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1238A -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01238A
CN110901238A CN201910852805.1A CN201910852805A CN110901238A CN 110901238 A CN110901238 A CN 110901238A CN 201910852805 A CN201910852805 A CN 201910852805A CN 110901238 A CN110901238 A CN 110901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jig
forming apparatus
portable image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28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光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0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0123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nk Jet (AREA)
  • Drawing Aids And Blackboard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止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记录材料的偏移,并且能够迅速进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位置对准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100)具有成为扫描正交方向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基准的装置定位基准部(110),并通过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朝着扫描方向的扫描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具有防止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并能够将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切换到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里。

Description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具有成为扫描正交方向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基准的装置定位基准部,并通过在扫描方向上扫描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来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用于防止手动式打印机(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扫描时的位置偏差及斜向移动的导向部件的手持式机器用规尺(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在该手持式机器用规尺与记录材料的对向面中,为了通过手持式机器用规尺来牢牢地按压记录材料,设置有聚酯薄膜及硅等。在对手持式机器用规尺和记录材料进行位置对准后,通过一边将手动式打印机推压抵接到手持式机器用规尺上一边来对手动式打印机进行手动扫描,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印字。
然而,在以往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中,对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记录材料和夹具的相对的位置偏移防止以及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记录材料的相对的位置对准的时间缩短的兼顾,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具有成为扫描正交方向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基准的装置定位基准部,并通过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朝着扫描方向的扫描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止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所述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并能够将所述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切换到动作状态和非启动状态里。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记录材料的偏移,并且能够迅速进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位置对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从斜上方来显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P的外观立体图。
图2所示是移动操作中的该HMP的立体图。
图3所示是相对于下部单元来打开该HMP的上部单元时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从记录面侧看到的该HMP时的仰视图。
图5所示是该HMP的电路的一部分的框图。
图6所示是从斜上方来显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的外观立体图。
图7所示是该夹具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的放大图。
图8所示是对于该夹具将HMP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在预先确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的状态说明图。
图9所示是安装到HMP上的附件的放大图。
图10所示是该夹具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11(a)所示是将该夹具放到设置有用纸的操作台上时的侧视图,(b)所示是(a)的D部和E部的放大图。
图12(a)所示是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时的高摩擦部件的位置的放大立体图,(b)所示是操作者按下按压部时的高摩擦部件的位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所示是该夹具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所示是该夹具的底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所示是图14的G部的放大图。
图16所示是将压缩线圈弹簧组装在按压部上的状态的图。
图17所示是将按压部安装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上的状态下的放大立体图。
图18所示是以往的夹具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19所示是使用该夹具在打印有花纸绳的图像的A4尺寸的礼签纸上通过HMP来形成题词及名字的字符图像时的说明图。
图20所示是对该夹具设置了该HMP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1所示是手动扫描该HMP并在礼签纸上形成题词及名字的字符图像时的说明图。
图22所示是在礼签纸上形成题词的字符图像后,开始将二人的名字的字符图像朝着扫描正交方向形成为两行时的说明图。
图23所示是将该夹具放置在礼签纸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所示是在形成第1行的字符图像后,与形成第2行的字符图像的目标位置一致地来将该夹具设置在礼签纸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所示是从斜上方来显示变形例的夹具的概略立体图。
图26所示是该变形例的夹具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27(a)所示是未按下按压部的变形例的夹具的重要部分放大侧面图,(b)所示是按下按压部的变形例的夹具的重要部分放大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将本发明适用于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由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即手持移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HMP")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以下简称为"夹具")构成。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P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从斜上方来显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P1的外观立体图。
该图所示的HMP1主要由上部单元2和下部单元3构成。HMP1在整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其扫描方向(即打印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宽度为操作者用手掌握持的程度。
HMP1的框体具有使得后述的喷墨头的记录部(图像形成部)与用纸等记录材料相对的面即记录面30、该面的相反面即上表面31以及朝向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左侧面32等。另外,还具有朝向扫描方向的右侧面33、朝向扫描正交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的背面34、朝向扫描正交方向的正面35等。另外,扫描正交方向是与HMP1的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
该图所示的HMP1的姿势是使记录面30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同时使上表面31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在上表面31的外缘内(框内)设置有打印按钮14和电源按钮15。另外,在上部单元2的左侧面32中设置有USB连接口6。
USB连接口6用于连接USB线缆。对于设置在HMP1里的充电式的电池(后述的图3中的符号51),通过借助于连接到USB连接口6的USB线缆来从外部的电源供给电力,就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
操作者通过长按电源按钮15,能够切换HMP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ON/OFF)。在接通了电源的状态下,通过与智能手机等外部机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能够使设置在HMP1的上部单元2内的控制底板取得图像信息。然后,在以使得记录面30与记录材料的表面相对的姿势来将HMP1放置在记录材料的表面上之后,按压一次打印按钮14,然后如图2所示地,通过使HMP1沿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的方向)移动,就能够在记录材料的表面形成图像了。另外,该HMP1在通过操作者的移动操作(手动扫描)沿着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往复移动时,能够在去路和回路分别在记录材料的表面形成图像。
记录材料不限于用纸等纸类,还包括有OHP、布、瓦楞纸、包装容器、玻璃、底板等能够进行图像记录的所有的材料。
图3所示是相对于下部单元3来打开上部单元2时的HMP1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上部单元2以相对于下部单元3为开闭的方式来被支承在下部单元3上。在下部单元3的内部空间中搭载有用于向HMP1的各机器进行电源供给的电池51。
另外,在下部单元3的内部还可以装卸地安装有将记录部和墨水罐一体地设置的墨水罐一体型的喷墨头40(墨水卡盒)。此时,喷出墨水的液滴的记录部朝向铅垂方向下方。该喷墨头40从记录部喷出墨水的液滴来进行图像记录。
在上部单元2的内表面固定有喷头按压板簧37,来对被安装在下部单元3内的喷墨头40进行按压后卡止。
在该HMP1中,由于是在下部单元3中使得电池51位于喷墨头40的侧方,所以与位于上方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得HMP1的高度降低。由此,就能够降低HMP51的重心位置,并能够抑制移动操作(手动扫描)时等的HMP1的翻倒。
图4所示是从记录面侧看到的该HMP1时的仰视图。
如图所示,在HMP1的记录面30中设置有用于使得被安装在下部单元(图3的符号3)内的喷墨头40的记录部41露出到外部的开口30a。记录部41具有多个喷出孔41a,通过驱动致动器(驱动源)能够从各个喷出孔41a来分别喷出墨水的液滴。
记录部41是喷墨头40的底板之中,在底板面方向上比被设置为围住喷出孔41a的多个的内引线还靠内侧(喷出孔41a的一侧)的区域。在该HMP1中,是将底板中的记录部41的区域涂成白色,以能够与周围的黑色的区域清晰地区分开的。即,白色的区域是表示是记录部41的标记。该标记的形状如图所示为矩形状。
在喷墨头40中,作为用于喷出墨液的驱动源,可以使用采用了层叠型压电元件或薄膜型压电元件等的电机转换元件(压电致动器等)、发热电阻体等的电热转换元件、由振动板和对置电极构成的静电致动器等。
从记录部41的喷出孔41a喷出的墨液(液体)只要是具有能够从喷出孔41a喷出的粘度及表面张力的液体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的是在常温、常压下或加热、冷却时粘度在30mPa·s以下的液体。具体来说就是,墨液(液体)是包括水或有机溶剂等的溶剂、染料及颜料等的着色剂、聚合性化合物、树脂、表面活性剂等的功能性赋予材料、DNA、氨基酸及蛋白质、钙等的生物适应性材料、天然色素等的可食用材料等的溶液、悬浮液、乳胶等。例如,可以将它们用作喷墨用墨液、表面处理液、电子元件及发光元件的构成要素及电子电路抗蚀剂图案的形成用液、三维造型用材料液等。
在记录面30的外缘内设置有作为检测记录材料上的HMP1的位置的检测机构的位置检测传感器8、可旋转的左侧第一辊部17a、左侧第2辊部17b、右侧第一辊部18a、右侧第2辊部18b等。
当HMP1通过操作者在扫描方向上被移动操作(手动扫描)时,就使得与记录材料的表面接触的上述4个辊部如轮胎似地旋转。通过设置这样的辊部,操作者使HMP1沿扫描方向直线前进就变得容易了。此时,与记录材料的表面接触的只是HMP1的4个辊部,记录面30不与记录材料的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将喷墨头40的记录部41和记录材料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从而形成所期望的高画质的图像。
位置检测传感器8是检测至记录材料的表面的距离及表面状态(例如凹凸),或检测HMP1的移动距离的传感器,例如可以利用与个人计算机的光学式鼠标(指针设备)等中使用的为相同的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8将光照射到被放置的地方(记录材料),并将该部分的状态作为"图案"来读取。然后,相对于位置检测传感器8的动作,通过连续捕捉该"图案"是如何移动的来计算移动量。
图5所示是该HMP1的电路的一部分的框图。
控制底板57具有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及程序执行的CPU55、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Bt(蓝牙注册商标)底板52、暂时存储数据的RAM53、ROM54、记录控制部56等。该控制底板57在上部单元(图1的标号2)的中空内被固定在USB连接口(图2的标号6)的背面侧的位置里。
Bt底板52通过与智能手机及平板终端等的外部机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蓝牙通信)来进行数据通信。另外,ROM54存储进行HMP1的硬件控制的固件及喷墨头40的驱动波形数据等。另外,记录控制部56执行用于驱动喷墨头40的数据处理或生成驱动波形。
在控制底板57中电连接有陀螺仪传感器58、位置检测传感器8、LED灯59、喷墨头40、打印按钮14、电源按钮15、电池51等。
陀螺传感器58通过公知的技术来检测HMP1的倾斜及旋转角度,并将其结果发送到控制底板57。LED灯59被设置在打印按钮14中的由透光性材料构成的外壳罩盖的内部,并使得打印按钮14发光。
当按下电源按钮15接通HMP1的电源时,电力被供给到各模块,并且CPU55根据被存储在ROM54中的程序来开始启动动作,将程序及各数据展开到RAM53中。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从外部机器接收到图像数据时,记录控制部56生成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对应的驱动波形。然后,控制喷墨喷头40的墨液的喷出,以形成对应于通过位置检测传感器8检测到的记录材料表面上的位置的图像。
前面图5所示的控制底板57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获得外部机器的图像数据时,就通过使LED灯59闪烁,来使得具有光透射性的打印按钮14发光闪烁。操作者看到之后,就会得知HMP1的图像数据取得已经结束。然后,将HMP1放置在记录材料上并按下打印按钮14。
另一方面,控制底板57开始LED灯59的闪烁控制时,就等待打印按钮14被按下。然后,当打印按钮14被按下时,通过使LED灯59连续点亮,来使得打印按钮14连续发光。操作者看到之后,就开始进行HMP1朝向扫描方向的移动操作(手动扫描)。
完成了HMP1的移动操作(手动扫描)的操作者将HMP1从记录材料拿起后放到桌上等。当HMP1从记录材料上拿起时,位置检测传感器8不能再进行位置的检测。控制底板57以位置检测传感器8不再检测位置的时机使得LED灯59熄灭,并停止打印按钮14的发光。操作者看到之后,就能够知道HMP1的打印用处理已完成。
另外,在移动操作(手动扫描)中,不需要持续按压打印按钮14。如果在移动操作之前按下打印按钮14并松开,基于位置检测传感器8的检测结果的图像形成处理就会持续到图像形成结束或者位置检测传感器8不能检测位置为止。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6所示是从斜上方来显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P100的外观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100具有作为一体成型的主体部的底材103,以使得在HMP1的扫描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平板状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和在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平板状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相互的相对位置关系得到固定。具体来说就是,底材是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一端部和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相互连结的大致L字形状,成为L字形规尺那样的形状。夹具100的底材103优选的是光透射性的材料,更优选的是透明的材料,以使得即使将夹具100重叠放置在后述的用纸(记录材料)上,也能够目视确认与夹具100重叠部分的用纸。
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形成有沿扫描方向(X方向)延伸的槽110,来作为成为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中的HMP1的定位基准的装置定位基准部。该槽110通过后述的HMP1所具备的突起的进入,使得槽110的内壁面从该突起的扫描正交方向两侧来抵接,并由此限制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然后,通过该槽110,在限制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同时将HMP1向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操作(手动扫描),就能够使HMP1沿扫描方向直线前进,从而能够在用纸上形成向扫描正交方向的偏移较少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HMP1具备的突起进入的槽110来构成装置定位基准部,但只要是通过从HMP1所具备的被抵接部的扫描正交方向两侧的抵接来限制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构成,就不限于槽11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定位基准是限制HMP1向扫描正交方向两侧变位位移的构成,但也可以是限制HMP1仅向扫描正交方向单侧变位位移的构成。例如,在将HMP1的侧面(例如背面34)推压抵接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侧面(朝向扫描正交方向的面)上来进行HMP1的移动操作(手动扫描)时,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该侧面就作为装置定位基准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形成有沿着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延伸的1个或2个以上作为记录材料基准线的用纸基准线111。该用纸基准线111是印刷在底材上的。通过设置这样的用纸基准线111,以使得向扫描正交方向延伸的用纸上的基准线段(例如,向描绘在用纸上的扫描正交方向延伸的线段、向扫描正交方向延伸的用纸端部(端边)等)与夹具100的该用纸基准线111平行的方式,通过对用纸设置夹具100,来容易地抑制形成在用纸上的图像为倾斜地形成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形成有沿着扫描方向(X方向)延伸的1个或2个以上作为记录材料基准线的用纸基准线112。该用纸基准线112是印刷在底材103上的。通过设置这样的用纸基准线112,以使得向扫描方向延伸的用纸上的基准线段(例如,向描绘在用纸上的扫描方向延伸的线段、向扫描方向延伸的用纸端部(端边)等)与夹具100的该用纸基准线112平行的方式,通过对用纸设置夹具100,来容易地抑制形成在用纸上的图像为倾斜地形成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上,设置有作为对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上的用纸的夹具100的定位基准的夹具定位基准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定位基准部是表示用纸上预先决定的基准部位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记录材料位置标记。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材料位置标记是将用纸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作为基准部位,并指示该用纸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该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是印刷在底材上的。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在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上,被分别设置离开槽110的距离为互不相同的多个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里。设置有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的多个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被设定为以扫描正交方向的宽度为互不相同的事先确定的多种用纸上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用纸上的基准部位)与对应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对准的方式,在对用纸进行了夹具100的定位时,HMP1的记录部41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被定位到用张上预先决定的目标位置里。
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的位置被设定使得对应用纸上的预先决定的目标位置为该用纸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即,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被设定为在将对应尺寸的用纸的一端部(基准部位)与该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对准时,使得图像形成在该用纸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上,具有作为操作部的按压部170。如图中箭头C所示,通过按下按压部170,后述的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接触,并起到防止用纸位置偏移的作用,在没有被按压时,高摩擦部件150离开用纸而不起到防止位置偏移的作用。
图7所示是表示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放大图。
形成在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上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由在扫描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的标记(mark)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被分别设置在与"长条55mm"、"B6"、"A5"、"B5"、"A4"、"B4"等预先决定的多种用纸尺寸对应的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里。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被赋予有操作者能够区别并识别用纸的种类(尺寸)的显示,具体来说就是赋予有表示用纸尺寸的"A4"等文字。
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上的各种标记(mark)及各种显示是通过树脂印刷等的印字、贴纸部件的粘贴、向底材的加工处理等来设置的。通过印字或粘贴来设置时,根据各标记及显示目的的不同,也可以按标记及显示的每种种类来进行颜色区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中,设置有将HMP1的突起嵌入槽110中来对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定位时,对于通过HMP1形成图像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进行指示的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该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由三角形状的标记、或者三角形状的标记和在扫描方向上延伸的线段组成的箭头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设置的显示是使得操作者能够识别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所指示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是指示所形成的图像的哪个位置。在图7的例子中,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里附有"文字中央"的文字图像(显示),由此,操作者就能够识别该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指示到的形成有图像(文字)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
另外,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中设置有行间距标记160,其指示的是相对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在隔开相当于以1次扫描来形成1行的图像时的行间距的行间距离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该行间距标记160被分别设置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上的相互不同的多个扫描正交方向位置里。通过在夹具100中设置这样的行间距标记160,在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操作者就能够容易地识别行间距离的目标,并以一定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
用于决定行间距标记160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行间距离可以根据HMP1的规格(通过HMP1可以形成的最大图像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等)及操作者的使用方式(操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图像的大小等)来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是将行间距离设定为HMP1的喷墨头40中的记录部41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来决定各行间距标记160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由此,在对应行间距标记160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就能够避免相邻各行的图像相互重叠的情况。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将行间距离设定为记录部41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在由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最大长度的图像形成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多个的部分图像,并将这些部分图像合并为1个合并图像而形成在用纸上时,就会容易地抑制部分图像之间的扫描正交方向的偏移,从而形成高品质的合并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夹具100中,在相邻的2个行间距标记160之间设置有比这些行间距标记160更小的辅助标记161。由此,当操作者想以不同于通过行间距标记160所示的行间距离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将辅助标记161也作为目标,就能够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形成所希望的行间距离。由此,即使在以不同于通过行间距标记160所示的行间距离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也容易以一定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行间距标记160优选的是不同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的形态(形状、图案、色彩、尺寸等),以使操作者容易识别其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的区别。本实施方式的行间距标记160的形状和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同样地是由三角形状的标记来构成的,但其颜色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是不同的。具体而言,例如相对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为黑色,行间距标记160为白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中设置有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其指示的是将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在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时,由HMP1开始的图像形成的记录材料上的扫描方向位置。由此,操作者就能够在扫描方向(X方向)上把握是从用纸上的哪个位置来开始图像形成,或是在用纸上的哪个位置里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里附有"打印开始"这样的文字图像(显示),由此,操作者就能够识别出作为该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的箭头指示着图像形成所开始的位置。
图8所示是对于该夹具100将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在预先确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的状态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HMP1的右侧面33与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内侧端面102a(图7中下侧的端面)抵接地来放置时,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就被定位在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了。此时,将设置在被安装在HMP1里作为被抵接部部件的附件200上的突起201放置到夹具100的槽110里时,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会隐藏在附件200里而无法由操作者目视确认。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HMP1的附件200上形成有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210的。该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210在图8的例子中是由箭头的刻印来构成的,但其形状及0形成方法等没有特别限定。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在HMP1被放置到原本位置里时,就位于与该HMP1的附件200上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210为相同的扫描方向位置里。
图9所示是被安装到HMP1中的附件200的放大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HMP1中,被安装于其上的附件200上设置有突起201。该突起201通过进入到夹具100的槽110里,使得槽110的内壁面作为从扫描正交方向两侧来被抵接的被抵接部,通过该抵接,设置有该突起201的HMP1朝向扫描正交方向的两侧的位移就得到了限制。
本实施方式的突起201在扫描正交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而在扫描方向上的互为不同的位置里设置有多个。通过这样的多个突起201进入到槽110,HMP1围绕在Z方向上延伸的Z轴的旋转就得到了限制,在扫描方向(X方向)手动扫描HMP1时的HMP1的姿势稳定,从而能够形成更高品质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突起201被设置在相对于HMP1是装卸自如地安装的附件200上。在不使用夹具100而以HMP1来形成图像时,由于不需要突起201,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从HMP1卸除附件200。即,本实施方式的附件200是与夹具100一起使用的。如此,通过可以卸除附件200,在不使用夹具100而以HMP1来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从HMP1卸除附件200就能够使HMP1小型化,并能够提高HMP1的操作性和使用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件200不是一定需要相对于HMP1为自由装卸的。
图10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底面的立体图。
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与载置有用纸的台面或用纸的上表面相向而对的底面中,设置有作为凸部的第一设置脚部180a。另外,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底面中设置有作为凸部的第二设置脚部180b。这些设置脚部180a、180b与底材103一体成型。各设置脚部180a、180b在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上延伸,第一设置脚部180a在扫描方向(X方向)上被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里。第二设置脚部180b在扫描方向(X方向)上被设置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侧端部里。
另外,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按压部170的定位孔174a、174b。另外,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设置有比起底材103来与用纸的摩擦系数更高的高摩擦部件150。
图11(a)所示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放到设置有用纸的操作台T1上时的侧视图。图11(b)所示是图11(a)的D部和E部的放大图。
如图11所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放置到操作台T的载置有用纸的台面或用纸的上表面时,各设置脚部180a、180b与上述台面或用纸的上表面接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脚部180a、180b以外相对于操作台的台面具有δ1的空间距离,所以能够容易地将用纸插入到台面和放置在操作台上的状态下的夹具100的之间。
另外,第一设置脚部180a被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里。这样,通过在端部设置设置了设置脚部,就能够抑制设置脚部180a与用纸的接触,在调整夹具和用纸的相对位置时,就能够抑制用纸表面的刮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设置脚部180a、180b与底材103以一体成型来形成,与底材103为同一材质,但也可以由比起底材103来相对于用纸的摩擦系数为更低的材质来形成。这样,通过由比起底材103来相对于用纸的摩擦系数为更低的材质来构成各设置脚部180a、180b,就能够更容易地将用纸插入到台面和放置在操作台上的状态下的夹具100的之间。
由于各设置脚部180a、180b从底材103的底面突出δ1,因此,夹具100就被设置为从操作台T的台面来保持该突出量(距离底面的高度)δ1的厚度的空间了。另外,上述突出量δ1设定为比设置在台面上的用纸的厚度t大(δ1>t),夹具100对于设置在操作台T的台面上的用纸,也被设置成从用纸的上表面开始具有空间。
图12(a)所示是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的高摩擦部件的位置的放大立体图,图12(b)所示是操作者按下按压部170时的高摩擦部件150的位置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2(a)所示,当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高摩擦部件150位于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退避了0.1~1mm左右的退避位置。由此,在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不接触,高摩擦部件150的位置偏移防止功能为非动作状态。因此,能够使夹具100在用纸上滑动后相对于用纸来作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夹具100向用纸的形成图像的目标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是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退避0.1~1mm左右的,由于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只要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是非接触的就能够使得位置偏移防止为非启动,因此即使不从底面退避也可以。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如上所述,由于夹具100的底面相对于用纸浮起(δ1-t),高摩擦部件150相对于底面的突出量只要小于(δ1-t),在按压部170未被按压时,就能够使高摩擦部件150相对于用纸为非接触,并能够使位置偏移防止为非启动。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当操作者如箭头C所示地按下按压部170时,高摩擦部件150相对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就突出δ2来与用纸接触。高摩擦部件150的突出量δ2是各设置脚部180a、180b从底材103的底面开始的突出量δ1和用纸的厚度t的差值以上(δ2≥(δ1-t))。这样,作为操作者的操作,通过按下按压部170,高摩擦部件150就与用纸接触,位置偏移防止就启动了。由此,就能够抑制用纸与夹具100之间的相对的偏移。
接着,对于将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切换为非动作状态和动作状态的切换机构进行说明。
图13所示是夹具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4所示是夹具的底面侧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5所示是图14的G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3所示,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中设置有收纳按压部170的收纳凹部101a。
在按压部170与收纳凹部101a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线圈弹簧171。另外,在该收纳凹部101a中设置有将按压部170定位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底材103)里的2个定位孔174a、174b。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一侧的的定位孔174a是定位的主基准,是圆孔,另一侧的定位孔174b是定位的从基准,是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长孔。
如图14所示,在按压部170背侧的扫描方向(X方向)两端附近,具有在中央形成有螺纹孔的螺钉凸起部170a。另外,在这些螺钉凸起部170a更靠扫描方向的内侧,在扫描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2个保持压缩线圈弹簧171的十字状的弹簧保持部170b。连结这些弹簧保持部170b的十字状的端部的圆的直径被设定为稍大于压缩线圈弹簧171的内径,压缩线圈弹簧171以压入弹簧保持部170b的形式来被嵌入到弹簧保持部170b中。
另外,以与这些十字状的弹簧保持部170b重叠的方式,分别设置有比弹簧保持部170b小的十字状的定位部170c(参照图14、图15)。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中,在扫描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2个固定收纳凹部101b,该固定收纳凹部101b收纳有用于将按压部170留定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里的固定部件173。被分别收纳在固定收纳凹部101里的各固定部件173形成有螺钉172所贯通的贯通孔以及收纳螺钉172的头部的螺钉收纳凹部173a。螺钉收纳凹部173a的深度尺寸比螺钉头部的厚度尺寸长,以在螺钉固定后使得螺钉头部不会从固定部件173的粘贴有高摩擦部件150的面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收纳凹部101b的深度要比固定部件的厚度和高摩擦部件的厚度相加后的尺寸还深0.1~1mm。由此,就如图12(a)所示,在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能够使得高摩擦部件150位于相对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是退避了0.1~1mm的退避位置。
高摩擦部件150由发泡聚氨酯橡胶等构成,并通过双面胶带等安装在这些固定部件173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高摩擦部件150使用了发泡聚氨酯橡胶,但只要是比起底材103或设置脚部180a、180b来相对于用纸的摩擦系数更大的部件即可。
图16所示是将压缩线圈弹簧171组装到按压部170上的状态下的图,图17所示是将按压部170安装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的状态下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6所示,首先,将压缩线圈弹簧171嵌入到按压部170的弹簧保持部170b里,并将压缩线圈弹簧171保持在按压部170上。这样,通过将压缩线圈弹簧171保持在按压部170上,就能够抑制组装时压缩线圈弹簧171从按压部170的掉落,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
接着,将按压部170放入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收纳凹部101a中。此时,通过将各定位部170c插入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定位孔174a、174b里,按压部170就相对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底材103)被定位了。
接着,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侧将固定部件173放入固定收纳凹部101b中。如上所述,由于按压部170得到定位,按压部170的螺钉凸起部170a的螺纹孔和固定构件173的贯通孔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排成一条直线,所以就能够容易地将螺钉172拧入螺钉凸起部170a的螺纹孔中。
通过将螺钉172拧入到螺钉凸起部170a的螺纹孔中,压缩线圈弹簧171被压缩,从而对推压部170施力。然后,通过螺钉172的头部进入到固定部件173的螺钉收纳凹部173a里,按压部170就被安装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里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构件173里设置了收容螺钉头部的螺钉收纳凹部173a,从而使得螺钉头部不会从固定部件173的粘贴有高摩擦部件150的面脱出。由此,高摩擦部件150就不会浮起而能够良好地粘贴在固定部件173上了。
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通过形成上述构成,当操作者没有按压按压部170时,即操作者没有操作按压部170时,按压部170是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71来朝向+Z方向(按压部170从收纳凹部101a脱出的方向)被施力的。此时,固定部件173与固定收纳凹部101b的底面抵接,阻止了按压部170从收纳凹部101a的脱出。另外,此时如图12(a)所示,高摩擦部件150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退避,与用纸为非接触状态,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处于非动作状态。
另一方面,当操作者按下按压部170时,按压部170与压缩线圈弹簧171的施加力相抗地朝着-Z方向(按压部170嵌入到收纳凹部101a的方向)移动。由此,粘贴在被螺钉固定在按压部170里的固定部件173上的高摩擦部件150和按压部170一起向-Z方向(从固定收纳凹部101b脱出的方向)移动,并且高摩擦部件150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脱出。然后,通过按压部170的下端与收纳凹部101a的底面的抵接,按压部170在-Z方向上的移动就得到了限制。此时,如图12(b)所示,高摩擦部件150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底面突出δ2,并与用纸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就能够成为使得高摩擦部件150对用纸的位置偏移防止功能进行启动的状态。
当操作者将手离开按压部170时,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71的施加力,按压部170向+Z方向移动,并自动返回到图12(a)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71将按压部170在+Z方向(按压部170从收纳凹部101a脱出的方向)里施力的,但只要是实现同样的作用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拉伸线圈弹簧或板簧等。
另外,当按压部170相对于夹具在与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存在松动的状态下,在使得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接触的状态下,按压部170相对于夹具在与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时,用纸也同样地会移动,因而存在着用纸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会偏移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按压部170的定位部170c嵌入定位孔174a、174b并通过定位孔来限制按压部在与按压方向(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由此,在使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接触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用纸与按压部一起的移动,并能够防止用纸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偏移。
图18所示是现有技术的夹具100J的底面的立体图。
在现有的夹具100J的底面上粘贴有多个的高摩擦部件150。在该构成中,在将夹具100J设置在用纸上的状态下,高摩擦部件150一直与用纸接触,只要不抬起夹具100J,用纸位置偏移防止的动作状态就不会得到解除。因此,在这种现有的构成中,即使将夹具100J在用纸上滑动以移动到用纸上预先确定的目标位置,也由于高摩擦部件150和用纸的摩擦力导致用纸与夹具100J一起移动,从而无法使得夹具100J在用纸上滑动。其结果是暂且抬起夹具100J来将夹具100J移动到上述目标位置,而无法使夹具100J快速地向目标位置移动。
另外,在调整夹具100J相对于用纸的位置时,需要每次都抬起夹具100J来进行调整,就存在着调整相对于用纸的位置而需要时间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者未按下按压部170时,高摩擦部件150从夹具100(底材103)的底面退避,与用纸是非接触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摩擦部件150引起的用纸偏移防止功能没有启动。由此,能够使夹具100在用纸上滑行后移动,与将夹具从用纸抬起来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使夹具100移动到用纸上的预先决定的目标位置。
另外,在调整夹具100相对于用纸的位置时,也能够使夹具100在用纸上滑动而进行调整。由此,与每次都抬起夹具100来调整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调整夹具相对于用纸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所示,在夹具100的底面设置有设置脚部180a、180b,这些设置脚部180a、180b以外的部分相对于用纸或台面具有δ1的空间距离。因此,在使夹具100相对于用纸或台面滑动来相对于用纸进行相对移动时,上述设置脚部180a、180b在用纸上滑动移动。因此,通过比起底材103来是以对用纸的摩擦系数为较低的材质来构成该设置脚部180a、180b,就能够减少设置脚部和用纸的滑动阻力,在使夹具100相对于用纸滑动以相对于用纸进行相对移动时,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用纸与夹具100一起的移动。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设置脚部180a、180b与底材103以一体成型地来形成,与比起底材103来是以对用纸的摩擦系数为较低的材质来构成设置脚部180a、180b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等,并能够廉价地提供夹具100。
另外,当夹具相对于用纸位于所希望的位置,并通过HMP1在用纸上形成图像时,通过操作者按下按压部170,高摩擦部件150从夹具(底材103)的底面突出后,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接触。由此,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开始启动,并能够防止在图像形成中用纸移动而产生的位置偏移。因此,就能够在用纸的所希望的位置里形成图像。
以下,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图像形成进行具体说明。
图19所示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在打印有花纸绳的图像的A4尺寸的礼签纸P上通过HMP1来形成题词及名字的字符图像时的说明图。
首先,操作者如图19所示地将夹具100放置到被载置在操作台上的礼签纸P上。或者是将礼签纸P插入到被放置在操作台上的夹具100之间地来载置到操作台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夹具100的底面设置有设置脚部180a、180b,这些设置脚部180a、180b以外的部分相对于操作台的台面具有δ1的空间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礼签纸P插入到台面和被放置在操作台上的夹具100的之间。
接着,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将要形成在礼签纸P上的题词的"お祝い"的字符图像Pa1的上端位置(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成为与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为相同的扫描方向位置。
另外,操作者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形成在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里的A4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成为与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Pb为相同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由此,将要形成在礼签纸P上的题词的字符图像Pa1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就与形成在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里的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所指示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为相同的位置了。
此外,操作者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得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Pb与扫描方向(X方向)平行。这种调整方法有多种。例如,由于在礼签纸P上打印的花纸绳图像Pc相对于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Pb是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所以就可以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以使得该花纸绳图像Pc的延伸方向与被设置在夹具100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上的用纸基准线111平行。另外,由于礼签纸P的扫描方向一端部(例如图19中的上端边)相对于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Pb是在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内侧端面102a与扫描正交方向平行,所以也可以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以使得礼签纸P的上端边平行于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内侧端面10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夹具100与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时,按压部170未被按压,高摩擦部件150为退避位置(与礼签纸P为非接触),位置偏移防止功能为非动作状态。因此,就能够不抬起夹具100而使得礼签纸P相对于夹具100来相对移动,从而能够迅速地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
另外,如图19所示,礼签纸P不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相向而对,与设置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里的第二设置脚部180b为非接触。另外,从图19可知,礼签纸P的扫描方向(X方向)的长度要比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短。结果,与被设置在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里的第一设置脚部180a也是非接触的。因此,在该图19所示的例子中,礼签纸不会与夹具滑动摩擦,从而能够进行礼签纸和夹具的相对的位置调整。
如此一来,调整了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后,操作者用一只手来按压按压部170。于是,高摩擦部件150向与礼签纸接触的接触位置移动,并且用纸的位置偏移防止功能进入动作状态。然后,操作者一边用一只手按下按压部170,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HMP1。然后,如图20所示,相对于夹具100来放置HMP1,以使得HMP200的附件201上的突起100进入到形成在夹具101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10里的槽110中。由此,HMP1在扫描正交方向(Y方向)的位置得到限制,同时,在扫描方向(X方向)上移动自如。
更进一步地,操作者如此地相对于夹具100来放置HMP1后,将HMP1的右侧面33抵碰到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内侧端面102a(图7中的下侧端面)中。由此,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就被定位在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了。即,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内侧端面102a(图7中下侧的端面)的作用是作为将HMP1定位到开始HMP1扫描的扫描开始位置里的定位基准即扫描开始定位基准部。
如上所述,将HMP1放置到原本位置里后,操作者按下打印按钮14并将HMP1沿着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操作(手动扫描),以使得HMP1的突起201沿着夹具100的槽110移动。由此,如图21所示,在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目标位置)里,形成题词的字符图像Pa1和其后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如题词的字符图像Pa1和名字的字符图像Pa2那样,只要是在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的相同位置里形成的图像,就如图21所示地,可以通过一次的手动扫描来形成。
在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调整后的一系列动作中,操作者通过继续按压按压部170,来维持作为位置偏移防止机构的高摩擦部件150对礼签纸P的接触,并且高摩擦部件150的位置偏移防止成为动作状态。由此,礼签纸P不会相对于夹具100移动,就能够在礼签纸P的所希望的位置里形成字符图像Pa1、Pa2。
接着,对于通过使用夹具100对1张用纸进行多次的HMP1的手动扫描来形成图像的步骤进行说明。
图22是对礼签纸P形成题词的"お祝い"的字符图像Pa1之后,开始将两个人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Pa3朝着在扫描正交方向形成为两行时的说明图。
如图22所示,两个人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Pa3都是从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为形成图像的目标位置。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的A4的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如上所述地,在将A4尺寸的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与其对准的情况下,将定位在原本位置里的HMP1手动扫描来图像形成时,会以图像中心位于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因此,在将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与用纸端部位置标记130对准来图像形成时,就不能够在礼签纸P上的目标位置里形成两个人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Pa3。
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是在礼签纸P上形成字符图像Pa1之后,将HMP1从夹具100上取下的。然后,在没有按下按压部170的状态下,使夹具100在礼签纸P上滑动移动。然后,如图23所示地,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将要形成在礼签纸P上的两行字符图像Pa2、Pa3的上端位置(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成为与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为相同的扫描方向位置。另外,如图23所示,操作者一边使夹具100在礼签纸上滑动一边调整与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形成在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里的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与将要形成在礼签纸P上的两行字符图像Pa2、Pa3之一的"中村"字符图像Pa2的目标位置(扫描正交方向的目标位置)对准。
在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得礼签纸P的扫描正交方向一端部Pb与扫描方向(X方向)平行之后,操作者用一只手按下按压部170,并使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进入动作状态。然后,以HMP1的附件200上的突起201进入夹具100的槽110的方式,相对于夹具100来放置HMP1,并将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到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然后,操作者通过按下打印按钮14并将HMP1沿着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操作(手动扫描),以使得HMP1的突起201沿着夹具100的槽110移动,在礼签纸P的目标位置里形成第1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
这样,在形成第1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后,接下来操作者为了形成第2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3而停止按下按压部170,将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变为非动作状态后,使夹具100在礼签纸上滑动并重新调整与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中设置有行间距标记160,其指示的是相对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在隔开相当于以1次扫描来形成1行的图像时的行间距的行间距离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该行间距标记160被分别设置在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上的相互不同的多个扫描正交方向位置里。通过在夹具100中设置这样的行间距标记160,在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操作者就能够容易地识别行间距离的目标,并以一定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
用于决定行间距标记160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行间距离可以根据HMP1的规格(通过HMP1可以形成的最大图像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等)及操作者的使用方式(操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图像的大小等)来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中,是将行间距离设定为HMP1的喷墨头40中的记录部41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来决定各行间距标记160的扫描正交方向位置的。由此,在对应行间距标记160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就能够避免相邻各行的图像相互重叠的情况。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将行间距离设定为记录部41的扫描正交方向长度,在由HMP1的扫描正交方向最大长度的图像形成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多个的部分图像,并将这些部分图像合并为1个合并图像而形成在用纸上时,就会容易地抑制部分图像之间的扫描正交方向的偏移,从而形成高品质的合并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夹具100中,在相邻的2个行间距标记160之间设置有比这些行间距标记160更小的辅助标记161。由此,当操作者想以不同于通过行间距标记160所示的行间距离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将辅助标记161也作为目标,就能够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形成所希望的行间距离。由此,即使在以不同于通过行间距标记160所示的行间距离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时,也容易以一定的行间距离来形成跨越多行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行间距标记160优选的是不同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的形态(形状、图案、色彩、尺寸等),以使操作者容易识别其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的区别。本实施方式的行间距标记160的形状和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同样地是由三角形状的标记来构成的,但其颜色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是不同的。具体而言,例如相对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为黑色,行间距标记160为白色。
操作者在形成第2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3时,重新调整夹具100和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已经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第1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与位于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旁边的行间距标记160所指示的位置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在固定了礼签纸P的状态下,使夹具100在礼签纸P上向图24中箭头B的方向滑行移动,并使得第1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2的扫描正交方向中央位置和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旁边的行间距标记160所指示的位置一致。由此,如图24所示,夹具100与礼签纸P的相对位置得到调整,以使得形成在夹具100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里的图像形成位置标记120与将要形成在礼签纸P上的第2行的字符图像Pa3的目标位置(扫描正交方向的目标位置)对准。
然后,与上述同样地,操作者按下按压部170来使得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进入动作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70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的附近,高摩擦部件150被设置在按压部170的扫描方向(X方向)两端附近(参照图13、图14)。因此,如图24所示,即使按压部170仅和礼签纸P的一部分相向而对,在按下按压部170时,设置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侧端部附近的高摩擦部件150(图13的右侧的高摩擦部件)也能够与礼签纸P接触,并发挥防止位置偏移的功能。
接着,以HMP1的附件200上的突起201进入夹具100的槽110的方式,相对于夹具100再次放置HMP1,并将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到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然后,操作者通过按下打印按钮14并将HMP1沿着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操作(手动扫描),以使得HMP1的突起201沿着夹具100的槽110移动,在礼签纸P的目标位置里形成第2行的名字的字符图像Pa3。
下面,对夹具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5所示是从斜上方表示的变形例的夹具100A的概略立体图,图26所示是变形例的夹具100A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该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夹具不同,是当操作者按下按压部时,高摩擦部件150离开用纸,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成为非动作状态的。
在比该变形例的夹具100A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标记140更靠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一侧,形成有按压部件410所贯通的贯通孔401。
按压部件410是板簧,具有弯曲部410b、安装在夹具的底面上的固定部410a、贯通贯通孔401且位于与夹具的底板侧的相反一侧的操作部410c。在该操作部410c中设置有从操作部件突出的按压部411。按压部411只要能够目视确认操作者按下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刻印或贴纸等。另外,如图26所示,在操作部410c与操作台的台面相向而对的面的弯曲部410b一侧中设置有以半球形状突出的突出部412。
按压部件410通过粘接、双面胶带、螺钉紧固等的公知的固定方法来被固定在夹具100的底面上。
如图26所示,在变形例的夹具100A的底面中,与图17所示以往的夹具100J同样地设置有多个的高摩擦部件150。
图27所示是图25以圆圈围住的400c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图27(a)所示是按压部411没有被按下时,图27(b)所示是按压部411被按下时。
如图27(a)所示是在没有按下按压部件410的按压部411时,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P接触,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的功能处于动作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7(b)的图中箭头C所示,当操作者按下按压部411时,至少固定部410a发生弹性变形,突出部412与操作台T的台面接触。更进一步地,压入按压部411时,夹具100A就以该突出部412为支点从台面浮起,高摩擦部件150就从用纸离开了。通过设定各部件以使得此时的高摩擦部件150和台面之间的间隙δ3在用纸的厚度以上,就能够使得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的功能变为非动作状态。
按压部件的材质或形状以按下按压部411时,固定部410a积极地弹性变形为好。通过固定部410a的弹性变形,弯曲部410b及操作部410c向用纸一侧沉入,突出部412就容易和用纸接触了。由此会产生以突出部412为支点而容易抬起夹具的优点了。
按下按压部件410时,变形例的夹具100A如图25所示,通过按压部件410的突出部412,图中400c所示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和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连结部分附近被抬起,夹具100A就成为由突出部412、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400c、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侧为相反侧的端部400b的3点来被支承在台面上的形状了。其结果,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成为随着朝向上述端部400c与台面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变窄的倾斜的姿势而浮起,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成为随着朝向上述端部400b与台面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变窄的倾斜的姿势而浮起。
如此一来,通过夹具100A的上浮,高摩擦部件150就与用纸分离了。由此,能够使得台面和放置在操作台上状态下的夹具100A之间的用纸相对于夹具作相对的移动,从而能够调整用纸P和夹具100A的相对位置。由此,与抓住夹具100A抬起夹具整体来调整用纸P和夹具100A的相对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进行位置调整。
另外,突出部412优选的是与按压部件410相比,和用纸的摩擦系数为较低的低摩擦部件。通过使得突出部412为低摩擦部件,就能够降低突出部412和用纸之间的滑动移动阻力,在突出部412与用纸接触期间,能够使得用纸相对于夹具进行良好的相对移动。
通过上述突出部412来抬起夹具的位置(突出部412与台面或用纸接触的位置),在夹具100A的扫描方向(X方向)上是如图中L1所示地优选设定在从扫描方向的中央到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端部之间的区域里,在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是如图中L2所示地优选设定在从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侧端部之间的区域里。通过设置在上述区域里,经过突出部412的抬起,就能够成为使得突出部412、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400c、与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侧为相反侧的端部400b的3点以外浮起的状态了。
如此一来,夹具100A和用纸P的相对位置调整结束后,操作者通过将手离开按压部411,夹具的抬起就得到解除,高摩擦部件150就与用纸接触,并使得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功能启动了。由此,就能够抑制用纸相对于夹具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位置偏移。然后,与实施方式同样地,以HMP1的附件200上的突起201进入夹具100A的槽110的方式,相对于夹具100再次放置HMP1,并将HMP1的扫描方向位置定位到预先决定的扫描开始位置(原本位置)里。定位后,按下打印按钮14并将HMP1沿着扫描方向(X方向)移动操作(手动扫描),以使得HMP1的突起201沿着夹具100的槽110移动,并在用纸P的目标位置里形成图像。此时,通过一边用单手来按压夹具一边对HMP1进行移动操作,高摩擦部件150的用纸位置偏移防止效果就进一步提高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夹具中,没有按下按压部170时,由于高摩擦部件150不与用纸接触,例如当操作者一时性离开座位等时,就有可能发生用纸意外移动而导致与夹具的相对位置偏移。与此相对,在该变形例的夹具中,由于没有按下按压部170时的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接触,因此即使操作者一时性离开座位等,也能够抑制用纸与夹具的相对位置的偏移。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0A中,能够不压下按压部就能够进行夹具与用纸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夹具与用纸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优点。更进一步地,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按下按压部170,因为用纸相对于夹具的相对运动得到限制,所以还具有在直觉上容易进行优点。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
一种夹具100等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具有成为扫描正交方向上HMP1等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基准的漕110等的装置定位基准部,并通过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朝着扫描方向的扫描以在用纸等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具有防止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偏移的高摩擦部件150等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并能够将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切换到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里。
通过在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与记录材料的对向面上设置橡胶等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就能够牢固地按压记录材料,从而能够防止记录材料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但是,在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记录材料位置对准时,该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成为移动的阻力,而无法在记录材料上滑动来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移动。因此,就得用手来拿起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相对于记录材料作相对的移动来进行记录材料和夹具的位置对准,就需要位置对准的时间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取消橡胶等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来使得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在记录材料上滑行移动,从而能够快速地进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位置对准。但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无法牢牢地按压记录材料,记录材料相对于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相对地移动,就有可能使得记录材料的位置偏移。
于是,在方式1中,是将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构成为能够在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里切换的。由此,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可以使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处于动作状态,并防止记录材料的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可以在记录材料的所希望的位置里形成图像。在进行记录材料与夹具的位置对准时,通过使得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处于非动作状态,就可使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在记录材料上滑动来对记录材料作相对的移动,与抬起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来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进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位置对准。
由此,就能够防止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记录材料的偏移,并且能够迅速进行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位置对准。
(方式2)
在方式1中,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是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记录材料的摩擦系数高于与记录材料相对的记录材料相对面的高摩擦构件150,并能够将高摩擦构件在与记录材料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接触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通过高摩擦部件与用纸等记录材料的接触,能够防止因与记录材料的摩擦力而使记录材料相对于夹具的相对移动,并能够使记录材料与夹具的相对位置偏移防止成为动作状态。另一方面,通过高摩擦部件朝向从与记录材料的接触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的移动,高摩擦部件与记录材料就变为非接触,就能够使记录材料与夹具的相对位置偏移防止成为非动作状态。
(方式3)
在方式2中,退避位置是在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的记录面的垂直方向上,比放置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时的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所述记录面抵接的抵接部位(例如设置脚部180a、180b)更远离记录面的位置。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高摩擦部件处于退避位置时,能够使高摩擦部件与记录材料为非接触。
(方式4)
在方式1~3的任一方式中,具有按压部170等的操作部,该操作部通过操作者的操作来从非动作状态切换到动作状态。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能够调整夹具与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夹具与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
(方式5)
在方式4中,操作者通过按下上述操作部来进入动作状态。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提供一种直觉上用户容易地操作的夹具。
(方式6)
在方式4或5中,当操作者从所述操作部松开手时,就自动从动作状态切换到非动作状态。
仅从操作部件松开手就能够从动作状态切换到非动作状态,节省了从动作状态向非动作状态的切换操作的时间和步骤,就能够提供操作性优良的夹具。
(方式7)
在方式6中,具有压缩线圈弹簧171等的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在与从非动作状态切换到动作状态时的按压部170等的操作部的操作方向为相反的方向上对操作部施力。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来实现方式6。
(方式8)
在方式4至7的任一方式中,设置有限制按压部170等的操作部在与操作方向为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定位部170c和定位孔174a、174b构成)。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使高摩擦部件150与用纸等的记录材料接触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记录材料与按压部170等的操作部件一起的移动,并能够防止记录材料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偏移。
(方式9)
在方式4至8的任一方式中,设有从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与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相对的地面等的记录材料相对面突出,并且与记录材料的摩擦系数小于等于记录材料相对面与记录材料的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设置脚部180a、180b等的凸部。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容易地将用纸等的记录材料插入到载置在操作台上的夹具与操作台的台面之间。另外,能够抑制使夹具在记录材料上滑行移动时的记录材料的摩擦。
(方式10)
在方式9中,设置脚部180a、180b等的凸部与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基体材料103等的主体部一体成型。
由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廉价地提供夹具。
(方式11)
在方式9或10中,设置脚部180a、180b等的凸部被设置在扫描方向的至少一端里。
由此,如使用图19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及图像形成位置等,能够在记录材料不与夹具滑动摩擦的情况下,进行记录材料与夹具的相对的位置调整。
(方式12)
在方式1~3的任一方式中,具有按压部410等的操作部,该操作部通过操作者的操作来从动作状态切换到非动作状态。
由此,如变形例中说明的那样,在操作者未操作按压部件410等的操作部时,位置偏移防止机构为动作状态。由此,即使是操作者一时性离开座位等的暂时没有操作部被操作的状态,记录材料与夹具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不会偏移。
(方式13)
在方式12中,操作者通过按下上述操作部来进入非动作状态。
由此,通过按下这样的简单操作,就能够从动作状态切换到非动作状态。
(方式14)
在方式12或13中,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使得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一部分浮起,来从动作状态切换到非启动状态。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通过使夹具的一部分浮起,能够使高摩擦部件150等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从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离开,并能够使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成为非动作状态。
(方式15)
在方式14中,按压部件410等的操作部是具有弯曲部410b的板簧,以弯曲部410b为基准的一侧的端部被固定在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底材103等的主体部,以弯曲部410b为基准的另一侧由操作者来操作,当操作者对另一侧进行操作时,至少一侧会弹性变形。
由此,通过以弯曲部410b为基准使一侧进行弹性变形,就能够使得相对于用纸为离开的操作部与记录材料接触,并以操作部为支点抬起夹具来使得高摩擦部件等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从记录材料离开并成为非动作状态。
(方式16)
在方式15中,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底材103等的主体部包括具有槽110等的装置定位基准部并在扫描方向上延伸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等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和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扫描方向一端开始在扫描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等的记录材料定位部,按压部件410等的操作部设置在从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扫描方向的中央部到扫描方向的一端之间、或者从记录材料定位部的扫描正交方向的中央部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侧端之间。
由此,如变形例中说明的那样,通过按压部件410等的操作,能够抬起用纸定位基准部件102等的记录材料定位部和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件101等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
(方式17)
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包括有通过朝向扫描方向以手动扫描在用纸等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HMP1等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和方式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
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夹具与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的置调整,并抑制记录材料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方式18)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包括有方式1至16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通过被安装在HMP1等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来形成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被抵接部的附件200等的被抵接部部件。
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夹具与用纸等的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的置调整,并抑制记录材料与夹具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Claims (18)

1.一种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具有成为扫描正交方向上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基准的装置定位基准部,并通过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朝着扫描方向的扫描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具有防止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所述记录材料的相对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防止机构,
并能够将所述位置偏移防止机构切换到动作状态和非启动状态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偏移防止机构是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所述记录材料的摩擦系数高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相对的记录材料相对面的高摩擦构件,
所述高摩擦构件能够在与所述记录材料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所述接触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位置是在所述记录材料的记录面的垂直方向上,比放置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时的该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与所述记录面抵接的抵接部位更远离记录面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通过操作者的操作来从所述非启动状态切换到所述动作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者通过按下所述操作部来成为所述动作状态。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操作员从所述操作部松开手时,自动从所述动作状态切换到所述非启动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在与从所述非启动状态切换到所述动作状态时的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方向为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操作部施力。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对垂直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
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设有从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与所述记录材料相对的记录材料相对面突出,并且与所述记录材料的摩擦系数小于等于所述记录材料相对面与所述记录材料的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凸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与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主体部一体成型。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设置在扫描方向的至少一端中。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从所述动作状态切换到所述非启动状态的操作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操作者按下所述操作部来进入所述非启动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操作者的操作使得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一部分浮起,来从所述动作状态切换到所述非启动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是具有弯曲部的板簧,以弯曲部为基准的一侧的端部被固定在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主体部,以弯曲部为基准的另一侧由所述操作者来操作,
当所述操作者对所述另一侧进行操作时,至少所述一侧弹性变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的主体部包括具有所述装置定位基准部并在扫描方向上延伸的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和从所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扫描方向一端开始在扫描正交方向上延伸的记录材料定位部,
所述操作部设置在从所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扫描方向的中央部到扫描方向的一端之间、或者从记录材料定位部的扫描正交方向的中央部到扫描正交方向定位部的侧端之间。
17.一种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朝向扫描方向以手动扫描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和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
18.一种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所述的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和通过被安装在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来形成所述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的被抵接部的被抵接部部件。
CN201910852805.1A 2018-09-14 2019-09-10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Withdrawn CN1109012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2513A JP7161693B2 (ja) 2018-09-14 2018-09-14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携帯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セット
JP2018-172513 2018-09-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01238A true CN110901238A (zh) 2020-03-24

Family

ID=69772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2805.1A Withdrawn CN110901238A (zh) 2018-09-14 2019-09-10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86656A1 (zh)
JP (1) JP7161693B2 (zh)
CN (1) CN1109012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6635A (zh) * 2020-05-21 2021-1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3815327A (zh) * 2020-06-18 2021-1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14745A1 (de) * 1975-04-04 1976-10-14 Hebel Feststellvorrichtung fuer zeichenschienen
JPH03299A (ja) * 1989-05-26 1991-01-07 Seiko Epson Corp ハンディ機器用定規
JPH0539993U (ja) * 1991-10-29 1993-05-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位置合わせ定規
CN2140306Y (zh) * 1992-11-03 1993-08-18 桦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尺的止滑定位结构
US5615488A (en) * 1994-11-01 1997-04-01 Brady; John R. Non-slip sewing ruler
US5901646A (en) * 1997-10-21 1999-05-11 Preco Industries, Inc.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having three axes screen registration with shiftable support vacuum table for web
US6314653B1 (en) * 1998-09-11 2001-11-13 Nobuaki Iso Ruler device
US20060277774A1 (en) * 2005-06-03 2006-12-14 Nottingham-Spirk Design Associates, Inc. Laser liner
CN101198838A (zh) * 2003-12-31 2008-06-11 开普路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水平仪
US20090056155A1 (en) * 2007-09-04 2009-03-05 Nobuaki Iso Ruler
CN201247058Y (zh) * 2006-12-15 2009-05-27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防滑部件或摩擦组件的工具
JP2015150714A (ja) * 2014-02-12 2015-08-24 有限会社タピロ 定規
CN207300236U (zh) * 2016-06-27 2018-05-01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水平仪及水平仪和直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9594U (ja) * 1984-01-20 1985-08-13 ロ−ム株式会社 定規
JP2001146041A (ja) * 1999-11-19 2001-05-29 Canon Inc 手動式記録装置
JP2002283794A (ja) 2001-03-28 2002-10-03 Toyo Jogi Kk 滑り止め機構付き定規
JP6848300B2 (ja) 2016-09-23 2021-03-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14745A1 (de) * 1975-04-04 1976-10-14 Hebel Feststellvorrichtung fuer zeichenschienen
JPH03299A (ja) * 1989-05-26 1991-01-07 Seiko Epson Corp ハンディ機器用定規
JPH0539993U (ja) * 1991-10-29 1993-05-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位置合わせ定規
CN2140306Y (zh) * 1992-11-03 1993-08-18 桦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尺的止滑定位结构
US5615488A (en) * 1994-11-01 1997-04-01 Brady; John R. Non-slip sewing ruler
US5901646A (en) * 1997-10-21 1999-05-11 Preco Industries, Inc.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having three axes screen registration with shiftable support vacuum table for web
US6314653B1 (en) * 1998-09-11 2001-11-13 Nobuaki Iso Ruler device
CN101198838A (zh) * 2003-12-31 2008-06-11 开普路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水平仪
US20060277774A1 (en) * 2005-06-03 2006-12-14 Nottingham-Spirk Design Associates, Inc. Laser liner
CN201247058Y (zh) * 2006-12-15 2009-05-27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防滑部件或摩擦组件的工具
US20090056155A1 (en) * 2007-09-04 2009-03-05 Nobuaki Iso Ruler
JP2015150714A (ja) * 2014-02-12 2015-08-24 有限会社タピロ 定規
CN207300236U (zh) * 2016-06-27 2018-05-01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水平仪及水平仪和直尺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6635A (zh) * 2020-05-21 2021-1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3815327A (zh) * 2020-06-18 2021-1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3815327B (zh) * 2020-06-18 2023-03-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44662A (ja) 2020-03-26
US20200086656A1 (en) 2020-03-19
JP7161693B2 (ja)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54478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携帯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セット
US20060152568A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US1088233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ody
JP2014176441A (ja) 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の印刷方法
EP1128965A1 (en) A manually positioned printer with an alignment means
CN110901238A (zh) 便携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夹具、组件及便携式图像形成系统
WO2020066573A1 (en) Portabl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rtabl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ody
JP71256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41595B2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2020010176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ody
JP2020040273A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1155A (ja) 記録装置
US11124003B2 (en) Handheld mobile printing device
JP7169535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JP7137785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JP2014124230A (ja) 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の印刷方法
JP7101339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JP2023041961A (ja) 印刷装置
JP20211517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本体、画像形成装置用システム及び設置用部品
JP71617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JP7161702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157928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125671B2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US2020010175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ody
JP2020121429A (ja) 携帯型画像形成装置用治具及び携帯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