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3139B - 防振单元 - Google Patents

防振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3139B
CN110873139B CN201910693889.9A CN201910693889A CN110873139B CN 110873139 B CN110873139 B CN 110873139B CN 201910693889 A CN201910693889 A CN 201910693889A CN 110873139 B CN110873139 B CN 110873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portions
thin
vibration
th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38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3139A (zh
Inventor
濑野喜之
大庭达哉
芝原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73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3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91Supports comprising sto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28End stop features or buff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16F1/3849Mounting brackets therefor, e.g. stamped steel brackets; Restraining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omp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rigidity in particular dir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支架的耐久性的止动件。解决方案:止动件安装于防振单元并具备缓冲部,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为板状,其中所述防振单元具备:固定于动力单元侧或者车体侧的一方的第一支架、固定于动力单元侧或者车体侧的另一方的第二支架、在轴向端部固定第一支架的轴状的内侧部件、对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和第二支架的筒部的内周面侧进行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所述缓冲部配置于第一支架与筒部沿着筒部的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缓冲部具备:厚壁部、从厚壁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面突出的多个突出部、以及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

Description

防振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止动件以及防振单元,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支架的耐久性的止动件以及防振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防振单元,其对发动机等动力单元侧与车体侧进行连结并抑制振动传递。作为这种防振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具备防振装置、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止动件,其中,所述防振装置是利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将轴状的内侧部件和筒状的外侧部件连结而成;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内侧部件的轴向端部;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筒部,该筒部围绕外侧部件的外周面并固定于外侧部件。此外,关于该防振单元,第一支架固定于动力单元,第二支架的固定面固定于车体侧。为了在由于向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输入载荷而使筒部相对于第一支架沿轴向相对移动时,对第一支架与筒部的碰撞进行缓冲,而在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配置有止动件的缓冲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170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就上述现有技术而言,在利用止动件进行缓冲时,例如当内侧部件相对于筒部沿着撬动方向进行相对位移而使得第一支架以固定面侧为中心进行旋转时,从筒部的轴向观察,越接近关于内侧部件与固定面对称的对称位置,则从第一支架朝向筒部的力的力矩就越大。于是,由该较大的力的力矩所引起的局部较大的冲击会经由缓冲部作用于第一支架和筒部,从而产生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支架的耐久性的止动件以及防振单元。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止动件,该止动件安装于防振单元并具备缓冲部,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为板状,其中,所述防振单元具备:固定于动力单元侧或者车体侧的一方的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动力单元侧或者所述车体侧的另一方的第二支架、在轴向端部固定所述第一支架的轴状的内侧部件、对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筒部的内周面侧进行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所述缓冲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筒部沿着所述筒部的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所述缓冲部具备:厚壁部、从所述厚壁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面突出的多个突出部、以及比所述厚壁部薄的薄壁部。
另外,本发明的防振单元,具备:第一支架,其固定于动力单元侧或者车体侧的一方;第二支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沿轴向对置的筒部、以及与所述动力单元侧或者所述车体侧的另一方连接固定的固定面;轴状的内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筒部的内周侧并在轴向端部固定所述第一支架;防振基体,其对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侧进行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以及板状的止动件,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所述止动件具备缓冲部,该缓冲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筒部沿着所述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所述缓冲部具备厚壁部、以及比所述厚壁部薄的薄壁部,从所述轴向观察,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筒部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所述内侧部件与所述固定面对称的对称位置的部位设置有所述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的止动件,将比多个突出部突出的厚壁部薄的薄壁部设置于缓冲部。因此,即使输入了使缓冲部夹持于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筒部之间的载荷,也不易在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夹持薄壁部,因此能够使得冲击不易作用于薄壁部的两侧的第一支架及筒部。通过在作用于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的冲击容易变大的部分设置薄壁部,从而能够利用薄壁部使得不易产生局部较大的冲击。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
根据第二方案的止动件,在第一方案的止动件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缓冲部的边缘与薄壁部之间设置厚壁部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得在利用模具进行止动件的成型时,橡胶状弹性体易于填充到与缓冲部的边缘、薄壁部对应的部位,从而提高止动件的成型性。
根据第三方案的止动件,在第二方案的止动件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沿着薄壁部的整周连续地设置有厚壁部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得在利用模具进行止动件的成型时,橡胶状弹性体易于填充到与薄壁部对应的部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止动件的成型性。
根据第四方案的防振单元,有时,当输入了使缓冲部夹持于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的载荷时,内侧部件会相对于筒部在撬动方向上进行相对位移,使得第一支架以固定面侧为中心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从筒部的轴向观察,在第一支架和筒部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内侧部件与固定面对称的对称位置的部位,从第一支架朝向筒部作用有最大的力的力矩。由于在该较大的力的力矩所作用的部位设置有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得伴随着局部较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作用于第一支架及筒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
根据第五方案的防振单元,在第四方案的防振单元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从筒部的轴向观察,在关于内侧部件与固定面对称的对称位置第一支架和筒部重叠。在该重叠部分,当发生第一支架以固定面侧为中心进行旋转这样的相对位移时,从第一支架朝向筒部的力的力矩为最大。但是,由于在该重叠部分设置有薄壁部,因此能够使得伴随着最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作用于第一支架及筒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
根据第六方案的防振单元,在第四方案的防振单元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缓冲部的比薄壁部更远离对称位置的部分上设置厚壁部。在远离局部地力的力矩增大的位置的部分(力的力矩比较小的部分),能够利用比较厚的厚壁部来充分地缓冲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的碰撞。由此,能够使得在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不易夹持薄壁部,因此使得冲击更加不易经由薄壁部作用于第一支架及筒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
根据第七方案的防振单元,在第四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的防振单元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动力单元侧固定第一支架,在车体侧固定第二支架的固定面。缓冲部的第一面面向第一支架,第一面的背面侧即缓冲部的第二面面向筒部。在第一面,薄壁部相对于厚壁部凹陷,在第二面,厚壁部和薄壁部呈同一平面状相连,而形成了薄壁部。由此,当在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夹持有缓冲部时,能够使得薄壁部不易与第一支架接触,且动力单元的振动不易经由第一支架向薄壁部传递。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薄壁部的耐久性。
根据第八方案的防振单元,在第七方案的防振单元发挥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缓冲部具备从厚壁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面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当由于载荷的输入而在第一支架与筒部之间夹持缓冲部时,首先突出部进行压缩变形,在多个突出部之间的厚壁部进行了压缩变形之后,如果输入载荷较大则在它们之间夹持薄壁部。因此,能够使得冲击更加不易经由薄壁部作用于第一支架及筒部,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振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防振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3是防振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4A是沿图2及图3的IVa-IVa线的防振单元的剖视图。
图4B是载荷输入时的防振单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振单元;10-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21-筒部;22a-固定面;31-内侧部件;33-防振基体;40、50-止动件;43、53-缓冲部;44、54-厚壁部;45、55-突出部;46、56-薄壁部;S1、S2-对称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及图4A对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振单元1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振单元1的立体图。图4A是沿图2及图3的IVa-IVa线的防振单元1的剖视图。此外,在图4A及图4B中仅示出了第一支架10中的切断部端面。各图中的箭头U、箭头D、箭头L、箭头R、箭头F、箭头B分别表示防振单元1的上方向、下方向、左方向、右方向、前方向、后方向。此外,该防振单元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与搭载防振单元1的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未必一致。
如图1所示,防振单元1是对发动机等动力单元(未图示)和车体(未图示)进行连结并抑制振动传递的发动机支座。防振单元1具备:固定于动力单元侧的第一支架10;固定于车体侧的第二支架20;对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进行连结的防振装置30;以及在第一支架10与第二支架20之间配置的止动件40、50。
第一支架10是夹持防振装置30的大致呈U字状的铝合金制的部件。第一支架10具备:内壁面13、14彼此相向的左右一对的侧部11、12;将一对侧部11、12的前方侧连结的连结部15。在第一支架10贯通形成有多个螺栓孔16。在该螺栓孔16中插通螺栓(未图示)从而将第一支架10紧固固定于动力单元侧。
第一支架10的形状、螺栓孔16的位置可根据动力单元的形状、重心位置等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15设置有3个螺栓孔16,并在从侧部11向右侧(与连结部15为相反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1个螺栓孔16。另外,侧部11的内壁面13的形状与侧部12的内壁面14的形状不同。
第二支架20是铝合金制的部件。第二支架20具备:大致呈圆筒状的筒部21;在筒部21的周向的一部分配置的固定部22。筒部21配置于内壁面13、14之间。关于筒部21,内壁面13侧的轴向的端面23与内壁面14侧的轴向的端面24的形状不同。尤其是,与内壁面13沿轴向对置的部分(上侧)的端面23的形状、和与内壁面14沿轴向对置的部分(上侧)的端面24的形状不同。
固定部22配置于筒部21的下部,并且设置为从下端分别向左右方向突出。在该突出的两端部,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螺栓孔25。在该螺栓孔25中插通螺栓从而将固定部22紧固固定于车体侧。此时,与车体侧相接的面是固定面22a。
如图1及图4A所示,防振装置30是圆筒状的衬套。防振装置30具备:圆筒状的内侧部件31;在内侧部件31的外周侧隔开距离呈同轴状配置的圆筒状的外侧部件32;对内侧部件31的外周面与外侧部件32的内周面进行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33。
内侧部件31是由钢铁材料、铝合金等刚性材料构成的部件。在以第一支架10的侧部11、12将内侧部件31沿轴向夹持的状态下,向内侧部件31的内周侧和第一支架10的贯通孔18中插入螺栓2,并将螺母4紧固于螺栓2,从而将内侧部件31的轴向端部分别固定于侧部11、12。此外,并不限于使用螺栓2及螺母4将内侧部件31连接固定于第一支架10的情况,也可以使用铆钉等轴状部件将内侧部件31安装于第一支架10。
外侧部件32是由钢铁材料、铝合金等刚性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外侧部件32的轴向(左右方向)尺寸小于内侧部件31的轴向尺寸。外侧部件32被压入第二支架20的筒部21且外周面固定于筒部21的内周面。外侧部件32的轴向尺寸小于筒部21的轴向尺寸。因此,在将外侧部件32固定于筒部21的状态下,外侧部件32的轴向的端面34、35较之于筒部21的端面23、24位于轴向的内侧。
接下来,参照图2及图3对止动件40、50进行说明。图2是防振单元1的右侧视图。图3是防振单元1的左侧视图。此外,图2省略了第一支架10的图示,并以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3的外廓线。图3省略了第一支架10的图示,并以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4的外廓线。
如图2及图3所示,止动件40、50是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板状的部件。止动件40配置在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3与第二支架20的端面23之间。止动件50配置在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4与第二支架20的端面24之间。
止动件40、50具备:环状的安装部41、51,其在中央设置有沿板厚方向(左右方向)贯通的安装孔42、52;以及缓冲部43、53,其与安装部41、51相连。通过使内侧部件31与安装部41、51的安装孔42、52嵌合,从而将止动件40、50安装于内侧部件31。
缓冲部43、53与环状的安装部41、51的周缘的一部分相连,是在径向即伸长方向A上延伸设置的板状的部位。缓冲部43配置在内壁面13与端面23沿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缓冲部43的板厚方向的两面中的第一面43a(参照图4A、图4B)面向内壁面13,且第二面43b(参照图4A、图4B)面向端面23。
缓冲部53配置在内壁面14与端面24沿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缓冲部53的板厚方向的两面中的第一面53a(参照图4A、图4B)面向内壁面14,且第二面53b(参照图4A、图4B)面向端面24。
缓冲部43、53具备:板状的厚壁部44、54;从厚壁部44、54的第一面43a、53a及第二面43b、53b分别突出的多个突出部45、55;以及比厚壁部44、54薄的膜状的薄壁部46、56。
突出部45、55是朝向伸长方向A呈直线状配置的部位且在其全长上连续。突出部45、55从厚壁部44、54的第一面43a、53a及第二面43b、53b呈大致三角形状突出。突出部45、55在第一面43a、53a和第二面43b、53b交错地配置。
薄壁部46、56是厚度为1mm左右的膜状的部位。薄壁部46、56形成为在第一面43a、53a相对于厚壁部44、54凹陷,并在第二面43b、53b与厚壁部44、54呈同一平面状相连。
在缓冲部43、53的边缘与薄壁部46、56之间设置有作为厚壁部44、54一部分的肋部47、57。包含该肋部47、57的厚壁部44、54的一部分沿着薄壁部46、56的整周连续地设置。由此,当利用模具(未图示)来形成止动件40、50时,易于向对应于缓冲部43、53的边缘(肋部47、57)、厚度为1mm左右的薄壁部46、56的部位填充橡胶状弹性体。另外,能够利用肋部47、57来防止厚度为1mm左右的薄壁部46、56向下方倾倒。
薄壁部46沿着面对板厚方向(筒部21的轴向)的第二支架20的端面23的外廓形状形成。薄壁部46具备:较之于端面23位于径向内侧的内缘46a;较之于端面23位于径向外侧的外缘46b。外缘46b的长度为内缘46a的长度的大约2倍。
薄壁部56沿着面对板厚方向的第二支架20的端面24的外廓形状形成。薄壁部56具备:较之于端面24位于径向内侧的内缘56a;较之于端面24位于径向外侧的外缘56b。外缘56b的长度为内缘56a的长度的大约3倍。
从板厚方向观察(从筒部21的轴向观察),在内壁面13和端面23重叠的(对置的)部分,且在最接近关于内侧部件31与固定面22a对称的对称位置S1的部位设置有薄壁部46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内壁面14和端面24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内侧部件31与固定面22a对称的对称位置S2的部位设置有薄壁部56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对称位置S1、S2是指:从板厚方向观察,由与通过固定面22a的中央即连接点22b、内侧部件31的轴心C的直线平行地使固定面22a移动时的固定面22a的两端缘的轨迹22c、22d与端面23、24的内周缘23a、24a及外周缘23b、24b所包围的范围。
进一步地,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内壁面13和端面23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轴心C与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3的部位设置有薄壁部46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内壁面14和端面24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轴心C与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4的部位设置有薄壁部56的至少一部分。该对称线段S3、S4是指:从板厚方向观察,通过轴心C和连接点22b的直线中的处于端面23、24的内周缘23a、24a与外周缘23b、24b之间的线段。
此外,所谓最接近对称位置S1、S2或对称线段S3、S4的部位,从板厚方向观察,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在对称位置S1、S2或对称线段S3、S4重叠时包含其重叠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板厚方向观察,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在对称位置S1、S2及对称线段S3、S4重叠。并且,在该对称位置S1、S2及对称线段S3、S4重叠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
厚壁部44、54在缓冲部43、53的比薄壁部46、56更远离对称线段S3、S4(对称位置S1、S2)的部分上设置。此外也可以是,厚壁部44、54的一部分包含于对称线段S3、S4或对称位置S1、S2。
在此,内壁面13、14的形状和端面23、24的形状可根据固定于第一支架10的动力单元的形状、重心位置、第一支架10在动力单元侧的固定方式等来进行设定。具体而言,是根据当第一支架10相对于在车体固定的第二支架20而沿着筒部21的轴向相对移动时将会从内壁面13、14向端面23、24作用的冲击的大小、冲击的作用方式来设定内壁面13、14的形状和端面23、24的形状。
由于在从具有内壁面13的侧部11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具有螺栓孔16,因此从内壁面13向端面23的载荷的作用方式、与从内壁面14向端面24的载荷的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内壁面13和内壁面14的形状不同,且端面23和端面24的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从板厚方向观察,与内壁面13和端面23重叠的部分相比,以使内壁面14与端面24重叠到更接近固定部22的一侧的方式,向固定部22侧延伸地形成了内壁面14的一部分。另外,从板厚方向观察,以端面23和内壁面13重叠的部分中的周向的中央侧在A方向上扩展的方式,端面23相对于端面24在A方向上突出。
设置有突出部45的厚壁部44的形状根据内壁面13及端面23的形状、从内壁面13向端面23的载荷的作用方式进行设定。另外,设置有突出部55的厚壁部54的形状根据内壁面14及端面24的形状、从内壁面14向端面24的载荷的作用方式进行设定。尤其是从板厚方向观察,以在内壁面13和端面23之间夹持的部分的突出部45的面积、与在内壁面14和端面24之间夹持的部分的突出部55的面积大致相同的方式进行了设定。
薄壁部46、56在满足用于设置这样的厚壁部44、54和突出部45、55的条件且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没有配置厚壁部44、54的部位设置。因此,薄壁部46和薄壁部56的形状不同。
接下来,一并参照图2及图3、图4A及图4B,对向防振单元1输入了载荷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图4A为没有输入载荷时的防振单元1的剖视图。图4B为载荷输入时的防振单元1的剖视图。
对于从图4A所示的没有输入载荷的状态起而输入了使第一支架10相对于第二支架20沿着左右方向(筒部21的轴向)相对移动的载荷的情况进行说明。以下将这种载荷称为输入载荷来进行说明。
如图4B所示,当输入载荷较大时,则止动件40、50的缓冲部43、53会与端面23、24接触,缓冲部43、53和端面23、24相互承受载荷。如果输入载荷更大,则内壁面13、14与缓冲部43、53接触,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夹持缓冲部43、53,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经由缓冲部43、53而相互承受载荷。
固定于车体侧的固定面22a位于筒部21的周向的一部分,载荷从第一支架10向位于筒部21内周侧的内侧部件31输入。因此,内侧部件31会由于右方向的输入载荷而向第一支架10以连接点22b(固定面22a侧)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移动方向M相对于筒部21沿着撬动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内侧部件31也会由于左方向的输入载荷而同样地相对于筒部21沿着撬动方向进行相对位移,而使得第一支架10以连接点22b为中心进行旋转。此外,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与固定面22a垂直的剖面中,通过筒部21的轴向的中心点并与固定面22a垂直的垂线、和固定面22a的交点是连接点22b。
如果这样沿着撬动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则会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从筒部21的轴向观察,在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3、14与筒部21的端面23、24重叠的部分,越接近关于内侧部件31的轴心C与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3、S4,从内壁面13、14朝向端面23、24的力的力矩就越大。在此,当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夹持缓冲部43、53,而由局部较大的力的力矩所引起的局部较大的冲击作用于缓冲部43、53时,则缓冲部43、53的耐久性容易降低。
另外,如果局部较大的冲击经由缓冲部43、53作用于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则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的耐久性容易降低。尤其是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由比较软的铝合金制成,因此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的耐久性会由于局部较大的冲击而容易降低。此外,当冲击从第一支架10侧作用于筒部21时,会产生筒部21相对于固定面22a沿轴向倾倒的应力,因此尤其是第二支架20的耐久性容易降低。
在缓冲部43、53设置有相互地比较而言较厚的厚壁部44、54和较薄的薄壁部46、56。因此,当由于输入载荷而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夹持缓冲部43、53时,能够使得不易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夹持薄壁部46、56。因此,能够使得冲击不易作用于薄壁部46、56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架10及筒部21。
进一步地,突出部45、55分别从厚壁部44、54的第一面43a、53a及第二面43b、53b突出。因此,当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夹持缓冲部43、53时,首先突出部45、55进行压缩变形,在未设置多个突出部45、55的部分的厚壁部44、54进行了压缩变形之后,如果输入载荷较大,则薄壁部46、56被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所夹持。因此,能够使得冲击更加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第一支架10及筒部21。
从筒部21的轴向观察,在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内侧部件31与固定面22a对称的对称位置S1、S2的部位(力的力矩容易变大的部位)设置有这种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其结果是,能够使得伴随着局部较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第一支架10、筒部21。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缓冲部43、53的耐久性提高。
尤其是在力的力矩更大的、最接近相关对轴心C与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3、S4的部位设置有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其结果是,能够使得伴随着更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第一支架10、筒部21。
此外,从筒部21的轴向观察,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重叠的位置包含力的力矩最大的对称线段S3、S4。在该对称线段S3、S4重叠的位置设置有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得伴随着最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第一支架10、筒部21。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缓冲部43、53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从内壁面13、14朝向端面23、24的力的力矩在其间夹持薄壁部46、56的部分随着朝向筒部21的径向外侧而增大。薄壁部46、56的外缘46b、56b的长度比内缘46a、56a的长度大,因此能够使得与内缘46a、56a相比在外缘46b、56b侧(径向外侧),冲击更加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内壁面13、14及端面23、24。由此,不易作用力的力矩变大的部分的冲击,因此能够使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缓冲部43、53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外缘46b、56b的长度相对于内缘46a、56a的长度的倍率越大,与内缘46a、56a相比在外缘46b、56b侧就越不易作用冲击。薄壁部46的外缘46b为内缘46a的大约2倍,相对于此,薄壁部56的外缘56b则为内缘56a的大约3倍。由此,能够使得与具有薄壁部46的止动件40相比,具有薄壁部56的止动件50更加不易作用由较大的力的力矩引起的冲击。
薄壁部46、56沿着面对板厚方向的第二支架20的端面23、24的外廓形状形成。因此,能够使得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更加不易夹持薄壁部46、56。
另外,由于薄壁部46、56沿着面对板厚方向的端面23、24的外廓形状形成,因此能够在薄壁部46、56与端面23、24接触时从端面23、24向薄壁部46、56的大致整体输入载荷。另一方面,从板厚方向观察,薄壁部46、56中的仅内侧部件31的周向的一部分与内壁面13、14重叠,因此当薄壁部46、56与内壁面13、14接触时,从内壁面13、14向薄壁部46、56的一部分输入载荷。由此,存在薄壁部46、56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薄壁部46、56形成为在第一面43a、53a相对于厚壁部44、54凹陷并在第二面43b、53b与厚壁部44、54呈同一平面状相连。由此,能够使内壁面13、14不易与薄壁部46、56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这些接触而使薄壁部46、56的耐久性降低。进一步地,能够利用肋部47、57使内壁面13、14更加不易与薄壁部46、56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这些接触而导致的薄壁部46、56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通过使对动力单元侧进行了固定的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3、14不易与薄壁部46、56接触,从而能够使动力单元的振动不易经由第一支架10向薄壁部46、56传递。因此,能够确保薄壁部46、56的耐久性。
厚壁部44、54在缓冲部43、53的比薄壁部46、56更远离对称线段S3、S4的部分上设置。由此,能够在力的力矩比较小的部分利用比较厚的厚壁部44、54来充分地缓冲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的碰撞。因此,使得薄壁部46、56更加不易在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被夹持,从而使得由较大的力的力矩所引起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内壁面13、14及端面23、24。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容易推测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防振装置30、止动件40、50的各部分的形状、各部分的尺寸、材料均为例示,当然可以采用各种的形状、尺寸、材料。
例如可以使内侧部件31形成为圆柱状等轴状。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支架10固定于车体侧,并将第二支架20固定于动力单元侧。可以对多个突出部45、55的形状、配置等进行变更,也可以省略突出部45、55。
可以省略防振装置30的外侧部件32,并利用防振基体33对筒部21的内周面和内侧部件31的外周面进行连结。另外,可以是外侧部件32的端面34、35和筒部21的端面23、24位于同一面上。此时,优选地,在第一支架10的内壁面13、14和端面34、35对置的部分也设置缓冲部43、53,并在该对置部分的最接近对称线段S3、S4的部位设置薄壁部46、56。
在上述方式中,对于将止动件40、50的安装部41、51的安装孔42、52嵌合于内侧部件3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如果将止动件40、50的缓冲部43、53配置于内壁面13、14与端面23、24之间,则对于止动件40、50的安装方法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省略安装部41、51,并将缓冲部43、53的边缘在筒部21的外周侧进行连接而形成止动件,使该止动件覆盖筒部21。
在上述方式中,是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关于内侧部件31的轴心C与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3、S4,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重叠,并在该重叠部分(对称线段S3、S4)设置有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板厚方向观察,在关于内侧部件31与固定面22a对称的对称位置S1、S2即规定的范围,使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重叠,并在该重叠部分设置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并不限于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在对称线段S3、S4或对称位置S1、S2重叠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内壁面13、14和端面23、24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对称线段S3、S4或对称位置S1、S2的部位设置薄壁部46、56的至少一部分即可。由此能够使得从内壁面13、14朝向端面23、24的力的力矩最大的部分的冲击不易经由薄壁部46、56作用于内壁面13、14及端面23、24。
另外,并不限于在伴随着较大的力的力矩而产生的冲击所作用的部分设置薄壁部46、56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根据动力单元的重心位置、第一支架10在动力单元上的固定位置等,在容易作用从内壁面13、14朝向端面23、24的较大的冲击的部分设置薄壁部46、56。
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在第一面43a、53a,薄壁部46、56相对于厚壁部44、54凹陷,在第二面43b、53b,厚壁部44、54和薄壁部46、56呈同一平面状相连,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以如下方式来形成薄壁部46、56,即:在第一面43a、53a,厚壁部44、54和薄壁部46、56呈同一平面状相连,在第二面43b、53b,薄壁部46、56相对于厚壁部44、54凹陷。在该情况下,当内侧部件31相对于筒部21在撬动方向上进行相对位移时,固定于内侧部件31的止动件40、50的薄壁部46、56不易与筒部21的端面23、24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与端面23、24接触而导致的薄壁部46、56的耐久性降低。另外,也可以在第一面43a、53a及第二面43b、53b的两面,使薄壁部46、56相对于厚壁部44、54凹陷。
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是对固定面22a处于筒部21的周向的一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筒部21的周向的多处设置固定面。也可以是,在相关于轴心C而与多个固定面的各连接点22b对称的对称线段S3、S4重叠的位置分别设置薄壁部46、56。另外,当在筒部21的半周以内的多处设置固定面时,可以将该多个固定面视为一个固定面,并将在周向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端缘的中央作为连接点22b。
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是对包含肋部47、57的厚壁部44、54的一部分沿着薄壁部46、56的整周连续地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充分地确保薄壁部46、56的成型性、强度,则也可以将肋部47、57在薄壁部46、56的周围间断地设置,或者省略肋部47、57。

Claims (5)

1.一种防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支架,其固定于动力单元侧或者车体侧的一方;
第二支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沿轴向对置的筒部、以及与所述动力单元侧或者所述车体侧的另一方连接固定的固定面;
轴状的内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筒部的内周侧并在轴向端部固定所述第一支架;
防振基体,其对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侧进行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以及
板状的止动件,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所述止动件具备缓冲部,该缓冲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筒部沿着所述轴向对置的部分之间,
所述缓冲部具备厚壁部、以及比所述厚壁部薄的薄壁部,
从所述轴向观察,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筒部重叠的部分中,在最接近关于所述内侧部件与所述固定面对称的对称位置的部位设置有所述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止动件具备供所述内侧部件嵌合的环状的安装部,所述缓冲部从所述安装部的周缘的一部分向径向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观察,在所述对称位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筒部重叠,并在该重叠的部分设置有所述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在所述缓冲部的比所述薄壁部更远离所述对称位置的部分上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动力单元侧,
所述固定面固定于所述车体侧,
所述缓冲部具备:面向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面、以及在所述第一面的背面侧并面向所述筒部的第二面,
所述薄壁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厚壁部凹陷,在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厚壁部呈同一平面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具备从所述厚壁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面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CN201910693889.9A 2018-08-31 2019-07-30 防振单元 Active CN110873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2432 2018-08-31
JP2018162432A JP7154067B2 (ja) 2018-08-31 2018-08-31 ストッパ及び防振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3139A CN110873139A (zh) 2020-03-10
CN110873139B true CN110873139B (zh) 2022-01-11

Family

ID=69639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3889.9A Active CN110873139B (zh) 2018-08-31 2019-07-30 防振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72315A1 (zh)
JP (1) JP7154067B2 (zh)
CN (1) CN1108731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63018A1 (en) 2012-10-19 2014-04-24 Agility Fuel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unting a fuel system
FR3068649B1 (fr) * 2017-07-10 2021-11-26 Renault Sas Dispositif monobloc de support d'un groupe motopropulseur integrant un palier relais
US11440399B2 (en) 2019-03-22 2022-09-13 Agility Fuel Systems Llc Fuel system mountable to a vehicle frame
MX2021011312A (es) * 2019-03-22 2022-01-06 Agility Fuel Systems Llc Sistema de combustible montable en un riel del bastidor del vehículo.
US20200347992A1 (en) 2019-05-02 2020-11-05 Agility Fuel Systems Llc Polymeric liner based gas cylinder with reduced permeabilit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696A (zh) * 2004-08-31 2006-03-08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架
CN1754051A (zh) * 2004-12-24 2006-03-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组件、以及、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车体侧托架
JP2006177544A (ja) * 2004-08-31 2006-07-06 Tokai Rubber Ind Ltd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N103158520A (zh) * 2011-12-09 2013-06-19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203543629U (zh) * 2013-11-08 2014-04-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支架
US20140367547A1 (en) * 2013-06-17 2014-12-18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Engine mount and power unit vibration damping support structure
JP6160704B2 (ja) * 2013-10-24 2017-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部を備える車両
US20180135724A1 (en) * 2016-11-17 2018-05-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Antivibr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2241U (zh) * 1985-08-12 1987-02-26
JPH04123818U (ja) * 1991-04-24 1992-11-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Ff車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のサイドストツパゴム
JP4300482B2 (ja) * 2004-02-17 2009-07-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筒型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58690B2 (ja) * 2007-08-31 2012-06-20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用筒状部材及び防振装置
JP5436054B2 (ja) * 2009-06-0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緩衝弾性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696A (zh) * 2004-08-31 2006-03-08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架
JP2006177544A (ja) * 2004-08-31 2006-07-06 Tokai Rubber Ind Ltd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N1754051A (zh) * 2004-12-24 2006-03-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组件、以及、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车体侧托架
CN103158520A (zh) * 2011-12-09 2013-06-19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US20140367547A1 (en) * 2013-06-17 2014-12-18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Engine mount and power unit vibration damping support structure
JP6160704B2 (ja) * 2013-10-24 2017-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部を備える車両
CN203543629U (zh) * 2013-11-08 2014-04-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支架
US20180135724A1 (en) * 2016-11-17 2018-05-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08071738A (zh) * 2016-11-17 2018-05-2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4126A (ja) 2020-03-05
US20200072315A1 (en) 2020-03-05
CN110873139A (zh) 2020-03-10
JP7154067B2 (ja) 202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3139B (zh) 防振单元
JP5085107B2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WO2015012072A1 (ja) 防振装置
JP5209339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270502B2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WO2014141929A1 (ja) 防振装置
CN111448403B (zh) 筒形防振装置
US20120049426A1 (en) Vibration-proof apparatus
JP2009108912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及び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構成部材の組合せ構造体
JP3627406B2 (ja) 筒形防振支持体
JP2009030769A (ja) 防振連結ロッド
JP5916502B2 (ja) 防振支持構造体
JP2020082789A (ja) 車載部品の支持構造
CN111433484B (zh) 电动汽车用防振装置的配设结构
JPH1038026A (ja) 振動体の支持構造
JPH0658356A (ja)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CN108215756B (zh) 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
JPH1163106A (ja) 防振支持体
JP2010270873A (ja) 防振装置
JP3716632B2 (ja) 筒形防振マウント
KR100802773B1 (ko) 차량의 엔진 마운팅 장치
JP2023135328A (ja) 筒形防振装置
JPH10339342A (ja) 防振装置
JP4252466B2 (ja) ストッパ付防振装置
JP2023170298A (ja)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