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2719A - 機器編織工具、特別是機器編織針 - Google Patents
機器編織工具、特別是機器編織針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12719A TW202012719A TW108123744A TW108123744A TW202012719A TW 202012719 A TW202012719 A TW 202012719A TW 108123744 A TW108123744 A TW 108123744A TW 108123744 A TW108123744 A TW 108123744A TW 202012719 A TW202012719 A TW 20201271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butt
- guide
- shank portion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20—Needle ba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器編織工具(10),並且特別地涉及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的機器編織針(11),所述柄部分包括在下側的接觸表面(20)。在配置用於環形成的端區段(18)外側,接觸表面(20)在平面(E)中連續地延伸到至與前端區段(18)相對的柄部分(12)的後端(14)的過渡。在前引導區段(45)和後引導區段(46)之間,存在具有針踵(27)的針踵區段(26)。在每個引導區段中,存在引導懸臂(47),該引導懸臂(47)在高度方向(H)上遠離柄部分(12)延伸並且限制引導懸臂(47)的懸臂支腿(49)與佈置在下面的柄部分(12)的區段之間的間隙(50)。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在編織機器(例如,圓形編織機器)中使用的機器編織工具、並且特別是機器編織針。
機器編織工具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是已知的。在編織過程期間,機器編織針(例如,鎖針或滑塊針)在編織機器中在長度方向上在引導或針通道中移動。在這樣做時,機器編織工具的針踵(butt)由編織機器的凸輪裝置接合,以便在其長度方向上定位或移動機器編織工具。在圓形編織機器中,具有機器編織針的編織圓筒相對於凸輪裝置在圓周方向上旋轉,或反之亦然,並且機器編織針的針踵在凸輪路徑中被引導。在這樣做時,不僅在機器編織針的長度方向上而且在橫向方向上橫向於其的力作用在針踵上。在編織機器中還通過合適的驅動佈置在編織期間移動或定位其它機器編織工具,如下沉件(sinker)或滑塊針的滑塊。
為了遵照生產性編織方法的要求並且為了在另一方面保證長壽命,機器編織工具必須遵照多個部分地還競爭的條件。高生產率要求機器編織工具的高移動速度或加速。由於這些加速,須不發生過度的磨損現象,像例如機器編織工具處的疲勞斷裂。失效的機器編織工具的更換需要編織機器的停止並且導致生產率的損失。具有類似重要性的是機器編織工具可以被精確地定位,以便避免在環形成期間產生故障。定位準確度須不受可能累積在引導或針通道中(特別是在通道底面處)的污染的干擾。為了滿足這些不同的邊際條件,完整的機器編織工具須具有盡可能充分考慮和履行所有方面的形式。
在現有技術中,提出了不同機器編織工具的多個設計。為了減小針的重量,US 3,464,237提出在機器編織針的針踵中提供缺口並且因此減小重量。
US 5,154,069A公開了一種具有柄部分和遠離柄部分延伸以用於移動機器編織針的針踵的機器編織針。在機器編織針的前端與針踵之間柄包括弧形彈簧彈性區段,其多次彎曲。當發生加速時,該區段將提供阻尼效果。還從US 5,231,855A或DE 69 218 303 T2知道的是曲折形延伸的柄區段,以便減弱在機器編織針上的急動式加速的衝擊並避免損壞。
DE 28 20 925 A1提出了一種編織工具,其柄部分包括至少一個橋,其中柄部分具有到橋的區域中的引導通道或針通道的底部的距離。在橋的區域中,柄部分的板區段將具有不大於1.1 mm或0.9 mm的高度。
然而,在用於阻尼的這些區段中,柄部分的相應區段不接觸編織機器的針通道的底部,使得污染能夠累積。此外,具有低總長度的機器編織工具的問題存在於,這樣的弧形或曲折的軸區段減小了用於環形成的機器編織工具的有效工作長度以及在軸上的一個或多個環的保持。
從EP 2 799 603 A2知道的是,圓形編織機器的凸輪裝置不僅用於機器編織針的移動,而且還支承機器編織針抵抗編織圓筒旋轉期間徑向向外的離心力。
DE 2 229 858 A公開了一種用於編織機器的鎖針。鎖針具有在鎖針的長度方向上佈置有距離的兩個針踵,並且具有佈置在其之間的分離區,所述分離區在針柄的上邊緣的高度下方向下延伸。在鎖針的此針踵區段中(其中佈置兩個針踵),可在針柄的下側處提供附加的倒角。另外的倒角可以提供在針柄的上側處針踵到柄部分的過渡處。由於在針踵區段中的針柄的這種弱化,由於經由針踵添加的針的加速的衝擊將被減弱。
從現有技術開始,可以認為本發明的目的是改進在編織機器中的機器編織工具的引導和定位,並且在這樣做時,來提供對添加的衝擊或振盪的充分減弱。
該目的通過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特徵的機器編織工具來解決。
本發明的機器編織工具特別地形成為機器編織針並且可以是鎖針或滑塊針。機器編織工具具有在其下側具有接觸表面的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柄部分。接觸表面被配置成鄰靠抵靠編織機器中的引導或針通道的底部。柄部分具有由前端區段連結的前端。在前端區段中,柄部分包括用於環形成的器件,特別是針鉤。在長度方向上,柄部分具有與前端區段相對的後端。在前端區段之外,接觸表面在一個單個平面中連續地延伸到後端——其中接觸表面可以在後端中以半徑過渡。柄部分具有從前端到後端的總長度,該總長度優選為至多100mm。配置成用於環形成的前端區段具有柄部分的總長度的至多5%的長度。在鎖針的情況下,前端區段優選地不延伸超過鎖支承部,並且例如在針鉤和鎖支承部之間結束。
該機器編織工具具有前引導區段以及後引導區段,在前引導區段中,引導懸臂在高度方向上從柄部分延伸,在後引導區段中,另外的引導懸臂在高度方向上從柄部分延伸。在兩個引導區段之間存在針踵區段,在其中針踵在高度方向上從柄部分延伸。針踵被配置成與編織機器的凸輪裝置或另一驅動協作,以便在編織機器的針或引導通道中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機器編織工具。
每個引導懸臂具有懸臂支腿,該懸臂支腿限制在高度方向上在懸臂支腿下方佈置的柄部分之間的間隙。優選地,間隙中的至少一個在長度方向上在面向遠離針踵的側處敞開。懸臂支腿可以平行於長度方向延伸,或者相對於長度方向以小於15度或10度的小量的傾斜角度延伸。引導懸臂和柄部分在相應的引導區段中可以說是形成了機器編織工具的叉形區域。
由於具有連續平坦接觸表面(特別地沒有隆起或凹入或通孔)的機器編織工具的本發明的設計,在針柄的區域中沒有提供空間,該空間中污染可能累積並影響機器編織工具在引導通道或針通道中的取向或引導。還可以避免的是,由於污染的累積,在機器編織工具在引導通道中的移動期間產生增加的摩擦或增加的磨損。機器編織工具特別配置或適合用於編織短纖紗或棉紗。使用這種紗時,由於短纖紗的紗殘留物,在編織機器中產生特別高的污染。因此,機器編織工具對於這種污染特別地不敏感,並且特別適合用於編織這種紗。
為了進一步提高引導和定位準確度,在針踵或針踵區段的兩側上存在引導區段,其中引導區段與針踵或針踵區段的距離可以相等或者可以不同。例如,兩個引導區段可直接毗連針踵區段。在一個實施例中,引導區段中的一個並且特別是前引導區段可直接毗連針踵區段,其中中間區段可存在於另一引導區段(並且特別是後引導區段)和針踵區段之間。
引導懸臂支承針抵抗在高度方向上和/或在橫向方向上產生的力,其中橫向方向與高度方向正交並且與長度方向正交地取向。由於懸臂支腿與佈置在下方的柄部分的區域之間的間隙,如果力在高度方向上作用在懸臂支腿上,則將產生彈簧彈性效果。因此,這些力不直接作用於柄部分,而是可至少部分地接收在引導懸臂中或由引導懸臂支承。在這樣做時,實現了機器編織工具的非常精確的引導和定位。由於該配置,也可以減小圍繞在橫向方向上延伸的軸線和/或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軸線的偏斜傾向。
如果每個引導懸臂具有一個將柄部分與懸臂支腿連接的連接支腿,則是有利的。連接支腿可以包括相對於長度方向的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具有在大約20度至90度(優選地為大約25度至65度)的範圍內的量。每個引導懸臂的連接支腿優選地斜地遠離柄部分並且同時斜地遠離針踵延伸。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每個引導懸臂具有在到柄部分的過渡區段中的寬度,該寬度至少是柄部分的最大柄高度的兩倍大。引導懸臂在過渡區段中的寬度在長度方向上測量。柄部分的柄高度是在下側處的接觸表面與在高度方向上與柄部分的下側相對的上側之間的距離。在過渡區段中的引導懸臂的寬度特別地是相應引導區段中的柄高度的兩倍大。
懸臂支腿可具有與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寬度,該寬度與相應引導區段中的柄部分的柄高度一樣大。優選地,柄高度在每個引導區段中是恒定的。
後引導懸臂的懸臂支腿具有自由端,該自由端在長度方向上具有與柄部分的後端相同的位置。後引導懸臂的懸臂支腿和柄部分彼此齊平地終止。在這樣做時,實現了引導區段或引導懸臂相對於彼此在長度方向上具有盡可能大的距離,而不增加機器編織工具的總長度。在一個實施例中,前引導懸臂距針踵的距離可以小於後引導懸臂距針踵的距離。前引導懸臂可以被佈置為盡可能接近於針踵,以便使從前端區段到前引導懸臂的柄部分的有效工作長度最大化。柄部分的前柄區段可以毗連前端區段,其中前柄區段至少部分地由前引導懸臂重疊。該前柄區段被提供用於接收環,該環能夠在前端區段中和在前柄區段中沿著前柄區段滑動至前引導懸臂與柄部分的連接位置,其中在通常的編織過程中,至多前柄區段的長度的大約一半被用於環接收。在一個實施例中,前柄區段的長度的一半被配置用於環接收。
針踵可以具有在到柄部分的過渡區域中的針踵基部,所述針踵基部在長度方向上的長度小於在高度方向上毗連針踵基部的針踵的上針踵區域的長度。在長度方向上,針踵基部可以例如形成針踵的喉部。由於該手段,在用於加速機器編織工具的力的產生期間在長度方向上作用在針踵上的應力可以被減小。根據本發明可以進一步改進阻尼效果,因為接觸表面在柄部分的總長度或幾乎總長度上鄰靠在編織機器的引導通道中。
如果針踵基部的基部高度大於引導區段中的柄高度,則是有利的。附加地或可替換地,基部高度可以小於引導懸臂的引導懸臂高度。引導懸臂高度是引導支腿的上側距柄部分的下側的最大距離。基部高度是從柄部分的鄰接上側開始的針踵基部的高度。針踵基部和鄰接上針踵區域在針踵在長度方向上具有其最大長度的位置處融合。
在優選實施例中,針踵基部分別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在其相對側處的彎曲區段。面向前引導區段的彎曲區段可直接融合到前引導懸臂中,並且特別是前引導懸臂的連接支腿中。後引導懸臂優選地與面向後引導懸臂的針踵基部的彎曲區段佈置有距離。
至少一個或兩個彎曲區段可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徑或可具有變化的曲率半徑。變化的曲率半徑在彎曲區段的在高度方向上鄰接柄部分的區域中可以是最大的。
如果針踵包括至少一個針踵腔,則是進一步有利的。針踵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與柄部分佈置有距離,並且特別地存在於針踵基部外部唯獨在上針踵區域中。針踵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向與柄部分相對的側敞開。由於至少一個針踵腔,可以減小機器編織工具的總重量。如果針踵腔完全在針踵基部外部延伸,則可以避免針踵的過度弱化,因為在長度方向上頻繁交替的力作用於針踵以用於對機器編織工具加速。
在一個實施例中,柄部分可具有在針踵區段中的至多1.1 mm的柄部分高度。柄部分高度在一個或兩個引導區段中小於針踵區段中的柄部分的柄部分高度或至多與其一樣大。
圖1示出了以機器編織針11的形式的機器編織工具10的實施例的側視圖。機器編織針11具有在前端13和後端14之間延伸的柄部分12。在柄部分12的前端13處被配置為在編織機器中在編織期間形成環。在該實施例中,柄部分12在前端13處形成為針鉤15。為了能夠使針鉤15的內區域敞開和閉合,機器編織針11包括以鎖17形式的閉合元件16。鎖17圍繞樞轉軸線A可樞轉地支承,所述樞轉軸線A在橫向方向Q上延伸,並且鎖17可以利用其與樞轉支承部相對的端區段在針鉤15處鄰靠,以便閉合鉤內區域。
柄部分12在長度方向L上延伸。其具有在前端13和後端14之間的總長度xg,根據示例,其具有至多100mm的量。
前端區段18在針鉤15的區域中鄰接前端13,其中前端區段18被配置成用於環形成。從前端13開始,前端區段18至多延伸到鎖17的鎖支承部的端。優選地,前端區段的長度x1具有至多為柄部分12的總長度xg的5%的量。
柄部分12的前柄區段19直接鄰接前端區段18。在該區域中,柄部分12被配置成接收一個或多個環,柄部分12在編織期間延伸穿過該一個或多個環。前柄區段19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的長度x2,其大於前端區段18的長度x1。
機器編織針11的柄部分12具有在正交於長度方向L並且正交於橫向方向Q的高度方向H上的柄高度z,其中柄高度z可在長度方向上的柄部分12的不同區段中變化。柄高度z大致在圖2中圖示。柄部分12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在下側的接觸表面20,所述接觸表面20大部分在一個單個平面E中延伸,並且除了粗糙度外,不包括相對於該平面E的凸出或凹入。僅在前端區段18中和到後端14或在後端14處的過渡半徑中,柄部分12的下側可偏離平面E中的延伸部,例如為了配置用於環形成的前端區段18,特別是為了形成針鉤15。至少柄部分下側被配置成形成接觸表面20,使得其在最前面的點與非常後面的點之間連續地在平面E中延伸,其中柄部分下側在平面E中。
在與接觸表面20相對的側,柄部分12具有上側21。接觸表面20和上側21通過兩個側表面22連接,所述側表面22在橫向方向Q上佈置在柄部分12的相對側處。因此,柄部分12主要具有矩形橫截面,其中拐角區域可以半徑彎曲或者可以是倒角的(圖2)。柄部分12可以可替換地也具有不同的橫截面輪廓,例如橢圓形或圓形橫截面。
機器編織針11包括針踵區段26,在其中針踵27在高度方向H上遠離柄部分12延伸。根據示例,針踵27和柄部分12整體地形成。針踵27包括在高度方向H上直接鄰接柄部分12的針踵基部28。在與柄部分12相對的側上,上針踵區域29鄰接針踵基部28。與上針踵區域29相比,針踵基部28具有較短的長度。上針踵區域29限定了針踵27的最大長度x3,並且因此限定了針踵區段26的長度x3。上針踵區域29包括針踵前邊緣30和針踵後邊緣31,針踵前邊緣30和針踵後邊緣31分別在高度方向H上延伸,並且在長度方向L上佈置有距離。針踵前邊緣30與針踵後邊緣31之間的距離對應於針踵27的最大長度x3。如圖1中所圖示,針踵基部28鄰接兩個針踵邊緣30、31。因此,鄰接針踵基部28的兩個針踵邊緣30、31的端限定了針踵基部28和上針踵區域29之間的過渡位置32。在圖1和圖2中以虛線圖示了過渡位置32。
針踵前邊緣30和針踵後邊緣31通過針踵上邊緣33彼此連接。在實施例中,針踵上邊緣33僅在區段中平行於長度方向L延伸。在上針踵區域29中,針踵腔34被添加,該針踵腔34在橫向方向Q上完全延伸穿過針踵27。在所描述的實施例中,針踵腔34在高度方向H上與柄部分12相對的側處敞開,即向上敞開。針踵腔34由針踵上邊緣33的區段限制。
如特別地在圖3中可見,通過在橫向方向Q上的視圖,針踵腔34具有基本上V形的橫截面形式,其由兩個側面35限制,所述側面35在高度方向上傾斜並且經由具有第一曲率半徑R1的彎曲連接區段36彼此連接。側面35和連接區段36各自由針踵上邊緣33的區段形成。
通過在高度方向H上的視圖,針踵腔34具有深度t,所述深度t表徵連接區段36和鄰接側面35的針踵上邊緣33的區段之間的最大距離。
具有前彎曲區段40的邊緣沿著針踵基部28在針踵前邊緣30和柄部分12之間延伸,並且具有後彎曲區段41的邊緣在針踵後邊緣31和柄部分12之間延伸。由於這些彎曲區段40、41,與上針踵區域29相比,針踵基部28以更短的長度形成針踵27的喉部。彎曲區段40、41形成可以說是凹面邊緣區域。前彎曲區段40具有第二曲率半徑R2,並且後彎曲區段41具有第三曲率半徑R3。第二曲率半徑R2和/或第三曲率半徑R3至少在區段中可以是恒定的,使得彎曲區段40、41可以由一個或多個鄰接的圓弧形成。彎曲區段40、41還可以通過連續變化量的曲率半徑R2、R3形成,該曲率半徑R2、R3在圖3中由點劃線示意性地圖示。
優選地,兩個彎曲區段40、41是關於對稱平面鏡像對稱的,該對稱平面正交於長度方向L取向並且延伸穿過針踵27的中間。完整的針踵27可以是關於該對稱平面對稱的。
彎曲區段40、41融合到柄部分12的上側21中。從柄部分12的上側21到過渡位置32(即,到上針踵區域29),針踵基部28具有基部高度b。根據示例,基部高度b高於柄部分12的最大柄高度z。
機器編織針11附加地具有兩個引導區段,針踵區段26佈置在所述兩個引導區段之間,即,前引導區段45和後引導區段46。兩個引導區段45、46基本相等地形成。根據示例,至少前引導區段45直接鄰接針踵區段26,而後引導區段46到針踵區段26佈置有距離。每個引導區段45、46具有從柄部分12延伸的引導懸臂47。在實施例中,每個引導懸臂47具有相對於高度方向H和長度方向L傾斜的斜地延伸的連接支腿48和主要平行於長度方向L並且因此平行於柄部分12延伸的懸臂支腿49。在高度方向H上,懸臂支腿49到柄部分12佈置有距離。根據示例,引導懸臂47與柄部分12的區段一起限制在長度方向L上在一側敞開的間隙50。間隙50佈置在懸臂支腿49和佈置在下方的柄部分12的區段之間,並且在長度方向L上在一側處由連接支腿48限制。與間隙50相鄰的引導懸臂47和柄部分12的區段因此形成機器編織針11的叉形部分。
連接支腿48相對於長度方向L以傾斜角度α延伸,傾斜角度α具有為至少15-20度的量,並且在優選實施例中,可以在從25度至45度或至65度的範圍內。連接支腿48在高度方向H上遠離柄部分12延伸並且同時在長度方向L上遠離針踵27延伸。兩個引導區段45、46的間隙50各自在長度方向L上遠離針踵27敞開。
懸臂支腿49在所圖示實施例中平行於長度方向L延伸。懸臂支腿49也可相對於長度方向L呈傾斜角度地延伸,傾斜角度具有在至多10到15度範圍內的相對小的量。
從連接支腿48開始,懸臂支腿49延伸到支腿端51。在後引導區段46中,通過在長度方向L上的視圖,懸臂支腿49的支腿端51和柄部分12的後端14具有相同的位置,並因此齊平終止。因此,正交於長度方向L取向的平面可以被限定為接觸後端14以及支腿端51,並且既不與後端40相交,也不與支腿端51相交。
懸臂支腿49具有與支腿端51相鄰的區段,該區段具有正交於其延伸方向的第一支腿寬度s1。根據示例,因為懸臂支腿49被取向為平行於長度方向L,所以懸臂支腿49的第一支腿寬度s1在高度方向H上測量。第一支腿寬度s1近似與引導區段45、46中的柄部分的第一柄高度z1一樣大。
連接支腿48具有在到柄部分12的過渡區段中第二支腿寬度s2,其至少約為柄部分12的第一柄高度z1和/或第一支腿寬度s1的1.5倍大。第二支腿寬度s2在與柄部分12相鄰處在長度方向L上測量。
接觸表面20與懸臂支腿49的上側或上邊緣之間的最大距離限定引導懸臂高度c。在高度方向H上,間隙具有在支腿端51的區域中的間隙高度d。間隙高度d在連接支腿48下方減小。
鄰接該間隙,連接支腿48的內邊緣52通過包括第四曲率半徑R4的彎曲區段融合到柄部分12的上側21中。
在實施例中,前引導區段45直接鄰接針踵區段26。連接支腿48的與內邊緣52相對的外邊緣53因此直接融合到前彎曲區段40中。在外邊緣53和前彎曲區段40之間的該連接區域中,柄部分12具有第二柄高度z2,該第二柄部分高度z2可不同於第一柄高度z1。第二柄高度z2具有至多1.1 mm的量。在實施例中,第二柄高度z2大於第一柄高度z1。可替換地,第一柄高度z1和第二柄高度z2可相等。
如在圖1中可見,引導懸臂47以及特別地前引導區段45的懸臂支腿49伸展到(overspan)前柄區段19。因此,前柄區段19延伸到前引導區段45的間隙50中。
在實施例中,前引導區段45和後引導區段46具有相同的長度x4。可替換地,兩個引導區段45、46的長度可具有不同的量。引導區段45、46的長度x4在一側上由支腿端51限制,並且在另一側上由從柄部分12中的引導懸臂47的過渡限制並且根據示例由柄部分12的上側21中的外邊緣53的過渡位置限制。引導區段45、46的長度x4可以近似與針踵區段26的長度x3一致。
在圖1和圖4中可以看出,後引導區段46不直接鄰接針踵區段26,並且在後引導區段46和針踵區段26之間存在中間區段57,在其中柄部分57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狀的橫截面並且沒有突出或凹入。中間區段57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的長度x5。根據實施例,中間區段57的長度x5短於針踵區段26的長度x3和/或短於引導區段45、46的長度x4。在其它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7可比針踵區段26和/或引導區段45、46更長。柄部分12具有在中間區段57中的第三柄高度z3,根據實施例,該第三柄高度z3可與第一柄高度z1或第二柄高度z2一樣高。
前柄區段的長度x2優選地長於引導區段45、46的長度x4和/或長於針踵區段26的長度x3和/或長於中間區段57的長度x5。通常僅長度x2的一部分(例如大約一半)用於編織期間的環接收。然而,柄部分12在前柄區段19中的自由長度減弱了在機器編織針11中特別地由針踵27引入的衝擊和振盪。
基於在引導區段45、46中的引導懸臂47,機器編織針可以在高度方向H上並且還在橫向方向Q上在長度方向L上彼此佈置有距離的位置處被支承,其中機器編織針11由在橫向方向Q上彼此相對佈置的編織機器的凸輪裝置和/或引導或針通道的通道壁支承。在圓形編織機器中,例如,離心力和在針踵27上的側向作用的力由於編織圓筒相對於凸輪裝置的旋轉而發生。另外,機器編織針11在長度方向L上通過凸輪裝置的凸輪路徑經由針踵27加速。由於在針踵基部28中的喉部,在長度方向L上作用在針踵27上的(特別地經由兩個針踵邊緣30、31引入的)力可以被減弱,使得機器編織針11的應力減小,並且在環形成期間的定位準確度的偏差減小。機器編織針11的引導和定位由引導懸臂47進一步支承,其懸臂支腿49在高度方向H上到柄部分12具有距離地延伸,由此形成間隙50。懸臂支腿49可相對於柄部分12的下方區段彈性地移動。因此,由於懸臂支腿49的彈性,由凸輪裝置在懸臂支腿49上在高度方向H上作用的力至少部分地被支承。以這種方式,機器編織針11的接觸表面20非常好地鄰靠抵靠編織圓筒的針通道或引導通道的底部。由於接觸表面20沒有凹入和腔(在編織期間在其中可以累積灰塵),所以特別地還實現了定位準確度的這種改進。這在以短纖紗編織時是特別有利的。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器編織工具10,並且特別涉及一種機器編織針11,其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該柄部分包括在下側處的接觸表面20。在配置用於環形成的端區段18之外,接觸表面20在平面E中連續地延伸到至與前端區段18相對的柄部分12的後端14的過渡。在前引導區段45和後引導區段46之間,存在具有針踵27的針踵區段26。在每個引導區段中,存在引導懸臂47,其在高度方向H上遠離柄部分12延伸並且限制引導懸臂47的懸臂支腿49和佈置在下面的柄部分12的區段之間的間隙50。
10:機器編織工具
11:機器編織針
12:柄部分
13:前端
14:後端
15:針鉤
16:閉合元件
17:鎖
18:前端區段
19:環接收區段
20:接觸表面
21:上側
22:側表面
26:針踵區段
27:針踵
28:針踵基部
29:上針踵區域
30:針踵前邊緣
31:針踵後邊緣
32:過渡位置
33:針踵上邊緣
34:針踵腔
35:側面
36:連接區段
40:前彎曲區段
41:後彎曲區段
45:前引導區段
46:後引導區段
47:引導懸臂
48:連接支腿
49:懸臂支腿
50:間隙
51:支腿端
52:連接支腿的內邊緣
53:連接支腿的外邊緣
57:中間區段
α:傾斜角度
A:樞轉軸線
b:基部高度
c:懸臂高度
d:間隙高度
H:高度方向
L:長度方向
Q:橫向方向
R1:第一曲率半徑
R2:第二曲率半徑
R3:第三曲率半徑
R4:第四曲率半徑
s1:第一支腿寬度
s2:第二支腿寬度
t:針踵腔的深度
xg:總長度
x1:前端區段的長度
x2:前柄區段的長度
x3:針踵區段的長度
x4:引導區段的長度
x5:中間區段的長度
z:柄高度
z1:第一柄高度
z2:第二柄高度
z3:第三柄高度
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來自於附屬申請專利範圍、說明書和附圖。參考所附的附圖詳細解釋了本發明的以下優選實施例。附圖示出:
圖1是以機器編織針的形式的機器編織工具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2是根據圖1中的切割線II - II穿過圖1的機器編織針的柄部分的橫截面,
圖3是在前引導區段的區域和鄰接針踵區段的區域中的圖1的機器編織針的區段的放大的部分圖示,以及
圖4是在後引導區段到針踵區段的區域中的圖1的機器編織工具的區段的放大的部分視圖。
10:機器編織工具
11:機器編織針
12:柄部分
13:前端
14:後端
15:針鉤
16:閉合元件
17:鎖
18:前端區段
19:環接收區段
26:針踵區段
27:針踵
28:針踵基部
29:上針踵區域
30:針踵前邊緣
31:針踵後邊緣
32:過渡位置
33:針踵上邊緣
34:針踵腔
40:前彎曲區段
41:後彎曲區段
45:前引導區段
46:後引導區段
47:引導懸臂
48:連接支腿
49:懸臂支腿
50:間隙
51:支腿端
57:中間區段
A:樞轉軸線
E:平面
H:高度方向
L:長度方向
x1:前端區段的長度
x2:前柄區段的長度
x3:針踵區段的長度
x4:引導區段的長度
x5:中間區段的長度
xg:總長度
Claims (17)
- 一種機器編織工具(10),特別是機器編織針(11), 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延伸的柄部分(12),所述柄部分(12)包括在下側處的接觸表面(20),其中所述柄部分(12)被配置以用於在前端區段(18)中的環形成,並且其中接觸表面(20)至少在所述前端區段(18)和後端(14)之間在一個平面(E)中連續地延伸, 具有前引導區段(45),在其中引導懸臂(47)在高度方向(H)上從所述柄部分(12)延伸並且具有後引導區段(46),在其中附加引導懸臂(47)在高度方向(H)上從所述柄部分(12)延伸, 其中每個引導懸臂(47)包括懸臂支腿(49),所述懸臂支腿(49)與在高度方向(H)上佈置在下方的所述柄部分(12)的區段一起限制間隙(50), 以及具有針踵區段(26),其被佈置在兩個所述引導區段(45、46)之間,並且在其中存在在高度方向上從所述柄部分(12)延伸的針踵(27)並且所述針踵(27)被配置成與編織機器的驅動裝置協作。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間隙(50)在長度方向(L)上敞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每個引導懸臂(47)包括連接支腿(48),所述連接支腿(48)將所述懸臂支腿(49)與所述柄部分(12)連接。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連接支腿(48)包括與所述長度方向(L)的傾斜角度(α),所述傾斜角度(α)具有在20°至90°或25°至65°的範圍內的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每個引導懸臂(47)具有在到所述柄部分(12)的過渡區段中的寬度(s2),所述寬度(s2)為所述柄部分(12)的最大柄高度(z)的至少1.5倍。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懸臂支腿(49)具有正交於其延伸方向的寬度(s1),所述寬度(s1)與佈置在下面的所述柄部分(12)的柄高度(z1)一樣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後引導區段(46)中的所述引導懸臂(47)的所述懸臂支腿(49)具有自由支腿端(51),所述自由支腿端(51)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與所述柄部分(12)的後端(14)相同的位置。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柄部分(12)的前柄區段(19)鄰接所述前端區段,其中所述前柄區段(19)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前引導懸臂(47)伸展到。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針踵(27)包括在到所述柄部分(12)的過渡區域中的針踵基部(28),其中在長度方向(L)上所述針踵基部(28)的長度比在高度方向(H)上鄰接所述針踵基部(28)的上針踵區域(29)的長度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針踵基部(28)的基部高度(b)高於所述引導區段(45、46)中的柄高度(z1),和/或所述針踵基部(28)的所述基部高度(b)短於自所述柄部分(12)的下側的所述引導懸臂(47)的引導懸臂高度(c)。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針踵基部(28)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在其兩個相對側處的彎曲區段(40、41)。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彎曲區段(40、41)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徑(R2、R3)。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彎曲區段(40、41)具有變化的曲率半徑(R2、R3),所述變化的曲率半徑(R2、R3)在與所述柄部分(12)相鄰處具有最大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針踵(27)包括至少一個針踵腔(34),所述至少一個針踵腔(34)在高度方向(H)上與所述柄部分(12)佈置有距離。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針踵腔(34)在高度方向上在與所述柄部分(12)相對的側處敞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柄部分(12)在所述針踵區段(26)中具有至多1.1 mm的柄高度(z2)。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機器編織工具,其中,所述柄部分(12)具有在長度方向(L)上具有為100mm的最大量的總長度(x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8184119.8 | 2018-07-18 | ||
EP18184119.8A EP3597807B1 (de) | 2018-07-18 | 2018-07-18 | Maschinenstrickwerkzeug, insbesondere maschinenstricknade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12719A true TW202012719A (zh) | 2020-04-01 |
TWI844549B TWI844549B (zh) | 2024-06-11 |
Family
ID=6298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3744A TWI844549B (zh) | 2018-07-18 | 2019-07-05 | 機器編織針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597807B1 (zh) |
JP (1) | JP7341752B2 (zh) |
KR (1) | KR102689171B1 (zh) |
CN (1) | CN110735224B (zh) |
PT (1) | PT3597807T (zh) |
TW (1) | TWI84454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64237A (en) | 1967-08-10 | 1969-09-02 | Alfred O Kohorn |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
DE2229858C2 (de) | 1972-06-19 | 1974-05-22 | Theodor Groz & Soe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Commandit-Gesellschaft, 7470 Ebingen | Zungen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
DE2610078C3 (de) * | 1976-03-11 | 1981-02-12 | Mayer & Cie Gmbh & Co, 7470 Albstadt | Zungen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
US4036036A (en) * | 1976-03-22 | 1977-07-19 | The Torrington Company | Latch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
DE2820925C2 (de) | 1978-05-12 | 1982-11-18 | Sulzer Morat Gmbh, 7024 Filderstadt | Gestanztes Strickwerkzeug für Strickmaschinen |
DE3014751C2 (de) * | 1980-04-17 | 1982-06-16 | Theodor Groz & Sö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7470 Albstadt | Gestanztes Strickwerkzeug für Strick- oder Wirkmaschinen |
DE3843420C1 (zh) * | 1988-12-23 | 1989-11-30 | Theodor Groz & Soe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7470 Albstadt, De | |
JP2951757B2 (ja) | 1991-06-25 | 1999-09-20 | 福原ニードル株式会社 | 丸編機用メリヤス針およびその使用法 |
US5154069A (en) | 1991-09-12 | 1992-10-13 | Exeltor Inc. | Knitting needle having force reduction portion |
JPH09158014A (ja) * | 1995-12-07 | 1997-06-17 | Fukuhara Seiki Seisakusho:Kk | 編機用編針 |
DE19950259C1 (de) * | 1999-10-18 | 2001-01-25 | Groz 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mit asymmetrisch geteiltem Schieber |
TW477845B (en) * | 1999-10-27 | 2002-03-01 | Shima Seiki Mfg |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
FR2821093B1 (fr) * | 2001-02-20 | 2003-05-09 | Steiger S A C Atel Const | Aiguille a coulisse pour machine a tricoter |
DE102010017952B4 (de) * | 2010-04-22 | 2012-04-19 | H. Stoll Gmbh & Co. Kg | Strick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
JP5732316B2 (ja) * | 2010-06-18 | 2015-06-1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の複合針 |
JP5632277B2 (ja) * | 2010-12-22 | 2014-11-2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の複合針 |
DE102013208066A1 (de) | 2013-05-02 | 2014-11-06 |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 Schlossteil für eine Rundstrickmaschine |
EP2942429B1 (de) * | 2014-05-07 | 2016-12-07 |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 Wirknadel und nadelbarre |
-
2018
- 2018-07-18 PT PT181841198T patent/PT3597807T/pt unknown
- 2018-07-18 EP EP18184119.8A patent/EP3597807B1/de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29 JP JP2019122538A patent/JP734175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7-05 TW TW108123744A patent/TWI844549B/zh active
- 2019-07-17 CN CN201910644972.7A patent/CN11073522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7 KR KR1020190086226A patent/KR10268917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12226A (ja) | 2020-01-23 |
EP3597807A1 (de) | 2020-01-22 |
KR102689171B1 (ko) | 2024-07-30 |
EP3597807B1 (de) | 2021-02-24 |
TWI844549B (zh) | 2024-06-11 |
JP7341752B2 (ja) | 2023-09-11 |
PT3597807T (pt) | 2021-03-23 |
CN110735224B (zh) | 2023-01-03 |
CN110735224A (zh) | 2020-01-31 |
KR20200010082A (ko) | 2020-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90126410A1 (en) | Sinker for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 |
JP2012036553A (ja) | 平坦な案内溝を備えた編成システム | |
TWI844549B (zh) | 機器編織針 | |
KR100841542B1 (ko) | 편성 시스템용 구성부품 | |
KR100684492B1 (ko) | 루프-형성 직물기용 래치 니들 | |
JP5819038B2 (ja) | 蛇行状スリット曲線を備えた編み機の針 | |
KR860001067B1 (ko) | 편기용 부재 | |
CA1222145A (en) | Composite punched knitting element, for example knitting machine knitting needle | |
US7305855B2 (en) | Machine knitting needle | |
EP1137833B1 (en) | Improved latch needle | |
TWI768036B (zh) | 機器編織工具以及由複數個機器編織工具形成之群組 | |
CA2172770C (en) | Latch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 |
US20240052537A1 (en) | Knitting tool | |
JP4614990B2 (ja) | べら針 | |
CN109023701A (zh) | 一种用于针织的织针 | |
JP2010168714A (ja) | 滑り面を有するべら型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