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0591A - 调节仪 - Google Patents

调节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0591A
CN110780591A CN201910670541.8A CN201910670541A CN110780591A CN 110780591 A CN110780591 A CN 110780591A CN 201910670541 A CN201910670541 A CN 201910670541A CN 110780591 A CN110780591 A CN 110780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amount
cooling
switching point
heating
area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705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80591B (zh
Inventor
滨之园亮
菅原文仁
牧野豊
谷口直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h Zi B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h Zi B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h Zi B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h Zi B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80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0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80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0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1/00Automatic controllers
    • G05B11/01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 G05B11/36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with provision for obtain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e.g. 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
    • G05B11/42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with provision for obtain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e.g. 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 for obtaining a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both proportional and time-dependent, e.g. P. I., P. I. D.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205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not using a model or a simulator of the controlled system
    • G05B13/02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not using a model or a simulator of the controlled system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19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即使是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本发明也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应对。本发明的调节仪包括: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来算出操作量;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在操作量为冷却侧阈值以下时,基于冷却侧数值表,将操作量转换为冷却侧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冷却侧数值表是以将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且操作量与冷却侧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中不同的方式规定;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在操作量为加热侧阈值以上时,基于规定了操作量与加热侧操作量的关系的加热侧数值表,将操作量转换为加热侧操作量并输出到加热装置;以及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

Description

调节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仪。
背景技术
存在称为加热冷却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的控制方式,其根据通过PID运算而算出的操作量MV来切换加热输出与冷却输出,并且在许多控制设备中被采用。在加热冷却PID控制中,由于在加热侧与冷却侧操作器不同,所以响应特性不同,因此需要分别对加热侧与冷却侧设定适当的PID常数(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
在挤出机等的应用中,作为要成形的制品的冷却方法,使用利用电磁阀(solenoidvalve)的冷水的流量控制,但由于冷却侧的工艺增益(process gain)过大,所以例如图11所示,多数情况下控制特性不呈线性,无法很好地进行调节仪的PID常数的切换,从而存在控制大幅紊乱的问题点。
以往,对于所述问题,针对每个控制对象进行不同的PID调整,即,进行将自动调谐(auto-tuning,AT)设为与通常的具有线性的控制对象不同的方式等对策(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调整参数是PID常数,所以存在用户感觉难以进行精细的匹配的问题点。另外,在挤出机中除了水冷方式以外还存在空冷方式,但其冷却特性大不相同。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需要在设定了冷却方式是哪个方式之后进行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70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5-289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也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应对的调节仪。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调节仪包括:PID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PID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基于预先规定的表,将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转换为所述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表是以将所述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以及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
另外,在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多个区域包括:强冷却区域;通常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平缓;以及极弱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平缓,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强冷却区域与所述通常冷却区域的边界的所述区域切换点。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包括:PID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PID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基于预先规定的表,将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转换为所述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加热装置,其中所述表是以将所述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以及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用户指示的、所述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表,使得以所述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包括:PID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PID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第一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在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为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基于第一表,将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转换为所述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表是以将所述冷却侧阈值以下的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第一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第一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第二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在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为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基于预先规定有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三操作量的关系的第二表,将由所述PID运算部算出的第一操作量转换为所述第三操作量并输出到加热装置;以及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第一区域的边界的第一区域切换点。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区域包括:强冷却区域;通常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平缓;以及极弱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平缓,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强冷却区域与所述通常冷却区域的边界的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用户指示的、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第一表,使得以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第二表以将所述加热侧阈值以上的第一操作量的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第二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第二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第二区域的边界的第二区域切换点。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用户指示的、所述第二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第二表,使得以所述第二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调节仪的一构成例中,其中所述PID运算部在所述第一操作量变为所述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情况和所述第一操作量变为所述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均使用共同的PID常数来算出所述第一操作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基于预先规定的表,将第一操作量转换为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或加热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PID控制,所述表以将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第一操作量与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另外,本发明中,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来变更作为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由此即使是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也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应对。
另外,本发明中,通过基于第一表,将第一操作量转换为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PID控制,所述第一表以将冷却侧阈值以下的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第一区域,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第一区域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另外,本发明中,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来变更作为多个第一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由此即使是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也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由冷却侧数值表规定的操作量与冷却侧操作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由加热侧数值表规定的操作量与加热侧操作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5是说明冷却区域的分割与区域切换点的设定的图。
图6是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进行区域切换点的设定变更时的调节仪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由加热侧数值表规定的操作量与加热侧操作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进行区域切换点的设定变更时的调节仪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调节仪的计算机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11是说明相对于操作量输出的冷却特性的非线性的图。
符号的说明
1:PID运算部
2: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
3: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
4:输入部
5、5a:区域切换点变更部
20:冷却侧数值表
30:加热侧数值表
200:CPU
201:存储装置
202:I/F
MV:操作量
MVC:冷却侧操作量
MVH:加热侧操作量
PV:控制量
SP:设定值
S100~S107、S200、S201、S300、S301:步骤
THC:冷却侧阈值
THH:加热侧阈值
Z1:强冷却区域
Z2:通常冷却区域
Z3:极弱冷却区域
Z4、Z5:区域
ZP1、ZP2、ZP3:区域切换点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构成的框图。调节仪包括:PID运算部1,将控制的设定值SP与控制量PV设为输入,通过PID控制运算来算出操作量MV;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在操作量MV为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操作量MV转换为冷却侧操作量MVC并输出到冷却装置(未图示);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在操作量MV为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操作量MV转换为加热侧操作量MVH并输出到加热装置(未图示);输入部4,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以及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后述的区域切换点。
以下,在本实施例中,将包含加热装置及冷却装置的塑料挤出机设为控制对象,将控制量PV设为挤出机的原料(塑料)的温度进行说明。另外,将包括配置在挤出机周围的冷却配管、控制向此冷却配管供给的冷却介质(冷水)的流量的电磁阀、冷却通过冷却配管后的冷却介质的水温调整设备的装置作为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将对原料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作为加热装置进行说明。
图2是说明本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设定值SP(温度设定值)由用户设定,输入到PID运算部1(图2步骤S100)。
控制量PV(温度测量值)由设置于控制对象的传感器测量,并输入到PID运算部1(图2步骤S101)。
PID运算部1将设定值SP和控制量PV设为输入,以使控制量PV与设定值SP一致的方式,通过公知的PID控制运算来算出操作量MV(图2的步骤S102)。操作量MV是从最小0%到最大100%的范围的数值。
再者,以往在加热侧和冷却侧使用不同的PID常数(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但在本实施例的PID运算部1中,预先设定有在加热侧和冷却侧共同的PID常数。
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具备冷却侧数值表20,所述冷却侧数值表20是将操作量MV和冷却侧操作量MVC对应存储的存储部。
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在由PID运算部1算出的操作量MV为规定的冷却侧阈值THC(例如THC=50%)以下的情况下(在图2的步骤S103中为是),通过从冷却侧数值表20取得与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将操作量MV转换为冷却侧操作量MVC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图2的步骤S104)。
图3中示出由冷却侧数值表20规定的操作量MV与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关系的一例。在操作量MV大于冷却侧阈值THC的情况下,冷却侧操作量MVC为0%。当然,冷却侧操作量MVC越大,冷却能力越高。
另一方面,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具备加热侧数值表30,所述加热侧数值表30是将操作量MV和加热侧操作量MVH对应存储的存储部。
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在由PID运算部1算出的操作量MV为规定的加热侧阈值THH(例如THH=50%)以上的情况下(在图2的步骤S105中为是),通过从加热侧数值表30取得与操作量MV对应的加热侧操作量MVH,将操作量MV转换为加热侧操作量MVH并输出到加热装置(图2的步骤S106)。
图4中示出由加热侧数值表30规定的操作量MV与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关系的一例。在操作量MV小于加热侧阈值THH的情况下,加热侧操作量MVH为0%。当然,加热侧操作量MVH越大,加热能力越高。
在每个控制周期反复执行以上那样的步骤S100~步骤S106的处理,直到调节仪的动作结束(在图2的步骤S107中为是)。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特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塑料挤出机那样的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如图4所示,对于加热侧,输出与通常的加热PID控制的运算结果同等的加热侧操作量MVH,另一方面,对于冷却侧,以将操作量MV的范围0%~THC(%)分为目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在各区域能够输出与目的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方式设定有冷却侧数值表20。另外,用户能够设定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切换点。
图5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的图,且是对冷却区域的分割与区域切换点的设定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将操作量MV=0%~THC(%)的冷却区域分为强冷却区域Z1、通常冷却区域Z2、极弱冷却区域Z3这3个区域。
强冷却区域Z1是以在强制冷却或降温控制时能够发挥冷却装置的最大冷却能力为目的的区域,且是冷却侧操作量MVC根据操作量MV而急剧且呈直线变化的区域。
通常冷却区域Z2是以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通常冷却为目的的区域,且冷却侧操作量MVC根据操作量MV呈直线地变化,但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化比强冷却区域Z1平缓。
极弱冷却区域Z3是以减少小输出时的控制紊乱为目的的区域,且与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化极端平缓。在塑料挤出机的冷却装置中,即使是从加热侧输出切换的正好程度的小输出,也会产生由冷却介质的潜热引起的强力的吸热作用,控制大幅紊乱。考虑到这种控制的紊乱和电磁阀或继电器的最小接通时间,来设定MV-MVC特性。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将冷却区域分为3个,通过在各区域输出与目的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能够实现良好的冷却PID控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将冷却区域分为3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冷却区域分为2个,也可以分为4个以上。
另外,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调整,故用户能够设定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切换点。在图5的例子中,能够增减作为强冷却区域Z1和通常冷却区域Z2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再者,能够进行设定变更的仅是区域切换点ZP1,对于作为通常冷却区域Z2和极弱冷却区域Z3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ZP2不作为变更对象。
使用图6说明进行区域切换点ZP1的设定变更时的调节仪的动作。用户在开始控制之前想要设定变更区域切换点ZP1的情况下,操作输入部4,输入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所希望的值(图6的步骤S200)。例如,在判明冷却装置的电磁阀的阀门有关闭倾向且冷却能力低的情况下,增大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相反,在判明电磁阀的阀门有打开倾向且冷却能力高的情况下,减小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
当由用户输入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更后的值时,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根据所述输入来改写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的冷却侧数值表20(图6的步骤S201)。具体而言,伴随着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更,强冷却区域Z1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发生变化,因此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基于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更后的值和位于与所述区域切换点ZP1相反侧的端部的强冷却区域Z1的固定点的值(操作量MV=0%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100%),通过线性插值来算出与操作量MV=0%和区域切换点ZP1之间的各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并将冷却侧数值表20中登记的与该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改写为所算出的值。这样,根据区域切换点ZP1的设定变更,能够改写强冷却区域Z1中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
进而,伴随着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更,通常冷却区域Z2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也发生变化,因此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基于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变更后的值和位于与所述区域切换点ZP1相反侧的端部的通常冷却区域Z2的固定点的值(区域切换点ZP2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通过线性插值来算出与区域切换点ZP1和区域切换点ZP2之间的各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并将冷却侧数值表20中登记的与所述操作量MV对应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改写为所算出的值。这样,能够改写通常冷却区域Z2中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从而区域切换点ZP1的设定变更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区域切换点ZP1设为用户能够进行设定变更的项目,能够应对水冷挤出机和空冷挤出机两者的控制对象,另外,能够进行与各控制对象的输出增益特性相应的调整。因此,即使是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也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应对。另外,通过变更区域切换点ZP1的设定,也能够补偿由冷却装置的劣化引起的冷却能力的降低。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通过PID常数的设定来进行调整,所以用户无法简单地进行AT执行后的微调整。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冷却能力弱的情况下增大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在冷却能力强的情况下减小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这样能够以一个参数简单地执行每个控制对象的调整。例如,由于空冷方式的塑料挤出机与水冷方式相比具有冷却能力低的倾向,因此,只要将区域切换点ZP1处的冷却侧操作量MVC的值初始设定为适当大的值,并配合每个设备的特性进行微调即可。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将塑料挤出机作为控制对象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实施例的调节仪应用于其他控制对象。
另外,将冷却侧阈值THC和加热侧阈值THH均设为50%,但冷却侧阈值THC亦可为比加热侧阈值THH高的值。THC可以作为参数由用户设定。
第二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例中,以加热冷却PID控制中的冷却侧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加热区域分成多个,将区域切换点设为可由用户设定变更的项目。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调节仪的构成的框图,对与图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本实施例的调节仪具备PID运算部1、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输入部4、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a。
调节仪的控制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的图2中说明的控制动作相同。图8中示出由本实施例的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的加热侧数值表30规定的操作量MV与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关系的一例。一般而言,加热装置(加热器)具有温度相对于操作量MV的增加急剧上升后饱和的升温特性。但是,急剧的温度上升成为加热器断线的原因,有可能缩短加热器的寿命。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将加热区域分为Z4和Z5这两个区域,来抑制加热器的温度急剧过度上升。另外,还可以抑制因急剧的温度上升而对制品的热冲击。
另外,通过将作为区域Z4和区域Z5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ZP3设为用户能够设定变更的项目,能够简单地改变相对于操作量MV的增加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上升速度,从而能够在抑制加热器的劣化的同时进行高速升温。另外,通过变更区域切换点ZP3的设定,也能够补偿由加热装置的劣化引起的加热能力的降低。
使用图9说明进行区域切换点ZP3的设定变更时的调节仪的动作。用户在开始控制之前想要设定变更区域切换点ZP3的情况下,操作输入部4,输入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所希望的值(图9的步骤S300)。
当由用户输入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变更后的值时,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a根据所述输入来改写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的加热侧数值表30(图9的步骤S301)。具体而言,伴随着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变更,区域Z4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发生变化,因此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a基于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变更后的值和位于与所述区域切换点ZP3相反侧的端部的区域Z4的固定点的值(操作量MV=THH(%)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0%),通过线性插值来算出与操作量MV=THH(%)和区域切换点ZP3之间的各操作量MV对应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并将加热侧数值表30中登记的与所述操作量MV对应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改写为所算出的值。
进而,伴随着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变更,区域Z5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也发生变化,因此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a基于区域切换点ZP3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变更后的值和位于与所述区域切换点ZP3相反侧的端部的区域Z5的固定点的值(操作量MV=100%处的加热侧操作量MVH=100%),通过线性插值来算出与区域切换点ZP3和操作量MV=100%之间的各操作量MV对应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并将加热侧数值表30中登记的与所述操作量MV对应的加热侧操作量MVH的值改写为所算出的值。这样,区域切换点ZP3的设定变更结束。
冷却侧的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a的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域切换点变更部5相同。
再者,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以加热冷却PID控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加热PID控制,也可以应用于冷却PID控制。
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加热PID控制的情况下,只要从图7的构成中除去冷却侧操作量输出部2,将图8所示的加热侧数值表30的操作量MV的范围从THH(%)~100%变更为0%~100%的范围即可。
同样地,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冷却PID控制的情况下,只要从图1的构成中除去加热侧操作量输出部3,将图3所示的冷却侧数值表20的操作量MV的范围从0%~THC(%)变更为0%~100%的范围即可。
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调节仪可由具备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存储装置及接口的计算机、及控制这些硬件资源的程序来实现。图10中示出所述计算机的构成例。计算机具备CPU 200、存储装置201、接口装置(以下简称为I/F)202。在I/F202上连接有测量控制量PV的传感器、冷却装置及加热装置。在这样的计算机中,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动作的程序被保存在存储装置201中。CPU 200按照保存在存储装置201中的程序,执行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处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具有非线形的特性的控制对象的控制。

Claims (10)

1.一种调节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
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基于预先规定的表,将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转换为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表是以将所述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以及
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区域包括:
强冷却区域;
通常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平缓;以及
极弱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平缓,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所述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强冷却区域与所述通常冷却区域的边界的所述区域切换点。
3.一种调节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
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基于预先规定的表,将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转换为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加热装置,其中,所述表是以将所述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以及
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的区域切换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所述用户指示的、所述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表,使得以所述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5.一种调节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构成为将设定值与控制量设为输入,通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运算来算出第一操作量;
第一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在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为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基于第一表,将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转换为第二操作量并输出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表是以将所述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所述第一操作量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第一区域,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第一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
第二操作量输出部,构成为在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为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基于预先规定有所述第一操作量与转换后的第三操作量的关系的第二表,将由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算出的所述第一操作量转换为所述第三操作量并输出到加热装置;以及
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构成为根据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第一区域的边界的第一区域切换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区域包括:
强冷却区域;
通常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强冷却区域平缓;以及
极弱冷却区域,被设定在所述第一操作量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大的范围,且与所述第一操作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化比所述通常冷却区域平缓,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所述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强冷却区域与所述通常冷却区域的边界的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所述用户指示的、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第一表,使得以所述第一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二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表以将所述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所述第一操作量的能取的数值范围分割为多个第二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关系在每个第二区域中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所述用户的指示,变更作为所述多个第二区域的边界的第二区域切换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切换点变更部根据由所述用户指示的、所述第二区域切换点处的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变更后的值,变更所述第二表,使得以所述第二区域切换点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操作量与所述第三操作量的关系发生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例积分微分运算部在所述第一操作量变为所述冷却侧阈值以下的情况和所述第一操作量变为所述加热侧阈值以上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均使用共同的比例积分微分常数来算出所述第一操作量。
CN201910670541.8A 2018-07-27 2019-07-24 调节仪 Active CN110780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1767 2018-07-27
JP2018141767A JP7164348B2 (ja) 2018-07-27 2018-07-27 調節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0591A true CN110780591A (zh) 2020-02-11
CN110780591B CN110780591B (zh) 2023-08-11

Family

ID=69383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70541.8A Active CN110780591B (zh) 2018-07-27 2019-07-24 调节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64348B2 (zh)
KR (1) KR20200012736A (zh)
CN (1) CN110780591B (zh)
TW (1) TWI71190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705A (ja) * 1983-06-21 1985-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制御弁装置
JP2004126732A (ja) * 2002-09-30 2004-04-22 Yamatake Corp 温度調節計
CN101275774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朱殿臣 电动比例阀自动分段防冻恒温燃气热水器
CN103116371A (zh) * 2013-01-15 2013-05-22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反应釜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0351386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切换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869694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调节器以及操作量输出方法
CN104374036A (zh) * 2013-08-14 2015-02-25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空调机组
CN106019934A (zh) * 2015-03-26 2016-10-12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2460B2 (ja) 1992-04-11 1998-09-24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加熱冷却調節計
JP2004131038A (ja) * 2002-10-15 2004-04-30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TWI284791B (en) * 2004-04-23 2007-08-01 Yamatake Corp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458774B2 (en) 2005-12-20 2008-12-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ressure turbine disk hub with curved hub surface and method
ES2449695T3 (es) * 2009-10-20 2014-03-20 Surface Generation Limited Control por zonas de la temperatura de una herramienta
CN102109861B (zh) * 2010-12-15 2013-04-10 复旦大学 热分析仪高频pwm温度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5627106B2 (ja) * 2011-02-16 2014-11-19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5912439B2 (ja) * 2011-11-15 2016-04-27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温度制御システム、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WO2014087805A1 (ja) 2012-12-07 2014-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調節器、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54326B2 (ja) * 2014-04-18 2019-01-1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16045686A (ja) * 2014-08-22 2016-04-04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調節計
WO2018100821A1 (ja) * 2016-11-29 2018-06-07 株式会社神鋼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 蒸気温度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制御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705A (ja) * 1983-06-21 1985-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制御弁装置
JP2004126732A (ja) * 2002-09-30 2004-04-22 Yamatake Corp 温度調節計
CN101275774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朱殿臣 电动比例阀自动分段防冻恒温燃气热水器
CN10351386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切换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869694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调节器以及操作量输出方法
CN103116371A (zh) * 2013-01-15 2013-05-22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反应釜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04374036A (zh) * 2013-08-14 2015-02-25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空调机组
CN106019934A (zh) * 2015-03-26 2016-10-12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1907B (zh) 2020-12-01
CN110780591B (zh) 2023-08-11
TW202008084A (zh) 2020-02-16
JP7164348B2 (ja) 2022-11-01
JP2020017231A (ja) 2020-01-30
KR20200012736A (ko)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11670B1 (ko) 제어 장치, 온도 조절기 및 열처리 장치
EP2634519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urnace temperature of burning heating furnace
US6951998B2 (en) Controller, temperature regulator and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JP2001527231A (ja) 制御システムの応答におけるオーバーシュートの予測方法
JP3881593B2 (ja) 制御装置
CN111258213A (zh) 一种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的温度控制的方法
WO2016042589A1 (ja) 制御装置
CN107300893A (zh) 数值控制装置
CN110780591B (zh) 调节仪
JP2004086858A (ja) 制御装置、温度調節器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KR20190065321A (ko) 제어 거동을 조정할 수 있는 제어 장치
JP2001265408A (ja) 熱系プラントの温度制御装置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KR102043328B1 (ko) 제어 장치, 제어 방법, 제어 프로그램
KR101180055B1 (ko) 비례적분미분제어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703101B2 (ja) プロセス制御方法
RU2619746C1 (ru) Способ расширения диапазона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АСР без потери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JP6166669B2 (ja) 制御装置
Xu et al. PID Temperature Control
JP7089336B2 (ja) 制御装置
JP2018112858A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965516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915220B2 (ja) プロセス制御装置
JPH10124104A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Mei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for a VAV test rig
Chang et al. The Electric Heating Furnace Temperature Control Based on SP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