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8362B -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8362B
CN110678362B CN201880032778.7A CN201880032778A CN110678362B CN 110678362 B CN110678362 B CN 110678362B CN 201880032778 A CN201880032778 A CN 201880032778A CN 110678362 B CN110678362 B CN 1106783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gniter
combustion
container
generating agen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27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78362A (zh
Inventor
山本纮士
薮田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78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78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7/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g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3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a variable source, e.g. plural stage or controlled outp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29Igni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备点火器、收容容器及壳体,所述收容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及相对于该容器主体而形成的盖部,其收容传火药,所述壳体收容点火器和收容容器,并且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其中,盖部具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所述脆弱部以在因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能够开裂的方式构成,所述强连接部以在因该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也能够保持与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所述盖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在通过点火器工作而使传火药燃烧时,脆弱部开裂、且经由强连接部连接于容器主体的状态的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在该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填充于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结构,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匀燃烧。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点火器的工作使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对于通过点火器的工作使填充在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如果该填充的气体发生剂没有如希望那样燃烧,则难以按照设计产生燃烧气体。通常,为了使气体发生剂均匀地燃烧并按照设计产生燃烧气体,以点火器为中心在其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但是,根据气体发生器的结构,有时难以在点火器的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如其图1及图2所示,第1燃烧室的形状为近似月牙的环状,在其内部填充有第1气体发生剂,在该燃烧室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点火器。对于这样的结构,已尝试了通过将在以包围点火器的方式配置的内筒构件上设置的传火孔的朝向设为沿着燃烧室的周壁的方向,来限定伴随点火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火焰的方向,从而使气体发生剂均等地燃烧。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成为沿轴向叠置有燃烧室的结构的上下式气体发生器。在这样的上下式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与各燃烧室对应的2个点火器,但由于将这2个点火器配置在了气体发生器的壳体的底面侧,因此,特别是与上方的燃烧室对应的点火器和填充于该上方的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的位置关系,在以该点火器为中心时难以成为均等的位置关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257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541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31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器的工作使填充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燃烧时,为了使气体发生剂均匀燃烧,优选以点火器为中心在其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但是,根据气体发生器的结构,有时难以如上所述地将点火器配置在相对于气体发生剂而言适于使其均等燃烧的位置。例如,由于气体发生器的形状、尺寸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将点火器配置在相对于气体发生剂而言偏离的位置。
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采用的结构是使内筒构件上设置的传火孔的朝向与沿着燃烧室的周壁的方向相符的结构,在点火器的配置偏离适于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的位置时,为了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仍有改进的余地。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使气体发生剂均等燃烧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相对于在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内配置的点火器而定位收容有传火药的收容容器,并以使得收容容器的盖部随点火器的工作而开裂、使其中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该盖部沿着能够进行理想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的给定方向排出的方式形成该收容容器。通过这样的构成,无论气体发生器的结构如何,均可以限定气体发生剂燃烧的适宜起始部位。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有点火器、收容容器及壳体,所述收容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及相对于该容器主体而形成的盖部,其收容传火药,且该收容容器以使得该传火药能够通过配置于该收容容器外部的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方式相对于该点火器定位,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点火器和所述收容容器,在与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盖部邻接的该壳体内的给定区域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体发生剂通过因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产物而燃烧。进而,所述盖部具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所述脆弱部以能够在因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发生开裂的方式构成,所述强连接部以在因该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也能够保持与所述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所述盖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所述传火药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时,所述脆弱部开裂、且经由所述强连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状态的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在该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填充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在壳体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并且配置有点火器和收容容器。以使得在点火器工作时收容于收容容器内的传火药发生燃烧的方式,确定了壳体内的点火器与收容容器的位置关系。此时,收容容器的盖部处于与壳体的给定区域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邻接的状态。因此,在收容容器内的传火药燃烧时,其燃烧产物破坏收容容器的盖部并从其中排出而与气体发生剂接触,由此使气体发生剂燃烧。进而,通过该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生成燃烧气体。像这样,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以点火器的工作为起点,经由收容容器内的传火药的燃烧,最终使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这里,作为传火药,也可以是在壳体内与上述气体发生剂分开收容的其它气体发生剂,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是现有的黑火药等火药。
这里,在收容容器的盖部设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脆弱部是在传火药燃烧而使收容容器内的压力上升时能够因该压力而优先开裂的部位,例如,将其壁厚形成为比盖部的其它部位更薄的槽状的部位。另一方面,强连接部是即使暴露在该燃烧时的压力下也具有能够保持与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程度的强度的部位。因此,通过使盖部具有这样的脆弱部和强连接部,在传火药燃烧时,通过脆弱部的开裂而使盖部变形,并且通过强连接部保持盖部与容器主体连接的状态从而使得不会在壳体内飞散。因此,在传火药的燃烧产物从收容容器排出时,处于与容器主体相连的状态的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成为相对于该燃烧产物的排出而言的阻力构件或引导构件。即,处于与容器主体相连的状态的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具有限定从收容容器流出的燃烧产物的流向的功能。
于是,以使得在通过点火器的工作而使传火药燃烧时,处于与上述容器主体相连的状态的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的方式构成。该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是用以使填充于壳体的气体发生剂均等燃烧的、成为该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起点的部位,可以根据壳体中的气体发生剂的填充形态而适当设定。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无论壳体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可以使传火药的燃烧产物朝向适于气体发生剂燃烧的部位。
这里,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可以以使得随着所述传火药的燃烧进行,由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形成的、该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排出开口增大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传火药的燃烧过程中的给定的燃烧时期,该传火药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而被引导至所述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给定的燃烧时期是在传火药的燃烧过程中,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量增多至可决定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开始的程度的时期。通过这样在传火药的给定燃烧时期将该燃烧产物导入至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可以以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的方式使该燃烧开始。
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盖部还可以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以使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到达位于该盖部背面侧的追加燃烧部位的方式设置,所述追加燃烧部位是与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所述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不同的部位。通过这样经由贯穿孔将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送至位于盖部背面侧的追加燃烧部位的气体发生剂,在从燃烧起始部位使气体发生剂开始燃烧时,可以使因位于盖部背面侧而可使其燃烧受到抑制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适当地燃烧。其结果是,在壳体内能够使气体发生剂适宜地燃烧,可以抑制燃烧不均。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被送至追加燃烧部位的燃烧产物的量少于直接送至燃烧起始部位的燃烧产物的量,位于追加燃烧部位的气体发生剂对于位于燃烧起始部位的气体发生剂可辅助性地点火。
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点火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侧,而且,所述壳体以包围所述点火器并在其内部收容该点火器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向着该壳体内填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侧开口的隔壁构件,所述收容容器以下述方式配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内部使该收容容器的底部侧与所述点火器邻接,并使该收容容器的周壁部与该隔壁构件的内壁面相对,所述盖部经由该隔壁构件的开口而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剂侧。在这样地使收容容器的周壁部与隔壁构件的内壁面相对的状态下,以使收容容器的底部侧与点火器邻接的方式定位点火器和收容容器,由此可以通过点火器的工作使收容容器内的传火药适宜地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传火药的燃烧产物通过隔壁构件的开口通过如上所述变形后的盖部引导至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剂侧,由此,可以以点火器的工作为起点,使气体发生剂从适于其均等燃烧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起燃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隔壁构件可以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构成。而且,所述气体发生剂填充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上部空间是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侧的所述点火器的上侧的空间,在所述下部空间内的所述壳体的底面侧配置有与所述点火器不同的其它点火器,并且在该下部空间内填充有其它气体发生剂,所述其它气体发生剂通过该其它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且与所述气体发生剂不同。即,该气体发生器以如下方式构成:沿其高度方向重叠形成有成为燃烧室的空间(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能够在抑制气体发生器的表面积的同时增大其输出。
在这样构成的气体发生器中,在壳体的底面侧配置有2个点火器,由于填充有与各个点火器对应的气体发生剂的空间(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是沿气体发生器的高度方向重叠地形成的,因此,相对于上部空间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有时与其对应的点火器被配置在偏离的位置。通过在具有这样构成的气体发生器中应用本发明,可以使其气体发生剂更适宜地发生均等燃烧。
这里,可以从收容容器的侧面掌握本发明。即,本发明涉及具有容器主体及相对于该容器主体而形成的盖部、且收容传火药的收容容器,并且,该收容的传火药通过配置于该收容容器外部的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所述盖部具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所述脆弱部以能够在因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发生开裂的方式构成,所述强连接部以在因该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也能够保持与所述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所述盖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所述传火药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时,所述脆弱部开裂、且经由所述强连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状态的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在该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位于所述收容容器外部的与该传火药不同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通过将这样的收容容器应用于气体发生器,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可以使填充于其中的气体发生剂均等地燃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可以实现均等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示意构成的第1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设置的下部壳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设置的收容容器的示意构成的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点火器工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收容容器的配置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点火器工作时的收容容器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收容容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第1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收容容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第2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收容容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第3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示意构成的第2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示意构成的第3图。
符号说明
1、100:气体发生器
2、102:上部壳
3、103:下部壳
4、104:壳体
5、105:气体排出口
10、110:隔壁构件
12:周壁部
13:分割壁部
14:嵌合壁部
21、121:第1空间
22、122、126:气体发生剂
23:第1点火器
25:第2空间
27:第2点火器
40、140:收容容器
41:盖部
42:周壁部
43:底面部
44:传火药
45:槽口
46:部位
47:盖部元件
47H:贯穿孔
141:盖部
R1: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及在其中设置的收容容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实施例1>
图1是气体发生器1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图2是该气体发生器1中包含的下部壳3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两图中的Z0表示气体发生器1的高度方向(轴向)的中心轴。气体发生器1以使填充于由上部壳2及下部壳3形成的壳体4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并将燃烧气体排出的方式构成。上部壳2具有周壁部2c和顶面部2d,由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顶面部2d和后述的下部壳3的底面部3b在俯视时均具有大致圆形的形状,周壁部2c及后述的下部壳3的周壁部3a分别包围顶面部2d、底面部3b的周围,形成了从各面部基本垂直延伸出的环状壁面。上部壳2的内部空间是如后所述填充气体发生剂22的空间。周壁部2c的一端侧连接顶面部2d,另一端侧成为上部壳2的开口部。另外,在周壁部2c的该另一端侧,从该开口部起依次设有嵌合壁部2a、抵接部2b。嵌合壁部2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形成为大于靠近顶面部2d的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嵌合壁部2a通过抵接部2b与周壁部2c连接在一起。
另外,下部壳3具有周壁部3a和底面部3b,由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是如后所述填充气体发生剂26的空间。周壁部3a的一端侧连接底面部3b,另一端侧成为下部壳3的开口部。而且,周壁部3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与上部壳2的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基本相同。如图2所示,在下部壳3的底面部3b设有如后所述分别固定有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的嵌合孔3c及嵌合孔3d。
此外,在壳体4内,在上部壳2与下部壳3之间配置有隔壁构件10。隔壁构件10具有:末端部15;从该末端部15起沿着下部壳3的周壁部3a延伸的嵌合壁部14;与嵌合壁部14相连并将壳体4内大致分割为上下空间的分割壁部13;与分割壁部13相连并延伸至下部壳3的底面部3b的周壁部12;以及与周壁部12相连并安装有第1点火器23的安装边缘部11。如图1所示,在末端部15置于下部壳3的周壁部3a的末端面上而将隔壁构件10安装于壳体4时,分割壁部13形成为与上部壳2的顶面部2d、下部壳3的底面部3b基本平行的壁面,周壁部12与分割壁部13相连,以形成从该分割壁部13的壁面向下部壳3侧凹陷的空间。另外,在周壁部12设有贯穿孔10a,贯穿孔10a将通过隔壁构件10分割形成的2个空间(后述的第1空间21和第2空间25)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该凹陷的空间在其上方的空间侧开口,如后所述地收容第1点火器23,将该凹陷的空间称为“基于周壁部12的收容空间”。另外,安装边缘部11形成有贯通第1点火器23的贯穿孔,所述第1点火器23嵌入下部壳3的嵌合孔3c。需要说明的是,在隔壁构件10安装于下部壳3的状态下,安装边缘部11与底面部3b的嵌合孔3c附近的底面上接触,进一步形成为隔壁构件10的嵌合壁部14嵌合于下部壳3的周壁部3a的状态。
另外,在这样在下部壳3上安装有隔壁构件10的状态下,从上方进一步安装上部壳2。如上所述,上部壳2的嵌合壁部2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形成为大于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因此,上部壳2嵌入下部壳3,直至该抵接部2b抵接于隔壁构件10的末端部15为止。在上部壳2的抵接部2b抵接于末端部15的状态下,成为嵌合壁部14嵌合于下部壳3的周壁部3a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4中,上部壳2、下部壳3的接触部位可通过对于填充于内部的气体发生剂的防湿等而言适宜的接合方法(例如,焊接等)接合。
这样,在壳体4中,其内部空间由隔壁构件10大致分割为上下2个空间。壳体4的内部空间中,在由上部壳2和隔壁构件10而划分出的第1空间21(上部空间)中配置有第1点火器23、收容容器40、气体发生剂22,在由下部壳3和隔壁构件10而划分出的第2空间25(下部空间)中配置有第2点火器27、气体发生剂26,由此,气体发生器1构成为具备2个第1点火器23、第2点火器27的双重型的气体发生器。需要说明的是,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均固定在下部壳3的底面部3b上,因此,第1点火器23处于以使第1点火器23的侧面被隔壁构件10的周壁部12包围、且其顶部不从与周壁部12相连的分割壁部13突出的方式被收纳于基于周壁部12的收容空间内的状态。
这里,在第1空间21中,由于基于周壁部12的收容空间中收容有第1点火器23,因此在其上方的空间(大致为比分割壁部13更靠上方的空间)填充有气体发生剂22,但以包围该气体发生剂22的方式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32。此时,气体发生剂22以下述状态填被充:以在第1空间21内不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的方式被缓冲器31的作用力抑制于过滤器32、分割壁部13等。气体发生剂22使用了燃烧温度较低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温度优选为1000~1700℃的范围,例如,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32是将不锈钢制横编的金属网沿半径方向叠合、并沿半径方向及轴向压缩而形成的,对由气体发生剂22产生的燃烧气体进行冷却,并捕获其燃烧残渣。作为过滤器32,此外还可以采用将金属丝以多层卷绕于心轴而形成的绕组型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32也捕获填充于第2空间25的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残渣。另外,由在上部壳2的周壁部2c与过滤器32之间形成的间隙33,在过滤器32的周围沿半径方向剖面形成环状的气体通路。利用该间隙33,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32的整个区域,从而可实现过滤器32的有效利用和燃烧气体的有效冷却/净化。流过间隙33的燃烧气体到达设于周壁部2c的气体排出口5。另外,为了阻止湿气从外部侵入壳体4内,在气体发生器1工作前,利用铝带34从壳体4的内部封闭气体排出口5。
接着,在第2空间25中,与固定于下部壳3的嵌合孔3d的第2点火器27相对应地填充有气体发生剂26。此时,气体发生剂26也以被未图示的缓冲构件作用的状态填充,以便在第2空间25内不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另外,气体发生剂26也可以与气体发生剂22同样地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利用这样的构成,在气体发生器1中,通过第1点火器23的工作所引起的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第2点火器27的工作所引起的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可以生成较大量的燃烧气体,并排出至外部。但是,在气体发生器1中,气体发生剂22配置于环状的过滤器32的中央部分的空间,该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组的中心与气体发生器1的中心轴Z0基本一致,但由于在下部壳3的底面部3b配置有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因此,配置在基于周壁部12的收容空间内的第1点火器23的高度方向的中心轴偏离气体发生器1的中心轴Z0。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的第1空间21中,第1点火器23相对于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的相对位置为偏离气体发生剂22组的中心的位置。其结果是,存在下述隐患:通过第1点火器23的工作向沿中心轴Z0的方向排出的燃烧产物直接朝向偏离所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组的大致中心的位置排出,在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中发生不均,气体发生器1的输出特性偏离预期。
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的第1空间21中,在收容于基于周壁部12的收容空间的第1点火器23与所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之间配置有收容给定的传火药的收容容器40。如图3所示,收容容器40是其内部具有收容传火药44的收容空间的容器。图3的上部(a)表示收容容器40的剖面,下部(b)是收容容器40的俯视图。作为传火药44,可以使用发火性良好、且比气体发生剂22、26的燃烧温度高的气体发生剂。传火药44的燃烧温度优选为1700~3000℃的范围。作为这样的传火药44,可以使用例如由硝基胍(34重量%)、硝酸锶(56重量%)制成的盘状的传火药。
收容容器40具有圆形的盖部41、及周壁部42,其外观为大致圆柱形状,在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中的配置状态下,其底面部43具有与接触的第1点火器23的外形相仿的形状。第1点火器23工作时,会通过其破坏收容容器40的底面部43,使其中的传火药44燃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配置状态下,收容容器40的盖部41与分割壁部13的壁面为同等程度的高度,与位于上方的气体发生剂22相邻。另外,周壁部42处于形成收容空间且与其内壁面相对的状态,所述收容空间由隔壁构件10的周壁部12形成。
对于这样的收容容器40而言,在第1点火器23工作前,盖部41相对于周壁部42是固定的,将收容容器40内密封。因此,可充分防止传火药44受到外部的湿气。另外,如图3(b)所示,该盖部41设有以比盖部41的其它部位更薄的壁厚形成的槽口45。槽口45在盖部41的边缘部(盖部41与周壁部42连接的部位)附近形成为中心角约为300度左右的圆弧状。因此,与形成了槽口45的部位相比,槽口45未延伸到的盖部41的边缘部附近的部位46的盖部41厚度增厚,强度增高。因此,该部位46相当于本发明的强连接部,槽口45相当于本发明的脆弱部。
通过这样地在盖部41利用槽口45和部位46而设置强度不同的部位,在收容容器40内的传火药44燃烧而使其内部压力升高时,如图4所示,对于盖部41而言,在形成了槽口45的部位开裂的同时,可以保持作为基本上被槽口45包围的盖部41的一部分的盖部元件47与收容容器40的主体侧(周壁部42侧)连接的状态。将这样地保持着盖部元件47连接于收容容器40的主体侧而使收容容器40开口的状态称为“单侧打开状态”。盖部元件47处于单侧打开状态时,收容容器40内由传火药44产生的燃烧产物沿着盖部元件47向盖部元件47大幅开口的一侧排出。另外,在相应于收容容器40内的压力,盖部元件47倾斜度(相对于传火药44燃烧前的盖部41的位置,单侧打开状态下的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与该倾斜度相对应地,从收容容器40排出燃烧产物的朝向也发生变化。
如图1所示,这样构成的收容容器40在第1空间21中配置在第1点火器23上方。将此时的收容容器40与上部壳2内的第1空间21的相对位置关系示于图5。图5是从上方观察第1空间21的图。由此,在第1点火器23上,以使盖部41的部位46位于气体发生器1的与中心轴Z0相反侧或最远侧(图5中的左侧)的方式定位收容容器4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收容容器40在俯视时基本为圆形,因此可以在与第1点火器23之间设置阻止旋转的卡榫部位,使得其在配置后不会在第1点火器23上发生旋转。另外,作为其它方法,通过将隔壁构件10的周壁部12的剖面设为椭圆形状,并将收容容器40的剖面形状也设为与其对应的椭圆形状,也可以防止上述配置后的收容容器40的位置偏移。
如图5所示,在相对于第1点火器23而定位了收容容器40的状态下,在第1点火器23工作时,收容容器40内的压力升高,盖部41的槽口45开裂。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盖部41的盖部元件47成为单侧打开状态,此时,盖部元件47成为朝向第1空间21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组的大致中央部位R1(部位R1是大致在气体发生器1的中心轴Z0上的区域,相当于本发明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大幅开口的状态。其结果是,传火药44产生的燃烧产物沿着该处于单侧打开状态的盖部元件47朝向气体发生剂22排出,因此,可以使气体发生剂22实质上从中央部位R1开始燃烧,由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不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点火器23工作前,收容容器40的盖部元件47没有开口,随着其内部压力的升高,其开口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传火药44的燃烧初期,由于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没有进行、存留在第1空间21的气体发生剂22的量多,因此盖部元件47也不容易开口。因此,在盖部元件47刚刚开口后的状态(在图6中,以附图标记47a表示的盖部元件的状态)下,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较小,其开口方向也没有成为指向部位R1的方向。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从收容容器40排出的燃烧产物的量也较少,因此不会决定大量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开始。然后,通过传火药44的燃烧进行,盖部元件47进一步被推起,由此,盖部元件47达到图6中以附图标记47a表示的状态时,足以决定大量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开始的量的燃烧产物沿该盖部元件47朝向部位R1排出,从而可以实现气体发生剂22的适宜的燃烧开始。像这样地,对收容容器40的盖部41的槽口45、部位46的位置、大小、形状等进行设计,使得在传火药44产生的燃烧产物的量达到适于气体发生剂22燃烧的量的时刻,处于单侧打开状态的盖部元件47指向部位R1。
需要说明的是,传火药44的燃烧进一步进行时,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进一步增大,盖部元件47达到图6中以附图标记47c表示的状态。但是,此时,由于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因此,可以完全忽略对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造成的影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气体发生器1中,第1点火器23工作时,首先,收容容器40内的传火药44燃烧。通过该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使收容容器40的作为盖部41的一部分的盖部元件47处于单侧打开状态,通过该盖部元件47可以将燃烧产物适当排出至第1空间21中所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的部位R1,从而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22的均等燃烧。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中产生的燃烧气体从气体排出口5被排出至壳体4的外部。进而,在第1点火器23工作之后,第2点火器27工作时,第2空间25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6燃烧。该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经由贯穿孔10a使收容容器40的周壁部42开裂而流入第1空间21,进而从气体排出口5被排出至壳体4的外部。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的工作时机根据气体发生器1的输出特性而适当确定即可。
<变形例1>
对于能够应用于气体发生器1的收容容器40的第1变形例,基于图7进行说明。图7在左侧示出了第1点火器23工作前的收容容器40,在右侧示出了第1点火器23工作后的收容容器40。图7所示的收容容器40的盖部4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收容容器40不同。具体而言,在盖部41设有高低差48,将其上侧作为上侧盖部41a,将其下侧作为下侧盖部41b。另外,在该下侧盖部41b一侧以大致半圆状设有槽口45。通过使槽口45的两端延伸至高低差48附近,以比形成了槽口45的部位更高强度形成的部位46为高低差48附近的部位,相当于本发明的强连接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7中没有示出,但收容容器40的底面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具有与位于下方的第1点火器23的形状相仿的形状。
在这样构成的收容容器40中,第1点火器23工作时,收容容器40内的传火药燃烧,作为下侧盖部41b的一部分的盖部元件47成为单侧打开状态,由此可以使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沿该盖部元件47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盖部元件47一定程度地倾斜时,盖部元件47与高低差48接触,达到该倾斜受到结构上的限制的状态(图7的右侧所示的状态)。燃烧产物基于此时的单侧打开状态的盖部元件47所指向的方向如果是朝向图6所示的部位R1的方向,则能够更适当地将燃烧产物导向部位R1,可以更有效地使气体发生剂22均等地燃烧。
另外,虽然图7中没有示出,可以采用在盖部元件47上设置在单侧打开状态下与高低差48接触的突起的结构。通过调整该突起的大小,可以调整盖部元件47与高低差48接触时的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由此,易于形成收容容器40,使得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有效地到达适于气体发生剂22燃烧的部位R1。
<变形例2>
对于能够应用于气体发生器1的收容容器40的第2变形例,基于图8进行说明。图8在左侧示出了第1点火器23工作前的收容容器40,在右侧示出了第1点火器23工作后的收容容器40。图8所示的收容容器40的盖部4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收容容器40不同。具体而言,设置了通过在盖部41的成为盖部元件47的部位将盖部41的厚度增厚、或使盖部41的一部分变形为凸状而形成的棱47d。本变形例中的槽口45也设为大致半圆形,棱47d具有从槽口45两端的大致中间点向槽口45的中央部分延伸的形状。因此,在从沿棱47d的延伸方向的轴X0观察时,如图8左侧的下图所示,盖部元件47处于凸起的状态,棱47d的一侧端部位于以比形成了槽口45的部位更高强度形成的部位46附近。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8中没有示出,但收容容器40的底面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具有与位于下方的第1点火器23的形状相仿的形状。
在这样构成的收容容器40中,第1点火器23工作时,收容容器40内的传火药燃烧,作为盖部41的一部分的盖部元件47成为单侧打开状态,由此,可以沿该盖部元件47排出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由于在盖部元件47上沿着轴X0设有棱47d,因此,盖部元件47的刚性增高,可以将处于单侧打开状态时的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稳定地调整得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如果能够以这样的盖部元件47的倾斜度使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定向于气体发生剂22的部位R1,则本变形例的收容容器40是极其有用的实施方式。
<变形例3>
对于能够应用于气体发生器1的收容容器40的第3变形例,基于图9进行说明。图9所示的收容容器40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第1点火器23的工作使其内部的传火药燃烧,如图9的上部(a)所示地使盖部元件47处于两侧打开状态,由此对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的排出进行定向。此时,盖部元件47为作为一个盖部元件的第1盖部元件47e和作为另一个盖部元件的第2盖部元件47f,形成由两个盖部元件形成的两侧打开状态。即,两侧打开状态是通过使各盖部元件以相互相对的方式处于单侧打开状态而形成的。
在这样地使盖部元件47处于两侧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各盖部元件47e、47f来限定燃烧产物的流动,因此,结果是可以将从收容容器40排出的方向决定为任意方向。优选将一个盖部元件(第1盖部元件47e)形成为比另一个盖部元件(第2盖部元件47f)更大,并调整其大小的比率,由此对来自收容容器40的燃烧产物的排出方向进行调整。
将用于实现这样的盖部元件47的两侧打开状态的收容容器40的盖部41的形态示于图9的中部(b)、下部(c)。在图9(b)的例子中,在盖部41上设置划定第1盖部元件47e的圆弧状槽口45a、和划定第2盖部元件47f的圆弧状槽口45b。以46a表示与第1盖部元件47e对应的强连接部,以46b表示与第2盖部元件47f对应的强连接部。就槽口45a和槽口45b而言,以使它们在大致两者的中央部分相互接触、并使第1盖部元件47e的面积大于第2盖部元件47f的面积的方式,在盖部41上设置有槽口45a和槽口45b。
另外,在示出另一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图9(c)的例子中,在盖部41上设置划定第1盖部元件47e和第2盖部元件47f的3个槽口45a、45b、45c。利用这3个槽口如图所示形成H形状的槽口45。夹在槽口45b与槽口45c之间的区域为盖部元件47,该区域通过槽口45a划定出第1盖部元件47e和第2盖部元件47f、并使得第1盖部元件47e的面积大于第2盖部元件47f的面积。另外,以46a表示与第1盖部元件47e对应的强连接部,以46b表示与第2盖部元件47f对应的强连接部。
<变形例4>
对于能够应用于气体发生器1的收容容器40的第4变形例,基于图10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气体发生器1在收容容器40的盖部元件47上设有贯穿孔47H方面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通过第1点火器23的工作使收容容器40内的传火药44燃烧而使盖部元件47成为单侧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那样将传火药44产生的燃烧产物定向于气体发生剂22的部位R1。此时,沿盖部元件47流动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通过贯穿孔47H而使位于盖部元件47的正背面侧的气体发生剂22的一部分燃烧。在盖部元件47处于单侧打开状态时,关于从部位R1开始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的进行,由于位于盖部元件47的正背面侧的气体发生剂位于盖部元件47的背面侧,因此可能会妨碍其均等燃烧。因此,通过如本变形例这样将传火药44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经由贯穿孔47H运送至盖部元件47的正背面侧,可以使第1空间21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22更适宜地均等地燃烧。需要说明的是,盖部元件47的正背面侧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追加燃烧部位。
<实施例2>
对于第2实施例的气体发生器1,基于图11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施例的气体发生器100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的Z0表示气体发生器100的高度方向(轴向)的中心轴。气体发生器100以如下方式构成:使由上部壳102及下部壳103形成的壳体104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并使燃烧气体从设在上部壳102的气体排出口105排出至外部。上部壳102具有周壁部102c和顶面部102d,并通过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另外,下部壳103具有周壁部103a和底面部103b,并通过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顶面部102d和后述的下部壳103的底面部103b,在俯视时均具有大致圆形的形状,周壁部102c及后述的下部壳103的周壁部103a分别形成了包围顶面部102d、底面部103b的周围、并从各面部基本垂直延伸而成的环状的壁面。周壁部102c的一端侧与顶面部102d连接,另一端侧成为上部壳102的开口部。周壁部103a的一端侧与底面部103b连接,另一端侧成为下部壳103的开口部。
另外,在壳体104的内部空间121中填充气体发生剂122,并且在底面部103b配置了用于使其燃烧的点火器123。进一步在内部空间121以包围气体发生剂122的方式配置了环状的过滤器132。过滤器132是将不锈钢制横编的金属网沿半径方向重叠、并沿半径方向及轴向压缩而形成的,对由气体发生剂122产生的燃烧气体进行冷却,并捕获其燃烧残渣。此时,气体发生剂122以被缓冲器131的作用力抑制于过滤器132、底面部103b等的状态填充,以便在内部空间121内不发生不必要的振动。作为气体发生剂122,例如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另外,由在上部壳102的周壁部102c与过滤器132之间形成的间隙133,在过滤器132的周围沿半径方向剖面形成环状的气体通路。另外,在气体发生器100工作前,利用铝带134从壳体104的内部封闭气体排出口105,从而可阻止湿气侵入壳体104内。
像这样地,气体发生器为具有1个点火器的单体型的气体发生器,在气体发生器100中,可以通过点火器123的工作所引起的气体发生剂122的燃烧而生成燃烧气体,并排出至外部。但是,在气体发生器100中,气体发生剂122被配置于环状的过滤器132的中央部分的空间,该填充的气体发生剂122组的中心与气体发生器100的中心轴Z0基本一致,但点火器123由于给定的原因而设置在下部壳3的底面部3b中偏离气体发生器100的中心轴Z0的位置。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00的内部空间121中,点火器123相对于所填充的气体发生剂122的相对位置为偏离气体发生剂122组的中心的位置。其结果是,通过点火器123的工作而排出的燃烧产物在偏离所填充的气体发生剂122组的大致中心的位置朝着沿中心轴Z0的方向排出,存在气体发生剂122的燃烧发生不均、气体发生器100的输出特性偏离预期的隐患。
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00中,也在内部空间121中,在点火器123与填充的气体发生剂122之间配置有收容了给定传火药的收容容器140。收容容器140是在其内部收容传火药的容器,由于与第1实施例所示的收容容器40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为了通过点火器123的工作使收容容器140内的传火药燃烧,在点火器123上配置收容容器140。此时,为了使收容容器140的盖部141效率良好地开裂,在底面部103b以包围点火器123的侧部的方式设置筒状的隔壁构件110,该隔壁构件110向内部空间121侧开口。另外,在隔壁构件110的内部还收容有收容容器140,以收容容器140的盖部141基本上位于与隔壁构件110的端部相同高度的方式设定了隔壁构件110的高度。由此,使盖部141成为与气体发生剂122相邻的状态。
像这样地,在隔壁构件110的内部重叠地配置点火器123和收容容器140,如图6所示,通过点火器123的工作使收容容器的盖部141的一部分成为单侧打开状态,将传火药产生的燃烧产物的排出定向为朝向气体发生剂122的大致中央的部位(相当于图6的部位R1的部位),以这样的方式构成气体发生器100。由此,在单体型的气体发生器100中,即使点火器123的位置是偏离气体发生剂122的中心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122的均等燃烧。

Claims (9)

1.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备点火器、收容容器及壳体,
所述收容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及相对于该容器主体而形成的盖部,其收容传火药,并且,所述收容容器以使得该传火药通过配置于该收容容器外部的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方式相对于该点火器定位,
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点火器和所述收容容器,并且,在与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盖部邻接的该壳体内的给定区域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该气体发生剂通过因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产物而燃烧,
其中,
所述盖部具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所述脆弱部以能够在因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发生开裂的方式构成,所述强连接部以在因该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也能够保持与所述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
该盖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所述传火药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时,所述脆弱部开裂、且经由所述强连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状态的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在该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填充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
所述收容容器以使所述强连接部位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与中心轴相反侧或最远侧的方式在该壳体内定位,且在工作时,所述盖部保持着以所述强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收容容器的主体侧的状态开口而形成为单侧打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随着所述传火药的燃烧进行,由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形成的、该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排出开口增大,
在所述传火药的燃烧过程中的给定的燃烧时期,该传火药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被引导至所述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盖部还具有贯穿孔,该贯穿孔以使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的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到达位于该盖部背面侧的追加燃烧部位的方式设置,所述追加燃烧部位是与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所述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不同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点火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侧,
所述壳体以包围所述点火器并在其内部收容该点火器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向该壳体内填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侧开口的隔壁构件,
所述收容容器以如下方式配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内部使该收容容器的底部侧与所述点火器邻接,并且使该收容容器的周壁部与该隔壁构件的内壁面相对,所述盖部经由该隔壁构件开口而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剂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点火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侧,
所述壳体以包围所述点火器并在其内部收容该点火器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向该壳体内填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侧开口的隔壁构件,
所述收容容器以如下方式配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内部使该收容容器的底部侧与所述点火器邻接,并且使该收容容器的周壁部与该隔壁构件的内壁面相对,所述盖部经由该隔壁构件开口而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剂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点火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侧,
所述壳体以包围所述点火器并在其内部收容该点火器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向该壳体内填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侧开口的隔壁构件,
所述收容容器以如下方式配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内部使该收容容器的底部侧与所述点火器邻接,并且使该收容容器的周壁部与该隔壁构件的内壁面相对,所述盖部经由该隔壁构件开口而朝向所述气体发生剂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隔壁构件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构成,
所述气体发生剂填充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上部空间是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侧的所述点火器的上侧的空间,
在所述下部空间内的所述壳体的底面侧配置有与所述点火器不同的其它点火器,并且在该下部空间内填充有其它气体发生剂,所述其它气体发生剂通过该其它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且与所述气体发生剂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点火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心轴偏离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中心轴,
所述点火器相对于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相对位置偏离该气体发生剂组的中心。
9.一种收容容器,其具有容器主体及相对于该容器主体而形成的盖部,是收容传火药的收容容器,且该收容的传火药通过配置于该收容容器外部的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
所述盖部具有脆弱部和强连接部,所述脆弱部以能够在因所述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发生开裂的方式构成,所述强连接部以在因该燃烧产物而受到的压力下也能够保持与所述容器主体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
该盖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所述传火药通过所述点火器的工作而燃烧时,所述脆弱部开裂、且经由所述强连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状态的所述盖部的部分或全部将在该传火药的燃烧中生成的燃烧产物的排出限定为朝向位于所述收容容器外部的与该传火药不同的气体发生剂的给定的燃烧起始部位的方向,
所述收容容器是以使所述强连接部位于气体发生器的与中心轴相反侧或最远侧的方式在该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内定位、且在工作时所述盖部保持着以所述强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收容容器的主体侧的状态开口而形成为单侧打开状态的、该气体发生器用的收容容器。
CN201880032778.7A 2017-05-18 2018-03-05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Active CN110678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9342A JP6835315B2 (ja) 2017-05-18 2017-05-18 ガス発生器、及び収容容器
JP2017-099342 2017-05-18
PCT/JP2018/008364 WO2018211783A1 (ja) 2017-05-18 2018-03-05 ガス発生器、及び収容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8362A CN110678362A (zh) 2020-01-10
CN110678362B true CN110678362B (zh) 2022-03-01

Family

ID=6427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2778.7A Active CN110678362B (zh) 2017-05-18 2018-03-05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0254B2 (zh)
JP (1) JP6835315B2 (zh)
KR (1) KR102505651B1 (zh)
CN (1) CN110678362B (zh)
DE (1) DE112018002509B4 (zh)
WO (1) WO20182117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1442B2 (ja) * 2016-06-27 2020-04-2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797072B2 (ja) * 2017-05-01 2020-12-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6946097B2 (ja) * 2017-07-21 2021-10-0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7296242B2 (ja) * 2019-04-23 2023-06-22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USD1003843S1 (en) * 2021-10-18 2023-11-07 Magical Brands, Inc. Container for gas genera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8653A (ja) * 1999-07-21 2001-04-03 Nippon Koki Co Ltd ガス発生器
CN1377316A (zh) * 1999-10-04 2002-10-30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装置
TW200500245A (en) * 2003-03-12 2005-01-01 Nippon Kayaku Kk Gas generator
WO2012153427A1 (ja) * 2011-05-12 2012-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40272A (ja) * 2014-08-06 2014-12-25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WO2017021215A1 (de) * 2015-08-06 2017-02-09 Takata AG Gasgeneratorbaugruppe mit leit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2737A (en) 1997-11-06 2000-01-11 Trw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JP2000168487A (ja) 1998-02-12 2000-06-20 Denso Corp インフレ―タ
US6116642A (en) * 1998-04-27 2000-09-12 Trw Inc. Inflator for inflating an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3387042B2 (ja) * 1998-09-28 2003-03-17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60807B2 (ja) 2000-06-12 2012-01-2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多段式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CZ20032043A3 (cs) * 2000-12-26 2003-12-17 Nippon Kayaku Kabushiki-Kaisha Vyvíječ plynu
US6857658B2 (en) * 2001-03-15 2005-02-22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and air bag apparatus
US6997477B2 (en) * 2002-04-19 2006-02-14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Inflator
US7172214B2 (en) * 2002-12-09 2007-02-06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JP4348206B2 (ja) * 2004-02-10 2009-10-21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JP2007131254A (ja) 2005-11-14 2007-05-31 Daicel Chem Ind Ltd 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CN102470818B (zh) * 2009-08-03 2014-03-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8656838B1 (en) * 2010-09-28 2014-02-25 Tk Holdings, Inc. Secondary chamber combustion control
US8893622B2 (en) * 2011-02-24 2014-11-25 Autoliv Asp, Inc. Tablet-breaking initiator for airbag inflator
US8556294B1 (en) * 2012-08-22 2013-10-15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inflator
JP6584830B2 (ja) * 2015-06-12 2019-10-02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US11484855B2 (en) * 2018-05-29 2022-11-01 Daicel Corporation Gas genera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8653A (ja) * 1999-07-21 2001-04-03 Nippon Koki Co Ltd ガス発生器
CN1377316A (zh) * 1999-10-04 2002-10-30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装置
TW200500245A (en) * 2003-03-12 2005-01-01 Nippon Kayaku Kk Gas generator
WO2012153427A1 (ja) * 2011-05-12 2012-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40272A (ja) * 2014-08-06 2014-12-25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WO2017021215A1 (de) * 2015-08-06 2017-02-09 Takata AG Gasgeneratorbaugruppe mit leit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61566A1 (en) 2020-02-27
KR102505651B1 (ko) 2023-03-06
DE112018002509T5 (de) 2020-01-30
US11230254B2 (en) 2022-01-25
DE112018002509B4 (de) 2024-07-04
KR20200010300A (ko) 2020-01-30
CN110678362A (zh) 2020-01-10
JP2018192965A (ja) 2018-12-06
JP6835315B2 (ja) 2021-02-24
WO2018211783A1 (ja)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8362B (zh) 气体发生器及收容容器
US7430963B2 (en) Energetic material initiation device utilizing exploding foil initiated ignition system with secondary explosive material
US6338500B1 (en) Hybrid gas generator provided with an initiator with shaped explosive charge
US10974687B2 (en) Gas generator
JP6992233B2 (ja) ガス発生器
CN110944879B (zh) 气体发生器
JP3906910B2 (ja) イニシエータ
JP2019182105A (ja) ガス発生器
KR102113570B1 (ko) 가스 발생기
WO2019230503A1 (ja) ガス発生器
CN110997421B (zh) 气体发生器
CN110914116B (zh) 放出装置以及气体发生器
JP6869879B2 (ja) 点火器
WO2021054117A1 (ja) 点火器組立体及び点火器組立体の組立方法
JP2004189020A (ja)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WO2018220950A1 (ja) ガス発生器、及びデュアルタイプのガス発生器の組立方法
JP2008030547A (ja) 車両の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JP2021187400A (ja) ガス発生器
JP2021195099A (ja) ガス発生器
JP2002200966A (ja) ガス発生器
JP2004098980A (ja) ガス発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