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4770B -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4770B
CN110854770B CN201910683153.3A CN201910683153A CN110854770B CN 110854770 B CN110854770 B CN 110854770B CN 201910683153 A CN201910683153 A CN 201910683153A CN 110854770 B CN110854770 B CN 1108547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terminal
clamp portion
clamp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831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54770A (zh
Inventor
高井悦朗
大木隆史
野垣崇央
藤田直
堤洸贵
冈本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54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4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54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4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8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3/16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support for line-connecting terminals within the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恰当进行供电的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线束(WH)的电气连接箱(100)所应用的供电端子结构(1)的特征在于,具备:供电端子(2),其被增压器电缆(200)的夹具部(201)夹持而导通;以及支承壁部(4),在供电端子(2)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该支承壁部(4)抵接在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侧面(202b)侧,使该夹具部(201)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201)。根据该结构,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以及线束(WH)能够恰当地进行供电。

Description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线束等所应用的现有的供电端子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增压器电缆保持结构,该增压器电缆保持结构具有成为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的部分的夹持连接部。该夹持连接部具备救援端子部以及树脂制端子支承部。救援端子部在绝缘树脂制的结构主体部呈板状突出设置。树脂制端子支承部以表面与该救援端子部重合的方式在结构主体部呈板状突出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25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增压器电缆保持结构,例如,期待一种结构,其即使在救援端子部的附近存在干涉物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将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与救援端子部连接并供电。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恰当进行供电的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供电端子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另外,基于上述供电端子结构,能够设置成:具备抵接壁部,在将所述夹具部支承在所述支承壁部的状态下,所述抵接壁部抵接在该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面侧,对该夹具部进行定位。
此外,基于上述供电端子结构,能够设置成:具备夹持壁部,所述夹持壁部与所述供电端子一同被所述夹具部夹持,所述夹持壁部具有供所述夹具部的爪部卡定的卡定肋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电气连接箱的特征在于,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容纳电子部件;以及供电端子结构,所述供电端子结构被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所述供电端子结构具备: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以及电气连接箱,所述电气连接箱具备在内部容纳与所述布线材料电连接的电子部件的框体及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供电端子结构,所述供电端子结构具备: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中,在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支承壁部抵接在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根据该结构,在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中,能够利用该支承壁部使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由此,在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中,例如即使在夹具部无法从铅垂方向的上侧连接供电端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夹具部以倾斜的姿势支承于供电端子。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能够确保供电端子与夹具部的恰当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恰当地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的概要结构的部分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的概要结构的部分立体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中的供电端子结构的概要结构的部分立体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中的供电端子结构的概要结构的部分立体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中的供电端子结构的概要结构的部分侧视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中的供电端子结构的卡定肋部与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的位置关系的部分立体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连接箱中的供电端子结构的卡定肋部与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的位置关系的部分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供电端子结构
2:供电端子
2a:倾斜面
3:夹持壁部
3a:倾斜面
4:支承壁部
4a:支承面
5:抵接壁部
5a:定位面
31、31a、31b、31c:卡定肋部
100:电气连接箱
101:电子部件
102:框体
200:增压器电缆
201:夹具部
202a:爪部
202c:前端面
202b:侧面
W:布线材料
WH: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另外,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此外,以下说明的图1用双点划线省略地示出电子部件的一部分、布线材料、顶盖、底盖,其他图中省略了电子部件、布线材料、顶盖、底盖的图示本身。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彼此交叉的第1方向、第2方向以及第3方向中,将第1方向称为“高度方向X”,将第2方向称为“第1宽度方向Y”,将第3方向称为“第2宽度方向Z”。在此,高度方向X、第1宽度方向Y与第2宽度方向Z彼此正交(交叉)。典型而言,在线束搭载在车辆而该车辆位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高度方向X沿着铅垂方向,第1宽度方向Y、第2宽度方向Z沿着水平方向。高度方向X典型而言相当于构成框体的框架、顶盖、以及底盖的层叠方向。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另外说明,都作为各部互相组装且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线束搭载于车辆并且该车辆位于水平面的状态的方向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图2示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端子结构1应用于汽车等车辆所搭载的电气连接箱100,在从车外的电力供给源对车辆的电池充电时使用。此处,车外的电力供给源例如是指作为救援车的其他车辆的电源、充电器、发电机等。电气连接箱100是搭载于车辆,且组装在线束WH的装置。线束WH例如是这样的部件:为了车辆所搭载的各设备间的连接,使电源供给、信号通信所使用的多条布线材料W成捆而制成集合部件,通过连接器等将多条布线材料W与各设备连接。线束WH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W以及与布线材料W电连接的电气连接箱100。布线材料W例如由金属棒、电线、电线束等构成。金属棒例如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将具有导电性的棒状部件的外侧覆盖而成的部件。电线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将由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裸线形成的导体部(芯线)的外侧覆盖而成的部件。电线束是将该电线束合而成的部件。线束WH将多条布线材料W束合汇集,并且经由在束合的布线材料W的末端设置的连接器等与电气连接箱100电连接。线束WH除此以外还可以包含索环、保护器、外包装材料、固定件等。
电气连接箱100将连接器、保险丝、继电器、电容、分支部、IPS(Intelligent PowerSwitch,智能电源开关)、电子控制单元等电装件汇集容纳在内部。电气连接箱100例如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车辆室内。电气连接箱100经由布线材料W等连接在电池等电源以及车辆内所搭载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电气连接箱100对车辆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分配由电源供给的电力。电气连接箱100有时也称为接线盒、保险丝盒、继电器盒等,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统称为电气连接箱。以下,参照各图详细说明电气连接箱100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图2所示,电气连接箱100具备各种电子部件101以及框体102。电气连接箱100中,电子部件101被容纳在框体102内,该电子部件101电连接有布线材料W。
电子部件101是发挥各种功能的元件。电子部件101例如为连接器、保险丝、继电器、电容、分支部、IPS、电子控制单元等。
框体102在内部容纳各种电子部件101。框体102例如包含框架103、顶盖104以及底盖105等。框架103、顶盖104以及底盖10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框架103被形成为在沿着高度方向X对置的2面具有开口的筒框状。顶盖104是将框架103的高度方向X的一方的开口封闭的罩状(盖状)的部件。底盖105是将框架103的高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开口封闭的皿状(托盘状)的部件。框体102中,框架103、顶盖104以及底盖105沿高度方向X层叠而互相组装。框体102中,顶盖104被组装在框架103的高度方向X的一侧,底盖105被组装在框架103的高度方向X的另一侧。根据该结构,框体102中,框架103、顶盖104以及底盖105被组合而整体形成为中空箱状。框体102中,由框架103、顶盖104以及底盖105划分的内部的空间部构成容纳空间部106。
电气连接箱100中,在形成在容纳空间部106内的部件搭载部107搭载有电子部件101。部件搭载部107可以与框架103一体形成。另外,部件搭载部107也可以与框架103分体地形成并构成卡定在框架103的所谓块体。部件搭载部107组装有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汇流条等各种电路体。该汇流条等各种电路体将部件搭载部107所搭载的各电子部件101电连接而构成电路的一部分,并且与布线在容纳空间部106内的布线材料W电连接。布线材料W例如经由被形成在框架103与底盖105的配合面等的插通口108而配置在容纳空间部106内。电子部件101和布线材料W在被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而被搭载的状态下,经由上述电路体、端子等而彼此电连接,构成要求的电路。
进而,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连接箱100具备容纳在框体102的内部的供电端子结构1,由此实现能够经由该供电端子结构1对车辆适当供电的结构。
具体而言,供电端子结构1具备供电端子2、夹持壁部3、支承壁部4、抵接壁部5以及转动盖6。供电端子2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而与上述的部件搭载部107分体地形成,且被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夹持壁部3、支承壁部4、抵接壁部5利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与上述的部件搭载部107一体地形成。转动盖6利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与上述的部件搭载部107分体地形成,且被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
供电端子2是被增压器电缆200的夹具部201夹持而导通的部件。供电端子2典型为构成所谓救援端子的部件,该救援端子在从车外的电力供给源对车辆的电池充电时使用。供电端子2经由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的汇流条等各种电路体、布线材料W而与车辆的电池电连接。
此处,与供电端子2电连接的夹具部201是设置在增压器电缆200的末端的电气连接部。夹具部201包含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而形成的一对夹持部件202(也参照图6、图7等)。一对夹持部件202在彼此对置的面(夹持供电端子2的夹持面)形成有多个爪部(齿部)202a(也参照图6、图7等)。此处,爪部202a形成在各夹持部件202的延伸方向的侧面202b的端部。换言之,侧面202b为各夹持部件202中形成有爪部202a的壁面。各夹持部件202中,形成有爪部202a的侧面202b彼此对置而成对地设置。而且,各夹持部件202分别形成为各侧面202b与延伸方向的前端面202c大致正交。各夹持部件202的该各侧面202b构成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侧面。各夹持部件202的该各前端面202c构成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面。而且,夹具部201利用该一对夹持部件202将连接对象物即供电端子2夹入从而进行夹持。夹具部201在利用一对夹持部件202夹持供电端子2的状态下,多个爪部(齿部)202a中的几个与供电端子2抵接,在与该供电端子2之间形成电触点部位。增压器电缆200的与夹具部201相反侧的端部与上述电力供给源连接。由此,增压器电缆200经由夹具部201将供电端子2与电力供给源电连接而导通。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端子2被形成为板状,以板厚方向沿着第2宽度方向Z的方式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供电端子2设置成从部件搭载部107向高度方向X的一方侧(顶盖104所在位置侧)突出而露出。供电端子2的从部件搭载部107露出的部分被形成为多边形状。更详细而言,供电端子2中,在从部件搭载部107露出的部分,在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2a。倾斜面2a相对于高度方向X(铅垂方向)和第1宽度方向Y(水平方向)倾斜。倾斜面2a倾斜成:沿着高度方向X的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突出量随着向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去而逐渐变小。供电端子2的该露出的部分被夹具部201夹持而导通。
夹持壁部3与供电端子2一同被夹具部201夹持。夹持壁部3形成为板状,以板厚方向沿着第2宽度方向Z的方式与部件搭载部107一体形成。夹持壁部3设置成从部件搭载部107向高度方向X的一方侧(顶盖104所在位置侧)突出。夹持壁部3形成在第2宽度方向Z上与供电端子2邻接的位置。夹持壁部3设置成与供电端子2的第2宽度方向Z的一方侧的面沿着该第2宽度方向Z对置而层叠。夹持壁部3的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部分被形成为与供电端子2大致相同形状的多边形状,或者被形成为稍大于供电端子2的多边形状。更详细而言,对于夹持壁部3和供电端子2,在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部分,在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3a。倾斜面3a与上述的倾斜面2a向大致相同方向倾斜。即,倾斜面3a相对于高度方向X(铅垂方向)和第1宽度方向Y(水平方向)倾斜。倾斜面3a倾斜成:沿着高度方向X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突出量随着向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去而逐渐变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壁部3具有卡定肋部31(也参照图6、图7等)。卡定肋部31为夹持壁部3处供夹具部201的爪部202a卡定的部分。卡定肋部31在夹持壁部3上设置有多个。卡定肋部31在第2宽度方向Z上形成在夹持壁部3的与供电端子2侧相反侧的面。卡定肋部31从夹持壁部3的与供电端子2侧相反侧的面沿着第2宽度方向Z突出而形成为突状。此处,卡定肋部31设置有卡定肋部31a、卡定肋部31b以及卡定肋部31c合计3个。卡定肋部31a在夹持壁部3的倾斜面3a侧的边缘沿着该倾斜面3a形成为直线状。卡定肋部31b和卡定肋部31c沿着高度方向X(铅垂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卡定肋部31b在夹持壁部3位于第1宽度方向Y的大致中央。卡定肋部31c在夹持壁部3位于第1宽度方向Y的与倾斜面3a侧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卡定肋部31b和卡定肋部31c形成为:在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肋间距P(参照图2)成为各爪部202a不会越过卡定肋部31b、31c的间距。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分说明卡定肋部31a、卡定肋部31b以及卡定肋部31c的情况下,有时仅称为“卡定肋部31”。
在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支承壁部4抵接在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侧面202b侧,使该夹具部201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201。此处,支承壁部4使该夹具部201相对于部件搭载部107的部件搭载面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201。在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线束WH搭载在车辆并且该车辆位于水平面的状态下,该部件搭载部107的部件搭载面为沿着水平方向的面。支承壁部4以从部件搭载部107向高度方向X的一方侧(顶盖104所在位置侧)突出的方式,与部件搭载部107一体形成。支承壁部4具有与夹具部201的侧面202b抵接并进行支承的支承面4a,且该支承壁部4形成为支承面4a呈倾斜面的三角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壁部4沿着第2宽度方向Z隔开间隔而设置一对。一方的支承壁部4在夹持壁部3的与供电端子2邻接侧的面与该夹持壁部3一体形成。该一方的支承壁部4形成为在夹持壁部3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与倾斜面3a连续。另一方的支承壁部4在第2宽度方向Z上与夹持壁部3隔开间隔而形成,与立起设置在部件搭载部107上的补强壁部4b一体形成。一对支承壁部4形成为一方的支承壁部4稍小于另一方的支承壁部4。而且,沿着第2宽度方向Z观察(以下有时称为“第2宽度方向视图”),各支承壁部4的各支承面4a被形成在基本一致的位置(参照图5)。各支承面4a相对于高度方向X(铅垂方向)和第1宽度方向Y(水平方向)向与倾斜面2a、3a相反方向倾斜。即,各支承面4a倾斜成:沿着高度方向X的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突出量随着向第1宽度方向Y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去而逐渐变小。在第2宽度方向视图上,各支承面4a形成为与倾斜面2a、3a基本垂直交叉(正交)的角度。各支承面4a的倾斜角度根据供电端子2被设置的位置与其周边的结构物300(参照图5)的位置关系等而在几何学上确定。各支承面4a的倾斜角度典型而言设定成:在该供电端子2的设置位置,在利用各支承面4a支承夹具部201的状态下,夹具部201不会与其他结构物300干涉的角度。此处,各支承面4a在第2宽度方向视图上,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换言之,相对于部件搭载部107的部件搭载面)大致45度左右的角度。在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各支承面4a从铅垂方向(高度方向X)的下侧支承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侧面202b。
在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被夹具部201夹持而将夹具部201的侧面202b支承在支承壁部4的支承面4a的状态下,抵接壁部5抵接在该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面202c侧,对该夹具部201进行定位。抵接壁部5以从部件搭载部107向高度方向X的一方侧(顶盖104所在位置侧)突出的方式,与部件搭载部107一体形成。抵接壁部5具有与夹具部201的前端面202c抵接并进行定位的定位面5a,且该抵接壁部5被形成为该定位面5a呈倾斜面的三角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抵接壁部5沿着第2宽度方向Z隔开间隔而设置一对。一个抵接壁部5在夹持壁部3的与供电端子2邻接侧的面与该夹持壁部3一体形成。该一方的抵接壁部5在第1宽度方向Y上形成在夹持壁部3与倾斜面3a侧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该一方的抵接壁部5在第1宽度方向Y上与上述一方的支承壁部4隔开间隔而形成。另一方的抵接壁部5在第2宽度方向Z上与夹持壁部3隔开间隔而形成,与立起设置在部件搭载部107上的补强壁部5b一体形成。该另一方的抵接壁部5在第1宽度方向Y上与上述另一方的支承壁部4隔开间隔而形成。一对抵接壁部5形成为一方的抵接壁部5稍小于另一方的抵接壁部5。而且,在第2宽度方向视图上,各抵接壁部5的各定位面5a被形成在基本一致的位置(参照图5)。各定位面5a相对于高度方向X(铅垂方向)和第1宽度方向Y(水平方向)向与倾斜面2a、3a相同方向、与各支承面4a相反方向倾斜。即,各定位面5a倾斜成:沿着高度方向X的从部件搭载部107突出的突出量随着向第1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的端部去而逐渐变小。在第2宽度方向视图上,各定位面5a形成为与倾斜面2a、3a基本平行并且与各支承面4a垂直的角度。此处,各定位面5a沿着第1宽度方向Y与各支承面4a相向,并且在第2宽度方向视图上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换言之,相对于部件搭载部107的部件搭载面)大致45度左右的角度。
转动盖6为能够转动地组装在部件搭载部107的保护部件。转动盖6能够转动至保护位置和使用位置。转动盖6的保护位置是指:在没有使用供电端子2的状态下,利用转动盖6覆盖供电端子2、夹持壁部3、支承壁部4以及抵接壁部5从而保护该供电端子2的位置。转动盖6的使用位置是指:在使用供电端子2的状态下,使供电端子2等露出到转动盖6的外部的位置。
如图4、图5所示,以上说明的供电端子结构1在使转动盖6转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供电端子2露出到转动盖6的外部。在该状态下,供电端子结构1中,供电端子2被增压器电缆200的夹具部201夹持而电连接,由此能够从车外的电力供给源经由增压器电缆200、夹具部201以及供电端子2等对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供电端子结构1中,在供电端子2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支承壁部4的支承面4a抵接在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侧面202b侧。根据该结构,供电端子结构1能够利用该支承壁部4的支承面4a使夹具部201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换言之,相对于部件搭载部107的部件搭载面)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201。此处,供电端子结构1利用支承面4a支承构成夹具部201的一方的夹持部件202(位于供电端子2侧的夹持部件202)的侧面202b。
例如,如图5所示,供电端子2在发动机舱内等有时会被设置在铅垂方向上侧存在各种结构物300的位置,有时会处于无法从该供电端子2的正上方连接夹具部201的状况下。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端子结构1中,如上所述,能够利用支承壁部4的支承面4a以使该夹具部201相对于供电端子2倾斜的姿势支承该夹具部201。根据该结构,供电端子结构1不仅能够抑制供电端子2的正上方的结构物300与夹具部201的干涉,而且能够限制该夹具部201因自重而从供电端子2脱落的情况。作为其结果,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以及线束WH能够确保供电端子2与夹具部201的恰当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恰当地进行供电。
而且,以上说明的供电端子结构1中,在供电端子2被夹具部201夹持而将夹具部201支承在支承壁部4的状态下,抵接壁部5的定位面5a抵接在夹具部20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面202c侧。根据该结构,供电端子结构1中,利用该抵接壁部5的定位面5a,能够将支承在支承壁部4的状态下的夹具部201的前端面202c定位在恰当的位置。作为其结果,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以及线束WH不仅能够将供电端子2与夹具部201的位置关系定位成恰当的位置关系,而且能够确保更恰当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更恰当地进行供电。
而且,以上说明的供电端子结构1中,在与供电端子2一同被夹具部201夹持的夹持壁部3上设置有卡定肋部31。根据该结构,如图6、图7所示,供电端子结构1中,夹持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的夹具部201的爪部202a被卡定在卡定肋部31,因此能够限制夹具部201从供电端子2脱落。尤其是,供电端子结构1,作为卡定肋部31,通过包含位于与夹持供电端子2、夹持壁部3的状态下的夹具部201大致垂直的位置的卡定肋部31a,从而能够提高增压器电缆200被拉拽时的夹具部201的保持力。作为其结果,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以及线束WH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供电端子2与夹具部201的恰当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更恰当地进行供电。
另外,此处,上述抵接壁部5设置在如下位置:在供电端子2和夹持壁部3被夹具部201夹持的状态下,该位置能够将前端面202c定位在各爪部202a不会越过卡定肋部31b、31c的位置。在该点上,供电端子结构1、电气连接箱100以及线束WH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供电端子2与夹具部201的恰当连接状态,因此能够更恰当地进行供电。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请求保护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以上的说明中,供电端子结构1作为应用于电气连接箱10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电气连接箱100分体地设置在车辆。
在以上的说明中,夹持壁部3作为具有卡定肋部31的部件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在以上的说明中,供电端子结构1作为具备夹持壁部3、抵接壁部5以及转动盖6的部件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在以上的说明中,支承壁部、抵接壁部5作为各自沿着第2宽度方向Z隔开间隔而设置一对的部件而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Claims (5)

1.一种供电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
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抵接壁部,在将所述夹具部支承在所述支承壁部的状态下,所述抵接壁部抵接在该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面侧,对该夹具部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持壁部,所述夹持壁部与所述供电端子一同被所述夹具部夹持,
所述夹持壁部具有供所述夹具部的爪部卡定的卡定肋部。
4.一种电气连接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容纳电子部件;以及
供电端子结构,所述供电端子结构被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
所述供电端子结构具备:
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
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5.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
布线材料,所述布线材料具有导电性;以及
电气连接箱,所述电气连接箱包括:框体,其在内部容纳与所述布线材料电连接的电子部件;以及供电端子结构,其被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
所述供电端子结构具备:
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被增压器电缆的夹具部夹持而导通;以及
支承壁部,在所述供电端子被所述夹具部夹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壁部抵接在所述夹具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侧,使该夹具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倾斜并支承该夹具部。
CN201910683153.3A 2018-08-21 2019-07-26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Active CN1108547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4878 2018-08-21
JP2018154878A JP6895705B2 (ja) 2018-08-21 2018-08-21 給電端子構造、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4770A CN110854770A (zh) 2020-02-28
CN110854770B true CN110854770B (zh) 2021-08-31

Family

ID=6959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83153.3A Active CN110854770B (zh) 2018-08-21 2019-07-26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95705B2 (zh)
CN (1) CN11085477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9674A (en) * 1990-09-11 1992-05-13 Well Men Ind Co Ltd A clamp for a battery booster cable
JP2008123928A (ja) * 2006-11-15 2008-05-29 Yazaki Corp 端子金具と該端子金具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JP2009173163A (ja) * 2008-01-24 2009-08-06 Yazaki Corp 車載用室内照明装置のバルブソケット構造
JP5174989B1 (ja) * 2011-10-18 2013-04-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ジャンパ連結器
JP6131495B2 (ja) * 2013-06-25 2017-05-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ブースター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JP6323902B2 (ja) * 2014-03-05 2018-05-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6423192B2 (ja) * 2014-07-18 2018-1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ブースター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CN204037489U (zh) * 2014-08-11 2014-12-24 深圳市友利来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装有保护电路的线夹
CN204124083U (zh) * 2014-09-16 2015-01-28 深圳市天时伟业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启动电源夹子装置
JP6418022B2 (ja) * 2015-03-19 2018-1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5705B2 (ja) 2021-06-30
JP2020031475A (ja) 2020-02-27
CN110854770A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13387B2 (ja) 電気接続箱
JP5789152B2 (ja) 電気接続箱
EP2405729B1 (en) Connector cover and junction box un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581958B2 (ja) 電圧検出構造および電圧検出モジュール
CN110994287A (zh) 线束
US20120302090A1 (en) Connector
JP634915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715303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0854770B (zh) 供电端子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US11052837B2 (en) Wire harness
JP7100445B2 (ja) 筐体、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142714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with bonder cap and shallow/deep bottom parts, and wire harness including same
JP2018186629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806608B2 (ja) 分岐構造及び分岐ボックス
JP698048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6764774B2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293065B2 (ja)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843643B2 (en) Insertion coupling structur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KR102338383B1 (ko) 정션블록용 대전류 단자 프로텍터
JP3906646B2 (ja) 電気接続箱
JP7154975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17216196A (ja)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JP4278829B2 (ja) ヒューズボックス
JP2023087765A (ja)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0184859A (ja)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