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4946A -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4946A
CN110914946A CN201780093295.3A CN201780093295A CN110914946A CN 110914946 A CN110914946 A CN 110914946A CN 201780093295 A CN201780093295 A CN 201780093295A CN 110914946 A CN110914946 A CN 110914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shaft
rotation
driv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32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4946B (zh
Inventor
仲西洋介
幸本茂树
出口智也
松田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14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4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4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4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2Details
    • H01H31/04Interlocking mechanisms
    • H01H31/10Interlocking mechanisms for interlocking two or more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46Interlocking mechanisms
    • H01H33/52Interlocking mechanisms for interlocking two or more switch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Abstract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3a)具有:传递部(40),其伴随另一端部(46)的移动而使输出第1开闭器的开闭状态的一端部(45)移动;以及驱动部(50),其基于第1开闭器的轴(10)的旋转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驱动部(50)具有下述构造,即,在第1开闭器从开路状态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轴(10)的旋转方向为第1方向的情况下、和轴(10)的旋转方向为与第1方向反方向的第2方向的情况下,能够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

Description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进行电路的开闭的多个开闭器同时地成为闭合状态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互锁装置,其机械地防止多个开闭器同时成为闭合状态的并行接通。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互锁装置,其在一个开闭器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线进行拉拽而限制其他开闭器的闭合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互锁装置在开闭器中接受使电路的开闭状态变化的轴的旋转而进行动作。但是,就现有的互锁装置而言,由于应用于轴的旋转方向为同一方向的多个开闭器,因此在存在轴的旋转方向不同的多个开闭器的情况下,需要2种互锁装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不依赖于开闭器的轴的旋转方向而能够输出开闭器的闭合状态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开闭状态输出部,其与在使第1电路开闭的第1开闭器设置的轴的旋转联动而输出第1开闭器的开闭状态;以及闭合状态阻止部,其在输入了使第2电路开闭的第2开闭器的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1开闭器的闭合状态。开闭状态输出部具有:传递部,其伴随另一端部的移动而使输出第1开闭器的开闭状态的一端部移动;以及驱动部,其基于轴的旋转而使传递部的另一端部移动。驱动部具有下述构造,即,在第1开闭器从开路状态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轴的旋转方向为第1方向的情况和轴的旋转方向为与第1方向反方向的第2方向的情况下,能够移动传递部的另一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不依赖于开闭器的轴的旋转方向而能够输出开闭器的闭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开路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闭合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装载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互锁装置的开路状态的开闭器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的第1开闭器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和第2互锁装置的联动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装载有图9所示的状态的第2互锁装置的第2开闭器的正视图。
图11是包含2个互锁装置和主轴相对于图2所示的开闭器进行逆旋转的2个开闭器的开闭系统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开闭器装载有第1互锁装置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对图11所示的开闭器的开路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沿图12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开闭器装载的第1互锁装置和在第2开闭器装载的第2互锁装置的联动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具有不同形状的联动板的第1互锁装置的开路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开闭器从图16所示的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互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安装于侧面的开路状态的第1开闭器的正视图。
图19是沿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8所示的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的第1开闭器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的第1开闭器为开路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的第1开闭器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驱动板的其他形状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驱动板的其他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的正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的侧视图。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1与包含第1系统及第2系统的多个系统的未图示的电路连接,进行各系统的电路的开闭。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向,将Z轴负方向设为下方向,将X轴正方向设为右方向,将X轴负方向设为左方向,将Y轴正方向设为前方向,将Y轴负方向设为后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开闭系统1具有:第1开闭器2a,其使第1系统的电路开闭;第2开闭器2b,其使第2系统的电路开闭;第1互锁装置3a,其装载于第1开闭器2a的侧面;以及第2互锁装置3b,其装载于第2开闭器2b的侧面。
第1开闭器2a及第2开闭器2b是在大气中将电流切断的断路器,也被称为空气断路器。此外,第1开闭器2a及第2开闭器2b只要是进行电路的开闭的开闭器即可,也可以是空气断路器以外的开闭器。另外,第1互锁装置3a及第2互锁装置3b如后面所述是机械式的互锁装置。
第1互锁装置3a和第2互锁装置3b通过作为连结部件的第1线缆(Wire cable)4a及第2线缆4b连结。第1线缆4a将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传递至第2互锁装置3b,第2线缆4b将第2开闭器2b的开闭状态传递至第1互锁装置3a。
第1线缆4a及第2线缆4b是通过内部的线(Wire)的移动而传递第1开闭器2a及第2开闭器2b的开闭状态的线缆,但第1开闭器2a及第2开闭器2b的开闭状态的传递也可以通过线缆以外的部件进行。
此外,以下有时不区分第1开闭器2a及第2开闭器2b而记载为开闭器2,不区分第1互锁装置3a及第2互锁装置3b而记载为互锁装置3,不区分第1线缆4a及第2线缆4b而记载为线缆4。
首先,对开闭器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3及图4是表示开闭器2的内部结构的图,图5是装载有互锁装置3的开路状态的开闭器2的正视图。图3示出开闭器2为开路状态的情况,图4示出开闭器2为闭合状态的情况。另外,在图5中,作为互锁装置3而示出了第1互锁装置3a,作为开闭器2而示出了第1开闭器2a。
开闭器2的“闭合状态”是电路成为闭合状态而电流经由开闭器2流动的状态,也被称为接通状态或者导通状态。另外,开闭器2的“开路状态”是电路成为开路状态而通过开闭器2切断电路的电流的状态,也被称为断开状态或者截止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开闭器2具备具有主轴10的开闭机构部11,与开闭机构部11中的主轴10的旋转联动地进行电路的开闭。以下,对于与主轴10的旋转方向有关的记载,表示如图3及图4所示地从左侧观察开闭器2的情况下的主轴10的旋转方向。
开闭机构部11是通过包含螺线管的电磁机构使主轴10旋转的结构,但也可以是通过弹簧式的机构使主轴10旋转的结构或者其他结构。此外,用于电路的开闭的开闭机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开闭机构部11的详细的说明。
开闭器2具有:第1连杆12,其一端部121轴支撑于主轴10;第2连杆13,其一端部131可自由旋转地与第1连杆12的另一端部122连接,在另一端部132形成有连杆销13a;以及可动件14,其在第2连杆13的另一端部132由连杆销13a轴支撑,以连杆销13a为中心进行旋转。可动件14在一端部141具有可动触点14a。
另外,开闭器2具有:电源侧固定导体15,其与未图示的电源侧导体连接,具有固定触点15a;负载侧固定导体16,其与未图示的负载侧导体连接;柔性导体17,其一端部171与可动件14的另一端部142连接,另一端部172与负载侧固定导体16连接;以及压接弹簧18,其以连杆销13a为中心对可动件14向顺时针方向施力。
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开闭器2为开路状态,可动触点14a没有与固定触点15a接触。即,在图3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成为通过开闭器2切断电路的电流的状态。在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开闭器2从开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情况下,接受来自开闭机构部11的力,主轴10如图4所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具体地说,主轴10通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驱动第1连杆12及第2连杆13,成为第1连杆12和第2连杆13直线状地配置的状态。通过第1连杆12及第2连杆13的驱动,可动件14朝向固定触点15a移动,在可动件14形成的可动触点14a与固定触点15a接触。在可动触点14a与固定触点15a接触时,压接弹簧18对可动触点14a和固定触点15a之间赋予接触压力。由此,维持上述的电源侧导体和负载侧导体的导通状态,在包含电源侧导体和负载侧导体的电路中电流流动。
另外,开闭器2如图3~图5所示,具有:轴21,其可自由旋转地保持互锁装置3的互锁板73,从开闭器2的框体6内向框体6外延伸;跳闸板22,其轴支撑于轴21,与互锁板73一起旋转;以及跳闸杆23,其被跳闸板22驱动,将开闭机构部11的未图示的弹键(Latch)脱扣而使开闭器2跳闸。
如图4所示在开闭器2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互锁装置3使跳闸板22旋转,则主轴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开闭器2向图3所示的状态转换。此外,如图5所示,主轴10从开闭器2的框体6内向框体6外延伸。
接下来,对互锁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互锁装置3a的结构,但互锁装置3b也是相同的结构。图6是沿图5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5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第1互锁装置3a具有:开闭状态输出部31,其输出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闭合状态阻止部32,其在输入了第2开闭器2b的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1开闭器2a的闭合状态;以及壳体部33,其覆盖开闭状态输出部31及闭合状态阻止部32。
开闭状态输出部31具有:传递部40,其一端部45与第1线缆4a的线5a连接,一端部45伴随另一端部46的移动而移动;以及驱动部50,其基于第1开闭器2a中的主轴10的旋转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
传递部40具有:线支撑部41,其一端部411与线5a连接;联动板42,其一端部421通过连结销43可自由旋转地与线支撑部41的另一端部412连结;以及轴44,其固定于壳体部33,对联动板42的中途部进行轴支撑。线支撑部41的一端部411为传递部40的一端部45,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为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
此外,传递部40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结构。例如,传递部40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线支撑部41,将线5a与联动板42的一端部直接连接。另外,传递部4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包含联动板42在内的多个板。如上所述,传递部40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结构,只要构成为一端部45与另一端部46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即可。
驱动部50具有:驱动板51,其被主轴10驱动,伴随主轴10的旋转而以主轴10为中心进行旋转;第1动作部52,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以及第2动作部53,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此外,为了使说明变得容易理解,如图6所示,有时将图7所示的驱动板51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
第1动作部52是固定于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的动作销61。伴随动作销61的移动,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以轴4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沿逆时针方向以轴44为中心旋转而移动。由此,第1开闭器2a的向闭合状态的转换经由驱动部50及传递部40而传递至线5a。
第2动作部53具有:动作销62,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轴63,其固定于壳体部33;以及联动板64,其在一端部641固定动作销62、且中途部由轴63轴支撑。
联动板64形成为U字状,联动板64的另一端部642在联动板64以轴6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与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接触。
闭合状态阻止部32具有:线支撑部71,其与第2线缆4b的线5b连接;跳闸销72,其固定于线支撑部71,朝向第1开闭器2a延伸;以及互锁板73,其安装于第1开闭器2a的轴21。跳闸销72移动而按压互锁板73,由此第1开闭器2a的轴21旋转,第1开闭器2a跳闸而成为开路状态。此外,为了使说明变得容易理解,在图6中,将图7所示的互锁板73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
接下来,对互锁装置3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1开闭器2a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第1互锁装置3a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第1互锁装置3a和第2互锁装置3b的联动动作的说明图。图10是装载有图9所示的状态的第2互锁装置3b的第2开闭器2b的正视图。此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1互锁装置3a和第2互锁装置3b沿Y轴方向配置。
在第1开闭器2a从图6所示的开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时,第1开闭器2a的主轴1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安装于主轴10的驱动板51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8所示,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的旋转而将动作销61推起。
由此,将固定有动作销61的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推起,因此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以轴4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将与联动板42的一端部连结的线支撑部41下拉。
如果将线支撑部41下拉,则固定于线支撑部41的线5a也被下拉。如图9所示,如果在第1互锁装置3a中线5a被下拉,则在第2互锁装置3b中与线支撑部71连接的线5a被提起。由此,在第2互锁装置3b中,安装了跳闸销72的线支撑部71被提起,如图10所示,通过跳闸销72而互锁板73的前端部被推起。
如果互锁板73的前端部被推起,则互锁板73以轴2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互锁板73的旋转,通过轴21与互锁板73连结的第2开闭器2b的跳闸板22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跳闸板22的旋转而图7所示的跳闸杆23旋转,通过跳闸杆23的旋转而开闭机构部11的弹键被脱扣。由此,无法进行将第2开闭器2b设为闭合状态的接通动作,在第1开闭器2a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2开闭器2b维持为开路状态。
即,如果第1开闭器2a接通,则第2开闭器2b变得无法接通。同样地,如果第2开闭器2b接通,则第1开闭器2a变得无法接通。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1中,在2个开闭器2之间,如果一个开闭器2接通,则另一个开闭器2变得无法接通。
接下来,说明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相对于开闭器2向反方向旋转的开闭器安装有互锁装置3的情况。
图11是包含2个互锁装置3a、3b和主轴10相对于图2所示的开闭器2进行逆旋转的2个开闭器的开闭系统的正视图,图12是在图11所示的开闭器装载有第1互锁装置3a的状态的正视图,图13是对图11所示的开闭器的开路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11所示的开闭系统1A中,第1互锁装置3a装载于第1开闭器7a,第2互锁装置3b装载于第2开闭器7b。第1互锁装置3a和第2互锁装置3b通过第1线缆4a及第2线缆4b连结。第1开闭器7a和第2开闭器7b是相同的结构,以下,有时不区分第1开闭器7a及第2开闭器7b而记载为开闭器7。
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1开闭器7a在从开路状态成为闭合状态时,主轴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关于其他结构及动作,由于与开闭器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装载于第1开闭器7a的第1互锁装置3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是沿图12的XIV-XIV线的剖视图,图15是装载于第1开闭器7a的第1互锁装置3a和装载于第2开闭器7b的第2互锁装置3b的联动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在图1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1互锁装置3a和第2互锁装置3b沿Y轴方向配置。
如图14所示,在第1开闭器7a从开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时,第1开闭器7a的主轴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安装于主轴10的驱动板51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驱动板51的旋转,驱动板51将动作销62向前方向按压,因此动作销62以轴6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安装有动作销62的联动板64以轴6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联动板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联动板64的另一端部642将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推起。由此,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以轴4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与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连结的线支撑部41被下拉。
如果线支撑部41被下拉,则固定于线支撑部41的线5a也被下拉。如图15所示,如果在第1互锁装置3a中线5a被下拉,则在第2互锁装置3b中与线支撑部71连接的线5a被提起。由此,在第2互锁装置3b中,安装有跳闸销72的线支撑部71被提起,通过跳闸销72而互锁板73的前端部被推起。
在第2开闭器7b中,如果互锁板73的前端部被推起,则互锁板73以轴2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互锁板73的旋转,通过轴21与互锁板73连结的第2开闭器7b的跳闸板22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果跳闸板22的旋转而跳闸杆23旋转,通过跳闸杆23的旋转而开闭机构部11的弹键被脱扣。由此,无法进行将第2开闭器7b设为闭合状态的接通动作,在第1开闭器7a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2开闭器7b维持为开路状态。
即,如果第1开闭器7a接通,则第2开闭器7b变得无法接通。同样地,如果第2开闭器7b接通,则第1开闭器7a变得无法接通。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1A中,在2个开闭器7之间,如果一个开闭器7接通,则另一个开闭器7变得无法接通。
因此,实施方式的互锁装置3,即使安装于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不同的开闭器2及开闭器7中的任意者,也能够在一个开闭器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将另一个开闭器维持为开路状态。
另外,联动板64形成为U字状,如图14所示,能够向沿联动板64的延伸部分65的方向按压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因此,能够抑制向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施加的力分散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按压联动板64。
此外,联动板6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U字状。图16是具有与图6所示的联动板64不同形状的联动板64的第1互锁装置3a的开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1开闭器7a从图16所示的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的互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所示的联动板64形成为L字状,在一端部641固定动作销62,弯折部分即中途部由轴63轴支撑。如图17所示,联动板64与图14所示的联动板64的情况同样地,通过驱动板51的旋转,联动板64以轴6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联动板64的另一端部642将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推起。
如上所述,通过将联动板64形成为L字状,从而如图17所示,与图14所示的联动板64相比,能够使轴63的位置处于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壳体部33的尺寸。此外,联动板64既可以为U字状,也可以为L字状,另外,也可以为U字状及L字状以外的形状。例如,联动板64也可以为三角形状。即,联动板64只要构成为能够通过由于驱动板51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动作销62的移动,按压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互锁装置3中,构成为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被推起,但第2动作部53只要构成为与驱动板51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联动地使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移动即可。
另外,互锁装置3并不限定于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通过第1动作部52按压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通过第2动作部53按压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的结构。即,互锁装置3也可以构成为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通过第1动作部52按压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通过第2动作部53按压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
如以上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互锁装置3a具有:开闭状态输出部31,其与在使第1电路开闭的第1开闭器2a设置的主轴10的旋转联动而输出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以及闭合状态阻止部32,其在输入了使第2电路开闭的第2开闭器2b的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1开闭器2a的闭合状态。开闭状态输出部31具有:传递部40,其伴随另一端部46的移动而使输出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的一端部45移动;以及驱动部50,其基于第1开闭器2a的主轴10的旋转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驱动部50具有下述构造,即,在将第1开闭器2a从开路状态设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中的一者即第1方向的情况和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另一者即第2方向的情况下,能够移动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由此,不依赖于第1开闭器2a的主轴10的旋转方向,而能够将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向第2互锁装置3b输出,通过第2互锁装置3b使第2开闭器2b维持为闭合状态。
另外,驱动部50具有:驱动板51,其被主轴10驱动,伴随主轴10的旋转而旋转;第1动作部52,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第1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以及第2动作部53,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第1动作部52和第2动作部53将主轴10的旋转向传递部40传递,因此例如通过在具有第1动作部52的互锁装置附设第2动作部53,从而能够设为互锁装置3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互锁装置3的设计。
另外,第1动作部52包含作为第1动作销的一个例子的动作销61,该动作销61固定于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第1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第2动作部53具有:作为第2动作销的一个例子的动作销62,其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被驱动板51按压;以及联动板64,其在一端部641固定动作销62且中途部由轴63轴支撑,伴随动作销62的移动而以轴63为中心进行旋转,另一端部642按压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而使其移动。由此,能够将第2动作部53设为简单的结构,例如能够抑制互锁装置3的制造成本。
另外,联动板64形成为U字状。通过将联动板64形成为U字状,从而如图14所示,能够向沿联动板64的延伸部分65的方向按压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因此能够抑制向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施加的力分散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按压联动板64。
实施方式2.
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而言,驱动部5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下面,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互锁装置3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安装于侧面的开路状态的第1开闭器2a的正视图,图19是沿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视图,图20是沿图18所示的XX-XX线的剖视图。此外,在第2开闭器2b中也同样地,安装具有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3c相同结构的未图示的互锁装置3d。互锁装置3c和互锁装置3d的关系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互锁装置3a和互锁装置3b相同。
如图19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3c具有:开闭状态输出部31A,其输出第1开闭器2a的开闭状态;闭合状态阻止部32,其在输入了第2开闭器2b的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1开闭器2a的闭合状态;以及壳体部33A,其覆盖开闭状态输出部31A及闭合状态阻止部32。壳体部33A的外形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壳体部33不同。
开闭状态输出部31A具有:传递部40;以及驱动部50A,其基于开闭器2中的主轴10的旋转而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驱动部50A具有:驱动板51A,其被主轴10驱动,伴随主轴10的旋转而以主轴10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动作销61,其固定于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A被按压的情况下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驱动板51A形成为扇形状,将圆弧部分82作为前端,基端固定于主轴10。此外,为了使得容易理解说明,在图18等中,将图20所示的驱动板51A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
接下来,对与第1开闭器2a连接的互锁装置3c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第1开闭器2a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第1互锁装置3c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第1开闭器2a从图19所示的开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时,第1开闭器2a的主轴1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安装于主轴10的驱动板51A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1所示,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A而动作销61被推起。
由此,固定有动作销61的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被推起,因此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以轴4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与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连结的线支撑部41被下拉。如果线支撑部41被下拉,则固定于线支撑部41的线5a也被下拉。此外,线5a被下拉时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与主轴10的旋转方向相对于开闭器2沿反方向旋转的第1开闭器7a连接的互锁装置3c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2是在开路状态的第1开闭器7a安装的第1互锁装置3c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第1开闭器7a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第1互锁装置3c的状态的剖视图。此外,在第2开闭器7b也同样地安装互锁装置3c。
如图22所示,就安装于第1开闭器7a的互锁装置3c而言,驱动板51A的安装位置与安装于第1开闭器2a的情况不同。即,驱动板51A在安装于第1开闭器2a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安装于绕主轴10的外周的位置中的前端即圆弧部分82朝向后方的第1位置。另一方面,驱动板51A在安装于第1开闭器7a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安装于绕主轴10的外周的位置中的圆弧部分82朝向前方的第2位置。
如上所述,互锁装置3c在安装于第1开闭器2a的情况和安装于第1开闭器7a的情况下,开路状态下的驱动板51A向主轴10的外周的安装位置不同。另外,在未图示的互锁装置3d安装于第2开闭器2b、7b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开路状态下的驱动板51A向主轴10的安装位置不同。此外,驱动板51A的安装位置也能够称为绕主轴10的外周的安装角度。
在第1开闭器7a从图22所示的开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时,第1开闭器7a的主轴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安装于主轴10的驱动板51A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3所示,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A的旋转而动作销61被推起。
由此,固定有动作销61的联动板42的另一端部422被推起,因此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以轴4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与联动板42的一端部421连结的线支撑部41被下拉。如果线支撑部41被下拉,则固定于线支撑部41的线5a也被下拉。此外,线5a被下拉时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系统1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3c,在安装于主轴10的驱动板51A的形状方面具有特征。通过将驱动板51A设为扇形状,从而能够使动作销61的距主轴10的距离通过驱动板51A的直线部分81、83而急剧地变化,通过圆弧部分82设为恒定,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线5a的下拉。
另外,通过将驱动板51A设为扇形状,从而即使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任意方向的情况下,驱动板51A都将动作销61推起。因此,不依赖于主轴10的旋转方向而能够将第1开闭器2a、7a的闭合状态向第2开闭器2b、7b传递,维持第2开闭器2b、7b的开路状态。
此外,就驱动板51A向主轴10的安装而言,例如在主轴10的周向的不同的多个部位设置键槽,使驱动板51A的凸部与该键槽中的任一个嵌合,由此能够变更驱动板51A的安装位置。驱动板51A向主轴10的安装也能够使用键槽以外进行。
另外,驱动板51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扇形状。图24及图25是表示驱动板51A的其他形状的图。图24所示的驱动板51A具有椭圆形状,主轴10的旋转位置从开路状态的位置向闭合状态的位置越接近,则动作销61的距主轴10的距离越长。由此,能够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A的旋转而将动作销61推起。
图25所示的驱动板51A是2个扇形状部84、85成为一体的形状,一个扇形状部84的圆弧部分86朝向后方,另一个扇形状部85的圆弧部分87朝向前方。由此,即使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任意方向的情况下,驱动板51A都能够将动作销61推起。此外,在该情况下,无需改变驱动板51A向主轴10的安装位置,即使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任意方向的情况下,驱动板51A都能够将动作销61推起。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传递部40并不限定于图19所示的结构,只要是通过动作销61使另一端部46移动,与另一端部46的移动联动地使一端部45移动的结构即可。
如以上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互锁装置3c的驱动部50A具有下述构造,即,在第1开闭器2a从开路状态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和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能够移动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例如,驱动部50A具有:驱动板51A,其在主轴10安装基端部,伴随主轴10的旋转而旋转;以及动作销61,其固定于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在通过旋转的驱动板51A被按压的情况下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驱动板51A在安装于主轴10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主轴10的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在安装于主轴10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主轴10的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使传递部40的另一端部46移动。如上所述,通过改变驱动板51A的向主轴10的安装位置,从而即使在主轴10的旋转方向为任意方向的情况下,驱动板51A都能够将动作销61推起。
另外,通过将驱动板51A形成为扇形状,从而能够使动作销61的距主轴10的距离通过驱动板51A的直线部分81、83而急剧地变化,通过圆弧部分82设为恒定,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线5a的下拉。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1A开闭系统,2、2a、2b、7、7a、7b开闭器,3、3a、3b、3c互锁装置,4、4a、4b线缆,5a、5b线,6框体,7、7a、7b开闭器,10主轴,11开闭机构部,12第1连杆,13第2连杆,13a连杆销,14可动件,14a可动触点,15电源侧固定导体,15a固定触点,16负载侧固定导体,17柔性导体,18压接弹簧,20互锁板,21、44、63轴,22跳闸板,23跳闸杆,31、31A开闭状态输出部,32闭合状态阻止部,33壳体部,40传递部,41、71线支撑部,42、64联动板,43连结销,45、65、121、131、141、171、411、421、641一端部,46、66、122、132、142、172、412、422、642另一端部,50、50A驱动部,51、51A驱动板,52第1动作部,53第2动作部,61、62动作销,72跳闸销,81、83直线部分,82、86、87圆弧部分,84、85扇形状部。

Claims (7)

1.一种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开闭状态输出部,其与在使第1电路开闭的第1开闭器设置的轴的旋转联动而输出所述第1开闭器的开闭状态;以及
闭合状态阻止部,其在输入了使第2电路开闭的第2开闭器的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阻止所述第1开闭器的闭合状态,
所述开闭状态输出部具有:
传递部,其伴随另一端部的移动而使输出所述第1开闭器的开闭状态的一端部移动;以及
驱动部,其基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而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
所述驱动部具有下述构造,即,在所述第1开闭器从开路状态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的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为第1方向的情况下、和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为与所述第1方向反方向的第2方向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
驱动板,其安装于所述轴,伴随所述轴的旋转而旋转;
第1动作部,其在所述轴的所述旋转的方向为所述第1方向的情况下,被所述驱动板按压而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以及
第2动作部,其在所述轴的所述旋转的方向为所述第2方向的情况下,被所述驱动板按压而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动作部包含第1动作销,该第1动作销固定于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轴的所述旋转的方向为所述第1方向的情况下被所述驱动板按压,
所述第2动作部具有:
第2动作销,其在所述轴的所述旋转的方向为所述第2方向的情况下被所述驱动板按压;以及
联动板,其在一端部固定所述第2动作销,且中途部被轴支撑,伴随所述第2动作销的移动而以所述中途部为中心进行旋转,另一端部按压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而使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板形成为U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
驱动板,其在所述轴安装基端部,伴随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而旋转;以及
动作销,其固定于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在通过旋转的所述驱动板被按压的情况下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
所述驱动板在安装于所述轴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轴的向所述第1方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在安装于所述轴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轴的向所述第2方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板形成为扇形状。
7.一种开闭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即第1互锁装置;
第2互锁装置,其经由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互锁装置连结;
所述第1开闭器;以及
所述第2开闭器。
CN201780093295.3A 2017-07-24 2017-07-24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Active CN110914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6731 WO2019021351A1 (ja) 2017-07-24 2017-07-24 開閉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および開閉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4946A true CN110914946A (zh) 2020-03-24
CN110914946B CN110914946B (zh) 2021-11-16

Family

ID=65040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3295.3A Active CN110914946B (zh) 2017-07-24 2017-07-24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07202B2 (zh)
KR (1) KR102222142B1 (zh)
CN (1) CN110914946B (zh)
TW (1) TWI662574B (zh)
WO (1) WO2019021351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5203A (ja) * 1999-11-04 2001-05-18 Terasaki Electric Co Ltd 回路遮断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204189692U (zh) * 2014-09-28 2015-03-04 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开关设备的联锁装置
US20150170849A1 (en) * 2013-12-12 2015-06-18 Abb Technology Ag Mechanical interlock structure for switchgear
CN204497096U (zh) * 2015-04-29 2015-07-22 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开关用互锁机构
CN105284025A (zh) * 2013-05-31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的联锁显示系统以及断路器
CN105378888A (zh) * 2013-07-12 2016-03-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WO2016103063A1 (en) * 2014-12-24 2016-06-30 Abb Technology Ltd. Tripping unit of a switching assembly
CN205645602U (zh) * 2016-04-26 2016-10-12 乐清致轩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联锁机构的联锁装置
CN106449302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联锁组件
CN206022147U (zh) * 2016-09-18 2017-03-1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连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3923A (ja) * 1993-12-27 199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US5814777A (en) * 1996-03-29 1998-09-29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Inc. Cable interlock system for circuit breakers
US6437261B1 (en) * 1998-12-07 2002-08-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terlock for use in an electric motor handle and contactor combination
JP4248946B2 (ja) 2003-06-11 2009-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JP4933395B2 (ja) * 2007-07-06 2012-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スイッチ作動装置およびインターロック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52318B2 (en) * 2010-11-12 2013-10-08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Rotary interlo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al switches
US9327601B2 (en) * 2012-09-05 2016-05-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High-voltage interlock loop (“HVIL”) switch having a reed relay
KR101793548B1 (ko) * 2016-02-22 2017-11-0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가스절연 부하개폐기의 인터록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5203A (ja) * 1999-11-04 2001-05-18 Terasaki Electric Co Ltd 回路遮断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105284025A (zh) * 2013-05-31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的联锁显示系统以及断路器
CN105378888A (zh) * 2013-07-12 2016-03-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US20150170849A1 (en) * 2013-12-12 2015-06-18 Abb Technology Ag Mechanical interlock structure for switchgear
CN204189692U (zh) * 2014-09-28 2015-03-04 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开关设备的联锁装置
WO2016103063A1 (en) * 2014-12-24 2016-06-30 Abb Technology Ltd. Tripping unit of a switching assembly
CN204497096U (zh) * 2015-04-29 2015-07-22 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开关用互锁机构
CN106449302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联锁组件
CN205645602U (zh) * 2016-04-26 2016-10-12 乐清致轩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联锁机构的联锁装置
CN206022147U (zh) * 2016-09-18 2017-03-1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连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21351A1 (ja) 2019-11-07
JP6707202B2 (ja) 2020-06-10
KR20200008613A (ko) 2020-01-28
KR102222142B1 (ko) 2021-03-04
WO2019021351A1 (ja) 2019-01-31
TWI662574B (zh) 2019-06-11
TW201909221A (zh) 2019-03-01
CN110914946B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72683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казания на замкнутое рабочее состояние воздушного выключателя и воздушны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с так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US6486421B1 (en) Mechanical interlock with overtravel compensation for coordinating operation of circuit breakers
EP0883150A2 (en) Electrical circuit breaker with manual and remote actuators
JPH0349173B2 (zh)
JPH09223447A (ja) 保護スイッチ機器用制御・発信装置
US6788172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closing of a power circuit breaker
JPH0327290Y2 (zh)
EP1213739B1 (en) Electrically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circuit breaker
CN110914946B (zh) 开闭器的互锁装置及开闭系统
EP0978860A2 (en) Circuit breaker
JPH0152846B2 (zh)
EP2015339B1 (en) Trip device module and circuit breaker implementing the same
KR101667636B1 (ko) 기중차단기의 인터록 장치
JP4597793B2 (ja) 回路遮断器
CA3019220A1 (en) Switching system,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switching assembly therefor
KR102091533B1 (ko) 회로차단기
JP3239353B2 (ja) 開閉器の操作機構
KR100323744B1 (ko) 휴즈장착용 개폐기의 기계적 자동 트립장치
EP1209711B1 (en) Auxiliary device
CN211404383U (zh) 接地开关
CN217239371U (zh) 分合闸机构和微型断路器
KR100323738B1 (ko) 기중차단기의 안전장치
JPH10188745A (ja) 遮断器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116682702A (zh) 微型断路器
JP2001195952A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