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5224A -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 Google Patents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5224A
CN110735224A CN201910644972.7A CN201910644972A CN110735224A CN 110735224 A CN110735224 A CN 110735224A CN 201910644972 A CN201910644972 A CN 201910644972A CN 110735224 A CN110735224 A CN 110735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hank portion
butt
guide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449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5224B (zh
Inventor
U.施廷格尔
J.绍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Beckett Co
Original Assignee
Groz-Beckett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Beckett Co filed Critical Groz-Beckett Co
Publication of CN110735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5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5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5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20Needle ba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编织工具(10),并且特别地涉及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的机器编织针(11),所述柄部分包括在下侧的接触表面(20)。在配置用于环形成的端区段(18)外侧,接触表面(20)在平面(E)中连续地延伸到至与前端区段(18)相对的柄部分(12)的后端(14)的过渡。在前引导区段(45)和后引导区段(46)之间,存在具有针踵(27)的针踵区段(26)。在每个引导区段中,存在引导悬臂(47),该引导悬臂(47)在高度方向(H)上远离柄部分(12)延伸并且限制引导悬臂(47)的悬臂支腿(49)与布置在下面的柄部分(12)的区段之间的间隙(50)。

Description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编织机器(例如,圆形编织机器)中使用的机器编织工具、并且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背景技术
机器编织工具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是已知的。在编织过程期间,机器编织针(例如,锁针或滑块针)在编织机器中在长度方向上在引导或针通道中移动。在这样做时,机器编织工具的针踵(butt)由编织机器的凸轮装置接合,以便在其长度方向上定位或移动机器编织工具。在圆形编织机器中,具有机器编织针的编织圆筒相对于凸轮装置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或反之亦然,并且机器编织针的针踵在凸轮路径中被引导。在这样做时,不仅在机器编织针的长度方向上而且在横向方向上横向于其的力作用在针踵上。在编织机器中还通过合适的驱动布置在编织期间移动或定位其它机器编织工具,如下沉件(sinker)或滑块针的滑块。
为了遵照生产性编织方法的要求并且为了在另一方面保证长寿命,机器编织工具必须遵照多个部分地还竞争的条件。高生产率要求机器编织工具的高移动速度或加速。由于这些加速,须不发生过度的磨损现象,像例如机器编织工具处的疲劳断裂。失效的机器编织工具的更换需要编织机器的停止并且导致生产率的损失。具有类似重要性的是机器编织工具可以被精确地定位,以便避免在环形成期间产生故障。定位准确度须不受可能累积在引导或针通道中(特别是在通道底面处)的污染的干扰。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边际条件,完整的机器编织工具须具有尽可能充分考虑和履行所有方面的形式。
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不同机器编织工具的多个设计。为了减小针的重量,US 3,464,237提出在机器编织针的针踵中提供缺口并且因此减小重量。
US 5,154,069A公开了一种具有柄部分和远离柄部分延伸以用于移动机器编织针的针踵的机器编织针。在机器编织针的前端与针踵之间柄包括弧形弹簧弹性区段,其多次弯曲。当发生加速时,该区段将提供阻尼效果。还从US 5,231,855A或DE 69 218 303 T2知道的是曲折形延伸的柄区段,以便减弱在机器编织针上的急动式加速的冲击并避免损坏。
DE 28 20 925 A1提出了一种编织工具,其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桥,其中柄部分具有到桥的区域中的引导通道或针通道的底部的距离。在桥的区域中,柄部分的板区段将具有不大于1.1 mm或0.9 mm的高度。
然而,在用于阻尼的这些区段中,柄部分的相应区段不接触编织机器的针通道的底部,使得污染能够累积。此外,具有低总长度的机器编织工具的问题存在于,这样的弧形或曲折的轴区段减小了用于环形成的机器编织工具的有效工作长度以及在轴上的一个或多个环的保持。
从EP 2 799 603 A2知道的是,圆形编织机器的凸轮装置不仅用于机器编织针的移动,而且还支承机器编织针抵抗编织圆筒旋转期间径向向外的离心力。
DE 2 229 858 A公开了一种用于编织机器的锁针。锁针具有在锁针的长度方向上布置有距离的两个针踵,并且具有布置在其之间的分离区,所述分离区在针柄的上边缘的高度下方向下延伸。在锁针的此针踵区段中(其中布置两个针踵),可在针柄的下侧处提供附加的倒角。另外的倒角可以提供在针柄的上侧处针踵到柄部分的过渡处。由于在针踵区段中的针柄的这种弱化,由于经由针踵添加的针的加速的冲击将被减弱。
发明内容
从现有技术开始,可以认为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在编织机器中的机器编织工具的引导和定位,并且在这样做时,来提供对添加的冲击或振荡的充分减弱。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机器编织工具来解决。
本发明的机器编织工具特别地形成为机器编织针并且可以是锁针或滑块针。机器编织工具具有在其下侧具有接触表面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柄部分。接触表面被配置成邻靠抵靠编织机器中的引导或针通道的底部。柄部分具有由前端区段连结的前端。在前端区段中,柄部分包括用于环形成的器件,特别是针钩。在长度方向上,柄部分具有与前端区段相对的后端。在前端区段之外,接触表面在一个单个平面中连续地延伸到后端——其中接触表面可以在后端中以半径过渡。柄部分具有从前端到后端的总长度,该总长度优选为至多100mm。配置成用于环形成的前端区段具有柄部分的总长度的至多5%的长度。在锁针的情况下,前端区段优选地不延伸超过锁支承部,并且例如在针钩和锁支承部之间结束。
该机器编织工具具有前引导区段以及后引导区段,在前引导区段中,引导悬臂在高度方向上从柄部分延伸,在后引导区段中,另外的引导悬臂在高度方向上从柄部分延伸。在两个引导区段之间存在针踵区段,在其中针踵在高度方向上从柄部分延伸。针踵被配置成与编织机器的凸轮装置或另一驱动协作,以便在编织机器的针或引导通道中在长度方向上移动机器编织工具。
每个引导悬臂具有悬臂支腿,该悬臂支腿限制在高度方向上在悬臂支腿下方布置的柄部分之间的间隙。优选地,间隙中的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上在面向远离针踵的侧处敞开。悬臂支腿可以平行于长度方向延伸,或者相对于长度方向以小于15度或10度的小量的倾斜角度延伸。引导悬臂和柄部分在相应的引导区段中可以说是形成了机器编织工具的叉形区域。
由于具有连续平坦接触表面(特别地没有隆起或凹入或通孔)的机器编织工具的本发明的设计,在针柄的区域中没有提供空间,该空间中污染可能累积并影响机器编织工具在引导通道或针通道中的取向或引导。还可以避免的是,由于污染的累积,在机器编织工具在引导通道中的移动期间产生增加的摩擦或增加的磨损。机器编织工具特别配置或适合用于编织短纤纱或棉纱。使用这种纱时,由于短纤纱的纱残留物,在编织机器中产生特别高的污染。因此,机器编织工具对于这种污染特别地不敏感,并且特别适合用于编织这种纱。
为了进一步提高引导和定位准确度,在针踵或针踵区段的两侧上存在引导区段,其中引导区段与针踵或针踵区段的距离可以相等或者可以不同。例如,两个引导区段可直接毗连针踵区段。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区段中的一个并且特别是前引导区段可直接毗连针踵区段,其中中间区段可存在于另一引导区段(并且特别是后引导区段)和针踵区段之间。
引导悬臂支承针抵抗在高度方向上和/或在横向方向上产生的力,其中横向方向与高度方向正交并且与长度方向正交地取向。由于悬臂支腿与布置在下方的柄部分的区域之间的间隙,如果力在高度方向上作用在悬臂支腿上,则将产生弹簧弹性效果。因此,这些力不直接作用于柄部分,而是可至少部分地接收在引导悬臂中或由引导悬臂支承。在这样做时,实现了机器编织工具的非常精确的引导和定位。由于该配置,也可以减小围绕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和/或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偏斜倾向。
如果每个引导悬臂具有一个将柄部分与悬臂支腿连接的连接支腿,则是有利的。连接支腿可以包括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具有在大约20度至90度(优选地为大约25度至65度)的范围内的量。每个引导悬臂的连接支腿优选地斜地远离柄部分并且同时斜地远离针踵延伸。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引导悬臂具有在到柄部分的过渡区段中的宽度,该宽度至少是柄部分的最大柄高度的两倍大。引导悬臂在过渡区段中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测量。柄部分的柄高度是在下侧处的接触表面与在高度方向上与柄部分的下侧相对的上侧之间的距离。在过渡区段中的引导悬臂的宽度特别地是相应引导区段中的柄高度的两倍大。
悬臂支腿可具有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该宽度与相应引导区段中的柄部分的柄高度一样大。优选地,柄高度在每个引导区段中是恒定的。
后引导悬臂的悬臂支腿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与柄部分的后端相同的位置。后引导悬臂的悬臂支腿和柄部分彼此齐平地终止。在这样做时,实现了引导区段或引导悬臂相对于彼此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尽可能大的距离,而不增加机器编织工具的总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前引导悬臂距针踵的距离可以小于后引导悬臂距针踵的距离。前引导悬臂可以被布置为尽可能接近于针踵,以便使从前端区段到前引导悬臂的柄部分的有效工作长度最大化。柄部分的前柄区段可以毗连前端区段,其中前柄区段至少部分地由前引导悬臂重叠。该前柄区段被提供用于接收环,该环能够在前端区段中和在前柄区段中沿着前柄区段滑动至前引导悬臂与柄部分的连接位置,其中在通常的编织过程中,至多前柄区段的长度的大约一半被用于环接收。在一个实施例中,前柄区段的长度的一半被配置用于环接收。
针踵可以具有在到柄部分的过渡区域中的针踵基部,所述针踵基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在高度方向上毗连针踵基部的针踵的上针踵区域的长度。在长度方向上,针踵基部可以例如形成针踵的喉部。由于该手段,在用于加速机器编织工具的力的产生期间在长度方向上作用在针踵上的应力可以被减小。根据本发明可以进一步改进阻尼效果,因为接触表面在柄部分的总长度或几乎总长度上邻靠在编织机器的引导通道中。
如果针踵基部的基部高度大于引导区段中的柄高度,则是有利的。附加地或可替换地,基部高度可以小于引导悬臂的引导悬臂高度。引导悬臂高度是引导支腿的上侧距柄部分的下侧的最大距离。基部高度是从柄部分的邻接上侧开始的针踵基部的高度。针踵基部和邻接上针踵区域在针踵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其最大长度的位置处融合。
在优选实施例中,针踵基部分别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在其相对侧处的弯曲区段。面向前引导区段的弯曲区段可直接融合到前引导悬臂中,并且特别是前引导悬臂的连接支腿中。后引导悬臂优选地与面向后引导悬臂的针踵基部的弯曲区段布置有距离。
至少一个或两个弯曲区段可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或可具有变化的曲率半径。变化的曲率半径在弯曲区段的在高度方向上邻接柄部分的区域中可以是最大的。
如果针踵包括至少一个针踵腔,则是进一步有利的。针踵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与柄部分布置有距离,并且特别地存在于针踵基部外部唯独在上针踵区域中。针踵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向与柄部分相对的侧敞开。由于至少一个针踵腔,可以减小机器编织工具的总重量。如果针踵腔完全在针踵基部外部延伸,则可以避免针踵的过度弱化,因为在长度方向上频繁交替的力作用于针踵以用于对机器编织工具加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柄部分可具有在针踵区段中的至多1.1 mm的柄部分高度。柄部分高度在一个或两个引导区段中小于针踵区段中的柄部分的柄部分高度或至多与其一样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来自于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参考所附的附图详细解释了本发明的以下优选实施例。附图示出:
图1是以机器编织针的形式的机器编织工具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图1中的切割线II - II穿过图1的机器编织针的柄部分的横截面,
图3是在前引导区段的区域和邻接针踵区段的区域中的图1的机器编织针的区段的放大的部分图示,以及
图4是在后引导区段到针踵区段的区域中的图1的机器编织工具的区段的放大的部分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机器编织工具
11 机器编织针
12 柄部分
13 前端
14 后端
15 针钩
16 闭合元件
17 锁
18 前端区段
19 环接收区段
20 接触表面
21 上侧
22 侧表面
26 针踵区段
27 针踵
28 针踵基部
29 上针踵区域
30 针踵前边缘
31 针踵后边缘
32 过渡位置
33 针踵上边缘
34 针踵腔
35 侧面
36 连接区段
40 前弯曲区段
41 后弯曲区段
45 前引导区段
46 后引导区段
47 引导悬臂
48 连接支腿
49 悬臂支腿
50 间隙
51 支腿端
52 连接支腿的内边缘
53 连接支腿的外边缘
57 中间区段
α倾斜角度
A枢转轴线
b基部高度
c悬臂高度
d间隙高度
H高度方向
L长度方向
Q横向方向
R1第一曲率半径
R2第二曲率半径
R3第三曲率半径
R4第四曲率半径
s1第一支腿宽度
s2第二支腿宽度
t 针踵腔的深度
xg总长度
x1前端区段的长度
x2前柄区段的长度
x3针踵区段的长度
x4引导区段的长度
x5中间区段的长度
z柄高度
z1第一柄高度
z2第二柄高度
z3第三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以机器编织针11的形式的机器编织工具10的实施例的侧视图。机器编织针11具有在前端13和后端14之间延伸的柄部分12。在柄部分12的前端13处被配置为在编织机器中在编织期间形成环。在该实施例中,柄部分12在前端13处形成为针钩15。为了能够使针钩15的内区域敞开和闭合,机器编织针11包括以锁17形式的闭合元件16。锁17围绕枢转轴线A可枢转地支承,所述枢转轴线A在横向方向Q上延伸,并且锁17可以利用其与枢转支承部相对的端区段在针钩15处邻靠,以便闭合钩内区域。
柄部分12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其具有在前端13和后端14之间的总长度xg,根据示例,其具有至多100mm的量。
前端区段18在针钩15的区域中邻接前端13,其中前端区段18被配置成用于环形成。从前端13开始,前端区段18至多延伸到锁17的锁支承部的端。优选地,前端区段的长度x1具有至多为柄部分12的总长度xg的5%的量。
柄部分12的前柄区段19直接邻接前端区段18。在该区域中,柄部分12被配置成接收一个或多个环,柄部分12在编织期间延伸穿过该一个或多个环。前柄区段19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x2,其大于前端区段18的长度x1。
机器编织针11的柄部分12具有在正交于长度方向L并且正交于横向方向Q的高度方向H上的柄高度z,其中柄高度z可在长度方向上的柄部分12的不同区段中变化。柄高度z大致在图2中图示。柄部分12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在下侧的接触表面20,所述接触表面20大部分在一个单个平面E中延伸,并且除了粗糙度外,不包括相对于该平面E的凸出或凹入。仅在前端区段18中和到后端14或在后端14处的过渡半径中,柄部分12的下侧可偏离平面E中的延伸部,例如为了配置用于环形成的前端区段18,特别是为了形成针钩15。至少柄部分下侧被配置成形成接触表面20,使得其在最前面的点与非常后面的点之间连续地在平面E中延伸,其中柄部分下侧在平面E中。
在与接触表面20相对的侧,柄部分12具有上侧21。接触表面20和上侧21通过两个侧表面22连接,所述侧表面22在横向方向Q上布置在柄部分12的相对侧处。因此,柄部分12主要具有矩形横截面,其中拐角区域可以半径弯曲或者可以是倒角的(图2)。柄部分12可以可替换地也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例如椭圆形或圆形横截面。
机器编织针11包括针踵区段26,在其中针踵27在高度方向H上远离柄部分12延伸。根据示例,针踵27和柄部分12整体地形成。针踵27包括在高度方向H上直接邻接柄部分12的针踵基部28。在与柄部分12相对的侧上,上针踵区域29邻接针踵基部28。与上针踵区域29相比,针踵基部28具有较短的长度。上针踵区域29限定了针踵27的最大长度x3,并且因此限定了针踵区段26的长度x3。上针踵区域29包括针踵前边缘30和针踵后边缘31,针踵前边缘30和针踵后边缘31分别在高度方向H上延伸,并且在长度方向L上布置有距离。针踵前边缘30与针踵后边缘31之间的距离对应于针踵27的最大长度x3。如图1中所图示,针踵基部28邻接两个针踵边缘30、31。因此,邻接针踵基部28的两个针踵边缘30、31的端限定了针踵基部28和上针踵区域29之间的过渡位置32。在图1和图2中以虚线图示了过渡位置32。
针踵前边缘30和针踵后边缘31通过针踵上边缘33彼此连接。在实施例中,针踵上边缘33仅在区段中平行于长度方向L延伸。在上针踵区域29中,针踵腔34被添加,该针踵腔34在横向方向Q上完全延伸穿过针踵27。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针踵腔34在高度方向H上与柄部分12相对的侧处敞开,即向上敞开。针踵腔34由针踵上边缘33的区段限制。
如特别地在图3中可见,通过在横向方向Q上的视图,针踵腔34具有基本上V形的横截面形式,其由两个侧面35限制,所述侧面35在高度方向上倾斜并且经由具有第一曲率半径R1的弯曲连接区段36彼此连接。侧面35和连接区段36各自由针踵上边缘33的区段形成。
通过在高度方向H上的视图,针踵腔34具有深度t,所述深度t表征连接区段36和邻接侧面35的针踵上边缘33的区段之间的最大距离。
具有前弯曲区段40的边缘沿着针踵基部28在针踵前边缘30和柄部分12之间延伸,并且具有后弯曲区段41的边缘在针踵后边缘31和柄部分12之间延伸。由于这些弯曲区段40、41,与上针踵区域29相比,针踵基部28以更短的长度形成针踵27的喉部。弯曲区段40、41形成可以说是凹面边缘区域。前弯曲区段40具有第二曲率半径R2,并且后弯曲区段41具有第三曲率半径R3。第二曲率半径R2和/或第三曲率半径R3至少在区段中可以是恒定的,使得弯曲区段40、4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邻接的圆弧形成。弯曲区段40、41还可以通过连续变化量的曲率半径R2、R3形成,该曲率半径R2、R3在图3中由点划线示意性地图示。
优选地,两个弯曲区段40、41是关于对称平面镜像对称的,该对称平面正交于长度方向L取向并且延伸穿过针踵27的中间。完整的针踵27可以是关于该对称平面对称的。
弯曲区段40、41融合到柄部分12的上侧21中。从柄部分12的上侧21到过渡位置32(即,到上针踵区域29),针踵基部28具有基部高度b。根据示例,基部高度b高于柄部分12的最大柄高度z。
机器编织针11附加地具有两个引导区段,针踵区段26布置在所述两个引导区段之间,即,前引导区段45和后引导区段46。两个引导区段45、46基本相等地形成。根据示例,至少前引导区段45直接邻接针踵区段26,而后引导区段46到针踵区段26布置有距离。每个引导区段45、46具有从柄部分12延伸的引导悬臂47。在实施例中,每个引导悬臂47具有相对于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倾斜的斜地延伸的连接支腿48和主要平行于长度方向L并且因此平行于柄部分12延伸的悬臂支腿49。在高度方向H上,悬臂支腿49到柄部分12布置有距离。根据示例,引导悬臂47与柄部分12的区段一起限制在长度方向L上在一侧敞开的间隙50。间隙50布置在悬臂支腿49和布置在下方的柄部分12的区段之间,并且在长度方向L上在一侧处由连接支腿48限制。与间隙50相邻的引导悬臂47和柄部分12的区段因此形成机器编织针11的叉形部分。
连接支腿48相对于长度方向L以倾斜角度α延伸,倾斜角度α具有为至少15-20度的量,并且在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在从25度至45度或至65度的范围内。连接支腿48在高度方向H上远离柄部分12延伸并且同时在长度方向L上远离针踵27延伸。两个引导区段45、46的间隙50各自在长度方向L上远离针踵27敞开。
悬臂支腿49在所图示实施例中平行于长度方向L延伸。悬臂支腿49也可相对于长度方向L呈倾斜角度地延伸,倾斜角度具有在至多10到15度范围内的相对小的量。
从连接支腿48开始,悬臂支腿49延伸到支腿端51。在后引导区段46中,通过在长度方向L上的视图,悬臂支腿49的支腿端51和柄部分12的后端14具有相同的位置,并因此齐平终止。因此,正交于长度方向L取向的平面可以被限定为接触后端14以及支腿端51,并且既不与后端40相交,也不与支腿端51相交。
悬臂支腿49具有与支腿端51相邻的区段,该区段具有正交于其延伸方向的第一支腿宽度s1。根据示例,因为悬臂支腿49被取向为平行于长度方向L,所以悬臂支腿49的第一支腿宽度s1在高度方向H上测量。第一支腿宽度s1近似与引导区段45、46中的柄部分的第一柄高度z1一样大。
连接支腿48具有在到柄部分12的过渡区段中第二支腿宽度s2,其至少约为柄部分12的第一柄高度z1和/或第一支腿宽度s1的1.5倍大。第二支腿宽度s2在与柄部分12相邻处在长度方向L上测量。
接触表面20与悬臂支腿49的上侧或上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限定引导悬臂高度c。在高度方向H上,间隙具有在支腿端51的区域中的间隙高度d。间隙高度d在连接支腿48下方减小。
邻接该间隙,连接支腿48的内边缘52通过包括第四曲率半径R4的弯曲区段融合到柄部分12的上侧21中。
在实施例中,前引导区段45直接邻接针踵区段26。连接支腿48的与内边缘52相对的外边缘53因此直接融合到前弯曲区段40中。在外边缘53和前弯曲区段40之间的该连接区域中,柄部分12具有第二柄高度z2,该第二柄部分高度z2可不同于第一柄高度z1。第二柄高度z2具有至多1.1 mm的量。在实施例中,第二柄高度z2大于第一柄高度z1。可替换地,第一柄高度z1和第二柄高度z2可相等。
如在图1中可见,引导悬臂47以及特别地前引导区段45的悬臂支腿49伸展到(overspan)前柄区段19。因此,前柄区段19延伸到前引导区段45的间隙50中。
在实施例中,前引导区段45和后引导区段46具有相同的长度x4。可替换地,两个引导区段45、46的长度可具有不同的量。引导区段45、46的长度x4在一侧上由支腿端51限制,并且在另一侧上由从柄部分12中的引导悬臂47的过渡限制并且根据示例由柄部分12的上侧21中的外边缘53的过渡位置限制。引导区段45、46的长度x4可以近似与针踵区段26的长度x3一致。
在图1和图4中可以看出,后引导区段46不直接邻接针踵区段26,并且在后引导区段46和针踵区段26之间存在中间区段57,在其中柄部分57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的横截面并且没有突出或凹入。中间区段57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x5。根据实施例,中间区段57的长度x5短于针踵区段26的长度x3和/或短于引导区段45、46的长度x4。在其它实施例中,中间区段57可比针踵区段26和/或引导区段45、46更长。柄部分12具有在中间区段57中的第三柄高度z3,根据实施例,该第三柄高度z3可与第一柄高度z1或第二柄高度z2一样高。
前柄区段的长度x2优选地长于引导区段45、46的长度x4和/或长于针踵区段26的长度x3和/或长于中间区段57的长度x5。通常仅长度x2的一部分(例如大约一半)用于编织期间的环接收。然而,柄部分12在前柄区段19中的自由长度减弱了在机器编织针11中特别地由针踵27引入的冲击和振荡。
基于在引导区段45、46中的引导悬臂47,机器编织针可以在高度方向H上并且还在横向方向Q上在长度方向L上彼此布置有距离的位置处被支承,其中机器编织针11由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相对布置的编织机器的凸轮装置和/或引导或针通道的通道壁支承。在圆形编织机器中,例如,离心力和在针踵27上的侧向作用的力由于编织圆筒相对于凸轮装置的旋转而发生。另外,机器编织针11在长度方向L上通过凸轮装置的凸轮路径经由针踵27加速。由于在针踵基部28中的喉部,在长度方向L上作用在针踵27上的(特别地经由两个针踵边缘30、31引入的)力可以被减弱,使得机器编织针11的应力减小,并且在环形成期间的定位准确度的偏差减小。机器编织针11的引导和定位由引导悬臂47进一步支承,其悬臂支腿49在高度方向H上到柄部分12具有距离地延伸,由此形成间隙50。悬臂支腿49可相对于柄部分12的下方区段弹性地移动。因此,由于悬臂支腿49的弹性,由凸轮装置在悬臂支腿49上在高度方向H上作用的力至少部分地被支承。以这种方式,机器编织针11的接触表面20非常好地邻靠抵靠编织圆筒的针通道或引导通道的底部。由于接触表面20没有凹入和腔(在编织期间在其中可以累积灰尘),所以特别地还实现了定位准确度的这种改进。这在以短纤纱编织时是特别有利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编织工具10,并且特别涉及一种机器编织针11,其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该柄部分包括在下侧处的接触表面20。在配置用于环形成的端区段18之外,接触表面20在平面E中连续地延伸到至与前端区段18相对的柄部分12的后端14的过渡。在前引导区段45和后引导区段46之间,存在具有针踵27的针踵区段26。在每个引导区段中,存在引导悬臂47,其在高度方向H上远离柄部分12延伸并且限制引导悬臂47的悬臂支腿49和布置在下面的柄部分12的区段之间的间隙50。

Claims (17)

1.机器编织工具(10),特别是机器编织针(11),
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12),所述柄部分(12)包括在下侧处的接触表面(20),其中所述柄部分(12)被配置以用于在前端区段(18)中的环形成,并且其中接触表面(20)至少在所述前端区段(18)和后端(14)之间在一个平面(E)中连续地延伸,
具有前引导区段(45),在其中引导悬臂(47)在高度方向(H)上从所述柄部分(12)延伸并且具有后引导区段(46),在其中附加引导悬臂(47)在高度方向(H)上从所述柄部分(12)延伸,
其中每个引导悬臂(47)包括悬臂支腿(49),所述悬臂支腿(49)与在高度方向(H)上布置在下方的所述柄部分(12)的区段一起限制间隙(50),
以及具有针踵区段(26),其被布置在两个所述引导区段(45、46)之间,并且在其中存在在高度方向上从所述柄部分(12)延伸的针踵(27)并且所述针踵(27)被配置成与编织机器的驱动装置协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50)在长度方向(L)上敞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每个引导悬臂(47)包括连接支腿(48),所述连接支腿(48)将所述悬臂支腿(49)与所述柄部分(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腿(48)包括与所述长度方向(L)的倾斜角度(α),所述倾斜角度(α)具有在20°至90°或25°至65°的范围内的量。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每个引导悬臂(47)具有在到所述柄部分(12)的过渡区段中的宽度(s2),所述宽度(s2)为所述柄部分(12)的最大柄高度(z)的至少1.5倍。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支腿(49)具有正交于其延伸方向的宽度(s1),所述宽度(s1)与布置在下面的所述柄部分(12)的柄高度(z1)一样大。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引导区段(46)中的所述引导悬臂(47)的所述悬臂支腿(49)具有自由支腿端(51),所述自由支腿端(51)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与所述柄部分(12)的后端(14)相同的位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分(12)的前柄区段(19)邻接所述前端区段,其中所述前柄区段(19)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前引导悬臂(47)伸展到。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27)包括在到所述柄部分(12)的过渡区域中的针踵基部(28),其中在长度方向(L)上所述针踵基部(28)的长度比在高度方向(H)上邻接所述针踵基部(28)的上针踵区域(29)的长度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基部(28)的基部高度(b)高于所述引导区段(45、46)中的柄高度(z1),和/或所述针踵基部(28)的所述基部高度(b)短于自所述柄部分(12)的下侧的所述引导悬臂(47)的引导悬臂高度(c)。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基部(28)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在其两个相对侧处的弯曲区段(40、4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区段(40、41)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R2、R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区段(40、41)具有变化的曲率半径(R2、R3),所述变化的曲率半径(R2、R3)在与所述柄部分(12)相邻处具有最大量。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踵(27)包括至少一个针踵腔(34),所述至少一个针踵腔(34)在高度方向(H)上与所述柄部分(12)布置有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针踵腔(34)在高度方向上在与所述柄部分(12)相对的侧处敞开。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分(12)在所述针踵区段(26)中具有至多1.1 mm的柄高度(z2)。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器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分(12)具有在长度方向(L)上具有为100mm的最大量的总长度(xg)。
CN201910644972.7A 2018-07-18 2019-07-17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Active CN110735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184119.8 2018-07-18
EP18184119.8A EP3597807B1 (de) 2018-07-18 2018-07-18 Maschinenstrickwerkzeug, insbesondere maschinenstricknad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5224A true CN110735224A (zh) 2020-01-31
CN110735224B CN110735224B (zh) 2023-01-03

Family

ID=6298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44972.7A Active CN110735224B (zh) 2018-07-18 2019-07-17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597807B1 (zh)
JP (1) JP7341752B2 (zh)
KR (1) KR102689171B1 (zh)
CN (1) CN110735224B (zh)
PT (1) PT3597807T (zh)
TW (1) TWI84454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0078A1 (de) * 1976-03-11 1977-09-29 Mayer & Cie Maschinenfabrik Nadel fuer strickmaschinen
GB2074614A (en) * 1980-04-17 1981-11-04 Groz & Soehne Theodor Stamped knitting needle or implement for a knitting or hosiery machine
US5029456A (en) * 1988-12-23 1991-07-09 Theodor Groz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Vibration-damped, highly elastic knitting tool, particularly high-speed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JPH09158014A (ja) * 1995-12-07 1997-06-17 Fukuhara Seiki Seisakusho:Kk 編機用編針
EP1229158A1 (en) * 1999-10-27 2002-08-07 Shima Seiki Mfg., Ltd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CN1372028A (zh) * 2001-02-20 2002-10-02 施泰格尔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
CN102234875A (zh) * 2010-04-22 2011-11-09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织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64237A (en) 1967-08-10 1969-09-02 Alfred O Kohorn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DE2229858C2 (de) 1972-06-19 1974-05-22 Theodor Groz & Soe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Commandit-Gesellschaft, 7470 Ebingen Zungen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US4036036A (en) * 1976-03-22 1977-07-19 The Torrington Company Latch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DE2820925C2 (de) 1978-05-12 1982-11-18 Sulzer Morat Gmbh, 7024 Filderstadt Gestanztes Strickwerkzeug für Strickmaschinen
JP2951757B2 (ja) 1991-06-25 1999-09-20 福原ニードル株式会社 丸編機用メリヤス針およびその使用法
US5154069A (en) 1991-09-12 1992-10-13 Exeltor Inc. Knitting needle having force reduction portion
DE19950259C1 (de) * 1999-10-18 2001-01-25 Groz 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mit asymmetrisch geteiltem Schieber
JP5732316B2 (ja) * 2010-06-18 2015-06-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JP5632277B2 (ja) * 2010-12-22 2014-11-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DE102013208066A1 (de) 2013-05-02 2014-11-0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chlossteil für eine Rundstrickmaschine
EP2942429B1 (de) * 2014-05-07 2016-12-07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nadel und nadelbar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0078A1 (de) * 1976-03-11 1977-09-29 Mayer & Cie Maschinenfabrik Nadel fuer strickmaschinen
GB2074614A (en) * 1980-04-17 1981-11-04 Groz & Soehne Theodor Stamped knitting needle or implement for a knitting or hosiery machine
US5029456A (en) * 1988-12-23 1991-07-09 Theodor Groz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Vibration-damped, highly elastic knitting tool, particularly high-speed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JPH09158014A (ja) * 1995-12-07 1997-06-17 Fukuhara Seiki Seisakusho:Kk 編機用編針
EP1229158A1 (en) * 1999-10-27 2002-08-07 Shima Seiki Mfg., Ltd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CN1372028A (zh) * 2001-02-20 2002-10-02 施泰格尔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
CN102234875A (zh) * 2010-04-22 2011-11-09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织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10082A (ko) 2020-01-30
CN110735224B (zh) 2023-01-03
TWI844549B (zh) 2024-06-11
JP7341752B2 (ja) 2023-09-11
KR102689171B1 (ko) 2024-07-30
PT3597807T (pt) 2021-03-23
EP3597807B1 (de) 2021-02-24
TW202012719A (zh) 2020-04-01
EP3597807A1 (de) 2020-01-22
JP2020012226A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4493B1 (ko) 브레이킹 스프링을 구비한 시스템 구성 요소
US7726156B2 (en) Sinker for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JP2012036553A (ja) 平坦な案内溝を備えた編成システム
CN110735224B (zh) 机器编织工具,特别是机器编织针
KR100841542B1 (ko) 편성 시스템용 구성부품
US6339942B1 (en) Compound needle with asymmetrically divided closing element
CN100473768C (zh) 用于线圈成形纺织机器的舌针
CN113966419B (zh) 用于针织机的平坦部件和包括该平坦部件的针织机
CA1231845A (en) Knitting machine element
KR101118027B1 (ko) 멘더링 슬릿 곡선부를 갖는 편물기 바늘
CA1222145A (en) Composite punched knitting element, for example knitting machine knitting needle
KR102416661B1 (ko) 기계 편직 도구, 특히 기계 편직 바늘
US20240052537A1 (en) Knitting tool
CA2172770C (en) Latch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KR20070033911A (ko) 편직기 바늘
CS197731B1 (en) Knitting needle
WO2000034560A1 (en) Improved latch needle
US7421859B2 (en) Latch needle for loop-forming textile
CN116648534A (zh) 编织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48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