07-17 2016-01-2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538A (zh) 2020-04-03
JP2020050142A (ja) 2020-04-02
JP6734338B2 (ja)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4699B2 (ja) トラック形電動車両の充電コネクタ収容装置
JP6181723B2 (ja) 車体構造及び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6294903B2 (ja) 車両
JP6352594B2 (ja) バッテリの車両搭載構造
CN101353059B (zh) 行李箱盖骨架结构
JP4810955B2 (ja) モータルーム内部品配置構造
JP673433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75480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169817B2 (ja) 車両
US9914487B2 (en) Work vehicle
US11459036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0949538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6028600B2 (ja)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JP6040793B2 (ja)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CN113492659B (zh) 车辆骨架结构
JP5780121B2 (ja) リッドの取付構造
JP5949118B2 (ja) 充電ポートのリッド構造
CN110949537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4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7399555B2 (ja) 車載部品の干渉回避構造
US20240123820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2022178012A (ja) 車体後部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