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2904B - 电感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感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42904B CN110942904B CN201910892115.9A CN201910892115A CN110942904B CN 110942904 B CN110942904 B CN 110942904B CN 201910892115 A CN201910892115 A CN 201910892115A CN 110942904 B CN110942904 B CN 1109429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rnal terminal
- columnar
- wiring
- columnar wiring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6247 magnetic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72 electroless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962 NiZ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6414 SnN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QUPVDVFXZDTLT-UHFFFAOYSA-N 1-[4-[[4-(2,5-dioxopyrrol-1-yl)phenyl]methyl]phenyl]pyrrole-2,5-di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N1C(C=C1)=CC=C1CC1=CC=C(N2C(C=CC2=O)=O)C=C1 XQUPVDVFXZDT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546 FeC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347 FeS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30 Iron–nick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08 amorphous met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61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192 poly(bis male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90 scatter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01F41/0233—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ircuits made from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9/04—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considerably beyond the audio r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电感部件具备:本体;第1、第2电感器;第1、第2柱状布线和第3、第4柱状布线;与第1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第2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第3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第4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在本体的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第4外部端子靠近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第1柱状布线与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第1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第3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覆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感部件,有记载于日本特开2017-107971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部件。该电感部件具备:螺旋布线;覆盖螺旋布线的磁性复合体;以端面从磁性复合体的外表面暴露的方式埋入磁性复合体,并与螺旋布线电连接的内部电极;以及设置于磁性复合体的外表面,并与内部电极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外部端子包含与磁性复合体和内部电极的端面接触的金属膜,金属膜的面积大于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7971号公报
在电感部件中,也存在内置多个电感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端子也增加电感器的数量,但若考虑到向基板的安装性,外部端子在相同的面排列。此时,从将电感部件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的防短路的观点出发,邻接的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需要确保恒定以上。因此,若上述以往那样的电感部件的结构保持原样内置多个电感器,则外部端子比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大,因此为了将邻接的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确保恒定以上,必须将邻接的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确保为其以上。
对于该内部电极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不仅降低会设计的自由度,还能成为电感部件的特性获取的障碍。例如,在恒定的电感部件的外形中,若确保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则使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的上限产生制约,导致电感部件的直流电阻成为牺牲。这样,上述以往那样的电感部件的结构谈不上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在于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具备:
本体;
配置于上述本体内的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
端面从上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上述本体并与上述第1电感器电连接的第1柱状布线和第2柱状布线、和端面从上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上述本体并与上述第2电感器电连接的第3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
与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2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上述第4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
在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
上述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上述第4外部端子靠近上述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
上述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上述第1柱状布线与上述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上述第3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上述绝缘膜覆盖。
根据上述方式,第1柱状布线与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受被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制约,从而能够减少对第1柱状布线和第3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本体具有:覆盖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并且由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构成的磁性层。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成为由于磁性层的形成区域而使电感部件的特性所受到的影响变大的结构,因此对第1柱状布线和第3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减少更加有效。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上述磁性层的上述树脂、上述金属磁性粉和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金属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磁性层的树脂、金属磁性粉和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金属膜,因此能够确保第1外部端子与磁性层间的紧贴性、第1外部端子自身的膜强度、第1外部端子的导电性。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从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到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地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1外部端子变大。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的在上述第1主面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上述第3外部端子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不对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给予影响而使第1外部端子变大。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沿着上述第1边缘排列。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1端缘侧配置有第1外部端子和第3外部端子,从而电感部件的安装性提高。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
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
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边缘的延伸方向倾斜地排列。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确保为相对于第1边缘倾斜,所以第1边缘未受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制约,就能使上述最短距离更小。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当从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1外部端子和第3外部端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因此能够不改变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就使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更加接近。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在沿着上述第1边缘的方向上的最短距离为350μm以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维持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的防短路、并且使电感部件的沿着第1边缘的外形比通常情况小。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
上述第2外部端子位于比上述第3外部端子靠近上述第4外部端子的位置,上述第2外部端子与上述第4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上述第2柱状布线与上述第4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上述第2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上述第4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4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上述绝缘膜覆盖。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2柱状布线与第4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未受第2外部端子与第4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制约,从而能够减少对第2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柱状布线、上述第2柱状布线、上述第3柱状布线、上述第4柱状布线在与上述端面正交的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至上述第1电感器、上述第2电感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以更短距离连接第1外部端子、第2外部端子、第3外部端子、第4外部端子与第1电感器、第2电感器。
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包括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平行地配置的螺旋布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在与第1主面平行的方向上构成,能够实现电感部件的低矮化。
在该说明书中,螺旋布线是指在平面上延伸的曲线(二维曲线),可以是匝数超过1圈的曲线,可以是匝数不足1圈的曲线,或者也可以是在局部具有直线。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能够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电感部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视俯视图。
图1B是图1A的A-A剖视图。
图2是图1B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电感部件;2A...第1电感器;2B...第2电感器;10...本体;101...第1边缘;102...第2边缘;10a...第1主面;10b...第1侧面;10c...第2侧面;11...第1磁性层;12...第2磁性层;21...第1螺旋布线;22...第2螺旋布线;31...第1柱状布线;32...第2柱状布线;33...第3柱状布线;34...第4柱状布线;41...第1外部端子;42...第2外部端子;43...第3外部端子;44...第4外部端子;50...绝缘膜;61...绝缘层;63...金属膜;64...被覆膜;135...树脂;135a...凹部;136...金属磁性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附图包括局部示意的部分,有时未反映出实际的尺寸、比率。
(第1实施方式)
(结构)
图1A是表示电感部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视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剖视图。图2是图1B的局部放大图。
电感部件1是搭载于例如个人计算机、DVD播放器、数码相机、TV、移动电话、汽车电子等电子设备,例如作为整体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但是,电感部件1的形状未特别限定,但也可以是圆柱状、多边形柱状、圆锥台形状、多边形棱台形状。
如图1A和图1B所示,电感部件1具备:本体10;配置于本体10内的第1电感器2A和第2电感器2B;以端面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的方式埋入本体10的第1柱状布线31、第2柱状布线32、第3柱状布线33和第4柱状布线34;在本体10的第1主面10a设置的第1外部端子41、第2外部端子42、第3外部端子43和第4外部端子44;以及在本体10的第1主面10a设置的绝缘膜50。图中,将电感部件1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将正向Z方向设为上侧,将反向Z方向设为下侧。在电感部件1的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将电感部件1的长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电感部件1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
本体10具有:绝缘层61、在绝缘层61的下表面61a配置的第1磁性层11、以及在绝缘层61的上表面61b配置的第2磁性层12。本体10的第1主面10a相当于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本体10是绝缘层61、第1磁性层11和第2磁性层12的3层构造,但也可以是至少仅磁性层的单层构造。
绝缘层61的主面是长方形的层状,绝缘层61的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从低矮化的观点出发,绝缘层61优选为例如玻璃布等不包含基材的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绝缘树脂层,但也可以是NiZn系、MnZn系等铁氧体那样的磁性体层、氧化铝、玻璃那样的非磁性体层等那样的烧结体,也可以是玻璃环氧树脂等包含基材的树脂层。此外,在绝缘层61为烧结体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绝缘层61的强度、平坦性,绝缘层61上的层叠物的加工性提高。另外,在绝缘层61为烧结体的情况下,从低矮化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研磨加工,特别优选从没有层叠物的下侧起研磨。
第1磁性层11和第2磁性层12是由含有金属磁性粉136的树脂135构成的磁性树脂层。树脂135是由例如环氧类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等构成的有机绝缘材料。金属磁性粉136的平均粒径例如为0.1μm以上且5μm以下。在电感部件1的制造阶段中,能够将金属磁性粉136的平均粒径作为与由激光衍射/散射法求出的粒度分布的累计值50%相当的粒径而计算。金属磁性粉136例如是FeSiCr等FeSi系合金、FeCo系合金、NiFe等Fe系合金、或者它们的非晶体合金。优选金属磁性粉136的含有率相对于磁性层整体为20Vol%以上且70Vol%以下。在金属磁性粉136的平均粒径为5μm以下的情况下,直流叠加特性更加提高,通过微粉能够减少高频下的铁损。此外,也可以不使用金属磁性粉,而使用NiZn系、MnZn系等铁氧体的磁性粉。
第1电感器2A、第2电感器2B包括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平行地配置的第1螺旋布线21、和第2螺旋布线22。由此,能够将第1电感器2A和第2电感器2B以与第1主面10a平行的方向构成,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低矮化。第1螺旋布线21和第2螺旋布线22配置在本体10内的相同平面上。具体而言,第1螺旋布线21和第2螺旋布线22仅形成在绝缘层61的上方侧换句话说绝缘层61的上表面61b,覆盖于第2磁性层12。
第1、第2螺旋布线21、22以平面状卷绕。具体而言,当从Z方向观察时,第1、第2螺旋布线21、22为半椭圆形的弧状。即,第1、第2螺旋布线21、22是约半圈的量卷绕的曲线状的布线。另外,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在中间部分包含直线部。
优选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厚度例如为4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作为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实施例,厚度为45μm,布线宽度为40μm,布线间空间为10μm。优选布线间空间为3μm以上且20μm以下。
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例如由Cu、Ag、Au等低电阻的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部件1仅具备1层第1、第2螺旋布线21、22,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低矮化。
第1螺旋布线21与第1端、第2端分别位于外侧的第1柱状布线31、第2柱状布线32电连接,为从第1柱状布线31和第2柱状布线32朝向电感部件1的中心侧描绘孤的曲线状。换句话说,第1螺旋布线21在其两端具有线宽比螺旋形状部分大的焊盘部,在焊盘部中与第1、第2柱状布线31、32直接连接。
同样,第2螺旋布线22与第1端、第2端分别位于外侧的第3柱状布线33、第4柱状布线34电连接,为从第3柱状布线33和第4柱状布线34朝向电感部件1的中心侧描绘孤的曲线状。
此处,在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各自中,将由第1、第2螺旋布线21、22所描绘的曲线、和连结第1、第2螺旋布线21、22两端的直线围起的范围作为内径部分。此时,从Z方向观察时,针对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任一个,其内径部分彼此均未重叠。另一方面,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在各自的弧部分处相互隔离。
布线进一步从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与第1~第4柱状布线31~34连接的连接位置朝向贴片的外侧延伸,该布线向贴片的外侧暴露。换句话说,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具有:从与电感部件1的层叠方向平行的侧面向外部暴露的暴露部200。
该布线是在电感部件1的制造过程中形成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形状之后与追加进行电镀时的供电布线连接的布线。在通过该供电布线使电感部件1单片化之前的电感器基板状态下,能够容易地追加进行电镀,能够缩小布线间距离。另外,通过追加进行电镀,使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布线间距离变窄,由此能够提高第1、第2螺旋布线21、22的磁耦合。
另外,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具有暴露部200,因此能够确保电感器基板的加工时的静电破坏耐性。在各螺旋布线21、22中,优选暴露部200的暴露面200a的厚度为各螺旋布线21、22的厚度以下且45μm以上。据此,暴露面200a的厚度为螺旋布线21、22的厚度以下,由此能够增加磁性层11、12的比例,能够提高电感。另外,暴露面200a的厚度为45μm以上,由此能够减少断线的产生。优选暴露面200a为氧化膜。据此,能够在电感部件1与其邻接部件之间抑制短路。
第1~第4柱状布线31~34在Z方向上从各螺旋布线21、22起延伸,贯通第2磁性层12的内部。第1柱状布线31从第1螺旋布线21的一端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第1柱状布线31的端面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第2柱状布线32从第1螺旋布线21的另一端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第2柱状布线32的端面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
第3柱状布线33从第2螺旋布线22的一端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第3柱状布线33的端面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第4柱状布线34从第2螺旋布线22的另一端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第4柱状布线34的端面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因此,第1柱状布线31、第2柱状布线32、第3柱状布线33、第4柱状布线34在与该端面正交的方向上以直线状从第1电感器2A、第2电感器2B延伸至由上述第1主面10a暴露的端面止。由此,能够以更短的距离连接第1外部端子41、第2外部端子42、第3外部端子43、第4外部端子44、第1电感器2A、第2电感器2B,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低电阻化、高电感化。第1~第4柱状布线31~34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例如由与螺旋布线21、22相同的材料构成。
第1~第4外部端子41~44设置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第1~第4外部端子41~44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例如,为低电阻并且耐应力性优异的Cu、耐腐蚀性优异的Ni、焊料浸润性和可靠性优异的Au从内侧朝向外侧依次排列的3层结构。
第1外部端子41与从第1柱状布线31的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的端面接触,与第1柱状布线31电连接。由此,第1外部端子41与第1螺旋布线21的一端电连接。第2外部端子42与从第2柱状布线32的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暴露的端面接触,与第2柱状布线32电连接。由此,第2外部端子42与第1螺旋布线21的另一端电连接。
同样,第3外部端子43与第3柱状布线33的端面接触,与第3柱状布线33电连接,与第2螺旋布线22的一端电连接。第4外部端子44与第4柱状布线34的端面接触,与第4柱状布线34电连接,与第2螺旋布线22的另一端电连接。
在电感部件1中,第1主面10a具有:相当于长方形的边的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101和第2边缘102。第1边缘101、第2边缘102分别是第1主面10a的接续于本体10的第1侧面10b、第2侧面10c的边缘。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沿着本体10的靠第1侧面10b侧的第1边缘101排列,第2外部端子42和第4外部端子44沿着本体10的靠第2侧面10c侧的第2边缘102排列。此外,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本体10的第1侧面10b、第2侧面10c是沿着Y方向的面,与第1边缘101、第2边缘102一致。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的排列方向成为连结第1外部端子41的中心和第3外部端子43的中心的方向,第2外部端子42和第4外部端子44的排列方向成为连结第2外部端子42的中心和第4外部端子44的中心的方向。
绝缘膜50在本体10的第1主面10a的未设置有第1~第4外部端子41~44的部分设置。但是,也可以是,绝缘膜50通过爬上第1~第4外部端子41~44的端部而与第1~第4外部端子41~44重叠。绝缘膜50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等电绝缘性高的树脂材料构成。由此,能够提高第1~第4外部端子41~44之间的绝缘性。另外,绝缘膜50成为第1~第4外部端子41~44的图案形成时的掩模替代品,制造效率提高。另外,在金属磁性粉136从树脂135暴露的情况下,绝缘膜50覆盖该暴露的金属磁性粉136,从而能够防止金属磁性粉136向外部暴露。此外,绝缘膜50也可以含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填料。
在电感部件1中,第1外部端子41位于比第4外部端子44靠近第3外部端子43的位置,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之间的最短距离E大于第1柱状布线31与第3柱状布线33之间的最短距离C。另外,第1柱状布线31的端面的未与第1外部端子41接触的部分和第3柱状布线33的端面的未与第3外部端子43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50覆盖。
此外,第1、第3外部端子41、43在沿着本体10的第1侧面10b的方向(Y方向)上排列,第1、第3柱状布线31、33在沿着本体10的第1侧面10b的方向(Y方向)上排列,第1、第3外部端子41、43为矩形,第1、第3柱状布线31、33为圆形,因此最短距离C、E成为沿着本体10的第1侧面10b的方向(Y方向)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第1柱状布线31和第3柱状布线33的未与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50覆盖,因此在该部分未附着将电感部件1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因此,相对于该安装焊料的防短路,通过最短距离E确保即可,最短距离C未受到影响。即,在电感部件1中,第1柱状布线31与第3柱状布线33之间的最短距离C未受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之间的最短距离E制约,能够减少对第1柱状布线31和第3柱状布线33的形成区域的制约。
这样,在电感部件1中,在内置多个第1电感器2A、第2电感器2B的情况下,也可减少对第1柱状布线31和第3柱状布线33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从而设计的自由度提高,而且未成为电感部件1的特性获取的障碍,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
同样,在电感部件1中,第2外部端子42位于比第3外部端子43靠近第4外部端子44的位置,第2外部端子42与第4外部端子44之间的最短距离E大于第2柱状布线32与第4柱状布线34之间的最短距离C。另外,第2柱状布线32的端面的未与第2外部端子42接触的部分、和第4柱状布线34的端面的未与第4外部端子44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50覆盖。
由此,第2柱状布线32与第4柱状布线34之间的最短距离C未受第2外部端子42与第4外部端子44之间的最短距离E制约,能够减少对第2柱状布线32和第4柱状布线34的形成区域的制约。
因此,电感部件1具有更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
另外,在电感部件1中,本体10具有:覆盖第1电感器2A和第2电感器2B并且由含有金属磁性粉136的树脂135构成的第2磁性层12。
由此,电感部件1成为由于第2磁性层12的形成区域而使电感部件1的特性所受到的影响变大的结构,但在电感部件1中,可减少对第2磁性层12的形成区域的表里相反的第1柱状布线31和第3柱状布线33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因此也可减少第2磁性层12的形成区域的制约,能够自由度更高地设定电感部件1的特性。即,在电感部件1中,对第1柱状布线31和第3柱状布线33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减少更加有效。
另外,在电感部件1中,当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1外部端子41与第1柱状布线31的端面的外形线交叉。即,第1外部端子41从第1柱状布线31的端面到本体10的上述第1主面10a地设置。由此,能够使第1外部端子41变大。特别是,第1外部端子41的长边方向沿X方向延伸,第1外部端子41的在第1主面10a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第3外部端子43的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不对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E给予影响,就使第1外部端子41变大。
同样,当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3外部端子43与第3柱状布线33的端面的外形线交叉。即,第3外部端子43从第3柱状布线33的端面到本体10的上述第1主面10a地设置。由此,能够使第3外部端子43变大。特别是,第3外部端子43的长边方向在X方向上延伸,第3外部端子43的在第1主面10a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第1外部端子41的方向上延伸。由此,未对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E给予影响,能够使第3外部端子43变大。
同样,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2外部端子42与第2柱状布线32的端面的外形线交叉,第4外部端子44与第4柱状布线34的端面的外形线交叉。因此,能够增大第2、第4外部端子42、44的面积。即,第2外部端子42、第4外部端子44分别从第2柱状布线32、第4柱状布线33的端面到本体10的上述第1主面10a地设置。由此,能够使第2外部端子42、第4外部端子44变大。
特别是,第2外部端子42、第4外部端子44的长边方向在X方向上延伸,第2外部端子42、第4外部端子44的在第1主面10a设置的部分分别没有在朝向第4外部端子44、第2外部端子42的方向上延伸。由此,未对第2外部端子42与第4外部端子44的最短距离E给予影响,能够使第2外部端子42、第4外部端子44变大。
另外,在电感部件1中,如图2所示,第1外部端子41具有:金属膜63和覆盖金属膜63的被覆膜64。金属膜63与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接触。更具体而言,金属膜63与第2磁性层12的树脂135、金属磁性粉136和第1柱状布线31的端面接触。由此,第1外部端子41能够确保第1外部端子41与第2磁性层12间的紧贴性、第1外部端子41自身的膜强度、第1外部端子41的导电性。此外,针对第2~第4外部端子42~44,与第1外部端子41相同,因此针对第2~第4外部端子42~44,省略以下的说明。
金属膜63由例如Cu、Ag、Au等低电阻的金属构成。金属膜63的材料优选为与柱状布线的材料同种的金属,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金属膜63与第1柱状布线31连接的连接可靠性。如后述那样,优选金属膜63由化学镀形成。此外,也可以是,金属膜63由电镀、溅射、蒸镀等形成。被覆膜64由例如SnNi等耐焊料侵蚀性、焊料浸润性高的材料构成,通过镀敷而形成于金属膜63的上表面。这样,第1外部端子41具有金属膜63和覆盖金属膜63的被覆膜64,例如如上述那样,金属膜63能够使用低电阻的材料,被覆膜64能够使用耐焊料侵蚀性、焊料浸润性高的材料。即,能够构成导电性、可靠性和焊料接合性优异的第1外部端子41等,第1外部端子41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另一方面,被覆膜64也可以由与金属膜63相同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使金属膜63成为通过化学镀形成的Cu的层,使被覆膜64成为通过电镀形成的Cu的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低电阻的被覆膜64覆盖电感部件1的侧面,从而能够在侧面进行焊料接合。另外,被覆膜64也可以具有层叠构造,例如也可以是通过SnNi等层覆盖Cu的层的表面的结构。并且,被覆膜64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具备被覆膜64的结构。
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是通过磨削形成的磨削面。因此,在上表面处,金属磁性粉136从树脂135暴露。另外,在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树脂135部分具有由于磨削时的金属磁性粉136的颗粒脱落而形成的凹部135a。
特别是,金属膜63填充于树脂135的凹部135a。由此,获得锚固效应,能够提高金属膜63与第2磁性层12的紧贴性。另外,如后述那样,金属膜63沿着金属磁性粉136的外表面绕回第2磁性层12的内部侧。换句话说,金属膜63沿着金属磁性粉136的外表面进入树脂135与金属磁性粉136之间的间隙。由此,金属膜63通过使与金属磁性粉136接触的面积增加,从而与金属磁性粉136稳固地接合,并且能够得到由于沿着树脂135的凹部135a的形状地与第2磁性层12接触而产生的锚固效应,能够提高金属膜63与第2磁性层12间的紧贴性。此外,为了将金属膜63填充于凹部135a,例如如后述那样通过化学镀形成金属膜63即可。另外,金属膜63不只是局限于填充于凹部135a的整体的情况,也可以填充于凹部135a的局部。
金属膜63的厚度为第1、第2螺旋布线21、22各自的厚度的1/5以下。具体而言,金属膜63的厚度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电感部件1低矮化。此外,金属膜63的厚度为1μm以上,由此能够良好地制造金属膜63,金属膜63的厚度为1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电感部件1低矮化。
第1外部端子41比绝缘膜50向上侧突出。即,第1外部端子41的厚度比绝缘膜50的膜厚大,由此,在安装第1外部端子41时,能够提高安装稳定性。
(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电感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通过溅射、化学镀等在绝缘层61的上表面61b上形成螺旋布线21、22,而且形成从螺旋布线21、22向上方延伸的柱状布线31~34。
其后,将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性片材压接于绝缘层61的上表面61b,覆盖螺旋布线21、22和柱状布线31~34而在绝缘层61上形成第2磁性层12。对第2磁性层12进行研磨,使柱状布线31~34的端面暴露。
其后,在第2磁性层12的上表面形成绝缘膜50。在绝缘膜50的形成外部端子的区域,形成供柱状布线31~34的端面和第2磁性层12暴露的贯通孔。
其后,利用研磨除去绝缘层61。此时,未完全除去绝缘层61而残留一部分。将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性片材压接于绝缘层61的研磨侧的下表面61a并研磨为适当的厚度,形成第1磁性层11。
其后,通过化学镀,形成从柱状布线31~34起在绝缘膜50的贯通孔内生长的金属膜63,并且形成覆盖金属膜63的被覆膜64,形成外部端子41~44。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柱状布线和外部端子的排列。以下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他结构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感部件1A中,当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在与本体10的第1侧面10b交叉的方向上排列。更详细而言,在电感部件1A中,第1外部端子41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43相对于第1边缘101的延伸方向倾斜排列。因此,由于相对于第1边缘101倾斜地确保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所以第1边缘101能够未受上述最短距离制约,就更加变小。此外,图3中,省略绝缘膜50而描述。
另外,在电感部件1A中,当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为椭圆形。该椭圆形配置为其长轴沿着X方向。因此,能够不改变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而使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更加接近。此外,第1外部端子41和第3外部端子43也可以是圆形。
并且,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在电感部件1A中,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之间的在沿着第1边缘101的方向(宽度方向Y)上的最短距离能够实现例如350μm以下那样的结构。即,例如在电感部件1那样的结构中,若一般而言邻接的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成为350μm以下,则安装焊料的防短路的难易度变高,因此将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之间的在沿着第1边缘101的方向上的最短距离确保为比350μm大。
另一方面,在电感部件1A中,相对于第1边缘101倾斜地确保第1外部端子41与第3外部端子43的最短距离,能够使外部端子间的在沿着第1边缘101的邻接的距离小至350μm以下。因此,能够维持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的防短路,并且使电感部件1的沿着第1边缘101的外形比通常小。
同样,当从与本体10的第1主面10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2外部端子42和第4外部端子44在与本体10的第1侧面10b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第2外部端子42和第4外部端子44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第2外部端子42与第4外部端子44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为350μm以下。
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将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各自的特征点进行各种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本体10内配置有第1电感器2A和第2电感器2B这两个,但也可以配置三个以上电感器,此时,外部端子和柱状布线分别成为六个以上。此外,此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外部端子、柱状布线沿着Y方向直线排列。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外部端子、柱状布线沿着Y方向以之字形排列。
另外,成为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第4外部端子靠近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的结构,至少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第1柱状布线与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即可,另外,至少第1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第3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覆盖即可。换句话说,在多个外部端子和柱状布线中的相邻的至少一组外部端子和柱状布线中,满足上述关系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感器具有的螺旋布线的匝数不足1圈,但也可以是螺旋布线的匝数超过1圈的曲线。另外,电感器具有的螺旋布线的总数不局限于1层,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另外,不局限于第1电感器的第1螺旋布线和第2电感器的第2螺旋布线配置于与第1主面平行的相同平面的结构,也可以是第1螺旋布线和第2螺旋布线在与第1主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结构。
Claims (12)
1.一种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
配置于所述本体内的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
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1电感器电连接的第1柱状布线和第2柱状布线、和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2电感器电连接的第3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
与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2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所述第4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
在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
所述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所述第4外部端子靠近所述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
所述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第1柱状布线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所述绝缘膜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覆盖所述第1电感器和所述第2电感器并且由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构成的磁性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所述磁性层的所述树脂、所述金属磁性粉和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金属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从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到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的在所述第1主面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所述第3外部端子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
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3外部端子沿着所述第1边缘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
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3外部端子相对于所述第1边缘的延伸方向倾斜地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当从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3外部端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在沿着所述第1边缘的方向上的最短距离为350μ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外部端子位于比所述第3外部端子靠近所述第4外部端子的位置,
所述第2外部端子与所述第4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第2柱状布线与所述第4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所述第2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2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4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4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所述绝缘膜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柱状布线、所述第2柱状布线、所述第3柱状布线、所述第4柱状布线在与所述端面正交的方向上以直线状从所述第1电感器、所述第2电感器延伸至所述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感器和所述第2电感器包括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平行地配置的螺旋布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9280 | 2018-09-25 | ||
JP2018179280A JP6958525B2 (ja) | 2018-09-25 | 2018-09-25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42904A CN110942904A (zh) | 2020-03-31 |
CN110942904B true CN110942904B (zh) | 2023-03-03 |
Family
ID=69884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92115.9A Active CN110942904B (zh) | 2018-09-25 | 2019-09-20 | 电感部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82517B2 (zh) |
JP (1) | JP6958525B2 (zh) |
CN (1) | CN1109429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93147B1 (ko) * | 2018-11-26 | 2020-03-2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JP7427392B2 (ja) | 2019-08-27 | 2024-02-0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379066B2 (ja) * | 2019-10-09 | 2023-11-1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2021086856A (ja) * | 2019-11-25 | 2021-06-03 |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内蔵基板、インダクタ内蔵基板の製造方法 |
KR102335427B1 (ko) * | 2019-12-26 | 2021-12-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JP2021176166A (ja) * | 2020-05-01 | 2021-11-0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及びインダクタ構造体 |
JP7338588B2 (ja) * | 2020-08-19 | 2023-09-0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287368B2 (ja) * | 2020-08-26 | 2023-06-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276283B2 (ja) * | 2020-08-26 | 2023-05-1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521973B2 (ja) * | 2020-08-26 | 2024-07-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222383B2 (ja) * | 2020-08-26 | 2023-02-1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Dc/dcコンバータ部品 |
JP2022038242A (ja) * | 2020-08-26 | 2022-03-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JP7235023B2 (ja) * | 2020-08-26 | 2023-03-0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及び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
KR20220074109A (ko) * | 2020-11-27 | 2022-06-0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
JP7355056B2 (ja) * | 2021-03-23 | 2023-10-0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327436B2 (ja) * | 2021-03-27 | 2023-08-1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501490B2 (ja) | 2021-10-21 | 2024-06-1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32425A (ja) * | 2000-05-25 | 2001-11-30 | Tdk Corp | 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に用いる平角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平角コイルの製造に用いる巻線機 |
CN1461183A (zh) * | 2002-05-16 | 2003-12-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和半导体器件 |
JP2005101357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Sumida Corporation |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
CN107025989A (zh) * | 2015-10-19 | 2017-08-08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以及内藏该线圈部件的电路基板 |
CN107818864A (zh) * | 2016-09-12 | 2018-03-2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感部件以及电感部件内置基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57748B2 (ja) * | 1993-07-30 | 1998-05-25 | 日立エーアイシ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配線板 |
JP2005167094A (ja) * | 2003-12-04 | 2005-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7066973A (ja) * | 2005-08-29 | 2007-03-15 | Taiyo Yuden Co Ltd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JP4802697B2 (ja) * | 2005-12-16 | 2011-10-2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JP5206775B2 (ja) * | 2010-11-26 | 2013-06-12 | Tdk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 |
CN102763328B (zh) * | 2010-12-16 | 2015-12-02 | 天工松下滤波方案日本有限公司 | 弹性波装置 |
WO2013031842A1 (ja) * | 2011-09-02 | 2013-03-07 | 株式会社 村田製作所 | フェライト磁器組成物、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KR101771748B1 (ko) * | 2012-12-28 | 2017-08-2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전자부품 |
KR102047563B1 (ko) * | 2014-09-16 | 2019-11-2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KR102029491B1 (ko) * | 2014-09-16 | 2019-10-0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JP6535450B2 (ja) * | 2014-10-14 | 2019-06-2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KR102117512B1 (ko) * | 2015-07-01 | 2020-06-0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KR101762026B1 (ko) * | 2015-11-19 | 2017-07-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JP6668723B2 (ja) * | 2015-12-09 | 2020-03-1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インダクタ部品 |
KR102077952B1 (ko) * | 2015-12-28 | 2020-02-14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 표면 실장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6597541B2 (ja) * | 2016-09-26 | 2019-10-3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JP6828555B2 (ja) * | 2017-03-29 | 2021-02-10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2393212B1 (ko) * | 2018-02-22 | 2022-05-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인덕터 |
-
2018
- 2018-09-25 JP JP2018179280A patent/JP69585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16 US US16/572,413 patent/US116825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0 CN CN201910892115.9A patent/CN1109429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32425A (ja) * | 2000-05-25 | 2001-11-30 | Tdk Corp | 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に用いる平角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平角コイルの製造に用いる巻線機 |
CN1461183A (zh) * | 2002-05-16 | 2003-12-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和半导体器件 |
JP2005101357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Sumida Corporation |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
CN107025989A (zh) * | 2015-10-19 | 2017-08-08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部件以及内藏该线圈部件的电路基板 |
CN107818864A (zh) * | 2016-09-12 | 2018-03-2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感部件以及电感部件内置基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682517B2 (en) | 2023-06-20 |
US20200098506A1 (en) | 2020-03-26 |
CN110942904A (zh) | 2020-03-31 |
JP2020053483A (ja) | 2020-04-02 |
JP6958525B2 (ja)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42904B (zh) | 电感部件 | |
JP6935343B2 (ja) |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942255B2 (en) | Inductor component | |
CN110970202A (zh) | 电感部件和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12466597B (zh) | 电感器部件 | |
JP2022018910A (ja) | 電子部品 | |
JP2021077714A (ja) | インダクタアレイ部品 | |
JP7092099B2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2447359B (zh) |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JP7081547B2 (ja) | 多層金属膜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 | |
CN111755223B (zh) | 多层金属膜和电感器部件 | |
CN112242222B (zh) | 基体 | |
JP7411590B2 (ja) |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948726B2 (en) | Inductor component | |
US20230086105A1 (en) | Inductor component | |
JP2022137308A (ja) | 多層金属膜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