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8383A - 倾斜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倾斜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8383A
CN110678383A CN201880034157.2A CN201880034157A CN110678383A CN 110678383 A CN110678383 A CN 110678383A CN 201880034157 A CN201880034157 A CN 201880034157A CN 110678383 A CN110678383 A CN 110678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frame
vehicle body
tilting
vehicle
steer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41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78383B (zh
Inventor
寺田圭佑
佐野贵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78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78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B62K3/002Bicycles without a seat, i.e. the rider operating the vehicle in a standing position, e.g. non-motorized scooters; non-motorized scooters with skis or run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左脚放置部(81)具有供站立骑乘者的左脚放置的左脚放置面(811)并且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不变。右脚放置部(82)具有供站立骑乘者的右脚放置的右脚放置面(821)并且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不变。负载通过左脚放置面(811)传递到左连杆部(5L)。负载通过右脚放置面(821)传递到右连杆部(5R)。限制机构(9)构造为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移位。

Description

倾斜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倾斜式车辆,该倾斜式车辆配备有可倾斜的车体框架和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两个前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类型的倾斜式车辆的示例。倾斜式车辆包括连杆机构。连杆机构构造为改变两个前轮相对于车体框架的位置,从而使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左方或右方倾斜。倾斜式车辆包括负载传递机构。负载传递机构包括分别放置骑乘者的左脚和右脚的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骑乘者通过左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连杆机构的左部,从而使倾斜式车辆向左倾斜,并且通过右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连杆机构的右部,从而使倾斜式车辆向右倾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No.7530419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经由负载传递机构对连杆机构进行操作,来提高使车体框架倾斜的倾斜式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不仅包括行驶时轻快的可控制性和与车辆相融合的感觉,还包括上下车的容易性。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式车辆,其包括:
车体框架;
左前轮和右前轮,其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中间转向轴支撑部,其限定沿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
转向构件,其能够绕中间转向轴相对于车体框架转动;
连杆机构包括
左连杆部,其包括左转向轴支撑部,左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左转向轴,左转向轴在中间转向轴支撑部的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沿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和
右连杆部,其包括右转向轴支撑部,右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右转向轴,右转向轴在中间转向轴支撑部的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沿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
连杆机构构造为,当倾斜式车辆向左转向时,改变左前轮和右前轮相对于车体框架的位置以使车体框架向左倾斜,并且当倾斜式车辆向右转向时,使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右方倾斜,
左悬架部,其连接到左转向轴支撑部使得能够绕左转向轴转动,并且支撑左前轮,
右悬架部,其连接到右转向轴支撑部使得能够绕右转向轴转动,并且支撑右前轮,
转向力传递机构,其构造为使左悬架部和右悬架部分别沿与转向构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绕左转向轴和右转向轴转动;
负载传递机构,其包括
左脚放置部,其具有供站立骑乘者的左脚放置的左脚放置面并且相对于车体框架的角度不变;和
右脚放置部,其具有供站立骑乘者的右脚放置的右脚放置面并且相对于车体框架的角度不变;
负载传递机构,其构造为通过左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左连杆部和右连杆部中的一个,并且通过右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左连杆部和右连杆部中的另一个;以及
限制机构,其构造为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相对于车体框架的移位。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通过经由骑乘者的左脚施加到左脚放置面的负载和经由骑乘者的右脚施加到右脚放置面的负载,来各自控制车体框架的倾斜。
当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左方倾斜时,左连杆部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到位于右连杆部上方的位置。此时,当骑乘者的左脚通过左脚放置面将负载施加到左连杆部时,力进行作用以使左连杆部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向下移位,从而可以限制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左方倾斜。相反,当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右方倾斜时,右连杆部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到位于左连杆部上方的位置。此时,当骑乘者的右脚通过右脚放置面将负载施加到右连杆部时,力进行作用以使右连杆部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向下移位,从而可以限制车体框架向倾斜式车辆的右方倾斜。
由于可以直接经由站立骑乘者的脚将负载施加到连杆机构上,来控制车体框架的倾斜,因此当倾斜式车辆行驶时,可以为倾斜式车辆提供轻快的可操作性。由于左脚放置面相对于车体框架的角度和右脚放置面相对于车体框架的角度不变,因此,站立骑乘者的脚所放置的面追随倾斜的车体框架(换句话说,脚放置面相对于道路表面的各自角度随着车体框架的倾斜而改变)。结果,可以在倾斜式车辆行驶时提高骑乘者与倾斜式车辆的融合性。
此外,可以通过使限制机构例如在车体框架的直立状态(每个脚放置面平行于道路表面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来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相对于车体框架的移位。结果,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与施加到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的负载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其姿势,从而骑乘者可以容易上下倾斜式车辆。同样在使车体框架倾斜的条件下(每个脚放置面相对于道路表面倾斜),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与施加到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的负载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其姿势,从而骑乘者可以容易上下倾斜式车辆。因此,可以提高倾斜式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在该倾斜式车辆中,通过经由负载传递机构对连杆机构进行操作来使车体框架倾斜。
上述倾斜式车辆可以包括将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相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可以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转动。限制机构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连接部中。
根据该构造,可以通过利用用于提高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抵抗施加于其上的负载的刚性的构造,来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施加到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负载部分地被连接构件吸收。结果,与仅由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承担负载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的构造。
连接部可以设置在比连杆机构更靠近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更靠近施加负载的部分的位置,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与从更远的位置限制负载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的构造。
限制机构可以包括构造为通过施加摩擦力来限制连接部的转动运动的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车体框架的倾斜角度如何,均可以在任何姿势下施加对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的限制力。
或者,限制机构可以包括构造为通过与连接部接合来限制连接部的转动运动的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可以被施加限制力的车体框架的倾斜角度受到限制,但是可以通过相对简单且小的机构来实现限制机构。
以上倾斜式车辆可以构造为使得:
左脚放置部设置在左连杆部中的、能够根据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而相对于车体框架移位并且不能根据转向力传递机构的移位而相对于车体框架移位的部分;并且
右脚放置部设置在右连杆部中的、能够根据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而相对于车体框架移位并且不能根据转向力传递机构的移位而相对于车体框架移位的部分。
通过该构造,当倾斜式车辆被转向以转动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不会沿转向构件转动的方向移位。换句话说,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动范围限于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和倾斜方向。因此,即使在设置有负载传递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的尺寸增大。
在以上倾斜式车辆构造为使得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根据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沿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移位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限制倾斜式车辆的大型化,即使在设置负载传递机构的情况下。
以上倾斜式车辆可以配置为使得:
连杆机构包括上横向构件、下横向构件、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
上横向构件、下横向构件、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彼此连接,使得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并且使得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
左连杆部包括左侧构件、上横向构件的左部和下横向构件的左部;并且
右连杆部包括右侧构件、上横向构件的右部和下横向构件的右部。
即,能够提供以上优点的负载传递机构可以应用于所谓的平行四接头连杆。
在以上倾斜式车辆构造为使得左脚放置部设置在左侧构件上并且右脚放置部设置在右侧构件上的情况下,当倾斜式车辆倾斜时,可以限制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可移动范围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扩展。这是由于,当倾斜式车辆倾斜时,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各自的可移动范围小于其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各自的可移动范围。当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的位置与下横向构件的转动中心间隔开时,上述该构造的效果变得显著。
以上倾斜式车辆可以构造为使得左脚放置部、右脚放置部和限制机构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连杆机构的下方。
通过该构造,限制机构设置在更靠近被施加来自骑乘者的脚的负载的左脚放置面和右脚放置面的部分。因此,可以提高左脚放置部和右脚放置部的移位限制效果,同时简化限制机构的构造。另外,倾斜式车辆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倾斜式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以上倾斜式车辆可以构造为使得:
转向构件包括适于由骑乘者把持的把持构件;并且
把持构件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左脚放置面的前端和右脚放置面的前端的前方。
通过该构造,在骑乘者的身体的正前方,容易确保骑乘者可以伸展他或她的手臂的空间。另外,可以容易调节倾斜式车辆的重心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倾斜式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在该倾斜式车辆中,通过经由负载传递机构对连杆机构进行操作,来使车体框架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倾斜式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倾斜式车辆的前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倾斜式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倾斜式车辆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执行倾斜时的图1的倾斜式车辆的前视图。
图6是示出执行倾斜时的图1的倾斜式车辆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形例的倾斜式车辆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倾斜式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面将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
在附图中,箭头F表示倾斜式车辆的前方或向前方向。箭头B表示倾斜式车辆的背后方/后方或者向背后/向后方向。箭头U表示倾斜式车辆的上方或向上方向。箭头D表示倾斜式车辆的下方或向下方向。箭头R表示倾斜式车辆的右方或向右方向。箭头L表示倾斜式车辆的左方或向左方向。
倾斜式车辆转动以使车体框架从竖直方向向倾斜式车辆的左方或右方倾斜。然后,除了以倾斜式车辆为基准的方向之外,还将定义以车体框架为基准的方向。在附图中,箭头FF表示车体框架的前方或向前方向。箭头FB表示车体框架的背后方/后方或者向背后/向后方向。箭头FU表示车体框架的上方或向上方向。箭头FD表示车体框架的下方或向下方向。箭头FR表示车体框架的右方或向右方向。箭头FL表示车体框架的左方或向左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和“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是指从骑乘倾斜式车辆的骑乘者观察时,以车体框架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车体框架的侧方或侧向”是指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正右方或正左方。
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沿倾斜式车辆的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包括相对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事实,并且意指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相比,沿更靠近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沿倾斜式车辆的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延伸”包括相对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事实,并且意指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相比,沿更靠近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延伸。
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沿倾斜式车辆的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包括相对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事实,并且意指与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相比,沿更靠近倾斜式车辆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倾斜式车辆处于站立或直立状态”或“车体框架处于站立或直立状态”的表述意指倾斜式车辆无转向并且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以倾斜式车辆为基准的方向与以车体框架为基准的方向一致。当倾斜式车辆转动使得车体框架从竖直方向向左或向右倾斜时,倾斜式车辆的左右方向与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不一致。类似地,倾斜式车辆的上下方向与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不一致。然而,倾斜式车辆的前后方向与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一致。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正左方”的表述表示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向左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正右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表述不仅包括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向左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还包括从该空间向与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右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正上方”的表述表示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向上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正下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的表述不仅包括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向上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还包括从该空间向与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下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正前方”的表述表示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向前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正后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不仅包括当构件A在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向前平移时构件A通过的空间,还包括从该空间向与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空间。所谓“构件A的后方”的表述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旋转”是指构件围绕其轴以360度或更大的角度移位。在本说明书中,“转动”是指构件围绕其轴以小于360度的角度移位。
参照图1至图6,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倾斜式车辆1。倾斜式车辆1是包括可倾斜的车体框架和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
如图1所示,倾斜式车辆1包括车辆本体部2、两个前轮3、后轮4、连杆机构5和转向机构6。
车辆本体部2包括车体框架21和动力单元22。在图1中,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参照图1进行的以下描述以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为前提。图1是从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观察倾斜式车辆1整体的左视图。
图2是当从倾斜式车辆1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观察时倾斜式车辆1的前部的前视图。在图2中,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参照图2进行的以下描述以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为前提。
车体框架21包括头管211和主框架212。车体框架21支撑动力单元22。
头管211布置在倾斜式车辆1的前部。在从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观察倾斜式车辆1时,头管211的上部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下部的后方。
主框架212连接到头管211。主框架212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后方。主框架212的后端部支撑后轮4。
两个前轮3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下方。后轮4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两个前轮3的后方。
动力单元22产生用于驱动倾斜式车辆1的动力。当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观察倾斜式车辆1时,动力单元22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后轮4的车轴41的前方。动力单元22布置成不能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动力单元22布置成不能相对于主框架212移动。动力单元22包括引擎。由引擎产生的驱动力通过传动机构传递到后轮4。
两个前轮3包括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作为车体框架21的一部分的头管211的左方。右前轮32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右方。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头管211包括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限定中间转向轴SI。中间转向轴SI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
转向机构6包括转向构件61。转向构件61包括把手杆611和转向轴612。转向轴61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从把手杆611的中间部向下延伸。转向轴612经由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支撑在头管211上。转向轴612能够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即,转向构件61设置成能够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车体框架21转动。
连杆机构5是所谓的四接头平行连杆系统(也称为平行四边形连杆)的机构。
连杆机构5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方。连杆机构5包括上横向构件51、下横向构件52、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沿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
连杆机构5不与转向轴612绕中间转向轴SI的转动连动。即,连杆机构5并不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车体框架21转动。
头管211包括上中间轴支撑部211b。上中间轴支撑部211b限定上中间倾斜轴UI。上中间倾斜轴UI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上横向构件51的中间部经由上中间轴支撑部211b支撑在头管211上。上横向构件51可以绕上中间倾斜轴U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
头管211包括下中间轴支撑部211c。下中间轴支撑部211c限定下中间倾斜轴DI。下中间倾斜轴DI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下横向构件52的中间部经由下中间轴支撑部211c支撑在头管211上。下横向构件52可以绕下中间倾斜轴D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
左侧构件53包括左上轴支撑部53a。左上轴支撑部53a限定左上倾斜轴UL。左上倾斜轴UL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上横向构件51的左端部经由左上轴支撑部53a与左侧构件53连接。上横向构件51可以绕左上倾斜轴U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
右侧构件54包括右上轴支撑部54a。右上轴支撑部54a限定右上倾斜轴UR。右上倾斜轴UL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上横向构件51的右端部经由右上轴支撑部54a与右侧构件54连接。上横向构件51可以绕右上倾斜轴U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
左侧构件53包括左下轴支撑部53b。左下轴支撑部53b限定左下倾斜轴DL。左下倾斜轴DL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下横向构件52的左端部经由左下轴支撑部53b与左侧构件53连接。下横向构件52可以绕左下倾斜轴D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
右侧构件54包括右下轴支撑部54b。右下轴支撑部54b限定右下倾斜轴DR。右下倾斜轴DR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下横向构件52的右端部经由右下轴支撑部54b与右侧构件54连接。下横向构件52可以绕右下倾斜轴D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
图3是当从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观察时倾斜式车辆1的俯视图。在图3中,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参照图3进行的以下描述以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为前提。图4是当从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时倾斜式车辆1的后视图。在图4中,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参照图4进行的以下描述以车体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为前提。
上横向构件51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前方。
下横向构件52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上横向构件51的下方。下横向构件52包括前元件521和后元件522。前元件521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的前方。后元件522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的后方。
左侧构件53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正左侧。左侧构件53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左侧构件53的上部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其下部的后方。
右侧构件54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头管211的正右侧。右侧构件54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右侧构件54的上部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其下部的后方。
上横向构件51、下横向构件52、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支撑在头管211上,使得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保持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彼此平行的姿势,并且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保持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彼此平行的姿势。
如图2和图4所示,转向机构6包括左悬架部62和右悬架部63。左悬架部62包括左下部621和左上部622。右悬架部63包括右下部631和右上部632。
左下部621在其下端部处支撑左前轮31。左下部621的上端部固定于左上部622。
右下部631在其下端部处支撑右前轮32。右下部631的上端部固定于右上部632。
左上部622在其上部包括可左转动构件(未示出)。可左转动构件布置在左侧构件53的内部,并且沿与左侧构件53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左侧构件53包括左转向轴支撑部(未示出)。左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左转向轴SL。左转向轴SL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可左转动构件经由左转向轴支撑部由左侧构件53支撑。可左转动构件可以绕左转向轴S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即,左上部622经由可左转动构件连接到左侧构件53并且可以绕左转向轴SL转动。
右上部632在其上部包括可右转动构件(未示出)。可右转动构件布置在右侧构件54的内部,并且沿与右侧构件54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右侧构件54包括右转向轴支撑部(未示出)。右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右转向轴SR。右转向轴SR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可右转动构件经由右转向轴支撑部由右侧构件54支撑。可右转动构件可以绕右转向轴S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即,右上部632经由右可转动构件连接到右侧构件54并且可以绕右转向轴SR转动。
连杆机构5包括左连杆部5L和右连杆部5R。
左连杆部5L包括上横向构件51的左部、下横向构件52的左部和左侧构件53。上横向构件51的左部是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左方的部分。下横向构件52的左部是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左方的部分。
右连杆部5R包括上横向构件51的右部、下横向构件52的右部和右侧构件54。上横向构件51的右部是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右方的部分。下横向构件52的右部是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右方的部分。
如图1至图3所示,倾斜式车辆1包括转向力传递机构7。转向力传递机构7包括中间传递板71、左传递板72、右传递板73、中间接头74、左接头75、右接头76和连接杆77。
中间传递板71连接到转向轴612的下部。中间传递板71不能相对于转向轴612转动。因此,中间传递板71可以与转向轴612一起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
左传递板72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中间传递板71的正左方。左传递板72连接到左悬架部62。左传递板72不能相对于左悬架部62转动。因此,左传递板72可以绕左转向轴S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
右传递板73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中间传递板71的正右方。右传递板73连接到右悬架部63。右传递板73不能相对于右悬架部63转动。因此,右传递板73可以绕右转向轴S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
中间接头74包括中间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41。中间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41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接头转向轴。中间接头74经由中间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41连接到中间传递板71的前部。结果,中间接头74可以绕中间接头转向轴相对于中间传递板71转动。
左接头75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中间接头74的左方。左接头75包括左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51。左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51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接头转向轴。左接头75经由左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51连接到左传递板72的前部。结果,左接头75可以绕左接头转向轴相对于左传递板72转动。
右接头76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中间接头74的右方。右接头76包括右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61。右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61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接头转向轴。右接头76经由右接头转向轴支撑部761连接到右传递板73的前部。结果,右接头76可以绕右接头转向轴相对于右传递板73转动。
中间接头74包括中间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42。中间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42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间接头倾斜轴。连接杆77的中间部与中间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42连接,使得可以绕中间接头倾斜轴转动。
左接头75包括左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52。左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52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接头倾斜轴。连接杆77的左部连接到左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52,使得可以绕左接头倾斜轴转动。
右接头76包括右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62。右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62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右接头倾斜轴。连接杆77的右部连接到右接头倾斜轴支撑部762,使得可以绕右接头倾斜轴转动。
左传递板72经由左接头75、连接杆77和中间接头74连接到中间传递板71。右传递板73经由右接头76、连接杆77和中间接头74连接到中间传递板71。左传递板72和右传递板73经由左接头75、连接杆77和右接头76彼此连接。换句话说,连接杆77将中间传递板71连接到左传递板72和右传递板73。
当骑乘者操作把手杆611时,转向轴612绕中间倾斜轴S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在前轮向左转动的情况下,转向轴612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与转向轴612的转动相关联地,中间传递板71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
当中间传递板71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时,中间接头74沿箭头RT所指的方向相对于中间传递板71转动。结果,连接杆77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向左移动并且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向后移动同时保持其姿势。
当连接杆77如上所述地移动时,左接头75和右接头76分别沿箭头RT所指的方向相对于左传递板72和右传递板73转动。结果,左传递板72和右传递板73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同时连接杆77保持其姿势。
当左传递板72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时,不能相对于左传递板72转动的左悬架部62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绕左转向轴S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
当右传递板73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时,不能相对于右传递板73转动的右悬架部63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绕右转向轴S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
当左悬架部62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时,支撑在左悬架部62上的左前轮31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绕左转向轴SL相对于左侧构件53转动。
当右悬架部63沿箭头LT所指的方向转动时,支撑在右悬架部63上的右前轮32沿箭头RT所指的方向绕右转向轴SR相对于右侧构件54转动。
当骑乘者操作把手杆611以使左右前轮向右转动时,上述元件沿与其在左右前轮向左转动时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于元件的移动仅左右相反,因此这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因此,如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转向力传递机构7与转向构件61的转动相关联地使左悬架部62沿转向构件61转动的方向绕左转向轴SL转动。类似地,转向力传递机构7使右悬架部63沿右悬架部63转动的方向绕右转向轴SR转动。结果,转向力传递机构7根据骑乘者对转向构件61的操作将转向力传递到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根据骑乘者对转向构件61进行操作的方向,绕左转向轴SL和右转向轴SR转动。
接着,参照图2和图5,将描述倾斜式车辆1的倾斜操作。图5是在使车体框架21向左倾斜的条件下,从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观察时倾斜式车辆1的前部的前视图。在图5中,省略了后轮4的图示。
如图2所示,当从直立的车体框架21的前方观察倾斜式车辆1时,连杆机构5呈矩形。如图5所示,当从倾斜的车体框架21的前方观察倾斜式车辆1时,连杆机构5呈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的操作与车体框架21在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连动。“连杆机构5的操作”意指连杆机构5的形状改变。当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分别绕上中间倾斜轴UI和下中间倾斜轴DI相对于头管211转动,并且上横向构件51、下横向构件52、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分别绕左上倾斜轴UL、右上倾斜轴UR、左下倾斜轴DL和右下倾斜轴DR相对地转动时,引起连杆机构5的这种形状变化。
例如,如图5所示,当骑乘者使倾斜式车辆1向左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左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上横向构件51绕通过上中间轴支撑部211b的上中间倾斜轴UI相对于头管211逆时针转动。类似地,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下横向构件52绕通过下中间轴支撑部211b的下中间轴支撑部DI相对于头管211逆时针转动。结果,上横向构件51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相对于下横向构件52向左移动。
由于上横向构件51以上述方式移动,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上横向构件51分别绕通过左上轴支撑部53a的左上倾斜轴UL和通过右上轴支撑部54a的右上倾斜轴UR相对于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逆时针转动。类似地,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下横向构件52分别绕通过左下轴支撑部53b的左下倾斜轴DL和通过右下轴支撑部54b的右下倾斜轴DR相对于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逆时针转动。结果,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同时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
此时,下横向构件52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相对于连接杆77向左移动。如上所述,由于下横向构件52移动,因此连接杆77分别绕中间接头倾斜轴、左接头倾斜轴和右接头倾斜轴相对于中间接头74、左接头75和右接头76转动。结果,连接杆77保持与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平行的姿势。
随着左侧构件53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经由可左转动构件支撑在左侧构件53上的左悬架部62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与左悬架部62的倾斜相关联地,支撑在左悬架部62上的左前轮31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同时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
随着右侧构件54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经由可右转动构件支撑在右侧构件54上的右悬架部63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与右悬架部63的倾斜相关联地,支撑在右悬架部63上的右前轮32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同时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姿势。
基于竖直方向描述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倾斜操作。然而,当倾斜式车辆1倾斜时(当连杆机构5操作时),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与竖直上下方向不一致。在将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设为基准的情况下,当连杆机构5操作时,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改变。换句话说,连杆机构5改变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使车体框架21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或右方倾斜。这使得倾斜式车辆1向左转动。
当骑乘者使倾斜的车辆1向右倾斜时,相关元件向右倾斜。这使得倾斜的车辆1向右转动。由于元件仅相对于左右方向沿相反方向移动,因此这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倾斜式车辆1包括负载传递机构8。负载传递机构8包括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左脚放置部81包括左脚放置面811和左连接构件812。右脚放置部82包括右脚放置面821和右连接构件822。
左脚放置面811是供站立骑乘者的左脚放置的部分。左连接构件812将左脚放置面811和连杆机构5的左侧构件53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左连接构件812包括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前部812a和沿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后部812b。左前部812a联接到左侧构件53。左后部812b支撑左脚放置面811。左脚放置部81构造为将通过左脚放置面811输入的负载传递到左连杆部5L。
右脚放置面821是供站立骑乘者的右脚放置的部分。右连接构件822将右脚放置面821和连杆机构5的右侧构件54连接在一起。如同左连接构件812一样,右连接构件822包括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前部822a和沿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右后部822b。右前部822a联接到右侧构件54。右后部822b支撑左脚放置面821。右连接构件822具有与左连接构件812类似的构造,因此,仅图1中图示了其附图标记。右脚放置部82构造为将通过右脚放置面821输入的负载传递到右连杆部5R。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通过单独地控制通过骑乘者的左脚施加到左脚放置面811上的负载和通过骑乘者的右脚施加到右脚放置面821上的负载来控制车体框架21的倾斜。
例如,如图6所示,当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时,左连杆部5L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移位至位于右连杆部5R上方的位置。图6是在使车体框架21向左倾斜的条件下,当从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时倾斜式车辆1的前部的后视图。在图6中,省略了后轮4的图示。此时,当骑乘者的左脚通过左脚放置面811向左连杆部5L施加负载时,力进行作用以使左连杆部5L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向下移位,从而能够限制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
相反,当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右方倾斜时,右连杆部5R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移位至位于左连杆部5L的上方的位置。此时,当骑乘者的右脚通过右脚放置面821向右连杆部5R施加负载时,力进行作用以使右连杆部5R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向下移位,从而能够限制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右方倾斜。
与车体框架21的倾斜相关联地,左脚放置面811的方向和右脚放置面821的方向改变。然而,由头管211延伸的方向(中间转向轴SI延伸的方向)与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形成的角度不变。换句话说,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或姿势不变。
如图1和图2所示,倾斜式车辆1包括限制机构9。限制机构9包括第一部分91和第二部分92。第一部分91是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第二部分92是无法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
如图2、图4和图6所示,第一部分91包括连接构件911。连接构件911包括中间部911a、左部911b和右部911c。中间部911a连接到主框架212,使得可以绕连接中间倾斜轴CI转动。连接中间倾斜轴CI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左部911b连接到左脚放置部81,使得可以绕连接左倾斜轴CL转动。连接左倾斜轴CL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右部911c连接到右脚放置部82,使得可以绕连接右倾斜轴CR转动。连接右倾斜轴CR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当骑乘者使倾斜式车辆1向左倾斜时,主框架212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左倾斜。当主框架212倾斜时,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后方观察时,中间部911a沿顺时针方向绕连接中间倾斜轴CI相对于主框架212转动。类似地,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后方观察时,左部911b沿顺时针方向绕连接左倾斜轴CL相对于左脚放置部81转动。类似地,当从倾斜式车辆1的后方观察时,右部911c沿顺时针方向绕连接右倾斜轴CR相对于右脚放置部82转动。结果,连接构件911保持与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平行的姿势。
当骑乘者使倾斜式车辆1向右倾斜时,主框架212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右倾斜。由于连接构件911仅沿相反的方向转动,因此这里将不详细描述连接构件911的操作。
第一部分91包括板构件912。板构件912固定到连接构件911的中间部911a。也就是说,板构件912可以与连接构件911一起相对于主框架212转动。板构件912具有呈弧状延伸的外缘部。
如图2所示,第二部分92包括卡钳921。卡钳921固定到主框架212。卡钳921包括一对垫片。一对垫片配置为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每个垫片由高摩擦材料形成。板构件912的外缘部位于卡钳921的一对垫片之间。每个垫片的外周部与板构件912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板构件912可以相对于卡钳921移动。
当骑乘者执行预定操作时,卡钳921的一对垫片移位使得它们之间的间隙减小,然后与板构件912的外缘部接触。由于施加到板构件912上的摩擦力,因此限制了连接构件911相对于主框架212转动。结果,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
因此,如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倾斜式车辆1中,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配置为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头管211的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限定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SI。转向构件61布置为可以绕中间转向轴SI相对于车体框架21转动。
连杆机构5包括左连杆部5L和右连杆部5R。左连杆部5L包括限定左转向轴SL的左转向轴支撑部。左转向轴SL在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右连杆部5R包括限定右转向轴SR的右转向轴支撑部。右转向轴SR在中间转向轴支撑部211a的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右方沿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连杆机构5通过改变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相对位置,而在倾斜式车辆1向左转动时使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倾斜,并且在倾斜式车辆1向右转动时使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右方倾斜。
左悬架部62支撑左前轮31。左悬架部62连接到左转向轴支撑部,使得可以绕左转向轴SL转动。右悬架部63支撑右前轮32。右悬架部63连接到右转向轴支撑部,使得可以绕右转向轴SR转动。转向力传递机构7使左悬架部62和右悬架部63分别沿转向构件61转动的方向、与转向构件61的转动相关联地绕左转向轴SL和右转向轴SR转动。
负载传递机构8包括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左脚放置部81包括站立骑乘者的左脚放置的左脚放置面811。左脚放置面811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不变。右脚放置部82包括站立骑乘者的右脚放置的右脚放置面821。右脚放置面821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不变。负载传递机构8通过左脚放置面811将负载传递到左连杆部5L,并且通过右脚放置面821将负载传递到右连杆部5R。限制机构9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直接通过站立骑乘者的脚,来向连杆机构5施加负载,从而控制车体框架21的倾斜。因此,可以在倾斜式车辆1行驶时为倾斜式车辆1提供轻快的可操作性。由于左脚放置面811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和右脚放置面821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角度不变,因此,站立骑乘者的脚所放置的面追随倾斜(换句话说,脚放置面相对于道路表面的各自角度随着车体框架21的倾斜而改变)的车体框架21。结果,可以在倾斜式车辆1行驶时提高驾驶员与倾斜式车辆1的融合性。
此外,可以通过使限制机构9在例如车体框架21的直立状态(每个脚放置面平行于道路表面的状态)下操作,来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结果,能够限制倾斜式车辆1与施加到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的负载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其姿势,从而骑乘者可以容易上下倾斜式车辆1。此外,在使车体框架21倾斜(每只脚放置面相对于道路表面倾斜)的条件下,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1与施加到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上的负载的变化相关联地改变其姿势,从而骑乘者可以容易上下倾斜式车辆1。因此,能够提高倾斜式车辆1的乘坐舒适性,在该倾斜式车辆中,通过经由负载传递机构8使连杆机构5进行操作,来使车体框架21倾斜。
连接构件911(连接部的示例)可以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连接中间倾斜轴CI转动,并且将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连接到车体框架21。通过设置上述构造的连接构件911,可以提高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抵抗施加到其上的负载的刚性。
构成限制机构9的一部分的板构件912设置在连接构件911上。即,可以通过利用用于提高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抵抗施加到其上的负载的刚性的构造,来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施加到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负载部分地被连接构件911吸收。结果,与负载仅由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承担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移位的构造。
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911设置在比连杆机构5更靠近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的位置。更具体地,连接构件911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在该实施例中,下横向构件52的前元件521的前端)与连杆机构5的后端(在该实施例中,下横向构件52的后元件522的后端)之间的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点更靠近左脚放置面811的中间点和右脚放置面821的中间点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连接构件911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比连杆机构5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点(在该实施例中,左侧构件53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沿左转向轴SL的中间点和右侧构件54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沿右转向轴SR的中间点)更靠近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的位置。
根据该构造,可以在更靠近施加负载的部分的位置处,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与从更远的位置限制负载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的构造。
限制机构9包括卡钳921。卡钳921是用于通过向连接构件911施加摩擦力来限制连接构件911的转动的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车体框架21的倾斜角度如何,均可以在任何姿势下施加对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的限制力。
卡钳921未必需要包括一对垫片。垫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只要可以施加可获得期望的限制效果的摩擦力即可。
在该实施例中,左脚放置部81设置在构成平行四接头连杆的连杆机构5的左侧构件53上。右脚放置部82设置在连杆机构5的右侧构件54上。左侧构件53是左连杆部5L的一部分,该部分可以根据车体框架21的倾斜而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并且不能根据转向力传递机构7的移位而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右侧构件54是右连杆部5R的一部分,该部分不能根据车体框架21的倾斜而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并且不能根据转向力传递机构7的移位而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
根据该构造,当倾斜式车辆1被转向以转动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不会在转向构件61转动的方向上移位。换句话说,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和倾斜方向上。因此,即使在设置负载传递机构8的情况下,也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1的大型化。
另外,如图4所示,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与车体框架21的倾斜相关联地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移位。结果,可以进一步限制通过设置负载传递机构8而导致的倾斜式车辆1的大型化。
另外,当倾斜式车辆1倾斜时,能够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可移动范围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扩展。这是由于,当倾斜式车辆1倾斜时,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54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各自的可移动范围小于其在上下方向上的各自的可移动范围。当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的位置与下横向构件52的转动中心(下中间倾斜轴DI)间隔开时,上述构造的效果变得显著,特别是如在该实施例中那样。
左脚放置面811、右脚放置面821和限制机构9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连杆机构5的下方。
即,限制机构9设置在更靠近被施加来自骑乘者的脚的负载的左脚放置面811和右脚放置面821的部分。因此,可以提高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限制效果,同时简化限制机构9的构造。另外,降低了倾斜式车辆1的重心,从而提高倾斜式车辆1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1和图3所示,由骑乘者把持的把手杆611(把持构件的示例)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左脚放置面811的前端811a和右脚放置面821的前端821a的前方。
根据该构造,在骑乘者的身体的正前方,容易确保骑乘者可以伸展他或她的手臂的空间。另外,可以容易调节倾斜式车辆1的重心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倾斜式车辆1的乘坐舒适性,在该倾斜式车辆中,通过经由负载传递机构8对连杆机构5进行操作,来使车体框架21倾斜。
迄今为止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促进对本发明的理解,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主旨概念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变形和改进,并且其等效物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实施例中,限制机构9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连杆机构5的下方。然而,限制机构9的布置不限于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形例的限制机构9A。限制机构9A包括第一部分91A和第二部分92A。第一部分91A是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第二部分92A是无法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
第一部分91A包括板构件912。板构件912固定在连杆机构5的下横向构件52上。即,板构件912可以与下横向构件52一起相对于头管211转动。板构件912具有呈弧状延伸的外缘部912a。
第二部分92A包括卡钳921和支撑构件922。支撑构件922支撑卡钳921。尽管未示出,但是支撑构件922固定到主框架212。卡钳921包括一对垫片。一对垫片配置为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每个垫片由高摩擦材料形成。板构件912的外缘部912a位于卡钳921的一对垫片之间。每个垫片的外周部与板构件912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板构件912可以相对于卡钳921移动。
当骑乘者执行预定操作时,一对卡钳921的垫片移位以减小它们之间的间隙,然后使其与板构件912的外缘部接触。通过向板构件912施加摩擦力,来限制下横向构件52相对于头管211转动。如上所述,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分别设置在与下横向构件52相连接的左侧构件53和右侧构件上54。因此,限制下横向构件52相对于头管211的转动,从而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移位。
下横向构件52(连接部的示例)能够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中间倾斜轴DI转动,并且将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连接到车体框架21。构成限制机构9A的一部分的板构件912设置在下横向构件52上。施加到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负载部分地被刚性相对较高的下横向构件52吸收。结果,与仅由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承担负载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的构造。
卡钳921是用于通过对下横向构件52施加摩擦力来限制下横向构件52的转动的装置。因此,同样在该变形例中,无论车体框架21的倾斜角度如何,均可以在任何姿势下施加对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的限制力。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变形例中,限制机构9包括卡钳921,卡钳构造为通过施加摩擦力来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位。然而,限制机构9的操作原理不限于这里描述的一种。
图8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形例的限制机构9B。限制机构9B包括第一部分91B和第二部分92B。第一部分91B是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第二部分92B是无法相对于车体框架21移位的部分。
第一部分91B包括板构件912。板构件912固定到连接构件911的中间部911a。即,板构件912可以与连接构件911一起相对于主框架212转动。板构件912具有开口912b。
第二部分92B包括螺线管923。螺线管923固定到主框架212。螺线管923包括可以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移位的杆923a。在正常状态下,杆923a的远端在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板构件912的正前方。因此,与连接构件911的转动相关联地,板构件912和螺线管923可以相对于彼此移位。
在图8中,板构件912中的开口912b面对螺线管923的杆923a。当骑乘者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定操作时,杆923a向后方突出。结果,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杆923a与开口912b接合,从而限制连接构件911相对于主框架212的转动。这限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移位。
根据该构造,尽管限制了可以施加限制力的车体框架21的倾斜角度,但是限制机构9B可以以相对简单且小的机构来实现。
开口212b的形状不限于图8所示的形状。开口212b可以采取任何配置和形状,只要它可以与杆923a接合以限制连接构件911的转动即可。例如,开口912b可以是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也向下开口的切口。
在上述实施例中,负载传递机构8的左脚放置部81设置在构成左连杆部5L的左侧构件53上。另一方面,负载传递机构8的右脚放置部82设置在构成右连杆部5R的右侧构件54上。然而,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可以设置在连杆机构5的其他部分。
例如,左脚放置部81可以设置在下横向构件52的左部。更具体地,左连接构件812的左前部812a可以联接到下横向构件52的后元件522的左部。类似地,右脚放置部82可以设置在下横向构件52的右部。更具体地,右连接构件822的右前部822a可以联接到下横向构件52的后元件522的右部。
或者,与下横向构件52类似地,也可以为上横向构件51设置后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左连接构件812的左前部812a可以联接到上横向构件51的后元件和下横向构件52的后元件522中的至少一个。类似地,右连接构件822的右前部822a可以联接到上横向构件51的后元件和下横向构件52的后元件522中的至少一个。
同样在该示例中,当倾斜式车辆1被转向以转动时,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不会在转向构件61转动的方向上移位。换句话说,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和倾斜方向上。因此,即使在设置负载传递机构8的情况下,也可以限制倾斜式车辆1的大型化。
另外,同样在该示例中,左脚放置部81和右脚放置部82与车体框架21的倾斜相关联地在车体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移位。结果,可以进一步限制通过设置负载传递机构8而导致的倾斜式车辆1的大型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负载传递机构8构造为使得,通过骑乘者的左脚施加到左脚放置面811的负载被传递至连杆机构5的左连杆部5L,并且通过骑乘者的右脚施加到右脚放置面821的负载被施加到连杆机构5的右连杆部5R。然而,可以采用如下构造:通过在负载传递机构8上设置适当的连杆机构,通过骑乘者的左脚施加到左脚放置面811的负载被传递到连杆机构5的右连杆部5R,而通过骑乘者的右脚施加到右脚放置面821的负载被施加到连杆机构5的右连杆部5R。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杆机构5包括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然而,可以采用连杆机构5仅包括上横向构件51或下横向构件52中的任一个以作为横向构件的示例的构造。另外,可以采用连杆机构5包括除上横向构件51和下横向构件52之外的横向构件的构造。“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仅是基于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命名的。上横向构件并非旨在意指连杆机构5中的最上部的横向构件。“上横向构件”意指位于另一横向构件上方的横向构件。下横向构件并不非旨在意指连杆机构5中的最下部的横向构件。“下横向构件”意指位于另一横向构件下方的横向构件。
在每个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中,连杆机构5具有所谓的平行四接头连杆系统。然而,可以采用所谓的双叉骨型连杆机构,只要可以通过改变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位置,来使车体框架21向倾斜式车辆1的左方或右方倾斜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连杆机构5被支撑在车体框架21上并且包括左臂机构和右臂机构。
左臂机构除了上述左侧构件53以外,还包括左上臂构件、左下臂构件和左转向节。左上臂构件的右部和左下臂构件的右部均被支撑在车体框架21上,并且允许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轴转动。左上臂构件的左部和左下臂构件的左部均被支撑在左侧构件53上,并且允许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轴转动。左转向节对应于上述的左悬架部62,并且连接到左侧构件53和转向力传递机构7。左转向节可以根据倾斜式车辆1的转向方向绕左转向轴SL转动。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负载传递机构8的左连接构件812将左脚放置面811与左侧构件53相连接。
右臂机构除了上述右侧构件54以外,还包括右上臂构件、右下臂构件和右转向节。右上臂构件的左部和右下臂构件的左部均被支撑在车体框架21上,并且允许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轴转动。右上臂构件的右部和右下臂构件的右部均被支撑在右侧构件54上,并且允许绕沿车体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轴转动。右转向节对应于上述右悬架部63,并且连接到右侧构件54和转向力传递机构7。右转向节可以根据倾斜式车辆1的转向方向绕右转向轴SR转动。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负载传递机构8的右连接构件822将右脚放置面821与右侧构件54相连接。
在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实施例中,倾斜式车辆1配备有单个后轮4。然而,后轮的数量可以是多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把手杆611由沿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单个构件构成。然而,把手杆611可以由包括左把手部和右把手部的各个构件构成,只要可以通过把手杆61来输入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转动的转向力即可,其中,左把手部构造为由骑乘者的左手操作,右把手部构造为由骑乘者的右手操作。
在以上实施例中,转向力传递机构7包括中间传递板71、左传递板72、右传递板73、中间接头74、左接头75、右接头76和连接杆77。然而,中间传递板71、左传递板72、右传递板73、中间接头74、左接头75和右接头76可以用诸如万向接头之类的适当的机构来代替,只要从把手杆611输入的转向力可以通过连接杆77传递到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即可。
在本说明书中,针对直线运动的方向所使用的表述“沿……移位”意指在与基准方向一致的方向或与基准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移位。在本说明书中,针对弧形运动的方向所使用的表述“沿……移位”意指沿与基准圆弧的曲率中心同心的任何弧的移位。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述“相对于车体框架21固定”意指当车体框架21在车辆1的左右方向上倾斜时,某部分或构件与车体框架21一起沿车辆1的左右方向倾斜。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述“相对于车体框架21固定”不仅可以理解为某部分或构件直接固定在车体框架上的情况,还可以理解为构件的某部分固定到固定在车体框架21上的车辆部件(燃料箱、托架、动力单元22等)的情况。这里,术语“固定”可以包括零件或构件通过防振构件等进行固定的情况。
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来实现所公开的概念。本说明书应理解为提供所公开的概念的原理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不旨在限制所公开的概念的理解,来描述或说明至少在本说明书中描述或说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公开的概念涵盖了每个实施例,其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可以认识到的等同元件、变形、删除、组合(例如,各种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改进和变更。应当基于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来广泛地解释权利要求的限制事项,因此,不应受本说明书中或本专利申请的申请过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的限制。这些实施例应被解释为非排他性的。例如,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优选”和“可以”应该被解释为非排他的,并且这些术语分别意指“优选但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接受但并不限于此”。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5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02462,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1)

1.一种倾斜式车辆,其包括:
车体框架;
左前轮和右前轮,其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中间转向轴支撑部,其限定沿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
转向构件,其能够绕所述中间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转动;
连杆机构包括
左连杆部,其包括左转向轴支撑部,所述左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左转向轴,所述左转向轴在所述中间转向轴支撑部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沿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和
右连杆部,其包括右转向轴支撑部,所述右转向轴支撑部限定右转向轴,所述右转向轴在所述中间转向轴支撑部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沿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连杆机构构造为,当所述倾斜式车辆向左转向时,改变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的位置以使所述车体框架向左倾斜,并且当所述倾斜式车辆向右转向时,使所述车体框架向所述倾斜式车辆的右方倾斜,
左悬架部,其连接到所述左转向轴支撑部使得能够绕所述左转向轴转动,并且支撑所述左前轮,
右悬架部,其连接到所述右转向轴支撑部使得能够绕所述右转向轴转动,并且支撑所述右前轮,
转向力传递机构,其构造为使所述左悬架部和所述右悬架部分别沿与所述转向构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绕所述左转向轴和所述右转向轴转动;
负载传递机构,其包括
左脚放置部,其具有供站立骑乘者的左脚放置的左脚放置面并且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的角度不变;和
右脚放置部,其具有供所述站立骑乘者的右脚放置的右脚放置面并且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的角度不变;
负载传递机构,其构造为通过所述左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所述左连杆部和所述右连杆部中的一个,并且通过所述右脚放置面将负载传递到所述左连杆部和所述右连杆部中的另一个;以及
限制机构,其构造为限制所述左脚放置部和所述右脚放置部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的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车辆,其包括:
连接部,其将所述左脚放置部和所述右脚放置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转动,
其中,所述限制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连接部布置在比所述连杆机构更靠近所述左脚放置面和所述右脚放置面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限制机构包括构造为通过施加摩擦力来限制所述连接部的转动运动的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限制机构包括构造为通过与所述连接部相接合来限制所述连接部的转动运动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左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左连杆部中的、能够根据所述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移位并且不能根据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移位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移位的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右连杆部中的、能够根据所述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移位并且不能根据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移位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移位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左脚放置部和所述右脚放置部根据所述车体框架的倾斜运动而沿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移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上横向构件、下横向构件、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
其中,所述上横向构件、所述下横向构件、所述左侧构件和所述右侧构件彼此连接,使得所述上横向构件和所述下横向构件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并且使得所述左侧构件和所述右侧构件保持彼此平行的姿势;
其中,所述左连杆部包括所述左侧构件、所述上横向构件的左部和所述下横向构件的左部;并且
其中,所述右连杆部包括所述右侧构件、所述上横向构件的右部和所述下横向构件的右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左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左侧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设置在所述右侧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左脚放置部、所述右脚放置部和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所述连杆机构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倾斜式车辆,
其中,所述转向构件包括适于由所述骑乘者把持的把持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把持构件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左脚放置面的前端和所述右脚放置面的前端的前方。
CN201880034157.2A 2017-05-24 2018-05-23 倾斜式车辆 Active CN110678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2462 2017-05-24
JP2017102462 2017-05-24
PCT/JP2018/019816 WO2018216727A1 (ja) 2017-05-24 2018-05-23 リーン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8383A true CN110678383A (zh) 2020-01-10
CN110678383B CN110678383B (zh) 2021-06-29

Family

ID=6439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4157.2A Active CN110678383B (zh) 2017-05-24 2018-05-23 倾斜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613660B1 (zh)
JP (1) JP6866476B2 (zh)
CN (1) CN110678383B (zh)
ES (1) ES2887016T3 (zh)
TW (2) TWI715125B (zh)
WO (1) WO20182167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397B (zh) * 2019-07-01 2021-09-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傾斜車輛
IT201900021255A1 (it) 2019-11-15 2021-05-15 Piaggio & C Spa Veicolo tiltante a tre ruot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3713A1 (fr) * 2012-10-02 2014-04-10 Georges Jean Baptiste Chastang Vehicule electrique individuel
CN104487323A (zh) * 2012-12-21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JP2015096398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り物
CN205203265U (zh) * 2015-10-26 2016-05-04 方斌 一种悬挂结构及具有该悬挂结构的三轮车
CN206049911U (zh) * 2016-09-18 2017-03-29 苏州市肯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控制双前轮三轮车车身倾斜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033026L (no) 2003-07-01 2005-01-03 Friend Internat As Trehjuls kjoretoy
JP6183172B2 (ja) * 2013-11-15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り物
JP2015157615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27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94906A (ja) * 2015-11-24 2017-06-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CN106043533B (zh) * 2016-06-13 2018-08-28 广州大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滑板车
JP2017102462A (ja) 2016-12-22 2017-06-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3713A1 (fr) * 2012-10-02 2014-04-10 Georges Jean Baptiste Chastang Vehicule electrique individuel
CN104487323A (zh) * 2012-12-21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JP2015096398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り物
CN205203265U (zh) * 2015-10-26 2016-05-04 方斌 一种悬挂结构及具有该悬挂结构的三轮车
CN206049911U (zh) * 2016-09-18 2017-03-29 苏州市肯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控制双前轮三轮车车身倾斜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16727A1 (ja) 2018-11-29
EP3613660A1 (en) 2020-02-26
CN110678383B (zh) 2021-06-29
TWI715125B (zh) 2021-01-01
EP3613660B1 (en) 2021-06-23
JP6866476B2 (ja) 2021-04-28
EP3613660A4 (en) 2020-05-06
TW202010672A (zh) 2020-03-16
TWI673197B (zh) 2019-10-01
JPWO2018216727A1 (ja) 2020-03-19
ES2887016T3 (es) 2021-12-21
TW201900478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7016B (zh) 車輛
JP2017094906A (ja) 車両
TWI680906B (zh) 車輛
TWI617484B (zh) 車輛
TWI621562B (zh) 車輛
JP7195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9045109A1 (ja) 傾斜車両
JP71957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5002164A1 (ja) 車両
TWI660876B (zh) 傾斜車輛
CN110678383B (zh) 倾斜式车辆
US11851130B2 (en) Vehicle
US9227685B2 (en) Vehicle
WO2020050157A1 (ja) リーン車両
JP62108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046454B2 (ja) 作業車
JP7132102B2 (ja) 走行車両
JP2017222301A (ja) 車両
TWI392616B (zh) 可變軸距輕型載具
US11511821B2 (en) Leaning vehicle and vehicle leaning unit
WO2021125302A1 (ja) 車両
JP2017065668A (ja) 車両
JP2004149089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操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