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48534A - 编织工具 - Google Patents

编织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48534A
CN116648534A CN202180085416.6A CN202180085416A CN116648534A CN 116648534 A CN116648534 A CN 116648534A CN 202180085416 A CN202180085416 A CN 202180085416A CN 116648534 A CN116648534 A CN 116648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knitting
braiding
height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54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索特
R·西门丁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1/0819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28297A1/de
Publication of CN116648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8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近年来,在编织工具的研发中,减少摩擦和磨损愈发重要。与传统的编织工具相比,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1)和按本发明的编织设备(27)因此适用于减少编织机中的摩擦和污物(23)的积聚。为此,编织工具(1)在功能区域(5)中具有分区段(7),在分区段中,重心线(4)的斜率的值大于零。

Description

编织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工具和编织设备。
背景技术
自19世纪以来,用在工业编织机中的编织工具被不断发展并且在此由于编织机领域中的逐步发展而始终一再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此情况下,尤其在能量价格和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减少摩擦和磨损引起了重视。常见的编织工具具有沿工具纵向延伸的杆,其至少在功能区域中设计用于,在编织机(以及圆形针织还有平针针织机)的针槽中导引并且在这些针槽中在固定的运行区域内沿工具纵向进行尽可能直线的编织运动。用于这种编织运动的力通过针踵传递到编织工具上,针踵在垂直于工具纵向延伸的高度方向上突出于编织工具的杆。在此,在针踵处也有横向力朝着垂直于工具纵向和高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作用。横向力导致了编织工具在针槽中的斜置并且通过接触而支撑在针槽的侧壁处。由于斜置,编织工具在此仅在上侧和下侧处分别具有与针槽的线形的接触。编织工具在针槽中的斜置在EP1 860219A1的图2中清楚示出:所产生的接触部位在那里用椭圆标记。
FR2260262A7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用该编织工具应当减少在高编织速度下出现的钩(成圈器件)的振动并且因此应该防止针的折断。为此,针杆在其毗邻针踵(图1、#5)的后方的杆区段处具有波浪形状(图1,#4c和#4d)。通过这种波浪形状应当抑制沿针纵向的振荡。
DE3612316A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该编织工具应当具有更好的减震特性。为此,编织工具具有至少一个沿着杆的纵向延伸的纵长的槽。图4示出了这种编织工具的一种特殊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杆布置有弧形的切口(图4,#11)。通过这些切口形成了桥接件,所述桥接件应当减轻编织针的重量并且赋予它们部分弹性的柔韧性。
DE3213158A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其带有钩元件(成圈器件)和闭合元件,其中,钩元件的钩能通过在闭合元件和钩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闭合。这种形式的编织工具也作为滑动式刺针而公知。图5示出了这种编织工具的一种特殊的实施例,其带有适用于容纳线的凹部(图5,#7和#9)。这些凹部(图5,#7和#9)沿纵向直接连接到钩元件上并且不在针槽中导引。
EP2927360A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其带有弯曲杆,弯曲杆具有减小厚度的区域并且以这种方式减小了在编织工具和针槽之间的摩擦。弯曲杆在此具有多个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错开的杆区域,杆区域分别沿工具纵向延伸。这些杆区域通过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接片相互连接。编织工具的弯曲杆不具有倾斜于工具纵向的杆区段:所有杆区段要么正好指向工具纵向,要么相对工具纵向夹成了90°的角。
前述的EP1 860219A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该编织工具的杆具有功能区域。编织工具的处在由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的横截面的表面重心的高度在所述功能区域内随横截面沿工具纵向的位置发生改变。这通过所谓的“浮动部分”达到。这些“浮动部分”既与编织工具的下侧间隔开,也与编织工具的上侧间隔开。所述“浮动部分”以及功能区域的剩余的区段,在此平行于编织机(编织工具插入在其中)的针槽的底部延伸,即它们基本上沿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延伸。因此表面重心的高度在“浮动部分”内是恒定不变的。因为“浮动部分”与编织工具的上侧和下侧隔开,所以在编织工具和针槽之间的接触面应当减小。“浮动部分”通过杆区段相互连接,杆区段基本上沿工具纵向延伸并且布置在编织工具的上侧和下侧处以及应当形成与针槽的线形的接触面。在编织工具的这种实施方式中,在“浮动部分”上方和下方产生了间隙,污物在编织运行期间可能聚集在所述间隙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说明一种编织工具和一种编织系统,它们在编织运行中具有相比传统的编织工具和编织系统减小的摩擦并且还减少了污物的聚集。
该目的通过两个权利要求1和12实现。一种编织工具,其具有下列特征:
-杆,杆主要沿工具纵向延伸,工具在编织运行中沿该工具纵向运动,
-其中,杆在其纵向延伸部分的任意一个点处具有横向于工具纵向延伸的横截面,横截面由该杆的宽度和高度方向展开,
-其中,这些横截面中的每一个横截面均具有表面重心,一条将所有横截面的表面重心沿着工具纵向相互连接起来的假想的重心线导引穿过所述表面重心,
-其中,杆具有至少一个功能区域,
-在该至少一个功能区域中,所述重心线沿高度方向改变其高度(这就是说,重心线不具有重心线的高度恒定不变的区段,即不具有基本上沿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延伸的区段。当重心线的斜率为零时,该重心线的第二导数因此不等于零),
-在该至少一个功能区域中,横截面的高度,即横截面高度,在功能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每一个点处,小于在功能区域内的杆高度(杆高度在此是在所述杆的功能区域内在所述杆的沿高度方向最低的点和沿高度方向最高的点之间的高度),
-其中,功能区域具有纵向延伸部分,该纵向延伸部分构成整个编织工具的纵向延伸部分的20%以上、但优选25%以上,
其特征在于,功能区域具有分区段,在所述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在0和∞之间。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因此大于0。在重心线的两个点之间的斜率对应在重心线的这两个点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和工具纵向上的长度差的商(斜率=高度差/长度差)。编织工具的不能以此方式计算斜率的区域(例如当重心线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差为零时),按照本专利申请并不是分区段。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有利地处在0和3之间。但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优选处在0和1之间。有利的是,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在分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至少50%上处在0.01和0.8之间、但优选处在0.025和0.6之间。重心线在此以最短的路径连接表面重心。在功能区域的分区段中,重心线不断改变其高度,因此重心线的高度因此不是保持恒定不变的,而是沿其在工具纵向上的走向在高度方向上上升和/或下降。重心线有利地这样来改变其高度,使得重心线的走向在x-z平面中观察的话具有“振荡的”走向。重心线的走向基本上由于编织工具的横截面在x-y平面内的改变所产生,而不是由密度或材料改变引起。横截面的改变也可以简单地为横截面沿高度方向的移动。编织工具有利地被冲压。特别有利的是,编织工具是整体的冲压件;整个编织工具然后优选由唯一一种材料制成并且编织工具的所有的部位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密度。在编织工具沿工具纵向编织运动期间,处在杆的区域中的污物由于重心线沿正的高度方向的斜率而从杆起向上移动并且因此移出编织工具的运行区域。运行区域指的是编织工具在其编织运动期间可以停留的区域。编织工具在此基本上沿工具纵向运动。在接触部位处垂直于编织工具的表面定向的力,作用到在这种运动期间与功能区域处于接触的污物上。由于重心线的走向,这个力具有沿编织工具的运动方向和沿高度方向的方向分量。因此在运行区域中出现了自清洁效应;污物被清除并且编织工具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此之后得到提升。
具有至少一个针踵的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针踵基本上沿高度方向延伸。针踵有利地沿高度方向突出于编织工具的周围的区域。驱动力或驱动运动可以通过针踵导入到编织工具中。为了使用在编织机中,这个针踵嵌接到具有曲边形的三角曲边的三角中,三角曲边通过编织工具相对固定不动的三角的相对运动将沿工具纵向的编织运动传递给针踵。包括至少两个针踵的编织工具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按本发明的教导同样能有利地伴随包括两个以上的针踵的编织工具使用。
也有利的是,功能区域分成至少两个分区,所述分区分别具有分区段,在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在0和∞之间,并且这些分区沿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彼此间隔开。功能区域分成至少两个分区应指的是,在这至少两个分区之间布置有编织工具的不属于功能区域的区域。该区域可以例如是这样一个区域,在该区域中,编织工具的横截面的重心不改变其高度,即其高度是恒定不变的。特别有利的是,至少两个分区具有至少正好和针踵沿工具纵向的纵向延伸度,即针踵长度一样大的、但优选1.5倍大的间距。此外有利的是,针踵布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分区之间。
进一步有利的是,编织工具具有功能区域的沿工具纵向置于针踵之前的至少一个分区和功能区域的沿工具纵向置于针踵之后的至少一个分区。针踵在编织运行中作为驱动力的力导入点承受较大的负荷。功能区域的前置和后置的分区能够在编织运行中分配和支撑导入的驱动力。
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是有利的,在该编织工具中,功能区域的至少一个分区、但优选两个分区,直接连接到针踵上或者与针踵仅具有沿工具纵向的间距,该间距小于或等于整个编织工具的纵向延伸度的10%。小于整个编织工具的纵向延伸度的5%的间距尤为有利。
有利的是,功能区域具有重心线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的极限,即最小处或最大处。重心线的斜率在这至少一个极限处因此为0。上述分区段在周围的区域中毗邻,在所述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在0和∞之间。若一个横向力在针槽中作用到编织工具上,那么编织工具由于所引起的斜置而在局部的最小处和最大处的区域中与针槽的侧壁联接。因此横向力在那里被支撑并且产生了接触部位以及由于编织工具的编织运动也产生了摩擦。特别有利的是,在局部最小处和最大处的区域中这样来设计杆,使得在编织运行中,在这些区域中分别产生了有很小的接触面的接触部位。
进一步有利的是,重心线的高度的至少两个局部的极限具有相同的高度。特别有利的是,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小处和/或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大处具有相同的高度,进一步有利的是,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大处具有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三局部的最大处具有较小的高度。同样有利的是,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小处具有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三局部的最小处具有较大的高度。特别有利的是,重心线的至少两个具有相同的高度的局部的极限,是总体的极限,因此重心线的高度在任何部位处均不会更大(总体的最大处)或更小(总体的最小处)。
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编织工具,在该编织工具中,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指向的,即朝着针踵突出于周围的工具区域的方向指向的表面(接下来称为顶面),沿工具纵向在重心线的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大处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和/或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负的高度方向,即在编织运行中向下指向针槽床的方向的表面(接下来称为底面),在重心线的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小处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正的高度方向和负的高度方向正好彼此相反地延伸。特别有利的是,顶面在重心线的总体的最大处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和/或底面在重心线的总体的最小处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
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也是有利的,在该编织工具中,至少一个局部的极限具有表面,该表面相对功能区域的大部分的表面沿宽度方向隆起。如已经说明的那样,编织工具在使用在编织机中时在局部的极值的区域中贴靠在针槽上。若所述表面在这些部位处相对剩余的功能区域隆起,那么在隆起的部位处产生了明确定义的贴靠面并且防止了例如由于制造的不准确性而使编织工具的其它区域形成了与编织机的一些部分的接触部位。进一步有利的是,所述表面这样隆起,使得在编织运行中形成了与编织机的基本上点状的接触部位。
有利的是,杆在重心线的局部最大处的部位处与功能区域的最小的杆高度间隔开并且在重心线的局部最小处的部位处与功能区域的最大的杆高度间隔开。特别有利的是,这个间距至少是功能区域的最大的杆高度的一半那么大。
进一步有利的是,功能区域的至少一个分区包括至少一个在x-z平面中呈三角形的凹槽和/或波浪形的凹槽,所述凹槽沿宽度方向贯穿功能区域。特别有利的是,凹槽沿高度方向的高度是杆高度的至少50%、优选至少65%。
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是有利的,在该编织工具中,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顶面,在朝着工具推出方向指向的正的工具纵向上具有这样一种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重心线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的最大处之前具有局部的斜率最大处,和/或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负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底面,在朝着工具推出方向指向的正的工具纵向上具有这样的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重心线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最小处之前具有局部的斜率最小处。正的工具纵向或工具推出方向,是工具的这样一个方向,杆的末端也指向这个方向,在杆的末端处有成圈元件。在所述部位处,底面的或顶面的走向以这种方式形成了“污物凸起”,污物凸起由于表面的斜率走向将污物优选朝着负的工具纵向运送。污物因此被运离所形成的线圈或所形成的织物。
特别有利的是,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顶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的数值和/或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负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底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的数值,具有在0.57和2.75之间的值。但顶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的数值和/或底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的数值优选具有在0.83和1.74之间的值。进一步有利的是,底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的数值大于顶面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的数值。
进一步有利的是,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顶面,和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负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即底面,在功能区域的分区段中基本上平行于彼此延伸。顶面和底面至少部分平行于彼此地延伸。之后产生了在这些分区段中的均匀的材料和应力分布。特别有利的是,顶面和底面在整个功能区域中基本上平行地延伸。
有利的是,功能区域的重心线的逆着推出方向在负的工具纵向上的最后的最大处,是总体的最大处。进一步有利的是,这个最后的最大处在工具纵向上与编织工具的沿着负的工具纵向指向的末端最多间隔了30mm、但优选最多间隔了15mm。以这种方式防止了编织工具围绕沿宽度方向指向的轴线倾斜或转动并且实现了编织工具在编织设备中的良好的导引。
所述目的也通过一种编织设备实现,该编织设备具有至少一个针槽,针槽设置用于容纳编织工具并且在运行中导引编织工具,编织设备还具有至少一个编织工具,其具有下列特征:
-杆,杆主要沿工具纵向延伸,编织工具在编织运行中沿该工具纵向运动,
-其中,杆在其纵向延伸部分的任意一个点处具有横向于工具纵向延伸的横截面,横截面由其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
-其中,这些横截面中的每一个横截面均具有表面重心,一条将所有的杆横截面的表面重心沿着工具纵向相互连接起来的假想的重心线导引穿过所述表面重心,
-其中,杆具有至少一个功能区域,
-在该至少一个功能区域中,所述重心线改变其高度,
-在该至少一个功能区域中,横截面在功能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任一点处的高度,小于在功能区域内的杆高度,该杆高度是在杆的功能区域内在杆的沿高度方向最低的点和沿高度方向最高的点之间的高度,
-其中,功能区域具有纵向延伸部分,该纵向延伸部分构成整个编织工具的纵向延伸部分的20%以上、但优选25%以上。
此外,功能区域具有分区段,在分区段中,重心线的斜率的数值在0和∞之间。重心线在分区段中因此相对工具纵向夹成了一个大于0°并且小于90°的角。这尤其意味着,重心线在分区段中不是平行于工具纵向延伸的。重心线的这种走向基于编织工具的横截面在x-y平面中的改变或“移动”产生,而不是由密度或材料改变引起。
进一步有利的是,针槽在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上的长度、功能区域在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上的延伸度和编织工具在编织运行中的编织运动的行程的数值这样彼此协调,使得编织工具的功能区域的在其工具纵向上的延伸度的至少80%、优选90%、但更为优选100%没有在编织运行期间离开针槽。功能区域在工具纵向上的延伸度描述了功能区域在工具纵向上相对编织工具的其它组成部分的位置。功能区域的延伸度是功能区域的在工具纵向上在沿工具纵向在前的边界和沿工具纵向在后方的边界之间的区域。若功能区域具有多个分区段,多个分区段在工具纵向上彼此间隔开,那么编织工具的布置在这些分区段之间的区域因此也属于功能区域的延伸度,所述区域例如是布置在两个分区段之间的针踵。编织工具在其功能区域中被针槽导引并且驱动力在针槽中得到支撑。在此,在编织工具的功能区域和针槽之间存在接触区域。如果功能区域的一个过大的分区在编织运行中离开针槽,那么针在之后被更为糟糕地导引。上述选择区域被证实是有利的,以便确保编织工具的良好的导引。在理想情况下,编织工具的导引区域在整个编织运动期间都完全处在针槽内,因此特别是在工具纵向上不会从针槽突出。
进一步有利的是,针槽的上棱边在高度方向上与杆的朝着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指向的表面的、即顶面的最高的部位,间隔了最多0.5mm、但优选间隔了最多0.3mm。这个间距接下来称为高度间距。高度差有利地尽可能小。有利的是,针槽的上棱边比顶面在其在正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高的部位更高或一样高。以这种方式保证了,编织工具的功能区域在至少一个局部的最大处的部位处形成了与针槽的接触区域并且尤其在功能区域的分区段中没有产生与针槽的接触区域。特别有利的是,上棱边在高度方向上基本上具有和顶面在其在正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高的部位处一样的高度。
也有利的是,编织设备的编织工具具有针踵,针踵相对功能区域在正的高度方向上隆起,并且针踵嵌接到编织设备的凹槽,即三角曲边中,并且杆的指向编织工具的正的高度方向的表面,即顶面,在其在正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高的部位处与三角曲边沿工具纵向间隔开。以这种方式防止了编织工具的顶面在所述部位处无意间钩入到三角曲边中。否则的话,无意间的钩入可能导致编织工具夹紧并且编织工具和/或编织设备受损。沿工具纵向在顶面的在正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高的部位和三角曲边之间的间距是安全间距。安全间距有利地大于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其具有功能区域(5);
图2示出了在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大处(14)的部位处编织工具(1)的功能区域(5)的剖面A-A;
图3示出了在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小处(15)的部位处编织工具(1)的功能区域(5)的剖面B-B;
图4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其在功能区域(5)中具有三角形的凹槽(19);
图5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其在功能区域(5)中具有波浪形的凹槽(20);
图6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该编织工具的表面在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小处(15)和最大处(14)的区域中具有污物凸起(21);
图7示出了三个分步骤,在所述分步骤中,污物(23)被从编织工具(1)的运行区域(24)运送出来;
图8示出了一种编织设备(27),其包括三个针槽(28),三个针槽中的其中一个针槽装备有编织工具(1);
图9示出了编织设备(27)的四个三角(29)和编织工具(1);
图10示出了带有三个针槽(28)的编织设备(27)的俯视图,针槽分别装备有编织工具(1);
图11示出了在x-z平面中装备有编织工具(1)的针槽(28)的剖面;
图12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在该编织工具中,顶面(10)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40)的值小于底面(13)的局部斜率最小处(41)的值。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种编织工具1,其具有杆2,杆主要沿工具纵向z延伸并且在其朝着正的工具纵向z指向的第一末端处具有形式为钩的成圈元件3。杆2在其沿工具纵向z的纵向延伸部分的每个点处具有横截面8,横截面处在由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x展开的平面中。在功能区域5中,这个横截面8的沿高度方向x的高度,即横截面高度22,在任意部位处均小于杆高度6。杆高度6在此指的是在功能区域5的沿高度方向x的最小的和最大的延伸度之间的高度。在图2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横截面8和一个横截面的表面重心9。在图1中绘出了重心线4,重心线将杆的这些横截面8的所有表面重心9彼此间在最短的路径上相互连接起来。重心线4在图1的所示实施例中包括三个局部的最大处14和三个局部的最小处15。但编织工具1的其它有利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局部的最大处14和/或局部的最小处15。此外,顶面10在三个局部的最大处14的区域中具有相同的高度。底面13在三个局部的最小处15的区域中沿高度方向x具有相同的高度。在功能区域5的分区段7中,重心线4在此具有大于0的斜率。杆2在这些分区段7中因此相对于工具纵向z倾斜并且特别是不平行于工具纵向z地延伸。
图2示出了剖面A-A,其位置也在图1中绘制出,并且该剖面在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大处14的部位处在功能区域5中通过杆2。示出了功能区域5的一些部分,其中,功能区域5总体上延伸经过整个杆高度6。杆高度6朝正的高度方向x由最大的杆高度12限定并且朝负的高度方向x由最小的杆高度11限定。横截面8用阴影线示出并且具有表面重心9,表面重心沿高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观察居中地“处在”横截面8中。横截面8在负的高度方向x上向下由编织工具1的底面13限定。底面13在图2中也可以在一个处在剖平面外的并且在横截面8下方延续的区域中看到。此外,横截面8在正的高度方向上向上由编织工具1的顶面10限定,其中,顶面10处在最大的杆高度12的高度上。底面13并且因此杆2在横截面8的部位处则与最小的杆高度11间隔了底部间距16,在负的高度方向x上在局部的最大处14下方因此有在杆2和最小的杆高度11之间的“自由空间”。
图3示出了剖面B-B,其位置也在图1中绘制出,并且剖面在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小处15的部位处在功能区域5中通过杆2。示出了功能区域5的一些部分,其中,功能区域5总体上延伸经过整个杆高度6。杆高度6朝正的高度方向x由最大的杆高度12限定并且朝负的高度方向x由最小的杆高度11限定。横截面8用阴影线示出并且具有表面重心9,表面重心沿高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观察居中地“处在”横截面8中。横截面8在正的高度方向x上向上由编织工具1的顶面10限定。顶面10在图3中也可以在一个处在剖平面外的并且在横截面8上方延续的区域中看到。此外,横截面8在负的高度方向上向下由编织工具1的底面13限定,其中,底面13在图3中处在最小的杆高度11的高度上。顶面10在横截面8的部位处则与最大的杆高度12间隔了顶部间距17,在正的高度方向x上在局部的最小处15上方因此有在杆2和最大的杆高度12之间的“自由空间”。
图4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1,其包括针踵18,针踵适用于在编织运行中吸收驱动力和驱动运动并且将它们传递到编织工具1上。沿正的工具纵向z在针踵18之前和之后连接有功能区域5的两个分区33。两个分区33共同形成了功能区域5并且彼此间间隔了功能区域间距31,该功能区域间距是针踵18沿工具纵向z的针踵长度32的约1.5倍大。针踵18在这个实施例中布置在功能区域5的两个分区33之间。杆2在功能区域5的分区33中的形状具有多个三角形的凹槽19,其中,三角形的凹槽19在x-z平面中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并且沿宽度方向y完全“贯穿”编织工具1的杆2。杆2的顶面10和底面13在功能区域5中基本上平行于彼此地延伸。
图5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1,其也包括针踵18和具有两个分区33的功能区域5。与图4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是,杆2在分区33中的形状具有多个波浪形的凹槽20,其中,波浪形的凹槽20在x-z平面中具有基本上波浪形的或弧形的几何形状并且沿宽度方向y完全“贯穿”编织工具1的杆2。两个分区33中的其中一个分区沿工具纵向z布置在针踵18前方,两个分区33中的另一个分区则沿工具纵向z布置在针踵18后方。两个分区33直接连接到针踵18上。在工具纵向上因此不存在在分区33和针踵18之间的间距。功能区域5的重心线的逆着推出方向沿负的工具纵向z处在最后的最大处是功能区域5的总体的最大处。通过这个总体的最大处以如下方式特别良好地支撑和导引编织工具1,即,防止了编织工具1围绕沿宽度方向y指向的轴线发生倾斜。
图6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编织工具1,编织工具包括针踵18和导引区域5,其中,导引区域5包括两个分区33。杆2在其导引区域5中具有分区段7,在分区段中,杆2和重心线4基本上直线地并且相对工具纵向z以保持不变的角度倾斜地延伸,重心线4的斜率的数值因此大于0。在局部最大处14的区域中,杆2的顶面10分别具有污物凸起21。在局部最小处15的区域中,杆2的底面13分别具有污物凸起21。在沿正的工具纵向处在重心线的局部最大处14之前的污物凸起21中,杆2的顶面10具有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重心线4的局部最大处14之前具有局部最大处。在沿正的工具纵向处在重心线的局部最小处15之前的污物凸起21中,杆2的底面13具有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重心线4的局部最小处15之前具有局部最小处。顶面10或底面13因此相对工具纵向z更为强烈地倾斜,其因此具有比杆2的毗邻的分区段7在数值上更大的斜率。污物凸起21在编织工具1沿负的工具纵向z后退运动时提高了朝负的工具纵向z的污物运输。由此使污物远离编织工具1的包括成圈元件3的那部分。减少了所形成的线圈和织物的可能的脏污。
图7示出了一种原理,按照该原理例如在三个分步骤中进行编织工具的“自清洁”。在初始位置中,在此为分步骤a)中,污物23处在编织工具1的运行区域24中。在此,污物23可以由多种纤维、灰尘颗粒和碎屑组成,它们没有相互连接。重心线4在这个图中为清楚起见没有示出,但在局部的最大处14和最小处15之间明显以大于0的斜率延伸。在图7的分步骤b)中,示出了在前进运动25中的编织工具1。污物23在编织工具1的前进运动25时由于上升的重心线4而在分区段7中朝着正的工具纵向z和高度方向x移动。在图7的分步骤c)中示出了在后退运动26中的编织工具1。污物23由于编织工具1的运动和上升的重心线4而朝着负的工具纵向z和高度方向x移动。在图中,编织工具1这样布置在编织机中,使得工具纵向z直立取向并且重力加速度g因此指向负的工具纵向z。因此污物23的沿高度方向超出编织工具的那些部分(因为它们被从运行区域24移出来),由于由重力加速度g引起的重力而从编织机掉出。从运行区域23突出的污物23额外在按本发明的教导的所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编织工具1相对三角29或肋盘的相对运动(在水平布置的编织工具中)“剥落”。编织工具1的和编织设备27的污物因此减少。
图8示出了编织设备27的部分区域,该编织设备包括三个针槽28。在图8的三个针槽28中的左边的针槽装备有编织工具1,在这种情况下为编织针,编织针的成圈元件3是一个弯钩。在图中居中的和右边的针槽28则没有装备编织工具1,以便能更好地显示针槽28。在编织运行中,通常所有的针槽28均装备有编织工具1。编织工具1包括针踵18,针踵相对编织工具1的剩余部分和针槽28沿高度方向x隆起。
图9示出了一个编织工具1和四个三角29,三角分别包括三角曲边30。编织工具1的针踵18可以嵌接在四个三角曲边的任意三角曲边中,并且针踵可以将运动沿工具纵向导入到相应的编织工具1中,所述运动由编织工具1相对三角29的相对运动引起。为了能更好地显示三角29相对编织工具1的位置和三角曲边30的走向,三角29围绕工具纵轴线z转动了90°地示出。三角曲边30的凹槽在正确的安装位置中实际上沿负的高度方向x的方向打开,因而编织工具的针踵18可以指向高度方向x地嵌接到三角曲边30中的其中一个三角曲边中。编织工具1的重心线4具有两个局部的最大处14,顶面10的沿正的高度方向x的最高的部位也处在该局部的最大处的位置中。为了更好地概览,图中并没有示出整条重心线4,而是仅示出了该重心线的两个局部的最大处14。顶面10的这些最高的部位与三角曲边30在工具纵向z上间隔了一个大于零的安全距离38。由此防止了,编织工具1的杆2在这些部位处意外“钩入”到三角曲边30的其中一个三角曲边中并且影响编织工具1的驱动运动或者造成了编织工具1的夹紧。
图10示出了编织设备27的俯视图,该编织设备包括三个针槽28。在三个针槽28中分别布置有编织工具1,该编织工具包括功能区域5,功能区域具有两个分区33。三个编织工具1中的上方的和下方的编织工具在推出的状态下示出。它们表明了推出的状态的两种不同的变型。在编织运动中,仅存在一种推出状态。但在图10中在图中示出了两种变型。在推出状态下,编织工具处在编织运动的沿正的工具纵向z偏离得最远的位置中。在用图10中三个编织工具1的上方的编织工具示出的推出状态的第一种变型中,编织工具1的功能区域5被完全容纳在上方的针槽28中并且具有与针槽28的前方的棱边的棱边间距35。三个编织工具1中的中间的编织工具在收进的状态中示出。其因此处在编织运动的沿负的工具纵向z偏离得最远的位置处。在图10中的中间的和上方的编织工具1的成圈元件3在工具纵向z上的间距对应于编织运动的行程34。在图中最下方的编织工具1在推出状态的第二种变型中示出。行程34的值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大,使功能区域5在编织运行中离开针槽28。编织工具1的功能区域5的沿工具纵向z的延伸部分的至少80%在此在编织运行期间始终处在槽28中。
图11示出了编织设备27的剖面图。剖面处在x-z平面中并且通过装备有编织工具1的针槽28。针槽28的上棱边36与编织工具1的顶面10的最高的部位39并且因此也与杆2间隔了高度间距37。上棱边36在正的高度方向x上高于顶面10的最高的部位。对本发明的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言也有利的是这样一种针槽28,其上棱边36在正的高度方向x上处在和顶面10的最高的部位一样的高度上。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间距37为零。
图12示出了编织工具1的另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基本上表明了和图6的编织工具1一样的特征。与图6相比,编织工具1具有顶面10,其局部的斜率最大处40在数值上小于底面13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41。这种编织工具1在编织运行期间在编织设备的针槽中引起了较小的摩擦力,因为顶面10的更为扁平的斜率实现了编织工具1的更好的导引和更为流畅的运动。此外,编织工具1与图6所示的编织工具1的区别在于,功能区域5的重心线4的在负的工具纵向z上、即逆着推出方向在最后的最大处14,是总体的最大处42。这个总体的最大处42在工具纵向z上虽然与编织工具1的指向负的工具纵向z的末端间隔开,但所述间距选择得尽可能小。以这种方式防止了编织工具1围绕指向宽度方向y的轴线的倾斜或转动。由此也实现了编织工具1在编织运行中的更好的导引和流畅的运动。由顶面10形成的污物凸起21的形状,通过前述特征与图6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却表明,污物凸起21的这种形状支持了在段落[0033]中已经说明的“自清洁效应”。
附图标记列表:
1编织工具
2杆
3成圈元件
4重心线
5功能区域
6杆高度
7分区段
8横截面
9表面重心
10顶面
11最小的杆高度
12 最大的杆高度
13 底面
14 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大处
15 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小处
16 底部间距
17 顶部间距
18 针踵
19 三角形的凹槽
20 波浪形的凹槽
21 污物凸起
22 横截面高度
23 污物
24 运行区域
25 前进运动
26 后退运动
27 编织设备
28 针槽
29 三角
30 三角曲边
31 功能区域间距
32 针踵(18)的针踵长度
33 功能区域(5)的分区
34 编织运动的行程
35 棱边间距
36 针槽(28)的上棱边
37 高度间距
38 安全间距
39 顶面(10)的最高的部位
40 顶面(10)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
41 底面(13)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
42 重心线(4)的整体的最大处
x 高度方向
y宽度方向
z工具纵向。

Claims (18)

1.编织工具(1),其具有下列特征:
·杆(2),该杆主要沿工具纵向(z)延伸,所述编织工具(1)在编织运行中沿该工具纵向运动,
·其中,所述杆(2)在其纵向延伸部分的任意一个点处具有横向于工具纵向(z)延伸的横截面(8),该横截面由所述杆的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x)展开,
·其中,这些横截面(8)中的每一个横截面均具有表面重心(9),将所有的横截面(8)的表面重心(9)沿着工具纵向(z)相互连接起来的假想的重心线(4)被导引穿过所述表面重心,
·其中,所述杆(2)具有至少一个功能区域(5),
·在所述功能区域中,重心线(4)改变其高度,
·在所述功能区域中,横截面(8)的高度在功能区域(5)的纵向延伸部分的每一个点处小于在功能区域(5)内的杆高度(6),杆高度是在杆的功能区域(5)内在杆(2)的沿高度方向(x)最低的点和沿高度方向(x)最高的点之间的高度,
·其中,功能区域(5)具有纵向延伸部分,该纵向延伸部分构成整个编织工具(1)的纵向延伸部分的20%以上、但优选25%以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区域(5)具有分区段(7),在所述分区段中,所述重心线(4)的斜率的数值在0和∞之间。
2.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工具(1)具有至少一个针踵(18)。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5)分成至少两个分区(33),这些分区分别具有分区段(7),在所述分区段中,所述重心线(4)的斜率的数值在0和∞之间,
并且这些分区(33)沿所述工具纵向(z)彼此间隔开。
4.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工具(1)具有所述功能区域(5)的沿所述工具纵向(z)处在所述针踵(18)之前的至少一个分区(33)和所述功能区域(5)的沿所述工具纵向(z)处在所述针踵(18)之后的至少一个分区(33)。
5.根据前两项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5)的至少一个分区(33)、但优选两个分区(33)直接连接到所述针踵(18)上或者与所述针踵(18)仅具有沿工具纵向(z)的间距,该间距小于或等于整个编织工具的纵向延伸度的10%。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5)具有所述重心线(4)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的极限,即最小处(15)或最大处(14),
并且所述重心线(4)的斜率在这至少一个局部的极限处为0。
7.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正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顶面(10),沿工具纵向(z)在所述重心线(4)的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大处(14)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和/或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负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底面(13),在所述重心线(4)的至少两个局部的最小处(15)的部位处具有相同的高度。
8.根据前两项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宽度方向(y)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在至少一个局部的极限(14)的部位处相对于所述功能区域(5)的大部分沿宽度方向(y)隆起。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2)在所述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大处(14)的部位处与所述功能区域(5)的最小的杆高度(11)间隔开,
并且所述杆(2)在所述重心线(4)的局部的最小处(15)的部位处与所述功能区域(5)的最大的杆高度(12)间隔开。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5)的至少一个分区(33)包括至少一个在x-z平面中呈三角形的凹槽(19)和/或至少一个波浪形的凹槽(20),所述凹槽沿宽度方向(y)贯穿所述功能区域(5)。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正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顶面(10),沿指向工具推出方向的正的工具纵向(z)具有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所述重心线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的最大处(14)之前具有局部的斜率最大处(40),
和/或
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负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底面(13),沿指向工具推出方向的正的工具纵向(z)具有斜率走向,该斜率走向在所述重心线(4)的高度的至少一个局部的最小处(15)之前具有局部的斜率最小处(41)。
12.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10)的局部的斜率最大处(40)的数值和/或所述底面(13)的局部的斜率最小处(41)的数值具有在0.57和2.75之间的值。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正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顶面(10),和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负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底面(13),在所述功能区域(5)的分区段(7)中基本上平行于彼此地延伸。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5)的重心线(4)的在负的工具纵向(z)上的最后的最大处(14),是总体的最大处(42)。
15.编织设备(27),其带有至少一个针槽(28)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至少一个编织工具(1),所述针槽设置用于容纳并且在运行中导引编织工具(1)。
16.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槽(28)在所述编织工具(1)的工具纵向(z)上的长度,
·所述功能区域(5)在所述编织工具(1)的工具纵向(z)上的延伸度,
·和所述编织工具(1)在编织运行中的编织运动的行程(34)的数值,
这样彼此协调,使得所述编织工具(1)的功能区域(5)的沿该编织工具的工具纵向(z)的延伸度的至少80%、优选90%、尤为优选100%在编织运行期间不会离开所述针槽(28)。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5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槽(28)的上棱边(36)与所述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正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顶面(10)的最高的部位(39),在高度方向(x)上间隔了最多0.5mm、但优选间隔了最多0.3mm。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工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工具(1)具有针踵(18),该针踵相对于所述功能区域(5)沿正的高度方向(x)隆起,
并且所述针踵(18)嵌接到所述编织设备(27)的凹槽中,即三角曲边(30)中,
并且所述针杆(2)的指向所述编织工具(1)的正的高度方向(x)的表面,即顶面(10),在其沿正的高度方向(x)最高的部位(39)处,与三角曲边(30)在工具纵向(z)上间隔开。
CN202180085416.6A 2020-12-16 2021-11-17 编织工具 Pending CN116648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214742.7 2020-12-16
EP20214742.7A EP4015690B1 (de) 2020-12-16 2020-12-16 Strickwerkzeug
DE102021119011.8 2021-07-22
PCT/EP2021/081984 WO2022128297A1 (de) 2020-12-16 2021-11-17 Strickwerkzeu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8534A true CN116648534A (zh) 2023-08-25

Family

ID=73855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5416.6A Pending CN116648534A (zh) 2020-12-16 2021-11-17 编织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015690B1 (zh)
CN (1) CN116648534A (zh)
DE (1) DE102021119011A1 (zh)
PT (1) PT4015690T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75489A5 (zh) * 1974-02-05 1976-05-14 Agula Sa
CH650292A5 (de) * 1981-05-14 1985-07-15 Textilma Ag Maschenbildungseinheit fuer strickmaschine.
JPS61239065A (ja) * 1985-04-12 1986-10-24 福原ニ−ドル株式会社 丸編機用のメリヤス板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061989A1 (ja) 2004-12-07 2006-06-15 Fukuhara Needle Co., Ltd. 丸編機用部品
FR2941710B1 (fr) * 2009-02-05 2011-03-18 Airbus France Procede d'assemblage par couture d'elements fibreux et dispositif pour sa mise en oeuvre.
EP2927360B1 (de) * 2014-04-03 2017-03-08 Groz-Beckert KG Strickwerkzeug für Strickmaschin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15690B1 (de) 2023-02-08
DE102021119011A1 (de) 2022-06-23
PT4015690T (pt) 2023-03-06
EP4015690A1 (de) 2022-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6156B2 (en) Sinker for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US7117694B2 (en) System component having a braking spring
KR20180033284A (ko) 루프 형성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구성 요소
CN116648534A (zh) 编织工具
US6401495B2 (en) Sinker for a knitting machine operating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technique an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uch a sinker
JPH11140754A (ja) 打抜き加工された編成工具並びに緯編み機又は経編み機
CN102995272B (zh) 横编织机的选针系统、选针器及横编织机
KR101118027B1 (ko) 멘더링 슬릿 곡선부를 갖는 편물기 바늘
JP6905982B2 (ja) ループ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CN108166146B (zh) 一种大圆机及其选针机构
EP2392710B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KR20230119108A (ko) 편직 도구
CN113710842B (zh) 针迹形成元件和针迹形成纺织机
KR102366041B1 (ko) 횡편기
CN104131403A (zh) 用于圆型针织机的三角
JP7134187B2 (ja) 編機工具、特に編機用編み針
GB2134142A (en) Sinker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CN215800231U (zh) 一种手套机编织压线机构
JP7341752B2 (ja) 編み機工具、特に編み機針
CN113622076A (zh) 一种手套机编织压线机构
CN201864891U (zh) 横机
CN115142183A (zh) 横机的选针装置及方法
CN110042547A (zh) 针织横机及其钩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206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